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毕业论文教育热点话题摘抄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教育热点话题摘抄

在当今社会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发生,归根到底是 教育 问题。如今的高校也有教育学专业了,很多教育学专业的朋友们也在为 毕业 论文而烦恼。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育学论文题目

1、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2、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3、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5、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6、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7、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8、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9、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10、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11、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

12、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

1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

14、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15、学前教育 民俗 文化 课程研究

16、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

17、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18、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

19、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研究

21、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22、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

2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研究

24、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25、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26、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

27、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28、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29、教学设计的理性及其限度

30、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

31、大学 英语文化 体验教学研究

32、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

33、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34、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35、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36、德国教师教育研究

37、我国高等学校 教学 方法 创新研究

38、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39、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研究

40、高校来华 留学 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41、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42、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43、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研究

44、英国高校教师发展研究

45、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超越

46、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47、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48、农村留守 儿童 教育问题研究

49、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重构研究

50、论学生的自主性及其教育

教学理论论文题目

1、试论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2、发挥电教优势,优化 作文 教学

3、浅谈网络阅读教学的可 实施方案

4、运用多媒体课件打造语文魅力课堂

5、多媒体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6、利用远程资源使孩子乐学语文

7、直观、形象展现教学内容 生动、灵活提高课堂效果

8、让多媒体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9、多媒体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10、给学生一个倾诉的空间

11、用爱心、耐心与尊重转化后进生

1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13、浅析多媒体为 说明文 教学注入活力

14、网络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断想

15、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6、浅谈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创设情境中的应用

17、利用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18、用爱心和恒心构筑学生的灵魂

19、 网络技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展望

20、浅谈现代技术教育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

21、浅谈利用多媒体提高语文朗读教学能力

22、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3、提高我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24、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5、新增专业校内评估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26、广东商学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7、浅析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28、对大众化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探讨

29、第二部分教学改革研究

30、教学改革特色项目与人才培养特色研究

31、关于金融学科(专业)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32、广东商学院中文系学生写作状况调查

33、完善高校 财务管理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

34、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办会展管理主干课程班的构想

35、浅谈 企业管理 专业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

36、中外高等体育旅游教育及专业与课程设置状况研究

37、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体会

38、对高等数学的若干思考

39、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与学

40、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现代化的思考

41、对高等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问题的探讨

42、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3、经济计量学实验教学对经济类人才培养的作用

44、以生产计划为核心的全程业务模拟实验体系教学研究

45、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研究

46、论案例演示方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

47、“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尝试

48、朗读教学研究综评

49、朗读与朗读教学研究

50、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之关系探讨

51、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52、阅读教学对话研究

53、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54、作文教学研究

55、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56、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研究

57、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探新

58、家庭文化氛围与小学生个性

59、学科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60、学科教学中 发散思维 的培养

教育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

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

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对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研究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

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

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

社会稳定视角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

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

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

新时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难题

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建模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的开放课程应用研究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

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研究

化学学科能力及其测评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

大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体系研究

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

青少年网瘾现状及监控机制研究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

★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教育学专业毕业大学论文范文(2)

★ 大学教育学毕业论文参考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 教育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 教育学毕业论文

★ 有关教育学毕业论文的范文

★ 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

教育 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逻辑起点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产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相关的 毕业 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相关的毕业论文篇一

《论信息社会与创新教育》

【摘要】信息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决定于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教育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创新教育是综合性、全面性教育,创新性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预期性和参与性,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施创新教育至关重要的就是转变观念与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本质

1.信息时代呼吁创新教育

从上一世纪50年代起,世界开始陆续进入信息时代。美国学者麦切卢普(Machlup)首先提出根据知识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来衡量是否进入信息时代。1996年,世界信息技术专家北京会议宣布,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与以往的时代相比,信息时代与 其它 时代主要的区别在于社会经济形态与 文化 传播的方式的巨大差别。农耕时代,国家的财富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工业化时代,国家的财富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资本积累、技术装备乃至武器;信息时代国家的财富主要依靠信息、知识和智慧[1]。信息时代的经济是知识经济,决定一个国家实力的关键是知识和智慧。而知识和智慧则取决于国民的创新能力,因此,信息社会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就决定于创新能力的竞争。

原中共中央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向全国发出了在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教育无疑承担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的重大历史使命。创新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越来越重大的意义。教育承担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的历史使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这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对照信息时代对教育提现出的强烈要求,反观我国当前的教育状况,我们会发觉现状并不乐观。应该说,当前我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注入式教学为主要手段和以知识的传承为目的的阶段。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按照科学的 方法 进行创新教育,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使命。

2.创新教育的本质

什么是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进行创新教育?这正是我们要探索的关键问题。

对什么是创新教育,其实目前并无权威的定义。对此专家学者各有各的见解。

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把学生学习的类型分为八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训练;(4)言语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问题解决。[2]

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通常常说的问题解决的能力,或者是主动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学习的最高阶段或者是学习获得能力的最高形式。

可以说创新教育并不是与现有的各种教育如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等相对立的教育形式,它只是对学习的最高结果的刻意强调。我们也可将它理解为一种全面的有特定针对性的素质教育。

有学者提出,创新教育是综合性、全面性教育。在当代社会,人才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今天的人才已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而是能解决某一领域的新问题、创建一个新领域、开拓一片事业新天地的创新型人才。他们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洞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或办法,从组织社会资源、创建工作系统,直至推动问题解决并创造富有价值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创新教育是从人的爱心志向直到语气神态的全面性教育,把一个普通的人培养成具有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我国在创新人才理念上的局限性,容易导致对创新人才的误解和实践上的偏颇。如有的把创新人才与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动手能力,而把创新能力与知识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为学生开设几门“创造学”、“创造方法”课程,而把所谓的创新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对立起来。掌握了所谓的创造知识、创造方法的人未必就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3]。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 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以高度发展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创新性学习(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预期性和参与性。他们认为人类的自身行为由一种叫做撞击式的 思维方式 决定,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直到碰到问题才去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激发和培养这种撞击式的思维方式所采用的正是维持性教育(或称适应性教育)这样的教育“只是传授人类已有的知识,而不是教育人们去预测未来,去想到现在我们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我们怎么样来考虑面向未来解决问题”[4]。要进行创新性教育,必须将撞击式的思维方式转变为预期性的思维方式,必须将维持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创新性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是引导学生等到问题出现才去解决,而是要去启发学生使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去面对未来。预期性和适应性的区别在于,适应性是对外界压力被动做出反应性的调整,预期性则是主动地观瞻,为出现的趋势和后果做好应付的准备和战略性抉择。所以预期性是人为改善生存状态而尽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一种优良素质。参与性是化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社会化功能的实践[5]。预期性和参与性有机结合,是创新性学习的精髓。一种观点认为创新性学习是从个人的学习活动来考察的,它是指学生在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上或老师所讲的结论,能提出独到新颖的观点和方法。在实践或完成作业中,有不同于老师或书本上所讲的推导过程和思维过程。在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上,有新方法和新的途径。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自己的独立和思考探索得出与前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虽然这种结论对社会来说并没有独创性,但这个结论是经过自己独立探索获得的,也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新活动。

撇开哲学性的和纯术语学上的分岐不说,各派对于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这一点应该是有共识的。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扬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知识就是力量”,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知识只有创造性地运用才是力量,知识只有不断创新才永远是力量。

3.促进创新教育的途径

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教学内容的调整步伐。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充分运用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老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激发创新意识,倡导创新思维,鼓励创造发明。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彻底改变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观念,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启发探索式的教学观念上。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创作和发明创造实践,锻炼磨合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增加肯定创新意识、褒奖创新实绩的指标,并使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开展创新教育,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养成上。

实施创新教育,除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外。至关重要的就是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这里,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正确运用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信息时代,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教育技术的第四次革命。因此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角度出发,探索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做法,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密切关联和诸多优势,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促进、改革教学,从而推动创新教育的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满足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样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使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6]。

参考文献

[1][2] Paul Saettler.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M] Libraries Unlimited,

[3] 李静.创新教育要结合现实贴近市场[N]《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9日第2版

[4] 叶宝生.求学的方法[A].谈松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教育[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郭金彬.科学创新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6] 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

教育相关的毕业论文篇二

《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摘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需要创新,而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借鉴其中合理成分,可以为我们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启示

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丰富 经验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深入研究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形式灵活多样、教育工作空间广泛、教育方法手段隐蔽、实践性强等特点。国外大学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但有些作法与我们所提的文化素质教育具有某些相似之处,用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这些教育方式主要有:

(一)通识教育方式

主要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向大学生进行传播和灌输,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其中,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爱资本主义统一在一起。爱美国,即爱它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合理、最优越的国家,进而由爱和信任产生信念和忠诚。日本公民课主要包括现代社会学、伦理、政治和经济,公民课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包括了解社会生产过程和所有制、日本的政治制度和日本的各种社会问题。在新加坡,政府提出道德教育要“三兼顾、五强调”,即个人、社会与国家兼顾;法育与人情味兼施;理想与现实兼行;强调国情,强调国家利益,强调新加坡特色,强调内容形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强调寓教育于 故事 之中。英国的政治教育有以下项目:公民、社会研究、不列颠政体、政治与政府、社会教育、欧洲研究等。

(二)大众传媒方式

大众传媒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工具。政府通过电视、报纸、电影和书籍等媒介宣传官方的政治道德信息,从而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一些西方国家开设专门道德教育的电视台或电视频道节目(包括一些宗教电台),主要讨论公众关心的社会 热点 问题。例如,美国有共和党人主持的专门电视节目以及教会资助的专门宗教电视节目,它们都捍卫美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激烈抨击现实生活中与其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相悖的社会现象。日本的报纸、电台、电视台都设有政治部或政治经济部,专门负责对政治事件的报道,对重要的政治任务还要派专人长期跟踪报道。日本的大众传媒每天都向受众灌输大量的时事政治信息,这对于民众形成自己的政治观点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形成公众舆论,影响政治决策。

(三)宗教教育方式

信奉宗教,一直是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而宗教教育已成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西方很多国家在学校开设宗教课,系统传授宗教教义和宗教信仰,其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德国的宗教教育以陶冶“精神和人格”为目标,除了教以敬神和宗教信念外,还进行尊重人的尊严、克己、责任感和助人为乐等道德教育。宗教在西方国家为政府服务,历来都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西方某些国家的教会除直接干预国家政治外,更多的是把宗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团体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民众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比如,宗教曾是美国独立革命的一种助力,美国独立革命的领导者们将争取独立自由的政治任务与宗教旗帜巧妙地结合起来,把争取独立说成是“上帝”的安排,进行革命是“替天行道”,以此来证明“民权神授”合乎天意,他们所从事的民族独立事业是“履行天职”。

(四)社区教育方式

社区机构在发达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基本形态已经越来越受到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重视,同时它也成为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主要做法是利用社区活动和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开展主流文化宣传、文体活动、志愿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等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协助社区青少年建立主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信心,培养兴趣和 爱好 。美国、法国的志愿者活动大多数是由社区、学校以及教会共同承担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参加社区志愿者的经历。通过给无家可归者发放食物衣物、陪伴受过虐待的 儿童 、教非洲移民说本国语言等活动,使参与者真正感觉到自己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澳大利亚社区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引导青少年献身澳大利亚并为澳大利亚国家未来利益分担责任。荷兰社区教育的核心原则是要学生去学习如何塑造他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学习怎样通过群众性组织和参加群众性活动来激发和改善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环境。在社区治安教育方面,新加坡、英国和日本等以邻里互动为基础,开展青少年和谐人际关系教育,发动青少年广泛参与其中,降低社区发案率,增强社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英国社区教育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鼓励社区成员参加社区活动并对社区发生的事情随意发表意见,以此来增强政府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加强不同族群、宗教的互相理解等。

(五)实践教育方式

发达国家非常注重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将课堂讲授转向社会生活实际,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围绕社会需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他们推行真实教育,学校不但经常带学生参观社会发展成就展览,也带领学生参观监狱和禁毒展览等。日本一些学校推行一种“上山下乡”课外活动,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和边远山寨接受劳动教育、民风民情与热爱大自然的教育。美国常常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市长办公室、市政厅,旁听审判大会、政论咨询会,模拟总统选举等,通过实践活动把美国实行的联邦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法律法规等传授给大学生。英国学校推崇“开放和均衡的讨论”,成立“学校议会”,推进校政民主化,使学生以此了解英国民主选举的程序并掌握相关技能。法国学校则常常把学校、班级模拟成社会,通过组织模拟“市长竞选”、“议会 辩论 ”等活动,普及宣传法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主张和价值观念等。

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启示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一些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有价值的方法。同时,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一些理念和做法也值得我们关注、借鉴,这对创新和改进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形式、办法、手段和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形式,不断拓展教育空间、方法,注重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喜闻乐见。在做好理论教育的同时,把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有机结合起来,“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化活动、大众传媒、环境建设、管理和服务之中,并鼓励大学生参与、互动,使大学生在参与中获益,在娱乐中感受,在生活中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显性与隐性教育形式相结合,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文化环境熏陶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社会化。建立健全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由全社会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建立畅通的家校沟通 渠道 和反馈机制,发挥家庭在担负教育子女健康成长方面的责任,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主动地宣传和倡导主流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增加政府投入,调动积极因素,形成一个包括家庭、学校、教学单位、民间组织、社区和大众传媒在内的互相协调、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发挥其强大的合力作用,扩大政治教育覆盖面,力争不留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区域,注重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人们在大小氛围中感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服务化。发达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方面注重由单纯的“教育”向“教育”和“服务”并重方向转变。美国、日本等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服务活动相结合,对社会的持续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缓解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二是全方位的社区服务活动,包括温馨家庭、心理咨询、犯罪预防、提高教育程度等,这在客观上化解或缓解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三是增进了政府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也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服务现实生活。在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正确人生指南的同时,更加注重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活动相结合,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与服务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 面相 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职能,并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如志愿者服务团体、社会中介组织和社团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研究和探讨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取其精华,融会贯通,从而推动和创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使其在不断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且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洪波.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武汉大学,2003.

[2]丛琳.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3]李国定.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2008.

[4]吴琼.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求实,2000(05).

[5]杨芷英,李桂莲.西方宗教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伦理学研究,.

[6]张法运.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式灌输教育[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7]贺彦凤.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借鉴价值[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8]朱艳敏.宗教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民族论坛,2013(08).

按照《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要结构完整,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论证选题意义,目的,范围,简述前人研究情况和自己论文研究重点),正文,结论,引文注释(脚注),参考文献(10篇以上).以上内容缺一不可. 1、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在小学(某某)学科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或策略)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德问题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习落后学生积极性的研究 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论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的艺术 (某某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试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试论小学生(数学,语文,自然....)自学能力培养 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试论小学生自然课实践能力的培养 试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生爱家乡品质的培养 试论学生中独生子女爱他人品质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论("我"或某某教师)在小学(语文,数学,自然....)学科中教学的特色 教师期望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试论小学生的合作学习 试论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试论小学生综合性学习 试论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论活动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施 小学班级建设中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 论优秀班风的建设 在开展班级活动中预防危险事件发生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语文,数学,自然,英语,音乐....等某学科)能力发展的评价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论小学生作业批改的艺术 小学教学中的考试改革研究 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发展 小学各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分析,网络资源分析,教学软件分析,课外读物分析等)研究 "大语文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语感与小学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与小学语文教学 2、小学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一、小学教育毕业论文选题一 1 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研究。 2 论小学班主任工作。 3 小学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4 论小学教师队伍中的性别问题。 5 论小学学制年限的改革。 6 论小学艺术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7 论小学教育方法的改革。 8 兴趣小组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问题。 9 如何改革小学的考试方法。 10 小学教学过程特点研究。 11 论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12 论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化问题。 13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14 论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15 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在小学教学中的实施。 16 谈谈人本主义管理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17 论小学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18 谈谈小学教育管理的基本方法。 19 论系统性原理在小学管理中的运用。 20 论反馈性原理在小学管理中的运用。 21 论动力性原理在小学管理中的运用。 22 论能级性原理在小学管理中的运用。 23 论小学教学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24 论小学校长的领导风格问题。 25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26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 27 论小学生德育的特点。 28 论小学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29 论小学体育的内容和方法。 30 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研究 3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 33 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成功(或快乐)教育的思考 34 小学课堂教学“同课异构”问题的探索与研究 35 浅析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36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7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 38 性别差异的表现 原因及教育对策 39 城乡学生的各自特点与教育对策 40 后进生的教育特点与对策 41 试论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 42 试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43 试论教师主导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44 浅析班级授课制 45 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教学方法的优选? 46 论述我国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47 如何认识和处理好知 情 意 行的关系 48 阐述德育教育中贯彻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的依据和要求 49 如何认识学校教学的教育性 50 试论教师的根本任务 51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52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53 教师进修提高的意义 54 浅析学校 家庭 社区 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55 试论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56 怎样理解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 57 联系本地实际分析五四制 六三制学制 58 试论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59 试评当代几种主要的课程理论 60 试论学校工作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学为主 61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 62 目前我国家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63 试论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64 从教师的劳动特点看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 65 结合个人体会谈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内容 66 如何看待独生子女的特点,如何针对特点进行教育? 67 试论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68 试论班主任工作的示范性 69 试论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 70 浅析班主任应如何贯彻学生主体原则 71 试论班级常规管理 72 结合实际浅析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操行评定工作 73 试论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 74 试论确定班会主题应遵循的原则 75 怎样开展班级榜样教育 76 试论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77 试论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78 试论学校管理过程诸环节的关系 79 试论行政方法的优缺点和运用行政方法的基本要求 80 试论学校卫生管理要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81 试论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82 试论总务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83 试论德育管理中的激励原则 84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法浅析 85 试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及其管理中的应用 86 论校长负责制 87 试论领导决断的技法要点 88 如何理解和贯彻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原则 89 课外活动与活动课关系浅析 90 浅析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小学教育毕业论文选题二 (1)加快教学改革步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浅议学校“人本化”管理 (3)小学教育管理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 (4)小学教育培养模式探析 (5)从应试教育与科举制度的比较看教育改革 (6)班级活动对学生素质形成的作用 (7)自我教育主动发展浅谈小学高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 (8)谈谈素质教育的误区及出路 (9)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 (10)美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11)搞好考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2)作文教学中引情的研究 (13)在课堂教训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14)学习动机的激发与课堂教学的优化 (15)体育课教学与学生情感因素的激发 (16)论教学艺术美 (17)谈谈教学中的三个转变 (18)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需要六个“不轻易” (19)浅谈教师的课堂提问 (20)对CAL在当前语言教学中适用的几点思考 (21)浅谈语文CAL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2)轻松活泼喜闻乐见一多媒体导入新课创新方法浅谈 (23)巧用电教媒体,开发学生潜能 (24)个性化自主学习一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探索

毕业论文教育热点话题摘要

教育 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逻辑起点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产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相关的 毕业 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相关的毕业论文篇一

《论信息社会与创新教育》

【摘要】信息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决定于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教育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创新教育是综合性、全面性教育,创新性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预期性和参与性,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施创新教育至关重要的就是转变观念与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本质

1.信息时代呼吁创新教育

从上一世纪50年代起,世界开始陆续进入信息时代。美国学者麦切卢普(Machlup)首先提出根据知识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来衡量是否进入信息时代。1996年,世界信息技术专家北京会议宣布,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与以往的时代相比,信息时代与 其它 时代主要的区别在于社会经济形态与 文化 传播的方式的巨大差别。农耕时代,国家的财富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工业化时代,国家的财富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资本积累、技术装备乃至武器;信息时代国家的财富主要依靠信息、知识和智慧[1]。信息时代的经济是知识经济,决定一个国家实力的关键是知识和智慧。而知识和智慧则取决于国民的创新能力,因此,信息社会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就决定于创新能力的竞争。

原中共中央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向全国发出了在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教育无疑承担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的重大历史使命。创新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越来越重大的意义。教育承担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的历史使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这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对照信息时代对教育提现出的强烈要求,反观我国当前的教育状况,我们会发觉现状并不乐观。应该说,当前我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以注入式教学为主要手段和以知识的传承为目的的阶段。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按照科学的 方法 进行创新教育,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使命。

2.创新教育的本质

什么是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进行创新教育?这正是我们要探索的关键问题。

对什么是创新教育,其实目前并无权威的定义。对此专家学者各有各的见解。

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把学生学习的类型分为八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训练;(4)言语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问题解决。[2]

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通常常说的问题解决的能力,或者是主动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学习的最高阶段或者是学习获得能力的最高形式。

可以说创新教育并不是与现有的各种教育如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等相对立的教育形式,它只是对学习的最高结果的刻意强调。我们也可将它理解为一种全面的有特定针对性的素质教育。

有学者提出,创新教育是综合性、全面性教育。在当代社会,人才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今天的人才已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而是能解决某一领域的新问题、创建一个新领域、开拓一片事业新天地的创新型人才。他们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洞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或办法,从组织社会资源、创建工作系统,直至推动问题解决并创造富有价值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创新教育是从人的爱心志向直到语气神态的全面性教育,把一个普通的人培养成具有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我国在创新人才理念上的局限性,容易导致对创新人才的误解和实践上的偏颇。如有的把创新人才与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动手能力,而把创新能力与知识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为学生开设几门“创造学”、“创造方法”课程,而把所谓的创新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对立起来。掌握了所谓的创造知识、创造方法的人未必就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3]。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 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以高度发展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创新性学习(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预期性和参与性。他们认为人类的自身行为由一种叫做撞击式的 思维方式 决定,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直到碰到问题才去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激发和培养这种撞击式的思维方式所采用的正是维持性教育(或称适应性教育)这样的教育“只是传授人类已有的知识,而不是教育人们去预测未来,去想到现在我们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我们怎么样来考虑面向未来解决问题”[4]。要进行创新性教育,必须将撞击式的思维方式转变为预期性的思维方式,必须将维持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创新性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是引导学生等到问题出现才去解决,而是要去启发学生使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去面对未来。预期性和适应性的区别在于,适应性是对外界压力被动做出反应性的调整,预期性则是主动地观瞻,为出现的趋势和后果做好应付的准备和战略性抉择。所以预期性是人为改善生存状态而尽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一种优良素质。参与性是化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社会化功能的实践[5]。预期性和参与性有机结合,是创新性学习的精髓。一种观点认为创新性学习是从个人的学习活动来考察的,它是指学生在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上或老师所讲的结论,能提出独到新颖的观点和方法。在实践或完成作业中,有不同于老师或书本上所讲的推导过程和思维过程。在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上,有新方法和新的途径。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自己的独立和思考探索得出与前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虽然这种结论对社会来说并没有独创性,但这个结论是经过自己独立探索获得的,也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新活动。

撇开哲学性的和纯术语学上的分岐不说,各派对于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这一点应该是有共识的。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扬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知识就是力量”,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知识只有创造性地运用才是力量,知识只有不断创新才永远是力量。

3.促进创新教育的途径

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教学内容的调整步伐。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充分运用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老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激发创新意识,倡导创新思维,鼓励创造发明。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彻底改变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观念,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启发探索式的教学观念上。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创作和发明创造实践,锻炼磨合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增加肯定创新意识、褒奖创新实绩的指标,并使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开展创新教育,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养成上。

实施创新教育,除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外。至关重要的就是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这里,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正确运用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信息时代,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教育技术的第四次革命。因此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角度出发,探索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做法,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密切关联和诸多优势,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促进、改革教学,从而推动创新教育的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满足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样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使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6]。

参考文献

[1][2] Paul Saettler.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M] Libraries Unlimited,

[3] 李静.创新教育要结合现实贴近市场[N]《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9日第2版

[4] 叶宝生.求学的方法[A].谈松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教育[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郭金彬.科学创新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6] 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

教育相关的毕业论文篇二

《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摘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需要创新,而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借鉴其中合理成分,可以为我们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启示

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丰富 经验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深入研究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形式灵活多样、教育工作空间广泛、教育方法手段隐蔽、实践性强等特点。国外大学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但有些作法与我们所提的文化素质教育具有某些相似之处,用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这些教育方式主要有:

(一)通识教育方式

主要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向大学生进行传播和灌输,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其中,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爱资本主义统一在一起。爱美国,即爱它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合理、最优越的国家,进而由爱和信任产生信念和忠诚。日本公民课主要包括现代社会学、伦理、政治和经济,公民课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包括了解社会生产过程和所有制、日本的政治制度和日本的各种社会问题。在新加坡,政府提出道德教育要“三兼顾、五强调”,即个人、社会与国家兼顾;法育与人情味兼施;理想与现实兼行;强调国情,强调国家利益,强调新加坡特色,强调内容形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强调寓教育于 故事 之中。英国的政治教育有以下项目:公民、社会研究、不列颠政体、政治与政府、社会教育、欧洲研究等。

(二)大众传媒方式

大众传媒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工具。政府通过电视、报纸、电影和书籍等媒介宣传官方的政治道德信息,从而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一些西方国家开设专门道德教育的电视台或电视频道节目(包括一些宗教电台),主要讨论公众关心的社会 热点 问题。例如,美国有共和党人主持的专门电视节目以及教会资助的专门宗教电视节目,它们都捍卫美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激烈抨击现实生活中与其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相悖的社会现象。日本的报纸、电台、电视台都设有政治部或政治经济部,专门负责对政治事件的报道,对重要的政治任务还要派专人长期跟踪报道。日本的大众传媒每天都向受众灌输大量的时事政治信息,这对于民众形成自己的政治观点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形成公众舆论,影响政治决策。

(三)宗教教育方式

信奉宗教,一直是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而宗教教育已成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西方很多国家在学校开设宗教课,系统传授宗教教义和宗教信仰,其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德国的宗教教育以陶冶“精神和人格”为目标,除了教以敬神和宗教信念外,还进行尊重人的尊严、克己、责任感和助人为乐等道德教育。宗教在西方国家为政府服务,历来都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西方某些国家的教会除直接干预国家政治外,更多的是把宗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团体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民众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比如,宗教曾是美国独立革命的一种助力,美国独立革命的领导者们将争取独立自由的政治任务与宗教旗帜巧妙地结合起来,把争取独立说成是“上帝”的安排,进行革命是“替天行道”,以此来证明“民权神授”合乎天意,他们所从事的民族独立事业是“履行天职”。

(四)社区教育方式

社区机构在发达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基本形态已经越来越受到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重视,同时它也成为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主要做法是利用社区活动和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开展主流文化宣传、文体活动、志愿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等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协助社区青少年建立主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信心,培养兴趣和 爱好 。美国、法国的志愿者活动大多数是由社区、学校以及教会共同承担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参加社区志愿者的经历。通过给无家可归者发放食物衣物、陪伴受过虐待的 儿童 、教非洲移民说本国语言等活动,使参与者真正感觉到自己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澳大利亚社区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引导青少年献身澳大利亚并为澳大利亚国家未来利益分担责任。荷兰社区教育的核心原则是要学生去学习如何塑造他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学习怎样通过群众性组织和参加群众性活动来激发和改善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环境。在社区治安教育方面,新加坡、英国和日本等以邻里互动为基础,开展青少年和谐人际关系教育,发动青少年广泛参与其中,降低社区发案率,增强社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英国社区教育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鼓励社区成员参加社区活动并对社区发生的事情随意发表意见,以此来增强政府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加强不同族群、宗教的互相理解等。

(五)实践教育方式

发达国家非常注重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将课堂讲授转向社会生活实际,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围绕社会需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他们推行真实教育,学校不但经常带学生参观社会发展成就展览,也带领学生参观监狱和禁毒展览等。日本一些学校推行一种“上山下乡”课外活动,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和边远山寨接受劳动教育、民风民情与热爱大自然的教育。美国常常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市长办公室、市政厅,旁听审判大会、政论咨询会,模拟总统选举等,通过实践活动把美国实行的联邦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法律法规等传授给大学生。英国学校推崇“开放和均衡的讨论”,成立“学校议会”,推进校政民主化,使学生以此了解英国民主选举的程序并掌握相关技能。法国学校则常常把学校、班级模拟成社会,通过组织模拟“市长竞选”、“议会 辩论 ”等活动,普及宣传法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主张和价值观念等。

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启示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一些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有价值的方法。同时,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一些理念和做法也值得我们关注、借鉴,这对创新和改进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形式、办法、手段和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形式,不断拓展教育空间、方法,注重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喜闻乐见。在做好理论教育的同时,把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有机结合起来,“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化活动、大众传媒、环境建设、管理和服务之中,并鼓励大学生参与、互动,使大学生在参与中获益,在娱乐中感受,在生活中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显性与隐性教育形式相结合,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文化环境熏陶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社会化。建立健全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由全社会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建立畅通的家校沟通 渠道 和反馈机制,发挥家庭在担负教育子女健康成长方面的责任,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主动地宣传和倡导主流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增加政府投入,调动积极因素,形成一个包括家庭、学校、教学单位、民间组织、社区和大众传媒在内的互相协调、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发挥其强大的合力作用,扩大政治教育覆盖面,力争不留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区域,注重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人们在大小氛围中感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服务化。发达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方面注重由单纯的“教育”向“教育”和“服务”并重方向转变。美国、日本等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服务活动相结合,对社会的持续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缓解了社会不稳定因素;二是全方位的社区服务活动,包括温馨家庭、心理咨询、犯罪预防、提高教育程度等,这在客观上化解或缓解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三是增进了政府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也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服务现实生活。在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正确人生指南的同时,更加注重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活动相结合,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与服务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 面相 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职能,并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如志愿者服务团体、社会中介组织和社团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研究和探讨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取其精华,融会贯通,从而推动和创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使其在不断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且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洪波.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武汉大学,2003.

[2]丛琳.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3]李国定.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2008.

[4]吴琼.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求实,2000(05).

[5]杨芷英,李桂莲.西方宗教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伦理学研究,.

[6]张法运.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式灌输教育[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7]贺彦凤.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借鉴价值[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8]朱艳敏.宗教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民族论坛,2013(08).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批评与激励学生 【摘要】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正确运用批评与激励学生的方式、方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讲究批评与激励的艺术,是思想道 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德育;批评;激励 ● 科 小学教学中,正确运用批评与激励学生的方式、方法,是素质教育 的一个重要环节,讲究批评与激励的艺术,对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1.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大多数人都觉得被人批评是难堪的事,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都有 很强的自尊心。批评的过了一点,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老师要注意批 评学生的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 一是批评要客观公正,有所针对。批评通常是在事情发生后出现 的,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事实,调查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后对学生的思 想行为作出实事求事的评价,给予公正合理的批评。客观公正是教师 对学生作出评价的最基本要求。有时,教师心情不好,或者对某学生有 偏见,就直接用非常刺耳的话语去批评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的可怕,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客观公正的标准:而 且要针对一件事详加了解,仔细思考之后,再去处理,不要盛怒之下横 加指责,使学生受了冤枉。 二是批评要委婉含蓄,有所顾忌。含蓄,自古以来被称为有君子风 度的人的标准。成人之间需保持此风度,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亦应如 此。学生毕竟是学生,有错误在所难免。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理 智地把握自己的情绪,不要给孩子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久而久之, 会使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产生畸形心态。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 着想,理解他们,用平和的心态热情的和他们谈心,含蓄的指出他们的 不足之处,委婉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孩子明白自己的心愿,从而建 立默契关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他们,才能启迪学生的心智,达到教 育的目的。 三是批评要适时适度,切忌唠叨。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自己深深 体会到,大部分学生认为宽松活跃型为最好,而很少选择唠叨型。这有 力地说明学生讨厌教师无缘无故地唠叨,即使是关心的。那么教师如 果选择了唠叨,就意味这要从心理上和学生对立。学生,无论从心理上 还是从思想上都处于不断地成熟阶段,好多问题都不会想得很透彻。 因此,明智的老师不随便去批评学生。他会选择适当的时候,用文明的 语言恰当地进行发自肺腑的谈心,聪明的学生便会心领神会,起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批评是一门艺术,不仅要使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更应 指出对在哪里,并且懂得应如何去做!不仅要教育学生,而且要注意方 式方法。 2.要讲究激励的艺术 激励是一门艺术,关心学生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学生。激励是有原 则的,应持之有度,行之有效。巧引巧导,幽默风趣的语言则为激励插 上腾飞的翅膀,使之锦上添花。学生是一朵花,需要激励的滋润才能茁 壮成长。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巧用激励,方能游刃有余,培养出坚实的 果实。 一是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作 为老师要经常主动的和他们接触。真正地放下架子,以不同形式去关 心他们,化解学生心中的矛盾,使他们能走出自己思想的束缚,重新鼓 起勇气,找回自信。老师不仅在学习上,更要在生活上去关心学生,我 们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在县城内举目无亲,住的、吃的都 需花钱,且有些学生在生活上独立性较差,很难自己照顾自己,那么, 此时老师应作为一个长者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叮嘱他们在季节转 冷时多加点衣服,防止感冒。在外面吃饭时要注意卫生以及吃饭的规 律(以学校时间为准)等。学生和班主任接触时间越长,两者之间的距 离就越近,彼此之间更加了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应伴随着学生对老 师的信任,信任增加一份,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就会逐渐被老师发现,进 一步去激励! 二是要持之有度,行之有效。激励就是赞美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其 实质应是一种提醒一种暗示、一种激励、一种评价。他能唤起学生的自 我意识和自豪感。产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激励的目的是使学生 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但激励不可随意乱用, 不要任何时候都去赞扬学生。有些学生的行为是一种取悦,为了讨好 老师而献殷勤。如果老师不辩是非,对这种学生大加赞扬,一方面会助 长这种学生不良行为,使他们向极端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班里的其他 同学对老师的赞扬嗤之以鼻,从而削弱了自己激励的力度。当然对于 这种学生我们也不可以一刀切,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我们不妨找一个 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借助一些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适当发挥,从侧面 间接的批评他,相信学生在老师的暗示下,会自觉接受批评的。对于激 励,不但要持之有度,更要行之有效。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不是表露在外 的,而是潜在的。对于这些潜在的才能,班主任要创设一系列的情景, 让他们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展现自己的才华。 三是要巧引巧导,幽默风趣。一个班级是一个集体,它既需要行之 有效的管理制度,更需要轻松和欢笑,来调节紧张的学习。幽默可以激 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师生的距离。在班会上以及平时的相处中,教师要 不失时机地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赞扬,用名人作参照物,进行比喻、 夸张,引导学生对未来进行遐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暗下决 心.一定要向名人学习.甚至努力超过名人。 教师的激励绝不能只停留在语言上,时间久了那会让学生感觉到 是一种空洞的赞美、为激励而赞美,毫无意义。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一句 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举手头足之间都可以表现出激励 之意。早读前为学生整理整理衣服,轻轻地抚摸他的头,再加上一句关 切的话,会让学生一整天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课堂上,对学生精彩的回 答给予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一句赞美的话语,在学生看 来都是至高的荣誉。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不单单是一个五角星,一个优 字。写上几句赞美的话,“你的字写得真漂亮!”“你有进步了!”画上一 些富有童趣的卡通图案,这些都会使学生在心中荡起层层的涟漪,使 他们离成功越来越近。 总之,批评和激励学生的方式方法,永远是教师们探讨的一门艺 术。和风细雨能使禾苗茁壮成长;疾风暴雨能唤醒沉睡的枯枝。作为一 名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之中,多给学生一些关怀和帮助,多给学生 一些阳光雨露,多给学生一些温暖的空间,学生会记得你,想着你,感 谢你。作教师的,此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批评孩子十个注意[J].农家之友,2006,(12). [2]倪守东.教子有方[J].人人健康,1995,(03). [3]阿伦·史密斯.卡耐基面对批评[J].中学生读写(高中),2006,(02). [4]董春玲.别样的“批评”[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03). [5]张淑艳.批评可以是“甜”的[J].幼儿教育,2006,(Z1). [6]朱海容.中年班主任如何与学生沟通[J].班主任之友,2005,(10). [7]杨小波.年轻班主任“六忌”[J].班主任,2002,(01).

毕业论文教育热点话题

最好选择比较热门的话题,也要选择比较好做的主题,主要看你个人的能力,这样你就不会在毕业论文上出现问题了。

因为毕业论文是关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方面的专业性知识,所以你可以找到一些自己所学专业所存在的问题,这样来写论文,还有可能会获奖

很多的学校都要求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交上来一篇毕业论文。但是很多学生在论文的第1步就被难住了,那就是到底应该怎样确定论文的主题。那么到底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选择论文的主题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去选择一个主题。因为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的效率,我们也能够更加积极的去撰写论文。同时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也能够帮助我们写出更加有特色的论文,如果选择的主题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么写的过程将会非常的枯燥,很多大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可能就会一直想要换一个题目,这个时候我们之前做的努力将会全部都白费,所以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主题去写一篇论文,那不如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

其次,我们可以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选择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论文主题。这样的论文主题更加能够引起老师的关注,因为从现实角度出发可以引发更多人的共鸣,而且也可以发表自己对社会当下某种现象或者东西的想法和建议。而且可以参考的内容也非常的多,写起来也比较简单。

最后一种方法就是选择当下最流行的主题,这样的主题一般非常方便我们收集资料,一般在网上随意搜索或者是用一些专业的搜索引擎,就能够搜到很多的内容。这些我们所搜到的内容,都可以给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帮助。

不知道你们在毕业的时候写论文都选择了什么样的主题呢?欢迎在评论区底下留言。

特殊 教育 是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设备,对特殊需要的 儿童 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教育 毕业 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一 《我国特殊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特殊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不断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我国的特殊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部分的残疾儿童不仅仅能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还可以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取得不错的成绩。特殊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任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在对建设我国和谐社会更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面对日益发展的中国经济和国内特殊人员日益多样化的特殊要求,我们还是会发现我国特殊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以及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特殊教育;问题分析;有效策略 一、引言 特殊教育是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设备,对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能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使他们学习该有的知识,获得技能,发展潜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截止2012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有1853所,在校特殊学生万,特殊教师万,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殊家庭和特殊学生对特殊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实践中,不管是在教学理念、管理模式,还是在国家监督机制上,都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特殊教育是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特殊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特殊教育教材设计不规范、师资力量比较弱、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发布,我国的特殊教育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 热点 话题,这些问题不仅不能全面保障残疾儿童的教学,还制约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 (1)特殊教育教材设计不合理 特殊教育的课程教材是经过特殊设计,才能使用在特殊教学中,这样才能保证特殊学生可以学懂。我国目前特殊教育的课程仍然是沿用了普通学校的教材内容,虽然稍微进行了改动,加入了一些特殊教育的成分,但是并没有落到实处,残疾儿童并不能真正的理解,他们本来在某个方面都存在了缺陷,这样不合理的教材设计,会让他们学起来特别吃力。那么特殊教学也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不能保证特殊教学的质量,学生也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 (2)特殊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在我国,很多的老师都不愿意到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一方面是工资待遇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工作起来会很累,很吃力,而且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培训,这就导致我国在特殊教育方面,师资力量一直都比较薄弱。国家在大力提倡“随班就读”,但是“随班就读”对于教师来讲,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缺乏对特殊教育知识背景的了解,对“随班就读”的学生不能因材施教,也不能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或者智力上的差异,这样不仅教师工作起来很困难,学生学起来也困难。教师只能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 教学 方法 ,才能让残疾儿童更好的接受教育。 (3)国家以及地方对特殊教育支持力度不够 在我国除比较发达的城市对特殊教育投入比较大外,大多数的省份城市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都比较小。由于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学校在教学设备、教学管理、基础建设和师资力量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完全不能满足当地特殊教育的需求。另外,地方特殊教育学校只是一味的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却忽略了对残疾人的动手操作能力、职业道德教育和身心健康的培养,导致他们在面对正常人的嘲笑讥讽时,不能正确的处理,会致使他们产生消极、自卑的情绪。 三、解决我国特殊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根据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特殊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社会、学生和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制定相关的 措施 ,积极的进行改进,保证残疾学生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让他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的学习生活。 (1)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的教材内容 对我国特殊教育教材的内容要进行改革完善,确保我国的残疾学生可以看懂、学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用那么吃力。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身体、智力等,进行对教材的不同选择,不能为了方便,全部都选择一样的教材。学校在教授学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会他们相应的技能。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进行培养,让他们能清楚的认识自己,也能正确的看待别人对他们异样的眼光。 (2)强化特殊教育的师资队伍 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领导者,学生能否学好知识,老师是关键。学校应该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建立一师资力量强的队伍,以加强特殊教育队伍建设为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的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学习国际上特殊教育的优秀 经验 。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抱着异样的心态,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保证学生更好的接受特殊教育。当然,这需要学校加大资金的投入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才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3)加大国家和地方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为特殊学校完善相应的教学设施、基础建设等,让他们能享受和正常人一样的待遇。国家在各地扩建了大量的特殊教育学校,减免了残疾儿童的学费,让所有家庭的残疾儿童都能读得起书,读好书。对于因身体条件无法到校就读的学生,国家还制定了“送教上门”的方案,让他们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学到知识,学到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生活。例如,视力有问题的学生戴俊林在山东特殊教育学校学习针灸推拿技术后,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按摩店,如今已经有四家连锁店,给四十多名盲人提高了就业技术。 四、 总结 人们都说,每一个残疾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而特殊教育,就为他们插上了隐形的翅膀,为他们学习知识、发展潜能、健全人格提供良好的环境。特殊教育,承载着培养特殊学生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有效策略,不断的完善,才能给残疾儿童提供最优质的教学环境,使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提高自身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连�.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艺术百家,2012,S1:400-402. [2]何燕春.当前特殊教育现状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13,25:198+200. [3]娜仁其木格.对特殊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9,09:55-56. [4]庄迪.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公正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二 《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之浅析》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特殊群体也和正常人一样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有了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我国的特殊教育取得了飞快发展,使特殊群体享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生活生存技能,改变了生活状况。特殊教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特殊教育课程,其直接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内容,然而我国现行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课程目标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特殊教育;课程设置;课程目标 中外教育者对课程虽有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课程是教和学的中介环节,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课程内容的选择又要以教育目标为基础。教育工作者与其说是制定目标,还不如说是选择目标。而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抉择,必须要有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一、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目标来源 课程理论家泰勒所选定的课程来源主要是针对普通学生,当然,特殊群体学生的课程设置也可依此为参照,但也须结合其特色而有所偏重。由于特殊群体学生在先天条件、智力、心理以及生长环境、学习能力与实践方面有异于普通的学生,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应需要照顾到其特异性方面。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照顾到特殊教育学生的差异呢?我们要依据其特点选择特殊教育课程目标。 (一)基于对学生的研究选择制定课程目标 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各门设置的课程所承载的知识与能力来实现的,而课程选择又要基于对学生的研究,要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我们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可能发展区,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我们课程设置也可从此理论中得到启示,考虑学生可能发展区。课程设置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记忆思维、理解力程度、学习能力等因素,做到使学生学习的课程既不过分超前,又不至于滞后学生发展。因而我们的特殊教育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心智、身体因素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二)基于对学生今后社会生活的研究选择制定课程目标 知识获取的目的是解决生存生活问题,使人们获得幸福生活,而课程作为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其设置就理应关注我们的实际生活。问题不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学好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特殊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特殊教育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生存生活问题,根据特殊群体及其家长困难与需求开发课程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旨在帮助他们获取必备的生活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二、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理论基础 理论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正确理论的作用就在于减少人们行为的盲目性,增加行为的自觉性。课程设置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能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考模式。每个学生都有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他们的潜能就能得以充分发挥。但由于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环境和个人生存历史 文化 背景的差异,每个人能力发展方面和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我们应正视这些差异,接受这些差异。课程的设置应考虑到特殊群体的特点,如盲人的听力往往灵敏于我们普通人,残疾人身体某一部分器官缺失,但相对应其他器官功能会特别发达。虽然特殊群体学生某一方面可能存在缺陷,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把其与普通学生隔离开来,而应发现其身上闪光点。学生的智力类型有多种,而不是单一的,所以我们课程设置应顾及其特殊能力的发展。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认为人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的。人们是根据类别或分类系统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或者是凭借已有的类别来处理外来信息,或者是有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他认为人的认识循着从泛化到分化的路径而进化,所以课程编制也可以按照从抽象知识到具体知识的顺序进行。因而知识的结构很重要,我们课程的编制就要遵循知识的逻辑结构,以方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教师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容易。 三、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目标 课程目标是我们课程设置的导航,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备条件,明确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基于特殊课程对象的特性,特殊教育课程应着重以下目标的培养。 (一)基本生存生活技能 我们现在经常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我们的生活问题。特殊群体的学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其独立生活,甚至生存存在一定问题,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应立足现实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我们要重视特殊群体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公民基本道德素养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基础。一些特殊群体的学生,其成长基本上是依附于其家庭父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努力使其掌握一技之长,重视问题解决技能的知识,在课程中可阐述展现人们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便他们能够掌握在生活中如何处理相似问题,使其能够独立生活。 (二)过一种幸福的生活 幸福是人类恒久追求的主题,而教育的目的也是让人过一种幸福的生活。由于特殊群体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以及社会上和周围人的不正确评价,他们中的部分人可能存在一些偏激的认识,认为生活对他们不公平,生活亏欠了他们,而整天处于一种怨天尤人的生活状态,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从而致使他们对自身以及对生活的认识有所偏差。幸福很大程度上是由 思维方式 决定的,因此,我们的课程要注意向他们传递正确的认识方法,鼓励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教师可在课程的内容上选择一些特殊群体人群成功的事例以对他们鼓励,如曾感动世界,让世人钦佩的舞蹈艺术《千手观音》就是一群聋哑人演绎的,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知道这个节目其实难度是很高的,但是却被一群聋哑人演绎得天衣无缝、美轮美奂。还有像史铁生,张海迪,霍金等人都是身残志坚的学习榜样。我们的课程就要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有信心、有能力追求快乐生活,他们有能够获得幸福生活的理念,最终过上一种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1 3.陈蓓琴、谈秀、菁丁勇,《特殊教育理念的嬗变与课程的发展——关于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发展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三 《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创造条件,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尤其应侧重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尊重,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问题提出 对于接受特殊教育学生的培养,应该符合特殊教育目标。应该根据特殊学生的能力,编制特殊教育 语文教材 、课程标准等,以满足特殊学生在心理和生活上的需要。在特殊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应该首先进行语文能力的测试,对学生语文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即包括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测试,也包括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 二、尝试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愉快教学模式 1.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唤起学生兴趣 教师是一项伟大的职业,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天职。尤其是对于身体有却显得孩子来说,更应该受到教师的特殊关爱,只有教师对学生真心投入,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些特殊学校的孩子是住宿生,更加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帮助,教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还扮演了母亲的角色。我们的教师需要在生活上给这些孩子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一些具体的问题,用关爱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这些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如果学生在学校能够体会到深深地爱,他们一般不会想家,会特别喜欢在学校生活,有利于帮助这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树立自信,保持愉悦的心情,还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除了给学生必要的关爱,还需要多给学生爱护,鼓励学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给学生表扬鼓励,使学生增强自尊心,激发积极上进的欲望。对于有缺陷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过严格,更不能觉得他们低人一等,我们需要对他们有恰当的要求,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对于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对待;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的事业没有责任心,对这些身体上有缺陷的孩子过分的要求,会严重影响这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2.巧妙运用直观教学 弱智儿童自制力较差,如果想使他们一直专注于教师讲课,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同时需要直观教学手段。直观教学方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给弱智儿童多种刺激,有利于为弱智儿童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激发弱智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弱智儿童轻松学习。弱智儿童对语文充满兴趣,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接触实物,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的实践,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表述出做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弱智学生在 语文学习 中心理重建 1.激发学生多问 学生进行学习实际是在心理上重新组建,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最关键的一步是善于提出问题,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才有利于问题很好地解决,而且对于一个好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具有很大价值。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努力的营造一种轻松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特殊教育规定的教学目标。 2.鼓励学生多说 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学生说话的过程实际是把学生内心的想法、情感用语言的形式与外界的沟通。说的过程是弱智学生在对语言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表达语言的过程,能够体现出弱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弱智学生先天性大脑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上后天受到的教育不足影响,导致弱智儿童在思想上一般都比较迟钝,对外界事物刺激做出的反应都比较慢,口齿不清、发音不清晰,语言表达困难等影响这些孩子语言的发展。因此我们的特殊教育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加强对学生在说话能力上的训练,可以为这些孩子组织一些活动,多给他们一些说话的机会。如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说的机会给我们的孩子。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教学重点,侧重讲解一些重点词语,在讲解这些词语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去把握意思。这样既有利于发展这些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有利于这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自主创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让这些孩子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 文章 内容。 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问”“读”“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语文建立良好的心理过程,通过这些孩子对不懂得知识提问,教师耐心解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爱学习的热情,有利于鼓励他们自主为自己确定学习的小目标。读是锻炼学生理解课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知识。说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多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我们的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是这些孩子能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真正有所收获。 四、结语 教育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这些孩子的语文能力可以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得到锻炼,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让这些孩子能够有所收获,促进我国在特殊教育方面的发展。

教育热点话题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学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个颇存争议的基本理论问题。将教育管理学视为社会科学,既有相当深厚的历史缘由,也有很强说服力的本土依据和国际依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管理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管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阐述了“90”后大一新生的特点和当前高校辅导员的特点,分析了大学生对微信产生依赖心理的原因,提出了利用微信平台对大一新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方法。随时随地接收发送信息,使教育无处不在;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新阵地;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以往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方式,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无处不在。如果大学生入学管理教育方式在媒介选择上还只是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等传播媒体,就会和时代脱节,无法及时了解“90”后大一新生的情况。

因此,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积极有效的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大学生入学教育,是每一位辅导员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探究如何利用在大学生中最为流行的网络媒介——微信,对大一新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方法。

一、“90”后大一新生的特点

现在,“90”后已成为大一新生的主体,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能否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直接关系着祖国的未来,而想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就要先了解他们的特点。根据数月的相处和了解,将这些“90”后新生的特点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1、开朗孤独症

热情、开放、充满活力一直是“90”后大学生的代名词,但是由于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平时除了跟父母沟通外,很少有机会学习如何跟同龄人交流,因此大部分大学生的热情只表现在熟悉的人或者朋友面前。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成为当前“90”后大学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心,不善于主动建立社交关系,以自我为中心;但同时,他们又会感到无聊、渴望交友。通过了解新生发现,他们之间的交流十分有限,交往范围仅限于同宿舍,上课几个月以来,甚至都不认识同班同学。有的学生觉得与舍友也没有共同话题,甚至在宿舍也很少说话,时间长了,别的同学会觉得他不合群,不好交往,因此敬而远之。这样,他自己就会觉得孤独、被忽视,被大家孤立。

2、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

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无法接受他人过多干涉自己的事情,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但又由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依靠父母解决生活上的问题,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对父母存在强烈的情感依赖,时刻存在矛盾心理。此外,独生子女习惯了被宠惯,与人分享、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因不愿意沟通,易和室友、同学产生矛盾,易产生孤独感。

3、追求新鲜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喜欢刺激、新鲜感。同时学习能力很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也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

4、责任感体现在关键时刻

社会普遍认为“90”后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其实这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90”后学生,他们生下来就有好的生活,父母、老师只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却忽视了教育其他方面。因此,就显的对外界关注度不够,责任感不突出。可是关键时刻,我们是可以看到“90”后的责任感,比如军训时,一位女生受不了高强度的训练,晕倒在地上,别的女同学背不动她,而一位伤病连的男同学二话没说背起她就往校医院跑,跑到医院时已是汗流浃背,这件事就可以看出“90”后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通过网络的方式传播感动可以最大化达到入学教育的目的。

5、心理承受力不强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90”后大学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父辈们的艰辛生活,使得他们不愿让子女再承受一次,因此在孩子身上会倾其所有,尽量满足一切愿望;同时,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是第一位的,只要他们能认真努力学习,其他一切事情都不需要操心。这些孩子渐渐地失去了应对事物的能力,养成了依赖的习惯,每当遇到挫折就会措手不及,心情抑郁。

二、大学生对微信产生依赖心理的原因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网络在全世界范围普及,使用网络这把双刃剑所带来的问题也开始备受关注。当一些人面对网络无从下手无法适应时,另一些人则被网络所带来的新奇世界深深吸引,爱不释手,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依赖”。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对微信产生这么大的依赖,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追求时尚与好奇心的驱使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渴望,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正好满足他们的心理,对他们产生巨大的诱惑。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身心的成熟感在逐渐增强,但自控力及自律能力依然较弱,无力抵抗网络的强大吸引,盲目跟从网络世界。

2、寻求社会归属感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交际愿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处理好人际关系显得至关重要。可是他们在不具备这样能力的条件下,急于功成,反而常常会受到挫折,使他们的社会归属感降低。而微信在这些方面却能帮助他们寻求社会归属感,因为网络世界只依靠你的照片、言语形成你的形象,大学生们可以摆脱生活中的面具,展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这对那些现实中内向易自卑的同学更具吸引力。通过微信交往,他们能得到社会认同,确立社会归属感,也会提高自我评价,产生一种自信。

3、释放情绪、转换心情

生活中遇到矛盾和挫折是很平常的事,特别是大学生,很容易遇到学习成绩不佳、感情不和、心情不好等此类的问题,当他们无法正常解决这类问题和矛盾时,他们就喜欢把悲伤的情绪转化成文字,写在微信的朋友圈里,渴望得到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从中得到能量,燃起对新生活的希望,满足了他们情感交流的需要。微信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最普遍的联络方式,他们通过微信找朋友、聊天、关注新闻、转发状态。因此,辅导员老师也应该与时俱进,跟随学生们的步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开辟新的教育天地,对入学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辅导员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要结合辅导员的特点,才能利用微信进行入学教育。

三、当前高校辅导员的特点

1、年轻、代沟少

现在高校的辅导员老师普遍较年轻,他们大多是离校不久的毕业生。对于他们而言,现在的学生既可以当作“学弟”“学妹”对待,也可以当作朋友对待,他们完全了解新生刚进入大学时的迷茫和落差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他们可以通过微信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的问题。反过来,学生遇到这样了解自己的老师时,也比较容易敞开心扉,把自己内心的话告诉辅导员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

2、开朗、观察能力和沟通能力强

正因为辅导员老师具有开朗、热情的性格,才能在短时间内认识每一位学生,观察到他们的特点,掌握他们学习与生活的情况,为新生入学教育做好准备。在学生们遇到问题时,或者老师观察到他的问题时,能通过微信聊天、面对面谈心等方式,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与时俱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身为高校辅导员老师,必须要求自己与时俱进,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微信是这两年流行的网上交流平台之一,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用微信记录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如果辅导员老师不懂得运用微信,就会错过很多信息,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所以,想要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就要能够接受他们所喜爱的事物,走进他们的生活圈子,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老师、朋友,引导他们的思想往正确的道路上行进。

四、利用微信平台对大一新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方法

1、利用微信进行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1)大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微信。大学生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力总是最强的,而微信作为近年来最流行的网络社交软件,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虽然微信发展时间不长,但截至2013年1月其用户已达到3亿,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微信的使用率仍飞速上涨。迎接新生时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有使用微信的习惯,这说明大学生已经成为使用微信最为广泛、最活跃的.群体,也就为以后运用微信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进行入学教育和管理提供了现实可能。

(2)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长期以来,学校和辅导员都非常重视新生入学知识和安全教育工作,旨在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一般情况下,通过口头教育、开班会等方式,进行入学教育工作。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在教育形式上,过于单一,使大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或逆反心理,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二是在传播媒介选择上,往往采用宣传栏、广播等形式,容易受到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影响了教育的时效性。与此相比,微信的多样性更加吸引学生,也能使入学教育无时无刻围绕在新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潜移默化,慢慢渗透。

2、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教育管理的方法

(1)随时随地接收发送信息,做到教育无处不在。微信的便捷性,决定了新生接受入学教育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教师可以将多种教育材料群发给自己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朋友圈引导他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动态,学生则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任何地方随时接受入学教育。如此,管理教育便无时无处不在发生。

(2)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新阵地。信息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如果还只是基于一张嘴和一本书的话,对于大学生而言很难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而通过微信平台发送图文并茂的信息,甚至视频片段,这将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效果等带来全新的变化。虽然微信的信息是碎片式的,但是一旦大量碎片式的信息集中围绕在某一个热点问题之下,就会形成一种浓厚的网络舆论氛围,占据思想教育的制高点。

(3)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棘手,辅导员老师们都在思考如何让学生管理工作走进学生内心。微信平台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这个想法的实现。对于一些学生的管理工作,辅导员可以借助微信,时时关注学生动态,和家长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关系,提高家长对大学管理工作的参与度,体现学生管理的开放性与民主性。虽然利用微信对新生开展入学教育,有着众多的好处,但是万事都存在矛盾。微信纵然可以无处不在,但还是达不到面对面交谈的效果,如果学生不当面和你聊天,辅导员老师看不到学生的表情或者行为,就会错过很多细节,不利于了解真实情况。所以,微信是把双刃剑,我们必须使用得当,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杨立淮,徐百成.“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14.

[2]吴全华.现代教育交往的缺失、阻隔与重建[J].教育研究,2002(9)19.

[3]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

特殊 教育 是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设备,对特殊需要的 儿童 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特殊教育 毕业 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一 《我国特殊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特殊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不断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我国的特殊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部分的残疾儿童不仅仅能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还可以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取得不错的成绩。特殊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教学任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在对建设我国和谐社会更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面对日益发展的中国经济和国内特殊人员日益多样化的特殊要求,我们还是会发现我国特殊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以及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特殊教育;问题分析;有效策略 一、引言 特殊教育是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和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设备,对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能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使他们学习该有的知识,获得技能,发展潜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截止2012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有1853所,在校特殊学生万,特殊教师万,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殊家庭和特殊学生对特殊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实践中,不管是在教学理念、管理模式,还是在国家监督机制上,都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特殊教育是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特殊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特殊教育教材设计不规范、师资力量比较弱、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发布,我国的特殊教育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 热点 话题,这些问题不仅不能全面保障残疾儿童的教学,还制约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 (1)特殊教育教材设计不合理 特殊教育的课程教材是经过特殊设计,才能使用在特殊教学中,这样才能保证特殊学生可以学懂。我国目前特殊教育的课程仍然是沿用了普通学校的教材内容,虽然稍微进行了改动,加入了一些特殊教育的成分,但是并没有落到实处,残疾儿童并不能真正的理解,他们本来在某个方面都存在了缺陷,这样不合理的教材设计,会让他们学起来特别吃力。那么特殊教学也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不能保证特殊教学的质量,学生也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 (2)特殊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在我国,很多的老师都不愿意到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一方面是工资待遇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工作起来会很累,很吃力,而且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培训,这就导致我国在特殊教育方面,师资力量一直都比较薄弱。国家在大力提倡“随班就读”,但是“随班就读”对于教师来讲,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缺乏对特殊教育知识背景的了解,对“随班就读”的学生不能因材施教,也不能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或者智力上的差异,这样不仅教师工作起来很困难,学生学起来也困难。教师只能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 教学 方法 ,才能让残疾儿童更好的接受教育。 (3)国家以及地方对特殊教育支持力度不够 在我国除比较发达的城市对特殊教育投入比较大外,大多数的省份城市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都比较小。由于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学校在教学设备、教学管理、基础建设和师资力量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完全不能满足当地特殊教育的需求。另外,地方特殊教育学校只是一味的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却忽略了对残疾人的动手操作能力、职业道德教育和身心健康的培养,导致他们在面对正常人的嘲笑讥讽时,不能正确的处理,会致使他们产生消极、自卑的情绪。 三、解决我国特殊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根据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特殊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社会、学生和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制定相关的 措施 ,积极的进行改进,保证残疾学生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让他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的学习生活。 (1)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的教材内容 对我国特殊教育教材的内容要进行改革完善,确保我国的残疾学生可以看懂、学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用那么吃力。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身体、智力等,进行对教材的不同选择,不能为了方便,全部都选择一样的教材。学校在教授学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会他们相应的技能。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进行培养,让他们能清楚的认识自己,也能正确的看待别人对他们异样的眼光。 (2)强化特殊教育的师资队伍 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领导者,学生能否学好知识,老师是关键。学校应该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建立一师资力量强的队伍,以加强特殊教育队伍建设为中心,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的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学习国际上特殊教育的优秀 经验 。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抱着异样的心态,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保证学生更好的接受特殊教育。当然,这需要学校加大资金的投入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才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3)加大国家和地方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为特殊学校完善相应的教学设施、基础建设等,让他们能享受和正常人一样的待遇。国家在各地扩建了大量的特殊教育学校,减免了残疾儿童的学费,让所有家庭的残疾儿童都能读得起书,读好书。对于因身体条件无法到校就读的学生,国家还制定了“送教上门”的方案,让他们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学到知识,学到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生活。例如,视力有问题的学生戴俊林在山东特殊教育学校学习针灸推拿技术后,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按摩店,如今已经有四家连锁店,给四十多名盲人提高了就业技术。 四、 总结 人们都说,每一个残疾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而特殊教育,就为他们插上了隐形的翅膀,为他们学习知识、发展潜能、健全人格提供良好的环境。特殊教育,承载着培养特殊学生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有效策略,不断的完善,才能给残疾儿童提供最优质的教学环境,使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提高自身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连�.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艺术百家,2012,S1:400-402. [2]何燕春.当前特殊教育现状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13,25:198+200. [3]娜仁其木格.对特殊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9,09:55-56. [4]庄迪.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公正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二 《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之浅析》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特殊群体也和正常人一样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有了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我国的特殊教育取得了飞快发展,使特殊群体享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生活生存技能,改变了生活状况。特殊教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特殊教育课程,其直接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内容,然而我国现行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课程目标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特殊教育;课程设置;课程目标 中外教育者对课程虽有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课程是教和学的中介环节,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课程内容的选择又要以教育目标为基础。教育工作者与其说是制定目标,还不如说是选择目标。而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抉择,必须要有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一、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目标来源 课程理论家泰勒所选定的课程来源主要是针对普通学生,当然,特殊群体学生的课程设置也可依此为参照,但也须结合其特色而有所偏重。由于特殊群体学生在先天条件、智力、心理以及生长环境、学习能力与实践方面有异于普通的学生,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应需要照顾到其特异性方面。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照顾到特殊教育学生的差异呢?我们要依据其特点选择特殊教育课程目标。 (一)基于对学生的研究选择制定课程目标 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各门设置的课程所承载的知识与能力来实现的,而课程选择又要基于对学生的研究,要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我们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可能发展区,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我们课程设置也可从此理论中得到启示,考虑学生可能发展区。课程设置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记忆思维、理解力程度、学习能力等因素,做到使学生学习的课程既不过分超前,又不至于滞后学生发展。因而我们的特殊教育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心智、身体因素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二)基于对学生今后社会生活的研究选择制定课程目标 知识获取的目的是解决生存生活问题,使人们获得幸福生活,而课程作为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其设置就理应关注我们的实际生活。问题不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学好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特殊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特殊教育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生存生活问题,根据特殊群体及其家长困难与需求开发课程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旨在帮助他们获取必备的生活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二、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理论基础 理论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正确理论的作用就在于减少人们行为的盲目性,增加行为的自觉性。课程设置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能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考模式。每个学生都有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他们的潜能就能得以充分发挥。但由于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环境和个人生存历史 文化 背景的差异,每个人能力发展方面和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我们应正视这些差异,接受这些差异。课程的设置应考虑到特殊群体的特点,如盲人的听力往往灵敏于我们普通人,残疾人身体某一部分器官缺失,但相对应其他器官功能会特别发达。虽然特殊群体学生某一方面可能存在缺陷,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把其与普通学生隔离开来,而应发现其身上闪光点。学生的智力类型有多种,而不是单一的,所以我们课程设置应顾及其特殊能力的发展。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认为人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的。人们是根据类别或分类系统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或者是凭借已有的类别来处理外来信息,或者是有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他认为人的认识循着从泛化到分化的路径而进化,所以课程编制也可以按照从抽象知识到具体知识的顺序进行。因而知识的结构很重要,我们课程的编制就要遵循知识的逻辑结构,以方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教师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容易。 三、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目标 课程目标是我们课程设置的导航,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备条件,明确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基于特殊课程对象的特性,特殊教育课程应着重以下目标的培养。 (一)基本生存生活技能 我们现在经常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我们的生活问题。特殊群体的学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其独立生活,甚至生存存在一定问题,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应立足现实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我们要重视特殊群体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公民基本道德素养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基础。一些特殊群体的学生,其成长基本上是依附于其家庭父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努力使其掌握一技之长,重视问题解决技能的知识,在课程中可阐述展现人们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便他们能够掌握在生活中如何处理相似问题,使其能够独立生活。 (二)过一种幸福的生活 幸福是人类恒久追求的主题,而教育的目的也是让人过一种幸福的生活。由于特殊群体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以及社会上和周围人的不正确评价,他们中的部分人可能存在一些偏激的认识,认为生活对他们不公平,生活亏欠了他们,而整天处于一种怨天尤人的生活状态,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从而致使他们对自身以及对生活的认识有所偏差。幸福很大程度上是由 思维方式 决定的,因此,我们的课程要注意向他们传递正确的认识方法,鼓励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教师可在课程的内容上选择一些特殊群体人群成功的事例以对他们鼓励,如曾感动世界,让世人钦佩的舞蹈艺术《千手观音》就是一群聋哑人演绎的,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知道这个节目其实难度是很高的,但是却被一群聋哑人演绎得天衣无缝、美轮美奂。还有像史铁生,张海迪,霍金等人都是身残志坚的学习榜样。我们的课程就要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有信心、有能力追求快乐生活,他们有能够获得幸福生活的理念,最终过上一种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1 3.陈蓓琴、谈秀、菁丁勇,《特殊教育理念的嬗变与课程的发展——关于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发展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篇三 《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创造条件,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尤其应侧重对特殊教育学生的尊重,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问题提出 对于接受特殊教育学生的培养,应该符合特殊教育目标。应该根据特殊学生的能力,编制特殊教育 语文教材 、课程标准等,以满足特殊学生在心理和生活上的需要。在特殊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应该首先进行语文能力的测试,对学生语文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即包括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测试,也包括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 二、尝试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愉快教学模式 1.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唤起学生兴趣 教师是一项伟大的职业,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天职。尤其是对于身体有却显得孩子来说,更应该受到教师的特殊关爱,只有教师对学生真心投入,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些特殊学校的孩子是住宿生,更加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帮助,教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还扮演了母亲的角色。我们的教师需要在生活上给这些孩子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一些具体的问题,用关爱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这些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如果学生在学校能够体会到深深地爱,他们一般不会想家,会特别喜欢在学校生活,有利于帮助这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树立自信,保持愉悦的心情,还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除了给学生必要的关爱,还需要多给学生爱护,鼓励学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给学生表扬鼓励,使学生增强自尊心,激发积极上进的欲望。对于有缺陷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过严格,更不能觉得他们低人一等,我们需要对他们有恰当的要求,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对于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对待;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的事业没有责任心,对这些身体上有缺陷的孩子过分的要求,会严重影响这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2.巧妙运用直观教学 弱智儿童自制力较差,如果想使他们一直专注于教师讲课,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同时需要直观教学手段。直观教学方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给弱智儿童多种刺激,有利于为弱智儿童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激发弱智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弱智儿童轻松学习。弱智儿童对语文充满兴趣,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接触实物,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的实践,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表述出做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弱智学生在 语文学习 中心理重建 1.激发学生多问 学生进行学习实际是在心理上重新组建,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最关键的一步是善于提出问题,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才有利于问题很好地解决,而且对于一个好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具有很大价值。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努力的营造一种轻松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特殊教育规定的教学目标。 2.鼓励学生多说 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学生说话的过程实际是把学生内心的想法、情感用语言的形式与外界的沟通。说的过程是弱智学生在对语言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表达语言的过程,能够体现出弱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弱智学生先天性大脑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上后天受到的教育不足影响,导致弱智儿童在思想上一般都比较迟钝,对外界事物刺激做出的反应都比较慢,口齿不清、发音不清晰,语言表达困难等影响这些孩子语言的发展。因此我们的特殊教育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加强对学生在说话能力上的训练,可以为这些孩子组织一些活动,多给他们一些说话的机会。如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说的机会给我们的孩子。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教学重点,侧重讲解一些重点词语,在讲解这些词语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去把握意思。这样既有利于发展这些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有利于这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自主创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让这些孩子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 文章 内容。 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问”“读”“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语文建立良好的心理过程,通过这些孩子对不懂得知识提问,教师耐心解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爱学习的热情,有利于鼓励他们自主为自己确定学习的小目标。读是锻炼学生理解课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知识。说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多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我们的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是这些孩子能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真正有所收获。 四、结语 教育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这些孩子的语文能力可以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得到锻炼,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让这些孩子能够有所收获,促进我国在特殊教育方面的发展。

教育热点话题毕业论文题目

在当今社会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发生,归根到底是 教育 问题。如今的高校也有教育学专业了,很多教育学专业的朋友们也在为 毕业 论文而烦恼。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育学论文题目

1、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2、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

3、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

5、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6、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7、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8、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9、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10、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11、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

12、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

1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

14、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15、学前教育 民俗 文化 课程研究

16、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

17、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18、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

19、一流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研究

21、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22、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

2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研究

24、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

25、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26、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

27、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28、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29、教学设计的理性及其限度

30、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

31、大学 英语文化 体验教学研究

32、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

33、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34、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35、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36、德国教师教育研究

37、我国高等学校 教学 方法 创新研究

38、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39、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内部问责制研究

40、高校来华 留学 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41、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42、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

43、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研究

44、英国高校教师发展研究

45、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超越

46、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47、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48、农村留守 儿童 教育问题研究

49、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重构研究

50、论学生的自主性及其教育

教学理论论文题目

1、试论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2、发挥电教优势,优化 作文 教学

3、浅谈网络阅读教学的可 实施方案

4、运用多媒体课件打造语文魅力课堂

5、多媒体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6、利用远程资源使孩子乐学语文

7、直观、形象展现教学内容 生动、灵活提高课堂效果

8、让多媒体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9、多媒体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10、给学生一个倾诉的空间

11、用爱心、耐心与尊重转化后进生

1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13、浅析多媒体为 说明文 教学注入活力

14、网络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断想

15、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6、浅谈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创设情境中的应用

17、利用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18、用爱心和恒心构筑学生的灵魂

19、 网络技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展望

20、浅谈现代技术教育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

21、浅谈利用多媒体提高语文朗读教学能力

22、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3、提高我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24、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5、新增专业校内评估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26、广东商学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7、浅析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28、对大众化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探讨

29、第二部分教学改革研究

30、教学改革特色项目与人才培养特色研究

31、关于金融学科(专业)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32、广东商学院中文系学生写作状况调查

33、完善高校 财务管理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

34、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办会展管理主干课程班的构想

35、浅谈 企业管理 专业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

36、中外高等体育旅游教育及专业与课程设置状况研究

37、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体会

38、对高等数学的若干思考

39、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教与学

40、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现代化的思考

41、对高等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问题的探讨

42、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43、经济计量学实验教学对经济类人才培养的作用

44、以生产计划为核心的全程业务模拟实验体系教学研究

45、基于信息化资源的专题性教学模式研究

46、论案例演示方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

47、“计算机体系结构”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尝试

48、朗读教学研究综评

49、朗读与朗读教学研究

50、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之关系探讨

51、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52、阅读教学对话研究

53、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54、作文教学研究

55、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56、培养学生阅读的策略研究

57、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探新

58、家庭文化氛围与小学生个性

59、学科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60、学科教学中 发散思维 的培养

教育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

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

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对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研究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

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

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

社会稳定视角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

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审视

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

新时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难题

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建模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的开放课程应用研究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

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研究

化学学科能力及其测评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

大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体系研究

公平视域下美国义务教育改革研究

青少年网瘾现状及监控机制研究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

★ 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教育学专业毕业大学论文范文(2)

★ 大学教育学毕业论文参考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

★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 教育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 教育学毕业论文

★ 有关教育学毕业论文的范文

★ 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在大学生道德情感培育中的特殊作用浅谈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心理 试论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消费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 论“两型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 试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意义 浅析“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 ttp://

《论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散漫与章法》《大学生入社会学习》

提供一些教育方面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1、教师心理素质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2、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3、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研究4、学习困难学生的特征及其干预研究5、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7、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研究8、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心理学研究9、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问题10、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11、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12、网络教育管理模式研究13、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对策研究14、中(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研究15、独生子女问题研究16、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研究17、独生子女社会问题研究18、学习困难学生现状及对策研究19、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20、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21、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22、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研究23、当前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24、教育生态环境研究25、外国教育史上某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26、外国教育制度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27、外国教育思想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28、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9、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0、浅析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状况31、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讨32、“一费制”的实施对学校办学经费的影响33、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弊病及其改革34、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35、论择校费与教育公平36、论教育的经济功能37、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38、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冲击与对策39、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学校关系的探讨40、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对策41、我国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现状、原因与对策42、教育供求调节的两种模式对比——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43、我国基础教育投资地区差异分析44、教育筛选功能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中的发挥与失效45、我国民办学校办学的困境及其改革46、我国高校助学贷款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47、我国高校扩招的利弊分析48、论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49、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分析50、论公办教育投资效率不高的体制根源51、中小学校负债办学问题研究52、学校管理审美化研究53、人性理论对学校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54、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论减负55、中小学有效领导的构成与方法56、人际关系在学生班级管理中的作用57、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励的有效性58、建立学校内部完善的激励机制59、对奖励的有效性的探索60、校长(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构成与建立61、班主任的领导素质62、校长(班主任)领导威信的建立途径63、学校改革的动力与策略64、学生(教师)非正式群体的认知与管理65、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66、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67、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研究68、中(小)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初探69、教学评价改革探索70、成长记录袋使用研究71、如何指导学生写学习日记72、多元评价的实践探索73、如何听课与评课74、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的研究75、学科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研究76、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77、加强学科教学的现实性和应用性研究78、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79、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80、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81、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82、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83、学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84、教学反思的作用与方法研究85、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86、加强学科联系的探索87、教师协作教学的探讨88、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89、网络文化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90、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局限研究9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研究92、网络情境下的学习方式(途径)研究93、大(或中、小、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94、学生智力(或创造力、非智力因素)开发培养研究95、教师(或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研究96、学习困难学生(或差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97、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研究98、能力(或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的研究99、学校(或班级)环境建设研究(校风、班风、学风)100、品行(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