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两弹一星论文模板

发布时间:

两弹一星论文模板

一、 生平简介 邓稼先(1924—1986年)中国核物理学家,1924年6月25日生于安徽怀宁,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其父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平,16岁随其姐来到四川江津念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返北平,应聘于北大物理系任教。1948年到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念研究生,被选入“留美科协”总会干事会。新中国的诞生促使他决心尽早回到祖国。1950年8月,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冲破重重险阻登上了回国轮船。1950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后历任研究所付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付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付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付主任,是我国核武器理论与技术的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共委员会委员,中国科院学部委员。 1985年7月患直肠癌,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6年7月29日卒于北京。终年62岁。 二、科学成就 邓稼先是我国两弹元勋,由于保密原因,不能一一列举他亲自领导和参加的各个核装置或产品型号的名称,也不便列出全部科研成果目录,只能摘要列举几例。 他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既阐述了流体力学、爆轰物理、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有关基本理论,又详细描述了原子弹物理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的图象,并对其中的物理规律作了深入的探讨,诸如球面爆轰波理论,冲击波与金属的相互作用,冲击波的聚焦和不稳定性,核材料压缩度的粗估方法,裂变系统深燃耗的解析表达式等等。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又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由于保密原因,国外不发表核材料的状态方程,国内还不具备实验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邓稼先指导科研人员从已经发表的其他金属材料的状态方程,推出了低压区铀的状态方程,同时,他又对托马斯——费米(Thomas-Fermi)理论作了修正,求出极高压下的核材料状态方程,并且巧妙地与低压区状态方程连接,给出了相当大区域之内完整的状态方程,满足了理论设计的需要。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但终因工作任务过于繁忙,再加上癌症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只写了开头几章就辍笔,未能全部写成。 三、趣闻轶事 1.顶住重重压力,为核试验呕心沥血 1959年后,苏联毁约停援,我国又连续三年发生自然灾害,在既无图纸又无资料的艰苦条件下,我国开始了自己的核武器研究。邓稼先组织理论队伍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分析,用的是几台电动计算机和手摇计算机,先后共进行了九次试验,就这样迈开了中国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的第一步。 正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集中力量对氢弹原理攻关之时,十年动乱开始,邓稼先以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把日益分裂、进行派别斗争的科研人员组织在一起,在“抢在法国人之前搞出氢弹”口号的激励下,争分夺秒地投入研制氢弹的最后战斗,这时他的家庭受到极大冲击,但他没有为家庭不幸遭遇所压倒,他忍受着精神上的巨大打击,仍然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为早日研制成氢弹而四处奔波。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某些人利用连续三次冷试验没有得到预期结果的技术问题,组织不明真相的工人群众向理论部进行批判围攻。作为理论部主任的邓稼先,如果在技术上说一句违心的话,他本人也许会暂时得到解脱,但很多无辜同事就将被问罪,技术问题可能被歪曲,被掩盖,给核事业带来重大损失。他不管个人安危顶住了种种压力,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使技术问题得以解决,又保护了一大批科技骨干,避免了重大损失。终于在1966年底,进行了突破氢弹原理的核试验。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 2.为了祖国强盛,甘当无名英雄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放弃了在国外优厚的生活条件,冲破阻力回国参加建设;他中止了已有相当成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隐姓埋名投身于核武器的研究事业。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3.深切的悼念,崇高的评价 他的挚友、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给许鹿希(邓稼先的妻子)的慰问信中写道:“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说:“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国务委员、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在邓稼先的追悼会上说:“邓稼先的名字虽然鲜为人知,但他对祖国的贡献将永载史册。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子,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不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而党和国家授予他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却永远闪耀着光芒。 生平 ■21岁便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26岁在美国成为“娃娃博士”;取得学位后第九天便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 ■1958年以后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创造出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 ■临终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背景 ■杨振宁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回答:“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激动得流出泪水 邓稼先的一生,是中国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他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长大,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声中走上科学之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以科技强国的宿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同时,他在党的教育下知道了应该如何发动群众进行科研攻关,为此而终生奋斗不惜个人的生命。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核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故事 ■他从美国归来,带了几双尼龙袜子送父亲,还带回一脑袋原子核的知识 ■岳父支援的一点粮票,他都用来买饼干与同事们分享;他在基地度过10年单身汉生活 邓稼先于1950年夏天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完全可以留在那里并拥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待遇。但他毅然回来建设仍一穷二白的祖国。同年国庆节,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邓稼先还强调试验的基本原则是亲临第一线。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一次,航投试验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他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检验,自己受到致命的辐射伤害 ■得知患癌症,他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写作思路及要点:以《雀之灵》古典舞观后感为例,从多方面鉴赏舞蹈,评价方向需正面。

正文:

看完《雀之灵》这个舞蹈后,真让人难以用语言表达,这支《雀之灵》是有舞蹈家杨丽萍所跳的。

音乐响起来了,舞蹈着手托裙子活动她那灵巧的手指,慢慢地走上舞台,我的心也随之舞动起来。

她忽而灵动手指表现出孔雀点头;忽而俯身舞动手臂,表现出水的波纹;忽而托裙旋转,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低头饮水,表现出无限的欢喜。她在舞蹈之中,什么都忘了,达到忘我的境界。她用她灵活的手臂舞动雀之灵,用她那纤软的腰肢来舞出雀之灵,还用她熟练的双腿来跳出雀之灵。完美的旋转灵动的身躯述说着,雀之灵的故事。

手臂,把水的波纹模仿的逼真,接近事实。手指,摆出了小巧玲珑的孔雀头。腿,翘腿带动着衣裙飘了起来。头插孔雀的翎毛,跳起来时就宛如一只孔雀。音乐,低回、婉转、悠扬。雀之灵舞蹈的美就被这音乐全部烘托出来。

雀之灵这舞蹈,看了真让人难以忘怀啊!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

能越感人.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提取码: eej4

观后感大纲如下: 一、今天由于什么原因 在什么情况下看(可以选择写或者不写),看了什么(书、电影等)。 二、对作者的文采、文章的细节做点简单描述。 三、找出你感觉最好的情节重点进行介绍或者解释。 四、在看了你选择的重点情节以后,引发你的什么感触或者感慨。 五、在感慨以后联想到社会上的某些类似的系列事情。 六、最后用一句精辟的话(可以引用名人名言)进行画龙点睛。最好有一定的寓意。读后感开头一般有六种写法,分别是文复述法、单刀直入法、引申联想法、铺陈比兴法、置疑深思法、设境烘托法等。1、文复述法。这是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开头方法。开头用叙述性的语言概括介绍所读作品,然后用精练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感受。这感受即为文章的观点,属议论文三要素的论点。2、单刀直入法。这种开头方法就是“开门见山,直抒感受”法,一开始就写了读某作品后的总的感受。3、引申联想法。这种开头方法是由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触发作者定向阅读某作品,然后谈真切感受。4、铺陈比兴法。这种开头方法先言此再及彼,极力铺陈与所感有关联地事物,然后引出读作品地感想。这类似于《诗经》中地比兴手法。5、置疑深思法。这种开头方法是在对原作品深入分析后,精心设置疑问,引起读者深思,然后联系作品回答疑问,此法能吸引读者,感染力强。6、设境烘托法。这种开头方法是先设置一个与所读作品表达的感情有关的典型环境,然后阐明自己对所读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此法适合于阅读严肃作品之后产生的感想。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小论文

LV.8 2019-03-03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被别人瞧不起的国家,它没有伟大的科学成就,科技也得不到发展。然而,一些留学知识分子的回国,使中国的命运得到了根本的转折,正是他们,挺直了中国的脊梁。邓稼先就是这些留学生之一,当时他听说中国的科技状况,放弃了博士学位,决心回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他知道:自己是祖国的儿女,是炎黄的子孙!他回到中国,积极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不怕困难,经常带领工作人员到前线工作。他亲自到黄沙满天的戈壁取样本,还冒着被辐射到的危险监制原子弹。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检查出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终于,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了!随后,对稼先又以惊人的速度研制成功了氢弹、东方红卫星。邓小平爷爷提到邓稼先,说:“两弹是他的勋章,中国为他骄傲!”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钱三强于 1913 年 10 月 16 日出生于浙江绍兴。 他是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被誉为 “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 “中国两弹一星之父”。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钱三强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在北京, 曾就读于我国近代一流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任校长的孔德中学, 他的文化基础知识非常扎实, 有广泛的自然科学常识。 青年时期就出国留学, 于 1940 年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他毫不停步地继续深造, 给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 不久与同一学科, 志同道合的才女何泽慧结婚, 共同拜读在约里奥门下。 夫妻二人携手共进, 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被导师骄傲地向世界科学界推荐。 不少国家的学术期刊刊登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 并称赞 “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 同年法国科学院就向钱三强夫妻颁发了物理学奖。在 1948 年的夏天, 夫妻两人酬志满怀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祖国, 决心为祖国建设出力献身。 1949 年北京刚刚和平解放,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拨给了他 5 万美元, 要钱三强借出席法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之际, 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相关资料, 为以后的开发利用原子能做准备。 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 深深地感到了自己有用武之地, 中国科技事业的春天即将到来。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 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他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了副所长、 所长, 他为发展我国核力量出谋划策, 精心设计制订了核事业的发展规划。 他亲自参加了前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 提出了很多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化建议。 他积极吸纳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核科学家,包括了他的夫人何泽慧、 邓稼先等优秀人才, 让这些人到核武器研制的各个环节, 充当领军人物, 掌握科研的主动权。1960 年我国决定靠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原子弹, 这时钱三强已兼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由他担任我国研发原子弹的技术总负责人、 总设计师, 他精心设计, 严把质量关, 不放弃任何一点疏漏和细小环节, 并像当年第二代居里夫妇培养他和何泽慧那样, 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科学带头人, 他的这些远见卓识的战略作法在“两弹一星” 的研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证了研制质量, 加快了研制速度。 为我国挤身于世界核力量的行列, 培养了人才, 打下了牢固基础。钱三强晚年身体多病, 精力不济, 就这样仍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职务。他在病塌上还念念不忘祖国核事业的发展, 一再强调要尽快尽好的使核技术应用到民用事业上来, 要确保核能应用的安全可靠, 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92 年 6 月 28 日, 钱三强因病逝世, 享年 79 岁。 这年国庆前夕,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 515 克纯金铸成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表彰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一弹就是1966的导弹,另一弹是1967的氢弹,还有一星是1970的“东方红1号”的人造卫星“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正气的史诗,“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为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跃,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芒。这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然而,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名字鲜为人知 功绩举世瞩目

与两弹一星精神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一弹就是1966的导弹,另一弹是1967的氢弹,还有一星是1970的“东方红1号”的人造卫星“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正气的史诗,“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为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跃,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当年,广大研制工作者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仅成功地开发了“两弹一星”,而且还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样,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活生生体现.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成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

两弹一星精神对今天的启示:

1、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最高追求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专心、守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新突破,争创新优势,不断创造出不负党、不负国家、不负人民、不负历史的新业绩。

2、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信自豪地挺起民族脊梁

我们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强基础研究投入,重视人才培养,“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激发人民群众的自主创新活力,努力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建成实至名归的创新强国,自信自豪地挺起民族脊梁骨。

3、全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结果。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续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有利于激发全国各族人民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扩展资料: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研制人员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

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导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代表着我国国防建设的里程碑,为中国走向大国强国奠定了基础。“两弹一星”精神,是国防科技工作者的核心价值,并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可贵民族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李冠兴: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实现伟大“中国梦”

人民网-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成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

“两弹一星”工程是中国于20世纪50~60年代组织实施的,以研制导弹、原子弹和科学试验卫星为主要内容的重大国防工程。

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为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1964年,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两弹一星”,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

论文模板一页分两列

工具/原料

电脑   wold文档

方法/步骤

1、打开word文档,打开需要编辑的word文档。

2、选中需要分栏的文字,点击“页面布局”。

3、在出现的界面上,点击“分栏”侧面的下拉箭头,点击“更多分栏”。

4、在分栏选项卡“栏数”中输入2,在应用于中点击“所选文字”。点击“确定”。

5、两栏分割完成。

材料/工具:word2016

1、首先按照正常的格式编辑好想要编辑的文档。

2、选中想要进行分栏操作的内容,点击上方的“页面布局”点击“插入”下方的“分栏”命令。

3、点击“分栏”命令中的“两栏”。这里以“两栏”为例,如有其它需求选择其它样式。

4、点击“分栏”中的“更多分栏”,里面还有其它的一些设置可以调整,

5、如果有需要的话也可以点击进行修改

页面布局,分栏我用的是Word2007,其他版本大同小异,你找一下页面菜单

2003版本的word 在工具栏上找到分栏 (在 更改文字方向 左侧);或者点击格式下拉菜单找到分栏

论文第一个脚注带星号的模板

有个特殊意思了 通讯作者

双S代表Section,意为部分。§1即第一章/节。

加星号(*)呢,是说对该作者有个脚注。如果是中文期刊,一般在该页最下面有个关于该作者的介绍,即“作者简介”,或者有个“基金项目”;如果是英文期刊,一般是表示该作者为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有的电子版文章,点击该星号,就会自动跳转到相应的脚注处,即可看到相关的信息了。

放在作者的名字旁边,具体意义要看杂志,一般都能找到另外的文字说明。

可能标注:作者单位,通讯作者,同等贡献,作者去世,等等……

写论文的时候,作者标注的使用要查询杂志的要求,是重要的论文格式。一般来说,第一个脚注用星号 *,第二个用匕首 †,第三个脚注用双匕首 ‡。

扩展资料:

姓名单位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者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格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