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题目: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之美
姓 名:w
班 级:xxx
学 号:xxxx
指导老师:xxxxx
年月日xxxxxxxxx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梁祝》是一首融抒情性与戏剧性为一体的作品。作者从梁祝的故事中选取了梁祝相爱、英台抗婚、投坟化蝶这三个最主要的故事情节为题材,采用善于刻画戏剧性矛盾冲突的西洋奏鸣曲式结构,相应地通过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这三大部分依次加以表现。同时作者又从地方剧种越剧的优美音调中巧妙提取了音乐素材,那委婉柔美的旋律、和顺清丽的风格、丰富的曲牌唱腔、多变的板眼节奏、复杂的表现手法,都通过独奏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交响奏鸣,生动地向人们叙述了这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体现出多样的`音乐艺术美。《梁祝》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之一,其艺术价值是值得每一位爱乐者好好挖掘和鉴赏的。从该曲的创作背景、音乐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欣赏这首乐曲的一些方法,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乐曲助。
二,研究现状与不足(文献综述)
小提琴协奏曲这一创作形式,在西方的发展己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经历了产生、发展到成熟的阶段。而小提琴这一西洋乐器传入中国也不过百年,中国的小提琴作品的创作大体是在20世纪40, SO年代才开始,那时的小提琴曲基本上是根据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和改编的,直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完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小提琴曲创作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
《梁祝》的诞生,是中国小提琴曲创作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小提琴协奏曲的经典之作.小提琴协奏曲历来都被作曲家所重视,以上的文献分别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民族性的角度、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美学欣赏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而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手法、歌唱性特征和欣赏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的文献还不多见。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通过查阅报刊杂志等各类文章,以及有关音乐评论书籍,试图对这个经典之作有更深入的理解。
2, 比较法:
通过比较《梁祝》与西洋奏鸣曲表现形式上的区别、借鉴与融合,分析这一中西结合的典范作品。
难点:
中国音乐表现为横向线性织体,注重各声部之间旋律横向发展,是一种线性音乐,特点是:重深 邃 、重韵味、旋律呈波浪型、婉转自如,但和声发展较弱;西方音乐表现为纵横交替立体织体,以主调音乐为主,特点是:重形式、重逻辑、突出主旋律,其它声部为辅,音响丰满厚实,强调以和声为主的纵向思维,和声发展较强。在作品中,如何分析作者在织体上,以及作者是怎样借鉴了西方的和声体系,增强了音乐的立体感,使西方和声民族化,使民族音乐交响化,这方面是研究的难点。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2009年11月25日确定论文方向:
2009年12月底确定论文题目:
2010年1月初调研,查找文献:
2010年3月22日论题答辩,开题,完成论文提纲:
2010年4月15日整理资料,完成初稿:
2010年5月5完稿,并进行修改,上交全套材料:
2010年6月中旬完成论文最后修改,并熟练论文资料,为论文答辩做好准备:
五、论文提纲:
一,前言
二、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
2. 1小提琴在中国的传播
2. 2中国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情况
2. 3中国小提琴协奏曲的特点
三、《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艺术美
旋律美
节奏美
音色美
速度美
力度美
四、结论
六、参考文献:
[1]宁佐良.音乐欣赏入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许序雅,周静.音乐知识与欣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候书森.青年必知音乐手册[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4]高宗仁.音乐鉴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伍湘涛.音乐知识与名曲赏析.舰天工业出版社.1993
[6]伍湘涛.交响青乐赏析新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周世斌.音乐欣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张俊,郭爱民,音乐与音乐欣赏.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七.指导教师意见
该生对于所开课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市场调研,参考了许多文献,最后确定的课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课题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延续,符合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对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有益。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基本合理,难度合适,学生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该课题的设计。
同意该课题开题。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1878年3月,柴科夫斯基客居在瑞士日内瓦湖畔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写成的仅有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又称《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它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创作最初,柴科夫斯基原先是想题献给当时在彼得堡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演奏课教授的德国小提琴家奥尔(Leopold Auer,1845-1930),本来是希望由他在俄国首演的。但也象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被尼古拉·鲁宾斯坦拒斥的遭遇一样,那位伟大的小提琴教授虽然高度评价这部作品的许多优点,同时又认为其中有许多地方不适合小提琴演奏,也有悖于弦乐器作品的形式,这部作品就这样搁置将近三年。 一直到1881年12月04日,维也纳小提琴家布罗德斯基(Adolf Brodsky,1851-1929)克服了这部作品的一些技术上的难度,由布罗德斯基与李斯特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合作首次演奏此曲,将它介绍给世人。不料作品公演后,恶评接踵而至;当时的一位维也纳评论家攻击道:“从某些图画中可以看到臭味,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后,才知道也有可以听到臭味的音乐作品。”多么怪诞的批评,多么恶毒的攻击!此后柴科夫斯此再度陷入低潮,然而布罗德斯基不为所屈、继续在莫斯科和伦敦演奏此曲。他的坚忍不但赢得柴氏的感激,也使这首杰作得以获得世人的接纳。为此,柴科夫斯基便更改了这部作品的题献,把它献给了热情介绍这部作品的布罗德斯基。 奥尔毕竟还是伟大的。他后来改变了态度,也赢得柴科夫斯基的谅解,在独奏部分略作修正,而成为今天的标准版本。他不仅本人对这首协奏曲作过许多次光辉灿烂的演奏,还拿它来教他那些颇有出息的学生。其中就包括海菲兹。 这部作品中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风格,也加进了作曲家本人多愁善感、浪漫多情的性格。作品完成于作曲家创作的晚期,是作曲家成熟时期的颠峰之作,被视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作。对古典音乐了解不深的朋友,也可以把这部作品当作是研究柴科夫斯基音乐或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入门之选。由于这首乐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不仅内容上是西贝柳斯作品中最深刻的,其技术上的要求也更符合现代乐迷的口味。无可争辩地,海菲兹为此曲的演绎风格奠立了一个标准。海菲兹的风范及刺激无人可与之比肩,其精确无比的音准和雄浑的气魄,加上冷峻而狂放的处理手法,西贝柳斯的特质发挥得沐漓尽致。 西贝柳斯的小协最早完成于1903年,作品几经修改最终于1905年出版,同年在柏林首演,是西贝柳斯的早期作品,也在世界最伟大的小提琴音乐之列。作者十分热爱芬兰的自然景色和古代诗人荷马的文学史诗,在这部协奏曲中,也自然而然地表露了这种感情。音乐主题热情奔放,富有浓厚的芬兰气息。乐曲充分发挥了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在乐队部分的写作上也发挥了交响特色。整个作品如一幅音画,栩栩如生。 乐章赏析: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在乐队低沉的合奏声中,逐渐由低至高烘托出乐章的主题部分,小提琴独奏部分时而欢快明朗,时而充满柔情,时而高昂激扬,乐曲行至中部,重复第一乐章的主题,直至第一部分高潮,引出一段优美动听且对演奏技术要求极高的小提琴独奏,最后以一阵气势如虹的合奏结束了本乐章。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体。本乐章着重表现小提琴的独奏技巧,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称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轻柔,和谐,仿佛情人间的缠绵悱恻,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主题令人有俄国风激烈地敲击之感,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时有激动人心的小高潮出现,整个乐章布局错落有制,时起时落,最后以一段磅礴的协奏结束本乐章。 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全曲也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小调,2/2拍子。整个乐章如一幅风景画,展现幽暗的芬兰北部海滨,海浪不停地拍打着海岸,暮色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游吟诗人的歌声在空中回荡着。 第二乐章, 很慢的柔板,降B大调,4/4 拍子,浪漫曲。音乐略带忧郁神秘的色彩,象是作者在缅怀童年往事, 在旷野、在海边的巨石上独自演奏心爱的小提琴,与大自然交流着感情。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3/4拍子,回旋曲。这一乐章充满了不尽的活力,作曲手法华丽多彩,乐章的主题被称为“北极熊的波兰舞曲”。小提琴独奏旋律如火箭般一次次射向夜晚的天空,激烈时火花迸射,形成无穷的变化,整个乐章高潮迭出,五彩缤纷。莫扎特第4,第5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分析 综述协奏曲体裁早在巴洛克时期就已存在,称为“大协奏曲”,即乐队一小部分乐器和其他乐器的竞奏。小提琴协奏曲体裁是意大利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维瓦尔第创造的,实际上是一种小型的弦乐队作品,小提琴声部也没有什么独立的意义,只是在乐队全奏间起连接作用的一个环节而已。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交响曲的迅速发展和小提琴演奏技术的不断改进,器乐协奏曲也有很大的变化:它的内容更深化,乐队色彩更丰富,独奏声部也更富于个性——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一种古典协奏曲的形式。莫扎特最后确立了古典协奏曲的范型:采用三个乐章,即快—慢—快的对比形式,第一乐章采用两个主题对置和发展为基础的奏鸣曲式,在尾声前要有一段独奏乐器的即兴华彩。莫扎特的协奏曲第一乐章一般都还有两个呈示部,第一个先由乐队陈述乐章的基本主题素材,第二个才是独奏乐器声部的呈示。他特别强调独奏声部的作用,广为发展独奏乐器的技巧性表现,他使独奏乐器同乐队处于平等的地位,独奏声部甚至常常迫使乐队只起一种伴奏的作用,但从不“遮住”乐队。莫扎特还在乐队中添置管乐,增加了演奏的力度和色彩变化。但莫扎特对协奏曲这种体裁的看法还有局限性,他认为协奏曲只为悦人耳目,演奏起来“不应该太难,当然也不是太过容易”,因为要使“音乐行家和音乐爱好者同样都能接受”。因此,在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中,不可能找到戏剧性的冲突和强烈的激情,它同贝多芬那种紧张的交响性结构相去甚远。这里,还只是小提琴的辉煌技巧同意大利式甜蜜如歌的音响的结晶。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共有六首,都同他在萨尔茨堡当宫廷小提琴师的演奏活动直接相关,前五首都是在1775年的几个月内写成,当时他年仅十九岁。从这些协奏曲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对小提琴技术的掌握在不断纯熟,对自己的演奏有着越来越严肃的要求。他的后四首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广为闻名,确实达到了“音乐行家和音乐爱好者同样都能接受”的程度。莫扎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分析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4/4拍子,变奏曲式这首协奏曲的乐队伴奏十分简洁,与其说乐队在同独奏小提琴对答,倒不如说它只是为独奏声部伴奏。这首协奏曲向前走出新的一步,表现在作者大力扩展独奏小提琴的声部,使它具有辉煌技巧的特性。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从一个有力的号召式主题开始,它带有军号合奏的特点,在莫扎特那个时代,这样的合奏往往就被称为“军队”的主题,它那典雅的附点节奏,在莫扎特的其他协奏曲中也可以看到。乐章用变奏曲式写成,它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拥有大量繁复的辉煌乐句。一般认为这首协奏曲的技巧方面要比音乐本身更占上风。当然,这里的技巧并非盲目的滥用,相反,它成为一种源源涌出的动力,使整个音乐的发展生动而自然。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A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加变奏在这个乐章中,独奏小提琴最明显地起着主导的作用。同他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慢板乐章不一样,这里已经完全不是独奏小提琴同伴奏乐队的“对话”,而是独奏小提琴在乐队的背景之上真正的“独白”。这纯粹是莫扎特的真情流露。第三乐章:优雅的行板—快板,但不太快,D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在这一乐章中,到处可以看到由一些好像偶然闪现的重音、装饰音、间奏和故意倒桩的乐句组成的五光十色的舞曲旋律。回旋曲的基本主题轻盈秀丽,第二主题(03段00分29秒)十分活跃,带有尖刻明快的三连音节奏型,接近于吉格舞曲风格,它同前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个主题结伴在乐章前后两段各出现两次,而把乐章的第三主题(03段03分25秒)夹在当中,因此这一回旋曲乐章的结构,是A+B+A+B+C+A+B+A+B。乐章的第三主题具有十足的民间舞曲特性:旋律在一个持续低音(空弦)的背景上盘旋着,这长持续音完全是在模仿十八世纪一种叫做风笛的民间乐器的音响效果。模仿风笛的音响是十七、十八世纪法国小提琴家爱用的手法之一,他们往往喜欢运用到他们的奏鸣曲中去,莫扎特很可能是从他们的奏鸣曲中引用出这种手法的。莫扎特: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介绍第一乐章:开朗的快板,A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第五协奏曲》以其结构之独特而为人们所熟知。首先,它的第一乐章同一般的奏鸣曲形式快板乐章就很不一样。乐章开始时乐队全奏的一个强力和弦,好像是给音乐的第一次推动,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匀整地簌簌作响的颤音进行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以明确而强烈的音响带出引子的主题,它的进行仅是暗含着乐章第一主题的胚胎。这个引子主题不知不觉地暂时先转到后面典雅而戏谑的第二主题(04段00分38秒)上去。但是,乐队的引子突然给一个“诗意的插话”所打断,这是独奏小提琴的咏唱,它那富于表情的旋律带有宣叙调的特点,第一和第二小提琴用精致的伴奏音型伴随着它——这是柔板的一段穿插。只是在一个全体长休止后,独奏小提琴才奏出这一乐章热情充沛、坚定有力的第一主题(04段02分18秒),乐章的本身也只是从现在才正式开始。这个乐章在主题素材的紧张发展和配器的光辉效果等方面,都预示了这首协奏曲的技艺高超的规模,但是莫扎特在这里还只是停留在“媚情”的风格,其音乐所特具的“轻快”的特点、清澈的笔法和管弦乐色彩的选择都说明了这一点。第二乐章:柔板,2/4拍子,D大调第二乐章的紧张情绪和丰富的感情,比前几首协奏曲的慢板乐章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一柔板乐章中,莫扎特以富有深度和力量的器乐旋律表达了精细而多样的内心活动。这是在莫扎特时代的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的一种表现。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快板,A大调,3/4拍子,回旋曲式该乐章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这是一个典雅而柔弱的旋律,带有故作风雅和忸怩作态的情调,这是带假头发和穿箍骨裙的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这个舞蹈性主题每一次新的呈现,都装饰着最精致的旋律花纹——那些时而在乐队、时而在独奏小提琴上出现的新而又新的各种音乐动机丰富了主题的发展。突然,一个快速的间奏——两拍子的节奏在a小调上,象踩着拍子那样富有热情的民间舞曲(06段03分31秒)——打断了原来主题的进行,前面那故作风雅的情调连一点痕迹也没有了。现在,小提琴好像从伴舞乐师手里转给民间即兴演奏能手,音乐也从贵族的小沙龙转到了大庭广众的自由天地中去。这一插段是根据十八世纪流行的所谓“土耳其音乐”的风格写成的,它描绘的民间生活画面,也是莫扎特在歌剧和舞剧中作出不少贡献的那种异国情调的音乐范例之一。但是,这里的所谓东方色彩并不是程式化的,也就是说并不仅仅在于采用那些“喧闹”的打击乐器。据某些匈牙利音乐学家说,由五个独立旋律组成的这段间奏,有些是莫扎特从他的舞剧音乐本身引用过来的,而其中的主要主题,却是匈牙利城市盛行的舞蹈音乐最早的记录之一。民间的舞蹈场面突然也被打断了,现在又是小步舞曲的主题出现,它把听者又带回到“洛可可”风格的那种妩媚的环境中来。
浅谈音乐想象力和音乐感知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想象力 音乐感知 小提琴 论文摘要: 音乐是抽象的,音乐表演需要感知和想象。丰富的想象力再赋予优美的乐感对于小提琴的演奏效果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音乐表演者需要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对各种艺术的汲取。在表演时,努力发挥潜在丰富的想象力,用心去感受对乐曲的理解,力求达到最美的演奏效果。以自己的亲身体会,通过实际的例子佐证想象力和音乐感知在小提琴演奏中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从孩提开始,青少年学习乐器的势头方兴未艾。据了解,学习西方乐器的占了绝大多数。应运而出的有关乐器的专业技巧书、教材、曲谱、辅导材料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然而,在名目繁多的器乐书籍中,关于演奏方法、技巧、作品分析方面的颇多,而专门论述演奏者的理论知识、文史积淀和音乐感知对乐曲的作用,对乐器的驾驭能力以及对演奏效果重要影响的书籍却为数不多。 美术界书法家均强调“功夫在笔外”。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试从想象力与音乐感知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文化内涵 时下,央视综艺频道有一则公益广告说得好:“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影响,文化是一种温暖。”小提琴演奏艺术属于文化范畴,其涵义亦如此。大家知道,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对乐曲的表演,会使欣赏者身临其境,并随着乐曲的跌宕起伏去畅游想象、去感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精神享受。 我是从事文艺工作的,现就职河北交响乐团,专业小提琴。从近三十年的学琴生涯中深深领悟到,要想拉好小提琴,仅从弓法、指法等专业技能技巧上去演奏是远远达不到优美的演奏效果的。必须把它视作一种力量,一种情怀,一种影响,一种温暖,重视发挥音乐想象与对音乐的感知等其他外在的主客观因素在演奏中的作用,用插上翅膀的想象和心灵的乐感把美妙的乐曲奉献给音乐爱好者,才能和听众形成心灵的碰撞和互动,收到良好的演奏效果。 二、音乐想象力在小提琴学习中的作用 音乐是抽象的,它需要感知、体验和想象。正如张前先生所说:“想象是贯穿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心理要素,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与对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桥梁。表演者的想象越丰富,他对音乐作品的内涵就越清晰,听众从他的表演中所感受的情感与意境也就越鲜明。也正因为如此,中外许多音乐表演艺术家和理论家都对想象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予以高度重视。” 古文《伯牙鼓琴》是这样写的: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呼!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荡荡呼!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则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想象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它所讲的正是音乐表演者在表演中的想象激发了音乐欣赏者的情感想象,犹如身临其境,于高山流水中如醉如痴。 中国名曲《海滨音诗》是一首以大海为背景,借物咏怀的音乐诗篇。此乐曲在微微起伏的海浪式音型的伴奏下,由小提琴轻轻奏出,如歌、如吟、如诉,像是敞开心灵,向大海尽情地倾吐。聆听乐曲仿佛身临海天相连、无边无际的大海边,又能感悟到发自心灵深处的“大海”,同样心潮澎湃。音乐又像朝霞红日升起的'大海,提升着人们面向明天、面向希望的自信。 初学小提琴时,在拉练习曲枯燥的情况下,出于好奇心,拉起了《海滨音诗》进行自我调节。由于是听录音带自己练的,无人指点,弓法、指法完全是任意即兴,按着谱子上标注的弓法指法去拉,自我感觉还良好,但是老师听后说还是像“白开水”。后来在上完艺校和自修河北师大专、本科听了专业教授的经典音乐讲座后,对《海滨音诗》这首小提琴曲才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此后演奏起来,才开始有了颇深的想象思维。曲首引子一段,我就刻意进入想象活动,脑海中呈现一幅绮丽的画面:面对蔚蓝的大海,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豪迈的理想和似大海般坦荡宽广的胸怀。 《海滨音诗》充分发挥了小提琴在音色及演奏方面的歌唱性与抒情性。构思了一个非常富有歌唱性的音乐主题。作品呈现给听众的是碧波轻荡、微风轻拂的海滨景色,优美动听的小提琴旋律,神采飞扬,似浪花飞溅,似行云流水,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凝聚了大自然绮丽景色中的万种柔情。整个作品,景中含情,以景引情。在这里,作者借景尽抒其情怀,听众借曲尽享其惬意,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进入了“无我之境”。悠然的旋律不停地奔涌着,就像一支感悟之歌,岁月是它的伴奏,回忆是跳动的音符,曾经那样遥远的记忆,我们就这样跌宕起伏地歌唱着。这首充满深情的如歌主题,在钢琴与小提琴先后奏出带有遐想、带点梦幻的意境,使人们在乐曲绘制的情景中神游,余音不息,留下了无限遐想。 三、音乐感知在小提琴演奏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可以说,音乐感知在小提琴表演中的作用比想象的作用毫不逊色。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演奏效果虽会差一些,也可以把一首乐曲完整地表演下来。但没有乐感的演奏会显得枯燥乏味、平淡,往往会影响演奏者与听众之间的自然交流。当代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先生曾说过:“站在演出舞台,我就无暇他顾,什么也不想了,唯一的念头是如何让我的‘小鸟’(指小提琴)唱出最美妙动听的歌来。”可见,音乐表演的自然流露不仅要求表演者要有纯熟的表演技巧,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更主要的是要求表演者真正把音乐融会于心,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使音乐从表演者的心中自然地流淌出来。只有这样的音乐才是真实感人的,才能达到音乐表演出神入化的境界。 因此,我们小提琴演奏员要有意识地提高和发挥音乐表演中的想象力,用心、用感觉把自己最大的潜能出神入化地刻画出来,在每次演出中,用心去感触对乐曲的想象和理解,并赋予乐曲以灵魂,使音乐从自己的心里自然地流露出来,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那么,我们的演奏就会在音乐的舞台上如鱼得水,就会在艺术的殿堂里驰骋纵横,就会赢得广大音乐爱好者对小提琴表演艺术的青睐,也只有这样去演奏才能保证音乐表演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浅谈音乐想象力和音乐感知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想象力 音乐感知 小提琴 论文摘要: 音乐是抽象的,音乐表演需要感知和想象。丰富的想象力再赋予优美的乐感对于小提琴的演奏效果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音乐表演者需要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对各种艺术的汲取。在表演时,努力发挥潜在丰富的想象力,用心去感受对乐曲的理解,力求达到最美的演奏效果。以自己的亲身体会,通过实际的例子佐证想象力和音乐感知在小提琴演奏中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从孩提开始,青少年学习乐器的势头方兴未艾。据了解,学习西方乐器的占了绝大多数。应运而出的有关乐器的专业技巧书、教材、曲谱、辅导材料等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然而,在名目繁多的器乐书籍中,关于演奏方法、技巧、作品分析方面的颇多,而专门论述演奏者的理论知识、文史积淀和音乐感知对乐曲的作用,对乐器的驾驭能力以及对演奏效果重要影响的书籍却为数不多。 美术界书法家均强调“功夫在笔外”。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试从想象力与音乐感知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文化内涵 时下,央视综艺频道有一则公益广告说得好:“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影响,文化是一种温暖。”小提琴演奏艺术属于文化范畴,其涵义亦如此。大家知道,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对乐曲的表演,会使欣赏者身临其境,并随着乐曲的跌宕起伏去畅游想象、去感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精神享受。 我是从事文艺工作的,现就职河北交响乐团,专业小提琴。从近三十年的学琴生涯中深深领悟到,要想拉好小提琴,仅从弓法、指法等专业技能技巧上去演奏是远远达不到优美的演奏效果的。必须把它视作一种力量,一种情怀,一种影响,一种温暖,重视发挥音乐想象与对音乐的感知等其他外在的主客观因素在演奏中的作用,用插上翅膀的想象和心灵的乐感把美妙的乐曲奉献给音乐爱好者,才能和听众形成心灵的碰撞和互动,收到良好的演奏效果。 二、音乐想象力在小提琴学习中的作用 音乐是抽象的,它需要感知、体验和想象。正如张前先生所说:“想象是贯穿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心理要素,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与对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桥梁。表演者的想象越丰富,他对音乐作品的内涵就越清晰,听众从他的表演中所感受的情感与意境也就越鲜明。也正因为如此,中外许多音乐表演艺术家和理论家都对想象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予以高度重视。” 古文《伯牙鼓琴》是这样写的: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呼!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荡荡呼!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则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想象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它所讲的正是音乐表演者在表演中的想象激发了音乐欣赏者的情感想象,犹如身临其境,于高山流水中如醉如痴。 中国名曲《海滨音诗》是一首以大海为背景,借物咏怀的音乐诗篇。此乐曲在微微起伏的海浪式音型的伴奏下,由小提琴轻轻奏出,如歌、如吟、如诉,像是敞开心灵,向大海尽情地倾吐。聆听乐曲仿佛身临海天相连、无边无际的大海边,又能感悟到发自心灵深处的“大海”,同样心潮澎湃。音乐又像朝霞红日升起的'大海,提升着人们面向明天、面向希望的自信。 初学小提琴时,在拉练习曲枯燥的情况下,出于好奇心,拉起了《海滨音诗》进行自我调节。由于是听录音带自己练的,无人指点,弓法、指法完全是任意即兴,按着谱子上标注的弓法指法去拉,自我感觉还良好,但是老师听后说还是像“白开水”。后来在上完艺校和自修河北师大专、本科听了专业教授的经典音乐讲座后,对《海滨音诗》这首小提琴曲才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此后演奏起来,才开始有了颇深的想象思维。曲首引子一段,我就刻意进入想象活动,脑海中呈现一幅绮丽的画面:面对蔚蓝的大海,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豪迈的理想和似大海般坦荡宽广的胸怀。 《海滨音诗》充分发挥了小提琴在音色及演奏方面的歌唱性与抒情性。构思了一个非常富有歌唱性的音乐主题。作品呈现给听众的是碧波轻荡、微风轻拂的海滨景色,优美动听的小提琴旋律,神采飞扬,似浪花飞溅,似行云流水,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凝聚了大自然绮丽景色中的万种柔情。整个作品,景中含情,以景引情。在这里,作者借景尽抒其情怀,听众借曲尽享其惬意,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进入了“无我之境”。悠然的旋律不停地奔涌着,就像一支感悟之歌,岁月是它的伴奏,回忆是跳动的音符,曾经那样遥远的记忆,我们就这样跌宕起伏地歌唱着。这首充满深情的如歌主题,在钢琴与小提琴先后奏出带有遐想、带点梦幻的意境,使人们在乐曲绘制的情景中神游,余音不息,留下了无限遐想。 三、音乐感知在小提琴演奏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可以说,音乐感知在小提琴表演中的作用比想象的作用毫不逊色。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演奏效果虽会差一些,也可以把一首乐曲完整地表演下来。但没有乐感的演奏会显得枯燥乏味、平淡,往往会影响演奏者与听众之间的自然交流。当代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先生曾说过:“站在演出舞台,我就无暇他顾,什么也不想了,唯一的念头是如何让我的‘小鸟’(指小提琴)唱出最美妙动听的歌来。”可见,音乐表演的自然流露不仅要求表演者要有纯熟的表演技巧,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更主要的是要求表演者真正把音乐融会于心,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使音乐从表演者的心中自然地流淌出来。只有这样的音乐才是真实感人的,才能达到音乐表演出神入化的境界。 因此,我们小提琴演奏员要有意识地提高和发挥音乐表演中的想象力,用心、用感觉把自己最大的潜能出神入化地刻画出来,在每次演出中,用心去感触对乐曲的想象和理解,并赋予乐曲以灵魂,使音乐从自己的心里自然地流露出来,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那么,我们的演奏就会在音乐的舞台上如鱼得水,就会在艺术的殿堂里驰骋纵横,就会赢得广大音乐爱好者对小提琴表演艺术的青睐,也只有这样去演奏才能保证音乐表演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是衡量本科教学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既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析、阐述和解决问题之综合能力的体现。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本科音乐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研究
2. 农村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现状分析与推进策略研究
3.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改革思路
4. 提高音乐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
5. 当今中国舞蹈创作的趋势
6. 高师声乐教育应注重实践
7. 普通高校大学生西洋古典音乐欣赏状况调查
8. 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9. 论钢琴表演艺术的发展趋向
10. 论新形势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1. 新农村传统艺术文化教育传播的思考
12.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的音乐学科建设
13. 舞蹈重返大众视野的时代意义
14. 戏曲身段与民族声乐表演
15. 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16. 驻马店市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研究
17. 本科院校音乐课程改革的利弊
18. 《梨园春》对河南豫剧的影响
19. 中国民族乐器分类法研究
20. 汉代的鼓吹乐对近世礼俗音乐的影响
21. 百戏之流变
22.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23. 驻马店市说唱音乐探微
24. 李叔同学堂乐歌的创作实践
25. 萧友梅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贡献
26. 黎锦晖儿童音乐创作的艺术经验
27. 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成功经验
1. 西方早期合唱音乐
2. 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创作与构思
3. 贝多芬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
4. 欧洲中世纪单声部歌曲与世俗歌曲
5. 如何学习西方音乐史
6. 肖邦音乐的民族性
7. 快乐教学,是音乐课的法宝
8. 学习音乐,从热爱开始
9. 如何辨别和挖掘一个孩子的音乐才能
10. 音乐素养,提升人生价值
11. 合唱的和谐美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12. 如何训练业余合唱团
13. 轻声练习的好处
14. 以“赏”为先的音乐教育
15. 让孩子们快乐地舞起来
16. 如何保持孩子持续的练琴热情
17.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童声
18. 如何教孩子们学习节奏
19. 如何练琴才最有效
20. 提升艺术生的文化修养是当务之急
21. “音乐热”带来的思考
22. 跑调的分析与研究
23. 唱的高,还是唱的美
24. 注重技巧,还是注重表现
25. 假如我是一名音乐老师
26. 卓越的成就,至诚的爱国心――试论我国音乐学家王光祈
27. 校园歌曲的创作特点
28. 谈肖邦创作特征中民族精神的体现
29. 论贝多芬晚期的钢琴奏鸣曲
30. 戏曲曲牌与宋元市井民俗
1. 从城市音乐文化看“选秀”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论舒伯特艺术歌曲中音乐与歌词的相互关系
4. 从《蝴蝶》看舒曼钢琴音乐创作特征
5. 青主的两首代表性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的创作和演唱分析
6. 李斯特艺术歌曲初探
7.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认知问题研究
8. 中国原创摇滚音乐中的民族元素面面观
9. 对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理解演奏处理
10. 华语流行乐坛的“中国风”
11. 从“引进”、“模仿”到“探索”、“创新”-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历史轨迹
12. 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
13. 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发展
14. 我看钢琴考级
15. 驻马店钢琴考级历史及其文化产业研究
16. 浅谈印象主义音乐
17. 试探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改编曲中的民族因素
18. 外音不“外”――试析肖邦钢琴作品中和弦外音的应用及其表现意义
19. 钢琴演奏指法选择的基础实践和基本原则
20.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1878年3月,柴科夫斯基客居在瑞士日内瓦湖畔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写成的仅有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又称《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它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创作最初,柴科夫斯基原先是想题献给当时在彼得堡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演奏课教授的德国小提琴家奥尔(Leopold Auer,1845-1930),本来是希望由他在俄国首演的。但也象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被尼古拉·鲁宾斯坦拒斥的遭遇一样,那位伟大的小提琴教授虽然高度评价这部作品的许多优点,同时又认为其中有许多地方不适合小提琴演奏,也有悖于弦乐器作品的形式,这部作品就这样搁置将近三年。 一直到1881年12月04日,维也纳小提琴家布罗德斯基(Adolf Brodsky,1851-1929)克服了这部作品的一些技术上的难度,由布罗德斯基与李斯特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合作首次演奏此曲,将它介绍给世人。不料作品公演后,恶评接踵而至;当时的一位维也纳评论家攻击道:“从某些图画中可以看到臭味,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后,才知道也有可以听到臭味的音乐作品。”多么怪诞的批评,多么恶毒的攻击!此后柴科夫斯此再度陷入低潮,然而布罗德斯基不为所屈、继续在莫斯科和伦敦演奏此曲。他的坚忍不但赢得柴氏的感激,也使这首杰作得以获得世人的接纳。为此,柴科夫斯基便更改了这部作品的题献,把它献给了热情介绍这部作品的布罗德斯基。 奥尔毕竟还是伟大的。他后来改变了态度,也赢得柴科夫斯基的谅解,在独奏部分略作修正,而成为今天的标准版本。他不仅本人对这首协奏曲作过许多次光辉灿烂的演奏,还拿它来教他那些颇有出息的学生。其中就包括海菲兹。 这部作品中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风格,也加进了作曲家本人多愁善感、浪漫多情的性格。作品完成于作曲家创作的晚期,是作曲家成熟时期的颠峰之作,被视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作。对古典音乐了解不深的朋友,也可以把这部作品当作是研究柴科夫斯基音乐或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入门之选。由于这首乐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不仅内容上是西贝柳斯作品中最深刻的,其技术上的要求也更符合现代乐迷的口味。无可争辩地,海菲兹为此曲的演绎风格奠立了一个标准。海菲兹的风范及刺激无人可与之比肩,其精确无比的音准和雄浑的气魄,加上冷峻而狂放的处理手法,西贝柳斯的特质发挥得沐漓尽致。 西贝柳斯的小协最早完成于1903年,作品几经修改最终于1905年出版,同年在柏林首演,是西贝柳斯的早期作品,也在世界最伟大的小提琴音乐之列。作者十分热爱芬兰的自然景色和古代诗人荷马的文学史诗,在这部协奏曲中,也自然而然地表露了这种感情。音乐主题热情奔放,富有浓厚的芬兰气息。乐曲充分发挥了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在乐队部分的写作上也发挥了交响特色。整个作品如一幅音画,栩栩如生。 乐章赏析: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在乐队低沉的合奏声中,逐渐由低至高烘托出乐章的主题部分,小提琴独奏部分时而欢快明朗,时而充满柔情,时而高昂激扬,乐曲行至中部,重复第一乐章的主题,直至第一部分高潮,引出一段优美动听且对演奏技术要求极高的小提琴独奏,最后以一阵气势如虹的合奏结束了本乐章。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体。本乐章着重表现小提琴的独奏技巧,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称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轻柔,和谐,仿佛情人间的缠绵悱恻,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主题令人有俄国风激烈地敲击之感,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时有激动人心的小高潮出现,整个乐章布局错落有制,时起时落,最后以一段磅礴的协奏结束本乐章。 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全曲也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小调,2/2拍子。整个乐章如一幅风景画,展现幽暗的芬兰北部海滨,海浪不停地拍打着海岸,暮色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游吟诗人的歌声在空中回荡着。 第二乐章, 很慢的柔板,降B大调,4/4 拍子,浪漫曲。音乐略带忧郁神秘的色彩,象是作者在缅怀童年往事, 在旷野、在海边的巨石上独自演奏心爱的小提琴,与大自然交流着感情。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3/4拍子,回旋曲。这一乐章充满了不尽的活力,作曲手法华丽多彩,乐章的主题被称为“北极熊的波兰舞曲”。小提琴独奏旋律如火箭般一次次射向夜晚的天空,激烈时火花迸射,形成无穷的变化,整个乐章高潮迭出,五彩缤纷。莫扎特第4,第5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分析 综述协奏曲体裁早在巴洛克时期就已存在,称为“大协奏曲”,即乐队一小部分乐器和其他乐器的竞奏。小提琴协奏曲体裁是意大利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维瓦尔第创造的,实际上是一种小型的弦乐队作品,小提琴声部也没有什么独立的意义,只是在乐队全奏间起连接作用的一个环节而已。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交响曲的迅速发展和小提琴演奏技术的不断改进,器乐协奏曲也有很大的变化:它的内容更深化,乐队色彩更丰富,独奏声部也更富于个性——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一种古典协奏曲的形式。莫扎特最后确立了古典协奏曲的范型:采用三个乐章,即快—慢—快的对比形式,第一乐章采用两个主题对置和发展为基础的奏鸣曲式,在尾声前要有一段独奏乐器的即兴华彩。莫扎特的协奏曲第一乐章一般都还有两个呈示部,第一个先由乐队陈述乐章的基本主题素材,第二个才是独奏乐器声部的呈示。他特别强调独奏声部的作用,广为发展独奏乐器的技巧性表现,他使独奏乐器同乐队处于平等的地位,独奏声部甚至常常迫使乐队只起一种伴奏的作用,但从不“遮住”乐队。莫扎特还在乐队中添置管乐,增加了演奏的力度和色彩变化。但莫扎特对协奏曲这种体裁的看法还有局限性,他认为协奏曲只为悦人耳目,演奏起来“不应该太难,当然也不是太过容易”,因为要使“音乐行家和音乐爱好者同样都能接受”。因此,在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中,不可能找到戏剧性的冲突和强烈的激情,它同贝多芬那种紧张的交响性结构相去甚远。这里,还只是小提琴的辉煌技巧同意大利式甜蜜如歌的音响的结晶。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共有六首,都同他在萨尔茨堡当宫廷小提琴师的演奏活动直接相关,前五首都是在1775年的几个月内写成,当时他年仅十九岁。从这些协奏曲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对小提琴技术的掌握在不断纯熟,对自己的演奏有着越来越严肃的要求。他的后四首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广为闻名,确实达到了“音乐行家和音乐爱好者同样都能接受”的程度。莫扎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分析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4/4拍子,变奏曲式这首协奏曲的乐队伴奏十分简洁,与其说乐队在同独奏小提琴对答,倒不如说它只是为独奏声部伴奏。这首协奏曲向前走出新的一步,表现在作者大力扩展独奏小提琴的声部,使它具有辉煌技巧的特性。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从一个有力的号召式主题开始,它带有军号合奏的特点,在莫扎特那个时代,这样的合奏往往就被称为“军队”的主题,它那典雅的附点节奏,在莫扎特的其他协奏曲中也可以看到。乐章用变奏曲式写成,它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拥有大量繁复的辉煌乐句。一般认为这首协奏曲的技巧方面要比音乐本身更占上风。当然,这里的技巧并非盲目的滥用,相反,它成为一种源源涌出的动力,使整个音乐的发展生动而自然。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A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加变奏在这个乐章中,独奏小提琴最明显地起着主导的作用。同他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慢板乐章不一样,这里已经完全不是独奏小提琴同伴奏乐队的“对话”,而是独奏小提琴在乐队的背景之上真正的“独白”。这纯粹是莫扎特的真情流露。第三乐章:优雅的行板—快板,但不太快,D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在这一乐章中,到处可以看到由一些好像偶然闪现的重音、装饰音、间奏和故意倒桩的乐句组成的五光十色的舞曲旋律。回旋曲的基本主题轻盈秀丽,第二主题(03段00分29秒)十分活跃,带有尖刻明快的三连音节奏型,接近于吉格舞曲风格,它同前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个主题结伴在乐章前后两段各出现两次,而把乐章的第三主题(03段03分25秒)夹在当中,因此这一回旋曲乐章的结构,是A+B+A+B+C+A+B+A+B。乐章的第三主题具有十足的民间舞曲特性:旋律在一个持续低音(空弦)的背景上盘旋着,这长持续音完全是在模仿十八世纪一种叫做风笛的民间乐器的音响效果。模仿风笛的音响是十七、十八世纪法国小提琴家爱用的手法之一,他们往往喜欢运用到他们的奏鸣曲中去,莫扎特很可能是从他们的奏鸣曲中引用出这种手法的。莫扎特: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介绍第一乐章:开朗的快板,A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第五协奏曲》以其结构之独特而为人们所熟知。首先,它的第一乐章同一般的奏鸣曲形式快板乐章就很不一样。乐章开始时乐队全奏的一个强力和弦,好像是给音乐的第一次推动,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匀整地簌簌作响的颤音进行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以明确而强烈的音响带出引子的主题,它的进行仅是暗含着乐章第一主题的胚胎。这个引子主题不知不觉地暂时先转到后面典雅而戏谑的第二主题(04段00分38秒)上去。但是,乐队的引子突然给一个“诗意的插话”所打断,这是独奏小提琴的咏唱,它那富于表情的旋律带有宣叙调的特点,第一和第二小提琴用精致的伴奏音型伴随着它——这是柔板的一段穿插。只是在一个全体长休止后,独奏小提琴才奏出这一乐章热情充沛、坚定有力的第一主题(04段02分18秒),乐章的本身也只是从现在才正式开始。这个乐章在主题素材的紧张发展和配器的光辉效果等方面,都预示了这首协奏曲的技艺高超的规模,但是莫扎特在这里还只是停留在“媚情”的风格,其音乐所特具的“轻快”的特点、清澈的笔法和管弦乐色彩的选择都说明了这一点。第二乐章:柔板,2/4拍子,D大调第二乐章的紧张情绪和丰富的感情,比前几首协奏曲的慢板乐章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一柔板乐章中,莫扎特以富有深度和力量的器乐旋律表达了精细而多样的内心活动。这是在莫扎特时代的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的一种表现。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快板,A大调,3/4拍子,回旋曲式该乐章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这是一个典雅而柔弱的旋律,带有故作风雅和忸怩作态的情调,这是带假头发和穿箍骨裙的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这个舞蹈性主题每一次新的呈现,都装饰着最精致的旋律花纹——那些时而在乐队、时而在独奏小提琴上出现的新而又新的各种音乐动机丰富了主题的发展。突然,一个快速的间奏——两拍子的节奏在a小调上,象踩着拍子那样富有热情的民间舞曲(06段03分31秒)——打断了原来主题的进行,前面那故作风雅的情调连一点痕迹也没有了。现在,小提琴好像从伴舞乐师手里转给民间即兴演奏能手,音乐也从贵族的小沙龙转到了大庭广众的自由天地中去。这一插段是根据十八世纪流行的所谓“土耳其音乐”的风格写成的,它描绘的民间生活画面,也是莫扎特在歌剧和舞剧中作出不少贡献的那种异国情调的音乐范例之一。但是,这里的所谓东方色彩并不是程式化的,也就是说并不仅仅在于采用那些“喧闹”的打击乐器。据某些匈牙利音乐学家说,由五个独立旋律组成的这段间奏,有些是莫扎特从他的舞剧音乐本身引用过来的,而其中的主要主题,却是匈牙利城市盛行的舞蹈音乐最早的记录之一。民间的舞蹈场面突然也被打断了,现在又是小步舞曲的主题出现,它把听者又带回到“洛可可”风格的那种妩媚的环境中来。
小提琴怎么换把位是小提琴学习的一个难题,那么小提琴要如何换把位?下面我整理了小提琴换把位的 方法 ,供你阅读参考。小提琴换把位的方法:小提琴远距离换把位诀窍 练习远距离换把一定要精心,要善于开动脑筋,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什么意思呢?就是无论远距离空弦换把,还是同指或越指换把,也不管换把是上行还是下行,都要事先估量起始把位到目的把位之间的距离,然后手指相应地在两者之间试换。例如从E弦一把位1指的f音换到E弦五把位4指的f音,应该事先把小指在第五把位试按一下,记住它的大槪位置,可棍据左手拇指在琴颈上所处的部位来记,也可以记下该音离指板末端大致的距离,做到心中有数后再作该越指换把,同时听觉跟上,及时作出细微的校正。这样的结果肯定比毫无目的的转换要好得多。假如一把位不是f音是g音,那在听辨上要求就稍高一点;如果把五把位的f音换成e音,那就要求更高一点。 相对来说,远距离下行换把(从高把到低把)比上行换把(从低把到高把)要容易,准确度要高,什么原因呢?无非就是低把位参照物很明显,即第一把位1指离指板顶端的距离很清楚,是最熟悉不过的了。我们从高把位换到低把位,只要把1指找准了,把1指固定了,其他手指位置跟着就准确了。对不对?而低把位到高把位,可参照的东西在哪?这就得寻思寻思,所以我刚才在前面提到要注意手指离指板末端的位置。 强调一次,远距离换把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要熟悉各高把位的手型细微差别,尤其是大拇指在琴颈上所处的不同位置。一般是把位越高,大拇指越往琴颈底部靠。还有一点,就是特别留意换把时在高把位的那个手指离指板末端的距离。只有这样,把手感和距离感结合,再配合听觉及时做细微的修正,才能真正作到眼到、心到、手到,使远距离换把尽可能准确无误。 小提琴换把位的方法:换把位原则 “我认为在演奏小提琴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我们身体的大的部位动作带动小的部位的动作,也就是大的部位先行,小的部位跟上去。在换把位中就是手肘先行,指尖最后离开旧的把位,向上或向下换把都是同此道理。一些学生在换把时动作紧张、僵硬,就是因为他们不懂或没有运用好这个原则,加上准备动作太晚造成的。如果他们能细心体会,反复运用这个原则进行练习的话,相信他们一定能很快地从紧张、僵硬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而变得自然、轻松、连贯了。其实在运弓中也是大臂先行,带动小臂。在演奏中运用这个原则,对演奏的自然、放松是很有好处的。这个原则就是平衡的原则,也就是重量转移以达到重量平衡的原理。换把位中的先行动作特别重要。由于既使是在最快的换把中也需要时间从一个把位换到另外一个把位,所以换把位的动作必须提早一点进行,以便准时到达所需要的地方。为了能平稳的有效的进行换把,在手指离开旧的把位之前,手臂要向新把位的方向倾斜。这个动作和我们走路的动作一样,在每走出去一步之前,脚都要向走的方向倾斜,然后脚才离开地面。走得越快,脚就越是要向走的方向倾斜。在换把的时候,这种先行的动作,就可以去掉手臂的惰性。在向上换把时,手臂稍微向右移动,在向下换把时,手臂稍微向左移动。如果没有这种先行的动作,换把的动作就很突然。这种突然开始突然停止的换把动作,不仅破坏了乐句的连贯性而且也很累。 小提琴换把的训练技巧 在连音上换把 如果在乐谱上换把写成连音的话,那么,以最后用的手指滑行至所期望的把位去的那种技巧应该仍被采用,如果需要的话,可变动手指来扣击琴弦,扣击动作只是在左手到达所期望的把位时才发出。这个时刻,扣击动作保证是坚定、有节奏的。这里也有各种不尽相同的、同样可以被采用的换把效果,但是,这个特殊的方法对所有换把技巧以及各种学派来说,是一个极佳的基本方法。 用不同的手指作手臂换把 当一指到四指的来回动作能够轻易地、富有节奏地建立起来后,便改用一指到三指,一指到二指,等等。随后,用同样的训练法练到第三把位。然后,再开始第一把位和第四把位,等等。既要练习分弓演奏,也要练习连弓。 不靠墙而用颈部的换把法 一旦换把动作变得有节奏感了,把小提琴从墙上移开,继续做滑行动作,但是,只有在向下运动即从高把位滑行至低把位时,才得借助一点颈部对腮托的压力。
手指在小提琴指板上的位置,称之为把位。靠近琴头的把位为低把,靠近琴马的为高把。从一个把位换到另一个把位,称为换把。 在演奏小提琴的整个过程中,换把和把位是最常用的技巧之一。同时也是贯穿于学习和演奏始终的难点。许多乐曲我们之所以不能很好的演奏,完全是因为换把不过关,把位不娴熟所致。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换把,只能获得两个八度的音域,不足十分之一的把位,绝大多数的音无法获得,同时失去三分之二以上的音,这样足见它的重要。 根据自己的学习和演奏经验,总结如下: 换把的基本方法,技巧; 1,左手食指根不能紧靠琴颈,要稍离开。 2,拇指要通过滑动进入新的把位。 3,换把时手指抬起不离弦,然后进入新的把位,要有抬,滑,按的动作。 4,换把时所有的手指要让路,使换把流畅。 5,保持手型以求每次换把的统一精确。 6,上行时过渡音到新把位时不高于把位音,下行时过渡音到新把位时不低于把位音,达到即止。 7,运用肘部的陀式动作。 换把的几种具体方法; 1,利用空弦,或休止停顿进行换把。(特点:有较充分的时间,但没有基准参照音,要用眼在指板上找点,或利用手掌触及琴身的感觉,利用较熟悉的把位分次进行。) 2,运用换把前的最后音---过度音,顺弦滑动,到达新的把位。(A 同指滑动,凭借耳力听音准。B 替换指滑动,上行时,替换指在稍高于换把前最后音的位置,或稍低于到达音时滑动。下行则反之。) 3,通过伸张或紧缩,利用换把前最后按音手指伸张或紧缩,随后各指进入新的把位。 4,逐渐无痕替代换把,即过渡音上行高于新把位音时,用新的按指无痕替代过渡音,下行低于新把位音时,用新的按指无痕替代过读音,将到达音时滑动。 5,跨弦越弦式换把,肘部移动,使手指先行到达按弦上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6,古典式换把,到达新把位,直接按音,不要滑音。 7,浪漫史换把,慢慢直接滑到新把位音。
换把是小提琴左手技术中最重要的基本功,那么小提琴要如何换把?下面我整理了小提琴换把的 方法 ,供你阅读参考。小提琴换把的方法:换把五步法 第一步:学空弦换把,以明确两个把位之间的距离。最好先将换把音在不换把的位置上奏出,记住它的音高,再练换把,这样有利于校对换把的音准。换把应在演奏空弦时进行。 第二步:学同指换把。注意练好左手滑动的松弛感和换把时臂、肘、大拇指和其他手指的配合动作。 第三步:学顺指换把。由前一个音的手指滑动至新的把位,后一个音的手指按节奏落下。这样就带出一个换把的经过音(媒介音),这个音在练习时不但允许而且必要,应该拉得清楚而且音准,熟练之后再慢慢减弱它的痕迹。 第四步:学越指换把。上行越指换把由前一个音的手指与后一个音的手指在换把过程中交替,由后一个音的手指滑到新的把位,动作与同指换把相仿。下行越指换把仍由前一个音的手指滑动至新八位,后一个音的手指按节奏落下。最后学伸张指换把。这种方法在高把位换把中用得很多,即:臂和拇指不动,单靠伸张指按到邻把音上,然后臂、手和拇指才能调整自己在新把位上的位置。 初学小提琴,应先学好并巩固一至三把位的前四种换把,至于伸张指换把和高招位与低把位之间的换把可以后学。 小提琴换把的方法:换把注意事项 练习小提琴换把,特别是初学者,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琴要夹稳,以便手指能在琴弦上轻松顺畅地移动。 2、无论上下行换把,应是同一个手指在弦上滑行,而不是悬空跳动。为此,换把两音之间应有一个隐形的媒介音(乐谱上并不存在),以增加换把的准确度及艺术氛围。 3、应注意在强拍上换把,尽量避免不该有的重音。 4、练习换把起始要慢,熟练后则大都要快,而且不能明显让人听出媒介音。 小提琴换把的基本方法 1: 左手食指根不能紧靠琴颈,要稍离开。 2: 拇指要通过滑动一同进入新的把位, 3: 换把时手指抬起不离弦,然后进入新的把位,要有抬,滑,按的动作。 4: 换把时所有的手指要让路,使换把流畅。 5: 保持手型以求每次换把的统一精确。 6: 上行时过渡音到新把位时不高于把位音,下行时过渡音到新把位时不低于把位音,达到即止。
音乐表演课程,提高的不仅是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专业技能,同时还能使学生具备教学、音乐组织能力,综合知识、技能、实践三者为一体。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音乐表演专业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 音乐表演教学论文 》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急需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这就给 教育 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因此,探索音乐表演的多元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密切联系实际,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文章 对如何采用多元化教学以及采用多元化教学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音乐表演多元化教学
音乐表演的种类有很多,其中包括声乐、器乐、舞蹈、钢琴等专业的人才培养。多元化教学是指多种 渠道 、多种形式的教学,在音乐表演中,如舞台演出、教学实践、举办音乐会、参加录音录像,包括欣赏、观看录音录像等,都属于多元化教学范畴。当然舞台的演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器乐演奏形式为例,就有很多种,如独奏、重奏、合奏、伴奏等,这些都属于多元化教学中的一部分,都可以称之为多元化教学。实践证明,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在以传统教学为主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学生有计划地、弹性地采用多元化教学,具有良好的效果。这一教学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学生普遍感到受益匪浅。笔者认为科学地采用多元化教学,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多元化教学的几种形式
1.舞台演出
这是音乐表演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舞台的演出形式繁多,这里重点例举器乐演奏的舞台形式。器乐演奏的舞台形式包括独奏、重奏、合奏、伴奏。
(1)独奏
只要具备演奏基础,有一定的基本功训练,具备一定数量的演奏曲目,老师就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上舞台进行表演,让学生多参加独奏的演出。独奏也需要 经验 的积累和心理素质的调试、培养。首先要把上台前的准备工作做好,例如,检查一下乐器的状态如何,音准调试得是否准确等。调整放松自己的心情,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舞台上才能充分发挥并展示自己的技术水平。一般音乐表演的考试大都以此种形式出现。笔者抓住考试前的机会,给学生上公开点评课,也就是每个学生上舞台演奏准备要参加的考试曲目,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同时寻找不足,当场改进。能解决的问题马上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下去反复练习,下次必须解决。通过公开点评课的训练,学生进步很快,而且在考试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进步幅度都非常明显,收效极佳。
(2)重奏
重奏不同于独奏。它讲究相互配合。因此双方的互相配合十分关键,二者是一体,在演奏自己声部的同时,也能倾听到或感受到对方的演奏声部的进行,要使两个声部有条不紊地结合,这样才能够配合好。要倾听和声的整体效果,积极主动、和谐合作、默契配合。在短学期教学期间,笔者采用多元化教学,给学生布置两首器乐重奏作品,要他们亲自演奏,体会音乐感觉。虽然刚开始对于没有过合奏经历的学生来讲,挺有难度,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而且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热情很高,都主动找老师给他们安排重奏训练。
(3)合奏
合奏是器乐演奏最常见的一种演奏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平时要多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会对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很多人就缺少合奏意识及合奏经验,最终无法胜任合奏。除了依靠学院的合奏课,还要寻找各种机会多参加合奏训练,及时 总结 ,不断积累经验。
(4)伴奏
伴奏是音乐表演中的另一种形式,如独奏伴奏、独唱伴奏、舞蹈伴奏等,是大家非常熟悉多见的一种形式。伴奏所处的地位不同,它处于辅助地位,起配合和烘托、衬托的作用。伴奏时要突出主旋律,要做好陪衬和铺垫工作。学生要多参加 社会实践 ,克服困难,多参加伴奏,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
2.录音
录音和平时演奏不同,一说到录音学生就都会有一种紧张感,不过这样他们会更加认真对待,必要的紧张还是要有的,但不能失控。在没有录像的条件下,笔者就组织学生录音,每次的考试都要录下来,反复听,帮助学生查找不足之处。这对学生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录音时演奏者本身所用的力度和平时也有所区别,因为麦克风的灵敏度极高,它所处的位置、角度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包括演奏者的松弛度和紧张度等,都会对录音产生影响。所以在录音时,要多讲究音色和音质。这样对录音的效果有益。在录音时,往往不用平时舞台演出时的力度,则会有更好的音响效果。否则,麦克风的灵敏度大,用平时的力度来演奏带来的噪音大,效果极差。录音时,应该多在演奏技巧上下工夫,例如,在进行琵琶演奏时左手要多加些“吟”弦的技巧,这会使声音更加有润性,音色柔美好听,获得很好的效果。
有时笔者把学生带进录音棚,进行多元化教学,表面上看给人比较松散的感觉,其实更接近于现实。实际上更接近实际,这就是实践,是学生在一对一的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也是超前实现目标的良好途径。如果没有实际操作,就没有以上经验的积累。
就像学生在学校学习,只有理论基础,没有社会实践是不完美的。年轻时应抓住大好时光,勇于创造,拼搏进取,我们就会有收获,就会有成绩。如果在学校时就积累经验,等到走上社会后就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采用多元化教学,能解决这一难题。
3.录像
录制音乐要讲究声情并茂,这是表演的进一步升华,必须自然松弛,美观大方。这是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不可紧张或松懈。有的演奏员,一录制作品就很假,很做作,或录制不好反复地接录,这些都会对录制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要定时安排录像,可以在学期的期末考试时给学生录制。先讲录制的要求,然后再由有经验的老师进行点评,找出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总结,不断积累提高录制效率。这也是多元化教学的体现。
4.举办演奏会
定期组织学生举办演奏会,对积累舞台经验大有好处。有的学生基础不好,弹奏几首曲子就没劲了,弹不动了,基本功匮乏。这样的同学就要求多练习基本功,练习力度、速度、耐力等,这些提高后,方可上台演奏。有的学生怯场,无法控制自己紧张的情绪,导致不能正常发挥和演奏。所以要多为他们创造演出机会,多锻炼从而缓解紧张度。对于特别爱紧张的同学,刚开始可以安排和其他同学一起演奏,经过锻炼逐渐适应后,再让他自己进行表演。这样就逐渐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让他们更加松弛,从而达到自由发挥的境地。5.参加教学实践
要有计划地让学生亲自参加教学实践。在短学期教学工作期间,笔者安排了两名大一年级的学生,来给两名小学生授课。课的内容是一首短小的琵琶复调二重奏作品,这些内容笔者事先并没有教过他们。对他们来说都是刚刚接触的新作品,笔者在旁边现场指导,学生们换位了,现在他们不是学生,是老师。老师在教学时,就要有迅速试奏的能力,科学安排指序、把位,还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时他们的注意力是绝对的高度集中,这时他们的试谱、安排指序指法等就显得更加积极主动了。当遇到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他们解决起来有难度时,就会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这样他们在小学生面前既不失去自尊,又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发现他们的演奏姿势懈怠时,笔者就在旁边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演奏形态,学生会学你们的。小同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小同学,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思维,主动试奏,很快可以学会。有的小同学试奏本来就不快,也不主动配合老师,就等着老师一句一句地教,这就考验老师的耐力和耐心了。等到笔者送两位同学离开课堂的时候,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其实你当老师也挺不容易啊!”笔者开心地笑了。通过实践,首先,让他们懂得了老师的辛苦和用心。这样回到他们自己的课堂,他们会更加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其次,他们得到了教学上的训练,也为将来教学积累了经验,为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做准备。这就是多元化教学带来的益处。所以,有计划地采用多元化教学,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多看、多听大师及演奏家的演奏和表演,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声情并茂,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二、如何采用多元化教学
要做好多元化教学,教与学是相互的。无论是对老师的专业素质还是对学生的本身素质要求都是较高的。
1.多元化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具备较好的基础和音乐素质。人人知道,无论做什么,基本功都是最重要的。然而基本功的训练往往是一些学生的弱项。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苦练基本功,提高学生练功的积极性。对于这个问题,笔者采取了集体练功的形式,互相勉励、互相促进的 方法 ,一起练功,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听到同学在练功,马上放下手里的工作,主动要求参加到练功的行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基本功训练往往很枯燥,还需要一定的体力、毅力。有的传统乐曲很长,不好背谱。这需要有能吃苦耐劳的精神,任劳任怨,不厌其烦地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要求。
(3)德艺双馨。学生不但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要有严禁谦虚的学风,品学兼优,德才兼备。要培养人情、人格、人性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以此为积淀培养合格的人才。
2.多元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多元化教学中主要应实现以下方面的内容。
(1)引导启发。音乐表演本身就是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再创造,要求学生有创新,有自己的构思和想法,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其思路,关键在于引导。在不违背音乐规律和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尽情发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
(2)归纳重点。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复习学过的乐曲,预习不同时代的新作品,分析它们的结构和特点。老师可以归纳重点,鼓励学生改编创作。通过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由浅入深。音乐表演是综合性的艺术,教师要把握难度和进度,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了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配合,多元化教学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就应采用多元化教学的培养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合格人才。
三、实行多元化教学带来的社会效益
1.自食其力,信心倍增。笔者在多年的音乐表演的实际教学中,尝试着采用多元化教学的方式。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就不断地实践,逐渐积累经验,自食其力。通过多种形式的锻炼学习,学生增强了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多元化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对学生采用多元化教学,可使教学更加灵活、切合实际。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3.积累经验,符合社会发展。采用多元化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不断地摸索和积累实践经验,将来他们就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不断地探索并采用多元化教学,学生能够迅速成长,这是技术能力的培养,符合市场要求,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总之,音乐表演的多元化教学,灵活多样,积极有效。它补充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是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完美结合体。多元化教学有助于理论与实际的密切配合,使学生迅速有效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这点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要有 文化 ,更要有能力。
《 音乐表演中创造性分析论文 》
内容摘要:音乐表演不仅仅是一种再现的艺术,更重要的是将音乐赋予创造性,以丰富音乐的内涵,并赋予音乐新的生命,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加强在表演中的创造性是众多的音乐教师和演奏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文章试从创造性在音乐表演中的地位及创造性与原作风格、个人风格、情感表现等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创造性原创风格个人风格情感表现
音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它必须通过表演者的参与才能将其中的乐音、思想、内涵等加以传达。它不同于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能够直接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它的思想内涵。音乐可以说是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表演的艺术,单独的乐谱是不能够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的,只有和表演一起,才使得音乐具有了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一、创造性在音乐表演中的地位
对于一首音乐作品来说,它的形成应该由三个环节组成——作曲家的创作、演奏(唱)家的表演、听众的欣赏,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在这三个部分完整的情况下,一首作品才能完整地被人们感知,获得审美上的一种享受。作曲家的创作,毋庸置疑是作品的本源,没有这个环节的完成就根本谈不上后两个环节的存在。而演奏(唱)家的表演处于中间环节,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对于能否正确表达音乐思想,能否使作品与听众之间达到情感的共鸣,能否为听者带来美感……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科普兰曾经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了解作曲家的作品风格对聆听者来说是重要的话,对演绎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演绎者是音乐的中间人。聆听者更多地听到的是演绎者对作曲家的想法,而不是作曲家。”①所以,对音乐作品的再创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原作品更为重要,因此科普兰还有这样一个观点:“在作完曲之后,可怜的作曲家必须把它交给演绎艺术家,任其摆布——而我们又必须记住,后者是有自己的音乐风格和个性的人。”②英国著名的指挥家亨利·伍德在《论指挥》一书中也说道:“音乐是写下来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③而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奏(唱)者作为“执行者”势必将音乐打上自己的“烙印”。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创造性行为,它不仅仅是原样地再现,而是通过演奏(唱)者富于创造性、独特的表演,使音乐作品焕发新的光彩。从表演艺术美学的历史来看,表演美学主要有浪漫主义音乐表演、新古典主义音乐表演、原样主义音乐表演、当代音乐表演的综合倾向这几个流派,而钢琴表演也被包含其中。在这几种表演美学的观点中,演奏者对于同一首作品都有着不同的创造性表现,这样表现出的音乐就被打上了自己的或者不同流派的“烙印”。
二、音乐表演中的创造性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音乐表演是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执行的,因此在表演过程中音乐作品必然要被蒙上表演者的个性与创造性。但是,这种个性与创造性的表现并不是没有“度”的随意表现,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演奏的音乐就会“面目全非”。笔者认为,在钢琴表演中至少要注意创造性与原作风格、个人风格、情感表现之间的关系,才能使自己的表演更能为作曲家和听众之间做好“桥梁”。
1.创造性与原作风格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是产生于一定的历史年代,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因此,这些作品自一出现就带有了当时历史时代的风格与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于乐谱上,这就是原作的真实性。在音乐表演中首先应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就是创造性与原作风格的关系。真正的表演艺术家都努力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并且力求将这种风格真实、完美地加以再现。他们尽可能地使自己去熟悉、体会作曲者生活的时代环境,努力体验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及思想,以便能够真切地表现作品的历史风格。著名的罗马尼亚作曲家、小提琴家埃涅斯库曾经说过:“我觉得我在演奏巴赫的一部奏鸣曲时,不置身于18世纪,那么我恐怕就不能很好地把作品表达出来了。”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盛行的原样主义音乐表演不仅仅要求要严格按照原版乐谱演奏,而且还努力“还原”原来的演奏乐器、方法等等,努力恢复作品的原貌,这也是一种对作品风格的再现。当然,这样的演奏在今天看来也并不是我们大力提倡的,这毕竟是历史中的一个分支。
在表演中,除了要对原作风格进行较深入的了解,在保持原作风格不被破坏的情况下,还应该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毕竟,表演者所处的时代已经与作曲家所处的时代不能完全等同,他们总是不自觉地站在自己时代的立场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处理和创造。这样的音乐作品才更具有时代精神和美感,所以,表演者应该在自我创造性与原作风格之间找到更好的切入点,使自己的表演既能体现作曲家的原作风格,又具有自己的创造性,还能给听众以美的享受。
2.创造性与个人风格
音乐演奏是由演奏的执行者——人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表演者必然体现自己长期形成的演奏风格。比如,在听美籍俄国钢琴演奏家霍洛维茨和阿根廷女钢琴演奏家阿格里希对同一首作品的诠释,应该有不同的感受。因为霍洛维茨更注重于技巧的表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个性。而阿格里希对音乐的表现更加“自我”,她综合了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表演美学观念,使她的表演焕发出新的光彩。因此相对来说,霍洛维茨的表演要稍微严谨一些。这些个人的风格就来自于演奏者长期的经验积累、知识积累,并且与自身的文化修养、阅历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达尼埃利·玖尔克说:“表现个性是演奏者的主要任务。他应当致力于全身心地浸透乐曲的情绪,并通过如诉的音响将自己的感觉传达给听众。”⑤在音乐表演中也特别要求表演者艺术个性的自觉发挥。正是由于不同个性的存在,才使得音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在历史的发展中大放光彩。而表演者也将个性作为自己表演走向成熟的标志,表演者根据自身的条件,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表演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所以,在表演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创造性与个人风格结合起来,使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在表演中能够“独树一帜”。但是,在充分表现个人风格的同时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切莫将所有作曲家的作品都表演成一种风格,或者说这个也似乎有点像,那个似乎也有点感觉,这也是在表演中应该忌讳的。
3.创造性与情感表现
音乐如同其他艺术形态一样,通过音符、节奏、织体等表现手段,表达人的感情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音乐以其乐音的运动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以隐讳的手法(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表现作曲家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如果从乐曲中抽掉感情内容,乐曲就会沦为毫无意义的零碎的音响。⑥而在音乐表演中,演奏者不仅仅需要把谱面上应有的东西表达出来,还应该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这种理解包括作曲家的个性、创作时的心理、演奏者的生活阅历等)进行创造性地表演。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应该完全进入该作品的情绪、内容,才能比较充分地表达出作曲家的本意。匈牙利伊施特万·加提写道:“如果我们想正确地演奏某一首乐曲,那么就应该在我们自身首先唤醒支配那首乐曲的热情。如果我们不适于产生这种热情,我们就不应演奏这首乐曲。”⑦比如在巴赫的赋格曲和贝多芬晚期的钢琴奏鸣曲中表达的是深刻寓意和哲理性的思想,只有演奏者自己真切体会和融入其中才能使听众产生同样的感受,使听众似乎回到了那个时代。因此,表演者永远都不要做转述者,只有在我们内心唤醒对乐曲中的某一华彩乐段、某一颤音的感情时,我们才能够很好地演奏它们,那么听众也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真正富有天才的演奏家绝不会满足于那种自我陶醉的音响美,他更多的是在发音中追求一种内容上的深度和真谛,从而达到艺术的最高层次。就如同现今存在的一种现象:掌握了高超的钢琴表演技巧的青少年大有人在,但是真正能够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却并不是很多。浪漫时期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李斯特已经给我们指出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音之诗人和普通的音乐家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前者力求表达自己的感受,把这些感受再现于音乐中,后者循着传统的陈规,将音符排列、组合,轻巧地超越种种障碍,得到的至多是一些新奇而任意复杂的音响配合。”⑧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既然钢琴表演中需要“我”的情感表现,那么“我”就可以没有限制地随意发挥。这样的观点无疑是走入了另外一个情感表现的极端。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应该以作品原有的情感表现为基础,糅和自我的、有节制的感情表达,这样的表演才能做到“感人至深”,使自己的艺术追求逐渐走向“真、善、美”的境界。
结语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释义学认为,音乐表演不仅仅要追寻音乐的历史视界,即对音乐的历史意义做出解释;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解释者必须有自己的视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表演就不仅仅是一种再现的艺术,更重要的应该是将音乐赋予创造性,以丰富音乐的内涵,并赋予音乐新的生命,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的不断发展。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创造力,不同的人也具有不同的理解力,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音乐体验。因此,音乐就随着不同表演者不同的创造性而具有不同的姿态,而这些也恰恰构成了音乐的多样性,也体现出了演奏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创造性在音乐中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注释:
①②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③闫妍.浅议钢琴教学中音乐表演能力的培养,《宿州师专学报》,2002年6月.
④引自《音乐译文》,1959年第4辑.
⑤⑥⑦(匈牙利)约瑟夫·迦特.钢琴演奏技巧,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⑧引自《音乐的哲学与演奏者的创造》,《国外音乐资料》,人民音乐出版社编,第14辑.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11月.
[2](匈牙利)约瑟夫·迦特.钢琴演奏技巧,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0年8月.
[3]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1月.
[4]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版.
有关音乐表演专业毕业论文推荐:
1. 音乐表演毕业论文
2. 音乐表演研究毕业论文
3. 音乐表演声乐毕业论文
4. 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 表演艺术毕业论文范文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1878年3月,柴科夫斯基客居在瑞士日内瓦湖畔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写成的仅有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又称《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它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创作最初,柴科夫斯基原先是想题献给当时在彼得堡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演奏课教授的德国小提琴家奥尔(Leopold Auer,1845-1930),本来是希望由他在俄国首演的。但也象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被尼古拉·鲁宾斯坦拒斥的遭遇一样,那位伟大的小提琴教授虽然高度评价这部作品的许多优点,同时又认为其中有许多地方不适合小提琴演奏,也有悖于弦乐器作品的形式,这部作品就这样搁置将近三年。 一直到1881年12月04日,维也纳小提琴家布罗德斯基(Adolf Brodsky,1851-1929)克服了这部作品的一些技术上的难度,由布罗德斯基与李斯特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合作首次演奏此曲,将它介绍给世人。不料作品公演后,恶评接踵而至;当时的一位维也纳评论家攻击道:“从某些图画中可以看到臭味,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后,才知道也有可以听到臭味的音乐作品。”多么怪诞的批评,多么恶毒的攻击!此后柴科夫斯此再度陷入低潮,然而布罗德斯基不为所屈、继续在莫斯科和伦敦演奏此曲。他的坚忍不但赢得柴氏的感激,也使这首杰作得以获得世人的接纳。为此,柴科夫斯基便更改了这部作品的题献,把它献给了热情介绍这部作品的布罗德斯基。 奥尔毕竟还是伟大的。他后来改变了态度,也赢得柴科夫斯基的谅解,在独奏部分略作修正,而成为今天的标准版本。他不仅本人对这首协奏曲作过许多次光辉灿烂的演奏,还拿它来教他那些颇有出息的学生。其中就包括海菲兹。 这部作品中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风格,也加进了作曲家本人多愁善感、浪漫多情的性格。作品完成于作曲家创作的晚期,是作曲家成熟时期的颠峰之作,被视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作。对古典音乐了解不深的朋友,也可以把这部作品当作是研究柴科夫斯基音乐或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入门之选。由于这首乐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不仅内容上是西贝柳斯作品中最深刻的,其技术上的要求也更符合现代乐迷的口味。无可争辩地,海菲兹为此曲的演绎风格奠立了一个标准。海菲兹的风范及刺激无人可与之比肩,其精确无比的音准和雄浑的气魄,加上冷峻而狂放的处理手法,西贝柳斯的特质发挥得沐漓尽致。 西贝柳斯的小协最早完成于1903年,作品几经修改最终于1905年出版,同年在柏林首演,是西贝柳斯的早期作品,也在世界最伟大的小提琴音乐之列。作者十分热爱芬兰的自然景色和古代诗人荷马的文学史诗,在这部协奏曲中,也自然而然地表露了这种感情。音乐主题热情奔放,富有浓厚的芬兰气息。乐曲充分发挥了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在乐队部分的写作上也发挥了交响特色。整个作品如一幅音画,栩栩如生。 乐章赏析: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在乐队低沉的合奏声中,逐渐由低至高烘托出乐章的主题部分,小提琴独奏部分时而欢快明朗,时而充满柔情,时而高昂激扬,乐曲行至中部,重复第一乐章的主题,直至第一部分高潮,引出一段优美动听且对演奏技术要求极高的小提琴独奏,最后以一阵气势如虹的合奏结束了本乐章。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体。本乐章着重表现小提琴的独奏技巧,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称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轻柔,和谐,仿佛情人间的缠绵悱恻,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主题令人有俄国风激烈地敲击之感,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时有激动人心的小高潮出现,整个乐章布局错落有制,时起时落,最后以一段磅礴的协奏结束本乐章。 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全曲也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小调,2/2拍子。整个乐章如一幅风景画,展现幽暗的芬兰北部海滨,海浪不停地拍打着海岸,暮色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游吟诗人的歌声在空中回荡着。 第二乐章, 很慢的柔板,降B大调,4/4 拍子,浪漫曲。音乐略带忧郁神秘的色彩,象是作者在缅怀童年往事, 在旷野、在海边的巨石上独自演奏心爱的小提琴,与大自然交流着感情。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3/4拍子,回旋曲。这一乐章充满了不尽的活力,作曲手法华丽多彩,乐章的主题被称为“北极熊的波兰舞曲”。小提琴独奏旋律如火箭般一次次射向夜晚的天空,激烈时火花迸射,形成无穷的变化,整个乐章高潮迭出,五彩缤纷。莫扎特第4,第5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分析 综述协奏曲体裁早在巴洛克时期就已存在,称为“大协奏曲”,即乐队一小部分乐器和其他乐器的竞奏。小提琴协奏曲体裁是意大利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维瓦尔第创造的,实际上是一种小型的弦乐队作品,小提琴声部也没有什么独立的意义,只是在乐队全奏间起连接作用的一个环节而已。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交响曲的迅速发展和小提琴演奏技术的不断改进,器乐协奏曲也有很大的变化:它的内容更深化,乐队色彩更丰富,独奏声部也更富于个性——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一种古典协奏曲的形式。莫扎特最后确立了古典协奏曲的范型:采用三个乐章,即快—慢—快的对比形式,第一乐章采用两个主题对置和发展为基础的奏鸣曲式,在尾声前要有一段独奏乐器的即兴华彩。莫扎特的协奏曲第一乐章一般都还有两个呈示部,第一个先由乐队陈述乐章的基本主题素材,第二个才是独奏乐器声部的呈示。他特别强调独奏声部的作用,广为发展独奏乐器的技巧性表现,他使独奏乐器同乐队处于平等的地位,独奏声部甚至常常迫使乐队只起一种伴奏的作用,但从不“遮住”乐队。莫扎特还在乐队中添置管乐,增加了演奏的力度和色彩变化。但莫扎特对协奏曲这种体裁的看法还有局限性,他认为协奏曲只为悦人耳目,演奏起来“不应该太难,当然也不是太过容易”,因为要使“音乐行家和音乐爱好者同样都能接受”。因此,在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中,不可能找到戏剧性的冲突和强烈的激情,它同贝多芬那种紧张的交响性结构相去甚远。这里,还只是小提琴的辉煌技巧同意大利式甜蜜如歌的音响的结晶。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共有六首,都同他在萨尔茨堡当宫廷小提琴师的演奏活动直接相关,前五首都是在1775年的几个月内写成,当时他年仅十九岁。从这些协奏曲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对小提琴技术的掌握在不断纯熟,对自己的演奏有着越来越严肃的要求。他的后四首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广为闻名,确实达到了“音乐行家和音乐爱好者同样都能接受”的程度。莫扎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分析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4/4拍子,变奏曲式这首协奏曲的乐队伴奏十分简洁,与其说乐队在同独奏小提琴对答,倒不如说它只是为独奏声部伴奏。这首协奏曲向前走出新的一步,表现在作者大力扩展独奏小提琴的声部,使它具有辉煌技巧的特性。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从一个有力的号召式主题开始,它带有军号合奏的特点,在莫扎特那个时代,这样的合奏往往就被称为“军队”的主题,它那典雅的附点节奏,在莫扎特的其他协奏曲中也可以看到。乐章用变奏曲式写成,它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拥有大量繁复的辉煌乐句。一般认为这首协奏曲的技巧方面要比音乐本身更占上风。当然,这里的技巧并非盲目的滥用,相反,它成为一种源源涌出的动力,使整个音乐的发展生动而自然。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A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加变奏在这个乐章中,独奏小提琴最明显地起着主导的作用。同他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慢板乐章不一样,这里已经完全不是独奏小提琴同伴奏乐队的“对话”,而是独奏小提琴在乐队的背景之上真正的“独白”。这纯粹是莫扎特的真情流露。第三乐章:优雅的行板—快板,但不太快,D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在这一乐章中,到处可以看到由一些好像偶然闪现的重音、装饰音、间奏和故意倒桩的乐句组成的五光十色的舞曲旋律。回旋曲的基本主题轻盈秀丽,第二主题(03段00分29秒)十分活跃,带有尖刻明快的三连音节奏型,接近于吉格舞曲风格,它同前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个主题结伴在乐章前后两段各出现两次,而把乐章的第三主题(03段03分25秒)夹在当中,因此这一回旋曲乐章的结构,是A+B+A+B+C+A+B+A+B。乐章的第三主题具有十足的民间舞曲特性:旋律在一个持续低音(空弦)的背景上盘旋着,这长持续音完全是在模仿十八世纪一种叫做风笛的民间乐器的音响效果。模仿风笛的音响是十七、十八世纪法国小提琴家爱用的手法之一,他们往往喜欢运用到他们的奏鸣曲中去,莫扎特很可能是从他们的奏鸣曲中引用出这种手法的。莫扎特: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介绍第一乐章:开朗的快板,A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第五协奏曲》以其结构之独特而为人们所熟知。首先,它的第一乐章同一般的奏鸣曲形式快板乐章就很不一样。乐章开始时乐队全奏的一个强力和弦,好像是给音乐的第一次推动,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匀整地簌簌作响的颤音进行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以明确而强烈的音响带出引子的主题,它的进行仅是暗含着乐章第一主题的胚胎。这个引子主题不知不觉地暂时先转到后面典雅而戏谑的第二主题(04段00分38秒)上去。但是,乐队的引子突然给一个“诗意的插话”所打断,这是独奏小提琴的咏唱,它那富于表情的旋律带有宣叙调的特点,第一和第二小提琴用精致的伴奏音型伴随着它——这是柔板的一段穿插。只是在一个全体长休止后,独奏小提琴才奏出这一乐章热情充沛、坚定有力的第一主题(04段02分18秒),乐章的本身也只是从现在才正式开始。这个乐章在主题素材的紧张发展和配器的光辉效果等方面,都预示了这首协奏曲的技艺高超的规模,但是莫扎特在这里还只是停留在“媚情”的风格,其音乐所特具的“轻快”的特点、清澈的笔法和管弦乐色彩的选择都说明了这一点。第二乐章:柔板,2/4拍子,D大调第二乐章的紧张情绪和丰富的感情,比前几首协奏曲的慢板乐章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一柔板乐章中,莫扎特以富有深度和力量的器乐旋律表达了精细而多样的内心活动。这是在莫扎特时代的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的一种表现。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快板,A大调,3/4拍子,回旋曲式该乐章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这是一个典雅而柔弱的旋律,带有故作风雅和忸怩作态的情调,这是带假头发和穿箍骨裙的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这个舞蹈性主题每一次新的呈现,都装饰着最精致的旋律花纹——那些时而在乐队、时而在独奏小提琴上出现的新而又新的各种音乐动机丰富了主题的发展。突然,一个快速的间奏——两拍子的节奏在a小调上,象踩着拍子那样富有热情的民间舞曲(06段03分31秒)——打断了原来主题的进行,前面那故作风雅的情调连一点痕迹也没有了。现在,小提琴好像从伴舞乐师手里转给民间即兴演奏能手,音乐也从贵族的小沙龙转到了大庭广众的自由天地中去。这一插段是根据十八世纪流行的所谓“土耳其音乐”的风格写成的,它描绘的民间生活画面,也是莫扎特在歌剧和舞剧中作出不少贡献的那种异国情调的音乐范例之一。但是,这里的所谓东方色彩并不是程式化的,也就是说并不仅仅在于采用那些“喧闹”的打击乐器。据某些匈牙利音乐学家说,由五个独立旋律组成的这段间奏,有些是莫扎特从他的舞剧音乐本身引用过来的,而其中的主要主题,却是匈牙利城市盛行的舞蹈音乐最早的记录之一。民间的舞蹈场面突然也被打断了,现在又是小步舞曲的主题出现,它把听者又带回到“洛可可”风格的那种妩媚的环境中来。
音乐学习对孩子是否能够提高孩子智力,目前好像还没有实证研究。所谓的实证研究是指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来进行检验的方式。许多有关音乐学习能提高孩子智力的论断都是基于一些猜想和联想或者是简单的理论套用,而没有一个科学有信服力的具体的数据。而目前,似乎还不太具备实证研究的能力。
毕业论文是衡量本科教学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既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析、阐述和解决问题之综合能力的体现。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本科音乐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 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研究
2. 农村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现状分析与推进策略研究
3.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改革思路
4. 提高音乐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
5. 当今中国舞蹈创作的趋势
6. 高师声乐教育应注重实践
7. 普通高校大学生西洋古典音乐欣赏状况调查
8. 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9. 论钢琴表演艺术的发展趋向
10. 论新形势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1. 新农村传统艺术文化教育传播的思考
12.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的音乐学科建设
13. 舞蹈重返大众视野的时代意义
14. 戏曲身段与民族声乐表演
15. 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16. 驻马店市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研究
17. 本科院校音乐课程改革的利弊
18. 《梨园春》对河南豫剧的影响
19. 中国民族乐器分类法研究
20. 汉代的鼓吹乐对近世礼俗音乐的影响
21. 百戏之流变
22.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23. 驻马店市说唱音乐探微
24. 李叔同学堂乐歌的创作实践
25. 萧友梅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贡献
26. 黎锦晖儿童音乐创作的艺术经验
27. 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成功经验
1. 西方早期合唱音乐
2. 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创作与构思
3. 贝多芬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
4. 欧洲中世纪单声部歌曲与世俗歌曲
5. 如何学习西方音乐史
6. 肖邦音乐的民族性
7. 快乐教学,是音乐课的法宝
8. 学习音乐,从热爱开始
9. 如何辨别和挖掘一个孩子的音乐才能
10. 音乐素养,提升人生价值
11. 合唱的和谐美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12. 如何训练业余合唱团
13. 轻声练习的好处
14. 以“赏”为先的音乐教育
15. 让孩子们快乐地舞起来
16. 如何保持孩子持续的练琴热情
17.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童声
18. 如何教孩子们学习节奏
19. 如何练琴才最有效
20. 提升艺术生的文化修养是当务之急
21. “音乐热”带来的思考
22. 跑调的分析与研究
23. 唱的高,还是唱的美
24. 注重技巧,还是注重表现
25. 假如我是一名音乐老师
26. 卓越的成就,至诚的爱国心――试论我国音乐学家王光祈
27. 校园歌曲的创作特点
28. 谈肖邦创作特征中民族精神的体现
29. 论贝多芬晚期的钢琴奏鸣曲
30. 戏曲曲牌与宋元市井民俗
1. 从城市音乐文化看“选秀”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论舒伯特艺术歌曲中音乐与歌词的相互关系
4. 从《蝴蝶》看舒曼钢琴音乐创作特征
5. 青主的两首代表性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的创作和演唱分析
6. 李斯特艺术歌曲初探
7.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认知问题研究
8. 中国原创摇滚音乐中的民族元素面面观
9. 对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理解演奏处理
10. 华语流行乐坛的“中国风”
11. 从“引进”、“模仿”到“探索”、“创新”-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历史轨迹
12. 浅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
13. 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发展
14. 我看钢琴考级
15. 驻马店钢琴考级历史及其文化产业研究
16. 浅谈印象主义音乐
17. 试探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琴改编曲中的民族因素
18. 外音不“外”――试析肖邦钢琴作品中和弦外音的应用及其表现意义
19. 钢琴演奏指法选择的基础实践和基本原则
20.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电声小提琴是通过电来发声的,而传统的小提琴是通过共振箱的共振发声的 电声小提琴是近代的产物,它比起传统的声学提琴来有几个优点,一个是公共场合的演奏声音更饱满音色更亮,而传统的小提琴的话,不是用很优秀的琴就可能无法得到完美的演奏效果,因为室外的很多东西可以吸音.其次是电声小提琴的音色可以调节,并且有时候琴身的特殊设计可以让演奏家在拉小提琴的高把位的时候更加舒适. 所以,电声小提琴琴适用于大型的露天的场合,如果使用得当,可以获得很好的演出效果. 当然,它也有不及传统的小提琴的地方,那就是它的音色被认为无法与传统的声学小提琴相媲美,这点很难让传统的演奏家们喜欢上这种新型的乐器.小提琴(violin)是一种超擦奏管弦得鸣提乐器。它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它在器乐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现代小提琴的出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本身是一门极 小提琴为精致的乐器。小提琴音色优美,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在乐器中占有显著的地位,为人们所宠爱。如果说钢琴是“乐器之王”,那么小提琴就是乐器的“王后”了。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著名作曲家写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经典作品,小提琴演奏家在这种乐器上发展了精湛的演奏艺术。小提琴既可以合奏,又可以进行独奏。 小提琴是一种四条弦的弓弦乐器,是提琴家族中的主要成员(该族系中的其它成员是: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现代小提琴起源于意大利的克瑞莫纳,在1600-1750年间成为最大的小提琴制作中心。著名的制琴大师有:Nicola Amati(尼古拉·阿马蒂),Antonio Stradivari(安东尼奥·斯特拉底瓦里),及Giuseppe Guarneri (吉塞浦·瓜奈里);他们制造的乐器至今都是无价之宝。小提琴的五度定弦为:g, d1, a1, e2, 音域超过3 个半组,是所有管弦乐团必不可少的乐器,也是乐器之后。编辑本段形状构造小提琴由30多个零件组成。其主要构件有琴头、琴身、琴颈、弦轴、琴弦、琴马、腮托、琴弓、面板、侧板、音柱等。 小提琴共有四根弦,分为:A弦,E弦,D弦和G弦。 小提琴主要构件小提琴琴身(共鸣箱)长约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云杉制作,质地较软;背板和侧板用枫木,质地较硬。琴头、琴颈用整条枫木,指板用乌木。小提琴的音质基本上取决于它的木质和相应的结构,取决于木材的振动频率和它对弦振动的反应。优质琴能把发出的每个声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样灵敏地传播出去。 小提琴有琴弦4根。原均为羊肠制的裸弦,约从18世纪起,低音G弦常包以银丝,使其反应灵敏。现代则将G、D、A3根弦用缠金属丝的羊肠弦或钢丝缠弦,晚近也用尼龙弦。E弦改用钢丝弦,使其在高音区的音色更佳。 小提琴制作成现代这种样式,并非完全从形态美观出发,而是有其音响上和演奏上的需要。小提琴面板和背板有弧度,使其共鸣良好,发音洪亮;琴的腰身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和背板加嵌条,除防止木板开裂外,对琴的音质也起一定作用。面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其位置变化对小提琴音色影响明显。面板左下面粘低音梁,既起加固作用,又具音响作用。小提琴表面的油漆如太硬、太软,或 小提琴琴弓漆得不匀,都会有损于音质。当琴弓与琴弦摩擦使琴弦振动时,通过琴马引起面板振动,又通过音柱使背板振动,E弦振动较少,而G弦振动较大,从而使低音梁有更大振动,并造成共鸣箱的振动。能否使琴声得以充分发挥,取决于琴弦及其张力、琴马质量、运弓的压力和速度。要想把琴的各种音质都表达出来,还要加上演奏者的弓法、指法和揉弦等演奏技巧。 尺寸适用对照表 规格 尺寸 适合年龄 备注 1/8 255mm 4-5岁 1/4 280mm 6-8岁 1/2 310mm 9-11岁 3/4 335mm 12-14岁 身高稍小的成年人,或身高米左右的人 4/4 356mm 15岁以上 身高以上 1/16 基本上作为模型或者摆设的居多编辑本段发展简史目前对小提琴最早的明确记载是 Jambe de Fer 于1556年出版于里昂的《音乐摘要》(Epitome musical)。此时小提琴已经传遍欧洲。但关于小提琴的起源,史学家有许多不同说法,有一说是起源于“乌龟壳琴”,有个年轻人在沙滩上散步,忽然听到一种悦耳的声音,他仔细一找,原来是踢到空龟壳,龟壳震动发出的声音。他回家一琢磨,发明了一种类似空龟壳的乐器。这就是小提琴的开山鼻祖。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可“万变不离其宗”,小提琴的琴孔还是龟背壳演变的样子。有说是起源于北非,有说是起源于印度,也有说是起源于西欧等等。有这么一个传说:5千年前斯里兰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他把圆柱形的木头掏空制成了与我国二胡极为相似的乐器称瑞凡那 高档小提琴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随着贸易往来而流传四方,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不过从有史料记载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镇布里细亚(Brescia)名叫达萨洛制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个时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玛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制作了与现代小提琴更为相近似的小提琴。从16世纪到18世纪,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业随着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G.P玛基尼、N.阿玛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内利四位杰出名匠。18世纪以后,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造业都是仿照意大利这些小提琴制作者的琴型和尺寸来制作小提琴的。近百年来,小提琴的结构也没什么大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大利是小提琴的故乡。而玛基尼、阿玛蒂、斯特拉第瓦利、瓜内利当年所制作的小提琴,现今已成了稀世珍宝、旷世杰作。 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大约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那时的许多珍品现在还保存在欧洲一些博物馆内。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乐器“里拉”(Lyre),十五世纪,意大利人对其进行了改革,并用马尾制成弓子拉奏,定名为Violin,即小提琴。后又经过多年演变,小提琴的形成与制作才基本固定下来。 现存最早的小提琴是一把“查理九世”(Charles IX),由安德里亚·阿玛蒂在1560年制作于意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纳(Cremoa)。而至今为止最有名的小提琴,应该是安东尼奥·斯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716年制作的“弥赛亚”(Le Messie),也作“Salabue”,这把琴现藏于英国牛津的Ashmolean博物馆。 现藏柏林的一把斯特拉迪瓦里琴近代小提琴约在1550年就已为人们所熟悉,系由当时流行的乐器雷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变而来。通常所说小提琴前身维奥尔,在构造、调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现代小提琴的形成都无决定性影响。人们曾普遍认为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布雷西亚和克雷莫纳一带是小提琴的诞生地。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业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小提琴制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萨洛的加斯帕罗(1540~1609)和他的学生.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这两派制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长,经历了几百年,至今仍属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小提琴制作家,如N.阿马蒂、J.斯坦纳,以及被人们认为最杰出的制作家A.斯特拉迪瓦里和G.瓜尔内里等人。阿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较大,音质好,用来演奏室内乐,有如明亮的女高音。18世纪后期,.维奥蒂赞扬了斯特拉迪瓦里琴,维奥蒂的老师G.普尼亚尼与N.帕格尼尼喜爱瓜尔内里琴之后,这两位制琴大师的作品才被人们所欣赏,并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尔内里琴具有在大厅中演奏协奏曲时所需要的音响传送力。 18世纪后,小提琴制作业的领先地位从意大利转至法国。这个时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断改进,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质。法国制琴家N.吕波(1758~1824)以斯特拉迪瓦里为典范,把法国的制琴技术和意大利的制琴技术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法国的F.图尔特(1747~1835)约在1785年对琴弓的长度、重量、形状、装置等方面又进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反映了J.海顿、.莫扎特和 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运弓方面的更大变化等对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贵族与皇室的衰落,音乐也从宫廷走向民间,出现了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和音乐厅。为适应环境的变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纪末~19世纪初,小提琴琴颈加长变细,并向后倾斜:指板变长;琴马变高,并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银丝。这些变革的目的是为适应更大的张力。琴弦的增长使琴面上的压力增大,于是低音梁变长变厚,音柱也加粗,以此获得更大更有力的声音。1820年前后L.施波尔发明了腮托,使左手从完全承担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来。腮托的设置,使左手在换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 小提琴18世纪末,音乐学院在欧洲相继出现,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机器制琴业的发展。法国的米尔库、德国的米滕瓦尔德都是大量生产小提琴的地方。法国的.维约姆是 19世纪制琴业的著名人物。 维约姆雇用一些工人,在他的指导下制造小提琴,并以其名为牌号出售。他从世界各地搜集到许多散失在私人手中的优质琴,把它们送到演奏家、收藏家的手中,或者是博物馆。 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伟大作曲家巴哈曾于1720年为小提琴创作了六首无伴奏作品:三首奏鸣曲,三首古组曲,是小提琴独奏曲的精华。今天请朋友们欣赏的是:巴哈的《 E大调前奏曲》,选自其第三首无伴奏组曲,由20世纪杰出小提琴家Itzhak Perlman 于1988年录制。它使用的是Guarneri – Gesu 小提琴,制作于1740年。 西洋小提琴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末年(约1920年代)。民国初,学堂音乐教育兴起,人们对外国音乐发生兴趣。从1920年代开始,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鼓舞了许多热爱音乐的青年学习小提琴,并随之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建等地创立了音乐专科;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来华工作,同时也培养了众多中国自己的教师和演奏家,如:马思聪,刘天华,冼星海和黎国荃等。从这一时期开始,也陆续出版和翻译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并有作曲家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中国小提琴曲,像是《梁祝》和《苗岭的早晨》等,都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刚先生所作。 中档小提琴从198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小提琴家分别在众多的国际大赛中获奖,胡坤既是其中第一位。他曾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耀基教授,并获得芬兰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的第五名好成绩。请欣赏他1999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由陈刚根据苗族口笛独奏编曲。胡坤现在任教于英国梅纽因音乐学校和皇家音乐学院,他使用的是一把制作于1734年的小提琴。 中国在小提琴制造上,近年享有国际声誉。广州乐器厂陈锦农所制红棉牌小提琴,1980年获美国第4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音质金奖”;北京提琴厂戴宏祥所制小提琴,获1983年于联邦德国卡塞尔市举行的斯波尔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的“音质金奖”。编辑本段演奏艺术演奏 高档独奏小提琴艺术的发展 16世纪,小提琴开始在意大利出现时,一般用来伴舞、伴唱,或直接演奏歌曲。17世纪初,随着小提琴奏鸣曲的出现,演奏技术也相应发展。C.法里纳(约1600~约1640)在1627年的创作中,就采了用双音、震音、颤音及高把位,并模拟猫叫、狗吠、笛、鼓、吉他等声音。一些演奏家与作曲家也竞相仿效; 于是模拟杜鹃、夜莺、公鸡等声音的作品,充斥于当时的乐坛。直到17世纪后半叶,意大利作曲家和小提琴家A.科雷利才把小提琴艺术引上了正途。编辑本段演奏要点小提琴属于歌唱性的旋律乐器。因此,如何在小提琴上发出歌唱般的丰满、动听的声音,是小提琴演奏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小提琴的演奏技术来说,有以下各种主要基本功。运弓优秀的演奏家能在小提琴上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就运弓而言,取决于运弓的速度、弓在弦上的压力以及弓和弦的接触点这3种因素的不同结合。小提琴的弓法繁多,就其主要的有以下几种:①分弓:一弓演奏一个音,音要拉的干净,清楚;②连弓:一弓演奏许多音,在很多乐曲中都会用到,是最常用的弓法之一;③顿弓:音与音之间断开;④跳弓:弓毛离开琴弦。这4类弓法是最基本的,在20世纪中期,连顿弓,即在一弓中连续快速演奏许多音与音之间是断开的音,被人视为绝技,随后又出现了“自然跳弓”,即弓毛在琴弦上,而听起来或看起来像跳弓一样。所以人们把小提琴演奏艺术称之为“运弓的艺术”。音准歌唱和乐器演奏中所发的音高,能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称为音准。有些乐器在制造或调音时就有音准要求。歌唱和乐器演奏过程中,随时都要通过演唱者和演奏者的控制来解决音准。音准的取得,有赖于敏锐的听觉、优良的乐器、精湛的技巧与适宜的演出环境。乐器的形体结构、音孔位置、张力变化以及空气湿度,都与音准有关。就弦乐器讲,长时间演奏及气温上升,均使弦松弛,因此弦乐器音准的突出问题是如何矫正偏低。就管乐器讲,虽然气温上升使管体略微伸长,但同时气压降低,声速提高,频率也随之增高(据实测,气温每升10℃可使管乐器发音升高3音分),因此管乐器音准的突出问题是如何矫正偏高。歌唱及弦乐器、管乐器的音准,当有钢琴伴奏时,都以平均律为准则;但由于平均律的许多音程听起来并不严格协和,所以在独唱、独奏、重唱、重奏时,常常需要偏离平均律而趋近纯律或五度相生律,才算达到音准要求。揉弦揉弦是小提琴,二胡,吉他等弦乐演奏所掌握的最具表现力的演奏技巧之一。在乐句适当的地方加上适当的揉弦,会比没有揉弦的乐句在声音上要生动的多。 揉弦是一个小提琴演奏很有表现力的技巧,用它可以来表现不同风格和特征的每一个音或每一个乐段。揉弦的要点是怎样找到手的最佳动作,用速度快慢、揉弦宽窄来演奏出每一个乐段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肘臂揉弦和手腕揉弦,两者都要练习。以能够表现出最好的音乐特征,来选择揉弦的速度和宽窄。 有几种方法,初学者可以试试,可能会有利于学习揉弦: 1.一是做指端关节前后屈仰动作。先在桌子上练,分别练习各个手指一关节向后躺下(不是完全贴在桌子上),再立起的动作,再分别作左右晃动。由快到慢,最后五个指头一起练习。 2.首先应学会手腕揉弦。其方法可先将手臂放在大腿上或椅臂上,然后将手腕放松前后摇动,力求平均,待动作习惯自如后,再放到指板上练习。 同时要注意: 在手腕前后揉动时,带动手指的关节,手指的触弦点不能随着手腕的揉动而移位。在练习手腕揉弦时,可先从三指开始。因为用三指揉动可以使动作更为宽松,然后再练习二指和一指。而练习四指时,还可将三指紧靠四指帮助揉动。这样的练习会使颤动的效果更为自如。在手腕揉弦练习的基础上也可逐渐学习和熟悉手臂的揉弦和手指的揉弦。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丰富演奏上的表现力,适应于各种力度和情绪变化的需要。 3.还有大臂揉弦、手指揉弦。大臂揉弦多用于长的重低音,主要体现出乐曲的浑厚和伤感,手指揉弦多用于半拍的高音,可以表现出乐曲的欢快和优美,而想学好这些,前提是熟练的掌握手臂揉弦。把位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位置,称之为把位。靠近琴头的把位为低把,靠近琴马的为高把。从一个把位换到另一个把位,称为换把。换把位的方法有多种,例如空弦换把,同指换把,不同指以及泛音换把等。换把时产生非音乐需要的滑音,是技巧训练不足的标志。滑音可以使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富于变化,增加一个优美的过度。特别是结合换把使用滑音,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演奏手段。双音与和弦小提琴可以同时演奏两个音甚至是3个音,也可以分奏4个音的和弦,这不仅丰富了它的表现力,并可不依赖其他乐器的伴奏进行单独演奏。小提琴的三度、六度、八度以及十度双音音阶,是演奏双音的基础,也是小提琴家必须终身练习的一项基本功。小提琴演奏中的左手颤音、泛音、拨弦等,都是一些高深的技巧。 双手技巧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音阶、双弦、换把、颤指、泛音、拨奏。 右手技巧有:连弓、分弓、顿弓、跳弓、波弓、击弓、碎弓。 等等。小提琴家的魅力不少在于右手神奇的运弓。 小提琴特殊奏发在总谱中的标记: 拨弦:pizz 恢复正常演奏为arco 靠近琴马:sul pont恢复正常演奏为ord 靠近指板:sul tasto恢复正常演奏为ord 弓杆击弦:col legno恢复正常演奏为arco 加弱音器:con sord摘除弱音器为senza sord 另外在管弦乐里分部为div,齐奏为unisppp 最弱 pp很弱 p弱 mp中弱 mf中强 f强 ff很强 fz最强 fz或sf加强音 pizz拨奏 arco用弓拉奏(在拨奏之后) solo独奏 tutti全奏(全乐队) 8va高八度 .全弓 .上半弓 .下半弓 M.中弓 Fr弓根 Sp弓尖
1. 试论莫扎特《g 小调弦乐五重奏》第一乐章中对中提琴地位与作用的提升 2. 优雅的男高音——论大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 3. 大提琴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探索 4. 大提琴演奏发音问题探讨 5. 论二胡演奏的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的提高 6. 古筝演奏与心理音色 7. 浅谈想像力与心理调控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8. 长笛演奏的基本技巧分析与实践 9. 关于借鉴西方作品分析法分析传统古琴曲的几点思考 10. 小议视唱练耳在乐器演奏中的重要性 11. 谈儿童学习乐器演奏的意义 12. 探析铜管乐器演奏的音准问题 13. 浅谈中小学铜管乐队的训练 14. 如何组织开展中小学小乐队的活动 15. (某器乐)演奏中的准确读谱与正确理解 16. 论(某器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 17. (某器乐)演奏右手技术问题之我见 18. 如何处理好(某器乐)教学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9. 浅谈(某器乐)考试、比赛前的心理的准备 20. 《二泉映月》的创作分析与演奏实践 21.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现状之研究 22. 论杨琴演奏的思维 23. 浅析关于(某器乐)演奏的发音问题 24. 如何演奏好《莫扎特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 25.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 26. 浅析现代杨琴的演奏技巧及表现力 27. 简述萨克斯的气息 28. 浅谈琵琶演奏与教学心得 29. 论扬琴演奏中手臂运动与力度控制 30. 少年儿童古筝考级教学浅谈 31. 长笛演奏中的呼吸气息运用 32. 浅析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愿》 33. 女子十二乐坊现象分析 钢琴 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 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 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 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9.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 10. 论钢琴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11. 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 12. 即兴伴奏与音乐表现 13.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4. 论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 15. 试论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 16. 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 17.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 18. 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19. 论钢琴的指法艺术 20. 对钢琴演奏心理问题的研究 声乐 1. 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 2. 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探究 3.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4. 透过声乐套曲《冬之旅》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5. 演唱中国作品的发声与吐字 6. 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中的影响 7. 花腔技巧在古典歌剧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 8. 论赵元任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演唱表达 9.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表达 10. 试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1. 释析巴罗克(古典/浪漫)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12. 试论声乐教育的评价体系 13. 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情感 14.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 15. 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16. 论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要求 17. 中国古代声乐美学发展初探 18. 童声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9.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改革之我见 20. 声乐教学中应注意民族问题 21. 歌唱心理调控在人声训练中的作用 22. 民族声乐歌唱方法探析 23. 通俗演唱方法探析 舞蹈 1. 浅谈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2. 论舞蹈的教育功能 3.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4. 文化对舞者的重要性——浅谈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 5. 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原则 6. 舞蹈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7. 论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8. 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创新发展探讨 9. 论普及性舞蹈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0. 论节奏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加强高师民间舞教学中“民俗”的渗透 12. 论中小学舞蹈教育 13. 浅谈中小学舞蹈课程设置 14. 浅谈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教学 15. 谈儿童舞蹈教学的制作 16. 浅谈中国民间舞的表演 17. “鼓”在民间舞中的运用和发展 18. “道具”在中国民间舞教学与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 19. 论舞蹈作品与社会生活 20. 浅谈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 21. 浅析现代舞动作的发展 22. 浅谈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借鉴 23. 新时期大学生校园舞蹈教育的思考 24. 浅谈中等师范学校的民间舞教学 25. 浅谈地域文化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 音乐教育 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 2. 从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3. 浅议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4. 音乐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5.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6. 音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7. 合唱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8. 论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9. 论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0. 美育与音乐教育 11. 试论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 12. 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13.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合唱活动 14.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何体现师范性的要求 作品分析 1. 析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中的引子的主题内涵 2.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Scherzo》的写作特征 3. 浅析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和声曲式结构特征 4. 现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5. 对某某作曲技法的分析 6. 简述车尔尼练习曲 7. 论肖邦夜曲 8. 肖邦第一叙事曲解析 其他 1. 关于现代大众审美的思考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4.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探戈音乐 5. 17世纪古式风格与新式风格 6. 试论前古典时期的情感风格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
如果同学想让自己的论文题目变得更加新颖,可以试着将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例如:
1、人的身心不断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声音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论文与生物学或心理学有关,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索音乐:
2、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开始,音乐文化就是其发展不可替代的一个方面。如果你对音乐史或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感兴趣,可以研究:
3、技术对音乐创作、发展和传播的贡献。如果技术是你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选择下列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