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告诉记者,在最繁荣的时候,现在基本都已不再演出。 记者了解到,目前皮影的传承发展面临三大难题。 首先,皮影艺术出现传承危机。在山西孝义市,会皮影的老民间艺人就剩两三个了,那些老戏班里传世的家什被搬到了古玩市场。由于学习皮影周期长,难度大,收入偏低,致使艺人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学戏,导致皮影艺术的精华难以传承。 第二,剧目陈旧、精华难传。记者了解到,皮影剧目大多仍是老剧目,剧目创作停滞,剧目陈旧情况比较突出。 第三,皮影面临创新难题。朱文告诉记者,他现在改变过去以戏剧影人为主的皮影创作,开始做一些小动物,编一些孩子比较爱看的剧目。但是,皮影是多种艺术的集合体,如何打造出真正能吸引人的精品剧目依然很难。 古代皮影戏现代娱身心 新华网太原7月17日专电(记者原碧霞)“一口道出千古事,双手操纵百万兵”是对皮影戏的最形象形容。其实,皮影戏和皮影人不但是观看欣赏的,也是每个人都能自己玩的。 据专家介绍,玩影人可以锻炼手指的灵巧性和手脑配合能力,对培养人的手工操作能力十分有益,对老年人活动臂、腕和手指,防止老年关节僵化大有好处。 另外,玩皮影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是一种愉悦、放松身心的娱乐方式。当玩皮影时,可以放戏曲录音,用影人配表演,还可借影人之口和动作,来抒发自己平日不便表白的内心话语与情感,放松压力。 据了解,现在国外一些院校设有皮影艺术课程,在台湾的小学里也有影人制作课,校园皮影戏活动非常盛行。 皮影:海内外广泛流传的中国民间艺术 新华网太原7月17日专电(记者原碧霞)皮影艺术自诞生以来,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在国外也流传颇广。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孝义市皮影研究会会长侯丕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的元代起,成为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 据介绍,在元代,皮影戏便随军传到了南亚。波斯历史学者瑞士德·安定曾说,“当中国成吉思汗的儿子在位的时候,曾有演员来到波斯,能在幕后表演特别的戏曲,内容多为国家的故事。” 另外,皮影戏还传至土耳其、泰国、缅甸等国。在土耳其,皮影戏有“卡拉格兹”的别称,现在在一些城市里有时还举行皮影戏专门演出。 在18世纪中叶,皮影戏传到欧洲,各国艺术家对中国的皮影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767年,法国一名传教士将中国皮影视为宝贝带回法国;1774年,德国文学家歌德曾在威兰博览会上把中国皮影戏介绍给德国观众,并在1781年8月28日他生日那天主持演出了皮影戏《米拉瓦的生平》;1975年,美国艺术家还创办了“悦龙皮影剧团”。 皮影戏:流传两千多年的中国最古老“电影” 新华网太原7月17日专电(记者原碧霞)一百多年前,电影首次在中国出现,而在两千多年前,一种类似于电影形式的中国最古老“电影”--皮影戏就开始在中国出现并一直流传至今。 记者了解到,关于皮影戏的起源与形成,历史无明确记载。现在多数专家学者大都认为皮影戏始于汉朝,主要是依据《汉书·外戚传》的记载:相传汉武帝刘彻最宠爱的妃子李夫人过早去世,汉武帝思念不止,常常彻夜难眠。这时,有齐人少翁深知汉武帝心事,他花了三个昼夜,用皮子雕刻了和真人一样大的李夫人形象,涂上颜色,学着李夫人生前的动作,在室内挂起一块白色方形帷幕,点上灯烛,让汉武帝坐在方帷外观看。少翁贴着帷幕操纵皮人,那影子就像真人一样姗姗而动…… 从汉朝起,皮影戏开始在中国各地慢慢发展,它将各地的乐调、民歌、唱腔、戏剧、雕刻、剪纸等艺术因子融合其中,而因中国各地风俗文化的不同,皮影风格也相异,它成了一种地方民间文化的集合体。到清代,除了西藏、新疆等少数几个省区外,皮影戏在各地都有流传。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古代民间,这种有光有影有唱有演的皮影戏,带给人们无尽的文化享受,被现代人称为中国古代百姓的“电影”。 山西孝义皮腔纸窗影戏: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皮影戏 新华网太原7月17日专电(记者原碧霞)皮影戏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山西省孝义皮影木偶博物馆原馆长朱景义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皮影戏是山西孝义皮腔纸窗影戏。 朱景义(已去世)的儿子、现任山西省孝义皮影木偶博物馆馆长朱文告诉记者,孝义皮腔纸窗影戏亦称“孝义皮腔纸影戏”,是流传在山西省孝义市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它在山西孝义土生土长,腔调、雕刻、演出剧目、影人造型等方面风格独特,至今在全国尚未发现与此雷同的皮影戏。
只有错过才能想起只有离开才会回忆还记得夏天槐花很清晰有让人沉迷的魔力只有失去才愿珍惜只有尘封才是记忆没忘掉夏天蝉鸣的烦躁却使人安静了言语轻轻夏风吹着海的味道还有不知名的花香没有阴霾的天气却扰乱了心中的静谧记忆夏天的微风吹来吹去的轻盈留在心底的轻松是神秘的蝉鸣记忆夏天的天空唤醒引起了朦胧藏在背后的歌声是澄澈的月影记得那个夏天用掩饰悲伤的笑颜背上书包说了声再见却不知再见却是何年
仿写皮影戏前三段反问句: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作为表演形式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没有出现表演者任何样貌身形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能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呢?
孝义皮影戏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孝义而得名,是山西最早的皮影戏。孝义皮影戏由皮影艺术的雕刻、绘画而来,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古朴绚丽、多姿多彩,是蕴藏在山西民间文化中的一朵艺术之花。孝义皮影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亦称“灯影儿”、“纸窗子”。一般纸窗面积为平方米左右。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为雕刻材料,体高58厘米至60厘米,俗称“二尺影”。到清代,皮影体高缩至42厘米至48厘米,俗称“五尺影”,通常以3岁牛皮为雕刻的上等材料。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极富韵味。
首先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挑选一个值得你去选择的查重平台。点击进入这个平台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将你的论文题目,作者的姓名以及整篇文章全部导入到系统当中,在之后选择提交即可,过几分钟之后,在系统中就会出现相应的原创度。有些平台其论文原创度查重的时候速度是比较快的,而有些是比较慢的。这就看你到底是如何进行选择了。
各个学校要求不同,有的学校要求是论文内容全部都查。有的是查:摘要、引言、正文、结论、致谢。不查:封面、声明、授权、目录、注释、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查重是将你的论文全部扫描并和网上的文章做对比,所有的内容都会进行查重
毕业论文的查重的话,主要是将你的论文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其他资源库里面的论文进行对比,一般毕业论文的重复率要求是在10%左右,所以毕业论文的查重率还是比较严格的。
侯孝贤基本是个抒情诗人而不是说故事的人,他的电影的特质也在于此,是抒情的,而非叙事和戏剧。吸引侯孝贤走进内容的东西,与其说是事件,不如说是书面的魅力,他倾向于气氛和个个性,对说故事没有兴趣。
凭着独特的现实视野和美学风格,侯孝贤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成为台湾新电影浪潮的主将。三十年来,他因《悲情城市》成为首个捧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的华语导演,在台湾电影低谷,仍难能可贵地保持创作量,近年创办台北影展、大力支持金马奖,启发并扶持影坛后来人。
星期五言:侯孝贤导演的电影有一种诗意情怀,你总能在里面找到触及心灵的那一个镜头:就像我第一次看《恋恋风尘》一周没有走出来,它像田园牧歌,像是久远的记忆中的童话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第一次看《海上花》睡着了,可是睡梦中醒来,猛然发现这部电影美得无与伦比。第一次看《最好的时光》,里面那首《rain and tears》单曲循环了一周,一个男人大老远去看爱人,两个人在一起吃碗面,然后挥手告别。这种 情感 中的诗意,让人想哭。第一次看《悲情城市》……第一次看《好男好女》……第一次看《童年往事》……这些都是他的电影,每一部都让我刻骨铭心。这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写照,他不夸张不做作,就是认认真真拍电影。
他的电影像是古老胶卷播放机放出来的一样,有一种怀旧感,有一种年代感。你能在里面找到一代人的故事,也能找到自己久远的故事。
台湾作家吴念真在纪录片《侯孝贤画像》中评价: 《童年往事》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国片”之一。 我的理解是吴念真在说这部电影有着“中国式 情感 表达的元素”,将中国意蕴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将“乡愁”与“成长”的主题推向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层面。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部弥漫着浓浓乡愁的《童年往事》——
朱天文作为侯孝贤导演的御用编剧,谈到《童年往事》的时候,提及了电影中小男孩阿孝陪着祖母回大陆的场景。这个场景是电影前半场最感人的部分,对话不多,大量的空镜头穿插其间,却描写出了一个远离故土的老人对故乡的无限怀念。她总是喊着回大陆,几乎每天都要朝着广东的方向走,却永远找不到回大陆的路,可是没有人愿意拆穿她的梦……
为什么这个场景如此让人记忆深刻?就像是电影史上无数经典的场景一样,侯孝贤将老人的思乡、孤独与飘零之感全部用尽了在那个下午。 而那个下午,那个老祖母和她最爱的孙子几乎没有对话。这就是侯孝贤空镜头的厉害之处。
在《童年往事》中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穿插着大量的空镜头。其实所谓的空镜头并不是毫无意义的镜头,而是一种叙事方式的表达,它将安静的景物也用在了叙事之中。
比如电影开场,便出现了三个空镜头的画面。高雄县政府宿舍的牌子,榻榻米式的简朴客厅,父亲的小书房。这一些列的空镜头就像是一个老人在回忆之前的前奏一般,缓缓的长镜头中,我们能看到破旧的标牌,有岁月痕迹的椅子,还有散发着年代感的藤椅,这里没有一个人物,仅仅是景物之间的剪辑,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了这是一部关于“过去”的故事。
在导演讲述故事的时候, 你也会发现“空镜头”是一种叙事的气孔,将琐碎的童年记忆一个个联系起来。
在电影的29分20秒的地方 ,有一场暴雨来袭,镜头一直对着那棵大树,大树在风雨中摇曳。大约3秒钟,镜头转向阿孝的家里。
在这个镜头之前,讲述的是阿孝在学校调皮捣蛋的事情以及阿孝顽皮之后回到家里看到父亲咳血在看医生的场景。
而空镜头之后,叙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是阿孝的母亲对哥哥姐姐说,父亲的工资养活这一大家子太吃力了,希望哥哥不要读大学去读一个师范。而姐姐说家里已经有一个师范生了,阿忠就不用去读师范了。其实这句话也暗示着后来的情节,姐姐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因为这件事姐姐一直抱憾。
在电影的79分15秒左右 ,外面大雨磅礴,内物里阿孝在唱歌发泄苦闷,姐姐马上要出嫁了,母亲将首饰传给姐姐,并讲述自己婚后的生活。镜头一转,餐厅空无一人,只有台风在呼啸,大树也摇曳,这是离别的惆怅,又是人间的悲喜。
在电影的124分33秒 ,阿孝的母亲去世,兄妹几个都压抑着悲伤的情绪,阿孝忍不住痛哭流涕。悲伤的氛围凝重之时,镜头缓缓转移到外面,暴雨之下,那棵大树依然在风雨中摇曳。而此时这个镜头已经不是当初的全景出现,导演仅仅展示了大树的上半部分,可能在暗示虽然大树枝繁叶茂,可是跟脉(父母)已经不在。这个空镜头又展现了无限的悲凉。
为什么说侯孝贤的这部片子,有一种浓浓的“中国味”?可能就是这些空镜头有一种朦胧的诗意,仿佛中国唐诗般的气象,就如王维的诗一般,虽不见人影,但道尽人世。中国文化中常常就有“空”的意境,王国维曾说宋词中也有“无我之境”,而侯孝贤则将这种意蕴展现在了他的电影之中,用视觉语言进行了另外一种形式的解说。
我们知道对于电影来说,内容和情节固然重要,但是形式同样重要。所谓电影的形式包括剪辑、镜头运用以及节奏、色彩和配乐等等外在形式。
侯孝贤导演的电影特色,最突出的形式特点就是固定长镜头。用这种方式讲故事,让他的电影有着深深的怀旧情绪,安静的镜头之下是对时间的追忆和缅怀。
固定镜头的运用也是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标志性镜头。侯孝贤导演和他风格有些类似,常常将摄像机的机位固定不动,持续拍摄一个场景,类似于生活的纪录片。这样的固定镜头就像是生活的重视记录者一般,更加有真实性。
在《童年往事》中大约有157个镜头,固定镜头有133个。 可见这部电影其实主要由一组组固定镜头组成。在电影的开头,我们看到镜头固定在阿孝的家里,由客厅到书房,没有镜头的移动,而是一个个场景的切换。
在电影的20分12秒左右,出现了整部电影中难得的温馨安闲的场景。一家人整整齐齐,父亲和四个孩子在吃甘蔗,母亲在缝纫机边上做衣服,祖母在做纸钱。每一个镜头的转换都是固定镜头的剪辑,而镜头最后落在父亲和孩子们的身上一动不动,默默注视着,记录着这温馨的一刻。而这个场景就像是刻在了侯孝贤导演的脑海里一般,它是导演童年的温暖记忆。
电影的29分52秒处,阿孝的父亲咳血,医生来家里诊治。哥哥和弟弟们在一旁恐惧而担忧地望着,姐姐和母亲围着医生和父亲帮忙,而镜头掠过这些之后,就静静地盯着在洗漱间冲凉的阿孝。阿孝不动声色,一瓢一瓢往自己身上倒着凉水。镜头也不动声色,固定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一个孩子对于父亲病情的隐忧。或许当时的阿孝没有想这么多,可是作为长大后的导演,侯孝贤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他或许镜头之中表达的就是一种忧伤吧。
像这样的固定镜头有太多太多,它以一种静止的方式对观众的视觉和心灵进行双重的冲击,让观众在固定镜头之中,察觉时间的流逝以及那难以追回的如烟往事。
电影开场白就是侯孝贤一段自白式的讲解,让观众知道这部电影是他童年的记忆,是关于父亲的,关于祖母的,关于这个家庭十几年的悲欢离合。这些往事便在娓娓道来的旁白中展开了。
电影中,全家从广东梅县到台北再到台南,一家人的不断迁徙,最后落脚在凤山这个小城。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里面的阿孝从一个贪玩的少年到满怀心事的青年。家人从父亲、母亲、祖母的相继去世来讲述了一家子的悲欢。我们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阿孝的成长,看到一个孩子经历亲人相继离世,姐姐出嫁,最后兄弟四人相依为命的整个历程。当然我们也能看到导演对自己的个人 历史 的回顾,那怀旧的情怀,浓浓的乡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过去与当下的交融,他通过讲述自己个体的体验,带着我们将目光对准生活进行深情的凝视。
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圆”,电影在祖母喊着“阿哈咕”中开始,在祖母去世时戛然而止。侯孝贤将祖母的去世来界定自己童年的结束。家中三位长辈的相继离开,让他过早思考了死亡和时间,个体与永恒的关系。
其实,这是一部悲剧,因为电影结尾阿孝落榜,前途暗淡;家中的长辈们都去世,大姐远嫁,只有四个兄弟相依为命;阿孝喜欢的女孩全家搬去高雄,失去了联系……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哀愁。
而作为观众我们知道电影未讲完的故事,就是导演后来学了电影,进入影视界。1983年他独立执导的电影《风柜来的人》荣获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让他国际上获得了声誉。几年后,他的《悲情城市》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后来的侯孝贤获得过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成为世界级的大导演。
为什么导演在祖母去世的那一刻将电影戛然而止,而后面那些光鲜的履历并不提及呢?笔者认为他不仅仅是在拍个人的自传,而是在记录一代人的故事。阿孝只是一个他的缩影,更是那个年代无数个“少年”的缩影。
侯孝贤导演是一个风格化极浓的导演,他那充满诗意的长镜头里记录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代人的故事。在这部《童年往事》中,他的表达方式极具空灵的唐诗意蕴,我们看到了那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景,看到了个人与家庭,乡愁与离愁的生命悲歌。
侯孝贤的电影充满了东方式含蓄的情感表达,这句话是正确的。
侯孝贤电影何以能传达出东方美学意境:
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独特的视听手法。一、静观其变的长镜头长镜头的频繁使用是侯孝贤电影的风格标签。侯孝贤惯用长镜头的摄影手法来完成他的故事推进和情绪表达。长镜头由于保持画面时间连续和空间统一的特性,做到了减少了情绪切割的效果。
作为台湾电影界的领袖人物之一,在艺术电影领域,侯孝贤的作品呈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就好像桃花林尽之外的世态百象,既熟悉又陌生,既邻近又遥远。提起侯孝贤电影,大多数人会想到长镜头、慢节奏、有情调,整体感觉含蓄安静。这些电影独树一格的美学风格,充满了东方式的美学意韵。
侯孝贤的电影里总是有很多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真实地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无限也给予了侯孝贤撷取细节为电影所用的无限性,但是同样的出现在无数影人构造的银幕画面上的细节在侯孝贤的捏合和幻化之下却能散发出让银幕之外的独立思想为之沉醉和动摇的魔力。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依照字面上来看就是“某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冠上“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姑且不论“民间艺术”的领域有多广,其基本架构“某某艺术”的重点在于“艺术”,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有关于艺术的含意。《辞海》(台湾中华书局)中有如下的定义:“艺术”(Art)一、广义:凡含技巧与思虑之活动及其制作,如机械、工匠、建筑、房屋之类,皆称艺术;义与技术相当。二、狭义:指含美的价值之活动,或其活动之产物;意义与美术(fine art)同。可见艺术是指学问与技术而言,也可谓是“巧艺”或“工艺”。这可从周朝的六种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周礼》郑氏注国学基本丛书中有关“百工”的记事,得知艺术本来的意义就是指“工艺”,而我们从古书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之定义:1. 工艺是指生活所必备的知识。2. 工艺是指人类制作生活用具之事。3. 工艺是指考虑材料与加工技术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之事。4. 工艺是指熟练精巧的技术。由以上所列对于艺术的定义,再冠上「民间」而成「民间艺术」,就不难理解「民间艺术」其实就是「民间工艺」,而有别于「贵族工艺」、「机械工艺」、「产业工艺」、「美术工艺」、「现代工艺」等艺术领域。举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例如传统工艺、戏曲、舞蹈、音乐、雕塑、编织、中国结、剪刻、木偶、魔术、杂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中国剪纸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后来在公元 105 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为现在的剪纸艺术。风筝风筝起源于中国,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早期风筝主要是用在军事方面的,从晚唐开始逐渐被当成玩具使用,现在中国的风筝一部分还出口日本、朝鲜、欧洲等国家。剪纸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学者们则认为可推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而虽已找到蔡伦以前的东汉纸张实物,严格意义上的剪纸恐不会早于汉朝。早期的剪纸大约跟道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例如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今日苗族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或门上的巫术习俗。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竟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绝大多数剪纸都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例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美感。春节习俗:舞狮子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舞狮子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代。据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还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短兵器的敌方,连接近它都很困难,宋军的士兵开始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了个办法。他说,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于是,连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用弓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一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顿时没命地向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起毛衣摆双耳……”。可见,在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狮子舞了。为什么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舞狮子呢?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则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胜其苦人们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头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那头怪兽进发,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打锣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预报吉祥之意。舞狮子,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竹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扎起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再经过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山西晋城市的阳城县,则是用中式大裆裤填满于草,一头作马首,一头作马尾,白裤腰是表演者的坐骑部位,外加马头,人称之为“裤马”。跑竹马,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中国民间艺术剪纸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剪纸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在中国各地广为流传,其中又以蔚县剪纸最为著名。蔚县剪纸,有悠久的历史。蔚县剪纸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艺流程别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样”,即把原纸样或设计的草图,帖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点燃蜡烛进行烟熏,使其在白纸上留下一个清晰“黑样”。现在这道工艺人们已采用晒图的方法。第二步是“闷”,就是将刻窗花用的宣纸剪成将要刻制的画幅大小,因为剪纸层数一般是三十到五十为宜,所以要用水淋湿,用手压实,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以待刻制。第三步是刻制。蔚县由剪纸剪刀换成刻刀,其优点不仅在于生产的数量多,更主要的是,刻刀能更好的发挥艺人的艺术思想,刻起来随心所欲,花样翻新。在艺人的手上,刻刀灵活得象笔一样。刻刀有单刀、三角刀、圆口刀之分。刻制时以阴刻为主,兼有阳刻或阴阳结合的方法,使得作品玲珑剔透,层次分明。第四步是着色,艺人们的行话叫点染。点染所用的颜色要事先用酒调合,因为剪纸的原料是宣纸,用酒调色可以使色彩浸润而不渗透,色彩效果极佳。回答者: 我可心碌碌 - 二级 2009-12-28 20:01检举 中国民间艺术剪纸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剪纸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在中国各地广为流传,其中又以蔚县剪纸最为著名。蔚县剪纸,有悠久的历史。蔚县剪纸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艺流程别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样”,即把原纸样或设计的草图,帖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点燃蜡烛进行烟熏,使其在白纸上留下一个清晰“黑样”。
摘 要:我国处于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阶段,现在川北地区也汇入农耕社会转变为市场经济社会的大潮中,这使得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巴中皮影的生存文化空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巴中皮影戏也经历风云变化,本文通过对巴中地区李玉湘皮影队的个案研究,分析其在巴中白云山乡活态存在的人神共娱的深刻原因,提出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巴中皮影的现实保护和未来命运的思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中川剧皮影 人神共娱 一、巴中川剧皮影戏概况 “相传川北地区早在北宋初期就已有影子戏”[1]。明末清初时期,随着湖广移民的迁入,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皮影戏也繁荣发展。巴中的皮影戏实际上是用皮影唱川戏,故叫 “川剧皮影戏”。民间俗称 “皮鞑鞑戏”,“皮影儿戏”或“灯影儿”。 演出是艺人在挡子[2]上,操纵影人,配合真人的道白、唱腔,比划各种动作进行演戏。皮影剧目丰富多样,如《杜丹灯》、《连三喜》、《忠孝全》、《火焰山》、《马房放奎》等等。艺人唱腔也主要是川戏的“昆区”、“高腔”、“胡琴”、“弹戏”、“西皮”。伴奏乐器有锣、板鼓、堂鼓,京胡、铜钹、盖板、二胡、唢呐。表演技艺分为“肘[3]”、“打”、“吹”、“扯”、“唱”,每位艺人至少会一样伴奏并兼唱某类角色,肘影子者专业性更强,其表演技艺最好。巴中皮影影偶为四川山乡的土皮影,制作雕刻较为粗糙,虽然没有“成都之精备”,但也有其特色,影偶制作融川戏的服饰、角色,忠奸分明,文武各类。其原料为牛皮,加工成透明状,雕刻成各类人物头像、身段和底箱共48件。影人头帽、颈身、手掌分离,全身11个关节,头茬可以变换,胡须为黏合的牛毛,人物角色众多。巴中皮影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巴中地区老百姓,是巴中老百姓酬神还愿的慰藉和节气习俗的自娱,更是巴中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巴中主要有三支皮影队,分别是巴州区白云乡大茂村的李玉湘皮影队,曾口店子河肖德秋皮影队和恩阳张纯玲皮影队,其中李玉湘皮影队可以说是目前还在民间演出的唯一一队皮影,其他两队皮影由于艺人的缺少和生活所迫而成为巴中皮影剧团的临时演员,只在需要演出时才参加,平时以其他职业维持生活[4]。 二、巴中李玉湘川剧皮影戏的人神共娱 在巴州白云山乡一带,虽也有现代化余波的影响,但是由于这一带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经济文化均较落后,在过去长期处在半封闭状态,至今还存在一些供奉菩萨的山沟谷洞或者小庙台子。村里也常常凑钱整修塑身,他们仍然继承着传统酬神还愿、青苗耍戏的习俗。每逢春节期间,各种庙会,再有寿诞、盼子、升学等的祝愿和求雨、除虫等的期盼,这里的人们往往不惜重金都要请皮影班子来唱戏,请戏的主家往往还会邀上近邻帮忙做饭或者同来看戏热闹一番[5]。 唱戏如唱人,戏的思想内容往往也表达着听众们的愿望。如还愿戏《连三喜》,唱戏长达2个多小时,既有唱给神听的韵文又有讲给老百姓听的说白,既严肃又幽默,人神共娱。内容所表达的中状元、得孙子、捡银子三个愿望的实现表达老百姓对功名、子嗣、财富的期盼和价值追求[6]。《连三喜》中柳其洞夫妇贪王员外银子一出戏,可谓喜剧连连。情节生动、唱词通俗、富有生活气息。请看柳其洞夫妇抬银子一节: (二人行至山下,柳其洞藏银子处。) 柳其洞:哎……拢嗒,拢嗒。 柳其洞:乱说,来,我给你抄开,看嘛,好多钱哦。 柳妻:哎哟,好金子,好银子…… 柳其洞:莫闹。人家听到了,要来争了。你把铺盖牵起,我好装银子。 柳其洞:我数了装,两坨,三坨,一坨,二坨…… 柳妻:搁到哦。 柳其洞:纳闷的? 柳妻:你,你,喊你念书呢,你要爬桐子树,数都数不抻展,还是我来。 柳其洞:要得嘛,你来。 柳妻:一坨,二坨,八坨…… 柳其洞:唉,算了,算了。你一坨,二坨,纳闷过了就八坨,我看我们两口子是龙配龙,凤配凤,老鼠子的婆娘会打洞,灶鸡子接个婆娘会钻裂缝。 ……[7] 故事幽默生动,啼笑皆非的同时又发人深省。 三、李氏皮影戏未来之路的思考 李氏皮影的生存与发展,我们除了看到当地人对请皮影戏的习惯或爱好和李玉湘、王廷龙、刘仕聪等人的努力下,获得了继存的繁荣,还要看到巴中李氏皮影在现代文化与商业的冲击下,皮影本身所面临的后继无人的境况,一方面,李氏皮影戏班的几位艺人差不多已经年过半百,接受现代经济文化的年轻一代很少,甚至没有人愿意去学习这门古老的艺术,不仅因为其唱腔繁多、唱词文雅而难以记忆,更重要的是学戏过程中的艰辛和劳苦,勤学苦练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似乎变得无利可图。数字媒体和现代教育的兴盛改变着这个地方人们的娱乐和信仰,请和看戏的也多是中年人和老人,年轻的一代几乎不会去关注。另一方面,从巴中皮影本身的功能和价值来看,唱腔主要为四川地方戏曲,说白为当地土音俗语,影人雕刻较为粗糙,艺术水平并不高,但是,前文已经谈到李氏皮影戏在白云山乡一带的流行,以及它所带来的人神共娱的内涵,才是其本身功能和价值得以彰显的根源所在,所以,巴中李氏皮影戏未来的发展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注释: [1]巴中县文教局:巴中县文化志[M],巴中县内部资料,1992年,第252页。 [2]档子就是当地人对表演幕布的俗称,有些地方称“亮子”,如四川成都、阆中、甘肃等地。 [3]“肘”,就是“肘影子”,即操纵皮影。 [4]论述来自谢桃、李国泰、文知先于2012年7月17日在巴中区文化馆访谈晏陶主任所得资料。 [5]论述来自谢桃、李国泰、文知先于2012年7月18日在巴州区白云乡大茂村,访谈李玉湘、刘仕聪所得资料。 [6]论述来自谢桃、李国泰、文知先于2012年7月20日在巴州区白云乡大茂村,实录李玉湘戏班唱戏整理的资料。 [7]谢桃、李国泰、文知先于2012年7月20日,在巴州区白云乡大茂村实录李玉湘戏班唱戏所整理的资料。 参考文献: [1]江玉祥:四川皮影戏的民俗功能[J],文史杂志,1989,(6)。 [2]江玉祥:四川皮影戏[J],文史知识,2001,(7)。 [3]陈文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四川皮影现状与发展[J],大众文艺,2009,(4) [4]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6。 [5]魏力群:皮影之旅[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6]江玉祥:中国影戏与民俗[M],台北:淑馨出版社,1999,4。 [7]巴中县文教局:巴中县文化志[M] 1989,8。
四川皮影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四川阆中王皮影《张飞审瓜》四川皮影又叫“灯影戏”。清代极盛。大多具有汉魏石刻简约纯朴的古韵。清代极盛时分东西两路,东路分布于川东、川北山区,影人形制多以直线造型、刻工精细,形体高约30厘米,以牛皮制成。当地人称作“渭南影子”,是因从陕西渭南传来之故。西路分布于川西成都地区,影人形制受北京皮影影响,高约60厘米。西路分布于川西成都地区,影人形制受北京皮影影响,高约60厘米。四川皮影所演剧目除历史、神话、传说外,多为谐剧。影人造型夸张、滑稽,脸谱服饰多仿川剧,因而很有地方特色。目录起源历史发展历史来源途径分类成都灯影川北灯影纸灯影皮影制作皮影记忆相关书籍起源 历史 发展历史 来源途径分类 成都灯影 川北灯影 纸灯影皮影制作 皮影记忆 相关书籍展开 编辑本段起源汉 四川皮影画像砖只在四川地区才有出土,它是一种刻有图画的墓砖。图画的内容除宗教和民间传说外,大量的是反映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的画面。由于墓主人的身份涵盖了从士大夫到普通老百姓的各个阶层,这些画像砖也就成了广泛研究汉代文化的珍贵资料。四川皮影又叫“灯影戏”。大多具有汉魏石刻简约纯朴的古韵,清代极盛也分东西两路,东路分布于川东、川北山区,影人形制多以直线造型、刻工精细,形体高约30厘米,以牛皮制成。当地人称作“渭南影子”,因为从陕西渭南传来之故。西路分布于川西成都地区,影人形制受北京皮影影响,高约60厘米。四川皮影的脸谱造型,比陕西和北京更有特色,它夸张幅度大,注重刻划人物的性格,尤其着力人物眼睛的设计,如全脸是阴刻,只将眼球和眼部的装饰阳刻,显得目光炯炯传神。艺术格调浑厚、大气。四川皮影所演剧目除历史、神话、传说外,多为谐剧。影人造型也多夸张、动态滑稽、脸谱服饰多仿川剧、很有地方特色。 四川皮影的脸谱造型,比陕西皮影和北京皮影更有特色,它夸张幅度大,注重刻划人物的性格,尤其着力人物眼睛的设计。如全脸是阴刻,只将眼球和眼部的装饰阳刻,显得目光炯炯传神。艺术格调浑厚、大气。 皮影表演四川皮影所演剧目除历史、神话、传说外,多为谐剧。影人造型也多夸张、动态滑稽、脸谱服饰多仿川剧、很有地方特色。 由人操纵兽皮或纸雕成的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借助灯光把玩偶及其活动的影像投射在半透明的屏幕上,供观众观赏。玩偶主要是不同的人形,也可能是各种动物,但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种戏剧形式发源于东方,后传入欧美各国。编辑本段历史四川皮影《破镜重圆》 王皮影美术工艺品——八仙中的韩湘子一帘灯影唱高楼,宛转歌喉度曲幽。 阿堵传来神毕肖,果然皮里有春秋。 这首成都《竹枝词》是对四川灯影艺术魅力及特征的极好概括。 四川灯影从现存资料看,在清乾隆时期就已十分成熟。据载,绵阳历史上可知的最早的灯影班为永定场槐树店赵镜海于乾隆六年(1741年)起班的“苏州灯”班。而赵镜海为灯影世家,他本人小时侯在南部就为灯影艺人,来绵阳建灯影班是重操旧业。其从艺生涯及艺班发展历史当可再往前追溯。发展历史清 灯影戏代著名四川籍文人李调元有“影灯戏”诗:翻覆全凭两手分,无端钲息又钲闻, 分明夺地争城战,大胜连年坐食军。 李为四川锦阳罗江县南村(今属安县宝林乡)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五十一岁以前,在外省作官,晚年返乡潜心写作。“影戏灯”诗将乾隆晚期锦州农村皮影戏班演出情况写得贴切生动,韵味无穷,没有皮影艺人精湛娴熟的技艺和对这种技艺的熟悉了解是难以写出来的。故此,四川皮影在清以前应该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期和生长期。来源途径据四川大学博物馆汪玉祥先生的推测,四川灯影的来源,有以下几种途径: 四川本土本有皮影,这种皮影已无迹可考。明末清初,张献忠、刘文秀等农民起义军把湖北皮影带到川北地区。康熙年间,云南皮影随着吴三桂的军队传到四川。从东部和南的外省皮影,与四川原有的皮影碰撞融合,在贫穷的川北山乡形成了一种老艺人口耳相传的川北“土灯影”和“渭南影子”,并于清朝嘉庆年间传入川西。咸丰年间,川西民间艺人以川北“土灯影”为基础,吸取了陕西“渭南影子”精雕细刻的优点,创作了被外国人赞誉为“最复杂的皮影”,即成都皮影。编辑本段分类成都灯影 皮影脸谱民间艺人习称为“成都京影戏”,据说取自“来自华北京城”,或“可与京城皮影媲美”意。成都灯影的影偶以半透明的黄牛皮(俗称“亮皮子”)为原料,一般体形较大,个别大影人高达1米。由于体大皮厚,在制作时少用刀刻镂,而是用40多种(据说全套工具共300余种)铁工具錾,四川人称“錾灯影”。以錾金石之功錾牛皮,其影偶质地之坚可想而知。著名刻手有钟长兴、仲焕章、刘洪顺等。成都影偶的分段与关节比北方影偶多。多在头帽处分段,以便根据剧情需要更换头冠;在手掌与手指之间增加活动关节,使手部更灵活,更便于表演细腻的情态和高难度的武打动作。成都灯影还将北方影戏须发同头面联结雕刻的方式改为软须发,这一改动为影偶操纵技巧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无论是文场的起卧坐立,俯仰顾盼,捋须撩袍,端带掸尘,还是武场的打斗杀伐,腾云驾雾,飞檐走壁,无不神情入化,丝丝入扣,令人叫绝!平面的影偶,经艺人之手,顿时富有立体感。至今成都人口中还有一句歇后语叫'灯影把子──扯浑(音kǔn)了,'就是赞扬那些把影人提得活生生的名手。” 明末清初成都著名的“春乐园”影戏班中影人提手唐芳,外号“唐麻子”,“自少至老,提灯数十年,得心应手,熟极而化,提者推为巨擘。”成都灯影在影偶的造型设计上借鉴川剧的表现艺术,同时汲取了蜀锦刺绣、蓝印花布、四川年画等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手法,形象栩栩如生,地方风味浓郁。 表演皮影以脸谱造型为例,成都灯影除与各地皮影脸谱一样多用五分脸外,少数文武旦与神话人物为八分脸,充当道具的神佛像用十分脸,孙悟空、包公、二郎神用专用脸。人物脸面均天庭饱满,下巴圆曲。与北方影人削额尖颌、有棱有角的脸谱造型形成鲜明的对照。更为特殊的是成都灯影;变脸"脸谱,用一张“满脸”(镂空或雕花、敷彩相结合的处理手法多用净、丑一类角色。)放在一张空脸(主要借助于线条的组合变化来雕刻的脸谱,近似于戏剧中的生旦角色造型)上,系在耳际,随剧情变化而自由翻盖。这是川剧"变脸"技法在灯影中的运用。 成都灯影班人数较多,有“七紧八慢九稍停”之说,而实际上大的影班往往多达十二、三人。唱腔均用川剧调,自提自唱,一专多能。剧目丰富,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之说。 川北皮影的代表人物——皮影大师王文坤川北灯影川北灯影又分为“土灯影”和“陕灯影”。 土灯影顾名思义是川北土生灯影。影偶长约一尺五六,脸谱以阴纹为主。造型较粗笨,雕工较粗糙,人物头上是光头,和木偶、大戏一样,演出时临时加戴帽子、插翎子旗靠等,演唱时,生、旦、净、末、丑一人唱一角,走影子由另人担任。乐队还要七、八人。故编制在十六、七人以上。此影子大多流传于南充、广元、合川的沿嘉陵江流域一带。 陕灯影又称“渭南皮影”,是川北皮影的主流。相传,清乾隆年间,陕西渭南地区有一杨姓皮影艺人来到川北,在西充县槐树场安家传艺,其皮影技艺很快在川北传播开来。川北灯影在造型和形制上和北方皮影相近。脸谱以阳刻为主,透光明朗,映在灯光照射的纱幕上,丝毫毕现。然而在唱腔上都仍是川剧唱腔,并且是自提自唱。川北皮影剧目丰富,多为连台本的条纲戏,擅长《三国》、《水浒》、《西游》、《封神》等民间神话故事戏。也上演部川剧剧目。演出活动自清以来,一直活跃在沿嘉陵江流域的阆中、南部、西充、南充各县。据不完全统计,川北灯影有大小影箱约60个以上。著名皮影艺人有王文坤、何正同等。 川北皮影艺术团纸灯影此类灯影专供小孩逢年过节玩耍,用纸雕刻,彩绘敷油(桐油),刀法粗犷,设色简练,节日气氛浓厚,高约──20厘米,比川北灯影小。编辑本段皮影制作 制作皮影十分不容易皮影最初采用厚纸雕刻,但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摸索,发现厚纸作品易损坏而改用牛皮、羊皮、驴皮。再随着长期的使用发现,驴皮与其他原料相比更具有耐磨损、耐霉变、易着色、不变形的特点,故清中后期,皮影戏的作品大多采用驴皮制作,经过雕簇、敷色、烫平、连接等多道工序制作完成。从此人们约定俗成把皮影统称为“驴皮影”。而一个影戏作品的诞生,还需要编创或抄写唱本,随后根据唱本的内容进行加工制作。工序之一刻皮:首先,将皮子泡软,铺平后刮去皮毛,打磨得薄厚均匀,对着阳光呈半透明状,然后晒干。 工序之二起稿:用尖状利器在皮面上划出所需人物侧面轮廓等图形。 工序之三开刀:将皮子铺在木板,使用雕刻刀具,雕刻成形。 工序之四染色:雕刻完成后给皮子染色,旧时染色所用的染料多采用朱砂、黄丹、绿汞和一些植物作为主要染料。 工序之五装配:刻皮染色后,用重物压平定型,用麻线连缀关节。 于是一幅幅形象逼真、传神,富有神韵的皮影在能工巧匠的手里,便成了一个个有灵气的生命舞动起来。 皮影戏《现代舞》上述皮影的制作工艺属于四川皮影制作工艺。各地皮影的制作工艺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互相借鉴。只不过各地选料有所不同,而牛皮、羊皮、驴皮则成了各地区制作皮影的主要原料。随着使用制作工艺的提高,人们又摸索出几种“推皮触刀法”、“刀口”、“烫货”等较高的工艺技术。它为皮影的人物、动物雕刻向细腻、精致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皮影的制作看似简单,实则对工艺水平要求十分严格。 以齐齐哈尔地区仅有的一家驴皮影戏传承人贾家来看,传承保留下来的只是皮影戏的作品、唱本及演出时一应俱全的道具,一定程度上还缺少能使皮影戏真正动起来的“掌签”绝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编辑本段皮影记忆 皮影戏“驴皮影”保留下来的同时,又给当代人留下一个沉重的课题,如何解读影戏的历史,解读它厚重的文化内涵,对众多的保护工作者来说,仍然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梳理和发扬。现中国许多省市都有“驴皮影”社团,但基本是上百年前传承保留下来的作品。当今的戏社演出,基本是摆弄前人留下的唱本和技术,很少有新的创造和创作。 当面对这些文化瑰宝,却又常常在财力、人力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内心深处肩负的责任心、使命感,在某种现实面前,往往又显得有些苍白。 从保留下来的“驴皮影”作品看,主要以民间流传的唱本和传说中的神话及人物故事为主要题材。皮影戏的先人们根据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和想象中的传说事物进行提炼加工,从而制作出了一些鬼怪、花轿、门神、动物、花、鸟、古代城堡建筑等一些爱憎分明、颇具地方特色而又形神兼备的作品。可以想象出当年,每每开台唱戏,那些活灵活现充满生命气息的象形作品,是怎样地摄人心魄、动人心弦。于是,“驴皮影”在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地上找到了生存发展的空间,流传便成了延续下来、广受欢迎的唯一途径。 皮影戏《关羽斩蔡阳》多年以来,在陕西、河北、四川等地,广为流传的戏目(影卷)较多,如:《嫔铁剑》1至4本、《碧玉剑》3本(修业堂)、《炎天雪》4本(新盛堂)、《降虎阵》8本、《封神演义》、《锁阳关》3本、《二度梅》11本、《界牌关》3本(新盛班)……十几种风格各异的戏目及百余本唱本,在群众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地方戏种里异常活跃的娱乐形式。当在皮影戏那厚重的历史中穿梭时,仍能感觉到当年几十台驴皮影“大戏”轮流上演的“魔力效应”。 许多“驴皮影”戏世家,几代人为了养家糊口生存下去,不惜用生命和泪水去换取达官贵人的笑脸,去保护传承这一“土里土气”的地方戏种,并举步维艰使它能够延续下来,这无疑是一个伤心痛苦的过程。好在经过他们的努力,那些皮影唱本和作品终于保存了下来。 在厚重的历史长河中寻觅,串起零乱记忆的同时,竟有许多苦涩的味道从心灵深处泛起。也许通过保护,再过几年、几十年,子孙便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去解读历史,研究揭示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寻觅它永恒的艺术真谛,让“驴皮影”出神入化地展现在眼前。那样,心会得到一丝安慰,能够理直气壮地与长眠于地下的先人坦然对话,让那些充满神韵而又魔力十足的“驴皮影”,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出神入化地鲜活起来。编辑本段相关书籍 四川皮影《四川皮影》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一版一印,收集整理最精彩的皮影画幅111件,全部彩色精印,16开51面,印量1400册,图书馆书,品好。1983年,刘丹桂以这部分皮影画像为核心临摹的专著《四川皮影》在国内公开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四川皮影的专著。1986年在成都锦江大礼堂,当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的专家驻足在这批皮影艺术珍品前时,惊呼:“终于看到了真正的四川皮影。”随后,这一批共27件皮影精品,全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悉数收藏。不久,《四川皮影》为西德皮制品博物馆收藏,并载入德国图书目录。随后,奥地利、法国等国艺术研究机构,慕名而来,一一收藏了刘丹桂仿制的这批皮影艺术精品。[1]
篇一:2017高中生假期社会实践报告1000字 当岁月的树还透着的沁沁绿意,当时间的风还拂着青春的气息,匆忙的我们,在不经意间就步入一片夏的浓荫中,这个季节,我们放飞童年延至的风筝,背上行囊,挂上单反,从南充启程,沿嘉陵江北上,历时整整十天,跨越 1328公里,走访嘉陵江上游流域四个古城镇,拍摄照片10362张,记录笔记937页,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在探索中寻找青春的意义。 正文: 滔滔嘉陵江,北起秦岭、中连剑门、南抵长江,绵延千里,孕育了厚重灿烂的地域文明。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沟通我国西南、西北的天然南北交通走廊,其战略意义日益凸现,已被国家列为战备航道。嘉陵江上游流域地区有着相近的地缘属性、文化源流,在巴蜀文化的大背景下,挖掘整理嘉陵江上游流域古城镇街区格局及历史文化的资源,探寻嘉陵江上游流域文化的内涵、特色,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对促进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实践中可以检验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深对自己专业的了解,增强我们的专业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7月4日,经过多重选拔,新闻传播学院与历史文化学院共计十名同学从众多暑期社会实践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他们不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成绩优秀,而且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以及社会交际能力。 7月5日,十名实践队队员与两位分别来自新闻传播学院与历史文化学院的领队老师齐聚一堂,在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钟华丽老师和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博士蒋晓春教授的指导下初步制定了本次嘉陵江上游流域古城镇街区文化考察的范围、目标以及采集资料的方式、途径等。 7月6日上午9时,十名队员以及两位领队老师共同参与了在学术报告厅举行的出征仪式。半小时后,全体实践队队员共计十二人在我校大门口合影留念后便踏上了前往第一站——广元昭化的征程。 1、联系当地媒体,做好宣传工作 2、摄影、采集信息(采访当地居民) 3、走访政府相关部门 7月日9日晚上——7月10下午 阆中老观古镇 1、联系当地媒体,做好宣传工作 2、摄影、采集信息(采访当地居民) 3、走访政府相关部门 7月10日晚上——7月15日 阆中古城 1、联系当地媒体,做好宣传工作 2、摄影、采集信息(采访当地居民) 3、走访政府相关部门 7月16日 南充周子古镇 1、联系当地媒体,做好宣传工作 2、摄影、采集信息(采访当地居民) 3、走访政府相关部门 7月6日——7月9日广元昭化 7月6日从南充出发时,天空一扫多日的阴霾,晴空万里,似乎为我们的出行展露笑颜。队员们个个兴致都很高,在从南充前往广元昭化的一路上都谈笑风生,虽然两个院的同学都是初识,但都很快熟悉了彼此,没有陌生感。经过六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抵达了昭化古镇。昭化古镇位于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嘉陵江水在此洄澜,水系宛成,太极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自然奇观之美誉。昭化,古称葭萌,此地四面环山,三面临水,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和2244年连续建县史,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三国古城。古城景区面积20平方千米,总人口万人,199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素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相传此地是刘备入川第一站的葭萌关所在,也是张飞与马超挑灯夜战之地,老将黄忠、严颜勇退曹兵,蜀国大将军费祎病死昭化并葬于昭化等都发生在这里,姜维兵困牛头山更是在不远处。 实践队一行12人背着厚重的行囊,在华灯初上时穿过詹凤楼巍峨的城门,那一刻,在这群山环绕着中的古镇,你依稀可以想象到当年千军万马穿城而过马蹄声飞响的场景。 实践队在昭化古镇詹凤楼前合影 当天晚上,我们分成两组,根据先前搜集的资料,前往昭化古镇的四街五巷进行前期的踩点工作。居于群山怀抱中的昭化古镇没有城市的车马喧嚣,没有霓虹灯的闪耀,但却有着一种古朴的苍凉之美,让你的心灵得到休憩。 第二天一早,队员们就分成两组冒着倾盆大雨展开工作。第一组由新闻传播学院的同学组成,他们主要通过摄影的方式采集昭化古镇四街五巷的图像信息;第二组由历史文化学院同学组成,他们主要通过走访当地政府、古镇保护管理所等有关部门进行资料采集。当天,昭化古镇大雨倾盆,队员们冒着大雨,迎难而上,不怕苦不怕累,先后走访了昭化古镇的南门“临江”、东门“瞻凤”、西门“临清”、北门“拱极”以及古县衙、古驿道、龙门书院等,拍摄了几百张照片。因为下雨路滑,队员唐莹在拍照时不小心摔倒,为了保护相机,她的膝盖被摔伤,而队员王荣春也在拍摄过程中不慎滑倒,他的相机镜头也被摔坏了。但是,不管天气条件有多么恶劣,队员们都坚持工作,把这些困难当做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砺。晚上,回到住处,队员们先总结了当天的工作,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领队老师还对第二天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布置。 7月8日上午,我们接受了《广元日报》的采访,将我们此行的目的及意义告知了采访记者。而后队员们一起前往了费祎墓、费敬侯祠、八卦井、战胜坝、鲍三娘墓,深入实地地考察昭化古镇的古迹以及古建筑,并且详细记录下了相关文献资料。下午,由张仕琼老师带队的一行7名队员一起前往了牛头山,牛头山海拔1214米,从山顶可俯瞰昭化古镇的全景。由于下大雨,队员们只得一个个举着伞前行,再加上山洪突袭了上山的古道,使得上山的路程变得更加艰辛。经过两个小时的攀爬,队员们终于抵达了牛头山上拍摄昭化古镇的拍摄位置——拜水台,拜水台海拔一千多米。可惜,当天天公不作美,雾锁重山,从拜水台上俯瞰昭化古镇只看到雾霭重重,队员们只得无功而返。庆幸的是,在下山途中,从半山腰的位置看去,尚可见气势磅礴的白龙江,队员滕雪飞和王荣春赶紧拿出相机不顾被大雨淋湿的身体抓紧时间捕捉到了这一珍贵的画面。 牛头山腰俯瞰白龙江 9日,队员们一早便前往蜀道线上有名的“桔柏古渡”。新旧唐书所载唐玄宗幸蜀,“遇有双鱼负舟过津,议者以为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唐明皇还在渡口南岸罢兵三日摆宴,此地至今还叫“摆宴坝”。且因白龙江水白,嘉陵江水赤,初相汇合,还各自保持自己的流向和本色,“泾渭分明”,清浊不混,似如两龙翻滚。队员们冒着大雨,徒步从昭化古镇到达了“桔柏古渡”,但是因大雨使得嘉陵江水位暴涨,“桔柏古渡”已经完全被水所淹没,只剩一片汪洋,队员们只得立即回到古镇继续分头采访当地居民。我们采访了怡心园的主人林树云先生,林先生是古镇上有名的民间收藏家,他细致地向我们介绍了他所收藏的宝贝。同时还采访了古镇上的几大家族,透过几个家族的历史可以展现出昭化古镇近代的历史变迁。 9日下午,队员们收拾行李离开了昭化古镇。在昭化古镇的三天里,大雨始终没有停过,大多数队员因冒雨工作而感冒,但却一点都没有影响到工作。若是出门旅游,徜徉古镇时伴随着细雨微风,那实属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但是我们有繁重的任务需要完成,所以三天里都伴着大雨让我们的工作进行地有些艰难,而我们却在此过程中过得忙绿而充实! 7月9日——7月10日阆中老观古镇 7月9日下午,为抓紧时间和节约经费,实践队兵分两路,一路由历史文化学院董清平老师带队前往广元市元坝区政府获取相关资料;另一路由新闻传播学院张仕琼老师带队来到了阆中老观古镇。老观古镇位于阆中市城区东北45公里处,东通仪陇、巴中,南至阆中、南充,西接苍溪,北上旺苍、广元。老观镇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古镇面积平方公里,老观古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朝梁武帝天监八年(公元509年)在此设白马义阳郡,西魏时期改为白马郡并设奉国县,至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撤县,设县历时729年。其后,老观几经变动,终成今样。我们一行七人包括四名新闻传播学院同学以及领队张仕琼老师和两名历史文化学院同学于晚上八点半抵达老观古镇,此时,天空又下起了细雨,镇上没有路灯,所以我们抓紧时间在镇上找到了一家旅馆,但是镇上的住宿条件实在不容乐观,一走进这家旅馆就有股发霉的味道,而被子床单也有股潮湿的霉味,张老师为了节省经费还一直和老板讲价,队员们也都没有抱怨条件不好,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当天晚上初步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后,我们都不敢盖潮湿有霉味的被子,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和衣而睡。 7月10日一早天空终于放晴了。我们一行7名队员分成两组,一组由张老师带领前往老观镇政府搜集相关资料,另一组前往老观古镇街道进行拍照采访。古镇上的居民都很热情好客,他们热心地接受我们的采访,为我们讲述老观古镇的历史,诉说他们自己生活的故事。而老观政府也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不仅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还邀请我们观看了老观古镇的传统节目——灯戏。灯戏是川北地区人民日常生活点滴的文化升华。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国的灯戏在四川,四川的灯戏在川北,川北灯戏窝子在老观。”老观灯戏又叫“喜乐事”,最初盛行于农村,在旧时农村没有通电,晚上需要点灯唱戏,灯戏因此得名。它以搞笑取乐为主,每逢喜事、过年过节都会演出。临近午饭时间,老观镇党委办公室李主任邀请我们一起吃午饭。李主任在吃饭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老观古镇的历史、文化、风俗,使我们受益匪浅。饭后,李主任还带我们参观了老观古镇的古粮仓以及镇上的重要古建筑,并且与我们一道接受了老观电视台的采访,为我们的宣传工作给予了重大帮助。下午李主任为我们引荐了老观灯戏的第八代传人——侯万伯,我们也对他进行了采访,加深了对老观风俗文化的了解。 7月10日——7月15日阆中古城 下午6时,我们乘车前往阆中古镇与另一路队员们汇合。阆中市位于四川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号称“天下第一江山”。阆中古城位于阆中市城区南侧,是阆中的历史城区,也是四川省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而非古镇)。阆中古城原有面积平方千米,现划定的保护区面积平方千米,古城重点保护区面积平方千米。阆中古城是全国现今存留不多的传统城市风貌型历史文化名城,以山水城相依相融的城市格局,完全契合于“龙、砂、水、穴”这一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意象。晚上九时,我们在阆中市古城志愿者协会的热心帮助下前往白塔山拍摄阆中古城的夜景。在白塔山上俯瞰阆中古城别有一番趣味,不仅将整个古城尽收眼底,而且灯火璀璨中依稀可见这座千年古城的绰约风姿。 7月11日早晨,阆中又下起了绵绵细雨,队员们起了个大早,坐在客栈的院子里开会,安排布置当天的任务。考虑到阆中古城比之前去的两个地方都大,一组同学前往政府相关部门获取了阆中古城建城建制的珍贵史料,另一组同学前往各个街区和景点及主要民居进行前期踩点和初步了解,通过上午的摸底工作,我们大致知道了各个点的位置和大概情况,为接下来的工作展开奠定了基础。 下午,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我们将全体队员分为两组,由新闻传播学院的同学和历史文化学院的同学搭配,一边拍摄古城中的主要建筑一边做采访记录。两组队员冒着大雨先后走访了华光楼、中天楼、贡院、张飞庙、川北道署、学院行署、清真寺、火神楼、南门楼以及古城里的秦家大院、杜家大院等具有古典特色的民居建筑。当天晚上,我们还采访到了川北皮影的第七代传人王彪,川北皮影又叫王皮影,创于康熙年间。皮影流派中,他们是惟一以姓氏命名的。曾多次代表中国民间民俗文化参加国际艺术交流演出,荣获国际艺术金奖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奖。2008年,川北皮影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王彪本人也被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他的讲解,我们更加了解了川北王皮影的发展变化和阆中古城的文化风俗。 7月12日上午,我们继续深入阆中古城的大街小巷,深入观察它的街道格局、建筑特点、居民日常生活等,通过拍摄和采访记录,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到了阆中古城。下午,我们在阆中市古城志愿者协会的帮助下驱车前往天宫院和袁天罡墓,我们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下了唐代两位天文大家李淳风和袁天罡的卓著成就。 7月13日,我们一行7人前往锦屏山拍摄阆中古城全景,在攀登途中,一路沉醉于锦屏山的幽静自然,感受着它清新澄澈的气息。我们在锦屏山的处——八仙洞,拍摄到了阆中古城的全景,并在此过程中详细记录了锦屏山上各景点的史料信息,为全面了解阆中古城的历史打下基础。另一组队员则采访了阆中市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刘先澄老师,他对阆中古城街道名称的由来、收集、考证、整理做出了卓越贡献,刘老师向我们讲解了阆中古城多条街道的由来,还为我们提供他的研究资料。下午,队员们还采访了古城保护办公室主任柯敏老师,他向我们讲述了阆中古城的街区格局以及多个景点的保护与开发,队员们也从他的讲解中获取了详细的资料。 7月14日,队员们两两一组共分成了五组,分头前往古城中的主要街道,并采访了张飞牛肉、阆中蒸馍、保宁醋等销售阆中特产的店铺负责人,向他们了解这些特产的相关资料,而后又深入阆中古城中的小巷子,挖掘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关于古城的信息和小故事,以此更加透彻地了解到了阆中古城的方方面面。下午,我们接受了阆中电视台的采访,阆中电视台的记者跟随队员们深入古城的街区进行跟踪拍摄,记录下了队员们认真工作的场景,拍摄了队员们详细考察古城民风民俗的画面。新闻传播学院的安志婕同学代表全体队员向阆中电视台表达了此次前来阆中古城考察的主要目的和意义。采访结束后,由张仕琼老师带领六名队员先行回到了南充,剩下的包括董清平老师在内的五名队员继续留在阆中进行后续结尾工作。 7月15日下午,五名队员回到南充。当天晚上,全体队员开会布置16日到南充周子古镇的相关事宜,初步安排分配了第二天的行程和任务。 7月16日 南充周子古镇 7月16日早晨,队员们乘坐7时4分的早班火车从南充赶往蓬安县城。周子古镇地处嘉陵江中游,以上河街、下河街、盐店街(又称红军街)、顺河街四条古街为主,这里的古民居院落群保持着明清以来的原生状态,静静地矗立在嘉陵江边。站在古镇旁边的龙角山上俯瞰,古镇、古院、古树、嘉陵江水、嘉陵漫滩(东门河坝)以及绵延不断翠绿的群山尽收眼底,令人情思悠悠,被誉为“嘉陵第一桑梓”。 一组队员按计划立即前往县政府有关部门获取资料,另一组队员从蓬安县城乘坐公交车直达周子古镇。大约半小时后我们就抵达了周子古镇的入口,队员们下车后立即抓紧时间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此时,温度还较低,江面还有雾气未散去,负责摄影的队员拍摄到了烟波浩渺的嘉陵江面,使得远处的财神楼显得犹如蓬莱仙境。进入周子古镇后,队员一方面采访古镇上的居民,一方面用相机记录着周子古镇的街区以及建筑风貌。9时30分左右,蓬安电视台的记者在古镇的下河街拍摄了队员们采访、拍照时的场景,新闻传播学院的唐莹同学代表全体队员接受了蓬安电视台的采访,她向记者传达了我们此行周子古镇的主要目的和意义。采访结束后,全体队员继续深入古镇,拍摄了大量重要的图片信息,采访了古镇上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商铺,如“吴馓子”、“麻花西施”、“姚麻花”、“河舒豆腐”、“曹氏豆干”等,并详细询问了他们的产生、发展状况,还采访了世代居住在镇上的居民,从他们的口述中更加直观细致地了解到了周子古镇的发展变迁。 下午,我们一行12名队员又登上了龙角山,实地考察了画圣广场。而后我们沿山路而下,寻访了宋代学者周敦颐驻足讲学的地方。下午四点,天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我们乘船横渡嘉陵江,到古镇的对岸去寻访司马相如故里。但是几经辗转都未能找到司马相如的故居,询问当地百姓也无功而返,当地居民也并不清楚故居的具体位置。无奈,我们只得结束一天的行程赶往蓬安火车站,搭乘晚上七点半的火车回到了南充。 7月17日——7月21日南充西华师范大学 结束了在外的奔波劳累,实践队的十名队员聚集在文科楼历史文化学院623会议室开始整理此次社会实践深入实地调研的四个古镇的资料。队员们分工协作,互相帮助,人手一台电脑,每天工作九个多小时,争取尽快完成调查报告,向上级汇报我们此次暑期实践的成果。 后记: 树总是默默地生长,而后才让天空看到它高大的模样。我们一路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走过泥泞的小路,攀过陡峭的山路,似火的骄阳烤不化我们坚强的意志,倾盆的大雨淋不灭我们执着期望。在实践中,我们挥洒青春的汗水,抹去眼角的泪花;在实践中,我们学会独立自强,逐步褪去脸上的稚气;在工作中,我们学会宽容体谅,学会互相帮助。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这次机会能够深入社会,将自己的专业所学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积累了宝贵的实际操作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感谢带队的张仕琼老师以及董清平老师,谢谢你们细致入微的关心和指导,我们会将这十天的时光当做人生的宝贵财富,永远铭记于心。最后,我们更应该感谢自己,铭记这十天的珍贵时光,谢谢自己的坚持与努力! 篇二:2017高中生假期社会实践报告1000字 社会实践是高中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高中生自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对于我们在校高中生来说,能在暑假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给了我们一个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的机会。作为高二的学生,社会实践应该是一个真正能起到锻炼我们作用的一个好机会,能真正从中得到收益,而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为了完成任务而实践。我觉得我们在进行社会实践之前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应注重实践的过程,从过程中锻炼自己、提高能力。 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感受社会就业的现状,体验一下工作的乐趣,这学期的假期我根据时间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假期期间找了一份促销的工作,虽然仅有几天时间,但我觉得受益匪浅,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短短的工作让我体会到了就业的压力、自己能力的欠缺及社会的艰辛,同时让我感到工作的无比快乐,一种在学校自由天地无法体会到的残酷竞争的“愉悦”。 我没有去爸爸妈妈的单位,而是选择了一个我们平时接触很多的地方,我认为那会轻松很多。先来介绍一下我的工作环境——惠万家超市。它是一家大型的超市,主要服务于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它的营销部门被分为好几个部分:副食食品科、饮料酒水科、生鲜食品科、服饰杂货科、日常百货科、家用电器科等等。我的工作日程是这样安排的:每天上午8:00上班——晚上9:30下班,在岗时期要参与超市盘点和入库整顿。有空时帮理货员看看货架的排列是否整齐和清洁、货品的齐缺并且及时加货上架。在别人眼中,超市的兼职工作是相当轻松的,但他们又何尝知晓,超市的工作和他们说的却正好相反!每当超市大库来时,每个人都将变的更加忙碌,根本就没有休息的时间,哪怕是喝一口水„„在那工作的几天中,我就有那样的体会,从卸货到货物进仓往往要持续两个小时左右,“累”成了每个人的写照!但当我们把货物全部进仓后,也不可能有什么时间去休息,工作中一直都是站着或是在奔跑的途中,有时因为业务的不熟悉我常常受到区域负责人和主管的奚落。每到要进行盘点的时候,就是我变成“牛”的时候。所谓盘点就是在那天下班后,等到最后一位顾客跨出大门后,锁门——交代各自所要盘点的货架——开始一一对应的数量、金额和品目盘点——各单位例行工作总结小会——打扫卫生。 记得曾经有一个长辈就跟我说:不管做什么要多做事,少说话!话虽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就不简单了。要在众多同事、干部甚至于顾客眼里一开始就留下一个好的印像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我要在同类品牌的平等竞争下让销售量来说明我工作的努力,击败对手,这的确有难度。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天将台子摆出,开始招揽生意的那一刻我极度期待下班回家和难以面对大众的羞涩心情。喊话器毫不留情的将我是个生手的秘密公之于众,还有周围和我一样在做促销的那些老手们的好奇与嘲笑,好在超市的厂方专职促销员大姐很照顾我,她仔细地给我讲解了有关具体的事项和要注意的重点,比如说我决不能破坏超市的规矩。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自然,作为一个单位也有相应的规定了。我们超市制定了很多的规定,比如:不可以串岗、不可以闲谈等等。不管是谁,随喊随到。在超市做促销员,有时还是很忙的。特别是周末,很多的供货商都在周五送货以便应付周末的客流量,然后顺便结帐。有时候,一连几家供货商送货来,这时候就忙了,有很多货物卸在收货处。仅有几个人在收货处是忙不过来的。既要验货又要把货装走。于是,他们就需要人来帮忙了。我是刚来的,对仓库的布局不了解,好多次帮倒忙被领导骂。并且去了普通员工不该进去的机房重地被给予了严重警告。我要把各个柜台的货物分开,并分别送到各个货架附近,如果是一般的货物倒是没什么,但有时候有的商家送的是饮料、酱油、食用油之类的货物就很重了。超市进货都是几千箱饮料、几百箱酒的,每卸一次都特别累,但是谁叫我是新来的,虽然是女的也还是难逃新人受欺负的厄运,只有这样才能相安无事,大姐她当初也是这样过来的。 当然在没有货要上的时候一定要找点事情做。“上货”,说通俗点,就是“补货”。货架上的货物被顾客买走了,货架就空了,这不仅影响了排面还会影响销售,得从仓库把同样的产品拿来补到原来的位子上去。如果超市的顾客很多的话,不能只顾着补货,要看着点的。等到货架上的货物都补齐了,就站在排面前吸引顾客对你的产品产生兴趣,我拿着托盘拦住路过的客人让他们品尝,并且重复我已经重复了几百遍的解说台词。如果没有什么顾客,也没有货要补,那就抹货架。货架一段时间不抹后,就会有一些灰尘,顾客看到有灰尘的产品,感觉上就像这件产品时间长了、是旧的,自然就不会买了。这样不但给顾客留下了个坏印象,而且货物也就卖不出去了。其实,抹货架还有个好处:可以坐下来!这个很好,在超市是不可以坐下的,谁能连续站那么长时间啊?所以,在没有什么顾客而且没有货补时,可以抹货架。 要在超市这个鱼龙混杂的环境里顺利生存我还总结了一个经验:巴结上司拉拢同事,间歇施点小恩小惠。馋嘴的员工的谗言也特别多,所以当他们厚着脸皮向你讨食的时候,原则上你是不应该给他们偷吃的,因为如果偷吃的员工被抓负责该产品试吃的促销员将一起受罚。但是如果你要清高而坚持自己的原则而拒绝他们,接下来你的路程将很难走下去。当领导来视察或者是暗访的时候,有些话是不能说的而有些话是要放宽尺度去说,领导的脸皮三分薄,如果你把过低的销量告诉他,他面子挂不住,但是你若虚报的数量过多,等到月终审核的时候就有苦头吃了。 总的来说,在超市里打工是绝对有收获的。我进入了社会,提前了解了社会,对这个社会提前有了认识,我以后在社会上就能少走点弯路。和以往的实践不一样,这次的我真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当我认真工作起来就会很投入,但是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我就会手足无措,毕竟还是学校里养着的学生,做起事情来一点也不老道,这是我父母给我的评价,我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原来社会实践的作用就是让我提前知道自己的缺点,让我们在一次一次锻炼中学会客观地看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比天还要高,以免以后毕业了择业眼高手低,到头来一事无成。我想这一次的打工,会永远记在我的心里,毕竟那是我第一次感到:无论什么事都不能靠别人,只有靠自己!但是这一切首先,是要拥有知识、能力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是根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而没有决心,你的一切都是徒劳,都只是纸上谈兵。因此,我要更加努力,争取成为社会的栋梁。
毕业论文一般由:标题、目录、摘要、正文、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附件等几部分组成二、目录如果毕业论文的内容、页数较多,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应当使用目录或索引形式列出报告所分的主要章节和附录,并注明标题、有关章节号码及页码,一般来说,目录的篇幅不宜超过一页。三、摘要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简要说明论文目的。第二,简要介绍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第三,简要介绍研究的方法。介绍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人确信研究内容的可靠性,因此对所用方法要进行简短叙述,并说明选用方法的原因。例如,是采用调查法,或者进行实验等。第四,突出分析方法和结论。四、正文为毕业论文(设计)的主体。通常应包括引言(概述)、问题的提出、设计计算的主要方法、内容和方法、分析和讨论、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结论、感想和体会等。论文或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少于4~6千字,图、表及照片应位于报告的有关内容之中。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是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对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课题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应明确、精炼、完整及准确,认真阐述论文结论或设计在本领域中的意义。这部分包括对引言和正文部分所提出的主要内容的总结,提出如何利用已证明为有效的措施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可供选择的方案与建议。结论和建议与正文部分的论述要紧密对应,不可以提出无证据的结论,也不要没有结论性意见的论证。
毕业论文大纲如下: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特点和意义》。
一、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二、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三、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二、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受限原因分析。
第三章:《促进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意愿。
二、改进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全面有效发展。
三、开展各类物理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充分发挥教师发展规划的导向作用,指引教师专业发展。
五、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保障教师专业发展。
毕业论文提纲格式
一、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二、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三、摘要。摘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应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四、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五、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在校研究生创业团队专业定制论文服务见用户
能够区分层次清晰、计划周密的重点,有机统一整体观点的历史观点。根据各部分的要求,对资料进行整理、组织和利用,资料的选择,使其效果最大化。简单大纲和详细大纲。每篇论文都需要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是对论文水平的总结。它只是指出了论文的要点。不涉及论文的展开方式。不过这个大纲很简单,但是因为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形成的,所以作者的写作才能顺利进行。如果在写论文之前没有这样的准备,就很难边写边完成。详细的提纲是给出更详细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列表的起点。与简单提纲不同,详细提纲更注重展开论点。其他结构只需要一个完整的部分。然后论文写作过程才能顺利完成。按照提高的顺序来创作论文就行了,不用担心偏离主题。所以,一个详细的提纲对论文写作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