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报告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一段话十分精炼地说明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什么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如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第一句话,“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旗帜鲜明地突出了国家安全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正如报告所指出的,尽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前的时代主题,但是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而对于中国自身来说,我们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外汇储备都稳居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30%,但我们自身发展中仍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包括粮食安全、环境安全、金融安全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应对这些国际国内的安全风险,需要有紧迫意识,需要未雨绸缪,“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良好的国际国内安全环境是我们开展其他一切工作的必要基础。“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新时代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宗旨和原则。
传统的国家安全观着重强调的是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它的安全对象基本限定在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军事安全事物上,防御的是境外的军事威胁,以拒敌于国门之外为目的,准备战争和赢得战争是国家安全工作的中心。 从1980年至今,中国已经有24年的和平时期。林东博士指出,和世界上很多处于和平状态的国家和民族一样,“我们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除了国家和军队要准备战争,因而具有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之外,地方政府、企业、大众与国防之间的心理距离、物理距离都很远,国民的国家危机意识淡薄”。 “然而,席卷全球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改变了这一切。”林东认为,因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当今世界,国家和人民对国家安全的需求不仅大大超出战争和政治、军事安全范畴,而且对传统的政治、军事安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国安全的威胁不仅来自外部,更来自内部。冷战结束以来,全球转入和平与发展的轨道,大国间战争风险明显下降,世界大战和国家集团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乃至大国之间的大决战时代消退,甚至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这样的危险游戏也大大降温。因此,“传统安全观下的国防呈现战略松弛现象”。 “然而,这种松弛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大国间的争斗并未消失,而是改变了形式,寻求以武力为基础的和平演变方式来谋求政治、经济利益,也就是外部对你施以军事威胁,内部对你制造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综合起来破坏主权、蚕食领土、控制资源,甚至颠覆政权”。 以恐怖主义为代表的非传统威胁兴起,这使各个国家面对新的敌人,恐怖势力从社会内部发难,通过制造社会危机来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虽然目前恐怖袭击的破坏力还没有达到战争损失的程度,但是它所造成的社会心理震撼和公众安全感的丧失已经不亚于战争时代。每个国家的社会安全都前所未有地面临严峻挑战,社会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安全形势发生如此巨变的今天,林东认为,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重要而急迫”。 林东说:“‘新国家安全观’将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都纳入职责范围,极大地开拓了国防的历史使命,而这些领域都是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关联的。可以说,今天的国防不是同老百姓疏远了,而是拉得更近了。” 他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国家安全是个木桶,“新国家安全观”中的各个部分就是木桶上的木板,哪块木板低都会影响整个木桶的盛水量。“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安全既离不开军队,也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大众,国家安全就是每一个公民的安全。这要求每一个公民必须从思想上实现从旧的传统安全观向拓展了的‘新国家安全观’转变,居安思危,心中长存忧患意识。”经济全球化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进步的方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成为影响国家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安全所处的背景、影响因素和实现手段都发生了变化。 从政治方面来看,全球化进程使国家及国家主权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使人们以绝对主权来衡量国家安全的做法出现了变化。从经济方面看,全球金融、贸易和服务市场的监管体系更多的是以市场为中心,国家的经济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从文化方面看,发达国家在文化信息的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们传播和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对他国原有的社会文化基础产生冲击。从军事方面看,军事安全仍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内容,军事仍将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手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的国家安全观也在不断变动和调整。总的说来,一是安全主体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安全主体不仅包括国家,而且向下延伸到了个人,向上延伸到了群体和国际(人类)。与此相对应,对国家产生威胁的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二是国家安全从绝对变为相对,安全状况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国家安全程度的实现与国家实力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9·11”恐怖袭击事件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三是国家安全观正在由重视影响国家安全的外部因素向重视内部因素转变。冷战后,随着国际机制的成熟与健全,合作成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主要选择。从现实看,一国吞并他国领土的情况已比较少见,但一些国家因内部问题引起社会矛盾激化,给国家和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造成威胁,进而引发国际社会介入的事例却越来越多。 四是从提倡硬实力到提倡软实力。二战以前,军事、人口、资源等硬实力因素是影响和决定国家安全的主导因素,现在,民族凝聚力、国家体制、科技、文化、信息等软实力因素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和比重越来越大。 中国是少数几个完全靠自身力量维护安全的国家,这决定了,领土、主权和军事等方面的安全仍是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但我们也要看到,“9·11”后,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正处于此涨彼消的变动之中,因此,我们也要重视把握好非传统安全问题,未雨绸缪,从长计议,注意掌握国家安全的主动权
国安才能国治,治国必先治安。保证国家安全,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安全,必须在国家治理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筹划,必须以安全治理作为基本路径来维护和保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现在治理实践上,就是推进国家安全总体治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就是安全各领域、各要素、各层面统筹治理,创建当代中国国家安全治理系统格局。 国家治理,既可以从社会结构上推进,也可以从社会功能上推进。安全治理就是一种功能治理,是以安全为目的的治理活动。维护安全,是国家的主要职能。围绕着安全治理,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安全形势,有着不同的治理方式。我国国家安全治理,是新形势下的安全治理深化。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由此决定了新形势下国家安全治理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而是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安全治理。我国国家安全治理,是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安全治理实践。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构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的安全治理方略。我国国家安全治理,是全面系统的安全治理体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安全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安全治理能力依托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的效能依赖安全治理的效能,安全治理造就的良好环境提供国家治理顺利展开的条件。 国家安全制度体系与安全治理体系相互强化。国家安全制度体系是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制度基础,国家安全治理体系是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的实践运行。安全制度体系为本,安全治理体系为用。完善安全制度体系就是建设安全治理体系,发展安全治理体系也能促进安全制度体系。
都是西大现代的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1.驳论点2.驳论据3.驳论证.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1、列现象,2、示弊端,3、探根源,4、指出路。本文适宜高中课文,鲁迅先生的名篇《拿来主义》为例,对驳论文的这一特征予以探析。列现象对现实中不合道德、有碍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进行列举。事例选取的典型性,以求警醒人们;罗列的丰富性,以求引起读者共鸣;修辞的多样性,以求彰显行文文采,增强气势。例: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报告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一段话十分精炼地说明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什么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如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第一句话,“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旗帜鲜明地突出了国家安全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正如报告所指出的,尽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前的时代主题,但是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而对于中国自身来说,我们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外汇储备都稳居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30%,但我们自身发展中仍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包括粮食安全、环境安全、金融安全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应对这些国际国内的安全风险,需要有紧迫意识,需要未雨绸缪,“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良好的国际国内安全环境是我们开展其他一切工作的必要基础。“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新时代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宗旨和原则。
我tm不是西大现代的
1、提高对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和协调部署。
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大学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维护国家安全知识能力的培养,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2、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实现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全覆盖。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作用,将国家安全教育贯穿整个本科培养阶段。通过加强国家安全课程建设,坚持拓展课程传播方式,有效扩大了网络课程覆盖面,同时改善传统安全类课程的传播途径。
扩展资料:
从实践角度看,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形势下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必须把科学统筹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方法,把攸关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都放到一个系统里总体谋划,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始终把国家安全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来把握。
我tm不是西大现代的
大学生如何践行国家安全观论文如下:
摘要:一个国家,其公民安全意识的高低,事关整个国家的安全与否。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主体的大学生,其国家安全
意识的强弱,对国家是否安全有着更直接的影响。因此,合理确定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策略,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策略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中应着重
强化“五个认知”、深化“五种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五个认知”“五种意识”
随着全球化及科技时代的到来,高科技对现代战争的影响日趋增大,高科技人才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主体,在国家安全链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因此,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应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合理确定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策略,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内容需要不断地充实、变化。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中的国家安全的需要,为了更有效地强化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本文提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中应着重强化“五个认知”、深化“五种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效果。
一、强化“五个认知”
(一)强化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知
国家安全是事关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事关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的大事。一个民族、一个主权国家必定把谋求民族的繁衍、国家的生存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占据重要地位。强化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知是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第一,结合国际形势,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现阶段的形势政策教育应把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以及我国所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从理论上深刻理解新形势的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要利用各种形式经常向大学生介绍国际、国内、本地区的敌情动态和安全环境。
第二,结合国情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正在崛起的大国,是尚未完成完全统一的大国。
因此要使国情教育更加深入,就必须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层次和价值观特点,赋予国情教育以新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现实的国情凸显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为培养人才付出的巨大投入,大学生在促进祖国的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强化对国家安全内涵的认知
随着国家安全威胁的多元化,国家安全内涵的要素已经由传统的军事、政治安全,扩展到国民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十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并且在动态联体中占据着各自不同的位置,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通过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国家安全系统。
我们应强化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的认知,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安全内涵正发生变化,使得他们的认识更加深刻、清晰,突破传统国家安全意识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三)强化对国家安全威胁来源的认知
国家安全威肋来源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有天灾,也有人祸。我们应通过国际形势教育,使大学生认清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旧存在;通过国情、国策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内安定、团结的重要性。
通过灾害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自然灾害、群体性疾病的处置不当,也会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导火索;通过民族政策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多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
非传统国家安全中,各个要素都有可能引发威胁国家安全的事件,强化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威胁来源的认知,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国家安全的复杂性,对可能威胁国家安全的要素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
(四)强化对国家安全各要素的认知
大学生通过对国家安全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其国家安全意识的形成。国家安全是包括国民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在内的“综合安全”。
只有熟悉各方面的国家安全知识,才能知道理论应该如何结合实际,为国家安全做什么和怎样做。当今世界要特别注重对大学生的信息安全、能源安全方面的教育。
互联网无国界,但是互联网上的安全是有国界的。恶意攻击、威胁信息和信息系统安全的“黑客”成为令人头痛的安全问题,这样的危害轻则造成公共服务系统的瘫痪,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重则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甚至引起战争。
西方世界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从来没有停止过,网络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大学生是我国主要的网络成员,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他们的文化产品,大肆宣扬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争抢地盘。
更为危险的是,他们利用我们国内的一些不安定因素,刻意歪曲事实真相,利用大学生诚挚的爱国热情,煽动大学生抵制政府,制造事端,企图扰乱我们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危害我国安全。
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既要保护网络技术本身的安全,也要保护网络中的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尤其是当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地运用网络,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网络必然成为信息情报战和违法犯罪的主攻目标。
而我国网络建设的软件和硬件产品大多从国外进口,这些进口的设备是否被人做过手脚,是否留有“后门”,也许只有等到战争爆发时我们才能知晓。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将来积极投身到拥有我国自主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制中去;同时要对怎样保护网络,自身怎么样维护网络安全,如何看待网络信息进行相应的教学,构筑安全的网络体系。
“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观点越来越受到挑战,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制订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我们不妨以石油为例来说明。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石油消费量剧增,而我国的石油产量增加速度远远低于石油消费增长速度,再加上有效利用率低,使我国成为石油短缺国之一。
从石油战略储备上看,美、日、德、法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其158天、169天、117天和96天的石油消费,而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才刚刚超过30天。一个国家要想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30天的石油战略储备是远远不够的。
更为危险的是我国的石油战略通道。中国作为石油纯进口国,石油安全直接关系中国的国家安全,是中国国防和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进口石油的一半以上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其中4/5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
而这条运输线是被对中国“不太友好”的国家控制着的。这些严峻的现实,都应该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
(五)强化对国家安全实现途径的认知
提高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素质,是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这种素质除包括道德精神素质、知识理论素质外,还包括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应对国家安全事务的能力。
21世纪重大危机应对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使国家的根本安全受到冲击,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强调要维护国际、国内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的原因。
适当进行危机应对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对维护国家安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的教育:一是教育大学生以科学精神面对危机,使其在面对危机时更加自信,并能够注意保持健康的心态,客观、理性地应对所面临的困境。
二是教育大学生以科学方法面对危机,了解危机常识,预防危机发生;三是教育学生以科学手段应对危机,丰富大学生的应对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危机应对能力,能使他们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不会陷入恶性循环,导致更大的危机。
预防和应对紧急事态,只从思想与理论上重视还不够,还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学习生存、自救知识和技巧,学会辨别安全与危险,学会关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因此我们应坚持针对性和实用性,向大学生介绍面对国家安全中可能出现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重大疫情、突发大型自然灾害时的应对常识,使学生能从政治的高度,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角度出发来应对、处理这些危机,保障国家安全。
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后,很多的大学生自发地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为抗震救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是危机教育良好效果的证明。
二、深化“五种意识”
(一)深化忧患意识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忧患意识的主流始终是我们民族脊梁们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政治实践中,面对各种矛盾和潜在的危机,逐步积累并发展起来的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自觉的主体意识。
这种自觉的主体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和民族自身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提升的一种精神支柱。
要培养大学生关注国家安全问题,就必须深化他们的忧患意识,把“优势”国情的教育和“劣势”国情的教育相结合,在培养大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让他们具备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主体始终保持对其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危机成分的忧患深思,是主体以否定的形式对客体--国家安全进行的怀疑、批判和建构性的思考。
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发展速度的竞争愈加激烈,国际国内安全环境复杂多变,深化大学生在国家安全上的忧患意识,对维护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二)深化防范意识
深化防范意识有利于确保大学生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有清醒的认识。有的大学生思想麻痹,放松警惕,缺乏基本的国家安全意识,以至于无法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危险,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他们的帮凶。
这都反映出大学生的防范意识不强,更明显地反映出深化防范意识的重要性。防范意识是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
培养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必须使他们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有所了解,只有了解了哪些行为可能会威胁到国家安全,在适当的场合,他们才能做出恰当的警觉反应,做出机智合理的防范行为。
如科学应对相关威胁国家安全的邪教组织的反动宣传;对网络安全的自觉维护;对文化安全问题的主动关注;对学术知识的保护,等等。
(三)深化保密意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对外教育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种敌对势力纷纷趁机打入我国的高校,窥探情报。
而我国高校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保密意识往往比较淡薄,并且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加上网络的出现,稍不注意就被敌对势力趁虚而入,造成严重的泄密后果。因此,我们必须深化大学生的保密意识,使得大学生了解基本的保密知识。
此外,随着校际、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开展,高校外教、留学生数量显著增加,要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与外籍朋友的关系,既友善交友,相互尊重,又要分寸合理,有礼有节。对一些敏感话题,要保持警惕,注意保密。
(四)深化责任意识
人无压力不走,水无压力不流。压力产生动力,动力形成自觉行动。维护国家安全是大学生应该负起的责任之一,这无疑是一种压力。
但是在现实中,有的学生有这种认识,有的学生没有这种认识,有极个别的学生甚至认为国家安全是国家和军队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有“天塌下来,总有高个子顶着”的想法。这种认识上的无所谓,必定给维护国家安全带来负面效应。
要使大学生自觉树立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就必须深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我们要教育大学生,使其认识到国家安全与自己息息相关,国家安全了,才会有快速的发展,经济发展了,自己才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来展示才华。
(五)深化法律意识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在宿舍上网成为可能,网络上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恣意泛滥,反动分子甚至利用网络,拉拢、腐化大学生,使得情报、机密在不经意间泄露。加强国际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是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必要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单纯、机械地宣讲《国家安全法》的条文,不能把《国家安全法》仅仅作为一种法律知识来传授,而要将其上升到公民义务和权利的高度,把它看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培养合格人才所必需的法律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具体内容上,既突出以我国《国家安全法》为主体,又注意与国外国家安全法的有关规定相比较;既全面、系统地阐释我国《国家安全法》的主要内容,又广泛联系其他相关的法律规定。
特别是国际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既有对国际斗争形势的宏观分析,又有对我国隐蔽战线工作的历史考察;既有对《国家安全法》的理论阐述,又有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例佐证。
所以,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含军事院校)的学生,特别是财政金融专业及掌握事关国家安危的核心技术成果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这些法律法规,这对于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帮助大学生强化“五个认知”,能使得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由肤浅到深刻,由朦胧到清晰;深化大学生在国家安全方面的"五种意识”,能有效地提升他们国家安全意识的层次,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当祖国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汪庆荣.国防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郝翔.国防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传统的国家安全观着重强调的是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它的安全对象基本限定在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军事安全事物上,防御的是境外的军事威胁,以拒敌于国门之外为目的,准备战争和赢得战争是国家安全工作的中心。 从1980年至今,中国已经有24年的和平时期。林东博士指出,和世界上很多处于和平状态的国家和民族一样,“我们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除了国家和军队要准备战争,因而具有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之外,地方政府、企业、大众与国防之间的心理距离、物理距离都很远,国民的国家危机意识淡薄”。 “然而,席卷全球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改变了这一切。”林东认为,因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当今世界,国家和人民对国家安全的需求不仅大大超出战争和政治、军事安全范畴,而且对传统的政治、军事安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国安全的威胁不仅来自外部,更来自内部。冷战结束以来,全球转入和平与发展的轨道,大国间战争风险明显下降,世界大战和国家集团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乃至大国之间的大决战时代消退,甚至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这样的危险游戏也大大降温。因此,“传统安全观下的国防呈现战略松弛现象”。 “然而,这种松弛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大国间的争斗并未消失,而是改变了形式,寻求以武力为基础的和平演变方式来谋求政治、经济利益,也就是外部对你施以军事威胁,内部对你制造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综合起来破坏主权、蚕食领土、控制资源,甚至颠覆政权”。 以恐怖主义为代表的非传统威胁兴起,这使各个国家面对新的敌人,恐怖势力从社会内部发难,通过制造社会危机来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虽然目前恐怖袭击的破坏力还没有达到战争损失的程度,但是它所造成的社会心理震撼和公众安全感的丧失已经不亚于战争时代。每个国家的社会安全都前所未有地面临严峻挑战,社会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安全形势发生如此巨变的今天,林东认为,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重要而急迫”。 林东说:“‘新国家安全观’将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都纳入职责范围,极大地开拓了国防的历史使命,而这些领域都是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关联的。可以说,今天的国防不是同老百姓疏远了,而是拉得更近了。” 他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国家安全是个木桶,“新国家安全观”中的各个部分就是木桶上的木板,哪块木板低都会影响整个木桶的盛水量。“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安全既离不开军队,也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大众,国家安全就是每一个公民的安全。这要求每一个公民必须从思想上实现从旧的传统安全观向拓展了的‘新国家安全观’转变,居安思危,心中长存忧患意识。”经济全球化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进步的方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成为影响国家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安全所处的背景、影响因素和实现手段都发生了变化。 从政治方面来看,全球化进程使国家及国家主权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使人们以绝对主权来衡量国家安全的做法出现了变化。从经济方面看,全球金融、贸易和服务市场的监管体系更多的是以市场为中心,国家的经济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从文化方面看,发达国家在文化信息的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们传播和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对他国原有的社会文化基础产生冲击。从军事方面看,军事安全仍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内容,军事仍将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手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的国家安全观也在不断变动和调整。总的说来,一是安全主体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安全主体不仅包括国家,而且向下延伸到了个人,向上延伸到了群体和国际(人类)。与此相对应,对国家产生威胁的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二是国家安全从绝对变为相对,安全状况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国家安全程度的实现与国家实力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9·11”恐怖袭击事件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三是国家安全观正在由重视影响国家安全的外部因素向重视内部因素转变。冷战后,随着国际机制的成熟与健全,合作成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主要选择。从现实看,一国吞并他国领土的情况已比较少见,但一些国家因内部问题引起社会矛盾激化,给国家和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造成威胁,进而引发国际社会介入的事例却越来越多。 四是从提倡硬实力到提倡软实力。二战以前,军事、人口、资源等硬实力因素是影响和决定国家安全的主导因素,现在,民族凝聚力、国家体制、科技、文化、信息等软实力因素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和比重越来越大。 中国是少数几个完全靠自身力量维护安全的国家,这决定了,领土、主权和军事等方面的安全仍是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但我们也要看到,“9·11”后,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正处于此涨彼消的变动之中,因此,我们也要重视把握好非传统安全问题,未雨绸缪,从长计议,注意掌握国家安全的主动权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即在反驳对方错误论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批驳错误论点的方法有三种:1.驳论点2.驳论据3.驳论证.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驳论点。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1、列现象,2、示弊端,3、探根源,4、指出路。本文适宜高中课文,鲁迅先生的名篇《拿来主义》为例,对驳论文的这一特征予以探析。列现象对现实中不合道德、有碍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进行列举。事例选取的典型性,以求警醒人们;罗列的丰富性,以求引起读者共鸣;修辞的多样性,以求彰显行文文采,增强气势。例: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论文不能直接抄,因为被发现了不是好玩的所以需要理解首先把国家安全观的定义写上去然后看下面传统的国家安全观着重强调的是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它的安全对象基本限定在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军事安全事物上,防御的是境外的军事威胁,以拒敌于国门之外为目的,准备战争和赢得战争是国家安全工作的中心。从1980年至今,中国已经有24年的和平时期。林东博士指出,和世界上很多处于和平状态的国家和民族一样,“我们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除了国家和军队要准备战争,因而具有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之外,地方政府、企业、大众与国防之间的心理距离、物理距离都很远,国民的国家危机意识淡薄”。“然而,席卷全球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改变了这一切。”林东认为,因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当今世界,国家和人民对国家安全的需求不仅大大超出战争和政治、军事安全范畴,而且对传统的政治、军事安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国安全的威胁不仅来自外部,更来自内部。冷战结束以来,全球转入和平与发展的轨道,大国间战争风险明显下降,世界大战和国家集团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乃至大国之间的大决战时代消退,甚至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这样的危险游戏也大大降温。因此,“传统安全观下的国防呈现战略松弛现象”。“然而,这种松弛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大国间的争斗并未消失,而是改变了形式,寻求以武力为基础的和平演变方式来谋求政治、经济利益,也就是外部对你施以军事威胁,内部对你制造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综合起来破坏主权、蚕食领土、控制资源,甚至颠覆政权”。以恐怖主义为代表的非传统威胁兴起,这使各个国家面对新的敌人,恐怖势力从社会内部发难,通过制造社会危机来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虽然目前恐怖袭击的破坏力还没有达到战争损失的程度,但是它所造成的社会心理震撼和公众安全感的丧失已经不亚于战争时代。每个国家的社会安全都前所未有地面临严峻挑战,社会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安全形势发生如此巨变的今天,林东认为,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重要而急迫”。林东说:“‘新国家安全观’将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都纳入职责范围,极大地开拓了国防的历史使命,而这些领域都是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关联的。可以说,今天的国防不是同老百姓疏远了,而是拉得更近了。”他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国家安全是个木桶,“新国家安全观”中的各个部分就是木桶上的木板,哪块木板低都会影响整个木桶的盛水量。“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安全既离不开军队,也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大众,国家安全就是每一个公民的安全。这要求每一个公民必须从思想上实现从旧的传统安全观向拓展了的‘新国家安全观’转变,居安思危,心中长存忧患意识。”经济全球化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进步的方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成为影响国家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安全所处的背景、影响因素和实现手段都发生了变化。从政治方面来看,全球化进程使国家及国家主权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使人们以绝对主权来衡量国家安全的做法出现了变化。从经济方面看,全球金融、贸易和服务市场的监管体系更多的是以市场为中心,国家的经济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从文化方面看,发达国家在文化信息的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们传播和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对他国原有的社会文化基础产生冲击。从军事方面看,军事安全仍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内容,军事仍将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手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的国家安全观也在不断变动和调整。总的说来,一是安全主体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安全主体不仅包括国家,而且向下延伸到了个人,向上延伸到了群体和国际(人类)。与此相对应,对国家产生威胁的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二是国家安全从绝对变为相对,安全状况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国家安全程度的实现与国家实力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9·11”恐怖袭击事件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三是国家安全观正在由重视影响国家安全的外部因素向重视内部因素转变。冷战后,随着国际机制的成熟与健全,合作成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主要选择。从现实看,一国吞并他国领土的情况已比较少见,但一些国家因内部问题引起社会矛盾激化,给国家和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造成威胁,进而引发国际社会介入的事例却越来越多。四是从提倡硬实力到提倡软实力。二战以前,军事、人口、资源等硬实力因素是影响和决定国家安全的主导因素,现在,民族凝聚力、国家体制、科技、文化、信息等软实力因素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和比重越来越大。中国是少数几个完全靠自身力量维护安全的国家,这决定了,领土、主权和军事等方面的安全仍是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但我们也要看到,“9·11”后,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正处于此涨彼消的变动之中,因此,我们也要重视把握好非传统安全问题,未雨绸缪,从长计议,注意掌握国家安全的主动权。▲
大学生如何践行国家安全观论文如下:
摘要:一个国家,其公民安全意识的高低,事关整个国家的安全与否。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主体的大学生,其国家安全
意识的强弱,对国家是否安全有着更直接的影响。因此,合理确定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策略,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策略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中应着重
强化“五个认知”、深化“五种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五个认知”“五种意识”
随着全球化及科技时代的到来,高科技对现代战争的影响日趋增大,高科技人才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主体,在国家安全链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因此,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应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合理确定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策略,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内容需要不断地充实、变化。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中的国家安全的需要,为了更有效地强化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本文提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中应着重强化“五个认知”、深化“五种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效果。
一、强化“五个认知”
(一)强化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知
国家安全是事关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事关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的大事。一个民族、一个主权国家必定把谋求民族的繁衍、国家的生存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占据重要地位。强化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知是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第一,结合国际形势,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现阶段的形势政策教育应把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以及我国所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从理论上深刻理解新形势的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要利用各种形式经常向大学生介绍国际、国内、本地区的敌情动态和安全环境。
第二,结合国情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正在崛起的大国,是尚未完成完全统一的大国。
因此要使国情教育更加深入,就必须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层次和价值观特点,赋予国情教育以新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现实的国情凸显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为培养人才付出的巨大投入,大学生在促进祖国的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强化对国家安全内涵的认知
随着国家安全威胁的多元化,国家安全内涵的要素已经由传统的军事、政治安全,扩展到国民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十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并且在动态联体中占据着各自不同的位置,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通过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国家安全系统。
我们应强化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的认知,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安全内涵正发生变化,使得他们的认识更加深刻、清晰,突破传统国家安全意识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三)强化对国家安全威胁来源的认知
国家安全威肋来源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有天灾,也有人祸。我们应通过国际形势教育,使大学生认清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旧存在;通过国情、国策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内安定、团结的重要性。
通过灾害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自然灾害、群体性疾病的处置不当,也会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导火索;通过民族政策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多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
非传统国家安全中,各个要素都有可能引发威胁国家安全的事件,强化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威胁来源的认知,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国家安全的复杂性,对可能威胁国家安全的要素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
(四)强化对国家安全各要素的认知
大学生通过对国家安全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其国家安全意识的形成。国家安全是包括国民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在内的“综合安全”。
只有熟悉各方面的国家安全知识,才能知道理论应该如何结合实际,为国家安全做什么和怎样做。当今世界要特别注重对大学生的信息安全、能源安全方面的教育。
互联网无国界,但是互联网上的安全是有国界的。恶意攻击、威胁信息和信息系统安全的“黑客”成为令人头痛的安全问题,这样的危害轻则造成公共服务系统的瘫痪,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重则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甚至引起战争。
西方世界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从来没有停止过,网络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大学生是我国主要的网络成员,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他们的文化产品,大肆宣扬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争抢地盘。
更为危险的是,他们利用我们国内的一些不安定因素,刻意歪曲事实真相,利用大学生诚挚的爱国热情,煽动大学生抵制政府,制造事端,企图扰乱我们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危害我国安全。
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既要保护网络技术本身的安全,也要保护网络中的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尤其是当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地运用网络,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网络必然成为信息情报战和违法犯罪的主攻目标。
而我国网络建设的软件和硬件产品大多从国外进口,这些进口的设备是否被人做过手脚,是否留有“后门”,也许只有等到战争爆发时我们才能知晓。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将来积极投身到拥有我国自主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制中去;同时要对怎样保护网络,自身怎么样维护网络安全,如何看待网络信息进行相应的教学,构筑安全的网络体系。
“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观点越来越受到挑战,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制订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我们不妨以石油为例来说明。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石油消费量剧增,而我国的石油产量增加速度远远低于石油消费增长速度,再加上有效利用率低,使我国成为石油短缺国之一。
从石油战略储备上看,美、日、德、法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其158天、169天、117天和96天的石油消费,而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才刚刚超过30天。一个国家要想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30天的石油战略储备是远远不够的。
更为危险的是我国的石油战略通道。中国作为石油纯进口国,石油安全直接关系中国的国家安全,是中国国防和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进口石油的一半以上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其中4/5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
而这条运输线是被对中国“不太友好”的国家控制着的。这些严峻的现实,都应该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
(五)强化对国家安全实现途径的认知
提高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素质,是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这种素质除包括道德精神素质、知识理论素质外,还包括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应对国家安全事务的能力。
21世纪重大危机应对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使国家的根本安全受到冲击,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强调要维护国际、国内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的原因。
适当进行危机应对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对维护国家安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的教育:一是教育大学生以科学精神面对危机,使其在面对危机时更加自信,并能够注意保持健康的心态,客观、理性地应对所面临的困境。
二是教育大学生以科学方法面对危机,了解危机常识,预防危机发生;三是教育学生以科学手段应对危机,丰富大学生的应对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危机应对能力,能使他们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不会陷入恶性循环,导致更大的危机。
预防和应对紧急事态,只从思想与理论上重视还不够,还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学习生存、自救知识和技巧,学会辨别安全与危险,学会关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因此我们应坚持针对性和实用性,向大学生介绍面对国家安全中可能出现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重大疫情、突发大型自然灾害时的应对常识,使学生能从政治的高度,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角度出发来应对、处理这些危机,保障国家安全。
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后,很多的大学生自发地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为抗震救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是危机教育良好效果的证明。
二、深化“五种意识”
(一)深化忧患意识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忧患意识的主流始终是我们民族脊梁们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政治实践中,面对各种矛盾和潜在的危机,逐步积累并发展起来的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自觉的主体意识。
这种自觉的主体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和民族自身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提升的一种精神支柱。
要培养大学生关注国家安全问题,就必须深化他们的忧患意识,把“优势”国情的教育和“劣势”国情的教育相结合,在培养大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让他们具备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主体始终保持对其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危机成分的忧患深思,是主体以否定的形式对客体--国家安全进行的怀疑、批判和建构性的思考。
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发展速度的竞争愈加激烈,国际国内安全环境复杂多变,深化大学生在国家安全上的忧患意识,对维护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二)深化防范意识
深化防范意识有利于确保大学生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有清醒的认识。有的大学生思想麻痹,放松警惕,缺乏基本的国家安全意识,以至于无法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危险,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他们的帮凶。
这都反映出大学生的防范意识不强,更明显地反映出深化防范意识的重要性。防范意识是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
培养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必须使他们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有所了解,只有了解了哪些行为可能会威胁到国家安全,在适当的场合,他们才能做出恰当的警觉反应,做出机智合理的防范行为。
如科学应对相关威胁国家安全的邪教组织的反动宣传;对网络安全的自觉维护;对文化安全问题的主动关注;对学术知识的保护,等等。
(三)深化保密意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对外教育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种敌对势力纷纷趁机打入我国的高校,窥探情报。
而我国高校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保密意识往往比较淡薄,并且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加上网络的出现,稍不注意就被敌对势力趁虚而入,造成严重的泄密后果。因此,我们必须深化大学生的保密意识,使得大学生了解基本的保密知识。
此外,随着校际、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开展,高校外教、留学生数量显著增加,要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与外籍朋友的关系,既友善交友,相互尊重,又要分寸合理,有礼有节。对一些敏感话题,要保持警惕,注意保密。
(四)深化责任意识
人无压力不走,水无压力不流。压力产生动力,动力形成自觉行动。维护国家安全是大学生应该负起的责任之一,这无疑是一种压力。
但是在现实中,有的学生有这种认识,有的学生没有这种认识,有极个别的学生甚至认为国家安全是国家和军队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有“天塌下来,总有高个子顶着”的想法。这种认识上的无所谓,必定给维护国家安全带来负面效应。
要使大学生自觉树立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就必须深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我们要教育大学生,使其认识到国家安全与自己息息相关,国家安全了,才会有快速的发展,经济发展了,自己才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来展示才华。
(五)深化法律意识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在宿舍上网成为可能,网络上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恣意泛滥,反动分子甚至利用网络,拉拢、腐化大学生,使得情报、机密在不经意间泄露。加强国际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是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必要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单纯、机械地宣讲《国家安全法》的条文,不能把《国家安全法》仅仅作为一种法律知识来传授,而要将其上升到公民义务和权利的高度,把它看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培养合格人才所必需的法律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具体内容上,既突出以我国《国家安全法》为主体,又注意与国外国家安全法的有关规定相比较;既全面、系统地阐释我国《国家安全法》的主要内容,又广泛联系其他相关的法律规定。
特别是国际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既有对国际斗争形势的宏观分析,又有对我国隐蔽战线工作的历史考察;既有对《国家安全法》的理论阐述,又有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例佐证。
所以,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含军事院校)的学生,特别是财政金融专业及掌握事关国家安危的核心技术成果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这些法律法规,这对于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帮助大学生强化“五个认知”,能使得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由肤浅到深刻,由朦胧到清晰;深化大学生在国家安全方面的"五种意识”,能有效地提升他们国家安全意识的层次,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当祖国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汪庆荣.国防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郝翔.国防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国安才能国治,治国必先治安。保证国家安全,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安全,必须在国家治理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筹划,必须以安全治理作为基本路径来维护和保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现在治理实践上,就是推进国家安全总体治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就是安全各领域、各要素、各层面统筹治理,创建当代中国国家安全治理系统格局。 国家治理,既可以从社会结构上推进,也可以从社会功能上推进。安全治理就是一种功能治理,是以安全为目的的治理活动。维护安全,是国家的主要职能。围绕着安全治理,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安全形势,有着不同的治理方式。我国国家安全治理,是新形势下的安全治理深化。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由此决定了新形势下国家安全治理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而是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安全治理。我国国家安全治理,是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安全治理实践。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构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的安全治理方略。我国国家安全治理,是全面系统的安全治理体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安全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安全治理能力依托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的效能依赖安全治理的效能,安全治理造就的良好环境提供国家治理顺利展开的条件。 国家安全制度体系与安全治理体系相互强化。国家安全制度体系是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制度基础,国家安全治理体系是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的实践运行。安全制度体系为本,安全治理体系为用。完善安全制度体系就是建设安全治理体系,发展安全治理体系也能促进安全制度体系。
都是西大现代的
1、要始终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国家安全涉及的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保障。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但知识分子不能没有自己的祖国。所以,把国家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又是个人安全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的一致要求。2、要努力熟悉有关国家安全的活动、法规。应该有所了解,弄清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中,特别应当熟悉以下一些法律、法规:宪法、国家安全法、保密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科学技术保密规定、出国留学人员守则等等,对遇到的法律界线不清的问题.要肯学、勤问、慎行。3、要善于识别各种伪装。在对外交往中,既要热情友好,又要内外有别、不卑不亢;既要珍惜个人友谊,又要牢记国家利益;既可争取各种帮助、资助,又不失国格、人格。识别伪装既难又易,关键就在淡泊名利,对发现的别有用心者.依法及时举报,进行斗争,决不准其恣意妄行。4、要克服妄自菲薄等不正确思想。作为中国人要挺直腰板,决不妄自菲薄、悲观失望。要看到我们也有许多世界第一和“中国特色”,有一系列国家秘密和单位秘密。对这一切,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就可能在许多问题上产生错误的看法.乃至做出亲痛仇快的事情来。个别误入歧途的青年学生的教训,已成前车之鉴,千万别再重蹈覆辙。
1、提高对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和协调部署。
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大学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维护国家安全知识能力的培养,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2、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实现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全覆盖。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作用,将国家安全教育贯穿整个本科培养阶段。通过加强国家安全课程建设,坚持拓展课程传播方式,有效扩大了网络课程覆盖面,同时改善传统安全类课程的传播途径。
扩展资料:
从实践角度看,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形势下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必须把科学统筹作为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方法,把攸关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都放到一个系统里总体谋划,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始终把国家安全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来把握。
大学生如何践行国家安全观论文如下:
摘要:一个国家,其公民安全意识的高低,事关整个国家的安全与否。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主体的大学生,其国家安全
意识的强弱,对国家是否安全有着更直接的影响。因此,合理确定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策略,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策略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中应着重
强化“五个认知”、深化“五种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五个认知”“五种意识”
随着全球化及科技时代的到来,高科技对现代战争的影响日趋增大,高科技人才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主体,在国家安全链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因此,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应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合理确定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策略,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内容需要不断地充实、变化。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中的国家安全的需要,为了更有效地强化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本文提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中应着重强化“五个认知”、深化“五种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效果。
一、强化“五个认知”
(一)强化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知
国家安全是事关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事关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的大事。一个民族、一个主权国家必定把谋求民族的繁衍、国家的生存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占据重要地位。强化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知是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第一,结合国际形势,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现阶段的形势政策教育应把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以及我国所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从理论上深刻理解新形势的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要利用各种形式经常向大学生介绍国际、国内、本地区的敌情动态和安全环境。
第二,结合国情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正在崛起的大国,是尚未完成完全统一的大国。
因此要使国情教育更加深入,就必须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层次和价值观特点,赋予国情教育以新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现实的国情凸显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为培养人才付出的巨大投入,大学生在促进祖国的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强化对国家安全内涵的认知
随着国家安全威胁的多元化,国家安全内涵的要素已经由传统的军事、政治安全,扩展到国民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十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并且在动态联体中占据着各自不同的位置,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通过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国家安全系统。
我们应强化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的认知,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安全内涵正发生变化,使得他们的认识更加深刻、清晰,突破传统国家安全意识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三)强化对国家安全威胁来源的认知
国家安全威肋来源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有天灾,也有人祸。我们应通过国际形势教育,使大学生认清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旧存在;通过国情、国策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内安定、团结的重要性。
通过灾害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自然灾害、群体性疾病的处置不当,也会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导火索;通过民族政策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多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
非传统国家安全中,各个要素都有可能引发威胁国家安全的事件,强化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威胁来源的认知,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国家安全的复杂性,对可能威胁国家安全的要素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
(四)强化对国家安全各要素的认知
大学生通过对国家安全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其国家安全意识的形成。国家安全是包括国民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在内的“综合安全”。
只有熟悉各方面的国家安全知识,才能知道理论应该如何结合实际,为国家安全做什么和怎样做。当今世界要特别注重对大学生的信息安全、能源安全方面的教育。
互联网无国界,但是互联网上的安全是有国界的。恶意攻击、威胁信息和信息系统安全的“黑客”成为令人头痛的安全问题,这样的危害轻则造成公共服务系统的瘫痪,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重则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甚至引起战争。
西方世界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从来没有停止过,网络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大学生是我国主要的网络成员,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他们的文化产品,大肆宣扬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争抢地盘。
更为危险的是,他们利用我们国内的一些不安定因素,刻意歪曲事实真相,利用大学生诚挚的爱国热情,煽动大学生抵制政府,制造事端,企图扰乱我们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危害我国安全。
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既要保护网络技术本身的安全,也要保护网络中的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尤其是当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地运用网络,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网络必然成为信息情报战和违法犯罪的主攻目标。
而我国网络建设的软件和硬件产品大多从国外进口,这些进口的设备是否被人做过手脚,是否留有“后门”,也许只有等到战争爆发时我们才能知晓。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将来积极投身到拥有我国自主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制中去;同时要对怎样保护网络,自身怎么样维护网络安全,如何看待网络信息进行相应的教学,构筑安全的网络体系。
“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观点越来越受到挑战,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制订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我们不妨以石油为例来说明。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石油消费量剧增,而我国的石油产量增加速度远远低于石油消费增长速度,再加上有效利用率低,使我国成为石油短缺国之一。
从石油战略储备上看,美、日、德、法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其158天、169天、117天和96天的石油消费,而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才刚刚超过30天。一个国家要想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30天的石油战略储备是远远不够的。
更为危险的是我国的石油战略通道。中国作为石油纯进口国,石油安全直接关系中国的国家安全,是中国国防和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进口石油的一半以上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其中4/5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
而这条运输线是被对中国“不太友好”的国家控制着的。这些严峻的现实,都应该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
(五)强化对国家安全实现途径的认知
提高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素质,是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这种素质除包括道德精神素质、知识理论素质外,还包括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应对国家安全事务的能力。
21世纪重大危机应对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使国家的根本安全受到冲击,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强调要维护国际、国内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的原因。
适当进行危机应对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对维护国家安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的教育:一是教育大学生以科学精神面对危机,使其在面对危机时更加自信,并能够注意保持健康的心态,客观、理性地应对所面临的困境。
二是教育大学生以科学方法面对危机,了解危机常识,预防危机发生;三是教育学生以科学手段应对危机,丰富大学生的应对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危机应对能力,能使他们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不会陷入恶性循环,导致更大的危机。
预防和应对紧急事态,只从思想与理论上重视还不够,还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学习生存、自救知识和技巧,学会辨别安全与危险,学会关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因此我们应坚持针对性和实用性,向大学生介绍面对国家安全中可能出现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重大疫情、突发大型自然灾害时的应对常识,使学生能从政治的高度,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角度出发来应对、处理这些危机,保障国家安全。
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后,很多的大学生自发地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为抗震救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是危机教育良好效果的证明。
二、深化“五种意识”
(一)深化忧患意识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忧患意识的主流始终是我们民族脊梁们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政治实践中,面对各种矛盾和潜在的危机,逐步积累并发展起来的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自觉的主体意识。
这种自觉的主体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和民族自身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提升的一种精神支柱。
要培养大学生关注国家安全问题,就必须深化他们的忧患意识,把“优势”国情的教育和“劣势”国情的教育相结合,在培养大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让他们具备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主体始终保持对其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危机成分的忧患深思,是主体以否定的形式对客体--国家安全进行的怀疑、批判和建构性的思考。
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发展速度的竞争愈加激烈,国际国内安全环境复杂多变,深化大学生在国家安全上的忧患意识,对维护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二)深化防范意识
深化防范意识有利于确保大学生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有清醒的认识。有的大学生思想麻痹,放松警惕,缺乏基本的国家安全意识,以至于无法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危险,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他们的帮凶。
这都反映出大学生的防范意识不强,更明显地反映出深化防范意识的重要性。防范意识是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
培养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必须使他们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有所了解,只有了解了哪些行为可能会威胁到国家安全,在适当的场合,他们才能做出恰当的警觉反应,做出机智合理的防范行为。
如科学应对相关威胁国家安全的邪教组织的反动宣传;对网络安全的自觉维护;对文化安全问题的主动关注;对学术知识的保护,等等。
(三)深化保密意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对外教育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种敌对势力纷纷趁机打入我国的高校,窥探情报。
而我国高校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保密意识往往比较淡薄,并且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加上网络的出现,稍不注意就被敌对势力趁虚而入,造成严重的泄密后果。因此,我们必须深化大学生的保密意识,使得大学生了解基本的保密知识。
此外,随着校际、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开展,高校外教、留学生数量显著增加,要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与外籍朋友的关系,既友善交友,相互尊重,又要分寸合理,有礼有节。对一些敏感话题,要保持警惕,注意保密。
(四)深化责任意识
人无压力不走,水无压力不流。压力产生动力,动力形成自觉行动。维护国家安全是大学生应该负起的责任之一,这无疑是一种压力。
但是在现实中,有的学生有这种认识,有的学生没有这种认识,有极个别的学生甚至认为国家安全是国家和军队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有“天塌下来,总有高个子顶着”的想法。这种认识上的无所谓,必定给维护国家安全带来负面效应。
要使大学生自觉树立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就必须深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我们要教育大学生,使其认识到国家安全与自己息息相关,国家安全了,才会有快速的发展,经济发展了,自己才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来展示才华。
(五)深化法律意识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在宿舍上网成为可能,网络上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恣意泛滥,反动分子甚至利用网络,拉拢、腐化大学生,使得情报、机密在不经意间泄露。加强国际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是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的必要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单纯、机械地宣讲《国家安全法》的条文,不能把《国家安全法》仅仅作为一种法律知识来传授,而要将其上升到公民义务和权利的高度,把它看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培养合格人才所必需的法律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具体内容上,既突出以我国《国家安全法》为主体,又注意与国外国家安全法的有关规定相比较;既全面、系统地阐释我国《国家安全法》的主要内容,又广泛联系其他相关的法律规定。
特别是国际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既有对国际斗争形势的宏观分析,又有对我国隐蔽战线工作的历史考察;既有对《国家安全法》的理论阐述,又有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例佐证。
所以,当代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含军事院校)的学生,特别是财政金融专业及掌握事关国家安危的核心技术成果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这些法律法规,这对于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帮助大学生强化“五个认知”,能使得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由肤浅到深刻,由朦胧到清晰;深化大学生在国家安全方面的"五种意识”,能有效地提升他们国家安全意识的层次,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当祖国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汪庆荣.国防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郝翔.国防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我tm不是西大现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