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犬心力衰竭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犬心力衰竭毕业论文

马尔济斯犬(详情介绍)

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的排血量减少、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等全身性的血液循环障碍就可称之为心力衰竭。该病对狗狗有着严重的影响,对于它们的生命有着非常大的威胁。

病因:

一、急性心衰:

1.由于突然、大运动量的训练、追捕(特别是经过长期休闲的犬)。

2.临床治疗时静脉输液过快或量过大,超过心脏负担时。

3.见于注射对心肌有较强刺激性的药物,如钙、砷制剂等。

4.某些传染病如犬瘟热、中毒和发烧性疾病时,病毒和毒素直接侵害心肌,可引起继发性急性心衰竭。

二、慢性心衰:

除因长期、大量运动引起之外,也常见于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肺气肿等情况下。这是由于心脏代偿机能不足所造成的后果。

狗狗心力衰竭怎么办?

狗狗的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指各种病因致心脏病的严重阶段。

一、狗心力衰竭的病因:

1、狗狗心脏一时负荷过重,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如长期休闲的犬,突然剧烈运动;治疗疾病时,输液速度过快或量过多,尤其是对心肌有较强刺激性的药物(如钙制剂)。

2、心力衰竭也常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犬细小病毒病、弓形虫病以及心肌炎、各种中毒性疾病、慢性心内膜炎、慢性肾炎等。

二、狗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

主要根据发病原因,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稍加运动后症状加重,特别是心音和脉搏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即可确诊。

a)、急性心力衰竭:

1、病犬表现高度呼吸困难,脉搏频数,细弱而不整。

2、病犬不愿活动,口腔眼结膜发紫,静脉怒张,常突然倒地痉挛抽搐。

3、多并发肺水肿,自两侧鼻子流出泡样鼻液。

b)、慢性心力衰竭:

1、病情发展缓慢,病程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2、病犬精神沉郁,不愿运动,稍加运动,即呈现疲劳、呼吸困难。

3、口腔眼结膜等等可以看到的粘膜发紫,体表静脉怒张,四肢末梢常发对称性水肿,无热无痛,心音减弱,常可听到心内杂音和心律失常。

三、狗心力衰竭的防范措施:

1、加强护理:对急性心力衰竭病犬,应立即使其安静休息,停止一切训练和作业。给予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对呼吸困难的犬,应立即进行吸氧补氧。

2、增强心肌收缩力:对急性心力衰竭病犬,为了急救,应选用速效、高效的强心剂。

3、减轻心脏负荷:对出现心性浮肿的病犬,适当限制饮水和给盐量,选用适当的利尿剂,会有较好的疗效。

心衰喝水会导致血容上涨,容易出现腹水四肢肿胀的情况,不是不能喝水,但是得少喝,喝之前的三分之二就行了,要是出现腹水情况立马减少饮水,适当吃些利尿,平时养心护心的匹莫苯丹、肺心康、焕心依梦牛肉锭不能断。 想了解更多可以百度一下

我家伊伊之前都没怎么管他,后来越来越严重才带它去检查发现是心脏病引起的心肺衰竭,现在它年龄大了,手术肯定是不能了,现在都是吃换心依梦,希望它能多陪我

毕业论文关于心力衰竭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不断发展,研究成果论文也越来越多。以下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以供参考,欢迎借鉴阅读。

论文题目: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近3年我院收治的56例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占同期小儿肺炎的(56/186),婴儿占。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100%),鼻翼扇动(),三凹征(100%),紫绀(),烦躁(),发热(),呼吸和心率增快,两肺均可闻及中细湿啰音(100%)和肝脏肿大 (100%)等。在使用抗生素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西地兰和多巴胺、酚妥拉明等药物,56例心力衰竭都迅速控制并完全纠正,心力衰竭纠正平均时间 d,最长3 d,肺炎治愈率为,好转率为,无死亡患儿,平均住院天数 d。结论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属于重症肺炎范畴,病情变化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联合治疗是关键。

关键词: 小儿肺炎;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小儿肺炎是引起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0万婴幼儿死于肺炎,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原因,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简称心力衰竭)属重症肺炎范畴,预后的危险性较普通肺炎有所增加,是儿科危重症[1]。现将我科近3年来收治的56例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符合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诊断的56例患儿,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1个月~3岁,1~3个月17 例,6个月11例,9个月9例,12个月6例,3岁13例,≤12个月43例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0例,Ⅱ度营养不良4例,腹泻轻度脱水4 例,低钙血症3例,中毒性脑病7例,败血症1例,脓气胸1例,呼吸衰竭2例。入院时伴有心力衰竭37例,入院后不久出现心力衰竭19例。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56例(100%),鼻翼扇动38例(),三凹征56例(100%),紫绀48例(),烦躁42例(),精神差 23例(),发热46例(),其中36℃~37℃ 10例、~℃ 28例、~40℃ 8例。脉博110者4例()。血白细胞20×109/L者5例()。中性分类者44例()。心肌酶学检查: CK升高25例()、CK-MB升高25例()、LDH升高25例(),α-HBDH升高40例(),AST升高35例()。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无ST-T改变。胸部X线检查:56例(100%)均示小片絮状阴影(右肺23例、 左肺2例、两肺31例),心影增大5例()。

治疗 ①采用综合疗法,除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吸氧或高频喷射通气、镇静、退热、支持疗法外,抗感染用三联抗生素,中毒性脑病给予降颅压治疗。纠正心力衰竭用西地兰(用量2岁 mg/kg,首剂用1/2量,必需时隔6~8 h再用1/4量,第2天后不用维持量)、氨茶碱(3~5 mg/kg)静脉滴注、速尿(lmg/(kg?次),1次/4~6 h)、德沙美松( mg/kg)及5%碳酸氢钠(3~5 ml/kg)静滴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多巴胺5 μg/(kg?min)联合小剂量酚妥拉明5 μg/(kg?min)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用微量输液器控制时间匀速输入;②疗效标准:按给药后计时,喘憋缓解,紫绀消失,心力衰竭纠正均按症状缓解及心力衰竭纠正后24 h内无复现者为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胸透、血常规均正常;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减轻,心力衰竭纠正,胸透肺部阴影仍未吸收,血常规正常或异常。

2 结果

56例的心力衰竭都迅速控制并完全纠正,心力衰竭纠正平均时间 d,最长3 d,其中33例用西地兰1次,20例用2次,2例用3次,无一例用维持量,无洋地黄毒副反应发生。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用药时间为3~5 d,用药期间无不良反应。肺炎治愈49例(),好转(自动出院)7例,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天数 d。

3 讨论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属于重症肺炎范畴,我科近3年来收治56例,占同期小儿肺炎的(56/186),56例中婴儿18例占,与文献报告相似。目前认为重症肺炎除微生物的直接侵害外,更重要的是微生物及其蛋白质或脂质产物启动了自身免疫系统参与调控的一系列生物连锁反应,涉及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炎症的释放等,临床表现为微循环障碍和微血栓形成[3]。此外婴儿的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黏膜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肺组织发育差、肺泡小、数量少、血管、血质丰富,易发生肺部感染,从而妨碍通气与气体交换,易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4-5]。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是由于感染使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发生炎症,黏膜水肿,泡壁充血,泡腔充满炎性渗出物,阻碍通气和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和CO2潴留。低氧血症引起的酸中毒,可干扰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对钾、钠离子的交换,引起肺小动脉痉挛,致肺动脉高压。使回流右心血液受阻,体循环淤血,影响心输出量,加重心力衰竭。

婴幼儿重度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病情变化快,极易导致患儿死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诊治的关键[6]。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与严重肺炎本身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均有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及烦躁不安,但前者是由于血动力学变化,心室容量负荷增加造成肺静脉压增高,肺淤血肺水肿引起,后者则由于肺泡炎性变引起肺泡浆液渗出所致。目前国内已广泛开展无创性心功能测定,如心脏收缩时间间期和舒张时间间期测定、心搏出量测定、心脏及大血管径线测定、心瓣膜流速测定、核素心室造影和核听诊器检查、血液内分泌变化测定来诊断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但在基层医院受条件所限,仍只能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指标来诊断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本组资料显示,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除有较明显的紫绀、鼻翼扇动、呼吸困难、三凹征、烦躁、肺湿啰音外,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加≥160次 /min,呼吸增快≥60次/min,肝肿大右肋下≥3 cm,与文献所述相似[5]。心脏扩大和奔马律无疑是心力衰竭一项重要的诊断指标,但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大多数都不明显,加上肺气肿和肺实质病变因素的影响,往往是很难从体征上得到证实,本组仅有的患儿出现奔马律。

也因肺部啰音的影响,心音低或听不清,因此心音低钝一项仅供参考。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主要为右心力衰竭,但本组患儿发生下肢水肿仅,这可能与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发生快,病程短有关。因此提示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诊断应以原发病症状加重、心率呼吸增快和肝肿大三者同时存在为主要指标,对患肺炎的婴幼儿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上述表现即应考虑合并心力衰竭,及时治疗,以迅速控制心力衰竭,防止病情恶化。对于并发心力衰竭的'治疗,多数学者主张在抗感染、吸氧、镇静的基础上抗心力衰竭治疗。本组资料表明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大多为肺部炎症、发热、血白细胞及中性分类升高明显,用三联抗生素治疗,治愈17例,好转7例,无死亡病例,说明迅速控制感染,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十分重要。由于小儿的心肌细胞浆网量少,钙诱导离子释放的功能尚未成熟。心肌收缩蛋白对钙的敏感性随发育而增高,小儿心肌收缩力的储备有限,心肌的顺应性也较差。

因此,在应用洋地黄制剂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要偏小,选用地高辛或西地兰,尽量不用毒性大的毒毛旋花子甙K。本组入院时伴有心力衰竭37例,入院后不久出现心力衰竭19 例,提示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大多急而重,进展快,宜采用速效强心药。本组采用西地兰54例,仅用1~2次西地兰即使心力衰竭迅速控制,说明西地兰仍是目前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安全而有效的药物,与氨茶碱配合,具有迅速控制心力衰竭,不必用维持量,从而减少西地兰用量进而减少洋地黄毒副反应发生的优点。

多巴胺是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通过心肌β1-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AC)系统耦联,激活AC,使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升高,加强心肌收缩力 [7]。小剂量多巴胺主要兴奋多巴胺受体,使外周血管阻力减小,心输出量增加。酚妥拉明[8]是a受体阻滞剂,能直接扩张小动脉有效降低肺动脉压,起效快,达峰时间短,适宜剂量既能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又能避免不良反应,静脉给药最佳剂量为5 μg/(kg?min),每次给药总量为015~110 mg/kg。因而两药联用剂量均选择5 μg/(kg?min),在使用了其治疗作用的同时又避免了副作用的产生,特别强调的是输入过程必须用微量输入器控制速度以确保剂量匀速进入。确保安全性和剂量使用的正确性,本组患儿无明显不良反应。本组病例观察二者联合应用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配合洋地黄类药物发生强心作用快且强,无任何副作用,适合于基层儿科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沛然,黄磊.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的诊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9):1207-1207.

[2] 于瑞新.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进展.河北医药,2002,24(6):514-515.

[3] 杨峰,李翠萍.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106例诊治分析.包头医学院学报,2005,21(2):166-167.

[4] 王俊,杨柏松,韩晓华.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3,9(9):540-541.

[5] 陆樱.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2(3):481-482.

[6] 李志岚.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早期临床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94-96.

[7] 赵甬,吴云琴,盛瑶.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早期干预小儿重症肺炎预防心力衰竭58例.医药导报,2007,26(12):1463-1464.

[8] 苏小奇.酚妥拉明治疗33例婴幼儿肺炎心力衰竭临床分析.华夏医学,2007,20(3):44-45.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 “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 (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 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 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心力衰竭相关毕业论文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致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研究【摘要】目的:分析进行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治疗中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本次所选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50例均入住我院治疗,抽样分组所选患者,25例对照组采取硝酸甘油治疗,25例观察组基于对照组治疗前提下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均有所改善,而观察组患者改善较为明显,P<。结论: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治疗中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能够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与心功能,值得应用。【关键词】重组人脑利钠肽;硝酸甘油;心力衰竭;心功能;心肌梗死有研究[1]表明急性心力衰竭发生原因一般是患者冠状动脉发生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导致心肌坏死的疾病,患者会出现剧烈并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于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尤其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危险性比较高,需要引起临床工作人员的重视。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含硝酸甘油与重组人脑利钠肽。文章选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50例入住我院治疗的时间均是2017年08月份-2018年08月份,探讨了进行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治疗中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的安全性,总结如下:1.研究资料和方法研究的资料本次所选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50例入住我院治疗的时间均是2017年08月份-2018年08月份,抽样分组所选患者,25例对照组采取硝酸甘油治疗,25例观察组基于对照组治疗前提下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对照组13例男,12例女;年龄60-79岁,均值(67±)岁。观察组14例男,11例女;年龄62-79岁,均值(67±)岁。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发现缺乏显著的差异,P>,可比较。方法全部患者在入院以后,都口服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并且按照个体化采取β受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治疗,72小时以后采取米力农、洋地黄与多巴胺等药物。25例对照组采取硝酸甘油治疗,初始剂量是0μg/min,一分钟增5μg/in,一直到临床的效应用量平均值是40μg/min,然后维持5mg/d,静注,维持静脉滴注72小时。25例观察组基于对照组治疗前提下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用法用量为:选μg/kg的rh-BNP,实施静脉冲击,然后经μg/(kg•min)速度进行持续静脉的泵注,维持治疗一个疗程,也就是48小时。观察的指标(1)观察与如实记录两组患者心功能,其中主要包括LVEF(左室心射血分数)、NT-por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2]。(2)在治疗开始前、治疗结束后分别测定患者测定患者凝血指标,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都统计到excel表中,然后经统计学的软件进行处理,采取均数±的标准差()对计数类资料进行表示,同时采取t对是否存在统计的意义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主要采取百分比%来代表,同时采取卡方对是否存在统计的意义进行检验,若数据之间差异比较显著,则P<。2.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治疗前两组患者PT、APTT、PLT各项指标结果均没有明显差异,P>,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PLT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观察组的PT、APT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APTT均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P<,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比较(±s)分组时间PT(s)PLT(×109/L)APTT(s)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治疗以后,对照组LVEF为(±)%、NT-porBNP为(±)pg/ml,观察组LVEF为(±)%、NT-porBNP为(±)pg/ml,两组患者经过采取治疗措施以后,患者的LVEF、NT-porBNP均有所改善,而观察组患者改善较为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风险也比较高,尤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威胁性极高。为了提高患者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需要临床工作人员重视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目前,临床药物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相关研究[3]中显示硝酸甘油药物能够使患者预后得到良好改善,然而,基于药物使用以后患者效果不够显著,导致临床应用受限。脑利钠肽(BNP)是经左心室进行分泌,不仅可以对心肌纤维进行抑制与扩张血管,而且可以在交感神经的系统激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重组的人脑利钠肽(rhBNP)则是经生物重组的技术所合成类似于人类内源性的BNP结构药物,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应用前景比较好[4]。重组的人脑利钠肽并不是单纯血管的扩张剂,这种药物兼具不同的作用,能够促进钠排泄,具备利尿的作用,能够对RAAS系统以及交感神经的系统进行抑制,对急性心力衰竭的演变过程恶性循环进行阻滞。并且重组的人脑利钠肽在冠状动脉上有显著扩张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冠状动脉的阻力血管上扩张作用明显,对于缺血状态下的心肌微循环的血供改善较为有利,能够将心肌耗氧量降低[5]。本次研究中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PT、APTT、PLT各项指标结果均没有明显差异,P>,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PLT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观察组的PT、APT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APTT均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P<;两组患者经过采取治疗措施以后,患者的LVEF、NT-porBNP均有所改善,而观察组患者改善较为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综上,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治疗中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能够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与心功能,可推广。【参考文献】[1]王伟红,李萍,陈雨等.左西孟旦联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效果研究[J].河北医药,2018,40(14):2131-2134.[2]王伟红,李萍,陈雨等.左西孟旦联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难治性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的疗效研究[J].河北医药,2018,40(16):2473-2476.[3]王小雯.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50(7):848-850.[4]张龄幻,于艳辉,朱晓萍等.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脑利钠肽及神经肽Y水平变化[J].临床儿科杂志,2015,21(6):539-542.[5]汪磊,洪飞.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BNP和肾功的影响及疗效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7,20(12):1388-1391.

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你问的也太专业了,估计你是个实习生吧.去翻你的诊断书把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不断发展,研究成果论文也越来越多。以下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以供参考,欢迎借鉴阅读。

论文题目: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近3年我院收治的56例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占同期小儿肺炎的(56/186),婴儿占。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100%),鼻翼扇动(),三凹征(100%),紫绀(),烦躁(),发热(),呼吸和心率增快,两肺均可闻及中细湿啰音(100%)和肝脏肿大 (100%)等。在使用抗生素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西地兰和多巴胺、酚妥拉明等药物,56例心力衰竭都迅速控制并完全纠正,心力衰竭纠正平均时间 d,最长3 d,肺炎治愈率为,好转率为,无死亡患儿,平均住院天数 d。结论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属于重症肺炎范畴,病情变化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联合治疗是关键。

关键词: 小儿肺炎;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小儿肺炎是引起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0万婴幼儿死于肺炎,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原因,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简称心力衰竭)属重症肺炎范畴,预后的危险性较普通肺炎有所增加,是儿科危重症[1]。现将我科近3年来收治的56例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符合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诊断的56例患儿,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1个月~3岁,1~3个月17 例,6个月11例,9个月9例,12个月6例,3岁13例,≤12个月43例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0例,Ⅱ度营养不良4例,腹泻轻度脱水4 例,低钙血症3例,中毒性脑病7例,败血症1例,脓气胸1例,呼吸衰竭2例。入院时伴有心力衰竭37例,入院后不久出现心力衰竭19例。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56例(100%),鼻翼扇动38例(),三凹征56例(100%),紫绀48例(),烦躁42例(),精神差 23例(),发热46例(),其中36℃~37℃ 10例、~℃ 28例、~40℃ 8例。脉博110者4例()。血白细胞20×109/L者5例()。中性分类者44例()。心肌酶学检查: CK升高25例()、CK-MB升高25例()、LDH升高25例(),α-HBDH升高40例(),AST升高35例()。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无ST-T改变。胸部X线检查:56例(100%)均示小片絮状阴影(右肺23例、 左肺2例、两肺31例),心影增大5例()。

治疗 ①采用综合疗法,除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吸氧或高频喷射通气、镇静、退热、支持疗法外,抗感染用三联抗生素,中毒性脑病给予降颅压治疗。纠正心力衰竭用西地兰(用量2岁 mg/kg,首剂用1/2量,必需时隔6~8 h再用1/4量,第2天后不用维持量)、氨茶碱(3~5 mg/kg)静脉滴注、速尿(lmg/(kg?次),1次/4~6 h)、德沙美松( mg/kg)及5%碳酸氢钠(3~5 ml/kg)静滴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多巴胺5 μg/(kg?min)联合小剂量酚妥拉明5 μg/(kg?min)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用微量输液器控制时间匀速输入;②疗效标准:按给药后计时,喘憋缓解,紫绀消失,心力衰竭纠正均按症状缓解及心力衰竭纠正后24 h内无复现者为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胸透、血常规均正常;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减轻,心力衰竭纠正,胸透肺部阴影仍未吸收,血常规正常或异常。

2 结果

56例的心力衰竭都迅速控制并完全纠正,心力衰竭纠正平均时间 d,最长3 d,其中33例用西地兰1次,20例用2次,2例用3次,无一例用维持量,无洋地黄毒副反应发生。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用药时间为3~5 d,用药期间无不良反应。肺炎治愈49例(),好转(自动出院)7例,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天数 d。

3 讨论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属于重症肺炎范畴,我科近3年来收治56例,占同期小儿肺炎的(56/186),56例中婴儿18例占,与文献报告相似。目前认为重症肺炎除微生物的直接侵害外,更重要的是微生物及其蛋白质或脂质产物启动了自身免疫系统参与调控的一系列生物连锁反应,涉及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炎症的释放等,临床表现为微循环障碍和微血栓形成[3]。此外婴儿的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黏膜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肺组织发育差、肺泡小、数量少、血管、血质丰富,易发生肺部感染,从而妨碍通气与气体交换,易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4-5]。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是由于感染使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发生炎症,黏膜水肿,泡壁充血,泡腔充满炎性渗出物,阻碍通气和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和CO2潴留。低氧血症引起的酸中毒,可干扰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对钾、钠离子的交换,引起肺小动脉痉挛,致肺动脉高压。使回流右心血液受阻,体循环淤血,影响心输出量,加重心力衰竭。

婴幼儿重度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病情变化快,极易导致患儿死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诊治的关键[6]。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与严重肺炎本身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均有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及烦躁不安,但前者是由于血动力学变化,心室容量负荷增加造成肺静脉压增高,肺淤血肺水肿引起,后者则由于肺泡炎性变引起肺泡浆液渗出所致。目前国内已广泛开展无创性心功能测定,如心脏收缩时间间期和舒张时间间期测定、心搏出量测定、心脏及大血管径线测定、心瓣膜流速测定、核素心室造影和核听诊器检查、血液内分泌变化测定来诊断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但在基层医院受条件所限,仍只能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指标来诊断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本组资料显示,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除有较明显的紫绀、鼻翼扇动、呼吸困难、三凹征、烦躁、肺湿啰音外,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加≥160次 /min,呼吸增快≥60次/min,肝肿大右肋下≥3 cm,与文献所述相似[5]。心脏扩大和奔马律无疑是心力衰竭一项重要的诊断指标,但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大多数都不明显,加上肺气肿和肺实质病变因素的影响,往往是很难从体征上得到证实,本组仅有的患儿出现奔马律。

也因肺部啰音的影响,心音低或听不清,因此心音低钝一项仅供参考。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主要为右心力衰竭,但本组患儿发生下肢水肿仅,这可能与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发生快,病程短有关。因此提示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诊断应以原发病症状加重、心率呼吸增快和肝肿大三者同时存在为主要指标,对患肺炎的婴幼儿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上述表现即应考虑合并心力衰竭,及时治疗,以迅速控制心力衰竭,防止病情恶化。对于并发心力衰竭的'治疗,多数学者主张在抗感染、吸氧、镇静的基础上抗心力衰竭治疗。本组资料表明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大多为肺部炎症、发热、血白细胞及中性分类升高明显,用三联抗生素治疗,治愈17例,好转7例,无死亡病例,说明迅速控制感染,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十分重要。由于小儿的心肌细胞浆网量少,钙诱导离子释放的功能尚未成熟。心肌收缩蛋白对钙的敏感性随发育而增高,小儿心肌收缩力的储备有限,心肌的顺应性也较差。

因此,在应用洋地黄制剂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要偏小,选用地高辛或西地兰,尽量不用毒性大的毒毛旋花子甙K。本组入院时伴有心力衰竭37例,入院后不久出现心力衰竭19 例,提示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大多急而重,进展快,宜采用速效强心药。本组采用西地兰54例,仅用1~2次西地兰即使心力衰竭迅速控制,说明西地兰仍是目前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安全而有效的药物,与氨茶碱配合,具有迅速控制心力衰竭,不必用维持量,从而减少西地兰用量进而减少洋地黄毒副反应发生的优点。

多巴胺是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通过心肌β1-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AC)系统耦联,激活AC,使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升高,加强心肌收缩力 [7]。小剂量多巴胺主要兴奋多巴胺受体,使外周血管阻力减小,心输出量增加。酚妥拉明[8]是a受体阻滞剂,能直接扩张小动脉有效降低肺动脉压,起效快,达峰时间短,适宜剂量既能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又能避免不良反应,静脉给药最佳剂量为5 μg/(kg?min),每次给药总量为015~110 mg/kg。因而两药联用剂量均选择5 μg/(kg?min),在使用了其治疗作用的同时又避免了副作用的产生,特别强调的是输入过程必须用微量输入器控制速度以确保剂量匀速进入。确保安全性和剂量使用的正确性,本组患儿无明显不良反应。本组病例观察二者联合应用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配合洋地黄类药物发生强心作用快且强,无任何副作用,适合于基层儿科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沛然,黄磊.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的诊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9):1207-1207.

[2] 于瑞新.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进展.河北医药,2002,24(6):514-515.

[3] 杨峰,李翠萍.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106例诊治分析.包头医学院学报,2005,21(2):166-167.

[4] 王俊,杨柏松,韩晓华.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3,9(9):540-541.

[5] 陆樱.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2(3):481-482.

[6] 李志岚.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早期临床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94-96.

[7] 赵甬,吴云琴,盛瑶.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早期干预小儿重症肺炎预防心力衰竭58例.医药导报,2007,26(12):1463-1464.

[8] 苏小奇.酚妥拉明治疗33例婴幼儿肺炎心力衰竭临床分析.华夏医学,2007,20(3):44-45.

心力衰竭护理类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如下:

1、协同护理模式对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效果研究。

2、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3、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构建的研究。

4、综合护理干预对中青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预后的影响。

5、山东省三级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6、精神病患者照料家属的护理压力及应对策略研究。

7、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方案的制定、实施及效果评价。

8、膜滤对药品和个人护理品的去除特性研究。

9、安徽某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学生无偿献血知识、态度、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10、护理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11、灾害护理专科护士培训课程核心知识体系的构建。

12、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的初步研究。

13、运用ECS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

14、医院志愿者活动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影响的研究--以某省属医科大学为例。

百度有。搜“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心脏、血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障碍所致的心脏、血管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异常。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脏病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脏病护理论文 范文 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措施 与临床效果。 方法 对需行介入治疗的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与准备、术中护理及术后的护理观察。观察护理效果。结果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患者3~5d治愈出院。结论严密、细致的术中监测与观察,良好的术后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获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是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见病,以前往往采用开胸的手术方法治疗,创伤大,住院时间长。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心血管诊断治疗的进步,先天性心脏病实行介入治疗,根据X线显影,在体外操作各种导管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无手术瘢痕等优点,介入治疗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现将护理体会 总结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22例,女43例,年龄7个月~55岁,平均年龄9岁,房间隔缺损23例,室间隔缺损28例,动脉导管未闭12例,其中房室间隔均缺损者2例。15例患者于静脉麻醉下进行,50例患者于局部麻醉下进行。

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术前患者出现焦虑、担忧心理[1],为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护理人员向患者解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优点、可靠性,介绍与治愈好的患者聊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热情积极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向患者解释手术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消除患者及家属顾虑。

术前常规检查术前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拍胸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出凝血时间、乙肝系列检查。术前常规备皮,做药物过敏试验,病情许可酌情沐浴、更衣。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记录,如体温升高应进行治疗,待体温正常后3d再做手术。同时观察穿刺部远端搏动情况。术前<1岁婴儿、成人术前4h禁食水。静脉麻醉者术前8h禁食水。

术中监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使其仰卧于导管床上,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用生理盐水维持通路,连接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仪。术中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静脉麻醉者使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密切观察心电监护,观察术中心律失常情况,如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随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2]。

术后护理术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预防误吸引起窒息,吸氧并进行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情况,密切观察是否有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动过缓,注意有无心包填塞表现。术后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渗血或出血,肢体动脉搏动、颜色、温度、感觉变化情况。穿刺部位用绷带加压包扎,穿刺侧肢体制动12h,术后卧床24h,12h后使穿刺侧腿伸位,平卧位与左侧卧交替,指导家属按摩腰背部和肢体,预防静脉栓塞。如无出血,24h解除加压包扎绷带,下地适当活动。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如发现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残余分流,若分流量大、流速快、有可能溶血,密切观察有无酱油色尿,化验尿是否有红细胞,若出现溶血迅速报告医生处理。室间隔缺损者术后有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注意心电监护,发现房室传导阻滞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房间隔及室间隔缺损术后可发生封堵器脱落,密切观察心脏杂音变化,报告医生检查处理。

出院指导术后3个月保持心情愉快,适当休息,逐步增加活动量,遵医嘱出院后1、3、6个月定期到医院检查。继续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抗凝,注意用药剂量,定时复查肝功能。观察有无皮肤、牙龈出血,需要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出院后6~12个月定期复查心脏B超、做胸片。

2结果

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3~5d出院,随访18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无房室传导阻滞、无溶血现象发生。

3小结

介入疗法是先天性心脏病首选的治疗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介入治疗方法的提高和器械的改进,逐渐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效果,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术后护理工作,优化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获得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琴,王丽,高雪萍.冠心病介入前后心理护理.新疆中医药,2014,32(1):37-38.

[2]戴庆研.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手术围术期护理.黑龙江医药,2014(6):1505-1506.

心脏病护理论文范文二:肺源性心脏病领域中康复护理 教育 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究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对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进行教育护理方法的比较,各组患者为90例。在对照组中需要将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到康复护理中,在观察组中需要将多种形式应用到康复护理中,比较教育之后的康复效果。结果通过研究之后证实,多种形式康复护理后其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护理方法,组间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教育后,可以有效的提升其自身的保健水平,同时还能够提升患者遵医嘱的行为,减少了患者的恢复时间,提升其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康复护理教育;肺源性心脏病;多种形式

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同时此病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此病的病程时间较长,并表现出进行性加重现象[1]。但是由于社会以及经济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长时间在院进行治疗对患者而言不具有现实性,所以应对其采用相应的康复护理教育,使得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的实际状况,在出院之后可以进行自我保健。健康教育为护理中的主要内容,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适于护理,同时不能激发患者的积极性。该研究对肺源性心脏病领域中采用康复护理教育的意义极其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以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组患者为90例。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60例,女性患者为30例,年龄均在42~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62例,女性患者为28例,年龄均在4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教育模式。观察组研究对象则采用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模式。其教育内容如下。

交流指导①普及模式。患有肺源性心脏病的人员会因为反复住院而对自身疾病预后产生焦虑现象,同时还会担心经济状况,加重自身的病情。教育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相关教育,并讲解在整个康复护理中所应注意的事项以及相关检查的主要目的,并耐心解答研究对象所提出的疑问,从而消除其疑虑。②针对模式。肺源性心脏病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同时久治不愈,因此患有此病的人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例如悲观、焦躁、不安以及不合作等相关不良情绪。所以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入相应的心理疏导。③连续模式。患有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其病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大部分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主要特质则是由气愤直至认可,同时使病情逐渐有所恢复或者达到恶化现象[2]。患者在过渡期或者认可期过程中,患者会逐渐对教育人员形成一种依赖感,行为会产生被动以及退化表现,而教育人员应通过此时期详细讲解休息的主要意义。在患者的恢复期中,当患者未产生自觉憋喘,可以实行自理。④扩张模式。实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扩大教育的范围,对研究对象的家属予以教育,并告知其如何对患者实行照顾。而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患有此病的人员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并指导如何正确的用药、休息、复诊等。此外,还应指导怎样进行呼吸以及戒烟训练。经教育之后,有助于肺功能的缓解,提升其生活质量。⑤小组开会模式。为了防止康复护理教育不充分或者护理实践不足,应将病情存在一致性的进行集中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教育。⑥集体聚会模式。不定期举行联谊会,并耐心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义诊以及查体,并对肺源性心脏病和相关保健问题进行沟通以及交流。⑦面对面模式。由于研究对象的病情实际状况、家庭环境、经济状况、 文化 程度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育时需要和其实行相应的沟通,有助于对病情的观察,从而对其自身的病情予以相应的评估。当产生未解决完的问题时应对其进行再次探究,并找出产生原因,并重新编制护理计划并实行。

文字宣传①宣传栏模式。还应组织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并介绍肺源性心脏病的有关知识,例如怎样对呼吸进行免疫调节、正确的呼吸训练方法、吸氧的主要目的以及在吸氧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事项等。②报刊以及手册模式。向发放相关科普性报刊以及手册,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教育的指导。

观察指标

选择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满意度越高。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教育效果进行比较,其护理效果内容包含:对 疾病知识 的了解程度、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自身保健能力以及遵医嘱行为[3]。

统计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对此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处理,研究最终结果则选择计数资料[n(%)]以及计量资料(x±s)来进行表示,检验则选择χ2以及t值,P<,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康复护理教育效果

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其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8例(),自身心理调节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5例(),自身保健能力的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2例(),遵医嘱行为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3例(),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后,其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患者例数为71例(),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68例(),自身保健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72例(80%),遵医嘱行为提升的患者例数为65例(),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组中护理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例数为78例,达到满意的例数为8例,达到不满意的例数为4例,满意度为;对照组中护理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例数为62例,达到满意的例数为12例,达到不满意的例数为16例,满意度为,两组患者经对比,以χ2=,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健康是通过心理、社会-经济以及生物等相关原因和自身的行为所决定的一种态度。当患病时,医务人员仅仅只是协助患者将自身的身体机能进行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将其消除,而康复教育则能够很好地使患者在机体、心理以及情绪等方面获取良好的状态。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程度有所重视,然而健康教育的主要传播人员则为教育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教育人员需要采用多样性教育方法,并利用患者可以听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示范以及讲解,从而使得患者能够愉快地配合治疗以及护理,与此同时还充分了解疾病的预防,并将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修正,从而提升自身的保健能力水平,逐渐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并实现健康的目的。患者在整个住院的过程中,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模式均贯穿其中[5]。教育人员在合适的时间对患者进行教育,并予以患者相应的帮助,获取了患者对自身的信任,有助于护患以及医患关系的创建,同时还能够改善医患关系,并为医院在无形中积累了一定无形资产。实践则证实,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效果而非形式。同时教育则是因人而异,在对其进行共性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加入个性教育。在对患者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不单单要为患者提供相关知识方面,同时还应使患者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以改变自身的行为实现自我保护以及控制的目的,以此来达到康复效果。综上所述,对于肺源性心脏病而言,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加入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模式,恢复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尚艳华.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64-65.

[2]刘晓萍,李鸿妍.中医循证护理在肺源性心脏病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3):122-123.

[3]曾淑媛.个性化护理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234-236.

[4]黄琼霞,邓玉芳,何莉衍,等.氨溴索、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3):121-122.

[5]杨风菊,孟雪.循证护理加中药雾化吸入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965-966,1035.

心脏病护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

2. 冠心病的护理论文

3. 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4.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5. 护理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6.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下载

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之家护理大专毕业论文范文匹那地尔对大鼠心肌细胞内钙及舒缩功能的影响康斯特保护液与其它心脏停搏液心肌保护作用比较康斯特保护液与晶体或含血停搏液的作用比较康斯特保护液对中低温离体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康斯特保护液对未成熟心肌保护效果的临床观察脊髓缺血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高龄患者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二氮嗪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单泵双/三管及单/双侧选择性脑灌注在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的应用超滤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研究小儿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体会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心脏手术150例出血问题及处理体会儿童心肺转流中不同预充基础液的应用比较心肌肌钙蛋白I对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伤的判定价值婴幼儿心脏手术围体外循环期间胶体渗透压的变化白细胞过滤对肺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不同血浆代用品对红细胞聚集性的影响低体重新生儿行大动脉置换手术的心肺转流报告左心辅助泵在心脏术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搭桥过程中心肌损伤的比较34例主动脉瘤的体外循环转流体会不同肺保护剂对兔体外循环手术肺保护的比较供心冷缺血保存时间较长的体外循环管理红细胞生成素在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及量效关系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手术的动物实验深低温区域性脑灌注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Ⅰ期矫治术中的应用深低温体外循环温度管理深低温停循环下行巨大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体外循环对抗心磷脂抗体的影响记得采纳啊

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心脏、血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障碍所致的心脏、血管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异常。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脏病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脏病护理论文 范文 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措施 与临床效果。 方法 对需行介入治疗的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与准备、术中护理及术后的护理观察。观察护理效果。结果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患者3~5d治愈出院。结论严密、细致的术中监测与观察,良好的术后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获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是威胁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见病,以前往往采用开胸的手术方法治疗,创伤大,住院时间长。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心血管诊断治疗的进步,先天性心脏病实行介入治疗,根据X线显影,在体外操作各种导管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风险低、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无手术瘢痕等优点,介入治疗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现将护理体会 总结 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22例,女43例,年龄7个月~55岁,平均年龄9岁,房间隔缺损23例,室间隔缺损28例,动脉导管未闭12例,其中房室间隔均缺损者2例。15例患者于静脉麻醉下进行,50例患者于局部麻醉下进行。

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术前患者出现焦虑、担忧心理[1],为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护理人员向患者解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优点、可靠性,介绍与治愈好的患者聊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热情积极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向患者解释手术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消除患者及家属顾虑。

术前常规检查术前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拍胸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出凝血时间、乙肝系列检查。术前常规备皮,做药物过敏试验,病情许可酌情沐浴、更衣。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记录,如体温升高应进行治疗,待体温正常后3d再做手术。同时观察穿刺部远端搏动情况。术前<1岁婴儿、成人术前4h禁食水。静脉麻醉者术前8h禁食水。

术中监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使其仰卧于导管床上,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用生理盐水维持通路,连接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仪。术中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静脉麻醉者使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密切观察心电监护,观察术中心律失常情况,如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随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2]。

术后护理术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预防误吸引起窒息,吸氧并进行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情况,密切观察是否有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动过缓,注意有无心包填塞表现。术后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渗血或出血,肢体动脉搏动、颜色、温度、感觉变化情况。穿刺部位用绷带加压包扎,穿刺侧肢体制动12h,术后卧床24h,12h后使穿刺侧腿伸位,平卧位与左侧卧交替,指导家属按摩腰背部和肢体,预防静脉栓塞。如无出血,24h解除加压包扎绷带,下地适当活动。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如发现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残余分流,若分流量大、流速快、有可能溶血,密切观察有无酱油色尿,化验尿是否有红细胞,若出现溶血迅速报告医生处理。室间隔缺损者术后有可能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注意心电监护,发现房室传导阻滞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房间隔及室间隔缺损术后可发生封堵器脱落,密切观察心脏杂音变化,报告医生检查处理。

出院指导术后3个月保持心情愉快,适当休息,逐步增加活动量,遵医嘱出院后1、3、6个月定期到医院检查。继续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抗凝,注意用药剂量,定时复查肝功能。观察有无皮肤、牙龈出血,需要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出院后6~12个月定期复查心脏B超、做胸片。

2结果

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3~5d出院,随访18个月,无封堵器移位、无房室传导阻滞、无溶血现象发生。

3小结

介入疗法是先天性心脏病首选的治疗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介入治疗方法的提高和器械的改进,逐渐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效果,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术后护理工作,优化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获得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琴,王丽,高雪萍.冠心病介入前后心理护理.新疆中医药,2014,32(1):37-38.

[2]戴庆研.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手术围术期护理.黑龙江医药,2014(6):1505-1506.

心脏病护理论文范文二:肺源性心脏病领域中康复护理 教育 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究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对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进行教育护理方法的比较,各组患者为90例。在对照组中需要将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到康复护理中,在观察组中需要将多种形式应用到康复护理中,比较教育之后的康复效果。结果通过研究之后证实,多种形式康复护理后其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护理方法,组间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教育后,可以有效的提升其自身的保健水平,同时还能够提升患者遵医嘱的行为,减少了患者的恢复时间,提升其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康复护理教育;肺源性心脏病;多种形式

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同时此病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此病的病程时间较长,并表现出进行性加重现象[1]。但是由于社会以及经济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长时间在院进行治疗对患者而言不具有现实性,所以应对其采用相应的康复护理教育,使得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的实际状况,在出院之后可以进行自我保健。健康教育为护理中的主要内容,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适于护理,同时不能激发患者的积极性。该研究对肺源性心脏病领域中采用康复护理教育的意义极其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以该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8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组患者为90例。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60例,女性患者为30例,年龄均在42~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62例,女性患者为28例,年龄均在4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教育模式。观察组研究对象则采用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模式。其教育内容如下。

交流指导①普及模式。患有肺源性心脏病的人员会因为反复住院而对自身疾病预后产生焦虑现象,同时还会担心经济状况,加重自身的病情。教育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相关教育,并讲解在整个康复护理中所应注意的事项以及相关检查的主要目的,并耐心解答研究对象所提出的疑问,从而消除其疑虑。②针对模式。肺源性心脏病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同时久治不愈,因此患有此病的人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例如悲观、焦躁、不安以及不合作等相关不良情绪。所以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入相应的心理疏导。③连续模式。患有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其病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而大部分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主要特质则是由气愤直至认可,同时使病情逐渐有所恢复或者达到恶化现象[2]。患者在过渡期或者认可期过程中,患者会逐渐对教育人员形成一种依赖感,行为会产生被动以及退化表现,而教育人员应通过此时期详细讲解休息的主要意义。在患者的恢复期中,当患者未产生自觉憋喘,可以实行自理。④扩张模式。实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需要扩大教育的范围,对研究对象的家属予以教育,并告知其如何对患者实行照顾。而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患有此病的人员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并指导如何正确的用药、休息、复诊等。此外,还应指导怎样进行呼吸以及戒烟训练。经教育之后,有助于肺功能的缓解,提升其生活质量。⑤小组开会模式。为了防止康复护理教育不充分或者护理实践不足,应将病情存在一致性的进行集中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教育。⑥集体聚会模式。不定期举行联谊会,并耐心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义诊以及查体,并对肺源性心脏病和相关保健问题进行沟通以及交流。⑦面对面模式。由于研究对象的病情实际状况、家庭环境、经济状况、 文化 程度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育时需要和其实行相应的沟通,有助于对病情的观察,从而对其自身的病情予以相应的评估。当产生未解决完的问题时应对其进行再次探究,并找出产生原因,并重新编制护理计划并实行。

文字宣传①宣传栏模式。还应组织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并介绍肺源性心脏病的有关知识,例如怎样对呼吸进行免疫调节、正确的呼吸训练方法、吸氧的主要目的以及在吸氧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事项等。②报刊以及手册模式。向发放相关科普性报刊以及手册,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教育的指导。

观察指标

选择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满意度越高。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教育效果进行比较,其护理效果内容包含:对 疾病知识 的了解程度、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自身保健能力以及遵医嘱行为[3]。

统计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对此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处理,研究最终结果则选择计数资料[n(%)]以及计量资料(x±s)来进行表示,检验则选择χ2以及t值,P<,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康复护理教育效果

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其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8例(),自身心理调节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5例(),自身保健能力的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2例(),遵医嘱行为提升的患者例数为83例(),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后,其疾病了解程度有所提升患者例数为71例(),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68例(),自身保健能力提升的患者例数为72例(80%),遵医嘱行为提升的患者例数为65例(),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组中护理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例数为78例,达到满意的例数为8例,达到不满意的例数为4例,满意度为;对照组中护理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例数为62例,达到满意的例数为12例,达到不满意的例数为16例,满意度为,两组患者经对比,以χ2=,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健康是通过心理、社会-经济以及生物等相关原因和自身的行为所决定的一种态度。当患病时,医务人员仅仅只是协助患者将自身的身体机能进行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将其消除,而康复教育则能够很好地使患者在机体、心理以及情绪等方面获取良好的状态。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程度有所重视,然而健康教育的主要传播人员则为教育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教育人员需要采用多样性教育方法,并利用患者可以听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示范以及讲解,从而使得患者能够愉快地配合治疗以及护理,与此同时还充分了解疾病的预防,并将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修正,从而提升自身的保健能力水平,逐渐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并实现健康的目的。患者在整个住院的过程中,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模式均贯穿其中[5]。教育人员在合适的时间对患者进行教育,并予以患者相应的帮助,获取了患者对自身的信任,有助于护患以及医患关系的创建,同时还能够改善医患关系,并为医院在无形中积累了一定无形资产。实践则证实,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效果而非形式。同时教育则是因人而异,在对其进行共性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加入个性教育。在对患者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不单单要为患者提供相关知识方面,同时还应使患者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以改变自身的行为实现自我保护以及控制的目的,以此来达到康复效果。综上所述,对于肺源性心脏病而言,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加入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模式,恢复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尚艳华.多种形式康复护理教育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64-65.

[2]刘晓萍,李鸿妍.中医循证护理在肺源性心脏病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3):122-123.

[3]曾淑媛.个性化护理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234-236.

[4]黄琼霞,邓玉芳,何莉衍,等.氨溴索、酚妥拉明、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3):121-122.

[5]杨风菊,孟雪.循证护理加中药雾化吸入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965-966,1035.

心脏病护理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

2. 冠心病的护理论文

3. 护理专业论文范文

4. 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5. 护理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6.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下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