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课文的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古时候,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所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
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可以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
一、初读
初次接触一篇文言文,先让学生试着读课文,这一环节往往采用自由读的形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这是基础,也是最低要求。二是读准停顿,包括句子之间的停顿和句子内部的停顿。初读阶段,学生至少把课文要读三遍。第一遍边读边给生字注音,第二遍边读边断句、停顿,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初步理解,第三遍比较顺畅的读。在初读阶段要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梳理字形字音时,要培养学生查工具书的习惯,教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品读
品读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对照文言文原文,能流畅地用现代汉语朗读出来,或者读文言文原文,心中完全明白译文。品读环节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学生读一句原文,翻译一句,遇到疑难,查找资料,想法解决。当无法解决时,就做上记号向学生或老师请教。比较普遍的疑难字句在全班由老师讲解。扫除障碍后,让同桌互译,一人读原文,一人读译文,也可以对照原文自己大声读出译文。学生大声译读,可以让同学老师共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一环节,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要求学生像阅读现代文一样明白文章写了什么,要表达什么情感,是深入学习文章的前提。
三、悟读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如我们读《屈原列传》就是为了读屈原的行,读屈原的心,读屈原的思想情感体系。进而吸收养分,构建我们自己的思想情感体系。所以,学习这篇文言文时,就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司马迁的角度来关注屈原的人生及命运。从司马迁饱含血泪的字句中去感悟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体会作者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心中块垒的情感与目的。引领学生传承屈原以及司马迁身上的高尚人格。努力构建和追求高尚的人格,在当今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严重的形势下,更要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严书增 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