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讲公德,我们要有一颗讲公德的心。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公德的 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公德的作文1
道德行为凭自律,行为规范贵坚持。在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可是愿意去遵守规则的人却寥寥无几。人们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可他们忽视了交通规则,一夜间家破人亡。近年来,有多少人丧生于交通事故?有多少家庭被交通事故拆散?所以,我们要谨记交通规则,不让这些意外发生在我们身上。
那是一个泛满红霞的傍晚,我们一家人在车上静静地等待着绿灯的到来。这黄昏的景象,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想着想着,绿灯就悄无声息地到来了,车又发动了起来。忽的,我的余光瞄到了从岔路口开出的一辆小电动车。接着,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车子突然一个急刹车,我的头狠狠地磕上了前排座椅。我把头伸出去一看,原来是刚刚那辆小电动车。驾驶员显然也是被吓了一大跳,神情紧张地扶着电动车的把手。
旁边的路人议论纷纷。有的说:“好险呀!要是车再开快一点,后果就不堪设想!”有的说:“幸好小轿车司机刹车块,不然就会酿成惨剧。”后面被影响的司机也对她说:“下次看好有没有车再出来,小心发生意外!”她非常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又开着车走了。随后爸爸告诉我:“刚刚那人没有注意看车,急匆匆地就把车开了出来,差点撞到了我们,你以后可千万不要像她这样!”我这才知道事情的原委。我对爸爸点了点头,在心里庆幸,还好老爸眼疾手快,不然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啊!
人让车,让出一份安全;车让人,让出一份文明。遵守规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忽视交通规则,必会酿成大祸。人们只有把交通规则铭记在心,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关于公德的作文2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踏上了公交车,看见了一幕又一幕敲击我心的画面……
公交车终于到了,我在站牌旁等候许久,希望终究来临。我踏上公交车,四处张望,寻找栖息之地。突然,我一个趔趄,摔到地下。我还来不及吃痛一声,就听身后凌厉的女声“哼!真是不长眼睛,没看见我在身后吗?磨磨唧唧的!”我怒了,本想反驳她“你推了人你还有理了!你才瞎吧,我怎么知道你在身后?!”但看见她怀中紧搂的小孩子,我强压怒火,告诉自己要冷静。何必跟没素质的人一般见识?闹得自己也没素质了!
我找到一处座位坐了下来。而那位妇人,嫌这个座位脏,那个座位的窗户打不开,闷得慌。于是选了半天也没坐下。不一会,人多起来了,座位很快要被占满。当一位慈祥的老爷爷拄着拐杖慢悠悠的走向仅剩的座位时,那位妇人眼疾手快,赶紧跑过去,猛地推开老爷爷。老爷爷一个不稳,险些跌倒。我们见了都很为爷爷打抱不平,妇人理直气壮的说:“老头,我还抱着个孩子呢!怎么这么不爱幼啊?!没公德!还有你们少管闲事!”
老爷爷尴尬的站在一旁,车一停,他又差点摔倒。我见了,连忙站起来,“爷爷,您快请坐,别摔着!”说完又鄙夷的看看那位妇人,冷笑着道:“不比某些人,没教养,口中说着爱幼,却不尊老!真是好有“公德”啊!”
渐渐地,那位妇人脸色难堪,也站起身来,愧疚地说:“大爷,是我太没有礼貌了,您原谅我。小同学,你说的很对,我同意你的说法。”我们都会心一笑……
关于公德的作文3
东野圭吾曾说:“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机器,每个人都是正运转的齿轮。”所谓公德正是维持机器平稳运行的基础,而要做不一样的,自己偏要以公德为基础来完善个人之德。
如梁启超所言,屈身就群者的确做到了守住公德赞正像《乌合之众》忠曾写到“一个人如果陷入群体,他便失去了自我的价值。”功德之上的境界,便是功德与私德,二者兼备,相互促成,相互完善。
违背公德者定遭唾弃。
诚然,功德是人人都应拥有的道德底线。无论是网络曝光的高铁拦车者,还是破坏治安的公交站,这这社会法律都以用相应的态度与惩罚,使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今时代下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暴露在大众视野的观察之下,工作的光芒也以照亮了整个大地。因此,不违背公德是所有公民应对自,自己要求的最低标准是做好自己的稳固基础。
仅存四则者尚需变革。
个人至得因人而异,而背叛公德的似得拿货正果。在电影我《我不是药神。》中,男主人公因医院药价高难以支付,而选择从印度走私仿制药,虽然以药效好价格低而拯救了许多白血病患者,但却因违法而入狱,令人惋惜,他实现了私德,却为建立在升的的基础之上,最终如无根之木,难以长存。
公司兼具者视为高尚。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公德与私德兼具,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方式。如吕宝明在闹市中唱段坏人伸张正义茹其美多吉在高原上传递信件不畏风雨,如刘传建在高空中冷静操作挽救乘客,他们之所以能瘦人在养,这是由于在工作之上实现了私德,因而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更应重新审视自己,唤醒心中的公德与私德,将二者调和,并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血脉中坚定脚步,迈向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使公德的人坠落,施私德的人平庸。平庸,兼备二者,完善自我。
关于公德的作文4
公德与文明都是抽象化的的概念,语言不好理解,行动则表现分明。谨记:公德装在心中。
公德装在心中,文明贵在行动,说起来写起来太容易了,但行动起来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就像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列宁评价他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但是,我们得记住--说过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个有心人吧!
公德这个词是难以用言语去形容,哪怕是语言届的国宝级大师穷尽一生所学也未必能给出个完整的答案。可我自己认为,只要在心里装下他人,当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想想他人的感受,想想身边人的感受就足够了。太多繁琐而复杂的规定反而令简单的公德难以实现。我想,这样我们也许就有一颗时刻装有他人的公德心了吧。
做到文明行动,也是不容易的。但是想想水滴石穿这个 故事 ,便知道我们需要努力和恒心。文明是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
德国汉堡,一位中国青年在车内吃水果,直接把果皮扔出窗外,德国青年马上刹车,下车把果皮一个个收拾出马路,带回车上。中国青年很不解,问他原因,德国青年说:如果把果皮乱扔,行人会容易滑倒,而且影响了环境卫生。
美国华盛顿博物馆前,一位身穿破烂大衣的男子猫着腰,拾着地上的废纸,风却把纸吹得东奔西跑,男子没有放弃,追着废纸跑,抓住了就放进垃圾桶里。拍干净双手就离开。
欧美的快餐店中,我们无论何时都能看到是干干净净的,因为他们的客人都是在用完餐后自觉的收拾垃圾,分门别类地投入每一个垃圾桶。为的是给别人留下一个舒适的用餐环境,同时回报上一个人给自己留下的舒适的用餐环境。
其实,这些细微的举动,正体现了公德与文明。 教育 中德也不过是公德与文明。教育好,能使 文化 肤浅的国家进步;教育不好,能使文化深厚的国家落后。老子当初写《道德经》就是为了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
为了让父母、亲人、朋友为之骄傲而又不负老子与中国,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做公德的代表,文明的使者!
关于公德的作文5
在街头漫步的时候看见垃圾,你是否会弯腰捡起?在公共汽车上看见老弱病残,你是否会主动让座?在与别人说话时,你是否已经学会用“请”“对不起”“谢谢”“再见”“没关系”?
以前,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 标语 大多数都是用英语书写的。但其中的一些表示要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人家回答:“因为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
做一个文明人吧!还地球妈妈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千万不要再给养育我们的地球增添负担了。你知道吗?塑料袋因为回收再利用的成本高,利用率低,商家可以说是无利可图,所以一般用过后的塑料袋就被当成垃圾袋使用,一般使用一两次就丢弃了,这些未被回收的塑料袋进入环境后,就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当你看到垃圾,请弯下腰,让垃圾也回到它的“家”,好吗?
做一个文明人吧!让这社会增加一点温情,我相信谁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冰冷的世界里吧。如果你想留给别人一个好印象,那么,请听我几句劝:见到长辈主动问好,别人觉得你礼貌的同时,还会增加好心情;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要主动让座,别人觉得你乐于助人的同时,还会带给你无限的快乐与幸福;说话时加一个“请”,别人帮助了你,满怀感激地说一声“谢谢”;做错了事诚恳地道一句“对不起”;如果人人这样做,世界将被爱所包围,何乐而不为呢?
谦让,宽容,看起来好像并不简单,其实一点都不难。
有的时候,谦让不是吃亏,是给自己留有余地。谦让是一种胸怀,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养。我们需要谦让精神,这个时代也呼唤着谦让精神。俗话说的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要谦让别人,把不好的留给自己,而我们不知要比他大多少岁,却还没有完全学会这门“功课”。谦让,很简单,发东西的时候,不要和别人抢,让别人先拿,你的东西别人拿不走;坐座位的时候,让别人先坐;挑东西的时候,让别人先挑。即使不是真心的,久而久之,也会变成一种习惯。
有人说:“多一些宽容就少一些心里的隔膜,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友爱。”的确,我们需要宽容,世界需要宽容。偷偷告诉你,其实宽容他人就是宽容自己。为什么要那么斤斤计较?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没关系,那么难说出口吗?做一个宽容之人吧,让别人快乐的同时,也快乐自己!
当你养成了谦让和宽容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你周围的人也对你态度好了很多,因为在你对别人好时,别人也会对你好。
中国是五千年的礼仪之邦,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倡以“礼”治国,我们要传承上一辈的传统美德,做一个讲公德的文明人。
关于公德的作文高一集锦5篇相关 文章 :
★ 道德高一作文五篇
★ 道德高中作文五篇精选
★ 道德高中作文五篇
★ 描述道德的作文800字合集5篇
★ 道德 作文精选5篇 800字
★ 道德高中作文范文五篇
★ 道德高一作文精选常考范文
★ 社会公德为题的作文4篇
★ 以道德为话题的作文
★ 道德作文精选作文5篇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国,是非常注重社会公德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社会公德 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社会公德作文1
在昨天,轮到董祎晨演讲了,他讲的题目是《绿色停车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件很骄傲的事!”董祎晨兴奋地说到,但是他马上换了一种语调继续说到:“可是,自从有了车这种交通工具,我们在生活中就常常遇到乱停车现象,为什么现在的人们都爱乱停车呢?因为停车场里的位置都被占满了,没有了停车位,人们就开始随意停车,因此,国家为我们建了“绿色停车位”,是为了让找不到车位的车主停在绿色停车位上,这样就能防止乱停车了。”
可是人们本可以把车停在停车场中,但是在建好绿色停车位之后,还是有人直接停在路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堵车,中国是一个人口很多的国家,经常会有堵车的现象,有的人为了图方便,就直接把车停在路边,走着去完成它们要做的事情,这种情况大都发生在学校门口、上下班的路上等。
更可气的是,有人还把车停在人行道上,这让人们只能绕道而行。
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我们不要乱停车,如果你的家长喜欢在路边停车的话,那就请你告诉他,不要乱停车,这样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没有任何好处。
我们要讲公德,我们要有一颗讲公德的心。
关于社会公德作文2
一个人有了健康的身体,有了丰富的知识,有了好的工作,还要有好的社会道德,这样才够完美。
道德是生命的发扬,生命的归宿,是我们走在人间的正路。中国以儒教立国几千年,理应是道德高尚的民族,身为炎黄子孙,能不感慨叹息!
新西兰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吸引了不少国外的游客。在旅游景点的公共厕所里,贴着中国的文字,“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为什么他们要选择贴中国的文字呢,因为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人没有道德,而 其它 国家的人的道德要比中国人好。一个国家的公共道德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国家没有公共道德之说,那在世界上会得到外国人的歧视。
道德是一个人的境界,同时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是与我们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作为一个小学生来讲,每个人身上都要有社会公德、有道德。首先我们要遵守这些社会道德,不说脏话、爱护公用设施、保护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遵守交通规则等,在学校里,我们来学习道德,回到家里,让我们小手牵大手创造社会道德。
记得有一次我和叔叔在街上玩,看到了一个这样的局面:有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过马路,当时是红灯。她妈妈要领着她过去,结果她停了下来,说:“妈妈,幼儿园的老师说过马路绿灯才能过,闯红灯不是好孩子。妈妈你不是好孩子。”所有的人都在看着这位才上幼儿园情操高尚的孩子,妈妈低下了头。这么小的孩子就有道德观念,我们这些学生、大人呢?
一个人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样这个人才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这个人从小就是一个没有道德的人。那么他长大以后也不会有出息。
为了使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更美好,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提倡遵守社会道德,这是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我们少年 儿童 更应该从小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关于社会公德作文3
道德这个词出现在 八年级 上半学期的政治课本中,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在进步,出行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小蓝车、青桔”这些共享单车作为新时代产物也影响着我们。车筐作为共享单车的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车筐的用途是什么?是为了方便骑行人放东西的篮子。可一些有孩子的父母,居然把它们当作车座,把孩子放在车筐里,带着孩子在马路上骑行,这是多么危险啊。为了防止这种行为的发生,共享单车专门在醒目的地方贴上“禁止坐人”的字样,可很多人还是视而不见、我行我素,马路上仍然能看见带孩子骑行的家长。看着坐在车筐里脸上洋溢着笑容的孩子,我都替他们捏把汗。习惯成自然,有一次遇见一对母子准备扫小蓝车,还没等母亲说,孩子自己便蹦到车筐之中,就像那是他的专属位置,坐上后,还满意地扭了扭小屁股。看到这种场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社会道德在哪里?
试想一下,如果要对车筐带人这种行为进行罚款,那这种不文明的现象会不会改善呢?我认为肯定会,法律是带有强制性的,一些人的不文明的行为必须要靠强制性的惩罚或者付出代价才能改正,而不是通过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去改正。我曾亲眼目睹一位母亲带着车筐里的孩子在赛罕骑行,车子骑得飞快,孩子紧紧抓住车把,感觉他又紧张又刺激。突然马路上冲出来一匹马,妈妈一个急刹车,孩子便摔在了地上。这是一个血的教训,相信这位母亲再不会让孩子坐在车筐里了。
道德是一个人行为规范的准则,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努力做社会主义道德的践行者,去共同创造文明的社会生活。
关于社会公德作文4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它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流传着许多良好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节约用水,见义勇为,拾金不昧!
尊老爱幼是中华的传统美德,有一个 故事 至今流传,这个故事我猜你们一定都听说过,孔融让梨!孔融四岁就懂得尊老爱幼,知道把大的让给哥哥和弟弟们!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也应该孝顺父母,爱护弟妹吗?晚上帮劳累了一天的爸爸泡杯热茶,帮妈妈做些家务。
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 事迹 在我们身边常有发生。一位农民工不慎掉入公园的湖中,一位大学生看见了,奋不顾身的跳入水中,将农民工救了上来,可他自己却因为体力不支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轰动全城的最美年轻女教师――张莉莉!老大爷用鸡蛋帮忙砸小偷!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有正能量的人!
说道拾金不昧,这件事就与我的爷爷息息相关。周日的晚上,我跟爷爷在江边公园散步,走着走着发现地上有个皮包,打开一看,有着近两千元的现金,还有身份证和银行卡!我当时高兴地蹦了起来。爷爷看出了我的心思,知道我是想占为己有,他批评我说:“我们不能留为己用,你想想丢钱包的人该多着急啊”!在爷爷地带领下,我们一起把钱包交到了公安局。我们受到了警察叔叔地表扬。在交完出来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美美的!后来失主还联系爷爷,给爷爷送来了很多水果表示感谢!
中华民族是我们伟大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份子,我们都应该把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关于社会公德作文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人讲道德懂礼貌,现代人也要讲文明懂礼貌。可是社会上总有些人,做出让人看了不舒服的事情。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的下午。公园里很安静。许多人都在公园的长椅上休息。这时有个年轻人走到一个长椅上坐下。过了一小会,坐在长椅另一边的人走了。这个人赶紧躺了下来。那里又安静有清凉,正好可以睡一觉。可是不巧,这时一位老人走了过来,他可能走了很久,看上去很疲惫。他看见其他椅子都坐满了人,只有这张椅子这个年轻人独自躺着,就对那个年轻人说:“你往里挪一挪,我想在这里休息一下!”那个年轻人像没听见一样,一动也不动。老人有点生气了,提高了嗓门说:“这张椅子两三个人都能坐下,你为什么一个人霸占着!”那个年轻人不耐烦了的说:“我就躺着了,怎么的!”老人气得浑身发抖。他们的争吵打破了这里原本的安静。这时坐在旁边的一个中年人站起来了,说:“坐我这吧!”那位老人颤巍巍地坐下来。
椅子本来是大家的,不是某一个人的,你要坐也只能坐一个座位。可是就有些人把公共场所当成了自己的家,大声喧哗,随意堆放物品,想怎样就怎么样,就不知道保护。只知道享有权利,却不知尽维护社会秩序的义务。
我一定要做个讲社会公德的人。
关于社会公德作文合集5篇相关 文章 :
★ 社会公德为题的作文4篇
★ 关于社会话题作文5篇
★ 关于社会公德的作文
★ 关于践行社会公德最新倡议书精选五篇
★ 2019以道德为话题作文5篇
★ 社会公德为题的作文
★ 道德 作文精选5篇 600字
★ 以社会公德为话题的作文
★ 社会公德为题的作文500字
★ 道德 作文精选6篇 500字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感的民族。在我们的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社会和谐不起来,经济发展不起来,民族精神振作不起来,国家也强盛不起来。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应当成为每个公民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倡议我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思想上积极追求上进,明辨是非;在学习上刻苦努力,精益求精;在生活上勤俭节约,节约水电,不攀比;在平时热心为同学服务,大胆创新;在行动上坚决反对有损民族形象的丑恶行为,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把“八荣八耻”作为心灵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道德是我们拥抱在怀中的一道绚丽的彩虹,只要它一现身,便会带给我们雨过天晴的喜悦与欢欣不是吗?当我们和别人闹矛盾时,道德会让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主动和对方言和;当我们自暴自弃时,道德会帮助我们找回自我;当我们悲观失望时,道德会使我们振作,从而走出那愁云密布的黑暗;当我们受到挫折、失败时,道德会促使我们奋勇前行,坚信“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当时代的使命降临时,道德又会使我们抱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勇敢地、毫不畏惧地承担起一切……可以说,道德是我们生活的立足点,也是我们生命的支撑点。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逐渐具备良好的公民道德,长大后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响当当的中国人!
1、论文候选题目 第一部分 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的论题范围: 第一论题: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你打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第二论题:根据技校学习的新特点,你认为在校期间应该培养哪些主要能力,如何培养这些能力 第三论题:在校期间如何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论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浅谈如何提高创造能力 第五论题:浅论技校新生要克服哪些思想障碍 第六论题:浅论协作精神在成才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法律基础方面的论题范围: 第七论题:对当今社会公德各种现象的反思 第八论题:当前技校生在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第九论题: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如何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第十论题:技校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以上论题大家可以在其中任选其一 2.论文要求: (1)根据老师给定的论文范围,课余时间自行查找材料,组织理论和事实例证。 (2)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技校生活的新特点,结合当前技校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论述,观点鲜明,例证合理,脉络清晰,表达流畅。 (3)考试论文的论题可以在老师给定的论文范围内任选其一。 (4)论文的字数在1500——2000字之间。 (5)同一论题不允许出现内容雷同现象,如有雷同,即为零分处理。 3.论文的结构要求: A.题目; B.内容摘要:即本论题你主要从那些方面进行论述的,简明扼要进行概括,字数在50——200字之间; C.关键词:论文运用了那些支撑全文的关键词语,摘录出来写在内容摘要的后面,另起一行的醒目位置; D.论文正文; E.主要参考文献。
常言道:人之立身,所贵者在德。在我们当今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发扬助人为乐,扶贫助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更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遵守社会公德有助于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吸引外商投资,吸引国内外旅游者旅游,加强地方经济收入。试想,每个百万富翁如果能够慷慨解囊帮助贫困,每一个强壮青年都能细致入微帮助老弱病残,就不仅会使生活在贫困中的人过上幸福温暖的生活,而且这些发扬公德的人也会赢得社会的认可,每个工人如果都能关心集体,爱护公物,做集体的主人,那每个集体定都能蒸蒸日上。每个游人如果多走些路把垃圾丢进垃圾箱,每户人家都不把垃圾弃在马路旁,那就会拥有整洁的环境,也可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不是空气污浊,垃圾的遍地。每一个企业如果都能做好废水、废气、废渣处理,他们就不仅会获得大家的信任,取得社会效益,而且产品也会畅销,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如果发扬社会公德已蔚然成风,我们的祖国定会是一个人人互帮互助,生活美满幸福,环境整洁清新,风景优美怡人的国度。
“小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这样的口号我们耳熟能详,然而人们平静的心还是不时被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所搅扰。张丽读者的经历,恐怕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不拘小节、自私自利……”,我们会抱怨、会指责,但抱怨指责之余,更应该像阎晓明读者那样去思考,思考该如何杜绝这些令人讨厌的行为和现象。从“大家谈”到“大家行”,要有规章奖惩,更要有自觉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们从“我”做起,用关爱与尊重营造一份温馨与融洽。
比如说公交车上,有人用包包来替朋友占坐位的,这就是不讲社会公德的. 还有那种老弱病残的专座(就是现在公交车那个背椅是黄的),坐的不是该坐的(就是说,这些专座上坐的不是老弱病残),其实没有遇见老弱病残你坐会也无所谓,但是当老弱病残出现在你旁边的时候,你应该让座的,可是很心寒,没什么人让的 遇见这种情况,我觉得还是应该换位思考,如果当那些人的爷爷奶奶没位子坐的时候,他们就会了解了,总的一句话,就是应该加强这个方面的意识
这个事例是关于一个得了心脏病的司机的故事。当他在开车送乘客的时候,心脏病突发,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缓缓地把车停在了路边,让乘客们安全下车,然后把车熄火,确保交通正常运行。做完这些之后,一个人静静地趴在方向盘上,就这样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个不知名的司机,一个普通的人,成了“人肉搜索”的焦点之一 —— 关于他的资料,网上搜索,现在可以找到非常非常多,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在此大段地诵读,我只简单告诉大家,那个司机姓黄…… 一个普通司机,没有大量的宣传,并非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这个模范的司机,已经被广大群众牢牢记在了心里。 为什么?因为社会道德的准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
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 工程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的使命是保护人们的公共生活,防止影响和威协人们公共生活的现象发生。遵守社会公德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应尽的义务。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就应当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 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不断探索和寻求教育的最佳途径。 采取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措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首先必须使青少年学生弄清什么是社会公德,其内容、性质、范围如何,然后再弄清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怎样执行社会公德。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知道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教育上可以采取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做法。 首先大力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新生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常规》教育,并制订了《一日常规》《宿舍文明公约》《班级卫生标准》《卫生区卫生标准》《食堂就餐文明公约》等一系列制度公约,因为这些“守则”“公约”中就包含看社会公德的各个方面,用这些“守则”“公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其实就是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其次,通过社会公德系列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公德教育,强调遵守社会公德,做文明学生、文明公民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第三,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政治课的内容,也从理论上向学生指出了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 2、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光靠正面说教,理论灌输是不够的,在学校里,教师的表率作用有着无形的教育功能,学校优美环境的营造也对学生起着无形的规范作用,这就要在规范教育的同时,结合环境教育。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学生的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眼前现实中的行动榜样。因此,我们大力加强教职工的师德教育,使全体教职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在上课、办公、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场合,言语文明,行为端正,热情关怀学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从而德高为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性和强烈的感召力。 学校通过加大投入,绿化、美化校园,努力创造优美、雅静、宜人的育人环境,团委会、少先队通过组织学生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护绿小组”,积极参与学校的绿化活动,培养学生日觉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优美的自然环境教育,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起到于无声处育桃李的教育功能,而且激发学生强烈的保护环境意识。 3、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仅靠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是不够的,家庭、社会这些校外力量不容忽视,因此,学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上努力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活动。 一是调动家庭力量,?我校以年级为单位,每学年家长学校都要举办1-2期的专题学习,通过家长学校促进家长家庭行为优化,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并通过建立“家庭·学校联系卡”制度,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里的表现,如孝敬父母、珍惜劳动成果,参加家务劳动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 二是各界参与。我校通过建立“三结合”委员会,邀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同志参与学校管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社会公德教育。比如邀请离退休老同志作有关报告,请公检法系统同志作普法讲座,介绍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反面教训,从反面对学生敲响警钟,等等。
社会公德, 我谈谈尊敬老人的,有一次我从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个上小学的女孩儿,妈妈病卧在床多年。小女孩儿承担起了全部家务,每天买菜、做饭、收拾房间,为母亲擦洗身体。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她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她每天还能按时到校上课,勤奋苦读,还担任学生干部,成为三好学、十佳少年。看着这样的报导,面对这样有孝心的孩子,你有什么感想呢?在我们身边有没有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例子?有些学生一回到家就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有的还动不动就和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大呼小叫的。谁孝敬谁甚至出现了颠倒的现象,难怪有人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孝子,孝子,孝敬儿子。”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我觉得应该听从长辈的教诲,不应随便顶撞,有不同想法应讲道理;严格要求自己,体谅长辈的艰辛,尽可能少让长辈为自己操心;还应该为父母分忧解难,在父母生病时,在父母有困难时,尽力去关心照顾父母、协助父母;更应该刻苦学习,努力求知,让父母少为自己的学习担忧;另外,应该在茅小的生活中,自己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总之,真正的孝心要体现在言行上。“百善孝为先”一个不懂得孝敬老人的人,谁相信他将来会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呢? 谈谈社会公德 五一节到了,出游的高峰时期来临了。想起了长城砖上的“刻字”,想起了龙门石窟触手可及的地方那些珍贵的小佛像雕刻已经被抚摩得光滑发亮,想起即使在故宫,穿着“文物保护鞋”的游客依然十分自然地把那口脓痰留在紫禁城的院子里…… ????在广州市一条不足400米长的步行街上,清洁工人清理出人们遗弃的约15公斤的口香糖;在哈尔滨漂亮的中央大街,随处可见斑斑痰迹;在郑州,庆祝节日时摆放的鲜花被哄抢、折毁;北京的一次游泳馆水质抽检结果显示,水中尿素含量全部超标,而街头的自动售货机屡屡被毁…… ????北京某公司业务部经理宁健乘坐公共汽车时,因制止歹徒行窃,被扎成重伤,住院治疗费共1.7万元。他所在单位以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为由,不给报销医药费,他治病期间的工资、奖金也被扣除。面对手持匕首挟持两名柔弱女青年的歹徒,不满18岁的黄健英勇上前与歹徒博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令人遗憾的是,他用生命救下的两名女青年及其父母对此却表现出惊人的漠然,声称:“我们又没有叫他救人,他自己要逞能,死了活该。”当地一位老人说:“他们伤害的不仅是黄健一家人,而且是全社会有良知的人。”黄健的父母忍无可忍,于今年6月25日愤而将获救的两名女青年推上了被告席,终于在法院讨回了公道。 ???? 更有甚者,一些见义勇为者救人反被怀疑成肇事者,受尽被救人家属的刁难和自家人的责备。见义勇为是社会公德最突出的体现,本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所谓“助人为乐”,用不着倡导,更用不着立法保护。而如今,见义勇为越来越难,也就越来越少。仅靠宣传教育已经不能唤醒人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 我们一起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社会公德要求来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一旦社会公德被破坏,必然导致人们的行为有失风范、社会混乱,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老百姓。试想,一个人如果从小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社会,不顾他人,这个人能在社会上立足吗?哪个群体里欢迎这样的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对自私自利都嗤之以鼻;在学校里自私自利的学生同样在班集体中处境十分尴尬。例如有些同学生性懒惰,从不愿为集体服务,常常因为个人的迟到而耽误了早晨的劳动,班级的荣誉也因此受到损坏,同学们对此深感不满。因此,对于个人来说,是否有强烈的责任心,是否讲究社会公德,关系到他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能获得满意的社会角色地位,从而必然影响他的身心发展和事业发展。 记得给我分哦!
拥有一部手机是很普遍的了,可是在公共场合接打手机的时候,您是否注意到自己一不小心就会给别人造成“骚扰”呢?昨天读者李女士打来电话,讲述了她坐小巴上班,频频受到同车乘客手机“骚扰”的情况。 李女士说,我每天早上坐小区通往市中心的班车。昨天一上车,同车人的手机“骚扰”就开始了。先是一位大嗓门的先生开始“移动办公”,看来他是个单位的头儿,把一干人等的工作任务一一分配,就说了足有十分钟。他这里刚刚挂机,另一位女乘客又开始了,“是我啊,三姐,我要去医院看病,我……”,于是一车人又开始“分享”她的病史。再加上另外几个乘客打电话处理公事、私事,坐了一路车,耳根子就没清静过。 下班时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和男朋友商量去哪里吃晚饭,亲昵的话语让周围的人听了直起鸡皮疙瘩;一位大嫂不知和什么人一起“声讨”她的婆婆;当然,继续“移动办公”的人就更不会少了。李女士说,我当时真想对这些人说,“我不想听您的隐私”,可是车上打手机的人声音那么大,不想听声音也硬往耳朵里灌。李女士说现在她打算以后上车就带上随身听,以避干扰,同时她希望通过本报呼吁市民在公共场合打手机的时候,说话声音小一点儿。 言论 我不想听您的隐私 朋友,这可是公共场合,多想为您的“移动办公”或“闺中秘语”安装一块挡风板,不让它变成社会新闻。一般说来,我们自己的那点儿家事私事隐秘事,还都算不得有价值的新闻,也引不起大多数陌生人的兴趣,还是不要公开地用“高音喇叭”来发布。正像有的乘客所说,“我不想听您的隐私”。 为什么在公共场合要低声说话?为了关照我们身边的每一个陌生人。我们知道计量声音强度的单位是分贝,在允许的分贝范围内,人们才能正常的生活、工作。人体可允许的噪声是70至90分贝,思考者能接受40至60分贝,瞌睡者适应30至40分贝。在您大声说话时,兴许就有人在琢磨事或打个盹儿,不想被噪音干扰。 此外,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保存一点儿秘密,是一种文雅、文明的表现。非但个人隐私,就是随便什么大事小情,如果您在公共汽车上、商场里或餐厅中……大声地“喧哗”,都属文明人的禁忌。在公共场合,无端打扰他人宁静,无端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是忽视他人存在,忽视他人感受的失礼行为。 请把人与人相互的尊重延伸到公共空间,无论是接听手机还是与人交谈,让我们都把说话的音量调低吧
我谈谈尊敬老人的,有一次我从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个上小学的女孩儿,妈妈病卧在床多年。小女孩儿承担起了全部家务,每天买菜、做饭、收拾房间,为母亲擦洗身体。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她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她每天还能按时到校上课,勤奋苦读,还担任学生干部,成为三好学、十佳少年。看着这样的报导,面对这样有孝心的孩子,你有什么感想呢?在我们身边有没有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例子?有些学生一回到家就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有的还动不动就和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大呼小叫的。谁孝敬谁甚至出现了颠倒的现象,难怪有人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孝子,孝子,孝敬儿子。”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我觉得应该听从长辈的教诲,不应随便顶撞,有不同想法应讲道理;严格要求自己,体谅长辈的艰辛,尽可能少让长辈为自己操心;还应该为父母分忧解难,在父母生病时,在父母有困难时,尽力去关心照顾父母、协助父母;更应该刻苦学习,努力求知,让父母少为自己的学习担忧;另外,应该在茅小的生活中,自己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总之,真正的孝心要体现在言行上。“百善孝为先”一个不懂得孝敬老人的人,谁相信他将来会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呢?
小学生文明礼仪 一说起爱护公物,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老生常谈,因为类似“爱护公物光荣,破坏公物可耻”、“爱护公物,人人有责”这样的口号恐怕连幼儿园小朋友也能说上几条。 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做得怎么样呢?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同学为求近路而不惜践踏草坪;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门窗;户外运动中弄坏了校园里的公共桌椅、栏杆和垃圾桶;课桌椅上经常会看见各式各样的涂鸦……你有没有想过,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行为都对公物造成了损坏,也给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会增加学校对公物的维修费用,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每当看到这些不文明行为,你也许会皱着眉头嘟囔一句:缺德!是的,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公德心”,不讲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他们从来也不曾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这些公物的“主人”,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个人都有爱护公物的义务。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一个公民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讲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大处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都应该按这个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爱护公物做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处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公共设施的完好无损与正常使用。 1、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 讲文明,重礼仪。 3、 讲文明语,做文明事,当文明人。 4、 微笑是打开心锁的钥匙。 5、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6、 不学礼,无以立。 7、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8、 礼仪、礼节、礼貌、文明、文雅、文化。 9、 礼仪是一种文明规范,礼仪是一种素质修养。 10、 礼仪体现的细节,细节展现的是素质。 11`别给我雪白的衣服涂上颜色。(墙壁保洁) 注重我们的礼仪 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我们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我想首先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的小学生。那么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试想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马维鑫 树立讲文明懂礼仪的社会风尚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它不但形成了灿烂的文化,而且还拥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礼仪的历史。在儒家学说中,礼为天下先,强调以礼治国、以礼治家。从古至今,涌现出不少文明礼仪、素养极高的人,像孔融、周恩来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更需要文明礼仪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当今迎奥运,开展讲文明礼仪的宣传活动中,应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养成文明礼仪规范,争做文明的北京市民,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风尚。 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它有三大要素:语言、行为表情、服饰器物。一般地说,任何重大典礼活动都需要同时具备这三种要素才能完成。礼仪的分类很多,可以分为个人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商务礼仪等,还有外事礼仪、习俗礼仪、礼仪文书等等。 礼仪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 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体现出他的行为是否文明,是否合乎礼仪。讲得轻一点,人们之间在相互交往中,特别是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如果不注意文明礼仪,会被人家耻笑。讲得重一点,不同民族之间,如果不互相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或礼仪),有可能会挑起民族仇恨和争斗。 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 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礼仪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法律、制度属于社会规范的底线,虽然重要,但它们毕竟只是社会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而无法包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法律规定,盗窃价值超过一定数额时要追究刑事责任,当达不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数额时,则可依据治安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但是,如果治安处罚的条件也够不上,比如偷了别人的一件衣服怎么办?如果社会的所有成员都会小偷小摸,这个社会将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然而,法律却管不了偷鸡摸狗之类事。怎么办?这就要依靠道德来规范。事实上,不偷不窃这既是道德的要求,同时也属于礼仪的要求。因为,小偷小摸行为显然不属于礼貌行为。小偷小摸如此,其他方面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没有规矩固然不成方圆,没有礼仪同样不成方圆。 从礼仪的现实条件来看,我们必须学习礼仪知识。讲礼仪是有条件的。首先,礼仪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就是我们平时所提倡的一些基本礼仪也不例外。如不随地吐痰需要纸巾、污物桶的物质基础;不随地大小便需要完善公共厕所设施。所以,讲礼仪要切合实际,礼仪过于繁琐或超前会成为负担。有钱人参加晚会固然可以穿晚装、礼服,但农民上山砍柴穿西装就没必要了。其次,礼仪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多数国家,朋友见面时握握手是礼仪,但到了中东,异性之间随便握手弄不好是要受惩罚的。又如,在西方国家,朋友相见互相拥抱非常正常,但在我国,如果普通的异性朋友之间动不动就拥抱,就会受到人家的耻笑,甚至被对方认为是性骚扰。同样是在国内,在街上随地吐痰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表现,但农民在田间耕作时,如果也要求吐痰入盂则会成为笑谈。所以,讲礼仪要符合国情,不能照搬照抄,要实事求是。
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准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大学生是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应该在社会公德方面体现出较高的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渐重视,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现状,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心公益活动,开拓进取,勇于奉献,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但是,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中,一些不良的社会公德倾向在大学生中悄悄蔓延,形成一股暗流腐蚀着意志脆弱的大学生的心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习不够努力,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恶习,甚至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成果;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不注意公共卫生,在教室里、校园内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随意刻画桌椅、踩踏墙壁、撕扯图书资料、损坏公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注意节约,浪费水电的现象严重;上课随意接打电话,既不尊重老师,又影响他人听课;公共场合学生情侣过分亲密;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等等。 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公德的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加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长的溺爱,成长的环境往往一帆风顺,可谓是“温室里的花朵”,由此造成了他们自私、冷漠、懒惰、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近年来大多数家庭教育所看重的是孩子们的成绩,重视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有知识缺教养”等现象。而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过程抽象化,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知行相悖”的现象。对于大学生应当如何遵守社会公德问题,涉及两方面:1.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怎样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2.如何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大学生应该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1)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2)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外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社会 保险 的参保数迅速增加。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保险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保险的论文篇1 试论社会保险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创新 【论文摘要】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根本点是加强创新。通过对新时期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及现存的问题分析,从纸介档案到数字档案的探索,我们需要对新时期提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创新的途径策略。 【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险;档案;创新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社会保险的参保数迅速增加,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根本点是加强创新。只有通过对新时期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及现存的问题分析,将纸介档案与数字档案的转换,才是需要对新时期提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创新的途径策略。 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一)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增长迅速 我国社会保险的参保数,增长迅速。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550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了1659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647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231万人。根据《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1-2012年)》指出,到2012年,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23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4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2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4亿,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人数逐年增长。可见,我国社会保险档案与日俱增,当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保险档案的要求也在提高,需要对社会保险档案进一步创新。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施改革计划 近几年来,国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全面实施了各种改革计划,早在2009年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在2010年内开展全国范围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制度”。从2010年7月1日起,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可跨省转移接续。2011年11月15日,人保部就《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根据草案,企业缴纳险种从养老、医疗、失业险三项扩至五项,新增工伤和生育险。这些政策改革都为新时期的社会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机遇。 (三)负责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部门分散 我国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中管理。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分散型的。具体情况是:社保中心管理着养老、医疗、工伤等法定的基本保障档案;民政局管理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着公民个人补充保障的一系列保险金。这种现状造成多头经办,政出多门,业务交叉,资源浪费,政令难以统一的局面。由于管理机构分散、不集中,使人们在利用公民个人社保档案时,存在着许多不便。例如,我们如果需要了解公民个人就业及保险金交纳情况,需要到几个不同的管理机构去了解,这样就给公民个人和组织在查询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这种分散的管理,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出现了许多漏洞,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涉保”人死亡以后,其所涉及的个人保险账户并未随之终结,仍有人代领保险金。 (四)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缺乏硬指标考核 社保档案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相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社保档案工作没有硬指标来考核,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因此让部分档案工作者放松了对工作的要求。社会保险的五个险种档案并非一个部门管理,进而导致不同的开发商参与系统建设,相互之间的互不信任以及人为设置壁垒,或者同一家系统开发商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技术架构,导致系统割裂。数据只能采用共享或交换的形式,只有极少数地区实现基本信息的共用。比如2008年1月央视报道深圳农民工的“退保潮”现象,就是因为不同的省市之间不能共享社保缴费信息,从而导致社保对于“候鸟型”的打工者来说只是带不走、挪不动的“地方粮票”。 (五)社会保险的经办效率和范围需要扩大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经办管理效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伴随着生活中网络的普及和对税务、银行等网上业务的接受,热切期待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网际申报模式的实现,而传统性纸质档案管理约束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参保者要求简化手续、便捷服务的利益诉求,因而我们应从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问题,再继续讨论介质原始性问题显然已是过去时了。现今解决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是讨论如何确保数据归档前后原始性认证和原始性保证问题。 二、我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比较新的工作,人们还不是很重视。社会保险工作的重点都集中在扩大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方面,忽视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其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体制不规范 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造成归档范围不明确,社会保险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档案管理 方法 不健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社会保险档案专职人员难落实。有些社会保险部门档案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档案,即使有,也是临时抽调,没有经过专职培训,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的质量。 (三)社会保险档案存档的条件差 由于场地限制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无法解决,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始终未能列入社保经办机构的议事日程,大多数社保经办机构至今未设立固定的场所存放档案,历年累积的社会保险档案只能由经办人员分别保管。由于没有专有的库房,只能存放在潮湿的房间里,致使社会保险档案存在诸多安全因素。这种不规范的档案管理方式不仅查阅起来非常困难,也给日常经办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四)缺乏专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 社保档案管理缺乏国家标准,职工档案管理仍在执行1992年劳动部与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而该项制度中的部分条款如适用范围、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规定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亟须修改。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有的制订了一些社保档案的地方标准,有的地﹑市制定和公布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办法、低保档案管理办法,而全国许多地﹑市则没有建立相关管理标准和规范,造成社保档案的各地管理方法不统一。在不同专业类别中,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 三、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解决办法 (一)将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档案存档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于业务办理需要,会在办理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纸质材料或证明,各类保单合同、证件扫描件以及各种需要存档备查的档案资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纸质材料保存起来不方便,但是将这些材料进行电脑扫描储存,就可以将纸质档案转变成数字档案。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可灵活运用,如目录数据适宜采用文本录人;全文数据则可以采用图像扫描录入;而一些当前常用的数据可制作成光盘。 (二)根据社保档案类别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不同档案的类型进行分类管理,方便查找、储存,可以防止档案的丢失与缺漏。应针对不同门类的档案,确定不同的归档整理方法。首先,确定立卷原则。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社保档案不同价值性质分类,以便于保管和利用。其次,确定归档形式。根据各社保经办单位文件材料形成的类型,确定以“件”或“卷”进行整理、归档的文件材料范围。最后,根据社会保险档案的保存价值确定“永久”、“长期”和“短期”三种保管期限。 (三)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管理系统,规范标准 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可以为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以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劳动及社会保障标准体系为指导,以投融资与运营模式和项目实施监理模式为依托,按照多层架构的模式将系统自上而下构架成为组件与业务组件、业务运作支撑平台、IT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树立以监控及管理、信息安全为主的贯穿三大层次的两大体系模式。为适应劳动者的流动和工资收入的变动,对每个劳动者按号码设立档案卡,并用计算机储存,记录公民个人历年的工资收入情况。在全国设立计算机网络,对每个劳动者的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并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网络查询接口,允许公民定期查询,同时也可替他们预测,比如退休时可拿到多少养老金,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四)在全国统一管理下设分支机构 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领导下成立一个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结束社保档案管理分散问题,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改变目前政出多门、决策分散、管理混乱的局面,使其成为统一管理全国社保档案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拟订社保档案的发展规划、改革计划、重大决策和有关法规、 规章制度 ,参与制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其次,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还可以在全国各地设置分支机构,包括地区局、地方办事处、数据处理中心和项目服务中心。负责公民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并送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保管。 (五)统一公民社保档案管理号码,可供查询 实行对每个公民发放社会保障号码的制度,让公民个人档案号码与本人身份证号码、劳动保险号码统一起来,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分支机构负责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送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保管。从发放的号码上就可以反映出从什么时候起、在什么地方发的,便于记录公民的工资收入和保障费的缴纳情况,同时便于投保者本人的查询。 社会保险的论文篇2 浅谈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 【摘要】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其社会保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助于电力企业职工队伍团结性的增强,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然而,电力企业的社会保险制度却还有一些缺陷和问题存在。 文章 主要分析和探讨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方式和改进 措施 。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社会保险 一、电力企业现行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落后的电力企业保险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严重。这牵涉到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问题。若是不能及时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就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突发性事故的发生。如2011年10月17日上百名电力企业的员工到广西电网公司上访,提出对107名职工社保的补偿。此外,各地电力企业关于离休没有统一的标准,补贴标准也就难以取得统一,这样离休人员就会存在很大的意见。 2、电力企业职工缺乏社会保险意识 如今我国的国家社保改革不断加快步伐,同时政府也高度重视职工的社保问题。然而在现实中,不少电力企业的领导和职工还不能全面而准确地认识社会保险。这就造成了电力企业经常不能及时地解决社会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有些人认为关于参保缴费最好是能少则少。也还有部分人觉得自己身体素质没问题,无需参保。思想观念的问题就大大增加了社会保险工作管理的难度。 3、电力企业不能保障内部社保待遇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的养老金呈现缩水的情况,但我国的退休职工却是基本每一年都在攀升。这就不断加剧了矛盾。当然这也是对我国养老机制的一个警戒。电力企业当然也包括在这其中。如今有不少的电力企业职工缺少医疗上的保障,很多时候正常的医疗都无法保障。职工甚至出现生不起病的情况,女职员生育后不能及时报销医药费用。这些不但会对正常职工的积极性产生影响,也会对职工的合法利益造成损害。这对电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二、建立和完善电力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随着不断深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逐步完善的法制,促使社会保障系统实现了深层次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基础。其制定出台作为重要的法律依据,促进了当前我国社会的各个单项保障制度的建立,诸如养老、医疗、失业等。电力企业是我国重要支柱产业,所以,很有必要将一套科学、完善并且可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来。搞好这一首要因素,职工生活水平才能稳定下来,电力生产才能得到保障。所以,电力企业也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将其视为关系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来抓。针对上述电力企业在执行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了将目前的问题及时地解决好,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对电力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1、完善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制度 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将有助于更加合理地利用劳动力,并且合理地调整职工结构。所以,需要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对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促进收缴率进一步提高,实行全款收缴和全款拨付的方式,绝不发生拖欠行为。养老金作为退休职工的基本保障,同时也表明了对电力企业职工一直以来工作的一种肯定。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对本企业的养老体制进行不断完善,为职工及时缴纳养老、医疗等保险金。在企业改革中,也应该对保障制度进行相应地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用人理念,将新型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有力地落实下来。而各级领导也要重视起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确保保险队伍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电力企业保险工作实现大跨步。 2、完善电力企业医疗制度 完善电力企业医疗保险制度,事关广大电力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是一件重要的大事,同时也是作为重要的指标考量着企业深化改革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所以,电力企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实施医疗保险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要将惠民政策落实好,并且将覆盖全部企业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从而为企业职工提供安全、有效且方便的医疗服务。同时努力全面提高医疗水平,确保企业职工都能满意。 3、创新思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电力企业的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将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也是重要的措施,可以加快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落实好,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电力企业在进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时,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创新思路、强化责任。关于电力系统的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第一步就是要与我国视为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国外的先进管理思路引进来,并对社会保险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创新;其次,就要对社保组织的领导责任制度进行强化,通过责任组长的建立不断加强组织,落实好责任到人。 (2)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拓展视野。不断深入的社会保险工作,对社保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进步,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对于社会保险业务培训和研讨会,社保人员都要积极参加,积极参与到有广度和深度的调研工作中来,要认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进而促使电力企业的整体保险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三、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深深感受到做好电力企业社会保障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为了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好,就要求电力企业社会保障管理人员认真做好工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的有关要求为依据,并且与电力企业的自身特点相结合,将国外成熟的先进 经验 引进来,建立并完善我国电力企业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杨明,孙德艳.论我国电力企业的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建设发展[M].人民出版社,2010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商务印书馆,2004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当代各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立法模式的研究作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的一部分,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保障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与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对于国民经济、社会和社会保障自身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现状的分析及指标的分析,来评价中国当前的社会保障水平。
一、社会保障水平及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集中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提高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程度。
判断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否的标准不是单一的,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保证了公民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能抵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险;社会保障支出是否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与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保障结构是否与国民经济产业布局相适应;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有助于促进就业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等等。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一)国内学者对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实行分散化管理,社会保障水平的统计缺乏规范的指标体系,不同专家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推算也不尽一致。以1994年为例,郑功成教授推算该年社会保障水平为7.13%,加上其他未统计因素,社会保障水平为10%~12%;穆怀中教授的小口径推算为5.09%,中口径(含住宅投资)为11.53%,大口径(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高达12.73%。根据穆怀中教授的推算,尽管我国人均GDP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但我国中口径(含住宅投资但不包括价格补贴的社会保障费用总额)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它们60年代的水平并不逊色。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
以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为参照,普遍认为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偏低。比如,1991年,瑞典、英国、美国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56.4%、31.8%、28.7%。而我国2001年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8.34%。
与我国人均GDP接近的国家进行比较,2002年,我国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当年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是5.47%。而与我国人均GDP接近的国家,如玻利维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依次为5.5%、8.49%、9.55%。因此,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既不显得过高,也不显得过低。
(三)城乡社会保障水平比较分析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镇几乎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存在着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享受以高就业、高补贴、低收入为特征的、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农村居民仅拥有建立在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上的以社会救济、“五保户”供养和合作医疗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并未能享受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存在着水平偏低的社会保障,一定程度上,城镇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是以牺牲农村的保障水平为代价的。在城乡之间,我国城乡居民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待遇差别极大。比如1994、2001年城市人均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是农村的100倍多。
总的来说,对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否的判断,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过高与过低并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三、保持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建议
(一)正确处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我们 总结 了许多国家特别是福利国家的 经验 教训所得出的一个正确结论。但是,到底什么样的社会保障水平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保障支出必须依赖经济发展,但并非任何意义上的福利支出都会削弱或阻碍经济增长。某种意义上的福利支出可能带来经济增长,或为经济增长创造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阶段,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例本来很低,加之在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难免回出现失业率上升之类的问题,因此,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支出增长是应该的。建议我国在目前阶段,适当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例,这不但会为经济增长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还可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要辨证地看待福利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总之,存在着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随着经济发展适度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得大多数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可以赢得经济和社会更加健康、协调、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8.34%,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这种财政支出结构是不合理的。因此,要发挥财政在筹集社会 保险 资金中的主 渠道 作用,切实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建立稳定的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超收的增量除用于法定的支出外,其余应主要用于充实社会保险基金。与此同时,要防止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过高于GDP的增长,出现福利国家危机。因此,除了建立GDP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正常支持机制,还要建立二者的动态弹性机制,使社会保障支出随着GDP的增长动态变化,但处于适度区域内。
(三)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当前农村要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为重点和基础,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社会化养老 措施 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由政府出面理顺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当然,不同地区社会保障的标准、社会保障模式也应有所不同,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形成层次分明,标准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发达地区保障程度高一些,欠发达地区保障程度低一些。财政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变以前重城市、轻农村的状况,提高财政对农村的社会保障补助支出。
(四)改革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坚持“有升、有降”的方针。取消一些不合理、过高的福利项目,改革工资制度,实行工资货币化;改革一些垄断性部门的福利制度,降低其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投入,增加对城市低保户、无劳动能力者等弱势群体的投入,保证其过上有人格尊严的生活;继续完善城镇基本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保证公民能抵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险。总之,把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控制到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阶段,既达到了保障目的,又把水平控制到一个合理适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摘要: 文章 把探索视觉转移到解决农民工 社会 保障的新路径—— “土地换保障”,并在 总结 当前 理论 界提出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步骤上创造性地进行“土地换保障”的运行载体缺失 分析 ,引入代表农民工土地使用权的 农村 集体 经济 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转制而来的股份合作社作为“土地换保障”的交易中介机构。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新路径;土地换保障
Abstract: The exploration vision to be transferred to the social security of migrant workers to address the new path - the "land for security", in his summing up the current theory of the basic ideas put forward by the community and on steps to carry out a creative way of "land for security" to run the carrier missing Analysi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migrant workers on behalf of the land use rights of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from the transfer of the shares of cooperatives as a "land for security" deal intermediaries.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social security; new path; land for security
前言
“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市化道路,统筹城乡协调 发展 ,构筑和谐社会,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更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 问题 。解决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有助于打破 中国 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实现城乡协调统一,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 现代 化的进程。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思路
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上,当前理论界还存在着较大分歧和争论, 目前 主要有三种思路:一种是仍然将其划归于农村社会保障范围之内;一种是将其归于城镇社会保障范围之列;另一种是另起炉灶,推出相对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一种作为过渡形态的“三元社会保障模式”。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到底是归属城市还是回归农村,还是创新一种新的保障机制,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实际上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或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在 实践上都遇到很多现实阻碍。从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分析得知,由于农民工双重的身份性,一方面乡镇 财政资源的有限性和土地保障功能的虚化及农村社会保障缓慢发展,制约了农民工进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另一方面以单位为核心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城市社会保障机制滞后, 企业 因为社会责任弱化导致的用工制度不规范及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抵触、以及农民工较强的流动性而引起执行上的困难、农民工在经济收入上的窘迫、自身可支配经济资源的有限性所导致参保的理性规避等诸多原因,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在现实可行的条件下依旧困难重重。因此除上述三种思路外还有学者没有明确提出归口,积极探讨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议应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及最迫切的利益需求,优先建立农民工工伤 保险制度和大病统筹医疗制度,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农民工社会救助机制,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建立农民工的工资保障制度,抓紧制定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的 法律 和法规,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依照分类分层保障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积极地寻求多种路径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成为大多学者的共识,让社保对农民工来说不再是“镜中月,水中花”,能真正意义分享到应有的各种社会保障。事实上“农民工力争一只脚踏在收益低、预期确定、保证生存起码需求的土地保障上,另一只脚踏在收益高些、风险大、非生存起码需求的非农收入上”,[1]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具有双重收入来源,存在的经济基础很特殊:一方面脱离了 农业生产逐渐市民化,在城市则可以在非农行业就业,另一方面,农民工与农村仍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他们在农村留有一份土地,在城市谋职的风险性以及社保的严重缺失等所导致返乡的极大可能性,宁愿抛荒也不愿意放弃这惟一的保障,仍把土地作为最后的退路。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上述几种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思路都忽视了现阶段农民工怎么从土地这个社会保障向现代社会保障系统转换的问题 研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传义认为研究这个问题是有战略意义的,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会大大有利于农民向城镇的转移,有利于城市化、 工业 化的实现,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建成。
二、“土地换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新路径
在《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规定中指出,农民外出务工期间,所承包土地无力耕种的,可委托代耕或通过转包、出租、 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但不能撂荒。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或限制,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土地流转收益。[2]这就给流转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提供了政策依据。事实上,在国家近年出台系列减免农业赋税及加大农业投入和农业补贴等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农业政策下,许多农民工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土地就委托给亲戚邻友耕种或者转包、出租给其他人代理,从中取得一笔收益,但收益不多,只是当家用补贴。对经济收入较低的农民工来说,觉得有利可图就将土地出租出去,钱一点是一点,总好过撂荒。那么如何将农民工在原属地的农地更好地利用起来,并且将社会保障联系起来就是个难题了。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保障权威专家龚维斌在“完善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建立”的记者专访中就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既要借鉴国外的 经验,也要立足国情,构建一个‘低保障,低水平,广覆盖,重实效、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挖掘和利用传统社会保障资源。”这就给农民工怎么从土地这个社会保障向现代社会保障系统转换的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提倡“土地换保障”制度的学者们都不约而同地把寻求农民工社会保障路径的探索视觉转移到现在农村惟一有较大增值价值和财力功能的就是土地,从开发和挖掘农村传统的社会保障资源来寻求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困境的路径,最终目的为建立针对农民工独特身份和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铺路,从而推进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土地换保障”通过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填补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空缺,成为一种切实可
行的制度安排,是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创新路径,很好的解决了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的延续,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提供了启动资金。农民工因为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获得了相应的收益,从此代替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实现从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逐步实现市民化,并且推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
三、“土地换保障”方案设计中运行载体的缺失浅析
(一)“土地换保障”方案设计中运行载体的缺失 分析
从 “土地换保障”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步骤来看,“土地换保障”的实质或核心是承认农民在让出承包土地或被征用土地的情况下,应当获得某种补偿,并且这种补偿应当被用来为其建立 社会 保障。那么这样一种用社会保障替代土地保障的方案设计到底有没有充分现实依据呢,陈颐同志进行深入 研究 对农民工选择“土地换保障”这样一种从土地社会保障向 现代 社会保障系统转换的方案设计进一步补充了相关依据,论证了“土地换保障”方案设计的可行性。[3]另外,曾详炎等同志在可操作性上进一步研究,认为在这个制度安排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一些 问题 ,如会遇到初始永佃权的定价问题,可能出现的侵占 农业生产资金问题、土地市场评估成本问题、地区之间地价与社会保障水平不平衡问题以及土地私有化问题等,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4]然而笔者发现其中还没有学者注意到运行载体的缺失问题,在方案设计中提出具体运作办法时有学者认为,对放弃 农村 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工,可直接参加农民工社会保障,并以农村土地使用权折算为一定年数的个人帐户积累额,促进农民工从传统土地保障到社会保障的平稳过渡。[5]另外有学者提出,农民工到城镇就业或进入城镇定居而无力耕种土地的时候,让出其原先承包的土地,由转包者按国家统一标准替 转让者缴纳一定数量的 经济 补偿,使其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障。当然这部分经济补偿也可先交付国家 财政,但国家必须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承诺将这部分农民纳入城市和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6]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换保障”整个运行过程中交易中介机构的研究是缺失的,有的只是笼统指出由国家责任强制为其纳入社会保障,有的直接由土地经营权的转包者支付农民工参保费用。我们知道,农民工只在乎现期收入,他们参保的意识非常薄弱。对他们来说,增加他们的收入最为切实,所以他们就可能会同承包者私下商量好将社会保障的提取费用直接转化为货币经济补偿,这就要求国家赋予有关监督机制的制约。而如果设立国家的监督机关来监督承包者从转让农民工土地使用权获益中提取农民工社会保障费用的行为,则加大了“土地换保障”制度的成本支付,这就提出了在实行“土地换保障”方案中其运作载体的缺失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土地换保障”的运行载体——农村集体经济 组织及由集体经济组织转制而来的股份合作社
根据孙雷、陈波羽中的研究,他们在针对失地农民设计的“土地换保障的逻辑框架” 中指出失地农民通过放弃土地使用权获得经济补偿后,一部分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医疗、失业等 保险,一部分作为失地农民的货币收入,成为市场人的物质基础,另一部分则用作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使得他们具备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基本技能。可见这里代表耕地所有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则成为交易的中介机构,作为失地农民与征地方交易的中间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被征用耕地的交易获得的收益,用来支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7]由此可以推广到 “土地换保障”中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引入代表农民工土地使用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交易中介机构。这个思路也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有党和国家的强力推动,更需要发挥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政策精神 。另外笔者认为为避免由村集体包办,应与现行的 中国 行政机构体制改革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正在农村推行村务公开的民主 管理制度相配套,特别是农村集体组织从农民工土地转让费当中用于社会保障的费用提取应该向村民公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和监督村里的事务。保证集体经济组织运行应有的效率与公正。
而原有农村社区集体经济产权模糊、人格化的出资者主体缺失、决策独断、监督不善、分配随意等种种制度性缺陷直接 影响 到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利益,研究表明迫切需要从产权制度改革上破除。现阶段农村社区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以村、组为对象,在制度安排上多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从转制后的组织形式看,其定位不同,既有股份合作制 企业 ,也有股份制公司,以及股份合作社。有学者进一步研究,现阶段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定位,以及转制后的实际功能和作用都与政府行为有直接关联。两者要在今后的改革和 发展 中相互调适。其中第一条指出转制后的组织功能就与社区成员的社会保障管理有关,是按照公共产品供给非歧视性原则,对于集体资产所有者的社会保障成本,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扶持,并全额承担“城中村”或“村改居”成员的社会保障费用。[8]另外深入到股份合作制中土地股份合作的研究,土地股份合作的形成是在村委的引导下若干农民自愿组织,组成合作社,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向合作社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和管理,实行“土地入股,集约经营,独立核算,按股分红”。其股份合作社在年底取得的收入扣除必要的成本费用后按股分红,同时合作社按每股每年提取风险基金和发展基金。农民工进城务工,也可以通过股份合作形式将自己在原属地的土地使用权向合作社入股,这样一来他们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不仅长期不变,而且还有股权收益,吃了“定心丸”,也 自然 安心进城从事二、三产业。[9]将上述两个研究成果结合起来研究,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土地换保障”的思路,通过由集体经济组织转制而来的股份合作社在土地与农民工的现代社会保障两者之间架起联结通道,股份合作社在农民工向合作社入股期间在按每股每年强制提取风险基金和发展基金的基础上强制提取一部分基金作为农民工建立现代社会保障的启动资金,保证其进城后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当然,由于中国各地经济水平不一,这种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形式主要出现经济较为发达,大部分农民已转移到从事非农产业的沿海地区和发达内陆地区,如广东、江浙、辽宁、山东、湖南等地。而
广大中、西部贫困地区由于受到地域、经济水平等因素制约了土地的流转,也就很难形成土地股份合作这样一种土地规模经营方式。因此在考虑原属地在较为贫困,并且零星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比较严重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在实施“土地换保障”中架构其运行载体时,笔者认为有待于政府(下转第24页)(上接第22页)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并且政府在其介入的作用成分相对发达地区对股份合作社要多一些, 值得我们更深入研究。
参考 文献
[1]何晓星.论“一个国家,两种保障”[J].经济体制改革,2005,(4).
[2]刘锋.国务院明确:不得以农民进城务工为由收回承包地.
[3]陈颐.论“以土地换保障”[J].学海,2000,(3).
[4]曾详炎,王学先,唐长久.“土地换保障”与农民工市民化[J].晋阳学刊,2005,(6).
[5]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悉[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5).
[6]王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模式构想 [J]. 专题讨论,2004,(6).
[7]孙雷,陈波翀.土地换保障: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 版),2004,(9).
[8]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课题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有学者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一系列范畴,具有强烈的价值色彩,实际上属于价值论的范畴。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系统化,把我们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引导到核心价值的层面上,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中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范畴和要求,本来就具有鲜明的价值色彩,因此,也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作为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层面,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最高价值,又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理所当然是我们应当遵循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应该包括发展、富裕、民主、文明等范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发展,什么问题都不能解决,什么需求都不能满足。在这种意义上,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甚至是核心价值之一。富裕,包括个体的富裕和整体的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要价值,应该是创造条件,达到不仅富裕而且共同富裕的状态,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所以,民主自然也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文明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状态,是整个社会应该达到的境界,也是全体人民所需要的东西。所以,它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另外,如“公平”、“正义”、“友爱”、“互助”、“安定”、“和谐”等等,都可以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包括人本、和谐、幸福、持续。人本、和谐、幸福、持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它全面体现了人性的要求。人本、和谐、幸福、持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解释上必须清晰,容不得含糊;实践过程则表现为阶段性、现实性、操作性。既需要思想的勇气和智慧,又需要政治的魄力和艺术。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一。公平正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本质要求。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包括马克思在内的社会主义创始人,当时之所以激烈批判资本主义而积极倡导社会主义,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对自由竞争的放纵,使得公平正义难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只有在产生剥削和压迫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复存在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 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恋爱观等。它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进步的关系,即私与公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各种人生观都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物。由于各个时代的各个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境遇不同,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认识不同,人生观也就必然不同。评价一种人生观是进步的、革命的,还是落后的、反动的,根本标准就是在于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资产阶级人生观的特点是个人主义,一切从自我出发,一切以个人为中心,把剥削他人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视为人生的根本目的。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它代表着广大被压迫被剥削者的利益,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是革命的、科学的人生观,它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观根本对立。无产阶级人生观的特点是集体主义,一切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把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视为人生最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