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数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2016-09-18 14: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造性的阶段,是实施教育最佳期。对于小学数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新编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成为这方面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地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和探讨。


  1.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的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巧设练习,培养创新思维。因为把数学练习设计好,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而好的习题都是科学艺术的。它来源于教师经验积累,知识积累和对教学艺术的探索。所以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上课时要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的思路卡在哪里?”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可这样提的问题:请问同学们随便量一个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老师便能很快猜出一个角的度数,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知道真的是这样,后引导学生去探索这里的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激发兴趣和爱好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和爱好是启发思维的重要动力和催化剂。教师设疑的情境、解疑的过程如同鱼钩上的鱼饵,诱饵味美,鱼儿就会争着上钩,同浬,寓知识于趣味中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向心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既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又利于转移学生的注意中心。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来激发兴趣。例如:我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节时,事先准备好一个大萝卜和一把刀,把它带进课堂,肯定会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产生疑问,“老师要干什么呢?” 。进行操作时,可以配以顺口溜:“一刀成面,二刀出棱,三刀冒尖顶。” 可能有的学生知道用意后,精力就不够集中了,这时要设问:继续往下切会出现什么形状呢?来吊起学生胃口。切到第六刀,便得了一个长方体,然后根据长方体的特征,边指着实物边说顺口溜:六个面,十二条棱,还有八个顶。接着转移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动手切个正方体。就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见,趣味教学,师生都不累。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3.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思考

 

  让我们首先来看全国较为著名的几位小学数学专家和特级教师对上一节好课的看法 徐斌说:理想的课堂是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张梅玲说:课堂教学过程是多边互动交往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学,互动生成的核心应该是在思考中学会思考。新课程追求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而开放式的教学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以学生思维水平层次的提升为目标的。

 

  根据上述观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节好课的关键是:互动生成有效思考。

 

  怎样才能做到互动生成呢?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鲜活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接着,教师诱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索解决,梳理构建、建立数学模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个体倾听、表达,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唤醒及建构的一个过程。如我在教学 55÷5+54÷9这样的题目,又出现了440-120÷6×5,这时该怎样计算呢?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知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时,应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但是具体怎么样落实呢?我就让学生自己尝试做一做,跟自己的好朋友讨论一下,就这样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请学生来回答时,我不发表意见,只是请其他学生来帮忙评。这样一层一层的把题目的运算过程剖析出来。我觉得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出来的,比老师一味的教出来的更能记牢。教师的语言不需太多,只要带有引导性不要让学生把题目想的离谱就可以了,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言论自由。

 

  上述案例说明,有了积极主动的思考,课堂才会产生出互动生成的精彩场面。这种互动生成是在师生共同努力配合下形成的,是一种内在的思维层面上的交流碰撞和交锋。这种生成是经过教师在呈现问题的前提下,激活学生思维,产生认知冲突。学生自觉的独立思考后,师生、生生互相交流产生的思维碰撞,互动生成最终达到有效的建构。

 

  总之,教师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钻研教材,找准目标。在课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维的问题。在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做到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思考,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达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作者:罗涛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7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