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关于余华文城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余华文城的毕业论文

《文城》是作者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出版于2021年3月,我大概陆陆续续看了三天。        整个故事开始讲述住在北方的林祥福遇到了前来借宿的姑娘小美,两人产生了情愫,并且最后结婚,他知道这是一个生长在南方的姑娘,她的家乡很美,是一个叫做“文城”的地方,好景不长,他经历过两次小美的悄然离去。第一次离去带走了他一半的积蓄,回来后他还是欣然接受并且很坚决的说出了:“如果你再次不辞而别,我一定会去找你。我会抱着孩子去找你,就是走遍天涯海角,我也要找到你”(P44),我认为这句话就是全文的一个伏笔,本以为对她加倍的好,就可以长久,但是第二次的离去却实孩子刚刚满月就悄然离去,最后决定抵押家产,带着全部身家一路南下寻找“文城”,寻找小美。经过是八个多月的寻找,当感觉溪镇就是文城,决定在这里继续寻找有关小美的线索,然而在溪镇经历了很多事情,军阀战争,土匪祸乱,知己离去……最后十三年后让他的也这个溪镇离去的故事。         上半部分一直在讲述林祥福在苦苦寻找,经历的风雪和百般折磨,最后决定最像“文城”的地方就是溪镇。决定在溪镇生活,也遇到了知己陈永良,女儿林百家也在茁壮成长,一晃在溪镇的十二年生活,经历了很多,帮溪镇人员修复门窗,开了木器社,慢慢也成为了溪镇第二大亨,过得风生水起,但是只有他自己内心知道,还是没有放弃找小美,这才是他出行的初衷,当女儿林百家询问自己母亲的时候,他只能用“谎言”来诉说是早逝,这对他来说是内心的煎熬,也是对女儿的来说只有可能是悲伤,并没有憎恨,因为要让女儿保持一种纯真,这何尝不是一种父爱,一种责任,也是从他从小饱读诗书的修养。         下半部分让人会觉得心疼,经历了军阀的战争,土匪的在溪镇横行霸道,烧杀抢掠,让人感觉到了血流成河,绝望,无奈,妥协。当林祥福和陈永良的谈话中,他敞开了心扉,自己否认了溪镇不是文城,这足以说明十三年来一直在溪镇寻找着小美,只是没有任何线索。接下来只想为了林百家而活,当要去给土匪送枪支没有人选的时候,林祥福轻声说“我去”,这是一种担忧,因为知道自己一去不复返,内心的煎熬,脑子都是女儿林百家的画面。最后直到死亡那一刻,脑子还是林百家,至于为什么会笑,我的理解是五味杂陈,有自己十三年的不值得的冷笑,有觉得女儿林百家的事情安排妥当的内心安慰。看到这里已经是不想继续阅读了,因为有的疑问没有解释,小美去哪儿了?文城在哪里?       看到后面有一个“文城  补”,这就是让人欣喜若狂,由于前期没有提到小美去哪儿了?文城在哪里?这两个问题在这里得到了回答,在“补”中也讲述了小美的心路历程。小美也的确是全文最重要的一个人物,由于她才会出现整篇小说的后续。由于家庭条件太差,不得不把他送到富贵人家做童养媳,和阿强从十岁开始一起生活,几年来一直小心翼翼,由于犯了一个错误,导致一切的生活都变了,偷偷拿了家里的钱给了弟弟这才是所有事情的起因,阿强偷了家里的积蓄带着她去了上海,见了世面,也一路北上去找那个虚无缥缈的姨夫,这也是踏上了一条不归路。遇到了林祥福,阿强的唆使在林祥福家住了下来,没想到还发生了关系并且怀孕,偷偷拿了林祥福祖传一半积蓄,最后离开林祥福去找了等待她的阿强,这也是导致整个故事悲剧的直接原因,才有了后续的所有事情。其实从小美的角度来说,她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儿,为了家人选择了偷钱给家人解忧,为了丈夫阿强甚至想过出卖身体赚钱养活他。但是最后阿强和小美得知得知林祥福的到了溪镇寻妻,他们只有恐慌,不敢面对,因为面对是一个未知的事情。         一切的疑问已经解开,如果没有小美的偷钱给自己弟弟,而是选择告知婆婆事情的难处,也会得到解决,美满的家庭也会幸福下去;如果林祥福没有遇到小美,可能和相亲的女孩儿早已结婚生子,继续扩大家业,本来是一条光明大道,但是出现了转折。但是事情没有如果,最后也只有小美冻死前对林祥福的忏悔:“来世我在为你生个女儿,开始我还要为你生五个儿子……来世我若不配做你的女人,我就为你做牛做马,你若是种地,我有牛为你犁田;你若是做车夫,我做做马拉车,你扬鞭抽我。”(P339)       做错事不可怕,只要是敢于止损,敢于面对,需要的是努力去补偿,因为没有发生的事情,谁也不能预料到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选择了逃避,带来的只有恐惧和不安以及忏悔。 备注:纯属个人见解

简单讲述 林祥福:北方人,父母双亡,家有四百亩地,爱读书,木工活精湛,开私塾教自己女儿、陈家兄弟、顾家姐妹。小美离开后一直寻找阿强所说的老家“文城”,到了溪镇,在那扎根生活了十七年,从与陈永良一起开木器社做起,修缮镇上无人居住的房屋,其实是为了找小美,最后成为溪镇第二首富。一生在寻找小美未再婚,在最后为了救顾益民,与土匪张一斧谈判,被张一斧所杀。其实溪镇就是“文城”,但林祥福一直不知道。 林百家:林祥福与小美的女儿,吃百家奶长大,取名百家。十岁与顾同年订婚,心里喜欢陈耀武,后来被林祥福送去上海私塾读书,一直写信给与陈耀武,但陈耀武从未收到。 小美(纪小美):十岁作为童养媳进入沈家,成年后与阿强结婚,但是在逃难到林祥福家时,谎称是兄妹。与林祥福结婚后去找阿强,发现自己怀孕后,回到林家生完孩子又离开,与阿强继续生活。 阿强(沈祖强):小美未经同意拿沈家铺子的钱接济弟弟,婆婆让阿强把她休了,小美被退回娘家三个月后,阿强偷了家里的钱与小美私奔,在上海把所有钱花光,打算去北京,走错了路到了林祥福家,知道林祥福是个有文化、人品好的地主,让小美假装生病留在这里,自己离开,没有说时间,只是约定在定川车站等小美。最后小美和阿强回到溪镇生活,在霜冻的时候,庙会祈祷跪在雪地里被冻死了。 田大、田二、田三、田四、田五:林家的管家、仆人,对林祥福忠心耿耿。老家田地的收成千里迢迢从北方拿到南方溪镇给林祥福,林祥福死后,有意识的说把收成给小姐。田大快死了想见少爷,四兄弟就抬着田大去溪镇,田大死在了路上,找到林祥福的时候,林祥福也被土匪杀了,棺材里装着田大和少爷,四兄弟抬着棺材回北方老家。途中好心人告知有土匪,建议走小路去西山,四兄弟经过的西山小路,正是小美与阿强坟墓所在,时隔十七年,以这样的方式,林祥福终于见到小美了。 陈永良:林祥福好友,最开始收留林祥福,然后一起成立木器社。林祥福死后,陈永良组建民团与张一斧决战,最后在算命摊前用同样的方式,尖刀插进张一斧耳朵里,为林祥福报仇。 李美莲:陈永良妻子,勤劳善良,把林百家当做自己的女儿,林百家订婚当天被土匪劫走,她让陈耀武去换林百家回来。知道大儿子喜欢林百家,及时阻止,因为林百家早已和顾家定亲。 陈耀武:陈永良大儿子,去土匪那里替换林百家,因赎金没有及时送到,被割了耳朵,走路方向会有点偏,能看到林百家就恢复正常,林百家去上海私塾后,又恢复原样。 陈耀文:陈永良小儿子。 顾益民:溪镇首富,北洋军阀入镇,为了不被烧杀辱掠,组织全镇准备好菜好酒美女招待,躲过一劫。号召全镇一起捐钱,去赎回被土匪绑票的人。组建民团抵御土匪。被张一斧俘虏,最后被陈永良救出。 顾同年:顾益民大儿子,与林百家订婚,但生性顽皮放荡,被一个西洋女人骗到船上,被卖去澳洲做劳工。 顾同月:顾益民儿子。 顾同日:顾益民儿子。 顾同辰:顾益民儿子。 顾同思:顾益民女儿。 顾同念:顾益民女儿。 张一斧:凶恶残暴,无恶不作,他的土匪团伙在最后与陈永良组建的民团决决战时,眼睛瞎了被同伙抛弃,随后做回土匪前的老本行算命,陈永良找他算命,他想用枪被陈永良及时发现,一击致命,最终恶有恶报。 小美和阿强这对夫太毁三观了,阿强随口说的“文城”让林祥福找了一生。林祥福也有问题,他能感觉出小美跟阿强不是兄妹关系,但是一直执着的寻找小美,固执得可怕,并且丧失了对女人的兴趣。在瞑目时刻最后看到的还是小美。 故事背景是清末民初、军阀混乱、匪祸丛生年代,描写的社会残败之象、民生疾苦触目惊心。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没有经历那个乱世。 余华喜欢给小说人物取名有个“福”,《活着》的福贵,《文城》的林祥福,人物设定父母双亡,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好几年,还有都是地主家的儿子。

关于余华毕业论文

我刚写完余华的毕业论文,发现关于这个人物的作品创作基本已经被研究透了,写不出什么新意来了,有本书《余华研究资料》,里面将余华研究的精华资料都收集了,很有参考价值,我倒是有个建议,不妨写写余华的现实观及其产生原因探究,应该彻底的话会有突破。余华的创作因对现实的看法不同而前后风格迥异,他的文学现实,生活现实,以及人性现实都是展开研究的内容。

余华,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来源)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 作品特点: 余华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此前他发表了二十几篇小说均没有多少影响,这篇作品发表后,深得李陀等著名评论家的好评,余华于是一举成名。此后,他在《收获》等国内重要刊物上接二连三的发表了多篇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令文坛和读者震撼,在评论家的密切关注下,他很快成为了马原之后中国先锋派小说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由于先锋文本读者甚少,成名之后的余华及时地做出了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活着》的经历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活着》:活着……寇延丁(12月6日12:20)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所以《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徐福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在这出关于残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破败前的少爷不懂得伤心而破败后的福贵没资格伤心,因为他已经成了佃农,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此后的日子里,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一过10年,“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活着》,写的一般啊,就是挺惨的.换个别的吧.

关于余华毕业论文选题

你是让大家给你找出论文答辩题目?还需要给你写出来吗?

1. 余华小说中的主题和意象分析2. 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研究3. 心灵创伤与重建——以余华小说为例4. 余华小说的社会批判意义分析5. 转型时期的历史记忆与余华小说的再现6. 《活着》的文学价值分析7. 余华小说中的生存意识及其意义研究8. 论余华小说的视觉性与美学9. 生命与价值观:从余华小说看人性的拯救与探索10. 探究余华小说中的文学形态与现实联结关系。

结合余华的小说剖析一下余华这个作家的性格特点。你认为《活着》这部小说是否充斥着太多的血腥,冷漠,无情?

余华的小说创造了九十年代以来小说的高峰,人们无不是以压抑痛苦的心情读完《活着》的,其同名电影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改拍,在国内外获得了无数大奖。

关于余华的毕业论文的课题来源

《活着》的经历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活着》:活着……寇延丁(12月6日12:20)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所以《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徐福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在这出关于残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破败前的少爷不懂得伤心而破败后的福贵没资格伤心,因为他已经成了佃农,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此后的日子里,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一过10年,“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fcnsm 面临崩溃的法律 反对美国 的房价疯狂的了国际饭店看了 看风景价格的来看 见不得分开了个的风格的 国家的感觉就国家开发及开关即可加快各类价格较高 就 的开发的 两个dsl价值观的开始就两个开关家里的客观看了看价格空间广阔。

《活着》,写的一般啊,就是挺惨的.换个别的吧.

有关余秀华的毕业论文

余秀华的创作有着极为浓烈的情感表露,对于爱的欲望也是她的一大创作特色。她的诗歌中有许多爱情诗。自身的缺陷,幼年的经历,现实的残酷,让她对爱的缺失有着极为深刻的体验。以下是我整理的"脑瘫诗人"余秀华作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余秀华个人资料:余秀华出生于1976年,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村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余秀华从2009年开始写诗,主题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

◆你我在纸上

单薄。一戳就破。一点就碎

我没有决定什么,却这样被安排了

但是秋天风大

路越走越危险,到深夜还不肯停下来

中年的隐喻错综盘结

却一说就错

热衷画图的人,有落叶,有秋果

我都给他看了

他看不到的是:一篮橘子下埋的另外

他粗矿,他温柔,他慈悲

哦,我愿意他危险

并涉及到我

2014年10月19日16:13:11

◆ 在我梦里醒着的人

秋风是从南吹到北的,露水也是,霜也是

而吹过我的风,半路就走失,跌下去时很重

回声都回到我身体里

我希望他和我有些关系:那个胡子拉杂就要老去的人

我希望他死的时候想起我,不害怕

如同我想起他,就不怕活着

如果我病重了,我得去看看他

告诉他,我从来没有一张病历

他们说的,都是假的

如一滴水,醒在结冰的河上

他醒在我梦里

如一针之疼,醒在麻木又盲目的生命里

2014年10月19日19:46:29

◆ 就要按捺不住了

连呼吸都陡峭起来,风里有火

你看到的,雪山皑皑是假象,牛羊是假象

她给不同的人斟酒,眼睛盯着远方,远方一直远着

她的手颤抖得越来越厉害

眼睛里的灰烬一层层洗去在泪水里

这泪水不再是暗涌,是戾啸,是尖锐的铁锥

把她,把一切被遮盖的击穿

让沉睡的血液为又一个春天竖起旗帜

竖起金黄而厚实的欲望

但是她说一切都没有准备好

她还在午夜

她说着说着,就被卷进去,没了头顶

2014年10月21日20:51:03

◆ 风从草原来

风从草原来,在你的城市不停地打转

而呼声凄厉,在明晃晃的月光里

许多事情还没有经过就成为往事

逃逸之人留一把胡子,在街头晃荡

想给出的赞美,都被生生逼回内心

疼一疼就会过去

风从草原来,把一个城市困在风心

想看到的事物都被遮蔽

多少人一辈子过去了还没有活过

他慢慢吐烟圈,慢慢说话

把方言里粗矿的部分低音吐出

他不说疼

因为风吹过,无痕

2014年10月22日16:58:35

◆ 一棵狗尾巴草

它的春天,总是被拦路截断

它其实准备了果实,也被拿走

它身子空着,为了不被折断,佝偻在风里

而秋天,就这么来了

它咬紧牙关

承受这慢慢枯萎的冷

2014年10月23日20:53:22

◆ 霜降

树叶不说话了,落下来也悄无声息

庄稼都收割了,落在上面的月光也是沉默的

一只蝉去向不明

雨落在夜里,芭蕉弯下了身子,以和我一样的弧度

万物沉默。是我爱上你的样子

和它们不同的是,我疼得如此厉害

我把这样的疼不停地逼回内心,重得我摇摇晃晃

但是我吐不出来

我从来没有说出的,我以为这就是

爱情

2014-10-27 22:27:57

◆ 霜降

再怎么逃,你的胡子也白了

早晨,窗外的香樟树有另外的反光

落在上面的麻雀儿有着和你我一样大小的心脏

我哆哆嗦嗦想把一句话说完整,还是徒劳

远远看去,你也缩小为一粒草籽

为此,我得在心脏上重新开荒了

我们白白流失了那么多好时光,那么多花朵绽开的黎明

而这中年,我不知道要准备多久

才能迎接你的到来

而此刻,你在守望一场纷纷扬扬的雪

烟灰不停地落下来

微微颤栗的空气里,你预感到远方的事物

枯黄的理由

2014年10月28日20:36:22

◆ 雨未停

下午再一次合成一个坟墓

手脚冰凉的人看窗外物都生冷

湿淋淋的麻雀粘在香樟树上

蔸着自己半颗米大小的心脏

米一样白,米一样经不起熬

它从未飞过汉江?从未去流浪?

从未为另一只麻雀飞过一座山?

我一直在想你

而无力量破获这悬而未决的难题

2014年10月29日16:31:47

◆ 你那里下雨了吗

五点半了,雨没有停的意味

我回头看看你的照片,与你又一次对视

注视我的不是此刻的你,不是你的少年就是你的暮年

我走过的这部分你不在

雨打在香樟树上,碎为水,落下来

雨打在瓦上,碎为水,落下来

雨打在池塘上,碎为石头,落下去

我关门的时候,又看了看面前的公路

直到夜幕落下,把雨都包裹起来

也不见一个人

2014年11月1日21:01:31

1995年,19岁的余秀华“在非自由恋爱下结婚”,这段婚姻除了给她带来了一个现在已经18岁在武汉念大学的儿子外,更多的是不幸和苦闷,尽管直到现在两人并未离婚,但多年来两人已少有联系。

关于对脑瘫诗人余秀华的评价

学者和诗人沈睿称她为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余秀华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让你的心疼痛。”

《诗刊》编辑刘年认为:“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脑瘫诗人余秀华个人诗歌作品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如何让你爱我》

《经过墓园》

《我爱你》

《井台》

《梦见雪》

《致雷平阳》

《那些秘密突然端庄》

《打谷场的麦子》

《我们在这样的夜色里去向不明》

《摇摇晃晃的人间》等

世人评价:

综合评价

余秀华及其诗歌在2015年年初的诗坛乃至社会范围内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波,评论声音众多,却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余秀华"脑瘫"患者的身份,而部分诗人、学者对余诗所做的批评各执一词,在缺乏对余诗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得出了偏激的结论。事实上,余诗源于日常经验,是对其个人体验的坦率书写。面对这些批评,余秀华希望人们更多地去关注其诗歌本身,她对自己所经历的人生有着严肃的认知和体察,在当今这个"风"一样的社会流行中,余秀华呈现着一种定力,而这定力的核心就是写诗。余秀华的诗歌创作,不仅是书写权力的一次彰显,还暴露出了目前诗歌观念存在的矛盾和局限。当然余秀华的诗歌创作也存在局限,有待成熟,但其创作的意义却在指向自身的同时,折射到了整个诗坛。

名人评价

“她是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余秀华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

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让你的心疼痛。”(学者和诗人沈睿评)

“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诗刊》编辑刘年评)

她的诗兼具深度和灵气,她是个好诗人,天才的。(诗人老井评)

余秀华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行走了几十年,当她找到诗歌这支铁拐时,才终于真正站立了起来。(诗人张执浩评)

她的诗歌有料,有真东西,这是肯定的。但是,也要警惕把她煲成了一锅鸡汤。即使天才也是禁不起透支的。同情也有其限度,一如名声,传播的有效性。一句话,让诗歌回到诗歌,文学归于文学。(诗人李以亮评)

身体患疾为余秀华的创作加上了同情分,但文学评论界不能不管艺术标准,有些赞誉的评论里添加了过多的感情色彩,就像在某些儿童画里见到了‘毕加索’或‘米罗’。”(评论家、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评)

仅就诗歌而言,余秀华写得并不好,没有艺术高度。这样的文字确实是容易流行的。这当然也挺好,只不过这种流行稍微会拉低一些诗歌的格调。不过再怎么拉低,比起轻浮的乌青体来,总还算不上丢人败兴。(诗人沈浩波评)

余秀华坐拥自己的世界,与境遇无关,与身份无关,她就是这样纯粹的诗人。(诗人马灯评)

读余秀华的诗,常常让我陷入其情境,而忘了自我,即使读完最后一句。(诗人高寒评)

“我想,余秀华应该是中国排在前十的女诗人,不要刻意拔高,可能对她、对大众、对诗歌界会更好。”(复旦大学教师、诗人、作家 肖水)

“评论余秀华的诗歌,若把‘脑瘫’类似的东西参与进来,放进另一个标准,脱离诗歌本身,就不好说了,因为这属于弱势群体。但如果把这个因素排除,单就诗、就艺术而言,实在没什么炒作的空间。”“——(路遥文学奖”得主阎真)

“余秀华和许立志都有几首好诗,这已经很不容易。那些缺点存在于她的不好的诗中,也存在你我不好的诗歌里。然而她的确比我们更艰难,何必尽力一毁?”——(香港诗人 廖伟棠)

自我评价

“我的身份顺序是女人、农民、诗人。但是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

“诗歌是灵魂的自然流露。”

“成为作家协会副主席只是一个虚名,没有什么实质的编制。对我的生活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我也不管那些事,这个无所谓的事情。”

拓展:余秀华经典语录

1、然后用了整个过程,慢慢的,慢慢松开

2、母亲用这些零碎凑足了一头白发

3、真是说不出来还有什么好悲伤

4、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5、还有一个,耐心地把这飘动按住

6、半辈子耗尽,半辈子耗尽了啊

7、一定会洗掉身上的细枝末节

8、----她一定不能消逝。美需要更绝对的孤独

9、告诉他,我从来没有一张病历

10、那时候,我不用回头,总相信

11、他们挥手的时候,我以为还有可以浪费的时辰

12、我怀疑我在这个世界作恶多端

13、让我在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庄

14、爱情不过是冰凉的火焰,照亮一个人深处的疤痕后

15、下楼慢了,开电视慢了,对明天的计划

16、但是最后我依旧无法原谅自己,把你保留得如此完整

17、不再被江边的一只水鸟无端惊起,对夕阳的光

18、我的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

19、也谢谢我自己、为每一次遇见不变的纯真

20、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21、不要赞美我,在春天,在我少年和年富力盛的时候

22、想起当年,着长裙,甩水袖,在黄灿灿的落叶上跳舞

23、当我注意到我身体的时候,它已经老了,无力回天了

24、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25、作为一个贩卖月光和人间的人

26、而麦子怎么能在风里停下来呢

27、浩荡的春光里,我把倒影留下了

28、我把一个句子放在山后长长的斜坡上

29、是疼到毁灭之时的一声喊叫

30、我希望他死的时候想起我,不害怕

31、我们和世界互相许诺,永不兑现

32、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33、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筛

34、偶尔说一句、你这个傻女人啊

35、整个晚上,我对着空白的文档出神

36、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37、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38、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39、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40、它敞开过呼唤,以异族语言

41、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42、黄昏里,喇叭花都闭合了。星空的蓝皱褶在一起

43、你没看见我被遮蔽部分

44、其实我想说的是,黄昏里,我们一起去微风里的田野

45、一说到流水的形式,就有无法投进去的倒影

46、我知道,我去了远方,能够再回来

47、如今事过境迁,如今肉身沉重,如今我们越发不能相认

48、一直深信,一个人在天地间,与一些事情产生密切的联系,再产生深沉的爱,以至到无法割舍,这就是一种宿命。

49、坐在你面前,是一道最庄重的神谕

50、翻完以后,他掐起一粒麦子

51、不再游戏,不再发疯地跑到你楼下

52、我始终不能像她们一样去爱

53、我以旋转的方式向你靠近,如激流上的花朵

54、只有此刻,我不用遥望的姿势

55、以前的无以为计,此后也无法计算

56、爱上不停重复俗气又沉重的春天

57、如果你是沉默的,海水也将停止喧哗。

58、这样的麦子才配得上一冬不发霉

59、风会把一切卷走,那得多年以后啦

60、春天的时候,我举出花朵,火焰,悬崖上的树冠

61、还有机会去爱,去沉溺,去死去活来

62、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63、还好,一些疼痛是可以省略的、被遗弃,被孤独

64、在黄昏里看见的远山并无与我们对望的青葱

65、那些轻省的部分让我停留、美人蕉,黑蝴蝶,水里的倒影

66、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67、我听见时间以时间的速度下坠,撞击轰鸣

68、你此刻的衰老,疲惫陷在我眼里

69、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70、但是雨里依然有寂寞的呼声,钝器般捶打在向晚的云朵

71、风里絮语很多,都是它热爱过的。

72、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73、如果有一条路,我还是不能,不能和你一起走

74、风起的时候,我们习惯把裙子和思想一同按下

75、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76、姐姐在远方碰倒了昨夜的月光

77、这辈子做不到的事情,我要写在墓志铭上

78、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79、如果一定要一句誓言,我想说、

80、我迟钝,多情,总是被人群落在后面

81、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82、让你迷惑、哪是你,哪是我

83、和那些草,用云朵搽过身体的样子

84、爱上这承受一切,又粉碎的决心

85、雪下不下来都阻挡不了我的白,我白不白都掩饰不了一生的荒唐

86、甚至一棵野草在我身体上摇曳

87、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88、——我们掐断了对翅膀的信任

89、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

90、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91、但是我谢谢那些深深伤害我的人们

92、而爱,是你满头白发时,准确地叫出了我的名字后

93、我需要你以这样的姿势歌颂和我在一起的日子

94、这些,我羞于启齿、我真的对他们

95、我用分取的光阴凑足了一辈子

96、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97、《圣经》打开于风口,耶稣说、那人是尘

98、我希望他和我有些关系、那个胡子拉杂就要老去的人

99、如一针之疼,醒在麻木又盲目的生命里

100、于是我选择在春天里,在春天里想你

暗恋过一场的人都是对生活充满无限向往与爱的人。——题记 白发 时过境迁,当时你爱的那个人他还在吗?曾经的竹马少年,阳光帅气的面容,现在变成什么样了呢?他是否有了美丽的妻子,乖巧的女儿,和一个温暖的家?你还爱着他吗? 也许现在的他已经身材走形,再也打不动曾经最爱的篮球;也许现在的他爱上了苦涩的红茶,再也不爱曾经甜腻的可乐;也许现在的他双鬓已经染上白发,再也不是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我的青春,我的少年,它们都到哪里了呢? 余秀华老师近期诗作以《白发》为题,触目便是岁月的沧桑感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李白的诗里,白发是惆怅,愁国家苦难,愁万民悲惨,爱国爱家以致忧愁到白发有三千丈之长。“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在杨慎的词里,白发是流动的岁月,渔翁年复一年又一年在江中漂泊,对于周围的一景一月早已看惯,管他东征西伐,管他朝代更替,一江、一船、一桨就是一生。而在余老师的诗里总觉得似乎有两层意味,一为老师今年已经42岁,人到中年,虽不至白发满头,但也有丝丝白发,岁月已经悄悄在人身上留下痕迹;二为白发是本诗的线索,全是的暗恋由白发相遇发端,到白发离别作结,贯通全诗,拳拳爱意尽显。 上次见到他,他的头顶举着一团白 像一团火苗这从身体内拔出的骄傲 迎接叹息 摇曳上扬 假如在若干年以后,你在街上走着,遇到那个占据你的青春时代,使你疯狂,令你欢喜,又不胆战心惊从来不敢把爱意表达的人,你的脸时候又会突然变成可爱的红苹果色呢? 彼时,他已经白发满头,是老的的象征,亦是一生漂泊的象征,是他的骄傲,他一杯子里,汲汲追寻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骄傲。归来的他,被时光和现实刻上道道伤疤,迎接他的是剩余生活的平白还有茶米油盐姜醋茶的叹息。 然而,这平淡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场美的际遇呢?如果询问他们,可能问出几场战争 在平原上奔跑的麋鹿,和拔出鹿身的箭 可能问出一场地震 可是,一切都隐匿起来了 他举着酒杯,笑容可掬。 他不在意晃荡在酒杯里 微微倾斜的人世 人生是什么样的呢?冲动之后的平淡?激情之后的寂寞?永不求败的少年壮志和狠心无情的现实打击?梦中的乌托邦和脚下的泥泞?心中的象牙塔和生活的破草屋? 你奈人生何啊! 睁开眼睛和闭上眼睛是两个世界。你看不惯,你摆不平,你要抗争,你要挣扎,一路向西,撞个头破血流,带着惨败的自己高歌梦想的伟大。还是歌唱吧,眼睛眯起来,微微摇晃酒杯,光怪陆离的人世里,笑容可掬,留下自己不足挂齿的一席之地。 如果询问它们,可能问出一部小说虚拟的结构 问出一个知道结局却还是 以身试验的人 然而,这一切都是幻想,事余秀华老师的幻想,是我的幻想,因为在路上的人永远都不知道前途在何方,结局是什么。以身试验的人是最勇敢的人,一颗孤胆走四方,从此再不回头。 老师的暗恋的是真的人?还是想象中勇敢的某个形象? 可是,一切都隐匿起来了 他举着一团白在秋风里行走 吹过他的秋风吹到我这里 更凉 黑夜下的世界是什么样呢?没有灯光的路上是什么样呢?从前的时候,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真正的爱意从来不是挂在嘴边脱口而出。尘于岁月之下,浮于心尖之上。 一直藏在心底默默喜欢的人,他带着岁月的萧瑟于秋风里漫步行走,秋风吹过他的发梢与指尖又吹到我这里,带来的早已不是少女时期的满心欢喜与期待,而是凉凉凉凉的告别。 我想,这大概就是余秀华老师创作这首小诗的大概心境了吧。老师擅长在诗歌里写作关于“爱情欲望和“性别诗学”主题,在这首诗里,我看到更多的是关于爱情的欲望。 爱情这种神奇的事物,不仅仅是荷尔蒙的碰撞,真正的爱情无关家庭背景、无关美丑、无关财富、无关身体,长久以往的心灵交流是爱情得以走到最后的归宿。 诗人的内心世界敏感而灵动,他们善于捕捉生活里的小细节,然后把小细节放大,从中寻找自己的爱、人生、和世界。余秀华老师亦是如此,诗中提到的“人世”,微微晃荡的人世,酒杯里的人世,我们穷极一生追求的是什么?凡人追求财富,有志的人追求学术,智者追求自己。逃不脱的牢笼,入世即是俗人,我们都一样。 往事浮游,诗人写下这首暗恋的诗,想来那个人还是在心上吧,可是终究岁月时过境迁,不可能想要的都拥有,只能得不到的都释怀。往事随风,诗人心中大概也只能无奈做此了。 余秀华让人敬佩之处便是他经历的来自生活伟大的苦难都没有将它打倒,反而升华成一种人生的阅历,使之,遇事坦然,处世和善,而更可贵的,她心中的诗和远方一直都在,时时相随。她通过,疼痛、残缺、摇晃的内在身体经验,发现创作的心灵之源,去观察、探询自身和万物的诗性起点,对现实进行追问和反思。充溢着爱的躁动与呼唤、爱的幻灭与实现等复杂的意蕴,爱情是引发诗人对存在、真理、死亡等形而上问题进行本体追问的核心命题。 “让经历过的疼痛再疼一遍”然后就终于可以摆脱在生命之外,雨后的太阳最是有动人心魄的美丽,暗恋这一场高烧,过程之中让人浑身大汗,疼痛发昏,被一个又一个自己看似重大的灾难,在别人眼中不值一提的小细节折磨着。在病痛痊愈之后,是心灵的升华与过往的看淡。一颗豆子 于砂子坳老师作业 2017/09/21  23:12

1.青春在于拼搏议论文600字

小时候,我会为了一颗糖果的奖赏而在中午乖乖午休;大一些,会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而努力考到一百分;再大点,我学会了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奋斗,即是奋力战斗,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全副武装,厮杀呐喊,流血流汗都不算什么,因为心中装着满满的梦想,那是美好的未来。

有一首歌唱道:得来不易,好好珍惜。旁人施舍的东西我们不会珍视,因为得到它并不困难。只有我们自己靠拼搏换取来的东西我们才会视若珍宝,因为我们得到的早已不仅仅是那东西,还有附加的努力和汗水。

因为年轻,我们奋斗,因为奋斗,我们永远年轻。奋斗着,是呐喊的青春;奋斗着,就有不灭的希望;奋斗着,就是成功的可能。

我喜欢《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和卢嘉川,他们之所以可以走到一起是因为他们在革命年代里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他们在一起奋斗,为了新中国的未来奋斗,也为了他们的未来奋斗。书中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无穷尽的人流,鲜明夺目的旗帜,嘶哑而又悲壮的口号,继续沸腾在古老的故都街头和上空,雄健的步伐也继续在不停地前进——不停的前进……”不停地前进,永无止尽的奋斗。我想,这才是《青春之歌》的主旋律,也是青春之歌的基调。

“奋斗”二字,意蕴无穷。为了理想,你务实进取实干,这是奋斗;为了父母家人,你拼搏职场,身兼数职,这也是奋斗;为了贫穷的学童再现校园,你奔走呼告,游走街头,这更是奋斗。与其任而白白流逝,倒不如抓住它,好好利用一番。相信成功总是喜欢垂青这类人的。

2.青春在于拼搏议论文600字

是啊!正值这诗一般的年华中的我们,又有多少时间可以挥霍呢?又有多少时间可以全心全意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呢?说来应是少之又少吧!

所以,觉醒吧,少年!如歌的岁月里,趁着青春年华还未和你擦肩而过,抓住它,用那短暂的时光去拼搏!去努力!去尽情地挥洒你的汗水!正如容国团先生说过:“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拼搏吧!不要让青春的花苞未开即谢,不要让暮年时的自己去悔恨现在自己的挥霍。不拼一把怎会知道前方是什么?“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爱拼才会赢……”这些铿锵有力的字眼难道不是在激励我们吗?努力吧!少年!用决心和努力铸造开天宝剑,去砍掉前行路上的荆棘。让坚强与自信伴你左右,让勇敢和希望为你开辟出一条璀璨的光明之路。

拼搏吧!青春年华不拼怎会知道光芒四射;不拼怎会邂逅华丽的转身;不拼怎会攀登顶峰。青春年华,如此多娇,如此短暂。让人不由自主地想为她的短暂和美丽去拼一把,即便遍体鳞伤、体无完肤,也会欣然一笑,毕竟已经尽力了……尽力去拼搏过,即使失败也青春无悔。

拼搏吧,少年!在这梦幻般的春天里,丢开手机,不要让时间湮没在网络世界;努力吧,少年!在这诗意般的青春里,丢开懒惰,不要让青春湮没在被窝里;珍惜吧,少年!在这热情的青春里,不要让青春和你渐行渐远!

青春好似一个娇羞的少女,如果你不鼓起勇气喊住她,她便会和你擦肩而过。就好比你和她是一组平行线,永不再相遇。让我们勇敢地拥抱青春,紧紧抓住她的手。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谱写出属于我们的青春之歌,青春且行且珍惜!

3.青春在于拼搏议论文600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老狼的青春充满恋爱的温暖色彩,几次分别与和好仿佛只是青春对他的考验,留下无数珍贵的记忆;余秀华的青春充满对别人目光的畏惧、躲避,充满了对自身疾病的自卑,好在她的才华给予了她心灵的慰藉,支持她奋斗至今;冯小刚的青春充满军旅色彩,对部队的留恋、热爱的情感延续至今;郎平的青春充满了奋斗的汗水,女排的精神令人敬佩,她的事迹为几代中国人所自豪……

曾经有一位偶像,她在回忆青春时,满脸笑容。她在青春时曾一味地认为自己奋斗的时间还多,并不急,所以在别人为当偶像而奋斗时,她只是在旁边带着眼镜,喝着冷饮,躺在椅子上晒太阳。然而在一次失败的演出后,她意识到了自己青春的'有限,意识到了青春需要奋斗。后来她竭尽全力奋斗,当上了首席偶像。在最后女王杯参赛前夕,她的后辈因大赛而忧心忡忡,她在了解情况后,对这位后辈说:其实最重要的不是能否取得女王之位,也不是能否发挥出水平,因为这终究还不是青春的终点,还有时间奋斗。后来,她的后辈因这一句话夺得冠军,成为新一任女王,在接受采访时这位后辈说自己的成就是因为她使自己认识到青春的意义……

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我们做不到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力拼搏,不给未来的自己留下遗憾,奋斗的青春是最美丽的!

4.青春在于拼搏议论文600字

青春,沉醉在极富浓厚的书香中。不知你是否有这种感觉:每当翻开史书,就像是在品尝一杯浓浓的咖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引领你成长;一个个经典的历史故事让你深感古代中国的独特魅力;一个个智慧的古代哲学充实你的文学素养……史书的特有的气息散发出中国浓厚的民族文化。

青春,沉醉在极烈的书香中。阳光照在你青春的小路上,当你仰望天空,轻吟古诗词时,你会想到什么?或许你能想起杜甫“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苏轼“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的英雄气概;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声后名”的昂扬锐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漫步古诗词,不像是在品味一杯烈酒吗?

青春,沉醉在淡似水的书香中。阅读小说体味小说的精华。你会体味到保尔柯察金刚强的毅力;体味鲁滨孙顽强的生命力;体味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无私无畏;体味贝多芬改变命运的决心;体味高尔基追求光明的信心……小说平淡,但似水是人精神的源泉。

青春,沉醉在文雅的书香中。品读现代诗文,不禁被它的文雅所感动。冰心的《繁心春水》歌颂自然、赞美母爱、回味童真。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艺术上,都诠释着“雅”的真谛;徐志摩的一首《再别康桥》再现了书的“雅”,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倒出了他真挚的情感;泰戈尔的著作《飞鸟集》透出世界的真善美充满了诗情画意重温书“雅”的气味……

青春的脚步,将跟随书愈浓愈烈,愈淡愈雅的气息走

5.青春在于拼搏议论文600字

什么是拼搏,你把吃苦定义为什么?确实,在现在的年龄,我们对吃苦的感觉还很浅,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能认清吃苦并努力拼搏,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成功?

当你坐在教室的窗边,看着同学们在操场上挥洒汗水,尽情奔跑的身影,又看到自己眼前的作业,你是否会感到不甘,想过放弃?但请坚持住,当你完成作业,并夺得理想成绩之时,你会明白,当初的坚持,是一种胜利。

在诱惑面前的坚持,是你青春拼搏的见证,是敢于吃苦的写照。

当你望向面前发下的试卷上刺眼的红色分数时,你是否想过放肆大哭,发泄不甘,是否会责怪老天的不公?你要知道,每个人都会有失利时,看看那些成绩优异的同学,哪个没有经历过失败,又哪个不是在一次次失败中坚强站起,在这个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又一次摸索前行的?所以,请不要放弃,现在的重新振作,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往胜利之颠的垫脚石。

一次次摔倒后的站立,是你拼搏向前的证明,也是你坚持不懈的印证。

青春的路是未知的,我们常说:“青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在青春这条路上都是懵懂无知的少男少女,但我明确的是:拼搏是我青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拼搏是通往未来的金钥匙。

我知道,拼搏是我青春的底色,拼搏使我的青春更出彩。

我知道,我的青春是绚烂的,我的青春里有拼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