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有效导入 与 有效学习 之关联及实施策略探究

2015-10-04 15: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问题的提出
“有效导入”指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应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加工,营造合理的学习场境并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进入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获得自身发展的过程。
1.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下教师在思想上对“有效导入”还存有怀疑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我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精英教育”模式至少现在还在影响着初中的科学教育,有的教师新的教育观念至今还没有真正的转变,新课程理念不明确;有许多教师手里拿的是新课程,可是教的方法还是老一套。有许多老师怀疑,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导入对教学、特别是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否适应中考要求,认为所谓的“有效导入”不过是公开课的作秀。
2.科学课堂导入方法单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现在有许多教师把新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简单地理解为整齐划一地对待所有学生,从而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排斥科学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削长补短”地平均学生的智力。科学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智力平平者和智力超群者。现在的学生科学素质还不高,文字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也不够,在小组讨论或教师提问时怕发言或者是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乱说等情况确实存在,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控制和驾驭好一堂课难度较大,所以课堂的导入就显的特别很重要。
3.教学导入轻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如何处理好“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之间的矛盾,是许多老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仍受教材的约束,不能真正使用新教材,而是在教教材。所以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的指导思想上,还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轻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教师的“有效导入”与学生“有效学习”的关联
1“.有效导入”是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
“有效导入”必须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实质上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并建立起联系的过程,贮存于学生长时记忆中的原有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如果学习者已有知识水平不适应新学习的要求,有效学习就难以产生。所以如果教师的“导入”有效,那他必定会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有效导入”必须关注学生的能力基础。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不同认知阶段的心理运算能力各不相同,制约着学习活动。只有认知发展水平与新的学习要求相适应,学生完成新的学习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才可能比较适当,教师也不会揠苗助长。
“有效导入”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情感意志是有效学习的动力和调控器,是影响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它们在学习活动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极大的热情和较强的自我动机才能持续不断地取得进步,情感对学习起着起力作用。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具有积极的情感,学习的热情就高,积极主动;反之则缺少学习的动力,被动消极。学习过程不可能都是轻松愉快的,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意志则帮助学生在学习行动中克服困难,它对学习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2“.有效导入”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关键特征学生的认知参与是“有效导入”的基本要求。主动的认知参与是指学生依据学习目标或教师的要求,运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认知能力,主动地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主动认知参与的前提是学生对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认识,它是一个目标导向的过程。学生的主动认知参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注意力能够较长时间地集中于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上,而离开其他无关事物;能综合运用感知、记忆、言语等各种认知能力进行信息加工,获得新知识,并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成功地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能够恰当运用复述、组织、精加工、时间管理等学习策略完成学习任务;能够采取以自主学习为主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师生互动和积极思考中获得新知。
学生的情意参与是“有效导入”的必要保证。积极的情意参与是指学生对学习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较强的意志努力。只有认知与情感意志的整体参与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学生积极的情意参与体现在,对新的学习具有强烈的向往和饱满的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因成功而积累起愉快的情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继续学习的愿望;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前行、不退缩,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学生的行为参与是“有效导入”的直接体现。行为参与不能与认知参与和情意参与截然分开。有效的行为参与主要是指学生对学习的行为投入度高,学习效果好。
它具体表现在,学生能够合理地管理学习时间,用于专注学习的时间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互动。学习互动可以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控制模式,也可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协商模式,或者是以发展学生个性、创造性为根本的自主模式,各种互动模式都有其优势与局限,可根据新学习内容的特点加以选择。
3.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是“有效导入”的最终旨趣
教师的导入目标是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获得了恰如其分的发展。学习目标达成不仅包括新的知识技能的获得,还包括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方法策略的掌握、积极情感态度的养成及良好意志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教师有效导入的基本目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是解决问题、产生智慧的基本条件。有效学习在学习效果上首先应该表现为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理解和运用知识,熟练地掌握学习技能;通过学习锻炼和提高了学习能力,为后继学习提供了能力保证。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度,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学习任务、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单元学习检查的情况来评价。
学生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掌握是教师有效导入的必然要求。“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位社会成员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继续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学生的有效学习在学习效果上还应该包括学生对一定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具体表现在,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能够掌握基本学习策略和运用支持性学习策略,前者如复述、组织、精加工等策略,后者主要指组织、安排自己日常学习活动的方法;能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教师“有效导入”的实施策略
1.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其情感体验是不大相同的。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科学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初中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科学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获得感性材料,探索科学规律,认识科学世界的基本手段。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类型的科学实验作为科学课的引入环节,能够达到创设良好学习环境的目的。例如:“长度的测量”这一课题,内容很枯燥,如果上课伊始要求学生用毫米刻度的短尺量自己课本的宽度和一页纸的厚度,并要求同学间相互交流测量结果,同学们发现每个人量度的数值都不一样。这样引入新课,使“平淡”的课题变得比较生动,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2.在导入中设置趣味,以唤醒学生的轻松心境
如果教师用促人深省的发问,用妙趣横生的游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用简单明了的实验作为科学课的引入环节,不仅能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他们将以一种轻松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学习新课。例如,在“摩擦”的教学中,让两个力气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做一个“夺瓶”的游戏,教师先让其中一位同学抓住较细的瓶颈,另一位同学抓住较粗的瓶身,然后互相拉夺,看谁获胜。让获胜者将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夺,看能否再获胜。这样引入新课,有活泼的形式,有紧张的情节,有逼真的表演,有热烈的场面,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导入中增强感染,以引发学生的情意参与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情感具有巨大的动力功能,它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发动、强化和支配的作用。教师在导入环节中渗透感染性因子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怀,来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第二,注意引入新课的艺术性:以情动情,例如,在学习“惯性、惯性的应用”时,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风趣的动作,绘声绘色地介绍自己跌交的“学问”,使学生对惯性和惯性的应用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对教材烂熟于心,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从而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真心实意地说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趣因素和艺术勉力。
4.在导入中渗透启发,以激起学生的主动探索
运用启发性因子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观察和实验、讨论和讲述某一现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借助设疑来启发学生思考;又可以设置悬念,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更可以借助师生对话,通过获取反馈信息,为学生矫正思路,等等。
四、“有效导入”的原则
1.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原则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引入环节是其中一部分,教师设计引入环节一定要服从于人、服务于课的整体结构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最佳运行,有利于发挥课的整体功能,并为全课的最佳效益奠定基础。因此,初中科学课无论采用什么引入形式,都要简明扼要,生动有趣,引思传神。科学课的导入环节要讲究实效,力争用较少的时间实现最优的引入,以便为以后课的展开和收尾提供充裕的时间。
2.摆正热烈和凝重的原则
引入新课需要有热烈的课堂气氛,因为在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往往会有热烈的情绪,大脑易进入适宜的兴奋状态。但是教学实践表明,单纯热烈的课堂气氛,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为无关的事物所陶醉,从而影响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在设计引入环节时,首先应该适应本课题既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教材、教师特点出发,设计出合适的引入新课的形式,使引入环节既有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在热烈中沉静下来进行思考。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