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军事审判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军事审判学毕业论文

法律是保护我们安全的重要内容,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法律8000字 毕业 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法律8000字毕业论文篇1:《浅谈法律信仰形成的法律基础》 摘 要 法律信仰作为法治国家的精神基础在依法治国的当今无疑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法律信仰和良法概念的界定、什么样的法律才能被信仰的阐述,阐释了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作用。 关键词 法律信仰 良法 作用 一、前言 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已经有十二年之久,为了实现依法治国的理想图景,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基本有法可依。虽然有法,但法律在实践当中权大于法、人大于法、以言代法、以权废法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是法律不被信仰,如果法律不被信仰,与一纸具文无异,就似伯尔曼所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①。”法律作为信仰的唯一对象在培养法律信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究竟要信仰什么样的法律?良法作为一种有别于恶法的良善之法应作为法律信仰的当然对象。本文正是以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重要性为理论基础,通过以下逻辑来分析良法的这种重要性:法律信仰是依法治国方略的精神基础,这种精神基础又是如何形成的?法律作为法律信仰的唯一对象对法律信仰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那什么样的法律才会被信仰呢?价值合理、规范合理、体制合理、程序合理的良善之法应成为法律信仰的对象②。 二、法律信仰与良法概念界定 (一)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一词在《辞海》中并没有针对性的解释,只有对信仰的解释为:“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③。”谢晖教授认为“法律信仰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主体在严格的法律规则支配下的活动④。”由此,笔者认为法律信仰是指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信服和尊重,并将这种信服和尊重的心理状态转化为行为准则的过程。法律信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止不动的,是包括心理状态和行为过程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法律信仰不仅存在于理论上,而且践行于法治实践中。 (二)良法 良法是与恶法相对应的法哲学范畴,是一个广泛且不断发展的概念,它包括法的实质良善性和形式良善性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要对良法下个确切的概念不容易,可从良法的标准来探讨良法的概念。李龙教授主编的《良法论》一书认为良法的基本标准是:价值合理性、规范合理性、体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⑤。笔者认为,良法应从应然角度考虑,良法应是实质良善和形式良善的有机统一,由此,法律应当是怎样的,而非法律实然或已然是怎样的。价值合理性应是良法的灵魂,规范合理性、体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都是为了实现良法的价值合理性服务的。因此,良法应是符合自然、社会、人类发展规律的,能够满足主体享有最一般人权、公平正义的,并能为大多数独立社会主体所信奉和行使的准则。 三、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对象 法律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其信服和尊重的准则当且仅当是法律,而不能是诸如权力、教义、风俗习惯之类的对象,如果法律信仰除法律之外还有其他对象,那就不是法律信仰,也培养不出法律信仰。法律的三品性“自由――人权性、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济性”是法律成为法律信仰对象的内在因素⑥。此外,规范的至上性是法律成为法律信仰对象的前提条件⑦。正是因为法律保障人权、救济权利、实现利益的特性及其至上性,确定了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对象。 四、什么样的法律才会被信仰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才能为依法治国提供法律基础,而法律被信仰是依法治国的精神基础,只有法律真正为社会主体所尊崇和行使才能实现法治,但是并不是只要是法律就一定会被信仰,还要看这种法律是否具有价值合理、规范合理、体制合理、程序合理等特性,是否能够保障人权、救济权利、实现利益,是否能够体现法律的应然性(公平正义性),即法律应是良善之法,是为良法。 五、良法对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 根据谢晖教授将法律信仰分为法律信念和在法律信念支配下的活动两方面来看⑧,良法对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可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1.良法对法律信念形成的作用。法律信念是一个有关个体主观心理的概念,内在包涵着个体对法律的信服和尊崇,并把这种信服和尊崇内化为一种恒定的意念,而这种信服和尊崇的前提是法律可以实现主体的某种利益。良法因其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济性、自由-人权性,使其具备被信仰的价值基础;2.良法对法律实践的作用。法律实践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而这个法的良善性决定了法律实践的有效性,法律的有效实行是法律实践的应有之义。法律的善恶决定了人们对其信仰的最基本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基础,只有善法――以人权保障为宗旨的法律,才能获得社会主体的普遍认同并加以普遍遵守,法律的良好实施才能促使人们去信服和尊崇法律,法律信仰才能形成。 六、结语 法律信仰在依法治国的当今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要真正让法律成为普通民众的信仰,首先法律应是良善之法,且应有效实施,法条具文的泛滥,除了带来种种社会成本,还会阻碍法律人职业自律,而法律人职业素质的降低,无疑会鼓励人们在法制外另辟 渠道 ,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即求助于私力救助。因此,法律不仅在制定过程中要不断向良法靠近,而且制定出来的良法要得到有效的实施,这样才能为民众提供法律榜样,使民众信服法律,将法律内化为信念,从而信仰法律。 注释: ①[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8. ②李龙.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1-72.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565. ④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5. ⑤李龙.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1-72. ⑥钟明霞,范进学.试论法律信仰的若干问题.中国法学.1998(2). ⑦谢菲.小议形成法律信仰的前提条件和经济基础.律师世界.2002(7). ⑧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5. 法律8000字毕业论文篇2:《浅谈 保险 法律道德风险的法律防范》 摘 要 保险在我国社会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重视,在保险法律关系实践中也出现了相当多的司法案例。本文首先分析了保险活动中法律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并对我国《保险法》在防范保险道德风险上存在的缺陷分析,从法律人的角度,对我国保险法的制定和修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保险 道德风险 保险道德 一、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 (一)保险道德风险的基本概念 道德风险是指与人的品德有关的无形因素,即是指由于个人不诚实、不正直或不轨企图,促使风险事故的发生或扩大,以致引起社会财富损毁和人身伤亡的原因和条件。 道德风险以前主要存在于经济领域,但是近年来随着保险领域的不断扩大,加之保险制度自身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道德风险越来越广泛的存在于保险领域,保险道德风险成为保险业中一个特有的术语。 “保险道德风险”是指通过投保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一种精神或心理状态,即投保人为了谋取保险金赔偿或给付而投保,通过促成或制造保险事故而骗取保险金的危险。 本文认为保险道德风险的主体除了投保人外,还应该包括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保险道德风险同一般的风险相比,具有自身特点。一般情况下,实际危险是有形的,而保险道德风险是无形的,很难运用保险业的相关法则加以预测,因此比较难以加以识别。 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分散危险和补偿损失,但是人为的保险道德风险却造成保险机制的非正常运转,因此有必要从法律角度寻求防范保险道德风险的具体 措施 ,以求将其发生率尽量降到最低。 (二)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虚构保险标的;故意制造保险事故;故意违反告知和保证义务;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道德风险源于人的自利本性,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可能做出一些不法行为。加之保险机制的自身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就导致了保险道德风险的广泛存在。保险道德风险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保险活动中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指在交易双方之间或者所形成合作关系的双方中, 一方拥有另一方所不知的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人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 在社会保险活动中,投保人所了解的保险商品信息都来源于保险人和中介人的介绍。保险人则通过投保人和中介人来掌握保险标的信息。彼此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2. 逆向选择的存在。所谓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 是指事前隐藏信息的行为。保险人与投保人在保险过程中,必须要达到信息的完全对称与知晓,才能签订保险条约。但在现实中,这种绝对知晓与坦白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彼此都不能绝对知道对方的形象。因此,投保人在投保时,往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性的投对自己有利的保险,而并不把这方面的所有情况让保险公司知晓。所以,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保险公司总是处于劣势。这样就导致了有些投保人不愿向保险人真实告之被保险人已存在的风险状况,保险人处于被动选择的位置为投保人的行为承担相应风险。 3. 立法对相关利益主体规制不足。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就会做出一些不法行为,表现在保险活动中,就会引发保险道德风险。要想减少甚至消灭保险道德风险,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对相关主体的规制。正是因为现有立法对保险道德风险的规制不足,对骗保、诈保等行为惩罚不够,才会造成保险道德风险的广泛存在。 4. 我国保险法仍不完善。我国现在的《保险法》及与其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十分健全。存在着保险利益不清晰、归责原则不合理、缺少近因原则的规定等一些立法缺陷。特别是在约束方面,对保险欺诈的惩罚力度不够,客观上纵容了保险道德风险的发生。 因保险活动中信息不对称以及逆向选择而引发保险道德风险,主要还是由于保险法中相关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可以通过在保险法中设立和适用相关的原则和制度来加以解决。通过在保险法中规定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并且在保险事故发生后适用过错责任推定制度来让投保人负担举证责任就对解决保险活动中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问题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加大对骗保行为的处惩罚力度来约束各个保险利益主体,防范保险道德风险。所以,归根结底,我们要从立法角度来防范保险道德风险。 二、我国《保险法》在防范保险道德风险上的缺陷 (一)保险利益不清晰 保险利益原则对防范保险道德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保险法对保险利益的法律规定却并不清晰。特别是对保险利益应该存在于何人何时,并未作详细的规定。 保险利益应该归于于何人,大多数国家规定为被保险人,而我国《保险法》规定为投保人。我认为,在财产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具有更明确的保险利益。因为,假如被保险人与保险标间不存在保险利益,其又为合同受益人,那么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不仅不会对其利益造成损害,反而为其带来利益。这样以来便容易引发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 (二) 缺少近因原则的规定 我国《保险法》只是在相关条文中体现了近因原则的精神而无明文规定。我国《保险法》第二十三条至第二十五条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向保险人提供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有关的证明资料。保险人应当及时予以核定,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履行保险责任;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当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拒绝给付保险金的通知”。近因原则是确认保险人之保险责任的主要依据。正确认定近因,对防范保险道德风险有重要的意义。在《保险法》中增加关于近因原则及其适用标准的明确规定是十分必要的。 (三) 归责原则不妥当 按照保险的一般规则,保险责任的归责原则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不考虑行为人有无过错,或说行为人有无过错对民事责任的构成和承担不产生影响。 就保险领域来说,就是基于保险合同的约定,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如果发生该事故的原因属于承保范围内的原因,那么保险人就必须承担保险责任。而不必考虑该事故是否是由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过错造成。 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能使因保险事故遭受的损失得到及时的赔偿,有利于保护投保人等的利益。但由于保险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并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得事故的有关证明和资料,这样,对于保险人来说,证明投保人等是否存在故意是十分困难的。在此情况下,无过错归责原则的适用客观上加重了保险人的负担,增加了保险道德风险发生的危险。 (四) 对骗保等相关行为的惩罚力度不足 《保险法》中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在实施了骗保等行为后,主要承担的是违约的合同责任。“利益与风险相当”是一句古老的法谚,它指的是获得一定的利益必须负担相当的风险,如果利益大于风险,则必然会导致不法行为的产生。实施骗保等行为后所承担的责任远远小于通过骗保行为所获取的利益,必然会引发道德风险。另外,如今保险道德风险在保险领域广泛存在的现实说明,仅让他们承担违约责任是不足以防范保险道德风险的。所以《保险法》有必要加大对骗保、诈保行为的惩罚力度。 三、 防范保险道德风险的立法建议 (一) 进一步明晰保险利益 “无利益者无保险”,保险利益对保险道德风险防范的意义自不待言。保险利益具体明确,可以避免投保人利用对保险利益的不同理解而利用保险道德风险。 由《保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可以看出,真正有权在保险事故发生时领取保险金的是被保险人,而非投标人。而《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可见,《保险法》第十二条同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明显不一致。 保险利益存在于何时,根据《保险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可见与保险合同订立时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根据英美保险法通例,保险利益存在于何时因险种不同而不同。财产保险合同与人身保险合同分别具有补偿性和给付性特点,决定着保险利益原则在适用过程中的时间限制不尽相同。其中,对财产保险合同而言,一般要求从投保时至保险事故发生时应当始终对于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与此不同,保险利益原则适用于人身保险合同时,仅要求明确一个时间点,至于保险事故发生时是否具有保险利益则在所不论。因此,我国《保险法》应该借鉴英美法的规定,明确保险利益产生于何时。 (二)增加近因原则的相关规定 由于我国《保险法》未明文规定近因原则。应在《保险法》中明确规定近因原则及其适用标准。根据近因原则的要求,认定近因的关键,在于寻找致损的因果关系。 关于近因原则的适用标准,保险界普遍认可的是直接作用论,即将对于致损最直接起着决定作用的原因作为近因。如果保险事故是作为直接原因造成保险标的损失,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如果保险事故并非造成保险标的的损失的直接原因,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 (三) 适用过错责任推定制度 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法中规定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对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保险合同签订前的逆向选择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于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保险合同订立后的道德风险该如何解决呢?则依赖于过错责任推定制度。 在保险事故发生后的保险理赔过程中,对保险人来说,想要证明投保人等是否存在故意是十分困难的。而将举证责任的负担通过法律规定合理分配给投保人,可以使其自身受到相应的约束,对于弥补保险人的信息滞后性,防范保险道德风险无疑有所裨益。 例如,对于常见的汽车骗保案件,由于经常存在投保人与汽修厂联手骗保,所以更具有隐蔽性,这无疑增加了保险人对案件事实调查的难度,造成联手骗保畅行无阻。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适用,将举证责任转移给投保人,给投保人增加了举证的负担,势必会增加联手骗保行为的难度,从而遏制保险道德风险的发生。 (四) 设立惩罚性的损害赔偿制度 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对防范保险道德风险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对骗保人施加更重的经济赔偿责任来制裁他们的不法行为,更好达到惩罚的目的。同样,通过惩罚也达到了威慑的目的,可以防止道德风险再次发生。其次,这一制度具有补偿功能,在补偿性损害赔偿不足以补偿保险人所遭受的损失时,惩罚性损害赔偿能更好的维护保险人切身利益。再次,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可以对保险交易起到鼓励作用。同样,这一制度在保险领域适用能够促进保险活动的正常进行,因为它使潜在的骗保人等认识到遵守保险合同的约定比实施骗保行为更加合算。 注释: 程婧.保险道德风险的产生及规避.福建金融.2001(5).第37页. 尹田主编.中国保险市场的法律调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魏建文、邹国雄.论保险道德风险的法律防范.经济师.2002(3).第71页. 参考文献: [1]杨林.遏制保险欺诈.中国保险.2005(8). [2]张欢.中国社会保险逆向选择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2). [3]黄海骥.保险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及影响.保险研究.2003(12). [4]卓志、熊海帆.保险领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经济分析.保险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西南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法律8000字毕业论文篇3:《浅谈法律服务在军队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一、引言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军队的法制建设引人瞩目。其中,法律服务工作的蓬勃开展,直接促进了国家的政策法律在军队中得以更好的落实,这对贯彻中央军委依法治军的方针,保护国家军事利益,维护军队和军人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但是,这只是法律服务工作显而易见的一些作用。其实,对军队来说,法律服务工作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利于加强我军的政治建设,发挥我军的政治优势,也在落实依法治军方针、依法管理部队、拓展政治工作职能和形成政治工作合力等领域发挥着作用,从而全面提高战斗力和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法律服务工作与军队政治工作的相互作用 (一)军队政治工作的需求催生了法律服务工作的发展 随着依法治军原则的提出和部队法治建设的需要,具有军队特色的法律服务工作在部队应运而生。1995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将司法行政工作、军队保卫工作、军事审判工作和军事检察工作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法律服务工作就是其中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政治工作条例》把“领导司法行政工作、管理律师、公证和法律服务”作为总政治部的重要职责,把领导、负责法律服务工作作为各级政治机关的主要职责之一。这样,在《政治工作条例》这一军队政治工作的权威法规中确立了法律服务工作在政治工作中的法律地位。因此可以看出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需求催生了法律服务工作的发展,法律服务工作纳入军队政治工作体系中,在实践中有利于加强对法律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健康发展。 (二)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政治工作任务的完成 《政治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法律服务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共同任务是“打击军内违法犯罪和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从政治上、组织上纯洁和巩固部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国家利益和军事利益,维护军队和军人的合法权益”。这一任务的确定,是由法律服务工作本身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律师工作、公证工作和基层法律咨询工作,从法律角度为部队建设提供各项服务,适应部队建设需要,促进部队的全面建设。这些任务与政治工作中任务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军队政治工作中不能缺少法律服务工作,法律服务工作对加强军队政治工作,实现政治工作任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法律服务工作在军队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机制 (一)开启法律服务工作,加强军队政治建设 过去,我军的法律服务工作是潜在的,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法律队伍,也没有明确的人员职责分工。出现了法律问题,有了法律服务需求,则由保卫、组织、干部、宣传等部门办理。这些法律问题体现在为首长和机关提供法律咨询,为官兵涉法问题提供解答官兵,协调处理军地纠纷,参与诉讼和调解以及法制宣传 教育 等。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军方针的贯彻,法律已经涉及国家和军队生活的方方面面。单纯的依靠行政手段和途径,单靠组织、干部、宣传、保卫等部门的工作已不能满足部队政治建设的需要。只有开启法律服务工作,满足日益增多的涉法问题解决的需求,提高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发挥我军政治工作的优势。 (二)加强法律服务工作,落实依法治军方针 依法治军,就是依据法律管理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依法治军是军队建设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中国特色军事法规体系的形成,为依法治军提供了有力支撑。依法治军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才能找到依法开展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那就是通过法律服务工作。法律服务工作是贯彻实施军事法律法规的重要方面,在依法治军,有效地依法管理部队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加强法律服务工作,形成政治工作合力 军队法律服务工作具有独立的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和业务范围,相对于政治工作中的保卫、组织、干部、宣传、纪检等工作来说具有独特性。但是,法律服务工作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政治工作中的其他业务工作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开展得好可以和其他政治工作形成合力。首先,法律服务工作与政治工作中的其他工作存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形成合力的关系。对政治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充实,又促进了政治工作其他方面工作的开展,形成政治工作合力,更有利于完成政治任务。其次,法律服务工作对纪检、组织、干部、宣传、 文化 工作及群众工作等同样具有促进作用。法律服务工作与其他各项业务工作都能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将系统论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运用到政治工作中,定会更好地搞好政治工作,实现其任务和职能。 (四)做好法律服务工作,加强基层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在我军的建设和发展中,政治工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基层部队的政治工作则是整个政治工作最基本、最具体体现,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生成,对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政治工作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当前,基层政治工作主要依据《军队基层建没纲要》,那么在贯彻这一法规开展基层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法律服务工作要做好《纲要》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基层官兵树立《纲要》就是法规的意识,从而增强贯彻落实纲要的自觉性。因此,法律服务工作应面向基层开展工作,帮助基层搞好依法管理、依法施训、依法理财、依法搞好教育和法律宣传、依法维权等。所以,法律服务工作在加强基层全面建设,加强基层政治工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军队政治工作的需求催生了法律服务工作的发展,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政治工作任务的完成。军队法律服务工作在军队政治工作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1. 法律毕业生论文 2. 法律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3. 法律毕业论文4000字 4. 浅谈法律毕业论文范文 5.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范本 6. 法律毕业论文范本

警校的论文 其实老师要的是你在警校里的体验和感悟 从你的感悟里和认识中发现了警察行业的点点滴滴 从自身的感悟中领悟到警察职业的神圣和精神 这才是警校中一等的论文

[毕业论文]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初探”(之一) 去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下称《准则》),对于规范和完善法官职业道德标准,提高法官职业道德素质,维护法官和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既是一个独立的警种,又是人民法院内部的一个部门;它既要为审判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又要完成自己的业务工作和业务训练;既要接触案件当事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又要为法院内部其他人员服务。因此,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与法官职业道德,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具体内容上的区别。 当前,人民法院加大改革步伐,致力于建设一支精英化、职业化的法官队伍。新的形势对法官和法院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维护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司法警察职业道德有哪些基本要求呢?根据司法警察自身职业特点,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应有以下5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忠于职守、服务审判、公正执法 司法警察是人民法院组织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是法官和其他法院干部所不可替代的。司法警察应当热爱这个职业,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职责,严格职业操守。司法警察还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这就要求每个司法警察必须具备不怕艰险、勇于献身的精神。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基本职责,是为审判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服务审判应作为法警工作的指导思想,体现在职业道德规范中,司法警察应当具有服务意识和大局观念。司法警察职业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依法执行各项警务,从事执法活动,公平和正义应当成为司法警察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理念。忠实于宪法和法律,维护司法机关的公正和权威,既是司法警察的职责要求,也是其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二、规范执勤、保障诉讼、注重效率 司法警察的警务工作主要是提押、值庭、临时看管、送达诉讼文书、执行死刑和协助民事执行等,这些工作大多是依照有关程序法的规定,进行规范性的操作。因此,司法警察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熟悉与警务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并使之形成一种职业修养和职业习惯。司法警察没有裁判权和决定权,在履行职务中往往是根据法官的指令行事,为保障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司法警察应充分尊重法官对案件的裁判和决定权,不得随意发表对案件处理的看法,更不得泄露具体案情。同时,应注意在诉讼程序上与法官协调配合,完成送达、提押、值庭、执行等工作,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注重效率,按照程序法的规定和法官安排,及时、有效、审慎、适当地完成保障工作。 三、严明纪律、服从指挥、团结协作 这一基本要求是司法警察职业特点决定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是带有武装性质的组织,实行单独序列、编队管理、双重领导,其组织管理和职务行为,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军事化并具有明显的强制性,而且还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不确定的突发情况。所以,严明纪律、服从指挥、团结协作对于司法警察来说尤其重要,这是司法警察履行特定职责的必然要求。这一基本要求体现在职业道德上,就必须有高度的依法办事意识和很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特别是执行重要警务或者遇到重大情况,必须听从指挥,不可擅自行事;在处置突发性事件中,要注意协调配合,发扬团队精神。 四、注重仪表、文明礼貌、方便群众 司法警察是一种面对社会公众的职业,其职业活动反映人民法院的作风形象,也体现了司法警察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司法警察在日常警务活动中,要与案件当事人、诉讼参与人以及其他群众打交道,有时甚至会遇到一些很难处理的棘手问题。因此,司法警察在执勤中,要注意警容严整,按照规定着装并佩戴警种、警号、警衔标志,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仪表端庄、举止文明;接待旁听人员和来访群众时应谦虚热情、慎重处事,防止简单粗暴、推诿搪塞、敷衍了事;即使遇到一些不讲道理、不听劝阻的人和事,也要态度冷静,保持有理有节,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司法警察为审判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必须按照司法理念和有关规定的要求,充分尊重当事人和其他参与人的诉权,并保障其人权,以维护人民法院公正、文明的形象。 五、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清正廉洁 为了维护司法公正,司法警察应当像法官一样清正廉洁,在行使职务活动中必须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自觉抵制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腐蚀,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约束机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职业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评价、道德规范、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监督等途径建立起来的。要使司法警察队伍真正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约束机制,还需要研究司法警察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自我修养和制度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和问题。 职业道德的教育和监督,是形成职业道德约束机制的外部条件;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是形成职业道德约束机制的内在动力。为了加强法院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最高法院要求全国法院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主题教育。在司法警察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加强法警队伍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的内容,要以《准则》为基本依据,并突出法警工作的特点,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从当前法警队伍职业道德现状看,应重点抓好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理念、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风范教育。 职业道德约束机制的形成,还需要实施有效的监督。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目标管理考核结合起来。在对司法警察进行目标管理考核中,应增加“职业道德”的项目,并把这一内容放在重要位置,使之制度化、经常化,从而建立全面、系统的司法警察职业道德考核监督机制。 [毕业论文]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初探”(之二) 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准则》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和完善法官职业道德标准,提高法官职业道德素质,维护法官和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准则》不仅是法官职业道德的操守和规范,也是全体法院干部包括司法警察职业道德的参照标准。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是为人民法院以审判为中心的各项工 作提供服务和保障的一个重要部门,司法警察的性质和所担负的任务,决定其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准则》第四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的行政人员和法警,参照执行本准则的有关规定”。本文结合法警工作特点和《准则》基本要求,对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职业道德有关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司法警察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大家知道,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由于一定的职业要求和职业关系,在长期职业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并为业内人员普遍遵守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在我国,司法警察是现行人民警察序列中一个独立的警种,是国家司法机关担负特定任务的警察。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任务,是通过行使职权,预防、制止和惩治妨碍审判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审判秩序,保障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是司法警察的职业性质和职责任务决定的,属于国家司法人员职业道德体系。因此,司法警察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除应当具有公民道德和其他职业道德的共性要求外,还应体现出司法警察在职业道德上独具的特征: 1、司法警察职业道德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具有职业性质上的共同性。警察职业活动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领域,较之其他职业活动,有着特殊的社会职能,即执行国家强制和保障人民民主这两个最基本的社会职能。这种特殊性,要求人民警察必须遵守一些特殊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特殊的道德品质。人民警察是带有武装性质的国家组织,担负着社会公共安全管理职能,具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中统一的活动方式,在履行职务中经常面临着比其他职业更为危险的考验,这就要求人民警察具有英勇顽强、无私无畏、反应快速、令行禁止、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等品德。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要履行提押、值庭、临时看管、送达、执行死刑和协助民事执行、安全保卫、处理突发事件等职责,其职业活动与人民警察的职业活动有着共同的性质。这就要求司法警察具有人民警察的基本素质,能够承受体力上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具备超乎一般人的吃苦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体现在职业道德上,对于司法警察来说,也就有不同于其他职业人员的特殊要求。

军事学院的毕业论文

新时期的国际国无际不立,民与兵不安,国防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可靠的国防,那么在国际上处于劣势,会受制于人国家与国防的关系,强调国防建设对于国家的重大意义,二者相辅相好的密切联系更加突出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大作用。所谓国防简单的说,就是为适应国家领土主权,防备外放武装侵略而采取的以军事为主体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一切措施的总和新中国的国防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防经济学在新中国发展的20多年时内,有比较丰硕的成果问世,国防经济学

等我找到了给你连接

国防有着自己的使命。当一个国家的国格受到侵犯时,很容易引发战争。韩伟国家主权始终是国防的,最主要的职能。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对方的国格,这样世界才能和谐。他领土是指在一国主权上的区域,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保卫国家安全是国防的主要目的之一。当国家受到外来侵略与颠覆,国防就必须履行自己职能,抵御和挫败,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确保国家的安全。国防的扩张。奉行霸权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的国家一般采取扩张型的国防。我国的国防安全底线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自卫型的国防也必须建设一个强大的国防,这样做到有备无患,准备打赢自卫反击战争。我们青年一代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团结一致,努力学习,振奋,中国强盛,我国国防,我们国家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自慰与中立的国防对世界和平是有利的。中国古代国防兵制建设,战国时期的铁兵器已经大量应用于战场了。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内部纷争当中各个国家在漫长的岁月当中修建起来的巨大的国防工程,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以后征集大量的人员,开始大力修建和扩展,把北部的长城就连在一起了。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坚决履行好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神圣职责……"———胡锦涛概 述中国的军事理论家制订了一项实施理论推动下的改革框架,以建立一支能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军队.这一理念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力量乘数的作用,从而使解放军能够在中国边境以外更远的距离上实施精确打击的军事行动.通过汲取外国战争,尤其是包括"持久自由行动"在内的,美国领导的战役的教训,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理论,以及解放军自己尽管很有限的作战历史经验,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正在寻求改造整个中国军队.这些改革的速度和规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解放军仍未在现代战争方面经受检验.这种作战经验的匮乏使外界对解放军在实现其军事理论抱负方面进展的评估复杂化.中国的高级文职领导人当中的内部评估和决策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基本上缺乏直接的军事经验,因而在发生危机时更可能会做出错误的估计.这种失算同样会带来灾难,不论其所依据的是毫无作战经验的指挥官的建议,还是脱离现代战场现实情况的"科学"作战模型.军事战略指针中国并不发表与美国的《国家军事战略》相当的文件.因此,外部观察家对领导层有关动武的思考或影响到解放军兵力结构和理论的应急情况,都缺乏直接的洞察.对权威性的讲话和文件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依靠一系列总原则和称为"军事战略指针"的指导来计划和管理军队的发展和动用.解放军并没有提供这些"指针"的内容供外界研究.学术研究表明,目前的"指针"很可能可以追溯到1993年."指针"反映出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和苏联解体对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影响,为10年来解放军的很大一部分改造奠定了基础.然而,一次次讲话,权威评论和新的军事训练指导方法都表明,1993年的"指针"的一些内容最近可能经过了修改.这些修正看来反映出中国对其所处的安全环境和现代战争(即"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性质的看法,中国军事现代化方面的进展和从中汲取的教训,从"建设"用于信息时代的现代战争的军队向为了"打赢"这种战争而训练的转变,以及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底色."指针"的作战或"积极防御"成分看来保持完好.按照"积极防御"所主张的防御性军事战略,中国并不发动战争,或者进行侵略战争,而是仅仅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然而,北京有关对其主权或领土攻击的定义模糊不清.在中国现代战争的历史所充斥的实例中,中国领导人都声称,军事上的先发制人是战略防御行动.例如,中国将其对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的干预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类似地,权威说法还把与印度之间的(1962年),与苏联(1969年)和与越南(1979年)的边境冲突称为"自卫反击".这种逻辑表明,如果动武能够维护或推进其核心利益,包括其领土要求(例如解决台湾问题和尚未解决的边界或海上的领土要求等),中国就可能会发动军事上先发制人的打击,也许是在远离其边境的地方.中国正在制订一项先发制人的战略吗 10年来,随着解放军从一支以步兵为主和力量投射能力有限的军队转变成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资源的比较现代的军队,中国获得了武器系统,采纳了使之能够在周边地区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攻击(包括突然袭击)的作战理念.·截止到2006年10月,解放军第二炮兵的武库中有大约900枚短程弹道导弹.由于获取了苏—30攻击机和F—10战斗机———两者都装备着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中国的进攻性空中力量得到了改进.解放军还正在加强信息战,电脑网络作战和电子战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可以用于先发制人的攻击.·解放军的作者们说,当遇到更加强大的敌人时,先发制人是必要和合乎逻辑的.中国的军事理论材料强调,静态的防御不足以在现代军队的高速和破坏力基础上保卫领土.其结果是,解放军的作战理念寻求阻止敌军集结和利用进攻性打击来掌握主动权,从而使敌人不知所措.解放军的理论家们认为,有效的防御包括在敌人领土上,赶在其能够动用之前摧毁敌人的实力.中国获得了力量投射资源,包括远距离的军事通信系统,空中指挥,控制和通信用飞机,耐久力很强的潜艇,无人战斗机(UCAVs),以及新的精确制导空对地导弹.这些都表明,解放军正在形成采取先发制人军事行动的更强实力.解放军的训练注重"出其不意的"远程打击训练或针对敌人海军舰只群的协调一致的空中/海军打击.这也可能显示出,它打算赶在本地区爆发危机之前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选择.根据解放军的《战役学》文件(2000年),一旦敌对行动开始,"'积极防御'的要旨就是主动歼灭敌人.……虽然从战略上讲,要以积极防御为指针,但'在军事战役中'重点要放在掌握主动和积极进攻上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积极防御的战略目标".除了开发歼灭敌军的实力之外,解放军还正在探索动用有限武力的选择方案.中国的战役理论把这种选择定义为武力的"非战争"用途———政治胁迫的延伸,而不是全面的战争行为.1995年和1996年在台湾海峡进行的两栖演习和导弹发射就是武力的"非战争"用途的实例.然而,这一概念还包括空中和导弹打击,暗杀和破坏等.这种文章突出显示了中国做出错误估计的可能性,因为任何这种行动的打击对象,即使不是范围更加广泛的国际社会,都会视之为战争行为.有关战争的一项全面观点20年来,中国的文职与军事战略家一直就现代战争的性质问题进行辩论.这些辩论汲取中国战略传统及其历史经验内部的来源,以提供对"军事革命","非对称战争"和"信息化战争"的看法.这种辩论突出表明了中国对战争的非动能手段的兴趣,以及经济,金融,信息,法律和心理工具在中国的战争计划工作中的作用的增强.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文件《军事战略科学》(2000年)突出表明了中国军方全面和多方面的战争观点.文件说:"战争不仅是军事斗争,而且还是政治,经济,外交和法律战线上的全面竞争."最近,中国的军事战略家对国际法越来越感兴趣,把它当作在战斗前对敌手产生威慑的一项工具.在台海背景下,中国可能会利用一场信息战,把第三方的干预描绘成按照国际法属于非法.中国还试图影响国际舆论,使之有利于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曲解,通过在学术意见和国家观点中放弃长期公认的航行自由规范,而接受有关在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其上空,可能还有外层空间享有更大主权的解释.非对称战争确认和利用非对称性是中国战略和军事思维的一个根本方面,尤其是作为一支较弱的军队打败比较强大的军队的手段.自从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和"联军行动"以来,中国的军事战略家一直注重采取非对称对策来利用技术上占优势的对手的弱点.1999年《解放军报》的一篇社论明确阐述了这一点:"占绝对优势的强大敌人当然并非没有较弱的一方可以利用的弱点.……我们的军事准备的直接宗旨必须是找到利用强敌弱点的策略."中国对非对称战争选择的探索可以在其大量投资于弹道和巡航导弹系统方面看到.这些系统包括先进的反舰巡航导弹,水下作战系统(包括潜艇和先进的水雷),太空对抗系统,电脑网络作战和特别行动部队.中国军事战略中保密性和诡计的作用中国军事战略中对在冲突中掌握主动权和使敌手不知所措的注重,带来了对在战略,作战和战术层次上采用诡计的重视.中国的军事理论材料把战略诡计定义为"引诱对方形成错觉……并在造成人力和物资方面的最小代价情况下,以一种有组织和有计划的方式产生各种假象,从而使自己获得战略上的优势地位."除了信息战和常规的掩护,隐蔽和诡计之外,解放军还汲取中国的历史经验,并从战略和诡计在中国的治国之道方面所起的一贯作用中汲取智慧.最近几十年,解放军内部重新掀起研究孙子,孙膑,吴起和商鞅等中国经典军事人物及其著作的热潮.这些著作全都包含有关运用诡计的戒律.中国共产党对保密性的严重依赖与军事上的诡计共同作用,限制了国家安全决策,军事实力和战略意图方面的透明度.然而,过度的信心可能是由于军事领导人迷恋于战略和诡计所带来的捉摸不定的好处.此外,指挥官用来对付敌手的技能也可以用于掩盖解放军系统内部的坏消息的传播.而这种传播是中国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因此,保密性和诡计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给中国的敌手,而且给中国领导人造成迷惑.

军事地形学毕业论文

中图法分类号与中图分类法查询生物科学属于Q类,医学类属于R类,可以直接转至Q或R类查询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A2 列宁著作A3 斯大林著作A4 毛泽东著作A49 邓小平著作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著作汇编A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生平和传记A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B 哲学B0 哲学理论B1 世界哲学B2 中国哲学B3 亚洲哲学B4 非洲哲学B5 欧洲哲学B6 大洋洲哲学B7 美洲哲学B80 逻辑科学(总论)B81 逻辑学B82 伦理学B83 美学B84 心理学B9 无神论、宗教--------------------------------------------------------------------------------C 社会科学总论C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C1 社会科学现状及发展C2 社会科学机构、团体、会议C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C4 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C6 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C[7]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C8 统计学C91 社会学C92 人口学C93 管理学C[94] 系统科学C95 民族学C96 人才学C97 劳动科学--------------------------------------------------------------------------------D 政治、法律D0 政治理论D1 共产主义运动D2 中国共产党D3 各国共产党D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D5 世界政治D6 中国政治D73/77 各国政治D8 外交、国际关系D9 法律--------------------------------------------------------------------------------E 军事E0 军事理论E1 世界军事E2 中国军事E3/7各国军事E8 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E9 军事技术E99 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F 经济F0 政治经济学F0-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论)F01 经济学基本问题F02 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3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4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5 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6 经济学分支学科F08 各科经济学F09 经济思想史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F11 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关系F12 中国经济F13/17各国经济F2 经济计划与管理F20 国民经济管理F21 经济计划F22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F23 会计F239 审计F24 劳动经济F25 物资经济F27 企业经济F28 基本经济建设F29 城市与市政经济F3 农业经济F30 农业经济理论F31 世界农业经济F32 中国农业经济F33/37各国农业经济F4 工业经济F40 工业经济理论F41 世界工业经济F42 中国工业经济F43/47各国工业经济F49 信息产业经济(总论)F5 交通运输经济F50 交通运输经济理论F51 世界各国概况F53 铁路运输经济F54 陆路、公路运输经济F55 水路运输经济F56 航空运输经济F57 城市交通运输经济F59 旅游经济F590 旅游经济理论与方法F591 世界旅游事业F592 中国旅游事业F593/597各国旅游事业F6 邮电经济F60 邮电经济理论F61 邮政F62 电信F63 世界各国邮电事业F7 贸易经济F71 国内贸易经济F72 中国国内贸易经济F73 世界各国国内贸易经济F74 国际贸易F75 各国对外贸易F76 商品学F8 财政、金融F81 财政、国家财政F82 货币F83 金融、银行F84 保险--------------------------------------------------------------------------------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G0 文化理论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G2 信息与知识传播G20 信息与传播理论G21 新闻学、新闻事业G22 广播、电视事业G23 出版事业G24 群众文化事业G25 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G26 博物馆学、博物馆事业G27 档案学、档案事业G3 科学、科学研究G30 科学研究理论G31 科学研究工作G32 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G35 情报学、情报工作G4 教育G40 教育学G41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G42 教学理论G43 电化教育G44 教育心理学G45 教师与学生G46 教育行政G47 学校管理G48 学校建筑和设备管理G51 世界各国教育事业G52 中国教育事业G53/57各国教育事业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G62 初等教育G63 中等教育G64 高等教育G65 师范教育G71 职业技术教育G72 成人教育、业余教育G74 华侨教育、侨民教育G75 少数民族教育G76 特殊教育G77 社会教育G78 家庭教育G79 自学G8 体育G80 体育理论G81 世界各国体育事业G818 运动场地与设备G819 体育运动技术(总论)G82 田径运动G83 体操运动G84 球类运动G85 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G86 水上、冰上与雪上运动G87 其他体育运动G89 文体活动--------------------------------------------------------------------------------H 语言、文字H0 语言学H002 语言规划H003 语言分类H004 语言的分布H01 语音学H02 文字学H03 语义学、语用学、词汇学、词义学H05 写作学与修辞学H059 翻译学H06 字典学H07 方言学H08 应用语言学H09 语文教学H1 汉语H11 语音H12 文字学H13 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H14 语法H15 写作、修辞H159 翻译H16 字书、字典、词典H17 方言H19 汉语教学H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H3 常用外国语H31 英语H32 法语H33 德语H34 西班牙语H35 俄语H36 日语H37 阿拉伯语H4 汉藏语系H5 阿尔泰语系H61 南亚语系H62 南印语系H63 南岛语系H64 东北亚诸语言H65 高加索语系H66 乌拉尔语系H67 闪-含语系H7 印欧语系H81 非洲诸语言H83 美洲诸语言H84 大洋州诸语言H9 国际辅助语--------------------------------------------------------------------------------I 文学I0 文学理论I1 世界文学I106 作品评论和研究I109 文学史文学思想史I11 作品集I2 中国文学I20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I206 文学评论和研究I207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I209 文学史、文学思想史I21 作品集I22 诗歌、韵文I23 戏剧文学I239 曲艺I24 小说I25 报告文学I26 散文I269 杂著I27 民间文学I28 儿童文学I29 少数民族文学I299 宗教文学I3/7各国文学--------------------------------------------------------------------------------J 艺术J0 艺术理论J1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J2 绘画J29 书法、篆刻J3 雕塑J4 摄影艺术J5 工艺美术J[59] 建筑艺术J6 音乐J7 舞蹈J8 戏剧艺术J9 电影、电视艺术--------------------------------------------------------------------------------K 历史、地理K0 史学理论K01 史学的哲学基础K02 社会发展理论K03 史学专著K04 年代学K05 史料学K06 历史研究K09 史学史K1 世界史K10 通史K11 上古史K12 古代史K13 中世纪史K14 近代史K15 现代史K18 民族史志K2 中国史K20 通史K21 原始社会K22 奴隶社会K23 封建社会K25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K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K29 地方史志K3 亚洲史K4 非洲史K5 欧洲史K6 大洋洲史K7 美洲史K81 传记K810 传记研究与编写K811 世界人物传记K82 中国人物传记K833/837 各国人物传记K85 文学考古K[852] 古文献学K853 纹章学K854 考古方法K86 世界文物考古K87 中国文物考古K883/887 各国文物考古K89 风俗习惯K9 地理K90 地理学K91 世界地理K92 中国地理K93/97 各国地理K99 地图--------------------------------------------------------------------------------N 自然科学总论N0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N1 自然科学现状及发展N2 自然科学机构、团体、会议N3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N4 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N5 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N6 自然科学参考工具书N[7] 自然科学文献检索工具N8 自然科学调查、考察N91 自然研究、自然历史N93 非线性科学N94 系统科学N[99] 情报学、情报工作--------------------------------------------------------------------------------O 数理科学和化学O1 数学O1-0 数学理论O1-8 计算工具O11 古典数学O119 中国数学O12 初等数学O13 高等数学O14 数理逻辑、数学基础O15 代数、数论、组合理论O17 数学分析O18 几何、拓扑O19 动力系统理论O2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O22 运筹学O23 控制论、信息论(数学理论)O24 计算数学O29 应用数学O3 力学O31 理论力学O32 振动力学O33 连续介质力学(变形体力学)O34 固体力学O35 流体力学O369 物理力学O37 流变学O38 爆炸力学O39 应用力学O4 物理学O41 理论物理学O42 声学O43 光学O44 电磁学、电动力学O45 无线电物理学O46 真空电子学O469 凝聚态物理学O47 半导体物理学O48 固体物理学O51 低温物理学O52 高压与高温物理学O53 等离子体物理学O55 热学与物质分子运动论O56 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O57 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O59 应用物理学O6 化学O61 无机化学O62 有机化学O63 高分子化学(高聚物)O64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O65 分析化学O69 应用化学O7 晶体学O71 几何晶体学O72 X射线晶体学O73 晶体物理O74 晶体化学O75 非晶态和类晶态O76 晶体结构O77 晶体缺陷O78 晶体生长O79 晶体物理化学过程O799 应用晶体学--------------------------------------------------------------------------------P 天文学、地理科学P1 天文学P2 测绘学P3 地球物理学P4 大气科学(气象学)P5 地质学P7 海洋学P9 自然地理学--------------------------------------------------------------------------------Q 生物科学Q1 普通生物学Q1-0 生命科学总论Q10 生命的起源Q11 生物演化与发展Q13 生物形态学Q14 生态学Q15 生物分布与生物地理学Q16 保护生物学Q17 水生生物学Q18 寄生生物学Q19 生物分类学Q2 细胞生物学Q21 细胞的形成与演化Q[23] 细胞遗传学Q24 细胞形态学Q25 细胞生理学Q26 细胞生物化学Q27 细胞生物物理学Q[291]细胞分子生物学Q3 遗传学Q31 遗传与变异Q32 杂交与杂种Q[33] 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Q34 遗传学分支学科Q[36] 微生物遗传学Q[37] 植物遗传学Q[38] 动物遗传学Q[39] 人类遗传学Q4 生理学Q41 普通生理学Q42 神经生理学Q43 分析器生理学Q44 运动器官生理学Q45 内分泌生理学Q46 循环生理学Q47 呼吸生理学Q48 消化生理学Q491 排泄生理学Q492 生殖生理学Q493 新陈代谢与营养Q494 特殊环境生理学、生态生理学Q495 比较生理学与进化生理学Q5 生物化学Q50 一般性问题Q51 蛋白质Q52 核酸Q53 糖Q54 脂类Q55 酶Q56 维生素Q57 激素Q58 生物体其他化学成分Q591 物质代谢及能量代谢Q592 体液代谢Q593 器官生物化学Q594 比较生物化学Q595 应用生物化学Q6 生物物理学Q61 理论生物物理学Q62 生物声学Q63 生物光学Q64 生物电磁学Q65 生物热学Q66 生物力学67 物体化学生物学Q68 物理因素对生物的作用Q691 辐射生物学(放射生物学)Q[692]仿生学Q693 空间生物学Q7 分子生物学Q7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Q73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Q74 生物小分子的结构和功能Q75 分子遗传学Q77 生物能的转换Q78 基因工程(遗传工程)Q81 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Q811 仿生学Q813 细胞工程Q814 酶工程Q819 生物工程应用Q[89] 环境生物学Q91 古生物学Q93 微生物学Q94 植物学Q95 动物学Q96 昆虫学Q98 人类学--------------------------------------------------------------------------------R 医学、卫生R1 预防医学、卫生学R2 中国医学R3 基础医学R4 临床医学R5 内科学R6 外科学R71 妇产科学R72 儿科学R73 肿瘤学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R75 皮肤病学与性科学R76 耳鼻咽喉科学R77 眼科学R78 口腔科学R79 外国民族医学R8 特种医学R9 药学--------------------------------------------------------------------------------S 农业科学S1 农业基础科学S2 农业工程S3 农学(农艺学)S4 植物保护S5 农作物S6 园艺S7 林业S8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S9 水产、渔业--------------------------------------------------------------------------------T 工业技术TB 一般工业技术TD 矿业工程TE 石油、天然气工业TF 冶金工业TG 金属学、金属工艺TH 机械、仪表工业TJ 武器工业TK 动力工程TL 原子能技术TM 电工技术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TQ 化学工业TS 轻工业、手工业TU 建筑科学TV 水利工程--------------------------------------------------------------------------------U 交通运输U1 综合运输U2 铁路运输U4 公路运输U6 水路运输U[8] 航空运输--------------------------------------------------------------------------------V 航空、航天V1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V2 航空V4 航天(宇宙航行)V[7] 航空、航天医学--------------------------------------------------------------------------------X 环境科学、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X1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X2 环境保护管理X3 环境综合研究X4 灾害及其防治X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X7 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X8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X9 安全科学--------------------------------------------------------------------------------Z 综合性图书Z1 丛书Z2 百科全书、类书Z3 辞典Z4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Z5 年签、年刊Z6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Z8 图书目录、文摘、索引

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国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辞海》)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1]。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中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下简称《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并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2]。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对此强调指出,学生军训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普通高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36学时,军事技能课训练时间为 2~3周。(二)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军备竞赛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竞赛。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区。同时还千方百计进行思想渗透,与我们争夺下一代,或策划颠覆破坏活动,企图搞垮国家政权,或搜集情报,窃取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重要情报。而且中国周边环境也存在较大危机,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随时为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作出贡献。(三)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高校是培养强大国防预备役力量的重要阵地。现代高技术战争,需要高质量、高素质的兵员和强大的预备役力量,而军校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作为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理所应当承担这份责任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受过军训的大学生是预备役军官的重要来源和战争动员的主要对象。二、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灵魂和主线国防教育应当把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重点。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二)国防教育以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为主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军事理论课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了使大学生掌握军事知识、认识战争规律,预知未来战争特点,必须把学习军事理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把中国国防、军事思想、高技术战争作为课程的重点和主干,划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类,形成一个主干清楚、层次分明、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应遵照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原则,增强教育主体交互性的观念,改变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多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坚持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借助投影、幻灯、录像和模型,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视、听效果,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军事技能训练是目前中国高校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军事技能训练采取在校内集中组织实施或在训练基地分批轮训的形式。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解放军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通过军训使大学生了解掌握手中武器装备、技术器材工作原理及性能,并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得到磨炼,增强组织纪律性,熟悉相应的战斗动作,提高整体战术水平。要提高军训工作质量,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既要注重启发,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又要借助挂图、模型,运用多媒体课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将课堂教学与观摩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我军武器装备时,可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军队院校,参观现代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军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管理上要注重实效,要将军事理论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纳入学生学籍管理体系,按照学分制进行管理,在发放毕业证书、授予学位上给予必要限定,增强大学生参与军训的约束性。三)建立健全国防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是高校国防教育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首先是进一步完善国防教育联系机制,把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保卫部(人武部)、教务处、宣传处、学工部、工会、共青团等部门以及各系部(院)纳人国防教育办公室成员单位,形成以保卫部(人武部)和教务处为主,各系部处室齐抓共管的国防教育机制。其次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由专家、教授组成精干的指导小组,适时深入检查、考核和检验国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尽快改变以往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有教学无考核评估”的状况。同时,应制定和实行国防教育学分制,规定学生每学期应完成的国防教育课课时,并严格对学生所学国防教育课程进行考核。在学生毕业时,国防教育课与其他重点课程一样对待,不及格者不能毕业。将开展国防教育情况列入素质教育验收评估内容,进行严格考核、科学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课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文艺形式,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如把国防教育与各种节日、纪念日、双拥共建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主题教育;定期邀请军事专家、学者或高级将领,为青年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讲座,或选择当前国际、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突出事件或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国防形势报告会,开展国防形势教育;举办国防知识竞赛、演讲赛和征文活动等;利用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让大学生进军营,了解部队生活,培养国防观念;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定向越野、射击等国防体育活动;利用宣传橱窗搞好国防法规、国防知识、现代武器装备和大学生军训情况的宣传,把国防法制教育融入国防教育之中,突出抓好《国防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增强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四)利用国防教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国防教育基地具有现实感强、冲击力大等特点,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应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宫等。还可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由部队派出军官和军事训练员,把军营文化引入校园,以军人的高尚风范和品格,吸引、教育和影响大学生。通过组织国防知识竞赛、举办国防教育展览、开展国防教育征文活动、建立校园国防教育网站、举办国防教育讲座等,从不同侧面向大学生灌输国防知识,宣扬英雄人物,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充分利用国防文艺占领学生文化娱乐阵地,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国防题材的电影、戏剧等,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自尊自强精神的陶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拓展国防教育空间,进一步扩大国防教育的信息量,使大学生从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中,了解更多的国防信息、知识和技能。高校国防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革命英雄主义思想,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提高集体主义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熟悉战争谋略,学习领导方法和艺术,并能从战略高度去观察、分析、设计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使大学生的智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巩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培养大学生不怕苦累,勇于拼搏、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作风养成。通过军事化集中管理,使大学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科学的生活习惯;通过军事队列训练,培养大学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通过军事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加强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在班、排、连的集体形式的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总之,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实现中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建立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浅探警察战术研究(中国刑事警察学院.陈济鹏)[摘要]:在我国,警察战术的研究尚处起步、初创阶段,在许多方面不成熟,特别是在基本概念、范畴的表述上以及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上和技术方法的概括上亟待完善。文章试图在警察战术的概念、内容体系及研究方法上作些探讨。[关键词]:警察战术;概念;内容体系;研究方法在我国,伴随着刑事犯罪暴力化、集团化和智能化的加剧以及打击刑事犯罪力度的加大,人民警察为此付出的伤亡代价愈来愈大。为了有力地打击犯罪,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和警察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警察战术”这门新兴的学科应运而生。目前,警察战术的理论与实践在许多方面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基本范畴和概念的表述上以及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上和技术方法的概括和总结上,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有待充实和完善。一、警察战术的概念有关警察执法中的.钱术问题研究,学术观点较多,概念表述各异,但可概括为只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警察查缉战术”说。该观点认为,“警察查缉战术是指导警察进行清查、盘查和缉捕行动,正确查找和捕获各种犯罪分子或犯罪嫌疑人的作战行动方法。”川这种观点的实质在于,认为警察战术的范围主要涉及清查、盘查和缉捕行动,而不包括突发事件处置、反暴临战处置和反恐处置等警察战术与指挥的内容;执法对象主要指犯罪分子或犯罪嫌疑人,而不包括违反治安管理处置条例的人和普通群众。显然,这种观点不论是在内容范围上,还是在执法对象上,均与实战需要存在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警察战术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二种观点,“警察实用技术战术”说。该观点认为,“警察实用技战术是指警察在盘查、搜查和缉捕等执法活动中与犯罪分子及犯罪嫌疑人进行战斗时所采取的原则、方法和行为操作的总称。这种观点的实质在于,认为警察战术的主体内容是诸如行为操作等技战术。这种观点除有第一种观点的不足之处外,还将战术的内涵重心偏重于行为操作,从而大大降低了警察战术中谋略运用、战术指挥、临战处置等智能的比重与含量。第三种观点,“警察临战学”说。该观点认为,“警务临战学是研究警察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临场方法策略及其规律性的一门应用学科”这种观点的实质在于,认为警察战术的主体内容是临战处置方法。这种观点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第一种及第二种观点在此方面的不足,但又忽视了研究警察在盘查、清查、搜查和缉捕行动中的基本战术问题,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够充分基于此,笔者认为,警察在执法中的战术问题应当涉及盘查、清查、搜查和缉捕等日常执法行动,同时还应当涉及突发事件处置、严重暴力犯罪临场处置、解救人质、反恐处置等重大临战处置行为;执法的对象应当包括违法犯罪分子和犯罪嫌疑人(现行犯),还应当包括普通群众。战术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在内容上是智能与技能的结合,是简单与复杂的结合;在执法主体和执法对象卜,是个体与群体的结合,在方法手段上是单一与综合的结合。因此,所谓警察战术,是指人民警察在查缉行动中和重大事件的临战处置中,为了及时有效地发现、识别、确认和制止犯罪,捕获犯罪分子或犯罪嫌疑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获得最佳执法效益,而依法使用的谋略思想、策略原则、执法程序、科学方法与有关技术的综合体系.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警察战术是指导人民警察查找和捕获犯罪分子或犯罪嫌疑人,临战处置重大事件的综合行动方法体系 警察战术是在深人研究国内外警察执法行动的基本规律、特点和方法,不断总结实战经验,充分吸收侦查学、心理学、军事地形学、军事战术学、谋略论与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经科学归纳、总结而形成的,它包含查缉和临战处置中的谋略思想(如主动进攻、先发制敌的思想,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思想)、执法程序(如盘查的基本程序、搜身上铐的基本程序、截查车辆的基本程序等)、战术方法(如盘问嫌疑人的方法、检查可疑物品的方法、搜身的方法、解救人质的方法、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等) 和执法技术(如快速射击技术、上铐技术、特种驾驶技术、擒敌抓捕技术等)等基本内容,并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为了及时、有效地发现、识别、确认违法犯罪行为或重大犯罪嫌疑,捕获犯罪嫌疑人,临战处置重大事件,确保警察自身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将执法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实现既定目标,人民警察必须综合运用侦查程序、侦查方法、侦查谋略、侦查对策、军事战术、军事地形、运筹指挥等基本理论、指导思想和战术方法,研究并制定在不同情况和条件下的战术方案及实施方法,选择时机进行战术方案的实施,切忌在查缉与临战处置过程中战术方法的单打一。(二)研究和运用警察战术的目的在于及时有效地查找和捕获犯罪分子或犯罪嫌疑人,临战处置重大事件,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获得最佳执法效益。所谓最佳执法效益,是指人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通过用智用谋,客观准确地分析犯罪嫌疑人个性特征及活动的规律特点,有效地进行战术设计和战术实施,尽可能少地付出投人和代价,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和损失,从而实现及时有效地发现、识别、确认违法犯罪行为或重大犯罪嫌疑,捕获犯罪分子或犯罪嫌疑人,确保自身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这既是人民警察研究和运用警察战术的最终目的,也是人民警察依法进行查缉和临战处置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警察战术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盘查、清查、搜查、缉捕和临战处置。人民警察在日常的执法活动中,应当通过盘查、清查和搜查等基本查找形式,发现、识别和确认违法犯罪行为或重大犯罪嫌疑;对需要逮捕、拘留的,可依法进行缉捕,实现捕获犯罪嫌疑人的目的;对突发事件、严重暴力犯罪、恐怖犯罪等,应当通过快速有效的临战处置,平息事态,打击犯罪,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二、警察战术的内容体系(一)警察战术的研究领域警察战术是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用方法、技能为一体的独立体系,具有很强的智能性、技能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其专业面宽,知识跨度大,涉及范围广。研究的主要领域可概括为:1.客体研究。主要研究查缉与临战处置对象的自然情况、个性特征、心理特点、行为习惯、活动规律、逃匿的方式方法、拒捕的手段等,现场环境对战术方案设计与实施的影响等。2.主体研究。主要研究查缉与临战处置人员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执法水平、组织指挥、协同配合、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3.本体研究。主要研究查缉与临战处置行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行动的策略原则和法律依据、基本战术、不同条件卜的战术形式和战术方法等(二)警察战术的内容体系警察战术是有关查缉与临战处置行动的规律、特点及对策、方法的科学方法体系。在确立这一学科方法体系的具体内容时,应当充分把握体系的利学性、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原则,全面、准确地认识警察战术的内容体系。科学性,即警察战术的基本内容必须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现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法律,以确保其内容的科学性和理论的正确性。 针对性,即指导性,是指警察战术的内容必须来源于公安实践,必须是对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必须将查缉与临战处置的最新需要反映到警察战术的内容之中,并能根据实践的不断变化而调整内容,以确保警察战术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前瞻性,即超前预见性,是指警察战术应当能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和社会治安状况的变化及时预测犯罪方法手段的变化,特别是根据犯罪人犯罪手段、方法和逃匿、拒捕方式方法的变化以及突发事件的变化规律提出预测性的理论模型和框架性的方法,以指导未来实践按照这一原则,警察战术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以下几部分:1绪论。主要包括警察战术的概念、作用和内容体系,警察战术的研究方法等2警察战术的策略原则与谋略运用。主要包括人民警察在查缉与临战处置行动中运用的谋略思想和战术原则。3.警察行动的组织保障与指挥。主要包括人民警察在查缉与临战处置行动中组织保障与指挥的一般程序,组织保障与指挥的实施原则及方法等。4查缉与临战处置行动的基础战术。主要包括人民警察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几类基础战术如地形、隐蔽物、遮蔽物的利用,观察与控制的基本方法及快速移动战术、协同战术、枪战战术、包围、分割、穿插、驱散人群战术等。5查缉与临战处置行动战术分析。主要是指对影响战术方案设计的相关因素分析及综合分析。主要包括:执法对象分析、执法主体分析、情报信息及相关因素分析和综合分析6盘杳与清查战术。主要包括对违法犯罪嫌疑人员的盘问战术和对其人身以及随身携带物品的检查战术;对违法犯罪嫌疑人可能落脚、藏身、出没、活动和犯罪的场所和地点进行清理、检查、处置的战术。其中,含截查可疑车辆战术,主要是对犯罪嫌疑人乘坐的车辆以及犯罪嫌疑车辆进行设卡查控并处置的战术7搜查与搜索战术。主要包括对已制服或捕获的犯罪分子或重大犯罪嫌疑人进行搜身和处置的战术,以及对犯罪嫌疑人可能隐藏的处所进行搜索并对紧急情况进行处置的战术。8.缉捕战术。主要包括缉捕的策略原则、缉捕行动的组织与指挥、不同场景下的缉捕战术、几种特殊对象的缉捕战术。,解救人质战术。主要包括解救人质的策略原则、解救人质的基本步骤、初始围控战术、和平解救人质战术、武力解救人质战术等10突发事件和严重犯罪与恐怖犯罪的临战处置战术。主要包括处置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围控方式、攻击方式与方法、善后处置等三、警察战术的研究方法(一)警察战术研究的指导思想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惟一正确方法,也是研究科学的惟一正确方法一方面,警察战术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还要紧密结合公安实战;既能立足警察查缉与临战处置的实际, 又能从理沦的高度不断进行分析、整合和提升,归纳和总结查缉与临.r&处置行动的基本内容、政策依据、法律规定、战术方法、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另一方面,警察战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2.坚持客观全面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揭不警察战术研究的规律和方法,防止出现研究中的主观性.x-面性和表面性。.以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为依据。人民警察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查缉与临战处置的实践中和理论研究中,必须严格按照截刑法》、(刑诉法》、《人民警察法》和《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和警械条例》以及有关政策所规定的程序、规则和规定进行。无论是查缉与临战处置中的战术方案设计、实施,还是经验总结、规律探索和理论概括,都应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的内涵与规定,符合立法立论的基本精神.而不能与之相背离。3.以借鉴相关知识为基础。警察战术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应用性学科,涉及军事学、谋略论、侦查学、心理学、运筹学、管理学、犯罪学和法学等许多邻近学科。这At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构成警察战术理论的基本要素,这些邻近学利的发展,必然会有力地推动警察战术理沦体系的不断发展 此外,通过对查缉与临战处置战例的总结和评估,以及对实战经验教训的分析总结,发现诸多规律性和指导性的问题,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也是进行战术研究的基本途径。(二)警察战术的研究方法1.调查法。调查研究的方法是任何学科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警察战术研究的重要方法。警察战术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查缉与临战处置的实践缉与临战处置间题的比较研究,总结我国几十年来为前提,抓住其本质规律,使调查结果客观真实,特别是近几年来警察在查缉与临战处置的成功战例论可靠。对此,不仅要调查国内的情况,还要调查国和相关学科理论,学习国内各公安业务部门的有益外的情况,要特别注意调查查缉与临战处置行动在经验与理论,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警察战术科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新理学体系,更好地指导警察查缉与临战处置的实践。不断吸收丰富的营养和知识,克服和避免片面性。(1)普遍调查法。即对查缉与临战处置行动相题和各项查缉与处置对策方法预案,研究警察查缉关事物逐个进行调查的方法。与临战处置行动,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条件下有(2)典型调查法。即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查缉与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已获得的查缉临战处置事例或材料作为典型,并通过对该典型的与临战处置实践中的各种统计数据和相关资料的归调查来认识和把握查缉与临战处置行动的本质及规纳以及采用图表等方式的分析,并与其他相关资料律。的对照,可从中得出科学的实践结论。(3)抽样调查法。即从大量的查缉与临战处置缉与临战处置实践中的各种统计数据是研究警察战术行动事例或材料中选取一部分作为样本,并以对样术的重要事实依据。本进行调查的结果来推断行动的总体特征的方法。2.比较法。比较法是警察战术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并从中概括出行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仁的同类问题进行比较,一般通过“个别— 社会实践”的循环往复、辨别异同,从而认识和把握查缉行动相关方面的规化的认识过程,实现研究警察战术的目的。应当注意律特点,找出其本质特征的方法。比较法一般可分意的是,所总结的查缉与临战处置经验应具有客观性和代表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反映出我国警察查缉与临战处置行动的基本现状和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纵向比较研究。也称历史研究,为纵向比较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两大方面。是指按照历史演变的顺序、发展阶段以及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能真正指导警察的查缉实践,并有效地推动警察战顺序,对国内外警察查缉与临战处置的基本方法、行术研究的不断深人。为规则法律依据、处置程序、战术原则和谋略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寻找相关性,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特点,以加深对其现状的理解和把握,并进而预测其发展趋势,使其日臻完善。这一研究方法的基础,在于对同类事物历史记录的大量积累以及对相关资料的长期搜集和整理,否则,难以把握事物的相关性和弄清问题的本来面目。

应该是I106 作品评论和研究,可以参考以下: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A2 列宁著作A3 斯大林著作A4 毛泽东著作A49 邓小平著作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著作汇编A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生平和传记A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B 哲学B0 哲学理论B1 世界哲学B2 中国哲学B3 亚洲哲学B4 非洲哲学B5 欧洲哲学B6 大洋洲哲学B7 美洲哲学B80 逻辑科学(总论)B81 逻辑学B82 伦理学B83 美学B84 心理学B9 无神论、宗教--------------------------------------------------------------------------------C 社会科学总论C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C1 社会科学现状及发展C2 社会科学机构、团体、会议C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C4 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C6 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C[7]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C8 统计学C91 社会学C92 人口学C93 管理学C[94] 系统科学C95 民族学C96 人才学C97 劳动科学--------------------------------------------------------------------------------D 政治、法律D0 政治理论D1 共产主义运动D2 中国共产党D3 各国共产党D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D5 世界政治D6 中国政治D73/77 各国政治D8 外交、国际关系D9 法律--------------------------------------------------------------------------------E 军事E0 军事理论E1 世界军事E2 中国军事E3/7各国军事E8 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E9 军事技术E99 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F 经济F0 政治经济学F0-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论)F01 经济学基本问题F02 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3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4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5 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F06 经济学分支学科F08 各科经济学F09 经济思想史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F11 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关系F12 中国经济F13/17各国经济F2 经济计划与管理F20 国民经济管理F21 经济计划F22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F23 会计F239 审计F24 劳动经济F25 物资经济F27 企业经济F28 基本经济建设F29 城市与市政经济F3 农业经济F30 农业经济理论F31 世界农业经济F32 中国农业经济F33/37各国农业经济F4 工业经济F40 工业经济理论F41 世界工业经济F42 中国工业经济F43/47各国工业经济F49 信息产业经济(总论)F5 交通运输经济F50 交通运输经济理论F51 世界各国概况F53 铁路运输经济F54 陆路、公路运输经济F55 水路运输经济F56 航空运输经济F57 城市交通运输经济F59 旅游经济F590 旅游经济理论与方法F591 世界旅游事业F592 中国旅游事业F593/597各国旅游事业F6 邮电经济F60 邮电经济理论F61 邮政F62 电信F63 世界各国邮电事业F7 贸易经济F71 国内贸易经济F72 中国国内贸易经济F73 世界各国国内贸易经济F74 国际贸易F75 各国对外贸易F76 商品学F8 财政、金融F81 财政、国家财政F82 货币F83 金融、银行F84 保险--------------------------------------------------------------------------------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G0 文化理论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G2 信息与知识传播G20 信息与传播理论G21 新闻学、新闻事业G22 广播、电视事业G23 出版事业G24 群众文化事业G25 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G26 博物馆学、博物馆事业G27 档案学、档案事业G3 科学、科学研究G30 科学研究理论G31 科学研究工作G32 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G35 情报学、情报工作G4 教育G40 教育学G41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G42 教学理论G43 电化教育G44 教育心理学G45 教师与学生G46 教育行政G47 学校管理G48 学校建筑和设备管理G51 世界各国教育事业G52 中国教育事业G53/57各国教育事业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G62 初等教育G63 中等教育G64 高等教育G65 师范教育G71 职业技术教育G72 成人教育、业余教育G74 华侨教育、侨民教育G75 少数民族教育G76 特殊教育G77 社会教育G78 家庭教育G79 自学G8 体育G80 体育理论G81 世界各国体育事业G818 运动场地与设备G819 体育运动技术(总论)G82 田径运动G83 体操运动G84 球类运动G85 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G86 水上、冰上与雪上运动G87 其他体育运动G89 文体活动--------------------------------------------------------------------------------H 语言、文字H0 语言学H002 语言规划H003 语言分类H004 语言的分布H01 语音学H02 文字学H03 语义学、语用学、词汇学、词义学H05 写作学与修辞学H059 翻译学H06 字典学H07 方言学H08 应用语言学H09 语文教学H1 汉语H11 语音H12 文字学H13 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H14 语法H15 写作、修辞H159 翻译H16 字书、字典、词典H17 方言H19 汉语教学H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H3 常用外国语H31 英语H32 法语H33 德语H34 西班牙语H35 俄语H36 日语H37 阿拉伯语H4 汉藏语系H5 阿尔泰语系H61 南亚语系H62 南印语系H63 南岛语系H64 东北亚诸语言H65 高加索语系H66 乌拉尔语系H67 闪-含语系H7 印欧语系H81 非洲诸语言H83 美洲诸语言H84 大洋州诸语言H9 国际辅助语--------------------------------------------------------------------------------I 文学I0 文学理论I1 世界文学I106 作品评论和研究I109 文学史文学思想史I11 作品集I2 中国文学I20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I206 文学评论和研究I207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I209 文学史、文学思想史I21 作品集I22 诗歌、韵文I23 戏剧文学I239 曲艺I24 小说I25 报告文学I26 散文I269 杂著I27 民间文学I28 儿童文学I29 少数民族文学I299 宗教文学I3/7各国文学--------------------------------------------------------------------------------J 艺术J0 艺术理论J1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J2 绘画J29 书法、篆刻J3 雕塑J4 摄影艺术J5 工艺美术J[59] 建筑艺术J6 音乐J7 舞蹈J8 戏剧艺术J9 电影、电视艺术--------------------------------------------------------------------------------K 历史、地理K0 史学理论K01 史学的哲学基础K02 社会发展理论K03 史学专著K04 年代学K05 史料学K06 历史研究K09 史学史K1 世界史K10 通史K11 上古史K12 古代史K13 中世纪史K14 近代史K15 现代史K18 民族史志K2 中国史K20 通史K21 原始社会K22 奴隶社会K23 封建社会K25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K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K29 地方史志K3 亚洲史K4 非洲史K5 欧洲史K6 大洋洲史K7 美洲史K81 传记K810 传记研究与编写K811 世界人物传记K82 中国人物传记K833/837 各国人物传记K85 文学考古K[852] 古文献学K853 纹章学K854 考古方法K86 世界文物考古K87 中国文物考古K883/887 各国文物考古K89 风俗习惯K9 地理K90 地理学K91 世界地理K92 中国地理K93/97 各国地理K99 地图--------------------------------------------------------------------------------N 自然科学总论N0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N1 自然科学现状及发展N2 自然科学机构、团体、会议N3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N4 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N5 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N6 自然科学参考工具书N[7] 自然科学文献检索工具N8 自然科学调查、考察N91 自然研究、自然历史N93 非线性科学N94 系统科学N[99] 情报学、情报工作--------------------------------------------------------------------------------O 数理科学和化学O1 数学O1-0 数学理论O1-8 计算工具O11 古典数学O119 中国数学O12 初等数学O13 高等数学O14 数理逻辑、数学基础O15 代数、数论、组合理论O17 数学分析O18 几何、拓扑O19 动力系统理论O2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O22 运筹学O23 控制论、信息论(数学理论)O24 计算数学O29 应用数学O3 力学O31 理论力学O32 振动力学O33 连续介质力学(变形体力学)O34 固体力学O35 流体力学O369 物理力学O37 流变学O38 爆炸力学O39 应用力学O4 物理学O41 理论物理学O42 声学O43 光学O44 电磁学、电动力学O45 无线电物理学O46 真空电子学O469 凝聚态物理学O47 半导体物理学O48 固体物理学O51 低温物理学O52 高压与高温物理学O53 等离子体物理学O55 热学与物质分子运动论O56 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O57 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O59 应用物理学O6 化学O61 无机化学O62 有机化学O63 高分子化学(高聚物)O64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O65 分析化学O69 应用化学O7 晶体学O71 几何晶体学O72 X射线晶体学O73 晶体物理O74 晶体化学O75 非晶态和类晶态O76 晶体结构O77 晶体缺陷O78 晶体生长O79 晶体物理化学过程O799 应用晶体学--------------------------------------------------------------------------------P 天文学、地理科学P1 天文学P2 测绘学P3 地球物理学P4 大气科学(气象学)P5 地质学P7 海洋学P9 自然地理学--------------------------------------------------------------------------------Q 生物科学Q1 普通生物学Q1-0 生命科学总论Q10 生命的起源Q11 生物演化与发展Q13 生物形态学Q14 生态学Q15 生物分布与生物地理学Q16 保护生物学Q17 水生生物学Q18 寄生生物学Q19 生物分类学Q2 细胞生物学Q21 细胞的形成与演化Q[23] 细胞遗传学Q24 细胞形态学Q25 细胞生理学Q26 细胞生物化学Q27 细胞生物物理学Q[291]细胞分子生物学Q3 遗传学Q31 遗传与变异Q32 杂交与杂种Q[33] 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Q34 遗传学分支学科Q[36] 微生物遗传学Q[37] 植物遗传学Q[38] 动物遗传学Q[39] 人类遗传学Q4 生理学Q41 普通生理学Q42 神经生理学Q43 分析器生理学Q44 运动器官生理学Q45 内分泌生理学Q46 循环生理学Q47 呼吸生理学Q48 消化生理学Q491 排泄生理学Q492 生殖生理学Q493 新陈代谢与营养Q494 特殊环境生理学、生态生理学Q495 比较生理学与进化生理学 Q5 生物化学Q50 一般性问题Q51 蛋白质Q52 核酸Q53 糖Q54 脂类Q55 酶Q56 维生素Q57 激素Q58 生物体其他化学成分Q591 物质代谢及能量代谢Q592 体液代谢Q593 器官生物化学Q594 比较生物化学Q595 应用生物化学Q6 生物物理学Q61 理论生物物理学Q62 生物声学Q63 生物光学Q64 生物电磁学Q65 生物热学Q66 生物力学67 物体化学生物学Q68 物理因素对生物的作用Q691 辐射生物学(放射生物学)Q[692]仿生学Q693 空间生物学Q7 分子生物学Q7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Q73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Q74 生物小分子的结构和功能Q75 分子遗传学Q77 生物能的转换Q78 基因工程(遗传工程)Q81 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Q811 仿生学Q813 细胞工程Q814 酶工程Q819 生物工程应用Q[89] 环境生物学Q91 古生物学Q93 微生物学Q94 植物学Q95 动物学Q96 昆虫学Q98 人类学--------------------------------------------------------------------------------R 医学、卫生R1 预防医学、卫生学R2 中国医学R3 基础医学R4 临床医学R5 内科学R6 外科学R71 妇产科学R72 儿科学R73 肿瘤学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R75 皮肤病学与性科学R76 耳鼻咽喉科学R77 眼科学R78 口腔科学R79 外国民族医学R8 特种医学R9 药学--------------------------------------------------------------------------------S 农业科学S1 农业基础科学S2 农业工程S3 农学(农艺学)S4 植物保护S5 农作物S6 园艺S7 林业S8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S9 水产、渔业--------------------------------------------------------------------------------T 工业技术TB 一般工业技术TD 矿业工程TE 石油、天然气工业TF 冶金工业TG 金属学、金属工艺TH 机械、仪表工业TJ 武器工业TK 动力工程TL 原子能技术TM 电工技术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TQ 化学工业TS 轻工业、手工业TU 建筑科学TV 水利工程--------------------------------------------------------------------------------U 交通运输U1 综合运输U2 铁路运输U4 公路运输U6 水路运输U[8] 航空运输--------------------------------------------------------------------------------V 航空、航天V1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V2 航空V4 航天(宇宙航行)V[7] 航空、航天医学--------------------------------------------------------------------------------X 环境科学、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X1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X2 环境保护管理X3 环境综合研究X4 灾害及其防治X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X7 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X8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X9 安全科学--------------------------------------------------------------------------------Z 综合性图书Z1 丛书Z2 百科全书、类书Z3 辞典Z4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Z5 年签、年刊Z6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Z8 图书目录、文摘、索引

军事学校毕业论文题

国防生是指根据部队建设需要,依托地方普通高校招收和选拔培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国防生毕业后,必须到部队工作。在他们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都要经过一年多的岗前任职培训,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国防生毕业后先到部队报到,随即到训练基地或教导大队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集中训练,这一阶段,主要是入伍教育;集训结束后,再进入相应的军队院校进行一学年的专业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正式到部队任职。本文结合我院国防生学员的培训及自身的实际,简要谈一谈国防生岗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1.国防生学员的基本状况 思想状况。国防生毕业时,本科生一般都在22周岁,研究生年龄则更大,他们思想比较成熟,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较高,他们长时间在地方学校学习,受日益普及发展的大众传媒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都已初步形成了各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对他们进入部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影响。他们从崇尚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校园到纪律严明、严整统一的部队,反差很大,另外,部队的的现实与他们之前的想象也有一定的差距,这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很大,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些人感到迷茫消沉,甚至有人以分配的工作单位在偏远地区、条件艰苦、单位不理想为由,违约退出部队。 军事体能素质的状况。军人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意味着时刻准备着流血和牺牲,对身体有较高的要求。国防生在地方高校学习期间,尽管各个学校开设了体育课,或给国防生另设了军事体育课,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平时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都是以文化课程学习为主,尤其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繁重的课业学习上,因此,他们的身体素质没有得到普遍的提高,这给他们训练带来不少的麻烦,甚至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身体素质是军事素质的基础,身体素质不高,军事素质也不一定强,这是影响军事素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地方高校,利用早操、课余时间进行了军事基础的训练以及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部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军事训练,但由于训练体制不够完善及训练时间不系统等原因,大多数国防生的军事素质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文化知识状况。进入院校培训时,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由于国防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所学的专业也不尽相同,而他们进入部队以后有些人要从事相同的专业方向,例如来我院培训的国防生学员,分别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等与空军签约的高校,他们所学的专业有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机械类、航空航天类等专业,而他们到部队后的岗位又是机务工作的不同专业方向,并且各个部队的飞机类型也不尽相同,这给他们岗前任职教育的专业培训带来不方便,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岗前任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思考与对策 根据国防生的基本状况,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加强各方面的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国防生的情况,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入伍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主要在训练基地或教导大队进行。一要坚持开展光荣传统教育,发挥现代传媒资源的作用,通过授课和看录相,形象直观地帮助国防生了解军队的历史和地位作用,了解我军的光荣传统,加强对部队的热爱,增强作为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要增加对国防知识的学习,帮助广大国防生增强国防意识,增强学好献身国防的自觉性,同时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坚定他们献身国防的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注意挖掘国防生队伍中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带动和激励国防生学习成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院校培训阶段,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使国防生牢固树立献身国防的思想,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有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敢于为真理而斗争,具备爱国、爱军,时刻牢记军魂,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思想品质。 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军事素质。在训练基地或教导大队训练时,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工作是加强国防生的军事体能训练,以提高军事素质。但由于国防生的基础不一样,并且是刚从地方高校毕业,若一下子给他们施加过大的训练强度,一是他们吃不消,二则还影响他们的思想状况,因此,在这一阶段,对于他们的军事训练,强度要适当,只是为他们进入军事院校培训打基础,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渡性的训练,有人形象地称为“预训”。在院校训练阶段,军事体能训练是一个重点,一般都安排有强化训练,但各个院校组织训练的方式没有统一,内容也不一样,各自为政,有的学校以义务兵的训练方式对国防生进行体能锻炼,有的学校训练长跑,还有的学校以组织野营拉练来增加国防生的体能。尽管从体能考核达标结果来看,这些方法都能短时间内明显增强他们的体能,但未形成完善的训练体系,不能科学地增加训练效果,不能有效增加学员训练体能的自觉性。在体能训练的同时,院校都进行了军事基础的训练,也都得一定的成效。各个院校应针对国防生的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体能训练体系,并结合军事训练体系,使国防生学员体能增加的同时,还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军人良好的气质和作风,初步掌握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熟悉军事领导科学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组织指挥能力,具备军人应有的军事素质和身体素质。 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是军校院校国防生教育的工作重点。国防生学员来自不同的学校、所学为不同的专业及以后从事的专业方向不同,给院校专业知识的培训带来一定的难度。专业知识的培训是为使他们适应岗位要求的任职教育,首先要在明确国防生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规格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国防生学员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在考虑学员在地方高校所学的专业基础上,按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培训专业,尽量设置专业范围较窄、知识能力结构单一、上手快、技术专深的专业口径,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再次在课程选择上,要以岗位关键任职能力所需的知识、经验为主要内容,按任职需求来选择和组合知识,注重课程的系统整合,强调课程的指向性、实用性、时效性,建立适应国防生学员特点和要求的课程体系。最后,要在保持课程体系相对稳定的基础下,选取贴近部队实际,贴近装备实际的教学内容,并不断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等前沿知识内容的及时填充,做到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滚动发展,随时都与部队实际紧密相连。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使国防生学员在院校专业知识的培训过程中,掌握任职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能满足岗位的需要,从而达到任职培训的目的。

军医大学作为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应积极面对三军联勤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探讨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培养适应三军卫生联勤的新型军事医学人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专题组讨论、专家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以及轮廓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综合评分等定性和定量方法,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国内外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三军联勤及其主要环境因素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和需求,以及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提出联勤军事医学人才、特勤军事医学人才等新概念,并界定了其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特勤军事医学人才也是联勤军事医学人才的一部分,联勤军事医学人才需要加强跨军兵种知识教育和战略素质培养,联勤军事医学人才不能临战从民间应急征招培训,联勤军事医学人才培养不能等同医学人才应急培训等新观点。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表明:1、外军正逐步建立起与本国三军联勤相适应的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三军联勤军事医学人才以学历教育培养为主:美、俄、日、法、印等国家均以三军联合医科大学承担的学历教育(或毕业后教育衔接)培养联勤军事医学人才,英、德等国家在依托国民高等医学学历教育基础上,补充军队院校承担的军事、军事医学等内容的任职教育来培养联勤军事医学人才;海、空军军事医学人才以毕业后教育培养为主。除俄罗斯和我国等国家分别通过学历教育培养特勤军事医学人才外,美、英、日、印等国家主要通过毕业后教育模式培养。2、我军尚未建立与三军联勤相适应的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观念淡薄;培养目标以满足单一军种线性作战卫勤保障为主;培养内容缺乏异军种军事医学及三军联勤相关内容;三军军事医学人才分别由陆、海、空军军事医学学历教育培养,培养过程并列;缺乏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的有机衔接;三军培养机构“各管一摊”,资源难以共享等。需求分析及实证研究表明,应树立能力、素质本位的联勤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应前瞻性地定位在三军一体化保障需要的“全职能型”军事医学人才;课程设置针对三军联勤军事医学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在目前军医大学五年制军医培养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海、空军军事医学及联勤相关课程;改革三军并行、自成体系的人才培养现状,建立三军一体、军民兼融、平战结合的培养体制和机制;学历教育与职教育有机衔接,以学历教育培养联勤军事医学人才,任职教育培养中、高级联勤和特勤军事医学人才;信息化战争卫生联勤保障不能完全依赖临战前应急培训的普通医学人员来承担,应加强以联勤素质、创新素质和信息素质培养为重点的军事医学任职教育等。基于整体涌现原理构建了“综合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树立综合性一体化人才培养观念;培养目标由传统“专业对口”转变为“能在相近多种岗位快速转换适应”,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通用性专业技能、较强创新能力、较高信息素质和一定战略素质;增加海、空军军事医学及三军联勤相关课程设置,并提出了基于三军联勤军事医学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型;建立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衔接一体化、三军联合一体化、军民兼容双向培养一体化、人才培养类型勤务与技术融合一体化、平战结合一体化等特征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任职教育区分为联勤、特勤军事医学任职教育,依据培养对象和方向设置模块化课程;实施以“5+1”为主的弹性学制。

好难,我的营销论文都不会写

军事学本科毕业论文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三)编写提纲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编写要点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一、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二、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

这种是不是很再行啊,我还想叫别人帮我写呢、、、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论文正文

要点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要求

以毕业论文为例,现说明论文正文版面格式:

①正文部分与“关键词”行间空两行;

②汉语正文文字采用小四号宋体;正文英语正文文字采用Times New Roman12号,标题汉语采用四号黑体,标题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14号,每段首起空两格,倍行距;

③段落间层次要分明,题号使用要规范。理工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序号与层次要求;

④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无违反政治上的原则问题与言论,要采用计算机打印文稿;

⑤图表要求:所有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用徒手图,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工作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图表中的文字汉语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10. 5号;图表编号要连续,如图1、图2等,表1、表2等;图的编号放在图的下方,表的编号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两边不能有边;

⑥字数要求:一般不少于1500(按老师要求);

⑦学年论文引用的观点、数据等要注明出处,一律采用尾注。

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