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传统习俗 节在我国由来已久。相传我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夏朝建后,这一习俗流传下来。《尔雅》一书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商代在一年中要做四次大祀,“冬祀”便是作为春节来过的。 民国初年开始,将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这天凌晨,千家万户都会燃放爆竹,有的人家会在除夕夜年夜饭后一直守至午夜放开爆竹才去睡觉,称之为“开门爆仗”,祝新年开门喜庆。早上,合家必吃糯米粉做的团圆,象征全家老少团团圆圆;中午,一般都吃面或馄饨,意为长寿、兴旺。这天,年岁较高的长辈一般都守在家里,等着小辈上门请安,也称“拜年”。家中一般都备有瓜子、花生、糖果、香烟等,以招待上门拜年的客人。旧时,有敬天地,祭鬼神,宿命求财等封建迷信活动,解放后已基本破除,但有些习俗还存在,如禁扫地、不汲水、不动剪刀等,说是为了“积财气,保平安”。在农村,春节走亲访友一般要持续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才算结束。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也叫阳历、新历。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春节就是春天的节日,分三个论点
情人节刚过,也祝你春节可以左拥右抱,抱着平安,拥着健康,搂着温馨,牵着财运,开心度过每一天,新年快乐!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传统习俗 节在我国由来已久。相传我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夏朝建后,这一习俗流传下来。《尔雅》一书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商代在一年中要做四次大祀,“冬祀”便是作为春节来过的。 民国初年开始,将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这天凌晨,千家万户都会燃放爆竹,有的人家会在除夕夜年夜饭后一直守至午夜放开爆竹才去睡觉,称之为“开门爆仗”,祝新年开门喜庆。早上,合家必吃糯米粉做的团圆,象征全家老少团团圆圆;中午,一般都吃面或馄饨,意为长寿、兴旺。这天,年岁较高的长辈一般都守在家里,等着小辈上门请安,也称“拜年”。家中一般都备有瓜子、花生、糖果、香烟等,以招待上门拜年的客人。旧时,有敬天地,祭鬼神,宿命求财等封建迷信活动,解放后已基本破除,但有些习俗还存在,如禁扫地、不汲水、不动剪刀等,说是为了“积财气,保平安”。在农村,春节走亲访友一般要持续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才算结束。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也叫阳历、新历。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情人节刚过,也祝你春节可以左拥右抱,抱着平安,拥着健康,搂着温馨,牵着财运,开心度过每一天,新年快乐!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的一个节日,也是最重要的。在春节期间有许许多多的习俗和趣事。贴春联、窗花大年三十那天,我和妈妈去买了春联和窗花。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幸福已到”。看着这些“福”字,我笑着和妈妈说:“妈,你看我多好,到了过年,处处都可以看到我的名字,还可以给人们带来福气呢!”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利。晚上吃过饭和妹妹在小区里玩,爆竹声在耳边响个不止,我觉得这爆竹声有些像战争时期的枪炮声。便与妹妹开玩笑说:“这声音猛的一听,咋这么像世界末日到了?”包饺子正月初二到四奶奶家去包饺子。来到她家,我就闻到一股香味,到厨房一看,四奶奶正在做饺馅呢。饺馅做好了,四奶奶开始和面,于是我们就开始动工了,我先开始在赶饺皮,妈妈说比赛看谁做得饺皮最圆。为了把饺皮做圆一些,我的双腿可没有停下来过,不停地绕着饺皮转,转到这边又转到那边,忙得不可开交,四奶奶笑着说我:“你看你那就像‘小牛子拜四方’样!”四爷在一旁包饺子,我就开始“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了:“四爷,你看我这几个饺皮赶得是不是很圆啊?”四爷说:“圆,很圆。可你这两面都有面粉,我这饺子不好封口了啊。”后来,我就注意了,不让两面都有面粉,我又拿着一个问:“这个行不行啊,又圆而且只有一面有面粉的?”四奶奶就说:“恩,真棒!这个非常好!”爸爸和小叔两个是最懒的了,两个都呆在家里玩电脑。四爷就拿了一个饺皮,把里面包的全是辣椒粉,并与别的包法不一样,说:“这个是给你爸的。”妹妹又包了两个空的,说是给小叔的。饺子终于可以吃了,我们首先给了爸爸一碗,爸爸吃着说:“这饺子怎么是空的?”后来爸爸又喊着辣,拿起杯子大口大口地喝着饮料。我就说爸爸:“你运气真好,三个都被你你给碰上了。”后来,爸爸吃的时候特别小心,我们说没了,可他不听。。这真所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饺子是我最喜欢吃的,所以吃了一碗又一碗。后来,觉得肚子有点胀了,我说:“我觉得我好像吃的有50个了。”大家都笑了,四爷说:“50个没有,至少到30个了。”这才有过年的气氛呢。聚财正月初一的时候,爸爸让我倒垃圾,我把垃圾倒了。后来妈妈看见垃圾被倒了,就说:“谁的垃圾?”我疑惑不解地回答:“我啊,怎么了!”“把钱都倒了。”“垃圾怎么成了钱了?”我很好奇,上网查了资料,原来是这样的: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中国的春节民间习俗可真有趣啊!是啊,这样也更给春节增添了不少的气氛。
我喜欢春节,这是家中亲戚众所周知的事儿。或许是因为一桌子美味佳肴,或许是因为串门拜年的欢声笑语,或许是因为亲戚们团聚一桌的场面可以暖人心肺……每每亲戚问及原因,母亲总是毫不犹豫的说道:“她个财迷,准是预见了荷包鼓鼓的样子才如此喜上眉梢。” 我总是被大人们的笑声弄得满面通红,嘴里反抗着母亲的毫不犹豫,却在心里默默赞同。 又是一年好团圆,家中亲戚总是来来往往欢声笑语不知疲倦,是个喜静的人,却也被如此氛围染上丝丝笑意。 正月初一,满街的欢喜满城的笑语,如此喜庆的日子,家中人总是相约好去外婆家共度佳节的,哪曾想到一推门进去,迎面便是满满一桌的笑颜,生生将门外的寒冷从我身上赶了去。总因忙碌而见不着几面的几个舅舅也携妻带子来应这一年之约了,总因年老体衰的几个长辈也因这新春佳节而气色红润,总因年幼好动而令我心生厌烦的弟弟妹妹们此刻也显得格外乖巧惹人疼爱…… 大家欢聚一堂,按着辈分依次落座于客厅。几个小娃子闹闹哄哄好不闹腾。几位中年人早已打开了话匣子,正在高谈论阔。而这厢老年人正在回忆往昔,眼神落在子孙满堂的景象上,好不怜爱……母亲从厨房出来,说道:“快要开席了,孩子们快些去洗洗手。”几个小娃子依言站起身来,从我身旁走了开去,却不是朝着洗手间的方向,我有些困惑,却见他们齐刷刷立在老一辈跟前。展开大大的笑脸,“爷爷奶奶太婆太公,新年吉祥,万事如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边说边弯腰。老一辈均是笑开了颜,手中红包更是眼都不眨的放到几个小娃子手心。如此,几个小娃子便是满足了,争先恐后的冲向洗手间,徒留我与几个年纪相近的不大不小的孩子坐在原位,好不尴尬。看着老一辈的目光,慈爱的扫过来,红包的诱惑可谓是无穷大的。谁能想到一向不喜欢热闹的我,居然成了我们几个人的领头羊。几个人排排站好立在老一辈跟前,双手作揖,亦是弯腰贺道:“爷爷奶奶太婆太公,新年吉祥,万事如 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拿了红包也是马不停蹄的冲向那帮小鬼头训话去了…… 年底总是忙碌而又充实的,荷包也只有此时才能如此沉甸甸得令人心满意足。我想,我也许真是个财迷吧。偏爱红包带来的喜悦,中国人总觉得红色喜庆,而喜庆的红纸包裹着长辈对我的疼爱,怎能教人不迷恋不欣喜不贪婪? 春节的压岁钱,含着长辈的切切关怀,使我对新的一年新的挑战倍儿自信,倍儿有动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辛勤的动力,在于春节时红包、欢笑所带来的的温暖,铭刻在心。
Spring Festivalis the most important holiday in C For the New Year,Chinese people are busy preparing for the New Year from late January to early FOn the eve of the new year, each family eats a family reunion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year is the time when people visit their friends and When people meet on the way, they say to each other "Happy New Year"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从一月末到二月初,人们忙着为新年做准备。新年除夕,每个家庭都会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新年第一天是人们走亲访友的日子。当人们在路上相遇,会互相问候“新年快乐”。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It’s to celebrate the lunar calendar's new In the evening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families get together and have a big 春节是为了庆祝农历新年的来临除夕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In many places people like to set off firecrackers,Dumplings are the most traditional 在很多地方,人们都会放鞭炮,饺子是最传统的食物Children like the festival very much,because they can have delicious food and wear new 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节日,因为他们可以有好吃的食物同时可以穿新衣服They can also get some money from their 他们也能得到父母给的压岁钱This money is given to children for good 压岁钱给孩子们,以求好运People put New Year scrolls on the wall for good 人们把春联贴到墙上,以求好运The Spring Festival lasts about 15 days People visit relatives and friends with the words “Have all your wishes ”People enjoy the Spring Festival,during this time they can have a good rest 春节将持续大约15天,人们在拜访亲朋好友前常用这句话:“祝愿”人们喜欢春节,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编辑于 2019-02-05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Spring Festival 春节 Spring Festival is an important festival in C 春节在中国是个重要的节日In the festival,all family members go together and have a big dinner 在节日里,所有的家庭成员相聚一团,并一起享用晚餐We have chicken,duck,fish,pork and such Dumplings are the most traditional food 我们吃鸡鸭鱼肉和类似的食物饺子是最传统的食物Children like the festival very much ,because they can have delicious food and wear new clothes They can also get some money from their 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节日,因为他们可以享用美味,穿新衣他们可以从父母那儿拿到压岁钱After the dinner, we watch the Spring Festival party on 晚饭后,我们在电视上看春节联欢晚会We have chatting each 我们互相畅谈People visit relatives and friends with the words “Have all your wishes ” 人们访问亲朋好友并互相祝福好运 People enjoy the Spring Festival ,during this time they can have a good rest 人们喜欢春节,在这个时候,他们能好好休息一下
想要写好关于春节的英语作文,没有深厚的英语基础,是很难写出来的,其实你可以上在线英语课程,在家就可以上课,课程价格也不贵,每一节课最低才要8元。分享免费试听课地址:【免费领取,外教一对一精品课程】点击即可领取外教一对一免费试听课大礼包!试听完后还可以免费获得一次英语能力水平测试和一份详细的报告,以及公开课免费看。阿卡索是真人固定欧美外教一对一授课的,外教100%持有TESOL等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证书。拥有较高的性价比,每节课不超过20元。希望可以帮到你啦!想要找到合适英语培训机构,百度搜下“阿卡索vivi老师”即可。百度搜下“阿卡索官网论坛”免费获取全网最齐全的英语资源。
审稿慢。
梭子鱼捉老鼠
有一天,俄国作家素洛古勒来看望列夫·托尔斯泰,说:“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都有了。”列夫·托尔斯泰说:“不,我并不拥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 人们都渴望“有我所爱”,岂不知,“爱我所有”才是最大的幸福。请以“什么是幸福”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幸福与你同在 通道一中蒙永利 “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地工作中,它在晶莹的汗水里……”这首歌告诉我们在劳动中有快乐,在付出中有幸福。可是生活中却常常听到有人感叹自己不幸福,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还没有真正懂得和理解幸福。 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对幸福的感受。在朱自清的眼里,父亲是一个迂而不合时宜的老头,和他走在一起仿佛都有损自己的面子。然而当父亲为了给自己买几个桔子,迈着蹒跚地步子越过月台,那胖胖的穿着黑布棉袍的背影让他陡然明白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史铁生,在痛苦中沉沦了十五年,痛心回眸之时,母亲已离他而去,他顿悟: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无限加倍的,而母亲十多年来默默地关注,有泪一个人往心里咽,这种博大和无私的母爱对一个儿子来说应该是一份多大的幸福。所以生活中老师的叮嘱,父母的唠叨,同学的友爱……那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发现它,拥有它,你将每日生活在幸福之中。 幸福不仅是得到,更是一种真诚的付出。雷锋做了一辈子好事,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他也乐呵呵,他说“别人说我是傻子,我却愿意做这样的傻子”,你能说他不幸福?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每天守着那四方形的空间,却让热情和微笑永驻乘客心中,你能说他不幸福?大学毕业生徐本禹扎根穷山沟,守望着那片大山,放飞着孩子们的希望,你能说他不幸福?任长霞走了,只留下警徽金光灿灿,牛玉儒走了,只留下富足一片一片,你能说他们就不幸福?幸福就像花朵,需要我们真诚地付出和浇灌,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奉献一份热情和关爱,幸福的花儿定将处处开遍。 幸福也不仅仅是付出,更是付出后那份成功的喜悦。申奥成功了,加入世贸了,国足出线了,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无尽地努力,等待了多少年,今天得到了,怎能不是欢笑伴着泪水;香港回归了,东方之珠从此不再飘零,澳门回家了,七子之歌的唱调从此不再忧郁,这一切的到来,正是五十多年来无数中国人的汗水使祖国强大的结晶。李宇春、周笔畅、何洁她们历尽坎坷,艰难打拼,终于从几十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众星捧月的超女,她们是幸福的;郭晶晶、田亮从几岁起就开始练习跳水,终于荣登了雅典冠军台,他们是幸福的;而我们呢?默默奋斗了十多年,丰富了学识,学会了做人,进入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那又何尝不是一种平凡人的幸福呢? 幸福在哪里?自己去感受,自己去追寻,自己去获得。
看看这本书,也许会对您有帮助。这为张老师,是艺术民俗学的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民俗学作 者: 张士闪、耿波 著出 版 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4-1 字 数: 320000 版 次: 1 页 数: 332 印刷时间: 2008/04/0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209044677 包 装: 平装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适用于高校艺术教学的教材。作者善于利用自身丰富的田野作业经验,对一个个艺术民俗个案进行了出色的解析,鞭辟入里,辞采并茂,很具有可读性,非常有利于教学之用,这在今天许多高校艺术教材理胜其情、大而无当的总体状况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发扬的亮点。目录第一章 艺术民俗学的确立第一节 艺术民俗学的界定第二节 传统民俗学研究与艺术研究的关联第三节 世纪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中的民俗学倾向一、世纪前年中国民间艺术研究:民族国家的自我想象二、世纪后年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从民族国家本位到乡土语境的开启第二章 艺术民俗学的研究系统第一节 民俗的中介位置及社会功能第二节 艺术民俗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一、田野作业二、民俗志书写附:汪宁生的社区艺术调查提纲附:段宝林的民俗调查提纲第三节 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域一、以整体观的理念研究艺术民俗现象二、强化村落民俗志研究三、中国艺术民俗学研究的特殊性第四节 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路径一、从民间艺术个案出发,以小见大二、突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研究三、立足民间立场,构架学理阐释第三章 物质民俗与艺术审美第一节 居住民俗与审美一、传统居住形式之演变二、居住的民俗特征三、居住的审美表象第二节 服饰民俗与审美一、服饰民俗的形成二、服饰民俗的审美多样性第三节 饮食民俗与审美一、饮食民俗的形成二、饮食结构与类型三、饮食民俗与审美第四节 生产民俗与交易、运输民俗的审美意蕴一、生产民俗中的艺术要素二、交易、运输民俗中的艺术要素第四章 社会民俗与艺术境域第一节 家族、村落与民间组织一、家族、亲族及民俗传承二、村落及村落整体语境的构建三、民间组织的类型特征第二节 作为艺术整体语境的社会民俗一、社会民俗对于区域性民间艺术活动的制约二、社会民俗对于区域性艺术风格的影响第五章 信仰民俗中的艺术维度第一节 人类早期信仰中的艺术活动一、人类早期信仰活动中民俗与艺术的多层纠合二、信仰仪式中的艺术色彩三、信仰民俗的社会功能及其艺术化趋势第二节 信仰民俗与艺术世界一、信仰民俗是激发人类艺术创造活动的源泉二、信仰民俗中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创作题材三、信仰民俗中的意象原型四、信仰民俗与艺术活动的相互借助第六章 岁时人生与艺术的关联第一节 岁时节 日中的艺术体验一、岁时节 日起源二、春节 仪式序列与岁时节 日中的艺术体验第二节 人生仪礼中的艺术象征意趣一、诞生礼二、成年礼三、婚姻仪礼四、丧葬仪礼第三节 岁时人生的艺术升华第七章 游艺民俗及其艺术意蕴第一节 游艺民俗及其艺术韵味一、民间游戏竞技 二、民间歌舞乐戏三、民间工艺四、民间口承语言第二节 游艺民俗在艺术学研究中的特殊意义一、游艺民俗:民俗与艺术的复合二、游艺民俗对艺术起源问题的启示第八章 艺术民俗学发展的城市化语境与契机第一节 民俗学的乡土本位与语境转换第二节 艺术民俗与城市公共领域第三节 艺术民俗与城市传播第四节 艺术民俗与城市消费第九章 艺术民俗批评的方法与原理第一节 艺术民俗批评的界定第二节 艺术民俗批评的诸种模式一、社会历史批评二、原型批评 三、功能主义批评四、相对主义批评五、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批评第三节 生活—文化整体性的艺术民俗批评模式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可是我依然认为年味是越来越淡了。或许是以前的物质缺乏,春节才显得那么重要,过春节,过新年,吃好多平时吃不到的美味,穿美丽的新衣服。快快乐乐的吃着年夜饭,放鞭炮,和家团圆在一起有着说不完的话。 不管年味如何,春节还是一年一年都过,就我所经过的春节,我也觉得年味是渐渐减少了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前老套的规矩,繁重的家务劳动悄然在改变。为满足社会的供求需要,涌现出许多新型的行业。如今人们对春节习俗的认识意义更广,大家不满足春节期间仅仅与家人团聚,更多的考虑利用假期安排休闲娱乐活动,例如旅游,健身,聚会,修身养性放松心情;有的利用假期组织家庭外出旅游,既体现尊老爱幼,又能表达到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真是越来越潇洒,越来越多姿多彩。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习俗在变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就是春节习俗的历史演变!产生习俗的历史演变——民族的传承!是它见证了中华民族5000年来的悠久历史变化,它记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传统。
自己查阅中国历史大全
春节作为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流传至今,例如办年货、贴春联、走访亲戚等等。春节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从腊月廿三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除夕一到,全家欢聚一堂,吃“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坐在一起“守岁”。等到元日子时交年时刻,辞旧岁、迎新年的时刻正式到来,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同一宗族里面还会举行舞狮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结晶,传承着华夏人民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源远流长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