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

析 2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深化研究

2015-10-04 14: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摘要:“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目前对“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单独进行研究的比较少,文章结合目前职业院校“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一步完善与深化“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看法。
  论文关键词:“2+1”;校企合作;模式;深化
   
  一、“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产学结合,职业院校与企业是培育人的两个不同环境,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因此“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意味着学生进入企业后,学校要按照企业的要求来完成规定的各种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根据企业的需要以及未来行业的发展情况做出人才的培养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这不但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操作技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增进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创造了条件。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这种模式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而对企业来说,则可以近距离地考察招聘的对象。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都有其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不例外。“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理论为基础的,该模式吸取了其他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弥补了学生只能够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内容比较狭窄的问题。WWw.133229.cOm“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特点,特别是在“1”阶段,将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可以说“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实习,其本质是将职业院校与企业这两个培育人的环境进行结合,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使学生可以在经过培养之后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最后一年的学习由学校理论学习阶段过渡到企业培育阶段,是其最为鲜明的一个特点。通过两年的理论学习以及初步的操作实践,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识,而通过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和就业实践等将会为学生以后职业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学生顶岗实习半年时间就可以了,剩余的半年时间主要用于实训以及实践性的课程,当然还有学生管理、教育引导、就业的心理调试、职业规划等内容。“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活动,更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人才培养机制。它通过在“1”阶段实行工学交替提高实践,在“2”阶段实施按需订单培养,从而为职业院校拓宽办学思路,实行双方优势互补创造了空间和条件。“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学校教育由此具有开放性、柔性化的特点。学校利用企业的实习实训资源,企业利用学校的师资等资源,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双方实现双赢。
  
  二、目前“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利益协调困难
  “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想顺利而且成功实施,必须协调好各方利益,因此合作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一种利益的权衡和争夺的过程。在开展“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职业院校的目的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其自身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对职业院校的期望和要求。而企业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过程中,也是有利益追求的,企业是想通过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既定的发展目标。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其实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目标既有一致性也有冲突,如何更好地协调双方的冲突,使他们的利益更加的一致,是“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比如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信息不畅可能是影响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在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上是不同的,必须看到职业院校对学生信息掌握得比较好,而对企业方面的信息掌握得比较少,对于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具有什么样的标准,则信息掌握不充分。这就导致了有些企业每月只要支付给学生一定的补贴,无需再支付其他费用,从而实质上把实习生当作了廉价劳动力。有的企业主要让学生来做一些具体的工作,而并不是想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还有些企业认为培训学生首先应该是为企业创造价值,不愿加以精心培养,不太愿意给实习生轮岗,有时没有专职的指导人员,即使有指导人员,对实习岗位“师傅”的指导工作也没有相关的考核,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导致配备的指导师傅对顶岗实习工作的参与度不足,缺乏热情和责任心,敷衍了事,使实习生得不到有益指导等。
  
  (二)合作动力不足
  合作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动力不足,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面临着很多的发展问题。相比较于与职业院校合作,企业更关心的是产品的销售问题,利润实现多少的问题。因此同职业院校的合作可能是企业不能给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这是企业合作动力不足的表现也是原因。其次在学生进入到企业后,企业的指导老师动力也可能不足,原因是企业为了节省用工成本,往往把学生当做简单的劳动力来进行使用,而参与指导的老师由于没有及时合理的过程跟踪,也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所以导致企业的指导老师认为出力不出力一个样,从而产生动力不足的现象,动力不足就容易产生学生实习管理过程过于形式化,配备的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工作的参与度不足、缺乏热情和责任心。最后是学生动力不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一般只从事一些低级的工作,这可能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与目标,再加上企业指导老师在指导思想和管理上存在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对实习工作没有了兴趣,于是就容易出现一些学生开小差,不好好干的现象。
  (三)适应需求变化的问题
  “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职业院校三年的教学计划而设置的。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职业院校本身办学调整的需求。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考虑到市场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针对这些变化,职业院校必须适时对“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和计划进行调整。如果不调整,很显然“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四)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显然由于在“2”阶段与“1”阶段,学生要面临不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就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有的职业院校管理的比较严格,到了企业却比较松散,导致学生一时间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导致了前紧后松的现象发生,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没有在企业得到合理的利用,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而有的时候则会出现职业院校管理不是很严格,到了企业管理的非常严格,从而让学生认为“1”阶段的学习很难,并且认为支付的报酬与学生付出的劳动不对等。产生这些情况,都意味着学生不能及时地进行角色的转变,也不能有效地利用好职业院校与企业给自己带来的学习机会。从而使“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了为学习而学习,为实习而实习,没有内容也没有实践性的一种培养模式。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在“2”阶段与“1”阶段的管理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师资力量是“2+1”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是从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直接招聘过来的本科或者研究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在实践技能上却十分欠缺。职业教育是对理论要求和实践技能两者兼重的教育。如果教师只有理论基础,而没有实践技能,显然是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的。同样,职业院校从企业引进的指导教师也有问题,他们则与招聘来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老师具有相反的特点,即实践能力很强,但理论知识不足。显然只会一条腿走路的人,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的,再加上职业院校在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和运用上又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导致师资力量成为了“2+1”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要想让“2+1”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发挥作用和实效,就必须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
  
  三、提高“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效率与质量的建议与对策
  
  (一)统一认识,推广“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2+1”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被证明是能够满足社会、企业需要,并能充分实现职业院校办学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开展,职业院校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进入到社会当中,来检验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检验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是否正确,从而让他们能否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与问题,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水平和能力。显然这种结果。无论是对于国家、企业、职业院校乃至对于学生的家庭。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对于这样的一种模式,我们应该不断地通过各种宣传,来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来获得企业和社会的支持,只有这样“2+1”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可以利用手中的公权力,来加强对“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从而为其实施与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学生在“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现象,主要是由于“2”阶段与“1阶段”的学习内容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学生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的调试。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通过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心理座谈的方式来让学生了解“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内容所在。通过聘请一些优秀的毕业生,让学生了解如何更好地融入到“1”的学习阶段当中去,职业院校应该注意企业文化与院校文化的不同,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教育,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来教育学生保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针对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出现岗位不理想、不适应岗位要求、中途离岗、违反纪律、不满薪酬等情况,校企应该加强协调合作,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引导工作,教育学生摆好自己的位置,确定好自己的角色。通过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教育工作,使学生到企业之后能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和意识的形成。
  
  (三)深化专业改革,按市场与企业需求,对专业定期重新设置、调整和嫁接
  “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根据市场与企业的需求,进行内容和计划的调整。其中专业的重新设置、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是必须进行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必须加大对课程设置的调整力度,也要作好课程之间的统筹工作。要通过不断打破课程以及学科之间壁垒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计划上,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要,在重新设定专业之后,按照专业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阶段,来展开教学工作。在理论学习阶段,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学生需要的结合,在实践技能操作阶段。要制定合理的实习计划,并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比较完整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还应该根据企业以及行业和市场的需求,对专业的就业方向进行及时的调整,要及时地对那些市场不再需要的专业进行撤离和改革,从而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综合性人才。
  
  (四)加强管理,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职教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首先职业院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为师资队伍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职业院校应该在教师的职称晋升、课时酬金、学习进修等方面制定一些激励制度或优惠政策,以保证师资队伍稳定;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通过校内和校外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其次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和政策制定,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的伍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最后要聘任经验丰富的、有技术的兼职教师来校任教,职业院校可以从社会上或者企业中聘请经验丰富和技术一流的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任教,并加强对他们的管理,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让他们能够及时的发挥他们的才能。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推动“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顺利运行。
  
  (五)加强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深度融合
  首先,健全保障机制是保证双方能够互利合作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健全“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规章,通过组织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方式来为“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保障。其次。要不断健全学生实习和管理机制。校企应共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习管理办法,规范实习工作,确保实习成效。最后,要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双赢”机制。建立利益共同体,是实施“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保证,合作双方应努力建立利益共同体,不断形成新的、更多的利益共同点。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应加强指导力度,政府应该参与建立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以激励企业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合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