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硕士毕业论文范文英文

发布时间:

英文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它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硕士 毕业 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美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谈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摘要】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关注文学的社会 文化 语境,强调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学标准,并要求研究妇女作品的特殊性、谱写妇女作家的传统。本文着重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及解构男性中心文学的框架与建立女性主义诗学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富有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主义;男性中心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新军。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其显著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个人色彩。之所以把英美文学合在一起,是因为二者不约而同地对女性问题中的社会历史因素给予格外关注。另外,同为英语国家,女性主义批评者致力找寻的文学传统和艺术形象都集中在相仿的经典之中。 一、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深层背景和原因 以往所谓的文学传统一律以男性为中心,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也都被父权主义意识所统治。面对这种情况,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文学批评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无论如何都应该将女性意识包括在内,坚决动摇和解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对现存的文化和制度进行总批判,整理提供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化革命。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是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而开始的。 这主要是通过考察、分析、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在男性本位创造的 神话 故事 中,女性总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的。她们是象牙女郎、安德洛美达、夏娃、潘多拉,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是一种被动、缺乏自主能力的次等客体。在《性别政治》一书中,米勒特对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奈特等男性作家的思想意识作了尖锐有力的批评和分析,指出这些作家的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都把女性给非人化了。小说中描写的场景和过程全都是从男主人公的角度出发的,女性人物自始至终都处于被控制的地位,男性人物则是绝对的操纵者。 米勒特的分析说明,男作家正是通过这种夸张的描写,把男女之间的性关系表现为正常的政治关系,让女人处于屈从、附属的地位。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指出,19世纪(乃至今日)占统治地位的父权主义意识形态把艺术创造力当成男性的一种根本优质,由于创造力被界定为男性,其结果必然是,占统治地位的女性文学形象也必然是男人幻想的产物,女作家们被剥夺了创造自我形象的权利,而必须努力遵照父权制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标准。 吉尔伯特和格巴条分缕述地论证了19世纪的《不朽女性》是怎样被男人想象为虚无飘缈、温柔美丽的天使形象,认为从但丁的贝雅特里齐、歌德的葛雷特和玛甘泪一直到考文垂?帕特莫尔的《屋内天使》,理想的女性始终被视为逆来顺受、俯首帖耳和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一种创造物。她们还指出,在天使形象的背后隐藏着妖妇的形象,男人把女性理想化的对应面就是对女性的恐惧。她既给男人带来满足,又会使他产生厌恶。 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性中心的文学把性别推向边缘,让妇女成为文化的接受者,批评的功能在于揭露隐藏在作品中的男性沙文主义的真正面目。因此,女性主义者的首要任务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男性创造的女性神话,作一种对抗性阅读,把根植于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识根除。文学批评一旦揭开了这些形象的政治含义和文本的性歧视,就能帮助读者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动摇父权制的根基,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建立女性主义诗学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一些实践 女性主义批评家们试图通过对男作家笔下诸多女性形象的考察、剖析和审视来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但她们并不只满足于此,她们努力扩大批评的范围,拓展新的批评领域,确立女性主义批评原则,建造一座她们自己的文学宫殿,发掘被男人和社会所忽视的妇女文学传统,将批评的焦点对准女作家及其作品。她们要求拓宽妇女生活题材,创造一种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迥然有别于男性文学的妇女文学;她们系统阐述女性主义批评原则以此肯定妇女的文学 经验 和社会经验;建构女性主义诗学,以此对传统的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评价,重新书写文学史;此外,她们还对男女作家在文学传统方面的差异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对女作家的创作经验、想象及其创作手法等方面显示出来的不同倾向进行初步研究,对既存的批评观念和文学的道德性质进行深刻的 反思 和审视。 具体做法就是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挖掘被埋没的女作家及作品。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丽娜?蓓姆指出,如果从已出版的文学史或文集来看,美国几乎没有一个女性大作家,而主要的小说很容易发现,早在移民时期,女作家就开始活跃了。到了19世纪中叶,在销售和品种方面,女作家已在美国文学史上占了重要位置,连霍桑那样的名作家都免不了担心自己的读者会被女作家吸引过去。然而,这些女作家在文学史上却名不见经传,因为文学史对她们不屑一顾,认为女人不能算是作家,其作品也够不上载入史册的标准。 正是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标准将女性作家长期摒弃于文学史外。因此,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任务之一便是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整个文学史,发掘被埋没或受冷漠的女作家的作品,纠正男性传统对之的错误理解,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重铸文学批评的 方法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承认一个女性文学的传统存在,但它时时被迫中断,妇女文学的发展呈间歇状态,直到19世纪以后才能较清楚地看到文学创作的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女性文学传统。 相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这一女性文学的传统无疑是十分短暂的,并且以阿弗拉?贝恩为代表的19世纪初期的妇女创作又被男性的文学批评排斥在文学范围之外,故导致妇女文学传统的难以发现。尽管有着种种困难,但妇女文学传统的存在是无疑的。伍尔夫认为她自己的创作也是沿着这条女性先辈开拓出的道路而进行的,这条道路是许多年以前开辟出来的,动手的有芬尼?伯尔尼、阿弗拉?本、哈利?马提诺、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许多著名的女人,以及许多无名的和被忘记的女人,曾在我之前修缮着这条路以使之平坦光滑,并且调整着我的步伐。 所以,当我写作时,我的前面只有极少一些物质障碍。伊莱恩?肖瓦尔特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家中最为活跃、影响较大者之一,她倡导建构独立的妇女文学史和女性文学经典。 三、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反思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灵活地吸收了西方流行的各种批评方法,容纳了生理学、人类学、现代心理学和美学等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呈现出一个多元开放的体系。女性主义批评不为单一的方法所左右,从语言、心理、文化等多角度解构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达到建立女性自身的价值标准与独特文化的目的。 然而,玛丽?朴维在其文《女性主义与解构批评》里声称:“‘女性’仅仅是社会的产物,不具有自然的基础,即‘女性’是一个术语,对这个术语的界定取决于它所被讨论的语境,而不取决于某些性器官或社会经验”,“‘女性’反映不了完整的自我,因为特征是有所联系的,‘女性’仅仅是同‘男性’相对照时获得的临时定义的一个位置。”如果性别角色完全取决于话语,这一话语又时刻处于变化和解构之中,两性的意义缺乏稳定性,那么女权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支点。如果放弃了对社会性别的界定,要求女性正当权益的斗争就失去了理论基石。 她因此呼吁,女性主义不能忽视女性受歧视的社会现实,不应该消解主体,反倒更应该加强对现实的斗争策略的研究。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O年代末兴起于欧美的新女性主义话语的一部分。它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仅对父权制文化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而且还突破了理论话语惯有的表述方式,使历经沧桑的女权思想终于在20世纪下半叶得以理论化,并进入了理论话语的中心,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摆脱异端与边缘的地位,转而成为当代理论话语的重要一维,促进了西方理论话语的转型。当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探讨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的发掘。 参考文献: [1]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莫文斌,罗艳《求索》2005(02). [2]试论20世纪英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流变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2(02). [3]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历程及其问题[J].魏天无外国文学研究,2011(06). 英美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2 论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要适应新世纪英美文学教学的发展,满足21世纪外语人才的需要,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构成合理的学科梯队。本文从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和英美文学的 教学方法 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一、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字语言形式。语言文字经过大师们的加工酝酿,便具有了鲜活形象的生命力,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经典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因为文学作品中饱含生活气息,使人们更加易于接受,所以成为教学的典范和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背景的了解和对英语语言艺术的浓厚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结合其中的优美的语句段落让学生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悟单词和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基本的英语常识,还通过对作品内容的了解进一步开拓了自己的文化视野,了解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社会生活场景,从而使自己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情操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学习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程,感受英美人民的生活现实,可以让学生的 思维方式 和修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文学作品是作者优秀思想的结晶。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可以和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寄托于文字之中但精神无限延展。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对作者表达出的中心思想从不同角度加以揣摩,从而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滋润了我们的心灵,是我们的眼界进一步拓宽。在英语教学上,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对作品内容进行赏析,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 对于同一篇作品,学生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展开讨论,抒发自己的见解,在探讨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潜藏着未知答案的文本空间,由于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能够自己理解自认为正确的看法,主动去通过作品对作者进行评判。他们主动对话作者、质疑作者甚至否定作者,在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中,逐步养成敏锐的感知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真正意义也正在这里。 二、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在我国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教学还保持着传统的泛读化教学方式。文本资料以教材上的为主要对象,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教材,把重点在黑板上罗列出来,学生阅读仍然是次要的。英语教师往往背负着较重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讲解也只是一遍而过,而教材对于英美文学的选取也受篇幅所限往往节选某一段落,对于英美文学的分类和评价往往比较混乱。 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由于教材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历史年限跨度长,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不一,英语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和作品中心思想无法得到全面展现。这使得学生们的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无法全面展现作品中蕴涵的宝贵精神财富,只能针对几个关键的词汇和语言点重点讲解。 所以,现实中英美文学与课往往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无目的讲,学生在下面机械地听,麻木地记词汇。随着民间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英美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提高 英语学习 效果,提升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界的共识。 目前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在课堂上,教师对于教材中的英美文学理论部分的讲述过于冗长,使学生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学生们对这一部分的课堂内容只是被动地接受,自己不会动脑去思考有关作品的问题。教材选取的作品与文史理论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其次,英美文学课由于教材篇幅有限,无法完整摘录某一文学作品,只能有选择地节选作品中的关键段落,而对作品的完整性造成破坏,作品的发生背景、人物介绍也变得残缺不全,学生初次接触作品很难深入阅读下去,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三、英美文学的科学教学方法 (一)循序渐进 英美文学课是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的,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具体的授课方式上,要考虑到学生们对英语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水平逐步提高讲课层次。例如,在学生刚入学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英语读本培养他们的 英语阅读 习惯,等他们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水准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再给他们安排英语作品的原著阅读赏析。只有阅读英美文学原著作品,才可以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英美文学 教育 。学生有了一定的原著阅读经验,可以在课堂上适量增加阅读量,逐步提升学生们的英语阅读水平。 (二)通读原著 开设英美文学阅读课的目的是全面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特色。只有将英语原著通读下来,才能充分体会到作品的语言特色、思想脉络和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目前我国英美文学教材只是节选作品的某一章节,断章取义,不利于学生整体理解作品。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尽量通读原著全文,全面体会作品思想内核,有条件的也可以横向扩展,多读一些相关作品,从更广阔的角度试着去理解作品,一定能收到意料之外阅读效果。因此,教师要向学生强调通读整本书的重要性,并布置写 读后感 ,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三)向学生推荐作品 英语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课时,除了教材上节选的内容外,还要积极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向他们推荐一些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英美文学作品。例如英语典籍《圣经》、英国史诗文学《贝奥武夫》、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等等,都是一些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读来让人兴趣盎然,学生们课余饭后可以认真的深入进去进行精读。 (四)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不能仅仅当做消遣,教师要要求学生每读完一篇作品都要写出心得。只有这样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才会加强体验,在写读后感时重温对作品的个人理解,从而加深了最作品的认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读后感中看出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是否充分?认识角度是否恰当?指出他们的不足,引导学生重读作品相关章节,纠正错误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分析能力。此外,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写论文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通读作品,加深认识。 (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反串角色,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学,扮演老师的角色在讲台上为大家讲解分析教材。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记忆。从而避免了其被动接受知识养成的惰性。这样做一方面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去对作品内容进行学习、记忆,对作品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促使他们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对作品本身或作者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检索,将之作为教科书的有益补充,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上,只有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有效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一颗火热赤诚的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满足新时期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恒.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文学课程教学设计[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5). [2]董梅.英语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创新型教学研究[J].前沿,2012,(10). [3]张春开.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教师,2012,(4). [4]章洁帆.论文学性在综合英语课堂上的体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2).

英语文学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英语学生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语文学方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注重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大学生也要积极进行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英语文学;大学生

一、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然而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视不够,并且学生自身没有较强的意识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大学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第一,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语言技巧为主,以英语词汇、知识点、语法等为主要讲授内容,教师很少讲授到英美文学的知识,也较少布置有关文学阅读的任务,对于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非常不利。第二,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作为国家级考试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主要为英语语言自身的应用,但是对于英语文学方面没有很多的要求,影响着全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从学生角度来说,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兴趣不高,很少学生去阅读英语文学的相关资料,或者有兴趣但是英语能力不足,慢慢失去了对于英语文学的喜爱

二、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针对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现状,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英语课堂上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大学的英语课,多是大学英语的课程,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不感兴趣,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就更小。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注意学生文学的兴趣培养。在讲授教学内容时,继续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喜爱,恰当地为学生介绍文学作品,联系更多的文学信息,将教学内容与英美的文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引起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

第二,教学内容多介绍英语文学的相关知识,带领学生学会文学赏析、评论等。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教师讲授教学内容时比较偏重与英语语言的应用,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文学作品的赏析进行地很少。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教师可以讲课时注意突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知识,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带领学生去学习如何赏析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为学生推荐适合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也获得更多的关于世界、人生的思考。

第三,课上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英语文学的熏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引导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敏感度,促进学生的文学积累。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文学学习与电影结合起来。很多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被后人拍成电影或者电视,而电影、电视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在电影中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有所了解,对于英语语言的应用也更清晰。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英语文学知识和作品。在当今时代,接触文学不仅靠书籍,还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飞速的时代,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文学阅读和文学思考。

第四,布置课下文学的延伸任务,定期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布置恰当的文学阅读任务和文学赏析作业。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英语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完成文学作品的相关任务,鼓励学生在进行文学阅读和赏析的任务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考。对于布置的文学任务,可以定期进行检查,通过写阅读反思、影评等来检验学生对于文学作业的完成情况。

第五,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变被动培养为主动提高。大学生为了就业,更多的人都选择学习实用性强的课程,对于短期内实用效果较小的文学学习却很忽略。要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以前的观念,意识到文学学习和提高文学素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重视自身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其次在课堂上和课下主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配合教师的文学学习的教学,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文学相关作业将文学素养的培养当成一项长期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注重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大学生也要积极进行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基于思维过程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架构兰春寿课程.教材.教法2015-12-01期刊1

2、 英语专业体裁文本依托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效果分析景婧外语界2015-08-25期刊

摘要:总之,动词汉译英的过程就是由“动态”向“静态”转化、由展开型句法结构向浓缩型句法结构转化的过程,也体现了由汉民族思维方式向英民族思维方式转化的过程。

关键词:英语文学;研究生

一、汉语的“动态”与英语的“静态”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是最复杂、最活跃的一种词类。英、汉两种语言对动词的概括意义是一样的,但动词的数量及使用频率与方式却并不一样。从总体修辞效果来看,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亦即,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而汉语则有一种多用动词的固有习惯。英语每个句子中只能使用一个限定式动词(并列谓语除外);而汉语中却存在着“连动式”和“兼语式”,如“他到了火车站发现火车已经开走了”,及紧缩句,如“我们下雨也去”。英语的限定动词只能做谓语,而汉语中的动词(包括动宾词组、主谓词组等)不仅做谓语,也可做主语,如“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宾语,如“鲁迅主张打落水狗”,定语,如“讨论的问题很重要”,状语,如“一定要批判地继承我国的文学艺术遗产”和补语,如“小溪旁那些女人们听得笑起来了”。汉语是一种离不开动词的语言,除了部分句子(即名词谓语句如“今天星期六”和形容词谓语句如“他这几天心情很好”)以外,大量的句子都不止使用一个动词,有的句子几乎全句都是动词,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怕没办法”。汉语的动词还可以重叠和组合构成新的动词,如“走走”、“商量商量”、“看一看”、“打打闹闹”,而英语的动词却不能。另外汉语中为数不多的介词,也大都是从古代汉语动词演变而来的,有些还具备动词的一般特点,称为“半动词”,“副动词”,“汉语中的绝大多数的‘介词’,应该划归动词的范畴,只是入句时,表现了相当于英语介词的作用”,如“他在家”中的“在”为动词,而“他在家看书”中的“在”则为介词。

二、“动态”与“静态”的思维根源

汉语“动态”与英语“静态”之差异,其深层原因在于汉、英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即汉民族重形象思维、重悟性,而西方人重抽象思维、重理性。汉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汉民族习惯于“观物取像”,即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形成了偏重形象,即偏重具体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思”,注重逻辑与形式论证,形成了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思维形式,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语言常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因而显得“虚”和“静”;而汉语则习惯于形象语言,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事物,动词的形象性即满足了中文的需求,由于大量地使用动词,汉语言因而显得“实”和“动”。另外,汉民族相比于西方人更倾向于注重悟性,汉语由意念贯通,行文造句不需要严格的语法规则来规范,词的用法也非常灵活,动词的使用即非常灵活。汉语的动词由于没有形态变化的约束,使用起来十分自由、灵活,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也可以连用形成连动式和兼语式,还可以重叠和组合构成新的动词,动词的大量使用使汉语的表达呈现“动态”的倾向。与之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理性,注重形式论证,在语言上表现为形态的外漏和形式上的完整,因此行文造句需要严格的语法规则来规范。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使用一个谓语动词,大量本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只能用非谓语动词来表达,或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主要是由动词派生而来的名词,有时还要借助于介词、副词及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形容词,这样便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的倾向。

三、汉译英中动词的处理

鉴于学生动态英译文的问题,从“动态”与“静态”这一修辞差异入手来探讨汉译英中汉语动词(不包括判断动词和能愿动词)的处理,应是汉译英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讲。

(一)单动词汉语句子中动词的处理

“英语的静态修辞的实质是名词优势和介词优势,而介词优势又是名词优势的必然结果。因为名词与名词之间要借助介词来联结”。英语倾向于用名词(词组)来表达汉语用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即动作、行为、状态等,尤其在科技、法律、政治等正式文体中更是如此。这不仅使英语句子简洁紧凑,也避免了将人牵涉进来,从而使语句意义更加含蓄、间接,符合英民族表达习惯,因而句子优美。因此,在有些情况下,汉语动词并不是译成英语动词,而是要遵循英语的这一修辞特点,进行必要的词性转换,即动词向名词和介词的转化(如a和b),有时也转化成副词和形容词(如c和d)等,使译文符合英语的句法规律,因而更加地道、更显文采。a.他很贪嘴。.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政策.ThisisnotinkeepingwithourParty’.桌布铺上了吗?Istheclothon?d.他怀疑我的动机。Heissuspiciousofmyintentions.

(二)多动词汉语句子中动词的处理

汉语注重“动态”描写,一个句子中往往会涌现大量的动词,但并不会引起句子的臃肿和混乱.汉语的动词可以作句子的不同成分;一个句子中可以连用两个或更多的动词作谓语,有时一个句子中会集结异常大量的动词,按照各动作实际上的时间顺序或逻辑上的因果次序,将事件一一如实说出,甚至尽量省略关系词以达到动词集中、动词突出的效果。因此在将汉语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宾补的动词译成英语时,有的可以省译,有的要进行词性转换或译成非限定动词;在将汉语的连动式结构译成英文时,首先要确定一个主要动词,作为谓语动词,与主语形成SV主干,构成全句中心,其他动词有的可以省译,有的作为次要动词进行词性转换或译成非限定动词、独立主格结构,打破汉语的时间或事理顺序,运用英语所富有的各种关系词或关系手段,适当地将它们嫁接到句子的中心主干上,形成空间立体布局,使句子语义层次分明。当然,在将连动式结构译成英文时,若有两个或以上动词都该是英译文中的谓语动词,则应将其译成并列谓语。但译文谓语动词如果铺排过多,就会显得很累赘,语义层次很不分明,带有浓厚的汉语色彩,这时,应首先采取断句处理。

总之,动词汉译英的过程就是由“动态”向“静态”转化、由展开型句法结构向浓缩型句法结构转化的过程,也体现了由汉民族思维方式向英民族思维方式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得好,译文就符合英语语言的规范,这个过程完成得不好,译文就会汉化,妨碍了原文内容的确切表达。我们的学生动辄用动词写英语句子,而且多是小短句或简单的复合句,带有浓厚的汉语气息,主要是受汉语“动态”修辞的影响。因此在汉译英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用英语的“静态”修辞进行思维,克服汉语“动态”修辞的影响,为汉译英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加拿大英语文学在中国的译介(1949—2009)——兼论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制约朱振武; 綦亮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美文学,是指英国的文学和美国的文学代表作品,长期以来,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意义,也给现代文学的发展指引和引导了重要的方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我国自1953年开始在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英美文学课到现在已有近60年的历史,英美文学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高年级主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 教育 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 文化 的了解。由此可见,文学课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英美文学课对于学生的“内在”气质培养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需要学生在课上积极参与,课下静心研读经典并吸收其中的人文知识财富。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触角不断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及其网络文化的迅速崛起,高校学生越来越重视诸如 英语口语 、 商务英语 、 旅游英语 等实用性课程及其网络上的快餐文化,社会导向使得学生越来越不屑于花时间潜下心来认真研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笔者曾在我省六所理工科院校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能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学生只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而62%的学生将诸如 演讲技巧 、交际能力、创业秘诀之类的书放在了课余阅读的首位。在这种背景之下,文学课教学也遇到了诸多困难,甚至一些高校为了迎合社会上的这种趋势竟压缩英美文学课时,使得英美文学课呈现出被边缘化了的趋势。不少著名语言学者感慨:现在的语言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好,但内在修养素质欠佳,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文化知之甚少,学生几乎成为了一个个语言与翻译的机器。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教学及其育人作用,不少学者对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做出过富有成效的调查,本文结合前期的英美文学教学调查 报告 成果,提出了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热爱,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辨能力,并进一步探讨了复合式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意义及与传统“四段论”的教学方式作出了比较。

一、“四段论”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

南京师范大学英美文学学者程爱民教授曾对目前我国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方法做出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英美文学课教师仍然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只注重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参与的要求不高。在讲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时,先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讲起,接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这种“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式的四段论程序化教学方法基本是“以本为纲”,即以课本为主要教学素材,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根据英美文学史的发展过程,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按照英美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将英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上课时教师首先介绍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学时代背景、总体文学特征,然后逐个介绍、讲解作家的生平、创作经历和主要文学作品。并对课本中作家代表作的摘选部分进行讲解。在课堂上,教师也会对学生提问,但是提问次数不多,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座位上听讲。这种“填鸭式”而非“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极易使课堂气氛变得较为沉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讲台下的学生却不能真正融入到老师的讲解当中。用这种方式进行英美文学教学,很难对学生形成较大的影响。这种单一的“四段论”程序化教学有其形成的背景。在多媒体教学尚未在中国大学大面积铺开的时刻,英美文学教学也依赖传统的教室黑板教学,英美文学教师很难依赖教学硬件设备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而鉴于英美文学课时较短,无法抽出太多的时间来进行课上的讨论,所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所难免。

二、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赋宁说:英美文学课属于人文科学门类,它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提高其文化修养和素质,树立社会责任感,造就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从本质上看,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只有靠融入性的交流——将个人经历融入到作者的世界中与作者进行交流时才能实现。因此,文学课教师应该多启发和引导学生,唤起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参与热情,而不仅仅是用透彻的讲解来主宰课堂并且替代学生的思考。鉴于英美文学教学在 英语学习 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用英美文学名著中随处可见的人文思想、智慧和魅力去吸引学生,充分发挥英美文学教学固有的优势和内在的潜力,激活文学课的效力,运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来实现其教学目的。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当将以下元素融入到实际的英美文学教学中去,以实现一种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

(一)构建“互动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传统“四段论”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缺点就是缺少创造性和交互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是单向的,仅是由教师指向学生,师生之间很难形成有效互动,所以将“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引入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势在必行。交互式教学法最早是在1982年由美国教育学家Palincsar提出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不同的是,交互式教学法始终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位置上,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交互式教学方法还强调将教师放在教学的主导位置上,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双向良性交流与互动。简言之,交互式教学法就是以师生、生生互动为桥梁,摒弃教师“一言堂”所带来的填鸭式教学,使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几大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由于课堂教学是以传递知识信息为主,所以使用交互教学法时,切不可为了课堂的活跃而忽略了教学目标。交互式教学法用于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教学重难点为中心原则。英美文学课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包含了许多学生理解不了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教学重点为轴,以解答难点为线,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始终把握课堂沿着既定设计进行,避免因为互动而忽略文学教学中重点和难点的处理。二是构建开放课堂原则。开放式课堂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师通过富有策略的引导和兴趣、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学习知识成为自身需求的表现,通过组织小组合作探究,体验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融入性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这对学生体验文学名著中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和作者之间融入性交流不足的问题。三是实践性原则。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设置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英语情景,让学生在欣赏与分析英文原著的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采用交互式英美文学教学方法能极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开放性的,学生们不喜欢教师将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在自己头上,他们更喜欢通过阅读得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比如在学习福克纳的短篇小说《致艾米丽的玫瑰花》时,笔者采用如下方式来实践交互式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在课下来准备作家福克纳的相关资料,课上予以展示。教师根据学生准备的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挖掘学生一般不能洞察到的福克纳作品的主题:对罪恶的惩罚总会以某种形式在后代人身上得以呈现。然后教师给出有关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几道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整篇小说。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对小说的看法,主要是围绕着为什么艾米丽小姐要杀死自己的情人,及其为什么作者将题目命名为《致艾米丽的玫瑰花》,而全文并无玫瑰意象的出现。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一步 总结 该篇小说怎样扣住福克纳小说的一贯主题。在这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比教师单独讲解要深刻得多。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枯燥的文学课堂将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也将变的愈加浓厚。

(二)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辅助英美文学教学

从学习论的角度出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重要理论来源。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这种学习理论认为:认识并不是主体对于客体被动、简单和肤浅意义上的反映,而是一个不断深化、主动和从深层意义上进行建构的过程,即所有知识意义都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的。同时,学习环境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为主体建构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这些思想都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有所体现。首先,计算机网络的图像、声音、视频能够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个器官,充分激发和挖掘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参与意识。一幅图片当中所容纳的信息内容可以和上百甚至上千个文字想比较,而一部电影视频中所包含的内容就更多,学生们只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了解完一整部小说中的所有内容。其次,信息媒体的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延伸性和可交互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超文本链接,搜索到很多与所学英美文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进一步加深理解。另外学生在进行选择、提取信息及其发布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评估和反馈,这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发现、归纳文学中的内在规则,这种参与认知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目前,英美文学课的课时有限,不允许教师包罗万象的将教学内容呈现在课堂上,但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英美文学课堂有效延伸,以缓解目前英美文学教学内容庞杂而课时有限的矛盾,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也能得以有效培养。

(三)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内容

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也必将带来教学内容上的一场革命。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段”模式,教师除了在课上依据“四段论”来讲述文学史实外,还会增加一些文学选读来作为一种补充,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其他内容。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如果能对同时期的文学及艺术发展有相互对照的了解,就会对该时期的文化精神从整体上掌握;如果能掌握不同时期的精神与不同艺术所呈现的符码,便能进入作品形成的思辨过程,对人文精神的了解会更宽广,就会不再拘于文字的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文学教学中引入跨领域的内容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英美文学课上,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不拘泥于纯文学的领域,而将社会、艺术、文化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与文学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就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学习意愿,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阅读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宗教领域内的清教主义;如果不了解教义中的“原罪说”,就很难理解霍桑的小说《红字》的主题;不了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就不会对西方文学作品如荒诞派文学等产生深入的理解;不了解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就很难深入理解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另外,为了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注意将文学与历史及其哲学结合起来。按当今的学科分类,文学和史学,共同构成了人文学科的主体,而哲学则是超乎一切学科之上的通学,故又有文史哲三位一体之说。虽然文史哲各有其特质,简言之,哲学最为关注生与死,史学最当记述哀与荣,文学最宜抒发爱与恨,但三者又同根同源,因此,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完全可以将相关的历史与哲学常识联系起来,利用同学们对历史和哲学已有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

三、多元复合式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意义

通过对英美文学课的学习,实际上是使学生获得对世界和人生的感悟与体验,培养学生对任何生命主体的亲近和敬畏。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对世界的态度。通过教师使用多元复合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养成积极思考与表达的习惯,通过积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原著,理解英美文学与文化,提高文学批评鉴赏能力和英语水平,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学习英美文学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观和审美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为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通过学习和分析作品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的世界、人生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开拓心智、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从这个意思上说,多元复合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的确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由于受到当前社会上“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文学课程的设置怀有排斥态度,认为文学课程毫无实用价值,对自己将来找工作并无帮助,因而否定文学课程的意义。的确,文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滋养。正如虞建华教授所言:“文学是一门‘致知’的学科。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艺术反馈 经验 ,提供认识社会和人本身的观察窗口,它的影响力不是直接的,而是深远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精神的;不是可以明显感知的,而是潜移默化、无所不在的”。学校如果过分强调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就会导致学生思想贫乏,心灵闭锁,缺乏 想象力 和创造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滑坡。

一、文学教育及其重要意义

文学教育不同于语言教育,但又跟语言教育互为依托。语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特征。英美文学教育是在英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品味与健全的人格。文学具有抚慰心灵、陶冶情操、塑造伟大人格、开拓人类精神空间的内在价值。文学教育为学生提供有“意义”和有“韵味”的语言输入,使学生耳濡目染于优美的英美文学语篇,从而帮助学生塑造独特个性,培养文化宽容精神,提高鉴赏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认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关系到社会的进退,关系到人格的高低,关系到涵养的深浅,关系到思维的智弱,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文化与文明的传承过程中,文学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 反思 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难以取代的。就个人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来说,文学教育虽然费时、费力,不容易见成效,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旨在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人文工程。

二、英美文学教学改革途径

现在的英美文学课程课时偏少,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系统,教学方法单一,要想通过文学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就必须探索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1、调整授课学时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传统上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操练的语言技能课如听力、口语和阅读等课程,现在可以借助计算机和 网络技术 减少课时,采取教师课堂指导、督促、检查和学生自我操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就为文学教学腾出了教学时间。可以将文学类课程提前到大学二年级,并贯穿整个大学后三年,这样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基本功一定能有较大的提高。

2、增加“文学批评理论”教学

当前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很少出现“文学批评理论”的身影,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文学文本所涉及的话题是复杂的、深入的、丰富多彩的,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答案。文学教学不是要去寻找各种权威的或正确的解释,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思考的场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和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教学应该对学生的智慧产生影响,而文学批评理论的学习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20世纪各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不断涌现,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批评、读者反映批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这些文学批评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文学“经典”教学内容和模式。文学理论可以使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经典作品,并使我们认识到经典作家要比我们过去对他们的认识复杂得多。

3、改革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专业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动手能力不强。课堂教学应将教师的讲授与指导、课前小组准备与课堂专题讨论结合起来,有效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布置开放性的研究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对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查阅检索,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这是一个努力探索、积极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即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设施与影视资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号召学生运用想象力,根据名著改编作品并进行舞台表演。

4、改革评价模式

传统的学生评价模式主要是考察学生掌握的知识量,能力评价环节较薄弱。我们应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同伴和学生本人;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样的,包括试卷测试、课外学习、课堂汇报、小组答辩、PPT制作,课程论文写作等。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英语文学类论文范文

2. 英美文学赏析论文

3. 英语毕业论文范文

4. 有关于文学素养论文范文

5. 文学类文学素养论文范文

硕士毕业论文范文英文

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它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硕士 毕业 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美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谈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摘要】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关注文学的社会 文化 语境,强调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学标准,并要求研究妇女作品的特殊性、谱写妇女作家的传统。本文着重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及解构男性中心文学的框架与建立女性主义诗学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富有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主义;男性中心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新军。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其显著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个人色彩。之所以把英美文学合在一起,是因为二者不约而同地对女性问题中的社会历史因素给予格外关注。另外,同为英语国家,女性主义批评者致力找寻的文学传统和艺术形象都集中在相仿的经典之中。 一、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深层背景和原因 以往所谓的文学传统一律以男性为中心,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也都被父权主义意识所统治。面对这种情况,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文学批评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无论如何都应该将女性意识包括在内,坚决动摇和解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对现存的文化和制度进行总批判,整理提供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化革命。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是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而开始的。 这主要是通过考察、分析、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在男性本位创造的 神话 故事 中,女性总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的。她们是象牙女郎、安德洛美达、夏娃、潘多拉,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是一种被动、缺乏自主能力的次等客体。在《性别政治》一书中,米勒特对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奈特等男性作家的思想意识作了尖锐有力的批评和分析,指出这些作家的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都把女性给非人化了。小说中描写的场景和过程全都是从男主人公的角度出发的,女性人物自始至终都处于被控制的地位,男性人物则是绝对的操纵者。 米勒特的分析说明,男作家正是通过这种夸张的描写,把男女之间的性关系表现为正常的政治关系,让女人处于屈从、附属的地位。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指出,19世纪(乃至今日)占统治地位的父权主义意识形态把艺术创造力当成男性的一种根本优质,由于创造力被界定为男性,其结果必然是,占统治地位的女性文学形象也必然是男人幻想的产物,女作家们被剥夺了创造自我形象的权利,而必须努力遵照父权制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标准。 吉尔伯特和格巴条分缕述地论证了19世纪的《不朽女性》是怎样被男人想象为虚无飘缈、温柔美丽的天使形象,认为从但丁的贝雅特里齐、歌德的葛雷特和玛甘泪一直到考文垂?帕特莫尔的《屋内天使》,理想的女性始终被视为逆来顺受、俯首帖耳和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一种创造物。她们还指出,在天使形象的背后隐藏着妖妇的形象,男人把女性理想化的对应面就是对女性的恐惧。她既给男人带来满足,又会使他产生厌恶。 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性中心的文学把性别推向边缘,让妇女成为文化的接受者,批评的功能在于揭露隐藏在作品中的男性沙文主义的真正面目。因此,女性主义者的首要任务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男性创造的女性神话,作一种对抗性阅读,把根植于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识根除。文学批评一旦揭开了这些形象的政治含义和文本的性歧视,就能帮助读者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动摇父权制的根基,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建立女性主义诗学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一些实践 女性主义批评家们试图通过对男作家笔下诸多女性形象的考察、剖析和审视来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但她们并不只满足于此,她们努力扩大批评的范围,拓展新的批评领域,确立女性主义批评原则,建造一座她们自己的文学宫殿,发掘被男人和社会所忽视的妇女文学传统,将批评的焦点对准女作家及其作品。她们要求拓宽妇女生活题材,创造一种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迥然有别于男性文学的妇女文学;她们系统阐述女性主义批评原则以此肯定妇女的文学 经验 和社会经验;建构女性主义诗学,以此对传统的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评价,重新书写文学史;此外,她们还对男女作家在文学传统方面的差异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对女作家的创作经验、想象及其创作手法等方面显示出来的不同倾向进行初步研究,对既存的批评观念和文学的道德性质进行深刻的 反思 和审视。 具体做法就是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挖掘被埋没的女作家及作品。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丽娜?蓓姆指出,如果从已出版的文学史或文集来看,美国几乎没有一个女性大作家,而主要的小说很容易发现,早在移民时期,女作家就开始活跃了。到了19世纪中叶,在销售和品种方面,女作家已在美国文学史上占了重要位置,连霍桑那样的名作家都免不了担心自己的读者会被女作家吸引过去。然而,这些女作家在文学史上却名不见经传,因为文学史对她们不屑一顾,认为女人不能算是作家,其作品也够不上载入史册的标准。 正是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标准将女性作家长期摒弃于文学史外。因此,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任务之一便是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整个文学史,发掘被埋没或受冷漠的女作家的作品,纠正男性传统对之的错误理解,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重铸文学批评的 方法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承认一个女性文学的传统存在,但它时时被迫中断,妇女文学的发展呈间歇状态,直到19世纪以后才能较清楚地看到文学创作的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女性文学传统。 相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这一女性文学的传统无疑是十分短暂的,并且以阿弗拉?贝恩为代表的19世纪初期的妇女创作又被男性的文学批评排斥在文学范围之外,故导致妇女文学传统的难以发现。尽管有着种种困难,但妇女文学传统的存在是无疑的。伍尔夫认为她自己的创作也是沿着这条女性先辈开拓出的道路而进行的,这条道路是许多年以前开辟出来的,动手的有芬尼?伯尔尼、阿弗拉?本、哈利?马提诺、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许多著名的女人,以及许多无名的和被忘记的女人,曾在我之前修缮着这条路以使之平坦光滑,并且调整着我的步伐。 所以,当我写作时,我的前面只有极少一些物质障碍。伊莱恩?肖瓦尔特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家中最为活跃、影响较大者之一,她倡导建构独立的妇女文学史和女性文学经典。 三、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反思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灵活地吸收了西方流行的各种批评方法,容纳了生理学、人类学、现代心理学和美学等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呈现出一个多元开放的体系。女性主义批评不为单一的方法所左右,从语言、心理、文化等多角度解构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达到建立女性自身的价值标准与独特文化的目的。 然而,玛丽?朴维在其文《女性主义与解构批评》里声称:“‘女性’仅仅是社会的产物,不具有自然的基础,即‘女性’是一个术语,对这个术语的界定取决于它所被讨论的语境,而不取决于某些性器官或社会经验”,“‘女性’反映不了完整的自我,因为特征是有所联系的,‘女性’仅仅是同‘男性’相对照时获得的临时定义的一个位置。”如果性别角色完全取决于话语,这一话语又时刻处于变化和解构之中,两性的意义缺乏稳定性,那么女权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支点。如果放弃了对社会性别的界定,要求女性正当权益的斗争就失去了理论基石。 她因此呼吁,女性主义不能忽视女性受歧视的社会现实,不应该消解主体,反倒更应该加强对现实的斗争策略的研究。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O年代末兴起于欧美的新女性主义话语的一部分。它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仅对父权制文化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而且还突破了理论话语惯有的表述方式,使历经沧桑的女权思想终于在20世纪下半叶得以理论化,并进入了理论话语的中心,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摆脱异端与边缘的地位,转而成为当代理论话语的重要一维,促进了西方理论话语的转型。当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探讨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的发掘。 参考文献: [1]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莫文斌,罗艳《求索》2005(02). [2]试论20世纪英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流变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2(02). [3]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历程及其问题[J].魏天无外国文学研究,2011(06). 英美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2 论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要适应新世纪英美文学教学的发展,满足21世纪外语人才的需要,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构成合理的学科梯队。本文从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和英美文学的 教学方法 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一、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字语言形式。语言文字经过大师们的加工酝酿,便具有了鲜活形象的生命力,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经典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因为文学作品中饱含生活气息,使人们更加易于接受,所以成为教学的典范和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背景的了解和对英语语言艺术的浓厚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结合其中的优美的语句段落让学生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悟单词和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基本的英语常识,还通过对作品内容的了解进一步开拓了自己的文化视野,了解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社会生活场景,从而使自己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情操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学习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程,感受英美人民的生活现实,可以让学生的 思维方式 和修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文学作品是作者优秀思想的结晶。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可以和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寄托于文字之中但精神无限延展。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对作者表达出的中心思想从不同角度加以揣摩,从而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滋润了我们的心灵,是我们的眼界进一步拓宽。在英语教学上,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对作品内容进行赏析,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 对于同一篇作品,学生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展开讨论,抒发自己的见解,在探讨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潜藏着未知答案的文本空间,由于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能够自己理解自认为正确的看法,主动去通过作品对作者进行评判。他们主动对话作者、质疑作者甚至否定作者,在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中,逐步养成敏锐的感知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真正意义也正在这里。 二、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在我国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教学还保持着传统的泛读化教学方式。文本资料以教材上的为主要对象,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教材,把重点在黑板上罗列出来,学生阅读仍然是次要的。英语教师往往背负着较重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讲解也只是一遍而过,而教材对于英美文学的选取也受篇幅所限往往节选某一段落,对于英美文学的分类和评价往往比较混乱。 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由于教材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历史年限跨度长,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不一,英语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和作品中心思想无法得到全面展现。这使得学生们的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无法全面展现作品中蕴涵的宝贵精神财富,只能针对几个关键的词汇和语言点重点讲解。 所以,现实中英美文学与课往往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无目的讲,学生在下面机械地听,麻木地记词汇。随着民间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英美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提高 英语学习 效果,提升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界的共识。 目前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在课堂上,教师对于教材中的英美文学理论部分的讲述过于冗长,使学生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学生们对这一部分的课堂内容只是被动地接受,自己不会动脑去思考有关作品的问题。教材选取的作品与文史理论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其次,英美文学课由于教材篇幅有限,无法完整摘录某一文学作品,只能有选择地节选作品中的关键段落,而对作品的完整性造成破坏,作品的发生背景、人物介绍也变得残缺不全,学生初次接触作品很难深入阅读下去,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三、英美文学的科学教学方法 (一)循序渐进 英美文学课是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的,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具体的授课方式上,要考虑到学生们对英语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水平逐步提高讲课层次。例如,在学生刚入学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英语读本培养他们的 英语阅读 习惯,等他们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水准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再给他们安排英语作品的原著阅读赏析。只有阅读英美文学原著作品,才可以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英美文学 教育 。学生有了一定的原著阅读经验,可以在课堂上适量增加阅读量,逐步提升学生们的英语阅读水平。 (二)通读原著 开设英美文学阅读课的目的是全面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特色。只有将英语原著通读下来,才能充分体会到作品的语言特色、思想脉络和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目前我国英美文学教材只是节选作品的某一章节,断章取义,不利于学生整体理解作品。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尽量通读原著全文,全面体会作品思想内核,有条件的也可以横向扩展,多读一些相关作品,从更广阔的角度试着去理解作品,一定能收到意料之外阅读效果。因此,教师要向学生强调通读整本书的重要性,并布置写 读后感 ,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三)向学生推荐作品 英语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课时,除了教材上节选的内容外,还要积极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向他们推荐一些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英美文学作品。例如英语典籍《圣经》、英国史诗文学《贝奥武夫》、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等等,都是一些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读来让人兴趣盎然,学生们课余饭后可以认真的深入进去进行精读。 (四)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不能仅仅当做消遣,教师要要求学生每读完一篇作品都要写出心得。只有这样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才会加强体验,在写读后感时重温对作品的个人理解,从而加深了最作品的认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读后感中看出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是否充分?认识角度是否恰当?指出他们的不足,引导学生重读作品相关章节,纠正错误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分析能力。此外,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写论文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通读作品,加深认识。 (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反串角色,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学,扮演老师的角色在讲台上为大家讲解分析教材。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记忆。从而避免了其被动接受知识养成的惰性。这样做一方面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去对作品内容进行学习、记忆,对作品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促使他们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对作品本身或作者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检索,将之作为教科书的有益补充,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上,只有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有效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一颗火热赤诚的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满足新时期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恒.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文学课程教学设计[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5). [2]董梅.英语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创新型教学研究[J].前沿,2012,(10). [3]张春开.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教师,2012,(4). [4]章洁帆.论文学性在综合英语课堂上的体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2).

英国硕士毕业论文的结构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以做参考:一、动笔前的准备工作。硕士毕业论文开始之前,一般老师会提前给学生提出论文的大概方向或题目,时间可能会集中在4月或5月份。这个题目就是开题报告即proposal。它占论文总成绩的比例会在10左右,对毕业论文起着纲领性的作用。一般占有字数会在1500-3000字左右。二、硕士毕业论文结构。接下来你就要非常清楚,硕士毕业论文的构成部分:一、摘要(Abstract)即主要是让导师一看就知道这是写的什么的文章,如文章领域专业及研究方向,总之是文章的概括和灵魂。二、引言部分(Introduction):主要讲文章从哪些方面、哪些部份来写这个论题,大概说明文章的结构(从…到…到…conclusion),为什么要用这个结构,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三、LR:文献综述即引用的背景有前人的研究加一些自己的言论。参考了哪些东西并注明。需要注意数据引用的权威性及时效性,所以这一部分耗时比较长久一些。四、方法论(methodology or method)即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定性:比较简单,可能是调查问卷或二手资料属于经验性的论证方法。定量:比较难因为要用软件做分析数据如:SPSS、STATA、MATLAB.五、分析结果及结论和建议(Analysis conclusion Recommendation)即得出结果。需要有权威性的根据与理论来证明,主要是通过上面的method发现了什么?并总结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六、参考文献(Reference)需要注意:REF的来源,学术的权威性,时效性还有数量。三、检查细节,避免小错写作的时候注意语法,其次中式英文,到过于简单的语句又或者刻意复杂语句但表达不合理的英文.当然在动笔前可以多参考一些范文提升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时的结构及语态表达的参考力,只要你做足了准备功课,一定可以顺利完成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任务的。毕业论文的写作需要花大量的心力,因为导师的要求会很严格,你的论文任何一个小错误都有可能导致扣分。字词句段的单词拼写,语法运用,任何一个地方的错误,都有可能让导师误以为你对自己的毕业论文不上心,很容易被扣分哦。希望大家都能注意起来,养成定稿后做详细检查的习惯。

My dear father,Today is Father Day,I want to say to you:"I love you !"Because you gave me life and love have to in order to our home to work hard every also want to say to you:"I'm sorry!"because I often make you feel know I shouldn't do promise I won't in the you remember you teach me play basketball?I want to play basketball with is winner?I think you can and I hope you have a happy Father love you forever.

英语文学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英语学生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英语文学方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注重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大学生也要积极进行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英语文学;大学生

一、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然而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视不够,并且学生自身没有较强的意识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大学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第一,大学英语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语言技巧为主,以英语词汇、知识点、语法等为主要讲授内容,教师很少讲授到英美文学的知识,也较少布置有关文学阅读的任务,对于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培养非常不利。第二,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作为国家级考试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主要为英语语言自身的应用,但是对于英语文学方面没有很多的要求,影响着全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从学生角度来说,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兴趣不高,很少学生去阅读英语文学的相关资料,或者有兴趣但是英语能力不足,慢慢失去了对于英语文学的喜爱

二、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针对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现状,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英语课堂上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大学的英语课,多是大学英语的课程,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不感兴趣,对于英语文学的兴趣就更小。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注意学生文学的兴趣培养。在讲授教学内容时,继续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喜爱,恰当地为学生介绍文学作品,联系更多的文学信息,将教学内容与英美的文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引起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

第二,教学内容多介绍英语文学的相关知识,带领学生学会文学赏析、评论等。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教师讲授教学内容时比较偏重与英语语言的应用,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文学作品的赏析进行地很少。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教师可以讲课时注意突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知识,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带领学生去学习如何赏析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为学生推荐适合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也获得更多的关于世界、人生的思考。

第三,课上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英语文学的熏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引导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敏感度,促进学生的文学积累。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文学学习与电影结合起来。很多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被后人拍成电影或者电视,而电影、电视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在电影中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有所了解,对于英语语言的应用也更清晰。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英语文学知识和作品。在当今时代,接触文学不仅靠书籍,还可以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在信息飞速的时代,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文学阅读和文学思考。

第四,布置课下文学的延伸任务,定期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布置恰当的文学阅读任务和文学赏析作业。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英语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完成文学作品的相关任务,鼓励学生在进行文学阅读和赏析的任务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考。对于布置的文学任务,可以定期进行检查,通过写阅读反思、影评等来检验学生对于文学作业的完成情况。

第五,学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变被动培养为主动提高。大学生为了就业,更多的人都选择学习实用性强的课程,对于短期内实用效果较小的文学学习却很忽略。要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以前的观念,意识到文学学习和提高文学素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重视自身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其次在课堂上和课下主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配合教师的文学学习的教学,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文学相关作业将文学素养的培养当成一项长期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从多方面注重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大学生也要积极进行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学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基于思维过程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教学架构兰春寿课程.教材.教法2015-12-01期刊1

2、 英语专业体裁文本依托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效果分析景婧外语界2015-08-25期刊

摘要:总之,动词汉译英的过程就是由“动态”向“静态”转化、由展开型句法结构向浓缩型句法结构转化的过程,也体现了由汉民族思维方式向英民族思维方式转化的过程。

关键词:英语文学;研究生

一、汉语的“动态”与英语的“静态”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是最复杂、最活跃的一种词类。英、汉两种语言对动词的概括意义是一样的,但动词的数量及使用频率与方式却并不一样。从总体修辞效果来看,英语呈“静态”,汉语呈“动态”,亦即,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而汉语则有一种多用动词的固有习惯。英语每个句子中只能使用一个限定式动词(并列谓语除外);而汉语中却存在着“连动式”和“兼语式”,如“他到了火车站发现火车已经开走了”,及紧缩句,如“我们下雨也去”。英语的限定动词只能做谓语,而汉语中的动词(包括动宾词组、主谓词组等)不仅做谓语,也可做主语,如“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宾语,如“鲁迅主张打落水狗”,定语,如“讨论的问题很重要”,状语,如“一定要批判地继承我国的文学艺术遗产”和补语,如“小溪旁那些女人们听得笑起来了”。汉语是一种离不开动词的语言,除了部分句子(即名词谓语句如“今天星期六”和形容词谓语句如“他这几天心情很好”)以外,大量的句子都不止使用一个动词,有的句子几乎全句都是动词,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怕没办法”。汉语的动词还可以重叠和组合构成新的动词,如“走走”、“商量商量”、“看一看”、“打打闹闹”,而英语的动词却不能。另外汉语中为数不多的介词,也大都是从古代汉语动词演变而来的,有些还具备动词的一般特点,称为“半动词”,“副动词”,“汉语中的绝大多数的‘介词’,应该划归动词的范畴,只是入句时,表现了相当于英语介词的作用”,如“他在家”中的“在”为动词,而“他在家看书”中的“在”则为介词。

二、“动态”与“静态”的思维根源

汉语“动态”与英语“静态”之差异,其深层原因在于汉、英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即汉民族重形象思维、重悟性,而西方人重抽象思维、重理性。汉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汉民族习惯于“观物取像”,即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形成了偏重形象,即偏重具体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思”,注重逻辑与形式论证,形成了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思维形式,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语言常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因而显得“虚”和“静”;而汉语则习惯于形象语言,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事物,动词的形象性即满足了中文的需求,由于大量地使用动词,汉语言因而显得“实”和“动”。另外,汉民族相比于西方人更倾向于注重悟性,汉语由意念贯通,行文造句不需要严格的语法规则来规范,词的用法也非常灵活,动词的使用即非常灵活。汉语的动词由于没有形态变化的约束,使用起来十分自由、灵活,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也可以连用形成连动式和兼语式,还可以重叠和组合构成新的动词,动词的大量使用使汉语的表达呈现“动态”的倾向。与之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理性,注重形式论证,在语言上表现为形态的外漏和形式上的完整,因此行文造句需要严格的语法规则来规范。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使用一个谓语动词,大量本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只能用非谓语动词来表达,或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主要是由动词派生而来的名词,有时还要借助于介词、副词及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形容词,这样便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的倾向。

三、汉译英中动词的处理

鉴于学生动态英译文的问题,从“动态”与“静态”这一修辞差异入手来探讨汉译英中汉语动词(不包括判断动词和能愿动词)的处理,应是汉译英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讲。

(一)单动词汉语句子中动词的处理

“英语的静态修辞的实质是名词优势和介词优势,而介词优势又是名词优势的必然结果。因为名词与名词之间要借助介词来联结”。英语倾向于用名词(词组)来表达汉语用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即动作、行为、状态等,尤其在科技、法律、政治等正式文体中更是如此。这不仅使英语句子简洁紧凑,也避免了将人牵涉进来,从而使语句意义更加含蓄、间接,符合英民族表达习惯,因而句子优美。因此,在有些情况下,汉语动词并不是译成英语动词,而是要遵循英语的这一修辞特点,进行必要的词性转换,即动词向名词和介词的转化(如a和b),有时也转化成副词和形容词(如c和d)等,使译文符合英语的句法规律,因而更加地道、更显文采。a.他很贪嘴。.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政策.ThisisnotinkeepingwithourParty’.桌布铺上了吗?Istheclothon?d.他怀疑我的动机。Heissuspiciousofmyintentions.

(二)多动词汉语句子中动词的处理

汉语注重“动态”描写,一个句子中往往会涌现大量的动词,但并不会引起句子的臃肿和混乱.汉语的动词可以作句子的不同成分;一个句子中可以连用两个或更多的动词作谓语,有时一个句子中会集结异常大量的动词,按照各动作实际上的时间顺序或逻辑上的因果次序,将事件一一如实说出,甚至尽量省略关系词以达到动词集中、动词突出的效果。因此在将汉语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宾补的动词译成英语时,有的可以省译,有的要进行词性转换或译成非限定动词;在将汉语的连动式结构译成英文时,首先要确定一个主要动词,作为谓语动词,与主语形成SV主干,构成全句中心,其他动词有的可以省译,有的作为次要动词进行词性转换或译成非限定动词、独立主格结构,打破汉语的时间或事理顺序,运用英语所富有的各种关系词或关系手段,适当地将它们嫁接到句子的中心主干上,形成空间立体布局,使句子语义层次分明。当然,在将连动式结构译成英文时,若有两个或以上动词都该是英译文中的谓语动词,则应将其译成并列谓语。但译文谓语动词如果铺排过多,就会显得很累赘,语义层次很不分明,带有浓厚的汉语色彩,这时,应首先采取断句处理。

总之,动词汉译英的过程就是由“动态”向“静态”转化、由展开型句法结构向浓缩型句法结构转化的过程,也体现了由汉民族思维方式向英民族思维方式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得好,译文就符合英语语言的规范,这个过程完成得不好,译文就会汉化,妨碍了原文内容的确切表达。我们的学生动辄用动词写英语句子,而且多是小短句或简单的复合句,带有浓厚的汉语气息,主要是受汉语“动态”修辞的影响。因此在汉译英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用英语的“静态”修辞进行思维,克服汉语“动态”修辞的影响,为汉译英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加拿大英语文学在中国的译介(1949—2009)——兼论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制约朱振武; 綦亮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国硕士毕业论文范文pdf

第一,在写作时可以按照论文提纲的体例结构顺序进行,各标题之下的二级标题都要紧扣该标题,论述时论证结合,做到论据详实、论证充分,语言表述要准确、流畅、连贯。整篇文章要符合逻辑,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如果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可以采取不按提纲顺序,先写思路比较清晰的部分,写完之后再去解决疑难问题。第二,注意论文格式的写作。学位论文是了为了锻炼学生基本写作方法和提高写作能力的训练,论文格式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初写毕业论文的学生往往不注重论文的格式。学位论文的格式在成绩评定中也找有一定的比分,评审老师从学生论文格式中就能判断出该生写作态度是否端正,是否受到过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第三,指导学生运用参考资料,处理好文章与参考文献之间的关系。总之写作过程中需要辅导老师加以多方面的指导,方能使得学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同学论文写作遇到难题可以看下我们哦~

硕士生在毕业阶段最头疼的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不少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研究性学习不足;二是基本功较差,没有毕业论文的写作经验或是自身写作能力差;第三是不会安排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总是压到最后再去完成像在赶作业;那么广大留学生该怎样才能把英国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好?下文从多个方面来指导广大留学生去写作英国硕士生毕业论文。1:毕业论文的选题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选题,选题不了就意味着无法进行写作资料的搜集准备与整理,也无法从事论文写作。教师在选题这个关键阶段要给学生以积极指导。首先是专业选题范围指导。例如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础课之后所选修的内容不一样,有的选修文学类,有的选修语言类。选修文学类的学生在选题时就要根据自己对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专长和兴趣,一定选择自己所擅长的专业,而不能选择自己不擅长的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语言专业。其次是选题范围大小指导。选题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宜小不宜大,大的选题因为难度大难以把握,不宜写得深入。小的选题能够从微观入手,深入细致的加以论述,做到“小题大做”。论文题目过大就需要大量的资料、丰富的理论知识修养、娴熟的写作技巧和旁征博引,才能全面透彻的论证问题,所以不适合硕士学生,当然也不能过于小,一定要适中。第三,指导如何进行选题。学生在选题之前一定要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善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搞清楚自己所从事的文学专业领域科研状况,前人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有哪些争议,摸清自己所要研究的论题在当今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含量,不能重复别人的研究成果。选题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做到量力而行。第四,选题时还要考虑到创新与写作能力之间的问题,虽然大家都主张学术论文一定要创新,但毕竟硕士学力有限,过分强调开创性不切合实际。2:材料的搜集与运用指导一旦论文选题确立之后,就需要大量搜、整理与运用资料。一篇学术论文如果没有充分的材料作为支撑,那就是等于空话连篇,得出的结论也是有失偏颇。其实学生在选题之前就应该进行阅读大量的材料了,通过大量资料的阅读和分析之后,发现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制定选题,通过大量的材料的整理与分析,才能运用好这些经过大量时间和心血准备的材料,最终得出自己所要的结论和所想解决的问题。3:论文提纲制定指导学生通过大量资料的准备、阅读、分析之后,进行论文的选题,一旦选题之后就需要缜密构思文章的提纲了。这个阶段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很多学生对于论文提纲拟定也比较犯愁,因为他们不懂得抓住论文题目的关键词汇,也就是选题的中心论点,在拟提纲时不能紧紧围绕题目的“题眼”,出现了所编制的提纲结构框架不合理、没有充分体现文章标题的中心论点,主题不突出,层次不分明,逻辑不顺畅等问题。因此在指导学生拟定论文提纲时着重强调一下几点:一是要指导学生精心设计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使得各级标题都能全面围绕文章的一个中心论点进行,每个分论点可以采取并列式或递进式结构,大标题和小标题之间要紧紧相扣,相互衔接和呼应,大标题也都要受其主题的统领。二是指导学生进一步反复修改提纲。论文提纲拟定好之后,再结合所有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文章的整体结构,反复推敲。把文章整体结构与各细节联系起来,确保整体与细节之间的关联性和呼应。论文结构趋于合理化有利益理清论文整体思路,突出主题,不会出现跑题、偏题等问题。提纲拟定的成败也关系到文章的写作成败,一旦匆匆忙忙拟好提纲,不加思考就动笔写,势必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告诫学生切忌草率行事。当然提纲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动调整,目的就是使得提纲更加缜密完善,但是也不能频繁地、较大的改动。4:写作过程中注意事项的指导万事俱备,就欠书写论文了,这时要指导学生把握写作要领,抓住论文中心环节,运用充分的材料作为写作的详实论据,运用清晰的思维、思辨的论证逻辑和规范的学术语言进行论述论文论点,将其经过深思熟虑的思想与观点,运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言逐一阐述出来。第一,在写作时可以按照论文提纲的体例结构顺序进行,各标题之下的二级标题都要紧扣该标题,论述时论证结合,做到论据详实、论证充分,语言表述要准确、流畅、连贯。整篇文章要符合逻辑,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如果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可以采取不按提纲顺序,先写思路比较清晰的部分,写完之后再去解决疑难问题。第二,注意论文格式的写作。学位论文是了为了锻炼学生基本写作方法和提高写作能力的训练,论文格式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初写毕业论文的学生往往不注重论文的格式。学位论文的格式在成绩评定中也找有一定的比分,评审老师从学生论文格式中就能判断出该生写作态度是否端正,是否受到过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第三,指导学生运用参考资料,处理好文章与参考文献之间的关系。总之写作过程中需要辅导老师加以多方面的指导,方能使得学生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很简单,一切按照正常的来走就可以了,不能去抄袭之类的,不然被发现了就直接挂掉,想毕业就难了,要是真的不小心拿不到最终学位,回国以后需要进行认证还是可以补救,将心比心啊

商科论文写作通常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定义主题

撰写商科论文的第一步是定义主题。了解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教育、宣传、推广)以及针对谁。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它为整篇论文奠定了基础。

2、创建大纲

大纲在撰写商科论文时至关重要。要想论文讲得通,唯一的途径就是整合逻辑。首先创建一个简单的草图,描述论文整体的框架,包括各个部分应该写什么内容。这会防止同学在实际写作时偏离要点。

3、广泛研究

这是撰写论文时收集所有必要信息的部分。遵循之前创建的大纲,以避免浪费时间。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资源,例如:书籍、网络、采访等,只收集相关和必要的信息即可。这部分将构成论文的主体,所以同学需要获得充分的信息。

4、撰写初稿

有了详细的大纲和相关的材料支撑,这一步应该很容易。初稿很少是完美的,但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有几个最重要的部分需要同学留意:

5、校对修改

千万不要直接提交初稿,因为很有可能里面全是错误。同学要消除所有的语法和结构错误。尽可能地浓缩观点,并通过修改论点来突出要点。

英国硕士毕业论文结论范文

商科论文写作通常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定义主题

撰写商科论文的第一步是定义主题。了解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教育、宣传、推广)以及针对谁。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它为整篇论文奠定了基础。

2、创建大纲

大纲在撰写商科论文时至关重要。要想论文讲得通,唯一的途径就是整合逻辑。首先创建一个简单的草图,描述论文整体的框架,包括各个部分应该写什么内容。这会防止同学在实际写作时偏离要点。

3、广泛研究

这是撰写论文时收集所有必要信息的部分。遵循之前创建的大纲,以避免浪费时间。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资源,例如:书籍、网络、采访等,只收集相关和必要的信息即可。这部分将构成论文的主体,所以同学需要获得充分的信息。

4、撰写初稿

有了详细的大纲和相关的材料支撑,这一步应该很容易。初稿很少是完美的,但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有几个最重要的部分需要同学留意:

5、校对修改

千万不要直接提交初稿,因为很有可能里面全是错误。同学要消除所有的语法和结构错误。尽可能地浓缩观点,并通过修改论点来突出要点。

仔细想想按照要求写,请勿抄袭啊,这是警告,不然就可能导致不能毕业了,回国以后需要真实的学位认证,虽然说可以补救,但是没有自己毕业那么高兴的,对吧。

可以做这个~~

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它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硕士 毕业 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英美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谈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摘要】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关注文学的社会 文化 语境,强调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学标准,并要求研究妇女作品的特殊性、谱写妇女作家的传统。本文着重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及解构男性中心文学的框架与建立女性主义诗学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英美派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富有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主义;男性中心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新军。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其显著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个人色彩。之所以把英美文学合在一起,是因为二者不约而同地对女性问题中的社会历史因素给予格外关注。另外,同为英语国家,女性主义批评者致力找寻的文学传统和艺术形象都集中在相仿的经典之中。 一、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深层背景和原因 以往所谓的文学传统一律以男性为中心,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也都被父权主义意识所统治。面对这种情况,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文学批评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无论如何都应该将女性意识包括在内,坚决动摇和解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对现存的文化和制度进行总批判,整理提供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化革命。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首先是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而开始的。 这主要是通过考察、分析、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在男性本位创造的 神话 故事 中,女性总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的。她们是象牙女郎、安德洛美达、夏娃、潘多拉,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是一种被动、缺乏自主能力的次等客体。在《性别政治》一书中,米勒特对D?H?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和让?热奈特等男性作家的思想意识作了尖锐有力的批评和分析,指出这些作家的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都把女性给非人化了。小说中描写的场景和过程全都是从男主人公的角度出发的,女性人物自始至终都处于被控制的地位,男性人物则是绝对的操纵者。 米勒特的分析说明,男作家正是通过这种夸张的描写,把男女之间的性关系表现为正常的政治关系,让女人处于屈从、附属的地位。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指出,19世纪(乃至今日)占统治地位的父权主义意识形态把艺术创造力当成男性的一种根本优质,由于创造力被界定为男性,其结果必然是,占统治地位的女性文学形象也必然是男人幻想的产物,女作家们被剥夺了创造自我形象的权利,而必须努力遵照父权制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标准。 吉尔伯特和格巴条分缕述地论证了19世纪的《不朽女性》是怎样被男人想象为虚无飘缈、温柔美丽的天使形象,认为从但丁的贝雅特里齐、歌德的葛雷特和玛甘泪一直到考文垂?帕特莫尔的《屋内天使》,理想的女性始终被视为逆来顺受、俯首帖耳和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一种创造物。她们还指出,在天使形象的背后隐藏着妖妇的形象,男人把女性理想化的对应面就是对女性的恐惧。她既给男人带来满足,又会使他产生厌恶。 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性中心的文学把性别推向边缘,让妇女成为文化的接受者,批评的功能在于揭露隐藏在作品中的男性沙文主义的真正面目。因此,女性主义者的首要任务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男性创造的女性神话,作一种对抗性阅读,把根植于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识根除。文学批评一旦揭开了这些形象的政治含义和文本的性歧视,就能帮助读者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动摇父权制的根基,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建立女性主义诗学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一些实践 女性主义批评家们试图通过对男作家笔下诸多女性形象的考察、剖析和审视来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框架,但她们并不只满足于此,她们努力扩大批评的范围,拓展新的批评领域,确立女性主义批评原则,建造一座她们自己的文学宫殿,发掘被男人和社会所忽视的妇女文学传统,将批评的焦点对准女作家及其作品。她们要求拓宽妇女生活题材,创造一种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迥然有别于男性文学的妇女文学;她们系统阐述女性主义批评原则以此肯定妇女的文学 经验 和社会经验;建构女性主义诗学,以此对传统的文学作品进行新的评价,重新书写文学史;此外,她们还对男女作家在文学传统方面的差异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对女作家的创作经验、想象及其创作手法等方面显示出来的不同倾向进行初步研究,对既存的批评观念和文学的道德性质进行深刻的 反思 和审视。 具体做法就是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挖掘被埋没的女作家及作品。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丽娜?蓓姆指出,如果从已出版的文学史或文集来看,美国几乎没有一个女性大作家,而主要的小说很容易发现,早在移民时期,女作家就开始活跃了。到了19世纪中叶,在销售和品种方面,女作家已在美国文学史上占了重要位置,连霍桑那样的名作家都免不了担心自己的读者会被女作家吸引过去。然而,这些女作家在文学史上却名不见经传,因为文学史对她们不屑一顾,认为女人不能算是作家,其作品也够不上载入史册的标准。 正是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标准将女性作家长期摒弃于文学史外。因此,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任务之一便是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整个文学史,发掘被埋没或受冷漠的女作家的作品,纠正男性传统对之的错误理解,寻觅女性文学的传统,重铸文学批评的 方法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承认一个女性文学的传统存在,但它时时被迫中断,妇女文学的发展呈间歇状态,直到19世纪以后才能较清楚地看到文学创作的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女性文学传统。 相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这一女性文学的传统无疑是十分短暂的,并且以阿弗拉?贝恩为代表的19世纪初期的妇女创作又被男性的文学批评排斥在文学范围之外,故导致妇女文学传统的难以发现。尽管有着种种困难,但妇女文学传统的存在是无疑的。伍尔夫认为她自己的创作也是沿着这条女性先辈开拓出的道路而进行的,这条道路是许多年以前开辟出来的,动手的有芬尼?伯尔尼、阿弗拉?本、哈利?马提诺、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许多著名的女人,以及许多无名的和被忘记的女人,曾在我之前修缮着这条路以使之平坦光滑,并且调整着我的步伐。 所以,当我写作时,我的前面只有极少一些物质障碍。伊莱恩?肖瓦尔特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家中最为活跃、影响较大者之一,她倡导建构独立的妇女文学史和女性文学经典。 三、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反思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灵活地吸收了西方流行的各种批评方法,容纳了生理学、人类学、现代心理学和美学等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呈现出一个多元开放的体系。女性主义批评不为单一的方法所左右,从语言、心理、文化等多角度解构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达到建立女性自身的价值标准与独特文化的目的。 然而,玛丽?朴维在其文《女性主义与解构批评》里声称:“‘女性’仅仅是社会的产物,不具有自然的基础,即‘女性’是一个术语,对这个术语的界定取决于它所被讨论的语境,而不取决于某些性器官或社会经验”,“‘女性’反映不了完整的自我,因为特征是有所联系的,‘女性’仅仅是同‘男性’相对照时获得的临时定义的一个位置。”如果性别角色完全取决于话语,这一话语又时刻处于变化和解构之中,两性的意义缺乏稳定性,那么女权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支点。如果放弃了对社会性别的界定,要求女性正当权益的斗争就失去了理论基石。 她因此呼吁,女性主义不能忽视女性受歧视的社会现实,不应该消解主体,反倒更应该加强对现实的斗争策略的研究。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6O年代末兴起于欧美的新女性主义话语的一部分。它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实践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仅对父权制文化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而且还突破了理论话语惯有的表述方式,使历经沧桑的女权思想终于在20世纪下半叶得以理论化,并进入了理论话语的中心,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摆脱异端与边缘的地位,转而成为当代理论话语的重要一维,促进了西方理论话语的转型。当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探讨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的发掘。 参考文献: [1]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莫文斌,罗艳《求索》2005(02). [2]试论20世纪英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流变及其影响《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2(02). [3]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历程及其问题[J].魏天无外国文学研究,2011(06). 英美文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2 论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要适应新世纪英美文学教学的发展,满足21世纪外语人才的需要,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构成合理的学科梯队。本文从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和英美文学的 教学方法 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一、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字语言形式。语言文字经过大师们的加工酝酿,便具有了鲜活形象的生命力,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经典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因为文学作品中饱含生活气息,使人们更加易于接受,所以成为教学的典范和人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背景的了解和对英语语言艺术的浓厚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结合其中的优美的语句段落让学生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悟单词和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基本的英语常识,还通过对作品内容的了解进一步开拓了自己的文化视野,了解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社会生活场景,从而使自己的个人修养和文化情操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学习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程,感受英美人民的生活现实,可以让学生的 思维方式 和修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文学作品是作者优秀思想的结晶。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可以和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内容寄托于文字之中但精神无限延展。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对作者表达出的中心思想从不同角度加以揣摩,从而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滋润了我们的心灵,是我们的眼界进一步拓宽。在英语教学上,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对作品内容进行赏析,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 对于同一篇作品,学生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展开讨论,抒发自己的见解,在探讨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潜藏着未知答案的文本空间,由于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能够自己理解自认为正确的看法,主动去通过作品对作者进行评判。他们主动对话作者、质疑作者甚至否定作者,在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中,逐步养成敏锐的感知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真正意义也正在这里。 二、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在我国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教学还保持着传统的泛读化教学方式。文本资料以教材上的为主要对象,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教材,把重点在黑板上罗列出来,学生阅读仍然是次要的。英语教师往往背负着较重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讲解也只是一遍而过,而教材对于英美文学的选取也受篇幅所限往往节选某一段落,对于英美文学的分类和评价往往比较混乱。 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由于教材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历史年限跨度长,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不一,英语文学作品的完整性和作品中心思想无法得到全面展现。这使得学生们的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无法全面展现作品中蕴涵的宝贵精神财富,只能针对几个关键的词汇和语言点重点讲解。 所以,现实中英美文学与课往往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漫无目的讲,学生在下面机械地听,麻木地记词汇。随着民间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英美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提高 英语学习 效果,提升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界的共识。 目前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在课堂上,教师对于教材中的英美文学理论部分的讲述过于冗长,使学生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学生们对这一部分的课堂内容只是被动地接受,自己不会动脑去思考有关作品的问题。教材选取的作品与文史理论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其次,英美文学课由于教材篇幅有限,无法完整摘录某一文学作品,只能有选择地节选作品中的关键段落,而对作品的完整性造成破坏,作品的发生背景、人物介绍也变得残缺不全,学生初次接触作品很难深入阅读下去,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三、英美文学的科学教学方法 (一)循序渐进 英美文学课是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的,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具体的授课方式上,要考虑到学生们对英语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水平逐步提高讲课层次。例如,在学生刚入学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英语读本培养他们的 英语阅读 习惯,等他们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水准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再给他们安排英语作品的原著阅读赏析。只有阅读英美文学原著作品,才可以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英美文学 教育 。学生有了一定的原著阅读经验,可以在课堂上适量增加阅读量,逐步提升学生们的英语阅读水平。 (二)通读原著 开设英美文学阅读课的目的是全面掌握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特色。只有将英语原著通读下来,才能充分体会到作品的语言特色、思想脉络和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目前我国英美文学教材只是节选作品的某一章节,断章取义,不利于学生整体理解作品。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尽量通读原著全文,全面体会作品思想内核,有条件的也可以横向扩展,多读一些相关作品,从更广阔的角度试着去理解作品,一定能收到意料之外阅读效果。因此,教师要向学生强调通读整本书的重要性,并布置写 读后感 ,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三)向学生推荐作品 英语教师在教授英美文学课时,除了教材上节选的内容外,还要积极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向他们推荐一些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英美文学作品。例如英语典籍《圣经》、英国史诗文学《贝奥武夫》、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等等,都是一些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读来让人兴趣盎然,学生们课余饭后可以认真的深入进去进行精读。 (四)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不能仅仅当做消遣,教师要要求学生每读完一篇作品都要写出心得。只有这样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才会加强体验,在写读后感时重温对作品的个人理解,从而加深了最作品的认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读后感中看出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是否充分?认识角度是否恰当?指出他们的不足,引导学生重读作品相关章节,纠正错误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分析能力。此外,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写论文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通读作品,加深认识。 (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反串角色,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学,扮演老师的角色在讲台上为大家讲解分析教材。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记忆。从而避免了其被动接受知识养成的惰性。这样做一方面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去对作品内容进行学习、记忆,对作品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促使他们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对作品本身或作者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检索,将之作为教科书的有益补充,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上,只有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探索有效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一颗火热赤诚的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满足新时期对外语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恒.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文学课程教学设计[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5). [2]董梅.英语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创新型教学研究[J].前沿,2012,(10). [3]张春开.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英语教师,2012,(4). [4]章洁帆.论文学性在综合英语课堂上的体现[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2).

硕士毕业论文答辩英文范文

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答辩者(撰写毕业论文的作者)三方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毕业答辩英文演讲稿,供您参考!

Good morning, all appraiser committee members. I am **** and my supervisor is ***. With her constant encouragement and guidance, I have finished my paper. Now, it is the show time. I will present my efforts to you and welcome any correction. The title of my paper is On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n Translation.

I choose this as my topic 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standards to distinguish parts of speech. 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special structure. And there are no equivalent parts of speech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In order to make the target version more idiomatic and standar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s always used by translators.

So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s play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English to Chinese based o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For the above facts, I select the subject of“On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as the title of my paper.

I hope by studying this topic we can kn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n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rough transformation, we can get the better version and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skill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expressing is quite differen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nglish is a kind of static languages which tends to use more nouns. While Chinese is a dynamic one in which verbs are often used.

So when we make translation in English to Chinese, we should know this point and shift the parts of speech.

Next, it is an outline of my paper. In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I divide it into five parts.

Part one presen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concepts of parts of speech and transformation.

Part two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Part three gives four basic ways of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through illustrative examples. There are transformed English words into Chinese verbs, nouns, adjectives and adverbs.

Part four presents some problems about transformation and gives some advise to solve the problems.

Part five draws some conclusions that transformation between parts of speech is necessary for us to achieve good translation.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we can have a good master of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In addition, we must continuously study and explore in all kind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 OK! That is all. Thank you! Please ask questions。

Good morning,

Distinguished professors and teachers, ladies and gentlemen, thank you for attending the oral defense. (或Welcome to attend the oral defense.) : I am XX. First and foremos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professorXX, for his intellectual guidance, invaluable instructions and comments on my thesis. It is with his valuable assistance that I have finally accomplished this thesis.

My topic is On the tragedy figures at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s(Comparison of KongYiji and Rip Van )The whole thesis consists of 6 parts.

The first part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negative, evasive and conservative attitudes of Kong and Rip as well as the topic’s significance in the real society. And the second part is going to analyze the figures’ background to show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of the tragedies.

In the third part, the tragic heroes’ failing in the character according to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will be further discussed and the fourth part is to talk about their different tendency of dispositions and behaviors in the society.

Then the author will dig into the root causes of the tragedies in the fifth part, and sum up the whole paper to reveal the ideological weak points of the two countries separately in the last part.

Thank you!

Teachers, good afternoon! My name is Chen Jing, the students of class * * * *, my thesis topic is《 the power of the giver and the victim, foucault power interpret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the heroine in “the golden notebook, Anna》,thesis is completed under Wang Zhiqin teacher of meticulous guidance, here, I express my deep appreciation to my supervisor, to the teachers to take part in my thesis express our heartfelt thanks to you for, and for the past three years I have a chance to listen to the teachings, teachers say heartfelt I will this paper design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and main content of the teacher made a report, please the teacher criticism guidance.

First of all, I want to talk about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Since the Golden Notebook involves comprehensive themes such as colonialism,feminism,racism,communism etc. and due to its severely fragmented writing forms,it has intrigued groups of both domestic and overseas critics. The research abroad could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comes about the biography of the author”],the general introduction and reading background of this novel,then a number of explorations over the themes of this book have been conducted, from the most popular one feminism,psychological featuresto the philosophical elements^. Finally, critics shifted their concentration to the unique form or style applied by Lessing,for instance they analyzed the varied narrative techniques employed within ,the aesthetic value it displayed ,as well as its artistic nature generated by its messy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in 2006 Tapan has composed a specific collection of reviews on the Golden the study over this novel in foreign country has been quite fruitful and mature, the research in China is far lagging behind, most of them just emphasized the novel's multiplethemes such as feminism,eco-economic,psychology and modemism Thus more angels should be discovered by scholars at home, such as colonialism, religious and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their research method should be more diversified,for instance,the potential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this novel are waiting to be excavated, and seldomhave critics compared this masterpiece with other similar text.

Based on Foucault's power theory, this thesis is going to explore how the female protagonist Anna in Doris Lessing's the Golden Notebook, the producer and victim of power,fought against her catastrophic life. Through a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 this thesis aims at making a Foucanldian interpretation on Lessing's motivation behind portraying such a schizophrenic female personality, convincing the reader that power permeates every capillary of the society mainly by exerting influence on power rel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Sinceeverything concerns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power, be it tragedy or comedy, Anna's destiny cannot be an exception, instead of restraining from the one-way suppress from men,Foucault's power theory enables us to put the heroine into a larger, more diverse cultural or social background where individual's identity could be perceived with much more plurality or heterogeneity. Ultimately, given Anna's gender attributes, the application of Foucault's power theory to the analysis of heroine can shed light on how women could wittedly deal with their counterpart,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freedom and restriction, and thus heading feminism into a more reasonable and rational direction.

Secondly, I want to talk about the structure and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is going to divide this thesis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 briefing about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Golden Notebook, which provides an overview on the fragmented content and complicated structure of this masterpiece. The second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is novel at home and abroad, at the same time,Foucault's power theory will be elaborated here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Chapter three concentrates on the text analysis of the female protagonist Anna's pursuit of the free woman identity, which will be conducted mainly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namely her political faith,marriage and love, as well we psychological status. Through asserting Foucault's power theory into the text analysis, we could get a clear view on how the heroine became the victim of the omnipresent power in contemporary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also how individual resisted power via making explorations on the genealogy of the self. Chapter four gives two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Anna's destiny, with each representing the common feminists'view and Foucault's version respectively. Via such comparison, the author attempts to find a correlation between Foucault's power theory and feminism, to tell in what ways Foucault'spower theory have modified parts of problems in current feminism, and how the formal convergent with the latter. The last chapter serves as a concluding part in which a summary of this thesis will be reached, and limitations as well as further implications will be point out.

Finally, I want to talk about the deficiency existing in this paper.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thesis cannot be regarded as the challenge to the relevance of Foucaxxlt's theory to feminism; on the contrary, it tells that the value of applying Foucault'spower theory lies precisely in his invitation to feminists to remain highly critical about their previous prejudices as well as their future trends.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Foucault's power theory in modifying feminism, we have to dig out more convergences they share with each other. With the idea that knowledge and truth are partial ones serving as a start,Genealogy is then an excellent perspective for farther explorations on the Foucauldian and feminist projects.

Thank you very much!

毕业论文答辩是教育教学计划中重要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高校对毕业生从论文的定题到资料的搜集、整理、运用,从开展社会调研到论文的脱稿,从论文的认识程度到分析到解决实际间题、当众论证问题的一次考验、也是高校对毕业生从论文写作技巧到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次训练。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意义

毕业论文答辩是高校检阅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对毕业生的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推动高校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毕业论文答辩不但有如此重要的“检查”作用,而且还有“促进”的作用。

第一,它是检查“教书育人”质量高低的一种手段。

第二,答辩既是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检验

第三,进一步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答辩是检查学生“学”与“用”的效果的尺寸。

第五,答辩,对成人高校文科的教学改革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第六,答辩,为成人高校文科学生毕业后进一步从事科研、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间题,为

第七,今后评定专业职称的论文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第八,答辩为用人单位择优用人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第九,提高毕业生质量和扩大社会影响,也有重要作用。

二、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经过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设计、撰写,毕业论文进入答辩环节,毕业论文答辩是毕业论文流程的最后一关。如果准备不够充分万一失手那将是前功尽弃。

毕业论文答辩之前一定要熟悉论文的内容

毕业论文答辩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大庭广众场合,高校对每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的真实性,不熟悉论文的内容,不对论文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大意、结构、提要作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抱着投机和侥幸的心理,势必造成被动的局面,因此学生对毕业论文答辩要充分的准备和重视,熟悉论文及相关资料,作好应答准备;预测论题,作好答辩准备

对论文的谋篇布局和论文的内容要相当熟悉,才能应答如流

三、毕业论文答辩之前一定要加强锻炼,提高自己自信心

答辩对于学生来说是经历不多的,甚至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严肃的考场、威严的答辩委员更加重了自我表现的心理负担。有许多毕业生在答辩场上脸红心跳、口齿不清,许多记忆中原有的信息都遗忘了,大脑一片空白。因此在答辩之前自己要对照镜子多模拟,加强训练,提高自信心,答辩之前要调整好心态,作好心理准备,在答辩场上要析事明理、针对性强、谦虚谨慎、态度平和、冷静思考、不忙不乱,灵活机动、变被动为主动

四、毕业论文答辩应该注重外在形象

站长答辩台上穿着最好正式点比如穿西装打领带,发型整洁清爽。虽然毕业论文答辩以口语为主,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受到心、脑、口内在性因素的影响,如果运用适当的形体语言辅助你的答辩,将使答辩成绩更高。尤其是是手势的运用将显得自更加信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假使在答辩过程中总是低着头,那样答辩成绩将会受大很大的不良的影响。答辩时候要在服装以及行为方面“再造”自我。更有利于得到评委的喜爱和认可。

我精心推荐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答辩陈述稿范文

时间过得真快,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答辩陈述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Good morning, all appraiser committee members. I am xx and my supervisor is xx. With her constant encouragement and guidance, I have finished my paper. Now, it is the show time. I will present my efforts to you and welcome any correction.

The title of my paper is On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n Translation. I choose this as my topic 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standards to distinguish parts of speech. 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special structure. And there are no equivalent parts of speech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In order to make the target version more idiomatic and standar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s always used by translators. So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s play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English to Chinese based o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For the above facts, I select the subject of“On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as the title of my paper.

I hope by studying this topic we can kn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n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rough transformation, we can get the better version and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skill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expressing is quite differen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nglish is a kind of static languages which tends to use more nouns. While Chinese is a dynamic one in which verbs are often used.

So when we make translation in English to Chinese, we should know this point and shift the parts of speech.

Next, it is an outline of my paper. In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I divide it into five parts.

Part one presen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concepts of parts of speech and transformation.

Part two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Part three gives four basic ways of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through illustrative examples. There are transformed English words into Chinese verbs, nouns, adjectives and adverbs.

Part four presents some problems about transformation and gives some advise to solve the problems.

Part five draws some conclusions that transformation between parts of speech is necessary for us to achieve good translation.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we can have a good master of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In addition, we must continuously study and explore in all kind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

OK! That is all. Thank you! Please ask questions.

Good morning, distinguished professors and teachers, thank you for attending the oral defense. Im xxand come from class xx. My supervisor is professor Li.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deepest gratitude to Prof. his consistent guidance and valuable suggestions, I have finished my paper. Now I will present my efforts to you and gratefully welcome any suggestion.

The title of my paper is choose this as my topic 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

Firstly,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e study of ambiguity. Ambiguity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all natural languages. As is known to all, in our daily conversations, ambiguity is often employed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humor, thus creating a relaxing atmosphere and letting people feel at ease. Some jokes caused by ambiguity is very interesting.

Secondly, I have read several articles about ambiguity written by linguistics and scholars. I found my knowledge of ambiguity is very limited, superficial and nonsystematic. What I knew is just the tip of the iceberg. So I plan to learn more about ambiguity by this research.

Thirdly, I found many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numerous studies of ambiguity, but a majority of these studies are focused on single language separately. Articles about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mbiguity and Chinese ambiguity are not sufficient. So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further study.

For the above facts, I select this title.

Next, I will present the outline of my thesis. It consists of 7 parts.

The first par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mbigu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The second part is literature review, briefly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y of ambiguity and some scholarss main views.

The third to fifth parts focus on three types of ambiguit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honological ambiguity, lexical ambiguity, syntactic ambiguity. In every broad type, I respectively list some detailed branches and cite some vivid English and Chinese examples to explain these ambiguity phenomena. But I put more focus on the third part and point out two differences of ambiguity between English ambiguity and Chinese ambiguity.

The part six will point out positive results by using ambiguity deliberately in daily conversations, advertisements and literary works.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I hope by this contrastive research, we 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mbiguit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apply it to our life and study.

When reading the final draft, I still find my argument is not so comprehensive and improvements are needed. So welcome your precious suggestion.

Thats all. Thank you.

英语毕业论文答辩稿范文(精选8篇)

一段忙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要即将结束,我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快来参考毕业论文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英语毕业论文答辩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Good morning, all appraises committee members. I am XXX and my supervisor is XXX.

With his constant encouragement and guidance, I have finished my paper.

Now it is the show time. I will present my efforts to you and welcome any correction.

The title of my paper is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With the developing globalization, communication demand precise language.

Idioms are not a separate part of the language, we cannot omit. Study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would be helpful to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it’s also a good advance to our future if we can learn well.

For the above facts, I select the subject of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s the title of my paper.

In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I divide it four parts.

Part one present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concept and the studying purpose.

Part two presents overview of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it concludes similar origins and similar functions. Part three emphasiz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Through contrast analysis of well-know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found the differences cultural discrepancy and the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Part four draws some conclusions that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d it is helpful to cross-culture .It’s necessary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 promotional communication. OK, that’s all. Thank you.

Good morning,Distinguished professors and teachers, ladies and gentlemen, thank you for attending the oral defense.

I am XX. First and foremos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professorXX, for his intellectual guidance, invaluable instructions and comments on my thesis. It is with his valuable assistance that I have finally accomplished this topic is On the tragedy figures at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s(Comparison of KongYiji and Rip Van )The whole thesis consists of 6 parts. The first part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negative, evasive and conservative attitudes of Kong and Rip as well as the topic s significance in the real society. And the second part is going to analyze the figures background to show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of the tragedies. In the third part, the tragic heroes failing in the character according to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will be further discussed and the fourth part is to talk about their different tendency of dispositions and behaviors in the society. Then the author will dig into the root causes of the tragedies in the fifth part, and sum up the whole paper to reveal the ideological weak points of the two countries separately in the last part.

Good afternoon, all appraiser committee members. I’m Zhang Da and my supervisor is Professor Zhang Jingcai. With her constant encouragement and guidance, I have finished my paper. Now, it is the show time. I will present my efforts to you and welcome any correction.

The title of my paper i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Drama Method in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in Chinese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I choose this as my topic 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 First of all, I really want to be a teacher, so during the four years, I have read many books about how to become a good teacher. Secondly, when I was a freshman in the summer of 2008, I was chosen as a teaching assistant of the summer camp which was organized by the New Oriental English School in Shijiazhuang. In the summer camp, I rewrote a script of an English drama to be one of the programs of the open ceremony. It was very popular among those students. They thought it was very interesting. In 2010, I was practiced as an English teacher at Chenguantun Middle School in Qinhuangdao, I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have little interest towards English learning, so I hoped I could help them. So I use the Drama Method as my teaching method. Almost all of the students were highly motivated by the interesting teaching method and they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exam one month later. So the research proved that the Drama Method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For the above facts, I select the subject of On the Significance of Drama Method in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in Chinese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as the title of my paper. I hope by studying this topic we can find an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to help all th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Next, it is an outline of my paper. In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I divide it into five parts.

Part one presents an introduction to identify the major problem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problems

Part two overviews all relevant researches in drama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oral English.

Part three is the research design,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the subjects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research procedures are conducted.

Part four is the findings from research data.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with Excel 2007, pedagogical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are delivered before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Part five draws some conclusions about the research. As what has been shown in the research, there are a lot of benefits from drama performance; the Drama Method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In addition, 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for forthcoming researches.

OK! That is all. Thank you! Please ask questions.

Good evening, all the appraiser committee members. I come from HUST, majoring in 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With her sincere and intellectual guidance, for nearly one whole year's hard work, I have finished my paper. Finally, it is the show time. This evening I will present my efforts to you all and I gratefully welcome any correction.

The title of my paper is A Study of the Causes of the Gothic Style

in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I choose this as my topic 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 Firstly, I am fond of literature works , especially gothic literature works. Secondly, I am quite familiar with this short story as this is one of the texts in our intensive teaching course and I have taught this text for more than 3 times . Last but not the least ,as a female , I am keen on the study of feminism. For the above facts, I select the subject of as the title of my paper.

I hope by studying this short story we can know more about American southern women in certain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more importantly help women in modern society ge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bout ourselves ,help us raise our independence and confidence and show more concern for our mental health.

Next , I will present it to you. Here is an outline of my presentation. They are literature review, gothic tradition , the gothic style in the story and the causes of the gothic style .

This paper consists of six parts. Part one presen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William Faulkner and by pointing out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Part two is literature review which introduc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about this novel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methods. Part three gives a timeline of the gothic tradition in literature and explain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gothic works. Part four explains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gothic style in the novel,that is, the death theme, grotesque characters and mystic atmosphere. Part five then explains in detail the causes of the gothic style in this novel: patriarchal oppression, the myth of southern ladyhood and Emily’s attitude towards love. Finally, in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previous parts and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rgument of the thesis again.

Ok, that's all. Now you may raise your questions ! I am ready! Thank you !!!

I will present my efforts to you and welcome any title of my paper is on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n translation. i choose this as my topic 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standards to distinguish parts of speech. 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special structure. and there are no equivalent parts of speech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in order to make the target version more idiomatic and standar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s always used by translators. so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s play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english to chinese based o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for the above facts, i select the subject of“on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as the title of my hope by studying this topic we can kn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n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rough transformation, we can get the better version and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way of thinking and expressing is quite differen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nglish is a kind of static languages which tends to use more nouns. while chinese is a dynamic one in which verbs are often when we make translation in english to chinese, we should know this point and shift the parts of , it is an outline of my paper. in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i divide it into five one presen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concepts of parts of speech and two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in the course of three gives four basic ways of transform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through illustrative examples. there are transformed english words into chinese verbs, nouns, adjectives and four presents some problems about transformation and gives some advise to solve the five draws some conclusions that transformation between parts of speech is necessary for us to achieve good translation.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we can have a good master of trans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in addition, we must continuously study and explore in all kinds of translation ! that is all. thank you!

Good morning,Distinguished professors and teachers, ladies and gentlemen, thank you for attending the oral defense. (或Welcome to attend the oral defense.) :I am XX. First and foremos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professorXX, for his intellectual guidance, invaluable instructions and comments on my thesis. It is with his valuable assistance that I have finally accomplished this topic is On the tragedy figures at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s(Comparison of KongYiji and Rip Van )The whole thesis consists of 6 parts. The first part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negative, evasive and conservative attitudes of Kong and Rip as well as the topic s significance in the real society. And the second part is going to analyze the figures background to show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of the tragedies. In the third part, the tragic heroes failing in the character according to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will be further discussed and the fourth part is to talk about their different tendency of dispositions and behaviors in the society. Then the author will dig into the root causes of the tragedies in the fifth part, and sum up the whole paper to reveal the ideological weak points of the two countries separately in the last part.

stant encouragement and guidance, I have finished my paper. Now, it's show time. You and I will work hard to welcome any topic of my thesis is 《Angela carter to mythology research - the female archetype in “new eve passion”, for example》。 I choose this as my topic due to the following Carter (1940-1992) is an outstanding feminist writer whose influence on Britishwomen's writing was “pivotal in this opening and transformation” [“23]. The year 2014 represents the 22”^ anniversary of Angela Carter's death. In those twenty-two years, her works have been widely taught internationally and brought about much critical debate. In a survey conducted by Cristina Bacchilega and Danielle M. Roemer [2],Cart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taught women writers on North American programs. She has endowed us with an amazingly large number of legacies in her comparatively limited life, setting foot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novels,short stories,children stories, dramas, non-fictions and so on. The acute observations with great insights,as well as the devastating wit and poignant mockery in Carter's works have made her stand out as an iconic figure in English literature. Many scholars and critics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research on Angela Carter from many perspectives,including gothic, magic realism, feminism,post-modernism and so on. As a prolific writer who is always ready to blur the boundaries between different genres, Carter has left us a wonderful world to delve the emergence of western women's movement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st criticism in the 1960s,the feminist approach has become a potent weapon for those who are concerned with the emancipation and legal rights of women. Though women's social status has considerably improved due to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countless predecessors,the fundamental problem still lingers on. Carter, with her versatile and avant-garde reputation, is best known as a feminist writer. Concerning the dilemmas and predicaments faced by women nowadays,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us to probe into her insightful and penetrating reflections on femininity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genders. The Passion of New Eve, as one of Carter's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 is of great value in the research of her feminist thoughts and , is my paper outline. In the main part of this article, I put it into five one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sis, covering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theobjective and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wo presents a broad picture of Angela Carter's life and her works,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Passion of New Eve. It also reviews previous studies on Angela Carter and her works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izing achievements in the past and pointing out new directions in the three conduct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feminism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 The author attempts to work out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feminism, demonstrating the important role feminism plays in Carter's life. Then is the history of archetypal criticism,as well as those classic female archetypes in mythology. Regarding those fossilized and monotonous images as impediments to women's freedom and liberation,Carter endeavors to shatter them in her demythologizing strategy and appeals for a rational attitude toward heterosexual four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Passion of New Eve,it demonstrates Carter's demythologizing of “The Temptress,,,”Mother Goddess“and ”Eve“ respectively in the text. Leilah,the embodiment of Delilah,the famous temptress in the Bible,cannot escape the fate of being objectified by men and herself. By exposing”temptresses“ as mere victims rather than symbols of viciousness. Carter condemns the oppression and exploitation of women in a patriarchal society. ”Mother“ in Beulah serves as a severe satire on those mother goddesses in mythology. Carter smashes the legend by revealing the surgically-made essence of mother and the patriarchal values lurking behind her alleged matriarchal kingdom, warning against the peril and impracticality of extremist her most convincing example goes to Eve, the most important female character in the Bible, Her transformative journey from a chauvinist to a real woman in the story illustrates that gender, rather than a hereditary feature,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influence and unremitting imitations. Carter concludes the story with proposing ”androgyny“ as a solution to the current problems,implying that mutual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two five comes to a general conclusion, summarizing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heses as well as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 That is all. Thank you!

Good morning, distinguished professors and teachers, thank you for attending the oral defense. I’m *** and come from class *. My supervisor is professor Li.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deepest gratitude to Prof. his consistent guidance and valuable suggestions, I have finished my paper. Now I will present my efforts to you and gratefully welcome any suggestion.

Firstly,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e study of ambiguity. Ambiguity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all natural languages. As is known to all, in our daily conversations, ambiguity is often employed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humor, thus creating a relaxing atmosphere and letting people feel at ease. Some jokes caused by ambiguity is very interesting.

Secondly, I have read several articles about ambiguity written by linguistics and scholars. I found my knowledge of ambiguity is very limited, superficial and nonsystematic. What I knew is just the tip of the iceberg. So I plan to learn more about ambiguity by this research.

Thirdly, I found many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numerous studies of ambiguity, but a majority of these studies are focused on single language separately. Articles about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mbiguity and Chinese ambiguity are not sufficient. So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further study.

For the above facts, I select this title.

Next, I will present the outline of my thesis. It consists of 7 parts.

The first par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mbigu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The second part is literature review, briefly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y of ambiguity and some scholars’s main views.

The third to fifth parts focus on three types of ambiguit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honological ambiguity, lexical ambiguity, syntactic ambiguity. In every broad type, I respectively list some detailed branches and cite some vivid English and Chinese examples to explain these ambiguity phenomena. But I put more focus on the third part and point out two differences of ambiguity between English ambiguity and Chinese ambiguity.

The part six will point out positive results by using ambiguity deliberately in daily conversations, advertisements and literary works.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I hope by this contrastive research, we 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mbiguit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apply it to our life and study.

When reading the final draft, I still find my argument is not so comprehensive and improvements are needed. So welcome your precious suggestion.

That’s all. Thank you.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