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篇:Commercial bank risk management: an analysis of the process(Santomero, 1997)
中小型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摘 要]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提出指导与扶持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试着从中小企业资金结构方面入手,利用财务杠杆原理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风险管理过程控制措施,建立预警分析指标体系,进行恰当的财务风险决策,提高中小企业的存续能力。 [关键词] 企业财务 风险管理 资金结构 财务杠杆一、中小企业经营现状及面临的财务风险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形成了一股中小企业发展热,中小企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小企业开始从辉煌的神坛上走了下来。由于中国当前独特的经济体制和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经济和制度问题,而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就是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研究如何对中小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迫在眉睫。在中国现有正规统计中,2003年不同规模及规模以上企业资金来源结构表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着严重的财务问题,总的来说中小企业的流动负债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率为,流动负债比率为,然而在如此高的资产负债率下,企业的资产来源却是非常有限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非常狭窄。(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览》1999-2006)2004年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曾对中国四川三个城市的中小企业的资金结构来源状况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集资大部分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其他诸如商业信用和非正规融资等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对辖区内的浙江、福建两省的300多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显示:银行贷款在企业外部融资中所占比例高达60%多,且企业规模越大银行贷款比例越高;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的企业利用过民间借款。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对辖区内的3省5市128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在净资产来源中,各种借款超过50%,其中银行借款占全部借款的94%以上;企业全部债务中银行借款占60%,权益性融资仅占17%。(数据和资料来源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政策分析》应展宇)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中小企业财务方面的现状: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的窘境;银行借款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是银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同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不仅仅益性资金来源非常有限且很难获得长期债务支持;同时中小企业又普遍存在着偏高的资产负债率,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着严重债务风险。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造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体制的外部环境原因也有中小企业自身结构和经营者的内部原因,从而产生非系统性风险和系统风险两大类别。(一)外部原因外部风险影响到所有被作一个资本价值载体的价值形态,如实物资产、货币资产、债权资产直至作为总资产代表的企业本身。它们都是通过风险理财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财务风险,由于系统风险没有有效方法消除,所以也称“不可分散风险”。在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中大商业银行多数瞄准于大城市的大客户,而小的银行或信贷机构也紧盯大市场而忽视了中小企业市场。而且中国的证券市场和金融体系均不完善与成熟,更加增加了企业融资的难度。(二)内部原因1.在现实中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通常会考虑以下四点:(1)中小企业的经营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存续的变数大,容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容易破产倒闭,导致贷款风险大;(2)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产少且流动性差,负债能力有限;(3)中小企业的资本需求一次量少但频率高,导致融资复杂性加大,融资成本及代价高;(4)信息透明度极低,进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这几个因素导致中小企业筹资成本高。2.中小企业的内部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企业的决策不当所引起的,比如企业筹资规模不当,资金来源结构不当,筹资方式和时间选择不当,信用交易策略不当,造成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同时企业的投资缺乏可行性,主观臆断严重,导致企业筹资成本高的同时,浪费了大量资金,更是加剧了企业的风险。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中缺乏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混乱,更是企业的一大威胁。三、企业财务风险理论分析企业要摆脱这种由内部原因所引起的财务风险就必须重视企业的资金结构和财务杠杆作用。企业资金结构是指企业的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企业的负债资金利用投资收益率和负债利息率的差可以产生杠杆作用。在现代企业中负债经营是常见的和必要的。利用好负债及其所带来的杠杆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一)财务杠杆及财务杠杆系数财务杠杆是企业制定资金结构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在现实中只要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企业投资中的负债部分所取得的利润比同期的利息多,在支付利息后还有节余,使得资本收益由于负债经营而绝对值增加,从而使得权益率大于投资收益率,并且产权比率(负债资金/权益资本)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就越多,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权益资金收益率,所以财务杠杆利益的实质便是由于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有负债所得到的一部分利润转化给了权益资金,从而使得权益资金的收益率上升。若是投资收益率等于或是小于负债利率,那么负债所产生的利润只能或者不足弥补负债所需要的信息,甚至利用权益资金所取得的利润都不足以弥补利息,从而不得不减少权益资本来补偿,这便是财务杠杆损失的本质所在。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通常是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的,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权益资本变动相对于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其理论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权益资本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通过数学变形后公式可变为: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率负债比率×利息率)根据这两个公式计算的财务杠杆系数,后者揭示负债比率,息税前利润以及负债利息率之间的关系,由此三者综合决定财务杠杆系数,前者可以反映出主权资本中收益率变动相当于税前利润的变动倍数,由于负债利息是企业在税前支付的,所以企业利用负债资金不仅能提高权益资金收益率,而且能使权益益资金收益率低于息税前利润率。(二)财务风险因素分析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在使用负债资金而产生的在未来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由主权资金承担的由负债资金利息所引起的利率支付和偿债风险。财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与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一般情况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主权资金收益率对息税前利润的弹性就越大,而风险就会越大;反之财务风险就越小。所以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时为了控制和规避风险就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息税前利率。在上述两个公式中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小,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也就说当投资项目的税前利润率越高企业获得的报酬或说投资收益就越多,于是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投资项目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投资项目,并客观预期利润以确定最佳的投资方案。2.负债处息率。在上述两个公式中可知,息税前利润和负债比率一定的情况下,负债利息北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小,即负责利息越低,主权资本收益比会相应的提高。这是因为在税前利润和债得利率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由负债资金和主权资金抽获得的利润是固定的,负债利率越低企业支付的利息越少,相应的企业的利润就越多。3.资本结构。负债比率和总资本的比率也是影响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的因素之一。在税前利润率和负债利息率一定的情况下,负债比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小。但负债比率对主权资本收益率的不同于负债利息率也不同于税前利润率的影响,他对主权资本收益率的影响表现为正反两个反面。在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时表现为正影响,反之为负影响。四、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怎样处理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难题,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呼之欲出。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可依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企业的资金结构和融资政策进行调整,建立风险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的人员素质,提升其决策能力。(一)建立风险管理体制1.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引起财务风险。2.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求量,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充分利用杠杆作用,多方面筹资,拓宽筹资渠道,多样筹资方式,分散筹资风险。3.注重投资决策问题,投资决策是企业经营决策之一,直接影响资金结构,必须做好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预期投资收益率和负债利息率。4.建立风险基金保障制度,保障经营中资金结构的平稳,提高企业应变力和短期偿债力。5.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6.建立财务预防机制,正确把握企业负债经营的度。企业进行负债经营决策时,应首先考虑企业的规模及偿债能力,警惕财务杠杆的负面作用、防范财务风险和关注拮据成本,注重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的联合使用。(二)加大对企业财务和经营人员的培训和完善财务体系1.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2.加大监督力度企业对风险信号如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等,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对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等策略。3.完善财务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资产获利能力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前者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后者反映每耗费一元支出所得的利润,该指标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偿债能力指标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润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两大部分。经济效率的高低直接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能力的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五、结束语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较晚,还年轻,在发展的道路上难免遇到困难,但是本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应注重实际,加强风险意识,主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调节资金结构,不断积累,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参考文献:[1] 2006年度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财力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2006年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和2007年工作要点[J],[3] 陈四清。财务管理[M].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4] 李天民。现代管理会计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5] 薛小荣。财务管理的杠杆作用[J].陕西工商学院学报,2005,(3),35-39[6]应展宇。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政策分析[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8[7]吴少平,李小燕。谈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指标的确定标准[J].金融科学,[8]顾晓安。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财经论丛,2000,7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壮大的过程中,逐渐面对了越来越多的风险,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突显出来。本文介绍了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并对风险管理的内涵及过程进行了阐述,指出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将有助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关键词】风险 风险管理 安全生产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外各种介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书籍被介绍到中国,风险管理的课程已经逐步在走进大学课堂。风险管理教学、研究和应用开始起步,企业经营领域的风险管理专著开始面世,在许多大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已开始应用风险分析的理论,风险管理研究已成为管理学科研究领域中重要的课题。风险管理力求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之正好符合有关方在时间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一方面,风险管理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另一方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每个人或部门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独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管理;企业中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间断性的,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构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是在对相关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分析可能导致生产活动中出现风险的根源性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企业各生产环节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充分重视企业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并对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将对成功实现企业目标,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二、风险管理的内涵1.风险的含义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将风险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R=f(P,C) (1)式中,R——风险,P-概率,C-后果。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我们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永远发展变化的客观特性,是产生风险的原因。虽然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经常互相使用,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不确定性仅仅考虑事件发生的肯定程度,而风险则要考虑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不确定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要看不确定性是在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相反。再次说明,风险是针对不希望发生的事件而言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发生的可能性;(2)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由此知道,有两类事件的风险性质是没有争议的,一类事件是“高可能性,严重后果”,对这类事件可以立即判定属于高风险问题;另一类事件是“低可能性,轻微后果”,对这类事件我们可以立即判定属于低风险问题。有两类事件的风险等级的判定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它们是:(1)高可能性,轻微后果;(2)低可能性,严重后果。这两类风险性质的判定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由于持有不同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断。图中的后果严重程度如果逐步增大的话,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会越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对项目风险等级的判定会更加依赖个人的解释。这时,主管人员一方面要依靠不同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备,对判定风险问题作最后的决断。2.风险管理的含义风险管理涉及到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是技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优化达到最佳,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三、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1.风险规划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规划开始时,我们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早期的工作是: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具体区域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专业,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的区域;规定选择处理方案的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报告要求和监控衡量标准。如有可能,还要明确如何评价潜在资源的能力。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风险管理计划在风险规划中起控制作用。风险管理计划要说明如何把风险分析和管理步骤应用到项目之中。该文件详细的说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计划还要说明项目整体评价的风险的基准是什么,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如何参照这些风险评价基准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价。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应用广泛的故障树方法。故障树方法简称FTA,是用于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利用FTA来分析一个系统时,我们关心的是找出造成某个不希望的事件(顶端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FTA使用演绎的方法找出使顶端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次级事件,反映了各次级事件引起顶端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像一颗以顶端事件为根的倒长着的树,故障树因此得名。3.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时应注意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分析和评估风险损失时,不仅要正确估计损失的绝对量,而且要估计组织对可能发生的损失的承受力。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每一风险事件和所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主体的综合影响,既要考虑直接损失、有形损失,也要考虑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风险影响与损失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4.风险处理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可供使用,由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围绕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应急计划,实施高效的风险监控。风险监控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根据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规定的衡量标准,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有效的风险监控工作可以指出风险处理活动有无不正常之处,哪些风险正在成为实际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就有充裕的时间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建立一套管理指标体系,使之能以明确易懂的形式提供准确、及时而关系密切的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所在。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四、总结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的动态过程,与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启动、规划、实施和结束阶段密切结合,渗透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在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各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符志明:航天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符志民著:研发项目开发风险种类和风险事件[M].管理与改革,2002[3]严 武:风险统计与决策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一方面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风险也在种类、数量、强度影响等方面急剧增加。对于风险社会的研究也是目前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本文试图对既往有关风险特别是风险分配的理论与研究做一个梳理。 【关键词】文献综述;风险社会;风险分配 一、风险研究的三种理论范式 在诸多风险研究中,主要形成了三种理论范式。一是由玛丽道格拉斯等人为代表的利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风险的“文化/象征”理论。二是由贝克和吉登斯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三是由埃瓦尔德等人借助福柯的理论提出的“治理性”理论。以道格拉斯为代表的分析是建立在文化是一个社会的认知手段和保护方式的基础上的。道格拉斯认为,风险是一种在当代西方社会维护文化边界的手段。风险主要被用作抱怨的借口,“有风险”的群体或制度被视为危险的。“有风险的”他者会对个人的身体健康或所从属的共同体或社会的象征性形态产生威胁。对风险的理解必然是通过文化假定完成的,因此是共同分享的惯例或期望;以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英国社会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家们的分析侧重于后现代社会中加深人们对风险关心程度的宏观结构因素。他们认为,在后现代性条件下,风险不仅大量出现而且全球化了,因此比过去更难以被计算、管理或避免。在他们看来,现代性不再是毫无疑问的过程,而是产生了许多危险或“缺陷”。后现代性的核心制度──政府、工业和科学是风险的主要制造者;“治理性”论者利用福柯的理论,他们认为自16世纪以来,一个巨大的专家知识网络已经形成,与之相伴的是围绕这些知识的建构、再生产、传播和实践而出现的结果,它强调维持秩序和规则依靠的是自愿的“自我训诫”而非暴力或强制。因此,风险被理解为政府使用规训权力的一种战略,用来控制和管理人口,以最好地实现民主人道主义。(杨雪冬等,2006)而在这些研究之中,尤以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范式影响最大,因此本文主要对贝克的相关理论为主要分析对象。 二、“风险社会”理论及两种风险分配逻辑 (1)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与鼓吹“后现代性”的德里达等人所不同,贝克是沿着不同的进路对工业社会与现代性进行深入研究的。与大多数社会科学家一致,贝克同样也注意到了现代化力量造成的社会发展的断裂。他将现代性区分为“第一现代性”与“第二现代性”,将现代化区分为“(传统)现代化”与“自反性(反思性)现代化”。(传统)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进程对传统社会的抽离与再造,而“自反性现代化”则意味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对工业社会(阶级社会)的抽离与再造。自反性现代化是充满风险的,它指涉人们在传统现代化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以及种种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制度对其社会自身的重大威胁与毁灭。用贝克的话来说它意味着“创造性(自我)毁灭整整一个时代──工业社会时代──的可能性。”他将简单(传统)现代化对应为“工业社会”,也即“阶级社会”,将自反性现代化对应为“风险社会”。工业社会关注的是财富如何分配,而风险社会关注的则是如何避免、减弱、改造或疏导在发达的现代性中系统地产生的风险和威胁。用贝克的话形象的来表述,“阶级社会的梦想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和应该分享蛋糕,风险社会的乌托邦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免受毒害。阶级社会的驱动力是: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是:我怕!”贝克揭示了西方社会的重大转变:从“阶级社会”转向“风险社会”,并通过对“科技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的深刻剖析全面阐述了其“风险社会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2)风险分配的两种逻辑。从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风险分配模式:一方面,“依附于阶级的”、“不平等”的风险分配模式。用贝克的话来说:“风险分配的类型、模式与媒介与财富分配有着系统的差别。在这种意义上,风险社会和阶级社会有着很大部分的重叠。风险分配的历史表明,像财富一样,风险是附着在阶级模式上的,只不过以颠倒的方式:财富在上层聚集,而风险在下层聚集。由此可见,此种风险分配模式具有明显的“不平等”的特征,即有权有势的人比无权无势的人承受更少的风险。然而,贝克认为,这并没有触及风险分配的核心。另一方面,风险更多的体现一种“超越阶级的”,相对“平等”的分配模式。在贝克看来,与风险状况加剧相对应的是人类逃脱风险的途径和可能性在减小,即使你拥有财富,也不可能逃脱风险的折磨。他形象地论述道:“自来水管中的污水不会因为谁是总裁而在他家水龙头前停止流淌。”,“贫困是等级制的,化学烟雾是民主的。”因此风险在其范围内表现为相对平等,它打击所有人,即使是富人也无法幸免。风险在扩散过程中表现出“飞去来器效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风险的等级制逻辑被打乱了,随着风险的扩大会呈现风险分布平均化的局面。从总体上讲,贝克有关风险分配的模式的论述涉及两种逻辑。一是“差异”逻辑;二是“平等”逻辑,并且他更为强调这种“平等”逻辑,认为是它主导了风险分配的逻辑。 三、国内学者对“风险分配”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风险分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对“风险分配”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如李友梅辨析了财富分配与风险分配的不同逻辑,强调风险分配核心内涵还是以“平等”逻辑为主,它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旧有的阶级、阶层区分,并提出风险分配可能会成为中国社会结构重组的一路经(李友梅,2008);杨亮才认为财富分配与风险分配是现代性的两种不同路径,而这两个问题是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杨亮才,2011);刘群(刘群,2007)姚伟(姚伟,2011)等人则从“风险分配”的不平等出发,对贝克风险理论中的有关分配的理论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一定程度的修正。另一类是对“风险分配”的实证研究。如景军以“泰坦尼克号定律”为分析框架,利用流行病学数据,深入分析了中国的艾滋病风险,提出中国艾滋病风险的分配无论是客观风险还是主观风险认知,都在具有不同社会等级与差异的社会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对风险社会理论过于强调风险分配的平等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偏(景军,2006);张玉林则以当地统计资料与新闻报道为基础,对山西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环境风险与灾难会向农村地区以及底层弱势群体倾斜,从而造成“另一种不平等”的结论(张玉林,2009)。刘岩、赵延东通过对二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公众的主观风险感知呈现地区差异和多重复合等特点,三重复合—高度不确定性风险、两重复合—中度不确定性风险和单重—低度不确定性风险三种结构的社会风险共存。研究发现公众普遍对低不确定性的单重风险感知最高,对高不确定性的三重风险感知最低;教育水平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对高不确定性三重风险的感知程度较高,底层社会群体则对低不确定性单重风险的感知程度较高的结论(刘岩,赵延东,2011)。吴雪明、周建明以城乡分野为视角,得出中国农村居民面临的社会风险已与城市居民面临的社会风险基本趋同,而农村居民拥有的抗风险机制却远远弱于城市居民,以收入水平表征的抗风险能力也远不及城市居民。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必需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政策体系以有效降低和化解社会风险的结论(吴雪明,周建明,2006)。由此可见,国内对风险分配的研究也是从“平等”与“差异”这两方面着手的,但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分配逻辑的“差异”与“不平等”。 参 考 文 献 [1]乌尔里希·贝克等.自反性现代化[J].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 [2]乌尔里希·贝克等.风险社会[J].南京:译林印书馆.2004:36,57 [3]杨雪冬等.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李友梅.从财富分配到风险分配——中国社会结构重组的一种新路径[J].社会.2008(6) [5]景军.泰坦尼克号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6(5) [6]张玉林.另一种不平等:环境战争与“灾难”分配[J].绿叶.2009(4)
企业国际化战略对财务管理的挑战与创新2006年12月01日 星期五 下午 03:51——专访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谢荣 新理财(以下简称“新”):从TCL2002年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海尔美国公司和康佳美康公司在美国的设立,到不少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地成功上市,中国部分企业已经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您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是什么? 谢荣(以下简称“谢”)国际化战略主要指商品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国各类资源优势的不同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同,通过各类资源要素和管理能力要素跨国界的配置,使企业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国际社会获得更多的财富。在过去20 多年改革实践中,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主要体现在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促进市场体系的发展等方面。随着我国企业生产能力、管理能力的快速发展和增强,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已成为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目标是: (1)通过扩大产品市场,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低成本优势和特定的技术优势,通过有规模的产品出口来扩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常常是企业“走出去”战略最直接的目标。而实施这种战略的企业要求必须保持产品的生产优势。 (2)利用资源的国际配置,提高企业的资本投资回报或生产投资回报。 通过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和国际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来提高资本投资回报或生产投资回报,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常是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根本目标。而实施这一战略的企业常常需要较高的管理能力、规范的企业运作和较熟悉国际市场。 新:想到部分行业近期在国内大打价格战,以及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信用的相对缺失,您认为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是否与此有关? 谢: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战略定位和运营的有效性。部分行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家电行业,由于大部分企业都没有独特的战略定位,仅仅想靠运作的效率来战胜对手,最后会导致两败俱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希望依赖国际化来降低价格竞争的程度,实质上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因此,我认为价格战是促进国际化的一个因素,但国际化战略必须与企业本身的战略定位结合起来。国内商业信用与成熟市场相比相对缺失,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质上,商业信用的缺失与公司缺乏远景、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战略定位也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具有远景战略的公司一定会重视价值观和商业道德。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利用国际市场的机会,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我国商业信用的相对缺失本身不会成为推动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相反,国际化战略的发展则会促进我国商业信用的改进。 新:“走出去”成为国际化公司,对不少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踏遍荆棘依然好梦难圆的痛苦历程。作为财会专家,您认为在企业国际化战略中财务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人员已经从传统的繁重的核算任务中解脱出来了。根据现代企业的发展,财务人员应该更多地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上为企业做出贡献。现代战略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也告诉我们,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整个公司员工的参与,特别是高层财务主管的积极参与。就国际化战略而言,由于其独特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财务人员首先应积极参与对国际市场宏观环境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环境等的分析和行业环境分析,以确保战略决策的制定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有效地控制战略风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其次,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特别是相关业务的发展与国际化融资、投资和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如果收购作为达成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则需要财务人员参与收购目标的选择,对被收购对象的尽职调查,在尽职调查基础上的估值,与被收购对象的谈判,以及筹措财务资源完成收购交易等。 在整个国际化战略进程中,财务人员需要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监督。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已经表明监督并不仅仅是对财务资源的监督,它需要财务人员结合企业战略目标,识别出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s),从而设计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s),并对关键业绩指标实施监控,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新:进入国际市场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可利用中间商,也可以直接向国外出口;可以打出自己的品牌,也可先做OEM;可通过出口方式占领目标市场,也可采取跨国投资的方式在当地生产。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跨国直接投资,这几种国外市场进入方式各有利弊。您认为企业应当如何选取适合自己的进入方式?对财务管理有何影响? 谢:企业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正如我刚才强调的,企业国际化必须与其本身的远景战略相联系,同时还要与其竞争战略相联系。就业务层面的竞争战略来说,企业需要就具体业务考虑是成本领先、差异化,还是采用集中战略;就公司层面的战略来说,企业需要考虑是采用国际本土化、全球化,还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在以上考虑的基础上,企业需要选择具体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最初,产品出口是较好的选择,因为不需要在国外进行制造专业能力的投入,只需要在分销上投资。出口、许可协议和战略联盟是较好的早期市场的发展方法。 如果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为有利的地位,就需要收购和建立全新的子公司,这一般出现在国际化战略的后期阶段。在有些情况下,各种不同的方式可能被依次使用,从出口到全新子公司;在另一些情况下,在不同的市场使用不同的几种(但不是全部)进入方式。最终选择的方式将是行业竞争条件、国家环境、政府法规和本公司独特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因素结合的结果。 至于进入方式对财务管理的影响,适合早期阶段的进入方式,本质上并没有对企业运营产生实质上的影响,增加的主要是销售信用和外汇风险管理。适合后期阶段的进入方式对财务的影响是全面的,要求企业以集团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来应对各种风险。 新:不少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在海外上市,有的实现了国际兼并和收购,这些企业将被“逼”着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营和发展,您能否结合公司治理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谢:公司治理的基本特点主要有:(1)强调公司股东,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应积极参与公司重大决策,对公司施加影响;(2)强调董事会作为股东的代表应负责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并监督管理层对战略的落实;(3)强调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应包含较多的独立董事;(4)强调董事会(特别是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对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督。 随着中国部分企业成功地在海外上市,有的实现了国际兼并和收购,这些企业将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营和发展。这就要求这些企业必须重视投资者关系的管理;建立负责、高效的董事会;使董事会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发挥更强的作用;向董事会提供全面、必要的信息,以利于董事会的有效监督;成立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监督虚假财务报告。 中国国际化的企业在形式上达到以上这些要求并不难,但关键是在实质上满足这些要求。最近就发生过我国有些企业聘任的海外独立董事辞职的事件。这一事件表明:国际投资者要求我国国际化的企业在实质上达到公司治理的“国际化”。在这方面,我们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国际化会带来一系列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各国的文化、记账币种、会计准则、财务制度等也都不同,这些都对企业财务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您认为财务应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谢:国际化确实带来了一系列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不同货币汇率差异和波动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由于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不同,也会带来财务报告编制的难度和风险。 对于汇率风险,要求财务人员加强汇率风险防范知识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知识的学习,准确把握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提高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能力,并对整个汇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及时的信息沟通和监督。 对于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不同,要求财务人员必须理解所在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有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而且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和资本市场也认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财务报告。因此,国际化不但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所在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而且还要掌握国际会计准则,能够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告。 新:几年前,中国人着手国际并购几乎闻所未闻。过去一年间,这一切开始改变 “猎物”成了“猎手”。从2004年12月开始,联想、海尔、中海油和中石油的一系列交易和竞标,标志着中国加入了全球并购浪潮。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战略面临一些重大的风险,这些企业又缺少海外运营经验,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请您就此谈谈您的看法。 谢:中国企业近几年积极加入全球并购浪潮是与中国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发展分不开的,但在海外并购战略方面,中国企业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管理风险。 政治风险指一个国家政局是否稳定、法制是否健全、国家发展的基本政策是否正确。由于国际化战略涉及的投资金额大、影响周期长,为确保投资的安全和有效,必须首先考虑政治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是指汇率、利率、税率和资源等方面的风险,汇率、利率等的波动会对投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必须随时跟踪其变化趋势、评估其影响程度和制定应对措施。 管理风险是指国际化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根据美国科尔尼公司的统计,大约只有20%的并购案实现了预期目标,其余80% 的并购多以失败而告终( 经济观察报)。管理上的风险要求企业加强战略和流程的管理,塑造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将核心竞争力转移到其他市场。 新:由于世界各地文化、税务和贸易制度差异较大,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很难对其海外子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估,很显然企业需要考虑转移价格的因素和子公司在各地的不同情况,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谢:各地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海外子公司的发展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而企业对不同地点子公司发展策略的整体考虑和安排又会导致各地子公司的发展不平衡和业绩不一致,因而对海外子公司的评估不能用简单统一的指标予以衡量。有效的评估方法是将子公司的考核评估与企业对其的整体战略安排结合起来,当设立某一子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进入某一市场时,就应以市场份额的大小作为评估主要的指标;当收购兼并某地区一家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取其有效技术和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时,就不能简单地以利润作为评估指标。由于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战略是全球一体化的,因而对各地子公司的考核评估必须要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相协调。 新:在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需要相应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持,您认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应从哪些方面提高素质以适应国际化战略的需要? 谢:综上分析,中国企业实施 “走出去”战略需要的是战略型、经营型的财务人员,他们必须理解企业的整体战略,并且积极为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他们能对公司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积极的支持,为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他们能对公司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以客观考核各地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对公司战略目标提出调整建议。同时,他们还要明了国际化战略与公司远景战略之间的联系,能够进行有效的行业分析、对目标收购公司进行估值,需要熟悉现代风险管理技术,需要理解和运用国际会计准则以及所在地的会计准则等等。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财务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素质以满足国际化的战略的需要:(1)要过语言关。国际化战略需要掌握多种综合技能的财务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将难以了解国际前沿的理论与实务,国际化也就无从谈起了。(2)掌握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现代财务人员单纯理解财务会计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尽快吸收近几年的蓬勃发展的战略管理理念和管理实务。(3)掌握全面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企业传统的着重于流程的内部控制正在被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与实务所取代,财务人员只有在理解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与实务的基础上,才能够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设计和实施关键成功要素与关键业绩指标,并识别、分析和应对本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风险。(4)掌握现代财务分析方法,特别是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5)掌握国内、国际和经营所在国的会计准则,能够编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财务报告。 总之,国际化战略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财务人员必须从各方面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才能够胜任新的角色
企业国际化战略对财务管理的挑战与创新2006年12月01日 星期五 下午 03:51——专访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谢荣 新理财(以下简称“新”):从TCL2002年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海尔美国公司和康佳美康公司在美国的设立,到不少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地成功上市,中国部分企业已经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您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是什么? 谢荣(以下简称“谢”)国际化战略主要指商品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国各类资源优势的不同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同,通过各类资源要素和管理能力要素跨国界的配置,使企业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国际社会获得更多的财富。在过去20 多年改革实践中,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主要体现在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促进市场体系的发展等方面。随着我国企业生产能力、管理能力的快速发展和增强,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已成为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基本目标是: (1)通过扩大产品市场,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低成本优势和特定的技术优势,通过有规模的产品出口来扩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常常是企业“走出去”战略最直接的目标。而实施这种战略的企业要求必须保持产品的生产优势。 (2)利用资源的国际配置,提高企业的资本投资回报或生产投资回报。 通过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和国际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来提高资本投资回报或生产投资回报,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常是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根本目标。而实施这一战略的企业常常需要较高的管理能力、规范的企业运作和较熟悉国际市场。 新:想到部分行业近期在国内大打价格战,以及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信用的相对缺失,您认为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是否与此有关? 谢: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战略定位和运营的有效性。部分行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家电行业,由于大部分企业都没有独特的战略定位,仅仅想靠运作的效率来战胜对手,最后会导致两败俱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希望依赖国际化来降低价格竞争的程度,实质上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因此,我认为价格战是促进国际化的一个因素,但国际化战略必须与企业本身的战略定位结合起来。国内商业信用与成熟市场相比相对缺失,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质上,商业信用的缺失与公司缺乏远景、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战略定位也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具有远景战略的公司一定会重视价值观和商业道德。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会利用国际市场的机会,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我国商业信用的相对缺失本身不会成为推动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相反,国际化战略的发展则会促进我国商业信用的改进。 新:“走出去”成为国际化公司,对不少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踏遍荆棘依然好梦难圆的痛苦历程。作为财会专家,您认为在企业国际化战略中财务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人员已经从传统的繁重的核算任务中解脱出来了。根据现代企业的发展,财务人员应该更多地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上为企业做出贡献。现代战略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也告诉我们,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整个公司员工的参与,特别是高层财务主管的积极参与。就国际化战略而言,由于其独特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财务人员首先应积极参与对国际市场宏观环境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环境等的分析和行业环境分析,以确保战略决策的制定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有效地控制战略风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其次,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特别是相关业务的发展与国际化融资、投资和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如果收购作为达成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则需要财务人员参与收购目标的选择,对被收购对象的尽职调查,在尽职调查基础上的估值,与被收购对象的谈判,以及筹措财务资源完成收购交易等。 在整个国际化战略进程中,财务人员需要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监督。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已经表明监督并不仅仅是对财务资源的监督,它需要财务人员结合企业战略目标,识别出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s),从而设计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s),并对关键业绩指标实施监控,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新:进入国际市场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可利用中间商,也可以直接向国外出口;可以打出自己的品牌,也可先做OEM;可通过出口方式占领目标市场,也可采取跨国投资的方式在当地生产。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跨国直接投资,这几种国外市场进入方式各有利弊。您认为企业应当如何选取适合自己的进入方式?对财务管理有何影响? 谢:企业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正如我刚才强调的,企业国际化必须与其本身的远景战略相联系,同时还要与其竞争战略相联系。就业务层面的竞争战略来说,企业需要就具体业务考虑是成本领先、差异化,还是采用集中战略;就公司层面的战略来说,企业需要考虑是采用国际本土化、全球化,还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在以上考虑的基础上,企业需要选择具体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最初,产品出口是较好的选择,因为不需要在国外进行制造专业能力的投入,只需要在分销上投资。出口、许可协议和战略联盟是较好的早期市场的发展方法。 如果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为有利的地位,就需要收购和建立全新的子公司,这一般出现在国际化战略的后期阶段。在有些情况下,各种不同的方式可能被依次使用,从出口到全新子公司;在另一些情况下,在不同的市场使用不同的几种(但不是全部)进入方式。最终选择的方式将是行业竞争条件、国家环境、政府法规和本公司独特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因素结合的结果。 至于进入方式对财务管理的影响,适合早期阶段的进入方式,本质上并没有对企业运营产生实质上的影响,增加的主要是销售信用和外汇风险管理。适合后期阶段的进入方式对财务的影响是全面的,要求企业以集团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来应对各种风险。 新:不少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在海外上市,有的实现了国际兼并和收购,这些企业将被“逼”着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营和发展,您能否结合公司治理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谢:公司治理的基本特点主要有:(1)强调公司股东,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应积极参与公司重大决策,对公司施加影响;(2)强调董事会作为股东的代表应负责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并监督管理层对战略的落实;(3)强调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应包含较多的独立董事;(4)强调董事会(特别是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对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督。 随着中国部分企业成功地在海外上市,有的实现了国际兼并和收购,这些企业将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运营和发展。这就要求这些企业必须重视投资者关系的管理;建立负责、高效的董事会;使董事会在企业发展战略方面发挥更强的作用;向董事会提供全面、必要的信息,以利于董事会的有效监督;成立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监督虚假财务报告。 中国国际化的企业在形式上达到以上这些要求并不难,但关键是在实质上满足这些要求。最近就发生过我国有些企业聘任的海外独立董事辞职的事件。这一事件表明:国际投资者要求我国国际化的企业在实质上达到公司治理的“国际化”。在这方面,我们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国际化会带来一系列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各国的文化、记账币种、会计准则、财务制度等也都不同,这些都对企业财务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您认为财务应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谢:国际化确实带来了一系列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不同货币汇率差异和波动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由于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不同,也会带来财务报告编制的难度和风险。 对于汇率风险,要求财务人员加强汇率风险防范知识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知识的学习,准确把握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提高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能力,并对整个汇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及时的信息沟通和监督。 对于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不同,要求财务人员必须理解所在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有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而且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和资本市场也认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财务报告。因此,国际化不但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所在地的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而且还要掌握国际会计准则,能够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报财务报告。 新:几年前,中国人着手国际并购几乎闻所未闻。过去一年间,这一切开始改变 “猎物”成了“猎手”。从2004年12月开始,联想、海尔、中海油和中石油的一系列交易和竞标,标志着中国加入了全球并购浪潮。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战略面临一些重大的风险,这些企业又缺少海外运营经验,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请您就此谈谈您的看法。 谢:中国企业近几年积极加入全球并购浪潮是与中国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发展分不开的,但在海外并购战略方面,中国企业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管理风险。 政治风险指一个国家政局是否稳定、法制是否健全、国家发展的基本政策是否正确。由于国际化战略涉及的投资金额大、影响周期长,为确保投资的安全和有效,必须首先考虑政治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是指汇率、利率、税率和资源等方面的风险,汇率、利率等的波动会对投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必须随时跟踪其变化趋势、评估其影响程度和制定应对措施。 管理风险是指国际化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根据美国科尔尼公司的统计,大约只有20%的并购案实现了预期目标,其余80% 的并购多以失败而告终( 经济观察报)。管理上的风险要求企业加强战略和流程的管理,塑造核心竞争力,并且能够将核心竞争力转移到其他市场。 新:由于世界各地文化、税务和贸易制度差异较大,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很难对其海外子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估,很显然企业需要考虑转移价格的因素和子公司在各地的不同情况,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谢:各地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海外子公司的发展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中,而企业对不同地点子公司发展策略的整体考虑和安排又会导致各地子公司的发展不平衡和业绩不一致,因而对海外子公司的评估不能用简单统一的指标予以衡量。有效的评估方法是将子公司的考核评估与企业对其的整体战略安排结合起来,当设立某一子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进入某一市场时,就应以市场份额的大小作为评估主要的指标;当收购兼并某地区一家公司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取其有效技术和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时,就不能简单地以利润作为评估指标。由于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战略是全球一体化的,因而对各地子公司的考核评估必须要与公司的整体战略相协调。 新:在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需要相应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持,您认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应从哪些方面提高素质以适应国际化战略的需要? 谢:综上分析,中国企业实施 “走出去”战略需要的是战略型、经营型的财务人员,他们必须理解企业的整体战略,并且积极为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他们能对公司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积极的支持,为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他们能对公司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以客观考核各地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对公司战略目标提出调整建议。同时,他们还要明了国际化战略与公司远景战略之间的联系,能够进行有效的行业分析、对目标收购公司进行估值,需要熟悉现代风险管理技术,需要理解和运用国际会计准则以及所在地的会计准则等等。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财务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素质以满足国际化的战略的需要:(1)要过语言关。国际化战略需要掌握多种综合技能的财务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将难以了解国际前沿的理论与实务,国际化也就无从谈起了。(2)掌握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现代财务人员单纯理解财务会计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尽快吸收近几年的蓬勃发展的战略管理理念和管理实务。(3)掌握全面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企业传统的着重于流程的内部控制正在被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与实务所取代,财务人员只有在理解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与实务的基础上,才能够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设计和实施关键成功要素与关键业绩指标,并识别、分析和应对本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风险。(4)掌握现代财务分析方法,特别是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5)掌握国内、国际和经营所在国的会计准则,能够编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财务报告。 总之,国际化战略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财务人员必须从各方面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才能够胜任新的角色
网上搜一下 不然就去相关部门咨询哦
中小型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摘 要]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提出指导与扶持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试着从中小企业资金结构方面入手,利用财务杠杆原理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风险管理过程控制措施,建立预警分析指标体系,进行恰当的财务风险决策,提高中小企业的存续能力。 [关键词] 企业财务 风险管理 资金结构 财务杠杆一、中小企业经营现状及面临的财务风险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形成了一股中小企业发展热,中小企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小企业开始从辉煌的神坛上走了下来。由于中国当前独特的经济体制和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经济和制度问题,而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就是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研究如何对中小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迫在眉睫。在中国现有正规统计中,2003年不同规模及规模以上企业资金来源结构表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着严重的财务问题,总的来说中小企业的流动负债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率为,流动负债比率为,然而在如此高的资产负债率下,企业的资产来源却是非常有限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非常狭窄。(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览》1999-2006)2004年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曾对中国四川三个城市的中小企业的资金结构来源状况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集资大部分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其他诸如商业信用和非正规融资等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对辖区内的浙江、福建两省的300多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显示:银行贷款在企业外部融资中所占比例高达60%多,且企业规模越大银行贷款比例越高;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的企业利用过民间借款。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对辖区内的3省5市128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在净资产来源中,各种借款超过50%,其中银行借款占全部借款的94%以上;企业全部债务中银行借款占60%,权益性融资仅占17%。(数据和资料来源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政策分析》应展宇)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中小企业财务方面的现状: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的窘境;银行借款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但是银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同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不仅仅益性资金来源非常有限且很难获得长期债务支持;同时中小企业又普遍存在着偏高的资产负债率,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着严重债务风险。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造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体制的外部环境原因也有中小企业自身结构和经营者的内部原因,从而产生非系统性风险和系统风险两大类别。(一)外部原因外部风险影响到所有被作一个资本价值载体的价值形态,如实物资产、货币资产、债权资产直至作为总资产代表的企业本身。它们都是通过风险理财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财务风险,由于系统风险没有有效方法消除,所以也称“不可分散风险”。在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中大商业银行多数瞄准于大城市的大客户,而小的银行或信贷机构也紧盯大市场而忽视了中小企业市场。而且中国的证券市场和金融体系均不完善与成熟,更加增加了企业融资的难度。(二)内部原因1.在现实中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通常会考虑以下四点:(1)中小企业的经营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存续的变数大,容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容易破产倒闭,导致贷款风险大;(2)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产少且流动性差,负债能力有限;(3)中小企业的资本需求一次量少但频率高,导致融资复杂性加大,融资成本及代价高;(4)信息透明度极低,进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这几个因素导致中小企业筹资成本高。2.中小企业的内部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企业的决策不当所引起的,比如企业筹资规模不当,资金来源结构不当,筹资方式和时间选择不当,信用交易策略不当,造成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同时企业的投资缺乏可行性,主观臆断严重,导致企业筹资成本高的同时,浪费了大量资金,更是加剧了企业的风险。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中缺乏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混乱,更是企业的一大威胁。三、企业财务风险理论分析企业要摆脱这种由内部原因所引起的财务风险就必须重视企业的资金结构和财务杠杆作用。企业资金结构是指企业的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企业的负债资金利用投资收益率和负债利息率的差可以产生杠杆作用。在现代企业中负债经营是常见的和必要的。利用好负债及其所带来的杠杆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一)财务杠杆及财务杠杆系数财务杠杆是企业制定资金结构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在现实中只要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企业投资中的负债部分所取得的利润比同期的利息多,在支付利息后还有节余,使得资本收益由于负债经营而绝对值增加,从而使得权益率大于投资收益率,并且产权比率(负债资金/权益资本)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就越多,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权益资金收益率,所以财务杠杆利益的实质便是由于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有负债所得到的一部分利润转化给了权益资金,从而使得权益资金的收益率上升。若是投资收益率等于或是小于负债利率,那么负债所产生的利润只能或者不足弥补负债所需要的信息,甚至利用权益资金所取得的利润都不足以弥补利息,从而不得不减少权益资本来补偿,这便是财务杠杆损失的本质所在。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通常是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的,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权益资本变动相对于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其理论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权益资本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通过数学变形后公式可变为: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率负债比率×利息率)根据这两个公式计算的财务杠杆系数,后者揭示负债比率,息税前利润以及负债利息率之间的关系,由此三者综合决定财务杠杆系数,前者可以反映出主权资本中收益率变动相当于税前利润的变动倍数,由于负债利息是企业在税前支付的,所以企业利用负债资金不仅能提高权益资金收益率,而且能使权益益资金收益率低于息税前利润率。(二)财务风险因素分析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在使用负债资金而产生的在未来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由主权资金承担的由负债资金利息所引起的利率支付和偿债风险。财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与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一般情况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主权资金收益率对息税前利润的弹性就越大,而风险就会越大;反之财务风险就越小。所以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时为了控制和规避风险就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息税前利率。在上述两个公式中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小,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也就说当投资项目的税前利润率越高企业获得的报酬或说投资收益就越多,于是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投资项目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投资项目,并客观预期利润以确定最佳的投资方案。2.负债处息率。在上述两个公式中可知,息税前利润和负债比率一定的情况下,负债利息北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小,即负责利息越低,主权资本收益比会相应的提高。这是因为在税前利润和债得利率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由负债资金和主权资金抽获得的利润是固定的,负债利率越低企业支付的利息越少,相应的企业的利润就越多。3.资本结构。负债比率和总资本的比率也是影响财务杠杆利益和财务风险的因素之一。在税前利润率和负债利息率一定的情况下,负债比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小。但负债比率对主权资本收益率的不同于负债利息率也不同于税前利润率的影响,他对主权资本收益率的影响表现为正反两个反面。在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时表现为正影响,反之为负影响。四、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怎样处理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难题,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呼之欲出。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可依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企业的资金结构和融资政策进行调整,建立风险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的人员素质,提升其决策能力。(一)建立风险管理体制1.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引起财务风险。2.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求量,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充分利用杠杆作用,多方面筹资,拓宽筹资渠道,多样筹资方式,分散筹资风险。3.注重投资决策问题,投资决策是企业经营决策之一,直接影响资金结构,必须做好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预期投资收益率和负债利息率。4.建立风险基金保障制度,保障经营中资金结构的平稳,提高企业应变力和短期偿债力。5.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6.建立财务预防机制,正确把握企业负债经营的度。企业进行负债经营决策时,应首先考虑企业的规模及偿债能力,警惕财务杠杆的负面作用、防范财务风险和关注拮据成本,注重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的联合使用。(二)加大对企业财务和经营人员的培训和完善财务体系1.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2.加大监督力度企业对风险信号如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等,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对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等策略。3.完善财务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资产获利能力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前者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后者反映每耗费一元支出所得的利润,该指标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偿债能力指标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润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两大部分。经济效率的高低直接体现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能力的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五、结束语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较晚,还年轻,在发展的道路上难免遇到困难,但是本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应注重实际,加强风险意识,主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调节资金结构,不断积累,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参考文献:[1] 2006年度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财力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2006年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和2007年工作要点[J],[3] 陈四清。财务管理[M].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4] 李天民。现代管理会计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5] 薛小荣。财务管理的杠杆作用[J].陕西工商学院学报,2005,(3),35-39[6]应展宇。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政策分析[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8[7]吴少平,李小燕。谈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指标的确定标准[J].金融科学,[8]顾晓安。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财经论丛,2000,7
上百度搜索详细答案。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写法如下:
1、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不宜太长,只需说明文献综述写作目的,点出题目,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2、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阐述,或按学科进展分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分研究领域或范畴进行综述,还可按争论焦点进行比较综述。
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和可靠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引用的资料应确切无误,论据、论证充分有力,说理令人信服。
3、总结部分
总结性文字在文献综述主体的后面,它应是全篇文献综述论点的浓缩,并产生结论,以强化该综述的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总结部分应当简明扼要,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格式与一般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类似,主要分为引用论文、书籍等文献。参考文献尽量不要采用教科书、网贞、手册、报告等内容。
应以引用的第一手资料为主,以创新性强的核心期刊文献为丰,且一般要引用新文献,这些文献相对来说容易反映选题的研究最新进展和争论焦点。
毕业论文的简介:
毕业论文,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 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文。
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学生须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本科毕业论文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往往是同学们比较困惑的问题,也存在不少的误解。不少同学把文献综述写成是论文的梗概或缩写,也有些同学是干脆罗列文献充数,个别同学甚至是在论文完成以后再开始文献综述的写作!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为此专门写就此篇短文,希望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文献综述就是对特定的某一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而写成的一篇文章,它介于文献资料汇编和文献评述论文之间。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献”性
与一般的论文不同,文献综述以文献为文本和素材,而不是以现实中的数据和亲自调查得来的资料为素材。它所归纳和分析的是文本中的观点和理论这样的事实,而不是外部客观世界的事实。所以这要求围绕一定的选题范围(这一范围的选择决不是不重要的。有些同学把文献综述的题目就定为“文献综述”,这就如同把论文的题目定为“论文”一样荒谬!),大量地搜集文献,包括各种类型,各种载体,以及各种历史时期的,经典以及非经典的文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献综述要求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献里面,进行“从观点到观点”的调查研究。
(二)“综”合性
文献综述要求具有全面、综合的特点,而不是要求“片面而深刻”。它重视的是归纳的方法,而不是演绎的方法。它主要关注的不是某一具体的法学观点,而是这一观点在学术谱系上的位置,即在学术研究历史过程中的逻辑地位。当然,综述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高度浓缩式的阐述,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所有搜集到的文献中的观点,哪怕没有多大价值的观点。文献首先贵“精”而不贵“多”,这主要就表现在对于文献中的观点的取舍上。
(三)阐“述”性
文献综述重视对文献的叙述或描述,概括,但并不要求对文献的理论观点给以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进行论述。文献综述基本上不直接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尤其不要排斥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学者的文献,根本不予搜集和归纳,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客观、中立的立场和角度,而不是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去搜集和概括文献资料,尽管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达到的。
这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献综述不是因为具有自己的创新的观点,而是具有自己的创新的系统化的,有条理的叙述方式。
二、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和步骤
首先,开篇引言,明确所欲探讨的文献的范围或领域。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很多领域,不可能一一详细阐述,只能选取某一方面来进行探讨。这一领域就是本科学生所欲写作论文的领域。通常这一领域是比较狭隘的,以便于集中精力,搜集资料。
其次,明确写作的顺序。如可以按照文献产生的时间顺序,文献之间的逻辑顺序(某学术观念或理论的定义、性质、作用、价值等),或以学者,即文献作者的重要程度顺序等。
第三,阐述学者的基本观点和理由。这里特别需要注意不同学者观点的对比。实际上找出观点之间的差别和对立、冲突,通常比发现不同学者之间的相同之处要更加具有学术上的重要意义,因为这可以积极地促使作者去思考问题。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仅要对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和归纳,更要对该领域问题的历史学的渊源的探究和说明。
第四,结语。学术观点之间的谱系学线索的梳理,以及必要的该学术问题进一步观点或理论的展望。说明已解决的问题,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五,参考文献附录。写明主要搜集了哪些文献资料。
此外,具体形式格式,如摘要、关键词、注释等同一般论文的要求,并不因为是文献综述而有所降低。
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一般包括确定领域,搜集资料,归纳整理,简要分析概括,成文等几个步骤,与一般论文写作差不多(写作文献综述,可谓是论文写作的预演!)。这里不再赘述。
三、文献综述的作用和价值
作为本科生来讲,写作文献综述主要是为了:
(一)写好自己的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是给自己看的,是下一步撰写论文开题报告的必需(对于学院的要求学生只能遵守,从这一点来说,文献综述同时也是学生“必须”要撰写的),不可或缺。不了解,或不充分了解(仅仅搜集和物质性的占有文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前人的研究进展情况,如何开始自己的写作?一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能写好文献综述,自然写好论文也就无从谈起。
(二)熟悉论文写作的过程,培养自己的学术素养。
文献综述表明了学术继承性的一面。文献综述可以反映论文写作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论文写作的质量。评价一篇论文是否是真正的好论文,通常只需要看一下参考文献就可以大致确定了。在现实中写作论文不一定要首先写作文献综述,通常只需要作者在脑中有一篇文献综述就可以了,未必要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而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要这样做,是由于这是一种正规的学术训练过程。现在写文献综述,是为了将来直接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实际上有些大家有时甚至可以不打草稿,一篇短的文章直接一挥而就!)做的准备。文献综述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归纳文献资料的能力,为将来进行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献综述可谓是学科研究史,如某一特定领域法学史的探讨。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中国法学史,中国民法学史,以及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文献(通常在学术期刊的年终一期都有这样的文章)来加深自己的理解。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是高校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课题选择后,对于选题所涉及到的研究领域进行广泛的收集前人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得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简洁的一种学术论文,高校毕业生同样也是需要撰写的,但是很多高校毕业生其实是不了解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格式的,所以今天就来讲解一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格式是什么?但是由于不同高校的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格式要求是存在偏差的,所以高校毕业生还是要根据自己高校的毕业生论文文献综述来要求自己。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摘要、引言、正文、参考文献,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要求。摘要与关键词:摘要要求200以内,不能含有图表、冗长的公式以及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关键词数量为3-5个,关键词之间应用分号“;”隔开。引言:引言就是毕业论文的绪论,内容要求包括该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该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语言要求简洁明了。正文:正文是毕业论文综述的主体内容,主要是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比较,阐述相关课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问题。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位于毕业论文综述的最后,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以统一的格式展示出来,在这里建议高校毕业生一定要精选参考文献。选择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的论文文献。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格式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但是由于不同高校的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要求是不同的,高校毕业生还是要按照高校毕业论文要求进行撰写。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文献综述模板!
综述主体一般有「引言」、「正文」、「总结」、「参考文献」四部分。
文献综述也是写研究现状,包括:
1.横向写法——基于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维度;
2.纵向写法——基于国家不同时期的维度。
在本科论文中,一般写在开题报告部分;
在硕士论文中,一般写在开题、正文部分。
写文献综述时,需要了解以下几点内容:
1.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这个问题已经知道多少?
2.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
3.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
4.有没有建议新的方向和议题?
具体操作步骤
1. 了解前人已经提出的问题通过对研究课题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了解前人在研究课题方面提出了哪些问题。
2. 明确前人解决了哪些问题了解前人解决了什么,解决到什么程度。
3. 那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进行文献研究时,也可以注意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研究前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对研究者产生借鉴启发作用。
4. 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这里可以写本文的研究意义,衬托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找到某一研究主题、前人尚未研究的方面和内容,作为论文研究的根据。
5. 探讨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简要说明接下来要研究的工作。排除筛选前人的研究。
6. 总结综上所述,虽然研究了xx或者xxx,研究主要集中在xx方面,在xx方面的研究较少(或存在不足),本文就是要进一步解决问题。
具体模版:
1、该课题相关的研究最早是哪个国家兴起的,发展出了哪些研究方向,得出了哪些研究成果,目前存在什么样的水平,还存在哪些分歧和问题,你同意哪种观点,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作出判断。
2、作者对他人在某研究领域所做的工作和研究成果的总结与评述。包括他人有代表性的观点或理论、发明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援引他人的研究成果时,必须标注出处,即这一研究成果由何人在何时何地公开发表。
3、目的是引出研究问题,是为了证明我们的研究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价值意义。
4、我国学者对xx详细的分析,xx整体上xx这是由于xxx(言简意骇的总体评价)。
除了这个原因外,本文认为还有几个原因导致了xxx,一是xxx,二是xxx,三是xxx。我国学着的现有研究xxxx(指出问题)。有学者已经提出xxxx(可以用对比的观点亮出自己的主要论点)。
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么文献综述也叫做文献述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