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 园林植物保护 课程改革实践

2015-10-04 15: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该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和学生成绩新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具体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同时,对课程改革中的几点启示也作了说明。
  关键词:高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

  《园林植物保护》相关课程的教学成果直接影响到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从事工作的能力,而目前国内很多开设园林技术专业的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均滞后于社会对该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笔者在借鉴相关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植物保护》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三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
  课程的地位、作用及课程目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的出台,各地争相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农村生活城镇化、城镇生活园林化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和现实,园林绿化事业蒸蒸日上,社会对高素质园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十分迫切。
  园林技术专业主要涵盖四个职业岗位群,分别是园林设计、园林施工、园林植物养护和园林植物生产经营。在这四个岗位群中,园林植物保护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如果没有植物保护介入,在园林设计中就可能忽略植物的生理特性,在设计中误用植物,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就会有劣质的虫源木、病源木混入,由此将对绿地环境和植物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wWw.133229.CoM
  因此,在这两个从业岗位中,只有全面领会“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才能使园林绿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在后两个岗位中,植物保护技术则是核心的职业技能,技能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因此,园林植物保护应覆盖园林绿化的全过程。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季节性、地域性强的特点。本课程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园林植物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必需的职业素养。在专业技能上,要求学生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能够对病虫草害进行田间识别和室内鉴定,能够对病虫草害进行调查和预测预报,能够依据调查和鉴定的结果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能够合理运用药剂和器械实施防治,能够分析防治效果并总结经验。在职业素养上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和安全生产意识。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改革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在与行业企业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对职业岗位和生产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与设计基于生产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专业课程。
  课程改革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课程开发思路,以能力为本位,围绕基本能力确定教学内容;以技能为主体,依据岗位技能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将理论知识贯穿到技能中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不同季节发生的典型病虫草害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生产过程安排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园林植物病虫草害的种类繁多,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不同园林植物种类发生及为害的情况不同,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也各有差异,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结合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通过对本地典型病虫草害的识别鉴定、调查预测、防治实践及总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病虫草害田间识别和室内鉴定、病虫草害调查和预测预报、防治方案制定与实施、药剂和器械运用等4个教学项目、24个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详见表1。
  由表1可知,课程教学内容不以任务罗列次序为顺序,而是以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发生的典型病虫草害为主线确定顺序,教学任务则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来安排的。
  以库尔勒市为例,2月中旬至4月上旬是对食叶害虫春尺蠖各虫态观察和防治的有利时期,在这期间依次实施项目1之任务1,项目2之任务1,项目3之任务1,项目4之任务1和5。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是吸汁害虫枣球蜡蚧观察防治的最佳时机,这一阶段将依次实施项目1之任务2,项目2之任务2,项目3之任务2。
  每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都要反复训练识别、调查和预测预报、综合防治和药械等农药使用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技能,这些重复并不是并列、平行的关系,而是呈阶梯式的递进,由此,学生的专业知识容量在逐步增加,技能在逐渐娴熟,观察问题更加敏锐,分析问题更有针对性,综合防治效果也日趋完善。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用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下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与工作岗位对接。因此,改革后的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技能操作、生产实践、反思总结、评价反馈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分六个阶段进行: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以真实工作情境中典型的职业生产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紧紧围绕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使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技能训练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在空间上的结合。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侧重于实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本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原则,融“教、学、做”于一体,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具体组织教学时,可灵活采用现场教学、演示教学、实验观察教学、实训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和讨论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下面以四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例。
  现场教学法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现场观察病虫为害的真实情景,并在现场实施防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培养职业能力,同时也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以求实现“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

  演示教学法针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的特点,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较多的知识,教师可利用实物及图片资料进行演示,达到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充分掌握病害的症状特点、虫害的危害状以及害虫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同时,对因教学场所、设备条件、资金等条件限制而无法实施的项目任务,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防治实例,模拟教学情境,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法对于受条件限制无法实际操作的项目任务,可结合生产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提出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讨论分析法在课程教学进行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各项目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每个工作任务学习目标的完成,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及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要求。小组合作方式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相互交流沟通的能力,为学生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运用电子课件、电子教案、专业教学软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通过校园网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平台浏览该专业的教学信息,了解最新的专业技术发展动态。
  学生成绩评价新体系的构建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来保障。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过程性考核,以考勤、平时表现、每一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每一个项目的考核结果作为过程性考核的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是课程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主要是系统地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理论考试内容以生产中常见的事例分析题为主,学生必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以此检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即:总成绩=∑n个项目任务的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
  课程改革中的几点启示
  (一)施加压力,提高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改革之初有一定的阻力,因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习惯了以理论为本的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项目任务下达之初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力和知识目标难以达到。但是,当一个具体的任务完成并且各组及组内成员的过程性考核成绩有了显著差异时,学生就有了压力和动力。
  2008级、2009级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还主动采集制作病虫标本、饲养昆虫观察生活史,大部分学生搜集、整理和加工资料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在完成授课任务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不需要考前强化记忆的基础上迅速地说出常见病虫草害的关键防治措施,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带动下,部分学生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并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相关工作。
  (二)因时、因地制宜开展教学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可充分利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花草树木,仅需少量的经费即可开展教学,不受实训条件和场地的制约,这是工业及其他涉农专业所不具备的便利条件。
  (三)讨论分析法:部分限制条件
  笔者曾尝试以各类典型的病虫草害的调查、识别与综合防治为教学项目,通过有限时段的学习,学生虽然熟练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知识的迁移性却受到了限制,专业发展的后劲略显不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马国胜.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323-11324.
  [3]刘兴元.《园林植物保护》课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156-157.
  [4]刘太刚.对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15.
  [5]吴兆明,盛立强.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高职《社会调查与预测》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37-4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