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论文百科 > 正文

人文关怀医学论文

2023-12-10 08:43: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医学人文关怀论文题目

护理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已经被多少学生写了一遍又一遍,所以现在很少有比较好的题目,如果你想写的话,可以从比较传统的题目中发表出自己新的见解,结合时代的新意,以及现代护理技术的新标准来入手

近些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趋势。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年来医学的人文性缺失。要改善这种对立的现状、缓和日趋激化的矛盾,需要多方的努力,其中就包括要重视医学的人文性与医生的人文精神。 医学的人文性 医学既具有自然科学性又兼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属性,这一点早已为人们所认同。细胞病理学的创始人魏尔啸早在1849年就提出了“医学本质上是社会科学”的论断。我国著名医学家黄家驷也曾经说过:“人的健康与疾病,不仅受物质环境的支配,而且还受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精神状态的影响。因此,医学又是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于光远先生也有过类似的表述:“对于临床,可否理解为世界上许许多多自然过程中的一个特殊自然过程,临床当然不是一个天然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社会的自然过程。就是说,这个过程离开了社会就会不存在,而且临床是有着两重意义的自然过程。它与开矿不同,开矿虽然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但矿体是自然的。对临床来说,疾病的发生一般都有其社会的原因,有社会性。医学的治疗行为,包括使用的方法、手段,也是有社会性的。所以,临床是两重的社会自然过程。因此,我认为医学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科学。” 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早已超出了自然科学的层面,由原来单纯从生物学角度转向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全面探询、认识病因。人的健康也不再是单纯的指躯体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如世界卫生组织所定义的那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也就是说,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原因,除了生物因素外。一般都与心理紧张、吸烟、环境污染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在西方,自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法以来,心理治疗在医疗实践中已相当普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心理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随着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人文性更加显著。医生在使用技术为患者治病疗疾时不能不考虑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医生对病人及医生自己的角色的情感认同也在深深地影响着诊断、手术和与病人交流的方式。西方著名医学史家西格利斯曾说过:“当我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的时候,我曾经不止一次地使医学听众感到震惊,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是要使人适应他的环境。”人们常常习惯地把医生看作是一个纯自然科学家,是因为我们对医学本质的认识的偏颇。意大利著名医学史家卡斯蒂格略尼曾说过:“无论科学性如何强的医生,如果没有艺术之光的启示,也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医生。” 通常,我们把医学简单地看作是纯自然科学,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医学和技术的界限区别开来,而且忽略了医学浓郁的人文性,特别是没有把人文精神纳入到医学范畴内,这是我们对医学认识偏颇的根本。儒家文化在过去的二千多年里一直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医学也不例外。把属于自然科学的医学与属于社会科学的儒学说成是同根的,恰好说明了医学科学的两重性。正如中华民族对医学所形成的共识――“医乃仁术”。尽管当代医学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然而在医学实践中若撇开社会、道德、文化等因素,仅仅依靠单纯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应该从文化人手来探讨医学的实践问题,因为医生的解释和活动及病人的解释和活动都具有文化的特征。 医生的人文精神 以人为中心是医学人文性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医学实践中的主体――人的作用,可以防止技术的无限制扩张。在医学实践中提倡“以人为本,以技术为辅”的理念是医学本质的必然要求。现代医学设备为维护公众的健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现代医学以计算机和数字通讯为手段,从定性走向了定量,已失去了它应有的激情和人性。医生可以在千里之外进行治疗,病人的病情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被传送到千里之外的某家医院或治疗中心。在整个过程中,医患之间根本没有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病人和医生之间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信息联系。在这种医学活动中,医生从某种程度上已被当作机器设备的附属物,让失去人性的技术束缚了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同情心。不可否认,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仪器设备的装备水平已成为提高医院知名度和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仪器不是医学的决定因素,医学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仪器只能提供现象,本质的东西还要人来把握。医生是医学活动的主体,其发展及其价值的实现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忽略了对医生的发展的关注、支持和激励,医学就有可能背离它的要义――真、善、美,就有可能变成失去人性的医学。在医院管理或医疗活动中,如果忽视了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与医生人文精神的重塑,就必然会出现问题。当前,我国各级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与以前相比,确实进步显著,但患者对医疗服务态度仍不甚满意。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这与当前医生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有着密切关联。技术不能代表一切,掌握高技术的医疗工作者并不一定是患者心目中称职的或优秀的医生。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大凡思想圣洁、德高望重之医家,无不具有丰厚的医学人文修养。医生的人文修养决定其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医生的价值观、职业道德时刻会受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往往善于选择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因而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比较方面更具鉴别力。对医院中的某些不良行为,只有把它放到灿烂的人文背景下去比较,才会真正感受到它的污秽和卑劣,从而促成医务工作者价值观念的矫正和自律意识的增强。 培养医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要培养医生的医德。技术不等于文化,掌握高技术的人不一定人文修养就高。提高医生对医学人文性的认识,可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力,使职业道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职业道德教育,固然离不开理想信念教育,但同样需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浇灌。只有把思想教育的引导和文化情感激发切实地结合起来,才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医生的人文修养,这是塑造优秀医生的有效途径。 其次。医生要不断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医生除了具备牢固的专业知识、不断学习和掌握本学科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外,还必须涉猎诸如文学、艺术、伦理、法律、心理、社会、哲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文学可以弥补医生人生经历之不足,增加对人与社会的体察;艺术可以激发医生的想象。使其产生心境的和谐、接受美的熏陶;伦理和法律为医生划出各种关系、语言和行为的界定;心理抚慰和社会关怀不仅是出于对病人生命的珍重,也是出于病人人格和尊严的尊重;哲学为医生分析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法;历史特别是医学史,可以让医生会从中领略到诸如《革命医生》中的山姆维斯的敏锐、勇气及无私的奉献精神。 第三,医生在医疗实践中要自觉养成人文关怀的习惯。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应尊重患者的人格,使用得体的称谓,注重医患之间的顺畅沟通与交流,关心患者的疾苦,并适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帮助患者克服自卑、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始终遵循知情同意原则,这些都体现了医生高尚的人文修养。 强调医学的人文性及医生的人文精神,并不是否认医学的科学性。医学是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一体的学科或社会事业。在医学实践中,医生既要坚持科学精神,又要弘扬人文精神。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整个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和快速转型的时期。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换以及个人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有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值;另一方面,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服务作为一种竞争手段所获得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些情况,都在不断促使我们改变护理观念,探索新的护理方法,去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为我们所在的医院提供更大的竞争优势。那么,作为中山医院,这个全国知名三甲医院的护理人员,我们应该怎样与时俱进,如何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去呢? 事实上,在当今时代,共建和谐社会理念,人性化服务的倡导早已经深入人心。人文关怀已成为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思想,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当中,自然也包括医疗服务行业。相对而言,医疗是最富有人性色彩的服务。病人来医院就医,正处于生命中脆弱的时刻。此时此刻,病人最渴求的就是人性的温暖,而最能赢得病人心的就是人文关怀。 关怀照顾是护理专业的核心和精髓。美国学者Leininger博士就认为没有关怀就没有护理,护理的本质就是关怀。而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要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作为人文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也就是护理人文关怀,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以人道主义精神对患者的生命健康的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与照顾。它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不管服务对象来自哪个社会阶层,有何种背景,都应该尊重每一个患者,善待每一个生命;要关注患者,关心患者,重视患者的个性,满足患者合理的需求,尊重患者的隐私;说到底,就是一句话------“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2010年1月,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目标,充实护理服务内容,真正落实护理服务内涵,最终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服务标准。在我看来,优质护理服务更强调要将“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为患者提供真正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参加优质护理活动至今,从最初的迷惘、困惑,到后来的理解、包容,再到最后的清晰和坚定,心路历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反思,我想趁今天这个机会与大家分享。 1 强化职业素质 加强自身人文修养: 职业素质是决定人性化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南丁格尔说过:“护士起其实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这不仅是对我们职业形象的赞美,同时也是对我们职业素质的要求。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除了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外,还要加强我们自身的人文修养,将端庄的仪表,美好的语言,得体的行为,精湛的技术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让患者感受到来自于护理人员的真诚和关爱。 对刚新入院的患者,护士端庄温和的形象,带着微笑的问候,能缓解患者刚到陌生环境的紧张情绪;使用患者乐于接受的称呼,能拉近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消除陌生感;早晨交接班时,一声亲切的问候,能让患者感到温暖;护理过程中尽量使用体贴关心的语气,能使患者对护士和护理工作产生认同感;对手术或疼痛的患者,亲切真挚的安慰能减轻患者的苦痛;对患者的提问耐心倾听,用合理的解释能获得患者的理解;对情绪低落的患者,用适当的疏导和鼓励,能激发患者与疾病斗争的勇气和信心……仔细想来,这一幕幕情景,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旁,它使得护患关系和谐融洽,人性的光芒在其中熠熠生辉。2 落实基础护理 丰富护理服务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当患者由于疾病的关系生活无法自理时,就产生了护理这一行为。因此,护理本身起源于生活照顾,生活护理是患者最需要关怀照顾的重要内容,而基础临床护理的工作中包含了大量生活护理的内容,可见基础护理是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护理项目之一。尽管如此,当第一次从护士长那里了解到“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对患者的生活护理提出的新要求时,我的心里其实是有一些不理解,甚至还有一丝抵触情绪。“为什么护士的学历越来越高,却要做技术含量这么低的工作”,“每天够忙的了,还要承担这么大工作量的生活护理,不是要乱套了”,“还要帮患者洗头,洗脚,不是吧?”……可慢慢地,一方面在老师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另一方面临床实践的积累,我终于体会到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在实施基础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能够通过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患者开展有效的护理工作,还能够仔细地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便于医生及时处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基础护理,可以使患者切实感受到来自于护理人员的关爱,拉近与患者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护患之间的良好沟通和理解。而事实上,在临床工作中,尽管有少量家属对此不理解,甚至不屑一顾,但更多的,是得到了来自于患者和家属的肯定和赞扬,我们的工作成绩得到了认可,也进一步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不同的患者,其各自的性别年龄、性格特征、文化程度、政治背景、经济条件、社会经历、疾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都不一样,对护理的需求、期望和感受也各不相同。在为患者实施基础和专科护理的同时,了解患者需求,尊重他们的意愿,提供个性化服务,给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和疾病预防、饮食调控、康复锻炼等方面的指导,这也是人文关怀在护理服务中的一个表现。我体会,这不仅要求我们要有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相关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缺一不可。 3 注重服务细节 营造人文关怀氛围: 走进我所在的妇产科5病房,病区环境干净、舒适、安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蓝色的分级护理公示牌和经过姐妹们精心布置的健康教育栏。转过弯,洁白的走廊一眼就能望到头。走廊的画?柔和的灯光下,透出几分家的温暖。走进病房,墙上写着责任护士的名字。这里,只是中山医院众多病房中普通的一个,却处处体现着一切为了病人的人文服务理念,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给患者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医疗环境。但相对于设施条件来说,创建温馨和热情的服务环境,则显得更为重要。如果缺乏人文关怀的氛围,再优越的医疗条件也会黯然失色。设想这么一个场景,在你繁忙的工作时刻,一位患者焦急等待着你,请你帮忙做一件在你看来并不是很急切的事。相对来说,你手中的工作更为重要紧急。也许你会不予理会,对方催得急了,会说一句:“急什么,没看到我正在忙吗?”但也许你会用商量和温和的语气说一声:“请你等一下,我处理完后马上为你做,你看行吗?”正可谓“一言天堂,一语地狱”啊。 要营造人文关怀良好的氛围,就应秉承“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在什么时候,护士都应尊重患者,关爱生命”,这一全世界护理界固有的理念,并落实到每一个护理行为的细节中去。在不经意之间,在细微之处,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对他或她的关心和照顾。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下搀扶,都将会成为护患真心相待的开始。在英文中有一个使用率颇高的成语:魔鬼在细节中。意思就是说,细节决定成败。我想说的是:天使也在细节中。护理中的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一个“爱”字上,关爱患者,又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正是护理工作的真实写照。 4 尊重患者隐私 提高护患沟通技巧: 护患沟通是人文关怀在临床护理中的具体应用。有效地护患沟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工作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化解医疗纠纷。事实上,据调查发现,约有80%的护患纠纷和投诉都是护患沟通不良引起。 我们的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但具有身体上的疾病,心理上处于一个焦虑、紧张、恐惧、需要被关心、被同情、被支持的复杂心理状态,更需要被理解和尊重。因此,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是护士和患者达到有效沟通的前提条件。我觉得,要进行良好的护患沟通,学会换位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把自己想做是病人或者病人家属,来揣摩、感受他们的心理,才能够真正体谅患者的痛苦,理解他们的行为。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患者不配合我们的工作,诸多挑剔责难的。说实在的,护士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遇到这种患者,不免心情郁闷,甚至气愤异常。但事后静下心来想想,换位思考一下,就能深深体会到患者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原因,能够指导我们更好地做好护患沟通,取得患者的谅解和合作。除此之外,在沟通过程中,更要注重护患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沟通过程中要展示自信,目光专注,语言清晰明确,获得患者的信赖;营造轻松和谐自然地气氛,便于沟通;耐心倾听,成为患者忠实的听众,同时对患者有所反馈;选择合适用语,引导患者;恰当运用非语言的沟通技巧…… 没有关怀,就没有护理。护理因为融入了人文关怀,其内涵才丰富和深刻,而护理工作因融入了人文关怀才显得伟大和高尚,并被人们所称颂。去试着关心了解每一个患者,我相信我们的护理工作会更加复杂,工作量也回更大,我们可能会更累,但是患者满意了,不再抱怨了,我们会得到更多的理解、赞扬和尊重。我相信大家还是愿意这样“痛并快乐着”。 最后我想以冰心老人的话与大家共勉: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着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护理的话一般来说就是护理一些。特殊的疾病呀,或者是护理老人。或者是护理宝宝,可能论文题目会比较好,写一点吧。

人文关怀议论文

医学生,具有高超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治病救人的前提,首先要有较高的医德,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人文素养。古训“病家求医,寄以生死”。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要做治病救人的工作,肩负千钧,事关生死,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这种医学专业素质简单的概括就是——仁心妙术,缺一不可。“仁心”并不仅仅表达一个医德的含义,“妙术”也不单单指医学上的知识与技能。他们是彼此渗透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也即,在正确的思想导向下,以良好的人文素养渗透于过硬的专业技术中,以使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研究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医学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科学,它的工作和研究的对象是人和人群。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不仅具有生物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我们若以简单机械的技术主义对待我们的病人即违背了事物运行的规律,这不符合医学工作的性质。早在上个世纪就有人提出医学模式需要转变,即由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已明显限制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成为当代医疗事业发展的瓶颈。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经济、文化方面的人文知识,都成为新医学模式对我们医学工作者提出的更高层次的素质要求。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zbg 提取码: 8j39

关怀,怎么会是美丽的呢?美丽的关怀是谁给你的?但这件事,发生在了我身上。 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天灰蒙蒙的,没有一丝暖意,让我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天,下起了小雨,坐在汽车上的我望着窗外无言。 雨越下越大,风也刮了起来,窗外的树枝到处摇晃着。忽然,一根树枝朝我这边打来“哐——”,玻璃被震得咳嗽起来,这真让人胆寒呀!“吱——”车门开了。一位身穿黑皮衣的阿姨上了车,走到我座位旁,坐下了。我毫不理睬,仍盯着窗外。天公不作美,雨越下越猛,风越刮越狂,街上半天也不见一个人影儿。我的心猛然一征:啊,怎么办?我没带雨伞,真糟!我一边嘀咕一边后悔地回忆着早上妈妈叫我带伞,我却固执地说不用了。我的眼睛没有离开窗外,但是,泪水却打着旋儿,模糊了双眼……身旁阿姨的手机响了,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主意:向阿姨借手机。可是,谁会借给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呢?我的心就这样矛盾着,眼睛一直盯着阿姨的手机。可能是阿姨发现了我的窘态,咳了几声,满怀关切地问我:“小妹妹,怎么呢?”她的声音柔和而悦耳,说话时笑眯眯的,两条柳叶眉弯成了月儿。她的话就好比是雪中送炭一般。我将自己没带伞的事给她说了一遍,并恳求她借我用手机。阿姨想也没想,就将手机递给了我,。于是我道了声谢谢,便给妈妈打电话。我下了车,远远地看见了妈妈,我飞奔到妈妈的怀里,心中十分快乐。美丽的阿姨有一颗美丽的心,一位有一颗美好心灵的阿姨,给了我美丽的关怀。

浅谈人文关怀论文

我国新闻传播缺失人文关怀  摘要:中国媒体正处于行政垄断与资本拉拢强弱转换的时代。一方面,行政垄断着媒体的运作;另一方面,广告商制约着媒体  现实表明我国当代传媒对受众的确有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但客观地讲,传媒对受众现有的人文关怀与受众所需的人文关怀相比是相当微薄的,尽管它已经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关心大众的生存状态。不可否认当代传播中对人文关怀的表达可以说既不充分又不深刻。主要原因在于传媒自我定位存在一个悖论,在理论上自知是大众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但在实践上却徘徊于颐指气使的钦差大臣和亦步亦趋、满脸堆笑的服务生之间,实际上这个悖论产生的根源是传媒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思考,由此造成新闻理念的偏颇和肤浅。然而只有当传媒以真正的人文关怀即科学而理性的人文关怀为复归和基点时,才会正确地自我定位,才会具有最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也才能最成功地完成引导和监督的责任。  我国传媒在注入人文关怀、“突现人”的过程中走向了极端,在市场利益的趋势下,在传播中大量运用视觉新闻,极尽渲染之能事,强烈刺激人的感官,这种“不得不为了金钱而进行的精神活动,会使人感受到对完整的人的本质的否定。”这种传播是将受众仅仅看作自然的人、本能的人,对大众缺乏情感的疏导和理性的提升,显然这是对人的简单理解,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是有悖于人文关怀的原则的。从这个角度讲,当代传播对作为受众的“人”缺乏深刻的哲学把握。马克思曾就人的概念论述过:“‘人’?如果这里指的是‘一般的人’这个范畴,那么他根本没有‘任何’需要;如果指的是孤立的站在自然面前的人,那么他应该被看作是一种非群居的动物;如果这是一个生活在不论那种社会形式中的人,……那么出发点是,应该具有社会人的一定性质,即它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一定性质,因为在这里,生产,即他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已经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性质。”简言之,人的本质规定性包括自然性和社会性,有自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更重要的在于其社会性,作为社会活生生的人,必然会有理性和情感的矛盾,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的矛盾,个人与其他社会人及与周围环境的矛盾,他们是种种矛盾的统一体。因此当代传媒要全面的看待人,要从人的本质规定性出发,实现对人的理智和情感、理性和非理性的全面尊重,真实客观地把外部世界呈现给受众,倡导回归人类真善美,树立起健康积极的社会观念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互助。  当前媒体在对人的关怀中做得更多的是同情人、关爱人,但往往在这种所谓善意的关怀中随意侵犯他人隐私,忽视新闻人物和受众心理,对受众造成实质上的伤害。这种高高在上的同情和隔靴搔痒的关爱,让人感到更深的冷漠,与真正的人文关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真正的人文关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爱和善意的表达,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空洞的泛爱精神,不仅仅是眼泪和同情,它所揭示的是平凡的人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所弘扬的是蕴于其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这些美德,而这正是人文关怀所坚守的人本身的真、善、美,这样一些道德价值的存在正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之必要。  有一种叫作“新闻本位”的新闻观。执行这种观念的人,把事实、传播者、接受者、传播通道、新闻信息等看成新闻传播中的各个环节,而以新闻信息为本体。于是,新闻传播者在选择新闻的时候只是以事件是否具有所谓的“新闻价值”,即是否具有非常性和猎奇性、能否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否引起轰动效应作为标准,甚至一味地迎合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最终导致媒体品味的下降,也不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诚然,新闻追求新奇,渴望引起轰动本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在这种新闻理念的指导下,新闻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往往被忽略了,人们的眼睛只盯着事态的发展而无视扮演主体角色的人的感受。阅读(收看、收听)新闻的人们也只是一群充满好奇心的旁观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工作者信奉一条原则: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夸张的说法无外乎是想强调新闻事件的新奇性。据说真有国外媒体曾报道过人咬狗的事件,且不说这个消息是真是假,单从事件本身来看,这则报道对当事人来说有何意义呢,难道从中他(她)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而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吗?相反,也许当事人从此会被别人当成疯子来对待!另外,这对广大的受众来说又有何意义呢?!难道他们因为获得了奇闻怪谈而感到真正的欢乐?或从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或真谛?多半的可能性是长此以往受众的欣赏趣味会下降许多。  我国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 人文关怀的泛化和简化。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文化界、思想界开展人文精神大讨论以来,“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文关怀”这些术语纷纷涌现,从社会精英阶层“下凡”到人间,几乎妇孺皆知。新世纪伊始,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后,“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泛滥开来,形成了“言必称关怀”的奇怪局面。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被严重地泛化了。例如,对有些属于权力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也大加颂扬,便是人文关怀泛化的一种表现。据《北京晨报》2005年1月6日报道,日前,河南省许昌市国税局原局长姜国仕被法院以受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2年,姜国仕当庭对检察院表示感谢,因为在查案中,许昌市检察院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和司法诚信。那么检察院是怎么做到“人文关怀”的呢?报道说,“在查案中,考虑到姜国仕年纪较大,有关节炎和高血压,检察院专门为他安排了一间较好的号房;天气凉了,检察官及时给姜国仕送去被褥、衣服。在搜查姜国仕家时,检察官严格区分合法财产和赃款赃物”。一位叫“气横西北谁人剑”的网民疑惑不解,在论坛上问道:“难道这不是检察院应该做的吗?如果不讲‘人文关怀’,在工作中就应当让一个上年纪的嫌疑人(不管他是贪污还是伤人)住‘较坏的’号房?就应该让他在天凉时无衣无被吗?就不去严格区分合法财产和赃款赃物?如果把这样的工作也叫做‘人文关怀’的话,那么公安局不打骂嫌疑人、监狱不虐待犯人、乡干部征税不抓人,不也可以叫作‘人文关怀’吗?自从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后,‘人文关怀’就迅速成为一个流行词。以前,每听到这个词,总让人感到一些温暖,可是现在随着它的被滥用,我们只感到乏味。”(新华网2005年1月6日)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已经习惯于没有关怀的生存环境了,现在有人“大发慈悲”施舍了一点“关怀”,我们反而受宠若惊,感叹社会确实进步了。若仅仅是普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倒也情有可缘,而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媒体却也在歌颂这些“宝贵的人文关怀精神”,难免让人觉得悲哀。  (二) 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歧视  中国媒体正处于行政垄断与资本拉拢强弱转换的时代。一方面,行政垄断着媒体的运作;另一方面,广告商制约着媒体。这样一来,很大一部分消费不起,或者消费能力严重不足的弱势群体便被媒体遗忘了。这种情况首先表现在媒体留给社会弱势版面和频道太少,报道力度偏小。比如,对进城农民工的报道就很少,我们只能看到零星的、琐碎的报道,而且大部分报道范围也只停留在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对农民工整体生存情况没有作全面深入的调查,报道的层面很浅。对下岗职工和新失业群体也是如此。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很多(应该说是大部分)记者报道政府关怀困难群众的时候往往是跟在各级领导人送温暖的队伍后面,报道的重点不是弱势群体的困难,而是领导的关怀,处处突出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的形象,弱势群体的困难只是突出这一形象的辅助物。这种摆拍的矫揉造作的镜头、照片我们看见的还少吗?这是真正的关怀吗?我们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可见,我们媒体还没有真正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放在重要的地位,这很显然是违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神圣职责的。  另外,近年来媒体对社会黑暗面的报道很青睐,纷纷采取暗访、卧底的方式对社会底层的黑暗面大加揭露,执法队伍到哪儿我们的新闻记者就跟到哪儿。关于黑心棉、黑香肠、地下性工作者的报道层出不穷,甚至对乞丐、流浪人员有损城市形象也大张旗鼓地进行报道,而没有深入探寻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现象,难道仅仅是因为弱势群体贪财、无耻、没教养吗?最后,新闻报道的内容本身往往也漠视弱势群体。南京一家电视台的社会新闻栏目《服务到家》曾报道过一位农村老大爷身患怪病,需要不停地走,否则一停下来就会呼吸加重,甚至晕倒,连打吊针吃饭都要在行走中由家人帮忙才能完成。多方求医也无法治愈。节目报道这则新闻的时候不是从为这位老人想方设法治病的角度展开,而是以猎奇的眼光、调侃的语气报道新闻,新闻中所使用的背景音乐竟然是一首摇滚歌曲,并且将病人边行走边吃饭的镜头用快放式播放,似乎是记者编导们觉得那种样子很滑稽好笑。这真让人哭笑不得。再请看另外一家地方电视台的一则名为《市区开展清除整治算命、测字人员行动》的新闻:警车开到一栋大楼前停下,执法人员下车,走到楼前的一个算命摊,拉起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头吓得瘫坐在地上,苦苦哀求,而执法人员“义无反顾”地架起老头拖向十几米外的警车。其他执法者当场没收算命、测字工具,并焚毁。而这个身体瘦弱的老头嘴里一直在哀求:“我改,我改,放过我。”从这则电视新闻来看,很明显,电视台是站在执法人员一边的,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迷信活动,这当然有道理。但是,我们的记者有没有想过,老者那么大的年龄为什么不在家安享天伦之乐,却做出这等有伤风化的事情;老者的工具被焚烧后,他该如何生活下去;除这个老者外,其他从事迷信活动的人的情况又怎样;为什么现在文明社会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愚昧迷信活动。问题太多了,可有几家媒体认真思考过了?!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没有就此深入采访调查下去,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人太普通了,没有新闻“价值”。而这样的想法本身不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歧视吗?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社会往往过多地强调个人服从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而无视个体生存发展的合法权利。  (三) 对隐私报道不慎重  通常情况下,隐私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1我国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主要涉及公众人物和未成年的隐私。前者,比如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刚曾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破口大骂某娱乐媒体,原因是这家媒体公开刊登他家详细地址,以致他家屡遭陌生人上门骚扰,干扰了其正常生活。冯氏声称要诉诸法律手段加以解决。这是媒体侵犯“名人”隐私的典型事例。更严重的,有些媒体对去世的公众人物也不放过,对他们的死以及生前的情况捕风捉影、妄加猜测,不顾死者家属的痛苦,对其生前的私密信息恶意挖掘、大肆炒作。对歌星高枫之死的报道就是典型一例。这不仅是对死者及其亲人的不尊重,从根本上说也反映了社会对人的不尊重。  另外,媒体对未成年的隐私保护也做得不够。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正确的做法是未经当事人同意,新闻不得披露当事人的姓名、出生地、家庭住址以及一切可能推算出其真实身份的信息。还要注意不得暗含受指控的人与少年儿童本人关系的内容。例如,2003年1月20号,某报以《14岁少女身染五种性病》为题,报道一名尚未满14岁的女孩外出打工误入淫窟而身染五种性病的事件。报道中虽然使用化名,对图片也做了相应处理,但不经意间流露了一些相关信息,如事件发生地点、时间等,同样能让某些“有心人”比较容易地推断出当事人的真实身份。未成年人是弱势群体,他们无力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伤害。我们的媒体一定更要慎之又慎,不能对他们造成再次伤害。2其实尊重公民的隐私权是新闻媒体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当,那就更不要奢谈什么人文关怀了。  (四) 灾难报道缺乏人性化关怀  当前我国媒体对突发重大事件报道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隐情不报,认为灾难性事件容易给受众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害,报道会造成社会恐慌,等事件过去以后再报或者干脆不报。二是报道不及时、不充分,对一些重大事件迟报、缓报、简报,难以满足受众对事态发展的关切。媒体往往把灾情简单地表现为伤亡人数、财产损失、经济损失这些没有生命力的数字,这说明缺乏对生命的真正敬畏。三是过于注重从政府立场说话,灾难发生后不是把镜头对准正在忍受苦难的群众,而是大力渲染党和政府怎样关心受灾群众,社会各方怎样慷慨解囊,高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赞歌,把灾难的起因、发展、损失、灾情严重程度、灾民的情况却放到了次要的位置。四是采访报道方式不当,不顾受灾群众的感受,缺少对人的精神和感情的关怀。例如,“5、7”空难第一个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情景被拍摄下来,被很多媒体所采用。照片显示,当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时候,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虽然记录的是实情,但是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有没有想到遇难者亲人看到欢呼的场面后会怎么想。还有的记者采访遇难人家属的时候,伸过话筒就问:谈谈您失去亲人的心情好吗?  灾难新闻报道出现人文关怀缺失与错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的,也有现实利益的驱策,也有传统传播理念对人文关怀的漠视,还有缺乏理性约束,有的是技术上的失误,但归根到底还是传播者人文精神的缺失。比如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问题,看起来似乎和人文精神无关,但是知情权是当代信息社会中的人的基本权力之一,因为信息是最重要资源,如果受众不能及时充分地获知应该获知的、与自身、他人、社会有关的重要信息,实在是媒体的重大失职。不夸张地说,满足受众知情权是新闻媒体首要的、最大的人文关怀。做不到这一点,其他再多的关怀都是多余。  (五) 对女性的不尊重  关于女性的新闻报道问题更多也更突出。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女性的报道数量很少,说明对女性的关怀不够重视。《人民日报》2000年3月要闻版涉及女性的报道仅占5%,而涉及女性问题的就更少。其次,对女性的形象定位有歧视。据2002年12月28日金羊网报道:华坤女性调查中心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有八成被调查女性认为“对女性的宣传报道娱乐性、生活性居多,而事业性少”,“女性处于弱者地位的题材多,强者形象少”,“有关妇女的新闻报道很难摆在国内重大媒体的显要位置”,而且“女性作为配角的题材多,作为主角的题材少”。第三,宣扬落后的贞操观。贞操观是男权社会所产生的帮助男性从肉体到灵魂上占有女性的精神枷锁。如今,这种落后的封建的贞操观仍然有市场。1997年,四川姑娘唐胜利因为不愿做三陪小姐而跳楼受伤致残。媒体抓住这个事件争相报道。但是有些文章不是强调她维护人权与尊严的可贵精神,而是她“宁死不做三陪女的刚烈行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说什么她“用献血维护自己的清白”。这些错误的思想导向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一时间,各地不断出现类似“唐胜利”的事件,很多妙龄少女落下残疾。媒体的责任太大了。第四,存在污辱女性的报道。其中最典型的言论莫过于什么“女祸论”。这原本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把朝廷腐败、民风败坏的责任推卸到女性头上的反动历史观。然而这种愚昧可笑的观念在如今的新闻报道中仍然存在,着实可悲。比如,很多媒体把政府官员腐败的原因归结到官员家属身上,报道为党组织一把手的妻子办学习班以培养“廉内助”的新闻。《大河报》还用了一个言词粗俗的标题:好女人是所学校,好干部老婆熏陶。甚至有的女性刊物都说:“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如何、廉政形象好不好,与其配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如果枕头风常吹,领导干部势必先替个人或小家庭打算,假公济私,甚至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多么荒唐的言论!3新闻媒体一般主要以事件本身是否具有传统的新闻价值来选择所要报道的新闻,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人反而被放到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地位。很显然,这违背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也不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总之,新闻不能只见事不见人。  注释:  1张宝新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北京 群众出版社 1997  2张菊样 :《传媒应重视人文关怀——对当前某些新闻报道的反思》,《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马守敏 :《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新闻记者》2000年 第6期

1 进行人文关怀,树立“人的健康护理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自己对人文关怀的思想认识。2 社区护士应具备高度的怜悯之心,要充满着热情和关爱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3 坚持以“社区患者及健康人群为根本”的理念。4 加强学习,提高护士整体素质1社区护理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业务理论知识,不但要学习医学知识,还要对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2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学会换位思考,真正体会到病人的疾苦。3受岗敬业,激发热情,树立形象。4提高语言文字修养。5提高人际关系修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群体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完成工作目标。5 构建温暖的亲情环境。

人文关怀护理论文

1 进行人文关怀,树立“人的健康护理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自己对人文关怀的思想认识。2 社区护士应具备高度的怜悯之心,要充满着热情和关爱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3 坚持以“社区患者及健康人群为根本”的理念。4 加强学习,提高护士整体素质1社区护理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业务理论知识,不但要学习医学知识,还要对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2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学会换位思考,真正体会到病人的疾苦。3受岗敬业,激发热情,树立形象。4提高语言文字修养。5提高人际关系修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群体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完成工作目标。5 构建温暖的亲情环境。

1 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在护理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是护理队伍稳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升医院的竞争力的需要。临床护理工作是一特殊的服务行业,服务的群体是病人,对专业技术的要求高而精确,责任重大,又由于护理队伍中女性占绝大多数,她们在医院承担着患者的护理者、保护者、照顾者等角色,在家庭中又扮演着妻子、母亲、女儿、儿媳的角色,长期繁重的工作,重复性的夜班,多角色的频繁转换,使护士身心疲惫,产生畏难情绪,有的甚至厌恶这份工作,希望脱离护理岗位,近年来,医院护士流失率逐年增加。护士离职行为直接导致护理质量下降和人力成本增加,严重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发展。实施人性化的护理管理,用人文关怀的理念为护士创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及时地进行情感传递,适当解决各种困难,保证护理人员安心工作。提高主人翁的责任感,充分调动积极性,以最大的热情去为患者进行更加完善的优质护理服务。  2 如何在护理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在护理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工作方面  1 合理排班 排班是合理安排护士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表,护士长不能把排班当作行使权力的手段。(1)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兼顾护士的情感,在满足工作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护士的需求,建立“护士排班需求本”,护士可提前将自己所需的休息日情况提前告知,节假日护士长要亲自当班,尽量满足护士的休假的需求,利用节假日与家人团聚,调整心情;(2)根据每位护士能力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与分管的任务,这样护士就不会认为护士长排班带有私人情感,厚此薄彼;(3)排班时要考虑人员的合理搭配:在前后夜班、日班及中班的人员搭配上,将动作快慢不同、年资、能力不同的护士互相搭配,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做好传、帮、带工作。  2 学习培训 护士不仅是健康照顾者,也是教育者、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活动,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能胜任诊断和处理健康问题的能力。现实中她们还有晋升职称时要面临学历提升、撰写论文、课题等要求,护士长带领科室人员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发现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研活动。不但自己积极撰写论文,还带动大家、指导大家拿起笔,动手参与论文写作,集体感受科研的乐趣。并因人制宜给予个性化的培训指导,争取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可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护士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极大地调动护士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创造性。   3 业务支撑 新时期的护士长其角色定位不仅仅局限于护理管理,还应该精通本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新进展,成为学科带头人。在管理决策、专业知识、护理操作技能方面有能让护士佩服的地方,护士碰到到疑难问题,找到护士长要能有办法予以解决,尤其是护士长授权给某为护士分管某项工作时,更应给予其一些业务上的的指导、心理上的支撑,否则,护士会对护士长产生无能之感。一个靠权力支撑的护士长所带的护士团队也是不稳定的。   4 绩效分配 绩效分配是激励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经济杠杆,如不能做到合理分配会严重打击护士的积极性,因此要建立能体现多劳多得,体现知识服务的价值,体现各班次各岗位的辛苦程度等原则的绩效分配方案。绩效分配方案的建立,要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充分听取护理人员意见,取得支持与合作。合理公正的绩效分配,可以调动各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2 生活方面  1 关爱 护士是一个多元化的角色,每个角色都赋予她特定的责任与义务。所以要关心理解她们的生活和困难,解除后顾之忧,使她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生病时送上真诚的问候;生日时送上一张贺卡;取得成绩时给予祝贺、称赞、肯定;过节时发条祝福的短信;科室准备冰箱、微波炉方便大家热饭,从细微处让护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还有现在的年轻护士多,护士长也要适时的多关心,并创造一些交友的机会,做护士工作上的领导,生活中的朋友、姐妹,让护士有归宿感,增强团队凝聚力。  2 减压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也经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护士长不仅要肯定压力、理解压力,还要帮助缓解压力,当她们遇到委屈、烦恼而出现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时应善于诱导她们发泄,让她们说出内心感受,减轻心理负担。工作之余可以组织集体外出郊游、聚餐、唱歌及其它娱乐活动,大家在接受关爱的同时身心放松,既增加了团队的凝聚力,又使得护士之间关系更加和谐。让护士轻装上阵,提高工作效率。  3 护理管理者的领导艺术方面  护士长作为基层管理者,要带好一批人,单靠行使上级赋予的权利是不够的,影响力像太阳,用自身的光和热使人乐于追随。  1 敢于担当 在护理管理工作中,护士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成绩应归功于大家,多鼓励表扬护士。当科里出现护理纠纷、发生差错等问题时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急于责怪护士,更不能把护士当成自己工作失误的替罪羊。要敢于正视问题,与护士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找出改进措施,才能赢得护士的信任。  2 善于沟通 一位富有领导艺术的护士长,要有较强的沟通艺术,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善于做思想工作,抓住护士的心。沟通要因人、因时制宜,时机把握好了即使批评,对方也能接受,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要选在护士忙碌或心烦的时候沟通,还有当护士出现差错等情况时避免当众训斥、责备,也不要轻易将护士分为“好的”与“坏的”,要尊重护士,要擅于发现每个护士的优缺点,鼓励优点,帮助克服缺点。工作中建立“护士沟通本”当护士心里有什么想法或不敢当面向护士长说的,可把它写在上面,护士长通过查看“沟通本”,便可以了解她们的心理和需求。护士长还要能够通过良好的沟通,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为护士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相互之间团结协作,达到愉快工作的效果。  3 学会四容 “容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容人”也是一种人生真谛。你能容别人,别人才能容你。护士长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学会四容:(1)容人之长:随着护理教育结构的调整,一批高学历的年轻护士脱颖而出,护士长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要把她们当作潜在的竞争对手加以限制排斥,应该从能者、贤者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学习、提高。唯有甘当人梯、容人之长、学人之长、用人之长,才能受人拥护,从而实现群体目标;(2)容人之短: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人的短处是客观存在的。容不得别人的短处,势必难以共事。每个人的缺点只有通过环境“影响”,使自己真正地认识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每位护士在兴趣爱好、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有差异,护士长有责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并正确引导,用爱心和诚心帮助护士把短处变为长处,而不是强求或排斥(除非影响了工作)。也许正是这种差异,才使得这个集体多姿多彩。因此,宽容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亲和剂;(3)容人之功:护士有功、护士长应该感到高兴,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并给护士有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当护士的点滴进步被肯定,有助于其他成员的效仿,可以引导建立群体的价值观。反之,如果护士长不能够正确看待,反而认为护士功劳大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因而采取不理智的行为或视而不见的态度,均会挫伤护士们的积极性,降低团队的凝聚力,甚至在关键时刻会有互相推委无人上阵的局面;(4)容人之过:护士工作中有了过失,护士长应积极为其补过,并主动承担责任,事后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出防范措施;如护士长不能容人之过,一味指责埋怨,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易造成积怨,使下属自暴自弃;还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护士长和护士之间总有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当护士当面顶撞或背后责骂护士长时,护士长要冷静,待充分了解情况后,再与对方交换意见,帮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对方会被护士长宽容豁达的品德所折服,心甘情愿的配合、支持护士长的工作。  3 小结  护理管理中人文关怀无处不在,关键是护士长要树立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要懂得领导的艺术,学会把“刚性管理制度”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并体现到护理工作中去,改变那种只靠规章制度进行外部约束、控制、监督的传统做法,我们要通过塑造一种精神来沟通护理人员的思想[5]。营造既和谐融洽又紧张有序,既团结友爱又催人奋进的良好工作氛围,打造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优秀护理团队,从而提高护理管理水平,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我国新闻传播缺失人文关怀  摘要:中国媒体正处于行政垄断与资本拉拢强弱转换的时代。一方面,行政垄断着媒体的运作;另一方面,广告商制约着媒体  现实表明我国当代传媒对受众的确有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但客观地讲,传媒对受众现有的人文关怀与受众所需的人文关怀相比是相当微薄的,尽管它已经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关心大众的生存状态。不可否认当代传播中对人文关怀的表达可以说既不充分又不深刻。主要原因在于传媒自我定位存在一个悖论,在理论上自知是大众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但在实践上却徘徊于颐指气使的钦差大臣和亦步亦趋、满脸堆笑的服务生之间,实际上这个悖论产生的根源是传媒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思考,由此造成新闻理念的偏颇和肤浅。然而只有当传媒以真正的人文关怀即科学而理性的人文关怀为复归和基点时,才会正确地自我定位,才会具有最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也才能最成功地完成引导和监督的责任。  我国传媒在注入人文关怀、“突现人”的过程中走向了极端,在市场利益的趋势下,在传播中大量运用视觉新闻,极尽渲染之能事,强烈刺激人的感官,这种“不得不为了金钱而进行的精神活动,会使人感受到对完整的人的本质的否定。”这种传播是将受众仅仅看作自然的人、本能的人,对大众缺乏情感的疏导和理性的提升,显然这是对人的简单理解,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是有悖于人文关怀的原则的。从这个角度讲,当代传播对作为受众的“人”缺乏深刻的哲学把握。马克思曾就人的概念论述过:“‘人’?如果这里指的是‘一般的人’这个范畴,那么他根本没有‘任何’需要;如果指的是孤立的站在自然面前的人,那么他应该被看作是一种非群居的动物;如果这是一个生活在不论那种社会形式中的人,……那么出发点是,应该具有社会人的一定性质,即它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一定性质,因为在这里,生产,即他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已经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性质。”简言之,人的本质规定性包括自然性和社会性,有自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更重要的在于其社会性,作为社会活生生的人,必然会有理性和情感的矛盾,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的矛盾,个人与其他社会人及与周围环境的矛盾,他们是种种矛盾的统一体。因此当代传媒要全面的看待人,要从人的本质规定性出发,实现对人的理智和情感、理性和非理性的全面尊重,真实客观地把外部世界呈现给受众,倡导回归人类真善美,树立起健康积极的社会观念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互助。  当前媒体在对人的关怀中做得更多的是同情人、关爱人,但往往在这种所谓善意的关怀中随意侵犯他人隐私,忽视新闻人物和受众心理,对受众造成实质上的伤害。这种高高在上的同情和隔靴搔痒的关爱,让人感到更深的冷漠,与真正的人文关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真正的人文关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爱和善意的表达,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空洞的泛爱精神,不仅仅是眼泪和同情,它所揭示的是平凡的人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所弘扬的是蕴于其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这些美德,而这正是人文关怀所坚守的人本身的真、善、美,这样一些道德价值的存在正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之必要。  有一种叫作“新闻本位”的新闻观。执行这种观念的人,把事实、传播者、接受者、传播通道、新闻信息等看成新闻传播中的各个环节,而以新闻信息为本体。于是,新闻传播者在选择新闻的时候只是以事件是否具有所谓的“新闻价值”,即是否具有非常性和猎奇性、能否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否引起轰动效应作为标准,甚至一味地迎合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最终导致媒体品味的下降,也不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诚然,新闻追求新奇,渴望引起轰动本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在这种新闻理念的指导下,新闻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往往被忽略了,人们的眼睛只盯着事态的发展而无视扮演主体角色的人的感受。阅读(收看、收听)新闻的人们也只是一群充满好奇心的旁观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工作者信奉一条原则: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夸张的说法无外乎是想强调新闻事件的新奇性。据说真有国外媒体曾报道过人咬狗的事件,且不说这个消息是真是假,单从事件本身来看,这则报道对当事人来说有何意义呢,难道从中他(她)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而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吗?相反,也许当事人从此会被别人当成疯子来对待!另外,这对广大的受众来说又有何意义呢?!难道他们因为获得了奇闻怪谈而感到真正的欢乐?或从中感悟到人生的意义或真谛?多半的可能性是长此以往受众的欣赏趣味会下降许多。  我国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 人文关怀的泛化和简化。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文化界、思想界开展人文精神大讨论以来,“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文关怀”这些术语纷纷涌现,从社会精英阶层“下凡”到人间,几乎妇孺皆知。新世纪伊始,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后,“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泛滥开来,形成了“言必称关怀”的奇怪局面。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被严重地泛化了。例如,对有些属于权力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也大加颂扬,便是人文关怀泛化的一种表现。据《北京晨报》2005年1月6日报道,日前,河南省许昌市国税局原局长姜国仕被法院以受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2年,姜国仕当庭对检察院表示感谢,因为在查案中,许昌市检察院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和司法诚信。那么检察院是怎么做到“人文关怀”的呢?报道说,“在查案中,考虑到姜国仕年纪较大,有关节炎和高血压,检察院专门为他安排了一间较好的号房;天气凉了,检察官及时给姜国仕送去被褥、衣服。在搜查姜国仕家时,检察官严格区分合法财产和赃款赃物”。一位叫“气横西北谁人剑”的网民疑惑不解,在论坛上问道:“难道这不是检察院应该做的吗?如果不讲‘人文关怀’,在工作中就应当让一个上年纪的嫌疑人(不管他是贪污还是伤人)住‘较坏的’号房?就应该让他在天凉时无衣无被吗?就不去严格区分合法财产和赃款赃物?如果把这样的工作也叫做‘人文关怀’的话,那么公安局不打骂嫌疑人、监狱不虐待犯人、乡干部征税不抓人,不也可以叫作‘人文关怀’吗?自从新一届领导人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后,‘人文关怀’就迅速成为一个流行词。以前,每听到这个词,总让人感到一些温暖,可是现在随着它的被滥用,我们只感到乏味。”(新华网2005年1月6日)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已经习惯于没有关怀的生存环境了,现在有人“大发慈悲”施舍了一点“关怀”,我们反而受宠若惊,感叹社会确实进步了。若仅仅是普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倒也情有可缘,而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媒体却也在歌颂这些“宝贵的人文关怀精神”,难免让人觉得悲哀。  (二) 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歧视  中国媒体正处于行政垄断与资本拉拢强弱转换的时代。一方面,行政垄断着媒体的运作;另一方面,广告商制约着媒体。这样一来,很大一部分消费不起,或者消费能力严重不足的弱势群体便被媒体遗忘了。这种情况首先表现在媒体留给社会弱势版面和频道太少,报道力度偏小。比如,对进城农民工的报道就很少,我们只能看到零星的、琐碎的报道,而且大部分报道范围也只停留在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对农民工整体生存情况没有作全面深入的调查,报道的层面很浅。对下岗职工和新失业群体也是如此。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很多(应该说是大部分)记者报道政府关怀困难群众的时候往往是跟在各级领导人送温暖的队伍后面,报道的重点不是弱势群体的困难,而是领导的关怀,处处突出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的形象,弱势群体的困难只是突出这一形象的辅助物。这种摆拍的矫揉造作的镜头、照片我们看见的还少吗?这是真正的关怀吗?我们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可见,我们媒体还没有真正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放在重要的地位,这很显然是违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神圣职责的。  另外,近年来媒体对社会黑暗面的报道很青睐,纷纷采取暗访、卧底的方式对社会底层的黑暗面大加揭露,执法队伍到哪儿我们的新闻记者就跟到哪儿。关于黑心棉、黑香肠、地下性工作者的报道层出不穷,甚至对乞丐、流浪人员有损城市形象也大张旗鼓地进行报道,而没有深入探寻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现象,难道仅仅是因为弱势群体贪财、无耻、没教养吗?最后,新闻报道的内容本身往往也漠视弱势群体。南京一家电视台的社会新闻栏目《服务到家》曾报道过一位农村老大爷身患怪病,需要不停地走,否则一停下来就会呼吸加重,甚至晕倒,连打吊针吃饭都要在行走中由家人帮忙才能完成。多方求医也无法治愈。节目报道这则新闻的时候不是从为这位老人想方设法治病的角度展开,而是以猎奇的眼光、调侃的语气报道新闻,新闻中所使用的背景音乐竟然是一首摇滚歌曲,并且将病人边行走边吃饭的镜头用快放式播放,似乎是记者编导们觉得那种样子很滑稽好笑。这真让人哭笑不得。再请看另外一家地方电视台的一则名为《市区开展清除整治算命、测字人员行动》的新闻:警车开到一栋大楼前停下,执法人员下车,走到楼前的一个算命摊,拉起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头吓得瘫坐在地上,苦苦哀求,而执法人员“义无反顾”地架起老头拖向十几米外的警车。其他执法者当场没收算命、测字工具,并焚毁。而这个身体瘦弱的老头嘴里一直在哀求:“我改,我改,放过我。”从这则电视新闻来看,很明显,电视台是站在执法人员一边的,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迷信活动,这当然有道理。但是,我们的记者有没有想过,老者那么大的年龄为什么不在家安享天伦之乐,却做出这等有伤风化的事情;老者的工具被焚烧后,他该如何生活下去;除这个老者外,其他从事迷信活动的人的情况又怎样;为什么现在文明社会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愚昧迷信活动。问题太多了,可有几家媒体认真思考过了?!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没有就此深入采访调查下去,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人太普通了,没有新闻“价值”。而这样的想法本身不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歧视吗?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社会往往过多地强调个人服从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而无视个体生存发展的合法权利。  (三) 对隐私报道不慎重  通常情况下,隐私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1我国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主要涉及公众人物和未成年的隐私。前者,比如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刚曾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破口大骂某娱乐媒体,原因是这家媒体公开刊登他家详细地址,以致他家屡遭陌生人上门骚扰,干扰了其正常生活。冯氏声称要诉诸法律手段加以解决。这是媒体侵犯“名人”隐私的典型事例。更严重的,有些媒体对去世的公众人物也不放过,对他们的死以及生前的情况捕风捉影、妄加猜测,不顾死者家属的痛苦,对其生前的私密信息恶意挖掘、大肆炒作。对歌星高枫之死的报道就是典型一例。这不仅是对死者及其亲人的不尊重,从根本上说也反映了社会对人的不尊重。  另外,媒体对未成年的隐私保护也做得不够。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正确的做法是未经当事人同意,新闻不得披露当事人的姓名、出生地、家庭住址以及一切可能推算出其真实身份的信息。还要注意不得暗含受指控的人与少年儿童本人关系的内容。例如,2003年1月20号,某报以《14岁少女身染五种性病》为题,报道一名尚未满14岁的女孩外出打工误入淫窟而身染五种性病的事件。报道中虽然使用化名,对图片也做了相应处理,但不经意间流露了一些相关信息,如事件发生地点、时间等,同样能让某些“有心人”比较容易地推断出当事人的真实身份。未成年人是弱势群体,他们无力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伤害。我们的媒体一定更要慎之又慎,不能对他们造成再次伤害。2其实尊重公民的隐私权是新闻媒体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当,那就更不要奢谈什么人文关怀了。  (四) 灾难报道缺乏人性化关怀  当前我国媒体对突发重大事件报道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隐情不报,认为灾难性事件容易给受众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害,报道会造成社会恐慌,等事件过去以后再报或者干脆不报。二是报道不及时、不充分,对一些重大事件迟报、缓报、简报,难以满足受众对事态发展的关切。媒体往往把灾情简单地表现为伤亡人数、财产损失、经济损失这些没有生命力的数字,这说明缺乏对生命的真正敬畏。三是过于注重从政府立场说话,灾难发生后不是把镜头对准正在忍受苦难的群众,而是大力渲染党和政府怎样关心受灾群众,社会各方怎样慷慨解囊,高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赞歌,把灾难的起因、发展、损失、灾情严重程度、灾民的情况却放到了次要的位置。四是采访报道方式不当,不顾受灾群众的感受,缺少对人的精神和感情的关怀。例如,“5、7”空难第一个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情景被拍摄下来,被很多媒体所采用。照片显示,当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时候,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虽然记录的是实情,但是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有没有想到遇难者亲人看到欢呼的场面后会怎么想。还有的记者采访遇难人家属的时候,伸过话筒就问:谈谈您失去亲人的心情好吗?  灾难新闻报道出现人文关怀缺失与错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层面的,也有现实利益的驱策,也有传统传播理念对人文关怀的漠视,还有缺乏理性约束,有的是技术上的失误,但归根到底还是传播者人文精神的缺失。比如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问题,看起来似乎和人文精神无关,但是知情权是当代信息社会中的人的基本权力之一,因为信息是最重要资源,如果受众不能及时充分地获知应该获知的、与自身、他人、社会有关的重要信息,实在是媒体的重大失职。不夸张地说,满足受众知情权是新闻媒体首要的、最大的人文关怀。做不到这一点,其他再多的关怀都是多余。  (五) 对女性的不尊重  关于女性的新闻报道问题更多也更突出。概括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女性的报道数量很少,说明对女性的关怀不够重视。《人民日报》2000年3月要闻版涉及女性的报道仅占5%,而涉及女性问题的就更少。其次,对女性的形象定位有歧视。据2002年12月28日金羊网报道:华坤女性调查中心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有八成被调查女性认为“对女性的宣传报道娱乐性、生活性居多,而事业性少”,“女性处于弱者地位的题材多,强者形象少”,“有关妇女的新闻报道很难摆在国内重大媒体的显要位置”,而且“女性作为配角的题材多,作为主角的题材少”。第三,宣扬落后的贞操观。贞操观是男权社会所产生的帮助男性从肉体到灵魂上占有女性的精神枷锁。如今,这种落后的封建的贞操观仍然有市场。1997年,四川姑娘唐胜利因为不愿做三陪小姐而跳楼受伤致残。媒体抓住这个事件争相报道。但是有些文章不是强调她维护人权与尊严的可贵精神,而是她“宁死不做三陪女的刚烈行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说什么她“用献血维护自己的清白”。这些错误的思想导向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一时间,各地不断出现类似“唐胜利”的事件,很多妙龄少女落下残疾。媒体的责任太大了。第四,存在污辱女性的报道。其中最典型的言论莫过于什么“女祸论”。这原本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把朝廷腐败、民风败坏的责任推卸到女性头上的反动历史观。然而这种愚昧可笑的观念在如今的新闻报道中仍然存在,着实可悲。比如,很多媒体把政府官员腐败的原因归结到官员家属身上,报道为党组织一把手的妻子办学习班以培养“廉内助”的新闻。《大河报》还用了一个言词粗俗的标题:好女人是所学校,好干部老婆熏陶。甚至有的女性刊物都说:“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如何、廉政形象好不好,与其配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如果枕头风常吹,领导干部势必先替个人或小家庭打算,假公济私,甚至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多么荒唐的言论!3新闻媒体一般主要以事件本身是否具有传统的新闻价值来选择所要报道的新闻,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人反而被放到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地位。很显然,这违背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也不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总之,新闻不能只见事不见人。  注释:  1张宝新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北京 群众出版社 1997  2张菊样 :《传媒应重视人文关怀——对当前某些新闻报道的反思》,《宁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马守敏 :《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新闻记者》2000年 第6期

档案情怀有关的论文

我的家族近代史:那风雨飘摇岁月中的记忆回首我泱泱华夏数千年历史,其中最不乏的便是战争的岁月。一九四九年十月,在经过八年抗战后的土地上站着一群见证者,见证着伟大的历史时刻,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风雨的洗礼后真正地伫立在世界之林!中国也这在这一刻向世界证明,何为中华儿女的风骨、何为大国气概。中国的近代史,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我们也只能从课本上或资料上知晓一二,然而再完备的资料也不能描绘出那段历史的精彩与深刻。虽然我们没有经历,但我们的祖父祖母一代却是从那段日子生活过来的人,他们的记忆虽不如史书之缜密、资料之严谨,却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为我们阐释战争岁月的那段历史。他们的细致言传,使我产生了以此文详细记录的想法,并谨以此文表达我对在那段历史奋斗的先人崇高的敬意。此次记叙本文章的目的就是记录一下近代史中有关我家族的故事。所谓近代,便是从一八四零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所为近代史,便是在这段时间内无数革命先烈用泪水与汗水甚至生命铸就出的史诗般的华章。近代史是一部辛酸史,更是一部励志史,这是一段代表了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的历史。与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深的铭记,这段历史需我们拿出最崇高的敬意来慢慢品读。近代史的开端便是那场臭名昭彰的鸦片战争,当鸦片被当做一种另类武器投入大清国的时候,一个王朝的恶覆灭亦或是一个民族的一场劫难的降临已是冥冥注定。当我问起祖父那是一个怎样的岁月的时候,祖父为我讲述了当他像我这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对这场战争的描述。“我到现在还记得父亲提起那段历史时他眼中复杂的神情,是恐惧?是愤怒?亦或是历经多年仍无法释怀的悲伤。你曾祖父告诉我,那时候全国上下都被这一种东西抢去了魂儿,这东西可碰不得,若是碰了,便会让人六亲不认,不出几日富人变穷,穷人更穷。那时候啊,鸦片像长了翅膀是的,几乎是有人的地方就能看见长长的烟袋,深陷的眼窝,还有鬼一样的人干儿。朝廷的老爷们对它爱不释手,普通百姓也是不受控制的去吸,甚至呀,保家卫国的将军们士兵们都抽了这个玩意儿。而那些个洋人根本不把人当人,只要有白花花的银子揣进自己的兜里,那死了再多的人也和他们没有关系。”我听了这些话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听了爷爷对曾祖父神情着重的描述我没有一丝丝的怀疑,心里只有对这段沉重历史的震惊与无奈。鸦片战争,这是毁了无数个家庭的噩梦,更是清政府逐渐走向腐败的强力催化剂。一想到曾经无意看见的网络照片里面吸食鸦片的人们,便不难联想那是怎样一个灰暗的时代,似乎无边无际永无尽头。回想今天我们的幸福光景,心中莫名升起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与其说是一种惭愧,倒不如说是对今日珍贵幸福生活的珍惜。而享受当代和平生活的我们,理应珍惜这些可以让人安逸奋斗的日子,可以说我们承蒙了先人的荫护,如若贪图享受无所作为,那便枉为青年,枉为我中华之青年。在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便打开了进入中国的大门,其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便彻底的让中国沦为了人间地狱。清政府高层仍自顾不暇,又哪里会管那些底层平民百姓的死活。而我的族人,在那个时代便是并没有多大社会地位的劳动人民,他们饱经了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残害。我曾奶奶说过,那个年代并不是想着吃多少能不能吃饱,而是每天都在绞尽脑汁的想着什么东西能吃能填饱肚子不至于饿死。那时候的人们啊,活的都不如现在的一头牛,起码牛能吃饱,而那时候,人干的比牛多,吃的却连牛都不如。“你们年轻人在书本上学习到的那些洋人们干的事一点都没错,像一把火烧了圆明园,搬走了无数咱们国家价值连城的宝贝;签他们洋人自以为是制定的协议,说好听了是协议,说不好听就是明抢!让我们国家失去了多少土地!;还有那数不清说不尽的赔款,分明就是看我们好欺负。但你们年轻人了解的这些事,还不及那帮人做过的丑事的九牛一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什么是滔天的恨意。尽管现在我们的国家发展的这么好,和当初的那些个敌人们也搞起了合作,但在我们老一辈看来,这种恨意永远都不会消失,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耻辱,历史能随时间淡去,但这些耻辱是怎么也忘不掉的。”听了这些话,我足足愣了有几分钟之长,爷爷告诉我这些都是出自曾祖父之口,我的震惊并不是仅仅因为曾祖父言语上的这些表达,更加震惊到我的是,曾祖父作为一个当时社会的底层人民居然对民族的仇恨有着如此深刻的执念,可想而知这段历史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怎样的存在。“铭记历史,不忘使命。”此刻牢牢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再往后,便是他日本帝国“堂而皇之”的的侵华战争。落后就要挨打,此为必然。中国在经历了之前那些沉重的打击之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而此时日本趁虚而入,开始了长达八年的侵华战争。这次的这段历史,我问了祖籍山东的姥姥,而这次,姥姥非常平静的为我讲述了那段惨绝人寰的日子。“我记不起那段日子都发生了啥,但我一回忆起那段日子的时候,我就记得天空是黑的,从来都没蓝过。那时候日本人每次来到村子的时候,我们全村人都要不要命的跑出去躲起来,有的跑得慢的孩子就会爬上树藏着,可眼尖的小日本怎么会看不见,直接拿枪朝那树上扫去,把孩子打下来之后,再用刺刀一刀一刀的剜他的肉,孩子才那么小啊,他做错了什么,就这么被日本人折磨死。日本人走了之后,他爹娘看见这孩子死得如此模样,哪还能受得了,直接疯了去。”听完这些之后,我看见姥姥淡如止水的目光中,似乎涌出了几滴浑浊的老泪。解放以后,我们中国便迎来了新生。以前我对历史的作用也并非十分参透,但听了家族中老人们口中讲述的之后,我便知晓了了解历史的重大意义。历史的警示作用无论何时都不会消失,这就像华夏的风骨,不会消失也不被允许消失。文章接近尾声,我的内心却仍是思绪万千,但最清晰的仍是那句话:历史会随时间淡化,但却永不会被忘记。铭记历史,是我们的责任,亦是对无数先烈最崇高的敬意。

关于注销后的房产档案处置出处:论文网时间:2015-03-14  一、注销后房产档案保管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按揭抵押、预告以及将其作为融资工具的抵押登记业务也随之增多,从而促使注销后的房产档案保管成为了房地产登记机构不可忽视的工作内容。我国注销后的房产档案主要形成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注销后的预告类档案;二是注销房产抵押登记形成的档案;三是注销在建工程抵押登记形成的档案;四是因拆迁、城中村改造、地震以及异议登记、查封登记、变更登记等原因而需要注销的房产档案。其中,形成于前三类的房产档案占注销后房产档案的比重较大。尤其在注销房产抵押登记之后,虽然申请登记权利人和义务人的双方合同约定权利义务已完成,但是房屋登记机构对注销后的房产档案保管工作仍然要持续进行。这是因为,一旦在房产抵押登记注销过程中存在问题,如债权担保被抵押人伪造登记文件而注销等问题,就必须以登记机关提供的注销后房产档案为依据解决争议。因此,登记机关一定要妥善保管好注销后的房产档案,遵循有关规定明确档案保管内容、销毁范围和保存时间。  二、注销后的房产档案处置  1、注销后的房屋所有权证书处置  对于房产档案而言,它是权属登记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档案中的内容与房产证上的内容相一致,同时还记载了产权证封皮上的相关信息,如注册号、印刷编码等等,即便发生产权查实或是变更等情况时,也都必须以确权的产籍资料作为主要依据。通常情况下,由有关部门颁发的房屋所有权证是对房屋所有权的一种确定和认可,该证书所代表的并非是房屋权属的来源证明,而是房屋产权变更或转移的新凭证,也就是说一旦房屋产权发生变更或是转移时,原本的证书必须随之进行注销作废处理。从房屋的本质上看,其归属于不动产的范畴,它的主要特点是价值高、使用年限长,故此,在房屋产权人变更或是转移的过程中,原本的产权证成为必须提交的材料之一,该证书反映了房屋权属人的变更,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房地产管理有着较强的引申作用。为此,废弃的房屋产权证书应当在注销作废之后作为附件归档于产籍资料当中。由于发放房屋所有权证时,已经将证书扫描成为相应的影像文件,所以这种文件也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这样一来,在归档立卷的过程中,不但进一步减轻了案卷负荷,而且还避免了废弃的房屋所有权证被非法利用的可能。  2、注销后的房产档案销毁范围与保存时间  由于房屋产权登记部门所面临的档案库存量连年递增,故此,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对房产档案注销后的处置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如可列入销毁范围的纸质档案包括:预告登记已注销满2年、地役权登记已注销满2年、异议登记已注销满2年、查封登记已解除满5年以及抵押权登记已注销满5年。虽然《规程》当中对方案档案注销后的处置给出了较为明确的时间,但因为《规程》本身属于行业标准,故此,它的效力要比法律法规小一些。换言之,在具体处置时,除了要遵循《规程》中的规定之外,还应当符合相关法律的要求。此外,《规程》中还规定,登记事项登薄之后,房地产登记机构应当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保存,如房屋产权的登记申请材料、审核材料以及一些有保存价值的材料等等。除《规程》中给出的可列入销毁范围的档案应进行定期保存之外,其余档案均应当进行永久保存。  3、注销后的房产档案管理内容  当前,房地产已经成为重要的融资工具,使得房产抵押登记数量迅猛增加。为了准确掌握房屋产权的变化情况以及相关权利的法定证明材料,房屋登记机构必须要做好房产抵押(预告)登记注销后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该类档案的保管内容。通常情况下,在注销房产抵押(预告)登记之后,房屋登记机构注销的档案之中还包括如下内容:登记申请表、身份证、合同、法人证书等等。而注销后的档案则具体包括以下资料:抵押登记双方的身份证明、合同、授权委托书、结婚证等等。虽然上述资料相对较多,但从法律的角度上看,每一种资料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以上证明材料之间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联系,若是其中某一项欠缺,则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尽管《规程》当中对抵押登记、查封登记、预告登记、异议登记以及地役登记注销之后的纸质档案销毁范围和保存期限给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以上档案在规定的销毁时间内,登记机构仍旧对其具有保管的责任和义务。  结论:  总而言之,注销后的房产档案处置工作是房产档案管理的重要工作,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中的具体规定进行房产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房屋登记机构要妥善保管好注销后的房产档案,同时加强房产档案管理队伍建设,配合齐全房产档案管理硬件设备,进而不断提高房产档案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这个你可以上百度直接搜百度上都有模板的,然后你可以拿来借鉴借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