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新课标 学困生 学习主动性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三年多以来,面对新的数学要求,新的数学理念,大多数学生不但获得了新的数学知识,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了进步与发展。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少数学生对新课程标准中新的要求不勤于钻研,不自主思考与探索、拓展与延伸、尝试与交流,这样又出现了学习困难的学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必须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主动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学习往往成为许多初中生最感头疼的课程。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课程有自身的特殊要求:一是数学学习对学生思维品位要求高,二是数学知识的链接是“紧密型”的,对数学的基本依赖性非常强。所以学生到了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分化现象特别严重,进而就出现了学困生。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难题,不少数学教师进行了大量艰苦的探索与实践,而“新课标”理念为应对初中数学“解困”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平台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造成一些初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数学旧课程本身而言,要求笼统模糊,目标简单划一,内容“繁、难、偏、旧”,脱离实际,学生很难有学习主动性,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在数学学习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越积越多,而解决困难的办法却少之又少;教师感到数学教学越来越难教,学生感到数学越来越难学,学困生也越来越多。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其基本理念为初中数学的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供了应对策略,也对学困生主动学习数学提供了学习平台。新课标的理念是: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困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创设求知情境、消除学困生心理自卑感
学困生往往认为自己差,同学、教师对他们已失去信心,因此,课堂上对教师所授内容缺乏积极进取的心理,根本不去动脑、动手,更谈不上强烈的求知欲。如何创设强烈的求知欲呢?首先,教师要向学困生讲明,他们也是学习的主体,要利用新课程标准,结合新课本内容,引导学困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由厌学到想学的转变。新课程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了思考、交流、探索、讨论。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为了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主动性,可创设这样五个“一”。
1. “学一学”。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把数学题目设计有梯度的几个小问题,指导学困生带着问题,层层递进地思考,用发展的观念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与知识结构关系,并归纳要点,以初步让学生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
2. “议一议”。教师可根据学一学当中所设计的问题,和学困生在学一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与学生相互讨论、小组之间的交流、集体解决等方式,给学困生提供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的机会,让学困生大胆发言,引导学困生去议、去思、去讨论,鼓励学困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思路;让学生自己解决出现的差错、漏洞,逐步形成正确的表述与思辨能力,来调动学困生的思维积极性。
3. “做一做”。根据学困生的思维程度,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尝试自我分析、解决问题,检测个人的学习成果。通过“拆一拆”、“涂一涂”、“剪一剪”、“拼一拼”等多种方式让学困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初步感知知识,增强学习自信心。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任意锐角三角形剪拼成矩形。学困生在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人人动手,剪拼得非常好,学习自觉性非常高,他们真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 想一想。教者要通过正确引导,使学困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从学困生的最近点入手,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展开联想,解决易懂的问题,过于难的题目对他们不作要求,使他们不畏惧数学,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分析对错原因,培养反思意识,从简单问题入手,让学困生多想多思。
5. 练一练。数学题目有浅有深,对学困生而言,只让他们练习与书中例题相似的题目,只是在数字上进行变换,必要时就让他们去解例题,然后进行对照,检查是否正确,从中发现问题,教师再及时纠错,让他们为解题正确而感到高兴。要使学困生的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就必须巧妙地设计学习资源,及时、准确地把握学困生的学习最佳时机。这样才能促进学困生真正去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充分调动他们学习主动性,消除学困生的心理自卑感。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困生学习有价值的、必要的数学知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学习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学科的基础。传统数学教学内容“繁、难、偏、旧”,不顾学困生的学习基础,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本身就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所以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首先,必须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习必需的数学知识,适度调整教学的进度与难度,使他们感到教有所学、学有所用。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有一部分数学上的学困生也属正常,问题是初中数学不是“选拔教育”,也不是“英才教育”,对那些数学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当多一份关爱、少一点责备,多一份鼓励、少一点埋怨,多一份耐心、少一点急噪。让学困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数学学习探究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让学困生在练习中体验乐趣,在操作测试中运用数学;让他们走进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周围的实际问题;让他们从自己数学学习的体验中,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感受成功,从而获得初中阶段所能够掌握的数学知识,这样也就培养了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更新教学观念,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标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来说,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他们应当而且也能够有主动获得数学知识的要求。要学困生有自主学习的精神,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分层要求,有针对性地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的内容和机会,这样就有利于提高“解困”的工作效率。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从知识性难点、理解性难点、思维性难点等方面帮助学困生排除学习障碍,克服新旧知识的相互干扰,鼓励他们积极自主参与数学学习,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育课程既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又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反映了知识的客观性,教学活动经验反映了知识的主观性。主观的数学活动经验对学生的发展作用重大,那么教师必须改变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困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学习态度。数学学习活动主要表现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应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适当的数学学习活动内容,以利于他们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通过一些数学实例,使他们逐步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新的情境中去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数学规律和结论。要使教室是学生的天地,变为“天地”是学生的教室;使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变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对于困难学生显得由为重要,因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所缺乏的正是自主的学习精神。教师应当在逐步克服其学习依赖性基础上,使他们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太阳究竟是早上离地球近,还是中午离地球近?如果中午近,为什么早上太阳大?如果早上近,为什么中午热?这里涉及距离远近、物体大小、空间位移、视觉变化等数学问题。两小儿不正是在自主思考和自由辩论中感受着数学知识吗?如果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困惑,那么困难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景将是何等的光明,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定将十足。
总之,转变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关键,首先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只有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才能使“帮扶解困”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才能给数学教学的“希望工程”带来希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陈为从,李志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苏州大学出版社.
[3]黄玉枝.数学教育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