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是达尔文写的,建议参考《物种起源》
见高一的第二册语文书
《物种起源》序 当我以博物学者的身份参加贝格尔号皇家军舰航游世界时,我曾在南美洲看到有关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现存生物和古代生物的地质关系的某些事实,这些事实深深地打动了我。正如本书以后各章所要论述的那样,这些事实似乎对于物种起源提出了一些说明——这个问题曾被我们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称为神秘而又神秘的。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系的各种事实,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经过五年工作之后,我专心思考了这个问题,并写出一些简短的笔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的笔记扩充为一篇纲要,以表达当时在我看来大概是确实的结论。从那时到现在,我曾坚定不移地追求同一个目标。我希望读者原谅我讲这些个人的琐事,我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表明我并没有草率地做出结论。 现在(1859年)我的工作已将近结束,但要完成它还需要许多年月,而且我的健康很坏,因此朋友们劝我先发表一个摘要。特别导致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正在研究马来群岛自然史的华莱士先生对于物种起源所做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的完全一致。1858年他曾寄给我一份有关这个问题的论文,嘱我转交查尔斯.莱尔(Charles Lyell)爵士,莱尔爵士把这篇论文送给林纳学会,刊登在该会第三卷会报上。莱尔爵士和胡克博士都知道我的工作,胡克还读过我写的1844年的纲要,他们给我以荣誉,认为把我的原稿的若干提要和华莱士先生的卓越论文同时发表是可取的。 我现在发表的这个摘要一定不够完善。在这里我无法为我的若干论述提出参考资料和根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论述的正确性能有所信任。虽然我一向小心从事,只是信赖可靠的根据,但错误的混入,无疑地仍难避免,在这里我只能陈述我得到的一般结论,用少数事实来做实例,我希望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做就足够了。今后把我的结论所根据的全部事实和参考资料详细地发表出来是必要的,谁也不会比我更痛切感到这种必要性了;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能完成这一愿望。这是因为我清楚地认识到,本书所讨论的乎没有一点不能用事实来作证,而这些事实又往往会引出直接同我的结论正相反的结论。只有对于每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的事实和论点充分加以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出公平的结论,但在这里要这样做是不可能的。 许许多多博物学者慷慨地赐予帮助,其中有些是不相识的;我非常抱歉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对他们一一表示谢意。然而我不能失去这个机会不对胡克博士表示深切的感谢,最近十五年来,他以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判断力在各方面给了我以可能的帮助。 关于物种起源,完全可以想像得到的是,一位博物学者如果对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胚胎关系、地理分布、地质演替以及其他这类事实加以思考,那么他大概会得出如下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和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尽管如此,这样一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还不能令人满意,除非我们能够阐明这个世界的无数物种怎样发生了变异,以获得应该引起我们赞叹的如此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性。博物学者们接连不断地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诸于外界条件,如气候、食物等。从某一狭义来说,正如以后即将讨论到的,这种说法可能是正确的;但是,譬如说,要把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脚、尾、喙,如此令人赞叹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也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则是十分荒谬的。在檞寄生的场合下,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营养,它的种籽必须由某几种鸟传播,而且它是雌雄异花,绝对需要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才能完成异花授粉,那么,要用外界条件、习性、或植物本身的意志的作用,来说明这种寄生生物的构造以及它和几种不同生物的关系,也同样是十分荒谬的。 因此,搞清楚变异和适应的途径是十分重要的。在我观察这个问题的初期,就觉得仔细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对于弄清楚这个难解的问题,可能提供一个最好的机会。果然没有使我失望,在这种和所有其他错综复杂的场合下,我总是发现有关家养下变异的知识即使不完善,也能提供最好的和最可靠的线索。我愿大胆地表示,我相信这种研究具有高度价值,虽然它常常被博物学者们所忽视。 根据这等理由,我把本书的第一章用来讨论家养下的变异。这样,我们将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同等重要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在积累连续的微小变异方面人类通过选择的力量是何等之大。然后,我将进而讨论物种在自然状况下为变异;然而不幸的是,我不得不十分简略地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只有举出长篇的事实才能把这个问题处理得妥当。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能够讨论什么环境条件对变异是最有利的。下一章要讨论的是,全世界所有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这是它们依照几何级数高度增值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就是马尔萨斯(Malthus)学说在整个动物界和植物界的应用。每一物种所产生的个体,远远超过其可能生存的个体,因而便反复引起生存斗争,于是任何生物所发生的变异,无论多么微小,只要在复杂而时常变化的生活条件下以任何方式有利于自身,就会有较好的生存机会,这样便被自然选择了。根据强有力的遗传原理,任何被选择下来的变种都会有繁殖其变异了的新类型的倾向。 自然选择的基本问题将在第四章里详加论述;到那时我们就会看到,自然选择怎样几乎不可避免地致使改进较少的生物大量绝灭,并且引起我所谓的“性状分歧”(Divergence of Churacter)。在下一章我将讨论复杂的、所知甚少的变异法则。在接着以下的五章里,将对接受本学说所存在的最明显、最重大的难点加以讨论;即:第一,转变的难点,也就是说一个简单生物或一个简单器官怎么能够变化成和改善成高度发展的生物或构造精密的器官。第二,本能的问题,即动物的精神能力。第三,杂交现象,即物种问杂交的不育性和变种间杂交的能育性,第四,地质纪录的不完全。在第十一章,我将考察生物在时间上从始至终的地质演替。在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将讨论生物在全部空间上的地理分布。在第十四章,将论述生物的分类或相互的亲缘关系,包括成熟期和胚胎期。在最后一章,我将对全书做一扼要的复述以及简短的结束语。 如果我们适当地估量对生活在我们周围许多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深刻无知的,那么,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至今还保持着暧昧不明的状况,就不应该有人觉得奇怪了。谁能解释某一个物种为什么分布范围广而且为数众多,而另一个近缘物种为什么分布范围狭而为数稀少?然而这等关系具有高度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决定着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现在的繁盛,并且我相信也决定着它们未来的成功和变异。至于世界上无数生物在地史的许多既往地质时代里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的就更少了。虽然许多问题至今暧昧不明,而且在今后很长时期里还会暧昧不明,但经过我能做到的精密研究和冷静判断,我毫无疑虑地认为,许多博物学家直到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过的观点——即每一物种都是独立被创造出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完全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所谓同属的物种都是另一个普通已经绝灭的物种的直系后裔,正如任何一个物种的世所公认的变种乃是那个物种的后裔一样,而且,我还相信自然选择是变异的最重要的、虽然不是唯一的途径。
《物种起源》读后感5篇
《物种起源》中,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书中描写了生物的演变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物种起源》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敢于浪费自己生命当中一小时的人,尚未发现生命的价值。——达尔文达尔文的进化论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一观点在《物种起源》里有很清楚的体现。那么,达尔文到底是谁?这本书到底在什么背景下怎样写成的呢?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是英国的著名生物学家,也是进化论的奠基人。他曾经乘着贝格尔号舰经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 对动植物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1859年终于发表《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1859年11月24日,在英国伦敦,这是很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伦敦众多市民涌向一家书店,争相购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卖光。这本轰动一时的新书就是《物种起源》,它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马克思曾说,《物种起源》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达尔文于1809年出生在英国,祖父和父亲都是有名的医生。他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采集昆虫。在他16岁时,他的父亲为了让他继承祖业,送他去爱西堡大学学医,但他对于学医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常去观察动植物,研究神武标本。在19岁那年,达尔文又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神学。在这里的学习和结交为他将来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编写《物种起源》前,达尔文还相信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在“贝格尔”号远航考察船航行中,许多实例引起他的思考,并使他对“上帝造物论”产生了怀疑。各地的所见所闻,都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是在逐渐进化的。但是,当时达尔文还不能说明引起生物进化的原因。考察归来,达尔文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他耐心地收集资料和证据,还因此亲自饲养鸽子,观察家鸽在人工饲养下所产生的变异,最终确立了自然选择学说,由此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这本书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他用平凡朴实的语言,用记叙性论证举例性口吻,客观叙述他环球旅行和观察研究家养动植物时观察到的事物。他舍去文学语言的夸张华丽,更多使用精准与谨确的语言。
那么,为什么是达尔文首先发现并确立了这一学说呢?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达尔文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他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他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达尔文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哪只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这他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把它命为“达尔文”。
看来,这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学术的研究,科学探究精神,执着忘我精神,分不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和他的巨著带来的启示还不止于此。
在英国蜿蜒曲折的塞弗恩河畔,有一座叫希留布里的小城镇,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就诞生在镇上一个世代名医的家庭。达尔文的母亲喜欢栽培花卉果树,常教孩子们怎样通过花瓣识别不同的花卉,年幼的达尔文也渐渐地和草木花卉建立了感情。
8岁时,达尔文进入镇上的小学校。由于课堂上讲的都是些难懂的经文,达尔文感到很枯燥无味。于是,他把精力倾注在课外活动中,常常去捕捉昆虫,寻找矿石,拾拣贝壳和采集动植物标本。
有一天,他借到一本名叫《世界奇观》的书,读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幻想着有一天能到书里描述的地方去进行考察。
为了能适应将来的实践活动,达尔文常常练习骑马、射击、黑夜狩猎的本领,培养长途跋涉的坚强毅力。
这样,达尔文在课堂上的学习成绩就受到了影响,因此,父亲认为他的野外活动是“不务正业”。为了使儿子将来能成为一位医生以继承家业,父亲把达尔文送到爱丁堡医学院去学医。可是,达尔文自幼培养的兴趣没有改变,每当课余或假日,他就奔向海滨、田野和高山。自然界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简直成了他的好朋友。
父亲看到儿子的“习性”不改,很生气,又把达尔文送进英国剑桥大学的学院去学神学。达尔文从小就听烦了关于上帝的陈词滥调,觉得毫无兴趣。课余时间他常常去找自然科学家,和他们谈心,一起做实验,讨论他热爱的科学问题。
大学毕业后,达尔文获得了牧师的职位。但是,他根本不想去做神职人员。正在这时候,英国政府为了寻找更多的资源和扩大市场,决定派“贝格尔”舰到世界各地做环球考察,船上需要一位博物学者,达尔文的老师汉斯罗推荐了达尔文。
达尔文的心情激动极了,久已盼望的展翅飞翔的机会终于到来了。他满怀激情地登上了“贝格尔”舰,开始了为期5年的环球考察。
考察的征程是艰辛的。达尔文有晕船症,晕得很厉害。但航船每到一处,他都要上岸考察当地的物产资源、生态环境,向当地人细细询问动植物的种类和特性。他常常冒着被毒蛇猛兽袭击的危险,单身深入到陆地内部甚至荒无人烟的原始地带,寻找化石,采制标本。
有一天,他组织人挖掘出了一种剑齿兽的化石,它的`身体像大象,牙齿却小得像老鼠,而眼睛、耳朵和鼻孔又像水中的海牛。为什么现代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集中在古代同一种动物身上呢?达尔文想,也许现在的不同动物是从古代某种动物演变来的?可是,《圣经》上说万物是上帝创造,且不能改变的呀!达尔文对此感到怀疑了。
在以后的考察过程中,达尔文又耳闻目睹了生物界大量变异的事实,大胆地提出了物种可变的设想。
达尔文虽然在航行期间形成了物种可变的科学见解,但是物种为什么发生变化,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未解之谜。航行回来后,达尔文深入到群众中间,与老农、育种家、园艺家交谈,倾听他们的实践经验,又重点研究家鸽品种的起源问题。经过22年不懈的努力,达尔文终于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发表了震动世界的名著《物种起源》。书中用许多令人信服的事实,论证了各种生物是进化而来;用自然选择学说,说明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指出生物要形成新的品种,关键是人工选择。这就是著名的“进化论”。它推翻了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在生物界引起了一场革命。
我对达尔文的印象,最初只限于他那一把给人感觉乱蓬蓬的胡子,好像西方的伟人都有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胡子。
为了更进一步接近这个伟大人物,我不辞劳苦地上了百度、搜狗,但得到的说几乎千篇一律:“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爱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这样的文字吸引不了我的光,因此我只好另辟蹊径,看我能不能从别的途径摆脱我只有关于他胡子的浅薄认知。
我翻开了《物种起源》,从其绪论开始我对达尔文的了解。
“五年的工作,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从那时起直到此刻,我曾不间段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的健康很坏”……这样的语句在文中随处可见,达尔文拖着病重的身躯,专心致力于自然生物的研究,作各种观察和实验,找无数联系和特性,把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了他所追求的科学事业上。拔河比赛方案
“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只有对于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个科学家最要拥有的就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达尔文正因身体的原因,没有更多的时刻去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他为此深感遗憾和歉疚,这不正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才具有的品质吗?达尔文虽然深信自己的观点是科学的,是相对合理的,但他依然为没有带给强有力的事实论据而感到惭愧。
在那个年代,违背教会之难,难于上青天。但乌云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无法阻拦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总有那么一批坚持真理的人,不畏教会等反对组织的压迫,坚持真理,经过几个世纪,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真理终于战胜谬误,人类终于见到了科学的曙光。达尔文就是这样一个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人。
然而,科学与唯心的斗争是长期的。直到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有的宗教人士才承认了进化论。1996年,在生物进化论日趋深入人心的环境下,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不得不改变了教会对达尔文主义的否定态度,教廷不得不抛弃了“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始祖”的信条。
而事实上,如今仍有很多人(主要是一些宗教信徒)否定并驳斥进化论。我不久前还看到一篇文章,文中仍然以神创论否定进化论。
由此,可想而知,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要否定残酷的教会的理论是多么的困难。读此书,让我知道了对待科学一定要认真,对真理,就要百折不挠地坚持。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体现的认真精神同样值得钦佩。当他谈论到一些问题时,由于版面的限制,无法进行再多的论述,虽然书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证实他的观点,但他仍告诉读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将有对此问题更深入的论证。我想,对这种问题,能够不敷衍,充分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
达尔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结论,这是发自内心的信仰,还是一个不得已的结论,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常听说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学的"或"科学已经否定了上帝"之类的话,但这些话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学的,至少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商酌的。正如达尔文一样,我们会思索、探讨最初的起源的问题,但如果不承认有上帝的话,将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人们往往会不得不以很不科学的方法来解决。
就拿宇宙和生命的存在为例,如果不相信上帝的创造,我们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宇宙万物是永恒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没有所谓的创造及起源一说;另一种选择就是宇宙万物是自己来的,也就是说是自己创造了自己。
我们先分析一下第一种选择,宇宙是永恒的说法,与其说这是一种可靠的理论,还不如说是一个人不愿意相信上帝的借口,因为它是与现有的最新科学证据背道而驰的。现今的科学不但是在研究宇宙的开始,还在探讨宇宙的终结。另外,根据我们的日常观察,宇宙的组成部分,如地球和太阳等等,都是有寿命的,这些有限的东西累加起来,整么又可以成为永恒呢?所以这种说法与我们的理性也是相矛盾的。当然,宇宙是如此的浩大,有许多东西我们并不十分清楚,但至少从我们现有的知识和证据来看,宇宙万物不是永恒的。一个本着科学态度的人,应该承认这一点。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宇宙自己创造了自己的说法。根据我们的日常观察,大凡有功用的东西,小到一双筷子,大到一台超级电脑,都一定有其设计,是被创造的,它们不可能自己创造了自己。我们看到一台机器,尽管我们不一定知道是谁造的,但一定会想到是被造的。如果有人认为它不是被创造的,我们一定会说此人不理性。但一个单细胞就比任何的机器的运作复杂且精密的多,整个宇宙的运行和其上的规律更是不可同光年而语。有谁会相信随便堆起来的字符可以成为经典名著呢?又有谁会相信自己手头上的工作会自己做成呢?连这些小事都不可以,我们又凭什么认定宇宙一定没有创造者呢?这是一个符合理性的结论吗?
在解释万物及生命起源的时候,所有的理论都是要靠信心来接受的,也既是说,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应该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碍,因为这些信仰里实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这也许是为什么许多现代科学的奠基人,诸如牛顿、伽利略、麦实维尔、法拉第、爱因斯坦、爱迪生、及达尔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不相信上帝的自由,但要用科学和理性来作为根据可能是有点说不过去。
达尔文所著的《物种起源》一书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在历史、生物等多门学科中都有所提及,尤其在生物学科中,还专门有一个章节来探讨生物进化理论,可见这一著作的影响之大,所以,也难怪它被公认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之一。作为一名选修生物的学生,我一直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这个暑假,我终于将其翻开,走进了达尔文先生的思想世界。
《物种起源》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全书分为15编,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物种起源》的内容:讲述生物进化的过程与法则。这本书以全新的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对后人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现代进化论”创立的基础。此外,恩格斯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我刚开始阅读时,着实被他在绪言中提及的诸多先前的学说、理论搞晕了,曾一度想要放弃阅读,然而,当我坚持下来读到后面,我领会到达尔文思想之深入。他的思维是十分严谨的,提出他所参考的大量文献大概也是出于此,他从丰富的事实出发,通过大量观察和思考,逐步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解释;同时,他的语言文字并非如我想象的单调乏味,而是精练、生动、而又发人深省的,比如,他以一句“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解释了自己的主要观点;“看一眼缤纷的河岸吧!那里草木丛生,鸟儿鸣于丛林,昆虫飞舞其间,蠕虫在湿木中穿行,这些生物的设计是多么精巧啊!”生动的描绘了自然场景,带领读者进入了神秘的自然世界;“说到生存斗争,我们不必为之感到恐惧,死亡的来临通常是迅速的,而强壮、健康、幸运的生物不但能生存下去,而且必能繁衍下去。”这样的语气是平和的,让读者平静地、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它的观点……读罢全书后,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精彩的书!
合上书本,我不由得反思起来:首先,达尔文能在当时那个有神论盛行的年代里,能坚持不懈的完成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实属不易,我还曾在课本中看到过当时的人将达尔文画成猿猴以讽刺他的荒谬图片,可见他当时承受的压力之大,而达尔文的内心要有多强大才能抵抗这样的非议啊!我对这个伟大的生物学家心生敬佩!
其次,我通过一些书籍也了解到,达尔文的学说是有缺陷的,比如:他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等,但是达尔文作为一个诚实的科学家,他实事求是,他曾经说过:“关于变异的规律,我们实在是无知的,我们所能够说明这部分或那部分发生变异的任何原因,恐怕还不及百分之一。”可见达尔文的谦逊、严谨。最后,自然选择的学说在如今的现代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或许人也属于生物的范畴吧,“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现实与达尔文提出的“优胜劣汰”不谋而合,这正提醒着我们努力完善自己,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
达尔文先生在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看到的一切生物不是特别的创造物,而是远在寒武系第一层沉积下来以前就生活着的某些生物的直系后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透过它的眼睛瞻望到过去,更瞭望到现在乃至未来。
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一位大学生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这位大学生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察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迅即把一只手里的甲虫含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住。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大学生简直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那只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了,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这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这个见了昆虫就忘情的大学生就是查理·达尔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就把它命为“达尔文”。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并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参加了英国政府组织的“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达尔文每到一地总要进行认真的考察研究,在考察过程中,达尔文根据物种的变化,整日思考着一个问题:世间万物究意是怎么产生的?它们为什么会千变万化?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在脑海里越来越深刻,逐渐使他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怀疑。在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回国之后,他一面整理这些资料一面又深入实践,同时,查阅大量书籍,为他酝酿中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3日,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新书出版的当天,伦敦街头的几家书店门前,人声鼎沸,挤满了许多前来购买这本新书的读者。初版的1250册新书,当天就被争购一空。这本观点独特、内容新奇的著作一出版,立即在英国掀起轩然大波:有些人兴高采烈,拍手称赞;有些人恼羞成怒,暴跳如雷;更多的人则把它当成奇闻传说,到处宣扬。达尔文的剑桥大学教师、地质学家塞茨威克写信给达尔文说:“当我读着你的这本书时,感到痛苦多于快乐……书中有些部分使我觉得好笑,有些部分则使我忧愁。”他甚至还在杂志上发表不署名的文章,讽刺挖苦达尔文的学说是企图“用一串气泡做成一条坚固的绳索”。一位美国地质学家则攻击达尔文的著作是“恶作剧”,一批教会首领对达尔文的著作更是咬牙切齿,恨之入骨,企图组织反进化论者群起而攻之。他们有人写匿名信威胁达尔文:“你是英国最危险的人!”“打倒达尔文!”诬蔑达尔文的学说“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与此相反,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步学者,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主义。指出:进化论轰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而现在,历史已作出了它的回答。
经验是笔财富。时光飞逝,岁月荏苒,伴随着六月盛夏的来临,又一个学期结束了。在学校领导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本班全体同学努力和各位课任老师的支持下,我们度过了小学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是一段普通而又不平静的时期,欢笑与泪水,成功与失败,这是我们难以忘记的日子。在告别之际,我们一起回首,一起回忆我们经历的点点滴滴,几多收获,更多感慨。一、每日常规的落实是立班之本。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关系着每一位同学的行为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能影响着他们的一生,而每日常规则很好的体现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引导、树立,因此,在本学期,本班继续落实此项工作。强调每位学生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做好自身,只要每个人都行之有规,成之有度,班级面貌将自然而然得以端正。当然,由于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是成长中的孩子们真实的体验,犯错是不可避免的。通过一个学期的强调,有一定成效,虽谈不上班风焕然一新的变化,但做为班级的管理者,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他们的习惯在慢慢地养成。虽没能获得“流动红旗”,但从他们的言谈上,我们也能感到欣慰,因为他们总是在犯错后一付愧疚的神情,他们总是自我检讨:“今天我在某一项常规中没做好,对不起!”这时,我们更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观点:每日常规的落实将对班级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今后我们的班级工作仍将进一步落实每日常规。二、“争星树星”是发展之源。毫无疑问,学校进行的“每周之星”评比活动是一项有远见、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本学期,本班仍然坚决执行此项工作。“争星树星”包括了方方面面,这样也为我们班级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在评星活动,我班更多的是关注那些进步的同学,并尽可能的让每一个有决心“争星”的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荣誉,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各种层次的同学均有机会,既有像郑欣怡、魏婷婷等一些各方面均优秀的同学获得“每周之星”,像林翊洋、吴晓晴等一些以前表现中规中矩、甚至于有点差的同学也因自己的努力被评为“每周之星”。实践证明,当这些同学获得激励后,表现更加有信心。使我们明白了,“争星树星”活动是同学们的发展之源,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将继续进一步践行此项活动,使班级工作更能事半功倍地开展。三、班队会、晨会是教育主阵地做为班级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班依据学校布置及本班学生实际,本班在班队会及晨会认真、切实开展教育工作。1、5分钟晨会教育不折不扣完成。我们不仅自己身体力行,更力求课任老师的配合。在南平3。23事件发生后,本班更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本学期,早到校、交通安全、防溺水、防雷雨天气等皆是教育重点,不仅是教师,学生也要认真做好笔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依据要求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通过全班同学的努力,在本学期,本班保障了安全,这样就能确保学生的其它工作的开展。2、班队会认真开展。同样,班队会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的树立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学期,本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如“寸草心——感恩父母”、“低碳生活从我开始”等,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陶冶了情操,使班级工作更有针对性、教育性、塑造性。3、开展了两次家长会。做为家校联系的主渠道,家长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本学期,在开学初召开了期家长会,提出了学校对家长的要求,使家长能更有目的配合学校,做好教育作用。在全国发生多起冲击校园的事件后,我们又针对于此召开了家长会,做好安定、稳定工作,要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同时,也给家长以信心,使学生能安心学习。四、书香班级及学习活动仍常抓不懈。1、本学期,本班继续抓“书香班级”建设活动。除引导同学们继续充实班级图书角,踊跃捐书外,还鼓励同学之间的“书香飘流”活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向图书馆借阅。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借书这风在班级盛行之时,一股积极的读书态度正在每个学生心中养成,本学期,本班的读书之风明显得到提高。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如数学思维训练、英语口语比赛、阅读赛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更为可喜的是,参加《快乐语文》全国青少年征文比赛中,取得了二、三等奖,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清明节参加参观祭头烈士纪念馆,缅怀先烈;六一节学校游园活动等,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4、开展转化差生活动。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差生,继续开展“转差”工作,通过“特殊关照”落实对学生的关怀,引导班干部开展学习互助活动,使差生有信心、有能力提高了自己的学习。五、不足。虽然我们自认为尽心尽力,但由于个人能力原因,本班各项工作还存在明显不足,如文明礼仪,出现了在网络上“胡言乱语”之现象;小心翼翼,仍出现同学在课间活动受伤等。这些都充分告诉我们,班级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仍要我们持之以恒。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关心帮助下,我们今后在班队工作方面,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的。
关于选择的议论文论据摘要: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就会面临选择。每个人的选择是与志向兴趣紧密相联的,志向高远,选择才能正确。正确的方向和道路选定以后,就应以坚韧的毅力勇往直前,切不可半途而废。(1)引言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就会面临选择。每个人的选择是与志向兴趣紧密相联的,志向高远,选择才能正确。正确的方向和道路选定以后,就应以坚韧的毅力勇往直前,切不可半途而废。(2)事实论据鲁迅弃医从文鲁迅原抱着医学救国的初衷东渡日本学医的。当他从日本人放的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军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麻木不佳的同胞看热闹,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或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认为,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只有文艺。李于是放弃医学,而改行从事文学创作。鲁迅终于成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们的事业在祖国在1997年就有247位留法人员回国,他们当中很多人在法国已有稳定的工作,丰厚的收入,但是他们还是选择返回祖国参加建设。他们都些学有专长的人。有的还是某些科学前沿的专家,如曾任法国血管和血液研究所研究员并获得法国国家级大奖的韩中朝,在法国以第一发明人资格申请三项环保专利的余德辉,为法国微动摩擦学派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周仲荣,在药用植物深绿卷化学成分和原理作用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林瑞超,还有在凝聚物理研究中取得新发现的莫洪。他们所以决定放弃高薪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返回祖国,主要原因是他们深深感到,自己的根在中国,自己的事业在中国。达尔文的选择达尔文的父亲是位著名医生,他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也做医生。可达尔文无心学医,成天收集动值物标本。他父亲对他无奈,又把他送进神学院,希望他将来当一个牧师。然而他的兴趣也不在牧师上,在剑桥基督学院毕业以后,却登上海军勘探船“贝格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并于1859年出版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生物进化论巨著《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3)理论论据发展成长的最有力原则在于人的选择。[英]艾略特《但尼尔狄隆达》生活的难处就在于选择。[爱尔兰]穆尔《折枝》一个人怎样思想,他就是怎样的人;一个作何种选择,他就是何种人。[美]爱默生《论文集第一辑》在选择面前不作任何去何从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美国谚语蜜蜂总是绕着好花飞。俄罗斯谚语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我让旁人去嘀咕,自己却干自己认为有益的事。我巡视了我的领域中的事,认清了我的目标。[德]马克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年轻的时候。柳青不要急着决定,因为你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之后,会涌现出更好智慧。[俄]普希金两只坏苹果之间,没有什么选择。[英]莎士比亚《驯悍记》在筑围墙之前,我先要弄清,我把什么围在墙外,什么围在墙里。[美]弗罗斯特《修墙》即使在没有肯定的可去之处时,也有必须动身离开的时刻。[美]威廉斯《大路》你见了一头熊就要转身逃走;可是假如你的背后是汹涌的大海,你就只好硬着头皮向那头熊迎面走去了。[英]莎士比亚议论文论据集锦一、理想篇 1、道理论据:志当存高远——诸葛亮一个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徐特立一个没有理想,生活就会没有重心,就缺少朝气。为自己建立一个正确的目标,朝向这个目标去努力追求,生活自然就会充实而有意义。——罗兰 2、事实论据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略)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新学期开始,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说:“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时,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马克思的理想。1835秋天,马克思中学毕业,面临着职业选择。当时,在马克思的同学中对选择职业有种种考虑,许多人认为有虚荣心和追求名利有理所当然的事。但是马克思觉得,一个青年应当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实现人类幸福的职业,马克思在他的毕业论文结尾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二、立志篇 1、道理论据: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益。—高尔基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话百岁。——石玉昆 2、事实论据:周处立志好学 鲁迅异医从文许多科学家、发明家,都是从小立志(爱迪生、爱因斯坦、高斯)美国科学家爱迪生,29岁发明留声机,33岁发明白炽电灯泡。德国物理学家爱因基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37岁提出广义相对论。德国数学家高斯,17岁就提出最小二乘法,24岁出版《算术研究》,开创近代数论,32岁提出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 三、谦虚篇 1、道理论据: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2、事实论据:马克思厌恶别人歌颂自己。有一次,马克思的朋友库格曼称颂马克思为19世纪的智慧的思想家,《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是划时代的著作,马克思知道后很不满意,给库格曼的回信说:“过分的赞扬我的活动是十分令人厌恶的,一切总归有个限度。” 竺可桢“我知道太少了。”竺可桢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1974年1月23日,是他逝世前两个星期的日了,这天,照例有少人来看望他,因他病情日重,竺夫人便把所有的亲朋好友留在房外。猛然间,竺可桢听到外孙女婿的声音,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进去。竺可侦的外孙子婿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而竺可桢深感自己缺乏“基本粒子”这门新学科的知识,并为此着急而曾五次向晚辈求教。现在,他又抓信这个机会,要求“补课”了。竺老病重,听觉受到严重损伤,带上助听器也听不清外孙女婿的讲话,只得要求把讲的写下来。竺夫人劝他休息,竺老缓慢地吃力地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了。”当他听完国外研究基本粒子的近况,以及杨振宁的《规范场》取得的新进展后,满意地笑了。 四、勤奋篇 1、道理论据: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是不必担心不能成材的。——华罗庚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可以创造出来。——鲁迅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范晔 2、事实论据:王羲之苦练成“书圣” 头悬梁锥刺股自学成才的高尔基。高尔基小时候是在每天十几小时繁重劳动和鞭打责骂下度过的。但即使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也总是抓住每一分钟空闲时间读书。店老板不许他读书,他千方百计地弄到书,躲到阁楼上、储藏室里阅读。夜晚借月光或自制的小灯盏照着读书,没有蜡烛,他就把老的烛盘上的蜡油收集起来,装在一只罐头盒里,再注入一些灯油,用棉线卷一根灯芯照着读书。在面包房当工人时,他用零碎的木棒在揉面的台子上架起一个临时的书架,一面揉面团,一面读书。有一次,老板走进去看他在读书,想把书拿走扔到火里去,高尔基抓住老板的胳膊愤怒地叫喊:“你敢烧掉那本书!”吼退了老板。监视、威吓没能阻止高尔基读书,反而使他自学的信念更坚定了。 五、积累篇 1、道理论据: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燕尾服的艰苦工作,并长斯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黑格尔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2、事实论据:陶罐积累资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切着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集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投到各自的陶罐中。 契诃夫的创作题材。有一天,几个青年问俄国作家契诃夫:“怎样才能获得创作题材?”契诃夫顺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记说:“这里有100个题材。”这几个文学青年看着这珍贵的日记本入了迷,日记中所记的每一个材料都生动、感人。有个青年说:“真想买几个回去,这些材料太好了。”契诃夫笑着说:“题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每个题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积累的结果。” 司马迁游学积累。徐霞克徒步跋涉实地考察。 六、勤学好问篇 1、道理论据: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晁说之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会毫无用处。——富兰克林具有创造性独立思维的人才可能有创造事业。——伯克 2、事实论据:华罗庚一生好质疑。伽利略多思好问。 鲁班发明锯子。鲁班生活在工匠之家,从小好学肯钻,随家里人参加建筑工程劳动,学会多种手艺。一次,他的手指被草拉破出血,他便研究起茅草,发现茅草边上有许多锋利的锯齿。据此,他发明了锯子。他还发明了曲尺、钻子、凿子、铲子、机关锁、机动的木马车和云梯等工具。两千多年来,他直被木匠奉为“祖师”。 七、惜时篇 1、道理论据: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最短,最平凡而又是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如果说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那么浪费时间就是最大的挥霍。——富兰克林时间可以获得金钱,金钱却买不到时间。——谚语 2、事实论据:分秒必争。苏联昆虫专家柳比歇夫每天晚上要把一天的活动,包括休息、读报、写信、看戏、说话花去的时间,十分精确地记录下来。一月做一次小结,一年做总结。1963年是他最满意的一年,因为他创造了2006小时的最高工作记录。他出去散步,便背外语,遇到废话连篇的会议,就演算习题,真是分秒必争。巴尔扎克惜时如金。巴尔扎克是位多产作家。他的时间一一秒也空过的。一次,巴尔扎克太累了,对一个朋友说:“我睡一会儿,你一小时后叫醒我。”一个小时过去了,朋友实在不忍心叫醒他,巴尔扎克醒来,发觉超过了一个小时,几乎是暴跳如雷地对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叫醒我,耽误了我多少时间啊!”闻鸡起舞。东晋祖逖与刘琨均为同州主簿时,共同立下大志,决心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来。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听到野外鸡叫,将刘琨蹬醒说:“此非恶声也。”直床练习舞剑。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如果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我与您都应当离开中原到外边干一番事业了。” 八、助人为乐篇 1、道理论据:高洁的人喜欢施惠,而耻于受惠。——亚里斯多德助人应及时,帮人应诚心。——谚语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萨迪 2、事实论据:韩信与施恩不图报。雷锋的优秀品质。雷锋生活上艰苦朴素,却常用省下来的钱去帮助别人。战友中谁家里有困难,他就偷偷地把自己的钱寄去;战友的衣服脏了、破了,他就悄悄地帮助洗净、补好。业余时间,他到学校当校外辅导员;逢年过节,他到火车站扶老携幼,到候车室打扫卫生;出差外出,好事做一路。一次,有位妇女为丢失火车票犯愁,他掏出自己的津贴买来票,还送她上车。有人说他是“傻子”。他却说:“我是甘心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是需要这样的‘傻子’的,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的。” 老人种苹果。有位老大爷种了许多苹果树。有家问他:“你这种这么多苹果树干什么呀?要等好久好久,这些树才能结出苹果来呢,恐怕你吃不着它们了。”老大爷说:“虽然我吃不着,可是别人吃得着呀,那时候他们会感谢我的。” 九、勇敢坚毅篇 1、道理论据:遇事难易,而勇于敢为——欧阳修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不屈服。——居里夫人古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2、事实论据:关羽胃疗毒刘伯承开刀勾践卧薪尝胆奥斯特洛夫斯基用生命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十、友谊篇 1、道理论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论语》成功可以招引朋友,挫败可以考验朋友。——贺拉斯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培根 2、事实论据:举世无双的密友——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山流水觅知音。春秋时期,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弹奏描写高山的曲子,钟子期便赞美道:“弹得好啊,高耸巍峨的泰山。”当伯牙转而弹奏描写流水的曲子,钟子期又赞赏道:“弹得好啊,浩浩荡荡如流水。”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也弹琴了,认为世上再没有知音了。管宁割席。三国时,管宁和华歆本是少年时代的同学。两人曾一起在菜园中锄草,看到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看也不看一眼,只管锄草。华歆把黄金捡起来看了看,才指导它掷去。有一次两人同坐一席读书,门外有一们官员路过,身穿鲜明的官服,坐着车子,前呼后拥,好不气派。管宁照常读书,一点也不动心,华歆却忍不住出去看热闹,心下羡慕不已。管宁看到这种情况,便把坐席割开,跟华歆各坐各的。并且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我不能跟你坐一起。” 十一、孝敬父母篇 1、道理论据:羊有跪乳之恩,鸦有肥哺之义。——谚语长江能容百代客,寸草难报三春晖。——楹联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俗语 2、事实论据:孝道要看尽心。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是个有孝心的人。有一天他想到已去世的父母,感慨地说:“我真伤心,因太贫困了父母在世时,没有好的东丁供养他们;父母去世时,丧礼办得也简单。”孔子劝解地说:“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你用大豆做食品,将白水当饮料,侍奉父母又亲,虽说是清苦些,但能尽量让他们高兴快乐,就算尽到你的孝道了。”母亲永远只有一个。恩格斯的父亲去世时,留下一笔巨额遗产。按照法律,长子恩格斯应该得到一笔遗产,但恩格斯的弟弟却蛮横地要恩格斯入弃继承权。这时,恩格斯的母亲正患重病,为了不使母亲因兄弟间的财产纠纷加剧病情,他毅然放弃了继承权。一年之后,母亲的身体逐渐康复,恩格斯才将真相告诉母亲。“世上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使我让您在晚年时因家庭纠纷而悲伤。我还会有成百上千个企业,但我永远只有一个母亲。”
排比,夸张,拟人,比喻,对仗,对偶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达尔文《物种起源》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敢于浪费自己生命当中一小时的人,尚未发现生命的价值。——达尔文达尔文的进化论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一观点在《物种起源》里有很清楚的体现。那么,达尔文到底是谁?这本书到底在什么背景下怎样写成的呢?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是英国的著名生物学家,也是进化论的奠基人。他曾经乘着贝格尔号舰经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1859年终于发表《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1859年11月24日,在英国伦敦,这是很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伦敦众多市民涌向一家书店,争相购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卖光。这本轰动一时的新书就是《物种起源》,它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马克思曾说,《物种起源》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达尔文于1809年出生在英国,祖父和父亲都是有名的医生。他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采集昆虫。在他16岁时,他的父亲为了让他继承祖业,送他去爱西堡大学学医,但他对于学医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常去观察动植物,研究神武标本。在19岁那年,达尔文又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神学。在这里的学习和结交为他将来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编写《物种起源》前,达尔文还相信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在“贝格尔”号远航考察船航行中,许多实例引起他的思考,并使他对“上帝造物论”产生了怀疑。各地的所见所闻,都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是在逐渐进化的。但是,当时达尔文还不能说明引起生物进化的原因。考察归来,达尔文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他耐心地收集资料和证据,还因此亲自饲养鸽子,观察家鸽在人工饲养下所产生的变异,最终确立了自然选择学说,由此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这本书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他用平凡朴实的语言,用记叙性论证举例性口吻,客观叙述他环球旅行和观察研究家养动植物时观察到的事物。他舍去文学语言的夸张华丽,更多使用精准与谨确的语言。
那么,为什么是达尔文首先发现并确立了这一学说呢?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达尔文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他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他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达尔文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哪只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这他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把它命为“达尔文”。
看来,这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学术的研究,科学探究精神,执着忘我精神,分不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和他的巨著带来的启示还不止于此。
我对达尔文的印象,最初只限于他那一把给人感觉乱蓬蓬的胡子,好像西方的伟人都有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胡子。
为了更进一步接近这个伟大人物,我不辞劳苦地上了百度、搜狗,但得到的说几乎千篇一律:“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爱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这样的文字吸引不了我的光,因此我只好另辟蹊径,看我能不能从别的途径摆脱我只有关于他胡子的浅薄认知。
我翻开了《物种起源》,从其绪论开始我对达尔文的了解。
“五年的工作,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从那时起直到此刻,我曾不间段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的健康很坏”……这样的语句在文中随处可见,达尔文拖着病重的身躯,专心致力于自然生物的研究,作各种观察和实验,找无数联系和特性,把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了他所追求的科学事业上。
“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只有对于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个科学家最要拥有的就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达尔文正因身体的原因,没有更多的时刻去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他为此深感遗憾和歉疚,这不正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才具有的品质吗?达尔文虽然深信自己的观点是科学的,是相对合理的,但他依然为没有带给强有力的事实论据而感到惭愧。
在那个年代,违背教会之难,难于上青天。但乌云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无法阻拦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总有那么一批坚持真理的人,不畏教会等反对组织的压迫,坚持真理,经过几个世纪,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真理终于战胜谬误,人类终于见到了科学的曙光。达尔文就是这样一个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人。
然而,科学与唯心的斗争是长期的。直到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有的宗教人士才承认了进化论。1996年,在生物进化论日趋深入人心的环境下,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不得不改变了教会对达尔文主义的否定态度,教廷不得不抛弃了“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始祖”的信条。
而事实上,如今仍有很多人(主要是一些宗教信徒)否定并驳斥进化论。我不久前还看到一篇文章,文中仍然以神创论否定进化论。
由此,可想而知,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要否定残酷的教会的理论是多么的困难。读此书,让我知道了对待科学一定要认真,对真理,就要百折不挠地坚持。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体现的认真精神同样值得钦佩。当他谈论到一些问题时,由于版面的限制,无法进行再多的论述,虽然书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证实他的观点,但他仍告诉读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将有对此问题更深入的论证。我想,对这种问题,能够不敷衍,充分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
达尔文所著的《物种起源》一书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在历史、生物等多门学科中都有所提及,尤其在生物学科中,还专门有一个章节来探讨生物进化理论,可见这一著作的影响之大,所以,也难怪它被公认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之一。作为一名选修生物的学生,我一直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这个暑假,我终于将其翻开,走进了达尔文先生的思想世界。
《物种起源》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全书分为15编,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物种起源》的内容:讲述生物进化的过程与法则。这本书以全新的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对后人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现代进化论”创立的基础。此外,恩格斯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我刚开始阅读时,着实被他在绪言中提及的诸多先前的学说、理论搞晕了,曾一度想要放弃阅读,然而,当我坚持下来读到后面,我领会到达尔文思想之深入。他的思维是十分严谨的,提出他所参考的大量文献大概也是出于此,他从丰富的事实出发,通过大量观察和思考,逐步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解释;同时,他的语言文字并非如我想象的单调乏味,而是精练、生动、而又发人深省的,比如,他以一句“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解释了自己的主要观点;“看一眼缤纷的河岸吧!那里草木丛生,鸟儿鸣于丛林,昆虫飞舞其间,蠕虫在湿木中穿行,这些生物的设计是多么精巧啊!”生动的描绘了自然场景,带领读者进入了神秘的自然世界;“说到生存斗争,我们不必为之感到恐惧,死亡的来临通常是迅速的,而强壮、健康、幸运的生物不但能生存下去,而且必能繁衍下去。”这样的语气是平和的,让读者平静地、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它的观点......读罢全书后,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精彩的书!
合上书本,我不由得反思起来:首先,达尔文能在当时那个有神论盛行的年代里,能坚持不懈的完成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实属不易,我还曾在课本中看到过当时的人将达尔文画成猿猴以讽刺他的`荒谬图片,可见他当时承受的压力之大,而达尔文的内心要有多强大才能抵抗这样的非议啊!我对这个伟大的生物学家心生敬佩!其次,我通过一些书籍也了解到,达尔文的学说是有缺陷的,比如:他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等,但是达尔文作为一个诚实的科学家,他实事求是,他曾经说过:“关于变异的规律,我们实在是无知的,我们所能够说明这部分或那部分发生变异的任何原因,恐怕还不及百分之一。”可见达尔文的谦逊、严谨。最后,自然选择的学说在如今的现代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或许人也属于生物的范畴吧,“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现实与达尔文提出的“优胜劣汰”不谋而合,这正提醒着我们努力完善自己,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
达尔文先生在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看到的一切生物不是特别的创造物,而是远在寒武系第一层沉积下来以前就生活着的某些生物的直系后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透过它的眼睛瞻望到过去,更瞭望到现在乃至未来。
我看的这本书,是讲了达尔文的一些故事和一些物种进化和万物怎么来的的事。
很久以前的时候人们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万物,直到一个天才的诞生,他就是“达尔文”!
达尔文,确定了世间的万物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在一开始,地球是上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每个微生物各变化成一个物种,还有一些是原来的一个物种变异(进化)成一个新物种,那么变异是怎样产生的呢?那得说到生物的一种神奇的功能“遗传”,达尔文说:“生物的变异并不是一生下来马上就能变成那个样子,而是通过遗传,把变异的样子一代一代地累积下来,变成最终的样子。”
你在动物园看到的各种马,可能就是一种马进化出来的,还有,最早的长颈鹿脖子并不是那么长,而是长颈鹿想吃树上的叶子给一点一点给拉长的。
看完这本书,我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
我曾今在生物书中见过这本书的名字《物种起源》,在暑假我读起了这本书,受益匪浅。
有人曾评价这本书说:《物种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如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一样,好处重大,影响深远。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繁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场革命,马克思自己在世界嚣嚷的中心所准备的也正是这种革命,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能与马克思主义相提并论,《物种起源》这本书又将是何等的优秀啊。
达尔文是如同马克思一样的革命者。《物种起源》将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特征,变模糊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物种起源》将自然科学呈此刻我们眼前,将生命的奇特展此刻我们的脑海中;《物种起源》使人们从进化论从此代替神创论,在思想上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物种起源》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石。
达尔文找不到一个合理的遗传机理来解释自然选取。人们也开始对《物种起源》自然学说产生了质疑,达尔文也在遗传问题上陷入了绝境。我认为,拉马克主义也好,孟德尔主义也罢,都是达尔文提出的自然学说的补充和理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提出的自然学说,在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我们无法估测的,对生物学界做出的贡献更是让我们望洋兴叹。
《物种起源》也为行为学、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中的传播理论奠定了基础。
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最后一部续篇是《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他试图借此扫清假定存在于人与非人动物之间的最后一道障碍──只有人才能表露痛苦、焦虑、悲伤、绝望、欢乐、爱、忠心、恨、愤怒等感情这种认识。达尔文将对人类面肌和发声的研究与相应的感情状态联系起来,并认为非人动物若表现出相同的面部动作和声音则也表示相似的感情状态。
《物种起源》不仅仅让我学习到了进化学说,其中阐述的适者生存,过度繁殖,遗传变异让我受益匪浅。
适者生存,生物只有去适应自然才能存活下来,这也就引发了生物的进化,达尔文在其书的一到五章重点阐述了生物的进化,在进化中适者生存。同样在人类社会中,只有你像动物一样不断进化般的不断发奋去改变自己,才能被社会所适应,如果不去适应社会,要么就是被社会所淘汰,要么你去改变社会,可知,连社会都不能适应的你,何谈改变社会呢。适者生存,让社会留下你生存后的一片天。
适者生存,是的有人说,陶渊明因不适应社会而隐居后,他依然自由自在的生存着,反而适应社会的人群,却生死叵测。陶渊明所处的社会是黑暗的,在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黑暗官场中,难倒也要去适应么?回答当然不可置疑是否定的。比如说,当你得知大家吃的是会生病的食物,你还会去适应群体,一齐吃么。适者生存,不是盲目适应,是为了生存而适应。
《物种起源》学说虽然不是完善的,但是他的影响和内含的只是理论是让我不容小觑的。达尔文把建立了在科学上的生物学展现给了我,让我对生物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让我学会了适者生存的道理。
达芬奇有过这样一句名言:“凡是能够到源头去取泉水的人,绝不喝壶里的水”说明了温故知新的道理,人类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阶段,只有不断总结上一个历史阶段,才能在这一个阶段中有所突破,从而促使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
读完这本书,发现他的宗旨就是充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了自古希腊至本世纪除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重点评论了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代表著作。
上古时期的文艺理论,柏拉图是一位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共有36篇传承了下来,内容包括哲学,美学,伦理,教育等等,比较集中论及文艺理论问题的主要有:《伊安篇》,《理想国》,《斐得若篇》,《法律篇》。柏拉图认为文艺的本质是模仿,但模仿的客体,之时感觉世界,不是理式世界,而感觉世界却不是真实体。
最令人熟悉的应是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代表人物雨果,他的理论著作也广为人知,雨果创造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同时也撰写了很多理论批评文章,这些理论文字既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重要历史文献,也是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理论著作。雨果早起的思想受到教派的影响,因此他当时的文艺观点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后期他产生了变化,开始寻找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和君主政体之间合作的可能性。
这一段历史的发展,深刻了解了文艺理论,在探究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下,对现今社会的文艺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在东方,一直流传着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在西方,则相信上帝创世说,也同样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然而,达尔那部惊世骇俗的巨作:《物种起源》则扭转了一切。为世俗中迷茫的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物种起源》使那些远古的传说,在它的面前不攻自破。它摆脱了科学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了解放;它引领了时代潮流,使自然科学迅速崛起;它惠及了后世,更使我们明白了拼搏的重要。虽然在这条人们慢慢认知科学,了解科学的道路上,存在着诸多坎坷,但阳光总在风雨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物种起源》经得起岁月的推敲,经得起后人的考核。“生命只有一个祖先,因为生命都起源于一个原始的细胞的开端”,这多么令人难以置信,但世界就是如此奇妙,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一粒小小的受精卵,则诞生了我们……读着《物种起源》如让思想插上智慧的翅膀,在科学的天空翱翔,亲身感受着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物种起源》使自然科学迅速崛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引领着这原本保守的时代,使它走在世界前列,李卜克内西对此做过生动比喻:“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烦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个革命,马克思自己在世界嚣嚷的中心所准备的也正是这种革命,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物种起源》中的进化论引导着人们深入研究,为分子遗传学生物学开拓了道路。由此,进化论不愧被称为19世界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有了它的推动,自然科学迅速崛起,如虎添翼,科学领域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社会又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这无不显示着它的辉煌。读着《物种起源》感受着先人的智慧,科学的伟大,在它面前我就像沧海中的一粒粟,在这巨作的震撼下,望洋兴叹。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无不在提醒着我们要竞争,要拼搏,这就是生存的法则。同样在这奇妙的自然中也无法改变,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血腥的一幕幕,弱肉强食,强者称王,已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不可改变的规律。历史就是最好的见证者,中国清政府闭关锁国,从而造成中国与世隔绝,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由此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道路,开始了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史。唯有强者才能称王,唯有适者才能生存。现在这条中国巨龙终于复苏了,沉睡了这么久也是时候腾飞了,中国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一刻也不敢松懈,奋起直追。因为历史证明,适者生存,这条生存法则是亘古不变的,唯有适应才是上策。对于我们本身,既然自然选择了我们,我们有幸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那我们就要好好把握,既来之则安之,努力拼搏,不要让自己成为弱者,成为别人的垫脚石,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竞争的牺牲品。只有拼搏,才能让自己变得强大,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立足于这个社会。读着《物种起源》,感受着竞争的无情,告诉我们现实的残酷,但与此同时,它也激励着我们勇敢前行。因为未来充满战场,需要我们的拼搏。
《物种起源》的魅力就在于此,这是一场没有硝烟,没有鲜血的革命,却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影响着社会,冲击着世界。《物种起源》让我感受到了科学令人着迷的气息,科学如同一个巨人,他有伟岸的身躯,挺拔的身姿,气吞山河的气势,无不让人震撼,令人仰望。就让科学解放我们的思想,使科技崛起,国家兴盛,激励着我们拼搏向上吧!
随着科学与哲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世界及人的主体性,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题。
例如生命的起源究竟是什么?人及世界上各物种在进化中是否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如果有,它同客观决定的力量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谁也解释不清楚。
但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在阅读当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结论,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而来的。这与圣经里创世记里讲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气而得到生命的写法有点相似。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是逻辑推理。也就是说自然的选择与进化只是通过推理的论据来表达,是一种逻辑上的顺延。事实上,生物改变并不一定是按这种推理进行的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是科学的假设。
达尔文证明自己理论的证据是缺乏说服力的,只能解释一些不寻常的现象。他却由这些特例推广到普遍进化,因而只能是特殊基础上的假设。的确,达尔文的理论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如果生物真是由一个物种向另一种物种进化而来,那么必定存在物种间的过渡类型。可是为什么我们所发现的化石中却几乎找不到这样的证据?如果生物的进化真的是长时间的逐渐变化,那么从单细胞又如何产生出复杂多样的动物门类呢?从同一个祖先那里又如何进化出多种不同基因组合的物种呢?为什么大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几乎所有动物的“门”同时在地层中出现呢?
理论的最终思想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推理只能用在动物界,然而达尔文却把这种理论强加给人类社会……他忽视了人和动物的智力在空间上的差距……人类的大脑思维是三维的,而动物的思维是二维的,从动物要想过渡到人类,首先智力要过渡到三维,但是二维的事物是不能过度到三维事物的,就像二维空间几何图形要变成三维立体图形一样,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达尔文和当时的科学家却忽略了这个致命的关键!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被资本主义理论的推崇者由生物学转移到人文学、社会学,把人类和谐互助精神退化为生物界的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丛林生存原则。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每一个铜板都渗透着鲜血。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所谓的科学假说,经不起逻辑推敲和科学论证,早已被有理智的人们所唾弃。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转移至今还有其市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毫无人性可言,多少适者生存于被掠者的血汗之上,多少不适者死于适者的倾轧之下啊!
你知道吗?我们的思想总是在阅读中升华的,通过阅读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不可思议的知识,那么据非常有必要写份 读后感 啦,下面是我整理的《物种起源》的优秀读后感参考范文三篇,一起来看看吧。
在西方关于《物种起源》中进化论的观战常常受到质疑,而在中国则完全接受,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在自然科学上与西方比是落后的,文化成果以移植为主;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大部分没有"宗教情结",在头脑里无"上帝造人"的观念。即使在大多数参与争论的双方都没有读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其观点是人云亦云,证据更是以点概面。
一:生命的起源是什么?
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该书中描写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就象是一棵树不断能长出新的枝条,在生物的演变过程中,新的物种分枝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但毕竟整本书也就是在探讨物种的问题,这是假设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达尔文把此书命名《物种起源》而不是《生命起源》是有其道理的。但不幸的是,有许多的人有意或者无意地把它当作生命起源的权威,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二:相信上帝违背科学和理性吗?
第二章自然状态下的变异。作者认为自然条件也存在变异。在此引入个体差异这一概念,指同一父母产出的个体的微小差异或同一区域内个体存在的小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可以遗传,并可作为变种与物种的中介项加以考察。物种与变种不是绝对的,往往易于把先发现的定位为物种,而后来者定位变种,这是不科学的。它们无法被绝对区别开。数量多、分布广的变种往往多。
三、是上帝的理性还是理性的思考
西方的科学家大部分是信仰宗教的,他们研究的目的不是为反对上帝,而是证明上帝的理性,揭示上帝的真意。这也许是为什么许多现代科学的奠基人,诸如牛顿、伽利略、法拉第、爱因斯坦及达尔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但对于我一个没有宗教情结的人来看,促进他们工作的动力不是上帝的理性而是自然的理性,正如犯罪的动机可以千奇百怪,但同种犯罪的目的是一样的,动机与目的混为一谈后,自然的理性与宗教信仰就等同了。
达尔文的结论是从一个原始生命进化成多种生命形式,而不是同时创造了不同的生命体,这就是《物种起源》本来面目。但达尔文化了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系统论述一个还没有完整结论的问题的方法,总让人叹为观止。如此精神指引法律工作,错案会多起来吗?
小时候我总爱问父母,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告诉我从妈妈肚子里来。那世界上的第一个人是从哪来的,可他们却无奈的说不知道。长大点,老师告诉我我们的祖先是女娲用泥土做成的。现在热爱科学的我知道原来我们的祖先是由猿进化成的。知道这是谁的出来的结论吗?当然是我最喜欢的生物学家——达尔文。
就是达尔文写出了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物种起源》,标志着19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
《物种起源》的出版英气了全世界的轰动城中的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诬蔑达尔五种文的学说,他们认为这部著作有失人类尊严,当时的科学家甚至把达尔文的头像和猴子的身子摆在一起。
这部著作中提到了家养状态下的变异、自然状态下的变异、生存斗争、自然选择、古生物的演绎以及胚胎学等。这本著作不但标志着自然选择学说的建立而且达尔文还设想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给进化学说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再一一解释,使之化解。这正体现出达尔文的勇气和学说自身不可战胜的信念。
达尔文经过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达尔文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地球上的所有有机生物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就是“被吹了一口仙气”这于圣经里提到的人类的出现是被“上帝吹了一口仙气”有相思之处。这一结论,就是达尔文所谓的创造进化论。
讲到这里,也许会有人提问,既然达尔文说人类是由猿进化过来的,那还为什么相信人类的出现时“被上帝吹了口仙气?这是发自内心的信仰还是迫不得以的结论,我们不得而知。其实我们平时都会说要相信科学,上帝是不可信的。但这些话也不一定是科学的。我们像达尔文一样会探索,会思考,但如果不承认有上帝的话,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人们通常会不得已以不科学的方式来解决。
达尔文提出人类只有一个祖先,是因为达尔文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可分成门、纲、目、科、属、种六个层次,同一层次、上一层与下一层之间,具有很多的相似点。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复杂、越高等。这就证明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不是神创的,而是从最简单的生物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我们可以不相信上帝,但要用科学作为理论、根据,那是不标准的。
如今,《物种起源》所提及的许多观点已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后来不断地得到发展。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与进步,科学家们先后发现了DNA,细胞,细菌以及遗传病病毒,解决了以前无法回答的问题。这些就是对《物种起源》的延续,科学在不断进步,在接近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探索研究,解决各种现在还无法解决的问题,相信明天的世界会更好!
《物种起源》的优秀读后感3
《物种起源》的出版问世,是在科学的基础上穿插并建立了生物学。进化论使人们的刻板思想,神学思想被打破。可以说这本书*了神,创造了人类的说法,并且也打破了物种不变的理论,确实进化论正式得到确立。进化论这个观点源于《物种起源》,特别是当时19世纪以来,社会大众对于天主教,英国国教等神学封建思想的束缚产生了抗争,这本书的出现,也进一步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达尔文的著作包含的进化论是人们的思想解脱禁锢,解救人们,并教育人们从封建迷信的束缚下离开,在使生物学和人类学都发生变革的同时,也切实改变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看法。与此同时,唯物论逐渐成为人们认识自然的基础。这本书中包含了达尔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探索,也体现出了他对问题的思考以及他的记录和总结等。从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关系复杂的,大自然的奥义,更多的是看到了达尔文的百折不挠科学精神。《物种起源》中的每一个字,都代表了达尔文凝结出来的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与永不放弃、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精神。从达尔文总结凝聚出《物种起源》这本书,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令我们值得深思的东西。
我们如果想要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就,就应该去自己对学习建立充分的兴趣,并对其进行相关方面的探究。而且,达尔文在20年间才写出了《物种起源》,充分体现了他惊人的意志力,这也告诉我,如果我想做成某件事情,必须要坚持不懈,不能够半途而废,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获得成功。
任何物种都有一个起源,大家肯定也会问生命的起源是什么呢?那就多读一些书籍吧,那么相关的 读后感 该如何写呢?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 精选关于《物种起源》读后感范文,以供参考。
“姐姐,你们家的幸福树长得怎样样了?”“好着呢!还育出了‘小宝宝’呢!”“天哪!”我发出了一连串的怪叫。
其实,之前我和姐姐买了两盆“幸福树”是送给妈妈的节日礼物!可惜我不是一个好的“花匠”,幸福树枯萎了!我请教了姐姐这位大世界的“花匠”一些小诀窍。房间里传来了我们的对话:
“姐,你就说说呗!你怎样把幸福树培育得这么好?有啥诀窍就传授给我点吧!”
“嗯,好吧!”说完便丢给我一本书《物种起源》。
咦?这是什么意思啊!不教我就不教呗!打什么哑谜呀!
姐姐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你看看就明白了!”
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可是我看了几行就迷上了这本书。这本《物种起源》是著名的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写的。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两个理论:首先,他认为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其次,他认为生物演变是经过自然选择而来。
突然,我看到上头有一行字:把取出蛋清和蛋黄后的碎蛋壳放置在花木植穴的四周,能供给花木根部很多养分,对花木生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咦?我家的“幸福树”不是正缺少营养吗?于是,我照做了!
第二天早上,我顶着两个熊猫眼看了看枯萎的幸福树。突然,我的双眼射出了一道光芒,我惊奇地发现“幸福树”的“腰板儿”十分挺拔!可叶子还是那焉焉的样儿,但这可不是一口吃个大胖子的事情,得慢慢来。突然,我发现旁边的蛋壳没有了光泽,仅仅残留的一滴蛋清也被吸收完了!怪不得那杆儿挺得不得了,还散发着一股股灵气,有一种大自然的味道。
也许那办法真的有效!我连续放了几天的蛋壳儿,幸福树满满的“活”了过来,我幸福地触摸着它的枝叶,呼吸着它刚刚制造好的氧气,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呢!
之后,我们家还养了“爬蔓”“金心吊兰”等植物,都用了这种“蛋壳疗法”来为他们“治病”!
对于世间一切生物来说,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怎样样?“科学藏在花草中”,名副其实吧!
我看的这本书,是讲了达尔文的一些故事和一些物种进化和万物怎么来的的事。
很久以前的时候人们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万物,直到一个天才的诞生,他就是“达尔文”!
达尔文,确定了世间的万物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在一开始,地球是上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每个微生物各变化成一个物种,还有一些是原来的一个物种变异(进化)成一个新物种,那么变异是怎样产生的呢?那得说到生物的一种神奇的功能“遗传”,达尔文说:“生物的变异并不是一生下来马上就能变成那个样子,而是通过遗传,把变异的样子一代一代地累积下来,变成最终的样子。”
你在动物园看到的各种马,可能就是一种马进化出来的,还有,最早的长颈鹿脖子并不是那么长,而是长颈鹿想吃树上的叶子给一点一点给拉长的。
看完这本书,我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
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以丰富的研究资料,严谨的科学论述,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引人入胜的文笔,向全人类庄严宣告了物种发展的伟大理论进化论。在此之前,人类有关物种发展的认识一向笼罩在唯心主义宗教统治的阴霾中。人们认为人类以及地球上的各种生命都是至高无上的神明所创造的,神主导一切!各个物种都是孤立的,其间没有任何亲缘关联。达尔文本是一位基督教信徒,而他由于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宗教中许多违背现实的东西,于是开始怀疑《圣经》是不是真正的真理。达尔文是个极为认真的人,这也是他能抛弃神创论而研究进化论的重要条件。
在那个年代,违背教会之难,难于上青天。但乌云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无法阻拦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总有那么一批坚持真理的人,不畏教会等反对组织的压迫,坚持真理,经过几个世纪,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真理最后战胜谬误,人类最后见到了科学的曙光。达尔文就是这样一个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发奋的人。
然而,科学与唯心的斗争是长期的。直到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有的宗教人士才承认了进化论。1996年,在生物进化论日趋深入人心的环境下,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不得不改变了教会对达尔文主义的否定态度,教廷不得不抛弃了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始祖的信条。
而事实上,如今仍有很多人(主要是一些宗教信徒)否定并驳斥进化论。我不久前还看到一篇文章,文中仍然以神创论否定进化论。
由此,可想而知,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要否定残酷的教会的理论是多么的困难。读此书,让我知道了对待科学必须要认真,对真理,就要百折不挠地坚持。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体现的认真精神同样值得钦佩。当他谈论到一些问题时,由于版面的限制,无法进行再多的论述,虽然书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证实他的观点,但他仍告诉读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将有对此问题更深入的论证。我想,对这种问题,能够不敷衍,充分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
《物种起源》读后感5篇
《物种起源》中,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书中描写了生物的演变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物种起源》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敢于浪费自己生命当中一小时的人,尚未发现生命的价值。——达尔文达尔文的进化论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一观点在《物种起源》里有很清楚的体现。那么,达尔文到底是谁?这本书到底在什么背景下怎样写成的呢?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是英国的著名生物学家,也是进化论的奠基人。他曾经乘着贝格尔号舰经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 对动植物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1859年终于发表《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1859年11月24日,在英国伦敦,这是很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伦敦众多市民涌向一家书店,争相购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即全部卖光。这本轰动一时的新书就是《物种起源》,它是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马克思曾说,《物种起源》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达尔文于1809年出生在英国,祖父和父亲都是有名的医生。他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采集昆虫。在他16岁时,他的父亲为了让他继承祖业,送他去爱西堡大学学医,但他对于学医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常去观察动植物,研究神武标本。在19岁那年,达尔文又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神学。在这里的学习和结交为他将来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编写《物种起源》前,达尔文还相信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在“贝格尔”号远航考察船航行中,许多实例引起他的思考,并使他对“上帝造物论”产生了怀疑。各地的所见所闻,都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是在逐渐进化的。但是,当时达尔文还不能说明引起生物进化的原因。考察归来,达尔文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他耐心地收集资料和证据,还因此亲自饲养鸽子,观察家鸽在人工饲养下所产生的变异,最终确立了自然选择学说,由此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这本书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他用平凡朴实的语言,用记叙性论证举例性口吻,客观叙述他环球旅行和观察研究家养动植物时观察到的事物。他舍去文学语言的夸张华丽,更多使用精准与谨确的语言。
那么,为什么是达尔文首先发现并确立了这一学说呢?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达尔文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他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他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达尔文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哪只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这他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把它命为“达尔文”。
看来,这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学术的研究,科学探究精神,执着忘我精神,分不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和他的巨著带来的启示还不止于此。
在英国蜿蜒曲折的塞弗恩河畔,有一座叫希留布里的小城镇,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就诞生在镇上一个世代名医的家庭。达尔文的母亲喜欢栽培花卉果树,常教孩子们怎样通过花瓣识别不同的花卉,年幼的达尔文也渐渐地和草木花卉建立了感情。
8岁时,达尔文进入镇上的小学校。由于课堂上讲的都是些难懂的经文,达尔文感到很枯燥无味。于是,他把精力倾注在课外活动中,常常去捕捉昆虫,寻找矿石,拾拣贝壳和采集动植物标本。
有一天,他借到一本名叫《世界奇观》的书,读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幻想着有一天能到书里描述的地方去进行考察。
为了能适应将来的实践活动,达尔文常常练习骑马、射击、黑夜狩猎的本领,培养长途跋涉的坚强毅力。
这样,达尔文在课堂上的学习成绩就受到了影响,因此,父亲认为他的野外活动是“不务正业”。为了使儿子将来能成为一位医生以继承家业,父亲把达尔文送到爱丁堡医学院去学医。可是,达尔文自幼培养的兴趣没有改变,每当课余或假日,他就奔向海滨、田野和高山。自然界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简直成了他的好朋友。
父亲看到儿子的“习性”不改,很生气,又把达尔文送进英国剑桥大学的学院去学神学。达尔文从小就听烦了关于上帝的陈词滥调,觉得毫无兴趣。课余时间他常常去找自然科学家,和他们谈心,一起做实验,讨论他热爱的科学问题。
大学毕业后,达尔文获得了牧师的职位。但是,他根本不想去做神职人员。正在这时候,英国政府为了寻找更多的资源和扩大市场,决定派“贝格尔”舰到世界各地做环球考察,船上需要一位博物学者,达尔文的老师汉斯罗推荐了达尔文。
达尔文的心情激动极了,久已盼望的展翅飞翔的机会终于到来了。他满怀激情地登上了“贝格尔”舰,开始了为期5年的环球考察。
考察的征程是艰辛的。达尔文有晕船症,晕得很厉害。但航船每到一处,他都要上岸考察当地的物产资源、生态环境,向当地人细细询问动植物的种类和特性。他常常冒着被毒蛇猛兽袭击的危险,单身深入到陆地内部甚至荒无人烟的原始地带,寻找化石,采制标本。
有一天,他组织人挖掘出了一种剑齿兽的化石,它的`身体像大象,牙齿却小得像老鼠,而眼睛、耳朵和鼻孔又像水中的海牛。为什么现代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集中在古代同一种动物身上呢?达尔文想,也许现在的不同动物是从古代某种动物演变来的?可是,《圣经》上说万物是上帝创造,且不能改变的呀!达尔文对此感到怀疑了。
在以后的考察过程中,达尔文又耳闻目睹了生物界大量变异的事实,大胆地提出了物种可变的设想。
达尔文虽然在航行期间形成了物种可变的科学见解,但是物种为什么发生变化,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未解之谜。航行回来后,达尔文深入到群众中间,与老农、育种家、园艺家交谈,倾听他们的实践经验,又重点研究家鸽品种的起源问题。经过22年不懈的努力,达尔文终于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发表了震动世界的名著《物种起源》。书中用许多令人信服的事实,论证了各种生物是进化而来;用自然选择学说,说明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指出生物要形成新的品种,关键是人工选择。这就是著名的“进化论”。它推翻了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在生物界引起了一场革命。
我对达尔文的印象,最初只限于他那一把给人感觉乱蓬蓬的胡子,好像西方的伟人都有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胡子。
为了更进一步接近这个伟大人物,我不辞劳苦地上了百度、搜狗,但得到的说几乎千篇一律:“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爱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这样的文字吸引不了我的光,因此我只好另辟蹊径,看我能不能从别的途径摆脱我只有关于他胡子的浅薄认知。
我翻开了《物种起源》,从其绪论开始我对达尔文的了解。
“五年的工作,我曾专心思索这个问题”,“从那时起直到此刻,我曾不间段地专心于同一事物的研究”,“我的健康很坏”……这样的语句在文中随处可见,达尔文拖着病重的身躯,专心致力于自然生物的研究,作各种观察和实验,找无数联系和特性,把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了他所追求的科学事业上。拔河比赛方案
“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只有对于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个科学家最要拥有的就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达尔文正因身体的原因,没有更多的时刻去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他为此深感遗憾和歉疚,这不正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才具有的品质吗?达尔文虽然深信自己的观点是科学的,是相对合理的,但他依然为没有带给强有力的事实论据而感到惭愧。
在那个年代,违背教会之难,难于上青天。但乌云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无法阻拦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总有那么一批坚持真理的人,不畏教会等反对组织的压迫,坚持真理,经过几个世纪,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真理终于战胜谬误,人类终于见到了科学的曙光。达尔文就是这样一个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人。
然而,科学与唯心的斗争是长期的。直到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有的宗教人士才承认了进化论。1996年,在生物进化论日趋深入人心的环境下,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不得不改变了教会对达尔文主义的否定态度,教廷不得不抛弃了“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始祖”的信条。
而事实上,如今仍有很多人(主要是一些宗教信徒)否定并驳斥进化论。我不久前还看到一篇文章,文中仍然以神创论否定进化论。
由此,可想而知,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要否定残酷的教会的理论是多么的困难。读此书,让我知道了对待科学一定要认真,对真理,就要百折不挠地坚持。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体现的认真精神同样值得钦佩。当他谈论到一些问题时,由于版面的限制,无法进行再多的论述,虽然书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证实他的观点,但他仍告诉读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将有对此问题更深入的论证。我想,对这种问题,能够不敷衍,充分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
达尔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结论,这是发自内心的信仰,还是一个不得已的结论,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常听说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学的"或"科学已经否定了上帝"之类的话,但这些话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学的,至少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商酌的。正如达尔文一样,我们会思索、探讨最初的起源的问题,但如果不承认有上帝的话,将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人们往往会不得不以很不科学的方法来解决。
就拿宇宙和生命的存在为例,如果不相信上帝的创造,我们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宇宙万物是永恒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没有所谓的创造及起源一说;另一种选择就是宇宙万物是自己来的,也就是说是自己创造了自己。
我们先分析一下第一种选择,宇宙是永恒的说法,与其说这是一种可靠的理论,还不如说是一个人不愿意相信上帝的借口,因为它是与现有的最新科学证据背道而驰的。现今的科学不但是在研究宇宙的开始,还在探讨宇宙的终结。另外,根据我们的日常观察,宇宙的组成部分,如地球和太阳等等,都是有寿命的,这些有限的东西累加起来,整么又可以成为永恒呢?所以这种说法与我们的理性也是相矛盾的。当然,宇宙是如此的浩大,有许多东西我们并不十分清楚,但至少从我们现有的知识和证据来看,宇宙万物不是永恒的。一个本着科学态度的人,应该承认这一点。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宇宙自己创造了自己的说法。根据我们的日常观察,大凡有功用的东西,小到一双筷子,大到一台超级电脑,都一定有其设计,是被创造的,它们不可能自己创造了自己。我们看到一台机器,尽管我们不一定知道是谁造的,但一定会想到是被造的。如果有人认为它不是被创造的,我们一定会说此人不理性。但一个单细胞就比任何的机器的运作复杂且精密的多,整个宇宙的运行和其上的规律更是不可同光年而语。有谁会相信随便堆起来的字符可以成为经典名著呢?又有谁会相信自己手头上的工作会自己做成呢?连这些小事都不可以,我们又凭什么认定宇宙一定没有创造者呢?这是一个符合理性的结论吗?
在解释万物及生命起源的时候,所有的理论都是要靠信心来接受的,也既是说,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应该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碍,因为这些信仰里实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这也许是为什么许多现代科学的奠基人,诸如牛顿、伽利略、麦实维尔、法拉第、爱因斯坦、爱迪生、及达尔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不相信上帝的自由,但要用科学和理性来作为根据可能是有点说不过去。
达尔文所著的《物种起源》一书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在历史、生物等多门学科中都有所提及,尤其在生物学科中,还专门有一个章节来探讨生物进化理论,可见这一著作的影响之大,所以,也难怪它被公认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之一。作为一名选修生物的学生,我一直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这个暑假,我终于将其翻开,走进了达尔文先生的思想世界。
《物种起源》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全书分为15编,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物种起源》的内容:讲述生物进化的过程与法则。这本书以全新的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对后人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现代进化论”创立的基础。此外,恩格斯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我刚开始阅读时,着实被他在绪言中提及的诸多先前的学说、理论搞晕了,曾一度想要放弃阅读,然而,当我坚持下来读到后面,我领会到达尔文思想之深入。他的思维是十分严谨的,提出他所参考的大量文献大概也是出于此,他从丰富的事实出发,通过大量观察和思考,逐步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解释;同时,他的语言文字并非如我想象的单调乏味,而是精练、生动、而又发人深省的,比如,他以一句“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解释了自己的主要观点;“看一眼缤纷的河岸吧!那里草木丛生,鸟儿鸣于丛林,昆虫飞舞其间,蠕虫在湿木中穿行,这些生物的设计是多么精巧啊!”生动的描绘了自然场景,带领读者进入了神秘的自然世界;“说到生存斗争,我们不必为之感到恐惧,死亡的来临通常是迅速的,而强壮、健康、幸运的生物不但能生存下去,而且必能繁衍下去。”这样的语气是平和的,让读者平静地、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它的观点……读罢全书后,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精彩的书!
合上书本,我不由得反思起来:首先,达尔文能在当时那个有神论盛行的年代里,能坚持不懈的完成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实属不易,我还曾在课本中看到过当时的人将达尔文画成猿猴以讽刺他的荒谬图片,可见他当时承受的压力之大,而达尔文的内心要有多强大才能抵抗这样的非议啊!我对这个伟大的生物学家心生敬佩!
其次,我通过一些书籍也了解到,达尔文的学说是有缺陷的,比如:他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等,但是达尔文作为一个诚实的科学家,他实事求是,他曾经说过:“关于变异的规律,我们实在是无知的,我们所能够说明这部分或那部分发生变异的任何原因,恐怕还不及百分之一。”可见达尔文的谦逊、严谨。最后,自然选择的学说在如今的现代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或许人也属于生物的范畴吧,“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现实与达尔文提出的“优胜劣汰”不谋而合,这正提醒着我们努力完善自己,在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
达尔文先生在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看到的一切生物不是特别的创造物,而是远在寒武系第一层沉积下来以前就生活着的某些生物的直系后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透过它的眼睛瞻望到过去,更瞭望到现在乃至未来。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物种起源》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种起源》是出自于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之手的伟大作品之一,他用自己的神思妙笔,撰写了这本家喻户晓的著作,以带着神秘色彩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生物进化论,使我明白了世间万物的“平衡”之道!
首先,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达尔文与他的《物种起源》吧!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文名:truncatnles Robert Darwin,(1809 – 1882),出生于普雷斯顿,毕业于剑桥大学,英国最伟大的生物学家、博物学家之一,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在《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中,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物种起源》,英文名为:The Origin of Species。是达尔文论述生物进化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59年11月24日。该书大概是19世纪最具争议的著作,其中的观点大多数为当今的科学界普遍接受。在该书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他使用自己在1830年代环球科学考察中积累的资料,达尔文试图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天择)和人工选择(人择)的方式实现的。
在《物种起源》这本书里,达尔文用一句句令人信服的话,表现了他追求真理,想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理论的决心。在书中,他有过着重的描写:生物胚胎间,人、鸡、猪、蛙、龟、鱼等的早期胚胎很相似,这表明它们十分可能有共同的祖先。还有地理的分布:在大体相似的气候,如南美洲、非洲、澳洲都位于南半球,具有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可是生物类型彼此差别很大,或者是说在有些地区,如非洲(或南美洲)内部各地气候条件很大,但那里的生物类型却彼此相似!而生物可分成门、纲、目、科、属、种六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种类繁多,各式各样,可每一层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类似、相同点!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了解到了与科学有关的有趣内容,还让我有了许许多多的联想呢!
当我读过《物种起源》后,第一个在脑海里产生的联想,那便是——世间万物的“平衡”。所谓大自然的平衡,说白了,也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无奇不有的自然界里,什么都有自己的“平衡”!从进化论可看出很多物种的——1、生存的平衡。所谓生存平衡,顾名思义,也就是各种生物为了生存,或者说准确点,是为了适应周边的生存环境,而进行一代又一代,不断的进化、演变,繁衍后代,才使得大自然还能像现在这样:生生不息!最明显的例子,便非长颈鹿莫属了!长颈鹿是很古老的动物,他们在古代脖子没那么长的,因为远古的树长的很高,所以它们只能吃一些比较矮小的树的树叶,但那些矮小的树被他们吃完后,他们没办法吃比较高大的树的树叶,所以长颈鹿为了吃到高大的树的树叶而逐渐进化,所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2、生态的平衡。这个平衡可以说是“何人不知,哪人不晓呢”
记得四五年级曾学过一篇别有一番道理的课文——《鹿与狼》,相信大家一定都没忘吧!动物们与自己的天敌互相争斗,才是最原始而却最有效的解决生态平衡危机的最佳办法。自然还有,3、生命的平衡。宇宙生命从无到有,谁也不知道生命的诞生是如何到死亡的。但其实生命是永恒的,宇宙中的万物,都有诞生的一刻,但同时也有死亡的一刻,从合成恒星,到自然爆炸或意外毁灭的过程,都是平衡的,自然界对待生命永远一视同仁… …
《物种起源》这本书为我们开启了科学那圣神的殿堂之门,它将无限的课外有趣知识、道理带给我,并告诉了我:科学——是永恒的追求!
以前,我站在海边的沙滩上,陷入了这样的深思:潮起潮落,无法计数的分子,各自孤独地运行着,相距遥远却又息息相关;骄阳弥散着能量,射向无垠的宇宙。
大海掀动着波浪,在她深处,分子变幻重组,悄悄地萌生新的组合,它们将自身复制,愈变愈大,愈变愈复杂,DNA、蛋白质,她们的舞蹈愈加神奇……我常常想着这些奇妙的东西,若在从前,人们根本无法推测她们的“行踪”,而如今的科学,却能使我们向这“神奇”靠近,轻探她的鼻息……
《物种起源》,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的第一部巨著,更是一部科学的伟大篇章。它讲述了生物进化的过程与法则。全书能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资料是全书的主体及核心,标志着自然选取学说的建立。第二部分中作者设想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给进化学说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再逐一解释,使之化解。这正表现出科学的学说本身不可战胜的生命力。在第三个大部分,达尔文用它的以自然选取为核心的进化论对生物界在地史演变,地理变迁,形态分异,胚胎发育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使这一理论获得了进一步支撑。试问,有此发现与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科学的力量!
那不容低估的科学,是它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概念。由于科学的发展,这天,我们能够想象无穷奇妙的东西,比诗人和梦想者在想象中的丰富、离奇千万倍。比如吧,诗人想象巨大的海龟驮着大象到海里旅行;而科学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别样的画卷——天宇中一个巨大的蓝色星球正在旋转,它的表面,人们被神奇的引力牢牢抓住,并依附着它柔和地、永不停息地转动着……
而科学有如一把双刃剑,它刀光骤起,许多人也因此殒命;它又犹似一把钥匙,既通往天堂,又延伸至地狱,它能使国家富强,推动整个历史潮流的发展;它又能使人们为了利益,不惜发动战争,让硝烟弥漫整个天宇。而这“钥匙”又确实有它的价值——没有它,我们无法开启天堂之门;没有它,我们即使明辨了天堂与地狱,也还是束手无策。这样推论下来,尽管科学知识可能被误用以导致灾难,它的这种产生巨大影响的潜质本身是一种价值。只是人们用错了它,因而,我们更要把握好这把钥匙,“钥匙”的确很轻很轻,但是它握在手中之后,就会变得很重很重……
还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和无尽的宝藏是不会带着它的使用说明书的,因而人们需要靠自己的力量,步步摸索,投入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技术,才能真正翻开她的“使用说明”,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激动、惊叹和神秘,在我们研究问题时一次又一次地出现。知识的进步总是带来
更深、更美妙的神秘,吸引着我们去更深一层地探索。有时探索的结果令人失望,可这又有什么关联呢?我们总是兴致勃勃而自信地深钻下去,发现无法想象的奇妙和随之而来的'更深、更美妙的神秘。这难道不是最激动人心的探索么!打个比方,先贤们缔造了民主的制度,正因我想没有一个人绝对懂得如何管理ZF,我们只有用这样一个制度来保证,新的想法能够产生、发展、被尝试运用,并在必要的时候被抛弃;更新的想法又能够如此地轮回运行。这是一种尝试――纠偏的系统方法。这种系统方法的建立,正是正因在18世纪末,科学已经成功地证明了它的可行性。质疑和讨论是探索未知科学的关键。如果我们想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那我们就务必这样地运用科学,才能把通向未知的门开启。
当然,人类还处在初始阶段,在人类鲁莽冲动的青年时期,常常会制造出巨大的错误而导致长久的停滞。但我们知道伟大的进展都源于承认先前的无知,都源于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们遇上各种问题是毫不个性的。好在未来还有千千万万年,我们的职责是学所能学、为所可为,探索出更好的办法。我们就应放开被束缚的双手,宣扬一种科学的精神,一种自由的思想,告诉更多的人们,不好怕被质疑而扼杀自己最初的想法,而是就应毫不气馁地、毫不妥协地坚持自己思想的自由。这一切,都源于同一个信念:我们挚爱科学!
经常在文献中看到被引用的《物种起源》,时隔100多年的书或其中的观点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我满怀好奇心,通篇阅读了达尔文先生所著、苗德岁先生翻译的《物种起源》。该书的核心观点,如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缓慢进化的早就被人们所熟知,但在19世纪中期大家都在争论生命是不是由神创造的年代显然是有化时代好处的,怪不得恩格斯说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了。
以拥有现代科技水平头脑的人来看《物种起源》,你或许会发现它是类似于科普性质的著作,但书中罗列的事实和超多的生动的案例在我看来,即使对此刻的科技工作者依然是有启发的。
达尔文坚信“自然界中无飞跃”,认为变异是缓慢的过程,不是突飞猛进的。他在书中花了超多篇幅来解释为什么变异是缓慢的,他同时也多次坦白人们对自然选取和一些自然现象的无知,如在书中他不厌其烦的说人们对于某些问题“极度无知”、“一无所知”和“知之甚少”,一个谦逊有礼的老学者形象跃然纸上。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达尔文没有过多的纠缠在造成后代与亲代每一个细微差异的原因,但他认为透过自然选取积累的差异使得平衡发生哪怕毫厘之差,而这便会决定哪些个体将生存、哪些个体将死亡。此刻来看这样的阐述,即种间差异,是何等的正确啊!
虽然达尔文没有深究某个细节,但基于超多的观察和试验他最终发现了物种的起源和进化的规律。而这些要归功于他的科学精神。如他坚信透过解剖学的手段来解释现象,在对马驹身体比例的分析上他是透过“仔细测量”得出相关结论的,他在论述杂交不育性时反复强调“未经试验,无人知晓”,他在疑惑什么使马灭绝的因素时对自己的惊异表示“无根无据”。我着实被这些体现达尔文严谨的科学精神的例子所震惊!这或许解释了为何18世纪的世界科学中心是英国!达尔文在对论点论证的同时,会举很多有说服力的小案例,这要得益于他的勤奋,我想他就应是一个随身携带笔和纸随时做记录的人。如他做了苏格兰冷杉幼苗更新的小试验论述生存斗争,他透过种子萌发的试验论述扩散的方法,类似的小试验或许令现代的研究生都感到汗颜。科学精神归科学精神,当我读到达尔文关于骡子和斑马的进化关联时,我丝毫不怀疑灵感在达尔文构成其学术观点中发挥的作用。
达尔文在书中反复强调所有的生物都有高速增殖的倾向,即按照几何比率增加的速度,而恰恰由于生存斗争的存在才不至于使一个物种就占用了地球的全部资源。而这或许部分解释了为何自然界的许多生理生态现象均可用幂函数Y=a*Mb来解释。书中达尔文举了林奈关于植物增长的例子,做为一个增殖最小的边界,植物的更新速度也是惊人的。达尔文同时也坚信种内之间的斗争是最惨烈的,正因种内的个体有相同的资源需求。由于种内生存斗争和外界不利环境致使世界上每种生物均不能按照几何比率无限制的增长,这点难道不能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吗?如果没有战争、瘟疫和地质与气象灾害,人类估计会遍布地球上每个角落,若果真如此,人类这种毫无限制的增殖或许导致其自身的快速灭绝。从这点好处上来讲,战争、瘟疫和地质和气象灾难倒有好的一面了。
达尔文对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兴趣以及其显赫的家世促使他完成了近5年的环球科考,这样的经历是达尔文完成《物种起源》的基础。书中超多生动的案例几乎严谨地证明了他的论点,这种科学精神是值得称道的,如他在书中不停地论述试验和数据的重要性。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书中没有生物化学方面的数据,也仅采取简单的数理统计分析,对一些“法则”和“规律”不能很好的解释,但书中解剖学、形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知识,个性是科学思维和逻辑依然对现代的科学研究有启发好处!
让我们从20xx年算起。倒退203年,上帝让这个动摇自己权威的孩子诞生了,不仅是如此,上帝同时还赠予了他一个富裕的家境和可以游手好闲的机会,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勤奋努力的富二代。达尔文能够轰轰轰轰烈烈的去远洋考察,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他没有物质上的担忧。当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被上帝如此眷顾。也正因为如此,有科学家一生清贫;也有人为了真理而死去;可达尔文却是幸运的。退153年,这么在当时还被认为是谬论的著作诞生了。尽管书中的结论在如今,已经是无人不知的常识了。可在那时,就像是往混沌的湖水上投了一块大石头,导致惊起了无数的波澜。
当上帝与达尔文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固然人们觉得达尔文的文章也有道理,人们还是倾向了那个千百年来给予安稳依靠的人然而科学探索就如同开荒扩路一样,如果我们渴望那远方土地的富饶,那就必须舍弃现有的安乐家园。探索意味着不可知的风险,意味着别人的质疑,也就需要承担更多不必要的责任——因为你选择了科学这条道路。本能的反应使人们满足于现状,安于现有的精神依靠。这也许就是科学的理论只有在时间的打磨下才能成为科学,真理的原因。对于不可知的事物,成大事者往往有一种不拘与随性,永恒不变的热爱是支持他们的唯一动力。至少我认为这些可贵的品质在达尔文的身上展露无疑。
倒退115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甲午海战战败,严复将此著作连同战败的羞耻与彷徨走进了中国,也就是在我们以后将要学习的历史中的《天演论》。达尔文之所以在中国能有这样的名气,很大程度上在于严复对那名著的翻译作的推动。而严复翻译这一著作并非是完全没有目的的。还针对中国的现状来评论,表达他的想法。科学著作就这样在有目的的安排下成为了政治力气,思想里奇。这一举动有利也有弊,一旦它的翻译者刻意的扮演成一位再创造者,偏离或片面的放大则不可避免;但另一方面,这又确确实实是近代的中国所发出的一声震耳发聩的惊雷---相比人类的诞生到底是出自于上帝之手还是由单细胞生物演化而成的,但是的中国人可能更在意,重视自身的存亡与国家的兴衰。时代性是《物种起源》的又一烙印。是它所要承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历史使命,是我们对于它产生特殊感情的原因。
有时科学之路多舛的就像一出精彩的戏剧---当全世界甚至上帝都站在它的对立面的时候;他发出了声响,在两百年后他得到了时间与世界的几乎全部认可后在大海之上又跃起了一个闪着真理之光的浪尖。在无限接近科学的过程中,人们的内心深处总会迸发出一种超越动物本能的喜悦。我们暂且可以说成这是上帝赐予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缺少知识的时代。但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上的富有,在某段时间会深深的思考自己为何会如此“贫穷”,一种信息时代的贫穷;我们现在可以选择不去读原著,可以直接背下关于这本名著的所有精度概括的内容;可以读中没有“墨水”,鼠标点击复制粘贴直接完成长达五千字的文章。但这却是知识的泡沫,真理的无用复制。当我们只找到其中一个“上帝”就停下追寻的脚步,则毫无疑问的陷入了那个百年一轮回的怪圈。将前辈们好不容易织成的棉线,硬生生地制成了一件没有袖子,颜色乱七八糟的毛衣。那么,我们也可以不自量力的再当一次“严复”吗?
追寻真理的漫漫长途,历史车轮的滚滚而来,滚滚而去。优胜劣汰在知识的创造中同样适用,我们要当一个生存者,开括者,胜利者。科学如同自然一样永恒地存在着,他充斥着唯物主义的残酷。但谁又能说这不美,不令人可敬可爱?
关于时间的高中议论文800字5篇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在我们学过的名言中,有许多这样关于珍惜时间的警句。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时间的高中议论文8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时间,它是人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他便悄然而去,不留下一丝痕迹。人们常常在他逝去后,才渐渐发觉,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古人一声叹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时间流逝的无影无综,去的快,来的也快。而能否把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陶渊明说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人生短短数十秋,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登上人生的顶峰,谈何容易。也正因为如此,珍惜时间就显得异常的重要。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往往有个珍惜时间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等等,都是古人抓紧时间发奋、苦读的典范。古人在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抓紧时间,努力苦读,我们今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晚上还有明亮的电灯,条件比古人好多了,可我们又有几个人珍惜这宝贵的时光呢?
记得有一次,就要考试了,老师在头一天晚上就提醒我们要认真复习,要看《水浒传》。可是,我却不听老师的话,在几天前就开始复习的话,这次考试对我来说就是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菜。可是我没有,再加上我平时很少看《水浒传》,别人都快看完一半了,我才看了几回。没办法,只好抓紧复习,能看多少是多少。现在珍惜时间,已经没有用了。哎!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要是我以前珍惜一些时间,把平时玩的时间抽出来看书、复习,今天就不会这样了。到了关键时刻,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结果,可想而知——考得一塌糊涂。
所以珍惜时间吧,珍惜时间,也就是珍惜生命。充分利用命运给我们的每一分钟,每一秒。不要成为时间的奴隶,做时间的主人。到那时,让这一个匆匆过客的时间,永陪伴在你我的左右吧!
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可见,从古至今,珍惜时间就是缔造辉煌。
有这样一篇回忆录,回忆一位同志向列宁汇报工作,列宁批准了他的计划,并问道:“那么你们什么时候开始呢?”“明天开始”那位同志说。列宁却
批评他说:“为什么不今天开始呢:就是现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列宁是非常珍惜时间的。列宁的成就,我们能说没有他珍惜时间的成分在里面吗?
据达尔文的妻子埃玛回忆,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一书时,经常昼夜不眠,没有一夜超过五个小时,在他身患重病,生命垂危时,仍然坚持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直到临终前两天都未间断。《物种起源》就像诉说了达尔文惜时如命的精神。
如此说来,珍惜时间会给我们带来成就,但如果不珍惜时间呢?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震撼:意大利有一家面巾纸厂濒临破产,当时有一笔很大数额的订单出现在他们面前,只要等待装载着客户要的10吨面巾纸的轮船到达客户那里,就能让工厂复活。可是客户等了好几天货物也没有送到,于是客户生气取消了订单。但就在客户刚刚取消订单后,面巾纸送来了。只是因为送货物的工人错过了第一班轮船开船时间,而导致了一个工厂倒闭,这真实案例怎能不让人震撼?由此可见,有一个良好的时间概念是多么的重要。如果现在我们不珍惜时间而错过了许多机会,我们只会遗憾的摇摇头的话,那么万一错过了中考、高考呢……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人人都懂,可为什么还有人虚掷光阴、荒废生命。现在许多青年人,找不到工作,就天天在外面喝酒寻乐,或是呆在家里无所事事,明明已经成年,还是给父母增加了许多负担,这些人一不小心就掉进了犯罪的深渊,成为社会的“危险人群”。眼下的中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总是想着,今天的任务明天做吧,明天的任务后天做吧,可是后天呢?最后,希望大家记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有一个东西,看也看不着,摸也摸不着,他陪伴我们一生,他是什么呀?这个东西就是时间,他隐隐约约的陪伴我们一生,也可说是一个人后悔,上哪里也买不着后悔药,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世界给我们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只是有人不会利用时间,所以“死”得早,有人会利用时间,所以“死”去的日期晚一点。比如陈景润,他是世界数学家,他在研究1+1=2,为什么等于2呢?他抓紧时间,研究了许多年,终于,他研究出来了。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要像陈景润这个人一样珍惜时间。
时间可以说的上是水里游的鱼,是生命,是世界上的万物,是……,我们要热情的对待生命,首先要珍惜时间。这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丽,更多彩,这样活的也有意义。
有人说时间是公平的。时间像河水一样,像河水一样流动。过去的柯罗,是法国画家,有人一天画了一幅画,给柯罗看,柯罗叫他改一改,他说明天再改,柯罗说假若你明天死了呢?他的意思就是该今天做的今天就做,不要拖到明天做,要珍惜时间。柯罗的一生就是该今天的事情今天就做,要不你差一点今天不去做,你死了,谁会帮你做呢?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不仅自己要珍惜时间,也要珍惜别人的时间,俗话说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为什么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呢?因为别人正在做的事情,你去打扰,哪个人的事就做不好,你很对不起他,所以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我们不管谁都要珍惜自己的时间,也要珍惜别人的时间。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不要做时间的罪人,要做时间的主人,不要做造反时间的罪人。我们要珍惜时间。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呢?因为我们珍惜时间就是热情的对待我们的生命,也能在大自然中获得许多的知识,所以我们要对待好生命,但是我们更应该好好对待时间。时间就是一个万花筒,只要好好对待他,我们的生活就更精彩,更美丽,更好看……只要好好珍惜时间,生活就更美好,更有趣。
席勒有一句名言,不知你们听过没有: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未来总会缓缓地来到,而现在的时间却像离弦的箭,飞快地流逝着,当时间过去了,一切都成形了,永远也回不来了,每一秒都在飞速流走。只有珍惜时间,在有生之年才能多做点贡献呀!
我国享誉文坛的著名学家鲁迅先生一生留下了不少为人深深喜爱的巨著,他之所以能成就这些血汗的结晶,跟他对时间的珍惜也是分不开的。
鲁迅先生一生多病,但他无时无刻都在挤时间。即使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很不好,但他每天还是要工作深夜才肯罢休,决不浪费一分一秒。他视时间如生命一般,他认为浪费时间与谋财害命没什么两样,也正是因为他如此珍惜时间,才使得他的光芒绽放出来,如此可看出成功之途上,珍惜时间是多么重要啊!
“发明大王”爱迪生也是一个珍惜时间的人。他认为“人生很短,必须要珍惜时间,在极少的时间内办出更多的事情。”
有一次,爱迪生在做一个试验,他让助手帮他测量一个空灯泡的容量。结果,过了好半天,爱迪生已经做好了试验的准备,但助手还没测量出空灯泡的容量。爱迪生便生气地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要在极少的时间内办出更多的事情呀!”说着便一把拿过空灯泡,用最简便的方法测量起来。当然,因为助手的不珍惜时间,这个试验被耽搁了。由此又可看出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若是不珍惜时间,我们会耽误了多少事情呀!
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我很小的时候也不珍惜时间。吃饭时总是磨磨蹭蹭,结果每次都写作业写到深夜,复习功课的时间都腾不出来。一到考试的时候,只能临时抱佛脚,看书看到大半夜才能睡觉,而第二天的困倦程度可想而知,自然考得不理想。由此,又说明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学习上都要珍惜时间,如果不珍惜时间,在事情要来到时才临阵“磨枪”,是不能发挥出自己出色一面的。
由种种事例看出,历数古今中外凡取得成就的人,无一不惜时如金。
那么,让我们一起珍惜宝贵的时间吧,一起用最少的时间铸就更多的光辉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说得真好呀!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时间。我的孪生妹妹就是这样一个珍惜所时间的人,她惜时如金,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学习。
有一次,天上突然下起大雨。我和妹妹上学时没有带伞。放学后,我在教室里等待爸,爸来送伞,可妹妹固执的要回。在大雨中,妹妹摔了多少跤,全身沾满泥水跑回了家。到了晚上,妹妹就发烧了。爸爸发现了,立即背上妹妹上医院。医生诊断结束后说:“幸亏你们送的及时,否则麻烦就大了……”,然后开药,挂吊针。
第二天,医生说妹妹的病情还不稳定,学要住院继续观察,不能上学了。下午放学后,我到医院去看望妹妹。妹妹问我所学的课程内容,我说:“你不用操心今天所学课的内容,你现在身体这么弱,还是好好养病吧!”
但妹妹却说“我可以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一边休息,一边听你讲课,一举两得嘛!我不能白白的浪费时间。”
我被妹妹说服了,便拿出课本,讲老师所讲的内容。妹妹坚持坐起来,听得很认真,可是她的身体比较虚弱,看见她的额头上渗出一颗颗汗珠,我中途有几次都停了下来。可妹妹微笑着说:“没事,我听着呢!”看着妹妹这样认真,我坚持讲完当天的课。看看妹妹,早已是脸色煞白,可她微笑着说:“我太高兴了,我没落下课”。
爸爸说妹妹在玩命,可我却非常佩服妹妹这种珍惜时间,绝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刻苦学习的精神。
同学们,请你抓紧时间学习吧!时间一去不复返。只有抓住时间努力学习的人,将来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与核心。它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但与其它生物却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Mayr1982年对物种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物种是由居群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它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对于植物而言,二倍体小麦与四倍体小麦之间虽然不能得到可育的后代,但它们属于同一物种中的不同亚种。
第一部分 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5、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 下面是详细的看人家如何叙述什么是开题报告以及怎么写: 1.什么是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 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 要点。 2.撰写开题报告有什么意义? 撰写开题报告,作为多层次科研工作的第一个写作环节,非常重要,这是因为: 通过它,开题者可以把自己对课题的认识理解程度和准备工作情况加以整理、概括,以便使具体的研究目标、步骤、方法、措施、进度、条件等得到更明确的表达; 通过它,开题者可以为评审者提供一种较为确定的开题依据。“言而无文,其行不远”,以书面开题报告取代昔日广为运用的口头开题报告形式,无疑要切实可靠得多; 如果开题一旦被批准,课题得以正式确立,则还可以通过它,对立题后的研究工作发生直接的影响:或者作为课题研究工作展开时的一种暂时性指导;或者作为课题修正时的重要依据等。 总之,科研开题报告是选题阶段的主要文字表现,它实际上成了连接选题过程中备题、开题、审题及立题这四大环节的强有力的纽带。 在当今世界搞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如果不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即使是有名望的研究者,也不免有科研课题告吹的命运。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实 例:美国科学基金会曾同时收到关于同一科研课题的两份开题报告,一份是获得过诺贝尔奖金的西博格写的;另一份是由名不见经传的一位青年研究者写的。经过专 家们的认真评议,结果批准了那位无名小卒的申请,把这一课题的研究经费拨给了他。所以,在美国,许多科学家每年几乎要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从事课题建议书(即 开题报告)的起草工作。就我国情况看,关于科技工作者要写“科研开题报告”,大学研究生、本科生申请学位要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等规定,都已经处于实施 之中。今后,随着科研管理的加强,在开题报告写作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3.开题报告的各个栏目怎样填写? 开题报告封面各栏目的填写方法 封页各栏目由开题者(学生)填写。 其中“ 年月日”栏目:在开题报告封面下方,应填写开题报告实际完成的日期。实际完成日期一般应学校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此项工作。逾期即被视为未按时完成开题报告工作。 “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依据和意义”栏目的填写方法 综述(review)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使文献资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 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所谓述,就是对各家学说、观点进行评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填写本栏目实际上是要求开题者(学生)写一篇短小的、有关本课题国 内外研究动态的综合评述,以说明本课题是依据什么提出来的,研究本课题有什么学术价值。 综述的主体格式 综述的主体一般有引言、正文、总结、参考文献四部分。 引言部分 引言用于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定义,综述的范围、有关问题的现状、争论焦点等,使读者对综述内容有一个初步轮廓。这部分约200—300字。 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主要用于叙述各家学说、阐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其叙述方式灵活多样,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模式,常由作者根据综述的内 容,自行设计创造。一般可将正文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标上简短而醒目的小标题,部分的区分也多种多样,有的按国内研究动态和国外研究动态,有的按 年代,有的按问题,有的按不同观点,有的按发展阶段,然而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包括历史背景、现状评述和发展方向三方面的内容。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研究成果如何?他们的结论是什么?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又分三层内容:第一,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亮出作者的观点;第二,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和假说,并引出论据(包括所引文章的题名、作者姓名及体现作者观点的资料原文)。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正文部分是综述的核心,篇幅长约1000――1500字。 总结部分(不是必须的) 在总结部分要对正文部分的内容作扼要的概括,最好能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特别交待清楚的是,已解决了什么?还存在什么 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去解决?解决它有什么学术价值?从而突出和点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这一部分的文字不多,与引言相当。短篇综述也可不单独列出总结, 仅在正文各部分叙述完后,用几句话对全文进行高度概括。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原始素材,也是综述的基础,置于开题报告最后面,此处从略。 综述写作步骤 确立主题 在开题报告中,综述主题就是所开课题名称。 搜集与阅读整理文献 题目确定后,需要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因而,要求搜集的文献越多越全越好。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文摘、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也可以采用微机联网检索等先进的查阅文献方法。有的课题还需要进行科学实验、观察、调查,取得所需的资料。 阅读整理文献是写好综述的重要步骤。在阅读文献时,必须领会文献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做好“读书笔记”,并制作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所 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摘录文献的精髓,为撰写综述积累最佳的原始素材。阅读文献、制作卡片的过程,实际上是消化和吸收文献精髓的过程。制作卡片和笔记 便于加工处理,可以按综述的主题要求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和条理化。最终对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体会,提出自己的观点。 撰写成文 撰写综述之前,应先拟定写作提纲,然后写出初稿,待“创作热”冷却后进行修改成文,最后抄入开题报告表的“综述本课题国内外动态,说明选题依据和意义”栏目内。 撰写综述的应注意事项 撰写综述时,搜集的文献资料尽可能齐全,切忌随便收集一些文献资料就动手撰写,更忌讳阅读了几篇中文资料,便拼凑成一篇所谓的综述。 综述的原始素材应体现一个“新”字,亦即必须有最近最新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将教科书、专著列入参考文献。 坚持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避免介绍材料太多而议论太少,或者具体依据太少而议论太多,要有明显的科学性。 综述的素材来自前人的文章,必须忠于原文,不可断章取义,不可阉割或歪曲前人的观点。 “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栏目的填写方法 本栏目由开题者(学生)填写。“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内容上虽然紧密相关,但角度不同,在填写时,可以分别表述。 “研究的基本内容”的填写方法。 “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论文(设计)正文部分的内容,是研究内容的核心。正文内容又分为若干部分和层级。填写此栏目实际上是编写论文基本内容的写作提纲。 基本内容提纲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标题法,即用一个小标题的形式把一个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标题法的长处是:简明、扼要、能一目了然。短处是:只能自 己理解,别人看不明白,而且时间一长,自己也会模糊。另一种是句字法,即用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一个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句子法的长处是:具体、明确,无论放下多久,都不会忘记,别人看了也明白。短处是:写作时不能一目了然,不便于思考,文字也多。上述两种写法,各有优缺点,用哪一种好,还是 混合使用好,这由作者自己确定。 不管是文科论文,还是理工科论文写作提纲,都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模式,一切视研究内容的需要而定。以下介绍两个案例,供填写“研究的基本内容”栏目时参考。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的填写方法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论文的主攻方向、研究目的。具体是指开题者预先设想的、将要在论文中证明的某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或某一个新的技术问题,或 某一个新的方法问题等,以及开题者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填写此栏目,就是要求开题者用明确、具体的文字(力求用一、两句话)把论文题目中的上述信息传达出来。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论文正文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论述这一主要问题,而主要问题的解决,将得出研究成果。 一篇论文只有一个中心,一个重点。不管文章长短,材料多寡,但主题只有一个。集中也是深刻的保证,只有集中于一个主题,才能论述深刻。如果一个课题, 要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要问题,就有可能导致主攻方向不明确,在论述过程中发生种种困难,或观点冲突,或逻辑混乱,或主次不分。所以,一般情况下,一篇 科研论文论述一个基本观点,解决一个主要问题。 “研究步骤、方法和措施”栏目填写方法 本栏目由开题者(学生)填写。要求回答本课题怎样研究的问题。可以分三个层次表述:即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研究措施。 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也称写作步骤、写作程序等,具体指从提出问题到撰写成文的各个阶段。填写时可以如下表述:第一步,选题;第二步,搜集、阅读和整理资料;第三步,证论与组织(拟写开题报告);第四步,撰写成文;第五步,论文修改与定稿;第六步,外文翻译。 为了使同学们对六个步骤有一个明晰的印象,以下逐个给予简单的介绍。 第一步,选题。 即选择研究课题,确定主攻方向,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选题必须符合选题原则。选题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选题有导师命题分配和学生自拟自定两种方法。题目选择恰当,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 第二步,搜集与阅读整理资料。 论文题目选好以后,接着就要搜集资料,进行知识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料就无法进行科学研究。搜集资料要发挥高度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二是科学实验、观察、调查。 先谈谈文献资料的问题,文献资料是前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总结。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着继承性和连续性。我们要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 和现状、掌握动向、吸取经验教训、开扩思路、进行比较、做出判断等等,都需要参考资料,从中得到借鉴、印证、补充和依据。这些都是写作论文的必要素材。 再谈谈搜集科学实验、观察、调查材料的问题。科学实验是人们为暴露事物内部矛盾,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规律,发现其内部的矛盾而进行的变革研究对象的一种 操作和活动。由于实验是在受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将尽量排除外界的影响,因此,人们有可能对研究对象做细致、周密的观察,从而找出事物内部的联系。我们要 取得实验的第一手材料,就要进行科学观察。科学观察应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和保密性。客观性,是指不要先入为主,戴有色眼镜看待事物,而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 来面目。系统性,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连续、完整地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而不至于漏掉重要的细节。严密性,是指观察要一丝不拘,注意任何微小的变 化。在观察中,往往会发现意外的情况,这种偶然的发现叫机遇,这种机遇我们不要轻易放过,在其中可能蕴藏着重大的科学发现。观察要及时、准确地把观察到的 现象、数据、结果记录下来,这些都是我们写论文的素材,科学实验必须借助实验原料、仪器、设备等才能进行,不同的材料、设备,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 这些科学实验使用的器材,同样属于写论文需要体现的素材。 不论是社会科学的课题,还是自然科学的课题,有的素材必须通过调查才能取得,它是对客观事物自发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的科学研究活动(参见任务书中有关“调查研究类型”的介绍)。 从各种途径获取的资料,必须加工整理,包括:检查资料是否齐全,重不重要;对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最好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方法分类,以使资料分类标准化, 如果按自己方法分类,最好能坚持始终);编制资料索引,进行加工,做到统一化(如数据、年份、术语要统一,便于比较)、序列化(如年代中断要想办法排 齐)、典型化(即对同类资料进行筛选,找出有代表性的资料)、形象化(即把一些数字通过图和表表示出来)等。 搜集和整理资料是异常艰苦和细致的工作,要具有吃苦精神。达尔文曾经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规律或结论。”他自己就是在整理了大 量的文献资料,搜集了大量的动物标本之后,才写成了伟大的著作——《物种起源》的。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花了四十年心血,他阅读了浩如烟海的理论著 作、事实材料、统计数字等等。钻研和摘要过的书籍达1500多种,为此他还学了好几种外国语。在《资本论》中引用和提到过的著作达505部,所有英国的议 会报告和其他官方文件59种,报刊56种。列宁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产生过程作了精辟的说明,他说:“《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推积如山的实际材料 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相联系的思想’。”我们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学习这些伟人的科学精神、吃苦精神。 第三步,论证与组织。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它进行研究。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方法论。其次,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第三,确立论点,其中包 括中心论点(或总论点)与分论点。第四,选择材料拟写提纲,对全文的内容作通盘的安排,对结构格式作统一的布局,规划出论文的轮廓,显示出论文的条理层 次。论证与组织的过程,也是撰写开题报告的过程。 第四步,撰写成文。 搜集了资料、确立了论点、选择了材料、填写开题报告之后,就进入了论文的撰写阶段。 第五步,论文(设计)修改与定稿。 论文(设计)写好初稿后,必须从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上进行修改。修改论文是很细微深入的工作。论文经过多次修改后,就可以打印定稿,在排版时一定要符合文面的要求。 第六步,外文翻译: 翻译是本科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翻译的主要用途是获取和传播最新的学术信息,一般要求做到忠于原文、通顺流畅。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分析论证课题时的思维方法,它属于认识论范畴。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客观规律。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就 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有所创新,自然也就不能获取研究成果。因此,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选择了好的研究方法,也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 科研方法很多。按照人的活动区分,可以分为两类:即实践(经验)性方法;理论性方法。前者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调查方法、后者如抽象方法、假说方法。各 种科研方法按照适用范围区分,可以分为三类:即适用于一切学科领域的哲学方法;适用于众多学科领域的一般方法;适用于某些具体学科领域的特殊方法或专门方 法。这里只能列举部分研究方法,并按适用范围将科学研究方法分三大类介绍,其中有些方法是所有专业适用的,有些是部分专业适用的。 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是最为概括、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适用于各类学科,各个专业。 一般思维方法 一般思维方法是哲学方法与专门分析方法的中介,是取得经验性知识及发展理论性知识的一般方法。又分为:归纳与演绎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历史与逻辑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专门分析方法 又称特殊研究方法。专门方法很多,不甚枚举,各个学院、系甚至专业可以结合院、系、专业的研究特点,介绍一些专门的研究方法,例如: 理工类专业的常见专门研究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而在物、化、数、生等学科中又有各自的更加专门的方法,如物理学研究中的光谱分析法,化学研究中的比色法等等。 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门研究方法有计量经济法。 法学专业常见的专门方法有历史考证法、比较分析法、社会分析法、规范解释法、经济分析法等。 文艺学类专业常见的专门研究方法有“文学——历史”批评法、社会批评法、传统研究法、精神分析法、原型批评法、符号学研究法、俄国形式主义研究方法、英美新批评法、结构主义法、阐释学法等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门研究方法有推理与议论法、证明与反驳法、传统考据、考证、考订、点评等方法。 心理学专业专门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行为研究法等。 在同一论文中,各个部分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各种方法互相补充,互相协调,才能揭示研究对象各个侧面或各个层次的特殊规律,进而证明总论点。 对于初学写论文的本科生来讲,有的不知道有哪些研究方法,写论文不讲方法;有的不问清红皂白,生搬硬套,乱用研究方法;有的虽然知道一些研究方法,但 在论文中往往只局限于一种方法,思维单一,视野狭窄。为此,开题者(学生)首先应该学习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第二,开题者(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应该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灵活地使用各种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部分 撰写文献综述的技巧与方法 文献综述在硕士、博士论文写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章节。文献综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其目的并不是将可能找到的文章列出,而是要在辨别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论文来综合与评估这些资料。一个成功的文献综述,能够以其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新课题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论证。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文献综述要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献综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经被思考过与研究过的信息,并将此议题上的权威学者所作的努力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在决定论文研究题目之前,通常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是: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对这个间题已经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简而言之,文献综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础。 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考虑这些问题,就直接进行文献探讨,将在短时间内找到的现有文献做简略引述或归类,也不作批判。甚至与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也无关。 其实回顾的目的就是想看看什么是探索性研究,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扩大研究文献的来源。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增加研究的假设与变量,以改进研究的设计。 文献综述至少可达到的基本目的有:让读者熟悉现有研究主题领域中有关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义与更显著的结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构;作为新假设提出与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界定与衡量关键概念;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掘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验证其他相关研究。 总之,研究文献不仅可帮助确认研究主题,也可找出对研究的问题的不同见解。发表过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是重要的问题来源,对论文的回顾会提供宝贵的资料以及研究可行性的范例。 二、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文献综述可以帮助新研究者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所以撰写此章节时,要向读者交代论文不同于先前研究之所在。它是一个新的有关此类研究主题方面的重要的学术研究。但是研究生在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易犯以下四种错误: 1. 大量罗列堆砌文章 误认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显示对其他相关研究的了解程度,结果导致很多文献综述不是以所研究的问题为中心来展开,而变成了读书心得清单。 2. 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 我国高等院校多以本校学生考本校研究生者居多,因而往往出现大量引用自己导师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意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的现象,学生担心学位论文答辩通不过,所以难得见到学生批判导师已有研究的不足;遇到名校名师,学生更易放弃自己批判的权利。由于大量引用他人的著作,每段话均以谁说为起始,结果使自己的论文成为他人研究有效与否的验证报告,无法说服读者相信自己的论文有重要贡献。 3. 回避和放弃研究冲突另辟蹊径 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研究生的论文就回避矛盾,进行一个自认为是创新的研究。其实将这些冲突全部放弃,就意味着放弃一大堆有价值的资料,并且这个所谓的创新,因为不跟任何现有的研究相关与比较,没有引用价值,会被后人所放弃。遇到不协调或者互相矛盾的研究发现,尽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但是不要避重就轻,甚至主动放弃。其实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应多加利用。将现有文献的冲突与矛盾加以整合是必要的,新研究比旧研究具有更好、更强的解释力,原因之一是新的研究会将过去的所得做一番整合与改善。 4. 选择性地探讨文献 有些研究生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或可预测的假设,却宣称某种研究缺乏文献,从而自认他们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如果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则文献综述就变成了研究生主观愿望的反映,成了一种机会性的回顾。 因此一定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文献综述,以严谨的科学设计来寻找、评估以及整合科学研究的证据,确保文献综述完整不偏。要端正学风,勇于探索和不回避冲突。分析冲突的原因、方法与结论,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及论文奠定成功.
呵呵,可以说,这本书讲的是:生物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的,它是经历的漫长的进化改变而来的,并且这种演变还在继续着。并在书里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来论证这个观点。是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生物进化的理论,并且在那个时代第一次直白地反对神创说的作品,是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之一。作者是查尔斯·达尔文,一楼已经说了。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win,—)【简介】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31—1836年,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他所提出的天择与性择,在目前的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除了生物学之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来说也相当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