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甘的余味,会让你原谅那枝蔓无度的芜杂叙事,毫无节制的情节叙述。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黄雀记读后感500字,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参考。 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较量,好像一向都有——比立意、比销量、比影响、比受众、比成功,在眼下的语境里,最后比的还是哪个更功名成就。因此,先不管话题是否有逻辑、是否有可探讨的空间,单就任何论题而言,放置在今日中国的社会环境里,都难免乱成一片狼藉。 按照某种社会价值观来说,会营销的郭敬明和获奖的莫言自然能够拿来比较,二人谁更成功,便成了一桩可探讨的话题,可这种话题本身的荒诞和无知正好对应了这个蠢相外露的时代。拉郭敬明和莫言出来,哪个更有销量,哪位更是成功人士,这种虚妄的比较只能诞生在盲目而急功近利的国度吧。 对成功的解读当然不仅仅限于获奖的莫言和畅销的郭敬明,还有看上去在地位和销量上都属“掌权派”的余华、苏童等。有人会因作家过多摄入现实生活,而批判其浮皮潦草地被现实玷污,但苏童当然知道现实的力量以及如何摆脱现实的困窘,他在新作《黄雀记》中写道:“风一吹,旧社会的桂花与竹子在摇曳,新社会的花草和蔬菜在摇曳,他们在一齐,正好是历史在摇曳。”如此动人地撇清了历史与此刻进行时的勾连,也使一个小说家拥有了就应有的视角。
看完的《黄雀记》还在书桌上放着,刚看书面时便想到了李清照的一句诗“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没想到一语成谶,结局果然孤凄。保润,柳生,仙女之间的爱恨情仇,从荷尔蒙开始,以冲动罪恶结束,他们觉得上帝比菩萨大,上帝管着菩萨,所以只有上帝才可以保佑他们,可是他们错了,他们信仰的上帝给他们仨的人生开了一个玩笑,让他们一生纠缠不清,直到柳生去见了上帝。不知道对于柳生来说保润是什么,兄弟吗,是兄弟的话为什么要让他当替罪羊,为什么他有难的时候逃之夭夭,逍遥法外,敌人吗,是敌人为什么要照顾他精神病的祖父那么好,还帮他出主意追仙女。似乎人都是有很多面的,人生也就被分成了很多块,这一块善良,那一块迂腐,这一块为兄弟两肋插刀,那一块私心重重,人生并不长,每一块都要在人生中占据时间。柳生虽然没有去监狱,但是这份罪恶也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他看到绳子时总会看到保润来捆他,白天不敢在保润家门口逗留很久,只有晚上才敢向保润家看一眼,他骨头轻,要夹着尾巴做人,保润在里面的十年,他的心理也经历了十年的牢狱之灾,保润出来就释放了,可是柳生得不到释放,他拔不掉保润这根深深扎在心脏上的刺。保润是很倒霉的,倒霉的彻底,整个人生都在倒霉,他孤僻,在人群中不显眼,以致他十年后从监狱回家都没有太大的哄动,他喜欢仙女,把柳生当兄弟,可柳生把他送进了监狱,仙女让他错杀柳生,又进了监狱,就这样,一生便没有了。书上第一章是保润的春天,如果把一生分为四季,保润真正只活了一季,那就是他在外面的光阴。保润也是有成就的,他在祖父身上练的捆绳子炉火纯青,井亭医院的病人都让他捆,还对他的捆绑工艺做了观摩学习,这种事情虽然荒诞变态,但那时的保润确实是有成就感的,他成了特殊的艺术家。捆绑让他荣耀,也让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灾难―柳生,捆绑成就了他的一生,也毁了他的一生。在仙女心里,柳生是大哥,保润是小弟,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柳生帅,保润丑,青春期的女生大概都是喜欢颜值高的。在被柳生强奸之前,她是倾慕柳生的,但是从强奸之后,她就成了柳生身边的妖魔,无时无刻不在折磨他。她是柳生妈妈眼里的扫帚星,只要她在,柳生就不好过,难道不是因为喜欢吗,柳生喜欢仙女,才会在她眼前乱了方寸。仙女何曾好过,她追随大款,付出的都是身体,她对爱情认真过,可是谁对她认真了呢,她以为庞先生是最终归宿,可惜庞先生只是嫖客,把她当婊子,当二奶。仙女渴望安全感,可是没人给她,她就用身体换来钞票,大把挥霍来给自己安全感。没有爸妈庇护,只能刺猬一样的活着,强大露给别人,脆弱留给自己,小时候的恶言相向就是她保护自己的刺。柳生清晨的一碗粥,就让仙女放下了铠甲,露出了脆弱,她何曾不想与一人每日清粥小菜过一辈子,可惜他们回不去了,他们的无常青春让他们注定不得安宁。不知道仙女最后去了哪里,大概是去寻一人过平淡生活了吧。看到仙女,总会想到《呼兰河传》里的小团圆媳妇,一个正常的活泼女孩嫁到精神变态紊乱的村子里,被活活折磨到死,小团圆媳妇没有错,是她嫁错了,她一个人反抗不了一个村子里的人,只好作罢,听从命运的安排。仙女也是一样,从小没有爸妈,只好装作刺猬,把没有灵魂的身体给嫖客,换来安全感。在时代大环境中,仙女反抗不得,只好用她的方式来顺应这个时代,堕落成最后的样子。保润的祖父就像这个时代奄奄一息的生命力,没有灵魂而又赖皮的活着,有灵魂的都死了,没有灵魂的才能生存下去,就像小说中提到的“那些健康的老年人都死了,只有我,魂虽然跑掉了,但我还活着”。他找魂,寻根,知道自己的缺失,可是却被看作是精神病患者。保润把灵魂丢在了爱情上,柳生把魂丢在了对爱情的幻想里,仙女把魂在了这个时代,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精神的缺失,一生都在浑浑噩噩的活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保润捆了仙女,柳生做黄雀强奸了仙女,同时让保润当了替罪羊;柳生迷恋仙女,保润做黄雀杀了柳生;仙女一生不知得罪多少人,她的黄雀是这个时代吧,让她无处安身。这种写法让读者会产生猝不及防的诡异感觉,这大概就是黄雀记(集)的象征意义。三个人的生活始终没有逃出命运的怪圈,最后都回到了香椿树街上,充满罪恶诡谲的香椿树街,怨不得谁,只怪命运。和鲁迅小说“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大体相似,苏童用这种模式诉说了三个人相互纠葛的夙命。小说的结尾似乎一切都变得很平和,柳生死了,仙女走了,保润又进“里面”了,仙女的怒婴也在祖父的怀里乖巧的睡着,随着三个人的安静,他们的人生也暂告了一段落。
四年,苏童带着《黄雀记》重新回到香椿街,带着偏执和任性。 小说取名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象征阴影中潜伏的危机,对人们命运的虎视眈眈。围绕着含冤入狱懵懂少年的春天,畏首畏尾犯罪真凶的秋天和位卑心高市井红颜的夏天所展开,病相丛生,光怪陆离。这份年届五十苏童送给自己的礼物,依旧逃脱不了其作品既定的主题——逃。 人性的卑劣,是逃的初衷。从春心萌动到阴差阳错,从失魂落魄到万念俱灰,终究也只是一场无可隐匿的流逝而已。小说从失魂到寻找,从犯罪到救赎,从沉沦到逃遁,从出生到死亡,步步紧逼,最终哀叹遍地。不谈命运,最终却依旧败给了所谓注定,嘲弄之情,讽刺之意,近乎于放肆。字里行间,萧索疯癫,扼人咽喉,不免让人无声叹息。少年少女在逃遁,中年男女在逃离,耄耋老人在逃亡。香椿街上的生命,步伐仓促,万般无常。那些曾经逼迫你出逃的事由,在故事一开始便凿下了深渊,兜兜转转,依旧被命运推进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挣扎也好,哭喊也罢,终究苟活于后人餐前饭后的谈资之中。然后你才发现,这一路的.忐忑不安和小心翼翼,始终是自己执拗的保护色,于外人而言,不过看的一场笑话罢了,显得分外多余。故事结束,始觉真相,一语成谶,万念俱灰。生离死别、世事无常皆为生命本来赋予你的戏码,你在演绎的最初便就没有了换剧本的权利。所以,抽丝剥茧才是真正的痛不欲生,后知后觉又怎会是一败涂地呢? 用冰冷的语气讲述冷漠的故事,用孤独的文字叙写萧索的人生,苏童的书永远都不用光明正大地告知天下冬天的到来,因为全文皆是冬。那是一种通过心脏来传递的,喷薄的绝望,也是一种逆流回心脏的,重生的勇气。回甘的余味,会让你原谅那枝蔓无度的芜杂叙事,毫无节制的情节叙述。然后,更好地去重新演绎何为生活,何为生命。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黄雀记》读后感(通用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结局让人回味无穷。三个人的纠葛以一个死一个犯法一个远走而告终,他们都是受伤的孩子。
在我看来,仙女的错误是太过嚣张,对谁也不客气,不懂感谢,也太虚荣,是因为自恃美貌吗?果然是红颜祸水吗!
柳生骨子里并不坏,只是青春期的荷尔蒙喷薄而出让他犯了一个必须用一生弥补的错,他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我对他的结局感到难过。
保润是个彻头彻尾的可怜人,他有什么错呢。不过是太过于呆板,拘谨。本不该有的牢狱之灾,夺去了他最美好的年华,他难道不是最大的受害者吗。他的深情,我很叹服。
只有保润的爷爷,丢了魂的爷爷还健康地活着,仿佛在告诉别人,你们都将逝去,而我万寿无疆。
故事在冥冥之中渐渐展开,一切似乎无意,却仿佛都有安排。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是对书中人物的惋惜吧,三个本该有美好年华的人,在人生路上彼此纠缠,最终都受伤,这也许是命吧?
我也明白了,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做人要有分寸不能冲动,否则容易酿成大祸啊!
总体来说,这部小说还是值得一读的,推荐!
《黄雀记》是我偶然得到的一本书。上班的碎片时间来读比较合适,就在去开会时带着,前面等待开始时看;课间休息时看;偶尔手头工作不忙时看。没想到,就这样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作者苏童是六零后作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如果正常工作的话,现在还应该是老师。看简介的确当过老师、编辑,但现在是专业作家。看来,师范大学毕业不仅仅可以当老师,还可以当作家。像我们这儿,那时候的小师范毕业生都是非常优秀的,更何况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了。
这篇小说写了保润、柳生、小仙女之间的爱恨情仇,从本然之爱开始,以悲剧贯穿终了的故事主线。以无常的青春写出了这三人之间的迷幻关系。一宗青春案,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演绎出无尽的罪恶深渊。
读完后同情保润的遭遇,被命运所捉弄,被冤枉了十年的最美青春时光,重获自由后的错误决定直接毁了自己的一生。小仙女也是被害者,还未体验青春的美好就被打入了深渊、跌到了人生的谷底,自己便由此颓废、消沉、挥霍着,最终消失在世俗的眼光里。柳生误打误撞,导致自己虽有自由,但生活得战战兢兢,心灵始终紧绷,最终也以悲剧告终。还有香椿树街上人们的迷信、嚼舌,让我想起儿时生活在农村,他们本都善良,但也是那种状况:见不得邻居好,爱占小便宜,没有同情心,猜忌等等。这是整个时代的特征,是人们经历了物质极端匮乏后,希望能得到解救、解决,自己又没有办法,更无捷径,就寄希望于迷信、天上掉馅饼等心理。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以温婉、沉实、内敛的耐心,从容叙述了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恐、脆弱。对转型时期的社会乱象、个体窘境以及大众精神紊乱的特征及荒诞,进行了精准的解析和流畅的描摹。他以独有的少年笔意植入不同人物的心理视角,也完成了保润这个十足倒霉蛋的典型形象。
这本小说书名的隐喻与文本中诸多的隐喻、象征相呼应,全书训诫训诫隐忍,缕罗细节别致,无论是家族生命的倔强和衰颓,懵懂青春形态和变态,局促的现实尴尬和纠结,都被作者诗性起兴,把一个喧嚣时代的芸芸众生还原得鲜活饱满,均衡严谨。
终于买到苏童的“黄雀记”了,在珠江路书报亭,15元,“收获”这样一个大型的纯文学杂志,居然跑遍南京都无法买到,只能靠邮购了,一口气读完,停了一两天,来回味苏童所想表达的信息,苏童写三角恋爱,结局又是悲剧性的残杀,让人接受不了。
我是苏童的铜丝,收集了他好几本书籍,一直关注着他,本来我找苏童的书看,是为了给我小说起个头,定一种格调,只要开好头,就能顺利的走到底,苏童一直说要和现实拉开一段距离,虽然这样保险,可看看泰囧的轰动,我又要说苏童是中年的危机了。
“黄雀记”是苏童的一个新阶段,意思是螳螂扑蝉黄雀在后,本来他准备给书起名为“小拉”他企图把香椿树街搬到南京来,想融入南京的大环境,甚至想让他的人物跳小拉舞,殊不知南京的小拉是从吉特巴演变过来的,面对面的走不如手拉手的跳,跳的是那么的充满了激情,一拉一松,最适合表达男女之间的协调和愉悦,一转一跳,都是那么充满了节奏感,比三步华尔兹激烈,比四步有活力,而且能不停的换舞伴,不必死去活来的相爱,就是出一身汗而已。
所以外地人很难理解南京人的性格特征,也很难理解小拉为什么流行,用小拉来形容书中人物的关系也是不确切的,就是他引用了几个南京的地名,扫帚巷,(东)井亭医院,箍桶巷,这些都是南京有历史渊源的地名,就是这样,也无法描述南京的地域文化,看来从苏州运河走到南京,还需要一段距离。
其实我看苏童的小说,一般是不仔细看其中的内容的,苏童不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我在欣赏他优美的文笔,每一篇都可以当做散文读,他对于人物心理的把握是很深刻的,我没有用到位这个词,是因为苏童已经超过了这个底线,他能超越时空的了解人的本性,不管是善,是恶,都用文字描述的很贴切,这是不容易的,需要下很多年的功夫,不断的在人的内心中探索,如果说苏童是个心理学家,也是能说的通的,就是不用巩俐,何赛飞这样的一流演员,普通的演员也能通过对白,剧情上演妻妾成群。
所以我一直坚持认为,莫言捧红了张艺谋,苏童成就了张艺谋,他们三人都是中国文化界大师级的人物,其他两人已经到了他们艺术的最高峰,而苏童还有潜力,仍然有粉丝,他的作品仍然有生命力,没有必要说他是南京作家,他就是苏州人,用吴侬细语弹唱着新的开篇,描述他心底深爱的慧仙,只有女人的滋润才让他成长,苏童是属于我们江苏的童男子,魅力无限。
在余华的《第七天》以后,苏童的这部新作真算得上是一只黄雀。
至少在《黄雀记》里,苏童还在。沿河的香椿树街,街上躁动着的青春。苏童文字里的青春,燥热、残酷有一股浓重的血腥气,就像是那条潮湿阴暗的街巷,街上光着脚的枯瘦的孩子,孩子脚上的一个伤口,脓肿甚至都已经溃烂。
题目中黄雀的意象并没有真正出现在小说的故事里,但是整个情节设置体现了一种黄雀在后式的连锁关系:仙女被保润捆了,而最后是柳生了仙女;保润向仙女讨债,而仙女又向柳生讨债。整部小说分成了三个章节,三个视角三个相互咬合的人物。从一张照片开始到最后的红脸婴儿,形式上的魔幻与内容上的荒诞,苏童有意无意地又呈现了一出百年孤独。
其实作为一部长篇,小说里的三个人物都显得十分单薄。保润、柳生、仙女,三个视角甚至都可以互相调换,然而跟余华的《第七天》相比,《黄雀记》在叙事方面就显得成功许多。
虽然跟电影《两杆枪》相比,《黄雀记》里螳螂捕蝉的故事要简单得多,但是小说文本中大量的隐喻和象征,给了整个故事尽可能大的解读可能。
首先是关于魂魄。小说中反复提及丢魂的事情,保润爷爷的魂丢在了手电筒中的尸骨里,除此之外,小说中的人物也不断被别人提醒自己已经丢了魂儿。这暗示了当代人一种灵魂缺失的状态,一种无以凭附的空虚与焦灼。小说第三章里仙女(也就是)去找庞太太时,提及了这样一句话,“如何向上帝赎回丢失的灵魂”,原话的字体特意进行了加粗,然而作者没有回答,也许这个问题太难解释。
然后就是关于祖父——保润的爷爷。祖父一直贯穿小说的始终,从家里到精神病院,爷爷一点点衰老,但是始终见证着发生的一切。小说中拆床的情节曾出现过两次,一次是保润父母拆掉祖父的木质大床,一次是保润卖掉了父母的床铺。这暗示的是一种破坏与舍弃。而保润在捆绑爷爷时问他要民主结还是法制结,爷爷说法制结像是要枪毙,所以要求民主结。但是民主结也把爷爷捆了起来。其中的黑色幽默充满讽刺。因此,爷爷可以象征着某个年代、某种传统甚至是某种力量,然而它已经失去了魂魄,变成了干瘪的躯壳,慢慢被世人忘记。小说第一章最后写到:“后来黄鱼车经过护城河上的立体交叉工地,四周人山人海,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祖父说,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啊”。而此时祖父正被民主捆得结结实实。
仙女第二次出现时,已经改称了。对于保润、柳生甚至是自己来说,仙女都是遥不可及的,她美好得就像那对安静的兔子,然而又会突然变成一只浑身是刺儿的刺猬。仙女是他们所有人的理想,在理想之下,是保润的倒霉与孤独,是柳生所承受的生活之重,是作为女性的愤怒与无奈。也许这就是宋胖子所说的,“爱上一匹野马,而我的家里没有草原,这让我感到绝望,董小姐”。
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苏童放置了尽可能多的内容。依旧很难找到引号的行文,依旧诗意阴柔的气质。然而太多的依旧把这个故事丢在了苏童最熟悉的那个年代。可是那个年代已经慢慢模糊,而我们的年代却没有清晰起来。也许,该有个人站在我们的年代,该有人尝试,写写我们这一代的故事了。
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苏童曾写出《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河岸》那样惊世骇俗的小说。而在近期出版的《黄雀记》中,苏童通过香椿树街上的一个精神病院,一些小人物,以及一些事件的描述,讲述黄雀在后的残酷青春。
《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辱案。小说分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姑娘的夏天”,三章的标题已经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每一章内亦分成诸多带标题的小节,如“照片”、“去工人文化宫的路”、“兔笼”、“水塔与小拉”等等。标题的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或者说是这三个受侮辱与损害的人的命运,包括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
很多人认为苏童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作家,可《黄雀记》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小说写的是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两男一女,他们的成长时期发生的一件错案对三个人人生的影响。少年时期的保润和柳生,因为和仙女的邂逅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最终,保润在监狱里呆了十多年,柳生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仙女则化身为白姑娘,沦落风尘……小说结尾,丢失了魂灵的保润祖父与仙女,在逃命中生下的孩子最终巧合般地相遇,这是苏童对整个世俗世界的反讽,也反映了他的人文关怀。
苏童不动声色地描摹了一幅似曾相识、却又宛若梦境的浮世画卷。这里有少年的残酷青春、香椿树街上的众生百态、市井生活,弥漫着南方的湿润、幽暗。保润在十多年后出狱了,苏童一连串的拷问也来了:保润要不要复仇?怎么复仇?原来做了错事没有受到惩罚的人又是怎么忏悔的?苏童把这个过程写得非常细腻。他在小说里把整个时代的变化,和每个人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块,拷问的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对整个民族的心理进行了很细、很深入的发掘。
苏童笔下的井亭医院,贯穿了整部小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荒诞符号:疯子与正常人之间没有界限。精神病院里有青春时光里的成长、放浪与残酷,也有成人社会里的欺骗、背叛与贿赂。这是一个展现众生相的舞台,当疯癫的荒诞一旦被常态化之后,这部小说所书写的其他巧合、偶然似乎都够不上荒诞了,苏童恰是力图以这种力透纸背的荒诞,来揭示世俗中不同人性最隐蔽的一面。
作为最初以先锋小说出名的苏童,如今的《黄雀记》里依旧渗透着一种先锋的精神。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他永远会在他的作品里透露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在表达生活、人物、人性与现实、与世界、与生活的关系时有一种特殊的方法。在《黄雀记》里有大量隐喻的细节,在精神病院里的爷爷就是一种象征,他未必是真正的疯子,而是与外界的一种远离、疏离。舞蹈“小拉”就是时代的一种隐喻……通过这些隐喻,过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一种特别复杂的、扭曲的人性被展现了出来。
小说里没有写到黄雀,可为什么起名叫《黄雀记》呢?对此,苏童解释说,黄雀象征着在阴影中潜伏的危机,对人们的命运虎视眈眈。整个故事讲的就是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柳生做了保润的黄雀,但最后的黄雀还是保润……似乎有些纠结,但一切却自然而然,小说中的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处理得很细腻,伴随着苏童优美舒缓的叙述语言,读起来没有丝毫不适应。
苏童曾说:“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始终渴望一种会流动会摇曳的小说风格,渴望对每一篇未竟的新作有挑战性的新鲜陌生的心态。”苏童的目光越来越务实,在《黄雀记》里,他考虑人要怎么活下去,每个人物和历史、现实、世界以及自己内心的关系,这来源于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更来自于对底层人群的悲悯与关怀。《黄雀记》让我看到了当下真实的苏童。
继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余华推出长篇小说新作《第七天》之后不久,另一先锋文学代表作家苏童也推出了长篇力作《黄雀记》。有人曾评论说苏童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作家,但在这部《黄雀记》里,这个“不善于讲故事”的帽子可能要被摘掉了。通过案子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或者说是这三个受侮辱与损害的人的命运,写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
在《黄雀记》中,少年时期的保润和柳生因为和仙女的邂逅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最终,真正的罪犯柳生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仙女则化身为黄小姐,沦落风尘。小说的结局是保润用刀子捅了柳生,又重新回到监狱,黄小姐则出走,留下了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
这部小说无疑是苏童很重要的一部小说,它做到了历史和当下的紧密结合,引申出最终的拷问,拷问的是关于民族、关于人性内在的一些问题。“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反省、没有拷问的话,很多问题是不会被发现的,而这样浑浑噩噩混过去是不可以的,我们很多问题需要一个正面的回答。”《收获》杂志副主编程永新这样评价《黄雀记》。小说中的故事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将对生活的思考推到了一种极致的地步,可以说《黄雀记》是一部充满灵气的作品,是苏童用他独有的叙事方式对这个世界、对当下社会生活复杂性进行的全面拷问。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一个相似的困境———如何战胜每时每刻从他们身边或是内心丝丝缕缕流逝的时间,而这又是一个谁都无法摆脱的困境。
小说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文学人物也是很难创造的,然而,当代生活所提供的现实,却使原本需要依靠强大想象力才可能催生的人物,可能轻易地降临到文本的深处。保润、柳生、小仙女,就像是一个三脚架,既搭建起一个演绎生活的平台,同时也成为情感和“危险关系”的命运枷锁。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所绑缚,一个人无法给另一个人以信赖,无所倚傍,无法寄托,最后惨相连连。我们虽然不能够对生活失去信心,但也无法立刻做出判断:我们应如何处理我们灵魂深处的精神病灶。
一个优秀的作家,不会居高临下地概括、抽象和引导生活,但是,他一定能透过生活的表象和乱象,剥离掉现实和存在的种种假象,在繁华鼎盛时暴露颓势、潜在的苍凉,而在凋敝哀婉时,静静地储备、蕴藉生机。苏童通过文本,延伸了我们所面临的对于当下社会的追问:这个时代的人们究竟崇尚什么,是财富还是真实的情感?人们的灵魂归属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我们的精神自觉如何才能够实现?
《黄雀记》乍看书名便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然,本书与黄雀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借用黄雀来代表一种“可能是危险”,“可能是罪与罚”,“可能是命运”。
香椿街上一所精神病院里发生的故事,讲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爱恨情仇,也隐喻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漫长的政治社会。无论是社会底层还是乡村居民,整个民族都是被绳子捆住手脚的。
丢了魂的爷爷在香椿街到处挖魂,暗示着整个时期人们无处安放的'灵魂。
保润、小仙女、柳生之间复杂的爱。保润对小仙女的爱是青涩的爱,十八岁少年初尝爱的味道,却不知如何去爱。柳生对小仙女的爱是市侩的爱,是社会化的小市民的形象,是凭借本能的爱。小仙女的爱是社会化的爱,是带有一个个筹码的爱。爱变得飘渺,成为社会化符号,与身体的关系并不确定。这样的女性命运,值得悲悯。
爷爷的魂丢了,却活的最久。
保润的魂丢了,大概是十年牢狱后,物是人非。父亲去世,当他面对爷爷不记得他时候他痛苦的要发疯,当他被母亲改嫁抛弃的时候他已经麻木不仁,当他逼迫仙女还债跳小拉的时候他咬牙切齿。
柳生的魂丢了,他的母亲时刻提醒着他,他的幸福是捡来的,是侥幸获得的,要夹着尾巴做人,他活在保润的影子里,一直帮他照顾着爷爷。最后他用命还了保润的债。
小仙女的魂丢了,她的魂丢在了繁华虚荣的假象之中,丢在了伤痛的回忆中。
故事让人忧伤,结局赋予婴儿以希望:他离开了蒙难者的母亲,到了安详的老人怀里。
十一月读书主题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本人看书随兴所至的时候居多,从来不关心哪些是获奖作品。文学一般都有强烈的时代烙印,获奖作品更是如此,没有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因此也就鱼目混珠,也许根本就没有珠。所选读本《黄雀记》纯属是看到封面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几个熠熠生辉的大字。
故事分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黄小姐的夏天三个片段,时间跨越十余年,讲述的是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两男一女,他们的成长时期发生的一件错案对三个人人生的影响。少年时期的保润和柳生,因为和仙女的邂逅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保润恼怒仙女绑人离去,柳生与仙女和解,仙女指证了保润。最终,保润在监狱里呆了十多年,柳生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仙女则化身为黄小姐,沦落风尘……小说结尾,丢失了魂灵的保润祖父与仙女在逃命中生下的孩子最终巧合般地相遇。
最后保润黄雀在后杀死了柳生。整个作品影射的社会变化我没有看出来,故事拼凑的成分较多。全部故事如梦如幻,如我这种理科生的逻辑思维根本无法跟随作者的思路,通篇感觉灰色,如厚厚的阴霾天,云层已经压到了我的胸上,呼吸困难,难觅一丝阳光。
作品中许多的人都在找寻自己丢失了魂魄,富人、老干部、普通人都在精神病院,大家都缺少了魂魄,部分人如行尸走肉般活着,好像无悲无愁、无怒无喜,部分人如魔鬼般隐藏了善意,偶尔昙花一现的伤人于无形。
作品的三个部分春、夏、秋单单没有冬天,也许最后只有冬天的酷寒、茫茫的黄雪能掩盖丑恶的一切事物,落了片黄茫茫大地真干净!
四年,苏童带着《黄雀记》重新回到香椿街,带着偏执和任性。
小说取名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象征阴影中潜伏的危机,对人们命运的虎视眈眈。围绕着含冤入狱懵懂少年的春天,畏首畏尾犯罪真凶的秋天和位卑心高市井红颜的夏天所展开,病相丛生,光怪陆离。年届五十的苏童送给自己的这份礼物,依旧逃脱不了其作品既定的主题——逃。
人性的卑劣,是逃的初衷。从春心萌动到阴差阳错,从失魂落魄到万念俱灰,终究也只是一场无可隐匿的流逝而已。小说从失魂到寻找,从犯罪到救赎,从沉沦到逃遁,从出生到死亡,步步紧逼,最终哀叹遍地。不谈命运,最终却依旧败给了所谓注定,嘲弄之情,讽刺之意,近乎于放肆。字里行间,萧索疯癫,扼人咽喉,不免让人无声叹息。
少年少女在逃遁,中年男女在逃离,耄耋老人在逃亡。香椿街上的生命,步伐仓促,万般无常。那些曾经逼迫你出逃的事由,在故事一开始便凿下了深渊,兜兜转转,依旧被命运推进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挣扎也好,哭喊也罢,终究苟活于后人餐前饭后的谈资之中。然后你才发现,这一路的忐忑不安和小心翼翼,始终是自己执拗的保护色,于外人而言,不过看的一场笑话罢了,显得分外多余。
故事结束,始觉真相,一语成谶,万念俱灰。生离死别、世事无常皆为生命本来赋予你的戏码,你在演绎的最初便就没有了换剧本的权利。所以,抽丝剥茧才是真正的痛不欲生,后知后觉又怎会是一败涂地呢?
《黄雀记》电子图书这样引用到论文中:1、在word里面,点击上方的引用,进入引用功能区里面。2、在引用功能区里面,点击插入引文,点击添加新源。3、在新界面里,输入参考文献的信息,点击确定即可完成引用。
苏童的作品,大多很压抑,很现实。 他的笔像解剖刀,把人性赤裸裸、血淋淋地呈给读者。虽说残忍,但似乎都是用悲剧为底层人物在呐喊。 《妻妾成群》里,陈老爷四房姨太太,前三房投身死人井,四姨太太疯了!深宅大院里的女人,无论是谁,都被孤独逼出了狭窄的世界观,逐渐迷失自我。她们无力与命运抗争,结局都很悲惨!这本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黄雀记》读起来也同样压抑,开篇就从保润祖父的遗像、自杀说起,渲染着悲剧气氛。故事只提到了三个季节,春、夏、秋,即便是没有冬季,也让人感觉沁骨的寒冷。故事讲述了保润、仙女、柳生三个人的爱恨情仇,故事很简单,保润暗恋仙女,柳生从中撮合,替保润约了仙女去看电影和溜冰。在溜冰场,保润被仙女羞辱,于是提前离开,让仙女代领80元的押金。他们的恶缘也就从这80元开始,保润找仙女讨要80元无果,就偷了仙女最宝贝的兔子,在仙女前去交涉的时候,保润绑了仙女离开。谁料,随后赶来的柳生强奸了仙女。事情发生后,保润莫名其妙的成了强奸犯,被关了十年,柳生逍遥法外。出狱后,保润提议与仙女跳一曲小拉原谅仙女,可是他却没法原谅柳生,在柳生新婚当天,刺死了他。保润再一次入狱,仙女人间蒸发!里面的人物,没有一个让人能恨起来,只是替每个人心痛。合上书,我想,如果不是因为那个春天,保润对仙女生出情愫,如果保润没有捆绑仙女,如果柳生没有强奸仙女,如果……那么三个人物的命运本不该如此。可是,一切都好像是命中注定。追根揭底,造成这一悲剧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保润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懦弱,母亲强势。这个家里,母亲是绝对的权威,掌控着一家老小。 保润的母亲不孝顺老人,七十多岁的爷爷老年痴呆了,她觉得他是疯了,强制送他去专门关精神病患者的井亭医院。送走爷爷后,母亲卖了爷爷睡的床,出租了爷爷睡的那间房。父亲甚至都不敢违抗母亲一字半句,机械地执行老婆的命令。对孩子,她简单粗暴,不容许他有异议。卖祖父床的时候,保润刚反驳,母亲戳着他的脑门责骂他“早就看透你这孩子,不犯罪就谢天谢地了,会有什么前途?”母亲也不理解保润,理所当然地安排保润的人生,让他去学他并不喜欢的厨师。像大多数母亲强势的家庭,孩子性格自然木讷、自卑怯懦、唯唯诺诺,有点听天由命,但骨子里还是会有叛逆、倔强和固执。平时虽然他对母亲言听计从,但他还是拒绝母亲给他安排的厨师学校。他照顾乱跑乱挖的祖父,倔强地研究出很多种捆绑方式,也知道哪种捆绑方式祖父最舒适。因为贫穷,保润没能像那些有钱的公子哥一样有多余的时间和金钱去接触女性,相对于那些公子哥,保润追女孩子的方式方法简直就像是幼儿园毕业,单纯、幼稚、可笑。他喜欢上了仙女,却不敢表白。柳生促成他们的第一次约会,他却跟孩子一样跟仙女闹脾气。为了不断了跟仙女的联系,他借着讨要80元,一再纠缠着仙女,甚至用绑架她最爱的宠物兔子的方式来接近他。因为他的单纯、木讷,柳生才会把他当牵线木偶一般地摆布。再加上保润其貌不扬,可以说是丑陋。书里有一段对青春期的保润的描写,发育偏早,身材五短三粗,胡子拉碴,满脸青春痘留下的暗红色疤痕。这样的外貌和性格,一点都不讨喜,也难怪仙女对他只有厌恶。他身上唯一的闪光点可能就是善良。他在医院照顾生病的爷爷,顺便帮病人家属捆绑精神病复发的病人,每次累到大汗淋漓,却觉得自己对病人来说是免费的刽子手,滥杀无辜。仙女私吞了他80元钱,他做到最过分也只是绑架了仙女最爱的兔子。即便后来仙女诬告他强奸她,让他白白坐了十年牢,出来后,他也没有伤害仙女,用一曲小拉结束两个人的恩怨。从监狱出来,他甚至放过了一切罪恶的始作俑者柳生。如果不是柳生满不在乎和坦然的态度,也许他也放过了柳生。保润是这个故事里最悲惨的一个,他是那个年代很多贫穷家庭中孩子的缩影,也是很多母亲强势家庭孩子的缩影,没有人去关注他们的感情世界,活得自卑怯懦,但骨子里却是善良和单纯的。如果不是被人利用,保润的一生或许只是平庸,也不至于毁灭。也许是作者的怜悯,所以把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给了最悲惨的保润。二、柳生的秋天如果香椿街是一条食物链,无疑柳生家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他们家掌管着整个香椿街居民餐桌的命运,柳生无需为自己的未来打算,因为他可以顺理成章地接过父亲的衣钵。 因为家境优越,柳生可以经常看电影和溜冰,见识也自然多过贫穷家庭的孩子。书中多次描写他教保润怎么追女孩,怎么跟女孩跳小拉。相对于保润,柳生简直就是一个情场高手。因为手里握着那么点权利,柳生的父母会有自然的优越感,对子女的宠爱也毫无底线。甚至柳生犯了强奸罪,父母还能想办法帮他脱罪,把罪名转嫁给毫不知情的保润。柳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天生的高人一等,可以藐视他人,随意对待别人。所以,他在和保润同样面对捆绑的仙女时,有了不同的做法,保润虽然动了邪念,却强忍着离开,他却直接强奸了仙女。保润还在狱中,他身上背负着那么大的案子,却依旧嫖娼。保润出狱后,柳生没有道歉,似乎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柳生见柳润没有报复他。竟然恬不知耻地把保润的房子租给仙女,还坦然地穿走保润父亲的裤子。正是柳生这种天生高人一等,随意对待别人,坦然的态度让保润动了杀机。保润出狱的时候曾跟柳生说过过去的就让他过去,也开始振作起来重新生活。可是,柳生却骑到保润头上拉屎。狗逼急了跳墙,老实人被逼急了,也会走极端。柳生是坏人吗?其实不算,他也有基本的善良。他在保润入狱后,不怕脏不怕累地照顾保润的爷爷。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出生在那样的家庭,父母无底线地宠爱,这点柳生的母亲在儿子死后才幡然醒悟,说早知道儿子去坐牢就好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作者把秋天给柳生,也许就是因为柳生种下罪恶的因,结下了罪恶的果。一切从柳生开始,也从柳生这里结束。仙女,人如其名,有姣好的容貌,可是徒有其表,内里虚荣、无礼,看起来就是没有教养的样子。 仙女是被一对无儿无女的老花匠领养的孙女,连名字都没有,老花匠随意叫她小丫头,她自报家门叫仙女。老花匠两老口维持生计都很艰难,再加上年事已高,缺乏教养孩子的经验,只能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无底线地宠。长大后,面容姣好的仙女很容易吸引异性的关注,而从小缺爱缺少关注,孤单长大的仙女自然很享受这种感觉。这种感觉逐渐膨胀为可怕的虚荣心。可是,要维系别人对她的这份关注,需要钱来装扮自己。显然老花匠无法提供仙女优越的物质条件。老花匠无论从精神还是物质层面都无法满足仙女。仙女看似自尊和清高,不过是自卑到极致的抵抗。她待人接物无礼而傲慢,不过是用喧嚣来维持可怜的自尊。愚昧无知而又贫穷的老花匠在孙女受到欺负的时候,却拿着黑心钱做假证,让无辜的保润入狱。也让少不更事的仙女背负着良心债。仙女在保润入狱后,消失多年。再回来,有了关于她的很多传言。小三、酒吧陪酒女……从小命运多舛的仙女逃不掉被这个社会碾压的命运,曾经为了钱对柳生言听计从;曾经为了钱放过伤害她的强奸犯;为了向往的欧洲,她向一个又老又丑,还不是很有钱的台商庞先生敞开自己,还不幸怀上他的骨肉……在仙女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能教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任她在充满诱惑的世间跌跌撞撞着前行,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的险恶。仙女活得太悲凉,所以,作者给最炙热的夏季给她。书里的世界如此薄凉,有钱有权就可以站在至高点,穷人再怎么拼尽全力也逃不过钱权织下的网。
余华。可能是我国读者最多的作家,甚至要超过莫言。本科时候每年毕业论文学生写的最多的作家就是余华,也让指导老师很头疼,可能是因为他的作品受众面极大。余华也是我读得最多的作家,他的每一部长篇小说我都读过,中短篇也读过大部分。他的长篇小说每一部都值得读《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略长,分上下部,上部写得好),还有最新的《第七天》。
2007年8月河南中医Au鼬st 2007 塑:!查簦!塑纽盐!垒盟:!曼!旦!:!!£型垒二盟!!塑;望!!!旦!!!盥!!型::!№:! 原则,采用“甘温除热”法米处理。从补中箍气汤的药物组成可以看出,内伤l;足,应用补法。肺为气之本,故重用黄芪以补』j1|j气,益皮毛耐同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辅肌人参、甘草补脾胃之气;脾湿F流能生湿热.故以白术、当归除湿和阴;胃中清气郁遏在卜.战用升麻、柴胡以升清阳之气,并引黄芪、甘草等甘温之性上升,以补睥胃而实肌表。练观争方,补气升阳,阳气升发则阴火下潜而热自退。 (编辑:蒋士卿) 熟地黄炮制古今谈 李红娅 (许昌市建安医院,河南许昌4610()()) 关键词:熟地黄;中药炮制;辅料中图分类号:R28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lt)3 5028(2007)08—0076—01 熟地黄是由甘苦寒凉的生地黄经加工炮制而成,其性味甘而微温,原来凉血清热的功效一变而为养血滋阴,但是熟地黄昧甘而腻,易丁助湿生满,有碍脾胃之消化吸收,用之常有胃纳欠佳、腹胀、便搪等反应,对脾虚而湿痰盛者尤为不利。因此,熟地黄在加工炮制时对“腻滞”的处理成了不可忽视的一环。 考熟地黄《本草》未记载,及唐宋以后才有“生地黄九蒸九晒”的记载。唐高宗年间苏敬、李勋所著的《本草图经》有载“及昆生地黄过丁寒冷而伤胃,故以蒸用”。但它仍称“干 地黄”。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就比较详细地载有“取地黄三,二十斤净洗,别以拣下短瘦者三、二十斤捣汁,投石器中浸漉,甄t蒸三、四小时浸滤转蒸汽叉曝,使斗尽,其地黄当光黑如漆,味甘如饴”的炮制法。宋以后,地黄才开始以生、熟分别立名。 中药的炮制到明代有了很大的发展,把地黄的性寒而腻提到r加上炮制的重要位置上来。李时珍提出必须用“好砂气归缩丹田故也”。李中梓则主张用“姜酒浸用”。他认为“姜酒浸则不泥”,用样是为寒腻处理的方法不一。言酒制者,取洒性温热,走而不守能中和地黄这寒凉泥腻,取洒调和地黄之气味,酒有杀菌防腐作用,有利贮存和保管。似此本是较为理想的辅料。但时珍却提出“一味制者不可用”。为 ・76・ 万 方数据觉察到其成品质量对“胃虚痰多气郁之人能窒碍胸”,告诫人们用宜斟酌。既然如此,此法就不宜坚持,但是吴氏始终坚持,后人还沿袭继承,甚至在工字上还略去了烈与阳光频频交炼,只要蒸熟即可,他们认为加辅料与否,在药理药化E无甚差异,甚至加老酒砂仁者亦不过是葡萄糖浓度高些而已;然而笔者发观此种炮制成品对胃虚姨多之人确有窀碍或反胃现象,药用效果办明显不佳。 炮制的差异自然会反映到成品的质量上,清末的陈修园认为熟地黄“胶粘腻滞”,而对明代张景宗大加评论。而张氏却对熟地黄信任无比,几乎方有熟地黄,症要熟地黄,凶而被誉为“张熟地”。我竹J相信张氏对熟地黄的酷爱并非毫丁根据,而陈氏之说亦非妄言,那么谁是谁非?笔者认为问题之关键就在于“炮制质量”。因为“胶粘腻滞”首先就是炮制不 台格的表现。 张氏用熟地黄是如何炮制可以详加考证,然而今人能依 古法炮制者已不多了,在辅料及工艺上多有创新。有如陈皮制、生姜、陈皮、砂仁、白酒制,或有的不用生姜,有的不用陈 皮,个别地区也用梨汁或人乳制,工序上九蒸九晒者少,多数必蒸熟即可,多者也不过蒸晒了3~4狄。, 生姜制不是剖新,远在明代即有之,取其性温能调和地黄之寒凉,其姜醇、姜烯、姜辣素等几种微量元素有醒脾暖胃 祛痰之功效。故言有“姜制不泥膈”的说法,但生姜含有挥发油,有兴奋发散作用,与熟地黄的阴柔静守格格不入,吴仪洛甚至说“姜制更不合法。” 陈皮制:陈皮味苦性温,有理气、调中、消痰之功。其用少则行气.多则耗气且加重了苦昧,若蒸煮时间不够,其成品虽有一般松香气味,但滋腻之性依然存在。故只能取之长处,若独挡一面则有负众望。 砂仁制:砂仁性温,为理气醒脾要药,有宽中、下气、消胀之功.若配合陈皮以消除腻滞确为理想辅料。 古今炮制熟地黄不乏用姜酒为辅料者。姜酒之性已知如前述,然而白酒与黄酒又有区别,如高梁大曲乃属白酒,酒味醇香微带苦涩,含乙醇多性烈,溶解性好,此酒宜配制药酒,如鸡酒、伤风药酒等。中药炮制用酒宜黄洒、老酒,即所谓无灰酒。 在熟地黄炮制目的和基本原理指导下,笔者进行了多种 探索,证明李时珍的制法较为合理。在“好酒砂仁的基础上再加少量陈皮,箍于九蒸九晒之繁琐,应当先煮后蒸,通过煮促使辅料充分渗透,然后再蒸24h,取出晒7~8成千,再加 10%老酒浸泡,待其吸收后,再蒸24h,晒干以陶瓷罐贮存。 本法并非折衷古今之举,而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简化了工序。笔者对“火力与阳光”的重要性深有体会,在成品的成色上可充分体现出来。取蒸24h与蒸48h者相比较,虽都光黑甘甜,但其程度上前就大为逊色,若是未经暴晒的熟 地黄其昧甚至不甜,就这么个环节都是不可忽视的。临床实 践证明,此成品腻滞胸膈的现象基本消失,就是仅蒸24h成品也是如此,就应当处于炮制辅料配用合理所起的作用。 总之,搞好熟地黄的加工炮制需要合理的辅料,同时还须充分发挥火力与阳光的作用,也要保存中药中有效的微量 元素存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编辑:蒋士坤} 仁拌蒜”。他说“盖地黄性泥得砂之香衙窜,台和五脏冲和之什么李时珍没有阐明原委?笔者以为一昧酒制,有不够完善 之嫌吧。清代人多崇拜时珍之说,如汪昂、张潞、刘若金皆 是。而吴仪洛却反对加辅料,他认为烈与阳光频频交炼可以 转地黄寒为微温,辅料多影响地黄之本性。云“地黄乃纯阴静重之品,不应以砂仁老酒散动香燥乱其性也。”但是,吴也 收稿日期:2007—03—19作者简介:李缸娅(1961一),女,河南舞阳人,主管中药师。 熟地黄炮制古今谈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红娅 许昌市建安医院,河南,许昌,461000河南中医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7,27(8)3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邓寒霜.王新军.DENG Xin-Jun 熟地黄加工炮制方法研究[期刊论文]-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9(3) 2. 李龙宣.赵斌.许志恩.茹立强.唐荣华 熟地黄对去势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抑制作用[期刊论文]-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5(6) 3. 史建国.马耀宏.杨俊慧.杨艳.孟庆军.张利群.蒋红彬.SHI Hong-bin 熟地黄炮制过程中还原糖的快速测定[期刊论文]-山东科学2005,18(2) 4. 李卫先 用不同方法炮制的熟地黄还原糖含量的比较[期刊论文]-中医药导报2008,14(11) 5. 李军.张丽萍.张振凌.白雁.王磊.王晓阁 熟地黄清蒸和酒炖不同时间还原糖含量测定[会议论文]-20056. 崔瑛.荣春蕾 熟地黄多糖对MSG大鼠焦虑行为的影响[会议论文]-2009 7. 王小平.王进.陈建章 建昌帮与樟树帮、中国药典法炮制的熟地黄中还原糖含量比较[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 8. 李军.张丽萍.张振凌.白雁.王磊.王晓阁 熟地黄清蒸和酒炖不同时间还原糖含量测定[期刊论文]-中成药2006,28(4) 9. 刘伟.陈志红.李军.王东.LIU Dong 全自动还原糖测定仪测定熟地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7,18(2) 10. 雷鹏.刘韶.李新中.唐翎.袁灵素.LEI Ling-su 正交试验优选熟地黄提取工艺[期刊论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12) 引证文献(3条) 1.王勤.郭花玲.蒋士卿.王正益 论中医离不开中药炮制法[期刊论文]-中医学报 2011(2)2.王勤.郭花玲.程延安.田圣志.崔瑛.王正益 刍探中药药性炮制[期刊论文]-中医学报 2011(4) 3.李军.俞桂新.张丽萍.王晓阁 不同产地清蒸熟地黄饮片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期刊论文]-中医学报 2011(11) 本文链接:.cn/
中药在现代营养保健中的作用摘要 中医药对延缓衰老和延长寿命有着独特的作用,目前延缓衰老药物的开发与应用主要以补肾健脾、补充微量元素、增强人体免疫力及清除体内自由基为主。饮食养生有特色,在5000年社会历史变革的长河中,逐渐形成食养的风格,其特点概括如下: 后天之本,及早食养,食养关键饮食有节,先食疗后药饵;讲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才会得到最佳治疗效果,中药更是如此。关键词:中医药;营养;保健中医药对于延缓衰老,延长寿命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延缓衰老药物的开发与应用,主要以补肾健脾、补充微量元素、增强人体免疫力及清除体内自由基为主。 一、中药的营养保健作用 1、补肾健脾与益气活血 人体衰老与脏腑息息相关,尤其是肾。肾气在机体发育、生长与衰老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肾气充盈,人处于生机勃勃的青壮年时期;肾气虚衰,人则早衰和早老。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肾气渐虚,肾虚使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致使气虚而血瘀,招致心痛、胸痹、中风等老年病,损害机体健康,加快衰老速度。中医对肾虚采用补肾方法以填精、益肾气,因为补肾中药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促进干扰素等免疫物质产生,调节内分泌、调整血压、降脂、降血糖、强心等等。古代中医药延缓衰老以补心肾为主,兼补五脏,其中补肾居首位。具有补肾益气作用的中药主要有人参、西洋参、黄芪、冬虫夏草、远志、牛膝、枸杞子、绞股蓝、锁阳等。中成药主要有龟龄集,其具有温肾助阳、补益气血、增强体质的功能,老年人肾虚宜用;清宫长春益寿丹,有补心肾、健脾胃、改善认知功能作用;八珍膏可健脾养胃、益气和中,适于年老脾虚者;秘授固本仙方,具有扶正固本益肾的作用。 2、补充必须的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充当酶的辅基,参与多种代谢过程,或作为生物大分子的组成部分,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缺乏时,会罹患多种疾病而致衰老,所以,微量元素对维持人体健康、延年益寿起着重要作用。据研究,老年人易发生微量元素低下或缺乏,主要是缺铁、锌、钙、铬、锰、硒等,而长寿老人有高锰、高钙、高锌、低铬等特点。因此,老年人要适当补充维持健康体质的必需微量元素,适当控制对人体有害微量元素如镉、铅等。补骨脂、杜仲、何首乌、人参、五味子、山药等含锌较多,黄芪、人乳含硒多,鹿茸、地黄、细辛、当归等含铁多,白术、泽泻、肉桂含锰多,蜂蜜中含有47种微量元素。 3、增强免疫功能 免疫系统在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性上起着重要作用。人体免疫功能衰退时,容易发生各种疾病,从免疫系统随增龄而弱化这一现象出发,减缓免疫功能衰减速率,有益于延年益寿而达到人类长生不老的美好心愿。香菇、百合、黄精、枸杞子等可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淫羊藿、党参、穿山甲、冬虫夏草等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地黄能增强机体吞噬细胞能力。人参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与抑制双向调节作用,提高大脑功能,延缓大脑衰老,增强机体抗病力。大枣具有健脾、抑制免疫应答功能。研究表明,补肾、健脾、补气血中药大都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作用。 4、清除自由基 自由基是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泼基因或分子,生理状态下,自由基呈动态平衡,维持正常生命状态,黄嘌呤氯化酶与超氧化物岐化酶分子是自由基的生产酶和清除酶。一旦自由基生成过多或清除出现障碍,会导致体内自由基含量增加,使核酸、蛋白质变性,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损害神经系统,加速衰老及发生一些疾病。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自由基形成与清除的动态平衡被破坏,使体内自由基数量增多,使细胞正常生理活动受损而致衰老。许多中药能够清除与对抗体内脂质过氧化物形成,使自由基减少,起到抗衰延寿作用,例如,酸枣仁、党参、当归、黄精、川芎、茶叶、天麻、蜂王浆、丹参、黄芪、三七等。由山药、何首乌、党参、熟地黄等制成的寿星补汁;由玉米、油菜、葵花、蒲黄等制成的花粉液;由西洋参、山楂、淫羊藿等制成的复方西洋参口服液及清宫寿桃丸、清宫长春丹、健脑补肾丸等中药成方制剂,都具有良好的清除体内自由基的效果。
地黄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地黄有生津滋阴,养血的功效,是常用的清热凉血药。地黄有生熟之分,熟地黄的临床功效与生地黄的临床功效是不一样的,地黄的临床作用非常多,能够降血糖,还可以止血,凝血,能够治疗肝炎,地黄还可以食疗哟。1、地黄临床功效不孕症引起不孕的原因很多,中医认为与女子的天癸、中任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与肝郁、血虚、痰湿、肾虚、胞寒、血瘀等原因有关。而地黄饮子对上述原因引起的不孕症皆有所益。地黄饮子兼涉阴阳气血两端,既可温补肾阳,又可滋补肾阴,调血益精,暖宫祛寒,助孕安胎,笔者喜用本方加淫羊藿、仙茅,每曰l剂,1月1疗程,如果能对症,多数人3个疗程即见效。脊髓痨本病属中医“风痱”症。是由脊神经受到破坏引起,尚属难疾。印会河老中医介绍其父印秉忠老中医,在临床使用地黄饮子(原方不动)治愈了很多“风痱”患者,遂把这一经验传授于印老,并强调指出说“你莫看河间地黄饮子这张杂乱无章之方,其又补阳又养阴,又治心,又治肝肾,可是它却能治疗‘四肢不收’等怪病。”后印老与皮肤性病研究所同志合作研究治疗晚期梅毒脊髓痨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先后在协和医院、天津市医院看过不少病例,西医的同志还给病人做了应做的各种检查和前后对比,表明其有效率达80%以上,在1960年莫斯科皮肤科学年会上宣读了这篇既有实用价值又经过理论证实的论文,受到当时国际学术界的好评。美尼尔氏综合征本病与脑晕、耳鸣、恶心、呕吐等进行性听力减退有关。中医还认为本病与肝肾两虚、清窍失聪有关,而地黄饮子有良好的滋补肝肾、开窍通络、豁痰醒脑之效。据报道有人以此方加减治疗本病18例,治愈1l例,有效4例,无效3例。神经衰弱本病是由精神过度紧张引起,以易疲劳、易激惹、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随着人们竞争意识的加强,工作强度的加剧,近年患病人数逐年上升。据报道有人以地黄饮子加减治疗本病有良好效果。本方调和阴阳、心肾兼顾,具有抗疲劳,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尤对头昏眼花、头重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无力、全身酸痛、畏光易烦、心悸胸闷、食欲不振、手足发冷、早泄阳萎、月经不调等病症,经随证加减,耐心调理取效良好。甲亢甲亢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多以精神兴奋、激动、食欲亢进、消瘦、多汗、心悸、甲状腺肿大、突眼、手震颤等症状为特征。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肾阴不足,虚火上扰,肾阳虚衰,痰浊上凝有关。根据报道有人以此方加减治疗本病,可使怕热、多汗、心悸、手颤等症状迅速得以改善缓解。经治18例,有效率达90%,最少服药30剂,最多90剂。慢性肾炎由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所导致的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为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本方有温阳益肾,通阳化气,行水消肿之效,研究表明能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报道本方对水肿腰以下甚、身寒肢冷、尿少、腰膝酸软、舌尖红少苔、脉沉细无力而阴阳两虚者,随证加减多获效,水肿甚有蛋白尿加黄芪、防己、白术,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女贞子、金樱子等。每日1剂。1月1疗程。2、生地黄的禁忌一般来说,生地在作为中药煎服的时候,用量是10到30克,鲜地黄的量会加倍。不过需要注意鲜地黄性寒,脾虚湿滞的人,不能使用。生地性寒,所以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应忌服生地。《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生地黄性寒而滞,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脾胃虚寒(虚弱)、大便溏薄、胸闷食少、气滞痰多者不宜应用。《药性论》:忌三白,指生地与萝卜、葱白和薤白相克。
科学养生才能健康长寿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著作。从词面解释:养生者,调养生息也。科学养生,就是用最科学的养生理论、方法实现自己的健康长寿。因此,从养生学学科理论中寻找科学依据,从高龄老人群体中寻找养生经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养生准则。 一、科学养生四大障碍 (一)“烦恼”因素。 老年人从岗位上退下来,工作到了家庭,与子女共居的,考虑如何适应家庭工作,比如买菜、煮饭、送孙上学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辈之间,未免有些“摩擦”,产生了一种转换“岗位”的“烦恼”。 (二)“失落”因素。 特别是当过单位领导的老人,过去“有权不使”,如今“过期作废”,“下岗”后有一种失落感。加之对自己尊称改变:过去任长官,受人“尊敬”,今天,见面避开,人走茶凉。感到“世态炎凉”。 (三)“拼搏”因素。 与“失落”相反,这些老人认为过去“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显身手”了。少数人说自己过去只有“奉献”,没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机会,千方百计想弥补。个别人,一反常志,买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无归”。 (四)“厌世”因素。 有些老人无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觉得日子很难过,吃完三餐,不知到哪里消磨时光。个别老人,一迈进60花甲之年,自称为“等死队员”,认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着一种醉生梦死的思想,于是喜、怒、哀、乐无常。 二、科学养生三大原则 老年人是人生历程的最后阶段,对于科学养生所选择的途径有较大的复杂性,人与人所处的区域、地位、环境,甚至年龄、性别、体质、爱好有很大差异,因此,每个人在养生之道上应该因人而异。但人生历程中的三大原则是统一的。 (一)自主性养生原则。 俗话说:生命有限,养生奥秘无穷。人能否健康长寿,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注定,而是靠自己主观努力创造条件获得的。广西有个长寿县——巴马,80岁以上寿星有几万人,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积极劳动,注重身心锻炼,从而形成少病、长寿的老年群体。 (二)平衡性养生原则。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康寿在于平衡。”大多数老年人注意到体育锻炼,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锻炼积极、运动量大、休息不好、营养不足、失去动静平衡,阴阳失措,结果反而搞垮了身体。一些老人争强好斗、怒气横抽,导致疾病丛生。这些现象说明:追求健康长寿的老人,如不按科学养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坏,好事则变成坏事。 (三)特殊性养生原则。 世间事物有两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学养生过程中,应强调个人内在因素,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制订和实施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则,事与愿违。 三、科学养生四大基本经验 (一)思想要乐观,心态要平衡。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无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从忧生……”说明遇事要乐观,要求心态平衡。否则效果不堪设想。中国最早一部医书《黄帝内经》指出:“心是五脏腑之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又曰:“百病皆生于气。”道出了科学养生心态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于求成,不能斤斤计较,要注意保持心态平衡,做到“四个一点”。顺境时要谨慎一点;逆境时要振作一点;得意时要谦虚一点;烦恼时要“糊涂”一点。不因地位低微而气馁;不因薪资偏薄而苦闷;不因权力丧失而哀叹。要善于控制情绪,切勿庸人自扰,惹事生非,避免过喜过怒,造成过于兴奋,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骤升,血糖改变,引发脑充血或心脏病。待人接物,要讲究文明礼貌,以诚待人,以礼敬人、平易近人,适力助人。 (二)忍气不争吵,处事和为贵: 中国有句名言:“小不忍则乱大谋”。《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后能公,和忍性,然后能修。”即是说,能强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纵,放纵就是为所欲为。不然大则以杀身,小则以伤气。 (三)节食加节欲,生活有规律。 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养生论》说:“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此语意思是饮食、色欲两事应有节制。使之适度,以求长生。《增补遵生八笺》上曰:“……六日饮食,七日黄室……归心静然,可以永生。”也说明了节欲、节食之重要。所谓节食,就是说,餐吃八成饱,暴食伤胃也伤肠。节食,对于老人来说,还包括选食。做到不偏食,有什么吃什么,一日三餐,再好的饭菜也不饱食,更拒绝花天酒地。 这里必需郑重阐述色欲话题。在中国封建意识掩盖下,人们对性事自然讳莫如深,作为一种保密性的事。古代医学书籍,文中也只用“节欲”或者“填房事”两个词。养生文章中《格言联壁》说:“积精求神谙得切实。”顾名思义,既名之为精,既为精华、精粹。在人体内,所谓独一无二之至宝。不能滥用,滥用则影响健康长寿。为何一些长寿村男女人寿星较多?为什么尼姑、和尚较之一般人长寿?那就是人之宝贝藏之于身。依愚之见,人过七旬,以少行房事为宜,至少要注意适度。“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过眼云烟,气是惹祸根苗。”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得好:“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把人寿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锻炼,动静要适度。 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常动故也。”外国人说:“生命在于运动。”经常的、适度的运动,可以补充肌体能量,有利血液循环,可以改善脂肪过多地在体内存积,防止肥胖,保证血糖正常,延缓骨质疏松,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选择一些适度的、柔和的项目进行身心锻炼。早晨起床,适当步行、打拳、舞剑。稍年轻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坚持做保健操,动静结合,呼吸结合,心平气静。还可以积极参加书法、绘画、诗词班学习,陶冶身心,健脑强心,延年益寿。实践证明:老年人,不动不行,不静也不行。动多静少,不注意休息,则增加身心疲劳,降低血糖供应,不利健康。只静不动,常睡懒觉,易使身体僵化,关节失灵,也不利于科学养生、延年益寿。正确处理动静关系,宜动则动,宜静则静,动静适度,对身体有益。科学养生才能健康长寿阴阳学说的现代解读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1、运用举例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1)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阳 阴生理组织结构 部位 上部 下部身体 表 里躯干 背 胸腹四肢 外侧 内侧脏腑 六腑(各腑又包含阴阳) 五脏(各脏又包含阴阳)经络 手足三阳经 手足三阴经气血津液 气(卫气、肺气、脾气、胃气、心气等) 血津液功能活动 升降 上升 下降状态 亢奋,发散 阴滞、收敛动静 动 静主要功能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阴在内,阳之守也。(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 阴阳证和阴证 阳证指病变表现为: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火热炽烈,阴液耗伤等病证。 阴证指病变表现为:阳气不足,机能低下,阴气偏盛,寒象明显等病证。望 面色红赤,躁动不安,舌红,苔黄燥或黑燥。 望 面色苍白或暗淡,神情萎顿,倦怠少语,舌淡胖,苔白润。闻 语声重浊,呼吸粗大,或有痰壅气喘。 闻 语声低微,呼吸微弱,气息短促。问 恶热,心烦,渴喜冷饮,腹胀满痛,便秘,小便短赤等 问 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切 皮肤灼热,腹部硬满拒按,脉数有力。 四肢清冷,腹软喜按,脉沉弱微细无力。虚证 潮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头晕耳鸣,心烦,遗精,脉细数,舌红。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唇舌淡白,神倦乏力,便溏尿频,或有喘咳,身肿,脉沉弱无力,舌淡胖。脏腑阴阳辨证心 心阳虚:心悸气短,或有心胸憋闷,畏寒肢冷,面色少华、虚浮,舌淡胖,脉微细。 心阴虚:心悸易惊,失眠或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肺 肺阳虚:咳喘无力,气短,痰液清稀,面色淡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 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声嘶,形体消瘦,潮热骨蒸,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脾 脾阳虚: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口淡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阴虚:腹胀纳少,食后加剧,大便干结难解,形体消瘦,肌肤干燥,手足心热,口干唇红,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无力。胃 胃阳虚:胃脘疼痛,喜暖喜按,不思饮食,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胃阴虚: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心烦,口干多饮,大便秘结,或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舌体瘦少,脉细数。肝 肝阳虚:胸胁牵引作痛,或涉及少腹睾丸,得温稍缓,遇寒更剧,形寒肢冷,干呕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细。 肝阴虚:头晕耳鸣,两目昏花,面部烘热,胁肋疼痛或有灼热感,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肾 肾阳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头目眩晕,易疲倦,面色苍白或黧黑,或有阳萎、白带多而稀白,性欲减低,下肢浮肿,苔白滑,脉沉弱。 肾阴虚: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强易举,经闭或崩漏,形瘦潮热,心烦盗汗,失眠多梦,颧红,五心发热,口干咽燥,溲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3)阴阳学说在药物学方面的运用在中药的理论和运用上,也用阴阳学说作为指导。药物性味 阴 寒、凉性,苦、酸、咸味,味厚者阳 热、温性,辛、甘味,味薄者药物性能 阴 沉降,清火、攻下、滋阴、抑制阳 上升,发散、上升、温阳、兴奋药物作用的转化 重阴则阳,重阳则阴(4)在诊断学中的运用在《内经》中提出:“善诊者,察色诊脉,先别阴阳”,即以辨阴阳为诊断的大纲。而在辨证时,以阴阳为辨证的总纲,八纲辨证 阴 包括里证、寒证、虚证阳 包括表证、热证、实证诊断指导思想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脉诊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5)在治疗养生学中的运用在《内经》中,提出调整人体阴阳为治疗的最终目标,如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但在具体运用时,却又变化无穷。治疗指导思想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治疗大法 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指导预防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死。指导养生 把握阴阳、和于阴阳、法于阴阳以阴阳学说来分析医学中的各种现象,不仅仅限于区分事物的阴阳属性,还在不同的层面上进一步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如在阴中又可分阴阳,阳中也可分阴阳,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真是变幻无穷。同时,中医学还有许多关于阴阳相互关系的论述。如在分析生理时提出“阳生阴长”、“阴生阳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时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盛阳衰”,“阳盛伤阴”等,在治疗时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等。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里运用的特点中医学在运用阴阳学说时,又在原有基础上赋予其许多新的内涵,使其内容更充实、丰富。其中较明显的是不是在于如何区分事物的属阴属阳,而是在于分析对立事物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诸如阴阳互根、相生相长等理论。以下就此作一分析:(1)强调阴阳属性:中医学里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更不是所谓的“一分为二”,而是具有非常严格的、特定含义的属性。如以自然而言,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雄(男)为阳、雌(女)为阴,等等。以人体而言,器质属阴、功能属阳,机能阴滞属阴、机能亢奋属阳,等等。以药物而言,性质温热者属阳、性质寒凉属阴,作用升提者属阳、作用下降者属阴,起兴奋作用者属阳、起抑制作用者属阴,等等。这些阴阳的划分是有明显的属性区别的,是决不可以随便调换的。有人认为这是阴阳学说的局限性,实际上这是该学说的优势之一。因为对立统一的事物双方并不是对等的,往往有其属性的差别,而这种属性的差别用阴阳学说来分析是非常适合的。(2)突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中医学里对阴阳的认识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即不把阴阳看作是机械的、平面的、呆板的,而是动态的、立体的、灵活的。阴阳的属性固然是有其严格性的,但在阴中有阳,阳中也有阴。而这一思想的体现最典型的是中国古代的太极图:图中充分体现了在阴中包含了阳,而在阳中也包含了阴。(3)展示阴阳的层次:中医学里对阴阳学说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其概念有时很广,有时很窄,也就是在不同层次上都可以运用阴阳学说。如脏腑学说中用阴阳进行分析,脏属阳,但背为阳,心为阳中之阳,背为阳,肺为阳中之阴。而心又有心阴、心阳之分。可见(4)阴阳之间相互依存:阴阳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内经》中提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提出阴阳之间相互依存,即所谓的“阴阳互根”。如人的形体属阴,功能活动属阳,二者缺一不可。(5)阴阳之间相互影响:阴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双方是无时不在相互影响的,不断地此消彼长,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如这一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病态,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而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这一动态平衡。阴阳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影响的关系,突出了古人对人体整体性的认识,对形神统一、组织与功能统一、脏腑经络统一、人体内外统一等有精辟的见解。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主要被用来说明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一个整体中,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固然非常重要,就是在病理过程中,这些关系也非常突出,而掌握这些关系对于中医的诊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举例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五脏 肺 肝 肾 心 脾六腑 大肠 胆 膀胱 小肠 胃五气 燥 风 寒 暑 湿五窍 鼻 目 耳 舌 口五体 皮毛 筋 骨 脉 肉五志 忧 怒 恐 喜 思五味 辛 酸 咸 苦 甘五音 商 角 羽 征 宫五声 哭 呼 呻 笑 歌五色 白 青 黑 红 黄方向 西 东 北 南 中生化 收 生 藏 长 化季节 秋 春 冬 夏 长夏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运用的特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主要用以说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事物,其所影响和被影响的事物可以用四个方面来概括,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与“我”共同构成了五种关系,从而反映了所有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这就是五行学说的精髓所在,这样,五种关系可以构成一个“稳态结构”。其相互关系示意如下:木相生水 – 火 相克金 土在医学领域里,广泛运用五行学说来分析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关系,如脾胃输布津液至肺,且肺阴有赖于胃阴以补充,即称之为“土生金”。并把脾胃称为“母”,肺称为“子”,二者即为“母子”关系。同时,运用五行学说还可以分析疾病过程的传变及某一脏腑病变对其它脏腑的影响。如因肝气过旺,可以横逆而犯脾胃,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称之为“木克土”。在诊断时,五行学说又往往用来分析病情。如脾病患者面色呈黄,为其本色,但如出现面色发灰黑,则为肾之色,提示水反侮土,病情较重。在治疗时,又往往用五行学说作为指导。如有“补土生金”、“扶土抑木”、“泻南补北(补肾清心)”。三、探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局限性当然,我们研究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也要抱着批判继承的态度,既要认真肯定其中的精华,特别是重视其中某些现代哲学所忽视的内容,从而对发展现代哲学起到作用,但也不能认为古人的东西都是真理。1、阴阳学说的局限性:阴阳学说主要用以分析对立统一的二个方面的关系,但有时把不一定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也用阴阳来分析,如古人所说的日为阳、月为阴,从其阴阳属性来说,确有其典型性的一面,但要把阴阳的关系套用在日月的关系上,就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又如有些矛盾双方用阴阳的观点难以说明,例如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和邪气是一对矛盾,但不能指定何方为阴或阳。所以用阴阳学说来分析所有的对立统一关系有时也不够恰当。2、五行学说的局限性:五行学说是把各种事物的关系都列为五要素,虽然这可以认为是构成了一个稳态系统,但毕竟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在医学领域里,各种因素的关系更为复杂,有时并不能都归纳为“五”,所以也出现了“七情”、“六淫”、“六腑”等不按“五”归纳的情况。同时,五要素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也并非是绝对的、固定的。实际在医学领域里,五行关系是否成立,不是靠推算而来的,应是在实际生理和临床上存在了某种关系,再以五行学说加以说明。如“肝木克土”是因为在临床上存在着肝气不舒而影响脾胃运化的现象,而通过疏肝解郁有助于脾胃的运化,这样才得出这一五行的肝木克土关系。如果在生理或临床上得不到证实的,则很少单凭五行生克关系推断来确定一些相互的关系,至于少数人脱离了临床实际,机械地用阴阳五行的关系来推导,这实际上已背离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真谛,并不代表阴阳五行学说的本身。。至于阴阳五行学说在占卜等领域中被运用,更使这一学说走上岐途。在中医学里所运用的阴阳五行学说,由于赋予了医学的科学内容,所以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当然,阴阳五行学说有时被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使得许多人,特别是未系统学习过中医的人,对其抱着怀疑的态度。有人提出,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思辩性理论,不是成熟的科学理论,但他们恰恰忘记了,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临床实践上,并通过临床实践来检验的,并不是坐在房间里单凭思辩推导的。所以我们在认识阴阳五行学说局限性时,不能片面夸大其局限性,甚至武断地作出不科学的结论。四、阴阳五行学说与现代哲学思想的比较从前面所讨论的内容可以看出,在中医学里作为基本说理工具的阴阳五行学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尽管现代哲学是在古代哲学(当然也包括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理是充分吸取了古代哲学的精华,但由于现代哲学体系基本上是在西方哲学体系上发展而来的,因而在现代哲学体系中,并没有充分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特别是由于西方对中医学更是陌生,所以也谈不上吸取中医学里的哲学思想,从而现代哲学有必要进一步吸取中医学里的中国哲学思想精华,从而使现代的哲学体系能更上一个档次,让中国的古代哲学发挥出更灿烂的光辉。另一方面,也应吸取现代科学理论来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现代科学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中有许多理论在阴阳五行学说有一些初步的体现,要使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就应使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吸取现代科学理论的长处。综上所述,对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探讨,应建立在密切联系中医临床诊疗实践的基础上,否则就不可能接触到其本质性的东西,自然也不可能揭示其合理的、科学性的内核。同时,也要认真吸取现代科学理论,推动传统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有所发展,这样也必然促使中医理论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取大花盆,直径不小于20厘米,装花卉土(普通土加有机肥也可)浇透水,将黄秋葵种子用清水浸泡24小时,放入花盆,每盆放3粒,覆土一厘米,三四天后即可出芽,20天后,拔除弱苗,只留一颗壮苗,50天左右即可开花结果,小苗期,防治蚜虫,结果期防治菜青虫。黄秋葵,喜温,耐热,不耐霜冻。种子发芽、生长发育适温25~30℃,12℃以下发芽缓慢,开花结果期最适温度26~28℃,温度低于17℃影响开花结果,气温低于14℃生长不良。黄秋葵喜光,不仅要求光照时间长,而且要有一定的光照强度,光照充足,有利于生长发育,座果率高,果实发育快,产量高,品质好。黄秋葵耐旱、耐湿、不耐涝,结果期要求水分充足,黄秋葵对土壤适应性广,忌连作,也不宜选果菜类作物为前茬。大面积种植:播种时间:3~4月播种,5~9月收获;黄秋葵夏播是:5~6月播种,7~10月收获。黄秋葵种皮较硬,黄秋葵播前须浸种24小时后催芽,约1~2天70%露白出芽后即可播种,一穴单株种植:行株距70×45cm;一穴双株种植:80乘50cm最为理想,高产。每穴两至三粒种子,黄秋葵约7天可以出苗。黄秋葵幼苗出土后应及时去弱苗、病苗,当黄秋葵幼苗具有2~3片真叶、每667平方米保苗3000株左右。黄秋葵施肥:黄秋葵植株高大,结果多,肥水充足是获得高产的关键。对肥料要求氮磷钾齐全,生长前期以氮为主,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每667平方米施基肥:农家肥1000~2000kg、复合肥60~80kg,除施足基肥外,在生长期还应进行多次追肥。黄秋葵出苗后及时追施齐苗肥,每667平方米施尿素6~8kg;苗高15cm第二次施提苗肥,每亩施复合肥15~20kg;苗高30cm,进入结果期时,重施追肥,每亩施复合肥25~30kg;生长中、后期,酌情多次少施追肥,防止植株早衰。本农场推荐施肥方法:每亩底肥另外加纯钾肥25kg,后续追肥随浇水施氮肥,因种植行距达到80厘米,底肥条施与计算好的种植穴附近,以免距离太远,根系吸收不完全造成肥料浪费,增加成本黄秋葵中耕除草和病虫防治:黄秋葵幼苗出土或定植后,要避免幼苗与杂草争肥争水,及时中耕除草。每7~10天进行一次。开花结果后,植株生长加快,夏季暴雨多风地区,最好选用1米左右的竹竿、树枝插于植株附近,防止倒伏。我国大部分地区无需采取此措施。小苗期,防治蚜虫,结果期防治菜青虫。黄秋葵植株调整:黄秋葵植株生长前期,可及时摘除侧枝,有利于主茎早结果和提高产量。生长前期营养生长过旺,也可以采取扭叶柄的方法,将叶柄扭成弯曲状下垂,控制营养生长;生长中后期,对已采收嫩果以下的各节老叶及时摘除,既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又可防止病虫害蔓延。黄秋葵采收:黄秋葵从第4~8节开始节节开花结果,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花谢后2~4天可采收嫩果,一般嫩果长到6~8cm长、约12g左右时即可采收上市。采收过早产量低,采收过迟易纤维化、品质降低、不宜食用。采收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采收时在果柄处剪下,以免伤害枝干。黄秋葵茎、叶、果实上都有刚毛或刺,采收时应戴上手套,否则皮肤被刺,奇痒难忍。一般每667平方米产量1500~2000kg。收获前期一般2天采收1次,黄秋葵收获盛期一般每天或隔天采收1次,收获中后期一般3~4天采收1次。 希望可以帮助您
一:这两天又不断回味起《冷山》。我对小说中的故事不感兴趣,战争与苦难只是叙述依赖的背景。我在想英曼和艾达这两个人,为什么他们能够相爱?他们显然完全不同。艾达如同奇花异草,美丽,风雅,可是对世俗保持了疏离和不耐烦的态度,言行举止时时透出不和时宜。一个永远的圈外人,耽于幻想,脆弱而孤独,与人世是瘦骨嶙峋般的生硬。她本人就是一首诗。英曼是小地方里一个独立、素朴的思考者,他的生活简朴,可是他的心和眼睛超越了冷山的界限。他也没有归属的圈子。他们,是两个孤独的浪游者互相渴望对方的温暖和光明。这种爱,本来就天荒地老。除了彼此,这世界对心灵来说一片荒凉。 心灵上无家的人,更容易与自然相亲。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逃脱反叛我们成长环境的宿愿。可是判逃之路往往引向了意外而悲哀的地方,甚至多年后又发现回到了原地。一位文化学专家说,受家庭、地域和信仰的约束限制,在内心深处她是无家可归的。她曾经相信,本质上艺术的幻想家的生活才是她的家,可是经历了漫长年代的寻找,她并没有“回家”。 Confined and restrained by family, region, and religion, I was inwardly homeless, suffering, I believed, from a hearbreaking estrangement from a divine community of radical artistic visionaries whom I imagined were longing for me to join them. In much pain, I spent my childhood years dreaming of the moment when I would find my way home. In my imagination, home was a place of radical openness, of recogintion and reconciliation, where one could create freely. "Power to the Pussy" from Outlaw Culture-Resisting Representations by Bell Hooks 英曼和艾达是幸福的,即使他们没有共度过漫长的人生。他们彼此是心灵上的亲人。在洪荒中生命存在的那些岁月,有堪称永恒的时刻,他们彼此爱惜,互相辉映,温暖了这一生。 说到“回家”,很多人成年以后不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回家,享受回家的温暖、放松、快乐、和谐。时世变迁,年轻与衰老,家庭矛盾,亲人们往往感情上亲近可生活上疏离。“回家”是动情的,可也是悲伤的。 愿我们在心灵和情感上都有“家”可回。二:它是一个消逝已久的时代的一缕回光返照,复活了一种曾经广泛存在过的对于文学事业的虔诚、敬畏的态度。《冷山》应该能够启示我们的作家:如果一个人对文学写作仍然怀有信念,他应该坚守什么样的姿态。 和通常的情形一样,《冷山》也是先有小说,后有电影,电影改编自小说。但也和许多人一样,我是在看过影碟后,才知道有这样一部小说,并去找来看的。虽然妮可·基德曼等大牌演员的演技堪称出色,摄影及配乐等都十分精彩,但我要说,如果因为从影碟中囫囵吞枣地了解了大致的故事梗概,就放弃了阅读小说,那将会是一个颇大的损失,说是买椟还珠也不为过。二者之间的那种区别,就好像亲自品尝一道佳肴,和看电视美食频道中主持人对着摄影机做出享受状一样。 小说的内容比较容易概括。作者查尔斯·弗雷泽以从自己的高祖父时代起就代代相传的家族故事为基础,以故乡为背景,讲述美国南北战争即将结束之际,一位受伤的南军士兵英曼,为了自己的所爱,逃离战场,千辛万苦返回家园,回到自己战前的心上人艾达身边的故事。这个主题让人联想到荷马史诗《奥德赛》,一个西方文学中的基本母题。与英曼的返乡之旅相平行,另一条叙述脉络围绕艾达展开。她在勇敢顽强的年轻姑娘鲁比的帮助下,努力重振父亲去世后留下的荒芜农场。英曼的孤单凄惨的迢遥长旅与艾达的奋斗互相交织,他们长期隔绝的生活随着战争的临近终局而即将交汇。 严格地讲,就这部小说而言,故事情节虽然很吸引人,但算不上十分复杂曲折。故事性至多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远远不能涵盖其所具有的全部价值。更多的珍宝,是超越了故事情节的,它们藏匿在小说的文字间,独立而自足,那是语言的韵味、节奏、意境等等所编织出的一种复合体,它们是电影语言难以出色表达出来的东西,必须要通过沉静的阅读,通过灵魂的深度沉浸、想像力的积极参与,才能够窥见和感受到的东西。那是一个关涉自然、生命、爱和死亡的巨大而深沉的主题,有着十分丰厚的蕴涵。 但这里我并不想谈论这些。我只试图在文字阅读层面上进行某种粗略的“技术分析”,简单介绍一下作品在微观层面上的精雕细刻,严谨细致。正是在这些最基本的元素上,它出色地印证了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所应该具备的特质。 充满质感、画面感、同时又具有浓郁的象征意味的语言 我们随意摘选小说中的几处,就足以看出这种素质。 这是小说开始部分,还未从丧父之痛中解脱出来的艾达,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经常,她从书上抬起眼睛,视线扫过田野,越过连绵而迷蒙的群山,望向远方冷山那高高隆起的蓝色山峦。坐在椅子里向外看,可以找到与她当前心境一一对应的所有主要色调与图案。一夏天,放眼窗外,通常给人昏暗和沉郁之感。从窗子飘进来的潮湿空气,满含着腐败和生长的气息,在眼前迷茫朦胧而又琢磨不定,那感觉好似用望远镜遥望远方。湿气对视觉的影响有如劣质的镜片,使距离和高度增大或缩小,空间感随时变换。透过这扇窗,艾达领略了各种肉眼可见的湿气的形态——轻薄的阴霾、山谷中的浓雾、碎布片一般悬在冷山山腰上的朵朵云雾,还有整日不停地倾泻而下的灰色雨水,像是天上挂满了一股股的破麻绳。” 这是英曼终于寻找到了艾达之后,两个恋人第一次发生肉体之爱的一段描写: “她转过了身,背朝英曼,紧张而尴尬。然后,她脱下了衣服,将它们抱在了胸前,朝英曼半转过身来。英曼用毯子围在腰间,坐了起来。一直以来,他像一个死人般活着,而此刻生活展开在他的面前,触手可及。他探身上前,将衣服从她手中拖开并把她拉到自己的身边。他将掌心放在她大腿的侧面,然后把手向上滑向她的腰间,前臂停留在她的髋骨上,用指尖触摸着她后腰的浅窝。他的指尖向上移去,一节一节地轻触着她的脊椎骨节。他抚摸着她的胳膊内侧,将手沿着她的身侧向下滑去,直到她平滑的臀部。他将头低至她柔软的腹部。然后,他亲吻着那里,她闻起来就像栗子木的烟味。他把她拉向自己,拥着她,搂着她。她将一只手放在他的后颈使他更紧地贴在自己的身上,然后,她用自己白色的手臂环抱住他,似乎直到永远。” 这是小说最后,英曼中弹死去时的一段: “她跑到躺在地上的男人旁边逐一查看,最后,她发现了同他们隔开一段距离的英曼。她坐下来将他抱在自己的大腿上。他想要说话,但她示意他安静下来。他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他做了一个灿烂的梦,梦见了家乡。一汪清凉的泉水从石缝中涌出,黑色的土地,参天的古树。在他的梦中,时光似乎同时出现,所有的季节重叠在一起。苹果树上硕果累累,然而奇怪的是树上仍花朵盛开,冰冻结在泉眼的边缘,秋葵绽放着黄色和栗色的花朵。枫叶像在十月那样火红,玉米尖上结出了穗状花序,放满了东西的椅子被拖到客厅的壁炉前,南瓜在田垄上闪闪发亮,月桂爬满了山坡,沟渠两旁长满了凤仙,山茱萸上绽着白色的花朵,而紫荆上颤动的是紫色的小花。一切都一同出现。还有白色的栎树,大群的乌鸦,或至少是乌鸦的灵魂,它们在高枝上舞蹈、歌唱。” 多长时间了,我们已经疏离了这种充满质感、画面感、同时又具有浓郁的象征意味的语言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本来是最基本、不言自明的常识,但近年来却每每被作为一个重大的命题,在各种场合被严肃地讨论。原因是太多的作品,都在动摇这种认知。在许多作家甚至是知名作家笔下,我们读到了那么多粗糙、浮夸、芜杂、生硬、语意含混、毫无节制的作品。《冷山》这样的作品,以其沉稳的叙述,精妙的描写,为我们树立了一种鲜活生动的标高,但同时也令我们对于自身文学品格缺失的焦灼感,变得愈发强烈了。 他把全部的生命都投入了这部小说的写作 要进入那样的状态,需要写作者拥有相当的文学才华,但更需要具备一种态度。说到底,只有具备了那种态度,才能最终获得那种能力。那是由虔敬、耐心、细致、坚韧,由对于劳动的深刻的信仰,铸造而成的一种品质。 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尺度印证了这一点。这部三十万字的小说,耗去了作者弗雷泽七年的时光。他居住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深山里,和妻子女儿为伴,以养马为生,像一位隐士。每天,他沐浴着朝晖和夕阳,呼吸着森林和草地的气息,从躯体到灵魂,都真正地深深融入了大自然之中。群山,溪流,天空,大地,每时每刻都包围着他、裹挟着他,令他切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律动。 即便对周遭的环境已经如此熟悉,他仍然不敢轻易下笔,不肯像我们的一些作家那样,喜欢讨巧、走捷径,在把握不准的地方动辄敷衍含混过去,还美其名曰“合理化想像”、“超越性写作”。接受采访时,作家谈到,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北卡罗来纳的群山之中记录生态环境:野生植物、农作物、果树和季节的变化。为了弄清楚一株植物的习性,他翻阅了许多专业的书籍。因此,他笔下的每一处局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的服饰和神情,每一片树叶、一块岩石和一棵树的姿态,都准确,细腻,生动,有一种镂刻般的质感,让人觉得可以直接拿起画笔描绘下来。整个作品细密坚实,像西方那些跨越了几个世纪的著名建筑,每一根圆柱,每一处拱券,用的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坚固的石头。在漫长的建造过程中,那些建筑师和工匠们,正是凭依虔敬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要求,最终将它们锻造成了不为时光湮没的艺术佳构。 七年间,作者把全部的生命都投入了这部小说的写作,牺牲了许多生活乐趣,很可能也忽略了对家庭的责任,令妻子无法忍受,最终和他离婚。不妨这样说,他的写作之旅,艰辛漫长,代价深重,堪比作品中主人公英曼的返乡征程。 打开那座阿里巴巴宝库的钥匙,仍然是翻开书页的那样一个简单动作 围绕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所发生的故事,其间传递出的耐心、细致和坚韧,对今天的许多写作者来说,仿佛一个神话。它们似乎只应该发生在更古老的时代,对于今天来说,则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合时宜的举止,一个人们口头上给予称赞但并不打算认真效仿的行动——因为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这个时代惟“效率”马首是瞻,崇尚速度的美学,写得快,产量高,才是本事,因为似乎只有如此,才有望从读者的有限的注意力中获得一些份额。更确凿的是,只有如此在经济收益上才是划算的。大家比的是作品的字数、发行数、稿酬收入,这是一个以数量为中心的维度。既然如此,很少有人肯花上七年的时间,精雕细琢,写一部三十万字的作品。在市场之手的推动下,大家大干快上,乐此不疲。曾见某位女作家撰文,声称自己一年就写了几个长篇,还捎带着写了多少个中短篇,同时也没有耽误国内外的旅游,洋洋自得之意充溢言辞间。 但这又能够说明什么呢?文学有自己的尺度,比的是作家目光的敏锐,是对生活探测的深度,是心灵的重量和厚度。那些背离了这样的宗旨的东西,尽管有可能因为迎合了社会上某种浮泛短暂的关切而得以风光一时,尽管可能给写作者带来不错的经济收益,但最终只会是天空中的一片浮云,水面上的一缕涟漪。 耕耘然后有收获,付出然后谈回报。覆盖生活的广大区域的这一条准则,同样适用于写作。价值是劳动的内在凝结,心血投入多,认真切磋打磨,作品感染人、启迪人的力量也就更充足。投机取巧,耍弄小聪明,将永远无缘于杰作。许多作家没有耐心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包括自己的内心,也就难以捕捉心灵的律动,描绘生活的准确面貌,充斥纸页的,便常常是似是而非的感受,令人疑窦丛生的细节。如此这般,自然就难以把握存在的本质,难以进入其最深沉的蕴涵。这不但会失去读者的信任,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民间有俗话:宁要鲜桃一颗,不要烂桃一筐。在抱怨自己的作品遭遇读者冷落的时候,不妨转换一下角色,想想这句话吧。毕竟,老天是公正的。在这点上,《冷山》也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一个并不时髦的题材,一个偏居深山一隅的无名作者,却能够一夕扬名,所向披靡,凭依的正是作品内在的艺术魅力。即便从市场上,它也获得了巨大回报,长时间高居畅销书排行榜便是佐证。商业时代惯于鱼目混珠,大量的赝品次货被吹嘘得天花乱坠,但只要是真正的珍珠,熠熠光华也总会闪耀,不必担心会被长久遮蔽。 有人不无遗憾地谈到,这部作品生不逢时,诞生在一个影像代替文字成为了时代宠儿的环境里,人们没有足够耐心品味文字的魅力,因而该书虽然具备了杰作的诸多特质,但却无缘享有历史上许多名作曾经享有的荣光。这不无道理。如果不是被拍成电影,它虽然荣获美国图书奖,怕也难以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之中。这是一个影像的时代,屏幕成为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传播利器,几位学者在央视上的一番文史通俗讲解,就能够掀起一股传统典籍阅读的滚滚热潮。不过任何事物总有自己的规定性。电影《冷山》不管拍得如何成功,它也无法传递出文学语言所蕴涵的那种韵味、魅力等等。它们是独特的,难以转译的。打开那座阿里巴巴宝库的钥匙,仍然是翻开书页的那样一个简单动作。 和历史上曾经拥有过的荣耀相比,虽然今日文学的地位、影响力等已无法望其项背,但只要文学仍然存在下去,便仍将存在着一个超越时代的衡量标准,也因而依旧会给作品评定出高下优劣。总会有为数不多的一些作品,将凭借其卓越品质成为那个时代文学的高峰,在当时特别是在后世拥有众多的仰望者。《冷山》应该属于这个行列。而对当下而言,在其文本价值之外,我更认为《冷山》的楷模作用,在于它在写作的态度上重新树立了、强调了一种标高。它是一个消逝已久的时代的一缕回光返照,复活了一种曾经广泛存在过的对于文学事业的虔诚、敬畏的态度。《冷山》应该能够启示我们的作家:如果一个人对文学写作仍然怀有信念,他应该坚守什么样的姿态。三: 我的观点一直都是基本上电影没有书好看。据说这是与《飘》齐名的史诗之作。弥漫整本书的孤独,有着一种莫名的苍凉。 当战争发生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发现自己会变得不再像自己。 Ada写了103封自私的信,而流离在战火中的Inman却因为仅仅收到的三封信,亲手将自己这个原本应该属于英雄的战士变成了一个一心想回家的逃兵,让他在战争中像野兽般流浪,而却义无返顾。即使当他回到最初的冷山时,已经变的麻木、残忍和脆弱,已不再英俊和健康;而一直等待她的Ada已经被改造得敏感,不再幽雅,不再是那个幽雅地弹琴的Ada,而是变得惊人的坚强和勇敢。虽然,战争把一切都毁灭了,当Inman中弹躺在雪地里的时候,他对伏在他身上的Ada说了最后一句话:“我回来了。”然后乌鸦扑棱棱地飞起,一些东西结束了。 冷山终归回复了往日的宁静,就像很久之前的那样,它的样子几乎一如往昔般美丽。但是,没有了Inman,Ada还是好好地活了下来,战争前的生活是再也不属于她了,她同当初等待的过程中一样地勇敢和坚强,她知道Inman也一直在朝冷山的方向义无返顾地行走。 困难中挣扎的力量,黑暗中信仰的光芒。 战争改变世界本来的面貌,这一切发生之后,人们再也回不去原来的生活。若干年后,当世界突然又变得如假象般美好的时候,在阳光下晒着小麦色皮肤的人们,心里的伤疤还是会在日光在暴露,有时它们隐隐作痛,提醒我们曾经失去的太多,希望今后一切都好。 记得我在看《冷山》的电影时,看到这么一幕: 救了Inman的老太太抱着只雪白的山羊轻轻爱抚,说:“山羊是人类最好的伴侣。它们给你羊奶,也给你安慰。”一边说,一边用右手尖刀利落地切进山羊的脖子。羊血汩汩而出,淌了一碗。白色的小动物软软躺下,甚至没有哀鸣一声。老太太把羊血搁到一边,伸手继续抚摸山羊的头顶。“You are a real beauty.”她说。表情和语调,都是如假包换的怜爱。 也许,时光带走的是永恒,而永恒带走了我们的世界里所有的美丽和辉煌,那么,留下的就只有孤独。四:故乡是萧乾笔下的枣核,故乡是余光中诗中的邮票,故乡是鲁迅儿时的百草园,故乡是北平城之于林海音,故乡是沈从文的边城,故乡是美君魂牵梦绕的淳安。相对于少小离家的游子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常常见诸于各种佳作名篇,终生守望故土的人们对故乡----即家园的情感的抒发却往往被弱化为单纯的风景描写,乍看上去,总有些不痛不痒之感。《冷山》作为1997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则成功地摆脱了这一魔咒,将作者对家园的情感揉碎细化,如绵绵细雨般缤纷见诸于笔端。 不知是何故,也许是受了同名电影的影响,大量介绍及书评都将《冷山》诠释为一部爱情史诗,然而,我看来,《冷山》是一部关乎家园、关乎生活、关乎希望、关乎奋斗的故事,它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情感,阐明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其次才是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夹杂了爱情的不朽。 《冷山》以南北战争时期的北卡为故事背景,分两条主线进行阐述,一条是南军逃兵英曼历尽千辛万苦返回家乡,另一条是富家女艾达在失去所以依靠后,在勤劳贫苦女孩鲁比的帮助下重建家园。无论作者如何渲染战争的残酷性和英曼身心所受的重创,甚至是借一位逃兵的话“我当初是自己选择参军的,现在只是我的选择改变了”,都无法为英曼的行为开脱。然而必须负责任的行为却在作者的慢慢阐述中得到了我的理解。作为人,英曼有着趋利避害的本性,看到维西要杀劳拉时,英曼本能地知道,逃兵身份使然,他必须离开,然而,正义感却让他卷入了麻烦,救了劳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劳拉的家中他顺走了劳拉奶奶的早餐,这是英曼唯一没有主动付钱的一次----无论怎么看,他救了劳拉的命,他的行为都足可以抵偿这顿饭。在以少敌多、抵挡凶恶的北军、帮助孤苦的年轻寡妇萨拉后,英曼也产生过留下和萨拉一起生活的念头,这多少算是精神上对艾达的背叛,虽然他最终依然选择离开。不难看出,英曼算不上一个标准的硬汉形象,他只能算得上一个好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好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由本性出发的,而也就是这些人的最质朴的本性,让英曼选择离开军队,逃回冷山。崎岖山路,漫漫旅途,从夏至冬,跨越寒暑,英曼每走一步都必须拖着受伤的身体、靠双脚完成,加之食物不足,和随时随地面临的被追捕和杀戮的危险,英曼所承受的痛苦是语言难以尽述的,面对这一切,除了从小在山中生活、冷山寄予他的野外生活经验之外,唯一能够支撑他继续前行的只有期翼和信念,而作者正是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通过对环境恶劣的描写来反衬英曼的信念之坚强,从而侧面刻画家园的美好,并借英曼的所闻所想所说,叙述作者自己对冷山中平静生活的向往。 作者的另一位“喉舌”是贫苦出身的姑娘鲁比,与英曼一样,她也是在冷山中出生长大的,这位率真却懂事、勤劳坚毅、外冷内热的handsome girl甚至要比女主角艾达更得我的喜爱,由于经历原因,她几乎是像个“野孩子”似的长在山中的,而也正是因为这样,她对冷山的了解和热爱比英曼更胜一筹,在她看来,易物交易远比金钱交易来得靠谱,人们应该心满意足地守在家里,不安分守己是从古到今许多坏事的根由。这在部分程度上虽有失偏颇,但在特定时期----战时,却条条都是真理。很难想像,如果没有鲁比,艾达的生活将陷入怎样的绝境,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小姐,生活的全部便是读书、画画、弹琴,于是,当父亲突然离世,雇工迫于战争离开时,她便根本无法应对农场上的一切。生存是摆在眼前的,在鲁比的帮助下,从学会搅黄油到去农田时不带书,从劈柴、犁地到卖掉钢琴,从在鲁比的监督下被动工作,到想尽办法独当一面,从留下马车为自己离开冷山留下后路到下定决心居住在冷山,艾达的经历不仅体现了外乡人对冷山的热爱,更可以看作一部从小女孩到女人的成长史。前者是作者为了表现自己对冷山的热爱而着力描述的,而后者则更多是我自己努力追寻的。也许是与自身的经历有关,艾达的成长远比英曼的旅途对我更有吸引力,不得不承认,艾达教会了我很多,她让我懂的了如何在工作、家务的同时享受生活,也让我懂得了必须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负担起家务、承担起职责。同样成长进步的当然也有鲁比,在艾达的影响下,这个不识字的姑娘慢慢地也开始了对书的喜爱和对故事的热衷,出去劳动前,她转回身,主动要求艾达念一段书后再走。写到此,我竟隐约体会到了一种类似于中国儒家似的折中思想,体会到了生活与生存应有的平衡,正如羊婆婆,她爱羊,我相信她对小羊的抚摸是出于爱,然而,接下来地却是突然之间的一刀----羊婆婆爱羊,可她同样也需要这些羊来生活。 也许是因为作者对爱情的弱化,我最终竟没有特别纠结于英曼的死,仅仅是因他才回到家乡几天就不得不离开,仅仅是因他才真正得到艾达的爱就要投入死神的怀抱而感到有些淡淡的惋惜,然而,这丝淡淡的惋惜又在看到艾达生下了英曼的孩子、鲁比原谅并接受了斯特布罗德并和几个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后得到了彻底的欣慰和释然,而这也印证了羊婆婆的话----痛苦在我们心里,不像幸福那样会长久停驻,这是神赐予我们的一种天赋,是他眷顾我们的一个标志。在《冷山》中,羊婆婆是位不出世的哲学家。 读过后,我觉得《冷山》多少与《朗读者》有些类似,都以战争和爱情为基调,可主要写作目的却绝非爱情或战争,一种淡淡的情愫溶于书卷,不仅需要慢慢读,细细体会,且其中丰富的感情既难总结,又难尽述,若想明白其中的妙处,只有自己读书。
他----石明松,仙桃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助理农艺师, 中国水稻学会会员,国家级中青年专家,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地、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一九八五年十月,金秋时节,“光敏感核不育水稻”鉴定会在仙桃市召开。石明松,这个黑黑的高大汉子,走上了讲台,他侃侃而谈,细密的汗珠从他过早秃了顶的头上沁了出来…… 他的报告受到了与会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领导的高度评价,十位来自省内外的遗传学权威和水稻专家,在“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的鉴定书上签了字。 鉴定书指出:“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既便于配制杂交组合,以利用杂种优势;也可用于选育常规品种,从而有可能加速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的新组合和新品种。这个项目的进一步研究,还将丰富水稻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光周期理论等方面的内容,是继我国水稻矮化育种,杂交水稻成功后的第三次重大发现。目前,国外尚未见报导,在国内具有先进水平。” 《文汇报》等十多家报刊、电台和电视台,相继报导了这一喜讯。 特地从北京赶来湖北仙桃参加“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成果鉴定会的农牧渔业部副部长朱荣,代表农牧渔业部向石明松表示祝贺。 此时的石明松,握着朱副部长的手,热泪盈眶,那艰难跋涉的一幕幕场景在脑海里闪过…… (一) 一九五九年,广东的黄耀祥成功地培育出矮杆系列水稻;一九七三年,湖南的袁隆平,利用自然不育株的特性,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但是,怎样利用不育株来改良粳型稻种,在国内外还是空白。虽然这是摆在专家面前的一个难题,而石明松----一个仅有中专学历的农业技术员却紧紧盯上了它。 不育株,这个水稻家族中的“怪胎”,是自然变异的产物,数量极少,多少年,多少人都难以发现一株。 从一九七一年起,石明松就开始以最密的经纬度在沙湖原种场的两千多块地,四千多亩田中仔细寻觅。 他在稻田里跋涉、寻觅。在几千亩田寻找一棵不育株,犹如大海捞针!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星期过去了,仍然没有结果。 他在稻田里跋涉、寻觅。四千亩田的路径有多长?仿佛一座珠穆朗玛峰。然而,他不感到疲倦,仿佛故乡的浪子寻找归家的路,处处是那样熟悉,处处是那样陌生。 一九七三年的秋天姗姗来迟,石明松又在一大片“农垦58”晚粳田里开始了“搜索”。一株水稻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走上前用手一摸,那上面稀稀疏疏地结了几颗种子,大部分没结实。这是不是不育株呢?石明松躬下腰,仔细地进行着鉴别:杆高,叶片大,谷粒干瘪瘦小,呈乳白色----典型的雄性不育株。石明松激动得仿佛父亲见到了失散的孩子,用手上下抚摸着,口里不住地唠叨:“不育株啊!不育株,我石明松找你找得好苦啊!” 这一年,他一共找到了三棵不育株,三株谷穗上才长了三十几颗种子。 这是比生命还珍贵的种子啊!他不知放哪里才好。放到柜子里,怕成了鼠爷的美餐;放到瓦罐里,担心孩子打翻;放到衣服口袋里,又怕洗衣时搓坏……他想来想去,只好用一根铁丝将种子吊在屋梁上,谁知他晚上一看,老鼠竟然顺着铁丝走了下来……老石只好把种子藏进枕套里,让那绿色的小生命,伴着他进入绿色之梦。 杨柳绽出了嫩绿的芽儿,浸种的季节到了。没有恒温箱,他又怕种子直播后被老鼠吃掉,于是,他做了三个小纱布袋子,装上三十多颗种子,湿水后,放在自己贴身的衬衣口袋里,人体成了恒温器。种子播下去了!播下了老石的希望!有人作过试验,一粒种子的力是发芽力自重的一千倍,这种潜在的顽强的生命力,多像石明松的性格。 生物的自然选择近于残酷,那三十多粒种子,并非粒粒珠玑,只有一株保持了它的不育性。 ----探索者的第一步,好艰难。 石明松穿行在三百多个小区间,记下了上万个数据,然而,五个春秋过去了,形成不育的奥秘仍像一个幽灵,飘忽不定…… 没有谁交给他这项科研项目,路是他自己选的;也没有法定的科研时间,他挤出了带着露水的早晨,挤出了闷热的中午,挤出了挂着星星的夜晚,一有空,他就蹲在田里,入迷地工作起来…… 一天深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只几个小时,平地积水两尺多深。天刚泛亮,石明松顾不得搬家具,抓起一个脚盆,就冲进了雨帘中----他惦记着他的不育株。秧苗才栽下去半个月呀!万一被大水带走,几年的心血就全毁了!等他赶到田边时,只见白茫茫的水一望无边。石明松差一点跌坐在水里……突然,他看见远处的水面上露出一截系着蓝布条的竹竿,那是他做的标记,那是他的试验田。他欣喜若狂地扑进水田里,在水底用手摸……秧苗还在!秧苗还在!石明松把一蔸蔸秧苗小心地拔起来,放在脚盆里。水退了,秧苗又顺顺当当地“回了娘家”,可石明松却大烧大冷了好几天,嘴唇上起了一圈圈水泡泡……经过几年的试验,探索,失败,再失败!再探索!石明松终于打开了进入绿色王国的第一道城门。经过多次测交试验,他捕捉到了产生不育遗传学的原因,是晚粳自然不育株的自身突变。 这种自身突变是受什么控制的呢?是气温?肥料?还是光照?又是三个春秋,一千多个日夜,他先后六次往返于仙桃和海南岛,做了一百多项次试验…… 经过试验,石明松排除了气温,肥料等因素对形成不育自身突变的影响,他把注意力紧紧盯在了光照上。 他火急火燎地和同伴们赶到了光照充足的海南岛。南国的育种生活十分艰苦,每年夏秋,温度常在35-40℃,人们喘气都吃力,石明松和他的同伴们每隔五天插一次秧,以验证光照对形成不育自身突变的影响……为了获得满意的材料,就是蚂蝗附在腿上吮血,他们也全然不顾。海南岛的蚊子也是凌厉可怕的。当地流传着一首歌谣:“三个蚂蝗当裤带,百个蚊子炒碗菜。”老石浑身上下被蚂蝗和蚊子咬烂了,夜里躺在床上奇痒难熬。由于过度劳累,又缺营养,他好几次晕倒在田边。同伴们把他抬到树阴下歇息,他坐一坐,喝口水,又开始了工作…… 回到原种场,为了方便观察,老石只身一人搬到了试验田边的一间牛棚里居住。肚子饿了,就到村里去吃“碰饭”;身上脏了,就在水沟里打个滚。他的时间观念极其淡薄又极其严格,常常因连续工作而误餐,而失眠,但为了实验和积累数据,又是争分夺秒,夜以继日…… 石明松,这个小小农场的技术员之所以成了闯入绿色王国的骄子,是因为----他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二) 石明松不仅是个百折不挠的探索者,也是一个舍得一切的忘我人。 在石明松的寝室里,挂着个条幅,那是他从农校毕业时老师的赠言,多年来,他把赠言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学农技的,就要在农业上干一番事业。” 为了“干一番事业”,毕业那年,石明松放弃了在荆州农展馆的舒适工作,自己挑着行李,徒步来到了联合垸农场,当了农业技术员。 为了“干一番事业”,石明松成了个忘家、忘我的人。 有一天,他在家里整理一份实验材料,妻子临出工前,把三岁的孩子交给他看管。中午妻子回家时,他才记起孩子。两人急急忙忙地开始寻找,房前,没有;房后,没有;邻居家,也没有……这下两口子着急了。突然,禾场上的草堆边传来孩子的哭声,他们循声找去,只见两头大水牛正在拼命厮打,三岁的孩子就在一头牯牛的脚边。妻子一见,瘫软在禾场上,石明松也束手无策了。多亏一位健壮的小伙,敏捷地救出了小孩……妻子因此病倒了,卧病不起。他惦记着他的试验,又怕上次的险情重演,于是他含着泪,把孩子妻子反锁在家里,向田野走去 …… 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三年,他在沙湖原种场选育了一系列矮杆材料,进行杂转新不育系的研究,但是,进展缓慢。在这需要勇气和精力克服科研上的高原现象时,他的肝病又犯了,不知在什么时候,血吸虫钻进了他的体内,悄悄地破坏着他的肝脏。石明松脸色蜡黄,头晕乏力,饭咽不下,茶水无味……妻子劝他住院治疗,他摇摇头,拖着沉重的身体,又走向那藏着钉螺的田里。 农技站向场党委反映了石明松的情况,场党委立即作出了三个决定:石明松立即住院治疗;每月补助石家粮食三十斤;配一名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员,接着石明松的试验干。 石明松躺在病床上,想到党组织的关怀,哪能安心治病。在病房里,他一方面整理试验数据,一方面温习过去已学过的《生物遗传学》、《生物统计学》、《遗传育种》、《植物生理》、《作物栽培》,还潜心研读了《遗传学》、《水稻裁培学》、《水稻裁培生理》等书籍,为广泛进行杂交转育的应用研究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凭着这种“钻、挤”精神,几年中,石明松在一盏小小的煤油灯下,系统地学完了大学的遗传育种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生物统计学等课程,系统地钻研了几十种国内外水稻专著和杂志,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 在闯入绿色王国的道路上,几乎处处挂着“红灯”。 没有科研条件,自己创造;没有实验用的去雄夹,自己做;没有杂交袋,用旧信封代替;没有遮光室,用煤油桶遮光;煤油桶坏了漏光,就用泥巴糊起来再用; 没有种子储藏室,全家五口人挤到十平方米的小房里,腾出一间来装种子…… 十月,阴雨连绵的十月,石明松望着从大田里选回来的一批单株种子犯难,要是再下几天雨,种子无法晒干,要不了几天,就要全部霉烂……要是有个烘烤箱该多好!他想到了用锅“温”……这是细活,火大了,要“温”熟;火小了,“温”不干……他叫醒了熟睡的妻子…… “你发烧,能行吗?”“不要紧!我不识字,只能帮你这点小忙。”炉火映红了石明松和他妻子的脸,这对出生在江苏如皋的夫妻,边“温”种子,边讲起故乡梁红玉在金山上为丈夫韩世宗擂鼓助威的故事。石明松动情了,激动地对妻子说:“你就是为我助威的‘梁红玉’!” 没有科研经费,从自己家庭收入里挤;他挤掉零用钱,生活过得十分节俭,却舍得花钱买试验用品。 有一天,不懂事的孩子指着囤在家里的谷种说:“爸爸,这么多谷,为什么不拿去换钱?”“那是谷种,谷种,爸爸的性命根子,不能卖!”“爸爸坏!爸爸坏!爸爸只想种子,不管儿子!” 是呀!在石明松的心里,种子比儿子贵重。 没有助手,动员全家兵上。也因此,他家里得了个“科研之家”的美称。试验面积扩大以后,石明松一个人忙不过来,就把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三个孩子都带下田。老大、老二搞人工授粉;六七岁的小儿子扛着竹竿,跑来跑去赶麻雀,妻子负责晒种选种。 石明松的大儿子新华,八一年高中毕业后没有考取大学,儿子想复读后再跃“龙门”。此时,石明松对“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的研究已进入紧张阶段,他动员儿子放弃复读后考大学的机会,当了他的助手。儿子理解父亲,他在试验田边搭了个小窝棚,肩负起帮助父亲做观察记录的工作…… 想到这一切,石明松感到有些对不住妻子和孩子。在妻子面前,他是个不称职的丈夫;在孩子面前,他是个不合格的父亲;而在祖国母亲面前,他是个无愧的儿子。 石明松,这个硬汉子有能力忍受跋涉中的艰难困苦,进入忘我的境界,同样,他也用百倍的耐力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冷嘲热讽。一九七八年,当他向有关部门申报“晚粳两用系”的科研项目时,被以“书上没见过”的理由而拒绝。周围也有人说他“不务正业”,“想成名成家”,是“石专”。评劳模,定职称,这些都与他无缘。这当然不能怪别人!知识分子的头上都戴着“臭老九”的帽子,谁还敢问津他们科研的事。老石顾不了这些,他只有一个信念,“我的事业和生命维系在核不育水稻上,舍此无它。” 正当石明松向峰顶攀登的时候,是党组织向他伸出了温暖的手。这温暖的手,拉着他,冲向峰顶。一九八○年明媚的春天,他的科研课题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省农牧渔业厅送来了三千元的科研费、一架海鸥牌相机和一个电子计算器。望着党组织送来的科研费和科研器材,石明松,这个忍受了千辛万苦的硬汉子,第一次流下了激动的泪……接着,市农牧局、地区科委、省科委也相继派来了“援兵”……不久,又成立了有湖北农科院、武汉大学、华中农学院等单位参加的协作组。协作组成了石松明向顶峰攀登的“拐杖”…… 是啊!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党组织的鼓励和支持,我石明松浑身是铁也打不成几颗铆钉! 石明松,这个仅有中专文凭的农技员,之所以能够突破国家级科研项目,是因为 ----他有舍得一切的忘我精神。 凭着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和舍得一切的忘我精神,石明松在积累了20多万字试验材料的基础上,写出了《对光照长度敏感的隐性雄性不育水稻的发现与初步研究》等多篇论文,轰动了农学界,引起了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重视。 凭着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和舍得一切的忘我精神,石明松在协作组的帮助和支持下,一连攻克了“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四大难关。石明松终于闯入了绿色王国的宫殿…… 从开始寻找晚粳不育株起,十三年过去了。十三年,石明松在探索“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奥秘的征途上,走过了漫长而又艰难的路,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这脚印,记载着他那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这脚印,呈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对党的一片赤诚。 () (1988年2月10日,收到刊有此文的《党员生活》杂志,惊闻50岁的石明松同志于当日不幸遇难。我和本文的另一作者秦明星同志,献花圈以寄哀思,焚杂志以示痛惜。)回答者:zhou662181 - 试用期 一级 5-18 04:06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好50% (0) 不好50% (0) 其他回答 共 1 条1、 整理一块不会长期潮湿,排水良好的陆地。为了日后灌溉方便,最好也要接近水源或有水管可以到达。 2、 选择适合当时天气的蔬菜种类,例如:夏天炎热天气中,杏菜及空心菜很适合。 3、 注意所选蔬菜的成长日期、收割时间是否符合需求。 4、 工具:可以挖土或翻土的锄头或铲子;可以拨土的耙子。 种子或苗种 1、 通常在专业的种子行购买种子或苗种会较便宜。 2、 如果是在园艺店或卖场所购买的种子,其包装纸上都会有种植时间的指导。 注意:上头的指示未必适合您的种植区的气候!有些包装甚至是从日本进口的其所指之种植时间当然不适用於本地。 播种 1、 先将土翻好,让土晒晒太阳。 2、 撒下种子前将翻好的土整平,并将太大的土块敲碎,使其土块直径约小於5公分,但也不要太细。 整好的土不要再踩在上头,以保持土壤的疏松、透气。 3、 将种子撒在土让上头,不要太密,以免妨碍日后成长。 4、 撒好种子后,用耙子轻轻的将土拨动,让种子可以被土轻轻的覆盖,也可防止麻雀来啄食种子。 5、 浇水 栽种 1、 有些种类的蔬菜(例如:西洋莴苣、黄秋葵等)必须间隔很大,因此在撒下种子后,幼苗长高至约10公分时,必须移植到较宽阔的土地上。 2、 也有些种类的蔬菜很难撒种发芽,可以直接购买苗栽回来栽种,例如茄子。 3、 依照播种时的整土方法,将土让整理好,有些种类的蔬菜则必须先将土整理成垄起或沟状。 4、 种植时不要太深,以可以覆盖其根部为原则。 5、 浇水 灌溉 1、 可用洒水的方式,但不要用很强的水柱冲刷土壤或植株,可接上莲蓬头状的洒水器。 此法可以让蔬菜的叶子同时洗去尘垢,也较节省水,但较不持久,所以要比淹没法次数多。 2、 也可用淹没的方式,引水将所有土壤淹没后,并立即让水退去。其目的是要让所有土壤充分潮湿。 一般种植较多时可用此法,以确保所有土壤都能同时浇湿。 3、 多久灌溉一次?要视天气与土质而定。 在炎热的天气中,若是洒水的方式可以2-3天洒水一次;淹没的方式则5-7天。冬天则分别为5-6天及7-10天。 施肥 1、 可以施用化学肥及有机肥。 2、 施用化学肥较便宜,效果短,迅速见效,但容易因为施用过量而造成植株受伤。施用时尤其不能让肥料黏附在叶面上,否则极容易造成叶面受伤。 3、 施用有机肥效果长,也较不会造成植株受伤。 可以在种植前翻土时,将有机肥料混在土壤中。 4、 也可利用自制的堆肥混入土壤中,既经济且可以改善土质。 除草 1、 在蔬菜园里很容易滋生杂草,要将杂草拔除,才不会和蔬菜夺取养分 2、 拔除杂草时,要注意有些杂草已经长出种子且已成熟,尽可能不要让这些种子又掉落在菜园中,而且也不要把这些有种子的杂草拿来制作堆肥。 病虫害 1、 种植时要慎选蔬菜种类及时机才能减少喷药。 2、 9、10月种鹅菜、格林、芥菜天气因素非常良好,不需喷药。 3、 12-2月牙虫、毛毛虫多,尤其是格林、白菜、芥菜、青江菜、包心菜等 4、 有些蔬菜天生就不容易遭受虫害,像鹅菜、莴苣、空心菜等有白色乳汁的菜类。 5、 若有足够时间,而且种植数量不大,可以用手将毛毛虫抓起来,通常在清晨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毛毛虫正努力地啃食蔬菜。 6、 若非得已一定要用农药,最好到农药行问清楚用量及使用方法,并注意喷药时的措施及喷药后的安全期间。 7、 并非每一种病虫害都是毛毛虫所引起,有些是病菌所引起,若有这类的情形,可以摘取受虫害的叶子到专业的农药行询问(有些农会有附设农药行),并要将拔除的有病植株隔离,不要用来堆肥。 sasas 收割 1、 一般蔬菜收割时是用刀子从根和叶之间切除,不能离根太远,会造成叶子脱落,也不要保留太多根部,这样下锅前就不需再切一次。 2、 收割之后要将土留在土里的根部拔除,并将土壤翻松,让太阳照射几日,有利於下一次播种。 3、 有些蔬菜可以收割多次,例如:番薯叶、龙须菜、黑迪仔、九层塔,可别一次收割之后就将它连根拔a参考资料:asasa
找到一篇类似的,但愿对你有用!:)《现代花卉栽培新技术应用》摘要:随着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对美的享受日益突出。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过程中,美化环境,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增加花卉色彩,推进花卉产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乃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区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西藏花卉引种与高效种养新技术研究与示范,总结出西藏花卉引种与高效种养新技术,供参考与应用。关键词:现代花卉栽培新技术应用中图分类号:$68花卉是色彩的来源,也是季节变化的标志;是一种有生机的艺术品,也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结晶;是园艺绿化、环境美化的活材料,也是用来点缀居室、居民区、旅游景点、会场布展等公共场所的素材;是提升西藏产业结构、带动农牧民增收的新兴产业,也是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1 现代育苗技术1.1 智能温室育苗利用智能温室的现代化设施设备,通过对温、湿、光及c02的自动调控,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用穴盘播种,营养钵扦插,机械化嫁接等育苗手段,不仅能满足花卉幼苗对温、湿、光及COz的生理需求,提高育苗的机械化程度,而且具有省工、省料、繁殖周期短、成活率高等特点。智能温室育苗其主要优点:一是能创造适宜的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和良好的温光条件;二是能加快分株、扦插、嫁接后幼苗的伤口愈合;三是一年四季均可育苗、不受季节限制、苗床周转快、生产效率高。据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近两年试验与生产示范,采用连栋智能温室育苗,比常规育苗节省工料8=5%左右,成本降低40~60%,种苗成活率可达90—95%,而且幼苗株型整齐健壮,叶片肥厚,根系发达,种苗商品率可达到95以上。1.2 电热温床育苗电热温床育苗是冬春季快速育苗的方法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增加苗床培养土温度。利用自动控制仪调节温度,可为种子萌发或扦插条生根提供最适宜的土壤温度条件。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原七一农场)1986年应用电热温床扦插繁殖月季,其结果表现发芽生根快、成活率高。采用电热温床加小拱棚遮萌育苗,床温比一股室温高2~3~C以上。不仅发芽快,成活率高,幼苗的根系生长迅速,地上部分生长缓慢而充实,而且可培育苗壮。同时,扦插繁殖时能加速插条伤口愈合、促进生根。电热温床育苗靠自动控温仪调节苗床温度,操作简便,设备可连续使用多年。2 组培快繁技术2.1组织培养组织培养就是应用无菌操作技术,培养植物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使其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生长和发育的技术,又叫无菌培养或离体组织培养。组培快繁技术繁殖快、用材少、遗传性状稳定;而且能解决花卉在无性繁殖过程中易产生的病毒危害,可大幅度提高种苗质量和商品率。通过分离茎尖、芽尖、根尖、胚芽、叶片、鳞片、花粉等,接种在三角瓶等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利用植物细胞的再生能力,在适宜无菌的条件下,长出不定芽或不定根,使之形成一株新的完整植株。组织培养是进行植物快繁和保存种质材料遗传性状以及对花卉种苗进行脱毒的一项现代繁殖技术;也是研究植物细胞、组织的生长、分化和植物体器官形成规律的重要科学手段。我区组培快繁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已用组培快繁技术先后培育出兰花、菊花、香石竹、君子兰、大花萱草、非洲紫罗兰、百合、月季、一品红、唐菖蒲、草红花、风信子、水仙、仙客来、非洲菊、卓玛花等优良花卉。2004—2005年,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园区办与自治区生物研究所组培室合作,组培一品红、香石竹、非洲菊、蝴蝶兰、满天星、长寿菊、八仙花、洋桔梗、草红花等1O多种花卉试管苗成功,为西藏花卉商品化生产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常用花卉诱导分化培养基选用详见表1。表l 几中花卉诱导分化培养基参考表2.2 组培快繁的优点2.2.1 能保持原有品种同有的遗传性状和特性。2.2.2 节约繁殖材料。采集一小部分分离组织就能繁殖出大量花苗。2.2.3 繁殖速度快。用“一品红、蝴蝶兰”等分离组织作培养材料,在适宜条件下经过离体培养,接种后15— 3O天开始组织分化,一年内可繁殖大量的优质种苗。2.2.4 节省土地。组培快繁技术是在室内将分离组织置三角瓶或试管内进行培养的,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一般30m2的培养室就能摆放上万三角瓶,可繁殖大量优质花卉种苗。2.2.5 去病毒。目前许多花卉病毒较为严重,直接影响观赏价值;组培可进行苗木脱毒,使之成为无毒苗。2.2.6 复壮品种。对于长期使用无性繁殖,并开始退化的花卉品种,采用组培快繁,可使个体遗传性状得以恢复。3 花卉生长激素应用花卉生长调节剂,是指能调控花卉生长,开花、休眠、萌芽等过程中人工合成植物激素的总称。这类人工合成激素在植物体内对植物生理功能和形态变化起着重要作用。3.1 常用花卉生长调节剂3.1.1 植物生长素,主要有吲哚乙酸(姒),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等。植物生长素主要具有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生根等作用。萘乙酸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生长调节剂,能促进苗术生长和开花,促进插条发根,并可防治落花落果。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04年试验示范,温室扦插“一品红”用500t,e,/g浓度萘乙酸(NAA)快速浸蘸,对促进生根、提高扦插成活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3.1.2 生长延缓剂和抑制剂,主要有比久(B9)、多效唑(PP333)和矮壮素(ccc)等,具有延缓或抑制植株或枝条生长等作用。比久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生长延缓剂,可作矮化剂、座果剂、生根剂和保鲜剂使用。应用在花卉上,可使花卉矮化粗壮;同时具有防止落花,促进座果,诱发不定根形成,提高抗寒力等作用。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花卉生产应用5%多效唑(PP333)可湿性粉剂喷施,对防止茶用花卉,特别是“金桔”落花、促进座果,诱发不定根形成,提高冬季抗寒力起到了显著效果。矮壮素具有抑制植物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的作用。喷施矮壮素,可使花节间缩短,植株矮化,茎秆变粗,叶片增厚,叶色亮丽。并有增强植物抗旱、抗寒等作用,因此常用于菊花、大丽花、杜鹃、牡丹以及盆栽葡萄等花卉的矮化处理。3.1.3 生根粉(ABT)。ABT是一种高效、广谱性的生根促进剂,西藏6~7月份园林绿化应用较广。一般海棠砧木嫁接扦插育苗成活率可达80~90%。“1号生根粉”主要用于玖瑰、米兰、海棠、佛手、罗汉松、雪松、银杏等;“2号生根粉”主要用于月季、茶花、桅子、杜鹃、菊花、蔷薇、倒挂金钟、石榴、小叶黄杨等;“3号生根粉”用于苗木移栽时根系恢复,提高成活率。3.1.4 三十烷醇。三十烷醇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生长调节剂,不仅具有提高种子发芽率和促进插条生根以及促进花芽分化,多开花,多结果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增加叶绿素含量,使叶色加深并能使叶片增大。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进名贵花卉后,应用0.5/_tg/g浓度三十烷醇喷施,不仅能促进花卉花芽分化、多开花、多结果,而且明显增加了叶绿素含量,使叶色加深和叶片增大。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花卉上应用的效果3.2.1 促进插条生根,有利快速繁殖。萘乙酸、吲哚丁酸等生长素,配成适当的浓度,应用在一些不易发根的花木上,有较明显的促进根系生长的作用。春季温室扦插葡萄条,将插条基部放入1000btg/g萘乙酸溶液中浸泡3~5小时,取出立即扦插。扦插后50天调查,发根率比对照高出约l倍。又如将桂花嫩枝的插条浸入浓度为500/_tg/g的吲哚丁酸溶液中,5分钟取出,凉干后扦插,可提前发根。再如玉兰,再生能力差,扦插生根困难,剪取嫩枝放入2oot,e,/g萘乙酸溶液中浸泡24小时再扦插,可促进生根成活。实践证明,茉莉、米兰、含笑、橡皮树、五色梅、罗汉松、天竺葵、四季秋海棠、香石竹等多种花木,应用生长素调节后,对促进生根均有良好效果。3.2.2 促进植株矮壮,提高观赏价值。应用矮壮素12“比久”处理花卉,能有效地使植株矮化,促进分枝及花芽分化。例如天竺葵定植时土壤中拌入500t-tg/g的矮壮素,植株高度可降低10cm左右,并能提前1~2周开花。大丽花、菊花等用“比久”处理,矮化作用十分明显。据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试验示范,矮壮素“比久”对一品红、山茶、八仙花、杜鹃、火棘、五色梅、百合、仙来客、香石竹、翠菊、彩叶草、鸡冠花、紫罗兰、矮牵牛、万寿菊、百日草等花木均有明显矮化作用。“多效唑”对一些花卉植株的矮化作用也十分显著,如盆栽秋菊,在其生长中期(约于8月中下旬),用浓度20ug/g的“多效唑”溶液喷洒,每隔l0~l5天喷1次,共喷两次,可使植株变矮,节间缩短,叶色变绿,茎秆变硬,此时辅之以摘心和适当施肥,即可使花型增大,花期延长,花朵艳丽。3.2.3 延长切花寿命。西藏海拔高,空气干燥,使鲜切花花期受到一定影响。插花时高原人民都希望让鲜花能多开几天,应用一些生长延缓剂,即可抑制花卉的呼吸作用,从而达到延长花期的目的。例如将香石竹花枝基部用矮化素浸泡一夜,即可延长花期2~3天。矮化素的使用浓度,夏季为50/_tg/g,冬季为l0~ 25t-tg/g。3.2.4 防止落花落果。喷洒“比久”、“萘乙酸”具有防止落花落果作用。如观叶花卉用50/J.g/g“萘乙酸”溶液喷洒,即可防止落花。又如盆栽金桔,在座果前用500/_tg/g浓度的“萘乙酸”(N从)溶液喷洒,即可抑制花芽分化,防止落果。4 BGA土壤激活剂的应用BGA土壤激活剂不同于现有化学肥料、微生物肥料、有机肥料、复合肥料、保水剂、生根粉等产品。它集保水、放水、催芽、改良士壤、供给利激活营养等多种功能于一身,除可用于正常条件下花卉种养获得养分外,最突出特点在于花卉在难以种养的恶劣条件下(如高寒、干旱、风沙、瘠薄等),能使花卉正常生长。2OO4年,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应用1:20 BGA激活剂与河砂混合基质盆栽小本花卉,效果十分良好,拉萨家庭盆栽君子兰应用BGA激活剂培养土后,春季间隔30~40天浇水,亦可正常开花,而且表现花朵大、花期长等特点。应用1:15 BGA激活剂与河砂混合基质营养液喷灌技术,进行无土草坪示范,在水泥地平面,铺5crn厚度的基质,草坪从播种到形成商品仅6o天。5 介质应用5.1 栽培介质近年来,花卉栽培所用的介质,逐渐移向使用全部无土或少土的介质。这是因为无土介质大都属于园艺无毒类型,不需消毒程序,重量轻,质量均衡,价格便宜,易于操作及标准化,但介质多数不含或少含养分,栽培上应及时施用营养液。5.1.1 树皮。西藏藏东南地区松树皮和硬木树皮,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能够部分代替泥炭作为盆栽介质。新鲜树皮的主要问题是碳氮比较高,有些树皮如察隅油桐树皮等含有对植物有害的成分,应该通过高温堆腐或淋洗降解毒性。树皮首先要粉碎,粒子直径可以大到10mm,一般的直径为1.5~6mm。对粒子的大小进行筛选,细小的粒子可作为田问土壤改良剂,粗的粒子可作为盆栽介质。木树皮作为盆栽介质,能抑制植物寄生线虫和土壤病原菌的发生。5.1.2 锯末。西藏藏东南林区木材加上后生产的锯末和树皮有类似的性质,但较易分解沉积,而过于致密则不易干燥,影响透水透气。5.1.3 草炭。又称泥炭,泥炭是古代湖沼地带的植物被埋藏地下,在渍水和缺氧的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的特殊有机物。西藏羊八井地带天然草炭资源十分丰富,为花卉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介质资源。5.1.4 珍珠岩。珍珠岩是天然的铝硅化合物,即粉碎的岩浆岩加热剑1000℃以上而形成的膨胀材料,具封闭的多孔性结构。珍珠岩较轻,通气良好,无营养成分,质地均一,不分解,阳离子代换量较低,PH7.0~7.5。珍珠岩含有钠、铝和少量的可溶性氟,氟能伤害某些植物,特别是在较低PH时用珍珠岩作繁殖介质表现明显。在使用前经过2~3次淋洗,能使可溶性氟淋火。珍珠岩较轻,容易浮在混合介质的表面。5.1.5 蛭石。蛭石是硅酸盐材料在800~l100℃下加热形成的云母状物质。在加热中,水分迅速失去。矿物膨胀后相当于原来体积的20倍,其结果是增加了通气孔隙和持水能力。蛭石呈中性至微碱性,每立方米蛭石能吸收500~650升的水,蒸汽消毒后能释放出适量的钾、钙、镁。蛭石长期栽培植物后,容易致密,使通气和排水性能变筹,因此最好不做长期盆栽植物的介质。5.1.6 河砂。河砂通常作为盆栽混合介质的组成部分。砂粒以0.2~0.5mm之间为好。河砂的容重较大,河砂的持水量和阳离子代换量较小。近几年,西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用l:20的BGA激活剂与河沙混合基质盆载葡萄等观果花卉、花苗生长健壮,取得了良好的结果。5.2 栽培介质的配制通常盆栽介质是由两种以上的介质按一定比例配合而成的。配合起米的介质在理化性状上比单一介质要好。花卉因种类、介质材料和栽培管理不同,使用介质配方亦不同,但其总的趋向是要降低介质的容重。增加总孔隙度和增加空气和水分的含量。介质配制比例见表2。表2 介质配方比侧参考表5.3 培养土和栽培介质消毒为保证花卉茁壮生长,对培养土和栽培介质消毒是极重要的措施之一。除了已经消毒的袋装介质之外,即使是一般属于同艺无毒的介质,也应在配制后进进消毒,存储使用。多数病原微生物在60℃时经30分钟蒸汽加热后即可死亡。锰、铅、锌等重金属经高温处理后可溶性增加,过多的锰会造成植物毒害,使植物生育迟缓,叶色变褐以至枯死。用氯化苦药消毒,将培养土一层一层地倒人箱中,每10cm厚为l层,每层均匀撒布氯化苦25rnl。然后盖好密闭,待氯化苦全部散发后,即可使用。西藏种养花卉多为温室栽培,定植前,将温室中午密闭3~4小时闷棚,亦可达到营养土消毒效果。
黄仁宇与他的大历史观 【摘要】:黄仁宇的大历史在国内学界产生很大的影响,褒贬参半,解读各异。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主张要以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本文试图从黄仁宇众多著作中简单提炼关于大历史观的形成原因,对黄仁宇大历史观原因探讨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大历史观。 关键词:黄仁宇;大历史观;原因 黄仁宇(1918-2000),湖南长沙人,193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战爆发后从军,进入《抗战日报》后又考入国民党中央军校;毕业后以少尉军官的身份,参加抗战,抗战结束,考取了美国陆军参谋大学,1948 年毕业,被派往国防部。但具体的工作,黄先生并不太感兴趣,按黄先生的话说,是“学习未成先习剑,用剑无功再读书”,他于是毅然在 1950 年退出军界,漂洋过海,到美国读书。这一年,黄先生已经 32 岁,他从本科开始读,到 1954 年,获得学士学位,到 1957 年获得硕士学位;但获得博士学位,则是在七年后的 1964 年,获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他相信治史从断代开始最稳当,于是读博士他选择了明代的财政问题。读过相关资料后,他发现《明实录》是一部相当完善的文献,他以每天 50 页的速度,用五年多的时间,全部将其读完。之后,曾在南伊利诺伊大学任教,1968-1980 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教授,还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1970),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研究工作。1980 年黄仁宇被纽普兹分校解聘后,专事写作。黄仁宇成为史学界少见的半路出家的史学家。黄仁宇于一番辗转煎熬之中,提出了“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他先后撰写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史学著作,如《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放宽历史的视界》、《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地北天南叙古今》、《关系千万重》等。他所阐述的大历史观,让许多读者感到新鲜并受到启示。 关于黄仁宇大历史观形成原因,有多重因素组成,具体的有三部分: 一、主观原因 1.个人经历 黄仁宇说:“我的经验,是几十年遍游各地,听到不同的解说,再因为生活的折磨和煎逼,才体现出来的。”“才越来越把眼光放大,才知道个人能力有限,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黄仁宇曾说:“我年轻时从军十年,解甲退伍之后,负笈于海外,可谓‘读书未成先习剑,用剑无功再读书’。有了这样一段颠簸之经验,自己尚在憧憬于近身所见闻的事迹之真意义。”他在总结自己大历史观生发的原因时,将之大部分归因于“命运之安排”。 典型的两个生活的例子,比较恰当的说明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与他的亲身经历与经验有关。一个是他在国民党军队当排长时,为了补充兵源,曾到乡下抓壮丁。他提出疑问:“何以一千多年和两千年来统治者不把被统治者当作人的做法,在民族解放的战争中依然存在?”对此,他的解释是关键在于“以大批小自耕农作税收基础,收入有限,无法支持现代型的政治”。黄仁宇的结论是从技术而非道德角度才能看清问题,要了解现今的中国,最少也要把历史的基点推后四百年。 另一个例子是在教学期间,紧凑的课程安排,使得他必须在短短 50 分钟内讲述两百多年的中国历史(每分钟四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我被训练成以大历史的方式来思考”。他说:“作为人师,在美国学子之前讲解中国历史,深觉得不能照教科书朗诵,尤其是每次复习考试之后,不免扪心自问:他们或她们需要理解井田制到何种程度?与他们日后立身处世有何用场?”正是在美国教书的经验,使黄仁宇具备了大处着眼、化繁为简的功夫,这在客观上促成了其大历史观的产生。在写下《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之后,这种宏观及放宽视野的观念则臻于成熟。 2.民族气量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源于一个中国人站在高度对苦难中国的深沉思考。黄仁宇认为:“大历史的观念不失为产生深度诠释的工具。1979年,中国尚未完成长期的奋斗,尚未将国家从农业官僚体系转化成现代化国家,为达成现代国家的境界,…中国将采取竞争的态势,和全球其他国家面对面,为达此目的,内部组织必须合理化。” 因此黄仁宇的立论很简单:为理解今日的中国,我们必须回溯和西方国家对峙时期,因此必须将基线往后延伸,到鸦片战争前两百多年。黄仁宇希望找到一种史学研究方法,将中国进行货币上的管理,扩大参考架构,这样才更容易看到长期的发展,黄仁宇希望中国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好。 二、客观原因 1.父亲影响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潜在的内在因素来自他父亲黄震白的教导于影响。黄震内生于湖南一个家道中落的地主家庭,清末加人了“同盟会”,先后经历了共和时期、反袁世凯帝制的二次革命时期,并经历了袁世凯死后多年的无政府状态。也许是遭遇了太多变故,黄震内逐渐养成了凡事谨慎的态度,这种谨慎给儿子黄仁宇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黄仁宇哪怕在极为冲动的时刻,也还是会像父亲一样慎行事。父亲还让黄仁宇认识到,虽然自己参过军打过仗,甚至还受到过政府的表彰,但归根结底是个历史幸存者,而非英雄。也就是说,一个人需要跳出自己的狭小世界来看历史。历史局势变幻莫测,置身其中的人往往当局者迷,只有站在历史之外看历史,才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父亲的教导不仅让黄仁宇具备了一个史学家的视野,最重要的是让他在面对自己的人生处境时,有了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一个人之所以对世间之事有情绪,大都是因为这些事情和自己有关,但如果以一种跳出红尘的“冷眼旁观”的姿态看待,就会释然很多。父亲对他的教导让他一生受益无穷。黄仁宇说:“我童年时,就已意识到父亲比同学的父母老许多,但我并不知道,父亲和我相隔的这四十岁,代表整个家庭跳过了一代,也让我直接接触中国追求现代化过程的延长奋斗,这场奋斗在他之间就已展开,在我这一生恐怕还不会结束。” 又说:“父亲如何影响我成为历史学家呢?他让我自觉到,我是幸存者,不是烈士。这样的背景让我看清,局势中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我不需要去对抗早已发生的事。”“他以间接但有效的方式灌输我,革命修辞和行动是有所差别的。就某方面来说,我的历史观来自他的教导。” 的确,黄震白所处的时代不管是引发黄仁宇的思考还是直接的教导引发确实对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的产生影响很大。 2.时代背景 黄仁宇生活的时代里,中国战乱动荡、政局不稳、摇摇欲坠的几十年,世界从“二战”到“冷战”的历史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黄仁宇不断思考短期与长期、个人与集体等中国未来命运。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背景,使他关注历史发展趋势时,不得不把视界放宽,不局限于一时一事。站在高度看待东西两方文化与各种差异,这种将东西文化相并区分糅合的看待就使黄仁宇的历史观具有了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特点。他解释之所以称大历史:“是因为只有大才能容,只有大才能找到解释得通的道理”。在中西两种文化环境中,黄仁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同时又受到美国文化环境的熏陶。正因如此,他“才对东西两方社会有了一段切身可靠的认识”。在东西方的比较中,黄仁宇看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迟滞消极,西方国家的积极变革,而且他强调“我们光是抓着两方一人一事而比较,是比较不出其所以然的”。于是,他一再申明,要在“大历史”的范畴上探讨中西历史的进程,才能厘清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明了历史发展“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 三、其他学派 1.年鉴学派 从黄仁宇先生的诸多著作中我们不难发现, 其学术思想的很多方面深受法国年鉴学派尤其是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 , 1902 ~ 1985 年)的影响。“整体史”观的概念是由法国年鉴学派第一代领袖之一马克·布洛赫最先提出的, 并经第二代领袖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努力与创造从而成为影响整个法国乃至国际史学界的一种史学范式, 即整体史观的年鉴模式。他把历史的时间划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别时间, 即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 而地理、气候 、动植物等自然环境因素则是那种长时段的结构因素 ,对中时段的经济社会运动和短时段的政治事件起着隐蔽的支配作用。可以看出, 地理学的 、或者空间的角度被布罗代尔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整体史观并不是以一种决定论代替政治决定论, 而是要求建立新的史学观念和新的研究方法,即提倡史学多元化发展。黄仁宇借鉴“长时段”概念而提出了“长时间”的概念。在研究方法上,黄仁宇同样秉承了年鉴学派所主张的跨学科、忽视意识形态、不受教条主义影响的信条。他曾总结说,布罗代尔的“整体史”(total histroy)和其“大历史”相似,都不带政治成见。需要注意的是,黄仁宇也同时深受这一学派包容多元化史观的影响,在大历史观的阐释中更多地体现了不拘成见、尊重异己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大历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2.剑桥与哈佛 以费正清为代表的哈佛学派和以李约瑟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直接影响了黄仁宇学术思想特别是大历史观的形成。哈佛学派并没有给黄仁宇可资吸收的理论源泉,但出于对他不同意的史学观念的反向思考反而提出了大历史观。黄仁宇指出:“大概西方的研究,分工过细,忽视传统中国以‘经济’为官僚主义管制的办法。”黄仁宇又说:“1970 年,我得到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的一笔研究费,前往麻省剑桥研究明代的财政 税收,受费正清教授的督导……可是在治学方法上,我们却也有根本不能融洽之处。他重分析,我主张综合;他坚持以二十年为研究的范围,我动辄牵涉一个世纪或一个朝代;他用演绎法,我用归纳法。”黄仁宇是一个注重综合的人,正是这种反面的刺激,激励了黄仁宇在研究时更主张综合和归纳,于是产生了大历史观。 与之相反,剑桥学派则使黄仁宇受益匪浅。有着经济社会史研究传统的英国,使黄仁宇的史学观念找到了皈依。尤其是与黄仁宇私交甚好的李约瑟,注重综合归纳的治史方法,正暗合了黄仁宇的学术追求。以综合归纳为主导,是大历史观作为一种史学方法所体现出的重要特点。1967年 7 月,黄仁宇接到李约瑟博士邀请参加他的《中国科学与文明》计划,之后他们一直书信联系,他给黄仁宇简介他的研究手法、他的风格和他的史观。黄仁宇说:“李约瑟不受限于任何预设的想法,也没有选择性的视野,可以在行程中看到许多精巧的发明,不但中国政府官员看不到,而且一心模仿西方的现代科学家也无从得知。经过长期观察,社会能否适应科学的问题因此浮现。在李约瑟的许多文章和演讲中,他认为中国的官僚式管理既是奇迹,也是耻辱。……我读到这些段落时,感到非常高兴。就我自己的观察,中国缺乏有效的货币管理,没有足够的‘连结环扣’来串连 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我的观察正符合院长的立论。”又说:“我在1972 年至 1973 年的一年居留剑桥……1974 年还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往欧洲大陆巡游一次。只是这样一来,我所研究的历史,包括东西两大壁垒的观察,已经不是分割当中一个小题目作分析,而是综合划时代的改变作一个大规模的比较,这样一来,无形之中已进入我日后称为‘大历史’的道途上了。”英国学术界尤其是以李约瑟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对黄仁宇的指导与交流,让其在无形之中踏上了寻找大历史观的征途。
我觉得黄仁宇的大历史观非常反映现实,这种论述方式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主要是以一个时间为基点,把各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进行梳理,还能够剖析当时一些人们的心理和态度,给人一种非常客观冷静的感觉。
天才,在于勤奋;博学,在于读书。书是梯子,他给我带来了攀登的路径。那么读了某些书籍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范文,以供参考查阅!
在阅读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之前,首先对其为何选择万历十五年这个时间十分不解,尤其是知道他的英文版书名“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译为“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时。对此,在看完第一章后,便有了解答,“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而就是这些在1587年前后被历史学家忽视的事件,让那之后的历史掀起了波澜,这些也是随后所发生历史大事件的症结所在。
本书一开章讲述的便是当时处于权利顶端的人物——万历皇帝,而写他出现最多的词汇便是“演戏”、“预习”等,十分具有讽刺意义,这位帝王8岁登极,“是一位熟悉各种礼仪的君主”,可以说也是一位符合以道德、礼仪所支撑的制度的君主。幼年时期他信任张居正、冯保,认真学习为君之道,是一位勤勉好学的君主;少年时期,开始希望摆脱束缚并独挡一面,而在其真正摆脱张居正、冯保阴影之时,又陡然发现自己仍无法自由,反而落入到另一个漩涡当中,而文官集团的泥沼比之前更胜。之后这个原本积极向上的君王便只能以最消极的态度去抵抗,这可以说是一位帝王的悲剧,他曾经也有抱负也曾勤勉,但在制度之下却无从反抗,最终成为在朝堂上的木偶,祭祀庆典中的演员,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位君王的心情,应当是“无奈”,对这种制度的无奈。
在书中,还有一个人物十分重要,便是张居正,此人在第一章的万历皇帝中便占了很大的篇幅,并且在随后的全文中都时时出现他的影子,可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线索意义的历史人物。张居正此人让看者内心十分复杂,他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他前后扶持明神宗10年,实现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获生机。然而,在黄先生的笔下,张居正却不仅仅是一个平面人物,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普通人,也拥有普通人的缺点。善于玩弄权术,对政敌心狠手辣,奢靡无度,在规劝帝王勤勉的同时又大量敛财,表里不一的性格使看者对其印象大打折扣。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即是在人生权力达到最高峰时猝然去世,如同闹剧一般,却任然将他的影响带向了他的身后,他的贡献、政策是实实在在的为当时的明帝国撑起了可以喘息的一角,而当这世间再无张居正时,这个庞大的帝国也只能一步步的走向灭亡。
文官集团是那个年代特色,也是使那个年代制度走向僵化的罪魁祸首,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文官。面对明体制下文官集团的“阴”、“阳”两重性,即人性的私心贪欲和道德伦理,张居正所在的十年新政重点便定位在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文官制度受各种环境之累,做事缺乏条理。张居正力图振作,要求过于严厉,以致抗拒横生。在他有生之日,他犹可利用权势压制,可一旦身故,便最终全面崩溃。万历皇帝显然是没有张居正式领导全局的能力,无法制衡文官集团的矛盾,他所采取的消极方式反抗立储问题,反而使矛盾更加不可调和。多少年来,文官制度已经深刻烙印在帝国的骨髓里,万历皇帝也许除了消极怠工,已经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了。
全书,著者对几个典型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侧面反应当时明王朝内部的烂创,制度的僵化已经无法阻止社会走向灭亡,道德是这个制度的中心,却也同时成为了这个制度致命的缺陷,一个以道德为主,法律为辅的国家,其崩溃的起点总是从内部开始的。黄老先生最后提出了“数字化管理方式”,如官员的绩效考核、军队的系统化管理等,以期解决这个历史的难题,然而我认为纯粹的数字化管理是不够的,我国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文背景是无法单靠数字进行规整的,这样的方式能够借鉴却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只有在人类不断的前进过程中摸索与实践,充分剖析社会,才能找到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解决方式。
看到作者如回放一般点出一个个人物,一桩桩事件,一幅幅众生相,才惊觉原来已经看到结尾了。《万历十五年》阅读结束,但是意犹未尽。将李贽安排在最后,可以想见黄仁宇先生决定将大部分力气直接进行僵化凝固的思想体系的批判同时,也借助于现今哲学成就来评价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很可惜,作者最殚精竭虑的部分是我最难理解的地方。但是,将看不懂的地方放在那,也许时隔些年,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李贽这一章,我看到了黄仁宇先生最激烈的感情流露,所以我想这也是我阅读过程中碰撞最剧烈的地方。我们古代的哲学,至少是万历及以前的和汉朝罢黜百家之间,都无法跳脱儒家正统思想,但是跳脱不了却也难加以改进,使之能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从什么时候儒家思想对于时代已无指导作用,作者没有解答,统治集团求平衡倒是和儒家愈渐迂腐是互为因果的。非常喜欢结尾的一段,真个是掩卷叹息,静坐感慨。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展望一下明天,开启新的一本。
《万历十五年》,名头很大,总觉得自己之前读过,即使没读过,也考虑到曾经读了《明朝那些事》,或许没必要专门去读《万历十五年》。
也是这次读书会,促使自己真真正正坐下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读了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包罗万象,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一方面是黄仁宇独特的写法,似乎能证明科学与艺术是相伴相生的。黄先生虽然是研究历史的,但不得不说他写这本书的方式方法是典型的工科做法,或许这也是搞研究的科学方法吧。首先他选择了一个科学研究最标准最典型的方法——排除干扰法,选择最平淡、无其他因素干扰的一年——开始研究大明王朝,或者说研究封建王朝,探询王朝兴亡的本质。其次他选择了不同个体比较的方法,从七个不同的人物视角描述了巍然耸立的王朝内部细节。最后是他选择客观真实地记录“实验”结果,不掺杂个人主官意志。尤其是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描写没有张居正的王朝运转日常,表现出黄先生很喜欢也很善于用侧面细节描写反衬主题主线。总之,黄先生的写法让我感觉到,不管文科还是理科,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样的,最终两者终能殊途同归。
另一方面是申时行的生平,好像在说读书就能够读出个宰相来。我们承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也承认每个读书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目标就是当宰相,但我们也要承认有很多人追求的是宋朝赵恒的《劝学诗》中写到的那样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因此,读了“首辅申时行”的章节,我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读书就能做大官?申时行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是在张居正的提拔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只知道他考上进士,进了翰林院,后来当了首辅。他被人评价“老成”,是因为编撰整理了本朝的历史,其实可能就是眼界开阔些,经验丰富一些,但他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得不说还差一些。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毫不影响他的仕途晋升,毫不影响他拿几千年来的经验稳住当时的王朝。真真的应了《圣经》里那句话“太阳之下没有新鲜事”。
第二个问题是京官就能管天下?这一章节里也介绍过,申时行之前的大多数首辅,都是终身在京为官,从未到地方上去任职,这不得不令人怀疑,没有基层经验能够管理好国家吗?且不说我们现在常常提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拿秦朝和宋朝来说,商鞅是变法前实地查看了秦国的风土人情,王安石年轻时不愿做京官只愿做地方县官,莫非这只是谋划改革、胸怀大志的官员的特质?
第三个问题是个人人生规划到底应该是什么?不得不说,我们现在的国家体系比封建王朝完备许多,当然也还能看出不少以往传统的痕迹,毕竟我们的历史上下五千年,还是要有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所以,个人的人生规划,还是要到历史中去寻找答案,同时要把握现实需求,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说我个人,作为研究所行政管理的一员,如果仅仅停留在以往的`“身份管理”上,学习晋升级别的政策制度,必定跟不上时代,必须看到现在是人才引领发展的时代,沉下心来到科研一线看看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才是正确的成长途径,才能找到正确的管理方法。而且,黄先生已经教了我们方法——从不同的人物视角探寻单位运行的细节——下面要做的就是用实践检验真理了。
最后呢,还想跟大家探讨交流一个问题,万历皇帝是“活着的祖宗”,而我们目前的单位,尤其是企事业单位,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祖宗呢?面对这样的祖宗我们又能够采取什么办法呢?而这样的祖宗的存在,到底预示着什么样的王朝发展局势呢?
——欲望与道德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英文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仁宇先生并非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而是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开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我不是学历史的,所谓“门内看行道,门外看热闹”,在热闹之余,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一时感慨万分,以求一吐为快。
一 历史
历史本无所谓错与对,但人们在讨论历史的时候总爱如此评论:“如果当年韩信在汉中自立为王……”,“假如元朝大军向日本进发不遇到海难……”,这些言论无法改变已过去的事实,有意义的在于总结经验,以改造未来。昆德拉所言“永远隆起的硬块”意亦如此。
历史是欲望推动的,众多的欲望组成之合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类开始住在树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猎为生,后觉得植物也不错,于是开始了种植。当然,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冲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从树上跑下来的时候,其他的强烈反对,“野兽来了怎么办?”“在地上怎么睡啊?……,这些反对和赞成冲突融合,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最初的人类公社,是人类最团结的时刻,因为那时人常常挨饿,用马斯洛的理论来说,就是人的需求还处于最低层——生理需求。要吃饱饭这统一的欲望就是团结的基石,同一团队的人必须要相互配合才能猎取到食物。但通常这仅局限于内部,在部落与部落之间,如何获得更多的食物就不再是能靠协作解决的问题,资源争斗(抢地盘)则成了更能解决问题的手段,战争和掠夺由此而生。
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需求相应而生。得到尊重变成了理所当然的追求。由于得到尊重的主体必然是个人的,这种欲望彻底破坏了团结,成员之间相互冲突,出现了社会等级。
二 道德
等级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彻底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欲望的冲突,这种用暴力或者其他强制性力量对冲突进行缓冲,这种冲突急迫地需要解决,同时胜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够长久保持,因而道德呼之而出。
道德实际上就是对欲望的抑制,是对欲望冲突最有效的协调中和。
道德是神秘主义的法律,法律则意味着工具性,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和工具性相互矛盾的两大特性同存。神秘主义是人类思维的黑洞,是超越人类理性思维之外的东西,中间蕴涵着最强大的能量,这就是道德这个工具难以控制的根源。希特勒从这个黑洞里舀了一点能量出来便世界大乱,拉登沾了一点就能制造““。
道德自然而然地成为抑制人的欲望的工具,道德本身的神秘主义特点就意味着对道德的理解的多样性。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如何吃面包都做了严格的规定,这让今天的我们感到好笑;伊斯兰教的妇女们个个是蒙面大侠,让汉人望而生畏;纵欲主义和禁欲主义的争论今天依然激烈,这说明了道德由于其神秘主义特性,无力完成对欲望的彻底控制,道德只是神秘主义的法律,而不是单纯的法律,有时相反成了欲望冲突中的武器工具。
事实上中华帝国从古到今,道德都成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汉王朝开始,就以道德为根基建构社会制度,但德治始终是美丽的梦想,当管理体系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把道德当成有效手段,整个社会呈两幅画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挂在口头的目标,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对追求自己的私欲。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着稀有罕见,然后大家都怀着万分景仰的心态仰望海瑞,心中却想着自己的勾当,却谁也不肯去做海瑞,这就是中国政界的现状。这也是中国整个社会状况的缩影,绝大多数人都将仁义道德披上,穿上这件漂亮绚烂的衣服,以高尚的名义,行苟且之事。
中国古代的德治,毕竟是种境界,全民景仰,只因无法实现而不去要求自己的生活,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以国家的名义公然撒谎,在大家都知道是谎言的情况下,搞政治教育,三个代表,事实上连统治者自己也知道是个谎言,公然推行与所言不符之政策,此实为世界奇观之最。
总结:当道德变成谎言的时候,对欲望的抑制无能为力的时候,何不撕掉这层厚厚的包袱,以获新生?欲望是动力,过分地抑制欲望,也让一切都变得死气沉沉,自春秋战国之后,中国从此败落,盖为此。
《万历十五年》是由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写的一本好书,自1979年首次在美国出版后广受好评。近日,通过拜读此书,深受启发。
黄仁宇先生选取了1587年前后发生的几件小事,简单扼要的提出了“大历史观”。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全书共讲述了六个人物——一个皇帝(万历)、两任元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一个模范官僚(海瑞)、一个杰出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最后,从作者的大历史观得出结论: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无事可记,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国崩溃的隐患早已埋下。书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结局(皇帝也不例外),故万历十五年的历史,也是失败的历史!其著作主旨在书中末段提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万历年间,大明王朝歌舞升平,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然而,一切却显得十分无序,各种潜规则盛行。张居正的改革被完全废止,本人在死后也遭受株连,整个文官集团出于自身考虑完全不顾国家、人民,绑架整个社会意志谋取集团利益,连戚继光这样的武将也为了自保而不得不接受潜规则。可以说,大明帝国精英群体身处在这种固若金汤的传统和潜规则之中,或如履薄冰,或飞蛾扑火,或大声疾呼,但无一幸免,全都败下阵来。其实,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何尝不是这样!清朝末期的中兴之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们,虽聪慧过人,纵横捭阖,却也逃脱不了一样的失败命运。
历史也向今天的我们发出了一样的拷问:如何破除根深蒂固的潜规则?如何让身处其中的人不疲于应付?如何保证社会的良性发展?我的思考是,加强制度化建设,减少人为干预,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动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其实质就是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不仅能够破除各种潜规则,让政府的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同时,也可以让政府在落实政策时,更有底气和自信。 读后感 ·我认为,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一旦形成思维的习惯化,这种公平和透明可以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进而推动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但是另外一方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书中张居正的改革就是最鲜明的例子。无论是改革,亦或是制度的制定和落实,都必须蹄疾步稳。在此过程中,遭受反复,遭到攻击,遭遇诘难,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只要坚定信心,一定可以走出《万历十五年》中的怪圈,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可以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从简单的、看似毫不相干历史事件多角度分析了整个明朝社会所遭遇的空前危机,引起人的深思。所以,必须要感谢黄仁宇先生的深刻洞察力和优秀的人文素养,为我们今天如何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历史是一条时间的大河,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铜镜,我们如何来建设我们的国家,确立制度的思想、树立规则观念,摆脱人为干扰是我们社会的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制度理念贯穿于心中将带我们远行。
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其中是有必然性的,也是有偶然因素的,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也可以从独特的视角分析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