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的是分析还是什么的 毕业论文啊》??多少字的?
根据真实情况填写。论文,一般指反映学术研究和科学探索成果的文章,论文寿险选题背景可以根据真实情况填写,寿险,以身故为赔付责任,不管是因疾病、意外或者自然身故,都能获得赔付。
你可以百度两会。博鳌论坛,都有关于保险业发展的
我是985大学的大四学生,正在写毕业论文。不知您的这篇什么性质,可继续交流。假设是最正规的学术论文要求,先提几点建议。1.你缺了很重要的一章节:寿险行业的简介,代理人制度的简介,中国市场的特点等。因为你先要把题目涉及的重要内容定义明确,让人知道你讨论的什么。2.第三章到底是流失原因还是影响?要是两个内容建议分章节。3.如果是分析原因,不是光自己拍脑袋想,要有工具证实,比如大量的访谈数据,等等。总之要让人看到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退一步,即使只是单位文章,也要把研究过程和方法讲清楚,不然人家如何信服。还有什么问题,我会回来看的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营销战略极大影响产品的市场推广和企业品牌建设,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保险市场细分就是在保险调研的基础上,保险公司根据保险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投保行为的差异性,把保险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细分市场的过程。 保险公司市场营销论文篇一
《保险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摘 要: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营销战略极大影响产品的市场推广和企业品牌建设,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目标市场战略和竞争战略是营销战略里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本文通过对保险目标市场的寻找和提高竞争优势的手段进行分析,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性的建议。
关键词:保险;营销战略;竞争优势
一、保险公司STP战略分析
(一)保险市场细分
保险市场细分就是在保险调研的基础上,保险公司根据保险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投保行为的差异性,把保险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细分市场的过程。
公司对保险市场细分的依据主要考虑人口因素和行为因素。
人口因素主要考虑家庭人口与家庭生命周期,年龄,性别,收入等;行为因素考虑投保者动机,投保行为,利益驱动,对保险的态度等。
公司较多使用的行为因素是根据顾客的购买动机分为:旅游保险,意外保险,投资理财保险,健康保险,财产保险等。
细分市场要具备理想的规模和发展特征,有一定的盈利性,对于企业才有吸引力,企业要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调整细分策略,根据顾客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
(二)保险目标市场选择
市场吸引力是保险行业选择目标市场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市场规模狭小或者趋于衰退,进入后难以获得发展,不要轻易进入。
还要考虑目标市场的需求潜量,某些细分市场虽然有较大吸引力,但不能推动企业实现发展目标,甚至分散企业的精力,应考虑放弃。
还应考虑企业的资源条件是否适合在某一细分市场经营,只有选择那些企业有条件进入、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企业才会获得成功。
一般来说,保险公司寻找目标市场的手段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如团险直销、个人营销、网络、电话等直复营销方式,
又包括公司外部的企业共生营销,如银行、邮政、证券机构等兼业代理机构;还通过对其他公司或营销渠道的产品进行组合捆绑销售来满足客户的多元需求。
(三)保险市场定位
保险市场定位方法有两种,一是参考竞争对手的定位,行业竞争对手已经进行了市场探索,对于产品的定位有着全面的考量,参考行业标准可以大大降低经营风险;
一种是避强定位,公司从另一个角度开发自己的新产品,新的营销模式,新的品牌传播方式,这种方式不失为一种提高竞争力的方式,在公司实力允许,经过严密市场调查的情况下,
公司可以通过创新营销策略开辟保险市场上的一片蓝海,为企业长久立足打好基础。
二、竞争战略分析
迈克尔・波特认为对于企业有五种竞争力量决定整个市场长期的内在吸引力。
对于保险行业影响明显的有四个方面:
(一)行业内竞争者的威胁
保险市场处于市场生命周期的成熟期,竞争者众多,竞争者投资很大。
这些情况常常会导致价格战、广告争夺战,新产品推出,并使公司要参与竞争就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
(二)新进入者的威胁
如果某个目标市场可能吸引占有大量资源并具有争夺市场份额力量的新的竞争者,那么该细分市场企业就要谨慎考虑是否继续保留。
因此,保险公司要时刻观察新竞争者的动向,正确选择竞争优势,抵抗新进入者的威胁。
(三)替代产品的威胁
保险行业也面临一些替代产品的威胁,如基金,一些投资理财产品等都会对保险构成威胁,公司应密切注意替代产品的种类、收益、顾客群体。
发展对抗替代产品的新产品,寻找不同于替代品的目标顾客,不断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开发与替代品不同发展方向的产品线。
(四)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购买者与企业的竞争一直存在,购买者一方面是企业的合作伙伴,为企业提供收益;另一方面会最大化地争取自身利益,他们会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会设法压低价格,并且使竞争者互相竞争,所有这些都会使企业的利润受到损失。
如果企业不考虑顾客利益或者顾客需求,或者顾客的转换成本较低,或者顾客能够形成联盟,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就会加强。
所以保险公司要十分重视顾客,对顾客进行分类,给顾客更多让利,不断提高产品差异化和服务水平,发展忠诚顾客。
三、对保险公司营销战略的创新性建议
(一)合理细分市场
保险市场细分要寻求更佳合适的角度,严格按照细分好的市场进行产品组合设计,营销策略设计,更系统化地开展营销活动。
如将年龄和收入结合在一起,充分考虑客户需求的基础上细分市场,可以将市场分成高龄低收入群、传统中年客户群、富裕客户群、高素质中青年客户群、年轻工薪客户群,
充分考虑了这些群体的社会背景,找出共性的产品需求,从而制定适合一个群体的一套有效的营销措施,在公司推广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可以灵活地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调整产品和服务策略,对营销战略的调整有着促进作用。
(二)加强品牌营销
一个成功的品牌对于企业有着重要意义,品牌的成功包括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
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品牌营销,如制作公益广告在知名媒体上投放,借助网络传播企业公益性微电影,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并在媒体上适时公关等等,
现在市场的竞争核心是客户需求为核心,品牌形象为价值标准,构建品牌没有捷径可走,必须通过真诚服务社会,重视社会利益,与顾客发展信任、忠诚的关系来一步步实现。
(三)不断创新差异化竞争战略
(1)产品差异化。
保险行业应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开发多元化产品体系,以满足客户多元需求。
产品体系可以分为:一是特定客户群系列产品,如女性保险产品套餐、家庭保险产品套餐等,这是最方便有效的顾客分类,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开发新产品。
二是为配合不同营销渠道特点而开发的渠道专营产品,如分别适合于银行邮政渠道、和网上渠道销售的银行储蓄型分红产品、网购保险类产品等,不同渠道产品除渠道类型有差异外,应在保险责任方面增加差异,否则不同渠道产品容易相互替代,并易导致渠道冲突。
三是为特别客户量身订做的人性化、个性化特别保险方案,如为某明星、知名企业家特制的保险方案等,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客户需求的多元是多元化产品体系形成的依据,而多元化产品体系又是企业整合资源和交叉销售的前提和原因。
(2)服务差异化。
提高员工的素质,除了知识培训和能力培养外,更注重提高员工素质,注重服务态度,强调仪容仪表,倡导团队合作精神,一个员工的精神风貌反应了企业的文化和内涵;
建立一套合理的`服务流程,使员工服务时有章可循,考评员工有据可依,从寻找客户,销售洽谈,维系客户到处理售后问题等方方面面进行规范化管理,严格要求,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3)进行网络营销。
借助计算机和因特网开展业务,既提高了办业务的销量,也降低了工作成本,可以借助网络开展市场调研活动、网络产品销售、网上促销与广告公关等一系列活动,
将电子商务的观念借鉴过来,建立公司内部数据库和专业化功能齐全的门户网站,配备网上咨询人员或者辅助电话服务,实现部分产品的网络营销,在以后的发展中,这势必成为保险公司一种重要的营销策略。
营销战略作为保险公司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要集合各种资源,加大营销投入,提高盈利能力,保持持续稳健的发展,这是企业需要不断努力的现实要求。
参考文献:
[1] 姚海明,保险营销理论与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本社,2001.
[3] 吴铁军.关于保险营销策略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保险市场是指保险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或是保险商品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总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对保险市场的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对保险市场的分析论文篇一
《对我国保险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作为我国的朝阳行业,其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与世界保险业的整体现状来看,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仍相比较低。本文笔者即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对其进行粗浅的分析,并提出保险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供参考。
关键字: 保险市场; 保险业;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保险业近20的发展,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我国的保险业发展迅猛,并且取得了令人举目的成绩。尤其是随着人口红利期的到来,人们投资理财观念的不断加强,保险业更是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而如何做好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促进保险市场取得更大的成就则成为现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本文笔者即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就目前我国保险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的现状
自1980年,我国恢复保险业务以来,我国的保险业已经取得了令人举目的优异成绩,而保险市场也逐渐呈现出多家保险公司竞争发展的良好新格局。尤其是1995年,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来,更是标志着我国保险行业走进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的重要阶段。我国的许多保险企业也在保险法的管理制度下,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提高了经济管理水平,保险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的良好发展趋势。而后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满足加入WTO的切实需求,我国相继又颁布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使我国的保险市场正组建与国际接轨,并且建立了偿付能力预警指标体系,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保险制度框架正在初步被建立。可以说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早已成立了上千家,上万家的保险公司,并且增设了一批有一批的保险分支机构,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创新了我们保险公司专业化经济与组织形式,还促进了市场的有意竞争,使我国保险市场发展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虽然我国保险业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市场的整体发展仍然相比较弱,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进一步分析差距,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突进,则成为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根本。
第一,我国的保险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发展规模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保费总收入和资产总量都相对很少。规模是行业和企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从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应该看到,我国保险业还处在起步阶段;
第二,我国的保险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上仍存在较大的产局。保险深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年保费收入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目前,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2%左右。而我国的保险深度为2.8%。保险密度指标是指人均保费。发达国家已达2000-3000美元,日本高达4600美元。而我国人均保费只有127.7元,约15美元,美国1600美元,人均保费是我国的107倍,日本是我国的307倍。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我国在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第三,我国民众对保险业的认识度普遍低于发达国家。从我国民众对保险业认识的程度上看,保险观念还较差人们对保险在稳定社会经济,维护个人切身利益上的作用认识不够。主动买保险的个人寥寥无几,整个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是个买方市场,迫使百万保险推销大军四处奔波,推销保险产品。
二、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
纵观近20年来,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保险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企业,正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与改革被纵深推进,我国的保险市场也正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因此,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保险市场的发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笔者预测我国保险公司会向混合所有制、经济业务专业化、保险产品品格成熟化的方向发展,具体如下:
第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保险企业会逐渐向以现代股份为主要特征的混合所有制发展,而保险公司也会成为市场竞争真正的主体。
第二,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保险企业的经营业务会向专业化方向而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保险企业经营体制的不断改革,出口信用保险、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业务势必会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而由国家成立相对应的政策性保险公司,进行经营业务的专项发展,从而使我国保险市场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保险产品的品格化会相比成熟。品格化是指一个产品的品牌、价格、服务的总称。而就保险产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资功能、储蓄功能或产品的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尤其是纵观近些年来,保险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发展与贡献,我们能够看到,随着保险功能的不断深化,保险业对整个经济市场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政府来说可以运用保险这一市场经济手段,辅助社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对企业来说,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提高其管理水平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个人和家庭来说人们在医疗、保险、教育方面的保障更多地需要保险来解决。所以,为了积极开展我国的保险业务,就必须进一步促进我国保险产品品格化的成熟发展,进而使我国国内保险公司在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对保险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粗浅的探讨,也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完善与迅猛发展,保险业虽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早已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在不断的走向成熟。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促进保险市场的完善,就必须抓住机遇,深入改革,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从而使保险行业利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晨.对我国保险市场现状的思考[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22)
[2]李展. 我国保险市场供求现状分析[J]. 中国证券期货. 2009(06)
[3]金敬仙.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 中国市场. 2010(22)
对保险市场的分析论文篇二
《对保险企业市场竞争的探讨》
摘要:竞争是企业之间的实力较量,是企业之间人才、技术、商品质量、价格及其他综合能力的较量。这就要求各家保险公司必须正确面对,勇于竞争。目前,我国保险业整体竞争已普遍存在,但就某个地区或某个企业来说,也客观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经营,但在竞争规律的普遍作用下,这种垄断只能是暂时的,如果垄断者不能适应现实,逐步发展完善自己,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那么最终不仅是垄断局面要被打破,而且还要被淘汰。
关键词:保险企业;市场竞争
一、建立适应市场发展与挑战的新机制。这些机制包括企业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服务机制、业务机制等等。作为基层公司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在能力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使本公司的机制与市场相适应。应该说现在政策基本有了,就看应如何理解与执行了。在这个问题上,公司的管理层首先要吃透精神,要有创新能力,要有改革力度,要有势不我待的紧迫感。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人才的大量流动,市场份额的变化都是可以想像到的。未来公司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能否有一套适应市场机制的机制。各基层公司要本着精简、高效、现代的原则,大胆实行改革,重组公司组织架构,瞄准未来发展前景,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司发展计划,使之更加适合市场发展的需要。
二、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保险行业作为向特定人群提供风险保障和理财服务的金融服务性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差异直接体现在各自服务于不同特征的核心客户群。保险企业在成立之初,通常采取扩张性的经营策略,以迅速占领市场份额,获得生存空间。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客户群,但是他们之间往往没有显著的共同点,同时与竞争对手的客户相比也没有明显的不同,也就是说保险企业无法轻易地从已有的客户那里找到潜在的更大的市场在哪里。尽管如此,保险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和进行业务定位的过程中仍然应以现有的市场为基础,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忠实客户,并通过分析他们的共同特征找到潜在的目标客户,进而开发相应的产品,制定并执行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保险市场细分的基本标准包括不同区域、不同险种类型、不同营销渠道和不同特征的人群等,人群的特征又可分为人口统计特征、行为心理特征和生活形态特征,简单的市场细分可以依据其中的某一个标准进行,优点是可以比较容易地对细分市场进行识别,但是,通过单一变量得到的市场细分结果往往无法精确反映各细分市场之间的需求差异和勾画不同消费者群体的综合特征。特别是对于具体的保险企业来说,任何一个简单的标准都无法代表其目标客户的特征,即与竞争对手客户之间的差异性。也就是说,理想的市场细分应当是综合分析保险市场消费者的行为、心理、人口统计等多种因素,从而将整个市场划分为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分市场类型。诚然,选择恰到好处的变量作出行之有效的市场细分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当中国的保险市场发展到今天,当整个行业的转型势在必行,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再是要不要市场细分,而是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潜在市场划分为对企业经营决策和市场活动具有实际意义的不同类型,这也是保险企业实现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
三、提高保险公司的信誉度。事故、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些也是无法避免的,这正是保险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险的基本职能就在于进行经济补偿。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商品市场形成买卖市场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商品既会考虑价格,更会看重商品的品质。保险商品的品质表现在保险公司提供给投保人的售后服务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灾害、事故发生时,保险公司是否及时、准确地查勘、定损、赔付。“取胜于价格,失败于服务”的道理就深刻地说明靠价格的竞争只能短暂地占有市场,具有优质的服务才能长久地拥有市场,这就是保险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法则。
四、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机制。人才是公司生存发展之本,也是竞争中主要争夺的对象。基层公司现有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业务人才是公司的宝贵财富,也是一些进入我国市场的外资公司、合资公司争夺的主要对象。我们要重视这些财富,要合理利用这些财富。尽管我们现有的一些人才还不是很完美,还需要再提高,但只要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远比我们的人才变成我们的竞争对手好得多。要建立阶梯式人才招聘、培训、储备、使用机制。从现在开始,我们不但要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和提高,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吸纳招聘一批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把他们安排到适当岗位上去。对人才要逐步做到使用一批、储备一批、培训一批,建立起公司阶梯式的人才管理模式。目前,基层公司要尽量想办法提高人才的待遇,改善在岗员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创造拴心留人的创业环境,使之与市场相适应,力求不但能养住人才,而且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效力于公司发展。
五、强化风险管理。保险业本身具有特殊的经营风险,因此控制与防范风险对保险公司持续健康地发展尤为重要,先进的信息技术无疑有利于帮助保险企业强化风险管理。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安全管理和提升价值已经成为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美国的萨班斯法案、中国保监会的内部控制指引已经分别对保险企业信息系统审计提出了明确要求。就目前而言,信息技术内部控制仍然是国内保险企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信息技术内部审计部门在协助企业建立健全信息技术控制体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外包在目前情况下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机制。通过审计外包可以帮助保险企业迅速解决专业性审计能力不足的问题,还能让企业学习到外部审计的工作方法,从而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水平。健全的内控体系有助于公司降低经营中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包括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健全的内控体系包括建立符合法律法规的公司治理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内控职责,针对风险和内控目标建立健全并坚决执行各项内控措施,定期进行风险评估,确认现在内控体系是否将风险控制在管理层的风险范围之内,进行内控体系的必要调整和完善。
六、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公司新形象。公司服务不仅是面对客户的,应该是面对全社会的。服务工作不仅是一线员工做的,而且是全体员工都应该做好的。过去我们往往重视的是一线员工服务水平的提高,而忽略了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的形象和社会影响力。提高服务质量,就要提高和统一全体员工,包括公司总经理和后勤卫生清洁工在内的总体服务水平,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员工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了,公司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公司自身形象高大了,被众多客户接受了,企业在市场上就有了立足之地、发展之本。
主要参考文献:
[1]木子.没有赢家的竞争[J].中国保险,2002.10.
[2]毕可广.竞争也要合作[J].中国保险,2002.10.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上市公司信息质量失真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披露不真是,二是信息披露不充分,三是信息披露不及时。 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总体情况 自1720年在英国发生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南海公司”事件以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就成为了投资人和债权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在过去的二百多年里,由此催生的现代审计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世界各国也普遍建立和完善了财务会计准则,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了很大的保障。但是,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未如投资人和债权人所希望的那样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相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案件还时有发生。在中国,这种现象也同样存在:据有关资料披露,财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国有企业会计报表时,有81家虚列资产37.61亿元,89家虚列利润27.47亿元;在2000年度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在被抽查的159家企业中,资产不实的有147户。这147户共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在上市公司方面:2001年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深沪两市上市的1000余家公司共被审计出应调减虚增利润189亿元,挤掉利润水分达15.9%。其中,审计调减利润317亿元,审计调增利润128亿元,调增调减利润总额445亿元;审计调减资产903亿元,调增资产842亿元,总体调减资产61亿元,调增调减资产总额1745亿元。特别是有6家上市公司资产调减幅度超过50%。同时在上市公司中也发生了如红光股份欺诈上市案,琼民源、银广厦、麦科特、ST黎明、猴王股份、东方电子、蓝田股份等一系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这些舞弊案件的频繁发生不仅使会计的诚信基础受到了严重挑战,而且也严重损害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利益驱动的因素,也有制度缺陷的影响,同时还存在道德层面的问题。我国处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在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外部监督机制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综合考察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我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市场经济制度尚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的背景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存在着市场机制缺失、市场结构单一与市场行政化等方面的问题。由于资本市场市场化程度低,企业融资渠道少,具有“壳资源”属性的上市资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依据现有的制度,公司上市、配股、退市等均是以会计盈利能力作为标尺,为了满足上市或配股的条件或避免退市,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从事了合法但不合理的盈余管理或会计造假活动。同时,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上市公司,在股权结构方面人为分割,流通阻滞,“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加之国有股一股独大,小股东所持股权较少,较少关心企业经营实际,投机风气严重,很容易引发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侵占上市公司资产,损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如“郑百文”在自身亏损严重的情况下,为获得上市募集资金的目的,虚构财务赢余以获得上市资格;“银广夏”为维持和重获配股资格,虚构交易、夸大利润以哄抬本公司股价;“蓝田股份”采取多计存货价值、多计固定资产、虚增销售收入、虚减销售成本等手段虚增利润套取银行贷款;以及在2003年1月9日国家颁布《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之后,以锦州港、大庆联谊为发端,掀起了一股证券民事赔偿的高潮。这些事件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具有较强的政策拉动的特征。 (二)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经济学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所允许的有限的范围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 一般而言,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而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他对企业的经营、动作负直接责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的信息。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赖”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问题,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从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从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对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样,有些信息使用者确实需要真实、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而有些则不然。有时由于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利益驱动,出于某种特殊目的如粉饰政绩或隐瞒事实等的需要,他们可能并不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这些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他们的目的不利的话。从债权人角度分析,它们关注债权是否能按期收回,也应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尽早采取对策。目前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是银行,是否所有银行真的都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呢?恐怕未必。这里同样涉及到银行的利益问题。目前我国的银行大部分是国有银行,接受贷款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如果说在贷款发放之前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有所要求的话(实际上连这一点都存在疑问),那么贷款发放之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银行和信贷人员自身业绩考核的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他们不见得有好处,二是就算他们知道借款企业的真实情况(当然是财务状况不好的情况),他们也无法做些什么。剩下股东,应该说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因为他们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最明晰,其利益相关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论,投资与投机并存,后者占的比重较大,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甚众,而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却为数甚少,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对广大股民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是否会令股价上升,因为这才是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有时,不同的产权主体为了达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标,可能相互串通,合谋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虽然这不仅可能损害其他产权主体的利益,而且可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三)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或低效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发现、防止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起码应该达到以下目的: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来进行;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的记录于适当的帐户,从而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保证帐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等。所以从理论上讲,一切的错误和舞弊是能够被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的。但是,如果一个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着缺乏,则很容易发生发生会计舞弊。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控制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地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发挥作用。舞弊信息之所有能通过会计系统最终形成财务报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已极不正常,这才使得会计舞弊行为有机可乘。 (四)外部监管不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 在我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是财政部。财政部负责制定会计制度及监督实施。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按理说,我们的监管应该是有效的,能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泛滥。但是,实际上监督乏力、监管手段缺乏的现象依然存在。证券监管、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都有权监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是,各个监管部门缺乏配合,各自进行监管,没有达到各家齐抓共管,形成有效的和相互补充的监管机制。就拿受到监管比较多的上市公司来讲,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是有目共睹的。企业上市后,经营不善的,就采取各种手段,虚增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润,获得增资配股的资格,进一步套取广大投资者的资金。有的上市公司还配合庄家,违规炒作自己公司的股票。到了亏损得无法维持下去的时候,就进行债务、资产重组,出卖手中的壳资源。这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一道风景线。郑百文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1997年底,郑百文公司在实际亏损1.5亿元的情况下,采用虚提返利、费用跨期入账等手段编制虚假财务报表,年报中向社会公众披露盈利8560万元,并在1998年通过配股筹集资金1.5亿元。郑百文公司巨额亏空和造假事件于2000年披露后,证监会才介入调查。由于证监会监管的力量和手段都有限,很难及时发现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其他部门也未起到相应的作用。 四、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直接与市场经济规则严重背离的行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金和市场。上市公司向公开市场提供的会计报告信息是外界了解企业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上市公司公布其会计报告后,企业会计报表的外部使用人,包括股东、债权人、潜在投资者和其它社会公众,都会根据这些报表所反映的信息(资产—负债状况、经营情况等)来做出自己的决策。如果企业向公开市场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不真实的,投资者就会感觉上当了。而如果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感觉到上市公司在利用这些虚假的会计信息向他钱,他就不会向上市公司投资;同样地,如果银行知道公司提供的报表是假的,他们就不会再借钱给企业。如果大家都不向上市公司投资,则企业就会象无水之鱼,迟早会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直接与市场经济规则严重背离的行为。它不但会严重销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危害了广大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使社会公众对会计诚信基础产生怀疑,也会从根本上动摇了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削弱和扭曲了证券资本市场的资金筹集和资源调配功能,危害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会计信息失真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五、 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建议 治理上司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要提高上司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改善股权结构,明确市场机制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前提是要及时发现问题。通过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导的会计监管体系反应太慢,当发现问题时,通常后果已无法挽回。以市场为主的会计监管机制主要依*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发现和揭示问题,发现速度往往要快得多,而建立这一机制需要调动投资者挖掘上市公司会计问题的积极性,需要以股东多元化、股权微观分散化与宏观集中化的股权结构为前提。因此,降低国有股比重,构造多元化股权结构,依*市场机制增加股权流动性,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首要任务。 (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产权是企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合同,该合同广义地规定了哪项任务应当由企业中的哪些成员来完成,在这里,基本权力(收益索取权、使用权、让渡权)实际被分割给了不同的利益团体。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权力的让渡不足,使得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未能按市场的规律实施企业行为,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并未按市场的需要提供。 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 2、推行独立董事制度 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确定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应当有三分之一以上为独立董事,其中应当至少包括1名会计专业人士。如果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薪酬、审计、提名等委员会的,独立董事应当占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独立董事的主要职责是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履行诚信与勤勉义务,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是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独立董事将在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中体现“独立”的价值。独立董事具有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单独聘请外部审计机构或咨询机构等特别职权,并就上市公司重大关联交易的公允性等事项发表意见。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制衡作用,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舞弊行为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制定发布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迫切要求强化内部会计监管,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为了尽快推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财政部应制定和发布统一的单位内部控制标准,供所有单位执行或参考。一般地,单位内部控制标准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制定的标准应包括内部控制制度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二是将共性的内容制定详细具体的标准,对复杂和特殊的内容制定原则性的标准;三是对于关系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会计控制内容和单位履行法规制度的控制内容,应制定规范性标准,对于仅涉及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内容可制定示范性标准。 2、组织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工作 首先,要大力宣传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其次, 切实履行财政部门的法定职责,通过定期监督检查,督促各单位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第三,通过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指导、帮助各单位搞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同时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力量,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提供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四) 加强企业外部监管机制的建设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处罚力度 要充分发挥《会计法》在发扬正气和打击歪风方面的威慑作用。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继续完善《企业会计制度》。针对各个行业的特殊业务,抓紧研究制定分行业的专业会计核算办法。强化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透明化,减少交易双方信息差异,并完善包括司法调查、证券监管、违规预警、行业自律、媒体监督等在内的全方位信息披露监管体系。并在立法方面,加大对虚假披露的惩戒力度,从制度上提高信息披露违规违法行为的成本。 2、完善独立评审制度 注册会计师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晚,相关政策不配套,因而在前进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专职注册会计师人数不多,职龄内人数不足,缺少必要的风险基金;有的事务所单纯追求收入,忽视执业质量,甚至出具虚假报告;由于组织机构部门化,审计业务行政化,介绍业务按比例分成,收入按比例上缴,成为主管部门搞福利、发奖金的重要经济来源,因而严重损害社会中介组织的形象和与社会各界的关系,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的地位等等。党的十五大确定了我国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把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提到了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高度。因此,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通过脱钩和改制两步走推进事务所体制改革,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及一批会计师事务所,并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监督,使社会会计监督机构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警察”。要进一步明确社会会计监督机制对会计审查的结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充分发挥其作用,维护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严肃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名称: 浅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学 院: 会计学院 专 业: 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08 年 10 月 一、论文选题的动因(背景或意义) 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集团作为若干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最重要的联结纽带是资金。在企业集团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情况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由于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都可以综合地反映在资金运动中,有效合理地组织资金活动,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只有加强资金管理,合理组织资金供应、降低资金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金控制和监督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选择适当的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论文拟阐明的主要问题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与模式,以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论文的构思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基础上,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探讨企业资金管理的内容和作用,指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再着重分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多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并对它们的适用性和现实中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试图提出作者自己对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建议。 本论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逻辑方法,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图表分析进行了论证。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解决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三、论文提纲 一、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概述 1.企业集团的概念与特征; 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内容; 3.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目标; 4.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原则。 二、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分析——基于图表 1.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常见模式 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优劣分析 三、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常见问题分析——基于案例和数据分析 1.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下; 2.监管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 3.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解决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1.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现金池先进管理技术介绍 2.探索多种监督方式,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3.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减少人为因 素,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序号 论文各阶段内容 时间节点 1 2008.9.10 选题 2 2008.10.5 确定论文题目 3 2008.10.10 开始写开题报告 4 2008.11.1 开始写论文初稿 5 2009.2.28 完成论文初稿 6 2009.3.30 论文定稿 7 2009.5.15 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2]伍柏麟.中国企业集团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3]袁琳.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会计之友》,2000年第9期. [4]马学然.树立资金管理的三个理念.[M],《经济师》,2006年第1期. [5]赵东方.集团结算中心结算系统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5年第19期. [6]任勇.财务结算中心:集团公司集中管理内部资金的有效方式.[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年第13期. [7]于增彪、梁文涛.现代公司预算编制起点.[J],《会计研究》,2002年第8期. [8]张芳.论企业集团的未来财务管理模式.[J],《上海会计》,2001年第4期. [9]陆正飞.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财会通讯》,2000年第9期. [10]Charles T.Horngren,Gary L.Sundem.William O.Stratton. 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entice Hall, 12th Edition [11]Scoot Besley,Eugene F.Brigham.Essentials of Managerial Finance,Thomson Learning,12th Edition 六、指导教师意见 是否同意学生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指导教师(签名): 20 年 月
[职称论文]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研究,房地产项目投资是一个典型的高风险行业,房地产项目投资既承担着风险又蕴含着机会,为避免投资的失误,提高投资决策的水平和投资效益,本文通过分析房地产项目投资的特点,对投资风险进行了分类,阐述了投资风险管理的动机、组织、目标及管理程序...内容具体,可供参考。
房地产项目投资管理风险流程
保险投资管理研究/Insurance Investment Management中文关键词 保险投资 投资方式选择 投资阶段选择 投资风险控制英文关键词 insurance investment choice of investment mold choice of investment stages investment risk control摘要随着保险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投资收益已经成为保险公司最为主要的利润来源,是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增强的重要手段、是保险险种产品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提高保险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举措。因此,对保险投资管理研究极具重要性。从国际资本市场发展情况看,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资本市场和保险投资管制的放松因素驱动的推动下,美国、日本的保险投资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发达国家保险投主体模式组建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公司内设投资机构运作模式;其二是,委托专业的投资机构运作模式;其三是,投资管理公司运作模式。 从我国的具体发展情况看,我国保险投资起始于1984年。20世纪90年代,由于保险市场的主体的增加,竞争的加剧,保险投资的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保险投资开始逐步取得较好的成绩。当前我国现有保险投资工具主要有:银行存款;债券,主要包括国库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以及证券投资基金。当前,我国保险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保险投资过分依赖于银行存款、债券,加剧寿险公司的利率风险;第二,保险投资限制过多使保险费率居高不下,不仅增加被保险人的负担,而且容易导致保险人的费率恶性竞争;第三,保险投资的限制影响了保险投资组合管理策略的实施;第四,保险投资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保险监管方式由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管发展;第五,保险投资限制和资本市场的缺陷严重阻碍了保险投资资产负债管理方式的运用。因此,我国保险投资管理的重点是加强对保险投资方式选择和相关的策略研究。在保险投资方式上,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保险历史、法律环境情况,充分考虑本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不能盲目地与发达国家接轨。此外,根据我国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现状,保险投资渠道必须积极稳妥的扩大,保险投资必须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在不同阶段应该实施不同的保险投资重点。具体说来,保险投资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加大金融债券的投资力度,扩大企业债券的投资比例;投资于稳定的基础设施参与住房金融业;从事住房抵押贷款;开展保单质押贷款业务。保险投资第二阶段的重点要转移是,提高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比例、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或资产管理公司、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保险资金投资于不动产。保险投资第三阶段重点则要定位为,保险投资与国际接轨,实现投资的国际化。此外,保险投资管理还必须加强风险管理的策略研究,一方面,要加强对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的宏观监管,要建立现金流量测试模型,公司现金流量测试要由各保险公司的精算师独立完成,对财务比率分析、风险资本要求等指标进行静态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强保险公司对投资风险的管理。保险公司加强保险投资主体模式建设,防范保险投资风险;保险公司应该以内控机制为基础,加强投资风险的防范;保险公司应该将投资管理从传统的财务管理中分离出来,实行专业化的基金管理;灵活运用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充分发挥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的功能。Abstract In company with more and more cutthroat competition in insurance market, investment yield became the uppermost source of profits, promoted as the important measure for solvency, acted as the force power of product innovation, played as the key for improving the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edge. Thereby, investment management of insurance is very important work. In term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merica and Japan have made a great progress in investment management of insurance under a boost in perfect capital market and relaxing the control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 of insurance. The mode of investment in western countries had three patterns: section of a enterprise which contain the investment organization; entrusting the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 investment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In term of national capital market, China first went about investment management of insurance in 1984. The situation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 of insurance improved due to the increasing insurance market subject and the intensifying competition from 1990’s.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 of insurance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progressively. The object of insurance investment involved the bank deposit and bond, which including treasury bill, financial bond, corporate bond and security investment fund. The insurance investment in china concerned with the following problems for the present. First, the insurance investment overly dependent upon the bank deposit and bond, which led to increasing interest rate risk of life insurance corporation. Second, the insurance investment overly regulated the rate of premium, which give rise to high rate of premium, piling the pressure on insurants and conducting the cut throat competition among the insurers. Third, the regulation on the insurance investment affected executing the stratagem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Fourth, the regulation on the insurance investment restricted the mold of supervise developing dynamically. Fifth, the regulation on the insurance investment and the imperfect market restricted the mold of the assets and liabilities operation. The key of managing the insurance investment is how to selecting the mold of investment and correlated strategies. In aspect of the mold of investment, we should select the strategies which approached to inhabitant. According to our capital market and insurance market status, the insurance investment should widen the channel step by step. First, the investment section of financial bond and corporate bond should increase. Second, the investment section of security investment fund should increase. Third, the insurance investment should make international. Moreover, the insurance invest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risk management, which including macro-supervise and micro-supervise.什么是保险投资保险投资指保险企业在组织经济补偿过程中,将积聚的各种保险资金加以运用,使资金增值的活动。保险企业可运用的保险资金是由资本金、各项准备金和其他可积聚的资金组成。运用暂时闲置的大量准备金是保险资金运动的重要一环。投资能增加收入、增强赔付能力,使保险资金进入良性循环。[编辑]保险投资的原则保险投资原则是保险投资的依据。早在1862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利(A.A.Bailey)就提出了寿险业投资的五大原则,即:安全性;最高的实际收益率;部分资金投资于能迅速变现的证券;另一部分资金可投资于不能迅速变现的证券;投资应有利于寿险事业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金融工具的多样化,以及保险业竞争的加剧,保险投资面临的风险性、收益性也同时提高,投资方式的选择范围更加广阔。1948年英国精算师佩格勒(J.B.Pegler)修正贝利的观点,提出寿险投资的四大原则:获得最高预期收益;投资应尽量分散;投资结构多样化;投资应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理论界一般认为保险投资有三大原则: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1、安全性原则保险企业可运用的资金,除资本金外,主要是各种保险准备金,它们是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项目,是保险信用的承担者。因此,保险投资应以安全为第一条件。安全性,意味着资金能如期收回,利润或利息能如数收回。为保证资金运用的安全,必须选择安全性较高的项目。为减少风险,要分散投资。2、收益性原则保险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使投资收入成为保险企业收入的重要来源,增强赔付能力,降低费率和扩大业务。但在投资中,收益与风险是同增的,收益率高,风险也大,这就要求保险投资,把风险限制在一定程度内,实现收益最大化。3、流动性原则保险资金用于赔偿给付,受偶然规律支配。因此,要求保险投资在不损失价值的前提下,能把资产立即变为现金,支付赔款或给付保险金。保险投资要设计多种方式,寻求多种渠道,按适当比例投资,从量的方面加以限制。要按不同险种特点,选择方向。如人寿保险一般是长期合同,保险金额给付也较固定,流动性要求可低一些。国外人寿保险资金投资的相当部分是长期的不动产抵押贷款。财产险和责任险,一般是短期的,理赔迅速,赔付率变动大,应特别强调流动性原则。国外财产和责任保险资金投资的相当部分是商业票据、短期债券等。在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编辑]保险投资的形式保险投资的形式是保险公司保险资金投放在哪些具体项目上。合理的投资形式,一方面可以保持保险企业财务稳定性和赔付的可靠性、及时性;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资金的过份集中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一般而言,保险资金可以投资于:1、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主要有二种:1)债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等。一般地说,投资债券风险较小,尤其是政府债券。投资公司债券时,要特别注重该公司的资信和收益的可靠性。2)股票。投资股票是有风险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善,效益不好,预期利息减少,以及影响股市的其他因素不佳,股票就会跌价。在国外对保险企业投资股票都有多种限制,如日本政府保险业法中规定购买股票不得超过总资产的30%。2、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是指期限较长又较稳定的业务,特别适合寿险资金的长期运用。世界各国保险企业对住宅楼实行长期抵押贷款,大都采用分期偿还、本金递减的方式,收益较好。3、寿险保单贷款寿险保单具有现金价值。保险合同规定,保单持有人可以本人保单抵押向保险企业申请贷款,但需负担利息,这种贷款属保险投资性质。保单贷款金额限于保单当时的价值,贷款人不用偿贷款,保单会失效,保险企业无需给付保险金。实际上,在这种贷款中保险人不担任何风险。在寿险发达国家,此项业务十分普遍。4、不动产投资不动产投资是指保险资金用于购买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此项投资的变现性较差,故只能限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内。日本对保险企业购买不动产,规定不得超过其总资产的10%。5、向为保险配套服务的企业投资比如为保险汽车提供修理服务的汽车修理厂;为保险事故赔偿服务的公证行或查勘公司等。这些企业与保险事业相关,把保险资金投向于这些企业,有利于保险事业的发展。在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等形式。并且特别明确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
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以及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形成,全社会对保险的内在需求日益扩大,保险产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保险的论文下载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保险的论文下载篇1 浅析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状况 一、引言 出口信用保险(Export Credit Insurance)是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它是以国家财政为后盾,以提供收汇保障、风险管理和融资支持为方式,支持本国企业开展出口贸易、海外投资和对外承包等经济活动的一项特殊的政策性措施。由于它把国家的支持政策融入保险这一市场化操作过程之中,因而为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所允许,成为各国政府支持出口的重要政策性金融工具。目前,全球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有的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提供的各种出口信用保险保额甚至超过其本国当年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 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扩大贸易规模 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使企业能够采纳灵活的结算方式,接受银行信用方式之外的商业信用方式(如D/P,D/A,OA等)。使企业给予其买家更低的交易成本,从而在竞争中最大程度抓住贸易机会,提高销售企业的竞争能力,扩大贸易规模。 (二)提升债权信用等级,获得融资便利 出口信用保险承保企业应收账款来自国外进口商的风险,从而变应收账款为安全性和流动性都比较高的资产,成为出口企业融资时对银行的一项有价值的“抵押品”,因此银行可以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降低企业融资门槛。 (三)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规避应收账款风险 借助专业的信用保险机构防范风险,可以获得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风险识别、判断能力,并获得改进内部风险管理流程的协助。另外,交易双方均无法控制的政治风险可以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加以规避。 (四)损失补偿,确保经营安全 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信用保险机构将按合同规定在风险发生时对投保企业进行赔付,有效弥补企业财务损失,保障企业经营安全。同时,专业的信用保险机构能够通过其追偿能力实现企业无法实现的追偿效果。 二、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可以对相关客户进行资信评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进出口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双方交易成本;而且当由于对方恶意或非恶意的拖欠,而应收账款难以追回的时候,出口商往往毫无办法。而作为专业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他们与世界各地众多律师及债务追讨公司经常保持紧密联系,在解决付款困难方面经验丰富,可以协助出口企业解决买家拖欠款项的问题并提供建议和措施以防止及减轻损失。 由于以上的原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投保后厂商的供给将会增加,供给曲线将会向右旋转,改变了出口商品市场的均衡状态,也改变了市场中的福利状况。 社会总福利因企业购买出口信用保险而增加,这也是出口信用保险存在的原因之一。 三、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建议 (一)促进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创新 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仍然采用“统保”方式,出口企业在一定时期或一定区域市场上所有的业务都要一次性办理出口信用保险。而国际上通行的方式则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应当依据国家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推出适合不同出口商品和企业的保险产品,改革承保方式,废除“统保”,实行企业自主选择性投保。 (二)降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产品的费率 保险费偏高是出口信用保险不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保险公司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合理下调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率,达到企业可以接受的水平。 (三)国家应当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而陷入衰退,失业率上升,消费需求急剧萎缩,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使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作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的中国受此影响最深,国内出口企业状况大不如前。为了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国家有必要减轻出口企业的负担,巩固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有效降低出口企业风险,为企业提供融资保障,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达到促进出口的效果。为此,国家应当大力支持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提高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承保能力,拓宽承保面,增强出口信用保险的分散风险功能,以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有关保险的论文下载篇2 浅析社会保险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意义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制度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在逐步的建立,通过人力资源的不断整合,将得到的人力资源融合到集体中,在不断开发工作人员潜力的基础上鼓励和保持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集体的忠诚度,而劳动福利和社会保障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是重点工作,在企业的经营和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意义 人力资源的发展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要从企业主体?D?D员工的角度出发,重视企业员工的利益,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使其得到相应的保障,才会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会因人力资源的优化而奠定良好的基础[1]。 二、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社会保险的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企业在意识到社会保险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要从根本上对其管理采取科学规范的措施,但是企业无法将激励政策与绩效考评有效地结合,降低了社会保险的投入率,并时有缴费数据不真实的情况发生。目前有些企业盲目追求人力资源的节省,降低用人成本,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险的管理常识和管理手段,进而影响了企业中社会保险的管理质量。 (二)对社会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很多企业没有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全面分析和判断,所以针对社会保险的合理制定也就无从下手,加之一些企业管理者错位的价值取向和管理方式,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只重视眼前利益,忽视了员工的利益,对社会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当有职员提出交纳社会保险的要求时,管理者也只是一味推脱。 (三)社会保险的缴纳金额高,缺乏相应的保障 目前经济发展、企业和企业员工三方的承担能力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就企业来说,企业社会保险的支出总计26.9%,企业的负担随着投入较多的资本而变得繁重;就个人来说,个人缴纳费用总计10.5%,同样有较重的负担,社会保险对于稳定的职员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很多经常换工作的人员来说,社会保险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这类工作人员得不到相应的保障[2]。 三、社会保险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意义 (一)社会保险能够提高职员的工作效率 企业的工作人员是企业的主体,是很重要的资源,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绩效管理取决于公司职员的工作效率,由此分析,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是企业面对的重要问题。如果对社会保险的制度进行有效设计,一定程度上就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之不断鼓励员工,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可见社会保险制度是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保障,激发了工作热情,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而努力工作,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转变需要有社会保障的支持,社会保险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见经济增长和社会保险有着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互相带动。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会慢慢变老,在年轻的时候会因没有养老保险而有所担忧,在工作和生活中考虑到未来没有相应的保障而变得没有安全感,可见养老保险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困扰,为工作和生活提供保障,这样年迈时,会有自己的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与其他同龄人不会有很大差距,更不会为子女带来负担,从而提高自己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二)社会保险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 当前很多企业不为职员交纳社会保险,这样从承担风险的角度看,企业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这样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会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很多企业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为了不从公司员工的角度考虑,常常是转正后才开始办理社会保险的手续,这样不仅不会有效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一旦有意外事故的发生,企业将承担更大的资金压力,是不小的损失。因此要想真正实现企业用人成本的降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是最为有效的途径[3]。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文章从社会保险的价值意义着眼,对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了分析,并阐述了社会保险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意义。企业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员工的主观因素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完善员工的福利制度以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落实和发展,达到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实现企业盈利目标的双赢。 猜你喜欢: 1. 关于保险方面的论文 2. 有关保险论文精选 3. 有关保险的论文范本 4. 关于保险论文范文 5. 有关保险论文范文
人身保险论文范文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当人们遭受不幸事故或因疾病、伤残、年老以致丧失工作能力、死亡或年老退休时,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给付保险金或年金。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人身保险论文范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摘 要: 保险利益是保险中经常强调的重要原则。在新保险法中做了相应的修订,添加了新的内容。我国保险利益的确定在利益原则基础上加入了同意主义的内容,以适应成文法国家的需要。此外,在与财产保险进行对比中发现人身保险利益的要求时效有所不同,是适应人身保险特点的体现。在人身保险时效的问题上进一步探讨了一个在案例中比较常见的离婚事件中的人身保险合同的解除与否,以及作为财产的分割问题。
关键词 :保险利益 保险法 时效
保险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投保人对下列人员具有保险利益:(一)本人;(二)配偶、子女、父母;(三)前项以外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扶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四)与投保人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除前款规定外,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视为投保人对被保险个人具有保险利益。”
一、新增雇主与雇员间保险利益
在与旧保险法的对比中可以看到,三十一条第四款的规定是新增内容,认可了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保险利益。同时又在三十九条中规定:“投保人为与其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投保人身保险,不得指定被保险人及其近亲属以外的人为受益人。”此项规定在肯定了雇主对雇员的保险利益之后又对它可能引起的道德风险进行了限定。雇主对雇员的保险利益来源于雇员对企业的价值,雇员可以为企业创造利润,一旦雇员死亡,则其工作必然要停止,会对公司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公司遭受损失。但从这一方面来看的话,似乎不应对保险的受益人进行如此硬性的规定。但是保险法的立法似乎是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从对受益人的限定上来看,雇主为雇员投保的人身保险是雇员的一项福利,在其死后由其近亲属获得,类似死亡赔偿金。
二、关于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问题
在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问题上,还有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人身保险要求在订立保险合同时,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人身保险因为以被保险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而具有其特殊性。首先,为了防范道德风险,保障被保险人的人身安全,要求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同时对受益人的确定也规定要征得被保险人的同意。其次,是对保险利益要求时效的分析。人身保险要求在订立保险合同时投保人对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而不是保险事故发生时。这是因为
(1)人身保险合同不是补偿性合同,所以不必要求保险事故发生时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一定具有保险利益。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规定其目的在于防范道德风险和赌博行为,如果签约时做了严格控制,道德风险一般较少发生于保险合同有效期内。
(2)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标的是人,基于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血缘、婚姻、雇佣等关系而产生的保险利益极易由于人们的某些行为而消失,而寿险合同多为长期合同,因此此项规定有助于维持寿险合同的继续进行,既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也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有利。而且寿险合同多具有储蓄性,被保险人受保险合同保障的权利不能因为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保险利益的丧失而被剥夺,否则,有违保险宗旨,也有失公平。
2.下面就由于婚姻关系发生变化导致的保险合同以及保险利益的问题做几点说明。首先,保险利益在婚姻关系解除时发生了变化: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不再具有保险法上规定的保险利益关系。又由于保险法在人身保险合同的保险利益问题上强调保险合同订立时存在保险利益,所以合同可以继续有效,但是相应的又会出现关于财产分割等一些的问题。而人身保险虽然带有一定的储蓄性,但却不同于银行的储蓄存款,可以随意进行分割。2003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规定,因受益人的不同进行区别对待:
2.1以子女为受益人的,在投保人解除合同时被保险人可以继续缴纳保险费维持保险合同继续有效,不需要对投保人支付保单现金价值。在以子女为受益人的问题上,不需要对财产进行分割,当然也不需要返还现金价值,因为夫妻双方即使离婚对子女仍然具有无限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子女继承父母的财产。
2.2投保人以共同财产投保,以其配偶为被保险人而以自己或其近亲属为受益人的, 离婚时保险合同解除,应返还对方一半的现金价值。投保人以自己或其近亲属为受益人,在离婚后不存在保险利益,易引发道德风险,危及被保险人生命,保险合同应解除。但是由于保险合同是以夫妻共有财产来投保的,所以应返还被保险人一半的现金价值。
2.3当投保人以共同财产投保,以其配偶为被保险人并且以对方或其近亲属为受益人的,被保险人可以继续缴纳保费,要返还投保人一半的现金价值。在以被保险人或其近亲属为受益人的保险合同中,即使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离婚也不至于存在危及被保险人生命的道德风险,因此保险合同可以继续维持,在被保险人要求继续缴纳保费的条件下,应返还投保人一半的现金价值。
3.法律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规定时遵循了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以被保险人的生命为标的的人身保险必须不能存在危及被保险人生命的道德风险。其次,对保单的.现金价值进行了合理分配:该不该返还;谁来返还;返还多少等问题。保单现金价值可以看作保险人对投保人的负债,是保单解除时返还投保人的那部分价值。离婚时需要进行分配的财产当然也包括人寿保单中的这部分价值。因为保单保障的是被保险人的身体、寿命,对受益人支付保险金,所以投保人中途解除保险合同只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现金价值,而不能觊觎数额较大的保险金。至于以子女为受益人的情形可以看作遗产的继承,因而不需要返还保单的现金价值。现金价值的返还是由离婚后保单的持有人来进行返还的,因为他拿到了之前的保单现金价值,理应对投保一方作出补偿。至于返还多少,则应视原投保人对保单的贡献而定,若以其自己的财产投保,则应全部返还;若以双方共同财产投保,则应返还一半的现金价值。最后,这些规定的实施,均可以降低保单的失效率,维护保险公司以及投保人的利益。若一味地强调保险利益,而在保险利益丧失后只得结束保险合同,这将不利于保险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生琼.人身保险 [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孙蓉.保险法概论 [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方志平.论保险利益的区分认定及其效果 [J].上海保险,2010(03).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寿保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第1章:中国人寿保险行业综述
1.1 人寿保险的相关概述
1.1.1 人寿保险行业的定义
1.1.2 人寿保险行业特点
1.1.3 人寿保险行业的细分
1.1.4 人寿保险的常用条款
1.1.5 人寿保险在保险行业中的地位
1.2 人寿保险盈利影响因素
1.2.1 死差影响因素分析
1.2.2 费差影响因素分析
1.2.3 利差影响因素分析
1.3 人寿保险行业薪酬福利分析
1.3.1 寿险行业薪酬福利分析
(1)寿险行业整体薪酬状况
(2)保险人员状况
1.3.2 寿险行业员工流动性分析
(1)行业人员流动性状况
(2)行业人员高流动性影响因素
第2章:中国人寿保险行业环境分析
2.1 人寿保险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2.1.1 寿险行业政策分析
(1)寿险政策汇总
(2)对寿险企业业务的影响
2.1.2 中国体制制度改革
(1)养老体制改革及影响分析
(2)教育体制改革及影响分析
(3)医疗体制改革及影响分析
2.2 人寿保险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2.2.1 我国经济增长情况
2.2.2 寿险增速与GDP增速对比分析
2.2.3 我国居民收入与储蓄分析
2.2.4 居民消费结构对寿险需求的影响
2.2.5 我国金融行业的影响分析
2.2.6 经济环境对寿险企业的影响分析
2.3 人寿保险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2.3.1 人口结构情况分析
2.3.2 家庭小型化趋势分析
2.3.3 城市化进程加快趋势
2.3.4 人口红利期分析
2.3.5 2020-2050年人口结构预测
(1)城乡人口结构预测
(2)年龄结构预测
第3章:全球人寿保险行业发展对比
3.1 全球人寿保险行业发展分析
3.1.1 全球人寿保险市场
(1)全球寿险行业发展简述
(2)全球寿险市场深度及密度对比
(3)全球寿险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3.1.2 全球主要地区寿险市场分析
(1)发达地区寿险市场分析
(2)发达地区寿险市场发展历程分析
3.2 中日人寿保险行业对比分析
3.2.1 日本寿险业发展规模
3.2.2 日本经济与行业相关性
3.2.3 中日寿险发展进程对比
3.2.4 中日寿险市场竞争格局对比
3.2.5 中日营销员体制对比
(1)组织形式
(2)资格与晋升
(3)工资体系特点
(4)教育体系特点
(5)营销员制度的监管体制
3.3 中美人寿保险行业对比分析
3.3.1 美国寿险行业发展规模
3.3.2 美国寿险行业销售渠道分析
3.3.3 中美寿险销售渠道对比
3.4 中韩人寿保险行业对比分析
3.4.1 韩国寿险行业发展情况
3.4.2 韩国寿险行业经营分析
3.4.3 中韩寿险销售渠道对比
3.5 发达国家寿险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4章:中国人寿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人寿保险行业产品结构分析
4.1.1 寿险产品结构综述
4.1.2 传统寿险产品分析
4.1.3 新型寿险产品分析
(1)分红保险产品分析
(2)万能险产品分析
(3)投资连接保险产品分析
4.1.4 变额年金保险产品分析
4.1.5 团体寿险产品分析
(1)当前团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团险渠道的未来
4.2 寿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分析
4.2.1 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现状分析
(1)商业养老保险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2)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特点分析
4.2.2 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存在问题分析
4.2.3 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规模
(1)企业年金市场规模分析
(2)法人受托机构运行分析
(3)投资管理机构运作分析
4.2.4 养老险企企业年金业务竞争格局
4.2.5 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发展远景前瞻
4.3 人寿保险行业经营现状分析
4.3.1 企业数量分析
4.3.2 从业人员分析
4.3.3 资产规模分析
4.3.4 保费规模分析
4.3.5 赔付支出分析
4.3.6 经营效益分析
(1)寿险行业整体利润
(2)偿付率分析
(3)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分析
4.4 寿险行业发展程度分析
4.4.1 寿险市场深度与密度分析
(1)定义
(2)发展分析
4.4.2 寿险市场投保率分析
4.5 人寿保险行业区域分布状况分析
4.5.1 寿险企业地区分布分析
4.5.2 寿险保费收入地区分布
4.5.3 寿险赔付支出地区分布
4.6 人寿保险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4.6.1 保费收入集中度分析
(1)寿险保费收入企业集中度分析
(2)寿险保费收入区域集中度分析
4.6.2 企业区域集中度分析
4.7 波特五力模型下寿险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4.7.1 竞争强度分析
4.7.2 渠道议价能力分析
4.7.3 潜在新进入者威胁分析
4.7.4 其他替代品威胁分析
4.7.5 需求者议价能力分析
4.7.6 竞争现状总结
第5章:中国人寿保险行业销售渠道分析
5.1 人寿保险行业销售渠道结构分析
5.1.1 寿险保费渠道分布状况分析
5.1.2 寿险销售渠道面临的挑战
(1)营销员收入低,增员困难成行业难题
(2)银行渠道价值贡献低,且短期受阻
(3)专业中介公司增速快,但未成主流
5.1.3 银保渠道与代理渠道对比分析
5.2 人寿保险行业代理人销售渠道分析
5.2.1 寿险代理人渠道发展现状简述
(1)代理人渠道人力成本分析
(2)代理人渠道发展规模分析
(3)代理人渠道保费收入分析
5.2.2 寿险代理人营销队伍发展现状分析
(1)寿险营销员佣金收入分析
(2)寿险营销员人均产能分析
(3)寿险营销员人均客户量分析
5.2.3 寿险代理人销售渠道影响因素分析
5.2.4 寿险代理人销售渠道保费收入预测
5.3 人寿保险行业银邮销售渠道分析
5.3.1 寿险银邮销售渠道发展现状简述
(1)银邮保险渠道成本费用分析
(2)银邮保险渠道发展规模分析
5.3.2 寿险银邮保险渠道利润贡献分析
5.3.3 寿险银邮保险渠道影响因素分析
5.3.4 寿险银邮保险渠道保费收入预测
5.3.5 其他兼业代理机构渠道发展分析
5.4 人寿保险专业中介公司渠道分析
5.4.1 专业中介公司渠道发展现状简述
(1)专业中介公司渠道成本费用分析
(2)专业中介公司渠道发展规模分析
(3)专业中介公司渠道保费收入分析
5.4.2 专业中介公司渠道影响因素分析
5.4.3 专业中介公司渠道保费收入预测
5.5 人寿保险行业网络销售渠道分析
5.5.1 网络营销渠道发展现状
(1)网络普及率增长情况
(2)寿险网络销售渠道发展情况分析
(3)寿险网络销售渠道保费收入分析
5.5.2 寿险网络销售渠道影响因素分析
5.5.3 寿险网络销售渠道保费收入预测
5.6 人寿保险行业其他新型销售渠道分析
5.6.1 电话营销
(1)发展情况
(2)发展趋势
5.6.2 公共媒体营销
5.6.3 保险零售店营销
(1)发展情况
(2)发展前景
5.6.4 交叉销售渠道
5.7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营销战略分析
5.7.1 寿险行业目标市场营销选择战略
(1)人寿保险市场细分
(2)人寿保险目标市场战略
(3)人寿保险的市场定位
5.7.2 人寿保险公司市场营销组合战略
(1)保险产品策略
(2)保险价格策略
(3)保险分销策略
(4)保险促销策略
第6章:中国人寿保险行业区域市场潜力分析
6.1 寿险行业区域市场总体分析
6.1.1 各省市市场份额分析
6.1.2 各省市保费增长速度
6.2 广东省人寿保险行业市场潜力分析
6.2.1 广东省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1)保险行业市场体系
(2)保费业务整体规模
(3)保险公司赔付支出分析
6.2.2 广东省保险行业经营分析
(1)财产险市场效益分析
(2)人身险市场效益分析
6.2.3 广东省寿险市场集中度分析
(1)广东省寿险市场规模
(2)广东省寿险市场集中度
(3)广东省寿险市场竞争格局
6.2.4 广东省个人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投资连结保险市场规模
(4)万能保险产品市场规模
6.2.5 广东省团体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投资连结保险市场规模
(4)万能保险产品市场规模
6.2.6 广东省重点城市寿险市场分析
6.3 江苏省人寿保险行业市场潜力分析
6.3.1 江苏省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1)保险行业市场体系
(2)保险业务发展规模
(3)保险公司赔付支出分析
6.3.2 江苏省保险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1)财产险市场效益分析
(2)寿险市场效益分析
6.3.3 江苏省寿险市场集中度分析
(1)江苏省寿险市场规模
(2)江苏省寿险市场集中度
(3)江苏省寿险市场竞争格局
6.3.4 江苏省个人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投资连结保险市场规模
(4)万能保险产品市场规模
6.3.5 江苏省团体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6.3.6 江苏省重点城市寿险市场分析
6.4 北京市人寿保险行业市场潜力分析
6.4.1 北京市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1)保险行业市场体系
(2)保险业务发展规模
(3)保险公司赔付支出分析
6.4.2 北京市保险行业经营分析
(1)财产险市场效益分析
(2)寿险市场效益分析
6.4.3 北京市寿险市场集中度分析
6.4.4 北京市个人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投资连结保险市场规模
(4)万能保险产品市场规模
6.4.5 北京团体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投资连结保险市场规模
(4)万能保险产品市场规模
6.5 上海市人寿保险行业市场潜力分析
6.5.1 上海市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1)保险行业市场体系
(2)保险业务发展规模
(3)保险公司赔付支出分析
6.5.2 上海市保险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1)财产险市场效益分析
(2)寿险市场效益分析
6.5.3 上海市寿险市场集中度分析
(1)上海市寿险市场规模
(2)上海市寿险市场集中度
6.5.4 上海市个人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投资连结保险市场规模
(4)万能保险产品市场规模
6.5.5 上海团体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投资连结保险市场规模
(4)万能保险产品市场规模
6.6 河南省人寿保险行业市场潜力分析
6.6.1 河南省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1)保险行业市场体系
(2)保险业务发展规模
(3)保险公司赔付支出分析
6.6.2 河南省保险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1)财产险市场效益分析
(2)寿险市场效益分析
6.6.3 河南省寿险市场集中度分析
(1)河南省寿险市场规模
(2)河南省寿险市场集中度
(3)河南省寿险市场竞争格局
6.6.4 河南省个人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投资连结保险市场规模
(4)万能保险产品市场规模
6.6.5 河南团体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投资连结保险市场规模
(4)万能保险产品市场规模
6.6.6 河南省重点城市寿险市场分析
6.7 山东省人寿保险行业市场潜力分析
6.7.1 山东省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1)保险行业市场体系
(2)保险业务发展规模
(3)保险公司赔付支出分析
6.7.2 山东省寿险市场集中度分析
(1)山东省寿险市场规模
(2)山东省寿险市场集中度
(3)山东省寿险市场竞争格局
6.7.3 山东省个人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投资连结保险市场规模
(4)万能保险产品市场规模
6.7.4 山东团体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万能保险产品市场规模
6.7.5 山东省重点城市寿险市场分析
6.8 四川省人寿保险行业市场潜力分析
6.8.1 四川省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1)保险行业市场体系
(2)保险业务发展规模
(3)保险公司赔付支出分析
6.8.2 四川省保险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1)财产险市场效益分析
(2)寿险市场效益分析
6.8.3 四川省寿险市场集中度分析
6.8.4 四川省个人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投资连结保险市场规模
(4)万能保险产品市场规模
6.8.5 四川团体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投资连结保险市场规模
(4)万能保险产品市场规模
6.8.6 四川省重点城市寿险市场分析
6.9 河北省人寿保险行业市场潜力分析
6.9.1 河北省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1)保险行业市场体系
(2)保险业务发展规模
(3)保险公司赔付支出分析
6.9.2 河北省保险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1)财产险市场效益分析
(2)寿险市场效益分析
6.9.3 河北省寿险市场集中度分析
(1)河北省寿险市场规模
(2)河北省寿险市场集中度
(3)河北省寿险市场竞争格局
6.9.4 河北省个人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6.9.5 河北团体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6.9.6 河北省重点城市寿险市场分析
6.10 浙江省人寿保险行业市场潜力分析
6.10.1 浙江省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1)保险行业市场体系
(2)保险业务发展规模
(3)保险公司赔付支出分析
6.10.2 浙江省保险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1)财产险市场效益分析
(2)人身险市场效益分析
6.10.3 浙江省寿险市场集中度分析
6.10.4 浙江省个人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投资连结保险市场规模
(4)万能保险产品市场规模
6.10.5 浙江团体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6.10.6 浙江省重点城市寿险市场分析
6.11 福建省人寿保险行业市场潜力分析
6.11.1 福建省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1)保险行业市场体系
(2)保险业务发展规模
(3)保险公司赔付支出分析
6.11.2 福建省保险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1)财产险市场效益分析
(2)寿险市场效益分析
6.11.3 福建省寿险市场集中度分析
6.11.4 福建省个人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投资连结保险市场规模
(4)万能保险产品市场规模
6.11.5 福建团体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万能险市场规模
6.11.6 福建省重点城市寿险市场分析
6.12 江西省人寿保险行业市场潜力分析
6.12.1 江西省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1)保险行业市场体系
(2)保险业务发展规模
(3)保险公司赔付支出分析
6.12.2 江西省保险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1)财产险市场效益分析
(2)寿险市场效益分析
6.12.3 江西省寿险市场集中度分析
6.12.4 江西省个人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投资连结保险市场规模
(4)万能保险产品市场规模
6.12.5 江西团体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投资连结保险市场规模
(4)万能保险产品市场规模
6.12.6 江西省重点城市寿险市场分析
6.13 海南省人寿保险行业市场潜力分析
6.13.1 海南省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1)保险行业市场体系
(2)保险业务发展规模
(3)保险公司赔付支出分析
6.13.2 海南省保险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1)财产险市场效益分析
(2)寿险市场效益分析
6.13.3 海南省寿险市场集中度分析
6.13.4 海南省个人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1)传统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2)分红寿险产品市场规模
(3)投资连结保险市场规模
(4)万能保险产品市场规模
6.13.5 海南团体寿险行业细分产品结构分析
6.13.6 海南省重点城市寿险市场分析
第7章:中国人寿保险行业重点企业经营分析
7.1 人寿保险行业重点企业总体状况分析
7.1.1 2019前三季度年寿险企业保费收入分析
7.1.2 2019前三季度寿险企业市场份额分析
7.1.3 寿险企业融资分析
7.2 人寿保险行业领先中资企业经营分析
7.2.1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1)企业发展简介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公司保险产品结构分析
(4)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6)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2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1)企业发展简介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4)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6)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3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1)企业发展简介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4)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6)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4 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1)企业发展简介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公司产品结构分析
(4)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6)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5 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1)企业发展简介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4)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6)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6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1)企业发展简介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4)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6)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7 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1)企业发展简介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4)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6)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8 富德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1)企业发展简介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4)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6)企业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7.2.9 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1)企业发展简介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产品结构及新产品动向
(4)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6)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10 合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1)企业发展简介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产品结构及新产品动向
(4)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6)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11 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1)企业发展简介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4)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6)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2.12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1)企业发展简介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产品结构分析
(4)企业销售渠道分析
(5)企业风险控制情况
(6)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
(7)企业发展动向分析
7.3 人寿保险行业外资及合资企业经营分析
7.3.1 友邦保险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1)企业发展简介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产品结构及新产品动向
(4)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7.3.2 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1)企业发展简介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产品结构
(4)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6)企业投资兼并与重组分析
(7)公司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3.3 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1)企业发展简介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产品结构及新产品动向
(4)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6)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7.3.4 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1)企业发展简介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产品结构及新产品动向
(4)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7.3.5 华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1)企业发展简介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产品结构及新产品动向
(4)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7.3.6 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1)企业发展简介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产品结构及新产品动向
(4)企业销售渠道及网络
(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第8章:中国人寿保险行业发展风险及趋势
8.1 人寿保险行业风险管理
8.1.1 寿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1)定价风险分析
(2)流动性风险分析
(3)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分析
(4)市场风险分析
(5)政策风险分析
8.1.2 寿险纯风险证券化转移
(1)死亡率债券
(2)巨灾死亡率债券
(3)长寿风险债券
8.1.3 风险证券化的运行机制
(1)死亡率相关债券
(2)死亡率风险互换
8.2 人寿保险行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8.2.1 人寿保险行业存在的问题
(1)产品竞争力不足
(2)销售渠道面临瓶颈
(3)资本补充渠道狭窄
(4)资产管理能力不强
8.2.2 人寿保险行业问题解决方案
(1)产品竞争力提升方案
(2)寿险销售渠道创新方案
(3)资本补充渠道拓展方案
(4)企业资产管理能力提升方案
8.3 人寿保险行业未来竞争格局演变分析
8.3.1 银行系保险公司竞争地位
8.3.2 中小保险公司的竞争地位
8.3.3 上市保险公司的竞争地位
8.4 人寿保险行业销售渠道发展趋势
8.4.1 寿险营销员转变趋势分析
8.4.2 专业中介公司扩张趋势分析
8.4.3 银行混业经营保险公司趋势分析
8.4.4 寿险行业渠道长期发展趋势分析
8.5 寿险公司战略性经营绩效考核分析
8.5.1 BSC战略性企业综合绩效评估体系
(1)BSC评估体系概述
(2)BSC评估体系框架
(3)BSC评估体系特点
8.5.2 寿险公司战略性经营绩效考核案例
(1)公司经营绩效考核体系的局限性
(2)公司实施BSC的战略性绩效考核体系的设想
第9章:中国人寿保险行业发展机遇及前景预测
9.1 人寿保险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9.1.1 寿险行业需求结构预测
9.1.2 寿险行业竞争趋势预测
9.1.3 养老保障形势对寿险业务提升机遇
9.1.4 寿险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9.2 人寿保险行业前景预测
9.2.1 分区域寿险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1)一线城市前景分析
(2)二三线城市前景分析
(3)农村寿险市场前景分析
9.2.2 分企业类型寿险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1)传统人寿保险企业前景分析
(2)银行系保险企业前景分析
9.3 人寿保险行业发展建议
9.3.1 薪酬福利优化建议
(1)薪酬福利方面的建议
(2)人才发展战略的建议
(3)员工偏好方面的建议
9.3.2 寿险产品创新建议
(1)改善寿险产品结构
(2)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提高经营效率
(3)加强寿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偿付能力
(4)进一步提高公司员工素质,加强专业技术水平
(5)树立良好的公司声誉,提高公司品牌形象
9.3.3 寿险渠道创新建议
(1)中间人制度
(2)券商渠道
(3)新型销售渠道
9.3.4 企业竞争策略建议
如需完整目录请联系客服
行业主要相关上市公司:中国平安(601318)、中国太平(00966.HK)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寿险电话营销行业规模保费、寿险电销自建机构规模保费、寿险电销合建机构规模保费、寿险电销自建和合建机构保费占比趋势
寿险电话营销渠道规模保费持续下降
2018年以来,中国寿险电话营销渠道规模保费持续下降,2021年为123亿元,较2020年下降9.3%。
2021年寿险电销自建机构保费下降10.2%
目前,寿险电销主要有两种模式:自建机构模式和合作机构模式。自建机构模式即为寿险企业自行建立销售机构进行保险产品销售。而合作模式则主要是和其他机构合作建设寿险电销机构。2018年以来,寿险电销自建机构产生的规模保费持续下降,2021年为76.3亿元,较2020年下降10.2%。
2021年寿险电销合作机构保费下降7.8%
寿险电销合作机构规模保费是从2019年起开始下降的,2020年下降幅度超过22%。2021年寿险电销合作机构规模保费下降7.8%,达到47亿元。
自建机构模式仍占据主流
2021年,中国寿险电销行业中,自建机构模式仍占据主流,保费占比超60%,而合作机构产生的规模保费占比则不足40%。
合建机构的规模保费占比逐渐提升
从寿险电销两种模式保费占比的变化趋势看,合建机构的规模保费占比逐渐提升,尤其是2019年以来,合建机构的保费占比均在37%以上,2021年超过38%。
综上所述,2018年以来寿险电话营销渠道规模保费持续下降,2021年寿险电销自建机构保费下降10.2%,合作机构保费下降7.8%。2021年自建机构模式仍是主流,但是近年来,合建机构的规模保费占比逐渐提升。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寿保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03年是人寿保险公司进行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重组的中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8月28日正式挂牌。作为中国人寿分支机构的青海省分公司,以学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恪守诚信为本、稳健经营的企业宗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锐意改革创新,努力开拓市场,在保持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公司重组改制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于10月19日正式揭牌成立(以下简称省寿险公司),新的公司将充分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牢牢抓住市场机会,加快发展步伐,为青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作贡献。一、2003年人寿保险业展形势(一)各项业务稳步发展2003年全省寿险业务持续快速发展,同业公司加速扩展竞争更加激烈,分红保险继续热销,银行保险业务高速发展,团体保险业务有较大幅度下滑。截至10月底,全省人寿保险保费收入40637.72万元,其中,中国人寿省分公司保费收入28637.72万元,同比增长12.13%,占全省寿险市场份额的70%,继续保持市场优势地位。平安寿险保费收入12000万元,市场份额为30%,较2002年底升8个百分点,主要是借助银行保险扩张实现了市场份额攀升。200年初,省寿险公司确定了全年保费收入力争实现3.70亿元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结合青海实际,省寿险公司立足占领市场,以应对竞争、增强实力为工作出发点,集中精力求发展,打基础,扩总量,增后劲;各级公司层层分解任务,真抓实干,争取主动,克服“非典”对发展业务的不利影响,组织全体员工落实应对措施,拓宽展业渠道,把损失降到最低;适时推出阶段性企划和“江河源先锋”。“春之行”、“意外险百日竞赛”、“团险大单百日竞赛”等业务竞赛活动,促进各项业务的协调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先后推出国寿鸿茨两全(分红型)保险、永泰年金、鸿泰两全等5个新险种,受到客户的欢迎;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推行和创新寿险产品说明会,实现个人代理业务的快速发展;加大对大行业、大企业的公关宣传力度,加强与银行、邮政的沟通协调,实现兼业代理业务的新突破,截至10月底,兼业代理业务保费收人5500万,同比增长580%;继续大力推进西宁、海东、格尔木及青藏铁路周边地区为主的“三点一线”业务发展战略,通过抓大扶强,发挥大公司在业务发展中的骨干幅射作用,有力推动了业务的持续稳步发展。(二)经营管理得到加强以提高经营效益为中心,增强公司经营管理以及信息技术推广运用的工作,确保业务、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进一步扩大业务、财务集中管理的范围,实现省级集中统一管理;建立和完善适合青海实际的核保、核赔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分级核保、核赔,增强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截至10月底,公司累计赔给付金额3773.l万元,为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通过严格审核,查处拒赔付案件54件,减少赔、给付64.55万元。实行全面预算制管理和分类分级绩效考核办法,以及费用预算管理办法,加大资金集中管理力度。深人开展新《保险法》的学习宣传活动,强化员工的法制意识和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三)客户服务日趋规范为提升服务品位增强公司市场竞争能力,省寿险公司在建立客户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在辖属分支机构建立客户服务部,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推行客户服务管理办法,强化全员的服务意识和诚信意识。在保证管理到位的前提下,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保证按期理赔、给付,实现人寿保险的全程服务;认真落实客户回访制度,密切与客户的关系;充分运用“95519”客户服务专线电话,规范和加强了投诉。咨询功能,处处维护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l-10月,接入客户电话9717件,呼出7212件,接入、呼出量分别比2002年增长96.43%和74.M%,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客户的多种服务需求。(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根据总公司股份制改革工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2003年上半年,省分公司实现各项业务的实质性分离。在改制过程中,由于加强了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家充分认识股份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因而,广大员工积极支持改革,确保了队伍稳定,为改革的平稳推进创造了有利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业务保持持续稳步发展的同时,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整体业务增长较慢。虽然200年前10个月业务发展有了一定的增幅,预计全年保费总量将接近计划指标,但与全国系统和同业公司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根本原因是青海经济总量低,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居民收入较低,制约了人寿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公众保险意识不强,人们对商业人寿保险认识程度不高,宣传、服务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的快速发展。二是业务结构不尽合理。县交业务占比偏高,短险业务占比偏低,传统业务发展缓慢,保费主要集中在“鸿瑞”等少数分红险种上,虽然总量有一定的增幅,但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人口密集型地区的西宁、海东和新工业开发区的海西三个分公司的保费收入占总保费的94.24%,其余州县公司保费收人只占总保费的5.76%,经济自然环境较差的农牧区发展相对滞后,保费收人增幅明显偏低。二、2003年寿险市场预测2003年各寿险公司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加快业务发展,寿险市场发展总体趋势良好,预测2003年全省寿险总保费将达到5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0%左右,预计中国人寿大致可实现保费37000万元,比去年底同比增长15%,整体市场份额将占70%,比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平安寿险预计可实现保费15000万元,同比增长45%,市场份额为30%,较去年底上升8个百分点。(一)有利条件1、人寿保险业发展的经济支撑环境良好。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迅速推进,为西部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青海经济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特别是2002年以来,发展势头更为强劲。2002年前三季度,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城乡居民收入和储蓄存款余额增幅明显。可以预见,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乃至更长的时期内,青海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之势,为人寿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2、人寿保险的发展空间较大。据预测,中等发达国家及国内发达地区的保险深度一般为4%左右,保险密度则占人均收入的5-6%。以此为参照,青海200年的保险深度为1.96,保险密度仅为128.76元。表明青海保险业与先进发达地区差距明显,加快市场开发仍有较大空间。3、人寿保险竞争环境相对宽松。目前青海寿险主体只有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2家。虽然其他寿险公司将会陆续进入青海市场,但市场主体仍将少于内地省区。虽然我国加入WTO,保险市场已经对外开放,但由于国家采取逐步开放、分步准入策略,外资公司进入青海还有待时日。同时,外资公司由于受地域条件限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还难以进入青海开辟寿险市场。寿险主体较少虽然不利于市场竞争,但保险空间相对较大。借其他寿险公司还未进人或立足未稳之机的时间差加快现有寿险企业的发展,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积蓄实力。这对有54年发展历史、在青海寿险市场目前仍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省分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加快自身发展的大好时机。(二)制约人寿保险业发展的主要因素l、经济、人文环境的影响。青海是国土大省、资源大省。又是人口小省、经济穷省,虽然近几年经济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但经济总量仍然很小,人均产能和收入大大低于东部地区。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收入的低水平,低收入决定了消费结构的低层次,进而影响了居民新意识、新观念的形成。这些在短期内还难以有大的改观。生产力水平不高在一定时期内仍是制约人寿保险业发展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矛盾。2、税率、利率差异的影响。一是国家对保险代理人的佣金收取中,虽然把个人代理人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额由以前的15%提高到25%,但对个人代理人实行双重收取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直接影响代理人积极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代理人延期交单等现象,影响客户和公司利益,造成一定的经营风险。二是由于保险原定利率随银行利率基本同步,公司在可供客户选择的产品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投资性较强的各种分红产品,销售的对象大都集中在经济比较宽裕和稳定的客户群,短时期内难以延伸到广大的农牧民群众之中。三是银行8次降低存款利率,使保险行业存在明显利损差,对公司经营效益有一定的影响。3、社保制度的影响。自1998年底国务院《关于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下发后,青海省政府随之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性政策,明确了企事业参加社会基本医疗统筹的时间和执行标准。虽然社保部门及参加社会基本医疗统筹的企事业单位对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型养老年金保险的需求逐渐形成,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在青海还处于初始阶段,虽然多次接洽,但参保面极小。因此,健康险赔付率过高已是困扰公司经营和发展的一大困惑。二是保险费列支渠道不畅,许多企事业单位放弃为职工办理补充医疗或补充养老保险。三是青海还没有建立出一套完整的有关补充医疗、补充养老保障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对商业人寿保险拓展业务不利。4、同业竞争的影响。2003年1-10月,青海国寿保费收入28637.72万元,占寿险市场份额的70%。平安人寿保费收入12000万元,占寿险市场份额的30%。根据修改后的《保险法》规定,财产险公司可经营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使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与2002年底相比,青海国寿市场份额下降了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内其他寿险公司处于市场扩张的需要,正在着手进入青海寿险市场。今后,青海人寿保险主体将陆续增加,市场竞争不再象过去那样缓慢,而是日趋激烈,国寿公司原有的优势受到严峻挑战,业务增幅将随之趋缓。三、对策和建议根据青海经济发展环境和人寿保险市场发展趋势,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对青海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趋凸现,预计青海国寿公司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及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2004年保费总量将突破6亿元,其中,中国人寿达到4.2亿元,平安人寿达到1.8亿元。各家寿险公司的竞争重点将是风险型寿险产品。不断优化公司业务结构,增强整体竞争能力,注重长险新单,尤其是个险新单期缴业务的增长,以及短险等效益险种的增长,仍是2004年各家公司的共同目标。为实现既定目标,将实施以下几项措施。(一)增强机遇意识,加快业务发展当前,青海保险业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公司的股份制改革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人寿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此,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不断更新观念,进一步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大创新力度,充分发挥个人代理、员工直销和兼业代理三种展业渠道的作用,尽力拓展寿险市场。一是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发展直销业务。明确直销业务的市场定位,切实把直销业务作为树品牌、创效益、增实力的业务来对待,制定发展策略,创新展业方式,以团体年金和团体补充医疗保险为重点,集中力量加大对大行业、大企业的公关宣传力度,努力拓展有市场影响力的大客户,使团体业务发展取得较大突破。二是加快专业化经营进程,增强个人代理业务发展后劲。在全体销售人员中推广中国人寿从美国寿险行销协会(LIM-RA)引进的“需求导向式销售(NBSS)”课程和总公司与麦肯锡合作研究的以期缴业务为主的“销售业绩改善项目”成果之一的“客户需求分析与产品组合销售”课程,改善和提升销售人员专业技能和期缴业务销售业绩。并根据销售重点制订完善主打产品宣导方案,实施销售培训支援,全面推行“产品说明会”销售模式,增强市场开发能力,确保个人代理业务的主导地位。加大增员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个人代理人资格考试合格率,建立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相对稳定的代理人队伍,为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人力资源。三是大力发展银行、邮政兼业代理业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巩固西宁等地兼业代理业务发展强劲势头的同时,扶助该业务发展滞后的分支公司发掘业务主渠道,找准业务突破口,尽力缩小地区差距,实现总量突破,使兼业代理业务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二)优化业务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继续进行业务结构战略性调整,正确处理规模与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在保持一定发展规模的同时,把大力发展经营效益较好的传统寿险业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各项业务协调发展,规模效益相得益彰,实现经营价值的最大化。一是大力发展个险期缴业务。积极引导广大员工把注意力放到发展期缴业务上来,改进和完善销售模式,大力推广个险产品销售组合,加强代理人的活动量管理,提高拜访量,重视对优质目标客户群的培育和选择,提高件均保费和个人产能,增大期缴业务比重。二是大力发展短期险。要加大意外险的销售力度,拓宽健康险、学平险、航意险、旅游险、驾乘险等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三是大力推广卡折式业务,发掘新的保源,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三)实行科学管理,确保稳健经营经营管理要尽快适应体制的转变,实现公司运行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一是坚持体制创新,改善管理结构和人员素质,实现机构设置和人员构成的优化组织,建立精干、高效的经营机构和员工队伍。二是强化全员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效益意识、法规意识和管理意识,全面实施预算管理和经营目标绩效考核制度,把管理责任落实到各级公司。每个部门、每个员工,使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主人。三是加强业务、财务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经营成本,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确保稳健经营。四是严格执行《保险法》及其它保险法规,完善管理制度,适时开展寿险市场清理整顿和执法执纪大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五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竞赛企划和业务发展合规经营第一责任人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提高公司综合管理水平。(四)注重服务创新,提升公司信誉积极倡导人性化、信息化服务新理念,努力形成社会化、理性化服务新格局。首先,不断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职工职业道德守则,把服务平台真正办成“文明窗口”,扩大寿险公司的社会影响。其次,积极实施“人才高地”战略,不断吸纳优秀人才走进入寿保险业,建立专业化经营队伍,提升服务品位,积极挖掘客户潜在需求,提出新的消费理念,把握市场脉搏,引导市场潮流,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第三,加大资金人力投入,努力提高信息技术含量和运用能力,简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为客户提供规范快捷的优质服务。第四,全面加强诚信建设,认真做好客户回访和售后服务工作,以人为本,笃诚守信,充分体现保险服务的前伸性、长期性、全程性、政策法规性,以良好的服务品牌和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赢得市场回报。(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协调,为寿险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商业人寿保险的作用日显突出,引起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但是受经济条件、思想观念等的影响,公众的保险意识不强,保险的覆盖面还不高,加之宣传力度不够,甚至将商业人寿保险列为乱收费。因此,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寻求地方政府支持,为加快人寿保险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青海经济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多作贡献。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一、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尽管保险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与国民经济发展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如下:1、保险市场正确需求不足和错误需求泛滥同时并存。目前,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人对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认为自己不会发生事故、或者认为保险公司是赚钱为目的,保险实际并没有什么好处,没有充分认识到保险是转移和分散风险的手段,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人身与财产风险认识不足,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这导致对保险的正确需求不足。同时,很多人又错误地认为保险可以赚更多的钱,可以令人暴富,或者把保险单纯地当作投资手段,忽视了保险产品的本质特征。2、保险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供给主体少、垄断程度高、保险商品少,且不对路。目前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与财产保险公司总共不足100家,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占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70%—80%,其余保险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为20%左右,这说明中国保险市场属于寡头垄断型保险市场。由于垄断程度高、有效竞争不足,导致险种少、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质量低劣。一方面有些保险产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有些保险产品过剩。3、保险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保险祛律法规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基本涵盖了保险合同行为、保险经营和监管的各个环节。保险经营和保险监管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建立了适应我国保险实践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险监管机构的严格执法对于规范保险经营行为、提高保险的经营管理水平、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有利地推动了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但我国保险立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表现为:(l)法规体系的层次不高。我国目前仅有一部保险法律,大量指导保险经营和保险监管的规范属于规章和一般规范性文件,低层级的法规影响了对保险市场进行规范的权威性。当与别的相关法律发生冲突时,就不能适用专为保险市场制定的法规,这将影响到保险市场的调整。(2)部分法规不能适应保险市场创新和发展变化的需要。目前,针对保险市场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有的还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调整。特别是对保险市场的日新月异的业务创新,缺乏预见性,有时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随着保险业内外情况的变化,一些规定已不能适应保险实际的需要,与保险市场发展相脱节,一些新的保险违法行为缺乏相应的法律予以规定,原有的相关规定需要加以修改。(3)部分法律法规与上位法相冲突,比如某些监管方面、市场准人方面的规定,实际上与保险法或其他法律相冲突。监管部门存在扩权冲动,导致保险市场的规范和发展存在障碍。同时,一些法律法规过于教条,缺少可操作性,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节。4、市场竞争不充分。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成为我国保险市场的普遍现象,为了达到快速增长的目标(有些保险公司制定发展计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实际情况),很多保险公司都或多或少地通过高返还、高手续费、提高保障范围等手段在市场上争揽客户。这种不计后果的竞争行为不仅导致保险公司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经营风险日益加大,而且破坏了市场秩序,影响了保险公司的信誉。5、保险市场主体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很多保险公司虽然重视服务,但服务质量不高,企业与客户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在服务内容、形式、方式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其次,公司违规现象严重,弄虚作假的现象屡禁不止,有些保险公司擅自提高或降低费率,扩大承保责任,增加无赔款返还,超规定增加保险代理手续费,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擅自开设新的保险品种。再次,资金运用情况不理想。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渠道狭窄,资金运用机制简单,以银行渠道为主。19%以来,迫于通货紧缩及其预期的压力,中央银行连续8次降息,银行存款年收益率只能保证在2%—3%左右的水平,而许多寿险公司前些年推出的保单回报率却高达9%左右,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形成明显的利差损(保费收人与资金运用收益率)。资料显示:2002年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收益率为3.14%,低于2000年的3.59%和2001年的4.3%,2003年保险公司总资产中银行存款高达50%。6、保险中介市场发育不足。我国的保险中介机构的业务规模、市场地位等都处于起步阶段;保险中介市场目前发展还很不规范;保险中介市场占有率过低,在我国保险市场上应有的作用还没得到充分的发挥等等。尽管近两年我国保险中介队伍迅速扩张,但市场现存的不和谐现象仍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在发展中寻求突破也成为当前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健康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据统计,我国保险业务来源有74.5%是通过保险中介,但主要是通过保险营销员和银行等机构的兼业代理,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占有率较低。其中,我国保险经纪公司在财产险业务来源中占有的比重还不足3%,寿险所占比重则更低,而在西方一些保险业较为发达的国家,这一比例已接近80%。另外,保险中介自身发展的不规范和创新力度的不足,也是造成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占有率较低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国有些保险中介机构还存在擅自扩大承保范围等不规范的现象,理赔时公估机构很难站在中立的角度,保险中介机构和保险公司之间手续费结算不规范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给保险市场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我国保险中介机构涉足的业务大多与保险公司的业务重叠,中介机构对新领域开拓力度相对不足,市场定位不准确。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1、加强对保险业的正确宣导。保险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真正走进人们生活的时间还很短,加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整体教育水平比较落后,人们风险意识不强,有的还没有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对国家、组织的依赖意识中摆脱出来,没有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意义和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同时,由于部分保险机构和保险从业人员出于利益驱动,对保险业、保险产品做了一些虚假宣传甚至有意误导,很大一部分人又往往把保险产金融与投资就会产生许多纠纷,保险市场秩序因此被扰乱。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加强对保险业监管的前提下,治本性的措施在于提高全社会对保险的正确认识,保险监管部门、保险业、社会各界都要加强对保险相关知识的正确宣导,充分说明保险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特征,澄清对保险的错误认识。在加大对保险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的同时,提高人们对保险误导和欺宣传的辨别能力。2、促使保险企业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由于在信息缺乏披露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很难对保险公月的财务实力·资信等级、经营状况、服务质量和发展前景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样出现被保险人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所以要求保险公司对保险需求者披露有关信息,包括企业的经营状况、条款的详尽信息(尤其是新型寿险产品)。同时保险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保险行业内部信息的公开,建立保险从业人员(包括代理人和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库,以利于社会查询。在的资源集合体,这些资源是同某种持久性的丽占有分不开的,而该种网络是大家都熟悉的,得到公披露的方式:(l)建立公开的信息载体,如报纸、网站等,由监管部门发布行业内部的一些信息;(2)建立规章制度,引导保险企业定期通过媒体披露企业的动态;(3)建立完善的评级制度,促进设立评级机构,对保险企业的资产规模、财务稳健性、经营管理和信用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对外公布。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建设保险市场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完善的保险法规体系是一国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保证。通过立法,使我国保险机制在建立的初始阶段就纳人法制化的轨道,以实现法律法规框架范围内的规范操作和健康发展。目前,针对我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违规操作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需要尽快出台《中国保险监管基本法》、《保险信用评估法》等保险监管法律体系,从而使我国的保险监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保险信誉机制发挥作用。4、重建保险市场的社会诚信。保险合同是涉信合同,对诚信要求很高。目前,国内整体社会信用文化制度的缺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诚信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从而在各个层面上掀起了重建社会诚信体系的浪潮。从市场经营的本质去理解,信用或诚信其实是一种“社会资本”,后者的含义是指实际或潜认的一种体制化的网络。显然,按照这一定义,诚信所具有的特征应该是一种得到社会化公认的、较长期的、但又需要不断进行维护与投人的资源集合体。在以贯彻“最大诚信”为首要原则的保险业中,诚信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保险业经营的一种竞争力要素,即内嵌在产品服务之中、基于共同利害关系的取向而将给公司经营带来持续利润源的一种投人。我们以保单的交易事项为例进行分析,投保人购买的是一种承诺,用现在确定的支付(保费)来换取未来不确定事故发生时的给付(保险补偿)。从投保人的角度来看,可以保障其交易合法性的依据在于保单这一契约,保单法律契约的背后,尤其是跨越相当长时间段的交易承诺赖以实现的基础就是其中内嵌的社会诚信资本要素。显然,在诚信这一社会资本要素的维持过程中,它所依附的一个体制化网络的有效运营包括了保险监管部门、保险经营机构与广大保险利益相关人的不断投人与精心维护。这种投人既包括法律与政策威慑下的影响,也融合了各种社会习俗的良好秩序与氛围,甚至包括社会观念与意识的普及。5、规范保险中介市场。提高保险市场集约化经营的程度。集约化经营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公司之间的业务分工。首先要加大各保险公司的体制改革力度,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转变业务经营观念,逐步将那些应由保险中介公司承办的业务剥离出来,交由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和保险代理公司去做,如英国,独立的保险经纪公司有3000多家,各种直接保险经纪人和再保险经纪人达7万多人。在美国,保险经纪公司有170多家,独立经纪人控制着保险市场份额的巧%左右。在美国和日本,保险公估人经营的理赔和承保公估业务占整个保险人理赔和风险评估业务的80%以上。在我国香港,其所占比重更是高达90%以上。这样何以加快保险公司集约化经营的步伐的经济发展么势,以适应专业化经营和社会化分工,为保险中介业的发展提供空间。其次要充分发挥保险中介公司的专业化优势,设身处地地为保险公司着想,经常给被保险人进行风险管理的培训,将风险发生的事故率控制在最低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保险公司欢迎和接受保险中介公司,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我国的保险事业。做到这一点要加强中介机构人员的素质培养,经常地进行政治道德教育,同时做到切实为保险公司和投保人利益着想。6、规范保险监管程序,制定科学的监管内容。保险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一样,监管的意义比其他行业和市场要显得重要得多。在我国,保险业的正式监管部门—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CIRC)直到1998年才正式成立,此前的监管职责一直由央行承担。由于我国保险监管部门成立的时间短,监管经验和对保险市场的认识并不充分,加上监管机构的行政化、官僚化意识还很浓,存在着监管程序不规范、监管内容不科学、不适应保险业这一新兴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等问题。另外,某些监管机构和部门还存在权力泛化的倾向,对保险市场的一些没有必要监管的问题抓住不放,给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障碍。同时,某些监管内容陈旧过时,客观上使保险市场不得不采用迂回、甚至违规的办法进行回应,影响了保险市场的正常运行。另外,对应当及时发现和监管的问题,目前的监管有时并不到位,也使得保险市场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正确解决,留下风险和隐患。因此,应当下大力气研究制定规范的监管程序和科学的监管内容。比如,可以考虑根据目前的保险市场现状,将偿付能力监管和行为监管一起作为监管中心,并由此出发来设计监管程序、制定监管内容,使监管程序规范化,监管内容科学化,既可以约束监督者,又使得保险市场能够对监管有明确的预期,从而调整市场运行行为、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对监管内容的研究,确保监管在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同时,能够促进保险市场规范运行和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