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最缺的人才是实用技术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使用技术人才的根基。随着社会发展,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提上历史日程。
一是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要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民族之林,就必须努力培养出同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种技术人才。心理健康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是当代中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新时期社会对学校的需求。心理健康是中职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会产生抑郁、自卑、绝望,甚至自杀等心理行为。心理健康还是提高中职生审美素质的基础,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会在劳动中采取依赖、逃避的态度。因此,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其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中学生的自身素质,而身心健康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引发中职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中职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各种影响:金钱至上,社会腐败现象腐蚀着他们的心灵;社会暴力,网络,淫秽书刊杂志等糟粕带来的不良影响,严重影响着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二)家庭原因
现在的青少年大都是一孩或二孩家庭,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采取高压管制;有的家庭不和,父母离婚,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更有农村孩子自小就成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使孩子和家长之间缺乏沟通;有的家长因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缺乏爱心,缺少责任。
(三)学生自身原因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基础差,来自生活环境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处于精神紧张,心情压抑的状态,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自卑感、挫折感,使心理失衡。
三、中职生心理不健康容易引起的问题
(一)学习疲劳,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焦虑。
(二)早恋。
(三)网瘾。
(四)择业,就业误区。
(五)社交恐惧,知心朋友少,青春期叛逆,最终导致犯罪。
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一)帮助学生了解与接受自我,告诉他们生活道路上遇到挫折,往往是对自己没有充分了解。
(二)使学生学会觉察感觉与情绪,让他们能够区别爱、憎、悲、喜,并通过宣泄,言语等形式恰当表达出来。
(三)帮助学生认识人类行为,促使学生情绪成熟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四)帮助培养责任感。
(五)帮助学生学会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培养学生独立行动的精神,如何自己“做决定”及“解决问题”。
五、中职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一)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军事训练、文化教育等。学校采取开展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工具,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教育、转变不良行为。
(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包括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珍爱生命教育,励志教育等。中职教材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格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挖掘,对学生实施有意识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历史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对学生会产生积极影响。
(三)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老师的感染下热爱学习,主动进步,才能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良好个性的培养。
(四)取得社会与家长的支持
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尽力创设条件与机会,促进社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六、思路、方法与可行性
(一)建立中职生心理健康干预网络,并成立相互的预防干预机制。
(二)了解现状,做好试点。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对学生心理健康问卷,采取问卷、走访、案例分析等途径,对我县中职学生现状作全面的调查、了解和筛选。
(三)明确心理健康标准。1.自知——自我意识观念明确;2.自爱——正视现实,悦纳自己;3.自持——情绪稳定,乐观;4.自强——有理想和明确奋斗目标;5.自尊——善于与人友好相处;6.自制——遵守行为规范;7.自觉——努力工作和学习。
(四)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公益性心理咨询活动。
开展主题班会、夏令营、团队活动、晚会等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七、主要阶段性成果及应用效益
(一)主要阶段性成果
学习压力感由73.9%下降到30.3%;固执由34.5%下降到15%;敌对由30.1%下降到16%;人际关系紧张由37.5%减少到19%;抑郁由36.6%下降到20.1%;焦虑由45.2%下降到21%;自我强迫由40%下降到19%;情绪不稳由56.6%下降到30%;心理不平衡由30%减少到14%。
(二)应用效应:对口升学率,就业率明显提高,效果明显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21世纪是充满竞争与机遇,迅猛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良好的心理素质已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重视下,大家共同创造有利于中职生的学习、交往、生活及成长的和谐环境,共同关心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作者:王亚 寇克勇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4期
第2篇: 微信干预下中职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作为自媒体的典型代表,微信不仅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更能够通过公众号等方式实现特定群体以视频、图片和文字向个体传递信息的目的。信息化的普及缩小了人群间的“知识沟”,也让自媒体平台的使用者呈现出显著的低龄化特点。处在该年龄段的中职学生尚处在青春期与逆反期,情绪波动大,心理抗压能力弱,如何将积极疏导的心理知识“植入”学生内心并形成常态化成为了困扰高校思政工作的难题。本课题提出在院团委微信平台心理疏导信息干预下,将中职生群体实验前后的纵向研究数据与中职生的院系、性别交叉分析数据进行有机结合,通过SPSS统计得到研究结果如下:实验前后系部内和系部间UPI指数没有显著性差异;微信心理干预对目标系部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心理疏导效果;性别、专业及两者的交互作用未对结果产生显著性影响。通过将微信干预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研究结果的直观呈现,力图为研究进一步的深入搭载良性平台。
一,前言
微信作为自媒体平台的典型代表,其凭借简易化的操作及便捷化的查阅和分享功能成为了时下年轻人最为青睐的自媒体社交软件。通过微信功能中的订阅号功能,自媒体平台运营者能够定期将信息推送至平台供关注的受众阅读、评论、转发和分享。中职学生是微信的使用群体中的年轻群体,日常紧凑的校园学习生活与技能实践相互交织,使众多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倾向于使用微信软件向他人倾诉,同时通过阅读微信订阅号推送的软文来寻求情感上的慰藉。故能否通过利用微信平台,将特定的心理健康和疏导信息传递给中专学生,以力求达到改善其心理健康的目的则显得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特定的微信内容对中职生心理是否会产生一定影响是一项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国内学者赵永忠、林子江、杨闯、王维千、林海西基于微信的心理干预及随访对接受巩固期药物治疗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依从性的作用。研究团队将实验分成微信组(n=42)和对照组(n=43),微信组通过微信群进行健康教育,团体互助,放松训练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干预和随访,对照组仅推送提醒复诊的短信,随访24周。比较两组健康状况简表(SF-36)评分、Morisky依从性问卷评分,以及治愈率。最终得到对接受巩固期药物治疗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进行微信心理干预和随访,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结论,①研究证明了微信平台对于特定人群将产生心理影响。国内研究人员王晓丹在探索微信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过程中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利用网络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通过滚雪球的方法共回收332份有效问卷,并利用SmartPLS2.0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结构方程建模以检验提出的研究假设。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沟通效率、娱乐性以及社交地位提升这三种正向的价值期望差异能正向影响行为态度(满意度和情感性承诺),进而促进持续使用意向的产生;而正向的维持人际关系的价值期望差异只能通过影响满意度对持续使用意向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正向的自我展示价值差异对满意度和情感性承诺均没有显著性影响。②西南林业大学学者李田伟、李福源、刘倩在《微信时代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一文中从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入手,提出了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善用微信功能,顺势而为,不断摸索有效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方法。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学者杨莉、隆卫华则通过《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心理健康影响分析》一文分析了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探讨了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和消费影响。从关注"正"微信;发布"真"微信;做到"控"微信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微信时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④丰怡;刘凤娥;杨莹在《微信平台在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中通过列举近年来中央财经大学“中财同心圆”微信公众平台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取得的成效来探讨微信在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⑤因此,在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定位于中职学生群体,微信订阅号推送的特定心理健康信息对于中职生群体是否会产生积极影响,不同性别与专业之间又会有何区别,正是课题将要探寻与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通过选取某学院不同专业的80名中职生为被试,考虑到专业特点和性别上的反差特点,故选择理工类专业男女比例18/1的机电与汽车工程系(以下简称机电系),和文科类专业男女比例1/9的文化与旅游系(以下简称文旅系)两个专业的学生,被试分别选自机电与汽车工程系中职男生20名、中职女生20名;文化与旅游系中职男生20名、中职女生20名。所有被试实验前都从未关注过学院团委微信,被试学生平均年龄为14.83±1.14岁,学生平均入学年限为0.61±0.06年。
2.2研究工具
通过使用UPI大学生人格问卷(以下简称UPI)为测量工具。UPI为国内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学的心理咨询机构常备的学生心理健康测量工具。UPl含60个项日,之中56个项目为症状测试题,4个项目为测伪项。学生在UPI的56个症状题上做肯定项选择时记1分、否定项选择时记0分。UPI测试总分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测试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UPI总分超过25分者一般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2.3实验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在被试进入中专后一个月时,对所有被试进行UPI的初次测试;之后让被试关注学院团委架设的微信平台订阅号,将定期推送的特定心理疏导信息(积极心理学、幸福课、焦虑调节方法等文字与视频资料)作为介入因素,在被试关注团委微信平台推送的心理疏导信息六个月时,对研究对象进行UPI的再测。两次施测均采用集体测验,测试条件尽可能相同。
2.4实验程序
首先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呈现院团委微信干预前后被试学生的UPI心理指数变化;之后再以学生性别、专业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得出特定因素是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以此得出研究结果。
2.5统计学方法
该文数据采用SPSS20.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显著性水平定为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定为P<0.01。
三、研究结果
学院中专学生微信干预前及微信干预后的UPI得分情况见表1。
通过表1呈现的数据,可以直观看出该校两个专业的中职学生在微信心理信息干预前和微信心理
信息干预后的UPl总分均相对偏低。干预前,机电系的UPI的个体最高分值为10.35,最低分值为0.00;文旅系的UPI的个体最高分值为8.65,最低分值为0.00;全体均值为2.87。干预后,机电系的UPI的个体最高分值为7.36,最低分值为0.00;文旅系的UPI的个体最高分值为8.32,最低分值为0.21;全体均值为1.96。这说明学院机电系和文旅系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程度普遍较好,虽然有个别样本分数达接近10,但距心理亚健康界定值仍较远。
3.1微信心理信息干预前后专业内学生的UPI差异性比较
为讨论实验前后,中职学习的心理健康变化是否达到显著性差异,进而证明实验的有效性。将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实验前和试验后的UPI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前后,机电系的UPI总分差异非常显著。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t=4.45,df=39,P<0.01;实验前后,文旅系的UPI总分差异非常显著。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t=4.49,df=39,P<0.01。该项结果说明微信心理疏导信息对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都产生了预期的效果,实验前后的数值变化呈现非常显著性地降低。
3.2微信心理信息干预前后专业间学生的UPI差异性比较
为讨论实验前后,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指数差异性区别,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前,机电系与文旅系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假设方差齐性不显著(P>0.05),t=-1.108,df=78,P>0.05;实验后,机电系与文旅系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假设方差齐性不显著(P>0.05),t=-0.876,df=78,P>0.05。虽然试验后两个系的心理指数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较之实验前,差异却呈现略微减小的趋势,说明微信干预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产生了良好的心理影响作用,个体心理障碍情况得到普遍性地转变。
3.3微信心理信息干预前后不同性别学生的UPI差异性比较
不同性别中专学生的UPI总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学校中专学生实验前后,不同性别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如下。机电系不同性别被试实验前,t=-0.054,df=38,P>0.05,差异不显著;机电系不同性别被试实验后,t=-0.326,df=38,P>0.05,差异不显著;而文旅系不同性别被试实验前,t=1.358,df=38,P>0.05,差异不显著;文旅系不同性别被试实验后,t=1.634,df=38,P>0.05,差异不显著。此项分析证明实验前后,性别的因素都并未对各专业学生的UPI指数产生影响。
3.4 不同专业及性别中职学生在UPI上的差异性比较
为了考察不同专业和性别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在UPI调查中将中职学生的2个系部,2类性别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实验前不同专业和性别中职学生UPI总分方差分析见表2、实验后不同专业和性别中职学生UPI总分方差分析见表3。分析表明,实验前和实验后,不同专业和性别的中职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都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4.1微信心理干预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微信平台的创新发展为心理疏导“口袋化”提供了便利,中职学生作为微信群体中的主要使用人群,其无论在人数规模还是微信圈的关注度上都逐年呈现上升趋势,而心理障碍的低龄化现象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相关组织机构的关注重视。作为学院引导学生思想政治和实践活动建设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应当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平台,将积极的心理疏导信息推送给中职学生,结合该年龄段年轻人心理特点,通过风趣、直观、举例的“粘地气”方式贴近中职学生群体,以科学提升心理疏导的效果。
4.2学生的UPI心理指数差异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了机电系和文旅系两个专业的中职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前后的数据并未显示专业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PI指数未呈现显著差异,但应注意到文旅系的UPI平均心理指数较之机电系稍高了0.63。刊载在《个性和个体差异期刊》的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研究对来自16个拉丁美洲国家以及葡萄牙和巴西的总共31000名参与者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女性总体上比男性有更多的社会焦虑问题,因此,文旅系的UPI指数较高可能与文旅系女生居多的因素有关。
而在实验前后,微信心理信息的干预和引导让使机电系和文旅系的中职学生心理焦虑程度都有了非常显著性地下降,这反映出学院微信平台推送的心理健康知识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此种心理疏导方式或许可以考虑进一步在校园内推广,通过提升学生关注的人数和次数以达到更好地效果。
五、结论与建议
5.1 学院微信心理疏导的方式对学院对机电系和文旅系两个专业的中职学生心理产生了良性的显著性效果,实验前后学生UPI指数下降非常显著。搭载新媒体的心理教学疏导方式或许将逐步形成社会趋势,并将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身体健康产生良性影响。
5.2 该校中职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参与实验的两个系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不受到来自专业、性别和交互作用的显著性影响。
5.3 实验也为下一步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指导性方向。具体如下:第一,是否该校所有系部的中职学生都会在微信心理信息的疏导干预下产生良性转化;第二,家庭来源、独生与否、直系亲属职业等因素及交互作用是否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第三,微信心理干预信息推送在数量上和时间上的不同是否会产生不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