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哪有容易发的啊,除非你是行业大拿,想快速发表论文可以找我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论文怎么写:1、当时青铜器的数量及总体情况;2、多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继承和发展;3、其特点:铸刻文字的青铜器和青铜农具的种类数量;4、青铜器的使用范围;
只有相对,没有绝对。也不对,也有绝对容易的。比如水刊,假刊,纯粹为了敛财而办的期刊。至于能不能用,他就不管了。所以,特别容易发表的期刊也未必是好事。当然特别难的,比如南核,你根本够不着。这个容易是相对来说投稿的过程而言的,就是投稿过程比较繁琐,自己投稿都是这样,都得等1-2个月。如果你想容易发表,那你可以去淘淘论文网,3-5个工作日就能有审核结果,2个月就能发表出来
去壹品优刊网查询一下,速度又明了
数 的 由 来 和 发 展 你是否看过杂技团演出中"小狗做算术"这个节目?台下观众出一道10以内的加法题,比如"2+5",由演员写到黑板上。小狗看到后就会"汪汪汪……"叫7声。台下观众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对这只狗中的"数学尖子"表示由衷的赞许,并常常惊叹和怀疑狗怎么会这么聪明?因为在一般人看来狗是不会有数量概念的。 人类是动物进化的产物,最初也完全没有数量的概念。但人类发达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这样,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比如捕获了一头野兽,就用1块石子代表。捕获了3头,就放3块石子。"结绳记事"也是地球上许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类共同做过的事。我国古书《易经》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传说古代波斯王打仗时也常用绳子打结来计算天数。用利器在树皮上或兽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摆在地上计数也都是古人常用的办法。这些办法用得多了,就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和记数的符号。 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1、2、3、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但是记数的符号却大小相同。 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 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 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表示这个数字的一千倍。如:" "表示 "15,000"," "表示"165,000"。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记数符号,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钟鼎中都有记数的符号,不过难写难认,后人没有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迅速发展,适应这一需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用的算筹是竹制的小棍,也有骨制的。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随着筹算的普及,算筹的摆法也就成为记数的符号了。算筹摆法有横纵两式,都能表示同样的数字。 从算筹数码中没有"10"这个数可以清楚地看出,筹算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十位进制。9位以上的数就要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几百,放在万位上就是几万。这样的计算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进位制时已到了公元6世纪末。但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 ╥ "。数字中没有"零",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零"的出现有关。不过多数人认为,"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 说起"0"的出现,应该指出,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头"、"零星"、"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还有一个零头五。随着阿拉数字的引进。"105"恰恰读作"一百零五","零"字与"0"恰好对应,"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0"已经传入罗马。但罗马教皇凶残而且守旧。他不允许任何使用"0"。有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拶(zǎn)刑,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但"0"的出现,谁也阻挡不住。现在,"0"已经成为含义最丰富的数字符号。"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有。如:气温 ,并不是说没有气温;"0"是正负数之间唯一的中性数;任何数(0除外)的0次幂等于1;0!=1(零的阶乘等于1)。 除了十进制以外,在数学萌芽的早期,还出现过五进制、二进制、三进制、七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二十进制、六十进制等多种数字进制法。在长期实际生活的应用中,十进制最终占了上风。 现在世界通用的数码1、2、3、4、5、6、7、8、9、0,人们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它们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后来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的数学融进了自己的数学中去,又把这一简便易写的十进制位值记数法传遍了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阿拉伯数字。 数的概念、数码的写法和十进制的形成都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发现,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每个人人该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中国对分数的研究比欧洲早1400多年!自然数、分数和零,通称为算术数。自然数也称为正整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向东和向西。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就统称为有理数。有了这些数字表示法,人们计算起来感到方便多了 应该是这个吧参考资料:
目录: 前言第一章绪论一、战国史的重要性二、战国史料的整理和考订第二章春秋战国间农业生产的发展一、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三、粮食作物、桑、麻以及漆园、果园的分布四、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产量的提高五、农本理论的产生、管理农业政策的实施和农业科学的兴起第三章春秋战国间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三、商业的发展和富商大贾的出现四、城市的兴起及其发展人口的增加五、铸造货币的广泛流通和高利贷的横行六、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商业政策的讲究第四章春秋战国间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一、农田制度的变革“国”“野”对立的制度和井田制度二、各国政权的改组和改革三、社会结构的变化第五章战国前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一、魏国李悝的变法二、赵国公仲连的改革三、楚国吴起的变法四、韩国申不害的改革五、齐国邹忌的改革六、秦国卫鞅的变法第六章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及其重要制度一、官僚制度的建立二、中央集权官僚机构的建立三、郡县制度的建立四、加强统治的有关制度的创设法律的制定、颁布和执行五、郡县征兵制度的推行和常备兵制度的建立六、爵秩等级的规定七、封君制的设置八、维护统治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作用第七章七强并立的形势和战争规模的扩大一、战国初期各国的疆域和少数部族的分布二、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三、武器的进步和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战争方式的变化四、战争中防御手段的进步五、兵法的讲求和军事学的发展六、马的外形学(相马法)的进步第八章合纵、连横和兼并战争的变化一、魏和齐、秦大战以及魏、齐、秦等国陆续称王二、张仪、公孙衍的连横、合纵和秦灭巴蜀、取汉中以及楚灭越张仪兼为秦、魏之相三、孟尝君合纵齐、韩、魏而胜楚攻秦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而攻取中山及胡地四、秦、齐、赵三强鼎立而斗争和苏秦为燕间谍而计谋破齐五、齐灭宋、燕破齐和秦破楚及楚将庄 入滇齐灭宋和秦取安邑六、秦、赵间剧战,楚灭鲁和秦灭西周以及魏攻取陶、卫秦破赵、魏的华阳之役第九章秦的统一一、秦兼并六国和完成统一秦在兼并战争中的胜利二、秦统一的原因三、秦始皇的完成统一秦始皇的登位和秦统一条件的成熟第十章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一、士的活跃和“百家争鸣”士的变化及聚徒讲学和著书立说之风二、墨子的天志、兼爱和尚贤学说墨家渊源于巫祝三、老子主张柔弱和无为的道家学说道家渊源于史官四、道家的几个流派杨朱的“为我”学说五、慎到的法治、势治理论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六、曾子一派主张修身治国的儒家学说曾子一派儒家的发展七、孟子主张“王道”和“仁政”的儒家学说孟子事迹八、黄帝书的黄老学派思想黄老学派和它的代表作黄帝书九、《易系辞传》所阐明的“易”的哲理《易系辞传》的作者问题十、《商君书》代表的战国晚期卫鞅一派法家思想进步的历史观十一、荀子主张礼治的儒家学说荀子事迹十二、韩非兼用法、术、势的法家学说韩非事迹十三、重视生产、计划、法令、术数的齐法家学说《管子》中齐法家的著作十四、鹖冠子实现“大同”的道家学说鹖冠子的著作十五、方士的医药、养生、修炼和求神仙的方技方士的起源和特点十六、术士依托鬼神的数术数术的来源和特点第十一章战国时代科学和科学思想的发展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理论的探讨二、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历法的进步三、后期墨家的朴素唯物的自然观后期墨家和《墨经》四、惠施含有辩证因素的自然观惠施的“遍为万物说”五、后期墨家和后期名家关于物质构成和运动的讨论六、阴阳五行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解说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七、医学的发展养生之道和生理卫生的讲究第十二章战国时代文化的发展一、文字的变革和书法的起源文字的变革二、文体的变革和文学的发展三、艺术的发展四、娱乐活动和武艺、体育锻炼的开展民间娱乐活动的开展五、改进生活的技艺的进步烹饪调味技术的进步六、史书的编著和史学的发展史官的历史记载七、古文献的整理《诗经》和《尚书》的编辑和流传附录一战国郡表附录二战国封君表附录三战国大事年表战国大事年表中有关年代的考订后记
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长短的情况,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也有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历史的,称国别体。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汉纪》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体例为编年体,三十卷,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荀悦。荀悦(公元148年~公元209年),字仲豫,汉献帝时做过侍讲,后来任秘书监、侍中。著作有《申鉴》等。汉献帝觉得班固的《汉书》难懂,于是让荀悦根据《左传》编年纪事的体例写《汉纪》供他参阅。《汉纪》共约十八万字,不足《汉书》的四分之一。时间起于汉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由于荀悦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汉献帝了解《汉书》,所以主要是在对《汉书》进行删节的基础上完成的,内容和《汉书》基本相同,区别不大。荀悦《汉纪》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春秋》和《左传》所用的编年体形式的成熟化。通过他的努力,编年体逐渐完善起来,成为和纪传体并重的两种基本史书体裁。书中常用“荀悦曰”的形式发表有见地的史论,行文流畅,成就很高,受到后人赞扬。常见的版本是《四部丛刊》本。(所以,更为流行的说法应该是《汉纪》是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如《史记》、《汉书》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之后,我国古代的“二十五史”都是这种体例。《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它最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关键在于题目与论文内容胡相匹配)、简短精炼(一般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过20个字)、醒目。作者姓名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纪录作者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内容提要论文一般应有内容提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内容提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作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内容提要应包括以下内容:1)从事这项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2)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3)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4)结论或结果的意义。撰写论文内容提要的常见毛病,一是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二是内容不浓缩、不概括,文字篇幅过长。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个数也或按照征稿要求。引言引言又称前言,术语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辞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正文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的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结论论文的结论部分,应反映论文中通过实验、观察研究经过理论分析后得到的学术见解。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炼。该部分的写作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2)对前人有关的看法做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3)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于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和方向。参考文献在学术论文后一般应联储参考文献(表),其目的有三:1)为了能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2)为了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3)为了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致谢致谢语句可以放在正文后面,表现对下列方面致谢: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工作的奖学金基金、合同单位、资助和支持的企业、组织、或这人;协助文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其他应感谢的组织和个人。
数 的 由 来 和 发 展 你是否看过杂技团演出中"小狗做算术"这个节目?台下观众出一道10以内的加法题,比如"2+5",由演员写到黑板上。小狗看到后就会"汪汪汪……"叫7声。台下观众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对这只狗中的"数学尖子"表示由衷的赞许,并常常惊叹和怀疑狗怎么会这么聪明?因为在一般人看来狗是不会有数量概念的。 人类是动物进化的产物,最初也完全没有数量的概念。但人类发达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这样,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比如捕获了一头野兽,就用1块石子代表。捕获了3头,就放3块石子。"结绳记事"也是地球上许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类共同做过的事。我国古书《易经》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传说古代波斯王打仗时也常用绳子打结来计算天数。用利器在树皮上或兽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摆在地上计数也都是古人常用的办法。这些办法用得多了,就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和记数的符号。 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1、2、3、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但是记数的符号却大小相同。 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 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 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表示这个数字的一千倍。如:" "表示 "15,000"," "表示"165,000"。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记数符号,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钟鼎中都有记数的符号,不过难写难认,后人没有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迅速发展,适应这一需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用的算筹是竹制的小棍,也有骨制的。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随着筹算的普及,算筹的摆法也就成为记数的符号了。算筹摆法有横纵两式,都能表示同样的数字。 从算筹数码中没有"10"这个数可以清楚地看出,筹算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十位进制。9位以上的数就要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几百,放在万位上就是几万。这样的计算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进位制时已到了公元6世纪末。但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 ╥ "。数字中没有"零",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零"的出现有关。不过多数人认为,"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 说起"0"的出现,应该指出,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头"、"零星"、"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还有一个零头五。随着阿拉数字的引进。"105"恰恰读作"一百零五","零"字与"0"恰好对应,"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0"已经传入罗马。但罗马教皇凶残而且守旧。他不允许任何使用"0"。有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拶(zǎn)刑,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但"0"的出现,谁也阻挡不住。现在,"0"已经成为含义最丰富的数字符号。"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有。如:气温 ,并不是说没有气温;"0"是正负数之间唯一的中性数;任何数(0除外)的0次幂等于1;0!=1(零的阶乘等于1)。 除了十进制以外,在数学萌芽的早期,还出现过五进制、二进制、三进制、七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二十进制、六十进制等多种数字进制法。在长期实际生活的应用中,十进制最终占了上风。 现在世界通用的数码1、2、3、4、5、6、7、8、9、0,人们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它们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后来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的数学融进了自己的数学中去,又把这一简便易写的十进制位值记数法传遍了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阿拉伯数字。 数的概念、数码的写法和十进制的形成都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发现,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每个人人该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中国对分数的研究比欧洲早1400多年!自然数、分数和零,通称为算术数。自然数也称为正整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向东和向西。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就统称为有理数。有了这些数字表示法,人们计算起来感到方便多了 应该是这个吧参考资料:
这是一本暗红色封面的书,封面没有插图,书名和作者姓名的字体都很小,没有通常看到的序言,作者只在首页上写到:“谨以这部记忆文学,献给我的父辈,我的同代。”我想,就作者本人的名气、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任何一个人捧在手中,都能感到《借我一生》的份量。余秋雨老师以记忆文学的形式再现了那个苦难、不堪回首的岁月,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再现了他被苦难磨难一生,同时也是他奋斗一生的心路历程。他一生淡薄名利,正值善良,勤于钻研,笔耕不辍。他不仅博览了古今中外的智慧宝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注重史实,深入世界各地实地考察。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间,他依然埋头苦读,并不是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事实上在动乱的年月,他家遭受了巨大的苦难,父亲一直被隔离,叔叔自杀,而他自己也一次次地被人无中生有地陷害,但他以超人的毅力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奋斗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篇篇学术论文接连发表,一部部著作相继问世,得到了学术届的认可,同事的尊重,三次民主推荐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在实在不能推托的情况下,他担起了学院院长的大梁,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使学院的各项工作都有了较大的起色,率先带领学院改革,并取得成功。在仕途一片看好的情况下,他却毅然放弃了权力和地位,摆脱了虚假,选择了真实的文化。在以后的岁月中,他历尽艰辛,踏遍千山万水,从废墟到废墟,从文明到文明,拂去文明废墟的尘土,削去文明层层神密的面纱,使古今中外的文明,焕发出熠熠光辉,让黎民百姓瞻仰并内化着文明。余秋雨老师的一部部著作,一篇篇文化散文,在海内外影响很大,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影响更大,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次看了他的《借我一生》,使我更加敬佩他的人格,敬佩他淡薄名利、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善良、正值,并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国文人的人格魅力。使我更加理解他果敢地放弃十分看好的前程,甘愿寂寞、吃苦受累、隐居山间、爬山涉水考察中华文明,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恐怖的中东,飘洋过海历尽艰辛考察整个欧洲文明等等,我深深地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他把自己多年来的苦读研究和自学积累的文化知识,以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给下一代,让更多的炎黄子孙以及世界了解华夏文明,唤起人们的良知和正义,传承文明,感知荣辱。正是像他一样的一代又一代的大师们无怨无悔地奉献着毕生精力,传承着华夏文明,才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得以延续至今,并发扬光大。对于这样一个给予我们太多文化兹养的戏剧专家、历史学家、文化散文作家,我辈没有任何资格对他进行评论。但是曾经一度,一些想趁机跟着出名和别有用心的人在国内的报刊杂志、网站对他指出划脚,评头论足。看了真让人心痛,让人羞耻,愧对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不过余秋雨老师并没有受那些“指出划脚,评头论足”文字影响,却激起他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寻找文化的根基,文明的动力和方向,拯救类似失落的灵魂。当《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等著作一篇篇走进深街小巷、寻常百姓家时,余老师成功了。事实上,在这祖国的最边陲,一个普通的后生在读了余老师的书后,有如此的感慨,余老师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心血没有白费,余老师的目的已完全达到了。这就是文化的份量,让我再次想到了那句 “传承文明,感知荣辱”的中华美德。《借我一生》也必将影响我一生。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华夏文明达到空前的高度,远超同时期的世界其他文明,即使中国在其后的2000年历史中也再没有出现那么波澜壮阔的场景,期间法、儒、墨、道、兵、名各家都有著名人物出现,象天上的繁星一样熠熠生辉,多不胜数,各派主张观点对当时、后世都有不同程度影响。实在无法一一列举,也不好说哪些更著名,有兴趣的话自己翻翻那段历史吧。
去看百家讲坛的春秋五霸,对春秋时期的各个主要人物都有介绍。特别是管仲的评价很高,还有救是秦穆公。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摘要: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是农村新课改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小学;教与学;构建 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 (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 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导演、导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益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一)探究准备 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思维材料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1.创设情景 (1)迁移学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学法的铺垫。 (2)情景引入。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实例、游戏、故事等引入。 2.提出问题 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构建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准备多种探究性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可分三步: 1.独立探究。采用尝试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尝试的材料(自学课文、操作演示、动笔练习等)和尝试思考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尝试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做到边尝试、边思考,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通过学生尝试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 2.合作探究。采用讨论质疑的方法。在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运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讨论;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新课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启发思维的关键或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见解。小组讨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质疑;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学中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 发现知识。学生经过尝试、讨论试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知识归纳构建;发现学习规律,概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这是检测巩固运用新知识,掌握运用学法、形成技能的环节。 1.尝试。这是检测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掌握学法和运用学法的尝试;练习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 练习要环绕目标,突出重点,有基本练习、综合或专项练习、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练习要有开放性,形式要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2.评价。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让学生互批、互评、互议,评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过师生互评,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功能和自主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3.总结。一方面让学生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另一方面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深化作简明提示。 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地域,为我们提拱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实际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大处着眼就是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什么标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处着手就是从平时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就是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落实德育的各项措施。我们以“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主题,紧紧围绕发展创新的内容开展了,少先队、团队演讲比赛活动;以“养成习惯,收获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活动;以“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为主题连续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开展了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班活动;以尊重自然,强化和谐”为主题,引导学生将爱护、保护环境与自,身文明修养相结合,开展了从我做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动;以“珍爱生命,遵守交规”为主题,开展了尊重社会,强化规则意识的话动;以”诚信、助人、尊师、兴教”为主题,开展了每学期四次的团队观摩话动。我们还特别重视新生人学、新队员宣誓、校园每日常规、毕业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1.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探究.在问的内容上,指导学生”善问”,即把握何处问、怎么问? 2.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若要教学打动每个学生,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去寻求自己的发展和提高。 3.给学生尝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探究中形成的。从模仿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定向一自学—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内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究意识,提高了受挫意识,进发了成功意识。 给学生创造的天地。课堂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学习与成果的展示。但是学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师、怕提问、怕学生。应该培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只有体现出这种“不怕”的精神,才能显示出孩子的求知欲,学生才能敢学、敢问、敢拼、敢和教师争辩,才能创造出一堂好课,才能实现孩子真正的发展目标。树立我能、我会、我棒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实践、自主创造,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 (三)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加大学校教育合力 由于农村地域的差异,决定了农村经济、文化的不平衡,积极探索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提高农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1.校内资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师、一块奖牌、一件作品、一项工程……”,若将这些统计、整理,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资源。 2.乡土教材。“民俗民风、乡土文化、特色产业、人才人力……”,不仅是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它既可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又能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乐意接受。 3.家长交流。“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家长学校咨询活动……”,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与交流,同时,学校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怪有人说家长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4.学生活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团徽下的宣誓、板报专栏、校规校训”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竞赛等有益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劳动之艰辛,亲历知识的需求,触动求知的欲望。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从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启智、健体”的高尚品质教育。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很多农村学校、教师习惯于大考、小考后把成绩公布于众,然后仔细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这种做法偶尔为之,可能会给学生适度的压力,激发学习积极性。但频繁用这种手段,甚至将之作为控制、刺激学生的有力武器,后果必然是灾难性的。长期如此,将破坏学校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生活在焦虑和压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对排名靠后的学生在心理上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教育无小事,采取任何教育措施,都应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利益。我们在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了不同的评价形式;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认真对待;对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结果。正确的给予充分的肯定,有独到见解的大加表扬,错误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评,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阅读资料、师生交流诸多方面得到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运用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多种途径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 (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的发展 农村学校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在教育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把有限的资金均摊给各个学校;只能是杯水车薪。推进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资才能见效,而集中投资的前提必须是调整学校布局,撤并部分不足百名师生的“袖珍学校”,集中力量和资金建设示范化学校,因地制宜抓好“计算机、闭路电视、广播”三网合一的“乡镇网”及各个学校的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农村“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偏多,素质偏低,观念相对落后,教法相对陈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建好农村学校卫星网这一“天网”和互联网这一“地网”的同时,还要加强“人网”的建设。一是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通过发达地区对贫困农村学校的支教、城镇和农村学校教师的轮流任教、城镇教师定期送教下乡等形式,共享“人网”资源;三是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四是加强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基本功素质;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利用农村独特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农村进行新课程改革,环境、设施等并非课改教师所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然而,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专业教室……,时刻困扰着课改的如期进行,作为课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农村那些平凡朴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诸如踢毽子、打沙包;荡秋千、促泥鳅、扭秧歌、舞龙灯等活动;都对学生的自主参与、群体合作、情趣爱好、创新思维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引导得当,并加以创新改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忽视校本教研,盛行分数管理。为了扭转这种重分不重人,利益驱动代替事业追求的被动局面,必须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为主,通过教学反思、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协作尝试、说课评课、案例评选、探究创新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改创造条件。 (五)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强化家长与学校间的联系 家庭不仅是学生温暖的港湾,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诚邀家长与课改同行。无论是实施课改年级的教师还是其他年级的教师,都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做好宣传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举行家长开放日、开放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纵横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平等对话。在对话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六)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教育评价有鉴定、改进、激励、管理与研究的功能,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教师教育教学综合量化管理办法,不“以分论赏”,抓管理、促教研、全面评估教师工作;在学生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杜绝公布成绩和用成绩排名次的错误做法;鼓励学校、家长、社区共建有效、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进行新课改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课改文化氛围。
著作书目:《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克刚等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新中国《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雨》(“爱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良友《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又名《激流》)1933,开明《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巴金自传》(传记)1934,中华《电》(“爱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良友(《雾》、《雨》、《电》合订为《爱情的三部曲》1936,良友)《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生《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忆》(回忆录)1936,文生《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生《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生《短简》(散文集)1937,良友《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黑土》(散文集)1939.文生《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生《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无题》(散文集)1941,文生《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生《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生《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生《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生《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良友《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生《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文《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文《巴金散文集》1955,人文《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儿《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儿《—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青《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文《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文《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文《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文《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文《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文《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1文集)1982,四川人民《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文《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巴金散文选》1983,文联《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1983,四川人民《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童年的回忆。(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巴金全集》(1—6卷)1986—1988,人文(未出齐)《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翻译著作:《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前夜》(剧本)彼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生《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生《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生《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生《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生《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O,文生《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生《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生《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生《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生《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生《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1959,人文
1巴金小说《家春秋》里的大少爷 就是一个很懦弱的主儿 2《雷雨》里的周萍3 项羽啦,被刘邦追杀到乌江边上,本可以渡过乌江去江东再谋发展,说不定可以东山再起,但他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选择自刎,可惜了一代枭雄
我国目前刊物的级别划分——刊物级别: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CN刊物、SCI、SSCI、CSSCI (一)什么是核心期刊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一、“北大核心”: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即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每四年修订一次,目前是2011版。 二、“南大核心”: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五、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二)什么是国家级期刊 一般说来,“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 (三)什么是“省级”期刊 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四)什么是CN刊物 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 (五)什么是SCI,SSCI ,CSSCI 目前,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究竟什么是SCI和SSCI呢?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SCI创刊于1961年。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 SSCI (Society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 CSSCI(Chinese Society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等100 多个单位购买使用,并将CSSCI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相关信息,可询问学报编辑部。奔跑吧,兄弟。祝你好运。
看这个感觉不如看地方的<文史资料>,我最开始看关于考古的书就是看的我们县出的<文史资料>,要说杂志,权威的就是<考古>了
可在知网上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