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马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马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三篇

篇一: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选题名称汉英方位认知异同及其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与应用

培 养 单 位: 河南大学

学 科 专 业: 汉语国际教育

研 究 方 向: 对外汉语教学

学 号: 104754110145

开 题 人 姓 名: 程文芳

导师姓名、职称:

填 表 日 期: 2012 年 06 月 20日

河南大学研究生院 制表

填 表 说 明

1.开题报告为A4大小,封面及Ⅰ至Ⅶ项必须用计算机输入,不得随意改变表结构。开题人应逐项认真填写,完毕,将本表全部打印输出,于左侧装订成册。

2.文字输入部分,一律五号字、仿宋体、单倍行间距编排。

3.“参考文献”著录按照GB7714-87文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书写顺序为:序号·作者·论文名或著作名·杂志或会议名·卷号、期号或会议地点·出版社·页号·年。

4.开题报告应由本学科专业导师组评审通过。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后,由开题人在学科组或更大范围内宣读,并接受质疑、评议。导师组由三名以上导师组成。评审合格后,本报告暂由导师负责保管。

5.为加强论文撰写进程的.跟踪指导和督查,在论文定稿之前,至少应对研究写作进行三次考察。开题人要向导师、本学科专业的内研究生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包括论文已经取得的成果、目前面临的难题等,进行充分的讨论,并认真做好记录。

6.论文撰写完成,由导师确定定稿后,方可进入学位申请环节。本表上交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归入开题人学位档案。

Ⅰ.选题简况

Ⅱ.

选题依据

Ⅲ.选题材料收集

篇二: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研 究 生 姓 名 学 号导师姓名、职称 系 所 专 业 研 究 方 向 入 学 时 间毕 业 时 间

论 文 题 目 与欧洲

篇三: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术型研究生)

课课

题名题来

大学生和谐就业问题研究

√导师研究课题 □自选课题 源 □

□其它

√基础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 项目所属性质 □

□综合研究 □其它

姓层

赵海连 S10030505017

学 号

次 硕士研究生

所在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科专业 指导教师 开题时间

思想政治教育 金玉秋

2011年11月6日

燕山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注:以下1-8项内容,如填写不下,均可加页。

1、立论依据

一、论文题目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理解的比较研究 二、论文选题依据 1.选题的来源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选题来源: 首先,熟知并不等于真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一般是把形而上学放在与辩证法的比较中来理解。即:凡是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就是辩证法,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看问题就是形而上学。并由此得出,形而上学是荒谬和错误的结论。其实,我们对形而上学的这种大众化的理解,遮蔽着我们对形而上学本身的真正把握,而且极容易造成思想的各种混乱。因此有必要还形而上学以本来面目。而造成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厘清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不同理解,不知道形而上学的真正含义。 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人们沿用的其实是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用法,把形而上学紧紧视为一种思维方式,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起来。恩格斯在他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研究,特别是自然辩证法中,把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当作是两种对立的思维方式,认为形而上学是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恩格斯写到:“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评价是,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极容易理解的,因为它是合乎常识的,然而,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恩格斯认为,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由此可见,在恩格斯看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形而上学用孤立的、片面的、凝固僵化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它的内部矛盾,而辩证法则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发展的动力归结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显然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把握不是局限在思维方式这一个角度,马克思在“体系、超越、反思”等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一词,并称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包罗万象的王国”。马克思认为黑格尔以及前人以各种方式来解决脱离或背离现实的纯抽象、纯客观以追溯整个世界的本源的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学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其主题是对存在及人的本质性的一种超验的追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回避这一主题,而只是以新的方式来阐述这一主题。马克思在对社会存在的反思中,是从生产劳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入手的,他认为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史。在对现实社会的超验性思考时,他也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状况入手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所以马克思理解的形而上学,应该是指那种反对以寻求“原因”的基本原理为目标的传统形而上学。它并不必然意味着形上之思的终结,而只是说传统哲学意识第一性或理论优先于实践的经典地位被取消,哲学已经转换了思维方式。让形而上学回归到服务现实世界正是马克思对形而上学和哲学做出的巨大贡献。 其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些文本中,也是提到了空间问题。而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表面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但是完全可以从中读出社会空间的含义,比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讲到了城乡对立,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讲社会空间的断裂。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讲到资产阶级的形成史,即资产阶级通过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等方式进行的全球扩张,实质是这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也就是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它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在生产上接受这种资本的生产方式,而且要在文化、法律等方面接受这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最后,恩格斯特别关注了城市空间的规划以及工人阶级的居住空间问题。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历时21个月的考察,以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向我们再现了19世纪英国的主要工业城市的面貌。在《论住宅问题》中,他不仅指出了造成工人阶级居住空间的恶劣的根源,而且也提出了空间正义的问题。 理论意义: 近几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进行过不少讨论,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相关研究比较零散,多局限于特定视角和个别问题上,或者是更多的停留在国外空间理论思想的引介上,或者是缺少结合当代人类空间实践的更为开阔的研究视野。因此,本文将这些问题都集中在一起进行梳理和讨论,使得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有一个整体的框架。 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理论,从微观方面来讲,就是关于空间正义,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问题;从宏观方面讲,就是全球化的问题。那么,在我国目前的状况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住房问题,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房价的不断提升而导致的城市居住空间的占有、使用等出现一些问题,那么恩格斯关于这方面的思想就可以给于我们以启发,而不至于走了老路、走了弯路。其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与世界接轨,作为全球资本链条上关键的一环,我们该如何走下去。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认清形势,真正做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资料收集情况(含主要参考文献) 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6)、李春敏:《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7)、高鉴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8)、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9)、童强:《空间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张一兵:《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5)、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6)、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Blackwell publishing ,1991。 论文类: (17)、俞吾金:《马克思时空观新论》,《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 (18)、胡大平《马克思主义与空间理论》,《哲学动态》,2011年第11期。 (19)、段进军、胡火金:《发展主义空间观的批判与空间观的转型》,《哲学动态》,2011年第11期。 (20)、刘怀玉:《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6期。 (21)、庄友刚:《空间生产范式的资本批判与中国马克思哲学创新论域》,《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22)、王金福:《“空间、空间生产”五问——对张之沧教授几个观点的质疑》,《学术月刊》,2012年1月 第44卷 1月号。 (23)、张之沧:《再论空间的生产、建构和创造——回应王金福教授的“质疑”》, 《学术月刊》,2012年1月 第44卷 1月号。 (24)、庄友刚:《西方空间生产理论研究的逻辑、问题与趋势》,《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6期。 (25)、陈忠:《城市启蒙与城市辩证法:再论城市哲学的建构》,《河北学刊》,2012年5月 第32卷 第3期。 (26)、吴细玲:《城市社会空间与人的解放》,《哲学动态》,2012年第4期。 (27)、董慧:《身体、城市及全球化:哈维对解放政治的空间构想》,《哲学研究》,2012年第4期。 (28)、赵海月、赫曦滢:《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辨识与建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3月 第52卷 第2期。 (29)、邹诗鹏:《空间转向的生存论阐释》,《哲学动态》,2012年第4期。 3.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基本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关注在不断提升,许多学者主持翻译了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著,撰写了以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为主题的论文,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相关研究比较零散,多局限于特定视角和个别问题上,缺乏整体的梳理和探讨。 首先,马克思关于社会空间的理论界定。国内学界的阐释路径一是将时空作为物质运动之存在形式的逻辑贯彻到底,强调社会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二是将马克思的社会空间观作为对纯粹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空间观的一种扬弃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在空间观上的一种革命性变革,实践使空间具有社会属性,并与价值、自由、社会革命这样的问题关联在一起。 其次,世界历史与全球空间生产。世界历史是马克思社会空间探讨的重要维度,学界对此进行了诸多探讨,任平等从资本视角入手,指出空间生产方式一直是从当年马克思到当代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马克思的空间视野中,资本不仅是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而且也是一种空间的生产方式,资本全球化使历史成为全球性的历史过程。 再次,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问题。学界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庄友刚指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范畴内在地暗含着空间本身的生产这一内涵,因为社会生活本身的生产意味着社会生活空间的扩张,也就是社会生活空间的生产。刘怀玉认为,空间化问题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当代意义的独特视角,空间化问题研究弥补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空间角度的缺失,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根本途径。 最后,城市空间生产与空间剥夺。城市空间生产是马克思探讨社会空间又一重要维度。高鉴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市空间的探讨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后者促进了新型城市的迅速增长,同时占据垄断地位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城市化国家,利用国际间的城乡差别和对立,控制和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剥削发展中国家。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研究不仅彰显于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体系中,而且渗透于当代空间研究的其他理论派别,涉及人文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空间哲学等多个学科,这说明马克思在当代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中不但没有缺场,而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第一,对马克思社会空间观的重新思考。国外相关研究普遍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着空间维度缺失的问题,列斐伏尔指出,空间不应只是充当一种辅助物或背景,恰恰相反,它本身就是主角;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核心是生产关系的生产,而生产关系的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空间的生产。哈维也认为,马克思关注空间和地理的重要性,他敏锐的注意到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同它在世界舞台上的地理活动和策略交织在一起的。苏贾也认为,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渗透着清晰的地理学分析,比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涉及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的地理扩张问题。 第二,在对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思考基础之上提出的研究方法。列斐伏尔提出了“社会—空间—历史”三元辩证法,这是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将辩证法空间化的重要尝试,在此基础上,他从空间的社会属性出发,将空间区分为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与实际的空间,并以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与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将人类空间化历史概括为六个阶段。哈维提出了将历史唯物主义升级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理论主张,同时用“时空压缩”这一范畴阐发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新时空体验。苏贾区分了“空间”与“空间性”,认为后者是空间社会属性的真正表达,他在梳理当前对马克思主义空间分析的几种不同理论倾向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社会—空间辩证法”,并为其设定了理论前提。 三、研究方案 1.论文提纲(主要研究内容)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 引言 空间与资本 (一)、关于空间 1、空间的概念 2、空间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二)、关于资本 1、资本的概念 2、资本的表现形式(物的形式及人格化的资本、一种关系、一种过程) 一、微观视域下的社会空间:资本主义工业城市 (一)、资本主义工业城市及现代资本的形成 1、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形成(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繁荣和衰败。简单协作。机器的使用。工厂制度。工业城市形成。) 2、现代资本的形成(共同体尽头交换的出现。商人阶级的出现。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换。) (二)、工业城市:资本积累的重要载体 1、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空间(过剩人口的出现:失地农民、破产的家庭手工业者等。便利的交通条件:铁路、港口等。生产资料:资金的充裕、机器的使用等。) 2、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科学技术与资本的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应用。机器的不断改良。) 3、活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点(城市空间的聚集效用。资本的空间集合能力。并存劳动。) (三)、空间正义:住宅问题 1、城市规划(工人住宅区的集中。商业街区的建立及原住民的拆迁。工人居住区域的不合理规划。疾病爆发、高死亡率等。) 2、居住环境(工人与资本家居住环境的对比:室内和室外、居住区周边的交通、卫生状况等。生活方面:购物、饮食、娱乐等。) (四)、城乡空间二元对立:资本发展的必然后果 1、城乡分离向城乡对立的转化(前资本主义时期城乡状况。现代资本的出现,工业城市的形成。乡村的附属地位确立。) 2、城乡对立的形成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乡村手工业者破产。城市的就业机会增加。对乡村资源的掠夺。乡村工厂:乡村城市化。) (五)、工业城市:工人运动的发源地 1、工人阶级的集中(居住区域的划分。不断涌入的农民。多地区、多民族的工人汇合。) 2、工人阶级革命意识的觉醒(机器改进使得大批工人失业。由对机器的仇恨转向资本家。意识到自身的状况。) 3、工人革命运动的发源地(对生产资料的破坏。各种形式的罢工。有组织的革命运动,巴黎公社等。) 二、宏观视域下的社会空间:资本的全球化 (一)、全球空间的形成 1、资本的发展:区域空间的形成(新航线的开辟、美洲大陆的发现。对新空间的占领。资源的掠夺。原始积累。) 2、资本的扩张:生产关系的空间再生产(殖民地理论。) 3、资本的必然趋势:全球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过度积累。国内市场的饱和。开辟新市场的紧迫性。) (二)、全球空间的断裂 1、不平衡地理发展(客观地理环境。三个从属: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2、国际劳动分工的形成(工业国家为核心。农业国家为附属。农业服务于工业。) (三)、资本的全球空间再生产 1、生产方式的全球化(空间支配。资本再积累。转移过度积累。)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化(货币。交换。自由。平等。) (四)、资本全球化的意义 1、积极方面(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财富的积累。交往的普遍化。) 2、消极方面(生态的破坏。人的片面发展。) 3、资本主义的灭亡(多国胜利论。)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对我国目前空间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二)、对当下人类空间实践方面的指导意义 2.论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写作重点: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的空间理论的两个视角的描述如何将逻辑与历史进行统一。 写作难点:除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空间理论进行阐述外,如何将当代新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哈维等)的空间理论与其进行更好的融合,以凸显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写作创新点:本文对资本及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及扩张等置于空间视角,从而将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空间转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论述人类解放。 3.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论文写作的计划、进度安排 研究的思路:鉴于目前国内外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将主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为根本依据,并对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阅读以便补充。 研究方法:在查找与本文相关的书籍、各类期刊、学术报告等二手资料的基础之上,回归文本,忠于原著。 论文写作的计划、进度安排: (1)、20xx年3月至20xx年5月:收集资料并阅读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20xx年6月至20xx年10月:进一步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完成论文初稿。 (3)、20xx年11月至20xx年12月:反复研读修改初稿后,提交导师指导。 (4)、20xx年1月至20xx年2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定稿。 (5)、20xx年5月:进行论文答辩。

临近毕业之际,毕业论文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还是硕士博士,一份好的毕业论文都关乎你的毕业。在这里,我为你准备了硕士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各位毕业生更好的写自己的毕业论文,顺利毕业。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与网络技术的普及,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网络与高校德育工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对网络环境下德育的作用、目标等根本性问题作出新的思考,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崭新课题和时代责任。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德育;目标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也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高校德育工作对网络的回应不能仅是知识技术和工具层面上的,更要发挥高校的优势,认真研究网络与高校德育工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对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作用、目标等根本性问题做出新思考,这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崭新课题和时代责任。 一、培养大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 网络正在成为年轻一代亲密的伙伴,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聊天或游戏,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他们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大学生对网络的运用远远超过了社会许多群体,网络化的生活环境正在形成。有人认为,“网络”是狼来了,我们的学生是无援的小孩,他们只有一个结果,被狼咬走。对此看法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观点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网络没有那么可怕,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独具慧眼的“神枪手”,那么还怕狼来吗?诚然,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但是要辩证看待网络信息,它既不是“洪水猛兽”,不能用大棒来打压;也不全是“正中之音”,不能漠视它的不足。网络社会是由人所拓宽的另一生命空间,人是现实社会的主体,也应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体。它对于开阔青年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启迪他们的智慧、增进彼此交往是很有益处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新时期人才的道德教育标准。学校德育就是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培养他们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良好品德,培养他们对人生目标较高层次的追求。而对于网络,这些目标不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更加具体的要求。由于网络使他们的道德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因此,学校教育最迫切的目标,就是要着力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具有正确的辩证思维方式。 1.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辨能力。网络具有及时性、综合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给学生学习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全新平台。但虚拟网络上不负责的批判攻击,以及一些低级恶俗的言论,对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极为不利。因此,学生一方面对网络上的信息要具备审视和判断能力,分清良莠,不被垃圾信息所淹没,善于辩证思考并作出甄别,把有用的信息进行有意识和有目的的应用与归类,把信息加工成为真正的知识,并且懂得不把已取得的知识成果作为发展的终点,而是作为发展的起点,使他们从知识传递中找到的不仅是已有的结论,更主要的是找到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而树立变革的观点和革新的精神,实现以辩证法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为指导的思想解放;另一方面,要懂得承认差别,在对待网络不同文化时,应学会尊重有差异性的他人和有差异性的文化,从而使大学生们能放眼世界、接受差异、见贤思齐。 2.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在网络时代,大众传媒迅速而有效地渗透并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众文化的反复强化使人来不及思考就接受了网络传媒所灌输的有关政治、伦理、职业、娱乐等观念,而且人们往往趋同,肯定既成秩序与价值观,文化批判能力弱化,从而形成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网络传媒的影响隐蔽而强制,其结果是,一方面现代化过程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创造性,并且也确实为个体创造力的展现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现代工业社会在通过企业管理制度、国家机构及法律体系等实现对个体外在控制的同时,又借助大众文化操纵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人的主体性有形无形地受到窒息。由于现代化的“后发性”,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网络传媒建设的速度相对高于发达国家传媒发展所经历的自然发展的速度,因此在较短的时间里,在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条件下,如何理性地生存于现代传媒的剧烈辐射之中,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民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学校德育如何正确利用网络传媒影响,削弱其负效应,也是这一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加快大学生德育观念的转变。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特别是网络时代需要,必须在观念和模式上实现转变。首先,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传统德育的特点表现为封闭性和一元性,与网络时代的开放性、多元性不兼容,因此,必须使学校德育从信息隔绝的世界转向直面“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外部世界。针对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网络,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无所适从的现状,德育要敞开思维的大门,走进不同制度的社会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构成的信息时空,让学生经受信息的冲击“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制力。其次,从认知式德育向实践式德育转变。德育可起于认知但不可止于认知。实践既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的重要目的,不良信息最容易从认知和实践脱节之处打开缺口,重实践而达知行统一,是青年学生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最后,从他律式德育向自律式德育转变。对无孔不入的网络不良信息,唯有自尊、自爱、自律、自强方可拒其于千里之外,而培养自律精神的关键则是要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 大学生应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随着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越来越普及,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等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和冲击也最为强烈。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抢占网络这一高地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对学生进行现代价值观念引导。创造性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对知识创造的内驱力源于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强烈兴趣和不懈追求,源于他们对社会、对国家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心态环境一定范围内存在“一个中心”、“两个矛盾”、“三种压力”。其中,“一个中心”就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两个矛盾”就是自我期望值高与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对环境高要求与自身低奉献的矛盾;“三个压力” 就是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就目前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网络德育的现状来看,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培养大学生重视科学和知识的价值观。在网络信息时代,科学和知识的功能大大扩展,它们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方面,同时,也已经成为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实行精神和思想解放的重要武器。在科学技术革命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占领科学知识的前沿,赶上世界科学知识发展的步伐,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兴亡的战略性问题。由于我国过去是一个科学和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科学和知识的社会功能并不显著,加之受极左思想的影响,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文化虚无主义和狭隘的经验主义等轻视科学和知识的思潮在人们脑子里还占有相当的位置,导致人们对科学和知识缺乏应有的价值认识,严重影响到人们对科学和知识的执着追求。这种观念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害的,我们要彻底改变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们充分认识科学和知识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功能,特别是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方面所起的革命杠杆作用,培养学生重视科学和知识的正确价值观,以及热爱科学和知识的道德品质,刻苦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丰富科学和知识的当代大学生。 2.培养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市场经济价值观。由于我国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在经济效益的问题上,人们形成了“只计其义,不计其利”等错误思想。而市场经济是具有注重效益和勇于竞争的特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基础上派生出的人的独立意识、效益意识、时间观念、平等竞争思想等等,不仅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样也符合人类进步的需要。高校德育应充分吸收这种文化精神成果,使高校德育能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德育在现实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价值观,高校德育工作应纳入重时效、勇于竞争、诚信合作等内容。但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市场经济意识与高校德育在价值取向上有相悖的一面。市场行为必然具有一定的个人性,市场经济意识呈现一种泛化的态势,有一些人对社会义务、社会责任、无私奉献等等已漠然,但是我们社会上还存在也需要许多非自利的以及公利性的“无偿行为”。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勇于对市场经济影响下的不良行为和观念进行剖析。在建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在学生面对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时,要引导他们树立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3.培养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时间观念。随着生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一个时间单位所能创造的价值日益增大。为此,珍惜时间、节约时间、讲究效率是当代在学生必须具备的价值观。毫不懈怠地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珍惜分秒,刻苦学习,才能学到与时代同步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 三、培养大学生树立开放的人际交往关系和行为准则 随着生产力发展浪潮的冲击,封闭的社会趋于瓦解,使社会的人际交往趋于开放,也使以往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交往”成为时代的一个主题。一个现代人参与了各种政治、社会、学术等团体,处于一种十分复杂的角色,所以一个现代人决不能按照一种单一、机械的行为准则来与人相处,而是要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按照各种不同角色的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网络技术实现了人们快捷联系的梦想,但容易造成人际关系淡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网络把世界联系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人们活动在“人一机一人”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可视性与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大大减少,容易加剧人们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人际关系的淡薄,导致学生出现人际关系的冷漠。这与开放社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学会“交往”也就成了在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1.学会乐众合群。人与人交往的开放加强,表现为交往频率的增加。与过去的社会相比,人们在一定时间内相互交往的数量、次数大大增多。频繁的人际交往要求人人都能合群,懂得尊重他人,理解关心他人。大学作为社会中最为神圣、最为高洁的地方,自身具有许多独到的光彩,作为在校大学生要理所当然用自己的文明行为去演绎出真、善、美。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交朋友时要在坚持原则性下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讲原则的交往则不可能保持健康、持久的交往关系,也会使人际关系庸俗化,而且可能被引入歧途。 2.学会相互协作。人与人交往的开放还表现为交往水准的提高。生产力迅速提高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上每个人的活动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科学性的工作中,人与人构成有机的整体,一个人的活动必然影响到其他许多人的活动。人际交往发生质的变化,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交往模式和由此产生的行为准则必然成为科学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消极因素。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因此,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做人,善于团结协作、严守集体纪律、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乐于奉献应当成为新一代青年的行为特征。

马来研究生毕业论文

马来西亚大学博士申请条件如下:

一、学位要求:

去马来西亚读书要求很低,中国学生高二以上学历,会考或毕业平均成绩在75分以上即可前往马来西亚攻读学士学位;三年制大专生可直接攻读硕士学位。如果要读MBA,则本科毕业生需要2年工作经验,大专需要5年工作经验。

二、学位语言要求:

对于欲攻读学士学位者,如TOEFL达不到550分,要先读语言班;欲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者,TOEFL要求在570-600,如达不到,也可以先读语言班。

学校地位

在2023QS世界大学排名中,马来亚大学位居全球第70位。其中,UM 的图书馆信息系统学科位于世界第38位,电气工程第46位,教育学第51-100名,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领域世界第74位,计算机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传媒学、地理学等一批学科跻身世界百强。

此外,马来亚大学在.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世界第205位,工科位居全球第17位。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马来亚大学

现在大部分的马来西亚硕士是2-3年制的,想要一年毕业,必须要提前学习所有的课程并且通过考试,还需要发表论文。

想要更快的毕业,首先学习成绩要足够优异,另外如果有突出的学术研究也可以为自己加分。

马来西亚留学硕士有奖学金,马来西亚这个国家并不是特别大,但是这个国家的环境特别优美,是一所适宜居住的城市

师范院校研究生毕业论文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是3-5万字之间。

3月23日。根据查询南京师范大学学校官网发布的公告可知,2022年研究生毕业论文于2022年3月18日进行,截止于2022年3月20日,于2022年3月23日进行查重。南京师范大学(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南师”,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市,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位论文篇幅要求: 硕士文科5 万字左右,理工科4 万字左右;博士10 万字左右.用外文 撰写学位论文一般要有与中文字数相当的单词量.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马哲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

哲学是探索人内心的学问,仿佛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较远,因而一直以来在考研的报考浪潮中远不如经济、管理、计算机之类的学科火爆。有些人要问,学哲学出来做什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哲学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高校、研究机构、党政机关等,从事的职业也多与思想工作、行政工作有关。不过南方北方哲学人的“处世哲学”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南方学哲学和在北方学哲学今后所走的道路也许是截然不同的。以下是查找到的近期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北京:学术天堂有人说哲学的真正天空在北方,耳熟能详的哲学家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艾思奇、金岳霖、冯友兰、朱光潜、张岱年等几乎都来自北大,而他们的弟子们则继续在北大、北师大、南开等高校撒播学术种子。如此深厚的学术底蕴,令北方哲学界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学术创造力。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一的蔡同学说:“在北京,哲学研究的气氛很浓,也有很多机会见到世界各国的大师。经常有一些哲学名家在北京的高校开讲座,同学们积极地互相转告,导师也鼓励我们走出校门到其他高校去听课。而且哲学在这里并不会被当作冷门学科,几乎人人都能跟你‘拽’上一两句哲学,有时候在外边和人聊天,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两个志同道合的哲学爱好者。”谈起未来的打算,她说自己的目标是申请教育部公派留学资助项目到德国留学,然后回国当老师。“现在有许多这样的项目,哲学虽然在就业方面不如其他学科,但仍然是许多奖学金和基金组织的重点资助对象。如果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能够拿出让专家眼前一亮的论文,获得高额奖金还是很有把握的。”上海:学以致用如果说北京的哲学学生都秉持着“传承学术”的态度,将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为依然能够与哲学打交道,那么上海的哲学学子更像是“学以致用”,把哲学思想转化成一种策略和态度来用于生活,转战职场。著名的战地记者闾丘露薇、传媒集团老总虞峰都出自复旦哲学系。据说在上海,哲学绝对不算冷门专业。新闻媒体、出版机构、党政机关都活跃着哲学系学生的身影。前不久,复旦哲学系继火爆一时的“国学班”之后再度推出“西学班”,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西学班的培养重在精读西方哲学原典,包括《圣经》、《理想国》、《社会契约论》、《国富论》及柏拉图、卢梭、莎士比亚、斯宾格勒等经典著作。复旦人文智慧课堂项目负责人杨文表示,全球化背景下,如果要解读文明交融背后的密码,掌握与西方世界进行对话的主动性,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西方的文明,这样才能拥有深远的视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复旦哲学系开设的管理哲学等课程总是受到同学们的追捧,而哲学系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也总是围绕企业哲学、经济哲学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课题,他们和其他专业人才一样能够一路闯关进入宝洁、强生、通用等大公司的最终面试。{ 湖南大学生论坛}

1,思政专业写哲学论文一般是围绕“功利观”来写,即是关于道德的讨论,又有哲学依据。具体的可以写“大学生功利观”,“现代化背景下功利观的转变”,前者可以“问卷调查”形式把数量化引入论文增加论文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后者主要是对各个时期功利主义的模型进行对比,建立现代功利主义分析模型。2,总之,功利主义是哲学与思政专业相结合的一个比较合适的方向。其他方向也有,不过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面进行选择。“功利主义”或者“功利观”是个不错的方向,可以考虑一下。

一、论文题目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理解的比较研究 二、论文选题依据 1.选题的来源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选题来源: 首先,熟知并不等于真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一般是把形而上学放在与辩证法的比较中来理解。即:凡是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就是辩证法,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看问题就是形而上学。并由此得出,形而上学是荒谬和错误的结论。其实,我们对形而上学的这种大众化的理解,遮蔽着我们对形而上学本身的真正把握,而且极容易造成思想的各种混乱。因此有必要还形而上学以本来面目。而造成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没有厘清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不同理解,不知道形而上学的真正含义。 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人们沿用的其实是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用法,把形而上学紧紧视为一种思维方式,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起来。恩格斯在他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研究,特别是自然辩证法中,把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当作是两种对立的思维方式,认为形而上学是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恩格斯写到:“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评价是,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极容易理解的,因为它是合乎常识的,然而,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恩格斯认为,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由此可见,在恩格斯看来,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形而上学用孤立的、片面的、凝固僵化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它的内部矛盾,而辩证法则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发展的动力归结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显然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把握不是局限在思维方式这一个角度,马克思在“体系、超越、反思”等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一词,并称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包罗万象的王国”。马克思认为黑格尔以及前人以各种方式来解决脱离或背离现实的纯抽象、纯客观以追溯整个世界的本源的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学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其主题是对存在及人的本质性的一种超验的追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回避这一主题,而只是以新的方式来阐述这一主题。马克思在对社会存在的反思中,是从生产劳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入手的,他认为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史。在对现实社会的超验性思考时,他也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状况入手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所以马克思理解的形而上学,应该是指那种反对以寻求“原因”的基本原理为目标的传统形而上学。它并不必然意味着形上之思的终结,而只是说传统哲学意识第一性或理论优先于实践的经典地位被取消,哲学已经转换了思维方式。让形而上学回归到服务现实世界正是马克思对形而上学和哲学做出的巨大贡献。 其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些文本中,也是提到了空间问题。而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表面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但是完全可以从中读出社会空间的含义,比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讲到了城乡对立,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讲社会空间的断裂。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讲到资产阶级的形成史,即资产阶级通过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等方式进行的全球扩张,实质是这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也就是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它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在生产上接受这种资本的生产方式,而且要在文化、法律等方面接受这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最后,恩格斯特别关注了城市空间的规划以及工人阶级的居住空间问题。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历时21个月的考察,以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向我们再现了19世纪英国的主要工业城市的面貌。在《论住宅问题》中,他不仅指出了造成工人阶级居住空间的恶劣的根源,而且也提出了空间正义的问题。 理论意义: 近几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进行过不少讨论,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相关研究比较零散,多局限于特定视角和个别问题上,或者是更多的停留在国外空间理论思想的引介上,或者是缺少结合当代人类空间实践的更为开阔的研究视野。因此,本文将这些问题都集中在一起进行梳理和讨论,使得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有一个整体的框架。 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理论,从微观方面来讲,就是关于空间正义,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问题;从宏观方面讲,就是全球化的问题。那么,在我国目前的状况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住房问题,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房价的不断提升而导致的城市居住空间的占有、使用等出现一些问题,那么恩格斯关于这方面的思想就可以给于我们以启发,而不至于走了老路、走了弯路。其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与世界接轨,作为全球资本链条上关键的一环,我们该如何走下去。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认清形势,真正做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资料收集情况(含主要参考文献) 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6)、李春敏:《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7)、高鉴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8)、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9)、童强:《空间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张一兵:《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5)、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6)、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Blackwell publishing ,1991。 论文类: (17)、俞吾金:《马克思时空观新论》,《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 (18)、胡大平《马克思主义与空间理论》,《哲学动态》,2011年第11期。 (19)、段进军、胡火金:《发展主义空间观的批判与空间观的转型》,《哲学动态》,2011年第11期。 (20)、刘怀玉:《不平衡发展的“现在”历史空间辩证法》,《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6期。 (21)、庄友刚:《空间生产范式的资本批判与中国马克思哲学创新论域》,《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22)、王金福:《“空间、空间生产”五问——对张之沧教授几个观点的质疑》,《学术月刊》,2012年1月 第44卷 1月号。 (23)、张之沧:《再论空间的生产、建构和创造——回应王金福教授的“质疑”》, 《学术月刊》,2012年1月 第44卷 1月号。 (24)、庄友刚:《西方空间生产理论研究的逻辑、问题与趋势》,《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6期。 (25)、陈忠:《城市启蒙与城市辩证法:再论城市哲学的建构》,《河北学刊》,2012年5月 第32卷 第3期。 (26)、吴细玲:《城市社会空间与人的解放》,《哲学动态》,2012年第4期。 (27)、董慧:《身体、城市及全球化:哈维对解放政治的空间构想》,《哲学研究》,2012年第4期。 (28)、赵海月、赫曦滢:《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辩证法”的辨识与建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3月 第52卷 第2期。 (29)、邹诗鹏:《空间转向的生存论阐释》,《哲学动态》,2012年第4期。 3.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基本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关注在不断提升,许多学者主持翻译了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著,撰写了以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为主题的论文,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相关研究比较零散,多局限于特定视角和个别问题上,缺乏整体的梳理和探讨。 首先,马克思关于社会空间的理论界定。国内学界的阐释路径一是将时空作为物质运动之存在形式的逻辑贯彻到底,强调社会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二是将马克思的社会空间观作为对纯粹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空间观的一种扬弃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在空间观上的一种革命性变革,实践使空间具有社会属性,并与价值、自由、社会革命这样的问题关联在一起。 其次,世界历史与全球空间生产。世界历史是马克思社会空间探讨的重要维度,学界对此进行了诸多探讨,任平等从资本视角入手,指出空间生产方式一直是从当年马克思到当代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马克思的空间视野中,资本不仅是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而且也是一种空间的生产方式,资本全球化使历史成为全球性的历史过程。 再次,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问题。学界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庄友刚指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范畴内在地暗含着空间本身的生产这一内涵,因为社会生活本身的生产意味着社会生活空间的扩张,也就是社会生活空间的生产。刘怀玉认为,空间化问题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当代意义的独特视角,空间化问题研究弥补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空间角度的缺失,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根本途径。 最后,城市空间生产与空间剥夺。城市空间生产是马克思探讨社会空间又一重要维度。高鉴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市空间的探讨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后者促进了新型城市的迅速增长,同时占据垄断地位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城市化国家,利用国际间的城乡差别和对立,控制和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剥削发展中国家。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研究不仅彰显于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体系中,而且渗透于当代空间研究的其他理论派别,涉及人文地理学、城市社会学、空间哲学等多个学科,这说明马克思在当代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中不但没有缺场,而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第一,对马克思社会空间观的重新思考。国外相关研究普遍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着空间维度缺失的问题,列斐伏尔指出,空间不应只是充当一种辅助物或背景,恰恰相反,它本身就是主角;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核心是生产关系的生产,而生产关系的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空间的生产。哈维也认为,马克思关注空间和地理的重要性,他敏锐的注意到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同它在世界舞台上的地理活动和策略交织在一起的。苏贾也认为,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渗透着清晰的地理学分析,比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涉及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的地理扩张问题。 第二,在对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思考基础之上提出的研究方法。列斐伏尔提出了“社会—空间—历史”三元辩证法,这是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将辩证法空间化的重要尝试,在此基础上,他从空间的社会属性出发,将空间区分为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与实际的空间,并以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与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将人类空间化历史概括为六个阶段。哈维提出了将历史唯物主义升级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理论主张,同时用“时空压缩”这一范畴阐发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新时空体验。苏贾区分了“空间”与“空间性”,认为后者是空间社会属性的真正表达,他在梳理当前对马克思主义空间分析的几种不同理论倾向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社会—空间辩证法”,并为其设定了理论前提。 三、研究方案 1.论文提纲(主要研究内容)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 引言 空间与资本 (一)、关于空间 1、空间的概念 2、空间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二)、关于资本 1、资本的概念 2、资本的表现形式(物的形式及人格化的资本、一种关系、一种过程) 一、微观视域下的社会空间:资本主义工业城市 (一)、资本主义工业城市及现代资本的形成 1、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形成(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繁荣和衰败。简单协作。机器的使用。工厂制度。工业城市形成。) 2、现代资本的形成(共同体尽头交换的出现。商人阶级的出现。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换。) (二)、工业城市:资本积累的重要载体 1、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空间(过剩人口的出现:失地农民、破产的家庭手工业者等。便利的交通条件:铁路、港口等。生产资料:资金的充裕、机器的使用等。) 2、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科学技术与资本的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应用。机器的不断改良。) 3、活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点(城市空间的聚集效用。资本的空间集合能力。并存劳动。) (三)、空间正义:住宅问题 1、城市规划(工人住宅区的集中。商业街区的建立及原住民的拆迁。工人居住区域的不合理规划。疾病爆发、高死亡率等。) 2、居住环境(工人与资本家居住环境的对比:室内和室外、居住区周边的交通、卫生状况等。生活方面:购物、饮食、娱乐等。) (四)、城乡空间二元对立:资本发展的必然后果 1、城乡分离向城乡对立的转化(前资本主义时期城乡状况。现代资本的出现,工业城市的形成。乡村的附属地位确立。) 2、城乡对立的形成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乡村手工业者破产。城市的就业机会增加。对乡村资源的掠夺。乡村工厂:乡村城市化。) (五)、工业城市:工人运动的发源地 1、工人阶级的集中(居住区域的划分。不断涌入的农民。多地区、多民族的工人汇合。) 2、工人阶级革命意识的觉醒(机器改进使得大批工人失业。由对机器的仇恨转向资本家。意识到自身的状况。) 3、工人革命运动的发源地(对生产资料的破坏。各种形式的罢工。有组织的革命运动,巴黎公社等。) 二、宏观视域下的社会空间:资本的全球化 (一)、全球空间的形成 1、资本的发展:区域空间的形成(新航线的开辟、美洲大陆的发现。对新空间的占领。资源的掠夺。原始积累。) 2、资本的扩张:生产关系的空间再生产(殖民地理论。) 3、资本的必然趋势:全球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过度积累。国内市场的饱和。开辟新市场的紧迫性。) (二)、全球空间的断裂 1、不平衡地理发展(客观地理环境。三个从属: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2、国际劳动分工的形成(工业国家为核心。农业国家为附属。农业服务于工业。) (三)、资本的全球空间再生产 1、生产方式的全球化(空间支配。资本再积累。转移过度积累。)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化(货币。交换。自由。平等。) (四)、资本全球化的意义 1、积极方面(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财富的积累。交往的普遍化。) 2、消极方面(生态的破坏。人的片面发展。) 3、资本主义的灭亡(多国胜利论。)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对我国目前空间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二)、对当下人类空间实践方面的指导意义 2.论文写作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写作重点: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的空间理论的两个视角的描述如何将逻辑与历史进行统一。 写作难点:除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空间理论进行阐述外,如何将当代新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哈维等)的空间理论与其进行更好的融合,以凸显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写作创新点:本文对资本及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及扩张等置于空间视角,从而将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空间转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论述人类解放。 3.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论文写作的计划、进度安排 研究的思路:鉴于目前国内外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将主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为根本依据,并对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阅读以便补充。 研究方法:在查找与本文相关的书籍、各类期刊、学术报告等二手资料的基础之上,回归文本,忠于原著。 论文写作的计划、进度安排: (1)、20xx年3月至20xx年5月:收集资料并阅读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20xx年6月至20xx年10月:进一步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完成论文初稿。 (3)、20xx年11月至20xx年12月:反复研读修改初稿后,提交导师指导。 (4)、20xx年1月至20xx年2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定稿。 (5)、20xx年5月:进行论文答辩。

研究要有深度,选题要小,选题创新点是加分因素。选题要小,体现在一个具体的方面,研究意义也更加具有针对性;而选题有创新点,一看题目,就知道不是平淡无奇,纯粹硕士论文要求多少字,就凑齐多少字。标题是文章的“眼”,是连接文章和读者的桥梁。标题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论文的质量和推广度。举个例子,一篇硕士论文的题目是《中国资源型产业及制造业碳排放与工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另外一篇硕士论文的题目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以广东和广西为例》。大家可以明显看得出,第二个题目明显比第一个好,这是因为:第一个题目太大了,论文研究没有深度,很容易空洞,没有内容,看似上万字,洋洋洒洒,其实什么都没写到。而第二个题目,就具体落在了实处,以广东和广西为例,落在了实处。好又多论文网建议:总的来说,选题小,研究的结果也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也更加具学术价值。

研究生毕业论文罗马数字

写论文都有固定的要求的,数字字母英文的都是Times New Roman,字号和你的文档一样。括号等标点符号用宋体,数字跟英文一样,都是times new roman。Times New Roman字体是一款非常经典的英文字体,也被称为新罗马英文字体,拥有加重并且非常正式的字体外形,字体线条柔美流畅,并有着重显示的效果,比较适合于广告设计、印刷品、文章标题等使用,增强显示效果。Times New Roman在字体设计上属于过渡型衬线,对后来的字型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另外由于其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经典外观,所以常被选为标准字体之一。

参考文献一般这样写:比如期刊:[1]田大伦,项文化,康文星.三层次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4):1-3.[2]何俊,葛红,王玉峰.图像分割算法研究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31(12):58-61.格式:[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专著和译著[3]曾建超,俞志和.虚拟现实的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31-32.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译著请在作者前加(国别)。如果要用到罗马数字,字体用TimesNewRoman我已经毕业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