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赵杰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赵杰毕业论文

浅谈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摘要:发动机燃烧后排放出的废气是我国城乡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几种降低废气对环境的污染的措施。关键词:汽车尾气环境控制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保有量也在急剧增加,汽车现已成为人类重要的运输工具,它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汽车在促进经济繁荣,给人民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它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危害,发动机燃烧后排放出的废气污染了大气环境。据统计,在我国大城市大气污染中,汽车尾气排放量已占大气污染源85%左右,全球10个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占了7个。因此,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治理城市大气污染已成为我国各市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汽车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保养、燃油品质等直接相关,同时也与城市交通管理以及财税政策密切相关。要抓住每一个影响汽车污染排放的环节,才能使汽车污染排放得到有效的控制。1严格执行废气排放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与法规通过法规和标准来约束汽车制造厂家和改造维修厂家,以此来推动汽车制造技术水平,特别是排放技术的进步。从2000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加大控制汽车尾气排放的力度,实施了相当于欧Ⅰ标准的国家第一阶段排放标准(简称“国Ⅰ”),2004年开始实施相当于欧Ⅱ标准的第二阶段排放标准(简称“国Ⅱ”)。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已公布轻型汽车自2007年7月1日起实施国Ⅲ号、国Ⅳ号(与欧洲Ⅴ号接近)标准。这些标准的实施将会使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大为减少。2改进燃料品质燃料的品质与汽车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和燃烧效果有直接关系,改进燃料品质是控制汽车排放污染相当重要的途径之一。首先是淘汰含铅汽油,四乙基铅是一种低号汽油抗爆剂,它随着排气进入大气后,通过呼吸或食物链进入人体,并蓄积在体内,引发各种疾病,特别是对儿童和孕妇的危害极大,我国已在2000年7月1日起全面禁止使用铅汽油。另外还要对车用汽油中的硫含量、烯烃和芳香烃含量以及饱和蒸汽压加以限制,以减少有害气体的生成,减少汽油的蒸发。此外,汽油中加入清洁剂,减少胶质和沉积物,也是改善燃烧的措施之一。为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石油替代资源,更有效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目前,在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开始推广车用乙醇汽油,即在90%的车用无铅汽油中加入10%的燃料乙醇,可以替代10%的车用无铅汽油。使用一部分燃料乙醇替代车用无铅汽油,即能改善汽车尾气排放,同时也改善了我国能源结构,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3增加排气净化的附加装置采取的措施有加装尾气催化净化装置,即借助催化器作用,使催化器与尾气排放中的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对人体没有直接伤害的物质,最常见的是三元催化器。采用高能电子点火装置,即通过精确控制汽油机点火提前和提高点火能量,以创造理想的燃烧条件,从而减少发动机的污染排放。采用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即将发动机空燃比控制在最佳理论值附近,使发动机无论在任何环境条件和何种工况下都能精确地控制混合气的浓度,使汽油得到完全充分燃烧,从而降低废气中有害成分的含量。4推行代用燃料用天燃气或者液化石油气等气体作为燃料来替代汽油、柴油,由于气体燃料含硫、氮等杂质少,燃烧完全,可显著减少汽车污染物的排放,而且燃料系统是封闭的,不存在燃料蒸发现象,因此受到广泛欢迎。燃气汽车也被称为清洁能源车、环保汽车、绿色汽车,推行代用燃气车改造已成为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的措施之一。5加强对在用车的检查和维护,推行I/M制度I/M制度即在用车检查和维护制度,是通过立法、标准、科学的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机制,对在用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排放检测,发现排放超标车和篡改排放控制装置的车辆,责令其限期进行修理,使在用车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排放净化能力。汽车排放污染仅仅是车辆性能指标不稳定或恶化的一种表征,其内在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排放超标的汽车,必须要由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按作业规范认真对其进行检测、诊断、判明故障点。在消除相应故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汽车故障的相关部位认真进行检查维护作业,使汽车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减少和消除因故障或参数变化造成的排放超标。6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市区、特别是市中心的车流量,是减少汽车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尽管我国道路建设有了很大发展,道路系统逐步完善,但是仍满足不了车辆迅猛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城市汽车经常在怠速、低速、加速、减速等排放恶劣的情况下工作,加重了城区特别是城区道路的空气污染,同时也造成能源的浪费。7广泛宣传、提高驾驶员的环保意识如果驾驶员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都懂得怎样驾驶汽车可以减少排气污染,我们的环境会大有改观。汽车排放控制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抓好排放控制的各个环节,每个单位、每个部门、每个公民都应积极参与支持汽车污染的控制,使减少汽车排气污染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为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做出努力,共同营造一个美好家园。1] 周雁飞. 敬礼,农经干部[J]. 农村财务会计 , 2005,(03) [2] 李小荣. 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发展建设问题探讨[J]. 山西建筑 , 2002,(05) [3] 高俊. 浅谈如何控制工程造价[J]. 苏盐科技 , 2003,(03) [4] 郑翠萍. 浅谈做好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 浙江水利科技 , 2000,(S1) [5] 严民政, 侯涛, 孙映君. 谈工程质量控制[J]. 平原大学学报 , 2000,(02) [6] 青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言万古诗——房山区长沟镇环境兴镇[J]. 前线 , 2006,(01) [7] 朱正德. 把生产现场作为质量控制的主战场[J]. 汽车工业研究 , 1996,(06) [8] 赵杰. 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J]. 山西建筑 , 2004,(07) [9] 李贤弼. 建设工程造价全程控制浅谈[J]. 交通科技 , 2004,(03) [10] 徐猛. 汽车尾气排放的测试[J]. 企业标准化 , 2004,(08)

1、讲授的主要课程(1)《大学物理》,公共基础课,4学时/周;(2)《大学物理实验》,公共基础课,6学时/周;(3)《医用物理学》,公共基础课,4学时/周;2、实践性教学(1)指导本科毕业论文(4届,16人)。学术研究1、科研经历2004年9月在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完成“原子和场相互作用系统中线性熵的演化特性”研究课题,于2006年12月获理学硕士学位。2、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系统中熵交换与纠缠的产生 (项目编号260A1100),长江大学科研发展基金, 项目主持人3、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原子和光场线性熵的演化特性 第一作者 物理学报 2007年第5期 SCI 收录(2)加光子相干场作用下原子线性熵的演化特性 第一作者 江汉大学学报(自科版)2007年第2期(3)二能级原子与强相干场相互作用系统的线性熵 独撰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自科版)2007年4期(4)灰体腔中场的线性熵研究 第一作者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年 第4期(5)灰体场中原子和光场的熵交换研究 第一作者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年 第4期(6)弱场作用下二能级原子的线性熵研究 独撰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7年 第1期(7)原子与压缩真空场线性熵的演化特性独撰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7年 第2期(8)双光子J-C模型中原子和场的熵特性 第一作者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8年第4期

研究方向 新石器时代考古,长城研究 讲授课程 新石器时代考古,科技考古等 教育经历 1993-1997,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士1997-2000,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硕士2008-今,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专业,在读博士 工作经历 2000-今,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专业教师 科研项目 1.山西大学科研基金:史前时期艺术考古研究,已结项2.山西省文物局委托研究项目:馆藏文物资料信息普查,已结项3.河北省文物局委托研究项目:河北省容城县沙河遗址田野调查与发掘,已结项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委托研究项目: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考古发掘,已结项 学术论文 1.《中国东南地区史前艺术考察(上、下)》,《文物世界》2002年第1、2期2.《中国历代文物保护制度述略》,《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3期3.《重庆奉节藕塘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国文物报》2007年9月12日4.《山西省东部长城调查研究》,《山西长城》2008年第2期5.《重庆奉节藕塘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5期 著作教材 参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

殷杰毕业论文

〔摘要〕 2012年《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共转载文章131篇,这些文章呈现出十个热点论题:现象学科学哲学、自然主义研究、心灵哲学与认知哲学、生物学中的哲学问题、物理学中的哲学问题、技术的本质及技术人工物、科学社会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文化、科学史及科学思想史。这十个热点论题的研究,体现了2012年我国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总体走向。

〔关键词〕 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12年,热点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3-0029-05

一、2012年《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转载文章分布情况

2012年《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共转载文章131篇,文章内容总体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2012年《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分布表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哲学”文章共转载5篇,主要包括自然观和对生态问题的研究。“科学哲学”的文章涉及一般科学哲学、具体科学哲学及科学方法论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这类文章一共转载57篇,占了全年转载文章总数44%,这说明对科学哲学理论及方法的探讨仍然是目前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认知哲学方面的文章有14篇,占具体科学哲学文章总数的,这是认知哲学作为近几年科学哲学研究热点的体现。“技术哲学”的文章共转载14篇,占全年转载文章总数的。以STS为研究内容的文章涉及科学社会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文化等方面,这类文章共34篇,占全年转载文章总数,这表明对 STS的研究依然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科学技术史”的文章则涉及对科学技术史基础理论的探讨、科学思想史和技术史等方面的问题,这类文章共转载了19篇。此外,2012年《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还转载了两篇书评和两篇访谈。

二、2012年《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呈现的十个热点论题

(一)现象学科学哲学

现象学科学哲学旨在以欧洲现象学—解释学传统为视角,以克服传统科学哲学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缺陷为旨归,是当前国内科学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吴彤的《实践的诠释与现象学》讨论了实践概念的阐释在不同领域的境况。该文认为,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创制与实践,近代以来创制又归于了实践,这些都是“实践”概念不同维度的凸显。“实践”在现象学里意味着此在存在的方式,这种“实践”的阐释经历了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的变迁。“实践”尤其是“科学实践”的概念已经成为科学实践哲学的核心概念。由于现象学的海德格尔实践阐释思想的介入,科学实践哲学的实践概念更加地存在论化。反之,通过科学技术哲学对于海德格尔的实践解释学的批评,我们看到现象学的实践概念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作者认为,“实践”概念的本质和内核都可以借助现象学来进一步廓清。雷良的《从理解科学哲学的维度看现象学科学哲学的合法性》从语义上分析了科学哲学所包含的三个层面:作为哲学思潮的“科学性哲学”、作为广义的“哲学活动”的科学哲学以及作为哲学学科的科学哲学。该文认为,从类型上看存在着经验主义态度的科学哲学、本体论或形而上学态度的科学哲学、批判主义态度的科学哲学。作者认为,寻求科学哲学统一的规范定义是徒劳的,相反,如果运用一种工作定义,不同类型和流派的科学哲学都将纳入科学哲学的阵营中来。刘胜利在《现象空间的诞生——斯特拉顿实验的现象学解释》一文中认为,实在论的客观空间和观念论的客观空间中,都包含着绝对的确定性,因而它们都无法为斯特拉顿实验中空间经验发生分解与重构的内禀动力学机制提供解释。这种动力学机制只有通过现象空间的概念才能获得阐明。作者还认为,现象空间起源于现象身体对于世界的原初把握,象征着形式与质料的原初综合。梁美妍、李金辉在《科学仪器:由工具论、实在论到现象学的范式转换》一文中对科学仪器进行了现象学的分析,他们认为仪器不仅“干涉”了主体和客观世界,使主体和世界成为相互开放的现象,而且通过技术的解释将科学世界中的现象“转译”到生活世界中,成为人类知觉可以理解的形式。此外,殷杰和杨秀菊还在《马丁·埃杰的科学诠释学思想中》对美国当代物理学家、哲学家马丁·埃杰的具有现象学—诠释学背景的科学诠释学进行了评介。

(二)自然主义研究

科学哲学如今有两种典型的对立倾向: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程炼在《作为元哲学的自然主义》一文中,对作为一种元哲学的自然主义进行概述和澄清。他认为,自然主义的兴起和在当代哲学中的繁荣,主要归因于传统第一哲学的某些代表性方案的不成功以及近代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以物理主义为样品,自然主义元哲学的融贯性得到捍卫,同时作者也强调,自然主义哲学的未来取决于它在一阶哲学议题上的进展。夏国军在《自然主义与理性:蒯因、普特南和哈克》一文中,梳理、比较了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蒯因、普特南和哈克相关的核心观点。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并非格格不入,虽然自然化认识论不再明确使用辩护、合理的理由等概念,但它没有绝对抛弃规范性;相反,它是在遵循传统认识论的某些规范的基础上,秉持逻辑主义的精神侧重描述的方式发展着哲学之未竟事业。方红庆、何纯秀在《自然主义、先验论证与怀疑主义——论斯特劳森的自然主义转向》一文中,介绍了斯特劳森的自然主义。斯特劳森认为任何企图通过论证来支持或反驳怀疑主义挑战的做法都是无根据的,因为人类的某些基本概念如物质物体、他心等概念是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是人类思维不可逃避的认知模式的体现。作者肯定了自然主义是一种探究真理的第三条路径,它试图约束人类理性的过分自负,从而展示真理的自然属性。但他也指出自然主义需要联合先验论证来阐明这些信念的基础地位,否则就会流于口号。高洋、洪眉在《自然化认识论和规范性:一种备受争议又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文中,分析了对自然化认识论的各种看法。自然化认识论要解决的是贫乏的感官刺激如何能够产生出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一问题。自然化认识论的主张被其反对者说成是消除主义的、纯然描述而无规范可言的,但也有支持者为其做有规范的辩护。因此,自然化认识论和规范性之间因此存在着一种备受争议却又复杂的关系。 (三)心灵哲学与认知哲学

王晓阳在《如何解释“解释鸿沟”?——一种最小物理主义方案》中,选介了一种最小物理主义方案,他认为尽管各个物理主义者理解现象概念的途径相异,但最小物理主义方案终能获得他们的普遍认可,且对反物理主义关于完备性原则的攻击进行有效化解。李恒威在《意识的形而上学与两视一元论》中,提出了“两视一元论”的形而上学构想。这个构想的核心观念是:主体—客体统一的模式存在于任何现实实体的存在论和认识论上的。“心”和“身”作为人类描述意识现象的两个范畴,是现实实体在作为体验主体的第一人称和作为被观察的客体的第三人称视角下的分别呈现,由这两个视角所呈现的体验方面与物理方面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法尔自然的相应关系,而不是产生和被产生的关系。因此,“因果”的概念就不适合描述意识体验与脑神经活动之间的关系。魏屹东、薛平的《费泽尔认知规律及其哲学意蕴》分析了美国哲学家詹姆士·费泽尔关于认知的规律性所给出的形式化的表达式。该文认为,这些形式化的认知规律可以概括为心脑状态同一律、心灵状态因果律、心灵认知刺激反应律、心脑隐射同一律、脑认知刺激反应律和脑状态因果律。它们的内涵与不同形式反映了认知科学所蕴涵的哲学含义。符征、李建会在《丘奇兰德的神经哲学思想》中,对丘奇兰德的取消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认为,丘奇兰德提出了神经哲学作为替代当前心灵哲学讨论的新框架,从而使“神经哲学”成为心灵哲学讨论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派别。但是它又排斥当前流行的哲学话语,在神经科学还并未取代民间心理学的今天,丘奇兰德的主张更多的是一种预测或猜想。孟伟在《德雷福斯的“无表征智能”及其挑战》一文中,基于不同角度对德雷福斯设想的批判性审视,作者认为德雷福斯的设想困难重重。比如,专家级别的熟练技能行为完全脱离表征很难确定;命题式表征的批判并不意味着消除任何形式的表征;需要一种建设性的纲领,使得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中的积极作用得以发挥。何静在《温和的和激进的具身认知观》中分析了两种不同的具身认知观:一种是温和的具身认知观,它与传统的表征计算的基本假设相容;另一种是激进的具身认知观,它挑战了表征计算的基本假设,认为心智的表征计算观是错误的。

(四)生物学中的哲学问题

胡浩在《从Simpson悖论看群体生物学中统计解释和因果解释之争》一文中,分析了丹尼斯·沃尔什在群体生物学中将性状适合度作为一种统计学属性的相关论证。作者尝试表明,如果将性状适合度看成是一种因果属性是不融贯的,因为这将导致Simpson悖论。所以,关于种群结构变化的统计学解释要优于因果解释。董国安在《论个体性状的完全因果解释》对尼安德的“传递论证”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其理论的两个不合理之处:第一,把个体性状出现的遗传学原因扩展为个体性状出现的所有原因,从而把完全因果解释理解成了对个体性状的历史解释;第二,要求对个体性状的解释包括对“原因的原因”的无休止上溯,从而把完全因果解释理解成了终极解释。他还认为,索伯尔在回应尼安德时只是强调了遗传机制与选择机制属于两种不同的因果路径,没有指出尼安德对科学解释的错误理解,这就不能完全排除选择机制对个体性状的解释作用。颜青山在《回到性状本身——基因概念的现象学分析》一文中认为,以现象学方式重建改进了的摩尔式“开放问题论证”,可以确立一种分析现象学的方法论基础。遗传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进行“替换悬置”的现象学还原过程。第一类因果延伸法为形式遗传学杂交中的基因概念作出了现象学说明,基因即性状本身;而第二类因果延伸法则悬置了细胞及分子遗传学中基因概念的物质基础。作者认为,通过现象学说明的基因概念可以大大扩展遗传学的研究范围和适应范围。

(五)物理学中的哲学问题

李继堂、郭贵春在《物理学规范理论基础的语境分析》一文中,运用“语境论理论观”来分析规范论证。他们认为数学形式上要求的规范对称,通过规范变换很容易跟物理学原理结合起来,最终出现物理经验内容,是一种典型的数学结构跟物理结构的关系问题。同时,由于规范理论的基础性、统一性和精确性,对它进行语境分析,又有利于发展科学语境论。贺天平在《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的哲学审视》一文中认为,多世界解释理论包括相对态解释、德·维特理论、多视域解释、多心灵解释、多历史解释和多纤维理论等,是多种解释理论的集合。多世界解释的理论贡献一是超越还原论,走向整体论;二是解构二元论,回到一元论;三是消解非决定论,坚持决定论。吴国林在《波函数的实在性》中分析了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波函数。波函数的实在性问题一直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之一,作者认为波函数是实体与结构的统一体;这种实体本身又是潜在的,波函数表现的实在就是潜在的实体结构实在。

(六)技术的本质及技术人工物

陈凡、陈多闻在《文明进步中的技术使用问题》一文中认为,技术在现代社会已然成为人的存在方式,技术的本质在于使用。只有在使用中技术才能获得其意义并实现其价值,使用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人类实践活动,具有技术的内涵,使用就是技术的显现和寓身之所。盛国荣、葛莉在《数字时代的技术认知——保罗·莱文森技术哲学思想解析》一文中,介绍了当代美国技术哲学家莱文森关于技术认知的思想。莱文森认为人在技术关系中具有至上性,他的“媒介演化”、“补救性媒介”以及“技术互动论”等理论,都蕴涵着技术体现人的思想的观念。作者认为,莱文森格的技术认识论有助于我们在数字时代把握和认识现代技术的本质。秦咏红的《可用性及其对技术人工物主客体关系的影响》一文认为,可用性表征技术人工物在客观上与主体需求相符合程度,它促进技术人工物主客体的分化与联合。可用性以设计者的意向赋予人工物潜在功能与使用者在操作中实际能发挥的功能两者间的比较为反馈,对技术人工物主客体互动关系产生影响。

(七)科学社会学

徐治立在《科学治理多元参与政策理念、原则及其模式》中认为,科学治理多元参与就是在科技决策与管理活动中实行包括政治主体、科技主体和普通公民在内多方参与的规范化活动。它的政策理念以建构性科学实在论和科技民主价值观为基础;其基本方法原则在于:确保各类公众广泛参与科学治理活动的规范化、普遍提高公众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采取逐步逼近共识的程序。徐飞、赵明在《杰出科学家的国家认可机制探索——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度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制度关联性为例》中,以科学社会学的奖励系统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数据为依据,分析中国科学家的两大国家认可形式——院士制度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制度对我国自然科学发展的贡献,并将院士获奖群体与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总体情况做比较,考察二者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院士制度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制度的关联性依然不尽理想,二者之间时常出现有悖常理的冲突。作者认为,两大制度对杰出科学家的认可机制均有在彼此参照校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和可能。付邦红的文章《科学可以计划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英国为中心的争论》,对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科学是要计划还是要自由的争论进行了历史回溯。争论的问题包括科学、计划和自由的内涵,科学发展的机制,科学家的责任,科学的社会关系等等问题。它不仅促生了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而且将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作者认为,这场争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科学观念,它使功利主义科学观从此深入人心。高芙蓉在《对默顿科学规范结构的元规范解读》中从元规范角度重新审视默顿的科学规范结构,认为其普遍主义和无私利性因为都存在认知规范与社会规范的双重属性而与元规范的规定相矛盾。作者认为,将默顿科学规范结构修正为科学入口处的普遍主义、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评价中的公有性(或无私利性)和创新性,也许更为合理。 (八)技术与社会

李伯聪在《工程社会学的开拓与兴起》中指出,工程活动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工程活动与工程共同体应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首要对象和基本内容。“工程共同体”是工程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应该依照“微观—中观—宏观”的分析框架研究工程社会学问题。他认为工程社会学已经从社会学的“空白区”走到了学术地图的“边缘区”,应该尽快将其推进到社会学学术地图的“中心区”。姜萍在《修辞学视野中的转基因技术争论研究——以“转基因主粮事件”为例》中,从科学修辞学视角,借鉴SSK的对称研究方法,对当前转基因的热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作者认为,科学知识不仅仅是对科学过程的真实反映,同时还蕴涵着更深层次的利益、修辞等非理性因素;科学不仅是一项理性与证据并重的事业,还是一个竞争与协商共处的过程。而影响各方面行动者博弈的因素也不只是理性和证据,还包括论辩和修辞。代华东、李霞在《网群事件发生的技术路径及风险规避探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实证分析》中,认为网络世界的群体诉求现象,是虚拟力量现实化的序幕,折射出现实生活主体的诉求本质。网络技术筛选着诉求主体的人群范围,技术文化限定着诉求主体的思维认知,技术衔接维系着政府、媒体与大众的互动。综合影响网群事件的技术因子,这条路径展示出的风险,对探究网群事件技术风险的最佳规避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九)科学技术与文化

肖峰在《人工情感:技术与人文的新融合》中介绍了当代信息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的人工情感。人工情感主要是赋予机器以情感识别和表达的功能,其未来的扩展功能还可用于辅助人的情感感受和表达能力的改善和提高,甚至通过“人造情感”来弥补自然情感的不足,从而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克服情感匮乏等人文问题。作者认为,人工情感技术拓展了技术与人文交融的新境界,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手段,同时也提出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新问题。王绪琴在《格物致知论的源流及其近代转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认知理论“格物致知”进行了概念的溯源和历史的梳理。作者认为,“格物致知”早期虽然主要用于诠释道德与伦理,但经过宋明理学时期对其中所具有的理性精神的强化,开始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格物致知论在明清之际的实证化取向使其得以理论转型,到近代之后几乎完全成为西方科学技术的代称。

(十)科学史及科学思想史

袁江洋在《科学史:学科独立与学术自主》中检视了职业科学史家追求学术自主的历程,就所涉及的学科元问题以及学术纲领的重建问题陈述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传统的学术自主概念是先天的、排他的。在日益开放的当代学术条件下,科学史家必须更新学术自主的概念,并通过深刻的历史反思、积极的史学实践探索和耐心的对话,扩展科学史的向度空间,推进综合科学史的发展,维护学科独立,追求学术自主。刘华杰在《博物学论纲》中指出:传统文化与知识的最一般特征就是“博物”;博物学展示了人类在整个大自然系统中的可持续生存智慧。博物学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科学编史纲领,藉此可以重写科学通史或人类知识史。博物学知识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已被严重忽视,而实际上它们应当被优先传播、传承。刘兵在《博物学科学编史纲领的意义》认为,科学史研究中对博物学的重新关注,是传统科学史研究范围的新拓展,是在一种新的多元的科学观之下的研究。博物学的科学编史纲领,体现了反辉格式的科学史观,是对科学主义观念的解毒剂,对于科学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柯遵科的《赫胥黎与自然选择》、吴燕的《近代科学地域扩张背景下的国际经度联测——以中国境内的测量为中心》、吴丹彤的《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型中医学堂兴衰原因初探》等分别讨论了科学史上的不同问题。托马斯·库恩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方在庆在《库恩的身份认同——纪念〈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50周年》中指出:《科学革命的结构》产生出来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一方面,库恩自认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不可通约性”,但这一点遭到多方非议。另一方面,当他被认为是“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强纲领的思想先驱时,他却拒绝承认SSK的主张。库恩从登上学术舞台开始,就遭到不同程度的误解,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作者试图通过梳理矛盾的库恩形象,他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影响他的思想形成的几大事件,从“误解”与“被误解”的角度来阐释库恩的心路历程,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库恩。

三、结语

通过对2012年《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所呈现十个热点论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当前的学术界正在继续深入地引进、学习国外科学哲学的先进成果,以求与国际接轨。毋庸置疑,科学哲学的大多数领域的国外发展领先于国内,为了能更好地研究和分析科学哲学,学界对国外科学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力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这一点可以从学界对现象学科学哲学、心灵哲学与认知哲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明证。

第二,学界对20世纪的科学哲学发展进行了反省,通过重新评价形而上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以及对各种新形式的自然主义、相对主义的研究,以求构建科学哲学的元理论。同时,对于20世纪中叶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之一的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将吸引更多人的兴趣。

第三,STS的研究将继续深入,而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仍将是STS研究的热点。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民众,人们对技术的本质及技术与社会问题的关注将更加密切。科学技术的深层本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一展现出来,当代的哲学家们会更为关注先进的技术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有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将对全球兴起的环保运动、生态运动以及刻不容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反思,未来社会中技术与人类的关系将进一步得到揭示。

第四,将科学思想史研究与科学哲学研究相结合。如所周知,西方学术界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是相互分离与不合作的。近几年以来,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纷纷呼吁彼此之间应该进行交流、合作甚至融合,他们认为“科学思想史”可以成为两者合作的切入点。虽然目前国内同时精通科学思想史与科学哲学的人还不多见,但已有了发展的势态。不仅如此,内部思想史与外部社会史研究相结合也是目前科学思想史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看到,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科学思想进行研究对探究科学思想产生的根源大有裨益。

山西大学地处山西省省会---太原市,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1902年5月8日山西大学堂正式开办,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一道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新纪元。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山西大学形成了"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文化传统和"勤奋严谨、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山西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是山西惟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10大学科门类65个本科专业,18个双学位专业。现有90个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光学和科技哲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科技哲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实验室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还有教育部在高校所设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国家职教师资培训基地。     山西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名师名人荟萃。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4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高级职称教师882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104人,硕士生导师30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9人,“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8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霍英东奖教金”获得者2人。学校还聘请了杨振宁等207名海内外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2004年全省评出9名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我校占有5名;全省评出29名青年学术带头人,我校占到7人。     山西大学办学条件优良,治学环境优雅。学校占地面积2000亩,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295万册(件),电子图书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学校是山西省最早开展Internet接入服务的高校,实现了网络化管理,部分课程实现了网上教学。学校逐步形成了以传统格局为主的北校区和以现代建筑为主的南校区,成为“林荫遮道、花草围楼、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 “花园式”学府,是省政府命名的“园林化单位”和“绿色学校”.     山西大学十分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之需要”为己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2万名各类人才。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奠基人孙健初,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王曰伦,中国生物统计和作物育种学科主要创始人王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院士、清史专家萧一山,曾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鲁迅的挚友、著名散文家川岛等就是众多优秀学子的杰出代表。曾经担任省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十几位,现任我省的厅局领导中,我校的毕业生占到三分之一左右。改革开放以来又有一批毕业生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如物理系毕业的朱日祥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系毕业的武维华为中国农业大学长江学者,数学系毕业的姚鹏飞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学校逐步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源质量好、学生综合素质高,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5915名,各类研究生4108名。本科生考研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新生录取分数线连续位居全省首位,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位于全省前列。在第六届“挑战杯”大赛中,总分排名全国高校第6位;在1999年全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基本功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在2000年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代表山西省高校参赛,是10所获得“校长杯”的高校之一;在最近两年的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英语竞赛、健美操比赛中,学生共获得10个全国一等奖。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殷杰的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3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山西大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2002和2003年度SCI收录达267篇,居全省第一。2003、2004年的CSSCI收录论文分别达到281篇和302篇。近年来,我校争取到国家级科研课题191项,其中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火炬项目、国家产业化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16项。2004年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招标项目——《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经费75万元,这是我省高等学校第一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有202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其中2002年“全固化单模单频绿光激光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后现代科学哲学》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低度有色配制酒稳定性的研究及应用”和“芒硝法生产硫酸钾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新型光敏水解褪色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山西大学对外交流进一步拓展,已与国外4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并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在校本科生可以赴境外交流、赴国外高校攻读学位,成为山西国际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窗口。     根据2005年中国大学排行资料,山西大学综合办学实力位居第64位。学校将继承百年传统,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改革求活力、以开放求效益的办学思路,努力推进高水平高效益办学的协调发展,建成山西省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技术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中心,成为国内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周边环境         通讯地址     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联系电话     ;

汪杰毕业论文

电磁波隐身技术的发展黄志洵 【摘要】:论述了“对电磁波隐身”这一研究领域的由来和发展,指出它必将对雷达技术引起一场革命。对于作战用飞行器,本文以美国隐形飞机F—117为例,详细分析了其隐身原理和设计思想。并指出,对飞行器的有关水平宜用两个技术指标加以描绘,即“迎头散射截面平均值”(σa)和“侧向散射截面平均值”(σb)。讨论了吸波材料的作用和应用方法。指出了近年来理论工作的某些动向;特别讨论了导波理论研究对RCS计算(以及降低RCS值)的意义。【关键词】: 雷达散射截面 雷达吸波材料 隐形飞机 飞行器可发现距离 加衬波导 【分类号】:【DOI】:CNKI:SUN:【正文快照】: 电磁波隐身技术的发展黄志洵(广播电视传输系)〔摘要〕论述了“对电磁波隐身”这一研究领域的由来和发展,指出它必将对雷达技术引起一场革命。对于作战用飞行器,本文以美国隐形飞机F—117为例,详细分析了其隐身原理和设计思想。并指出,对飞行器的有关水平宜用两个全文下载: CAJ格式 (推荐) PDF格式 不支持迅雷等加速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平安车险,网购-方便,省钱15%,还有大奖 应届毕业生撰写“英文简历”& 英语面试技巧下载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毛倩瑾,周美玲,陆山,戴瑶;导电高聚物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汪飞艳;溶胶—凝胶法制备Fe/TiO_2复合薄膜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邓科;高分子化二茂铁吸波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军,王龙根,何国瑜;GTEM小室放置被测物后的场分布[J];宇航计测技术;2001年01期 2 黄卡玛,李颖,刘宁,袁渊,陈星,王可,马永东;近年来弱电磁场(波)生物效应机理研究的进展[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0年01期 3 孟萃,陈雨生,王建国;瞬态电磁场对多孔洞目标耦合规律的数值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0年06期 4 汪杰,洪伟;弯曲波导广义散射参数的快速精确计算[J];微波学报;2000年02期 5 刘长军,黄卡玛,胡仲霞,赵翔,袁渊,陈星;化学反应对微波非线性响应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J];微波学报;2000年02期 6 邹澎,周晓萍,高宇;利用三维FDTD法分析非对称横电磁波室内场的分布[J];微波学报;2000年03期 7 尹家贤,谭怀英,刘克成;双极化口径耦合微带天线FDTD分析[J];微波学报;2001年01期 8 蔡明娟,李晋文,田立松,何建国;无源微带电路中集总参数元件的FDTD模拟[J];微波学报;2001年02期 9 沈爱国,宋铮,邢军;FDTD近场到远场的时域转换[J];微波学报;2001年03期 10 许锋,洪伟;多元Pade逼近结合FDTD法快速获取柱体宽角度和宽频带RCS[J];微波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魏立柱;王卓;;基于FDTD的区域电磁场分析[A];第17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李童;;Matlab与电磁场算法FDTD[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3 孟萃;陈雨生;程建平;刘以农;;瞬态电磁场对双层圆柱腔体耦合效应的三维FDTD数值模拟[A];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徐远哲;高成;常芸芬;周璧华;;三维瞬态电场测量的宽带天线设计[A];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利军;复杂目标等离子体涂层的散射特性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刘立业;GPR天线和目标的电磁特性分析及数据解译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3 冯玉田;水中目标声散射特性研究[D];上海大学;2006年 4 冯德山;基于小波多分辨探地雷达正演及偏移处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5 郭剑;变电站接地系统冲击特性的全时分析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6 赵永久;吸收边界条件的研究及其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8年 7 张晓娟;基于矢量偏微分算子理论的电磁场本征问题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0年 8 聂小春;电磁散射混合方法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9 詹毅;复杂有耗色散地层中的FDTD方法以及在冲击探地雷达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10 龚杏;微波断层成象重建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晓明;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的裂缝天线分析与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2 刘春华;开放系统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边界输入技术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交通学院;2004年 3 马国武;毫米波回旋超辐射的机理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7年 4 李庆容;静电放电抗扰度测试平台辐射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牛颖;双负材料的电磁动态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唐莹;微波加热CaO-SiO_2体系材料的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董亮;一种新型近场光学显微镜成像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袁洪;计算电磁学中时域微分方法的数值特性分析与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代勇;二维光子晶体的FDTD计算[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彭洋;具有截止圆波导的盒形窗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联文,江建军,何华辉;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磁性薄膜制备中的应用[J];材料导报;2003年02期 2 景茂祥;沈湘黔;;纳米磁性金属电磁波吸收剂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材料导报;2005年12期 3 刘珍,梁伟,许并社,市野濑英喜;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0年03期 4 杨福来;羰基铁的成键、结构、性质、制备及应用[J];抚州师专学报;1996年01期 5 秦友兰,冯斌,王银峰;光纤TiO_2薄膜的制备及理化特性研究[J];功能材料;2002年02期 6 陈国钧,褚维;高技术磁性薄膜及其产品开发[J];金属功能材料;1999年06期 7 刘业磊,姚洪伟,陈刚,刘增欣;TiO_2溶胶的制备与稳定性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年02期 8 张姝,赖欣,毕剑,高道江;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9 张榕,裔国瑜,任洪梅,阎明;FeSiAl合金磁性薄膜的制备与研究[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薛双喜,王浩,杨辅军,王君安,曹歆,汪汉斌,高云,黄忠兵,冯洁,,赵子强;Ag对CoPt/Ag纳米复合膜的结构与磁性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5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学杰;二茂铁基聚合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王建军;新型二茂铁基聚合物的合成、表征、交联反应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正娟;颗粒分散体系电磁特性基础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2 周建萍;高分子化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3 安全长;高分子磁体的表面改性与聚二茂铁甲酰芳胺基硫脲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4 彭华乔;主链含二茂铁酰胺缩聚物及其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5 蒋福全;含1,1’-二乙烯基二茂铁作单体的系列共聚物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性能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成勇;程海峰;唐耿平;谢炜;;红外/雷达兼容隐身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7年01期 2 王岩;冯玉杰;刘延坤;武晓威;;隐身技术与隐身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师;2006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侯进;水滑石、石墨、碳化硅以及铁氧体复合吸波涂层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梁槟星;新型金属陶瓷微波吸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2 李伟平;导电聚苯胺的制备及其电磁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钟己未;新型氧化锌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D];南昌大学;2006年 4 王鹏;新型纳米吸波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5 曹芙蓉;复杂目标电磁散射特性分析与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振根;;“千呼万唤始出来”——B-2隐形轰炸机揭秘[J];世界知识;1989年03期 2 马丁;;高技术兵器在海湾[J];世界博览;1991年10期 3 徐润君,陈心中;隐形技术的新进展[J];物理;1994年12期 4 时春华;高科技对物理教学的渗透和影响[J];现代物理知识;1994年S1期 5 张永宏 ,张小平;隐形飞机的发展何以举步艰难[J];知识就是力量;1994年06期 6 张昌治 ,邓剑华;独领风骚的F-117A隐身战斗机[J];知识就是力量;1994年07期 7 ;编后记[J];大自然探索;1995年03期 8 榕叶;美试验新隐形战机[J];国外科技动态;1995年08期 9 黄志洵;电磁波隐身技术的发展[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10 黄志洵;对电磁波隐身[J];电子科技导报;199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卢剑奇;赵拥军;党同心;;虚拟仪器技术在雷达系统测试中的应用[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杨凯;徐贲;;光量子效应光电侦察新技术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刘思力;潘伟;毛宁;;光导开关在超宽带雷达中的应用[A];200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世江 孟庆芳 慎言;美军要打全隐形战[N];中国国防报;2001年 2 冯长松 徐家锋 吴俊海;隐形飞机的“克星”[N];中国国防报;2002年 3 都世民 王志闻 黄学爵;隐形飞机能隐形多久?[N];中国国防报;2002年 4 卜金初 司友福;隐形飞机自招“杀身之祸”[N];中国国防报;2002年 5 马庆恒 徐永强;隐形与反隐形技术[N];河北日报;2002年 6 李有林 赵之恩;隐形家族新杀手:隐形导弹[N];解放军报;2003年 7 董洪良 项志明;在看不见的战线[N];科技日报;2003年 8 ;欲捂中国眼 霸手难遮天[N];科技日报;2004年 9 李聪聪;防空导弹五代登科[N];解放军报;2005年 10 王辉 耿海军;信息化战争空中作战新走势[N];解放军报;2005年 找工作-英语简历及面试技巧平安车险,方便,更省15%2010年股市行情推荐相关期刊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飞航导弹 >科学启蒙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 >少年科学 >国际航空 >现代物理知识 >小学科技 >全球定位系统 >国防相关机构 >江苏省淮安市钦工中学 >空军第五研究所七室 >陆军指挥学院人武系教研室 >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管理学... >南京军区装备部 >北京广播学院 >湖南岳阳市七中 >北京理工大学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人武系教... >空军某高射炮兵旅相关作者 >孟德占 >黄再祥 >小袁 >谢明 >巩彩金 >任道南 >马丁 >徐润君 >迪平 >李大光 >路庆和 >周发国 >张小平 >毛文戎 >杨宏斌 >白木 >陈正平 >林白 >董洪良 >吴振根

食品中的百合论文研究目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百合的化学成分研究:研究百合中的化学成分,包括多糖、皂苷、芳香族化合物、脂肪酸等,并分析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 百合的营养价值研究:研究百合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并探讨其对人体健康的作用。3. 百合的保健功效研究:研究百合的保健功效,如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并探讨其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的潜在作用。4. 百合的食品加工研究:研究百合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包括制作百合粉、百合饼干、百合面条等,探讨其在食品工业中的潜在应用价值。5. 百合的药用价值研究:研究百合的药用价值,包括其在传统中药中的应用和现代药物研发中的潜在作用,探讨其在中药和西药中的应用前景。

在食品中的百合论文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 百合营养成分及保健作用该部分主要探讨百合中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如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并对其对人体的健康作用进行分析,如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等。2. 百合食品的制备及品质评价该部分主要研究百合食品的制备工艺及其品质评价,如百合糕、百合粥、百合饼干等的制备方法及其口感、色泽、营养成分等方面的评价。3. 百合食品的功能性研究该部分主要探讨百合食品的功能性研究,如百合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等,旨在探寻百合食品的健康价值及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前景。4. 百合食品的加工及贮藏技术该部分主要研究百合食品的加工及贮藏技术,如冷冻、干燥、脱水等技术在百合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以及不同贮藏条件对百合食品品质的影响等。5. 百合食品的市场前景及发展趋势该部分主要探讨百合食品在市场上的前景及其发展趋势,如百合食品的消费市场及其潜在消费群体,以及百合食品的创新发展方向等。

百合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材料,不仅具有营养价值,还具有药用价值。在食品中,百合可以用于制作各种甜品、汤品、粥品等。以下是一些关于百合在食品中的论文目录:1. “百合在甜品中的应用研究”:该论文研究了百合在甜品中的应用,包括百合糯米球、百合布丁、百合汤圆等,分析了百合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2. “百合粥的研制及其营养价值分析”:该论文研究了百合粥的制作方法和营养价值,包括百合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等。3. “百合汤的制作及保健作用研究”:该论文研究了百合汤的制作方法和保健作用,包括百合汤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的保健作用。4. “百合在面点中的应用研究”:该论文研究了百合在面点中的应用,包括百合面包、百合馒头、百合饺子等,分析了百合在面点中的营养成分和口感特点。综上所述,百合在食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

李杰毕业论文

论文致谢怎么写(精选11篇)

论文致谢是论文写作完成最后的一个步骤,其作用主要是对所有合作者的劳动表示尊重,形成相互帮助的社会风气,让我们思考思考,写一份论文致谢吧。你所见过的论文致谢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论文致谢怎么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向尊敬的导师王洁贞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时光如梭,转眼三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三年来,导师敏锐的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果断干练的作风、诚挚谦虚的品格和宽厚善良的处世方式,永远值得我学习和效仿。导师在我的学业上尤其是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给予了我许多教诲和,将使我终生受益。多年来,导师还在生活方面给予了我诸多慈母般的关怀和爱护,使我在感激之余常常感到心有不安。我将更加努力,不辜负恩师的期望。

薛付忠副教授对本研究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鼓励。薛教授勤奋的科研作风、与时俱进的科研精神和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真正体现了一位学者的风采。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山东省CDC的康殿任和王志强医师,以及莒南县和平邑县CDC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本研究的资料收集还得到了山东省CDC陈仁友、张晓菲、郭婕、范轶欧和袁群医师以及本教研室孙林博士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感谢山东大学卫生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在我学习期间给我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本教研室老师和同学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和关心。

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和弟弟,每当我在学业上受到挫折时,总能从他们那儿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我还要感谢一直支持我、关心我和照顾我的男友,在地图测量、论文资料整理和图像绘制过程中,他分担了很大一部分工作,使我论文得以顺利完成。

最后,向所有关心我、爱护我和给予我帮助的所有人再一次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课题是在导师于素芳副教授的悉心和殷切关怀下顺利完成的,导师对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均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表示深深地谢意。三年来,您使我懂得了学无止境,在学业上不断求索;学会了认真做事,踏实做人。您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和宽以待人的处世风范,我会牢记终生,并将永远受益。

本课题从设计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还受到卫生Du研究所谢克勤、赵秀兰教授、于丽华老师和其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劳动卫生和卫生学研究所李杰教授、李国珍老师及其他老师的无私支持,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在此我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特别感谢宋福永师兄、宋美芳同学、乔春霞同学,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配合,希望我们以后还有机会继续合作,共同进步。

感谢师弟和师妹们的帮助和合作,希望我们的友谊永存。

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给予我支持和鼓励,使我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谢谢!

三年紧张而又充实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在硕士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支持、关心、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由衷地感谢尊敬的导师蔺新英教授的谆谆教诲。三年来,蔺老师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为我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学习和锻炼,可以说我的每一步成长,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蔺老师的心血。蔺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深厚的学识功底,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工作作风,都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本论文是在蔺老师的精心下完成的。在论文的选题、实验的进展以及文章的修改等环节,蔺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谨向蔺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

本课题在实施中,得到了山东省立医院两腺科马宏岩主任及本教研室所有老师和同学热情的帮助与支持,还要感谢病Du所的姚平老师和Du理所的于丽华老师以及实验中心的郭冬梅和王淑娥老师,他们的支持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在此谨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导师蔺新英教授和所有支持、关心、帮助我的人们!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即将结束,在将近三年的学习生涯里,曾经得到过许许多多老师、同学和同事的热情关怀和无私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谢克勤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谢老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待人诚恳,胸襟坦荡,他高屋建瓴的学术眼光、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为我树立了榜样。三年来,学习上谢老师对我严格要求,精心,并很早就向我提出论文的指导意见,帮助确定论文的主题,从论文的主题、内容、到整体的结构都给予了细致、有效的指导。在写作过程中,谢老师不惜休息时间,细致、耐心的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是论文得以顺利完成。他对我孜孜不倦的耐心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令我难以忘怀,受益非浅。

在专业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开展期间,还得到赵秀兰、赵丽、张翠丽、于丽华、朱振平等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另外在实验和论文撰写过程中还得到王青山、张利平、郭新、宋福永、周贵珍和潘光兵等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谢意!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以及所有这三年学习过程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我帮助的亲人和朋友们!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徐凌中教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给予了我从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与整理、到论文的撰写等全程的悉心和帮助,对导师付出的辛勤劳动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王兴洲老师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分析等诸多方面给与的无私帮助和指导,对本文的顺利完成做出了巨大贡献;荆丽梅、杨学来等同学在资料收集与分析讨论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无私帮助,给予了许多方便,在此表示感谢。

在现场资料收集过程中,威海市卫生局、威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威海市卫生监督所、文登市卫生局、文登市卫生防疫站、乳山市卫生局、乳山市卫生防疫站、荣成市卫生局、荣成市卫生防疫站的有关领导在现场组织协调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还要感谢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威海市各市(区)参与本次的全体人员。

最后,特别感谢威海市卫生局对本项目提供的特别资助以及有关领导给予的高度关注。

在本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谨此向我的导师xx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本论文的工作是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李老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这些使我受益匪浅,并将成为我终身献身科学和献身事业的动力。

在攻读硕士的这三年里,导师不仅为我创造了优越的科研和学习环境,使我得以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自由翱翔,同时在思想上、人生态度和意志品质方面给予了谆谆教诲,这些教益必将激励着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向前。

真诚感谢教研室的xx博士和师兄xx硕士,他们不仅在学术上给我指引,而且在生活上予以帮助,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知识。感谢项目组成员在项目开发中的互助合作,正是集体的努力才使得项目进展顺利。

由衷感谢我的室友同学,他们开创性的研究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无数次的争论和探讨使我的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

衷心的感谢我的父母和其他亲朋好友对我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没有他们对我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我无法完成现在的硕士学业。

最后,感谢曾经教育和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衷心地感谢为评阅本论文而付出宝贵时间和辛勤劳动的专家和教授们!

大学三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三年

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xxxx给了我我在大学三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xxxx的老师和同学们三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三年充满了感动。这次毕业论文设计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x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得就是向xxx老师寻求帮助,而xxx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这几个月以来,x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x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本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xx、xx等同学的热情帮助。感谢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便是感谢!

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籍论文完成之际,我特向指导和帮助我的老师、同学、同事、朋友及关心支持我的家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刘国辉教授。本文是在刘国辉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设计方案直至完成论文的整个过程中,都得到了刘国辉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

感谢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所有的领导和老师,前三年的学习基础对我非常重要,是你们让我能够静静地坐下来,在知识的海洋里吸取更多的营养,从而能够为自己进一步地加油充电。通过论文的撰写,使我能够更系统、全面地学习有关通信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得以借鉴众多专家学者的宝贵经验,这对于我今后的工作和我为之服务的企业,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同时感谢我亲爱的同学们,在学习中我们相互帮助,互相激励和关心。是你们让我在学习很生活中收获到了更多的东西。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这么多年来,正是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才使我顺利地完成学业;正是你们的关心和默默的奉献,给我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使我在学习的道路上乐观向上、勇往直前。

在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他是一位认真负责,热情的老师,在整个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他都对我进行了认真的指导和详细的修改,从他的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比如说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我将永远记住他曾经给予过我的教导,我要向指导老师表达我内心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还要感谢所有代课老师和辅导员,在我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这些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教导和很大的帮助,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将使我受益终生。

感谢我的家人和好友,他们的关爱和支持永远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在任何时候,他们都给予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我感谢他们!

最后,向审阅我论文和参加答辩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抽出宝贵的时候参加我的论文答辩会,感谢你们对论文不当之处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写到致谢部分的时候,恰好这天是感恩节,很多事情仿佛是命中注定一样,奇迹般的相遇到一起。想起两年前进入华理的日子,仿佛还在昨天,几个月后却要告别华理,告别美好纯真的校园生活。两年半的时光,点点滴滴,精彩纷呈,欢笑与成长齐飞,师生之情与同学之谊兼得。衷心感谢在研究生这段旅途中,陪伴我一路走来,给我帮助和成长的老师和朋友们。

我很幸福的一件事,就是在我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都会遇到一位能够引领我成长,带给我积极影响的老师。我很有幸能够进入聂家班,成为聂桂平老师的一名学生。聂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剖析问题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令我受益匪浅。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聂老师便对我们悉心培养,在忙碌的工作和教学中时常关心我们的学业和生活;聂老师有问必答,不厌其烦。她对我们的无微不至,胜似家人。

在写毕业论文的这段时间里,聂老师更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给我们进行反复的指导,忘不了南门车棚前聂老师多次和我们探讨论文的情景,忘不了聂老师从框架到格式到措词细致地给我们修改论文,更忘不了聂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许。在此,我谨向聂桂平老师献上我最诚挚的谢意和敬意!

研究生期间,学院领导为我们制定培养方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每一位课程老师,兢兢业业,悉心的传授我们知识。在此,感谢学院领导和所有的老师们对我们的培育和教导!

感谢我的同门王悦、姚静怡、薛蛟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提供的帮助,我很幸福我们是一个互助友爱的集体。感谢曹洁、户筠、王宇琪、冯昕、周天骄在写作过程中给我提出的宝贵建议。同时,我要特别感谢在这两年半时光里与我同睡一个屋檐下的两位亲爱的室友金宇阳和兰于寒,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给我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我很幸运能够遇到你们俩!

最后,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姐姐、姐夫给我无私的爱和鼓励,感谢给我带来无数欢声笑语的才11个月的小外甥。还有,感谢那个陪伴我快七年的女孩,谢谢你的爱、包容和等待。

在撰写本篇论文的过程中,有一句话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句很平常的话,一句很通俗的很常见的话。但这句话对我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它是导师刘瑞阳教授时常会念叨我们的一句话,当时听到的刹那不以为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体会到其中的意味深长。瞬间,很多的画面浮现眼前,让我开始思考,也让我排除一切杂念安静的前行,不敢有一丝的松懈。所以在这里要感谢我的导师刘瑞阳教授。

外出考察时,每次面对那些久远的历史凝重,老师的脸上总是呈现出学者的严谨和对文化的尊崇;每次面对传统的流失,文化载体要消亡时,老师惋惜和焦急的神情,显得那么忧虑;也有遇到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时,早已受到老师感染,连我们长途跋涉的疲感和饥饿感都能瞬间消失了,更不用说老师那兴趣盎然、神情焕发的喜悦了。三次的考察经历(徽文化、西南民族文化、古蜀文化),从开始仅以休闲娱乐的心态欣赏陌生老物什,到现在看到那断了的老玉器,会感受到当年工艺师傅心血白流而叹息不已。这种经历是课本上无法体会的,还有跟老师各种文化的交流,这些都将使我们终身受益。

在学术研究上,导师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和治学精神,不仅让我获得丰富的学术知识,更是思维方式发生改变。他说:我一定要让跟着我的学生在毕业时有所得。果然,回想这两年半的学习过程,身心满满。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导师耐心辅导,斟句酌字地修改我的论文,让我深深感动。在生活上,导师也处处为我们学生着想,从精神和经济上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老师,谢谢您,您辛苦了!

感谢爸爸、妈妈、哥哥和妹妹,你们的无私奉献和默默支持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在我迷茫和困顿时,你们总是循循善诱伴我走出雾霾。谢谢你们,你们永远是我强大的后盾,永远爱你们!

感谢一直支持和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感谢师兄周长华、马立金、师姐王丽琄、陈果,师妹魏佳儒以及我的好友李静、呙倚伊、张又川同学。谢谢你们给我的帮助和排忧解难。还有师兄王永刚,也是我的老师,谢谢你给我指引方向和莫大的支持。谢谢!

最后感谢我学习和生活了两年半的大舞台--北京服装学院。你给我们提供的不仅只是学习交流的平台,更是机会与展现的舞台。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充实自己,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论文《新闻评论与媒介影响力》,新闻记者,2005-09-23论文《传媒运作与日常生活的三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2005-10-31论文《媒介“弱控制”与国家“软实力”》,现代传播,2006-03-10论文《数字娱乐、营销传播与民族品牌: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冷思考》,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28论文《传媒产业化时代的审美精神:论文学感受的“去碎片化”》,福建论坛,2006-07-15论文《媒介弱控制与国家软实力》,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2006-11-09专著,《数字娱乐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06-20编著或教材,《文化产业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01-18

直接找复印社装订就可以。

张文杰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大全

张文杰百科名片 奉化市委副书记张文杰张文杰是一个常见人名,在我国各个地区及职业领域均有分布。本词条内分别是温州大学教授、武汉大学教授、北方交通大学校教授、奉化市委副书记、河南省委党史工委研究员、2008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策划、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温州大学教授、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委研究员。目录1. 温州大学教授简介主要成就2.武汉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论文著作国际交流3.北方交通大学教授4.奉化市委副书记5.河南省委党史工委研究员简介主要著作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策划师7.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简介生平8.温州大学教授简介科研成果9.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委研究员1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 温州大学教授 简介 主要成就2.武汉大学教授 研究方向 论文著作 国际交流3.北方交通大学教授4.奉化市委副书记5.河南省委党史工委研究员 简介 主要著作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策划师7.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 简介 生平8.温州大学教授 简介 科研成果9.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委研究员1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展开 编辑本段1. 温州大学教授简介 男,汉族,1952年出生,河北平山县人,中共党员。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育技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授,教育信息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计算机新技术与高层次继续教育研究会理事。主要成就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教材4部、多媒体教材1部、鉴定、出版软件1套。主持完成或参加教育部及国家十五规划课题4项;2000年获教育部多媒体网络教材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主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教学系统设计》分别获2003年、2004年浙江省精品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获浙江省高教2003年重点建设教材。 1970年参军,从事无线、有线通信设备维修7年。1978年考入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6年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系通信与电子系统助教班结业。1993-2002年任河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系主任。2002年3月调温州师范学院工作。2004年10月任温州大学(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教育技术基础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虚拟教室模型与实现》等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教材4部、多媒体教材1部、鉴定、出版软件1套(高教出版社)。张文杰教授提出的虚拟教室模型被收入美国柯比中美文化交流网站,2002年被写入《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等专业教材。1997年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完成或参与完成教育部、河北省等鉴定验收课题4项;作为核心组成员参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导纲要前期研究”课题组,并主持完成华北地区子课题的研究。1999年被评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协会工作优秀个人。2000年获教育部多媒体网络教材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张文杰教授主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教学系统设计》分别获2003年、2004年浙江省精品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获浙江省高教2003年重点建设教材。目前参与浙江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师范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能培养研究”、国家“十五”规划课题重点子课题“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编辑本段2.武汉大学教授 职称: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2003年聘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学教授、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医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从事医学遗传学和免疫学临床和基础研究二十余年,熟悉世界最新肿瘤遗传学研究进展,对癌症的多基因遗传和癌变有独到的见解,其肿瘤遗传学研究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论文著作 :在多种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原始论文26篇(如J. Exp. Med.; J. Immunol.等)。国际交流 1998年聘为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医学中心外科助教授,任美国《结肠直肠疾病》杂志肿瘤和免疫专栏审稿人及通讯员、美国临床肿瘤协会会员、美国胃肠专科医师协会会员。 1977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1986年赴澳大利亚皇家佩思医院做访问学者,经考核直接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在R. Dawkins博士指导下获博士学位后,被美国著名St. Jude 儿童癌症研究医院录取做博士后研究两年,师从M. Blackman博士和Peter Doherty博士(1996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后又被美国著名西雅图 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录取继续接受博士后训练。1998年聘为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医学中心外科助教授,任美国《结肠直肠疾病》杂志肿瘤和免疫专栏审稿人及通讯员、美国临床肿瘤协会会员、美国胃肠专科医师协会会员。2003年聘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学教授、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医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文杰博士从事医学遗传学和免疫学临床和基础研究二十余年,熟悉世界最新肿瘤遗传学研究进展,对癌症的多基因遗传和癌变有独到的见解,在多种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原始论文26篇(如J. Exp. Med.; J. Immunol.等)。其肿瘤遗传学研究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编辑本段3.北方交通大学教授 北方交通大学张文杰教授(1张)张文杰,1939年12月生人,1963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材料系。从事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40余年。曾历任北京交通大学物资管理工程系副主任、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北京交通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经济管理学院学位委员会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分委会主席、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物资流通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现任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管理工程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博导,欧洲地中海管理学院DBA工商管理博士兼职导师,中国物流学会顾问、北京物流协会顾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企业综合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理事、全国新闻出版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委员、中国物流网“物流系统设计”专家主持人。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被评为中国铁道学会学科带头人,2006年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为中国有突出贡献的物流专家。 张文杰教授是国内第一位提出“综合物流管理”理论的著名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工程、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等。研究和创新了物流系统分析与区域物流规划理论,在国内物流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为建立全国第一个“物资流通工程”博士点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培养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及MBA研究生近百名。 课题、论文及著作 近年来张文杰教授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其中,“安徽省以芜湖为中心的区域物流规划研究”获北京科技进步三等奖,“微机局部网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奥运物流系统规划研究”项目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多次参加了“国际物流会议”、“海峡两岸供应链与物流会议”、“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等学术研讨会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主要有《区域经济与现代物流》中国流通经济、《物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物流节点选址模型与实证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供应链竞争力内涵与模型构建研究》中国流通经济、《基于交易效率的物流产业地理集聚分析》生产力研究、《物流企业组织变革系统动力学分析》物流技术、《现代物流产业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论研究》物流技术、《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网络设计研究》物流技术、《发达国家快运企业成功的关键》物流时代、《北京奥运物流:打造一个新的奥运记录》中国发展观察等;主要著作有《物资管理系统工程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1987、《线性规划》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管理数学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1990、《运筹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现代综合物流管理》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 、《管理运筹学》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管理》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物流管理(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北京奥运物流系统规划》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物流系统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编辑本段4.奉化市委副书记 张文杰,男,汉族,1971年1月出生,安徽庐江人,1993年8月参加工作,199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研究生。 历任共青团宁波市委副书记、书记,中共余姚市委常委、副市长(副厅级) 、常务副市长。 中共奉化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中共奉化市委副书记、市长。编辑本段5.河南省委党史工委研究员简介 (1934- ) 河南封丘人。196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现任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委研究员、处长,《党史博览》编委会副主任、主编。兼任河南省中共党史学会民主革命时期研究会副主任。主要著作 有:《河南抗战史略》(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共河南党史》(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获河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中国共产党在河南的光辉历程》(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区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历代名人辞典》(合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历史经验与现实改革》(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历史的启示》(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共河南党史大事记》(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发表党史论文5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试论河南战场在全国抗战中的战略地位》,载入《河南党史研究》1986年第4期,获全国党史优秀论文二等奖;《晋冀鲁豫根据地创建与发展述略》,载入《河南党史研究》1987年第2期,《处之发整风经验是我党的宝贵历史财富》,载入《中州学刊》1984年第2期;《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民生斗争》,载入《中州学刊》1985年第5期;《试论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历史作用》,载入《中原抗战论丛》,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目前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仍为中共党史和河南地方党史。编辑本段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策划师 男,25岁,美国森坦那瑞大学MBA, CCMC中国职业经理人。 江苏无锡人,出版发行《大学生明日领袖训练营》一书,苏州大学出版社。编辑本段7.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简介 男,1938年生。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学院教学督导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唐山市抗癌协会顾问。唐山市老年保健协会医疗组组长。《实用癌症杂志》、《中国综合临床》、《中国医药》编委,《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特约编辑,全国肿瘤学期刊研究委员会特聘审稿人,国内知名肿瘤专家。唐山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生平 1961年毕业于大连医学院,分配到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一直从事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至今近50年。曾长期任外科教研室主任兼肿瘤科主任。1983年组建并主持了唐山市第一个肿瘤专科,1987年组建了唐山市第一个放化疗科。自主持肿瘤科工作以来,在本市率先开展数十项肿瘤诊疗科研项目,并参加国际协作研究。获多项科技成果奖。对推动及提高常见癌症诊疗规范化及技术水平付出了毕生心血。特别对乳腺肿瘤有突出研究成果及丰富诊疗经验。为唐山市肿瘤防治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在社会有一定影响及知名度。曾获唐山市先进工作者奖。并先后获煤炭部、唐山市、院级优秀教师获及多项优秀成果奖。出版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04年退休后,仍然在本单位出专家门诊,参于病人诊疗,指导研究生,讲授选修课,进行教学督导,审阅论文稿件等。并继续院外会诊及国内外相关学术活动 .编辑本段8.温州大学教授简介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2-3 职 称: 教授 学 历: 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个人简介: 教育技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授。中共党员,现任温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 社会兼职:浙江省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张文杰同志长期关注国内外素质教育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发展,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4部(其中多媒体教材2部)。 提出的虚拟教室模型等三项成果被写入《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等两本专业教材。1997年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完成或参与完成教育部、河北省、浙江省等鉴定验收课题8项;2000年获教育部多媒体与网络课程比赛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其主讲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学系统设计》分别获2003年、2004年浙江省精品课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获浙江省重点建设教材。科研成果 主要发表论文 1.A Model of Web Bas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for Quest learning,GCCE2002, pp200-203,ISTP 2.基于国际互连网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报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04,8, pp428-431 3.网络交互平台数据包的分析与处理,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4.多智能代理的网络协作学习模型探索,ICCSE2006,PP251-255,ISTP 5. 基于电子学档的研究性学习组织与评价模型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6年10月 6.虚拟教室的模型与实现初探,中国电化教育,1998,3,中文教育类核心期刊,二级 7.虚拟教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国电化教育,中文教育类核心期刊,二级 远距离教学应用初探 《电化教育研究》1998,2 8、试谈网络远距离教学软件的编制 《计算机与教育》1997,11 9、《PASCAL语言程序设计》多媒体网络教材 教育部2000多媒体课件评比大奖赛优秀奖 10、闭路电视双向控制系统的实现 《电子技术应用》1998,2 11、网络课件设计中视觉媒体的合理选择 9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香港) 12、基于WWW的远距离教学技术继续教育应用初探 98计算机新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文集 13、视频会议系统教育应用初探 《教育技术》中央电大出版社。1998/11 承担科研项目 1.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与探索(AYA010034国家十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重点子课题)2005年10月结题,课题经费10万 2.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技能的培养研究(20020572,浙江省教育厅项目,2005年11月结题)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2003浙江省精品课程,省拨5万 4.教学系统设计,2004浙江省精品课程,省拨5万 5.新桥小学协作项目: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万,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之子课题; 6.实验小学协作:网络学习资源与电子学档开发,8万 出版的专著、教材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整合,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省高等教育重点资助项目,主编 2、《摄影知识基础》多媒体教材 教育部2000多媒体课件评比大奖赛二等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人第二 3、《工程机械》;多媒体教材 教育部2000多媒体课件评比大奖赛三等奖,排名第二 4、《计算机应用基础》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主编编辑本段9.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委研究员 河南封丘人。196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现任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委研究员、处长,《党史博览》编委会副主任、主编。兼任河南省中共党史学会民主革命时期研究会副主任。主要著作有:《河南抗战史略》(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共河南党史》(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获河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中国共产党在河南的光辉历程》(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区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历代名人辞典》(合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历史经验与现实改革》(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历史的启示》(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共河南党史大事记》(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发表党史论文5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试论河南战场在全国抗战中的战略地位》,载入《河南党史研究》1986年第4期,获全国党史优秀论文二等奖;《晋冀鲁豫根据地创建与发展述略》,载入《河南党史研究》1987年第2期,《处之发整风经验是我党的宝贵历史财富》,载入《中州学刊》1984年第2期;《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民生斗争》,载入《中州学刊》1985年第5期;《试论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历史作用》,载入《中原抗战论丛》,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目前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仍为中共党史和河南地方党史。编辑本段1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文杰 1940年8月生,北京市人,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西方历史哲学,现从事西方历史哲学研究。1964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1964年8月至今在本院哲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代表作有:《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主编)、《汤因比论孔子与儒学》(论文)、《研究汤因比的意义何在?》(论文)、《历史的观念》(合译)、《罗素论历史》(合译)、《对他人及其生活的理解》(译文)、《略论柯林武德的历史重演论》(论文)等。

关于物流的学术论文范文篇二 城市物流与物流城市 【摘要】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城市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城市物流与物流城市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发展物流业的作用及怎样发展物流业。 【关键词】 城市物流 物流城市 关系 发展定位 国际贸易是一个关于物的流通的学科,物流是国际贸易离不开的重要一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用这样的话揭示了现代经济学的历史:“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市场上离不开物流活动。 一、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指通过有效安排商品的仓储、管理和转移,使商品在需要的时间到达需要的地点的经营活动,是商品流通――从空间位移和从时间推移,也就是商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由此可见,物流并不改变物品的大小、形状、外观等物理性质,但是它却克服了需求方和供给方在空间的距离和时间的限制,创造了物品的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在经济运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物流的空间效应是指在商品流动过程中由于商品的空间转换所产生的效应。从需求方的角度来看,空间效应是由于商品的空间转换所带来的效用满足或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体现了“从无到有”或“从小到大”的过程。 二、我国的物流业发展现状 2013年中央政府发布经济工作重点是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其中,不少议题特别提出要扶持重点企业的物流建设。 企业现代物流以及服务于社会的第三方物流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点,而单独对城市物流、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讨论却比较少;同时由于我国物流技术、管理水平发展起步较晚,在国内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东南沿海城市的企业认识、发展了现代物流,从物流管理中取得了巨大的效益,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激发了企业的活力,而西部、北方城市的企业由于地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企业的物流管理大部分停留在过去粗放型的物资供应、储存、运输、中转、装卸等单一的流程操作管理上,没有对现代物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三、城市物流发展定位――城市物流和物流城市 近几年来,中央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将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阐述了四大区域的战略布局,完成了全国区域经济的宏观布局。现在不仅是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是竞争愈演愈烈。从争做金融中心,争做经济中心,争做产业中心,到现在开始了对物流中心位置的争夺。每个城市都力图成为该省,该地域,甚至全国的物流中心。 一个城市发展物流需要一个清晰的宏观定位,其中有两种定位就是城市物流和发展物流城市。 城市物流,是指为城市服务的物流,或者是城市内的物流。它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它的特点是:属于中观物流领域;城市物流流动的物质资料,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废弃物等;城市物流的流量比企业物流大。在现今高速发展的中国,每个城市都需要一个完善的物流系统,以满足本市及与周边地区的物流需要。以城市多个物流中心为建立区域物流中心网络,合理组织物流。物流中心网络体系就是多个物流中心合理布局、合理分工、合理衔接的结果,同时也是情报信息网络,城市物流也是发展物流城市的基本条件,是一个城市发展物流的基础。 物流城市,即它是一个物流的城市,即物流占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成为区域的物流中心。如广州、上海、重庆、武汉区域物流枢纽等。当城市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区域内具有地域优势的城市可以发展为物流城市,一个城市,通过出台实施各项政策,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兴建的力度,加速引进各种具备实力的物流公司,通过建设各种物流中心,发挥本身所具备的如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等优势,支持城市物流发展,使该城市的物流能力极大提高,辐射力加强,成为周边城市商品交易的集散地,利用强大的物流能力成为地区内的中心城市、物流中心。城市相继建成各种物流中心,谋划在新世纪站企制高点,成为商品流通的中转集散地,在城市经济推动中加入物流这一充满活力的重要环节。 四、物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发展物流对城市的作用 首先,发展城市物流,可以减低城市内物料流通的效率,减低城市的运营成本,减少物耗,有效整合利用城市资源,提高城市运转的速度,并同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发展成为物流城市,成为地区物流中心,就可以更多地吸引商品进入该市享受物流服务,从而使城市的贸易量增加。一个物流区域中心,必然是周转中心,一定会带动仓储、交通、消费方面的增长,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由此带来的人流的增加,房地产业的发展。一个区域物流中心,供应商或者生厂商或者电商自己,为了节约成本,必然尽量的在物流城市设工厂或者是物流增值服务,例如包装、非主要工序的加工等,这就会带动生产企业进驻。这个乘数效应无疑是巨大的。由此可见,城市竞争力的下降、比较优势的减弱、经济发展的增长要求及物流带来的种种好处,使物流成为城市间的热门话题。 2、城市发展物流的动力 纵观全国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我们发现,城市物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物流城市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必要环节,即便是占尽发展先机的沿海城市也需要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其原因有三点:首先,当今中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城市间在政策方面的差距越少,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在政策方面并无法再凝聚太多的眼球;没有太大的优惠。其次,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减弱。以前沿海城市的廉价劳动力是最大的比较竞争优势。廉价的劳动力可以减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所以吸引了很多外资企业前来投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城市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而劳动力更为廉价的中国内陆城市及其他国家如越南等在这方面开始具备了比较优势,虽然这些地区的劳动力劳作水平不高,但假以时日,他们将同样扮演以前沿海城市所扮演的角色。再次,世界各地区、各城市的发展表明,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而一直处于产业链上最低端的加工地位,不仅无法取得更高的利益,更危险的它将失去所有活力,而将城市的发展决定权完全交出去。近几年国家开始在大力强调自主创新,强调城市的转型。那么在当前各城市发展普遍出现瓶颈,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之时,发展物流可以说是不错的选择。 在现有的经济模式中,举广州为例,广州市是中国传统的贸易中心,多年对外贸易的经验和积累,使城市内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品集散地,加上陆路、铁路、航空、水路的网路建设,保税园区引进国外知名物流企业,广州城市内的物流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区域概念来看,广州是华南地区,乃至于全国的物流中心,是区域物流城市的佼佼者。在国外市场受全球经济拖累的今天,广州依然可以依靠物流的能力,支撑扩大内需求增长的要求。 3、如何发展区域物流城市 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成为物流城市,物流城市需要具有先天地域中心的先机,需要有通达的城际网络,省际网络,以及国际网络。首先必须对城市定位,是否能成为物流城市,应该成为哪个级别的城市。这个定位必须考虑几个方面,即地域、行政级别、影响辐射能力、交通辐射、经济发展程度、本地的主要经济类型等。一旦定位为物流城市,必须在软件和硬件上有所完善。 软件上,政策,包括第三方企业扶持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土地政策、商贸政策。一个区域物流中心城市也必定是区域零售批发中心周转城市,如广州的白马衣服市场,深圳的华强北。因此必须发展现代商贸物流节点,推进集群发展。规划设立一批现代商贸物流节点,建立商贸物流园区发展机制和政策,通过市场运作加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充分发挥园区集聚和带动作用,吸纳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和商贸经营者入驻,推进商贸物流集群发展。 硬件上,具有地域优势的城市以转化区域优势为导向,加快构建商贸物流、公路、铁路、航空等现代区域服务中心,着力提升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调整提高、发展占位,适时调整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城市进行产业衔接,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和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强城市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更加完备的区域现代服务中心。 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业支撑。建立健全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机制,引导企业既兴建现代专业市场,又积极投身商贸物流业发展,促进企业向开发建设与发展产业并重转变,形成“企业+市场+产业”的发展模式。引进战略投资者,以项目带动,建立健全项目带动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开发好高质量的项目、核心项目、前瞻性项目和大项目,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发展商贸物流业。支持和鼓励骨干流通企业通过自由连锁、挂大靠优等形式扩大投资,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集团。 在政府层面,消除城市发展物流和区域发展物流城市的障碍。首先,政府的重视不应该在理念上,而应该付诸行动,如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废除阻碍物流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出台政策法规来支持城市物流发展,加强城市物流的研究与规划。其次,成立专门的物流部门,来统一协调城市的物流发展,改变城市物流无人管理的历史和现状,整合物流资源。如在现有交通主管部门的基础上扩大和延伸其职能,把全市的交通运输、仓储保管、装卸搬运、加工包装、配送服务的能力统筹统管起来。政府对本市的这些物流设施资源,不但要心中有数,而且能够制定政策法规,控制其运作,规划其发展,使其为城市物流的总体优化服务。再次,大力吸引各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政府创造环境,而经济的主体,经济的活力来源于企业。所以物流的发展,最终还是得这些物流企业来实施。政府只是做好保姆,提高良好的公共服务。最后,人才是21世纪的根本。就世界范围而言,物流发展到今天,其价值的创造已经形成一大产业;其知识体系已构成一门学科;其专业人才正日益成为物流企业家、物流专家和物流学者。然而,在我国这一切的发展距离国际水平的差距还很大,其中,物流知识的普及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二项重要使命。政府要做好这个工作,吸引培养物流人才,提供人才给企业。在经济受外部市场影响的今天,发展物流城市对区域经济是机遇,对企业是机遇,对政府同样是机遇。 【参考文献】 [1] 李斌:物流的时空效应分析[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S8). [2] 张文杰:城市化物流中心的建设与规划[J].北京商业,2000(3). 看了“关于物流的学术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关于物流的学术论文 2. 关于物流毕业论文范文 3. 物流论文范文大全 4. 物流论文范文 5. 关于物流管理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