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大量运用历史资料,既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又可改变中学历史教师依赖教材,形成机械教学的现象。本文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模式,展示历史课运用文教资料史料教学所表现出独特有效的教学功能;通过分类评价法的应用,为史料教学提出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评价方式。
在教学中融入历史资料
带有浓厚通史味道的历史教材,由于没能从“学习的需要”来研究和组织教学内容,不能从“学习的规律”出发来安排教学内容;只注重结论,较少深入分析原因,很少叙述生动的史实,不但使学生感觉味同嚼蜡,更是弱化了历史教育的真正功能。
目前,学生反映历史课的问题有四个方面:
第一,学生们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只讲授课本,多找一些历史材料如:文物、图片、影像资料等,将形象生动的内容教授给学生,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学生们认为历史材料的选择既要重视材料的真实性,又要重视材料的有效性,否则错误的材料会误导学生,与教学无用的材料则会浪费学生的时间。
第三,学生们认为历史材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更快的理解和记住学习内容,并拓宽视野。
第四,学生们获得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网络、书籍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历史材料、历史知识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教育部制定和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内容包括:通过收集和研读历史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并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作出自己的解释。这种在实践基础上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利用历史材料开展历史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规律的体现。
运用文物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历史材料开展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出发点是:不但要让学生能直接阅读或观察到史料的表面信息(显性知识),而且要通过联系所学知识、或查阅有关历史文物的时代背景,把文物资料中的深层信息(隐性知识),正确推理解读出来,这样可以改变长期以来学生以“记”(记教材文本和前人结论)为主的学习习惯,养成以“发现”为主的历史学习方法,这将提高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感悟历史的公民意识和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例如“唐彩绘女俑”开展《唐代社会生活》的教学案例。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从这些陶俑中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教学思路是:首先,仔细观察(如果是图片则要阅读有关图片的说明文字);然后,提取显性信息,联系教材并查阅与文物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最后,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发掘、解读文物的隐性信息。
文物图片的说明,透露出以下信息:时间属唐代;造型人物是妇女;原素材是唐三彩陶俑。根据上述教学的基本思路,在了解文物的时间、内容后,接着应该了解文物的显性信息,如材质、形状、容貌、形态、服饰、体态等等,以回答“是什么?”。唐彩绘女俑生动逼真,其显性信息是:服饰华丽、发式多样,而且还文武才艺兼备。如要回答“为什么?”,即从这些显性信息探究唐代社会风貌、时代特征,联想唐朝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如陶瓷工艺、造型艺术等,再联系到唐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判断出唐代宫廷女性的奢华和文武才能兼备,引领当时时尚的潮流。由此了解到,唐代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开放和活跃的生活空间。从彩陶俑的制作、造型、彩绘等重要信息,也得出当时“陶瓷工艺具有较高水平”的结论。
从上述教学案例看,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运用文物资料进行历史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文物资料、历史图表、古籍材料的提供,以及教学策略、思考练习、拓展活动的设计,并且贯穿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物资料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之中,调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探求多种途径解决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评价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材料解析题的命题和评价也逐步走向成熟,材料题可以检测学生知识迁移和进行有效辨析的程度。如何检测?可采用分类评价法。即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该评价法将学生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分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拓展抽象结构”等五个不同的层次。这五个层次分别代表了学生对于某项具体知识的掌握水平,从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回答中,教师可以参照上述标准就学生对该项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做出判断并评价,从过去传统的采点评价到采意评价,将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观念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作者:胡江平 来源:教育 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