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和出版事业的飞速发展,与书籍出版密不可分的书籍装帧,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装帧理念书籍装帧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从设计讲全方位主要是指:创意、制作工具、材料和工艺;从书的顺序讲主要是指:封面、书脊、封底、环衬、正文版式设计等。现在,有人把书籍装帧归入平面设计,叫做“书籍设计”;而绝大多数人仍认为是“书籍装帧艺术”。 二、以前,出版社设有美编室,美编室完成出版社的美术设计任务。现在,有的出版社不要美编,全部设计任务由工作室完成;有的美编跳出出版社,创办工作室,面对社会,完成各种广告设计或书籍装帧。目前北京大约有100多家,看来这是个大趋势。 三、电脑电脑设计引进中国以后,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脑设计的神奇、随意、方便征服了所有设计人员,使设计家随心所欲地追逐着各种各样的形式构成,制造着他的预想和预想不到的效果。现在,利用电脑进行书籍装帧设计已达到成熟阶段,电脑设计所产生的奇异变化和更深层次、更能包孕中国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的美妙作品不断问世,电脑已经成为设计者须臾不可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 四、文化内涵“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是艺术和美的根源。“气”和书连在一起称为“书卷气”,足见书所具有宽泛、丰富的内涵和审美的高度融合,而如此高层次的美却是由书籍装帧来完成和实现的。电脑设计追求品位,讲究形色之间的神韵,显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趣味,优秀装帧作品中洋溢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而有些作品既有中国气派又有几分“洋味”,颇具现代美感,成功地将西方艺术的浓烈色彩、充满动感的视觉冲击以及狂放的艺术创造精神,借鉴到书籍装帧设计中来,使整个设计清新、明快,富于生机勃勃的活力。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感的融合———内涵丰富是一种观点;强调书籍设计的次序与冲击力又是一种观点。目前,装帧设计由百花齐放而逐渐走向两种主要的设计理念。 五、书籍的文化一体最初人们认为书籍以内容为主,装帧可有可无;后来有人认为书籍的内容是第一文化主体,书籍装帧是第二文化主体;现在有人认为书籍的内容和装帧有文化同一性———书籍的文化一体。这是一个崭新的观点,是划时代的、与时俱进的观点。书在生产过程中装帧就被加了进去,书籍的内容就是通过装帧这种手段来实现的,装帧和内容不可分离,不但传达了内容所表达的信息,而且使整本书的信息量更丰富,更富有内涵。没有无载体、无版式的书;也没有无文字、只有装帧的书。 六、书籍装帧设计2000年初,由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反映书籍装帧艺术的专题片,对书籍装帧设计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性的介绍,从古到今,从设计到插图,从专家到读者,从美编室到工作室。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三次,使人们对书籍装帧艺术有了知识性的了解。 七、插图我国插图艺术历史悠久,作品精湛。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使我国的插图艺术仍然未摆脱低潮,经各级有关组织和插图艺术家多方呼吁努力,推动了我国插图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人,他们的作品富有新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插图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八、理论研究近年来,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是与装帧艺术理论的提高并行的,研究装帧理论的氛围十分活跃,举办了若干次研讨会,《新闻出版报》辟有“装帧专栏”,出版了大量很有价值的理论著作,如:刘丰杰《现代装帧艺术》、张守义《装帧的话与画》、杨永德《鲁迅装帧系年》、邓中和《装帧设计创意》、张进贤《书籍装帧设计教程》、王众《意象设计》等等,还有若干理论书正在出版中,条件许可时准备编写《装帧学》。这一切极大地促进了当代中国装帧艺术实践的提高和升华。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会员、装帧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希望你能喜欢
随着科学技术和出版事业的飞速发展,与书籍出版密不可分的书籍装帧,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装帧理念书籍装帧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从设计讲全方位主要是指:创意、制作工具、材料和工艺;从书的顺序讲主要是指:封面、书脊、封底、环衬、正文版式设计等。现在,有人把书籍装帧归入平面设计,叫做“书籍设计”;而绝大多数人仍认为是“书籍装帧艺术”。 二、以前,出版社设有美编室,美编室完成出版社的美术设计任务。现在,有的出版社不要美编,全部设计任务由工作室完成;有的美编跳出出版社,创办工作室,面对社会,完成各种广告设计或书籍装帧。目前北京大约有100多家,看来这是个大趋势。 三、电脑电脑设计引进中国以后,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脑设计的神奇、随意、方便征服了所有设计人员,使设计家随心所欲地追逐着各种各样的形式构成,制造着他的预想和预想不到的效果。现在,利用电脑进行书籍装帧设计已达到成熟阶段,电脑设计所产生的奇异变化和更深层次、更能包孕中国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的美妙作品不断问世,电脑已经成为设计者须臾不可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 四、文化内涵“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是艺术和美的根源。“气”和书连在一起称为“书卷气”,足见书所具有宽泛、丰富的内涵和审美的高度融合,而如此高层次的美却是由书籍装帧来完成和实现的。电脑设计追求品位,讲究形色之间的神韵,显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趣味,优秀装帧作品中洋溢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而有些作品既有中国气派又有几分“洋味”,颇具现代美感,成功地将西方艺术的浓烈色彩、充满动感的视觉冲击以及狂放的艺术创造精神,借鉴到书籍装帧设计中来,使整个设计清新、明快,富于生机勃勃的活力。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感的融合———内涵丰富是一种观点;强调书籍设计的次序与冲击力又是一种观点。目前,装帧设计由百花齐放而逐渐走向两种主要的设计理念。 五、书籍的文化一体最初人们认为书籍以内容为主,装帧可有可无;后来有人认为书籍的内容是第一文化主体,书籍装帧是第二文化主体;现在有人认为书籍的内容和装帧有文化同一性———书籍的文化一体。这是一个崭新的观点,是划时代的、与时俱进的观点。书在生产过程中装帧就被加了进去,书籍的内容就是通过装帧这种手段来实现的,装帧和内容不可分离,不但传达了内容所表达的信息,而且使整本书的信息量更丰富,更富有内涵。没有无载体、无版式的书;也没有无文字、只有装帧的书。 六、书籍装帧设计2000年初,由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反映书籍装帧艺术的专题片,对书籍装帧设计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性的介绍,从古到今,从设计到插图,从专家到读者,从美编室到工作室。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三次,使人们对书籍装帧艺术有了知识性的了解。 七、插图我国插图艺术历史悠久,作品精湛。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使我国的插图艺术仍然未摆脱低潮,经各级有关组织和插图艺术家多方呼吁努力,推动了我国插图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人,他们的作品富有新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插图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八、理论研究近年来,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是与装帧艺术理论的提高并行的,研究装帧理论的氛围十分活跃,举办了若干次研讨会,《新闻出版报》辟有“装帧专栏”,出版了大量很有价值的理论著作,如:刘丰杰《现代装帧艺术》、张守义《装帧的话与画》、杨永德《鲁迅装帧系年》、邓中和《装帧设计创意》、张进贤《书籍装帧设计教程》、王众《意象设计》等等,还有若干理论书正在出版中,条件许可时准备编写《装帧学》。这一切极大地促进了当代中国装帧艺术实践的提高和升华。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会员、装帧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希望你能喜欢
你可以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写写国内的和国外,以及不同民族之间书籍装帧的发展过程。一、对古典文学书籍装帧的理解和设计思想古典文学书籍装帧的设计,需要对被装帧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提炼。我国的古典书籍中的线装书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随意,但从总体上考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从色彩调赋、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而现代装帧设计,因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未免能够达到这种效果。那么,我们现在对古典书籍进行装帧设计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味道呢? 一味地追求古典, 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 一味地追求现代, 又将使古典文学书籍的装帧缺少古典文学的“气韵”, 也会偏离现代人对古典文学作品装帧美的需要。当今对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应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精华,使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韵, 与现代的美学要求有机地融合。在整个总体设计上, 既不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含蕴和意境,又能融合现代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古今装帧审美学方式的统一,是当代对中国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的需要。书籍从人类文明产生至今,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发挥着它自身的作用。人类从最早的刻骨、刻竹的记事,到现代印刷技术、书籍的装帧,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一个国家对书籍装帧水平的高低,书籍品种的多少,出版发行量的大小,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发达的一个标志。书籍装帧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它由简单到复杂,从单纯的书籍加工到当今艺术创作。现在,书籍装帧已不再只是简单地一页页纸的装订,而是装帧设计者对书籍的二度艺术创作,是装帧艺术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书籍装帧设计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门类,它是绘画、摄影、书法、金石等艺术形式的综合应用, 需要设计者具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对书籍的装帧设计,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还应赋予装帧设计的商业性。书籍是放在书架上的,在具有展示性的同时,还应有吸引读者的功能。因此,它在具有欣赏价值的同时,要能刺激读者阅读书。二、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几种形式和演变过程1、绳串联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2、竹简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与竹简 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3、帛书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 4、石经(石碑)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它开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将儒家七经刻于46块石碑上,总字数20多万字。它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们阅读、传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过了一般书籍。其形制是双面刻字,文字竖向阅读行列整齐,碑呈U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开刻的房山云居寺佛教石经,虽年代晚于《熹平石经》,但其影响更大,价值亦高。 5、拓印(卷轴)纸张发明后,出现了一种拓印形式。它可以将各种石刻文字复制在纸上,经裱装成卷后便于保存和阅读。后来这种方法又用于青铜铭文的拓印和陶文的拓印。从南北朝到隋代的宫廷藏书中,各种拓印件是一个重要的类别。 纸发明于公元前二世纪;从公元二世纪起,纸才较多地用于书写;公元二世纪,纸的使用才更为普遍,成为书籍载体的主要材料,纸质写本书籍的装帧形制有多种变化,最早的写本书延用了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卷轴装。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种旋风装,过去,由于只见记载,未见实物,因而对旋风装的形制众说不一。宋代张邦基称这种装帧为“逐页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清代叶德辉称其为“鳞次相积”;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相连即为旋风装。后来发现了唐代《唐韵》写本,是将所写书页逐张依次错开贴于卷轴底纸上,阅读时打开逐页翻阅,读毕仍卷为一轴,其外观与卷轴相同,从而证明前两种说法是正确的。 6、经折装、旋风装和蝴蝶装(印刷术发明初期、辽金时代的书籍装帧)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 印刷术发明前,书籍的装帧形制,一般只有上述几种。印刷术发明后,卷轴装、经折装仍在继续使用,但在使用材料,开本的大小,装潢工艺等 方面,仍不断有新的发展。并且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新的书籍装帧形式也不断出现,先后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书籍的出版进入了新的时期。由于生产手段的改变,使书籍能够快速大量地生产,使更多人能有读书机会;书籍需求量的增加,又促使了出版印刷业的繁荣和发展。出版者对书籍的装帧形制则越来越重视,从开本的选用、版芯的大小、字体和行格、装帧形式、封皮的用料等,都体现了完整的古代书籍装帧艺术。 印刷术发明于隋未唐初,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刻印于公元704年前后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敦煌发现的《金刚经》。刻印于公元868年,都为卷轴装。由此可知,卷轴装为印刷术发明初期最常用的一种装帧形式。最早印刷的一般书籍是《唐韵》,其装帧形式可能是旋风装,约印于唐晚期。 从唐到五代,印刷还不普及,只有西安、四川、淮南、汴京、吴越等地有印刷记载。到宋代,出版印刷业才逐渐普及,政府印书、民间印书、学校印书、寺院印书都发展起来,印书的地域也更为广阔。与此同时,北京也出现了出版印刷业。过去对辽代北京印刷的书籍,多数只见于记载,实物留传的很少。例如:辽统和十五年(公元997年)燕京僧行均编的《龙龛手镜》,乾统年 间(公元1101~1110年)刻印的医书《时后方》、《百一方》,以及辽代刻印工程浩大的佛经总集《契丹藏》。1974年在山西应县木塔四层佛像胸中,发现了一批辽代印刷品,大部分为北京所刻印,其中刻印年代最早的是辽统和八年(公元990年)“燕京仰山寺前杨家印造”的《土生经疏科文》一卷,最晚的为天庆年(公元1111~1121年)刻印的《菩萨戒坛所牍》一书。其他书籍有《契丹藏》及辽代刻印经卷47件,辽刻书籍8件,雕印着彩佛像6件,其刻印年代为公元990~1121年之间。从这些印刷品的题记中,我们还知道了一批辽南京(今北京)的刻印单位,其中有“燕京仰山寺前杨家”、“燕京檀州街显忠坊南颊住冯家”、“大吴天寺福慧楼下成家”、 “燕京悯忠寺”、“燕京圣寿寺”等。由此可以看出,辽代北京的印刷业已十分兴盛。 北宋最早刻印的书为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的《尚书》和《经典释文》,《开宝藏》则刻印于开宝四午《公元971年》至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而北京最早刻印的书籍,比北宋只晚18年,由此可见北京出版印刷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 从这些辽代北京的印刷品来看,多数为卷轴装,也有蝴蝶装和经折装。有的书籍还经过染潢防虫处理。其中《契丹藏》是最具代表性的辽代北京印刷品,纸墨、刻工、装帧都十分考究。每卷卷首都有图画,代表了我国古代书籍重视插图的优良传统。从辽代现存书籍的刻印、装帧水平来看,北京的书籍出版印刷的历史,似应再向前推移。 在应县木塔中,还发现几件雕版印刷着彩佛像,它是采用雕版方法印刷线条轮廓后,再用手工涂染成彩色。这是距今发现最早的印刷涂彩张贴挂图。 公元ll27年,金灭辽,定燕京(今北京)为中都,这里成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海陵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政府设立秘书监和国子监,专门从事书籍的收集、出版、印刷。金军占领汴京后,又将那里的大批书籍、印版运到北京,汴京的一批刻版、印刷、装订工匠也来到北京,使北京的刻印装力量又进一步扩大,由于金政府的重视,北京出书的品种大大超过辽代。据统计,金代北京出版刻印的书籍有经史子集。医学、道藏和佛藏,总计超过200种。 金代北京的书籍装帧形制,大约与南宋相同,北京的印刷品中卷轴装已很少使用,佛藏和道藏多用经折装,一般书籍多用蝴蝶装。 蝴蝶装是印刷术发明后新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有人推断,五代冯道组织刻印儒家经典,使用的就是蝴蝶装,但无实物留传,还难以确定。北宋初年,所印经、史著作,都用蝴蝶装,并很快在全国通行。从辽代开始,北京也使用蝴蝶装,其进程大体和中原一带相当。蝴蝶装的应用,是书籍装帧形制的一大改革。是书籍从卷轴、经折向册页的转变,从而确定了一直延用至今的书籍基本装帧形制。 7、包背装(元代、明代的书籍装帧)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改名为大都,此后近百年间,北京成为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元朝在出版,印刷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例如,印书的品种超过前代;木活字的首创和应用,朱墨双色套印书籍以及包背装的推行和广泛应用等。 元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收藏、出版和印刷,编修所、秘书监、经籍所主要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和收藏,兴文署、艺文监、广成局、国子监等机构,也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历书编印机构、每年出版印刷大历、小历、回回历三种,印量达300多万册。由于政府的提倡,京城民间的印刷业也十分繁荣,他们编印的多为戏曲、话本、诗词等书。 元代北京出版书籍的装帧形式,以蝴蝶装、经折装为主,蝴蝶装多用于一般书籍,如政府编印的经史类书籍。经折装则多用于佛经。在字体方面则多选用赵体,民间出现的话本中,使用了较多的简化字。 元代的蝴蝶装书籍中,出现了一种开本较大、版芯较小的书籍装帧形式,这是前代所少见的。如元大德年间刻印的《梦溪笔谈》一书,开本为高416毫米,宽280毫米,而整版版芯的尺寸只有高152毫米,宽200毫米,版面的四边留有很大的空白。两空白面之间垫一张白纸,并与两白面粘连在一起,克服厂一般蝴蝶装在阅读时需翻过一空白页的缺点。封皮用硬纸裱以织物。这种装帧形式在古代是很少有的。 元代中期开始,书籍多用包背装。色背装的工艺特点是:本页齐中缝文字向外折叠,配页后,撞齐,订口在书页空白边,用纸捻穿订扎平,订口外裁切,书背刷糨糊,贴上封皮后,裁切上下书口。一般书籍多用厚纸作封皮,宫廷用书,则用纸裱以黄绫。元代北京印刷的《秘书监志》一书中,记有表背匠焦庆安的打面糊物料配方:黄蜡、明胶、白矾、白芨、藜篓、皂角、茅香各一钱,藿香半钱,白面五钱,硬柴半斤,木炭二两。这个配方中,包括了粘合剂、防腐剂和芳香剂三大部分,可见当时书籍装帧的用料是很科学的,它可以使书籍长久保存。 包背装较蝴蝶装有很多优点,一是阅读方便,二是书籍更为坚固耐用。也是书籍装帧形式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更接近于今天书籍的装帧形式。 明代是我国古代出版印刷业最为辉煌的时代,而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为全国出版印刷的中心。 明代的中央很多机构,都从事出版印书活动,而印书的内容按其职能各有侧重,北京国子监主要印刷教育用书(如经史类书),钦天监以印历书为主,礼部主管地方政府的印刷,此外如都察院、太医院、史局、兵部、工部、顺天府等机构,也都从事过印书活动。有的部门还设有印刷所。 明代在北京设立的司礼监经厂,是一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印刷厂,其总人数为120O人。其中从事书籍装帧的工匠就有700多人。明代北京的民间印刷业也很繁荣,分布在京城的印刷作坊有十几家。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是历代集大成者。书籍的开本大小、开本比例形式多种多样,历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都有使用,而工艺则更为考究。 明代北京所印书籍的装帧形制,以经厂本最有代表性。它所印的经史类书籍,版面行格疏朗,字体楷书端正,大黑口、双鱼尾、注释用双行小字,多采用包背装。藏书家多称“监书天下第一”。经厂印刷的《大统历》,有两种装帧形式,一种是包背装,一种是经折装,印刷有墨印和蓝印两种。凡经厂所印的各种书籍,封皮用料有几种不同的档次,以黄绫裱纸包皮者,多供宫廷使用;以素色绫绢裱皮者,多供官员使用;以厚纸包皮者,可供一般官员使用或向民间出售。经厂印装的《大藏经》(北藏),为经折装,长度约一尺,封皮用硬纸裱以黄绫及各色彩绫,其装潢十分考究。明代北京的巨帖写本书《永乐大典》,共11095册,书高一尺七寸,宽一尺,为历代开本最大的书,也近似于黄金比例。该书为包背装,封皮裱以黄绫,是历代书籍装帧中最为壮观者。 线装是明代兴起的一种新型书籍装帧形制,也是我国古代最完美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线装书的加工流程为:折页、配页、撞齐、订纸捻、配 封皮、三面裁切、打眼、穿线、包书角等。明代线装书的封皮,多数为纸面,选用较厚的纸,或几层纸滚贴而成。较为考究的书皮,则在厚纸上滚 以布、绫、锦、绢等织物,包角是在书的订口上下两角裁切边处贴以细绢,以使其美观坚固。有的书还有书根,即在书的下切口靠订口处写上书名 及卷次,以便于阅读时查找。线装的订眼是为了穿线,随书的开本大小和设计要求,有四眼、六眼、八眼不等。订线多用白丝线穿双道,书要压 实,线要拉紧。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订线用清水白绢线双眼订结,要订得牢揪得深,方能不脱而紧,如此订书乃为善也。” 8、线装书(明清时代的书籍装帧)线装书的封皮文字称书笺,只有书名和卷次,印或写在长条纸上,贴于封面的左上角。扉页所载内容较详细,有书名、出版印刷者名、出版年代等。更详细的出版情况,多印于书后。有些政府出版的书籍,还在书的第一页或封面盖有印章。最有代表性的是经厂印刷的《大统历》,不但盖有政府公章,并有政府文告,申明不得私自翻印。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还包括函套,以便将一部书的各册包装为一个整体。函套多用厚纸板外裱以蓝布(也有用绫锦者),随书的大小、厚度而制。函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四面包裹,露出书的上下口,称半包式;另一种是将书的六面全部包裹,称全包式。除厚纸布面函套外,还有夹板和木匣两种外包装,夹板式是用两片与书同大小的木板,夹于书的上下,再用布带捆牢。木匣则是按一部书的大小,制成木匣,将书装入。 明代北京的版本中,还有一种书页内衬纸的装帧形式,这多用于较薄的纸张,有一种罗纹纸,薄如蝉翼,透印严重,衬纸后不但克服了透印现象,也增加了书页的强度。 由于刻版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为书籍的装帧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包括版面艺术、字体艺术,插图艺术和文字的多色印刷。明以前的印书字体,多选用颜、欧、赵等名家书体。明初开始,书籍用字一改传统风气,改用横平竖直,横轻竖重的匠体字,这就是现在书籍常用的宋体字。宋体字萌芽于宋,由还不成熟而未能推广。成化年间,国子监、经厂的版本中,开始使用宋体字,从而很快在全国推广,字体的风格也有粗体、中粗体和细体几种。这种印刷专用字体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古代书籍版面艺术的新发展。我国古代书籍的插图艺术,有着优良的传统。唐代的佛经印刷中,就配有卷首图,宋代有插图的书籍就更多了。到了明代,书籍的插图艺术达到很高水平,在民间刻印的戏曲、话本中,使用较多的雕刻精美的插图;官方出版的科技书、医学书、方志书中,也使用了较多的插图,特别是宫廷使用的启蒙读物中,出现了短版彩色印刷的插图。 出于书籍产量的大增,使社会的中下层人士也有读书机会,从书籍的装帧形式来看,也分成不同的档次。就是经厂本,也分为不同的装帧档次,既有供上层使用的豪华本,也有供中下层人士使用的普通本。民间作坊的印本,主要供社会一般人士需要,从刻印到装帧,也力求简朴实用,成本较低,在开本上,既有较大的开本,也有中小开本。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这代表了明代人对书籍装帧的一般要求。 公元1644年,清政府在北京建都,这里仍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清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出版印刷,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籍出版印刷的机构--武英殿。 康熙年间,集中了一批知识分子,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并制造铜活字25万个,印刷了这一大部头丛书。乾隆年间,武英殿在金简主持下,又刻制枣木活字大小各一副,共计253500个,乾隆皇帝亲自将活字版定名为“聚珍版”。除用这套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外,还印了其他一些书籍。清政府除用活宇版印书外,也用雕版印刷了较多的书籍,以《耕织图》、《南巡图》等质量最高。 清代北京印刷的一大特点,是民间印刷作坊的兴盛,据统计最多时有120多家,集中在隆福寺和琉璃厂两处。在这些作坊中,也有专门从事书籍装订和字画裱装者。 清代最通用的书籍装帧形式是线装,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和包背装等,都有使用。卷轴装在清代多用于字画的装裱,其装裱工艺十分精致考究。底面多用上等宣纸,画芯四边裱以素色彩绫,轴外裱以锦缎,轴头用料则分为不同的档次。经折装除用于佛经及字帖外,也用于一般书籍,宫廷印刷的《耕织图》,《南巡图》等,刻印十分精良,其装帧采用经折装,所不同的是开本约一尺见方,封皮用厚纸板裱以黄绫。康熙、雍正年间刻印的《龙藏》,共720册,全为经折装,书皮裱以黄绫,10册一函,规模巨大。蝴蝶装在宫廷印刷的书籍中也有使用,曾有过清代中期的蝴蝶装书,用上等宣纸印刷,版边留有较大空白,封皮用硬纸板裱以黄绫,并有前后环衬页,一边裱于封皮内侧,装帧平整,裁切跟齐,属于宫廷书籍装帧之上品。包背装在清代也有较多的使用,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一套共36315册,为著名的写本,共抄写七部,共计254205册,全为包背装。全书封皮用厚纸外裱绫衣,四库分别用不同颜色,其经库用绿绫,史库用红绫,子库用蓝绫,集库用灰绫,最后分别用木函装书。线装为清代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除皇家用书的封使用料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的线装书则力求“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四大要素。其封皮有纸面和市面两种,封面多贴书签,书本部较薄,一部书装于函套。清代线装书的前面多留有一、二张白页,其后才是扉页,内容有书名、刻印者名及年代、地点等。函套多用半包式,底口多有书根字,写有书名、卷次等。 从开本大小来看,清代则是多种多样,政府出版物的开本都较大,民间出版物多为中小开本,有一种称为夹带本的,是历代最小的开本,约相当于今天的128开,字很小,但印刷装订都很精致。 清代出现了一种连续性出版物,一种是《晋绅录》,一种是《京报》,《晋绅录》按季出版,内容为中央、地方官员的名录,以红纸为封皮,称为红皮书。《京报》相当于今天的报纸,但也装订成册,每期二三页或六七页不等,封皮有白纸,黄纸不等,封面盖有红色“京版”二字,有刻版和木活字两种,由于有时限性,印装都十分粗糙。但作为连续性出版物,在出版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18世纪初期开始,西方的印刷技术逐渐传入我国,近代出版印刷业开始兴起。随着新型印刷技术的应用,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今天所使用的册页装及矩形开本等基本形式,则起源于我国的宋代,约公元14世纪,逐渐传向西方。虽然在材料、工艺方法等方面有阶改进,但其基本形式,仍为中国古代所首创。
格式塔心理学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理论价值书籍装帧设计与读者消费心理研究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构建与教学研究我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分析与研究数码技术对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希望能够帮助您!
希望能给你提供信息!!!关于书籍装帧整体设计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绪论 书籍是在一定媒体上经雕刻、抄写或印刷或光映的图文著作物。 装帧设计指从原稿到成书的整体设计。开本、字体、版面、插图、封面、护封以及纸张、印刷、装订和材料事先的艺术设计。 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书籍的整体设计,包括图书外部装帧设计和内文版式设计。图书外部装帧设计,包括图书开本选择,结构样式的确定,以及图书封面、护封、环衬、主书名页、插页等美术设计。图书内文版式设计,包括图书书芯部分的版式设计、用字的选择,版心的确定、文字的排式及图文在版面上的编排。书籍装帧实际上是——视觉艺术(Communication visual)、 印刷艺术(Typegraphy)、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编辑设计(Editorial design)、桌面排版(Desk Top publishing) 的综合艺术。 每当人们谈起书籍装帧设计时,往往自然而然地用封面设计取而代之,因此,在实际设计中,很少结合图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的确,书籍的外观装帧显眼夺目,对读者能激发起强烈的购买欲,因而设计者在设计上夸大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而一味追求封面的商品化。不过,书籍装帧艺术说到底是附丽在书籍内容上的,是服务于文本的。衣装讲究的是合身。古人说,“过犹不及”,书籍的过度包装,从根本上遮蔽了书的本质,丢失了书的本色。 无论书籍本身用什么手法表现,它必须服从这本书的精神内涵,服从装帧的整体效果,而不能唱独角戏。一本书的整体并不是由一个包封,一个封面,一个环衬所能囊括的。 1. 封面是书籍整体设计的关键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 封面是书的外貌 封面既体现书的内容、性质,同时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并且还起了保护书籍的作用。封面设计包括书名、编著者名、出版社名等文字和装饰形象、色彩及构图。如何使封面体现书的内容、性质、体裁,如何使封面能起着感应人的心理、启迪人的思维作用,是封面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 封面设计的造型造型要带有明显的阅读者的年龄、文化层次等的特征。如对少年儿童读物形象要具体、真实、准确,构图要生动活泼,尤其要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对中青年到老年人的读物,形象可以由具象渐渐转向于抽象,宜采用象征性手法,构图也可由生动活泼的形式转向于严肃、庄重的形式。封面设计的色彩 色彩是由书的内容与阅读对象的年龄、文化层次等特征所决定的。鲜丽的色彩多用于儿童的读物;沉着、和谐的色彩适用于中、老年人的读物;介于艳色和灰色之间的色彩宜用于青年人的读物。 单从封面设计来分析,设计观念、定位、形式美是封面艺术表现的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书是各种文化存在的凝结物 ,所以作为设计者需要捕捉到更深层次的涵义。特别是涉及到函套、护封、封面等综合整体的外观设计。 2.书脊是书籍整体造型的重要因素 书脊虽小 ,但它却是封面和封底的连接点,当图书立于书架上时,又作为图书整体形象的代表呈现在读者眼前。因此,在艺术处理上书脊是全书设计的纽带,不管是摆在书店的书架上,还是放在居室的书橱里,书脊都能首先告诉人们这是什么书,是谁写的,哪个出版社出版的。在第一视觉印象中,有打动人心、引人注目的感染力,产生出读者与作者之间一种潜移默化的共鸣,给读者深刻的第一印象,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书脊的设计开始有了改观。那么,如何来利用其有限的容量呢?不同的书脊有着不同的情调,圆脊给人以敦厚.委婉的印象;方脊则力度较强,有坚实、质朴之感。不同的字体有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字体形式和组合方式又起着统一协调的呼应,如黑体、宋体、琥珀体都能产生无法替换的作用。 3.版面设计是书籍整体设计的核心 随着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版式设计引起了人们一定程度的注意 ,但同封面相比,人们对它关注的程度还远远不够。正文是书籍的核心,也是读者最关心的部分,因此,版式的设计就处于重要的地位。版面如何设计得美,单靠美术编辑还不够,还必须有文字编辑合作,使内容紧凑,易读,这样才能加强编辑和读者之间的交流。 版面设计变化万千,为设计者提供了发挥创造力的广阔天地。在我国古代,宋、明版图书的版式的确非常精美,但终究是古代的书式,作为研究书的历史,懂得历史传统的形式是可以,毕竟它们离当代读者欣赏习惯相距太远。而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欧洲,首先从英国开始,除了专业的书籍艺术家之外 ,还有画家、雕塑家 、建筑家 、作家和诗人等 ,开始了一场书籍装帧艺术的革命,主要集中在版式设计上,并且扩大到插图艺术和封面设计。而到了二十世纪初,德国魏玛的包浩斯,创立了构成主义,这是一种理性和逻辑性的艺术,影响了许多国家;后来新客观主义诞生,成为现代书籍艺术的里程碑,它强调版面设计的功能,运用适当的形式,取得了形式与内容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现在,这种功能主义版面设计的影响比当年还要大,在美术画册、摄影画册、专业书籍中的运用尤其引人注目。 版心位置的设计 在版式设计中,版心位置的设计也相当重要。版心对读者的阅读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版心与版心四周的白边保留适度的比例,白边过大,影响字的容量,太小则会让人觉得沉闷压抑,读者要想写上眉批或感受,无处落笔,难寻读书之乐。正如设计家阿・卡帕尔所说:“白边有助于阅读,它能避免版面紊乱,有利于稳定视线。”这就是版式设计艺术之所在,这种艺术同封面艺术有机的结合 ,构成了图书装帧艺术的统一体。从这层意思上来说 ,版面设计在书籍装帧艺术整体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好的封面设计必须有与其相匹配的版式加以映衬,否则就失去它的光彩,俗话说“好花还需绿叶配”,版式设计在整体装帧中正是起到这种作用。文字设计在版面中的作用 文字设计在版面中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形式无法替代的。从我国最常用的四种印刷字体来看,宋体字端庄,竖粗、横细.笔划疏密适中,阅读时最省力,适用于排正文;仿宋字体比较秀丽,笔划细致、横竖笔划粗细一致,这与我国木版书上的字形接近,一般图书多用它印正文、排注脚和篇后注;楷体字柔和,柔中带刚、蜿转圆滑,接近手写字形,表现出一种优美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字,适用于儿童读物;黑体字力度强,粗细一致,极为醒目,亦称方头体,视觉上比同大的其它字体略大些,因此常常用来做文章题目。由此可知,字体与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不能给予刻板的限定 。因此,字体要与一本书的独特风格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不能靠天花乱坠地去构想一种奇特字体,而是要靠设计者在了解图书内容特点的基础上产生一种艺术感悟和对字体选择与排列的苦心经营。只要字体编排得当,就像我下面2张书页上字体的编排,只要使字体运用合理,就可以产生层次清楚、秩序井然、生动活泼的书面效果。插图设计 插图是一种绘画,但是不同于一般独立欣赏性的绘画,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必要的从属性。插图必须具备一定的绘画条件,不依靠文字,也能从它的形象本身.表现一定的主题,同时又必须服从原著,成为辅助者。 一本书的插图,不会仅仅一张,因此插图与插图之间也是一个整体的关系问题。作为文章开幕用的题头、闭幕用的尾饰和文本中间的插图,要处理好与字和空间的关系。整套的插图在构思时就要有个整体设计安排,封面、环衬、扉页到尾声上的插图,以及装饰图案,要贯穿在书籍的主题中,使书籍装帧整达到和谐完美,让读者在游览过程中得到充分的精神享受。 插图设计是活跃书籍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了它,更能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和对内容的理解力,并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尤其是少儿读物更是如此,因为少儿的大脑发育不够健全,对事物缺少理性认识,只有较多的插图设计才能帮助他们理解,才会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下面2张书页是我做的毕业设计书籍中其中2个小故事的插图。 色彩设计 我所设计的是童话书,就少儿读物的来说,色彩要针对儿童活泼、天真、可爱的特点,色调往往处理成高调,减弱各种对比的力度,强调柔和的感觉。 对于读者来说,因文化素养、民族、职业的不同,对于书籍的色彩也有不同的偏好。开本设计 一本书的开本大小对设计者来说是首先要考虑的。开本的设计要受到读者使用习惯的支配,要根据书的用途和特征,选择适合的比例。这种比例不外乎长宽不同,不同的开本之间差异很小,但给人的心理暗示和审美趣味却截然不同。目前,我国流行的开本大都为32开和16开,比较单调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大胆驰骋 ,勇于创新。 我做的毕业设计书籍的尺寸就是200×200mm正方型的。4.装帧材料是书籍整体设计的构成 纸张是装帧设计者的设计得以自由施展的天地,经设计者精心创意构成,将文字、图像、色彩、材料四要素有机地运作之后,将印刷后的纸折叠成册,然后拿到手上阅读,这就是一本书的基本创意的形成,从原则上讲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肯定选用能让照片、绘图、文字还原性好,再现性强、安定性稳、反射率低,使读者不易疲劳的纸张。同时要处理好横向纹理纸和纵向纹理纸之间微妙的差别,纸张的纹理和颜色的不同,用适当的制版印刷方式。 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其肌理、色彩、质地的不同,可以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通过装帧设计者巧妙而从深层地挖掘其功能,纸张能诱导读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射。装帧素材的各种拟态作用深化了书的内涵。 装帧用的各种特种纸中隐含着变化无穷的肌理,举凡线的长短、粗细、弯曲、垂直、平行;波动等种种形态的组合排列,都会产生出动与静、强与弱、快与慢、外在与内在……的对比变化和起伏节奏,以及华贵与素朴、高雅与粗俗、现实与抽象等等意味的生动表达。装帧材料的合理选择运用,可以充分发挥书籍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书籍的知识性和艺术性的传递,显示出不同凡响的增值作用。 在我的毕业设计中,书的函套(书套)是用木制材料做成的。我尝试用木板做成书盒,上面用镂空和雕刻的手法刻出图形来。5.整体设计中应体现的风格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历史上的中国古籍,天头地脚、行栏牌界、版式、字体等等,都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特色。符合当时人们的需求与审美意识。而现今,我们有着数万种繁花似锦的图书,文化传统形式与现代形式的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为创新、发展获得强有力地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作为今天的设计者,应当广泛吸收 中西方文化的素养 ,善于接受国外好的东西,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熔铸出自己的特色。每个时代和每个民族都有特定的艺术风格,而这风格的形成不是由主观的意愿,而是建立在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 如何使书的装帧设计真正取得完整,而不是装帧游弋于内容之外,这是一个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要把自己的设计思想植根于民族土壤,放眼于中外古今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之林,找到本民族艺术的坐标。最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品.必然最具有民族性,在拓展书籍装帧艺术的民族风格时,不要忽视其真正的源头。 结束语 书籍的整体具体反映在书籍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版面设计、插图、字体字号的设计,要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设计者所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环节,任何优秀图书的设计都不能逾越这环节。优秀的装帧设计都是充分发挥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由表及里的完整美,所以应当使它们互相配合、统筹考虑,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且,对与装帧艺术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在探讨书籍装帧整体艺术性的同时,综合诸因素的相互关系,达到一种完美的表现,创造出人人笔下俱无、人人心中皆有的作品,是我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努力的目标,即将生活中的哲理、思想、情感组构成足以令人心荡神摇的艺术世界。只有这样,书籍装帧整体设计的创作才能有灵魂和生命,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参考文献:[1]章桂征 主编 《中国当代装帧艺术文集》[C].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 [2]吕敬人著《敬人书籍设计》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1年[3]邱承德 《书籍装帧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4]孙群 《谈学术专著装帧设计中色彩的运用》[J] 装饰,2004 [5]孙彤辉 《书装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6]孙德珊、吴冠英 《插图设计艺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7]余秉楠 《书籍装帧设计》[J].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5[8]邓中和 《书籍装帧创意设计》.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1月[9]孙彤辉《书装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0]芦影 《平面设计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题目参考:
从这些辽代北京的印刷品来看,多数为卷轴装,也有蝴蝶装和经折装。有的书籍还经过染潢防虫处理。其中《契丹藏》是最具代表性的辽代北京印刷品,纸墨、刻工、装帧都十分考究。每卷卷首都有图画,代表了我国古代书籍重视插图的优良传统。从辽代现存书籍的刻印、装帧水平来看,北京的书籍出版印刷的历史,似应再向前推移。 在应县木塔中,还发现几件雕版印刷着彩佛像,它是采用雕版方法印刷线条轮廓后,再用手工涂染成彩色。这是距今发现最早的印刷涂彩张贴挂图。 公元ll27年,金灭辽,定燕京(今北京)为中都,这里成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海陵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政府设立秘书监和国子监,专门从事书籍的收集、出版、印刷。金军占领汴京后,又将那里的大批书籍、印版运到北京,汴京的一批刻版、印刷、装订工匠也来到北京,使北京的刻印装力量又进一步扩大,由于金政府的重视,北京出书的品种大大超过辽代。据统计,金代北京出版刻印的书籍有经史子集。医学、道藏和佛藏,总计超过200种。 金代北京的书籍装帧形制,大约与南宋相同,北京的印刷品中卷轴装已很少使用,佛藏和道藏多用经折装,一般书籍多用蝴蝶装。 蝴蝶装是印刷术发明后新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有人推断,五代冯道组织刻印儒家经典,使用的就是蝴蝶装,但无实物留传,还难以确定。北宋初年,所印经、史著作,都用蝴蝶装,并很快在全国通行。从辽代开始,北京也使用蝴蝶装,其进程大体和中原一带相当。蝴蝶装的应用,是书籍装帧形制的一大改革。是书籍从卷轴、经折向册页的转变,从而确定了一直延用至今的书籍基本装帧形制。 7、包背装(元代、明代的书籍装帧)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改名为大都,此后近百年间,北京成为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元朝在出版,印刷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例如,印书的品种超过前代;木活字的首创和应用,朱墨双色套印书籍以及包背装的推行和广泛应用等。 元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收藏、出版和印刷,编修所、秘书监、经籍所主要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和收藏,兴文署、艺文监、广成局、国子监等机构,也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历书编印机构、每年出版印刷大历、小历、回回历三种,印量达300多万册。由于政府的提倡,京城民间的印刷业也十分繁荣,他们编印的多为戏曲、话本、诗词等书。 元代北京出版书籍的装帧形式,以蝴蝶装、经折装为主,蝴蝶装多用于一般书籍,如政府编印的经史类书籍。经折装则多用于佛经。在字体方面则多选用赵体,民间出现的话本中,使用了较多的简化字。 元代的蝴蝶装书籍中,出现了一种开本较大、版芯较小的书籍装帧形式,这是前代所少见的。如元大德年间刻印的《梦溪笔谈》一书,开本为高416毫米,宽280毫米,而整版版芯的尺寸只有高152毫米,宽200毫米,版面的四边留有很大的空白。两空白面之间垫一张白纸,并与两白面粘连在一起,克服厂一般蝴蝶装在阅读时需翻过一空白页的缺点。封皮用硬纸裱以织物。这种装帧形式在古代是很少有的。 元代中期开始,书籍多用包背装。色背装的工艺特点是:本页齐中缝文字向外折叠,配页后,撞齐,订口在书页空白边,用纸捻穿订扎平,订口外裁切,书背刷糨糊,贴上封皮后,裁切上下书口。一般书籍多用厚纸作封皮,宫廷用书,则用纸裱以黄绫。元代北京印刷的《秘书监志》一书中,记有表背匠焦庆安的打面糊物料配方:黄蜡、明胶、白矾、白芨、藜篓、皂角、茅香各一钱,藿香半钱,白面五钱,硬柴半斤,木炭二两。这个配方中,包括了粘合剂、防腐剂和芳香剂三大部分,可见当时书籍装帧的用料是很科学的,它可以使书籍长久保存。 包背装较蝴蝶装有很多优点,一是阅读方便,二是书籍更为坚固耐用。也是书籍装帧形式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更接近于今天书籍的装帧形式。 明代是我国古代出版印刷业最为辉煌的时代,而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为全国出版印刷的中心。 明代的中央很多机构,都从事出版印书活动,而印书的内容按其职能各有侧重,北京国子监主要印刷教育用书(如经史类书),钦天监以印历书为主,礼部主管地方政府的印刷,此外如都察院、太医院、史局、兵部、工部、顺天府等机构,也都从事过印书活动。有的部门还设有印刷所。 明代在北京设立的司礼监经厂,是一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印刷厂,其总人数为120O人。其中从事书籍装帧的工匠就有700多人。明代北京的民间印刷业也很繁荣,分布在京城的印刷作坊有十几家。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是历代集大成者。书籍的开本大小、开本比例形式多种多样,历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都有使用,而工艺则更为考究。 明代北京所印书籍的装帧形制,以经厂本最有代表性。它所印的经史类书籍,版面行格疏朗,字体楷书端正,大黑口、双鱼尾、注释用双行小字,多采用包背装。藏书家多称“监书天下第一”。经厂印刷的《大统历》,有两种装帧形式,一种是包背装,一种是经折装,印刷有墨印和蓝印两种。凡经厂所印的各种书籍,封皮用料有几种不同的档次,以黄绫裱纸包皮者,多供宫廷使用;以素色绫绢裱皮者,多供官员使用;以厚纸包皮者,可供一般官员使用或向民间出售。经厂印装的《大藏经》(北藏),为经折装,长度约一尺,封皮用硬纸裱以黄绫及各色彩绫,其装潢十分考究。明代北京的巨帖写本书《永乐大典》,共11095册,书高一尺七寸,宽一尺,为历代开本最大的书,也近似于黄金比例。该书为包背装,封皮裱以黄绫,是历代书籍装帧中最为壮观者。 线装是明代兴起的一种新型书籍装帧形制,也是我国古代最完美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线装书的加工流程为:折页、配页、撞齐、订纸捻、配 封皮、三面裁切、打眼、穿线、包书角等。明代线装书的封皮,多数为纸面,选用较厚的纸,或几层纸滚贴而成。较为考究的书皮,则在厚纸上滚 以布、绫、锦、绢等织物,包角是在书的订口上下两角裁切边处贴以细绢,以使其美观坚固。有的书还有书根,即在书的下切口靠订口处写上书名 及卷次,以便于阅读时查找。线装的订眼是为了穿线,随书的开本大小和设计要求,有四眼、六眼、八眼不等。订线多用白丝线穿双道,书要压 实,线要拉紧。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订线用清水白绢线双眼订结,要订得牢揪得深,方能不脱而紧,如此订书乃为善也。” 8、线装书(明清时代的书籍装帧) 线装书的封皮文字称书笺,只有书名和卷次,印或写在长条纸上,贴于封面的左上角。扉页所载内容较详细,有书名、出版印刷者名、出版年代等。更详细的出版情况,多印于书后。有些政府出版的书籍,还在书的第一页或封面盖有印章。最有代表性的是经厂印刷的《大统历》,不但盖有政府公章,并有政府文告,申明不得私自翻印。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还包括函套,以便将一部书的各册包装为一个整体。函套多用厚纸板外裱以蓝布(也有用绫锦者),随书的大小、厚度而制。函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四面包裹,露出书的上下口,称半包式;另一种是将书的六面全部包裹,称全包式。除厚纸布面函套外,还有夹板和木匣两种外包装,夹板式是用两片与书同大小的木板,夹于书的上下,再用布带捆牢。木匣则是按一部书的大小,制成木匣,将书装入。 明代北京的版本中,还有一种书页内衬纸的装帧形式,这多用于较薄的纸张,有一种罗纹纸,薄如蝉翼,透印严重,衬纸后不但克服了透印现象,也增加了书页的强度。 由于刻版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为书籍的装帧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包括版面艺术、字体艺术,插图艺术和文字的多色印刷。明以前的印书字体,多选用颜、欧、赵等名家书体。明初开始,书籍用字一改传统风气,改用横平竖直,横轻竖重的匠体字,这就是现在书籍常用的宋体字。宋体字萌芽于宋,由还不成熟而未能推广。成化年间,国子监、经厂的版本中,开始使用宋体字,从而很快在全国推广,字体的风格也有粗体、中粗体和细体几种。这种印刷专用字体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古代书籍版面艺术的新发展。我国古代书籍的插图艺术,有着优良的传统。唐代的佛经印刷中,就配有卷首图,宋代有插图的书籍就更多了。到了明代,书籍的插图艺术达到很高水平,在民间刻印的戏曲、话本中,使用较多的雕刻精美的插图;官方出版的科技书、医学书、方志书中,也使用了较多的插图,特别是宫廷使用的启蒙读物中,出现了短版彩色印刷的插图。 出于书籍产量的大增,使社会的中下层人士也有读书机会,从书籍的装帧形式来看,也分成不同的档次。就是经厂本,也分为不同的装帧档次,既有供上层使用的豪华本,也有供中下层人士使用的普通本。民间作坊的印本,主要供社会一般人士需要,从刻印到装帧,也力求简朴实用,成本较低,在开本上,既有较大的开本,也有中小开本。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这代表了明代人对书籍装帧的一般要求。 公元1644年,清政府在北京建都,这里仍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清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出版印刷,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籍出版印刷的机构--武英殿。 康熙年间,集中了一批知识分子,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并制造铜活字25万个,印刷了这一大部头丛书。乾隆年间,武英殿在金简主持下,又刻制枣木活字大小各一副,共计253500个,乾隆皇帝亲自将活字版定名为“聚珍版”。除用这套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外,还印了其他一些书籍。清政府除用活宇版印书外,也用雕版印刷了较多的书籍,以《耕织图》、《南巡图》等质量最高。
三、论文的写作 (一)作好准备--收集资料 选题确定之后,论文有了中心思想,在写作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要写好一篇论文,作者还必须占有丰富、准确、全面、典型、生动具体的材料。从中研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具有说服力的题材(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材料必须是有根有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它们或是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研究的出的,或是他人以前研究总结的可靠成果。因此,资料的收集对论文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收集资料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 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撰写论文,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对于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理解掌握。 2、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论据。 论文的中心思想确定后,作者明确了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要着手拟订调查提纲。列出调查研究从何入手,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每个方面包括哪些项目和具体内容,需要哪些典型的材料和数据,取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3、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作者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对于与教育、教学相关
清代北京印刷的一大特点,是民间印刷作坊的兴盛,据统计最多时有120多家,集中在隆福寺和琉璃厂两处。在这些作坊中,也有专门从事书籍装订和字画裱装者。 清代最通用的书籍装帧形式是线装,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和包背装等,都有使用。卷轴装在清代多用于字画的装裱,其装裱工艺十分精致考究。底面多用上等宣纸,画芯四边裱以素色彩绫,轴外裱以锦缎,轴头用料则分为不同的档次。经折装除用于佛经及字帖外,也用于一般书籍,宫廷印刷的《耕织图》,《南巡图》等,刻印十分精良,其装帧采用经折装,所不同的是开本约一尺见方,封皮用厚纸板裱以黄绫。康熙、雍正年间刻印的《龙藏》,共720册,全为经折装,书皮裱以黄绫,10册一函,规模巨大。蝴蝶装在宫廷印刷的书籍中也有使用,曾有过清代中期的蝴蝶装书,用上等宣纸印刷,版边留有较大空白,封皮用硬纸板裱以黄绫,并有前后环衬页,一边裱于封皮内侧,装帧平整,裁切跟齐,属于宫廷书籍装帧之上品。包背装在清代也有较多的使用,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一套共36315册,为著名的写本,共抄写七部,共计254205册,全为包背装。全书封皮用厚纸外裱绫衣,四库分别用不同颜色,其经库用绿绫,史库用红绫,子库用蓝绫,集库用灰绫,最后分别用木函装书。线装为清代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除皇家用书的封使用料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的线装书则力求“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四大要素。其封皮有纸面和市面两种,封面多贴书签,书本部较薄,一部书装于函套。清代线装书的前面多留有一、二张白页,其后才是扉页,内容有书名、刻印者名及年代、地点等。函套多用半包式,底口多有书根字,写有书名、卷次等。 从开本大小来看,清代则是多种多样,政府出版物的开本都较大,民间出版物多为中小开本,有一种称为夹带本的,是历代最小的开本,约相当于今天的128开,字很小,但印刷装订都很精致。 清代出现了一种连续性出版物,一种是《晋绅录》,一种是《京报》,《晋绅录》按季出版,内容为中央、地方官员的名录,以红纸为封皮,称为红皮书。《京报》相当于今天的报纸,但也装订成册,每期二三页或六七页不等,封皮有白纸,黄纸不等,封面盖有红色“京版”二字,有刻版和木活字两种,由于有时限性,印装都十分粗糙。但作为连续性出版物,在出版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18世纪初期开始,西方的印刷技术逐渐传入我国,近代出版印刷业开始兴起。随着新型印刷技术的应用,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今天所使用的册页装及矩形开本等基本形式,则起源于我国的宋代,约公元14世纪,逐渐传向西方。虽然在材料、工艺方法等方面有阶改进,但其基本形式,仍为中国古代所首创。 如何写论文 写下自己的想法是完善它的好方法。你可能发现自己的想法在纸上会变成一团糟。 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当你越来越熟悉它的时候,就会很快了。如果你把它当作一种艺术,你就会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你也会遇到和其他作者一样的滞碍。这有很多原因,而且不一定能顺利解决。追求完美是一个原因。 记住:写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你发现所写的不是你开始想写的,写下粗稿,以后再修补。写粗稿可以理出自己的思想、渐渐进入状态。如果写不出全部内容,就写纲要,在容易写具体的内容时再补充。如果写不出来,就把想到的东西全部写出来,即使你觉得是垃圾。当你写出足够的内容,再编辑它们,转化成有意义的东西。另一个原因是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有序的写出来(in order)。你可能要从正文写起,最后在你知道你写的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再写简介。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有时候一天只能写上一页。追求完美也可能导致对已经完美的文章无休止的修改润饰。这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把写作当作和人说话就行了。 写信也是练习的好方法。大多的文章也会因为风格很想给朋友的信件而易读(can be improved)。写日记也是很好的锻炼。这两种方法还有其他的好处。 无休止的修改格式而不是内容也是常犯的错误。要避免这种情况。 LaTex(附:CTex)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它自己有很多自定义的宏定义。你也可以利用别人类似的代码,许多站点(包括MIT)都维护有扩展库。 清楚自己想说什么。这是写清楚要的最难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你写出笨拙的东西,不断的修补,就表明不清楚自己想说什么。一旦真正想说了,就说吧。 从每一段到整个文章都应该把最引人入胜的东西放在前面。让读者容易看到你写的东西(Make it easy for the reader to find out what you've done)。注意处理摘要(carefully craft the abstract)。确定(be sure)说出了你的好思想是什么。确定你自己知道这个思想是什么,然后想想怎么用几句话写出来。大篇的摘要说明文章是写什么的,说明有一个想法但没有说到底是什么。 不要大肆夸耀你自己做的事情。 你经常会发现自己写的句子或者段落不好,但不知道怎么修补。这是因为你自己进入了死胡同。你必须回去重写。这会随着你的练习减少。 确信你的文章真的有思想(ideas)。要说清楚为什么,不仅仅是怎么样。 为人而写,不要为了机器而写。不仅仅需要正确,还需要易读。读者应该只做最明显简单的推理。 完成文章以后,删除第一段或者前面的几句话。你会发现这些话其实对主旨没有影响。 如果你在所有的工作做完以后才开始写,就会失去很多好处(benefit)。一旦开始研究工作,好的方法是养成写不正式文章的习惯,每隔几个月(every few months)记下最新的和你刚学的东西。从你的研究笔记开始比较好。用两天时间来写,如果太长的话就说明你太追求完美了。这不是要进行判断的东西,而是与朋友共享的。在封面上说明“草稿”(DRAFT-NOT FOR CITATION)。拷贝很多份,给那些感兴趣的人看,包括导师。这种做法对以后写正式的论文很有好处。 得到反馈: 如果你加入私人文章交流网(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会收到很多别人的文章,他们请你评论。知道别人对论文的意见很重要。你给别人帮助,别人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而且,自己也能提高。为文章写有用的评论是一门艺术。你应当读上两遍,第一遍了解其思想(IDEAS),第二遍看表达。 当然也可以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评价,要学会吸取有建设性的建议,忽略破坏性(destructive)和无意义的建议。为了得到建议,你要写清楚自己的观点,写你所作的事情,即使你没准备写一个没有完整的期刊或者会议文章,然后交给别人看。即使是将要发表的文章,也应该写清楚,这样可以增加得到建议的机会。 以简要的形式降序组织评论(建议)对你和你所评论的人都有用:最上面内容相关,中间是风格和表述,最后是语法和文法。
一般装帧设计时先设计书籍装帧的视觉图像,然后根据所追求的效果来选择装帧材料,达到书籍装帧的视觉图像与装帧材料之间的和谐统一。 有了对书籍装帧美感的全面理解,在设计时一定会重视运用不同纸张的不同手感效果和不同的印刷效果为书籍装帧服务。不同纸张的手感,确实可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各种纸张所显现的不同肌理,或光滑,或粗糙,或柔软,或坚挺,或轻飘,或沉重,都会通过手的触摸直接刺激人的感官,并与视觉感官融合在一起,赋予不同的艺术精神内容。吕敬人设计的《茶经》《酒经》在中国传统书籍设计中经常运用箱、匣、函、帙等多种形式,体现出世界上独具魅力的书卷之美。《茶经》《酒经》在传统书卷形态的基础上,运用木、陶、瓷等材质,准确表达书的主题。酒器与茶具特邀中国紫砂、青瓷大师捉刀完成。吕敬人设计的《内普里迪小提琴奏鸣曲》,羊皮封面表达18世纪欧洲古籍形态特征;内页选择了呈现自然气息的纸张;书口处保留着纸张制作过程中原始毛边的状态,阅读时有很强的触感,逼真的手迹乐谱印在这样自然的纸上,传达出对遥远的年代那古老音符的感受。 2.将设计创意与印制装订工艺联系在一起 书籍装帧设计者不管印刷装订工艺的现象,曾严重地制约着书籍装帧美感的重要内容,出色的书籍装帧设计者要尽力的调动新的印刷工艺为装帧增光添彩。在设计时,要特别关注装订工艺,精美的装订是构成书籍美感的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构成书籍美感的关键环节之一。装订的美感,既是视觉的也是触觉的。 宁成春先生设计的《莎士比亚画廊》,画册上荡漾着装帧之美,完全在于宁先生对书籍装帧艺术的全面理解。函套的装帧所显现的高雅与富丽,使画册充满了华贵气派;紫红色的护封与色彩深沉的函套相互衬托,使画册荡漾出一种浓郁的幽香;护封上的莎士比亚精美画像与函套上的烫金纹样互相呼应,充分调动了工艺雕琢的美感。该画册装帧的幽雅图案与装帧材料的手感,都可以对读者产生微妙的心理效应,将视觉与触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莎士比亚画廊》《茶经》《酒经》的设计说明,在书籍装帧设计时,一定要特别关注装帧材料和印制、装订工艺。 每个时代都要有适应这一时代的设计艺术语言。从装帧封面以及简单的版式装饰转化到书籍整体设计概念的提升,设计师们要越来越注重内容信息传达的视觉表现;在敞开思路吸纳外国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设计家们要重视本土文化审美取向追求书卷气息;承其魂,拓其体,扩其形;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要实实在在关切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市场与文化需求方面探求阅读功能与艺术表现中的准确切入点。与时俱进的核心就是创新进取,创新是以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审美意识为其美的承继与延伸。
how much?
艺术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籍装帧方向 悬赏分:150 - 解决时间:2009-1-8 18:43 艺术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我要写书籍装帧方向的需要以下资料论文题目:一、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二、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三、论文提纲 四、参考文献分数可以追加,不要复制了好大一段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我需要根据我的格式填写好。谢谢
书籍装帧设计的新态势其一是花哨繁杂的克服。电脑美术的普及,给平面设计带来了许多方便,各种图象通过扫描仪可以手到擒来;加之后现代观念的影响,更使视觉信息的拼组叠合成为时髦。于是书籍装帧一度出现滥用电脑的现象。本来是清清楚楚的书名,非要加上阴影或花边,本来可以用一种图象表达的内容,非要堆砌至满方休。艺术的单纯、简洁原则似乎已经过时,令人眼花缭乱的封面挤满了街头书摊。用绘画语言取代设计语言,成为书籍装帧艺术的一个误区。这届书装展明显地超越了炫耀电脑技巧的层次,做到用电脑不见电脑,把视觉信息的方便组合严格限制在“惜图如金”的程度。努力做到让绘画语言从属于、服务于设计语言,许多设计“返博为约”、“化繁为简”。花里胡哨的图象乏人问津。书名醒目、装帧单纯明快、重视平面及色彩构成、富于视觉冲击力的设计受到评委们的青睐。像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吴勇设计)、画集《世纪传薪》(李振鹏、毕学锋设计)、《中国名花》(鞠洪深设计)都以其雅洁的大气令人一见钟情,爱不释手。其二是整体观念的增强。从这届参评作品的署名和设计实际均可感受到设计家整体观念的增强。“封面设计”虽然仍在延用,但已退居次要地位;代之而起的是“整体策划”、“整体设计”、“封扉版式设计”。过去美编只是被动地关心封面,如今关心的则是整套书的选纸用料、开本大小、从版式到封扉、环衬、书套、书带、书签,每个环节都精心呵护。这次展评有的仍以封面构思取胜,如中国社科出版社的随笔集《流年碎影》(毛国宣设计)用被风吹得漫天飘飞的碎叶烘托出全书的主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更多的则是着眼于一本或一套书的整体设计,如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套书《聆听西藏》(鞠洪深设计),以纪实、小说、散文、诗歌的方式分别成册,每册既与套书格式一致又有微妙的图式变化,其整体设计很见功力。为适应这一机制,不少出版社导入CIS工程,打破原有建制,成立了策划室或设计工作室,不仅对一个时期的选题统筹规划,而且对整个出版社的理念、行为、标徽、营销进行战略设计。设计的地位悄然进行着由被动到主动、由局部到整体的战略转移。这是一场从设计观念到设计体制的深刻变革。 其三是科技设计的崛起。由于科技的内容较难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科技图书成为设计的难题。但从另一角度看,它也为设计者运用比喻、象征、抽象等语言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这次展评,天津科技出版社的两本书获得高度评价:《中国急腹症治疗学》(王众设计〕封面右侧一个木雕裸体分为上下两段,在断开的腹部位置是一绞成疙瘩的绳结,生动简洁地表现了急腹症发作时绞拧般疼痛的感觉。《临床骨科学》(白姑设计)封面斜置的一段接活的圆木顶端长出了绿芽,它与固定支撑的铁架恰恰构成一个中文的“人”字,前者以偶人代真人,后者以接木喻接骨,都以设计语言的“距离美”避免了恶性生理刺激,引发人的类比联想,在诗意的层次加深读者印象。 其四是插图艺术的初醒。文学书籍的插图在五、六十年代曾一度辉煌,后来渐渐退隐,文字图书变得素面朝天,了无画趣。近年来在张守义、卫水山、王晖等设计家的一再呼吁下渐呈复苏之势。这次展评的少年儿童读物和社科文艺读物中插图的分量有所增加,且水粉、水彩、水墨、刻纸等品种丰富,画艺高超。湖南少儿出版社《童年的梦》采用“先画后写”的编创方式,其插图获得一致好评。当然与读者的需要相比,插图还远未达到繁荣之势,但这已是可喜的苗头。 其五是设计新人的涌现。目前,虽然各出版社设计力量强弱不等,但是都认识到设计对于一个出版社举足轻重的地位,都竭力物色一定的设计看家高手。除了设计人才的合理流动、自然调整外,从中央工艺美院、中央美术学院院设计系、北京印刷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新毕业的一些设计新秀陆续充实到各个出版单位。他们的文化素质高,设计观念新,能熟练掌握使用电脑,热爱设计事业,具有敬业精神,证明设计业后继有人。这次评奖中,不同小组、从不同角度的推荐奖项,往往出自同一作者之手,为避免作者重复只得忍痛割爱,但这些在各组均崭露头角的优秀设计家,已深深印在评委们心中。他们是中国设计的中坚和希望。
书籍装帧的 论文可以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写写国内的和国外,以及不同民族之间书籍装帧的发展过程。 一、对古典文学书籍装帧的理解和设计思想 古典文学书籍装帧的设计,需要对被装帧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提炼。我国的古典书籍中的线装书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随意,但从总体上考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从色彩调赋、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而现代装帧设计,因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未免能够达到这种效果。那么,我们现在对古典书籍进行装帧设计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味道呢? 一味地追求古典, 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 一味地追求现代, 又将使古典文学书籍的装帧缺少古典文学的“气韵”, 也会偏离现代人对古典文学作品装帧美的需要。当今对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应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精华,使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韵, 与现代的美学要求有机地融合。在整个总体设计上, 既不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含蕴和意境,又能融合现代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古今装帧审美学方式的统一,是当代对中国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的需要。 书籍从人类文明产生至今,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发挥着它自身的作用。人类从最早的刻骨、刻竹的记事,到现代印刷技术、书籍的装帧,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一个国家对书籍装帧水平的高低,书籍品种的多少,出版发行量的大小,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发达的一个标志。书籍装帧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它由简单到复杂,从单纯的书籍加工到当今艺术创作。现在,书籍装帧已不再只是简单地一页页纸的装订,而是装帧设计者对书籍的二度艺术创作,是装帧艺术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书籍装帧设计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门类,它是绘画、摄影、书法、金石等艺术形式的综合应用, 需要设计者具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对书籍的装帧设计,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还应赋予装帧设计的商业性。书籍是放在书架上的,在具有展示性的同时,还应有吸引读者的功能。因此,它在具有欣赏价值的同时,要能刺激读者阅读书。 二、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几种形式和演变过程 1、绳串联 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 2、竹简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与竹简 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3、帛书 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 4、石经(石碑) 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它开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将儒家七经刻于46块石碑上,总字数20多万字。它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们阅读、传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过了一般书籍。其形制是双面刻字,文字竖向阅读行列整齐,碑呈U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开刻的房山云居寺佛教石经,虽年代晚于《熹平石经》,但其影响更大,价值亦高。 5、拓印(卷轴) 纸张发明后,出现了一种拓印形式。它可以将各种石刻文字复制在纸上,经裱装成卷后便于保存和阅读。后来这种方法又用于青铜铭文的拓印和陶文的拓印。从南北朝到隋代的宫廷藏书中,各种拓印件是一个重要的类别。 纸发明于公元前二世纪;从公元二世纪起,纸才较多地用于书写;公元二世纪,纸的使用才更为普遍,成为书籍载体的主要材料,纸质写本书籍的装帧形制有多种变化,最早的写本书延用了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卷轴装。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种旋风装,过去,由于只见记载,未见实物,因而对旋风装的形制众说不一。宋代张邦基称这种装帧为“逐页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清代叶德辉称其为“鳞次相积”;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相连即为旋风装。后来发现了唐代《唐韵》写本,是将所写书页逐张依次错开贴于卷轴底纸上,阅读时打开逐页翻阅,读毕仍卷为一轴,其外观与卷轴相同,从而证明前两种说法是正确的。 6、经折装、旋风装和蝴蝶装(印刷术发明初期、辽金时代的书籍装帧) 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 印刷术发明前,书籍的装帧形制,一般只有上述几种。印刷术发明后,卷轴装、经折装仍在继续使用,但在使用材料,开本的大小,装潢工艺等 方面,仍不断有新的发展。并且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新的书籍装帧形式也不断出现,先后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书籍的出版进入了新的时期。由于生产手段的改变,使书籍能够快速大量地生产,使更多人能有读书机会;书籍需求量的增加,又促使了出版印刷业的繁荣和发展。出版者对书籍的装帧形制则越来越重视,从开本的选用、版芯的大小、字体和行格、装帧形式、封皮的用料等,都体现了完整的古代书籍装帧艺术。 印刷术发明于隋未唐初,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刻印于公元704年前后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敦煌发现的《金刚经》。刻印于公元868年,都为卷轴装。由此可知,卷轴装为印刷术发明初期最常用的一种装帧形式。最早印刷的一般书籍是《唐韵》,其装帧形式可能是旋风装,约印于唐晚期。 从唐到五代,印刷还不普及,只有西安、四川、淮南、汴京、吴越等地有印刷记载。到宋代,出版印刷业才逐渐普及,政府印书、民间印书、学校印书、寺院印书都发展起来,印书的地域也更为广阔。与此同时,北京也出现了出版印刷业。过去对辽代北京印刷的书籍,多数只见于记载,实物留传的很少。例如:辽统和十五年(公元997年)燕京僧行均编的《龙龛手镜》,乾统年 间(公元1101~1110年)刻印的医书《时后方》、《百一方》,以及辽代刻印工程浩大的佛经总集《契丹藏》。1974年在山西应县木塔四层佛像胸中,发现了一批辽代印刷品,大部分为北京所刻印,其中刻印年代最早的是辽统和八年(公元990年)“燕京仰山寺前杨家印造”的《土生经疏科文》一卷,最晚的为天庆年(公元1111~1121年)刻印的《菩萨戒坛所牍》一书。其他书籍有《契丹藏》及辽代刻印经卷47件,辽刻书籍8件,雕印着彩佛像6件,其刻印年代为公元990~1121年之间。从这些印刷品的题记中,我们还知道了一批辽南京(今北京)的刻印单位,其中有“燕京仰山寺前杨家”、“燕京檀州街显忠坊南颊住冯家”、“大吴天寺福慧楼下成家”、 “燕京悯忠寺”、“燕京圣寿寺”等。由此可以看出,辽代北京的印刷业已十分兴盛。 北宋最早刻印的书为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的《尚书》和《经典释文》,《开宝藏》则刻印于开宝四午《公元971年》至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而北京最早刻印的书籍,比北宋只晚18年,由此可见北京出版印刷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 从这些辽代北京的印刷品来看,多数为卷轴装,也有蝴蝶装和经折装。有的书籍还经过染潢防虫处理。其中《契丹藏》是最具代表性的辽代北京印刷品,纸墨、刻工、装帧都十分考究。每卷卷首都有图画,代表了我国古代书籍重视插图的优良传统。从辽代现存书籍的刻印、装帧水平来看,北京的书籍出版印刷的历史,似应再向前推移。 在应县木塔中,还发现几件雕版印刷着彩佛像,它是采用雕版方法印刷线条轮廓后,再用手工涂染成彩色。这是距今发现最早的印刷涂彩张贴挂图。 公元ll27年,金灭辽,定燕京(今北京)为中都,这里成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海陵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政府设立秘书监和国子监,专门从事书籍的收集、出版、印刷。金军占领汴京后,又将那里的大批书籍、印版运到北京,汴京的一批刻版、印刷、装订工匠也来到北京,使北京的刻印装力量又进一步扩大,由于金政府的重视,北京出书的品种大大超过辽代。据统计,金代北京出版刻印的书籍有经史子集。医学、道藏和佛藏,总计超过200种。 金代北京的书籍装帧形制,大约与南宋相同,北京的印刷品中卷轴装已很少使用,佛藏和道藏多用经折装,一般书籍多用蝴蝶装。 蝴蝶装是印刷术发明后新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有人推断,五代冯道组织刻印儒家经典,使用的就是蝴蝶装,但无实物留传,还难以确定。北宋初年,所印经、史著作,都用蝴蝶装,并很快在全国通行。从辽代开始,北京也使用蝴蝶装,其进程大体和中原一带相当。蝴蝶装的应用,是书籍装帧形制的一大改革。是书籍从卷轴、经折向册页的转变,从而确定了一直延用至今的书籍基本装帧形制。 7、包背装(元代、明代的书籍装帧)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改名为大都,此后近百年间,北京成为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元朝在出版,印刷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例如,印书的品种超过前代;木活字的首创和应用,朱墨双色套印书籍以及包背装的推行和广泛应用等。 元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收藏、出版和印刷,编修所、秘书监、经籍所主要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和收藏,兴文署、艺文监、广成局、国子监等机构,也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历书编印机构、每年出版印刷大历、小历、回回历三种,印量达300多万册。由于政府的提倡,京城民间的印刷业也十分繁荣,他们编印的多为戏曲、话本、诗词等书。 元代北京出版书籍的装帧形式,以蝴蝶装、经折装为主,蝴蝶装多用于一般书籍,如政府编印的经史类书籍。经折装则多用于佛经。在字体方面则多选用赵体,民间出现的话本中,使用了较多的简化字。 元代的蝴蝶装书籍中,出现了一种开本较大、版芯较小的书籍装帧形式,这是前代所少见的。如元大德年间刻印的《梦溪笔谈》一书,开本为高416毫米,宽280毫米,而整版版芯的尺寸只有高152毫米,宽200毫米,版面的四边留有很大的空白。两空白面之间垫一张白纸,并与两白面粘连在一起,克服厂一般蝴蝶装在阅读时需翻过一空白页的缺点。封皮用硬纸裱以织物。这种装帧形式在古代是很少有的。 元代中期开始,书籍多用包背装。色背装的工艺特点是:本页齐中缝文字向外折叠,配页后,撞齐,订口在书页空白边,用纸捻穿订扎平,订口外裁切,书背刷糨糊,贴上封皮后,裁切上下书口。一般书籍多用厚纸作封皮,宫廷用书,则用纸裱以黄绫。元代北京印刷的《秘书监志》一书中,记有表背匠焦庆安的打面糊物料配方:黄蜡、明胶、白矾、白芨、藜篓、皂角、茅香各一钱,藿香半钱,白面五钱,硬柴半斤,木炭二两。这个配方中,包括了粘合剂、防腐剂和芳香剂三大部分,可见当时书籍装帧的用料是很科学的,它可以使书籍长久保存。 包背装较蝴蝶装有很多优点,一是阅读方便,二是书籍更为坚固耐用。也是书籍装帧形式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更接近于今天书籍的装帧形式。 明代是我国古代出版印刷业最为辉煌的时代,而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为全国出版印刷的中心。 明代的中央很多机构,都从事出版印书活动,而印书的内容按其职能各有侧重,北京国子监主要印刷教育用书(如经史类书),钦天监以印历书为主,礼部主管地方政府的印刷,此外如都察院、太医院、史局、兵部、工部、顺天府等机构,也都从事过印书活动。有的部门还设有印刷所。 明代在北京设立的司礼监经厂,是一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印刷厂,其总人数为120O人。其中从事书籍装帧的工匠就有700多人。明代北京的民间印刷业也很繁荣,分布在京城的印刷作坊有十几家。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是历代集大成者。书籍的开本大小、开本比例形式多种多样,历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都有使用,而工艺则更为考究。 明代北京所印书籍的装帧形制,以经厂本最有代表性。它所印的经史类书籍,版面行格疏朗,字体楷书端正,大黑口、双鱼尾、注释用双行小字,多采用包背装。藏书家多称“监书天下第一”。经厂印刷的《大统历》,有两种装帧形式,一种是包背装,一种是经折装,印刷有墨印和蓝印两种。凡经厂所印的各种书籍,封皮用料有几种不同的档次,以黄绫裱纸包皮者,多供宫廷使用;以素色绫绢裱皮者,多供官员使用;以厚纸包皮者,可供一般官员使用或向民间出售。经厂印装的《大藏经》(北藏),为经折装,长度约一尺,封皮用硬纸裱以黄绫及各色彩绫,其装潢十分考究。明代北京的巨帖写本书《永乐大典》,共11095册,书高一尺七寸,宽一尺,为历代开本最大的书,也近似于黄金比例。该书为包背装,封皮裱以黄绫,是历代书籍装帧中最为壮观者。 线装是明代兴起的一种新型书籍装帧形制,也是我国古代最完美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线装书的加工流程为:折页、配页、撞齐、订纸捻、配 封皮、三面裁切、打眼、穿线、包书角等。明代线装书的封皮,多数为纸面,选用较厚的纸,或几层纸滚贴而成。较为考究的书皮,则在厚纸上滚 以布、绫、锦、绢等织物,包角是在书的订口上下两角裁切边处贴以细绢,以使其美观坚固。有的书还有书根,即在书的下切口靠订口处写上书名 及卷次,以便于阅读时查找。线装的订眼是为了穿线,随书的开本大小和设计要求,有四眼、六眼、八眼不等。订线多用白丝线穿双道,书要压 实,线要拉紧。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订线用清水白绢线双眼订结,要订得牢揪得深,方能不脱而紧,如此订书乃为善也。” 8、线装书(明清时代的书籍装帧) 线装书的封皮文字称书笺,只有书名和卷次,印或写在长条纸上,贴于封面的左上角。扉页所载内容较详细,有书名、出版印刷者名、出版年代等。更详细的出版情况,多印于书后。有些政府出版的书籍,还在书的第一页或封面盖有印章。最有代表性的是经厂印刷的《大统历》,不但盖有政府公章,并有政府文告,申明不得私自翻印。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还包括函套,以便将一部书的各册包装为一个整体。函套多用厚纸板外裱以蓝布(也有用绫锦者),随书的大小、厚度而制。函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四面包裹,露出书的上下口,称半包式;另一种是将书的六面全部包裹,称全包式。除厚纸布面函套外,还有夹板和木匣两种外包装,夹板式是用两片与书同大小的木板,夹于书的上下,再用布带捆牢。木匣则是按一部书的大小,制成木匣,将书装入。 明代北京的版本中,还有一种书页内衬纸的装帧形式,这多用于较薄的纸张,有一种罗纹纸,薄如蝉翼,透印严重,衬纸后不但克服了透印现象,也增加了书页的强度。 由于刻版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为书籍的装帧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包括版面艺术、字体艺术,插图艺术和文字的多色印刷。明以前的印书字体,多选用颜、欧、赵等名家书体。明初开始,书籍用字一改传统风气,改用横平竖直,横轻竖重的匠体字,这就是现在书籍常用的宋体字。宋体字萌芽于宋,由还不成熟而未能推广。成化年间,国子监、经厂的版本中,开始使用宋体字,从而很快在全国推广,字体的风格也有粗体、中粗体和细体几种。这种印刷专用字体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古代书籍版面艺术的新发展。我国古代书籍的插图艺术,有着优良的传统。唐代的佛经印刷中,就配有卷首图,宋代有插图的书籍就更多了。到了明代,书籍的插图艺术达到很高水平,在民间刻印的戏曲、话本中,使用较多的雕刻精美的插图;官方出版的科技书、医学书、方志书中,也使用了较多的插图,特别是宫廷使用的启蒙读物中,出现了短版彩色印刷的插图。 出于书籍产量的大增,使社会的中下层人士也有读书机会,从书籍的装帧形式来看,也分成不同的档次。就是经厂本,也分为不同的装帧档次,既有供上层使用的豪华本,也有供中下层人士使用的普通本。民间作坊的印本,主要供社会一般人士需要,从刻印到装帧,也力求简朴实用,成本较低,在开本上,既有较大的开本,也有中小开本。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这代表了明代人对书籍装帧的一般要求。 公元1644年,清政府在北京建都,这里仍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清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出版印刷,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籍出版印刷的机构--武英殿。 康熙年间,集中了一批知识分子,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并制造铜活字25万个,印刷了这一大部头丛书。乾隆年间,武英殿在金简主持下,又刻制枣木活字大小各一副,共计253500个,乾隆皇帝亲自将活字版定名为“聚珍版”。除用这套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外,还印了其他一些书籍。清政府除用活宇版印书外,也用雕版印刷了较多的书籍,以《耕织图》、《南巡图》等质量最高。 清代北京印刷的一大特点,是民间印刷作坊的兴盛,据统计最多时有120多家,集中在隆福寺和琉璃厂两处。在这些作坊中,也有专门从事书籍装订和字画裱装者。 清代最通用的书籍装帧形式是线装,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和包背装等,都有使用。卷轴装在清代多用于字画的装裱,其装裱工艺十分精致考究。底面多用上等宣纸,画芯四边裱以素色彩绫,轴外裱以锦缎,轴头用料则分为不同的档次。经折装除用于佛经及字帖外,也用于一般书籍,宫廷印刷的《耕织图》,《南巡图》等,刻印十分精良,其装帧采用经折装,所不同的是开本约一尺见方,封皮用厚纸板裱以黄绫。康熙、雍正年间刻印的《龙藏》,共720册,全为经折装,书皮裱以黄绫,10册一函,规模巨大。蝴蝶装在宫廷印刷的书籍中也有使用,曾有过清代中期的蝴蝶装书,用上等宣纸印刷,版边留有较大空白,封皮用硬纸板裱以黄绫,并有前后环衬页,一边裱于封皮内侧,装帧平整,裁切跟齐,属于宫廷书籍装帧之上品。包背装在清代也有较多的使用,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一套共36315册,为著名的写本,共抄写七部,共计254205册,全为包背装。全书封皮用厚纸外裱绫衣,四库分别用不同颜色,其经库用绿绫,史库用红绫,子库用蓝绫,集库用灰绫,最后分别用木函装书。线装为清代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除皇家用书的封使用料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的线装书则力求“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四大要素。其封皮有纸面和市面两种,封面多贴书签,书本部较薄,一部书装于函套。清代线装书的前面多留有一、二张白页,其后才是扉页,内容有书名、刻印者名及年代、地点等。函套多用半包式,底口多有书根字,写有书名、卷次等。 从开本大小来看,清代则是多种多样,政府出版物的开本都较大,民间出版物多为中小开本,有一种称为夹带本的,是历代最小的开本,约相当于今天的128开,字很小,但印刷装订都很精致。 清代出现了一种连续性出版物,一种是《晋绅录》,一种是《京报》,《晋绅录》按季出版,内容为中央、地方官员的名录,以红纸为封皮,称为红皮书。《京报》相当于今天的报纸,但也装订成册,每期二三页或六七页不等,封皮有白纸,黄纸不等,封面盖有红色“京版”二字,有刻版和木活字两种,由于有时限性,印装都十分粗糙。但作为连续性出版物,在出版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18世纪初期开始,西方的印刷技术逐渐传入我国,近代出版印刷业开始兴起。随着新型印刷技术的应用,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今天所使用的册页装及矩形开本等基本形式,则起源于我国的宋代,约公元14世纪,逐渐传向西方。虽然在材料、工艺方法等方面有阶改进,但其基本形式,仍为中国古代所首创。如何写论文 写下自己的想法是完善它的好方法。你可能发现自己的想法在纸上会变成一团糟。 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当你越来越熟悉它的时候,就会很快了。如果你把它当作一种艺术,你就会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你也会遇到和其他作者一样的滞碍。这有很多原因,而且不一定能顺利解决。追求完美是一个原因。 记住:写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你发现所写的不是你开始想写的,写下粗稿,以后再修补。写粗稿可以理出自己的思想、渐渐进入状态。如果写不出全部内容,就写纲要,在容易写具体的内容时再补充。如果写不出来,就把想到的东西全部写出来,即使你觉得是垃圾。当你写出足够的内容,再编辑它们,转化成有意义的东西。另一个原因是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有序的写出来(in order)。你可能要从正文写起,最后在你知道你写的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再写简介。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有时候一天只能写上一页。追求完美也可能导致对已经完美的文章无休止的修改润饰。这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把写作当作和人说话就行了。 写信也是练习的好方法。大多的文章也会因为风格很想给朋友的信件而易读(can be improved)。写日记也是很好的锻炼。这两种方法还有其他的好处。 无休止的修改格式而不是内容也是常犯的错误。要避免这种情况。 LaTex(附:CTex)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它自己有很多自定义的宏定义。你也可以利用别人类似的代码,许多站点(包括MIT)都维护有扩展库。 清楚自己想说什么。这是写清楚要的最难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你写出笨拙的东西,不断的修补,就表明不清楚自己想说什么。一旦真正想说了,就说吧。 从每一段到整个文章都应该把最引人入胜的东西放在前面。让读者容易看到你写的东西(Make it easy for the reader to find out what you've done)。注意处理摘要(carefully craft the abstract)。确定(be sure)说出了你的好思想是什么。确定你自己知道这个思想是什么,然后想想怎么用几句话写出来。大篇的摘要说明文章是写什么的,说明有一个想法但没有说到底是什么。 不要大肆夸耀你自己做的事情。 你经常会发现自己写的句子或者段落不好,但不知道怎么修补。这是因为你自己进入了死胡同。你必须回去重写。这会随着你的练习减少。 确信你的文章真的有思想(ideas)。要说清楚为什么,不仅仅是怎么样。 为人而写,不要为了机器而写。不仅仅需要正确,还需要易读。读者应该只做最明显简单的推理。 完成文章以后,删除第一段或者前面的几句话。你会发现这些话其实对主旨没有影响。 如果你在所有的工作做完以后才开始写,就会失去很多好处(benefit)。一旦开始研究工作,好的方法是养成写不正式文章的习惯,每隔几个月(every few months)记下最新的和你刚学的东西。从你的研究笔记开始比较好。用两天时间来写,如果太长的话就说明你太追求完美了。这不是要进行判断的东西,而是与朋友共享的。在封面上说明“草稿”(DRAFT-NOT FOR CITATION)。拷贝很多份,给那些感兴趣的人看,包括导师。这种做法对以后写正式的论文很有好处。 得到反馈: 如果你加入私人文章交流网(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会收到很多别人的文章,他们请你评论。知道别人对论文的意见很重要。你给别人帮助,别人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而且,自己也能提高。为文章写有用的评论是一门艺术。你应当读上两遍,第一遍了解其思想(IDEAS),第二遍看表达。 当然也可以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评价,要学会吸取有建设性的建议,忽略破坏性(destructive)和无意义的建议。为了得到建议,你要写清楚自己的观点,写你所作的事情,即使你没准备写一个没有完整的期刊或者会议文章,然后交给别人看。即使是将要发表的文章,也应该写清楚,这样可以增加得到建议的机会。 以简要的形式降序组织评论(建议)对你和你所评论的人都有用:最上面内容相关,中间是风格和表述,最后是语法和文法。 三、论文的写作 (一)作好准备--收集资料 选题确定之后,论文有了中心思想,在写作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要写好一篇论文,作者还必须占有丰富、准确、全面、典型、生动具体的材料。从中研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具有说服力的题材(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材料必须是有根有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它们或是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研究的出的,或是他人以前研究总结的可靠成果。因此,资料的收集对论文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收集资料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 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撰写论文,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对于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理解掌握。 2、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论据。 论文的中心思想确定后,作者明确了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要着手拟订调查提纲。列出调查研究从何入手,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每个方面包括哪些项目和具体内容,需要哪些典型的材料和数据,取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3、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作者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对于与教育、教学相关的
书籍装帧设计的新态势其一是花哨繁杂的克服。电脑美术的普及,给平面设计带来了许多方便,各种图象通过扫描仪可以手到擒来;加之后现代观念的影响,更使视觉信息的拼组叠合成为时髦。于是书籍装帧一度出现滥用电脑的现象。本来是清清楚楚的书名,非要加上阴影或花边,本来可以用一种图象表达的内容,非要堆砌至满方休。艺术的单纯、简洁原则似乎已经过时,令人眼花缭乱的封面挤满了街头书摊。用绘画语言取代设计语言,成为书籍装帧艺术的一个误区。这届书装展明显地超越了炫耀电脑技巧的层次,做到用电脑不见电脑,把视觉信息的方便组合严格限制在“惜图如金”的程度。努力做到让绘画语言从属于、服务于设计语言,许多设计“返博为约”、“化繁为简”。花里胡哨的图象乏人问津。书名醒目、装帧单纯明快、重视平面及色彩构成、富于视觉冲击力的设计受到评委们的青睐。像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吴勇设计)、画集《世纪传薪》(李振鹏、毕学锋设计)、《中国名花》(鞠洪深设计)都以其雅洁的大气令人一见钟情,爱不释手。其二是整体观念的增强。从这届参评作品的署名和设计实际均可感受到设计家整体观念的增强。“封面设计”虽然仍在延用,但已退居次要地位;代之而起的是“整体策划”、“整体设计”、“封扉版式设计”。过去美编只是被动地关心封面,如今关心的则是整套书的选纸用料、开本大小、从版式到封扉、环衬、书套、书带、书签,每个环节都精心呵护。这次展评有的仍以封面构思取胜,如中国社科出版社的随笔集《流年碎影》(毛国宣设计)用被风吹得漫天飘飞的碎叶烘托出全书的主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更多的则是着眼于一本或一套书的整体设计,如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套书《聆听西藏》(鞠洪深设计),以纪实、小说、散文、诗歌的方式分别成册,每册既与套书格式一致又有微妙的图式变化,其整体设计很见功力。为适应这一机制,不少出版社导入CIS工程,打破原有建制,成立了策划室或设计工作室,不仅对一个时期的选题统筹规划,而且对整个出版社的理念、行为、标徽、营销进行战略设计。设计的地位悄然进行着由被动到主动、由局部到整体的战略转移。这是一场从设计观念到设计体制的深刻变革。 其三是科技设计的崛起。由于科技的内容较难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科技图书成为设计的难题。但从另一角度看,它也为设计者运用比喻、象征、抽象等语言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这次展评,天津科技出版社的两本书获得高度评价:《中国急腹症治疗学》(王众设计〕封面右侧一个木雕裸体分为上下两段,在断开的腹部位置是一绞成疙瘩的绳结,生动简洁地表现了急腹症发作时绞拧般疼痛的感觉。《临床骨科学》(白姑设计)封面斜置的一段接活的圆木顶端长出了绿芽,它与固定支撑的铁架恰恰构成一个中文的“人”字,前者以偶人代真人,后者以接木喻接骨,都以设计语言的“距离美”避免了恶性生理刺激,引发人的类比联想,在诗意的层次加深读者印象。 其四是插图艺术的初醒。文学书籍的插图在五、六十年代曾一度辉煌,后来渐渐退隐,文字图书变得素面朝天,了无画趣。近年来在张守义、卫水山、王晖等设计家的一再呼吁下渐呈复苏之势。这次展评的少年儿童读物和社科文艺读物中插图的分量有所增加,且水粉、水彩、水墨、刻纸等品种丰富,画艺高超。湖南少儿出版社《童年的梦》采用“先画后写”的编创方式,其插图获得一致好评。当然与读者的需要相比,插图还远未达到繁荣之势,但这已是可喜的苗头。 其五是设计新人的涌现。目前,虽然各出版社设计力量强弱不等,但是都认识到设计对于一个出版社举足轻重的地位,都竭力物色一定的设计看家高手。除了设计人才的合理流动、自然调整外,从中央工艺美院、中央美术学院院设计系、北京印刷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新毕业的一些设计新秀陆续充实到各个出版单位。他们的文化素质高,设计观念新,能熟练掌握使用电脑,热爱设计事业,具有敬业精神,证明设计业后继有人。这次评奖中,不同小组、从不同角度的推荐奖项,往往出自同一作者之手,为避免作者重复只得忍痛割爱,但这些在各组均崭露头角的优秀设计家,已深深印在评委们心中。他们是中国设计的中坚和希望。
在我国出版市场的逐步开放,图书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书籍装帧设计飞速发展并对出版业有着积极的意义。书籍装帧设计作为一门造型艺术,要求设计不仅仅要突出书籍本身的内容,更要巧妙地运用装帧特有的艺术语言,为读者构筑丰富的审美空间、传达书籍的精神和情感,并令读者视觉和心理都得到畅快的美感享受。色彩是书籍装帧的要素之一,因其强烈的视觉感知功能和情感表达优势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色彩与掌握合理运用色彩的方法是认识书籍装帧、完成图书整体设计的有效途径。 1.色彩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作用 著名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说道:“何谓美的书籍,简言之是那些读来有趣、受之有益,得到大众欢迎,内容与形式统一,并具审美与功能价值的书籍。”书籍装帧设计的目的即要挖掘书籍的美、创造书籍的美,用艺术手段结合书籍内涵通过视觉呈现来充分表达书籍的美。 从视觉艺术角度来说,色彩可称得上是装帧设计的第一要素,它对于书籍装帧极为重要。色彩传达的情感丰富而细腻,因为它能通过人眼的生理功能和冲击作用影响到心理,产生情绪的波动,使读者对图书爱不释手,产生购买行动――这就是色彩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在进行装帧设计时需要考究的重点。 2.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色彩运用 封面、插图和扉页等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们的色彩运用是影响书籍的重要因素。 (1)封面的色彩 封面可以说是书籍装帧中的“门面”,其设计是在平面上运用视觉语言揭示书籍的内容或性质。随着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对于封面设计的要求不是停留在堆砌文字和图形、按部就班地传达信息之层面;更需要结合书籍的丰富内涵传达意境和视觉艺术美感,形式上做到主次分明、层次清晰、简而不空。其中色彩的处理正是直接影响书籍封面设计重要一关。 色彩作为令书籍封面设计引人注目的主要艺术语言,得体的视觉表现和艺术处理能吸引读者的视觉,为整个书籍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在设计封面色彩时要重视封面的功能性,合理处理色彩块面的并置关系;可以通过色相、纯度、明度对比的效果,来表达不同的内涵和思想;同时还要注意色彩的对比关系,在对比中求统一、协调,达到平衡的艺术美感。 (2)书脊的色彩 书脊是整体造型的重要因素,面积虽小但却是封面和封底的连接点。当图书立于书架上时,这有限的几厘米面积却成为图书销售中的促销“先锋”:在内容上,它首先交代了书名、作者及出版社;在艺术处理上它是全书设计的纽带,又作为图书整体形象的代表最先呈现在读者眼前。书脊的色彩运用常通过单纯的、对比强烈的色块来吸引读者视觉;与封面和封底统一于同一平面共同产生出读者与作者之间一种潜移默化的共鸣,给读者深刻的第一印象。因此,其感染力是不可忽视。 (3)扉页的色彩 扉页就像是书里的“屏风”, 一般是在封面后的第一页或第二页印上书名、作者姓名、出版单位等,即是封面与正文部分的过渡。扉页的色彩与封面的要求有所不同,它也许没有太多的视觉冲击,色彩的对比度也不会过于强烈,更多的是比较安静地存在,与图文共同组合,作为整个书籍装帧的辅助体现书的格调和内涵。 (4)书籍插图的色彩 插图设计是活跃书籍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常用于诠释文字内容、辅助版式、丰富书籍视觉表现。目前书籍里的插图设计主要是绘画创作稿、摄影作品和电脑设计图形等几种,而每一种都通过图案元素与色彩来表达作品的艺术性,如:摄影作品多客观地表达事物,强调固有色、光源色与环境色地调和搭配;绘画创作类插图形式自由,色彩主观、简练,重视情绪地表达;而多用于科幻非现实的电脑设计类插图则追求夸张、浓烈的装饰色彩。――通常每幅插图本身已是完整的图形作品,具有个性的色彩表现,不论是创作还是选用插图都要考虑到它的色彩是否能表达与文字对应的内涵,是否与整个版面的色彩相呼应,是否能与整个书籍装帧的基调相统一。 (5)书籍内文部分的色彩 内文是书籍的核心也是读者接触最为密切的部分,随着读者对书籍的要求提高,其版面设计包括色彩的运用也成为整个装帧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内文的色彩运用建立在与各种设计元素融合,符合图书的性质,服务于读者对象的基础之上。灵活调整色彩在版面的面积比例关系和色块的形状、位置,主动依靠先进的材料和工艺来服务色彩的功能性是对内文色彩运用的方法:在文字部分依据书籍格调,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标题、正文与页码等可使书籍既利于阅读又刺激情绪;很多书籍在内文页面使用调和的色彩作为底色,有的直接采用黄、绿色的承印纸张,以达到保护视力、减轻视觉疲劳的功能――这在现在的儿童读物、教科书中都已科学地运用;如陶瓷、剪纸、戏曲脸谱等艺术气息浓厚的书籍的内文部分更需合理运用色彩来与主题统一,增强其个性和韵律…… 综上所述,书籍装帧设计中涉及的各个部分都需要合理地运用色彩,使色彩与书籍内外部设计和谐一致,既方便阅读又给读者以视觉及感官的美感享受。 3.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合理运用色彩的方法 (1)整体的色彩设计 “书籍装帧既是立体的,也是平面的,这种立体是由许多平面所组成的。不仅从外表上能看到封面、封底和书脊三个面,而且从外入内,随着人的视觉流动,每一页都是平面的。所有这些平面都要进行装帧设计,给人以美的感受。”――这也就是说,进行书籍装帧色彩设计不光是设计单个封面或是插图的色彩,而是要将书籍各个部分集合成整体来把握色彩。 首先,我们要看到所设计的书籍其色彩给人的整体印象。一般来说设计少儿刊物的色彩,可针对幼儿稚嫩、单纯等特点,减弱对比的力度,强调轻快明亮的色调;女性书刊的色调可以选择柔美、妩媚、宁静的色彩;艺术类刊物的色彩则要有深度,色彩丰富但不轻浮、媚俗;而专业性学术刊物的色彩要求严肃、高雅,不适宜高纯度的色相对比等等。 然后,就如同绘画一般在大的基调上进行“细节的刻画”。通过封面、环衬、扉页、内页正文和插图的每个细节上强调色彩关系,讲究色相、纯度、明度等营造的色彩感受;同时也要把握封面与内页、封面与环衬及扉页、扉页与内页的色彩联系,注意它们之间的色彩调和,切勿突兀和生硬。这样从整体到细节,从无序到有序,从感性遐想到逻辑思考使整本书具有节奏,产生流动感。 最后,还要进行整体调整。为免书籍的每个组成部分其色彩顾此失彼,作为设计师还得从整体出发,审视整本书的宏观效果,对局部色彩整合,研究色彩在整个装帧设计中的布局合理性,以及色彩冷暖关系与书籍本身内涵的结合等。 (2)重视与印刷工艺结合 书籍装帧中的色彩运用还须考虑到印刷的方式、油墨的性能、纸张材料以及印刷工艺的效果等……包括在对印后加工工艺的处理上,色彩与工艺的协调就直接影响装帧效果:如书籍封面在进行四色印刷后再进行烫金、银等,就必须考虑到烫金基材的颜色是否与原本的印刷色彩搭配协调,合理运用工艺搭配色彩是锦上添花,否则便是画蛇填足了。 (3)人性化的色彩 设计以人为本,书籍装帧设计即是以读者为对象,而恰当到位的色彩成为读者与书籍交流的媒介。要使色彩设计乃至整个书籍装帧具有生命力需要针对读者诸多方面进行研究: 每套书都有相对应的读者群,也由于其各自年龄、性别的不同,风俗及文化素养、职业等差异,都会对色彩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那么了解这些差异性,找准该书籍的读者定位群体便是合理运用色彩、做好装帧设计的基础。而后在进行书籍装帧设计时对每一种色调、配色上尽可能地结合其各自审美习惯与色彩心理来理解。 现代装帧设计中要注意到读者对书的渴望除了内容还有情感。色彩在塑造书籍个性和创造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同的色彩传递的情绪是不同的。作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光是了解书籍的内容也在体会书的内涵时带入个人的情感,于是或有意或无意地接受这些色彩的表达,并对色彩以及整本书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得设身处地为读者考虑到这些色彩带来的情感,根据书的内涵来进行色调、明暗度、对比度的调和。如情感表达强烈的书在色彩上就可以加强对比度,用色纯度可以较高;情感表达是比较低调的、含蓄的书籍便可以降低整个书籍装帧的色彩对比度,包括在选择纸张时都可以考虑本身具底色的明度较低的材料。进行装帧设计时结合书籍本身的情感用色彩表达出来,这是让读者更加理解书籍的内涵,让阅读成为精彩生活体验的一种有效的设计手段。 4.结语 一本书中的色彩运用不在于色彩堆砌的多少,关键在于能结合书籍内涵通过视觉的表达为书籍注入节奏与韵律。作为设计师应研究色彩特性、熟悉读者的色彩习惯和爱好,系统地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知识,从全局出发,从整体出发,用视觉艺术创作“美的书籍”来满足千变万化的图书市场。 参考文献: 1.马也,仇永波《色彩基础》第三版 [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年。 2.王井起《浅议书籍装帧的整体设计》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 3. 李杨《浅谈书籍装帧设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网,2005年。 黄 艳 :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傅琳
朋友你好,你所要的先从我提供的网址中找几篇参考论文, 真心希望能够对你有。 若不满意我给你些网址你还可以自己再找,祝你好运! 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锦 一、 综合类 1、蓝之韵论文 门类较全。 2、学生大论文中心 3、蜂朝无忧论文网 门类很全。 4、论文下载中心 门类很全。 5、论文帝国
在我国出版市场的逐步开放,图书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书籍装帧设计飞速发展并对出版业有着积极的意义。书籍装帧设计作为一门造型艺术,要求设计不仅仅要突出书籍本身的内容,更要巧妙地运用装帧特有的艺术语言,为读者构筑丰富的审美空间、传达书籍的精神和情感,并令读者视觉和心理都得到畅快的美感享受。色彩是书籍装帧的要素之一,因其强烈的视觉感知功能和情感表达优势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色彩与掌握合理运用色彩的方法是认识书籍装帧、完成图书整体设计的有效途径。 1.色彩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作用 著名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说道:“何谓美的书籍,简言之是那些读来有趣、受之有益,得到大众欢迎,内容与形式统一,并具审美与功能价值的书籍。”书籍装帧设计的目的即要挖掘书籍的美、创造书籍的美,用艺术手段结合书籍内涵通过视觉呈现来充分表达书籍的美。 从视觉艺术角度来说,色彩可称得上是装帧设计的第一要素,它对于书籍装帧极为重要。色彩传达的情感丰富而细腻,因为它能通过人眼的生理功能和冲击作用影响到心理,产生情绪的波动,使读者对图书爱不释手,产生购买行动――这就是色彩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在进行装帧设计时需要考究的重点。 2.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色彩运用 封面、插图和扉页等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们的色彩运用是影响书籍的重要因素。 (1)封面的色彩 封面可以说是书籍装帧中的“门面”,其设计是在平面上运用视觉语言揭示书籍的内容或性质。随着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对于封面设计的要求不是停留在堆砌文字和图形、按部就班地传达信息之层面;更需要结合书籍的丰富内涵传达意境和视觉艺术美感,形式上做到主次分明、层次清晰、简而不空。其中色彩的处理正是直接影响书籍封面设计重要一关。 色彩作为令书籍封面设计引人注目的主要艺术语言,得体的视觉表现和艺术处理能吸引读者的视觉,为整个书籍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在设计封面色彩时要重视封面的功能性,合理处理色彩块面的并置关系;可以通过色相、纯度、明度对比的效果,来表达不同的内涵和思想;同时还要注意色彩的对比关系,在对比中求统一、协调,达到平衡的艺术美感。 (2)书脊的色彩 书脊是整体造型的重要因素,面积虽小但却是封面和封底的连接点。当图书立于书架上时,这有限的几厘米面积却成为图书销售中的促销“先锋”:在内容上,它首先交代了书名、作者及出版社;在艺术处理上它是全书设计的纽带,又作为图书整体形象的代表最先呈现在读者眼前。书脊的色彩运用常通过单纯的、对比强烈的色块来吸引读者视觉;与封面和封底统一于同一平面共同产生出读者与作者之间一种潜移默化的共鸣,给读者深刻的第一印象。因此,其感染力是不可忽视。 (3)扉页的色彩 扉页就像是书里的“屏风”, 一般是在封面后的第一页或第二页印上书名、作者姓名、出版单位等,即是封面与正文部分的过渡。扉页的色彩与封面的要求有所不同,它也许没有太多的视觉冲击,色彩的对比度也不会过于强烈,更多的是比较安静地存在,与图文共同组合,作为整个书籍装帧的辅助体现书的格调和内涵。 (4)书籍插图的色彩 插图设计是活跃书籍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常用于诠释文字内容、辅助版式、丰富书籍视觉表现。目前书籍里的插图设计主要是绘画创作稿、摄影作品和电脑设计图形等几种,而每一种都通过图案元素与色彩来表达作品的艺术性,如:摄影作品多客观地表达事物,强调固有色、光源色与环境色地调和搭配;绘画创作类插图形式自由,色彩主观、简练,重视情绪地表达;而多用于科幻非现实的电脑设计类插图则追求夸张、浓烈的装饰色彩。――通常每幅插图本身已是完整的图形作品,具有个性的色彩表现,不论是创作还是选用插图都要考虑到它的色彩是否能表达与文字对应的内涵,是否与整个版面的色彩相呼应,是否能与整个书籍装帧的基调相统一。 (5)书籍内文部分的色彩 内文是书籍的核心也是读者接触最为密切的部分,随着读者对书籍的要求提高,其版面设计包括色彩的运用也成为整个装帧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内文的色彩运用建立在与各种设计元素融合,符合图书的性质,服务于读者对象的基础之上。灵活调整色彩在版面的面积比例关系和色块的形状、位置,主动依靠先进的材料和工艺来服务色彩的功能性是对内文色彩运用的方法:在文字部分依据书籍格调,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标题、正文与页码等可使书籍既利于阅读又刺激情绪;很多书籍在内文页面使用调和的色彩作为底色,有的直接采用黄、绿色的承印纸张,以达到保护视力、减轻视觉疲劳的功能――这在现在的儿童读物、教科书中都已科学地运用;如陶瓷、剪纸、戏曲脸谱等艺术气息浓厚的书籍的内文部分更需合理运用色彩来与主题统一,增强其个性和韵律…… 综上所述,书籍装帧设计中涉及的各个部分都需要合理地运用色彩,使色彩与书籍内外部设计和谐一致,既方便阅读又给读者以视觉及感官的美感享受。 3.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合理运用色彩的方法 (1)整体的色彩设计 “书籍装帧既是立体的,也是平面的,这种立体是由许多平面所组成的。不仅从外表上能看到封面、封底和书脊三个面,而且从外入内,随着人的视觉流动,每一页都是平面的。所有这些平面都要进行装帧设计,给人以美的感受。”――这也就是说,进行书籍装帧色彩设计不光是设计单个封面或是插图的色彩,而是要将书籍各个部分集合成整体来把握色彩。 首先,我们要看到所设计的书籍其色彩给人的整体印象。一般来说设计少儿刊物的色彩,可针对幼儿稚嫩、单纯等特点,减弱对比的力度,强调轻快明亮的色调;女性书刊的色调可以选择柔美、妩媚、宁静的色彩;艺术类刊物的色彩则要有深度,色彩丰富但不轻浮、媚俗;而专业性学术刊物的色彩要求严肃、高雅,不适宜高纯度的色相对比等等。 然后,就如同绘画一般在大的基调上进行“细节的刻画”。通过封面、环衬、扉页、内页正文和插图的每个细节上强调色彩关系,讲究色相、纯度、明度等营造的色彩感受;同时也要把握封面与内页、封面与环衬及扉页、扉页与内页的色彩联系,注意它们之间的色彩调和,切勿突兀和生硬。这样从整体到细节,从无序到有序,从感性遐想到逻辑思考使整本书具有节奏,产生流动感。 最后,还要进行整体调整。为免书籍的每个组成部分其色彩顾此失彼,作为设计师还得从整体出发,审视整本书的宏观效果,对局部色彩整合,研究色彩在整个装帧设计中的布局合理性,以及色彩冷暖关系与书籍本身内涵的结合等。 (2)重视与印刷工艺结合 书籍装帧中的色彩运用还须考虑到印刷的方式、油墨的性能、纸张材料以及印刷工艺的效果等……包括在对印后加工工艺的处理上,色彩与工艺的协调就直接影响装帧效果:如书籍封面在进行四色印刷后再进行烫金、银等,就必须考虑到烫金基材的颜色是否与原本的印刷色彩搭配协调,合理运用工艺搭配色彩是锦上添花,否则便是画蛇填足了。 (3)人性化的色彩 设计以人为本,书籍装帧设计即是以读者为对象,而恰当到位的色彩成为读者与书籍交流的媒介。要使色彩设计乃至整个书籍装帧具有生命力需要针对读者诸多方面进行研究: 每套书都有相对应的读者群,也由于其各自年龄、性别的不同,风俗及文化素养、职业等差异,都会对色彩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那么了解这些差异性,找准该书籍的读者定位群体便是合理运用色彩、做好装帧设计的基础。而后在进行书籍装帧设计时对每一种色调、配色上尽可能地结合其各自审美习惯与色彩心理来理解。 现代装帧设计中要注意到读者对书的渴望除了内容还有情感。色彩在塑造书籍个性和创造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同的色彩传递的情绪是不同的。作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光是了解书籍的内容也在体会书的内涵时带入个人的情感,于是或有意或无意地接受这些色彩的表达,并对色彩以及整本书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得设身处地为读者考虑到这些色彩带来的情感,根据书的内涵来进行色调、明暗度、对比度的调和。如情感表达强烈的书在色彩上就可以加强对比度,用色纯度可以较高;情感表达是比较低调的、含蓄的书籍便可以降低整个书籍装帧的色彩对比度,包括在选择纸张时都可以考虑本身具底色的明度较低的材料。进行装帧设计时结合书籍本身的情感用色彩表达出来,这是让读者更加理解书籍的内涵,让阅读成为精彩生活体验的一种有效的设计手段。 4.结语 一本书中的色彩运用不在于色彩堆砌的多少,关键在于能结合书籍内涵通过视觉的表达为书籍注入节奏与韵律。作为设计师应研究色彩特性、熟悉读者的色彩习惯和爱好,系统地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知识,从全局出发,从整体出发,用视觉艺术创作“美的书籍”来满足千变万化的图书市场。 参考文献: 1.马也,仇永波《色彩基础》第三版 [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年。 2.王井起《浅议书籍装帧的整体设计》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 3. 李杨《浅谈书籍装帧设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网,2005年。 黄 艳 :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傅琳
书籍装帧设计的新态势其一是花哨繁杂的克服。电脑美术的普及,给平面设计带来了许多方便,各种图象通过扫描仪可以手到擒来;加之后现代观念的影响,更使视觉信息的拼组叠合成为时髦。于是书籍装帧一度出现滥用电脑的现象。本来是清清楚楚的书名,非要加上阴影或花边,本来可以用一种图象表达的内容,非要堆砌至满方休。艺术的单纯、简洁原则似乎已经过时,令人眼花缭乱的封面挤满了街头书摊。用绘画语言取代设计语言,成为书籍装帧艺术的一个误区。这届书装展明显地超越了炫耀电脑技巧的层次,做到用电脑不见电脑,把视觉信息的方便组合严格限制在“惜图如金”的程度。努力做到让绘画语言从属于、服务于设计语言,许多设计“返博为约”、“化繁为简”。花里胡哨的图象乏人问津。书名醒目、装帧单纯明快、重视平面及色彩构成、富于视觉冲击力的设计受到评委们的青睐。像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吴勇设计)、画集《世纪传薪》(李振鹏、毕学锋设计)、《中国名花》(鞠洪深设计)都以其雅洁的大气令人一见钟情,爱不释手。其二是整体观念的增强。从这届参评作品的署名和设计实际均可感受到设计家整体观念的增强。“封面设计”虽然仍在延用,但已退居次要地位;代之而起的是“整体策划”、“整体设计”、“封扉版式设计”。过去美编只是被动地关心封面,如今关心的则是整套书的选纸用料、开本大小、从版式到封扉、环衬、书套、书带、书签,每个环节都精心呵护。这次展评有的仍以封面构思取胜,如中国社科出版社的随笔集《流年碎影》(毛国宣设计)用被风吹得漫天飘飞的碎叶烘托出全书的主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更多的则是着眼于一本或一套书的整体设计,如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套书《聆听西藏》(鞠洪深设计),以纪实、小说、散文、诗歌的方式分别成册,每册既与套书格式一致又有微妙的图式变化,其整体设计很见功力。为适应这一机制,不少出版社导入CIS工程,打破原有建制,成立了策划室或设计工作室,不仅对一个时期的选题统筹规划,而且对整个出版社的理念、行为、标徽、营销进行战略设计。设计的地位悄然进行着由被动到主动、由局部到整体的战略转移。这是一场从设计观念到设计体制的深刻变革。 其三是科技设计的崛起。由于科技的内容较难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科技图书成为设计的难题。但从另一角度看,它也为设计者运用比喻、象征、抽象等语言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这次展评,天津科技出版社的两本书获得高度评价:《中国急腹症治疗学》(王众设计〕封面右侧一个木雕裸体分为上下两段,在断开的腹部位置是一绞成疙瘩的绳结,生动简洁地表现了急腹症发作时绞拧般疼痛的感觉。《临床骨科学》(白姑设计)封面斜置的一段接活的圆木顶端长出了绿芽,它与固定支撑的铁架恰恰构成一个中文的“人”字,前者以偶人代真人,后者以接木喻接骨,都以设计语言的“距离美”避免了恶性生理刺激,引发人的类比联想,在诗意的层次加深读者印象。 其四是插图艺术的初醒。文学书籍的插图在五、六十年代曾一度辉煌,后来渐渐退隐,文字图书变得素面朝天,了无画趣。近年来在张守义、卫水山、王晖等设计家的一再呼吁下渐呈复苏之势。这次展评的少年儿童读物和社科文艺读物中插图的分量有所增加,且水粉、水彩、水墨、刻纸等品种丰富,画艺高超。湖南少儿出版社《童年的梦》采用“先画后写”的编创方式,其插图获得一致好评。当然与读者的需要相比,插图还远未达到繁荣之势,但这已是可喜的苗头。 其五是设计新人的涌现。目前,虽然各出版社设计力量强弱不等,但是都认识到设计对于一个出版社举足轻重的地位,都竭力物色一定的设计看家高手。除了设计人才的合理流动、自然调整外,从中央工艺美院、中央美术学院院设计系、北京印刷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新毕业的一些设计新秀陆续充实到各个出版单位。他们的文化素质高,设计观念新,能熟练掌握使用电脑,热爱设计事业,具有敬业精神,证明设计业后继有人。这次评奖中,不同小组、从不同角度的推荐奖项,往往出自同一作者之手,为避免作者重复只得忍痛割爱,但这些在各组均崭露头角的优秀设计家,已深深印在评委们心中。他们是中国设计的中坚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