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

高校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产学研”体制探究

2016-08-16 14: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高等学校是培育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和开创现代生产技术的基地,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优势凸出。尤其是那些具有相关行业背景的高等学校,农业对其依赖更为明显。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挖掘高等学校服务现代农业的潜在优势,重构“产学研”结合的新体制,扫去制度屏障成为时代课题。本文拟就“产学研”结合的思想路径所做的思考,但愿能对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有所裨益,对高等学校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有所启发。


  高等学校是培育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和开创现代生产技术的基地,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优势凸出。尤其是那些具有相关行业背景的高等学校,农业对其依赖更为明显。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挖掘高等学校服务现代农业的潜在优势,重构“产学研”结合的新体制,扫去制度屏障成为时代课题。本文拟就“产学研”结合的思想路径所做的思考,但愿能对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有所裨益,对高等学校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有所启发。

 

  一、以整体发展为统领,夯实“产学研”结合的思想基础

 

  发展是第一要务,而整体发展则是发展的基本要求,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行业企业的“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上,整体性发展始终是统领一切思想行为的旗子。有了这面旗子,“产学研”结合便有了合理性,有了前进的目标和为此目标而奋斗的不懈动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时代条件下,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公司企业必须积极迎和市场需要,快速更新观念,以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重整组织模式和工作关系,革新激励模式和评价标准,以项目为纽带,按贡献计酬劳,推进社会整体发展。

 

  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安宁摇篮。除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人才培养工作外还,还应在探索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功能与外部社会的合作模式与合作途径,打造出一套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公司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探索出一条不同以往的、又很适合今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产学研”体制探究


  二、以政策引导为方向,兼顾“产学研”结合的社会需求

 

  政府政策是政府以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站在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的立场上制定出来的,具有宏观规划作用。因此它所设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不论是整体性的还是局部性的,其间的关系都是非常紧密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是在当今这种日益凸显出来的大科学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以争取最大工作合力的新型的生产关系模式。实现这种生产关系模式,将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只有在政府政策的宏观引导下,“产学研”结合才能把各种社会机构的分力最大程度地合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才能避免社会出现各种发展能量相互抵消的负面效应。一是要有通盘考虑和长远设计。各参与单位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认真领会政府政策的基础上,正确分析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利益需求,设计出符合自身需要的具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最大可能提升生产力水平。二是高等学校在这方面要有战略性考量,不断增强自己的政策敏感性和实践鉴别力,强化发展观念,树立战略意识,为最终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并积极投身到社会产业模式调整的洪流中去。

 

  三、以项目合作为纽带,重构“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

 

  改革开放前,我们的产、学、研一度也是结合在一起的。但结合的力度和发展水平不高,通过革新制度、重整责权、凸现效率、提升速度,为之后的以项目为纽带的“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提供了有效的经验。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量上出现了质的飞跃,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量的要求,在质的方面,高等学校与外部社会的结合之路日益凸显。以项目来结合,项目是价值体系、创造体系和利益体系。项目执行时,项目参与主体首先以合同方式规定各自的责权利。这样一来,参与主体在市场规范的约束下各自发挥竞争优势,大家各显其长,各尽其能,责任互束,各取其利。

 

  四、以转化现实生产力为动力,激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能量

 

  高等学校里的教师被固定在某个院系或者学科专业,在行政管束和学术层压的双层制约下,开展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样一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受到了很大限制。在激发教师的潜、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与当前的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和大科学时代相比突显弱性。要调整和改善这种关系,就要打破旧的格局,重塑新的格局。在保证学校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只能采取渐变方式,探索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的高校教师的生产力转化。一方面,“产学研”结合模式是由政府倡导的正在积极试行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处在发育期,尚未成熟,需要大力扶持和支持。另一方面,“产学研”结合模式又是大家都愿意实行的。因为这种模式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给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探索利益重分配机制留下了时间和空间。所以,高等学校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期,积极探索,大胆偿试,普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当然,高等学校在探索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的高校教师的利益关系时,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本质要求。高等学校不是企业,其价值取向不是掘取利润。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其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这样一来,高等学校在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时,一定要站牢自己的利益阵地,谨守教育忠诚,维护教育利益。在利益分配中把握一个总原则:人才培养第一,科学研究第二;凡是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事,就做,否则,就不做。

 

  五、以法律规范为准绳,保证“产学研”结合的良好秩序

 

  任何社会主体都要在法律的约束下活动,任何社会事件都要在规范的指引下发展,“产学研”结合也不例外。“产学研”结合是个复杂体系,这里面存在着利益主体和纷繁的事件过程,值得约束和指引的元素很多,同时,它又是一个创造体系,更多地需要体制的柔性和规范的活性,否则,“产学研”结合就走向了 “吃大锅饭”的尴尬境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日益成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领域的法律规范的建设工作,尽早动手,让法律规范建设与“产学研”结合共同成长。

 

  因此需要制订适合“产学研”结合的法律规范。对于高等学校,在探索践行“产学研”结合模式时,也要在法律规范的形成方面积累经验。尤其是针对那些牵涉到学校本质发展要求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方面,高等学校更是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因为不做不知道,只有做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复杂性。比如这里头的交叉学科的管理问题、产学研的对接方式问题、多元利益格局中的利益分配问题,都是十分难解的问题。都需要法律规范的指引,同时,又都需要给以足够的柔性照顾。对于法律界要积极关注这些交叉领域,紧跟时代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编写相关法律条文。政府部门要强化这个领域的管理工作,多调查研究,出台相关制度规范。只有政府真正重视起来,并且组织相关力量认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套刚柔相济的法律规范才能出现。唯此时,我们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才能在健康发展中生动活泼。

 

  作者:史要防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4年12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