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学前音乐教育论文 篇19

2024-01-23 15: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古人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简单地说,就是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但是这样的自我安慰也是一种想象的过程,即通过某一事物对自我需求进行想象。在我们的学前教育中,让孩子进行自我想象也是一种幼儿所需要掌握的情感能力。而这样的情感能力在艺术教育中显现得特别明显,理论上,我们把这种情感体验称为“通感”。

  一、关于通感

  当我们聆听一首动听的音乐,当我们欣赏一幅精美的图画,当我们倾听一个美妙的故事时,许多生动的画面会不期而至,从而带给我们生活中无数的意外,让我们感到生命中无数的惬意,这是因为有“通感”的存在,让整个生命绽放得如此绚丽。

  (一)通感的内涵

  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某一感觉系统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不仅引起自身直接的、相应的反应,还能触发其他感觉系统共鸣的一种心理现象。从通感角度来说,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沟通的。在日常生活中通感也经常出现,如闻到满屋的饭菜香,即使还没有食用,就能想象出美味的佳肴;闻到沁鼻的花香,就能联想到满满的一大片花田,这就是通感。

  (二)艺术通感的内涵

  艺术通感是通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体现,指的是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能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经常有感于物,有悟于心,从而在创作时感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进入幼儿园,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和自然.有了更多的审美感知对象。此外,幼儿的语言系统也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且视、听、触、味、嗅各感官的功能也开始得到完善。他们已经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美的感知和审美情感,并且也开始接触一些特意安排的艺术教育活动。

  二、艺术通感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价值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儿早期音乐能力的开发与发展,依赖于系统的音乐教育,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取决于成长的环境以及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结果。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外界的认知是不同的,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同样,对音乐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幼儿往往需要借助自己的身体动作、语言、绘画、表情等各种感官形象个性化地自然表达出来。

  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包括:幼儿韵律活动、幼儿歌唱活动、幼儿音乐节奏活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笔者将就这四个方面结合自身的教学浅析艺术通感在学前儿童音乐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一)艺术通感在韵律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幼儿阶段已掌握了基本的走、跑、跳等动作,并喜欢随音乐做一些轻松而有节奏感的动作。翻阅幼儿艺术教育的教材,韵律活动的比例在音乐活动中越来越多地体现,如在大班上学期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中,在32个音乐活动中有11个活动是韵律活动,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进行韵律活动?如何才能让幼儿真正地体会到韵律活动的内涵?在以往的韵律活动中,教师往往是让幼儿根据音乐自己创编各种动作,由于幼儿经验有限.经常出现动作简单、缺乏美感或创意,甚至不会创编动作等现象。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我觉得执教韵律活动的老师首先必须具有非常好的舞蹈功底和音乐感受力,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经验,充实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以及节奏的把握,让幼儿感觉美,发现美,体会美。并且将“通感”运用到活动中,利用图画、语言或多种方式,可以让幼儿多方面地感知,激发幼儿进行想象和得到情感的体验。

  如,在大班韵律活动“熊和石头人”中,在第一课时学会“熊和石头人”这首歌曲以后,第二课时重点就是玩同一个韵律游戏。

  在学习歌曲的时候,教师就让幼儿感知什么地方是小朋友,什么地方是大熊,因此孩子们根据音乐能够比较好地感知,知道轻快的音乐是小朋友,重重的声音是大熊。在对第一课时进行复习后,就要和孩子们开始进行韵律活动了。

  活动过程:

  ①教师引导幼儿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词内容。

  ②播放音乐,启发幼儿随音乐自由做简单的舞蹈动作。

  ③教师将幼儿自主创编的动作进行整理,带领幼儿听音乐进行动作表演。

  ④分角色扮演玩游戏:熊和石头人。

  怎样才能更好地记住歌词的内容呢?教师的问题一提出孩子们就回答可以做一些动作,因此有了第一部分,我唱歌,请孩子们根据我的歌声来创编动作,大家想出了很多的动作,在唱“小鸟喳喳叫”时,大多数孩子做出了小鸟飞的动作,在唱“小兔蹦蹦跳跳”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做出了小兔跳的动作。而其他的歌词孩子们也能根据歌词进行动作的创编,在幼儿表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通过语言指导和必要的动作示范,鼓励幼儿结合乐曲做出多种有趣的动作。当幼儿能够用动作表现歌词后,我就请小朋友随着音乐来进行表演,让幼儿得到听觉、动觉的刺激。最后的游戏中,幼儿在音乐伴奏下,用动作、姿态、表情等来表现音乐的内容、性质和音乐形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的审美感受,反应能力、创造能力也由此能够得到提高。

  (二)艺术通感在节奏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节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灵魂,是音乐的生命所在。因此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也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幼儿园艺术教材中,专门的节奏活动是不多的,但是培养和训练幼儿节奏感的方式多种多样,利用打击乐是非常好的表现方式。

  如在大班打击乐活动《木瓜恰恰恰》。

  活动过程:

  ①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教学挂图上的图谱学习相应的节奏型。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学习将音乐与图谱相匹配。

  ③教师引导幼儿倾听A段音乐,在每一句的句末随节奏念“恰恰恰”。

  ④教师请一个幼儿指图,其他幼儿拍节奏,并在A段音乐每一句的句末随节奏念“恰恰恰”。

  ⑤幼儿学习看指挥分声部拍节奏。

  ⑥教师引导幼儿探索配器方案。

  ⑦幼儿看教师指挥,用打击乐器演奏。

  在这样的活动中,又要让幼儿学打节奏,又要让幼儿感受音乐,又要让幼儿配器演奏,如果没有其他途径的帮忙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活动中,我利用了图谱,并且图谱均用了水果表示,能够更加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后面的配器演奏中,不同形象水果的方式也能使幼儿借助视觉上的刺激分清自己演奏乐曲的内容。并且在活动中教师的身体动作、指挥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更好地调动幼儿的眼、手、身体、耳朵等感官感知并表现音乐。在活动最后,我发现,虽然幼儿既要用眼睛看,也要用耳朵听,同时还要操作手中的乐器,但是通过多种感官的运用却能让幼儿掌握得比较好。

  (三)艺术通感在歌唱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以往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弹琴,幼儿学唱,在反复的学唱与练习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歌曲。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幼儿都会感觉到枯燥,幼儿的兴趣也会在一遍遍重复学唱中渐渐消失。在歌唱活动中,旋律是音乐表现情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人们在听音乐时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旋律。不同的歌曲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如《大中国》表现的是比较振奋人心的爱国场面;《甜蜜蜜》表现的则是邻家女孩般细腻的情感。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幼儿掌握好歌曲旋律,把握好音高,往往会借助一些直观教具、图片、手指动作等来促进幼儿掌握和理解,通过建立的视觉、动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一致起来,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旋律感。

  如在大班音乐活动《羞答答》。

  活动过程:

  ①幼儿通过游戏理解“羞答答”的意思。

  ②幼儿学习歌曲。

  ③教师引导幼儿创编歌舞表演的动作。

  ④幼儿一边演唱一边完整地做动作,表演时结合表情,与同伴做对应动作时配合默契。

  这个活动是非常清晰的,第一部分理解,第二部分学唱,第三部分创编,第四部分表演。这几个环节层层递进,首先借助游戏让幼儿对活动的难点“羞答答”有很好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唱歌并创编动作。由于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因此在歌唱活动中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歌曲。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不是仅仅让听一听、唱一唱,而是动起来,因此歌唱教学也会变得趣味盎然。

  (四)艺术通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可以使幼儿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情感,并使他们初步养成倾听、理解、个性化表现音乐的能力。我们要培养幼儿从小就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及音乐听觉,使幼儿有一个艺术的头脑、一双音乐的耳朵、一颗美好的心灵。

  作为一个一线的幼儿教师,我觉得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最难上的,因为要让这么小的孩子理解音乐之中的内涵,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借助幼儿的各种感官(动作、视觉等)来一起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大班音乐《森吉德玛》表现的是草原上的宁静悠远和欢腾热烈两种不同的意境。

  活动过程:

  ①幼儿边倾听音乐,边观看图片。

  ②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讨论。

  ③教师配乐诗朗诵。

  ④幼儿根据两段音乐的不同情绪创编简单的动作,随音乐即兴起舞。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通感是体现得最明显的。从活动过程里可以看到,在每个环节中,视觉、听觉、动觉都很好地有效运用了。在第一环节中,通过结合图片倾听音乐的方式能够给孩子们带来视觉刺激,从而更好地让幼儿了解音乐的情感色彩,发现两个段落的区别。在第三环节中,两种声音的听觉感受又给幼儿带来了不一样的音乐感受。而第四环节则是幼儿对音乐感受力的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而在音乐的教学中,我想,上好一次音乐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通感”,让音乐打开所有孩子的心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