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社区科普工作毕业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

社区科普工作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 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 总结 ,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口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2. 北京市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路径分析

4. 我国人口数据获取的困境与出路

5. 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及致贫原因分析--以力所乡王雅村为例

6.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人口幸福感提升策略探究

8. 北京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人口统计学视角

9. 人口安全视野下农业女性化问题研究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11. 人口转变背景下风险家庭表现形式. 成因及公共政策再建构

12. 职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人口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研究

13. 人口品质与婚姻选择--基于清末民初的思想考察

14. 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原生家庭的维系与裂变

15. 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以武汉市清真拉面馆从业人员为例

16. 中国女性老年人口健康与经济性收入来源比较分析--基于六普数据

17. 兰州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

18. 城市新移民中的“老啃族”现象探析

19. 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研究

20. 新型异质空间:居住空间中的性交换--基于北京某流动人口公寓的个案研究

21. 单靠人口数量就能博得的吉尼斯纪录,不要也罢

22. 城镇化进程中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新动向与对策建议--以江苏省为例

23.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24. 珠海市老年人口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25. 流动人口社会交往对心理融合影响的研究

26. 转型期农村公共空间的治理性重塑与秩序化重构

27. 生物医学研究中因检测范围所限致数据缺失时简单

28. 人口构成变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29. 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聚集区中的农民工群体研究--基于对北京的调查

30. 人口流动视域下的乡村协同治理模式建构

31. 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幸福感研究--以上海为例

32. 基于循证实践的我国老年人口安全保障制度探索

33. 流动人口与新疆嵌入式民族社会结构构建

34. 社会性别平等:男性参与的倍增效应与观念变革

35.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城市女性务工人员活动空间探究--以J市为例

36. 我国在业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及幸福工作寿命研究

37. 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38.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测算与分析

39. 身份认同对农村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

40. 中国单身人口已近两亿

41. 社会信任对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

42. 山东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研究

43. 中外大城市人口老龄化情况对比

44. 中国老年女性人口的自然特征及社会结构分析

45. 社会质量. 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

46. 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关联初探

47. 剪子湾:一个北方村庄的人口迁移与身份认同

48. 丈夫参与对妇女产褥期恢复与家庭关系的影响

49. 陕西榆林937个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分析

5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以台州市黄岩区为例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 除夕 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 留学 生 文化 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 教育 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 儿童 ”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 方法 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41. 略论政治机制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42. 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

43. 后消费时代城市文化资本空间生产状况解析

44. 论苏州特色文化城市建构的“城市文化自觉”

45. 英美城市邻避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及启示

46. 农村养老资源供给的评价与优化

47.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48. 城市空间弹性:文化自觉与制度转换

49. 在中国研究:全球史. 江南区域史与历史人类学

50.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 措施

51. 家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初探

52. 跨国务工青年的返乡文化适应研究--以吉林省延边州L市为例

53. 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及存在问题

54. 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

55.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56.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日本为例

57. 西部城市民政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研究--以广西G市未成年人保护试点项目为例

58.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

59. 居住条件. 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影响

60. 对西方法律与社会运动理论谱系的解读与 反思

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

[1]社会神经科学的起源与发展——脑电图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探索

[2]建立儒家人文主义的学术传统:由文化“复建”到文化“复兴”

[3]心理测量视角中的科技风险研究述评

[4]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5]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模式

[6]经济心理学影响力增强

[7]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析

[8]三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智能时代的用户体验和创新设计方法

[9]心理健康素养研究述评与展望

[10]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1]《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简介

[12] 财经 素养的内涵与三元结构

[13]中国特色心理学问题的思考

[14]基于网络心理经济视角的农产品网售研究

[15]宽容与信任之社会心态的双向建构:“认同-渲染”模型构想

[16]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7]对潘菽心理学思想演变及其理论的研究

[18]舞动治疗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19]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

[20]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福州大学成功举办

[21]物质主义与冲动性网络购物的关系:妒忌和个人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

[22]自恋与发布自拍照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3]发布自拍照与女大学生自尊的关系:积极反馈与身体满意度的序列中介作用

[24]社会心理学在农民工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

[25]日本产业组织心理学会长细田聪一行访问西安科技大学并做客胡杨林大讲堂

[26]少年司法与心理学的整合:一个初步的探讨

[27]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与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

[28]基于家庭心理学的长子的心理状态比较研究

[29]不同类型网络昵称的印象评价研究

[30]从航空驾驶到工业设计:情境意识研究的拓展

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热门题目有哪些

★ 社会学毕业论文

★ 社会学毕业论文范文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2)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

★ 社会学毕业论文(2)

★ 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2)

★ 社会学学术论文范文(2)

1. 大学生自杀个案的干预策略研究

2. 大学生自杀个体的人格分析

3. 大学生自杀群体的心理分析

4. 大中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

5.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6. 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形成过程

7. 当前大学生活择业倾向研究

8.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

9. 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失业等)风险控制问题

10. 对白领焦虑症的调查与分析

11. 对当代大学生逃课现状成因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12. 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的探讨

13. 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分析

14. 对网络乞讨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15. 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问题研究--以**大学为例

16. 高学历高收入女性与婚姻问题研究

17. 共青团组织与社会工作

18. 关于"爱心超市"的调查与思考--以**大学为例

19. 关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

20. 后大学生的消费观研究

21. 互联网与当前社会问题研究

1、中小城市社区服务调查研究

2、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意愿研究

3、城市社区福利现状及其建设研究

4、城市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调查

5、中小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6、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当前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中的问题

7、和谐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8、居民参与社区民间组织的态度与行为研究

9、社区党组织建设与和谐社区发展

10、青年的社区参与现状特点及对策分析

11、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状况及其特点分析

12、社区居民社会支持初探

1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14、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15、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

16、从社会资本理论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17、大学生网络传播行为嬗变的实证研究

18、大学生网络迷航现象的调查研究

19、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成因

20、高校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研究

1、(城市乡村)社区权力结构研究

2、(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社会学探究

3、"富二代"现象或问题研究

4、"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分析

5、城市边缘群体(如乞丐妓女农民工等)研究(可从生存状况政策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等任一角度切入)

6、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

7、城市老年人社区福利服务调查与路径研究

8、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

9、城市某类场所的研究(如公园酒巴饭店娱乐场所等)

10、城市社区建设与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11、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业主委员会的角色定位

12、城市市民社会发展公平感调查

13、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建构的启示

14、从广告中探究性别问题

15、从社会化角度谈谈你对"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看法

16、挫折与逆境总能出人才吗?

17、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

18、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径分析

19、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观念调查

20、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

社区科普工作毕业论文范文

The Ten CommandmentsMoses called together all the people of Israel and said to them, "People of Israel, listen to all the laws that I am giving you today. Learn them and be sure that you obey them. At Mount Sinai the Lord our God made a covenant, not only with our fathers, but with all of us who are living today. There on the mountain the Lord spoke to you face-to-face from the fire. I stood between you and the Lord at that time to tell you what he said, because you were afraid of the fire and would not go up the mountain."The Lord said, 'I'm the Lord your God, who rescued you from Egypt, where you were slaves."Worship no god but me.""Do not make for yourselves images of anything in heaven or on earth or in the water under the earth. Do not bow down to any idol or worship it, for I am the Lord your God and I tolerate no rivals. I bring punishment on those who hate me and on their descendants down to the third and fourth generation. But I show my love to thousands of generations of those who love me and obey my laws.""Do not use my name for evil purposes, for I, the Lord your God, will punish anyone who misuses my name.""Observe the Sabbath and keep it holy, as I, the Lord your God, have commanded you. You have six days in which to do your work, but the seventh day is a day of rest dedicated to me. On that day no one is to work—neither you, your children, your slaves, your animals, nor the foreigners who live in your country. Your slaves must rest just as you do. Remember that you were slaves in Egypt, and that I, the Lord your God, rescued you by my great power and strength. That is why I command you to observe the Sabbath.""Respect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 as I, the Lord your God, command you, so that all may go well with you and so that you may live a long time in the land that I am giving you.""Do not commit murder.""Do not commit adultery.""Do not steal.""Do not accuse anyone falsely.""Do not desire another man's wife; do not desire his house, his land, his slaves, his cattle, his donkeys, or anything else that he owns." 注:《十诫》选自《旧约》的“申命记”(Deuteronomy)。中世纪以来,在基督教教会的极力推行下,“十诫”成为传统西方社会的道德准则,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把它的具体内容同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作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异同。一方面,中西文化泾渭分明。前者表现出入世的、宽容的特征,如孔子不谈“怪、力、乱、神”,中国人“见神就拜”,相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后者则表现出强烈的出世与排他倾向,这一点在第1—4诫中可以看出。另一方面,中西文化也具有共同的道德追求,第5—10诫可以为证。当然,当代中西文化均已发生很大变化,这一点,还望读者明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人人都是科普之人的社会环境,对于科学的社会我们都是十分期待的,下面是我整理的2021有关宣传科普 工作总结 通用范文三篇,快来看看吧。

科技工作是在学校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的教育,科技活动能力的培养以及科技意识的渗透,因此科普教育、科普活动是学校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一度的科技宣传周活动自然也是学校科技工作中无可争议的一个重点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县科普活动的日益推广,科普宣传周活动业已成为了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科技特色工作的一个重要契机。

今年9月初,龙都小学根据自身特色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具有互动性、科技性、趣味性的科普宣传活动,同时也通过此次摸底工作,督促了一些班级、学生个体认真积极地开展此项专题活动。由于准备充分,我校在科技宣传周的活动中,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内容详实,真正起到了宣传、普及的作用。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及内容有:

一、科幻画展览

利用学校橱窗进行了科技幻想画学生作品展。精心挑选了数幅学生的科技幻想画展出在学校橱窗中,孩子的作品想像大胆,色彩绚丽,构图巧妙同时又充满童真,孩子们眼中的科幻世界是神奇而又具有创造性的,真正体现了科学的魅力。

二、黑板报宣传

全校各班出了一期以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板报,以班级板报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科普宣传和教育。

三、读书写日记

发动学生每人看一本科普书籍,要求每人撰写一篇科普文章或科普日记,并进行了校内评比。通过阅读让孩子了解一些科普方面的知识,通过写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弘扬创新文化。

四、播放科普宣传片

利用网络教室和信息技术课,组织学生观看科普宣传片。

五、常规宣传活动

利用晨、周、队会进行动员、宣讲活动,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进行专题班队会,组织专项参观活动等。

六、校外宣传活动

除了安排好上级的科技活动外,还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到明月广场散发科普传单,将科普活动推广到千家万户。

为期一周的科普宣传周结束了,我们会以此为新起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同时,我们要继续从兴趣入手,在科技活动中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把科学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各项活动之中,努力把我校科学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期待着通过以上科普活动,能推动全校师生主动投身于学校的各项科技活动中去。让我们更好地科学学习、科学生活、科学决策,科学地去做每一件事。

8月工作分配至教育体育局工作,现任教育体育局教育股股长。参加工作以来,他立足岗位职责,结合学校实际,认真贯彻省、市文件精神,创新方法,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以提升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增强未成年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科普教育活动,大力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发展,大力加强我区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建设。

一、丰富校园科普内容,引导中小学深入开展科普活动。

一是抓好科学实践活动。组织各校学生在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和平时的双休日内,参加科学考察、调查、参观等活动,科技指导老师在每周的拓展活动时间为学生提供服务。二是开展科学竞赛活动。组织各校每年上半年举行绿色环保活动,下半年举办科技节系列、科学创新大赛等活动。通过这些竞赛丰富了孩子们科学活动的内容,提高了科学活动的互动性,及时展示他们的成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三是积极推动科普阅读活动。组织各校以《动手做报》、《青少年科技报》、《我们爱科学》《科技辅导员》等科技报刊、书籍为科普教育内容,推进科普教育开展。

二、以教育网络为依托,营造未成年人科技教育大环境。

全区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通过学校、社区、家庭三级教育网络,全面渗透普及科学知识。以学校各类科学教师为主体,以少年宫和校内外科技辅导员为辅助,以社会科普教育场馆和基地为依托,全面进行未成年科普教育全覆盖。各校都配备专、兼职科技辅导员,定期进行校内外科技活动;每期有学生1000人次参加社区实践,通过省科技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魏都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科普教育基地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了解科普知识;通过推进家长学校培训工程,提高家长科学素质,引导家长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全年对各校科技辅导员培训24轮800余人次,辅导员队伍正得到逐渐壮大,科技教育网络体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

三、以特色学校为领引,发挥各类科普基地教育作用。

为加强学校科技特色建设,积极引导学校开展科普教育,形成学校科普特色,打造学校科普品牌,他组织区直学校进行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申报工作。通过科技特色学校的创建,我区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又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形成了全区学校齐抓科技教育、争创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良好氛围。同时,各校又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引领学生前往参观学习,增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习惯。

科普工作总结通用范文3

根据区科普宣传周领导小组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提高我镇村民的科学素质,服务百姓生活,把科普活动搞得红红火火,结合本镇实际情况,成立了镇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创新创业、科技惠民”的重要思想落到实处,把弘扬创新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及科学方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大力实施科学素质工程,积极推进科普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现将此次科普宣传周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体系,细化活动方案。

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井晓军为组长,镇长朱峰为副组长,党委成员为组员的科普宣传周领导小组。对科普宣传活动,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细化活动方案,各村、各部门统一谋划,分工明确,协调配合,有序推进,保证科普宣传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开展。

二、内容形式丰富,紧扣活动主题。

通过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健康大家谈活动、举办专题科普主题活动等四大主题活动,通过开展校园主题班会、展板、宣传栏、讲座、发放宣传单、科技培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三、全员广泛参与,活动成效显著。

通过前期的宣传发动,此次科普宣传周活动受到全镇各行各业人员的广泛关注。活动的开展也深入校园场所、各家各户、田间地头等。通过科普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提高青少年学生创新意识,弘扬科学文化,从生活点点滴滴做起,启发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引导了学生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爱思考,爱探索的良好习惯。启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发现,善于思考,勤于尝试,感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弘扬创新精神,普及科学文化。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项目,为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支持,鼓励农民大胆创业,普及科学种植养殖的方法,让群众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实惠,共享科技发展成果。通过开展开展健康大家谈活动,发放科学养生、健康科普知识内容的宣传资料500余份。通过开展“防灾减灾日”和“安全生产月”的专题科普主题活动,引导和组织群众关心、支持、参与防灾减灾,提高应急处置常识水平,提高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思想认识,加强监督,保证我镇各项工作安全有序的开展。

四、创新活动载体,典型案例突出。

本次活动集中学习5次,发放学习资料近千份,开展科技培训工作,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培训,深入学校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组织各单位骨干,到中小学开展创新、科技、法律、安全等知识培训,培养青少年法制意识,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引导和激发青少年“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农技站、镇科协组织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向农民讲授适用性农技知识。还组织各村的致富能手将自己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畜牧养殖技术,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户进行现场指导,协调有条件的农户进行科技示范,做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带领群众一起创新创业,用科技惠民。

科普是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科学是强大,更所向无敌的力量,拥有科学的及时和思想,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是我整理的2021宣传科普 工作总结 实用范文4篇,以供参考。

为进一步贯彻实施《**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以及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围绕“科技服务农村发展”主题,广泛组织和动员全乡开展了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提高了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了科普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促进了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在全乡形成了一个科普宣传的高潮。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先后组织畜牧站、卫生院、农技、农机和各农业合作社等部门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一是开展科技培训活动1次,参加活动村民230余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150余份,发放反邪教宣传资料200余份,发放科普挂阅资料7幅。

二是开展春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邀请3名技术人员开展春防技术培训3次,培训春防工作人员60人,发放动物防疫法规、政策等资料300余份。

三是针对今年春少雨问题,党委政府于3月2日,召开全乡抗旱救灾动员会,采取“节流、开源、上引、下灌”等一系列措施,尽量减少干旱带来的损失,力争大春生产不受大的影响。

四是召开有农村技术员职称人员和专重户座谈会1次,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工作动态,以及在发展农村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各抒己见。乡农业工作分管领导张志伟同志发言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作出了解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次科普宣传充分体现出全民参与、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新格局,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广泛宣传了“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营造了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和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使广大群众进一步认识到科技进步造福人类,更加坚定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信心和决心,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风尚。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科普秘书网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经常性开展的全社会的工作,一年一度的科普宣传活动只是集中宣传的一个手段,我们要把宣传活动进行延伸,不仅要把宣传活动办出新水平、办出新特色,还要使科普工作常抓不懈、不断创新,以扎实有效的活动,实实在在的工作来促进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一、领导重视,加大投入,营造良好的科普宣教氛围。

经过一年来的科普宣传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在社区上下已蔚然成风,成为大家的共识。科普宣教工作是一项投入大,产出小的工作,但其直接影响到社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质量。本着一切从居民出发的思想,一年来,社区在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仍挤出有限的财力加强科普宣教工作的设施建设,一是建成高标准、有示范性的“科普居委”,不间断地举行各类科普活动,大大增加了科普普及教育面。年内,我们利用这些优良的硬件设施,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并开办了各类辅导班。二是改造了社区图书馆总馆,扩大了图书馆面积,为社区各图书馆补充更新科普类图书。三是新增一个市民健身点,一个市民运动场,方便居民就近科学健身就近活动,为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了便利。

二、抓好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的业务培训

科普工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科普内容涉猎范围广,内容丰富复杂,而我们的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不可能样样精通,抓好这支队伍的建设,落实培训工作,直接关系到社区科技教育质量。因此我社区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科协的老师作科普知识讲座,对社区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开展系列科普讲座,这些讲座有效地提高了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的科普知识水平和科普辅导能力。这些科普干部和科普志愿者广泛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在培养居民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积极探索,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科普宣教工作贵在坚持,一年来通过街道,社区,学校多方联动的方式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为广大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普宣教工作。

1、文体活动。

2、读书活动。

3、服务居民,开展各类健康教育讲座。

4、营造宣传氛围开展科普活动科普宣传。

5.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增大信息接收面。

6、争优创先活动。

今年的科普工作通过科普人员的积极努力,科普成果以基本显现,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在目前下岗人员,外来人员多的情况下,如何更深入的加强这一类群体的科学普及是我们科普工作的创新所在,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的去探索更好的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

科普工作总结3

科普宣传周期间,学校把“无锡市锡山区第九届科普宣传周”的宣传 口号 印发给各班级,张贴在教室里,每天在校园内电子屏幕早晚播放,营造了浓厚的科普宣传氛围。围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障安全”这一科普宣传周活动主要工作,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传染病防疫讲座、黑板报宣传、金点子征集等,通过活动学生们对节能、节水、节地、节约资源的知识掌握了不少,并开始自觉地转化为个人的行动,为共建和谐校园出一份力。具体活动如下:

1.利用国旗下讲话,进行了防震减灾主题安全教育;各班利用黑板报等方式宣传科普宣传周标语;在科普周期间学校利用大屏幕每天早晚滚动播放标语。

2.在全校师生中举行“我为节约型、生态型校园建设出金点子”比赛。比赛教师和学生两个组,教师以办公室为单位,由工会组织,成绩纳入学期文明办公室考核体系。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成绩纳入优秀班集体考评。

3.在无锡—阿合奇两地的网络科普知识竞赛中,我们广泛发动全校高年级学生开展科普知识竞赛,选择50名同学参加了网络答题,最后获得两地排名第13名。

4.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利用科普宣传周的机会开展了一系列的自主活动。例如带领低年级学生参观学校科技馆,激发了低年级小朋友对科学的兴趣。进行了太阳能汽车表演,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神奇的太阳能,对未来开发新能源充满信心。

通过科普周活动,培养学生对等科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索和自主探索的精神与能力,使学生逐步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会以此为新起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同时,我们要继续从兴趣入手,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把科学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各项活动之中,努力把我校科学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科普工作总结4

以“创新促进发展,科普惠及民生”为主题的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区第二十一届科普宣传周于5月16日—22日在全区城乡全面开展。本届科普宣传周按照省、市科协的要求。认真贯彻围绕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部署,围绕我区“科学发展保、全面建设核心区”的总任务、总目标,以突出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内容,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普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科普宣传周期间,全区共举办科普宣传活动16项,制作科普图板80余块,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万余份,受益群众达5万余人次。科普宣传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第二十一届科普宣传周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区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以区政府办公室、科技局领导为副组长,以及27个成员单位领导组成的科普周领导小组。在活动周前夕,区科普周领导小组召开了有关单位分管领导会议,整个科普周安排5项主要活动。各街道党工委主要领导以及分管科协工作的领导和区各部门领导都非常重视,依据区科普周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本单位工作特色,落实安排了科普周的重要活动内容。

二、市区联合、举办开幕式。

16日上午8:30由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科技局、区人民政府承办的以“创新促进发展,科普惠及民生”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暨市、区第二十一届科普宣传周在汉文化景区东大门广场正式拉开了帷幕。

市人大副主任李君超,市政协副主席,市政府副秘书长,区长,市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工委主任,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市科协副主席,区政府副区长等领导参加了开幕式;市、区科普宣传周各联办成员单位;市各级协会、学会以及市、区科普志愿者;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等新闻媒体,大约800人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市政府副秘书长主持,首先由区区长致欢迎词,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宣读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市十佳科普明星名单,紧接着对获奖单位及个人进行颁奖,最后由市人大副主任同志讲话,开幕式结束后,各联办单位利用产品展示、现场咨询、展板宣传、科普资料有奖竞猜、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开展互动性较强、内容贴近市民生活的科普活动。

据统计,当天市、区各联办单位到场的共计70多家,近300名工作人员,展出展板500张,发放宣传材料5万多份,近2万名群众参观、咨询。

三、深入社区、现场宣传。

为了提高宣传质量和效果,5月上旬,区科协定制展板30块、挂图12套、自制科技创新与市民生活、防病知识展板40块,印制生活常识彩印资料3万多份,图书并茂,设计新颖,通俗易懂,购买科技图书700余册。宣传周期间在晓光、梅园社区、金狮社区等12个社区进行巡回展示和分发宣传资料。大型图板巡回展览和怎样预防甲型H1N1型流感、怎样做好夏季肠道病、防震减灾等科普资料宣传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不少观众说:“展览贴近生活,内容新颖,是当前群众关心的问题,值得一看”。据不完全统计,约有5万余人次观看了展览,了解了健康生活的常识。

四、利用媒体,广泛宣传。

在科普周期间,区科协通过政府信息网、广播、报刊、画廊等媒体,多形式开展科普宣传。一是在科普周领导小组的`安排下,《电视台》、《彭城晚报》、《都市晨报》陆续报道了区科普周活动情况;二是区科协联办区委宣传部、区科技局、区文教局举办了“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有环保小论文竞赛活动、科普知识竞赛活动等;三是各街道办事处科协利用科普橱窗张贴科普宣传挂图和生活小常识。如彭城街道科协制作《科普法》宣传图板,在青年路展览,吸引了很多群众驻足观看,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专科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 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 总结 ,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口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2. 北京市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路径分析

4. 我国人口数据获取的困境与出路

5. 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及致贫原因分析--以力所乡王雅村为例

6.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人口幸福感提升策略探究

8. 北京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人口统计学视角

9. 人口安全视野下农业女性化问题研究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11. 人口转变背景下风险家庭表现形式. 成因及公共政策再建构

12. 职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人口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研究

13. 人口品质与婚姻选择--基于清末民初的思想考察

14. 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原生家庭的维系与裂变

15. 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以武汉市清真拉面馆从业人员为例

16. 中国女性老年人口健康与经济性收入来源比较分析--基于六普数据

17. 兰州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

18. 城市新移民中的“老啃族”现象探析

19. 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研究

20. 新型异质空间:居住空间中的性交换--基于北京某流动人口公寓的个案研究

21. 单靠人口数量就能博得的吉尼斯纪录,不要也罢

22. 城镇化进程中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新动向与对策建议--以江苏省为例

23.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24. 珠海市老年人口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25. 流动人口社会交往对心理融合影响的研究

26. 转型期农村公共空间的治理性重塑与秩序化重构

27. 生物医学研究中因检测范围所限致数据缺失时简单

28. 人口构成变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29. 特大城市外来人口聚集区中的农民工群体研究--基于对北京的调查

30. 人口流动视域下的乡村协同治理模式建构

31. 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幸福感研究--以上海为例

32. 基于循证实践的我国老年人口安全保障制度探索

33. 流动人口与新疆嵌入式民族社会结构构建

34. 社会性别平等:男性参与的倍增效应与观念变革

35.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城市女性务工人员活动空间探究--以J市为例

36. 我国在业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及幸福工作寿命研究

37. 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38.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测算与分析

39. 身份认同对农村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

40. 中国单身人口已近两亿

41. 社会信任对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

42. 山东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研究

43. 中外大城市人口老龄化情况对比

44. 中国老年女性人口的自然特征及社会结构分析

45. 社会质量. 自我效能感与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

46. 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社会学特征关联初探

47. 剪子湾:一个北方村庄的人口迁移与身份认同

48. 丈夫参与对妇女产褥期恢复与家庭关系的影响

49. 陕西榆林937个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分析

5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以台州市黄岩区为例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 除夕 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 留学 生 文化 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 教育 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 儿童 ”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 方法 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41. 略论政治机制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42. 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

43. 后消费时代城市文化资本空间生产状况解析

44. 论苏州特色文化城市建构的“城市文化自觉”

45. 英美城市邻避危机管理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及启示

46. 农村养老资源供给的评价与优化

47.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48. 城市空间弹性:文化自觉与制度转换

49. 在中国研究:全球史. 江南区域史与历史人类学

50. 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及其应对 措施

51. 家文化与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初探

52. 跨国务工青年的返乡文化适应研究--以吉林省延边州L市为例

53. 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及存在问题

54. 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

55.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56.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日本为例

57. 西部城市民政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研究--以广西G市未成年人保护试点项目为例

58.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之比较

59. 居住条件. 工作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影响

60. 对西方法律与社会运动理论谱系的解读与 反思

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

[1]社会神经科学的起源与发展——脑电图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探索

[2]建立儒家人文主义的学术传统:由文化“复建”到文化“复兴”

[3]心理测量视角中的科技风险研究述评

[4]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5]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模式

[6]经济心理学影响力增强

[7]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析

[8]三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智能时代的用户体验和创新设计方法

[9]心理健康素养研究述评与展望

[10]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1]《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简介

[12] 财经 素养的内涵与三元结构

[13]中国特色心理学问题的思考

[14]基于网络心理经济视角的农产品网售研究

[15]宽容与信任之社会心态的双向建构:“认同-渲染”模型构想

[16]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7]对潘菽心理学思想演变及其理论的研究

[18]舞动治疗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19]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

[20]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福州大学成功举办

[21]物质主义与冲动性网络购物的关系:妒忌和个人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

[22]自恋与发布自拍照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3]发布自拍照与女大学生自尊的关系:积极反馈与身体满意度的序列中介作用

[24]社会心理学在农民工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

[25]日本产业组织心理学会长细田聪一行访问西安科技大学并做客胡杨林大讲堂

[26]少年司法与心理学的整合:一个初步的探讨

[27]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与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

[28]基于家庭心理学的长子的心理状态比较研究

[29]不同类型网络昵称的印象评价研究

[30]从航空驾驶到工业设计:情境意识研究的拓展

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热门题目有哪些

★ 社会学毕业论文

★ 社会学毕业论文范文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2)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

★ 社会学毕业论文(2)

★ 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2)

★ 社会学学术论文范文(2)

社会工作论文参考题目1、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 2、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3、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框架的构建 4、社会工作理论构建的困境及其出路 5、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缺陷与启示 6、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领域的新走向 7、当前构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基本途径 8、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9、浅析团体社会工作理论及其对监狱管理教育工作的启示或者:1 城市移民的适应性及社工专业介入2 社区矫正中的政府角色与社会力量3 “街角”流浪儿童的救助与保护问题研究4 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功能的适应性配置5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问题研究6 我国民间组织的特点与作用7 居民参与对社区建设的促进作用8 老年养老方式多元化及其社会支持网络

在一篇高质量的社会工作论文中,论文的选题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好的选题有一半文的作用,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论文的题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工作专业 毕业 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一) 1. 大学生自杀个案的干预策略研究 2. 大学生自杀个体的人格分析 3. 大学生自杀群体的心理分析 4. 大中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 5.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6. 当代大学生宿舍 文化 的形成过程 7. 当前大学生活择业倾向研究 8.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 9. 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失业等)风险控制问题 10. 对白领焦虑症的调查与分析 11. 对当代大学生逃课现状成因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12. 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的探讨 13. 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分析 14. 对网络乞讨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15. 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问题研究--以**大学为例 16. 高学历高收入女性与婚姻问题研究 17. 共青团组织与社会工作 18. 关于"爱心超市"的调查与思考--以**大学为例 19. 关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 20. 后大学生的消费观研究 21. 互联网与当前社会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二) 1、中小城市社区服务调查研究 2、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意愿研究 3、城市社区福利现状及其建设研究 4、城市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调查 5、中小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6、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当前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中的问题 7、和谐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8、居民参与社区民间组织的态度与行为研究 9、社区党组织建设与和谐社区发展 10、青年的社区参与现状特点及对策分析 11、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状况及其特点分析 12、社区居民社会支持初探 1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14、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15、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 16、从社会资本理论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17、大学生网络传播行为嬗变的实证研究 18、大学生网络迷航现象的调查研究 19、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成因 20、高校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三) 1、(城市乡村)社区权力结构研究 2、(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社会学探究 3、"富二代"现象或问题研究 4、"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分析 5、城市边缘群体(如乞丐妓女农民工等)研究(可从生存状况政策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等任一角度切入) 6、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 7、城市老年人社区福利服务调查与路径研究 8、城市流浪 儿童 的社会救助研究 9、城市某类场所的研究(如公园酒巴饭店娱乐场所等) 10、城市社区建设与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11、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业主委员会的角色定位 12、城市市民社会发展公平感调查 13、 传统文化 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建构的启示 14、从 广告 中探究性别问题 15、从社会化角度谈谈你对"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看法 16、挫折与逆境总能出人才吗? 17、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 18、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径分析 19、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观念调查 20、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 猜你喜欢: 1.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2.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 3.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 社会工作硕士论文题目

社区工作大专毕业论文

社区护理的理论与模式任何一门独立的专业性学科都应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以指导实践的基础,护理学的护理理论或模式在指导护理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区护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根据社区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各种问题,如:政府重视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匮乏、资源配备不足、社会对护理学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部分居民保健意识不成熟、社区护理人才的缺乏、社区护理管理有“失控”环节等,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力度和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医疗服务机构、确定社区护士选拔标准、对社区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努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抓好社区护理质量管理、制定卫生保健网络与社区护理管理网络等,从而实现社区医院的目标。

【关键词】社区护理 问题 发展对策

社区护理将护理服务对象从病人扩大到健康人群,服务范围由医院走向家庭和社区,工作内容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扩大到预防保健和提高人群的生活与生命质量等多方面服务。社区护理在我国目前不断发展完善的医疗卫生事业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也是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社区护理目前现存问题

政府重视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完善。

资金匮乏,资源配备不足 国家在医疗卫生服务事业中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资金不足导致一些服务站内只具备基础的医疗设备,缺乏先进的医疗仪器。

社会对护理学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护理从属于医疗,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护士职责被认为是以协助医生完成医疗工作为主,未被提升到促进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对于护士的社会价值不能充分认可,尤其对于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

部分居民保健意识不成熟,生活质量不高 社区卫生服务不能得到普及, 社区卫生服务的资源也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社区护理人才的缺乏 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辛苦、待遇低,甚至工资都难以保证,易挫伤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大多高校护理专业 毕业 生都还未摆脱眼高手低的坏习惯,导致社区护理人员学历普遍不高。另外由于社区护理工作的繁忙, 导致规范化的培训和继续 教育 没能得到很大的重视,缺乏综合型的全科护士。

社区护理管理有“失控”环节 社区护士数量、知识培训不足,社区护理 经验 和解决其健康问题的能力和应变力参差不齐,还有些护理部基本不管社区护士,使得社区护士所提供的技术与服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安全因素,社区管理制约机制不完善,缺乏规范性的社区管理。

2 发展社区护理的对策

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力度和资金投入 完善社区护理的运行体制及管理体制,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管。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及 措施 ,使社区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同时注意改善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 提高社区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完善社区护士的职业资格准入等方面的制度和法规;配备先进的医疗仪器,并适当提高社区医护工作人员的待遇。 建立多元化医疗服务机构,促进社区护理的发展。

确定社区护士选拔标准 社区护士的选拔标准为:身体健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具备丰富的护理经验;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判断力,不怕吃苦、素质高、亲和力强,均为骨干护士,经培训合格后竞争上岗。护理管理者在社区一线工作人员中选拔,要求责任心强,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做到团结、激励每位护士。

对社区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 护士培训内容包括护理操作技能、专科护理技术等。同时,护理部应每月召开一次社区服务对象和护士共同参与的座谈会,为二者提供沟通平台,保证了护理服务水平的提高;在护士中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力争建立良好、健康的护患关系;聘请心理学专家进行讲座,丰富护理人员的社会、人文知识。

努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加大对社区护士的上岗培训,使护士具有独立判定病情的能力和对各种危险征兆的鉴别能力。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的设置, 还要开设具有社区护理特色的课程,拓宽知识面是社区护士的必修课。

抓好社区护理质量管理 社区护理中质量管理是个难点,社区护士工作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复杂性,需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结合自身经验完成护理工作。每月召开例会,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反馈护理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交流护理经验,改进工作 方法 ,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制定卫生保健网络与社区护理管理网络,成立社区护理服务中心实现电子呼救网络,让大医院内的诊疗规范等资源与社区共享,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共同体 ”,并实现畅通的“转诊通道”,自成体系、配套并运转协调,或应聘大医院专家在社区坐堂行医,为居民提供低价、就近、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实现社区医院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李春玉,李剑媛.对社区护理教育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1.

[2] 赵红光.护士压力状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2,17(9):689-691.

【摘要】 总结 高血压病人的社区护理措施, 包括心理护理、饮食起居护理、运动健身指导、扩大调查范围、定期监测血压、坚持合理用药和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等。

【关键词】 高血压 社区护理

高血压具有患病率较高, 并发症严重, 预防和治疗周期长等特点。高血压病人的治疗用药和预防措施很多, 而且是一种长期的治疗和预防过程。所以, 一旦患上高血压病,必须树立长期治疗和长期预防的思想, 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专家多年的防治经验看, 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要长期坚持降压治疗, 把血压控制在正常或基本正常水平, 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并发社区护理工作可深入到病人家庭, 了解病人的病情, 对高血压病的康复及日常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效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经过坚持对高血压进行社区护理, 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所管辖区的27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家庭管理, 建立慢病管理档案, 根据病情定期随访。其中男158例, 女112例; 年龄30岁-80岁;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2 社区护理

心理护理 大量研究资料证实, 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身疾病, 非药物治疗高血压已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大多数高血压病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情绪激动和焦虑或郁闷,有些病人虽然无并发症, 但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年龄、 文化 程度和个体特征, 进行针对性地耐心细致地心理护理, 向病人讲解高血压的特点, 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 保持乐观的情绪及平静的心境。提倡病人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娱乐等文化生活, 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向别人倾诉心中的困惑, 得到同龄人的理解, 促使其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心理平衡, 提高应激能力, 避免突然的情绪激动, 造成血管收缩, 使血压升高。

2. 2 饮食起居护理 饮食护理是控制高血压的基本方法之一。高血压病人饮食宜低盐、低脂、低糖、少荤多素、少吃高胆固醇食物[1], 如动物内脏、蛋黄、黑水鱼等。多吃蔬菜、水果及杂粮类食物, 新鲜蔬菜每日500g 左右, 水果每天100g左右, 杂粮类如玉米、燕麦、荞麦等。注意补充钾和钙, 如绿叶菜、鲜奶、新鲜水果、豆制品等, 每日钠盐量不超过6g。戒烟限酒。

运动健身指导 适宜的运动可提高机体抵抗力, 促进血液循环。高血压病人应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 提倡有氧运动。

根据全体差异科学健身, 如步行、 游泳 、慢跑, 一般可在清晨或晚饭30分钟后进行, 以不感觉疲劳为宜。长期坚持康复步行, 有助于血压稳定下降。此外, 太极拳 、气功等放松运动也可减缓紧张情绪, 促进高血压病人的康复。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养成按时起床就餐, 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扩大调查范围 有资料显示, 从低年龄组开始预防效果更好, 以往大多筛查范围都在30岁以上的人群, 而忽视了18岁-30岁这一人群, 从高血压一级预防的角度来看,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加强随访, 去除可能伴随的一些不良因素, 对防治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肾等并发症,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5 定期监测血压 在社区护理工作中, 教会病人及家属在家中测量血压的方法及正常值, 养成自我监测血压的习惯。测量血压时应做到定体位、定部位、定血压计、定时间, 并将监测结果做好记录, 有利于评价治疗效果, 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病人若无条件在家测血压, 嘱其定期到附近社区卫生服务站测量血压。还要定期监测血脂、血糖、心电图的变化。

2. 6 坚持合理用药 让病人认识到坚持服药的重要性[2], 能自觉遵医嘱服药, 要详细告知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疗效, 强调规律服药, 不可自行加药或突然停药, 并了解药物的副反应, 当出现副反应时及时 报告 医生, 调整用药,养成每日晨备好当日药, 分别放人小药杯中餐前服用的习惯, 提醒病人在服药期间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造成的晕倒或跌倒等意外。

健康教育讲座指导 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入户健康调查,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从而查出高血压病人, 并进行登记。举办高血压病知识讲座, 让病人及家属了解高血压的康复保健知识是降低危险因素, 防治高血压发生、发展的有效方法。鼓励病人及家属互相交流经验, 建立高血压病人管理信息系统, 对高血压病人进行病情评估, 实施随访管理。

3 小结

我国的平均患病率为[3]。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血压患者, 随着病情的发展, 逐渐出现以损害几个主要脏器为主的并发症, 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肾动脉硬化等一系列疾病, 这些都是高血压病的晚期表现,不但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而且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延续, 摆脱了那种病人一出院, 护理工作就结束的短期护理行为。护理工作者要细心观察, 全面收集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资料, 全面评估, 制订健康档案,使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总之, 加强高血压病病人的社区护理对控制高血压, 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服药的依从性, 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提高生活质量都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尤红.高血压病的社区护理.《家庭护士》, 2008, 6.

[3]王静.高血压病的社区护理.《中国医药指南》, 2008, 15.

[2]吴勇霞,王青丽.高血压病人的社区护理干预.《青海医药杂志》,2008, 3.

社区护理学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社区护理学论文范文

2. 有关社区护理学论文范文

3. 浅谈社区护理论文范文

4. 有关社区护理学毕业论文

5. 护理专业论文完整范文

6. 免费护理论文范文

学生社区服务论文社区服务论文社区工作对社工学生社区服务能力的培养摘要:社区工作理论系统阐明了社区服务内容。社区服务是社区工作实务之一,社区实务经历了由社区建设到社区服务的发展,并逐渐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社区实习是提升社会工作学生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把社区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起来,锻炼了社会工作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工作学生服务能力的培养可以回馈社区,从而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建构。 关键词:社区工作;社工学生;社区服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8-0100-02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以下简称社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社工三大专业方法之一。在我国社工专业化过程中,社区实习已成为提升社工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巧的主要手段。社区工作在理论上如何阐明社区服务内容,社区服务现状如何,社区实习对社工学生作用何在,社工学生服务能力培养意义何在,论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社区工作理论系统阐明社区服务内容 (一)社区工作理论阐明社区服务主体 社区服务从广义上讲,指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生活及精神服务。从狭义上讲,指对社区内弱势群体提供的服务。社区工作理论阐明社区组织是社区服务主体,社区服务主要以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为依托展开。街道在我国属于行政机构,社区虽是自治组织,但它是在街道及其上级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有很强的行政性。“单位制”在我国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探索社区服务主体,单位制的影响不应忽略。虽然城市住房改革一定程度削弱了单位制的影响,但单位制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仍扮演重要角色,使社区服务呈现出组织性特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我国社区民主程度不断加强,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服务的主动性也随之增强,使社区服务呈现群众性特征。 (二)社区工作理论阐明社区服务目标 社区服务要解决社区居民的困难和不便,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与凝聚力,强化社区整合与稳定机制,为社会整体发展奠定基础。社区服务首要解决社区居民的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满足建立在社区基本设施和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基础上,包括:菜市场、超市、医疗点、理发店、公用电话亭、照相馆、餐馆、幼儿园和小学等。社区精神需要是更高层次的需要,包括:和谐雅静的社区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民主自由的政治参与等,精神需要的满足可以提升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三)社区工作理论阐明社区服务对象 广义上看,社区服务的对象是社区里的所有居民。狭义上看,主要是社区里的弱势群体。从提供服务性质来看,广义社区服务是营利性服务,狭义社区服务是非营利或低营利的福利性服务。广义社区服务主要由社区里的各种便民利民机构提供,狭义社区服务主要由社区工作员提供。 (四)社区工作理论阐明社区服务意义 首先,社区服务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常需要。通过社区社会化服务,社区居民基本需要可以得到满足。社区菜市场、超市、餐馆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饮食需要;社区医疗服务站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保健需要;社区理发店可以满足社区居民仪态需要;社区电话亭可以满足社区居民交际需要;社区幼儿园和小学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子女入托和教育需要。其次,社区服务可以帮助社区弱势群体改善生活条件,提升社会适应性,改变弱势地位。社区利用现有资源可以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能力;社区低保制度可以保障社区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最后,社区服务可以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过程。 (五)社区工作理论阐明社区服务的缺陷 我国社工本土化首要表现在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本土化上。由于我国社区服务处于经济转轨和结构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社区服务发展受到一些现实因素制约。首先,社区服务资金来源比较困难,制约了社区服务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其次,社区居民虽然存在社区服务的广泛需求,但是满足需求的支付能力有限。再次,一些地方政府对社区服务的重视不够,制约了全国性社区服务的大发展。最后,社区服务队伍素质不高,制约了社区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社区服务是社区工作实务的内容 (一)社区实务发展:由社区建设到社区服务的转变 我国社区实务经历了由社区建设到社区服务的转变。早期社区实务主要是社区基础设施和组织人员结构建设过程。社区建设是在居委会基础上筹建的。居委会建立在单位制基础上,社区则是建立在社会化基础上。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实现“单位办社会”向“社区办社会”转变,这包括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组织人员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性建设,组织人员建设随着单位制的解体逐渐成为新型探索性建设。随着基础设施和组织人员结构逐渐完善,社区服务逐渐成为社区实务的中心内容。 (二)社区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随着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的功能性发挥,社区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谐社会除了人与自然和谐之外,最重要是人与社会和谐。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以下岗为标志的结构性失业大规模出现,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这在社区中也很普遍。如果不改变社区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贫富分化将不断扩大,从而形成孙立平说的断裂社会,进而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构除了社区功能充分发挥外,还包括人的社会化充分实现。很显然,不断成熟的社区服务可以为社区居民的社会化提供更充分的设施保障和更有利的实现环境。 (三)社区服务的实施范围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我国社区建设与城市化是一致的,首先在一线城市开展,接着在二三线城市开展。因此,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首先要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一级城市开展,民政部社区试点也是从这些城市开始的,树立了武汉百步亭社区等典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要求逐渐增多,二三线城市要提升城市化水平,必须提升社区服务质量。于是,社区服务实施范围逐渐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转移。 三、社区实习是提升社工学生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社区实习将社区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 社区实习指社工学生在社区工作理论指导下,深入社区开展社区服务,从而锻炼实践能力和社工技巧的活动。通过社区实习可以使社工学生认识到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现状,这比他们从书本上了解到的要直接和生动得多。特别是对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缺陷有更深刻认识,即认识到我国社区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的最大现实。这种亲身体验可以使他们明了社区工作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社区实习可以把社区理论和社区实务有机结合起来。 (二)社区实习使社工学生明确社区服务的现实状况 社工学生在社区实习过程中,可以了解社区服务的主体、目标、对象、意义和缺陷。我国城市社区的低保政策是社区狭义服务的重要保障。社工学生可以对低保政策的实施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他们可以在实习督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把所学社区服务理论应用到社区的实际环境中,从而提升他们社区服务的专业能力。 (三)社区实习锻炼了社工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社工学生通过社区实习可以锻炼社会实践能力,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他们通过社区服务等方式的参与,强化了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明白了理论只是经验总结,只有符合社区实际的理论才是有效理论,从而加深了社区理论包括经验理论和实践理论的认识。使他们知道社区工作课程的学习除了经验理论学习之外,还要到社区进行实践理论学习,实践理论学习可以锻炼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社工学生服务能力的培养可以回馈社区 (一)社工学生可以成为社区服务人员 通过社区实习,社工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得到发展,他们能在实习督导和社区督导指导下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为社区服务发展添砖加瓦。社工学生和社区服务者的双重身份使他们可以成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人,从而加深社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甚至可以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学校可以通过与街道或社区签订合同的形式把实习街道或社区确定为实习基地,便于以后的实践教学。 (二)社工学生可以提升社区的知识和人才结构 我国现有城市社区基本是在居委会基础上改造的。社区工作人员大多虽具有一定的社区实践知识和技能,但在社区工作理论方面还十分欠缺。社工学生到社区实习可以加深他们与社区工作员的交流。通过交流,可以为社区工作员带去必要的理论,而社区工作员则把社区实践知识传授给社工学生,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另外,一些社工学生由于实习中表现突出,毕业后被社区录用为工作员,他们的加入提升了社区知识和人才结构。 (三)社工学生可以为和谐社区的建设做出贡献 和谐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归宿,通过和谐社区的建设可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专业社工参与。社工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社区里的实践学习,具备了初级专业社工水平,他们可以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去,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做出贡献。 五、结语 社区工作包括理论与实务两方面内容。社区工作理论系统阐明社区服务的内容。社区服务逐渐成为社区实务的中心内容。旨在培养社会工作学生社区服务能力的社区实习可以将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起来,使社会工作学生正视我国社区工作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社会工作学生服务能力的培养可以服务社区、回馈社区,从而推进我国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 参考文献 [1]房列曙,等.社区工作[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唐蒙湘.关于社区服务的理论界定[J].社区,2008,(11). [3]陈雅丽.“单位制”领导下的城市社区发展—以广州D市社区为个案[J].社会工作,2008,(1).

1. 大学生自杀个案的干预策略研究

2. 大学生自杀个体的人格分析

3. 大学生自杀群体的心理分析

4. 大中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

5.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6. 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形成过程

7. 当前大学生活择业倾向研究

8.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

9. 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失业等)风险控制问题

10. 对白领焦虑症的调查与分析

11. 对当代大学生逃课现状成因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12. 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的探讨

13. 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分析

14. 对网络乞讨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15. 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问题研究--以**大学为例

16. 高学历高收入女性与婚姻问题研究

17. 共青团组织与社会工作

18. 关于"爱心超市"的调查与思考--以**大学为例

19. 关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

20. 后大学生的消费观研究

21. 互联网与当前社会问题研究

1、中小城市社区服务调查研究

2、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意愿研究

3、城市社区福利现状及其建设研究

4、城市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调查

5、中小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6、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当前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中的问题

7、和谐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8、居民参与社区民间组织的态度与行为研究

9、社区党组织建设与和谐社区发展

10、青年的社区参与现状特点及对策分析

11、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状况及其特点分析

12、社区居民社会支持初探

1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14、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15、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

16、从社会资本理论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17、大学生网络传播行为嬗变的实证研究

18、大学生网络迷航现象的调查研究

19、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成因

20、高校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研究

1、(城市乡村)社区权力结构研究

2、(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社会学探究

3、"富二代"现象或问题研究

4、"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分析

5、城市边缘群体(如乞丐妓女农民工等)研究(可从生存状况政策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等任一角度切入)

6、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

7、城市老年人社区福利服务调查与路径研究

8、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

9、城市某类场所的研究(如公园酒巴饭店娱乐场所等)

10、城市社区建设与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11、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业主委员会的角色定位

12、城市市民社会发展公平感调查

13、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建构的启示

14、从广告中探究性别问题

15、从社会化角度谈谈你对"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看法

16、挫折与逆境总能出人才吗?

17、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

18、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径分析

19、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观念调查

20、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

社区工作服务毕业论文

社区的概念参考了几个不同版本的关于社区基本理论的书之后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出版年代相对早的书中,综合多位中外社会学家的观点之后往往会得出这样得结论,即社区的定义绝大部分包含至少三个方面得定义:社会交往,地域和共同约束,于是认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得地域的相互关联,相互交往的人群形成的具有共同生活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但在最新的出版物中,以我们所用的教材为例,我明显感到作者有意回避了绝对化的定义,而是强调其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所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指出了人口流动和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在我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进步,一定程度上也回答了我对于社区基本概念的疑惑社区的历史二十世纪初,城市人口仍然是所有人口中的极少以部分,不到百分之五,城市还相当少见。二战结束的时候,在日本,以土地为生的人还占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三,今天,这个比例已经缩小到百分之五。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城市正不断增长,靠土地生活的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进入城市,哪怕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挠。这种新型地都市人类社会想要生存和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城市种社区地发展。在乡村社会,个人对于社区是没有选择权的。无论是家庭或宗教,社会阶层或等级,社区总是一种既成事实,所以乡村社会中的流动微乎其微。虽然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总是习惯将乡村描绘成浪漫悠闲的桃花源,但是现实却不同,乡村社会的社区式存在着强制性和限制性的。所以千百年来乡村人都向往着城市的生活。德国有句古老的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在古代欧洲,成功逃离乡村并被城市所接受的农奴就会成为市民,变成自由人。邓正来教授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反复提到这一点,我想,这大概也是当今左派学者都热衷于谈论市民这个概念的重要愿意。同样的原因也让我觉得城市使如此的吸引人,这种魅力很容易就可以放大成为一幅美丽的景致,根跟乡村生活的田园牧歌同样不切实际。城市里人与人互不相识,强制性和限制性消失了,城市成为文化的中心。艺术家和学者在这里工作和创造。正因为没有社区的存在,城市的向上流动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在这个新兴阶层之外,是道德沦丧,社会动荡,无法无天。城市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能让人摆脱强制性和限制性。但同时这又是一种破坏性的因素,特别是在它没有自己的社区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的西方还是在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国家的控制力都普遍加强了,虽然起因不同,但显然,国家都在社会发展中承担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责任。然而现在有很多西方学者指出,认为政府应该而且能够通过“社会计划”来满足城市社会的社区要求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这些社会计划没有能填补传统社区消失后留下的真空,虽然有成果,但是与这些项目所花费的资金相比,成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认为在中国也是如此,政府在这方面的效率之低下几乎不能使任何人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专家学者提出我们需要在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种部门(在中国是第二种?),即非政府,非商业,非营利性组织,来创建社区,满足现代市民的需要。一本关于非营利性组织的书指出:“只有非营利性组织才能提供我们所需的社会多样性……非营利性组织也是惟一能满足城市第二需要的部门,即城市成员实现市民价值的需要...只有非营利性社会部门才能提供机会让人成为志愿者,并因此让个人同时拥有这样两种环境:一种可以施加控制力的环境,和一种可以让自己变得举足轻重的环境。”中国的社区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先驱在呼吁建设非营利性组织,其中一些人也已经开始实践了,但是中国的某些现状仍然让我觉得其前景至少在近期内不容乐观。比如人们在观念上更倾向于由国家包揽所有的社会事物,比如目前商业阶层仍然没有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以及社会中普遍的信任感和责任感的缺失,这些都使得中国的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难以摆脱困境。所以看起来目前首要的还是要在既有的轨道上进行努力,当然我非常赞赏那些勇于探索的先驱。在中国,城市社区的建设同样也是由国家所主导的。1954年,随着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建立,城市社区大规模的出现了。但是,居民委员会从其建立开始,其组成成员就主要是工厂,商业,机关,学校等单位以外的居民,其范围和影响都较为优先,自治性也不甚明显。特别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以“单位制”为主体的城市社会结构和管理体制,在这一“单位社会”体制下,政府包揽了社会成员的所有社会事务。作为城市主体的“单位人”,与单位所在的居民委员会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居民委员会内部事务十分简单,其经费开支来自政府,主要任务是完成政府工作,事实上成为政府的一部分。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家政权主要是通过一个个依附于政府的单位和一个个单位之外同样依附于政府的居民委员会队城市进行管理,并形成政府包揽所有事务的行政化管理体制。今天,虽然这一体制在很多方面由于受到挑战而有所松动,虽然很多时候效率低下令人不满,但仍然发挥着一些作用,特别是在其目标由管理转向服务之后。如同个人在发展种无法割断他的历史,我们虽然有着一些不满,激进者甚至希望抛弃一切重来,但在我看来这仍然是一笔值得继承的遗产,当然,它需要改变。比如,社区体制的改革中城市社区自治的的探索,社区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而其中我认为最值得探索的是社区服务的内容,特别是其核心部分——面向弱势群体的福利性服务。上次的文章中我提到过在社区中开展社会工作的一点构想,现在我想进一步讨论其具体内容和可操作性。在发展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基础上,配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社区内的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无偿服务。更有前景的是为他们开展团体社会工作,将那些因为身体或者经济上的困难陷入绝望的人组织前来,鼓励他们互相交流,给予鼓励和各种形式的帮助。比如将社区内患有同样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的人组织起来,开展一些活动,或者仅仅是聊天,都会在精神上给予他们莫大的鼓励。比如将受到家庭暴力威胁的妇女组织起来,不仅可以使她们获得鼓励,而且还可以广泛地开展法律援助。在此问题上我进一步地设想是为受到虐待和被遗弃的儿童提供保护和收养服务。但是令一方面我注意到,城市本身所具有和追求的特性于社区建设的目标是有所不同的,这也是我在上篇文章中对城市社区概念提出置疑的原因所在。如同前面所说的,自由是城市的与生俱来的特征,城市中相对隔离的匿名状态对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有着独特的魅力,而社区建设致力于整合社会。社区的形成出自于两种需要——自主的需要和对他人的需要。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难以忍受这两种需要的天然悖论。归属某个群体就意味着要牺牲掉一些个人的自主权力,因为社会要求个人遵守,服从,服务于群体的“更高利益”,融入群体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随着个人自主权力的丧失,多样性不仅消失了,而且还变成主要的管理问题,群体耗费越来越多的精力来寻求新的控制手段。而面对归属的高昂代价,一些人选择宁可孤独也要保护个人自由。无论是对于社区还是个人来说,这都有可能是毁灭性的。所以,社区保持活力的唯一途径是通过集中关注社区中的事物而不是拘泥于其形式结构。在此我们可以借助管理学的理论:核心事务的明确化可以彻底改变组织内部关系的性质。这样的社区并不要求个人牺牲自由作为归属社区的条件,它关注的是成员所共同追求的东西。人与人是因为共同的目标,而不是对特定行为的共同观点而聚集到一起。人们致力于共同的目标摩尔不是统一个性,把统一与个性的矛盾转化伟建设充满活力与弹性的社区。这大概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选择。我在上次的文章中所提到的我所在的小区号召大家植树的例子也证明了这一点。居委会最初是花钱请园林公司植树,花了不少钱,树的成活率却不到一半,而且长的很差。第二年在居民中进行宣传,结果有人捐赠了200棵树苗,大家纷纷出力,义务护树浇水,结果一分钱没花,树全部成活。更可贵的是,大家在这一次的活动中加强了对彼此的了解,建立了一定的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参考文献:《社区概论》 于显洋主编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6 《社区管理》 韦克难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未来的社区》 德鲁克基金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中国城市社区德组织和管理》 张俊芳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中国城市社区自治》 许勇陈伟东等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社区的迷失》伊琳.吉特 米拉.考尔.莎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端,而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水平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20世纪上半夜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大学里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救亡图存在中国大地上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虽然这些活动因为战争等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仍有重要意义。

第二,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形成阶段。在30多年计划经济与“单位体制”实行时期,政府通过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以行政程序与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了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第三,80年代中期以后,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宣传、提倡与初创阶段。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开”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群众团体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民政等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提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要求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1986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开始起步、恢复,与其同时民政等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以往的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性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速度加快,各种“适应性”社会问题的出现只能由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框架内去解决,这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非政府渠道”解决方式,使得社会工作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其主要推动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人们依靠亲属群体解决困难的手段日益弱化;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力量在逐渐增加;体制改革带来社会服务的职能回归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某些社会层面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恢复、发展、壮大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补偿社会变迁损失、修正市场失败、追求社会公平和改善人类福利的重要社会机制与制度安排,也是资本主义谋求社会控制的重要社会机制,其基本功能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人类需要。这意味着社会工作拥有跨越社会制度、民族国家和文化价值的普遍适用性,意味着社会工作同样适用社会主义国家,因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需要,是普世性人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史无前例和翻天覆地的结构转型期,社会转型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冲击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同时社会问题丛生,社会失范现象比比皆是,越轨行为屡见不鲜,社会整合、社会秩序、社会管理成为头等重要大事,这些为社会工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也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人生活方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迈向小康,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基本需要内容与层次发生结构变化。在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处境下,全球化福利处又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增加了新动因。中国如何与国际社会工作通则接轨,如何与国际社会工作界交流合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在消除贫困、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弱势群体基本需要,在追求平等、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公民生活质量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现阶段社会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方面,社会工作概念的专业理解与社会理解充满歧义,专业形象卑微低下,专业教育呈超常态发展,但是毕业生缺乏清晰的就业市场,专业地位无从谈起,社会工作“理所当然作为”与可预期的兴旺局面并未出现,形成社会需要与社会工作发展本身严重分离的奇特现象。

第二方面,社会福利组织员工年龄老化、知识陈旧、专业化水平低下,迫切需要大批受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而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客观上难以进入福利机构,主观上不愿进入福利机构,形成了福利机构的社会需求与社会工作教育之间的严重脱节现象。

第三方面,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仍处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型”的社会工作机制,几乎大部分应当由社会承担的职能和责任都由政府或“准政府”机构包办,而企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仍然以内部利益为主要取向,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仍然“办社会”,大量事业单位更是自成一体“事业办社会”,导致大量社会福利资源滞留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内部,社会福利机构缺乏走狗的资源现状——福利资源短缺、福利资源的单位占有、福利资源的行政配置。

第四方面,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同旧体制、旧观念及旧工作方法之间的矛盾,专业社会工作水平的低下不能适应社会工作带来的挑战;缺乏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专业教材专业师资缺乏;理论建设滞后,经验不足,庞大的社会工作体系还没有建立,等等。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仍然面临着无法改变的困境,它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职业,而真正的社会工作实践者更是寥寥无几;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尚处在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同时更面临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挑战,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整合所面临的困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团体的发展社会公益和福利事业方面的成绩已开始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关注,但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与信任感的建立,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中国已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与未来新世纪的变革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无路从理论基础还是从实践经验来看都显得相当薄弱。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也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张力,即它如何看待在世界上特别是西方国家存在已有百年历史的社会工作经验,如何看待中国1949年之后计划经济时期解决社会问题的历史传统,如何判断我国社会转型的方向、进程及其对社会工作的需要。为此,一方面,我们必须严谨地面对社会工作在国际层面发展上所经历的过去,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真理解过去,理解中国现阶段发展社会工作的制度环境与面临的问题,着眼于本土化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与实践范围具有独特的界定,社会工作领域与实践内容界定取向有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根据现有社会工作实践,结合国际社会工作现状,范围包括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教育、社会改造、社会调解、社会服务、社会行政和社会管理领域;

二是社会工作时间包括社会救济、福利保障、民主改革与精神文明、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解决社会问题;

三是社会工作服务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和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的工作;

四是社会工作领域包括调查咨询、民政工作、社会救助工作、社会福利工作、社会服务工作、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组织工作、社会保护与社会保险工作、街道居民工作、违规与犯罪者的改造和挽救工作等等;

总之,中国社会工作服务内容不断增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工作集中在城乡社区组织工作,而且社会工作服务实践范围逐渐同欧美社会福利、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外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表明,社会工作完全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特别是在现阶段社会结构转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工作是以满足人类基本需要为核心目标的主人专业,主要工作处境是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是专业与学科、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中国社会对社会工作概念的社会建构存在多种不同取向,直接影响了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目前社会工作者主要集中在劳动、民政、工青妇和民间福利组织之中,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广泛,政府主导的非专业化社会工作实践及其转型过渡是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基本特色。在目前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化的处境下,中国社会工作应当更多发挥积极预防和发展的功能,定位在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文章来源于文秘114网本资料权属文秘114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114网更多资料机制并重,而不应停留在消极补救和补偿的功能上。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现代化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民主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多元主义都迫切需要社会工作,在全球化福利环境与社会工作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应采取“社会工作服务先导,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积极回应”的新发展战略,通过城乡社区发展、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缓解贫困、老年人服务以及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实现社会工作模式的战略转变和健康发展。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开始做最后的毕业设计了,一般做毕业设计前都会要求先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特点是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一、 综述本课题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说明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际社会对社区的关注自19世纪末期横扫整个欧洲和北美大陆的社区睦邻运动开始,世界上的第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是由英国的巴纳德在伦敦建立的。最早从社会学的角度使用“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1881年他将德文gemeinschaft(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社区等)一词首先用于社会学。从滕尼斯提出到现在,社区的涵义已发生很大变化。社区研究虽然起源于西欧,但在美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有关社区理论的研究大致包含两类:一类是社区本身的静态研究,一类是对社区发展和建设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动态研究。其中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有:社区人文区位理论、社区权力理论、社区社会关系理论、社区变迁理论和社区行动理论。

目前国外有不少国家的社区发展格局特色,但社区建设的参与主体却大致相同,主要是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区非营利组织、社区企业和社区居民。社区建设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和关系各具形态,表现出自治型、政府主导型和合作型三种模式。在国外众多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中,较为突出的有:宜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

在宏观层面上,国外城市社区管理将会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社区管理日益全球化、国际化;二是社区管理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是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日渐趋向融合。

在微观层面上,国外城市社区管理也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组织体系趋于自治化、公众化;二是社区经济管理趋于市场化、多元化;三是社区管理日趋法制化、规范化。

(二)国内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对于城市社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①社区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②经费投入不足,社区设施不够完善;

③思想观念陈旧,相关法制不健全;

④老社区功能混乱,新建社区缺乏生活气息;

⑤现有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社区发展新要求。

尽管到目前为止城市社区深层次的问题仍然处于混乱状态,国内仍缺乏真正贴近国情、具有指导力的理论,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城市社区建设在蓬勃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社区管理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开始专注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地的社区管理理论,意在将国外先进的社区管理理论“本土化”,应用到社区管理上,尤其是城市社区管理。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我国形成了四种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一是以上海卢湾区五星桥街道为例的行政侧重型模式;二是以沈阳市春河社区为例的自治型模式;三是以武汉市江汉区社区为例的混合型模式;四是一会(分)两站的“盐田模式”。这四种创新模式各有千秋。上海行政侧重型模式有效克服了“条块分割”关系,但并没有改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居民社区参与度不够。沈阳自治型模式形成了“议行分离、相互制约”的互动运行机制,理顺了条块关系,但政府角色“越位”与“缺位”并存,资金供给与运行机制也还不完善。江汉混合模式重构了社区微观组织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建立了社区自治系统与政府行政系统的共生机制,但是仍存在行政化倾向,低配套率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也与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不相适应。直到2005年,深圳“盐田模式”的出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管理和建设的创新成果工作有了近一步的发展。这种“一会(分)两站”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回归到其自治组织的法律原位。同时让政府提高了执行能力又降低了行政成本。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政府在社区仍然保留着行政末梢,不能真正体现居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综合以上四种模式的利弊,我觉得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都无法体现自治性。国内未来城市社区管理的趋势:国内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会不断创新,城市社区管理工作新格局会更加完善,正如吴新叶(2008)所说“社区发展的组织日趋自治化、公众化”,“社区发展的管理日趋市场化、多元化”,“社区发展的手段日趋法制化、规范化”。围绕和谐社会的标准建设的城市社区必将呈现多种新形式,例如服务型城市社区、自治型城市社区、学习型城市城市社区、数字型学习社区和生态型城市社区。

(三)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第一,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城市社区实践远远走在理论的前头,因此综合研究方法,形成新的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综合能力的理论方法体系,就成了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理论任务。杨团(2002)曾总结说“城市社区管理在国内的发展缺乏创新和自治性,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在理论上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的自治研究水平,使研究更上一层楼,为未来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王永平(2008)指出“社区建设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社区建设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区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广阔舞台”,“社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微观体现”。 本文从社区入手研究城市社区管理,有助于响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号召,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在市场经济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滞后,呈现出社区居民日渐增长的社区参与需求和社区服务需求同滞后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方法的矛盾。

第四,安东尼·吉登斯说过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以社区为重点”成为了可能,还变成了必须。“社区”意味着促进街道、城镇和更大范围的地方区域的社会和物质复苏的可行办法。

本文通过对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a社区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不仅可以对其自身的管理提供帮助,也可以对其他的相关社区提供参考。当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助于推进城市社区的建设,揭示城市社区目前发展的问题根源,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应对措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