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根据阅读的主体,即师、生、文三者的不同,把阅读分为以师为主导的课内功用性阅读、以生为主的课外消遣性阅读及以文为主的探究性阅读。如能处理好这三种阅读的关系,并致力于“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法”,由课内到课外,由广泛到深度,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功用性阅读锤炼到实处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就是教师“导”的艺术所在。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去努力,发挥有效地主导作用,把学生的兴趣引到学习中来。简单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要强化个人魅力,让自己的幽默、学识、智慧、人格等个人魅力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他们在教师引导的艺术中主动融入到学习中;二是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营造交流的氛围,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质疑中提高,在切磋中成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多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与
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与自己息息相关,特别是农村学校更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用地域文化陶冶他们。WWW.133229.cOM让他们在家乡悠久的历史中、在秀美的山水中感悟、领会,接受文学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抓住学生的“兴趣”,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阅读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只以不变的课本进行功用性阅读,会让学生产生倦怠,甚至挫伤他们的阅读兴趣。每周定时在教室或学校图书室安排一节兴趣阅读,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选读物,教师只做参考性的提示,课后同学间互相查阅读书笔记,包括读物名称、向你推荐、个人点评、词句摘抄、点滴感受等;或者在课前5分钟抽查性的请学生推荐;教师检查掌握兴趣阅读的情况,以便努力调控。一个月组织一次读书笔记交流会。这种阅读目的是“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
通过以上的活动,使学生在大量地阅读中拓宽视野、获得体验、延伸个性。语文学习应是个人兴趣使然的结果。在广泛的阅读中,在大量的积累后,在优美的语言地碰撞下,点点滴滴、成年累月无限量放大的结果。所以学生的个人兴趣,对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至关重要。
三、精选文本,适时布置课外探究性阅读
1.有意识地将教材作为最直接、最好用的探究文本
在探究性阅读中,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教师应立足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如学习《阿房宫赋》一文时,在讲到“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时,有学生提出疑问:明亮的星光晶莹闪烁,像打开的梳妆镜,洗脸倒掉的胭脂水使渭水涨起油腻都好理解,然而“绿云”比喻乌黑浓密的头发却令人费解。关键是“绿”云为何用来比喻“黑”发?在视觉上,无论是“墨绿”、“深绿”、“浅绿”都不能与“黑”相比。教师这时就可以充分这次生疑,展开一次有效的探究阅读。
2.让学生在教材的文本矛盾处,展开挖掘、完成探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许多地方与以前的版本不太相同,许多内容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却也合理的地方。教师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些矛盾大胆探究。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但许多版本中却是“人生如梦”。到底是“人生如梦”,还是“人间如梦”?这就是很好的探究内容。
3.抓住专题、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延伸性探究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每本书都分为四个专题,它们以人文性为主导,每个专题紧紧围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条主线,设计了一系列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而又实在有效的语文实践。每个专题也不再是单一的文体。这样就有利于更好地整合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价值,拓展教学的空间,丰富教学的形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将它们有机的联系起来,进行必要的整合、注重整体的契合、展开有效的探究,必将大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4.让探究与学生生活的外延相连,拓展文本的内涵
新课改鼓励学生勇于实践,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这也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进行探索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到社会中去探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比如学习《雷雨(节选)》时,了解到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文。于是让学生把课文所描绘的情节用表演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抽象的语言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大家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这三种类型的阅读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相得益彰,非常有利于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进而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