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以教育为主题的论文300字

发布时间:

以教育为主题的论文300字

教育,小而言之决定着人的命运;大而言之,决定着的前途。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文凭俨然成了高薪水的代名词,,跻身白领,抬高身价,老师家长学生演绎着时代的疯狂。名校陪读多疯狂在一座座中学的附近,陪读村发展,意识到教育是人生唯一出路的家长们,抛弃了优越舒适的生活,浩浩荡荡地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与孩子一起为高考做。夜深啦,陪读村里仍透出点点灯光,灯光下那一张张写满疲惫却稍有懈怠的脸,令人不禁感慨应试教育的疯狂。让我从心底祝福,愿命运能青睐!起跑线上多疯狂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人不希望的孩子成才,便上演了起跑线的疯狂,要选的,老师要挑最棒的,培训班应运而生,证书漫天飞舞,是好孩子就得跟着大人跑,放弃的天性,丢掉的爱好,个天真的孩子成了家长与同龄人竞争的砝码,成了家长炫耀的资本,小小年纪就背上家长给预定的成才计划,沉重的翅膀诉说艰难!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最后的赢家起跑就冲在,长路漫漫,何苦一开始便把弄得精疲力竭?厚厚的镜片,病态的思想是对时代无声的控诉。呜呼!疯狂的时代!时代的疯狂!教育民族复兴的原,懈怠!偏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拯救教育!拯救人才!

教,以纠其瑕疵而导其正行;育,以悉之培植而使其康健;若教之不正何以求学子之正?若育之不康和以求学子之健?区间身份之不同,则以录取标度而不等者,何以言公平?十载寒窗终临科考,未晓成绩高低便将择校定业者,其与BC何异?若,观己之分而后定夺去处可好?此可保国不屈才,而己不枉辛也。

《育之国魂之解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自古以来,教育这一民族事业,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视为确定国家未来命运、促进民族精神团结,以及巩固现行统治的重要条件。

同时,在历史的演变过程当中,也不乏有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有着及其深刻的研究与肯定。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应首推孔子。孔子是历史上最具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生曾有三千门生七十二贤人之众。无论是在当时的年代还是到后来的今天,孔子对教育事业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孔子的学生,曾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当时的社会中身居各国的GG之位,可以堪称皆为栋梁之才。更有一大部分出类拔萃之人物,成为后人道德、学识之楷模。而孔子的宏伟之思想、不朽之至理名言,则被视为君子之教材代代流传,时至今日仍被世人所推崇。

从而可见,孔子的君子仁善之教育,不但为其当时的社会造福,更给子孙后代的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可小觑的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除孔子之外,历史上还有很多著名的教育家,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孟子、墨子、荀子、董仲舒、王充、郑玄、陶行知、张伯苓、严范孙、蔡元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卡连柯等等等等。从古到今,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教育家数不胜数。

但是,不管历史上教育家的数量有多少,他们都将拥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德性。

屈指算来,几乎所有可以称之为教育家的人,他们的品行素质与人格修养都是非常高尚的。

因为,在近代以前,人类的教育形式大都是以高尚的品德修养为基准,以富有哲理的逻辑思想为主导,以客观的科学实践为验证的理念传输。所以,很多有学之士都是集思想、哲学、文学、常识、天文、地理等学科门类为一身。

在他们的教育过程中,多数以塑造人格素养及思想理念为主要目的。而所谓的工具式的细微知识环节,则是由每一个人根据其不同的理解方式,通过在实践的积累过程中自行领悟和掌握。

这样既能使其之所学所悟记得扎实,又能用到实处。更重要的是,在他们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方向性框架去实践参悟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举一反三的把相关知识向纵深层面去挖掘。

从而,不但达到了老师的相关要求,还更好的完善和补充了原有的知识内涵。

这种既宽松而又科学的教育方式,就是所谓的因人施教。

无论是对教育领域的客观发展而言,还是对社会健康的科学发展而言,发现人才、利用人才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挖掘人才的潜能。

客观的说,教育不是简单地知识灌输,而是科学的循循善诱。

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中,人类的智商与思想是各不相同的,彼此之间的擅长也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科学而正确的教育本身,就是应该挖掘其之潜能的因材施教。使其充分发挥他自身所天生具备的长处,而不是刻意的统一模式,把学生当成硬盘强行的灌输。

这样硬性的强制性灌输,不但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进行抵触,同时还抹杀了他原本生成的兴趣和爱好。如此一来,久而久之,原本在某一方面可能有所造诣的学生,就会为了应付考试变成机械而被动的记忆工具。

在社会的演变过程中,从任人唯贤的推荐式招纳,到社会科举制度的产生,不能不说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但是,在古代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所涉及的考题基本上都是以思想理论上的论述为主。应试的考生不是比记忆的好坏,也不是比记住的知识有多少。而是要比谁的思想更深邃,谁的观点更超前。其次,才是比文采。

在那种状态下,才真可谓是包罗万象一人一世界。因为,他们所展现的都是各自与众不同的原创的思想观念,而不是千人一面的套路性记忆。

然而,在近代以后的现代社会中,或许是因为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或许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或许是因为现实社会的主观需要,教育的意义与形式开始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从原本以素质教育为主的理念式教育体系,转变成以现实技能为主的工具式教育模式。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看重名利,反倒把道德修养看成了裹脚布和绊脚石,被丢弃一旁。

致使原本被誉为塑造灵魂的XY塔,变成了制造专业工具的制造厂,或者说变成了专门出售专业技能知识的专卖店。

原本被誉为灵魂工程师的教育者们,不再以为人师表的人之楷模而感到光荣,却把原本应该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分流下来,留到放学以后,回到自家补习班里再卖给学生。

如此一来,虽然社会经济指数逐渐上扬。但是,国民道德素质却急剧下跌,社会公德开始滞销,人性良知被降价处理,社会良性机制也处于疲软状态。

当所有的人都被金钱的浪潮冲昏了头脑后,人性中所有贪婪自私的邪恶欲望,都如同冰雪消融后,下面曾被冰雪掩埋的垃圾一样肮脏尽显。

当全社会的主流思想本质败腐后,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灵魂本质败腐后,这个社会的后续生命也将不再健康。即使他们也曾是一些鲜活而纯洁的灵魂,但是,在这些堪称榜样的肮脏龌龊的灵魂所熏陶下,也将会随波逐流成传承接力的历史垃圾,等待着下一波历史力量的清除。

这些可怜的孩子们,从一出生便被强行的剥夺了自主思考和自主选择的权利。

他们不但要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被要求背诵唐诗宋词;还要在题海书山的间隙中,被要求掌握五音六律或素描水彩;他们最爱的足球被换成了钢琴;他们用来孵蛋的时间被用来练习舞蹈……

以至到后来,除了疲惫和厌倦,根本弄不清自己的爱好是什么。甚至已经习惯了被人安排,而失去了自我思考和选择的能力。

当他们千难万险的走完高中以前的学习生涯,高考过后,连自己具体的成绩都不曾清楚了解的时候,就要盲目的选择他们大学所要学习的专业和所要去的学校。

这些鲜活的生命自从呱呱坠地时起,就注定失去了他们自主命运的权利。另外,他们为之奋斗了十几个寒暑的日日夜夜,最终的命运还是如同BC一样没有一个定数。

试想,辛辛苦苦的学习、考试,最终要靠估分来决定命运的去向,是不是有些滑稽和悲催呢?

历年来,发生了很多因为估分错误而造成遗憾的案例。如果自己把分数估计过高而选择了好一点的学校,等成绩公布以后,不但不能进入自己所选择的学校,同时也无法再选择更合适的学校。如果自己把分数估计过低,那么,等成绩公布以后,自己的选择很有可能会与分数相当条件较好的学校失之交臂。这不单单是学生们自己的损失,同时也是国家因人才错位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那么,既为应试教育,是不是就应该以考试的最终分数而决定其等命运呢?如果每个考生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再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与自身的兴趣爱好相结合,选择自身成绩达标而又相对适合自己要求的学校和专业,他们的大学生涯会不会快乐更多一些呢?他们所选择学习的专业会不会成功率更高一些呢?

如果说中小学时期为了应试教育的体制需要,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童年快乐与少年梦想,那么,能不能在他们即将跨入大学校园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尊重,让他们看着自己的成绩,在对自我充分了解的状态下来选择他们未来的出路呢?

这样,对这些菁菁学子们是一个人性的尊重,更是机会的加成;同时,对国家来说,也避免了人才错位所造成的盲目性损失……

另外,因为某种社会特质状态的存在,持有某些特定地区居民身份,以及持有某些特殊种族或特殊关系身份的学生,在高考过程中就可以额外获得加分或降低录取分数线的门槛而得到照顾。

那么,相对而言,那些同样苦读十载,却是普通地区、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们而言,是不是很不公平呢?为什么同为菁菁学子,同样的分数却不能够就读同一所学校呢?

因此说,科学的教育机制,就是一项国家的灵魂工程。它不单单是硬性的技术知识与数据的灌输,它更是人性道德素质和综合内涵的全面培养。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制造出来多少个记忆硬盘,而是要培育出更多对国家对民族健康发展可用的全素质人才。

然而,高考的目的也并不单单只是为了验证其等的学习结果而设立的大学门槛;它还是为了体现社会状态公平的一架天平;它更是为了帮助这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们,能够更准确的找到自己合理的社会位置。使其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充分的锻造。

最终,将充分的挖掘其等各自的潜能,尽其所能的发挥其之长处,从而为国家、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做出最大限度的贡献。

以教育为主题的论文300字数

1.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800字 关于教育的议论文800字 【以教育为话题的议论文题目自拟800字 中国的教育体系要怎么改?如今的教育体制到底如何?对于作为学生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未来的话题。 中国的教育改革正不紧不慢地进行着,但有些制度的改革,例如“减负”,我们也一再提出了:“ *** 说减负,我们就真的减负了么?”的疑问。教育制度好了,整个中国的文化素养也就上去了,也就不用守着老本,不用死守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了。 我们就可以自己创新自己研发自己制造自己奋斗!以下是我们整理的几个关于中国教育改革的话题。 一、应试教育 首先,我摘录了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报道——《美国中学生眼中的中国教育:一切只为考试》: 我是美国私立小学教育和公立中学教育的产物,因此我习惯于非常喧闹的教室。与此相比,北京一中学的课堂气氛在我看来是沉闷的。尽管我在波士顿拉丁学校上课时,学生们不受管束,闹哄哄的,但从拉丁语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比在北京这所中学学到的多得多。 中国的学生整天背诵,做口头练习。他们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中、高考中出现的东西。 这可以理解,因为中国公立中学和大学的招生完全看分数。并且想要进入顶尖学校的学生所要面对的竞争是相当大的。 而且中国学生功课的严格程度超过所有美国学生,这种状况在大城市和富足的郊区以及县城尤其严重。这些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超过了绝大多数美国学生的想象。 不仅如此,对于习惯在课上自由辩论和讨论的美国学生来说,中国学生的功课看起来空洞和过于受约束。 中国学校的课程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 似乎所有的东西都只有一个套路。每个班的家庭作业都是一样的,只做卷子,很少要求写论文。 课上不讲小说,而且老师只鼓励课外阅读历史类书籍。上课的目的是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知识,完全是为入学考试做准备。 学生缺少讨论和消化所学知识的机会,更少有人在课外参与政治讨论。在被美国人看作是教育组成部分的决策和审慎思考方面,中国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经验。 中国的学校有许多长处,可是它们不培养哲学家。 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教育恐怕是最公平不过了。 “他们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这是美国学生对我们中式教育的一句话总结。 大家可以看屏幕上的文字。对于美国学生而言,中国的教育就是古板,空洞,一丝不苟,只为考试做准备。 中国的课堂总是那么沉闷的,就拿我们班做例子好了,举手发言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反观美国课堂,可能没有纪律可言,当然也就不需要纪律委员了吧。 但是那种活跃度是中国课堂上无法体现出来的。就算是公开课,也是假到吓死人。 老师事先几乎都会安排好,同学们只不过是在汇报演出而已。好了,言归正传。 应试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体系呢? 应试教育,是一个很古老,曾经很文明,在历经数次沧桑坎坷之后重新崛起大国的教育体制名称。但是随着时代进步,这个教育体制就一直被人批判着。 甚至有人说“应试教育就像一股臭气熏天的狂风,把大国上下刮的面目全非,肮脏至极,到处都是它带来的乌烟瘴气。” 曾经看过韩寒的一些文章,也是提出了关于应试教育的很多问题。 就例如那些函数啊物理化学的,有多少是在生活中用得到的呢?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不是工作需求,根本就不需要那些东西。应试教育的问题实在是很严重,但是这样的教育并不是说几天几个月或者几年就能解决的,也因为如此尽管韩寒和教育做了多年斗争,还是不见起色。 但是很庆幸。 以 教育 为话题800字作文 捧着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细细读来,我对“改变人生的方法—— 圣贤教育”这一点感触颇深。 在《教育与人生》中,叶圣陶先生具体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提到了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这三个教育与主体的人和客观的世界构成的人生关系。三大观点不仅体现着深刻的教育改革思想的痕迹,更是想告诉我们,在将来的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人”的特性和客体环境,理解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明确心灵深处的真正诉求,而不仅仅局限于表层的物质等功利性追求。 《教育与人生》中所体现的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提到的一段话“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当时读完这句话并未深入思考,如今,再看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才发现叶先生的书,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我也从书中体会到了教师的“教”的真正内涵。“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叶老说得很明白:“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也就是说,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读到这里我才深刻明白《教育与人生》这本书真正的启示意义,真正意识到教育者要以深入认识其自身为前提,在认识自我和环境的基础上去革新自己,革新掉不正确、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习惯和观念,建立起新观点。接着,学会用教育的成果来丰富成就自己的人生,发挥自身优势,将有意义的人生境界变为现实,实现人生价值。我想这样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因为其解答了人的生存意义问题。 以教育为话题的议论文 800字 一、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 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 而韦陀铁面无私, 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二、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缉发光菏叱孤癸酞含喀可爱。 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以教育为话题的高中作文800字 一场漂洒的雨过后,阳光带着清新的空气飞来。我从抽屉中翻出“六一”儿童节妈妈送给我的一本书,书名是《爱的教育》。 翻开书,扉页上写有两行字:学会感恩——妈妈。 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才读了几行,我就爱不释手了。 这是一本从四年级学生埃瑞克的角度来记叙他所发生的事情,并写到日记本上。书是一个个小故事串连在一起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叫《小抄写员》的故事。 叙利奥的父亲是铁路工人,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他帮杂志社抄写。叙利奥不忍心看父亲辛苦,便在父亲停笔后,晚上帮父亲抄写。但是因为睡眠不足,一天晚上,竟然趴在作业本上睡着了。父亲严厉批评了他,他想说出来真相却忍住了。可是每天晚上抄写已成为了习惯,那天晚上,叙利奥又起来了,不小心碰倒了一本书,心中紧张,生怕惊动父亲,但是他没有想到父亲已站在了背后了,父亲明白了一切,父子俩紧紧抱在了一起。 父子间的感情是宽广博大的。“一个人爱别人,同时也被另一个人爱时,那么这个人是最幸福的” 。难道不是吗?叙利奥爱自己的父亲,竟忍受委屈。他把一切埋在心底,因为他爱爸爸,爸爸也爱他。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事例: 每当妈妈叫我洗一下碗,扫一下地时,我都是极不情愿的,经常要妈妈用一些东西“贿赂”我。“拿人的钱嘴短”,我拿了妈妈的东西,又不好意思不为她分担家务活,但 *** 活时总会假装带着一副极尽全力的样子,来取妈妈对我的信任。有时尽管妈妈贿赂我,我也不去做某件事,所以经常会让妈妈生气。 我被叙利奥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体贴父母、勇于分担家庭责任的精神打动了。在当今社会,我们这些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各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总是会抓住父母对我们的万般溺爱,进行攻击,父母们就无可柰何了。 这本书是一本好书,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要把书中的精神永远保留在我们心中。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为题目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1.对自己的事业有幸福感我们说,教师可以是一种幸福的职业,因为它是和人打交道,是和人的生命打交道.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是和学生进行生命对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具有一种独特的幸福感,他的精神可以通过学生延续下去,这是其他的职业所没有的.但是如果没有发展的思想,弘扬自己的价值,就会感觉很疲倦,每天上课,改作业,面对同样的学生,课本,一切都没有什么改变,当然没有什么幸福感可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热爱我们的学生,热爱我们的事业.2.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社会是在不断地进步,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即使现在已经评上的优秀教师或特级教师,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成为教育改革的阻力.因为很多优秀教师是基于传统教育背景推选出来的,如果没有向自己挑战的勇气,不去尝试新的方法,甚至拒绝新的观念,而他们的态度又会在教师中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一种阻力.因此不论哪一层次的教师,都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3.不断充实专业知识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快,知识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理论知识向应用技术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知识传播的方式由传统的印刷文化、电子文化向网络文化转化,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问题,我们原有的知识远远不够,从某些侧面看,我们的学生超过了我们.而老师的数学修养往往对学生起着启蒙的作用,陈景润把毕生的精力用来研究素数,缘起于老师在课堂上剩余的五分钟,讲了一个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因此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数学专业知识.4.不断实践和创新我们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发展自己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老师就要有创新意识,不因循守旧,不故步自封,即使自己有丰富的经验,也要勇于向自己挑战,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虚怀若谷,善于接纳各种不同的观点,满怀热情地去研究它,再作出自己的判断,才能有所作为.5.不断总结和提高优秀青年教师,只工作了几年,就作出很大成绩.除了他们努力外,抓住机遇,勇于锻炼,不断总结,才能提高.我们有的教师工作了几十年,辛辛苦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了退休之日,两手清风,这是非常遗憾的.我们不追求名利,但要给后来者留下点东西,这是我们的责任,使他们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继续攀登,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教育,小而言之决定着人的命运;大而言之,决定着的前途。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文凭俨然成了高薪水的代名词,,跻身白领,抬高身价,老师家长学生演绎着时代的疯狂。名校陪读多疯狂在一座座中学的附近,陪读村发展,意识到教育是人生唯一出路的家长们,抛弃了优越舒适的生活,浩浩荡荡地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与孩子一起为高考做。夜深啦,陪读村里仍透出点点灯光,灯光下那一张张写满疲惫却稍有懈怠的脸,令人不禁感慨应试教育的疯狂。让我从心底祝福,愿命运能青睐!起跑线上多疯狂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人不希望的孩子成才,便上演了起跑线的疯狂,要选的,老师要挑最棒的,培训班应运而生,证书漫天飞舞,是好孩子就得跟着大人跑,放弃的天性,丢掉的爱好,个天真的孩子成了家长与同龄人竞争的砝码,成了家长炫耀的资本,小小年纪就背上家长给预定的成才计划,沉重的翅膀诉说艰难!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最后的赢家起跑就冲在,长路漫漫,何苦一开始便把弄得精疲力竭?厚厚的镜片,病态的思想是对时代无声的控诉。呜呼!疯狂的时代!时代的疯狂!教育民族复兴的原,懈怠!偏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拯救教育!拯救人才!

以修身为主题的论文300字

孟德斯鸠说:“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需要学校和家庭,更需要社会的关怀。”话正是说明了一个道理:内方外圆,方显修身之道。以前说人,从两方面看,一是内心,二是外貌,但这并非这里的内方外圆。所谓“内方”指在父母、教师下奠定的人生资本;“外圆”则指的是在社会教育下健康的人格。在我看来:人的道德修养的提升即人品高尚的体现就在于“内方外圆”,两者缺一不可。若内过于方,则会致呆滞,不懂变通;若外过于圆,则会致滑腻,让人生厌。内方外圆,如同日月星辉,有日无月过于猛烈,让人难忍;有月无日又过于寂寥,让人落寞。只有通过内方外圆,人才能真正的剖析自己,从而达到一个高度去审视自己,从而对自己的查漏补缺,真正的修养,养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古代,内方外圆表现为文武。钟子期琴艺了得,关羽武艺高强让人心生敬意,可又总觉的在冥冥之中少了点什么。是什么呢?当我接触到李白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时,我明白了,那是一种两面的缺乏,只有李白才把实质发挥到了极致。而如今提倡的“内方外圆”,则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体。所以这是人最基础的追求,我们应该向往“内方外圆”去学习做一个大写的人。社会,金钱,利益,这些词连在一起给人一种不寒而栗之感。因为社会教育与父母,老师教育又相悖之地,于是有人只注重在内在深层次。可一个事物有反面,必有其正面。要想修身养性我们就应学会趋利避害。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将吸收外部,纳为己用,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力量对比悬殊情况下仍打赢了日本。2001年,中国加入WTO,在他人猜测眼光中获得长足发展。种种实力告诉我们,我们只有化不利为有利,创造自我条件,才能站稳脚跟。如果不利导致了失败,只要仍有一口气在,我们也要爬起来,因为我们有了经验,又向成功跨进了一步,说不定下一步就是梦寐以求的成功。内方外圆,方显修身之道,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像“一国两制”,“改革开放”等政策的实施,大胆但是实效性很大。知识与行动是2个指标,只有2者达标的人才有实现人生价值的资本,才能无愧的“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啸着“我辈岂是蓬蒿人”。内方外圆,如同筷子,具备两者才具有实用性,如同鸳鸯,具备两者才具有艺术美。“内方”与“外圆”本身就是一对双胞胎,随着人的降临而出现,你要做个好家长,就需要父母,老师,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将他们养大,并且你的人生价值完全由你对它们的关心程度而定。

找一些历史事件嘛,一件事差不多就可以扯出300字的……比如说,什么刘邦啊韩愈啊,这些之类的~

修身以明德,崇德以明志——从《大学》之道谈德育之本质及其他[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教育是一种智育、德育和美育,是一种“以文教化”,其首要任务是教人如何“修身”,其终结目标是“明德”,以达到“至善”。这是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人文教育思想。然而,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金钱饥渴的世界里,这一优秀的教育思想传统却被挤出了教育的边缘,在荒诞的现实里“失语”了。文章试图通过对《大学》之道(说到底是教育之道)的解读,重新阐释“德育(一种审美教育)”的本质,以期在教育目的过于功利化的职业教育中重新建构一种大道德观和大教育观。[关 键 词] 《大学》;《大学》之道;德育;职业教育一、所谓教育从某种目的或意义上说,德育就是素质教育、人文美育,即教育学生明白人之所以为人之本质所在。德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教育人(学生)如何修其身。甚或从追根溯源的意义上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引导人从善。《说文解字》释“教育”一词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孟子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又云:“尊贤育下,以彰有德。”(《孟子•告子下》)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某种手段,把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某种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什么是“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指的就是人之内心的善。可见,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人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人从善,即是使人成为其“人”。教育家严元章先生认为中国教育教是“教学”;教是“教人学”;教是教人“学做人”;教是教人“成人又成才”。“教师”是教人的人,是教人学的人,是教人学做人的人,以至是教人成人又成才的人。……至于后世失察,误以“教学”为“教授”,误以“教人”为“教书”,将错就错,错到如今——“教师”原该是“教学先生”、“教人先生”,便被说成是“教书先生”,甚至是“教书匠”。[1]中国文化本是一种“以文教化”的意思,即以一定的道德伦常与诗书礼乐教化人民,而实施这种教化的主要场所就是学校。诚然,学生首先要学的也是这种人文美育。《说文解字》释“学”为“觉悟,从教”,即以学校来启示觉悟之意。《白虎通义》也云:“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也就是说,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觉悟,启导学生的道德悟性,当然,其中也包括对的美的感受力。然而,众所周知,今天的职业教育从根本上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而走向单一的技能接受的路子,其根本目的不过是在于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知识而没文化的技能“人才”。诚然,正如迎合职业教育之所好,这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教育模式,因为其可以让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马上看到教育的胜利成果——技能人才。正因为如此,作为素质教育的德育便自然在教学过程中被隐蔽甚至剔除了。毫无疑问,没有任何时期的德育教育能比今天更处于如此边缘和尴尬的境地。诚然,今天的职业教育有其时代特征与本质属性,那就是以传授知识(技艺接受)为主,这是一个大方向。但是,它是不是职业教育的唯一方向或者说成功的模式?还有待检验。如果技能接受成为职业教育的唯一,那么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就毫无二致了。事实上,职业教育之所以是“教育”而不是培训,正在于其是否有“基础属性”的区别。过分强调技能接受而把职业教育的基础属性挤向边缘是极度不明智的。殊不知,人文素质(说到底就是教育的基础属性)的有效培养有助于提高技能接受的能力,甚至说其对一个被培养者是否成人、成才起到标尺之作用。归根结底,任何形式(类别)的教育都不能离开“教育”的基础属性。换句话说,没有“基础”的教育将会造成头重脚轻的后果,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基础属性就是它的人文教育,即德育,这是使教育立于不败之地的尚方宝剑。因此,在职业教育进程中,要想让人文素养与技能接受并行不悖,相互促进,须在紧抓技能接受的同时,把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指标任务来重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以和为主题的议论文300字

一、审题:内涵、外延 和谐、和解、和缓、和气、温和、平和、和舟共济、和为贵、天时地利人和等均可作为立意角度。 二、立意:有深浅之分。“和”的意义:对个人生活质量、生存环境(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经济稳定、传统文化、公民个人的文明积极健康的作用。并进一步思考“和”应该有原则问题,加强辩证性。 [误]: 学会宽恕。全文未提“和”。(应提宽恕对实现和的作用。) 团结就是力量。(应该团结→“和”) 爱、忍、爱的奉献/家庭风波、朋友 (不能与话题挂钩:点题意识不强) 反面:“不和为贵”:(要斗争,反抗)未能注意材料的导向。 三、选材:可从上面某一角度写人与人之间/单位/民族/国家,也可从几个角度:个人,单位,国家。 ▲素材 A、典型、恰当、广泛、多角度(个人,单位,民族,国家,正反,古今中外,课内外)关注时代信息:“和谐社会”、中国同心结、周恩来:“求同存异”;将相和、齐桓公与管仲、唐朝君民、越王勾践上下齐心“父勉其子,妇勉其夫,兄勉其弟”、昭君出塞(化解民族矛盾)、成吉思汗(九头鸟的故事)、和平共处、海尔集团“上下和衷共济”、科学家:集体协作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宇和李政道)、平和心态:霍金;乒乓球女将王楠、张怡宁单打时是“敌人”双打时却能夺冠、中国女排的合作夺冠、登山运动员结队而行。三个和尚没水喝、安史之乱、台独分子、美国动辄干涉别国内政、滥伐森林、围海造田、污染环境、婆媳不和(刘兰芝,焦母)、、太平天国内部纷争、李自成的政权的内部不和、斯大林家庭不和、《六国论》中六国不和,以地求和。 B、较差:一般化,低幼化,不恰当(缺知识感,真情感) △ 家庭、父女之间互相关心(发生矛盾,解决了)、班里、同学互相帮助,一起进步、公交车上矛盾的解决、雷锋与人民和谐共处 △ 荆轲剌秦王(故意失手,鲜血洒满大殿时,他微笑了,他知道统一天下的日子来临了:以艺术形象代替历史事实,不合历史事实) 没材料,叫口号,空话,胡乱编造(低幼):纯粹写历史政治,没有文章味:复述台湾历史,中国历史或照搬时事政治内容)、虚构中国与台湾对话、青蛙与水的对话、心脏与血管的对话等。 C、寓言虚构,不合生活情理。 四、布局谋篇:应该注意前后顺序、详略安排、照应。 不能堆砌材料(开头太长);忌切入角度太大,内容没办法体现; 有的一开头就涂改,显得随意化,松散;有的缺乏过渡、照应,读起来很别扭。前后材料的顺序应该考虑:个人→集体→国家?由小→大?由浅入→深?总→分?分→总?古→今?中→外? 主次:“以和为贵”:(正面材料应为主,反面应为次) 典型材料:详。次要材料:略,注意点面结合。 五.文体:议论文较多。但很多同学写自己不清楚的文体,有一定的创新,但也有一定的冒险系数,有时文体特征感不强,很容易判低分。 如对话体:民族对话:中国说……台湾说……/家庭对话:父亲说:……母亲说:…… 究竟是一篇?二篇? 还是戏剧?读者很难理解。写戏剧,没有体现戏剧的文体特征,写辩论会也是不够到位,应该写什么文体就象什么文体。 六.语言、书写、写作速度。 通顺多,有文采少,体现词汇贫乏,停留在初中水平,没味道,语言缺乏。 写作速度。(40—50分钟左右,花一小时的同学太少), 七、备考方向:审题,材料,构思,写作速度。 【作文素材与精彩文章】: “和而不同”(摘录)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提出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它具有非常深刻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内容,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它极其珍贵的内涵在当今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开掘。 “和而不同”首先是一个哲学命题。在先秦,“和”与“同”是两个使用得很多的范畴。“和”与“同”的区别最早见于两部古籍——《左传》与《国语》。在这两部书中,初步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还指出了“和”与“同”的三个区别:第一,“和”是众多的统一;“同”是单一的重复。第二,“和”的统一是化合,各种参与“和”的元素并不消失,事物原有的性质与形态均存在。第三,“和”具有创造性,“和”的统一产生新事物,故“和”是发展之本、前进之基、生长之根;而“同”只是同一事物的相加,不产生新事物,故不具备创造性、再生性、持续发展性。在“和”,一加一等于二,又大于二。而在“同”,一加一只是等于二。 “和而不同”在应用层面上,成为重要的伦理学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说的是交友的原则。朋友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圈,如何交友,有许多重要的伦理原则。在伦理学上,“和”是原则性基础上的统一。既然是朋友,当然要互相帮助,不分彼此,但不能因为是朋友就什么都干。原则性是必须坚持的。朋友之间只是讲“同”,就没有原则了。好事做,坏事也做,如若朋友中有人陷入罪恶,其他的人就有可能同流合污。这些年揭发的反腐大案,基本上都是一窝一窝的,除了利益相关外,在交友原则上讲“同”不讲“和”也是重要的一条。孔子说得好:“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也是一种审美理想。作为美学命题,它不仅揭示了美的事物现象上的特点,也揭示了美的本质。“美是和谐”是中西美学共同的观点。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的美在于一种数的和谐。人间的音乐实质上只是这种和谐的摹仿,它的原型是从天体上得到和声。这些在天体上活动的星球,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轨道,不同的质量与体积,它们的运行最好地体现了数学的规律。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众多的音符、起伏的旋律构成了它统一的和声。而中国古典美学追求的既内敛又开放、既丰富又整一、动态变化而又圆融整一的美学境界的核心本质也是和谐。 作为古典哲学的命题“和而不同”,它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它在今天的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事业中,“和而不同”的魅力越来越放射出光辉。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国家,必然是一个伦理充分发挥调节作用但审美又必然极为活跃的国家。“和”既联系着人与自然的血缘关系,又联系着人与社会的血缘关系,还联系着情与理的血缘关系。在法治不到的地方,有伦理的“和”在调控,在伦理不到的地方,有审美的“和”在调控。依法治国,以德正人,以美和心。我们的社会必将越来越文明,越来越美好。 “人和”无敌(开篇) (307杜锴) 曾静先生曾经送给乾隆四字:仁者无敌,现在我们提出“人和无敌”。 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何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加为人和。汉文帝在楚汉战争后,为使百姓休生养息,使使臣送给南越王一封信,使得数十年边境无事,百姓安居乐业,遂有“文景之治”。反观汉武帝,穷兵黩武,用尽了“文景”时代留下的积蓄,虽扩大了版图,却使汉家开始走向衰落,而“匈奴未灭“。两代帝王的反差,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假使汉武帝发展生产, 国力强盛,匈奴又怎么敢来扰乱边疆?国库又怎么会空虚呢?匈奴人向往中原还来不及。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和者得天下。共产党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正是这一道理。 和,不能没有你(开篇)(308蔡泽煌) 在日本人眼里:一个中国人一条龙,三个中国人一条虫。在韩国企业家眼中:中国的企业是最擅长搞窝里斗的。 我们暂且不论他们的观点是否全面。有一是很清楚的“和”这一曾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某些领域己经缺失,并引发一系列影响,让人更感“和”的可贵。 人和•家和•国和(开篇)(308蔡灿舟) 人和百事顺。 许多人都曾试过这样一个实验:当我们手握着一把沙子,握得越紧,沙子越是拼命往下漏。这是什么原因呢?自然,当我们用力握紧时,沙子的间隙小了,摩擦多了,自然也就出现“斗争”了。社会就是一盘沙,每个个体都是其中的一小粒。磕磕碰碰自然是少不了,但我们不妨将这些小摩擦当成是友好的接触,这样,我们联系紧密了,我们的摩擦也就少了。 古代作战时不也是极力推崇人和的吗?若不是越王子民的“人和”,越王勾越怎能在卧薪尝胆十余年后一战灭吴,手雪耻辱?若不是劳苦大众的“人和”,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怎能在高高的天安门广场上喊出那一句振奋万民心的话?若不是杨门全家上下的“人和”,杨门何来“杨门虎将”之美称? 一“和”字了得(材料分析)(307谢喜娜) 记得在万隆会议上,就在为解决印度问题而陷入紧张之际,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观点,提倡以和为贵,终于使得会议圆满结束。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中,国家间的矛盾此起彼伏,以和为贵的观点显得何其重要。倘若万隆会议上没有周恩来以“和”的观点,会议说不定不但不能圆满结束,可能还会加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冲突。致使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困难更大,路途更长。我国将可能较为稳定的国际环境。由此看出,这岂不是一“和”字了得? 和的力量(片段)(308陈哲) 和,是生存的力量。一位印度国王曾让手下做样一个实验:将十只羊关在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一筐鲜草;将十条狗关在另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几块肉。第二天国王打开第一间屋子的门,发出十只羊都安然地睡着觉,而筐中的鲜草都己被吃光,国王打开第二间屋子的门,令他大吃一惊------十条狗都遍体鳞伤,满身鲜血,奄奄一息,而几块肉却都完好无损。国王不由得感慨:假如狗能像羊一样和睦相处,不仅不会受伤,还能享用美味的肉。确实,只有和,才能使人和睦相处,更好的生存。和,是生存的保证。 和,是胜利的力量。2003—2004赛季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总决赛,被评为近十年来最让人跌破眼镜的总决赛。当时洛杉矶湖人队拥有科比.布莱恩特,奥尼尔等多名大腕球星,一路靠诸多球星出色表现钉入总决赛;而与之对阵的底特律活塞队阵中并没有“超级明星”,而是依靠出色的整体合作,整体攻防击败诸多强手,挤进总决赛。在总决赛中,湖人队将帅不和,士气低落;而活塞队则出色地打出了整体战术,全队团结一心,愈战愈勇,最终将不可一世的“湖人王朝”横扫出局,夺取了最终的胜利。和,正是活塞队摘得胜利的最有力武器。 “和”之力量(307王少永) 埃及的金字塔不是一人建造的,它是亿万埃及人民汗水的总和。 中国的万里长城不是一人筑起的,它是无数华夏儿女血肉的总和。 一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危乎其微,但是无数人力量的总和筑起了地球上的两大奇迹。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和”可以产生力量,可以令人,令国家变得强大。 当秦国气势如虹,大有、扫荡六国之势时,它却不敢对赵国用兵。因为赵“文有相如,武有廉颇”,而最重要的是,两人“和”在一起,才使赵国变得强大的,设想,如果没有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而与廉颇争名夺誉,赵国能够屹立在秦国前面南昌不倒吗?如果没有廉颇负荆请罪,而誓与相如一争到底,赵国早己成为秦国疆土。是“和”使赵国有了可以震慑秦国的力量,是“和”使赵国在这个充满硝烟的战国时期生存得更久。 两个人之“和”的力量尚且如此,我们更应重视国家之间的“和”。 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仅自身发展,变得强大,而且使亚洲获得发展,变得强大。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和”是其经济增长的力量之源。而与此相反,以强大著称的美国却以霸权不断干涉他国内政,破坏与其他国空的“和”,可结果呢,美国经济不仅得不到发展,财政赤字也在不断地增加。 “和”不仅是发展的力量之源,更是战胜困难的力量之根。 2004年月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遭遇从未有过的大海啸,整个国家满目疮痍,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在这时,全世界人民在一起,捐款捐资,帮助印尼人民重建家园。一起战胜这声大自然的灾害。没有世界人民“和”的力量,印尼的重建工作绝对举步艰难,难以实现。 我可以不屑于一只蚂蚁的力气,但我们不能忽视一群蚂蚁的力量,“和”的力量是没有极限,没有极致的。 和鸣(307张天锦) 和,是乍暖三春里的一声问候,亲切悦人; 和,是严寒腊八的一个炭火,温暖感人; 和,是包纳百川的大海的宽容; 和,是壁立千仞的高山的伟岸。 以和为贵,因和而爱,由和而合,和是兴家之本,是旺国之基。因为历史的和鸣,才有今日的美好。 黄沙漫扬,驼铃婉转,黄昏里,王昭君抚动琵琶奏响和鸣,几许悲壮。正是这朔漠里的和鸣,才有了汉藩共一家的大汉。正是这紫台外的和鸣,传颂千载,让人在月夜里感受汉藩融合带来的欣喜,感受民族和好的强盛。 白雪皑皑,危峰林立,阳光下,布达拉宫闪烁着汉藏融合的金光,文成公主的面纱脱落在山顶,覆盖着白雪,飘扬着藏曲的高亢,传递到大唐的古都。布达拉宫是民族相和的凝结点,文成公主奏响又一曲历史的和鸣。 多少怨,多少泪,又多少感动民族的和亲马队在历史的古道里消失,却留给我们如今这广大一统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大度和宽容正是在一次次的民族之和契机中体现出来,而民族之和,又是由民族的宽容所度化的。 正如林肯说,当你和你的敌人成为朋友时,你便是消灭了敌人。用宽容一切的心和包容一切的胸怀去和解一切的恩怨,和解一切的矛盾,才能拥有博大,才能拥有强盛。 同样的道理,站在漫天星光下思考的康德告诉我的,“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以和为贵,以和为踏跳板,我们不仅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更能使眼前的敌人成为潜在的朋友。 和不仅是传统言文化里的美德,也是现代文明里的风尚。和,使中美中苏关系正常化;和使苏联从阿富汗撤兵;和,产生了APEC,产生了欧盟;和,使世界平息在团结合作中;使无数心牵系着苏门答腊岛。 和,不仅是和好,更是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民族与民族的和平相处,国家与国家的和平相处。因为和,世界才有了爱,才有了繁荣。 不同的冰雪融入相同的河流,是为和;不同的河流注入相同的海洋是为和;不同的海洋面朝同一片天空,是为和。 站在历史的波涛中,让宽容和大度激荡出和气,让和气澎湃出更波澜壮阔的和鸣之音,让和气酝酿出一个更淳更美的历史。 和之美(307陈喜波) 《圣经》里说:“爱是无尽的忍耐”。实际上,就是教导我们万事以和为贵,以和去爱别人,去忍受。而我始终以为,“和”是一种风采,“和”是一种美丽。 人与人之间的“和”是一种美。卡夫卡说:“每个人所拥有的,不是一具躯壳,而是一串成长的过程 。”这一串成长的过程不需要人与人之间友善,和平的相处去获得。生命不仅是一声旅程,更是一首赞歌,需要以“和”去谱写,需要我们以“和”去传唱。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友爱是一种美丽,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这样一种美丽,就是“扶持旁人,同时自己也获得重心和支点。”孔繁森,郑培民们以自己友爱之心与人民友好地走到了一起,受到万民敬仰,而胡长清,成克杰们,驾驭于人民之上,摒弃了“和”最终只能受到法律的严惩。 人与社会之间的“和”也是一种美。人是存在于社会中的动物。大自然给予我们阳光,土地和水,而“和”则是播种,让社会长满长青之树,也许在社会中我们会遭受挫折,会失意,但以“和”去看待,心灵有会失业,真诚不会下岗。 “乌台诗案”将苏轼推到痛苦的顶峰,但他却淡然处之,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桂疏桐之夜,看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如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他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扬动,只愿“沧海济余生”。苏轼在出世入世之间寻求到一丝平衡,他以一种“和”的心态去面对,笑谈人生,在与社会的和好相处之中,他探寻到其中的美,找到生命的价值。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更是一种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同样地,一国一利益。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利益,能够在利益与利益之间寻求到平衡,以和相处,这是一种更为深远,更为难得的美。“二战”结束后,中国没有向日本索赔,1972年,又同日本关系正常化,这就是以一种“和”去获取友爱,这样的美,不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吗?亚洲杯决赛上,中国球迷打出了标语;“足球是世界的,钓鱼岛是我们的。”这其实也是以一种“和”。 与世界相处。 佛教导我们:“诸法无我,一切众生都是随缘而起的幻象。这也是在教我们不要过分看重自我,要与他人和平相处。因为”和”是一种美丽,一种不同于寻常的美丽。 把握住“和”,把握美丽。 人和万事兴(307王育苗) “中国人哪,都信这个理,家和万事兴。”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唱过这首歌。其实我想,家和万事兴应拓展到人和万事兴。看古今多少事应人和而胜,因不合而败。 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博得全国上下父勉其子,妻勉其夫,愿为君为国而战。终赢得“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美谈。可见“人和”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作战中讲究的“人和”说的就是这个理。彭德怀曾被几个兵绑了四天四夜,然而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忍受了这么大的耻辱,促进部队的和谐气氛,为战斗胜利奠定基础。 而历史上也确有因不合而离散甚至因此而送命的。张飞为一代名将,战场上披荆斩棘,却有一陋习,就是酗酒,而且还爱发酒疯,殴打士兵,终于有一次被不堪毒打的士兵杀死。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由于内部不合,导致生命的丧失,这不能不感发人们思考:该怎样做才能“人和”呢? 历史上对“怎么做”的最好例子大概就是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了。廉颇因蔺相如一介书生却一下子爬到自己头上很不服,宣言遇到他就要羞辱他。蔺相如因此总避开他,当廉颇得知蔺相如为了避免两人分裂而让别国趁虚而入而避他时,廉颇“负荆请罪”,两人从此并肩作战。一文一武,使秦国难以攻入。我想要做一到“人和”首先要学会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像张飞,像廉颇,不就是因为自己资格老,武艺高而看轻别人才引起不合吗?平等看待周围的人,周围人就会平等地看待你。 要做到“人和”,第二应该学会心平气和地交谈,当你发现有人要和你闹别扭时,你应该及时理清思绪,理清缘由,找他谈谈。 日本人认为一朵花不美,太单调,而满树樱花,满园的樱花就会产生震撼人心的美。这大概也与日本经济发展会如此快的原因,他们知道一人的力量有限,而人合则人多力量大,于是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其实“樱花精神”与我国的集体经济大同小异,集体精神间新时代的精神,而人和则是发挥集体精神的前提,所以“人和万事兴”该是新时代新人类的行为准则。万事和为贵,人和万事兴。 给生命多点“和”(308林丹萍) 和是催化剂,它能使两个陌生的人熟悉起来;和是润滑剂,它能迅速缓解人间的摩擦;和是调味剂,它使生活更甜美。 生活到处充满和的气息:和气、和平…… 我们每人都有一张天生的脸,当你抱怨自己丑的时候,不必用浓妆掩盖你,只需把和挂在脸上,你一样可以讨人喜欢。 著名物理家法拉第待人平和,他12岁就帮人家装订书籍,他整理过的书他都看过,并认真做了笔记。有一次,他捧着自己厚厚的笔记本到一名教授家拜师。教授还没有看笔记,只见法拉第对人和和气气的,就收下了他为徒。于是,当初的“和”使法拉第走上了成功之路。 有多少名人在在成功时仍不忘和?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一些人不屑一顾,认为只是自己没去做而己,如果有一样也可以发现新大陆的。一次会上,那些人当场嘲笑哥伦布,哥伦布不但没生气,反而和和气气地让他们坐下,做了一个让鸡蛋立在桌子上的实验为自己做了最好的辩解。 当别人用尖酸刻薄的话攻击你的时候,切记,不要回攻他们。什么事情都可以通过“和”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 如果个人做到对人和气,那么一个家,一个集体也就融成一体了! 以前总是痛恨从楼上传来的吵声,他们一家人总是吵,不管什么时候,邻居也不知道他们是因为什么吵。一段时间,楼上安静下来了,我很诧异,碰巧遇到他们家阿姨,她哭泣着说:“老头子去世了,临终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家和万事兴’…”噢,这是她家会安静下来的原因。 是啊,一个家庭如果连最起码的“和”都没有,那么何以给家人温暖? “和”小至家庭,大至国家。中国是典型的“以和为贵”的国家,建国以来,我国与多国建立友好的国际关系,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如果反应没有加入催化剂,反应会很慢甚至无法反应;如果摩擦没有滴加润滑剂,那磨擦会越来越大;如果生活没有加和调味剂,那生活会平淡无味。请不要吝啬,给生活多点“和”。 把“和为贵”刻录成光盘(308陈钏) 近年来,网络系统趋于成熟,大都有搜索查询的功能,只要你输入关键词,点击进入键,你就会查到你要的相关的信息,某电脑公司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刻录了一批以“和为贵”为名光盘让利销售,这不,我也买了一张回家。 打开电脑,按照电脑操作程序----- 关键词:和为贵 搜索结果--: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为贵”,“和”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学之间需要和睦相处,能成为同学就己经是一种缘分,同学之间没有利益相争,更不用说像公司里的职员那样钩心斗角,作为同学,只有学习上的竞争,共同进步,很多人就不明白作为同学会有什么深仇大恨导致互相残杀呢? 相关链接-----前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他是一个内向又自尊心强的人,家里的贫穷使他不能像其他官家子弟一样挥霍无度,衣食无忧对他而言更是一个遥远的未来。种种的原因导致他和宿舍的同学发生冲突,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和”是处理同学关系的一个多么关键的因素,最后是家破人亡,还残害无辜。 搜索结果二:不但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而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的关的家庭,“和”更是调节家庭的一种再好不过的催化剂,从古到今,多少家庭的破裂都是因为不和而引起的,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便是家庭不和的牺牲品,他们失去父爱或母爱,长期生活在缺少亲情的家庭中得不到亲情的滋润,这对于一个健康孩子的性格折培养无疑是一种很强的消弱剂。我们强烈呼吁:让每一个家庭都多一点爱,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吧! 相关链接-----据报道,现在社会的离婚率逐级升高,究其原因,无非纯粹是家庭生活上的一些芝麻小事惹的祸,这不,新闻中的社会热点也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报道,各种电视连续剧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也都演绎得十分逼真,正如最近在各电视台热播的《中国式离婚》,它收视率商的原因从社会角度方面看,正是折射出了现代社会“和”的缺失,它的积极作用是让观看过的观众珍惜现在眼前幸福的家庭生活,家和万事兴。 关键词:对“和为贵”的总结 搜索结果:自古到今,“和为贵”这句话一直是作为很多人的座右铭,希望每个 人多一点和气,那么就是万事兴了。

和,是壁立千仞的高山的伟岸.以和为贵,因和而爱,由和而合,和是兴家之本,是旺国之基.因为历史的和鸣,才有今日的美好.黄沙漫扬,驼铃婉转,黄昏里,王昭君抚动琵琶奏响和鸣,几许悲壮.正是这朔漠里的和鸣,才有了汉藩共一家的大汉.正是这紫台外的和鸣,传颂千载,让人在月夜里感受汉藩融合带来的欣喜,感受民族和好的强盛.白雪皑皑,危峰林立,阳光下,布达拉宫闪烁着汉藏融合的金光,文成公主的面纱脱落在山顶,覆盖着白雪,飘扬着藏曲的高亢,传递到大唐的古都.布达拉宫是民族相和的凝结点,文成公主奏响又一曲历史的和鸣.多少怨,多少泪,又多少感动民族的和亲马队在历史的古道里消失,却留给我们如今这广大一统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大度和宽容正是在一次次的民族之和契机中体现出来,而民族之和,又是由民族的宽容所度化的.正如林肯说,当你和你的敌人成为朋友时,你便是消灭了敌人.用宽容一切的心和包容一切的胸怀去和解一切的恩怨,和解一切的矛盾,才能拥有博大,才能拥有强盛.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道路上却充满了无数的荆棘。有些人会志气消沉变得一蹶不振,有些人会因其迷失前进的道路,从而半途而废,也有些人依然奋勇向前,最终看到的是柳暗花明之后的又一座美丽的村庄。 宝剑风霜磨砺出,梅花自从苦寒来,我国古代许多文人雅士在遭遇挫折之后,依然没有像那些所谓的挫折低头。“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他却直面挫折,笑看人生。正是凭借他的开阔胸襟才创作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并没有沉寂,“长安市上酒家眠,”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有位成功人士说过:“困难是吃软怕硬的。你愈不将他放在眼里,他愈对你恭顺。”我们只要把自己的乐观和坚强当作手中的盾牌,他们便对你毕恭毕敬。 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仰慕那些体育明星所取得的光辉灿烂的成就,但我们也不能忘记他们曾摆脱了无数的坎坎坷坷。足球巨星罗伯特。巴乔,在94年的世界杯上,正是因为他的点球罚失,让大力神杯与蓝衣军团意大利失之交臂。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正是通过他在联赛中的大放异彩,把尤文图斯送上了冠军领奖台;篮球场上的魔术师约翰逊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但他并没有因此萎靡,正是通过他的顽强毅力和乐观的态度,最终战胜了病魔,成为了篮球界乃至整个体育界的传奇人物;小巨人姚明初到NBA的第一场比赛便以0分两次失误并且被对手轻松晃倒而让媒体和火箭的球迷大跌眼镜,有人曾预测它不可能在一场比赛中得18分。但姚明并没有因此而消极,正是依靠它的自信与执著在接下来的几场比赛中独得20多分,回敬了那些小视他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那些荆棘是在所难免的,就像如果蝴蝶不经历那破蛹前的痛苦挣扎,便无法在天空自由飞翔。人如果不面对那丛丛的荆棘便无法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感。 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那丛丛荆棘时,擦一擦额上的汗珠,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你终会看到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和属于你的那道七色彩虹。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图画.其实,世界处处都需要“和谐”.和谐是关爱体贴,和谐是宽容礼让,和谐是科学利用,和谐是协调发展……“和谐”,字祥义丰,意味深远,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世间和谐,便能携手共进,多些公平竞争,少些坑蒙拐;多些扶危济贫,少些以邻为壑……和谐,让万物生机蓬勃,让世界亲密无间.这点点滴滴美妙的音符,化作美丽的和谐乐章,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回荡、回荡.因为只有和谐的音符才能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只有和谐的音符才能是我们的国家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只有和谐的音符才能使我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妇有归.”幸福和谐的生活,让我们品尝甜蜜,懂得了珍惜,苦难艰辛的心境,使我们志向高远,实现了超越;尊重关爱,让我们学会快容;在和谐的社会中,我们学会了太多太多,让我们携起手来,使我们的和谐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注:“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

以教育为主题的论文8000字

幼儿教育作为人们接触的第一个完整教育阶段,属于启蒙教育时期,对孩子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影响深远.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论文8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用语

摘要: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用语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素质,运用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言语行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师用语

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具有意向性的言语,向幼儿传递信息并且希望幼儿按照自己言语的意图进行活动。教师的言语既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不仅要具备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但是,在现实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由于教师言语行为的千差万别,导致教育活动效果不同,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同。

1.幼儿教师的言语行为性分类

1.1组织性言语行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园常规或者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形成的、对幼儿某种行为进行要求或者强化时所使用的言语行为。比如,在活动开始时的问候为维持秩序,提醒某幼儿集中注意力的警告等。此外,还有活动过程中,提示和引导小朋友的用语。比如:“小朋友们,将刚才学的儿歌再重复一遍。”“让我们来玩儿个新游戏吧”等。或者是教师对幼儿发出某种指令,比如“小手放桌上”“大家排队去洗手”等。当然如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小朋友提出要上厕所、幼儿告状等,教师的处理过程中使用的也是组织性言语。

1.2讲述性与提问及反馈性言语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时所用的言语行为。比如教小朋友做一个游戏,其中就要对游戏规则进行说明。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就要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讲解,以便使孩子理解起来更容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问式言语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包括简单的提问,追问和重复提问等。通过提问就有了一定的回应性言语,一般有肯定、否定、重复答案等反馈性言语行为。

2.幼儿教师言语的现实应用

2.1幼儿教师的言语运用需符合幼儿心理需求

言语质量是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有效地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言语行为,作为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工具的言语行为,无论是对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任务的完成还是对幼儿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用适合孩子心理的言语来进行教学活动。

2.2幼儿教师的言语应考虑适当心理情境

比如,早上孩子来到幼儿园,老师面带微笑,热情地跟孩子打招呼说:“早上好!”孩子会很愉快的回应老师:“老师早上好!”类似这种生活中的礼貌用语对孩子的影响都很大,相反,如果老师只是与家长说话,不与孩子打招呼,这样可能会使孩子产生老师不喜欢我的心理。实际上这也是礼貌用语的教学内容之一。幼儿园是孩子人生当中第一次接触社会的学校,老师的言语行为对孩子今后很多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幼儿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命令式语句,经常用“不能、不行、不可以”等等词汇,孩子出于恐惧不得不听从指挥,从长远看,这样的教学用语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2.3幼儿教师的言语应考虑适当媒体场景

比如,在维持教学秩序时老师通常会说:“小眼睛!看老师,小手放腿上!”“大家看看大屏幕上是什么呀?”这样和蔼地、儿童化的语言使教学活动变得氛围融洽,小朋友的注意力就自然而然的转到老师这边来了。相反,有的老师会说:“坐在椅子上!把手放腿上!”“我要上课了,管好自己的嘴巴!”这种指令性的语言使幼儿处于教师的高度控制之下,使得活动氛围变得格外紧张。如果换成“请小朋友们坐在椅子上,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了,把手里的书本轻轻地合上上。”这样的语气会使孩子减少抵触心理,愿意接受老师的要求,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4幼儿教师的言语应考虑生活场景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讲究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孩子们讲一个懂得感恩的故事。题目是《神秘的小鞋匠》,故事内容大致是,有两位老人靠坐鞋为生,但生意却越来越差,后来在两个小精灵的帮助下,老人的生意得救了。老人发现小精灵穿的衣服很破旧,于是给他们做了新衣服新帽子,小精灵高兴极了,从此他们开心地生活在一起,成为了一家人。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用一些启发性语言,比如说,“小朋友们,老鞋匠为什么会给小精灵做新衣服新帽子啊?”引入孩子们的思考,然后再将答案告诉孩子“那是因为得到别人的帮助后,我们要感谢别人。”“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小精灵帮助老鞋匠一家渡过了难关,他们很快乐。”启发性的提问式言语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因为更能引导孩子进入故事情景,从而独立思考,最终懂得做人的道理。将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编入课堂教学活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比如,上课途中外面下雨了,有的孩子被雨声所吸引,注意力不集中,忍不住向窗外张望,有的孩子担心起妈妈来接时怎么回家的问题等等。有的教师趁此机会,跟孩子聊起天。“小朋友们,下雨好不好啊?”有的孩子说好,有的说不好。“下雨为什么不好啊?”有的孩子因为没带雨伞怕挨浇,有的说路滑怕摔跤等等。“那有谁带雨伞了呢?没带伞的小朋友挨浇怎么办啊?”启发孩子们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的道理。

3结语

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影响教师言语行为的因素最关键、最直接的是教师的自身素质,其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又是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因此幼儿教师应该不断加强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素质,保证幼儿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傅道春主编.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郑金洲等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下页带来更多的幼儿教育论文8000字

教育学概论论文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学的概论论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摘要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 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