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河传英专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河传英专毕业论文

步骤一:选题 英语专业的论文的选题很重要,选对了题,接下来的写作就会很顺利,否则不然。 步骤二:开题报告 要给自己的论文拟定一个标题,然后给这个标题构思一个主题,也就是整篇论文到底在讲什么,要论述什么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接着,构思自己文章的大致框架,也就是提纲。 步骤三:正文(重点) 1.开题报告确定之后,就要开始论文正文部分的写作了。开始写正文之前还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摘要部分的写作。 2.英语论文写作对原创性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是直接引用的内容不得超过30% 论文一定要自己动手写,不然答辩的时候就会一头雾水。

:现在本科学历,如果能找人进事业单位,还是可以的,如果是到普通公司打工,基本老板看的都是实际能力,能为公司带来什么效益,对学历要求不是那么严格。

先不要着急。 论文答辩的时候,给5分钟自述只是一个形式上的要求。通常不会有人非得要求你一定要讲足5分钟的。那些老师通常不会太认真听滴...:) 非要凑够5分钟的话,就说你的写作原由,内容提要,主要观点什么的,最重要的是,你要说说文中你认为的亮点。

我发表英文文章的个人经验 (1)多看专业核心外文期刊的相关文章,向别人学习相关的写作,包括单词、语句,甚至是段落和文章结构。比如老外写的前言部分,往往都进行了综合归纳,如果我们看到这样的文章,一定要多多拜读。 (2)注意文章的逻辑性,打算投往高级别的国际期刊更是如此。一些国外编辑和审稿人对中国人写的文章存在一种怀疑的态度,因此我们自身的文章必须具有足够的事实证据,推理严密,只有这样才能够“打动”编辑和审稿人的心。 (4)写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新观点或者新的idea,不能是大量实验数据的堆砌。老外一般喜欢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记住文章是交流学术思想的,不是交流实验工作量的。 (5)注意英语语言。这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有质的飞越,但是平时多积累是绝对有益处的,当然如果请国外的朋友或者在国外留学多年的朋友帮着修改语言,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6)其他需要注意的小地方: A:严格遵循“作者须知”的规定,尊重拟投稿期刊所惯用的论文结构,特别注意图表的位置(一些期刊要求图表在文中,一些则要求图表放在文字部分之后),投稿的份数要足够,重视稿件给编辑和审稿人的“第一印象”。 B:核对通讯作者详细的通信地址、E-mail地址、电话号码、传真号码等。 C:务必遵照期刊的要求将稿件投寄给指定的收稿人或收稿单位(期刊的编辑部、编委会、主编、执行编委或助理编辑)。 D:与编辑部联系的所有信件(包括磁盘、打印稿或复印件等),都应标注联系作者的姓名。

专业原创代写,需要联系

自考本科段英语论文的标准应该和全日制英语本科论文相同,但老师会酌情放宽给分,毕竟自考和全日制水平会有点差别。 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 英文正文, 7000字以上。加reference。 具体格式可参考网上的MIA论文格式。

我不是自己写的,找脚印论文网写的,又不贵,还能节约点时间泡妞呢。哈哈

有文学方面,翻译学方面,教学法方面的。自己选一个方向,再定题目,写开提报告,再找资料啥的。

有五个方向 英语教学方向 语言学方向 英美文学 英美文化 翻译方向

毕业论文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考核论文成绩的基本依据之一。关于毕业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在以后的有关章节中将作详细论述,这里先说说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些原则要求。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撰写毕业论文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为现实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能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科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在选题和观点上都必须注重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注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坚持理论研究的现实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必须迈开双脚,深入实际,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这也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的基本途径。人们只有深入到实际中去,同客观事物广泛接触,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从中发现有现实意义而又适合自己研究的新课题。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层出不穷,需要研究的问题遍布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对现实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敏感性,善于捕捉那些生动而具有典型性的现实材料,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就能从中引出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高毕业论文的价值。当然撰写毕业论文可选择的课题十分广泛,并不只限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研究专业基本理论,中西方比较研究等。但无论选择什么研究课题,都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历史的研究中吸取有益于现实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对外国的研究中,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或为我国的对外政策提供某些依据。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必须认真读书,掌握理论武器。 *** 同志指出:“强调联系实际,绝不意味着否定读书的重要,恰恰相反,更要认真地读,反复地读,深钻苦研,做到真正读懂弄通。否则,没有掌握理论,怎么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求是》杂志1989年第24期)认真读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好专业课,具备专业基础知识。这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具备了相应水平的知识积累,才能理解一定深度的学术问题;同时,也只有具备了某一特定的知识结构,才能对某学科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正如黑格尔所说,在讨论学术问题之前,必须“先有具备某种程度的知识”,否则,“没有凭借作为讨论出发的根据,于是他们只能徘徊于模糊空疏以及毫无意义的情况中”。(小逻辑》第三版序言)二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成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虽然并不直接提供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答案,但它对我们如何正确地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毕业论文的写作。 二、立论要科学,观点要创新 (一)立论要科学 毕业论文的科学性是指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内容能够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是从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出来,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科学研究作用就在于揭示规律,探索真理,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拓前进的道路。判断一篇论文有无价值或价值之大小,首先是看文章观点和内容的科学性如何。 文章的科学性首先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周密而详尽的调查研究。掌握大量丰富而切合实际的材料,使之成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2 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其次,文章的科学性通常取决于作者在观察、分析问题时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研究中,既不容许夹杂个人的偏见,又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不着边际地凭空臆想,而必须从分析出发,力争做到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再次,文章是否具有科学性,还取决于作者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写作毕业论文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运用前人提出的科学理论去探索新的问题。因此,必须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前人的理论,具有广博而坚实的知识基础。如果对毕业论文所涉及领域中的科学成果一无所知,那就根本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论文。 (二)观点要创新 毕业论文的创新是其价值所在。文章的创新性,一般来说,就是要求不能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而必须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学术论文之所以要有创新性,这是由科学研究的目的决定的。从根本上说,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就是为了认识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领域,学术论文的写作则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因此,研究和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论文如果毫无创造性,就不成其为科学研究,因而也不能称之为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虽然着眼于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但创造性仍是其着力强调的一项基本要求。 当然,对学术论文特别是毕业论文创造性的具体要求应作正确的理解。它可以表现为在前人没有探索过的新领域,前人没有做过的新题目上做出了成果;可以表现为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有新的发现或提出了新的看法,形成一家之言3也可以表现为从一个新的角度,把已有的材料或观点重新加以概括和表述。文章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提出解决的方案,这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即使只是提出某种新现象、新问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这也不失为一种创造性。国家科委成果局在1983年3月发布的《发明奖励条例》中指出:“在科学技术成就中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才是发明,……至于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成就,则是发现。”条例中对“新”作了明确规定:“新”是指前人所没有的。凡是公知和公用的,都不是“新”。这些规定,可作为我们衡量毕业论文创造性的重要依据。 根据《条例》所规定的原则,结合写作实践,衡量毕业论文的创造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来考虑: (1)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识和看法。 (2)虽是别人已研究过的问题,但作者采取了新的论证角度或新的实验方法,所提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人以启发。 (3)能够以自已有力而周密的分析,澄清在某一问题上的混乱看法。虽然没有更新的见解,但能够为别人再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和方法。 (4)用较新的理论、较新的方法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取得一定的效果。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等。 (5)用相关学科的理论较好地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学科中的问题。 (6)用新发现的材料(数据、事实、史实、观察所得等)来证明已证明过的观点。 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要求对前人已有的结论不盲从,而要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否定那些陈旧过时的结论,这不仅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还必须具有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总是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和吸收前人的成果。但是这种学习不是不加分析地生吞活剥,而是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和发展。 三、论据要翔实,论证要严密 (一)论据要翔实 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仅有一个好的主题和观点是不够的,它还必须要有充分、翔实的论据材料作为支持。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是毕业论文有别于一般性议论文的明显特点。一般性议论文,作者要证明一个观点,有时只需对一两个论据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而毕业论文则必须以大量的论据材料作为自己观点形成的基础和确立的支柱。作者每确立一个观点,必须考虑:用什么材料做主证,什么材料做旁证;对自己的观点是否会有不同的意见或反面意见,对他人持有的异议应如何进行阐释或反驳。毕业论文要求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见解切切实实是属于自己的,而要使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就必须有大量的、充分的、有说服力的理由来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3 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毕业论文的论据要充分,还须运用得当。一篇论文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研究工作所得,古今中外的事实事例、精辟的论述、所有的实践数据、观察结果、调查成果等全部引用进来,而是要取其必要者,舍弃可有可无者。论据为论点服务,材料的简单堆积不仅不能证明论点,强有力地阐述论点,反而给人以一种文章拖咨、杂乱无章、不得要领的感觉。因而在已收集的大量材料中如何选择必要的论据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说,要注意论据的新颖性、典型性、代表性,更重要的是考虑其能否有力地阐述观点。 毕业论文中引用的材料和数据,必须正确可靠,经得起推敲和验证,即论据的正确性。具体要求是,所引用的材料必须经过反复证实。第一手材料要公正,要反复核实,要去掉个人的好恶和想当然的推想,保留其客观的真实。第二手材料要究根问底,查明原始出处,并深领其意,而不得断章取义。引用别人的材料是为自己的论证服务,而不得作为篇章的点缀。在引用他人材料时,需要下一番筛选、鉴别的功夫,做到准确无误。写作毕业论文,应尽量多引用自己的实践数据、调查结果等作为佐证。如果文章论证的内容,是作者自己亲身实践所得出的结果,那么文章的价值就会增加许多倍。当然,对于掌握知识有限、实践机会较少的大学生来讲,在初次进行科学研究中难免重复别人的劳动,在毕业论文中较多地引用别人的实践结果、数据等,在所难免。但如果全篇文章的内容均是间接得来的东西的组合,很少有自己亲自动手得到的东西,那也就完全失去了写作毕业论文的意义。 (二)论证要严密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要严密、富有逻辑性,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从文章全局来说,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程序,使人们的逻辑程序和认识程序统一起来,全篇形成一个逻辑整体。从局部来说,对于某一问题的分析,某一现象的解释,要体现出较为完整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 毕业论文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文章样式,它诉诸理解大量运用科学的语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从已知推测未知,各种毕业论文都是采用这种思维形式。社会科学论文往往是用已知的事实,采取归纳推理的形式,求得对未知的认识。要使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必须做到:(1)概念判断准确,这是逻辑推理的前提;(2)要有层次、有条理的阐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3)要以论为纲,虚实结合,反映出从“实”到“虚”,从“事”到“理”,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 此外,撰写毕业论文还应注意文体式样的明确性、规范性。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科普读物、可行性报告、宣传提纲等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写作方法上不能互相混同。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对具有独立个性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英语教学在中国大学 教育 领域已经占据着主导地位20多年。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英语专业 毕业 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议 商务英语 的译翻译技巧

[摘 要]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营销等跨国商务运作的日益频繁,商务英语翻译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和媒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商务英语是一门具有专门用途的英语,形成了自身的文体特征,它要求选词恰当、精确,具有用语礼貌、表意清晰。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必须具有一定的翻译技巧,才能在商务交流中体现它的实用效果。

商务英语是为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专业学科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所涉及的专业范围很广,并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文体复杂。商务英语翻译要求翻译者具备丰富的商务理论和商务实践知识,为了提高翻译质量,翻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

第一,翻译者的汉语功底要好。很多人往往忽视这一点,认为汉语是自己的母语,凭着自己原来的底子应付翻译中的问题,是绰绰有余的。然而在真正的翻译过程中,为了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有时好不容易想出来了也觉得不够理想。由此可见,汉语表达能力和对汉语理解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翻译的好坏。下功夫学好汉语,打好汉语基础对于翻译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英语语言能力要强。全面的语法知识和大量的词汇量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大量的词汇量,而没有较好的英语语法知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理解肯定是错误百出,而且牛头不对马嘴。因此我们要提高在英汉翻译中对于英文 句子 理解的准确性及汉英翻译中英文表达的准确性。

第三,知识面要广。商务英语翻译中要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就要掌握商务理论和贸易实务等理论知识及贸易实践 经验 。同时译者还要具有丰富的 百科 知识,对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不说通晓,也要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一定的常识,译者的语言水平即使再高,也是无法做好翻译工作的。

一、一词多义

同一个词,由于语境不同,其词义可千差万别。试看下面几个例子:

cannot obtain credit at all in the trade. 他们生意信誉已荡然无存。

have opened the covering credit with the bank of china,london.

他们已从伦敦中国银行开立了有关信用证。

以上两个句子credit 词义都有所区别。

二、词类转译

词类转译是国际商务翻译中常见的译词技巧。常见的有名词与动词、介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1.名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如:

before the payment of these tariffs, the imported goods will bein the custody of the customs.

交关税前, 进口货物由海关保管。( 由于语法限制, 只有用名词形式,但译成汉语时,“payment”译作“交”)

2 . 介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在许多场合下, 介词转译成动词时, 需要依据上下文进行引申,具体地进行翻译。如:

we should advise you to get in touch with them for your requirements.

建议你方与他们取得联系, 洽购所需商品。

三、词义引伸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有时会遇到某些词在词典上难以找到贴切具体上下文词义,如生搬硬套,译文往往语意不清,甚至导致误解。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从该词固有基本含义出发,进一步加以引伸。例如:

the arrivals do not conform to the sample.

如果将arrival这个词的词义直接放入译文,显然不能正确表达原文的意义,所以需要进一步的引申。

四、词量增减

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词量增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翻译技巧。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原文上下文意思、逻辑关系以及译文语言句法特点和表达习惯,在翻译时有时增加原文字面没有出现但实际内容已包含词,或者减去原文虽有但译文语言表达用不着词。

1.增词

根据具体上下文,可增加动词、形容词、名词或别词类,但在什么时候增加什么样词,才能恰到好处,而不超出一定界限,则需要在长期的翻译过程中实践和积累。如:all cash bonus shall be subject to income tax.所有现金红利,均须缴纳所得税。(根据汉语行文习惯,增加动词)

2.减词

减词译法可以使译文言简意赅,改变翻译中逐字翻译作造成的累赘、拖沓或不符合行文习惯,甚至产生歧义的现象。 如:on condition that you sign this receipt, i will pay the money.

你在 收据 上签字,我就付款。

五、商务英语中的常用术语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中包含大量的词汇,因此对于常见词汇的精确运用在翻译中很重要。作为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就要大量的掌握这些具有商务含义的普通词和复合词和缩略词语。

如价格常用术语fob,cif 有其特定的专业内容,又如定货付款;b/l 提货单;l/c 信用证; 货到付现; 水渍险;blue chip 蓝筹股、绩优股;bad debt 呆账,等等。总之,商务英语翻译不能拘泥于形式,在保证原文的信息量最大限度地传递到译文中的前提下,翻译者可以灵活运用译入语,已达到语义信息、风格信息和文体信息的最大程度的对等,同时商务英语翻译要遵循商务专业用语。所以要求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及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葛 平: 外贸英语 函电[m].上海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4

[2]余富林等着: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3

[3]李 平:国际经贸英语教程[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4]王学文:新编经贸口译教程[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5]陈苏东 陈建平:商务英语翻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7]曾蕙兰:进出口 实用英语 [m].外文出版社,2003

[8]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浅议商务英语函电的清楚原则

摘要: 撰写高水平的商务英语函电通常要遵守七个原则, 其中清楚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但国内以清楚原则为依据进行的应用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针对清楚原则的运用, 分别从词语与句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文章 认为: 商务英语函电应尽量使用简单词语, 并注意代词的指代; 句子表达要求重点突出, 而且要有一定的连贯性。

商务英语函电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沟通工具。撰写高水平的商务英语函电通常要遵守七个原则, 其中, 清楚原则是七个原则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在现有的商务英语函电研究成果中, 以清楚原则为依据进行的应用研究较少看到。为此, 笔者拟探讨清楚原则在商务英语函电中的运用, 以帮助国际商务人士提高商务英语函电写作水平。

一、商务英语函电的清楚原则

清楚原则包含三方面: ( 1) 一个句子包含一个意思; ( 2) 句子之间应有逻辑关系; ( 3) 以简单、直接的 方法 表达。[1]清楚的表达, 能避免误会, 甚至贸易纠纷。比如说, “fluctuation in theexchange rate after the date of contract signing will be for the buyer’saccount.”[1] “fluctuation in the exchange rate”包括了汇率的上涨和跌落两种情况。如果不表达清楚, 买卖双方就会对汇率的涨落产生纠纷。避免不必要的经济纠纷, 商务英语函电撰写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清楚的原则。上述例子若想表达“合同生效后汇率的波动由买方承担”, 原句子可改为“any increase ordecrease in the exchange rate after the date of contract signing willbe for the buyer’s account.”

二、清楚原则的运用

( 1) 词语的运用

1)词语的准确无误

当你明确了要表达的想法时, 要注意选用清晰、简单的词语, 准确无误地表达你要传达的信息。避免用一些复杂、深奥的词汇。有些写信人认为复杂、深奥的词汇会让信件看起来更有水平, 更重要些。然而, 复杂的词汇会增加对方读信的难度,甚至引起理解上的误会。通常, 商务英语函电的撰写适合采用简单易懂的词汇。

2) 代词的指代

注意代词指代的对象和关系代词前后的逻辑关系。一般来说, 代词和关系代词用以修饰离它们最近的名词, 并且与所指代的名词保持人称上和数量上的一致。但代词的不恰当运用, 会引起表达上的歧义。试看以下的句子: they informedmessrs. smith and richardson that they would receive an answerin a fewdays.[1]在这个句子中, 第二个“they”指代谁呢? 是整个句子的主语“they”还是“messrs. smith and richardson”呢? 这里就产生了歧义。如何清楚地表达? 比如原意想表达“smith和richardson两位先生将在近期内得到答复”, 原句子可改为:“they informed messrs . smith and richardson that the latterwould receive an answer in a fewdays.”这样的话, “the latter”指代“messrs. smith and richardson”, 指代清楚, 句子意思明确。

3) 修饰词的位置

同一修饰词在句子的不同位置, 句子意思和侧重点将完全不同。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①we can supply 100 tons of theitemonly. ②we can supply only 100 tons of the item.在第一个句子中, “only”修饰“the item”, 意思是只提供这种项目, 没有 其它 的项目。而在第二个句子中, “only”是修饰“100 tons”, 意思是只提供100吨, 没有更多了。故修饰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其所修饰的词就不同, 意思也将有所不同, 书写商务英语函电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此外, 修饰词的位置应该是紧跟着或者靠近它所修饰的词语。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①they bought a bicycle in a smallshop in beijing which costs $ . ②they bought a bicycle for$ in a small shop in beijing. “$”是修饰“bicycle”, 说明这一辆自行车的价格, 应该靠近它所修饰的词语“bicycle”。第一个句子“which costs $ ”应移到“bicycle”后面。第二个句子不用定语从句, 直接用介词“for” 带出自行车的价格“$”, 修饰词位置正确, 整个句子简洁、清楚易懂。

( 2) 句子的逻辑结构

分词的逻辑主语与句子的主语要保持一致。[4]试分析以下句子: “being an expertin international trade, i’m sure youhave experience of solving this kind of problem.”在这个句子中,句子的主语是“i”, 而分词的逻辑主语是“you”。为保持分词的逻辑主语与句子主语一致, 原句子可改为: “being an expert ininternational trade, you certainly have experience of solving thiskind of problem.” 或者“as you are an expert in internationaltrade, i’m sure you have experience of solving this kind of problem.”。

其次, 注意句子间意思的连贯性。例如: they wrote a was addressed to mr. woods. he is the sales manager.这三个短句缺乏意思上的连贯性, 每个句子都有它独立的意思,读信人很难区分哪个句子是最重要的信息。上述句子可改为: “they wrote a letter to mr. woods, the sales manager.”改写后的句子意思清楚明确: “他们给销售部经理woods先生写了一封信。”

此外, 清楚的表达要求重点突出, 读信人不会遗漏重要的信息。我们书写商务英语函电时可以通过调整句子结构, 突出要强调的部分。比如: “we sent you 5 samples yesterday of thegoods which you requested in your letter ofmay 25 by air.”该句子包括了很多信息, 有①we sent you, ②5 samples, ③yesterday, ④the goods which you requested in your letter ofmay 25, ⑤by air。一个句子包含多种信息, 读信人很容易忽略其中某些信息。对此, 重要的信息应放在句子的前面, 通过句子结构加以强调。上述句子重要的信息有①we sent you, ②5 samples, ⑤by air。原句子可改写为: “we sent you, by air, 5 samples of goods whichyou requested in your letter ofmay 25 yesterday.”经过改写的句子重点突出, 句子意思更清晰明确。

最后, 句子中简洁的情节有利于清楚的表达。如“we haveyour check of october 17 in the amount of $500, and wish at thistime to thank you for it.”原句子是表达“我方收到贵方10月17日开具的500美元支票一张, 特此感谢。”“特此感谢”原句子用“wish at this time to thank you for it”, 用词繁琐, 使得整个句子意思不明确。如果这一个情节简化为“thank you”, 原句子改为“thank you for your check of october 17 for $500.”修改后的句子意思更清楚易懂。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清楚原则在商务英语函电写作中的运用, 分别从词语与句子进行了论述, 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尽量使用简单词语, 并注意代词的指代; (2) 句子表达要求重点突出, 而且要有一定的连贯性。

参考文献:

[ 1] 胡鉴明.商务 英语写作 [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4.

[ 2] sue kay.实用商务英语写作[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63.

[ 3] 王晓英.商务英语写作教程[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4.

[ 4] 廖瑛.实用外贸英语函电( 第二版) [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8.

摘要: 撰写高水平的商务英语函电通常要遵守七个原则, 其中清楚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但国内以清楚原则为依据进行的应用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针对清楚原则的运用, 分别从词语与句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文章认为: 商务英语函电应尽量使用简单词语, 并注意代词的指代; 句子表达要求重点突出, 而且要有一定的连贯性。

商务英语函电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沟通工具。撰写高水平的商务英语函电通常要遵守七个原则, 其中, 清楚原则是七个原则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在现有的商务英语函电研究成果中, 以清楚原则为依据进行的应用研究较少看到。为此, 笔者拟探讨清楚原则在商务英语函电中的运用, 以帮助国际商务人士提高商务英语函电写作水平。

一、商务英语函电的清楚原则

清楚原则包含三方面: ( 1) 一个句子包含一个意思; ( 2) 句子之间应有逻辑关系; ( 3) 以简单、直接的方法表达。[1]清楚的表达, 能避免误会, 甚至贸易纠纷。比如说, “fluctuation in theexchange rate after the date of contract signing will be for the buyer’saccount.”[1] “fluctuation in the exchange rate”包括了汇率的上涨和跌落两种情况。如果不表达清楚, 买卖双方就会对汇率的涨落产生纠纷。避免不必要的经济纠纷, 商务英语函电撰写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清楚的原则。上述例子若想表达“合同生效后汇率的波动由买方承担”, 原句子可改为“any increase ordecrease in the exchange rate after the date of contract signing willbe for the buyer’s account.”

二、清楚原则的运用

( 1) 词语的运用

1)词语的准确无误

当你明确了要表达的想法时, 要注意选用清晰、简单的词语, 准确无误地表达你要传达的信息。避免用一些复杂、深奥的词汇。有些写信人认为复杂、深奥的词汇会让信件看起来更有水平, 更重要些。然而, 复杂的词汇会增加对方读信的难度,甚至引起理解上的误会。通常, 商务英语函电的撰写适合采用简单易懂的词汇。

2) 代词的指代

注意代词指代的对象和关系代词前后的逻辑关系。一般来说, 代词和关系代词用以修饰离它们最近的名词, 并且与所指代的名词保持人称上和数量上的一致。但代词的不恰当运用, 会引起表达上的歧义。试看以下的句子: they informedmessrs. smith and richardson that they would receive an answerin a fewdays.[1]在这个句子中, 第二个“they”指代谁呢? 是整个句子的主语“they”还是“messrs. smith and richardson”呢? 这里就产生了歧义。如何清楚地表达? 比如原意想表达“smith和richardson两位先生将在近期内得到答复”, 原句子可改为:“they informed messrs . smith and richardson that the latterwould receive an answer in a fewdays.”这样的话, “the latter”指代“messrs. smith and richardson”, 指代清楚, 句子意思明确。

3) 修饰词的位置

同一修饰词在句子的不同位置, 句子意思和侧重点将完全不同。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①we can supply 100 tons of theitemonly. ②we can supply only 100 tons of the item.在第一个句子中, “only”修饰“the item”, 意思是只提供这种项目, 没有其它的项目。而在第二个句子中, “only”是修饰“100 tons”, 意思是只提供100吨, 没有更多了。故修饰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其所修饰的词就不同, 意思也将有所不同, 书写商务英语函电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此外, 修饰词的位置应该是紧跟着或者靠近它所修饰的词语。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①they bought a bicycle in a smallshop in beijing which costs $ . ②they bought a bicycle for$ in a small shop in beijing. “$”是修饰“bicycle”, 说明这一辆自行车的价格, 应该靠近它所修饰的词语“bicycle”。第一个句子“which costs $ ”应移到“bicycle”后面。第二个句子不用定语从句, 直接用介词“for” 带出自行车的价格“$”, 修饰词位置正确, 整个句子简洁、清楚易懂。

( 2) 句子的逻辑结构

分词的逻辑主语与句子的主语要保持一致。[4]试分析以下句子: “being an expertin international trade, i’m sure youhave experience of solving this kind of problem.”在这个句子中,句子的主语是“i”, 而分词的逻辑主语是“you”。为保持分词的逻辑主语与句子主语一致, 原句子可改为: “being an expert ininternational trade, you certainly have experience of solving thiskind of problem.” 或者“as you are an expert in internationaltrade, i’m sure you have experience of solving this kind of problem.”。

其次, 注意句子间意思的连贯性。例如: they wrote a was addressed to mr. woods. he is the sales manager.这三个短句缺乏意思上的连贯性, 每个句子都有它独立的意思,读信人很难区分哪个句子是最重要的信息。上述句子可改为: “they wrote a letter to mr. woods, the sales manager.”改写后的句子意思清楚明确: “他们给销售部经理woods先生写了一封信。”

此外, 清楚的表达要求重点突出, 读信人不会遗漏重要的信息。我们书写商务英语函电时可以通过调整句子结构, 突出要强调的部分。比如: “we sent you 5 samples yesterday of thegoods which you requested in your letter ofmay 25 by air.”该句子包括了很多信息, 有①we sent you, ②5 samples, ③yesterday, ④the goods which you requested in your letter ofmay 25, ⑤by air。一个句子包含多种信息, 读信人很容易忽略其中某些信息。对此, 重要的信息应放在句子的前面, 通过句子结构加以强调。上述句子重要的信息有①we sent you, ②5 samples, ⑤by air。原句子可改写为: “we sent you, by air, 5 samples of goods whichyou requested in your letter ofmay 25 yesterday.”经过改写的句子重点突出, 句子意思更清晰明确。

最后, 句子中简洁的情节有利于清楚的表达。如“we haveyour check of october 17 in the amount of $500, and wish at thistime to thank you for it.”原句子是表达“我方收到贵方10月17日开具的500美元支票一张, 特此感谢。”“特此感谢”原句子用“wish at this time to thank you for it”, 用词繁琐, 使得整个句子意思不明确。如果这一个情节简化为“thank you”, 原句子改为“thank you for your check of october 17 for $500.”修改后的句子意思更清楚易懂。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清楚原则在商务英语函电写作中的运用, 分别从词语与句子进行了论述, 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尽量使用简单词语, 并注意代词的指代; (2) 句子表达要求重点突出, 而且要有一定的连贯性。

参考文献:

[ 1] 胡鉴明.商务英语写作[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4.

[ 2] sue kay.实用商务英语写作[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63.

[ 3] 王晓英.商务英语写作教程[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4.

[ 4] 廖瑛.实用外贸英语函电( 第二版) [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8.

英语专业论文格式规范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题目:二号,黑体,加粗,居中,除了英语小词外,其他单词首字母都要大写;另外:除了题目外,论文中所有英文的字体均采用“Times New Roman”)

(学院、专业、学号、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小四号宋体字,加粗),依次排印在论文题目下,上空二行,居中)

【Abstract】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 (英文摘要:上空二行;题目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置于粗体方括号【】内,顶格放置;随后的内容与前面的粗体方括号【】之间空一格,不用其他任何标点符号;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不加粗;单倍行距。)

【Key Words】 idiom; comparison; English; Chinese

(英文关键词:题目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两个单词的首字母要大写,置于粗体方括号【】内,顶格放置;随后的内容与前面的粗体方括号【】之间空一格,不用任何其他标点符号,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不加粗,除了专有名词外,其他单词的首字母不大写,各单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分号之后空一格;最后一个关键词之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单倍行距。)

1. Introduction

(顶格,除了第一个单词及专有名词外,其他单词首字母都不要大写;标题最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上空两行)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 So, this essay is trying to

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oms in terms

of their essential meaning, customary usage and typical expression

(Chang Liang, 1993:44; Li Guangling, 1999).

(段落第一行缩进4个英文字符;夹注的标注法:出现在夹注中的作者必须与文后的参考文献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注意一个或多个作者间的标点符号,时间、页码等的标注法;另外,汉语参考文献的作者要以拼音形式出现,不能出现汉语姓氏;夹注出现在标点符号之前)

2.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idioms and Chinese idioms

In English, …. And it can be clearly seen in the below examples:

(1) I don’t know。我不知道。 (2) I am not a poet. 我不是诗人。 (正文中的例子以(1),(2)…为序号排列,直至最后一个例子;而①, ②…则为脚注或尾注的上标序号)

3.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idioms and Chinese idiom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idioms

(正文章节序号编制:章的编号:1. ,2., 3.,…;节的编号:…,…;小节的编号为:,

…。小节以下层次,采用希腊数字加括号为序,如(i),(ii)…;之后再采用字母加括号,如(a),

(b),…;每章题目左顶格,小四号字,加粗;每节(及小节以下)题目左顶格,小四号字,不加粗但要斜体;所有章节的题目都单独一行,最后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英语(English)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语言,由26个字母组合而成,英文字母渊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渊源于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则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英语是国际指定的官方语言(作为母语),也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一语言,英语包含约49万词,外加技术名词约30万个,是词汇最多的语言,也是欧盟以及许多国际组织以及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拥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语使用者人数,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母语使用者人数。

英语由古代从丹麦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德国、荷兰及周边移民至不列颠群岛的盎格鲁、撒克逊以及朱特部落的白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从“多屈折”变为“少屈折”,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在19至20世纪,英国以及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如今,许多国际场合都使用英语做为沟通媒介。

英语也是与电脑联系最密切的语言,大多数编程语言都与英语有联系,而且随着网络的使用,英文的使用更普及。英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苏格兰语、低地撒克逊语、丹麦语、德语、荷兰语、南非荷兰语和英语也很接近。拥有法国血统的诺曼人于11世纪征服英格兰王国,带来数万法语词汇和拉丁语词汇,很大程度地丰富了英语词汇外,相对也驱使不少原生的语汇作废。

可以选择文学作品方面的翻译,这方面的文章很多,选择的空间比较大。

呼兰河传英语毕业论文

写读后感需要真情实感,所以还是自己阅读后,自己动笔比较好,下面提供关于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一、读后感的概念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种读后感。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二、读后感的写法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

在今年的暑假,在一次偶然路过图书馆的时候,看都了有两个学生手拿一本厚厚的书,心觉奇怪,上前一问,原来是世界名著——呼兰河传。一看名字很有意思,便买了回去,准备看看。

看了这本书,一开始,我认为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书里讲了好多萧红和祖父有趣的故事。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萧红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萧红。他们爷俩经常在后园里笑个不停。所以,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还有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事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

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可以看出祖父很爱萧红。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一定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但祖父却没有。接着,萧红找到了一个破灯笼,一般的家长一定没有耐心擦干净给孩子玩,但祖父也没有。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跟着萧红。正因为有这样一位慈祥,宽容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在书里,萧红的童年就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令人向往,羡慕。

但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不但快乐,也是寂寞的。 在尾声的时候,她以孩童的目光、视角、思维直击人性的本质,自私、困顿、麻木、愚昧、凶狠、落后。野蛮的世界,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还有萧红提到她的祖父已经死了,后花园的主人也随之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凄惨、悲伤……

不得不说,萧红的童年,充实、丰富、有喜有悲,有起有伏;萧红的《呼兰河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我一时无法忘怀!

2、《呼兰河传》读后感

萧红( 1911—1943)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为祖国文学宝库留下了近万字的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

《呼兰河传》创作始于 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呼兰河传》为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

《 呼兰河传》开篇就是呼兰河城严冬的场景,仿佛为整篇作品奠定了灰白色的基调。当我初次看《呼兰河传》时,被首页中“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以及卖馒头老头所说的“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等生动有趣的言语所吸引,认为《呼兰河传》是萧红以快乐、明朗的心境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作品,而事实并非如此,尽管书中存在许多调皮、可爱的文字:“天空是发灰的,云彩也失了形状,好像被洗过砚台的水盆,有深有浅,混洞洞的。”“有二伯的行李,是零零碎碎的一掀动他的褥子,那所铺着的毡片就一片一片地好像活动的地图似的一省省的割据开来。”但是仍不能掩盖字里行间透出来的荒凉、寂寞。

《呼兰河传》中的文字如同被萧红从冰冻的水中取出一般,那种冷到骨头的寒意正是诉说着他的寂寞无奈。  笔下的呼兰河城像一部黑白的电影,镜头不停地在镇上的不同人家,不同角落里移动着,似乎是杂乱无章,每一个镜头里看不出确切的冷暖,透过他们却有着萧红的荒凉。

十字街上没有招牌的店铺,潦倒的牙医,东二街上没有声息的小学,以及唯一引起人们波澜的大泥坑,小胡同里寂寞,冷清的人家,使几个孩子最平常的争抢食物成为注目的焦点。这些“卑微平凡的实际生活”在萧红笔下显得没有一丝生气,毫无色彩。而一些热闹欢腾的场面: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 ~~~~~原本对于孩子是值得期待,令人欢欣的活动在她眼里也成为“为鬼而做,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很难再考究当时的萧红以童稚的目光看待这一番热闹欢腾是怎样的心境,却有着她创作时“人生如何,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的感慨。

萧红有着敏感而自省的个性,源于寂寞的童年, 源于父母的冷遇,他的写作,不是来自于清醒的理论指导,也不刻意地承载既定的观念,她的创作激情源自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蓬勃于心的真切感受。

虽然寂寞,却依然有温情,快乐;虽然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但是萧红得到了祖父的疼爱,“等我生来,第一给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

她与祖父“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后花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花园里边,祖父戴着一个大草帽,我带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除草,我就除草。”后花园给了萧红的童年增添了无数欢乐,锄草,吃黄瓜,捉蜻蜓,采花,捉蚱蚂,浇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上一觉,一切对她来说是多么美好,而这一切也成为整部作品中唯一让人觉得温暖的地方,还有一个贮藏室,“这里边是无尽的什么都有,这里边宝藏着的都是我所想不到的东西,使我觉得这世界上的东西怎么这样多!而且样样好玩,样样新奇。”木刀,锯子,颜料,手镯,扇子,花鞋,装满东西的箱子如宝藏一般,而这些就是她无上的快乐。 乍一看丰富多彩的童年似乎很美满,却不曾想她失去的是最珍贵的爱,父亲的冷漠无语,母亲的恶言恶语,这一切在萧红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使她的目光在投向别处时带上了敏感、忧郁。

和其他处于革命浪潮中的作家一样,萧红对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批判揭露,而不同在于她的笔触是如此平静、漠然,让人心悸于那种平静,沉默下的麻木。  在萧红生活的周围是一群愚昧、麻木、落后的人,住在危房里的买粉条的人家,花五千吊钱来驱鬼,也不愿好好对待团圆媳妇的老胡一家,刻薄自私的有二伯,以及一群喜欢看热闹的冷漠邻居。

剩下的只是一张黑白片,或许没有什么不可以撑过,被灾难压迫的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人就渐渐得无可奈何的坚强起来。其实,用坚强是不确切的,因为他们也渐渐麻木了,一切不过是为了生活,不过是因为他们觉得生下来就应该活着,这些人都却了一些七情六欲,少了喜怒哀乐似的活着。透过萧红的平静、无奈,我仿佛又能感觉到恻隐,同情。

很难明确地指出萧红通过作品要表达的是什么;五味陈杂,但一味寂寞、凄凉是令人难以忘怀的。我宁愿相信她创作是为了纪念,无论痛苦、快乐,逝去的日子总是值得纪念。因为她是一个心里充满爱却又无能为力的女子,一生追寻爱却又失去后心里拥有坚强和不堪一击的寂寞的女子。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通的人的普通的生活。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萧红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呼兰河传》是萧红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就像一副多彩的故乡画,像一首凄美的歌曲。它朴素清丽,却又沉郁,将每个细节描写的十分细腻。在手法上,作者采用了比喻和讽刺的手法,让故事意味深长。有的以旁观者的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还有的以成人的角度,对人于是进行评判。几千年前封闭的小城,就在萧红的笔下复活起来,萧红被称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呼兰河传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她的人生,她的故乡。在刻画人物中,有一个二伯的形象,作者三言两语的描述,看出了二伯的孤僻。我想:这就是萧红塑画奴役地位的典型人吧!尽管篇章小,但短小精悍。 《呼兰河传》写出呼兰河的沉闷,寂静。阐释了封闭小城中人们的行为举止都表现出他们内心的保守以及思的愚昧。通过一些零零碎碎的生活小事,折射出了人生的悲剧。虽然作者批判了故乡的传统作风,但更多表达了作家萧红对故乡深深的爱,呼吁我们用博大的胸怀呼唤爱。整本书的尾声含着淡淡的忧伤,在诗意的语言中,萧红的生活就告一段落。

河传毕业论文

建议不要搞那些都写烂了的,什么余华的《兄弟》呀,鲁迅呀,张爱玲啊啥啥啥的。可以写写路遥啊,什么其他的。以下找了一点做例子,但是看了一下都不是很有新意,你可能还得靠自己找,选择自己熟悉的作家,最好找那种作品少一点的,不然你全部看下来要看累死了,尽管你可以选择只写他的一部作品,但是里面肯定是有对照研究的,你就不得不去把他的东西都看完……累死……还是和你的导师商量一下吧,不过你最好有自己的兴趣点,这样才好给你建议。 郁达夫小说的欲望主题 闻一多诗歌的唯美主义特征 《骆驼祥子》中的个人主义观念 论曹禺戏剧中的伦理冲突 穆旦诗歌的悖论特征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写作(可以自己选择女作家作品) 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叙事 九十年代的文化现象研究 十七年小说的叙事研究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有关《围城》的研究 有关白先勇的研究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内容和艺术形象 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以某位女作家为例 论丁玲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王小波小说,杂文研究

是 追问: 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写什么题目才好啊,帮忙哦,拜托了

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摘要 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重点是结论、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3],以供读者检索。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另起一行,可以引用。 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完整,要求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推广。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 摘要的规范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字数少可几十字,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精。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排在“提要”的左下方,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十月》、《人民文学》、《星火·中短篇小说》、《文学评论》、《文史精华》、《青年文摘》《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小说月报》

论《家》与《红楼梦》的思想倾向 论《家》中的妇女形象 觉新论 论《寒夜》的悲剧艺术 老舍的幽默与“黑色幽默” 老舍作品与京者文化

没有花个几千块没人帮你写的,晚上有专门收费帮人写论文的,找找!写好一篇论文不容易的

1、可以报考教育类的学科教学(语文)或者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都是培养师资,学科教学是专硕,课程与教学论是学硕。 2、一般都是师范大学招生,建议先选学校,然后去学校官网查看专业目录。当然报考文学类的专业也一样可以做高中语文老师。

题目:《现代小说中的乡土民间世界 ------以许钦文、沈从文、赵树理为中心》 提纲:一、乡土民间:审视现代小说的新视角 1、概念阐述 2、乡土民间的特征 3、现代小说中的乡土民间因素 二、乡土民间:在现代小说中的表现形态 这部分拟从许、沈、赵小说中表现出的乡土民间的共性与个性来阐述。 1、同质(民风民俗、乡土语言、原始生存欲等,还需进一步扩展) 2、异质 a.以许钦文为例—批判的对象、启蒙的对象 b.以赵树理为例—立足民间,从民间内部表现民间,主流意识形态忽视了民间自身的审美价值,一味以行政命令干扰作家 的创作,后导致作家创作的萎缩。 c.以沈从文为例—自觉的审美意识形态(虽然是记忆中的、浪漫的乡土民间,有着作家个人浓郁的情感想象的因素,与现实的自在民间文化空间并不完全相同,但却透露着民间文化形态的某种情韵。) 三、知识分子介入乡土民间的方式(或者改为作家的写作姿态)这部分主要承接第2章回答了为什么乡土民间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形态不一样) 1、民间叙述(主要是立足民间,从民间内部自发的去表现民间世界的审美意识)如沈从文、赵树理 2、知识分子叙述(知识分子叙事,往往是以居高临下的启蒙姿态或外在“民间”的立场去审视民间,对民间的批判或者歌颂都与知识分子已有的一种意识形态观念密切相关。)如许钦文 四、乡土民间在现代小说中的价值

文学类的学得不好就可有可无,所以你在学校最重要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至于那所学校好,当然的越有名的越好,就这社会现实。

姐我自己的都没写好。。。真不好意思了,,,这个东东还是你自己写比较好啊!毕竟是你毕业不是别人。。。。。。用心写了,就一定会有人欣赏!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1、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2、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3、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4、《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5、《水浒传》的忠义观 6、《三四演义》的战争描写7、猪八戒形象分析 8、“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9、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10、《金梅瓶》的家庭生活描写 11、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12、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13、《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14、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15、《红楼梦》的梦幼描写及其意义16、《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17、《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18、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19、元代散曲的情感倾向 20、宋江形象分析 21、《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22、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23、“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24、李贺“童心说”的文学价值25、论《西游记》的谐趣 26、《长生殿》的爱情观27、狐鬼花妖尽世情 28、《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29、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30、论林黛玉 31、论桐城义法 32、宫体诗的女性描写33、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34、王维诗中的禅趣 35、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36、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37、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38、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39、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40、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41、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42、苏轼黄川诗试论 43、论陆游的爱国诗 44、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45、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46、论《子夜歌》 47、《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48、岑参边塞诗初探 49、论李白的梦诗 50、论白居易的感伤诗51、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5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53、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54、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55、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56、贺铸词的艺术个性57、论诚斋体 58、宋末逸民诗初探 59、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60、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61、《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 62、《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63、《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64、《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65、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66、论蔡邕的碑体文 67、论《史记》中下层人特的描写68、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69、曹植诗风的衍变 70、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71、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7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7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74、《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75、《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76、《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77、宋玉赋试论 78、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79、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80、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81、花间词的艺术成就8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83、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84、《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85、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86、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87、《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88、《红楼梦》中的丫环群体 89、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90、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91、论明清小说题材的迁变 92、《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93、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94、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诗的影响95、《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96、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97、江西诗派宗杜论98、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99、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 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 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 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和未来 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14、鲁迅小说的忏悔意识 15、鲁迅小说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 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18、鲁迅小说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 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的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37、《围城》新论 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43、朱自清散文艺术论 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 54、郭小川诗歌论 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 57、论闻捷的爱情诗 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 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63、论舒婷的诗歌 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的区别 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论柳青的小说创作 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 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 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 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 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 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 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 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 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 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 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91、论余秋雨的散文艺术 92、论新时期的女性散文93、《茶馆》艺术论参考资料

等你毕业时 肯定有的 因为去年本科毕业生 只有编导和表演的学生 所以提前申请的 当然可以考研啊

还有这样的学校么?应该都有学位证的。是考试过关才有的吧

毕业论文英专甄嬛传

我觉得就是说汉语是很有内涵的,有时候借助英语很难达到那种效果,有句诗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用英语翻译就是:catch one's heart,never be apart.感觉缺失了好多东西,我们的汉语就是有一种希冀在里面,愿得一人心,是很美好的愿望,且很含蓄;白首不相离,白首是个美丽的意向,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很唯美的画面;英语就是很直接,抓住一个人的心,永不分开。少了一种沉淀与感觉,或许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英语国家就会比较直接,在这一过程中就是有一种情感的流失。可以尝试举例论证一下

一.、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比较及翻译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比较及翻自然界里的动物种类繁多,动物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生物,其本质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样的。但不同民族的人们对动物的感觉有着极大的不同,也就是说人们在对待动物这一客体事物时,总会寄予自己各不相同的感情色彩,使之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想意义。所谓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利奇(G·Leech) 在其名著《语义学》中作了这样的解释:它是通过象征、类比等心理手段构建的语义世界,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概括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时,强加给词汇的种种蕴意,如吉凶、善恶、美丑等,从而使得词汇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即联想意义因世界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显得异常复杂,语言互译有时很难准确把握。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说过,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首推联想意义,因它带有特殊的情感范围,甚深广而微妙。本文拟对英汉语言中一些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略加论述,就教于各位。 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 不同文化间存有共性的东西,即使像东西方两种差异较大的文化类型,也是如此。因为,从人的构造机制来看,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感知客观世界的心理器官———大脑是共同的;另外,从生活环境来看,东西方人都生活在共有的家园地球上,面对的是基本相同的自然环境,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能不形成大体一致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就影响和决定了中西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很多共有联想,反映在动物词汇方面也一样。 在中西方化中,有很多动物词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比如, 鸽子( dove) 都会让人联想到“和平”;“天鹅(swan) 都是“高贵”和“圣洁”的象征;“杜鹃”(cuckoo) 被视为“报春鸟”;“蜜蜂(bee) 使人都想到“辛勤、忙碌”(as busy as a bee) 。狐狸是动物中最狡猾的,汉语有“狡猾的狐狸”之说,英语也有“as sly as a fox”之喻; 汉语有“蠢驴”,英语有“as stupid as an ass”;鹦鹉学舌”在中国耳熟能详,英语中也不难找到相应的说法———“to parrot what others say”。这些例子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契合点,翻译时,比较好掌握。 但更多的动物词汇所传递的联想意义是容易混淆,难以掌握的,尤其是那些用不同的动物喻体表达的内涵相同的联想意义,译者很容易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而错误地理解其涵义。对于用不同动物喻体来表达相同喻义的动物词汇,在语言互译时,一定要采用这一民族文化所熟悉的并能产生相同联想的喻体去替换另一民族文化所熟悉的喻体,也就是说译出来的句子要符合所译语言的表达习惯,这样方能把握原句的思想和内涵,使读者正确地理解原句的意思。如“鸡皮疙瘩”译成英文是goose flesh ;“杀鸡取卵”是“kill the goose that lay golden eggs”;汉语常说的“笨得像猪”,英文是“as stupid as a donkey”或者“as stupid as a goose”;“a black sheep”贴切的汉语是“害群之马”;“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译成汉语是“引狼入室”,而不应直译为“叫狐看鹅”;“slippery as an eel”相应的中文是“圆滑得像泥鳅”,汉文化习惯用泥鳅(loach)而不是鳝鱼(eel) 比喻某人的圆滑。 不同的动物词汇具有相同的联想意义,有些是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造成的。比如,中国人一直用牛耕地,对牛特别有好感,英国人早期用马耕地,与马接触较多。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含有“牛”和“马”这两种动物词汇的表达法较多,英汉互译时“牛”和“马”可以互换。形容一个人健壮,中文是“壮得像头牛”,英文却是“as strong as a horse”;形容人干活干得很辛苦,汉语是“像老黄牛一样干活”,英文则是“work likea horse”;汉语常说的“吹牛”,英文又是“talk horse”。 还有的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惯造成的。如,汉文化中,“虎”(tiger) 被称为“百兽之王”,汉语中有很多有关虎勇猛、威武的表达法,如“虎将”、“虎威”、“猛虎下山”等。而在英文化中“, 狮”(lion)取代了其位置,英语“lion”的联想意义是“勇猛的人”、“骠悍的人”。历史上查理一世常被称为“King Richard ,the lion hearted”(狮心王查理) ,这是说他勇猛超群。汉语“勇猛如虎”,英语则说“as brave as a lion”。汉语“拦路虎”,英文为“a lion in the way”,汉语“狐假虎威”,英文则是“an ass in a lion’s skin”,汉语“老虎头上搔痒”,英文是“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 人类文化有共性的一面, 也有个性的一面。因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动物词汇又会有各自特有的联想意义,即使是同种动物也会有不同的联想意义,有的联想意义还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翻译时要特别注意。 下面这些动物词汇联想意义差别就极大。 “凤凰”(phoenix)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百鸟之王,有“百鸟朝凤”的说法。古时,人们相信凤凰出现可以预示天下太平,所以后世多以龙比喻皇帝,凤凰比喻皇后,帝王成婚称为“龙凤呈祥”。但在英语中,“phoenix”只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鸟,在阿拉伯沙漠生活五、六百年后自我焚化,并由此得到再生,故英语中“phoenix”一词有“再生”、“复活”等意思。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句“Religion ,like a phoenix ,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revolution”(宗教就像传说中的凤凰,在革命的灰烬中又复活了) 。 兔(rabbit) 在汉文化中有“敏捷”、“迅速”的含义,汉语有“动如脱兔”的说法,英文中的“rabbit”却表示“胆怯”,如“as timid as a rabbit”。汉语中“鼠”(mouse) 被用来形容胆小,人们常说“胆小如鼠”,但胆小的鼠在英语民族文化中却成了安静的喻体,如“as quiet as a mouse”。 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中,有些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龙”(dragon) 在汉文化中一直是“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中国人对传说中的“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龙”被视作中华民族的图腾,华夏民族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龙”是硕大、恐怖的古怪野兽,满嘴喷火,凶狠残暴,与“邪恶”同义,深为英语民族所厌恶,认为应予消灭。因此,汉语“龙”所具有的褒义在译成英文时是不能保留的,如汉语“望子成龙”绝不能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而应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同样,我们所说的亚洲四小龙不是“four small dragons of Asia”而是“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 “猫”(cat) 在中国人眼中是温顺乖巧的动物,如果按照汉文化习俗把这句英文“she is a perfect cat”,翻译成“她十分温顺乖巧”,那就大错特错了,英文中“cat”用来描述妇女时,是一个贬义词,专指那些爱撒谎、饶舌、恶毒的妇人。“she is a perfect cat”的原意是“她是个十足的长舌妇”。如果一位中国人听到这样的话“you are as wise as an owl”肯定大为不悦。汉文化中“, 猫头鹰”(owl)有“不吉利、凶兆、死亡”的联想意义,但英语中“owl”常常是“聪明、智慧”的象征,而这种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是不存在的。 “孔雀”(peacock) 在汉文化中是吉祥物,孔雀开屏被看作大吉大利,而英语中“peacock”用于延伸意义常常含有贬义。Webster’s Third New Inte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是这样解释的:“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是这样解释的:“If you describe someone ,especially a man ,as a peacock ,you mean that they are rather proud of themselves and like wearing attractive clothes and looking good ,used showing disapproval’(假如你说某人——特别是一个男人——是一个peacock ,你的意思是他很骄傲,喜欢穿漂亮衣服,打扮入时;具有贬义) 。由此可见,“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不强调孔雀美丽的一面,而只强调它骄傲的一面,于是,英语中有“proud as a peacock”这一成语,汉语为“非常骄傲”。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同一种动物词汇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联想意义,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理解,甚至误解另一种语言的深层意义,从而在翻译中出错。 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 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动物词汇在一种文化中常常具有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仅仅是个符号,不产生任何联想。 汉文化中,乌龟(turtle) 有两个联想意义,一是“长寿”,另外还用来比喻妻子有外遇的丈夫。而在西方文化中它不过是行动缓慢、其貌不扬的动物而已,绝无此联想。汉语“鱼”会让人联想到“结余”、“年年有余,“鸡”会让人联想到“妓女”,这是因为汉字可以谐音而转承同音异形字的语义值,而英语词汇音节过多,谐音概率低,通过谐音获得文化内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英语中相对应的“fish”、“hen”就无法使英美人产生诸如“结余”、“妓女”之类的联想。 同样,也有一些动物词汇在英美文化中所拥有的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也是空缺的,例如“, beaver”(河狸)喻指卖力气的人“, duck”(鸭子)指可爱的人或物,如“she is a perfect duck”(她可爱极了) ,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英语中与“fish”(鱼) 有关的表达法很多,这是因为英国是个典型的海洋国家,这些表达法充分表现了英国的地理特征,如“drink like a fish”(豪饮) 、“as drunk as a fish”(烂醉如泥) 、“as mute as a fish”(一声不吭) “, cold fish”(指不大与人交往的人) ,等等。而汉语的“鱼”就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英语用“chicken”一词来表示一个没有勇气的胆小鬼,如“You chicken”(你这个胆小鬼) 。英语中“chicken-livered”或“chicken-hearted”表示“胆小的,怯懦的”“, play chicken”意为“比试胆量”。“chicken”让操英语的本族人联想到的是“懦夫、胆小鬼(coward)”,而汉语却无此联想。 尽量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会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负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不深刻了解这层涵义就可能犯文化错误。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 1993 年说过,联想意义有时捉摸不定,很难掌握,在一种文化中有吉祥涵义的东西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是禁忌。因不了解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在语言互译中而触犯禁忌的事生活里屡见不鲜。 “雄鸡”(cock) 在中国使人产生的是积极的联想,如“雄鸡报晓”、“闻鸡起舞”等,而在英文化中“, cock”一词无此积极的联想意义。在西方社会“, cock”一词可能使人产生男性生殖器官的庸俗联想。中国某厂家生产的闹钟商标是“金鸡”,在中国语境下它是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当产品销到国外时,商标最初被译为“Golden Cock”,这显然是不符合西方文化习俗的译法,后来被更正为“Golden Rooster”。 中国某厂家生产的“白象”牌电池因其质量优良而出口,但却遭受西方国家的冷遇,究其原因,“白象”在汉文化中喻指珍奇而稀有的东西,英文“white elephant”在西方文化中则指无用而价格昂贵的东西,难怪此商品在国外销路不畅。 广州的别名叫“羊城”,传说古代有五位仙女骑着五头羊为广州人送来了五谷,因此“, 五羊”在汉文化中象征着吉利,广州生产的一种自行车因而取名“五羊”。这种自行车远销到国外时,“五羊”被译为“Five Rams”。“ram”一词在西方文化中的联想意义与汉文化中的联想意义绝然不同。英语中ram除了“公羊”之意外,还有“反复灌输”、“强使通过”、“迫使接受(观点、想法) ”等涵义。结果在中国吉利的“五羊”在西方变成了令人不愉快的东西,以此命名的产品当然不会受到西方人的青睐。 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很能折射出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意识到差异的存在,译者在掌握翻译基本技巧的同时,要更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丰富的内涵,作为中国人,一般对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要熟悉一些,所以尤要补好对西方文化生疏的课,才能在英汉互译时做到准确而传神。 【参考文献】 1.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Collins 1987 2. Webster’s Third New Inte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Merriam Company Publishers. 1961. 3.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4. 沈安平,论社会文化与语言的联想意义,顾嘉祖,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0 :129 —146 5. 胡文仲主编,英美文化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6. 吴友富主编,英语动物词汇用法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二、英汉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比较 【作者简介】 李燕(1981 - ) , 女,运城学院外语系助教,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文章编号:1008 - 8008 (2009) 02 - 0090 - 04 1. 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语言所在的不同社会、文化及时代的特征。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也不仅仅限于表达表面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与动物相互依存,关系密切,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动物词汇。在浩瀚的词汇海洋里,这些动物词汇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它们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面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迁移的意义。正如廖光蓉指出:“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有三点:一是动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三是联想,联想是指把动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而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化心理对于联想的产生和腾飞方向起着潜在然而也是重要的激发和引导作用。”[ 1 ]17 尽管不同语言动物词的概念意义( concep tualmeaning)相同或相近,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种动物赋予不同的情感,因此其具有各自民族特征的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有时相同或相似,有时则大相径庭。 2. 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 2. 1 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 语言反映文化,语言上的共同点正是由于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都面临着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挑战,都经历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因此对自然界的万物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受。由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大致相似,英汉动物词汇在两种语言中发生语义重叠现象, 即词汇对应关系。动物具有显著特性,英汉民族对这些特性看法大体相同,且都用这些特性来描述或比喻人或物的某些特质,因此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只要是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这一角度出发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赋予动物词语相同的褒贬感情意义。

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健全,现代的中小企业在吸引和利用人才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同时在如何留住人才的问题上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是企业领导者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流失人才就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补偿费用,意味着资产的损失。人才流失不仅会给企业带来有形的或无形的损失,而且会使竞争对手更强大。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已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一、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1、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了高昂的额外费用。为了补偿职位空缺而招入新员工要花费一定的费用,中小企业本身就存在着资金不足、效益下降等问题,而管理费用增加、利润减少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由于人才离职造成生产率低下而导致的隐形损失更加难以估计。2、人才的流失造成企业内部士气的低落,容易形成连锁的不良反应。有许多企业发生过这种情况,一位跳槽者带走一批人,到另一家企业去,或者这一批人另立门户,很快就成为原企业的市场竞争对手。3、企业的人才离职往往伴随着老客户的流失,这就是客户与人才的相互忠诚的具体体现。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包含个人因素的忠诚是强有力的。品牌忠诚往往在品牌间的比较中失去效用。因为客户可以了解一个品牌,而品牌却从来不会了解一个客户,所以比起名片或产品上的标记,客户更愿意忠诚于一个具体的个人。 二、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第一,中小企业内部的原因。许多小企业的建立往往是家族、亲朋好友一起合作的结果。在创业时,有亲情、友情的纽带,可以使企业内部紧密合作、同甘共苦、共度难关。但是,当企业发展起来后,家族管理的缺点,就会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在企业中占据了核心位置,使外来人员很难开展工作,也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家族成员与外来员工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外来员工对企业没有信心。由于在企业中得不到重用,而且许多中小企业的福利待遇又不是那么诱人,所以常常导致人员外流。许多中小企业对员工培训不够重视,没有长远的眼光,只顾眼前利益,不愿意在培育人力资源上投资,使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员工缺乏继续工作的动力。第二,企业员工方面的原因。当今世界,通讯和信息交流越来越便利,有关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和其他行业的相同或不相同的职位的信息,通过报纸、广播、电子信箱和各种各样的招聘广告垂手可得。雇员对和自己干同样工作人的收入、工作条件、职业生涯机会的认识更容易了,因此,也就有了更多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就可能产生对现实的不满,而不满的结果就可能是离开所服务的企业。 三、改善企业人才流失的对策。第一,完善企业用人机制,努力做到“制度留人”。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要重视运用干部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科学规范的选拔任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其次要建立科学灵活的用工制度。为企业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吸引和留住人才。第二,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特别要注重对年轻员工的培养。培训是企业给予人才的一种福利,一个不能提高人才的技能和观念,没有人才发展机会的企业是很难留住人才的。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它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补偿和发展。只要他们在企业工作的时间愈长,企业得到的回报就愈大。第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人才的主人翁意识。要通过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来留住人才,在价值理念上爱护人才,工作上支持人才,生活上关心人才,人格上尊重人才,心理上满足人才,善于用感情纽带把各类人才的心连接在一起,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温馨,这样人才就不会轻易离去。企业文化是一种凝聚力,用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美好前景来调动职工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要注重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培育,着重于在职工中树立和企业“共存亡”的归属观念和团队意识,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第四,建立公正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用优厚的待遇挽留人才。每个员工都渴望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工作成果得到企业的肯定和承认。绩效考评对留住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对人才而言,他们最关注的是绩效考评是否客观公正,因为这直接和薪酬、福利、晋升及能否受到别人的尊重密切相关。如果人才认为对他们的评价结果不公正,就会陷入不安的情绪,深受挫折,进而抱怨,甚至与主管发生冲突。根据社会物质水平、失业率、生产力状况、同行业薪酬平均水平等多种因素制定具有竞争力的工资和福利条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目前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还比较严峻,企业高层者必须要认真分析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落后的现状及其原因,充分认识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并结合企业的管理方式、传统习惯及文化,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在提高高层领导人的素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健全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及加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等方面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竞争性和创造性。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应把人作为企业的根本,并充分结合自身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的留住人才的对策。

甄嬛传背景是清朝雍正皇帝时期,主要也讲的是雍正朝十三年的事情

英专毕业论文甄嬛传

1,语言上的差异:中国文言文,成语,美国俚语的翻译。(甄嬛传翻译就是个例子)2,历史文化的差异:中国的典故。国外的故事。3,思维模式,生活环境的不同:中国式的...美国式的...造成读者不能深入理解...bla...bla...1、对比:中译英,就像文言文的解释,只有古人知道其本身的意思,后来人理解各有千秋。2、意境:不同地点不同情绪感情的植入,就生硬的汉字,没有情绪烘托,难以表达其真正的思想。3、语气语调:无法做到情景交融,有些话需要心领神会。4、文化差异: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对于语言,没有相应的语言文化理念,难以清楚直接的表述。5、地域差异:应用各地的方言,类比整个语言领域,不是互通最好,而是原汁原味,才能绽放没的光环。6、习惯用法: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有些东西并不是懂就可以理解了。一.、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比较及翻译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比较及翻自然界里的动物种类繁多,动物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生物,其本质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样的。但不同民族的人们对动物的感觉有着极大的不同,也就是说人们在对待动物这一客体事物时,总会寄予自己各不相同的感情色彩,使之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想意义。所谓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利奇(G·Leech) 在其名著《语义学》中作了这样的解释:它是通过象征、类比等心理手段构建的语义世界,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概括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时,强加给词汇的种种蕴意,如吉凶、善恶、美丑等,从而使得词汇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即联想意义因世界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显得异常复杂,语言互译有时很难准确把握。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说过,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首推联想意义,因它带有特殊的情感范围,甚深广而微妙。本文拟对英汉语言中一些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略加论述,就教于各位。 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 不同文化间存有共性的东西,即使像东西方两种差异较大的文化类型,也是如此。因为,从人的构造机制来看,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感知客观世界的心理器官———大脑是共同的;另外,从生活环境来看,东西方人都生活在共有的家园地球上,面对的是基本相同的自然环境,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能不形成大体一致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就影响和决定了中西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很多共有联想,反映在动物词汇方面也一样。 在中西方化中,有很多动物词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比如, 鸽子( dove) 都会让人联想到“和平”;“天鹅(swan) 都是“高贵”和“圣洁”的象征;“杜鹃”(cuckoo) 被视为“报春鸟”;“蜜蜂(bee) 使人都想到“辛勤、忙碌”(as busy as a bee) 。狐狸是动物中最狡猾的,汉语有“狡猾的狐狸”之说,英语也有“as sly as a fox”之喻; 汉语有“蠢驴”,英语有“as stupid as an ass”;鹦鹉学舌”在中国耳熟能详,英语中也不难找到相应的说法———“to parrot what others say”。这些例子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契合点,翻译时,比较好掌握。 但更多的动物词汇所传递的联想意义是容易混淆,难以掌握的,尤其是那些用不同的动物喻体表达的内涵相同的联想意义,译者很容易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而错误地理解其涵义。对于用不同动物喻体来表达相同喻义的动物词汇,在语言互译时,一定要采用这一民族文化所熟悉的并能产生相同联想的喻体去替换另一民族文化所熟悉的喻体,也就是说译出来的句子要符合所译语言的表达习惯,这样方能把握原句的思想和内涵,使读者正确地理解原句的意思。如“鸡皮疙瘩”译成英文是goose flesh ;“杀鸡取卵”是“kill the goose that lay golden eggs”;汉语常说的“笨得像猪”,英文是“as stupid as a donkey”或者“as stupid as a goose”;“a black sheep”贴切的汉语是“害群之马”;“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译成汉语是“引狼入室”,而不应直译为“叫狐看鹅”;“slippery as an eel”相应的中文是“圆滑得像泥鳅”,汉文化习惯用泥鳅(loach)而不是鳝鱼(eel) 比喻某人的圆滑。 不同的动物词汇具有相同的联想意义,有些是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造成的。比如,中国人一直用牛耕地,对牛特别有好感,英国人早期用马耕地,与马接触较多。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含有“牛”和“马”这两种动物词汇的表达法较多,英汉互译时“牛”和“马”可以互换。形容一个人健壮,中文是“壮得像头牛”,英文却是“as strong as a horse”;形容人干活干得很辛苦,汉语是“像老黄牛一样干活”,英文则是“work likea horse”;汉语常说的“吹牛”,英文又是“talk horse”。 还有的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惯造成的。如,汉文化中,“虎”(tiger) 被称为“百兽之王”,汉语中有很多有关虎勇猛、威武的表达法,如“虎将”、“虎威”、“猛虎下山”等。而在英文化中“, 狮”(lion)取代了其位置,英语“lion”的联想意义是“勇猛的人”、“骠悍的人”。历史上查理一世常被称为“King Richard ,the lion hearted”(狮心王查理) ,这是说他勇猛超群。汉语“勇猛如虎”,英语则说“as brave as a lion”。汉语“拦路虎”,英文为“a lion in the way”,汉语“狐假虎威”,英文则是“an ass in a lion’s skin”,汉语“老虎头上搔痒”,英文是“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 人类文化有共性的一面, 也有个性的一面。因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动物词汇又会有各自特有的联想意义,即使是同种动物也会有不同的联想意义,有的联想意义还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翻译时要特别注意。 下面这些动物词汇联想意义差别就极大。 “凤凰”(phoenix)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百鸟之王,有“百鸟朝凤”的说法。古时,人们相信凤凰出现可以预示天下太平,所以后世多以龙比喻皇帝,凤凰比喻皇后,帝王成婚称为“龙凤呈祥”。但在英语中,“phoenix”只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鸟,在阿拉伯沙漠生活五、六百年后自我焚化,并由此得到再生,故英语中“phoenix”一词有“再生”、“复活”等意思。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句“Religion ,like a phoenix ,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revolution”(宗教就像传说中的凤凰,在革命的灰烬中又复活了) 。 兔(rabbit) 在汉文化中有“敏捷”、“迅速”的含义,汉语有“动如脱兔”的说法,英文中的“rabbit”却表示“胆怯”,如“as timid as a rabbit”。汉语中“鼠”(mouse) 被用来形容胆小,人们常说“胆小如鼠”,但胆小的鼠在英语民族文化中却成了安静的喻体,如“as quiet as a mouse”。 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中,有些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龙”(dragon) 在汉文化中一直是“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中国人对传说中的“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龙”被视作中华民族的图腾,华夏民族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龙”是硕大、恐怖的古怪野兽,满嘴喷火,凶狠残暴,与“邪恶”同义,深为英语民族所厌恶,认为应予消灭。因此,汉语“龙”所具有的褒义在译成英文时是不能保留的,如汉语“望子成龙”绝不能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而应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同样,我们所说的亚洲四小龙不是“four small dragons of Asia”而是“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 “猫”(cat) 在中国人眼中是温顺乖巧的动物,如果按照汉文化习俗把这句英文“she is a perfect cat”,翻译成“她十分温顺乖巧”,那就大错特错了,英文中“cat”用来描述妇女时,是一个贬义词,专指那些爱撒谎、饶舌、恶毒的妇人。“she is a perfect cat”的原意是“她是个十足的长舌妇”。如果一位中国人听到这样的话“you are as wise as an owl”肯定大为不悦。汉文化中“, 猫头鹰”(owl)有“不吉利、凶兆、死亡”的联想意义,但英语中“owl”常常是“聪明、智慧”的象征,而这种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是不存在的。 “孔雀”(peacock) 在汉文化中是吉祥物,孔雀开屏被看作大吉大利,而英语中“peacock”用于延伸意义常常含有贬义。Webster’s Third New Inte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是这样解释的:“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是这样解释的:“If you describe someone ,especially a man ,as a peacock ,you mean that they are rather proud of themselves and like wearing attractive clothes and looking good ,used showing disapproval’(假如你说某人——特别是一个男人——是一个peacock ,你的意思是他很骄傲,喜欢穿漂亮衣服,打扮入时;具有贬义) 。由此可见,“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不强调孔雀美丽的一面,而只强调它骄傲的一面,于是,英语中有“proud as a peacock”这一成语,汉语为“非常骄傲”。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同一种动物词汇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联想意义,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理解,甚至误解另一种语言的深层意义,从而在翻译中出错。 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 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动物词汇在一种文化中常常具有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仅仅是个符号,不产生任何联想。 汉文化中,乌龟(turtle) 有两个联想意义,一是“长寿”,另外还用来比喻妻子有外遇的丈夫。而在西方文化中它不过是行动缓慢、其貌不扬的动物而已,绝无此联想。汉语“鱼”会让人联想到“结余”、“年年有余,“鸡”会让人联想到“妓女”,这是因为汉字可以谐音而转承同音异形字的语义值,而英语词汇音节过多,谐音概率低,通过谐音获得文化内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英语中相对应的“fish”、“hen”就无法使英美人产生诸如“结余”、“妓女”之类的联想。 同样,也有一些动物词汇在英美文化中所拥有的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也是空缺的,例如“, beaver”(河狸)喻指卖力气的人“, duck”(鸭子)指可爱的人或物,如“she is a perfect duck”(她可爱极了) ,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英语中与“fish”(鱼) 有关的表达法很多,这是因为英国是个典型的海洋国家,这些表达法充分表现了英国的地理特征,如“drink like a fish”(豪饮) 、“as drunk as a fish”(烂醉如泥) 、“as mute as a fish”(一声不吭) “, cold fish”(指不大与人交往的人) ,等等。而汉语的“鱼”就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英语用“chicken”一词来表示一个没有勇气的胆小鬼,如“You chicken”(你这个胆小鬼) 。英语中“chicken-livered”或“chicken-hearted”表示“胆小的,怯懦的”“, play chicken”意为“比试胆量”。“chicken”让操英语的本族人联想到的是“懦夫、胆小鬼(coward)”,而汉语却无此联想。 尽量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会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负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不深刻了解这层涵义就可能犯文化错误。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 1993 年说过,联想意义有时捉摸不定,很难掌握,在一种文化中有吉祥涵义的东西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是禁忌。因不了解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在语言互译中而触犯禁忌的事生活里屡见不鲜。 “雄鸡”(cock) 在中国使人产生的是积极的联想,如“雄鸡报晓”、“闻鸡起舞”等,而在英文化中“, cock”一词无此积极的联想意义。在西方社会“, cock”一词可能使人产生男性生殖器官的庸俗联想。中国某厂家生产的闹钟商标是“金鸡”,在中国语境下它是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当产品销到国外时,商标最初被译为“Golden Cock”,这显然是不符合西方文化习俗的译法,后来被更正为“Golden Rooster”。 中国某厂家生产的“白象”牌电池因其质量优良而出口,但却遭受西方国家的冷遇,究其原因,“白象”在汉文化中喻指珍奇而稀有的东西,英文“white elephant”在西方文化中则指无用而价格昂贵的东西,难怪此商品在国外销路不畅。 广州的别名叫“羊城”,传说古代有五位仙女骑着五头羊为广州人送来了五谷,因此“, 五羊”在汉文化中象征着吉利,广州生产的一种自行车因而取名“五羊”。这种自行车远销到国外时,“五羊”被译为“Five Rams”。“ram”一词在西方文化中的联想意义与汉文化中的联想意义绝然不同。英语中ram除了“公羊”之意外,还有“反复灌输”、“强使通过”、“迫使接受(观点、想法) ”等涵义。结果在中国吉利的“五羊”在西方变成了令人不愉快的东西,以此命名的产品当然不会受到西方人的青睐。 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很能折射出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意识到差异的存在,译者在掌握翻译基本技巧的同时,要更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丰富的内涵,作为中国人,一般对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要熟悉一些,所以尤要补好对西方文化生疏的课,才能在英汉互译时做到准确而传神。 【参考文献】 1.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Collins 1987 2. Webster’s Third New Inte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Merriam Company Publishers. 1961. 3.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4. 沈安平,论社会文化与语言的联想意义,顾嘉祖,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0 :129 —146 5. 胡文仲主编,英美文化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6. 吴友富主编,英语动物词汇用法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二、英汉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比较 【作者简介】 李燕(1981 - ) , 女,运城学院外语系助教,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文章编号:1008 - 8008 (2009) 02 - 0090 - 04 1. 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语言所在的不同社会、文化及时代的特征。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也不仅仅限于表达表面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与动物相互依存,关系密切,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动物词汇。在浩瀚的词汇海洋里,这些动物词汇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它们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面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迁移的意义。正如廖光蓉指出:“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有三点:一是动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三是联想,联想是指把动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而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化心理对于联想的产生和腾飞方向起着潜在然而也是重要的激发和引导作用。”[ 1 ]17 尽管不同语言动物词的概念意义( concep tualmeaning)相同或相近,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种动物赋予不同的情感,因此其具有各自民族特征的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有时相同或相似,有时则大相径庭。 2. 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 2. 1 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 语言反映文化,语言上的共同点正是由于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都面临着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挑战,都经历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因此对自然界的万物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受。由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大致相似,英汉动物词汇在两种语言中发生语义重叠现象, 即词汇对应关系。动物具有显著特性,英汉民族对这些特性看法大体相同,且都用这些特性来描述或比喻人或物的某些特质,因此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只要是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这一角度出发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赋予动物词语相同的褒贬感情意义。

我觉得就是说汉语是很有内涵的,有时候借助英语很难达到那种效果,有句诗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用英语翻译就是:catch one's heart,never be apart.感觉缺失了好多东西,我们的汉语就是有一种希冀在里面,愿得一人心,是很美好的愿望,且很含蓄;白首不相离,白首是个美丽的意向,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很唯美的画面;英语就是很直接,抓住一个人的心,永不分开。少了一种沉淀与感觉,或许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英语国家就会比较直接,在这一过程中就是有一种情感的流失。可以尝试举例论证一下

一.、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比较及翻译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比较及翻自然界里的动物种类繁多,动物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生物,其本质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样的。但不同民族的人们对动物的感觉有着极大的不同,也就是说人们在对待动物这一客体事物时,总会寄予自己各不相同的感情色彩,使之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想意义。所谓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利奇(G·Leech) 在其名著《语义学》中作了这样的解释:它是通过象征、类比等心理手段构建的语义世界,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概括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时,强加给词汇的种种蕴意,如吉凶、善恶、美丑等,从而使得词汇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即联想意义因世界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显得异常复杂,语言互译有时很难准确把握。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说过,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首推联想意义,因它带有特殊的情感范围,甚深广而微妙。本文拟对英汉语言中一些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略加论述,就教于各位。 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及翻译 不同文化间存有共性的东西,即使像东西方两种差异较大的文化类型,也是如此。因为,从人的构造机制来看,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感知客观世界的心理器官———大脑是共同的;另外,从生活环境来看,东西方人都生活在共有的家园地球上,面对的是基本相同的自然环境,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能不形成大体一致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就影响和决定了中西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很多共有联想,反映在动物词汇方面也一样。 在中西方化中,有很多动物词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意义。比如, 鸽子( dove) 都会让人联想到“和平”;“天鹅(swan) 都是“高贵”和“圣洁”的象征;“杜鹃”(cuckoo) 被视为“报春鸟”;“蜜蜂(bee) 使人都想到“辛勤、忙碌”(as busy as a bee) 。狐狸是动物中最狡猾的,汉语有“狡猾的狐狸”之说,英语也有“as sly as a fox”之喻; 汉语有“蠢驴”,英语有“as stupid as an ass”;鹦鹉学舌”在中国耳熟能详,英语中也不难找到相应的说法———“to parrot what others say”。这些例子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契合点,翻译时,比较好掌握。 但更多的动物词汇所传递的联想意义是容易混淆,难以掌握的,尤其是那些用不同的动物喻体表达的内涵相同的联想意义,译者很容易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而错误地理解其涵义。对于用不同动物喻体来表达相同喻义的动物词汇,在语言互译时,一定要采用这一民族文化所熟悉的并能产生相同联想的喻体去替换另一民族文化所熟悉的喻体,也就是说译出来的句子要符合所译语言的表达习惯,这样方能把握原句的思想和内涵,使读者正确地理解原句的意思。如“鸡皮疙瘩”译成英文是goose flesh ;“杀鸡取卵”是“kill the goose that lay golden eggs”;汉语常说的“笨得像猪”,英文是“as stupid as a donkey”或者“as stupid as a goose”;“a black sheep”贴切的汉语是“害群之马”;“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译成汉语是“引狼入室”,而不应直译为“叫狐看鹅”;“slippery as an eel”相应的中文是“圆滑得像泥鳅”,汉文化习惯用泥鳅(loach)而不是鳝鱼(eel) 比喻某人的圆滑。 不同的动物词汇具有相同的联想意义,有些是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造成的。比如,中国人一直用牛耕地,对牛特别有好感,英国人早期用马耕地,与马接触较多。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含有“牛”和“马”这两种动物词汇的表达法较多,英汉互译时“牛”和“马”可以互换。形容一个人健壮,中文是“壮得像头牛”,英文却是“as strong as a horse”;形容人干活干得很辛苦,汉语是“像老黄牛一样干活”,英文则是“work likea horse”;汉语常说的“吹牛”,英文又是“talk horse”。 还有的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惯造成的。如,汉文化中,“虎”(tiger) 被称为“百兽之王”,汉语中有很多有关虎勇猛、威武的表达法,如“虎将”、“虎威”、“猛虎下山”等。而在英文化中“, 狮”(lion)取代了其位置,英语“lion”的联想意义是“勇猛的人”、“骠悍的人”。历史上查理一世常被称为“King Richard ,the lion hearted”(狮心王查理) ,这是说他勇猛超群。汉语“勇猛如虎”,英语则说“as brave as a lion”。汉语“拦路虎”,英文为“a lion in the way”,汉语“狐假虎威”,英文则是“an ass in a lion’s skin”,汉语“老虎头上搔痒”,英文是“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联想意义的不同及翻译 人类文化有共性的一面, 也有个性的一面。因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动物词汇又会有各自特有的联想意义,即使是同种动物也会有不同的联想意义,有的联想意义还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翻译时要特别注意。 下面这些动物词汇联想意义差别就极大。 “凤凰”(phoenix)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百鸟之王,有“百鸟朝凤”的说法。古时,人们相信凤凰出现可以预示天下太平,所以后世多以龙比喻皇帝,凤凰比喻皇后,帝王成婚称为“龙凤呈祥”。但在英语中,“phoenix”只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鸟,在阿拉伯沙漠生活五、六百年后自我焚化,并由此得到再生,故英语中“phoenix”一词有“再生”、“复活”等意思。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句“Religion ,like a phoenix ,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revolution”(宗教就像传说中的凤凰,在革命的灰烬中又复活了) 。 兔(rabbit) 在汉文化中有“敏捷”、“迅速”的含义,汉语有“动如脱兔”的说法,英文中的“rabbit”却表示“胆怯”,如“as timid as a rabbit”。汉语中“鼠”(mouse) 被用来形容胆小,人们常说“胆小如鼠”,但胆小的鼠在英语民族文化中却成了安静的喻体,如“as quiet as a mouse”。 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中,有些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甚至是完全相反的。“龙”(dragon) 在汉文化中一直是“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中国人对传说中的“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龙”被视作中华民族的图腾,华夏民族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龙”是硕大、恐怖的古怪野兽,满嘴喷火,凶狠残暴,与“邪恶”同义,深为英语民族所厌恶,认为应予消灭。因此,汉语“龙”所具有的褒义在译成英文时是不能保留的,如汉语“望子成龙”绝不能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而应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同样,我们所说的亚洲四小龙不是“four small dragons of Asia”而是“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 “猫”(cat) 在中国人眼中是温顺乖巧的动物,如果按照汉文化习俗把这句英文“she is a perfect cat”,翻译成“她十分温顺乖巧”,那就大错特错了,英文中“cat”用来描述妇女时,是一个贬义词,专指那些爱撒谎、饶舌、恶毒的妇人。“she is a perfect cat”的原意是“她是个十足的长舌妇”。如果一位中国人听到这样的话“you are as wise as an owl”肯定大为不悦。汉文化中“, 猫头鹰”(owl)有“不吉利、凶兆、死亡”的联想意义,但英语中“owl”常常是“聪明、智慧”的象征,而这种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是不存在的。 “孔雀”(peacock) 在汉文化中是吉祥物,孔雀开屏被看作大吉大利,而英语中“peacock”用于延伸意义常常含有贬义。Webster’s Third New Inte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是这样解释的:“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是这样解释的:“If you describe someone ,especially a man ,as a peacock ,you mean that they are rather proud of themselves and like wearing attractive clothes and looking good ,used showing disapproval’(假如你说某人——特别是一个男人——是一个peacock ,你的意思是他很骄傲,喜欢穿漂亮衣服,打扮入时;具有贬义) 。由此可见,“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不强调孔雀美丽的一面,而只强调它骄傲的一面,于是,英语中有“proud as a peacock”这一成语,汉语为“非常骄傲”。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同一种动物词汇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联想意义,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理解,甚至误解另一种语言的深层意义,从而在翻译中出错。 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特有的联想意义及翻译 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动物词汇在一种文化中常常具有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仅仅是个符号,不产生任何联想。 汉文化中,乌龟(turtle) 有两个联想意义,一是“长寿”,另外还用来比喻妻子有外遇的丈夫。而在西方文化中它不过是行动缓慢、其貌不扬的动物而已,绝无此联想。汉语“鱼”会让人联想到“结余”、“年年有余,“鸡”会让人联想到“妓女”,这是因为汉字可以谐音而转承同音异形字的语义值,而英语词汇音节过多,谐音概率低,通过谐音获得文化内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英语中相对应的“fish”、“hen”就无法使英美人产生诸如“结余”、“妓女”之类的联想。 同样,也有一些动物词汇在英美文化中所拥有的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也是空缺的,例如“, beaver”(河狸)喻指卖力气的人“, duck”(鸭子)指可爱的人或物,如“she is a perfect duck”(她可爱极了) ,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英语中与“fish”(鱼) 有关的表达法很多,这是因为英国是个典型的海洋国家,这些表达法充分表现了英国的地理特征,如“drink like a fish”(豪饮) 、“as drunk as a fish”(烂醉如泥) 、“as mute as a fish”(一声不吭) “, cold fish”(指不大与人交往的人) ,等等。而汉语的“鱼”就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英语用“chicken”一词来表示一个没有勇气的胆小鬼,如“You chicken”(你这个胆小鬼) 。英语中“chicken-livered”或“chicken-hearted”表示“胆小的,怯懦的”“, play chicken”意为“比试胆量”。“chicken”让操英语的本族人联想到的是“懦夫、胆小鬼(coward)”,而汉语却无此联想。 尽量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会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负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不深刻了解这层涵义就可能犯文化错误。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 1993 年说过,联想意义有时捉摸不定,很难掌握,在一种文化中有吉祥涵义的东西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是禁忌。因不了解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在语言互译中而触犯禁忌的事生活里屡见不鲜。 “雄鸡”(cock) 在中国使人产生的是积极的联想,如“雄鸡报晓”、“闻鸡起舞”等,而在英文化中“, cock”一词无此积极的联想意义。在西方社会“, cock”一词可能使人产生男性生殖器官的庸俗联想。中国某厂家生产的闹钟商标是“金鸡”,在中国语境下它是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当产品销到国外时,商标最初被译为“Golden Cock”,这显然是不符合西方文化习俗的译法,后来被更正为“Golden Rooster”。 中国某厂家生产的“白象”牌电池因其质量优良而出口,但却遭受西方国家的冷遇,究其原因,“白象”在汉文化中喻指珍奇而稀有的东西,英文“white elephant”在西方文化中则指无用而价格昂贵的东西,难怪此商品在国外销路不畅。 广州的别名叫“羊城”,传说古代有五位仙女骑着五头羊为广州人送来了五谷,因此“, 五羊”在汉文化中象征着吉利,广州生产的一种自行车因而取名“五羊”。这种自行车远销到国外时,“五羊”被译为“Five Rams”。“ram”一词在西方文化中的联想意义与汉文化中的联想意义绝然不同。英语中ram除了“公羊”之意外,还有“反复灌输”、“强使通过”、“迫使接受(观点、想法) ”等涵义。结果在中国吉利的“五羊”在西方变成了令人不愉快的东西,以此命名的产品当然不会受到西方人的青睐。 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很能折射出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意识到差异的存在,译者在掌握翻译基本技巧的同时,要更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丰富的内涵,作为中国人,一般对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要熟悉一些,所以尤要补好对西方文化生疏的课,才能在英汉互译时做到准确而传神。 【参考文献】 1.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Collins 1987 2. Webster’s Third New Inte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Merriam Company Publishers. 1961. 3.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4. 沈安平,论社会文化与语言的联想意义,顾嘉祖,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0 :129 —146 5. 胡文仲主编,英美文化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6. 吴友富主编,英语动物词汇用法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二、英汉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比较 【作者简介】 李燕(1981 - ) , 女,运城学院外语系助教,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文章编号:1008 - 8008 (2009) 02 - 0090 - 04 1. 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语言所在的不同社会、文化及时代的特征。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也不仅仅限于表达表面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人与动物相互依存,关系密切,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动物词汇。在浩瀚的词汇海洋里,这些动物词汇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它们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面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迁移的意义。正如廖光蓉指出:“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有三点:一是动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三是联想,联想是指把动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而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化心理对于联想的产生和腾飞方向起着潜在然而也是重要的激发和引导作用。”[ 1 ]17 尽管不同语言动物词的概念意义( concep tualmeaning)相同或相近,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种动物赋予不同的情感,因此其具有各自民族特征的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有时相同或相似,有时则大相径庭。 2. 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英汉动物词汇象征意义的异同 2. 1 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同一词汇象征意义相同 语言反映文化,语言上的共同点正是由于文化的共性所决定的。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都面临着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挑战,都经历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因此对自然界的万物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感受。由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大致相似,英汉动物词汇在两种语言中发生语义重叠现象, 即词汇对应关系。动物具有显著特性,英汉民族对这些特性看法大体相同,且都用这些特性来描述或比喻人或物的某些特质,因此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只要是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这一角度出发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赋予动物词语相同的褒贬感情意义。

楼主问的问题真的很高端。菲德勒模型是“权变理论”的第一个领导模型,菲德勒模型指出,有效的群体绩效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的合理匹配:与下属相互作用的领导者的风格;情景对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菲德勒开发了一种工具,叫做“最难共事者问卷”(LPC),用以确定个体是任务导向型还是关系导向型。另外,他还分离出三项情境因素:领导者-成员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领导者只有与这三项情景因素相匹配,才能进行有效的领导。(来自百度百科)(以下为原创)剧中甄嬛党有:端妃,敬妃,沈贵人,宁贵人,瑛贵人,崔槿汐,苏培盛。皇后党有:安贵人,祺贵人。华妃党有:丽嫔,曹贵人,余答应。首先在阵容上甄嬛已经略胜一筹,奠定了最后稳赢的基础,可见,人脉是关键。1、与下属相互作用的领导者的风格:在甄嬛与端妃敬妃的配合中可以验证这个理念,他们三个其实属于平级,但是端妃敬妃为什么甘心听从甄嬛呢,首先他们没有领导能力(不受宠),再者他们有共同目标(华妃、皇后)。于是他们必须依靠风头正盛的甄嬛,反过来甄嬛为了拉拢他们也费了很多力气,比如让端妃抚养温宜公主,让敬妃抚养胧月公主,于是二人成为甄嬛的死忠派;沈贵人和瑛贵人都有替甄嬛拉拢皇上的角色,但是沈贵人出于姐妹之情,瑛贵人为了报恩;宁贵人纯属是因为果郡王而帮助他;至于崔槿汐和苏培盛,因为崔槿汐早就是甄嬛的死忠派,苏培盛纯属是被崔槿汐拉拢过来的,但这对他自己也有很多好处。反观皇后和华妃,安贵人和祺贵人投靠皇后,只为了自己的利益,毫无忠心可言,且安贵人还有取皇后而代之的逆反想法,且与祺贵人不和,一通窝里斗。战斗力锐减,终于被甄嬛一一除去。皇后被剪去了羽翼,自然无法抗衡。而华妃,只当曹贵人是小喽啰,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动辄打骂且利用折磨曹贵人的女儿温宜公主,使曹贵人最终倒戈相向,成了消灭华妃的一大利器。(丽嫔和余答应根本没有战斗力,就不说了)这样一对比,皇后和华妃败局已定。2、情景对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这个我觉得其实所谓情景在剧中是指皇帝的宠爱,受宠越多,权力越大,则影响力越大,最开始华妃受宠,且有年羹尧撑腰,地位十分稳固,连皇后都可以不屑一顾。直到甄嬛出现,华妃地位开始动摇,恩宠锐减,又因为看不清形势,恃宠而骄,最终惨淡收场。皇后一直都没有皇上的宠爱,有的只是太后撑腰,加上朝臣的支持,才能保住后位,如果不是他自己谋略深沉,常常给对手设计陷害,恐怕早已经被取而代之了。最后,甄嬛,拥有皇帝的圣宠,且利用宠爱和谋略一步步走上巅峰,成为最后的赢家。3、三项情境因素:领导者-成员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1)领导者-成员关系:在1、中已经说了,这里不再详述。(2)任务结构:剧中的任务无非是争宠以及太子之位。但是甄嬛比皇后和华妃聪明很多,他争宠的手段不是嫉贤妒能,魅惑圣听,而是用自己的人安插在皇帝身边,比如沈贵人,瑛贵人和宁贵人,分离别人的宠爱,在权力中显示的就是,自己人站的位置越多,利益就越往自己这边倾斜。(3)职位权力:在后宫的权利最大的,无非是皇后,但是还有一个“协理六宫之权”,位同副后,权利甚至比皇后还要大,虽然名为辅佐皇后,但皇后多病,实际上处理事情的权利都在妃子手上。华妃和甄嬛都得到过这个权利,华妃协理六宫时十分张扬,仗着宠爱不把皇后放在眼里,胡作非为,残害嫔妃,最后被废。甄嬛行事十分低调,对皇后尊敬有佳,即使最后陷害皇后,皇上也只听甄嬛的,所以,做人要低调,越有实力越要低调,太张扬的人,权力越大,越会被视为眼中钉,功高盖主的人,就像芳兰当户,不得不除。华妃和年羹尧就是这个例子。⊙﹏⊙b汗,都可以写论文了,楼主不采纳都对不起我这一千四百多字啊!(*^__^*) 嘻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