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德育的论文幼儿园

发布时间:

关于德育的论文幼儿园

幼儿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题目: 如何做好幼儿德育工作

摘 要: 教育的宗旨在“做人”已经成为幼儿教师的共识,教孩子“做人”就要对幼儿展开品德教育。文章总结了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有效途径。

关键词: 幼儿;德育;有效性

人格形成的基础阶段是在幼儿期,这一阶段的幼儿可塑性大,比较容易接受思想教育的影响。在幼儿期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德育教育,可以尽快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观念。重视、把握这个关键期,就能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阶段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幼教工作者应重视幼儿德育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致使儿童养成不良意识和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社会,能否处理好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能否乐观的对待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受教育状况。现在多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家长更关注的是孩子的智力,而忽略道德情感的培养。这种缺失造成很多孩子性格上的缺点。既然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期。因此,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是幼教工作的首要问题。

二、德育需要环境的支持

环境是无言的教师,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重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强调美感。但是“美”的内涵更体现在环境背后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去创设、调整环境,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提高。

利用环境来教育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项革命。《幼儿园规程》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应的良好的环境。例如,在“祖国妈妈生日”的主题活动中,用雪花片围成了一幅中国地图,在对应的地方贴上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的图片。在欣赏祖国各地名胜风景照片中领略祖国美丽的山河,知道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美丽富饶的国家。进一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丰富幼儿对祖国的认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好地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表达对祖国妈妈生日的祝贺和欢快的情绪。孩子相互推选,轮流当值日生,给植物浇水、排桌椅、分发碗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获得成就感。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三、德育需要教学活动的支持

平时的教学活动是对幼儿的思想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幼儿多方面、多层次的提高。例如,在语言活动《蒲公英旅行记》中,孩子们了解了祖国有着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最长的城墙和最宽的广场,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激发了爱国热情。又如,在社会活动《重阳节中》中,孩子们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知道要尊敬老人,愿意为老人献爱心,并且自己动手制作贺卡来表达对老人的祝福之情。在美术活动中,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的绘画习惯。

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都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特别是在体育运动中尤为明显。孩子天生好动、喜欢游戏,可以说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游戏中学习、成长。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就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而体育游戏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就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例如,玩沙包、跳绳、拍皮球等需要器械的游戏时,可以教育幼儿不争抢游戏器械,学会谦让,学会分享。而且像皮球、圈圈、绳子这类器械,都可以一物多玩,同伴之间合作可以玩出很多花样。在竞赛性游戏中,更可以激发幼儿的团结合作意识,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对于一些胆子较小的孩子,在玩像走独木桥这类游戏时,个别幼儿会产生害怕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勇敢教育与尝试教育。在体育运动中,有时候难免会有孩子不小心摔跤受伤,其他孩子的询问和关心,也是一种关爱的表现。这时,教师适度地表扬会让孩子们把这种好的品质继续保持下去、传递下去。

四、德育需要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德育工作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学活动中的教育,随机教育也很重要。随机教育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各种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适当、正确地引导。实践证明:只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随机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成为幼教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孩子每天入园开始,甚至是他们踏进幼儿园第一天开始,就教他们简单的礼貌用语,每天有礼貌地向家长、教师、小朋友问早、告别。做错事情勇于认错,多说一个对不起。看到其他小朋友遇到困难能主动帮助他人,倘若受到别人的帮助,也记得有礼貌地说谢谢。洗手、喝水,知道要有序排队;安静进餐,不挑食、不浪费,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游戏时遵守规则……这些只是每日生活中的冰山一角,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琐碎的也是最基本的.。但也正是这点滴的生活环节,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潜移默化、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五、德育需要爱

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交流。只要教师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任何一次瞬间即逝的教育契机,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对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儿童都能看到或感觉到,教师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儿童。”教师的教育态度影响幼儿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孩子是敏感的,教师粗暴、训斥的教育态度,会使幼儿产生紧张、害怕等消极情绪。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孩子是被动地接受,德育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相反,以爱支撑,以爱熏陶,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循循善诱,让孩子们在愉快、正面的情绪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洗礼。这样让孩子主动接受,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灵。

六、德育需要家园合作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家园合作,同步进行德育教育。但是目前很多家长重孩子智力的发展,轻道德品质的培养,甚至是根本没有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意识。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幼儿德育的发展。只有取得家长的配合,教师和家长达成共识,才能真正提高幼儿德育效果,巩固德育教育成果。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很多时候即使有意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也没有正确的方法。因此,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有必要的。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家访等方式不断地交流,通过沟通让教师、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品德发展情况。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统一起来,家园合作共同实现德育教育任务。

总之,做好幼儿德育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是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阳光,需要雨露。教师应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并为其保航,护之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积静。加强德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幼儿教育,1986,(Z1)。

[2]张克 棻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J].教育探索,1986,(6)。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在日常活动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基础期,儿童的品德教育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正日益成为人们深入探讨的话题。幼儿的道德教育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是一个重要内容。幼儿园在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中,道德教育放在了首位,在幼儿时期形成的道德品格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对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又时刻受到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不良影响。而3—6岁是幼儿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这些更是说明了幼儿园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以下是本人幼儿品德教育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德育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我们要熟悉理解幼儿德育的精神实质,使幼儿德育所提出的目标要求,不仅如此,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实到每个幼儿。

1、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但却日复一日地反复出现,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例如,午餐时,老师除了让幼儿品尝食堂叔叔阿姨为他们烧的美味可口的饭菜外,还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食堂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饭后,老师请幼儿观察保育员老师整理餐具、拖地等;小朋友亲眼看到老师用力一道道、一遍遍地拖、非常辛苦。实际观察不仅使幼儿对幼儿园的工作人员产生敬意,而且使他们懂得了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上乱扔脏东西的道理。

2、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一日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幼儿园渡过的,幼儿园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发挥幼儿园的环境作用,利用环境布置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道德认识。我们在班级及园内环境布置上非常注意这一点。“我是值日生”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认真做好值日生的日常工作;“家乡的变化”将幼儿自己搜集的拆迁以前的照片与老师新拍的照片布置上墙,让幼儿通过对比感受到家乡的实际变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新闻角”“评比栏”都是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表现。

另外,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在自然角通过照顾小花小草,使幼儿体验关心爱护别人的乐趣,从而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弱小者,增强爱心。老师对幼儿的良好道德行为要即时的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在班级公开表扬、发小红旗、五角星等,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进幼儿道德品格的良好发展。再比如一年四季,有不少节日,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利用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爱阿姨教育;“五·一”节进行劳动教育;“十一”节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3、通过环境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要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幼儿生活在优美、和谐的环境中,他们的情绪非常愉快、态度是积极的,乐于接受教育。我们的幼儿,正是在某种环境的变化中,潜移默化地铸造着自己的个性心理和品格,发展着社会性情感的。如何积极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并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教育环境进行德育的隐性渗透,让幼儿积极地与环境交互作用,萌发良好的情感,培养造就精神健康,积极进取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首先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为幼儿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良好环境。

我们改变过去单纯地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从幼儿不同年龄的特点出发,考虑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人性的差异,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优秀、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及品德教育的需要,布置墙壁。

在活动室内设置各种适于幼儿活动与操作的区域或角落。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实践,满足自己参与社会的愿望和情感的体验,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老师们利用活动室的边角,建立了““娃娃家”、图书大家看”、“我有一双小巧手”等活动角,幼儿在这里可以自由看图书、听音乐、玩积木,也可以与朋友交谈,幼儿在自由的天地里,有的操作,有的说笑、有的探索,乐趣无穷,他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遵守纪律,当老师组织另外活动时,即使兴味正浓,但也愉快地服从了集体的需要。

教师们设置的自然角,其中有各种花卉,还养了金鱼、ji、鸽子、小白兔等动物,在充分分享自然给他们带来情趣的同时,激发着幼儿自己参与劳作的积极性,他们自己参加浇水、洗涤器皿、喂养小动物等劳动。

其次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就是幼儿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因素,如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以及与集团的关系,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等,尤其是幼儿园的整体气氛,都属于社会环境的范畴,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爱模仿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常常会听到幼儿为自己的言行辩解道:“这是我们班╳╳老师说的,”“╳╳老师也是这样做的”等,对于他们来说,幼儿周围的人、事、物、境都能对他们发生作用,因此,我们除了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外,还注重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我们的幼教工作人中时时处处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间的好人好事,都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其中对于我们的教师来说,第一,有爱心,充满感情地去爱每个幼儿,尊重班上那些淘气,各种能力显露较迟、胆小懦弱幼儿的要求和心理;第二;师生共同参加活动,以教师的积极性、兴趣性诱发幼儿的愉快情绪,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克服过去“老师前面讲,幼儿呆坐听”的做法,建立有平等师生关系的环境,,幼儿没有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活泼、开朗、积极上进。第三,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一言一行,做幼儿的表率。

教育环境中隐性渗透德育,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都是巨大的,不仅如此,这还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能将某些难以用语言对幼儿讲清的观点渗透到教育环境之中。例如“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不是仅靠老师的言传,而是通过创设教育环境,如“可爱的家乡、可爱的祖国”展览等,让幼儿在师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在教师们真实的、健康的情感感染下,通过活动,使幼儿从中熟悉可爱的家乡,熟悉伟大的祖国,了解家乡,祖国各地的特产,从而自然地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

4、家庭、学校、社区共建幼儿德育教育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背景极不相同的群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受到幼儿园的教育,一方面继续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特长,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的家长不仅重视教育,而且善于教育;二是部分家长虽然重视教育,却不懂得幼儿教育的方法,压抑了幼儿的发展;三是有些家长既不重视幼儿教育,也不善于教育幼儿。这就要求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要相互联系,做到一致性,如果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道德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如幼儿和社区中的爷爷、奶奶共同联欢表演节目,可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家长、教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社区做好调节作用,使幼儿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

通过教育的实践和思考,我们感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树木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才能开花结果。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

摘要 :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品德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是良好道德品质和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于幼儿期,因此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应该像智力启蒙一样,应及早的重视孩子的品德起步教育。

关键词 :

品德教育幼儿品德培养

品德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品德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是良好心理品质和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也就是说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于幼儿期,因此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应该像智力启蒙一样及早被重视。

一、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要遵循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规律

幼儿年龄小,在进行抽象的道德概念教育时,要与具体形象相结合,要在适应的情景中进行。在情境中进行教育,就是教育者利用或设置某种特定的情境,让幼儿置身其中,并以这种情境作为教育的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对孩子的礼貌教育,除了我们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形式外,在每天接送幼儿时,教师主动说“请、谢谢、别客气、您早、您好、再见”等礼貌用语,在每天的重复训练中感染幼儿,同时教师要给予幼儿以具体的指导,使之养成礼貌待人的良好品德。在日常现实情境中,教师引导幼儿做一些关心他人的事,帮助朋友穿衣裤、系鞋带、扣纽扣、叠被子等。通过自我服务,如擦桌椅、种植等活动,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爱劳动的好品质。

二、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该以情感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逐步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如看见有小朋友摔倒了,要把小朋友扶起来;喝水时小朋友们要排好队,不能推,不能挤;玩玩具时不能乱扔玩具,不能用玩具砸别的小朋友;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归还;游戏、学习时要学会和别的小朋友合作等等。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既要抓住时机随机进行教育,又要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

三、通过训练与练习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习惯

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要着重加强道德行动的训练。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行动举止来表现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幼儿抓起。幼儿要从小养成生活习惯、公共场所守秩序的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劳动的习惯等。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动习惯。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培养幼儿劳动观念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让幼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在班里活动时爱护桌椅、玩具、图书等,启发幼儿与玩具、图书交朋友,比比看谁做得最棒。在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看见地上有碎纸片和果皮时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内;看到花园里的花该浇水时,主动给花浇水,在劳动中逐渐培养幼儿的义务感、责任感以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技能。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下去有了一定的实际经验和必要的劳动技能时,幼儿就会树立起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在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家庭的作用

一个人品德的形成,除了社会道德舆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外,他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品德起步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就训练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就能使孩子在以后日常的行为表现中逐渐对道德认识,并能对道德情感进行深化吸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父母的言行对一个人会产生终生的影响。父母在家庭中要有意培养幼儿劳动习惯,只要没有危险就应放手让幼儿去实践,还要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细节,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不过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父母不能因此就对孩子训斥,或者动手,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相反地要多鼓励和进行耐心教育,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一步步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在繁杂的家务劳动中,有孩子的一份贡献,他就感到非常自豪。第一次做某件事感到很新鲜,例如叫孩子到楼下奶箱中取奶,他很快就会拿回来,并且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如果要他每天去做这件事,那么愉快的心情就会逐渐淡漠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需要及时鼓励,坚持不懈,使幼儿的优秀品德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巩固。

总之,及早重视孩子的品德起步教育,从小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同情体贴别人,处处为别人着想,热心地帮助人,不轻易打扰别人等是培养文明行为和大公无私精神的基础,也是奠定良好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儿童时期是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感、意志的发展,无不需要教师的密切注视和科学的教养。因此,教师应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卫生特点,做好幼儿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

例如,针对部分家长一味的溺爱和包办,忽视对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一现象,可设计“看谁穿得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有趣活动,给幼儿创造一些条件和机会,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捡落叶、拔草,到社会实践中去接触,了解一粒麦、一颗螺丝钉、一文钱、一张纸的来之不易,使之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等良好品质。

再次,大众传播媒介对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幼儿期的儿童社会生活范围较狭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他们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影视片、广播、广告、音像制品和部分报刊杂志。如果这些传媒内容健康,会对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起积极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幼儿喜爱模仿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会去模仿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人物及其言行举止。而内容不健康的传播,则会从反面为幼儿树立某种学习样板,使幼儿出现品行障碍。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使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发展的积极因素。

大家都知道,幼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为人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小班思想品德教育总结。而小班幼儿刚入园,是由家庭教育过渡到幼儿园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时期,因此,我们抓住这一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自理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谦让合作、关心他人的优良品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陶冶幼儿情操,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幼儿进入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它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晨间活动:我们教会幼儿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早晚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课间活动:在这时,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互相照顾,帮助他们复习课上所学的内容;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进餐: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指导幼儿独立进餐,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生手”的不良习惯。午睡: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安安静静等父母来接。

二教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

1.培养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周围成人的关心爱护。学期初,为了使小班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我们首先组织他们参观幼儿园,故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是幼儿尽快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虽让他们能够独立进餐,但由于家长的过渡爱护,大部分幼儿都不会独立进餐,独立性较差,幼儿园小班工作总结《幼儿园小班思想品德教育总结》。因此,我们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在语言活动《大公鸡和漏嘴巴》、看图讲述《吃得真干净》常识《认识餐具》,音乐歌曲《好娃娃》。等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独立的进餐、盥洗、睡觉等良好的自理能力。

3.学会简单的礼貌用语,进行礼貌教育.。礼貌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在语言《有礼貌的好宝宝》故事《两只羊》歌曲《我的好妈妈》《好娃娃》认识《老师》。认识《家庭》,向幼儿进行礼貌教育。

三节日中的品德教育

九月十日”教师节”让幼儿绘画<红花>送给老师,让幼儿知道老师的辛苦劳动,教育幼儿热爱老师,尊重老师。十月一日“国庆节”让幼儿了解国庆节的来历,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要热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一月一日“元旦”通过家园同乐庆新年联欢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新年的快乐,培养爱父母的情感。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鼓励幼儿大胆参加集体活动,感受新年的乐趣。

四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保护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家园联系站及家园联欢活动来进行教育活动。

1.现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于是,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

2.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总之,我们会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幼儿德育教育方法》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已成为绝大多数育龄人口的自觉自愿行为。教育子女从幼儿抓起,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面对现实,许多幼儿,尤其是独生子女得不到正确、全面的教育。相当一部分幼教工作者及年轻家长忽视幼儿教育,致使一些孩子任性、自私,成为家庭的“小皇帝”。这不能不令人担忧,不能不使人思考幼儿德育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情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5-02

幼儿德育是教育幼儿如何做人,包括幼儿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道德品质教育,让幼儿学会初步辨别是非、善恶,初步懂得爱党、爱国、爱集体、爱同学、爱科学、爱劳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德育在幼儿全面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加强幼儿德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要求的,也是关系社会未来的大事。

重视幼儿德育既是幼教工作者的基本职责,也是全社会和幼儿家长的光荣义务。幼儿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幼教工作者和幼儿家长必须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必须掌握和了解以下几种教育方法,从点滴做起,共同做好幼儿德育教育工作。

一、说理法

就是说服教育,即借助语言、事实、示范等方式,影响幼儿的思想认识,使幼儿弄懂道德,提高认识。说服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类:

1.用语言图片说服。如讲解、看图话说、讲故事、谈话等。语言课常用讲解法。讲解要联系实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系统性。谈话是幼儿德育一种有效方式。谈话要有准备,要了解幼儿的详细情况,明确谈话的中心和要解决的问题。谈话态度要诚恳、耐心,力求气氛和谐,使幼儿感到教师的关怀,能无拘无束地谈心里话。谈话要有启发性,要让幼儿思考,自己想通道理,得出结论。可以让幼儿讲自己熟知的故事,从中取得启发和教育。

2.用实例进行说服。组织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家庭,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这是用具体实用的事实说服教育幼儿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幼儿能亲眼看或亲耳听到,直观性强,说服力大。

3.运用榜样示范说服教育。运用榜样人物优秀品德来影响幼儿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是说服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对幼儿有巨大的激励和影响作用,这是和幼儿积极向上、爱好模仿的心理特点相适应的。

幼儿思想直观具体,示范可以借助形象,帮助幼儿理解各种行为规范,领会和模仿榜样人物的言行。父母、家庭成员和教师是对幼儿经常地直接发生影响的人,是和幼儿交往最多的人,他们的言行都会被幼儿当作示范去模仿。因此,每一位父母和教师要用“真爱”(而不是溺爱)去教育孩子。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缺点,用心真爱每一个孩子,注意幼儿个性差异,因人施教。要特别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发挥积极良好的示范作用,教育幼儿自觉地把高尚的道德品质发扬到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

二、训练法

训练法就是在幼儿学习及日常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的方法,实际训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学习活动,这是幼儿最经常训练方式。一般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它对培养幼儿刻苦认真、耐心细致、克服困难等品质都有重大意义。认真完成作业,可以培养幼儿学习的责任感、纪律性、创造性。学习过程的交往,能养成幼儿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优良品德。

2.执行幼儿日常行为规范。无数事实证明,人的所有的素质,都植根于人的幼儿期,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是幼儿教育最主要、最根本的。要训练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严格进行遵守学习、卫生及日常行为规范的经常性练习。养成幼儿珍惜时间的观念,培养组织性、纪律性,使幼儿从小养成自觉地、规范的日常行为。父母和教师应对幼儿多提醒、多示范、多引导,经常强化训练,并及时耐心地督促、检查和校正。

三、情境教育法

就是利用环境、气氛或设置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素质等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要从提高教育素质、美化校容、整顿园风班风入手,幼儿在其中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感受和体验是幼儿获得内化的行为品质的有效途径,幼儿只有通过各种活动以及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了很多社会性发展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活动中,有小朋友摔倒了,及时把他扶起来;小朋友生病了,给他端来一杯热水,并问候;哪位小朋友过生日,大家都为他祝贺并送上自制的生日礼物……孩子在这些特殊的情境中,良好品德习惯就逐渐内化形成。家长在家庭生活当中,也应该时刻重视此类训练。长期的教育熏陶,可以帮助幼儿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感恩,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

四、奖励法

对幼儿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奖励是一种鼓励的方法。它能使幼儿肯定自己正当的、优良的思想行为,并引发他们巩固发展这些优良品德的愿望和信心。奖励的方式一般有赞许、表扬、奖赏三种。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可用口头表示赞成,也可用目光、点头、微笑、手势来表示肯定。组织幼儿开展争当好娃娃、争戴小红花活动,每学期可以对表现突出的幼儿给予奖励,既鼓励本人,又树立榜样,激励全体幼儿学习。家长通过写表扬卡的方式把幼儿在家的良好行为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老师读给小朋友听,使幼儿更加自信,也促使同伴之间互相学习,来自家园双方的鼓励和表扬,使幼儿逐步建立积极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奖励必须公正、适量、灵活,实事求是,不能滥用。对幼儿的某些不良行为要适量应用一些劝诫的手段,及时予以纠正。

关于幼儿园德育论文

《加强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思考》

摘要:幼儿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语言最快、道德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所以人的道德培养,要从小开始,要“小”字、“早”字当头。培养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

关键词:幼儿;德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194-01

幼儿的德育工作有一定难度,所以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对幼儿充满爱心,用爱的纽带联结师生关系、同伴之间和谐的环境气氛,使幼儿情感得到和谐完美的发展,同时,我们要针对幼儿年龄特点,探索幼儿德育渗透规律,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一样,长大了都不会轻易改变,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应重视幼儿期对孩子进行的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魅力,使其成为已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这种美德,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的心中都可以找到它的根底!

一、那么怎么在幼儿期对孩子实施品德教育呢?根据我多年的教育经验

1.将德育渗透于“爱”的教育之中。

当幼儿之间出现冲突时,单纯的严厉训斥,往往不能奏效。相反,采用榜样法和情感陶冶法循循善诱,以爱熏陶,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灵,从而使其彻底领悟悔改。对幼儿来说,当然不可能形成什么“信念”,但要使幼儿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情感同样起着这种作用。同时,也由于幼儿道德情感和生理发展的某些特点,应更多采用这些方法,要把这些方法当作幼儿德育的基本方法。所以我们的家长对待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千万不能大声训斥或一顿毒打,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或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而应以理说服。

2.将德育观念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

幼儿美好的心灵、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一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靠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如:德育课、德育活动和德育练习等,又要靠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形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德育自然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当生活中的弱小者如小弟弟、小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幼儿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付之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及时地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点名、或发小礼物、奖品等对有点滴良好行为的幼儿及时表扬,使幼儿逐步形成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

3.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教育活动中,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比如:用“拔萝卜”的故事或图书教育幼儿团结友爱,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组织纪律和集体荣辱感,通过规则游戏体验各种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区角活动使幼儿学会助人和自主,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学会正确的接人待物方式,逐步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深与同伴的感情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应学会相互谦让,互相帮助,友好相处。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针对不同问题,采取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适时提醒孩子按正确的规则去做,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4.开辟愉悦的德育天地,实施道德教育。

德育观念并不意味着严肃多于微笑,刻板多于活泼。面对天真烂漫的幼儿,教师可以开辟愉悦的德育天地,抓住孩子求乐心理的需要,组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调动幼儿知、情、意、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为了让幼儿体验叔叔阿姨劳动真辛苦,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活动--《食堂阿姨真辛苦》和《能干的理发师》。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让幼儿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在班级环境中设置”花儿朵朵”,让幼儿在节日花、生日花、风采花中将开心的照片,祝福的话语送到班上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共同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幼儿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的成功喜悦,快乐的健康心理。在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要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使幼儿体验到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孩子们在不断的快乐中,体验自立、自信、创造和成功的欢乐,并将这种愉悦转变成自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促进了优良品质的形成。

二、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要相互一致,如果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德育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要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如:幼儿和社区中的爷爷、奶奶共同联欢表演节目,可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家长、教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社区做好调节作用,使幼儿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

幼儿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题目: 如何做好幼儿德育工作

摘 要: 教育的宗旨在“做人”已经成为幼儿教师的共识,教孩子“做人”就要对幼儿展开品德教育。文章总结了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有效途径。

关键词: 幼儿;德育;有效性

人格形成的基础阶段是在幼儿期,这一阶段的幼儿可塑性大,比较容易接受思想教育的影响。在幼儿期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德育教育,可以尽快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观念。重视、把握这个关键期,就能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阶段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幼教工作者应重视幼儿德育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致使儿童养成不良意识和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社会,能否处理好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能否乐观的对待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受教育状况。现在多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家长更关注的是孩子的智力,而忽略道德情感的培养。这种缺失造成很多孩子性格上的缺点。既然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期。因此,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是幼教工作的首要问题。

二、德育需要环境的支持

环境是无言的教师,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重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强调美感。但是“美”的内涵更体现在环境背后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去创设、调整环境,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提高。

利用环境来教育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项革命。《幼儿园规程》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应的良好的环境。例如,在“祖国妈妈生日”的主题活动中,用雪花片围成了一幅中国地图,在对应的地方贴上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的图片。在欣赏祖国各地名胜风景照片中领略祖国美丽的山河,知道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美丽富饶的国家。进一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丰富幼儿对祖国的认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好地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表达对祖国妈妈生日的祝贺和欢快的情绪。孩子相互推选,轮流当值日生,给植物浇水、排桌椅、分发碗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获得成就感。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三、德育需要教学活动的支持

平时的教学活动是对幼儿的思想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幼儿多方面、多层次的提高。例如,在语言活动《蒲公英旅行记》中,孩子们了解了祖国有着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最长的城墙和最宽的广场,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激发了爱国热情。又如,在社会活动《重阳节中》中,孩子们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知道要尊敬老人,愿意为老人献爱心,并且自己动手制作贺卡来表达对老人的祝福之情。在美术活动中,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的绘画习惯。

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都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特别是在体育运动中尤为明显。孩子天生好动、喜欢游戏,可以说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游戏中学习、成长。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就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而体育游戏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就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例如,玩沙包、跳绳、拍皮球等需要器械的游戏时,可以教育幼儿不争抢游戏器械,学会谦让,学会分享。而且像皮球、圈圈、绳子这类器械,都可以一物多玩,同伴之间合作可以玩出很多花样。在竞赛性游戏中,更可以激发幼儿的团结合作意识,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对于一些胆子较小的孩子,在玩像走独木桥这类游戏时,个别幼儿会产生害怕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勇敢教育与尝试教育。在体育运动中,有时候难免会有孩子不小心摔跤受伤,其他孩子的询问和关心,也是一种关爱的表现。这时,教师适度地表扬会让孩子们把这种好的品质继续保持下去、传递下去。

四、德育需要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德育工作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学活动中的教育,随机教育也很重要。随机教育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各种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适当、正确地引导。实践证明:只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随机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成为幼教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孩子每天入园开始,甚至是他们踏进幼儿园第一天开始,就教他们简单的礼貌用语,每天有礼貌地向家长、教师、小朋友问早、告别。做错事情勇于认错,多说一个对不起。看到其他小朋友遇到困难能主动帮助他人,倘若受到别人的帮助,也记得有礼貌地说谢谢。洗手、喝水,知道要有序排队;安静进餐,不挑食、不浪费,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游戏时遵守规则……这些只是每日生活中的冰山一角,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琐碎的也是最基本的.。但也正是这点滴的生活环节,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潜移默化、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五、德育需要爱

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交流。只要教师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任何一次瞬间即逝的教育契机,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对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儿童都能看到或感觉到,教师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儿童。”教师的教育态度影响幼儿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孩子是敏感的,教师粗暴、训斥的教育态度,会使幼儿产生紧张、害怕等消极情绪。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孩子是被动地接受,德育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相反,以爱支撑,以爱熏陶,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循循善诱,让孩子们在愉快、正面的情绪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洗礼。这样让孩子主动接受,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灵。

六、德育需要家园合作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家园合作,同步进行德育教育。但是目前很多家长重孩子智力的发展,轻道德品质的培养,甚至是根本没有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意识。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幼儿德育的发展。只有取得家长的配合,教师和家长达成共识,才能真正提高幼儿德育效果,巩固德育教育成果。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很多时候即使有意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也没有正确的方法。因此,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有必要的。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家访等方式不断地交流,通过沟通让教师、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品德发展情况。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统一起来,家园合作共同实现德育教育任务。

总之,做好幼儿德育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是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阳光,需要雨露。教师应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并为其保航,护之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积静。加强德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幼儿教育,1986,(Z1)。

[2]张克 棻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J].教育探索,1986,(6)。

幼儿园关于幼儿德育的论文范文

幼儿园德育这样才是重点

幼儿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早期的教育和熏陶在一个人性格中留下深深的印迹。《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为了让幼儿将来成为21世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栋梁之材,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我确信教师无疑是最辛勤的耕耘者、播种者之一。所以,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都起着巨大的奠基作用。幼儿园在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占据首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应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度的德育教育,创造优良环境,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幼儿形成、发展、巩固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一、教师素质影响幼儿德育幼儿时期是人的思想、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有关专家以为,人在幼儿阶段的可塑性最大,判定好与坏、善与恶的一些形象概念,就是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的。而教师则是幼儿最直接,最重要的引路人,在幼儿眼中,我们教师就是学习、效仿的榜样。从这个意议上讲,教师构成了幼儿思想道德的主力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是夸大了我们首先是育人,其次才是教书,身为灵魂工程师的我们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幼儿、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幼儿全面发展。二、寓德育于幼儿一日活动中1、教育幼儿文明团结、礼貌待人为培养孩子爱的情感,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我们将思想道德工作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每时每刻对他们进行教育:从幼儿早晨进园开始,教幼儿使用礼貌用语问好;晨间活动时,各班都对幼儿进行德育十分钟教育;在组织喝水时,教育幼儿排队接水,不推挤,不浪费水;区域活动时,让幼儿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谦让、与人合作;户外活动前,领孩子们捡起院中飘落的树叶、纸屑等,增强幼儿文明意识,久而久之,“请、谢谢、对不起、不用谢”等文明用语已被幼儿常挂嘴边,打架、骂人的现象少了,乐于助人的现象却随处可见。2、教育幼儿互相谦让,团结友爱幼儿大多以我为中心,对事有特别强烈的占有欲和好奇心,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与他人团结协作的机会,如:在课外,组织幼儿做游戏丢手绢、贴鼻子、贴壁等,在教学中鼓励幼儿互帮互助,从同伴中挑选自己最信任的人担任自己的“小老师”或竞争对手;课堂上组织幼儿分角色表演,让幼儿在特定的情景中往辨别、体验、理解他人存在的情感,对于幼儿之间的矛盾纠纷,放手让幼儿自己发现题目、解决题目,从而让幼儿熟悉到合作谦让,团结友爱,保持良好的同伴关系。三、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要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主题活动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幼儿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不同的学习经验,从而完成主题活动的目标。结合关爱他人的教育我们课题组开展了“谁对谁不对”、“我们都是好朋友”、“学会礼貌朋友多”、“我是爱心小主人”、“假如我是他”、“关心朋友故事多”、“他怎么了”、“齐心合作力量大”、“谁有困难我来帮”等主题活动。通过不同的主题,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不同情感达到各项目标。并且在每一个主题中都运用了动手、动脑、动眼、动嘴、动耳等多种感官手段使幼儿从思想上到情感上再到行动上都有了不同的转变。四、家园共育共同培养教师和家长是幼儿学习模仿的榜样,我们是幼儿的一面镜子,任何一言一行备受幼儿的关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的教学来进行德育教育,让孩子们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成长。教师要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让家长获得了教育的知识经验.品德教育是多方面的,幼儿园德育工作不可能涵盖方方面面,我们要培养幼儿最基本的德育知识,培养幼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情感,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事敢于承认和改正,有礼貌和守纪律,会与人合作,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自信心和同情心。总之,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既是纵向延伸的,也是横向联系的,可以散见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把握德育的时机,将品德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多用正面引导、积极鼓励的方法,正确地加以教育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他们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同时,身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将牢固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全体幼儿,以培养和造就未来合格公民为已任,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幼儿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题目: 如何做好幼儿德育工作

摘 要: 教育的宗旨在“做人”已经成为幼儿教师的共识,教孩子“做人”就要对幼儿展开品德教育。文章总结了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有效途径。

关键词: 幼儿;德育;有效性

人格形成的基础阶段是在幼儿期,这一阶段的幼儿可塑性大,比较容易接受思想教育的影响。在幼儿期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德育教育,可以尽快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观念。重视、把握这个关键期,就能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阶段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幼教工作者应重视幼儿德育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致使儿童养成不良意识和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社会,能否处理好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能否乐观的对待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受教育状况。现在多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家长更关注的是孩子的智力,而忽略道德情感的培养。这种缺失造成很多孩子性格上的缺点。既然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期。因此,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是幼教工作的首要问题。

二、德育需要环境的支持

环境是无言的教师,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重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强调美感。但是“美”的内涵更体现在环境背后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去创设、调整环境,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提高。

利用环境来教育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项革命。《幼儿园规程》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应的良好的环境。例如,在“祖国妈妈生日”的主题活动中,用雪花片围成了一幅中国地图,在对应的地方贴上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的图片。在欣赏祖国各地名胜风景照片中领略祖国美丽的山河,知道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美丽富饶的国家。进一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丰富幼儿对祖国的认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好地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表达对祖国妈妈生日的祝贺和欢快的情绪。孩子相互推选,轮流当值日生,给植物浇水、排桌椅、分发碗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获得成就感。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三、德育需要教学活动的支持

平时的教学活动是对幼儿的思想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幼儿多方面、多层次的提高。例如,在语言活动《蒲公英旅行记》中,孩子们了解了祖国有着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最长的城墙和最宽的广场,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激发了爱国热情。又如,在社会活动《重阳节中》中,孩子们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知道要尊敬老人,愿意为老人献爱心,并且自己动手制作贺卡来表达对老人的祝福之情。在美术活动中,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的绘画习惯。

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都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特别是在体育运动中尤为明显。孩子天生好动、喜欢游戏,可以说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游戏中学习、成长。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就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而体育游戏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就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例如,玩沙包、跳绳、拍皮球等需要器械的游戏时,可以教育幼儿不争抢游戏器械,学会谦让,学会分享。而且像皮球、圈圈、绳子这类器械,都可以一物多玩,同伴之间合作可以玩出很多花样。在竞赛性游戏中,更可以激发幼儿的团结合作意识,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对于一些胆子较小的孩子,在玩像走独木桥这类游戏时,个别幼儿会产生害怕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勇敢教育与尝试教育。在体育运动中,有时候难免会有孩子不小心摔跤受伤,其他孩子的询问和关心,也是一种关爱的表现。这时,教师适度地表扬会让孩子们把这种好的品质继续保持下去、传递下去。

四、德育需要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德育工作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学活动中的教育,随机教育也很重要。随机教育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各种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适当、正确地引导。实践证明:只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随机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成为幼教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孩子每天入园开始,甚至是他们踏进幼儿园第一天开始,就教他们简单的礼貌用语,每天有礼貌地向家长、教师、小朋友问早、告别。做错事情勇于认错,多说一个对不起。看到其他小朋友遇到困难能主动帮助他人,倘若受到别人的帮助,也记得有礼貌地说谢谢。洗手、喝水,知道要有序排队;安静进餐,不挑食、不浪费,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游戏时遵守规则……这些只是每日生活中的冰山一角,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琐碎的也是最基本的.。但也正是这点滴的生活环节,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潜移默化、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五、德育需要爱

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交流。只要教师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任何一次瞬间即逝的教育契机,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对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儿童都能看到或感觉到,教师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儿童。”教师的教育态度影响幼儿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孩子是敏感的,教师粗暴、训斥的教育态度,会使幼儿产生紧张、害怕等消极情绪。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孩子是被动地接受,德育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相反,以爱支撑,以爱熏陶,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循循善诱,让孩子们在愉快、正面的情绪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洗礼。这样让孩子主动接受,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灵。

六、德育需要家园合作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家园合作,同步进行德育教育。但是目前很多家长重孩子智力的发展,轻道德品质的培养,甚至是根本没有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意识。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幼儿德育的发展。只有取得家长的配合,教师和家长达成共识,才能真正提高幼儿德育效果,巩固德育教育成果。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很多时候即使有意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也没有正确的方法。因此,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有必要的。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家访等方式不断地交流,通过沟通让教师、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品德发展情况。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统一起来,家园合作共同实现德育教育任务。

总之,做好幼儿德育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是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阳光,需要雨露。教师应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并为其保航,护之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积静。加强德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幼儿教育,1986,(Z1)。

[2]张克 棻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J].教育探索,1986,(6)。

有关幼儿园德育论文

幼儿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题目: 如何做好幼儿德育工作

摘 要: 教育的宗旨在“做人”已经成为幼儿教师的共识,教孩子“做人”就要对幼儿展开品德教育。文章总结了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有效途径。

关键词: 幼儿;德育;有效性

人格形成的基础阶段是在幼儿期,这一阶段的幼儿可塑性大,比较容易接受思想教育的影响。在幼儿期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德育教育,可以尽快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观念。重视、把握这个关键期,就能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阶段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幼教工作者应重视幼儿德育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致使儿童养成不良意识和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社会,能否处理好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能否乐观的对待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受教育状况。现在多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家长更关注的是孩子的智力,而忽略道德情感的培养。这种缺失造成很多孩子性格上的缺点。既然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期。因此,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是幼教工作的首要问题。

二、德育需要环境的支持

环境是无言的教师,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重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强调美感。但是“美”的内涵更体现在环境背后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利用环境与儿童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去创设、调整环境,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提高。

利用环境来教育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项革命。《幼儿园规程》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应的良好的环境。例如,在“祖国妈妈生日”的主题活动中,用雪花片围成了一幅中国地图,在对应的地方贴上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的图片。在欣赏祖国各地名胜风景照片中领略祖国美丽的山河,知道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美丽富饶的国家。进一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丰富幼儿对祖国的认识,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更好地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表达对祖国妈妈生日的祝贺和欢快的情绪。孩子相互推选,轮流当值日生,给植物浇水、排桌椅、分发碗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获得成就感。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三、德育需要教学活动的支持

平时的教学活动是对幼儿的思想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幼儿多方面、多层次的提高。例如,在语言活动《蒲公英旅行记》中,孩子们了解了祖国有着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最长的城墙和最宽的广场,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激发了爱国热情。又如,在社会活动《重阳节中》中,孩子们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知道要尊敬老人,愿意为老人献爱心,并且自己动手制作贺卡来表达对老人的祝福之情。在美术活动中,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的绘画习惯。

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都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特别是在体育运动中尤为明显。孩子天生好动、喜欢游戏,可以说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游戏中学习、成长。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就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而体育游戏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就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例如,玩沙包、跳绳、拍皮球等需要器械的游戏时,可以教育幼儿不争抢游戏器械,学会谦让,学会分享。而且像皮球、圈圈、绳子这类器械,都可以一物多玩,同伴之间合作可以玩出很多花样。在竞赛性游戏中,更可以激发幼儿的团结合作意识,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对于一些胆子较小的孩子,在玩像走独木桥这类游戏时,个别幼儿会产生害怕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勇敢教育与尝试教育。在体育运动中,有时候难免会有孩子不小心摔跤受伤,其他孩子的询问和关心,也是一种关爱的表现。这时,教师适度地表扬会让孩子们把这种好的品质继续保持下去、传递下去。

四、德育需要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德育工作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学活动中的教育,随机教育也很重要。随机教育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各种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适当、正确地引导。实践证明:只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随机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成为幼教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孩子每天入园开始,甚至是他们踏进幼儿园第一天开始,就教他们简单的礼貌用语,每天有礼貌地向家长、教师、小朋友问早、告别。做错事情勇于认错,多说一个对不起。看到其他小朋友遇到困难能主动帮助他人,倘若受到别人的帮助,也记得有礼貌地说谢谢。洗手、喝水,知道要有序排队;安静进餐,不挑食、不浪费,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游戏时遵守规则……这些只是每日生活中的冰山一角,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琐碎的也是最基本的.。但也正是这点滴的生活环节,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潜移默化、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五、德育需要爱

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交流。只要教师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任何一次瞬间即逝的教育契机,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对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儿童都能看到或感觉到,教师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儿童。”教师的教育态度影响幼儿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孩子是敏感的,教师粗暴、训斥的教育态度,会使幼儿产生紧张、害怕等消极情绪。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孩子是被动地接受,德育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相反,以爱支撑,以爱熏陶,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循循善诱,让孩子们在愉快、正面的情绪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洗礼。这样让孩子主动接受,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幼小的心灵。

六、德育需要家园合作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家园合作,同步进行德育教育。但是目前很多家长重孩子智力的发展,轻道德品质的培养,甚至是根本没有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意识。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幼儿德育的发展。只有取得家长的配合,教师和家长达成共识,才能真正提高幼儿德育效果,巩固德育教育成果。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很多时候即使有意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也没有正确的方法。因此,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有必要的。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家访等方式不断地交流,通过沟通让教师、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品德发展情况。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统一起来,家园合作共同实现德育教育任务。

总之,做好幼儿德育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是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阳光,需要雨露。教师应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并为其保航,护之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积静。加强德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幼儿教育,1986,(Z1)。

[2]张克 棻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J].教育探索,1986,(6)。

幼儿园德育论文题目参考

幼儿园德育论文题目有哪些,你需要做一个参考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幼儿园德育论文题目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 试析幼儿园晨练活动的意义及组织策略

2) 浅谈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在幼儿园的挖掘与利用

3) 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4) 让幼儿具备竞争意识

5) 浅析幼儿园分享教育的有效策略

6) 以主题性游戏促进幼儿德育教育的发展

7) 情感教育在幼儿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浅析

8) 开展幼儿品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9) 浅谈德育课程师生角色互换教学的“多赢”效果

10) 让音乐艺术渗透幼儿园常规教育

11) 浅谈幼儿的德育教育

12) 在幼儿心中播下“德育”种子

13) 幼儿德育宜化虚为实

14) 音乐教育在幼儿园的新模式

15) 试论鉴赏与表现相结合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

16) 在一日活动中加强幼儿品德教育

17) 幼儿教育之我见

18) 浅谈如何开展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的幼儿教学

19) 幼儿品德教育初探

20) 关于幼儿德育的若干教学思考

21)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22)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新模式

23) 在美术区域游戏中渗透德育

24) 家、园、社区三位一体提高幼儿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25) 摭谈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意义

26) 让“德育之花”在幼儿园完美绽放

27) 培养幼儿的爱心是品德教育的坚实奠基

28) 幼儿园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探究

29) 浅谈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30) 以身立教--浅谈对小班幼儿的德育

31)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优化策略探索研究

32) 幼儿德育教育及实施方法

33) 浅议幼儿园小班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

34) 我对幼儿德育特征的浅显认识

35) 融德育于幼儿美术活动中

36) 注重幼儿道德教育的时代意义及措施

37) 传统国学教育对幼儿德育教育的作用探析

38) 幼儿礼仪教育的培养

39) 浅谈幼儿德育的有效途径

40) 浅析幼儿园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41) 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42) 现代教育技术开启幼儿礼貌教育新模式

43) 基于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幼儿人格教育实践探究

44) 中职德育工作模式初探

45) 让幼儿在行动中养成良好品质

46) 对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有效探究

47) 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策略

48) 幼儿舞蹈对幼儿启蒙发展的重要性

49) 幼儿园德育教育工作的心得

50) 推动学前德育教育新发展

51) 幼儿的音乐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52) 浅谈幼儿园交互式主题墙饰的创设

53) 浅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思路

54) 试论幼儿分享教育

55) 幼儿教育如何融德育于幼儿生活

56) 如何对幼儿开展德育教育

57) 浅析德育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

58) 有效推进幼儿品德教育工作的探索

59) 幼儿师范学校德育课困境与对策探究

60) 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培养的途径和措施--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61) 幼师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62) 基于洛克幼儿教育思想谈我国幼儿园教学理念--以《教育漫话》为例

63) 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

64)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65) 神话传说对幼儿德育的培养

66) 培育核心价值观从幼儿德育入手

《浅谈幼儿德育教育方法》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已成为绝大多数育龄人口的自觉自愿行为。教育子女从幼儿抓起,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面对现实,许多幼儿,尤其是独生子女得不到正确、全面的教育。相当一部分幼教工作者及年轻家长忽视幼儿教育,致使一些孩子任性、自私,成为家庭的“小皇帝”。这不能不令人担忧,不能不使人思考幼儿德育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情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5-02

幼儿德育是教育幼儿如何做人,包括幼儿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道德品质教育,让幼儿学会初步辨别是非、善恶,初步懂得爱党、爱国、爱集体、爱同学、爱科学、爱劳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德育在幼儿全面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加强幼儿德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要求的,也是关系社会未来的大事。

重视幼儿德育既是幼教工作者的基本职责,也是全社会和幼儿家长的光荣义务。幼儿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幼教工作者和幼儿家长必须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必须掌握和了解以下几种教育方法,从点滴做起,共同做好幼儿德育教育工作。

一、说理法

就是说服教育,即借助语言、事实、示范等方式,影响幼儿的思想认识,使幼儿弄懂道德,提高认识。说服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类:

1.用语言图片说服。如讲解、看图话说、讲故事、谈话等。语言课常用讲解法。讲解要联系实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系统性。谈话是幼儿德育一种有效方式。谈话要有准备,要了解幼儿的详细情况,明确谈话的中心和要解决的问题。谈话态度要诚恳、耐心,力求气氛和谐,使幼儿感到教师的关怀,能无拘无束地谈心里话。谈话要有启发性,要让幼儿思考,自己想通道理,得出结论。可以让幼儿讲自己熟知的故事,从中取得启发和教育。

2.用实例进行说服。组织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家庭,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这是用具体实用的事实说服教育幼儿的,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幼儿能亲眼看或亲耳听到,直观性强,说服力大。

3.运用榜样示范说服教育。运用榜样人物优秀品德来影响幼儿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是说服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对幼儿有巨大的激励和影响作用,这是和幼儿积极向上、爱好模仿的心理特点相适应的。

幼儿思想直观具体,示范可以借助形象,帮助幼儿理解各种行为规范,领会和模仿榜样人物的言行。父母、家庭成员和教师是对幼儿经常地直接发生影响的人,是和幼儿交往最多的人,他们的言行都会被幼儿当作示范去模仿。因此,每一位父母和教师要用“真爱”(而不是溺爱)去教育孩子。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缺点,用心真爱每一个孩子,注意幼儿个性差异,因人施教。要特别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发挥积极良好的示范作用,教育幼儿自觉地把高尚的道德品质发扬到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

二、训练法

训练法就是在幼儿学习及日常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的方法,实际训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学习活动,这是幼儿最经常训练方式。一般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它对培养幼儿刻苦认真、耐心细致、克服困难等品质都有重大意义。认真完成作业,可以培养幼儿学习的责任感、纪律性、创造性。学习过程的交往,能养成幼儿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优良品德。

2.执行幼儿日常行为规范。无数事实证明,人的所有的素质,都植根于人的幼儿期,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是幼儿教育最主要、最根本的。要训练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严格进行遵守学习、卫生及日常行为规范的经常性练习。养成幼儿珍惜时间的观念,培养组织性、纪律性,使幼儿从小养成自觉地、规范的日常行为。父母和教师应对幼儿多提醒、多示范、多引导,经常强化训练,并及时耐心地督促、检查和校正。

三、情境教育法

就是利用环境、气氛或设置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素质等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要从提高教育素质、美化校容、整顿园风班风入手,幼儿在其中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感受和体验是幼儿获得内化的行为品质的有效途径,幼儿只有通过各种活动以及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一日生活为幼儿提供了很多社会性发展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活动中,有小朋友摔倒了,及时把他扶起来;小朋友生病了,给他端来一杯热水,并问候;哪位小朋友过生日,大家都为他祝贺并送上自制的生日礼物……孩子在这些特殊的情境中,良好品德习惯就逐渐内化形成。家长在家庭生活当中,也应该时刻重视此类训练。长期的教育熏陶,可以帮助幼儿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感恩,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

四、奖励法

对幼儿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奖励是一种鼓励的方法。它能使幼儿肯定自己正当的、优良的思想行为,并引发他们巩固发展这些优良品德的愿望和信心。奖励的方式一般有赞许、表扬、奖赏三种。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可用口头表示赞成,也可用目光、点头、微笑、手势来表示肯定。组织幼儿开展争当好娃娃、争戴小红花活动,每学期可以对表现突出的幼儿给予奖励,既鼓励本人,又树立榜样,激励全体幼儿学习。家长通过写表扬卡的方式把幼儿在家的良好行为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老师读给小朋友听,使幼儿更加自信,也促使同伴之间互相学习,来自家园双方的鼓励和表扬,使幼儿逐步建立积极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奖励必须公正、适量、灵活,实事求是,不能滥用。对幼儿的某些不良行为要适量应用一些劝诫的手段,及时予以纠正。

关于幼儿园师德论文

《浅谈幼儿园教师道德建设与教育实践》

摘要: 幼儿园教师道德建设与教育实践是针对社会上幼儿教师部分不良甚至恶劣言行屡屡曝光而提出的。加强师德建设,重塑幼师形象是广大幼教人任重道远的使命与职责。本文从“师德”概念入手,对师德建设的前提、基础与保障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引入命题。

关键词:道德 师德 幼儿教师师德

“师德”是什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德是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爱”是师德的草根。教育根植于爱,幼儿教育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爱。

我们主张只有喜欢孩子的人才能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是,在我们的年轻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很无奈的从事了幼儿教育工作,如果教师的道德自律很脆弱,就有可能出现职业道德败坏的现象。

他律到自律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过程,规范管理是前提,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基础,形成教师道德自律是关键,在活动中培植“爱”是保障。

一、幼儿园的规范管理是前提

没有堤岸无以成江河,有了堤岸,江河才能自由的奔腾,对幼儿园来说,这个堤岸就是规则,就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作业指导书。教师之所以任性随便而为,甚至作出违背教师师德的行为,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是非不明,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二是:没有自律意识。三是:主观上有约束意识但行动上仍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举例)因此:建立规则意识,进行规范管理,实施“他律”,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一步。

心中装着规则的老师,做事比较严谨,工作认真、负责,用心对待家长和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基础

我们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做“习惯成自然”,如果我们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那么幼儿园的工作就是一件自然,轻松、愉快的事情,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二步。

我们在师德建设中,曾经做过一个小游戏,老师们用筷子夹豆豆比赛,体验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一开始老师们习惯性的用右手拿筷子夹豆豆,大家非常自如而迅速的完成了所有动作,鼓掌、欢呼声一片;然后,让老师们用左手拿筷子夹豆豆,结果,大家突然间变得笨手笨脚了,完成后满头大汗,也没有了鼓掌,也没有了欢呼声。这就是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能够帮助老师迅速的完成任务,为老师们带来成就感,那么,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带动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有效、安全、有序;良好的工作习惯能够促进团队又好又快的发展。怎样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呢?

1、每位教师要认真执行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和作业指导书中的职责、标准、流程、要求,这些职责、标准、流程、要求,一定要写下来并加以规定,保证在一个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变,每天都按照所写的内容去做,对所做的事情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此负责任。

2、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改进,确保各项工作不出问题,即使有问题,可循着这条线路追溯过去,查找原因,总结经验。

3、园领导班子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职工督促、检查。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约22天,对成人来说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人而异。

三、形成教师道德自律是关键

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能力。纵观师德缺失的幼儿教师,都是缺少自律的人,她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带着不良情绪上岗,关注培养教师的自律精神,这是师德建设的第三步。

培养教师的自律精神,从整洁、有序的习惯养成和读书习惯的养成做起。

1、整洁、有序的习惯养成

整洁通常和有序连在一起,做到了整洁,便是有序。把事物都放在正确的位置,这就是有序,整洁的幼儿园培养出有秩序的教师。

一是:还原意识的培养,各种物品都要注意还原,如抹布、拖把用完是否放回原处;

二是:环境保持干净请洁,教师的衣着、鞋子,桌面等是否干净清洁;

三是:工作是否条理性,即使是一张纸,一支笔也要看到有管理;

四是:拿到公共场所去的东西要完美,如贴出去的文字性的东西,不能有错别字,页面要干干净净等等。

2、读书习惯的养成

我们一直在积极地引导教师追求一种平和的心态,因此,我们鼓励教师们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多读书,“人读百家书,故能养其气”,通过读书,养成沉稳的性格,避免偏激性格的养成,对自律精神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

四、在活动中培植“爱”是保障。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这是教育的本真,是教育的灵魂和真谛!“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神圣的大爱,是我们幼儿教师之魂。无条件地爱每一位幼儿,应该成为我们幼儿老师们教育教学的灵魂,坚持“活动育人”的理念,搭建活动平台、培植教师们的“爱”。

我们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培植“爱”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1、“妈妈老师”评选活动;由全园家长参与评选,以不计名投票的形式,公平、公正的评选出孩子心目中,家长心目中的“妈妈老师”。为大家树立了更好的教师形象。

2、“师爱无限”演讲活动;宣传一批爱岗敬业、深受幼儿、家长、同事欢迎的优秀教师典型,教育、引导和激励全体教师以先进典型为楷模,强化师德意识,立足本职岗位,明确责任使命!

3、“付出我的爱”研讨活动;老、中、青三代教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谈怎样为孩子付出爱心,怎样赢得孩子的爱。

4、“身边的榜样”活动;这个活动分为三步:寻找榜样――发现周围人身上的闪光点,反省自己的内心;学习榜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成为榜样――不断进取,发挥带头作用。

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使教师提升了职业素养,陶冶了高尚情操,增强了团队向心力。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锻造一支师德高尚的员工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艰辛劳动,但是我们相信:只要确定目标,形成机制,落实措施,我们幼儿园的师德建设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刍议》

[摘要]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是客观存在的,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大众对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刻板印象、幼儿园教师面对的多重价值期盼冲突、幼儿园教师印象整饰需求等。可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缓解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诸如构建专业协会,健全幼儿园教师职业伦理;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进行心理疏导,释放幼儿园教师的焦虑情绪等。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缓解

焦虑是指内心感受到压力、冲突和矛盾而产生紧张心理,致使心情不能放松、不能平衡的一种非健康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易出现压抑、烦躁、不满、易怒、冲动、非理性等情绪或言行。教师的道德焦虑是指教师因面对道德冲突而又感到没有能力作出道德选择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任何职业群体都有可能产生道德焦虑,但就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群体而言,道德焦虑不仅关涉自身的价值选择,更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因此,对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园教师道德焦虑的成因

1社会刻板印象

按照社会认知理论,刻板印象被解释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它具有指导对整个群体乃至群体成员进行信息加工的预期功能。对于某类职业群体的社会刻板印象是广泛存在的,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群体也不例外。

我国社会对教师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将其理想化、完美化。就幼儿园教师而言,社会对其的道德期盼尤其高。一般认为,幼儿既具有向师性,又具有脆弱性,对教师的种种不恰当行为往往无法作出有力的反抗。正因如此,社会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较高的道德要求,要求他们想儿童之所想,供儿童之所需,全身心地爱孩子,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事实上,幼儿园教师是各具个性特点的个体,对教育活动有不同的意识定向与价值取向。在道德方面也不可能表现为千篇一律,更不可能表现出十全十美,因此,难免导致幼儿园教师个人角色行为与社会对其职业的刻板印象之间产生一定差距,而这种差距很容易使幼儿园教师遭遇非议与指责,进而产生道德焦虑。与社会对幼儿园教师道德高期盼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相关法规对幼儿园教师的道德要求更多的是一种倡导性道德期盼,缺乏具体的行为指南,如何去实现这些道德期盼则需要其自身去体会,这种落差更容易导致幼儿园教师产生道德焦虑。

2多重价值期盼冲突

幼儿园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劳动关系具有多重性特征。具体而言,教师与幼儿、幼儿家长、幼儿园构成了教师劳动最直接的三重关系。此外,国家、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与幼儿园教师存在着间接的劳动关系。幼儿、家长、园所、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均对幼儿园教师有一定的价值期盼,这些来自不同群体的期盼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当这些价值期盼产生冲突时,幼儿园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协调,以使自身价值得以平衡。可以说,多重价值期盼间的冲突很容易致使幼儿园教师产生道德焦虑。

比如,面对家长时,幼儿园教师容易产生个人教育指向与集体教育指向之间的冲突。家长对教师的价值期待是“个人指向”的,他们所关注的是自己孩子的发展状态,而作为幼儿园教师,他们必须既考虑幼儿的个体发展,也要兼顾集体教育的成效。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平衡是教师开展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在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教师经常在对幼儿个体负责与对幼儿集体负责中做出选择,道德焦虑也就随之产生了。此外,幼儿园教师、家长与教育管理者在教育观念上的冲突也容易诱发道德焦虑。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家长、教育管理者也有自身的教育观念。教师常会将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教育观当作是正常的标准,因而引起与家长、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但可能需要做出对错判断,还有可能需要在不同的观点之间做出选择或妥协。

3印象整饰需要

印象整饰是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它是自我社会认知的核心关注点,是社会互动的本质成分。为了沟通的需要,人们必须从大量的关于自己的信息中抽出与自我期望印象相关的特质,进行自我掩饰,并以尽可能简洁的方式呈现给沟通对象。对幼儿园教师而言,其在职场中角色扮演的多重性诱发了其印象整饰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产生道德焦虑。

比如,在幼儿面前,幼儿园教师或多或少会扮演道德权威和道德引领者的角色;在同事面前,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对前者教师更多需要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对后者教师更多需要体现“平等尊重”。此外,从幼儿园的师幼关系特点来看,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情绪容易极端化的特征易使幼儿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这些行为极有可能让幼儿园教师产生消极情绪,职业伦理又要求他们压制这些消极情绪,不能冲动、不能随意批评幼儿,这种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应然的道德生活之间的矛盾可能促生教师的道德焦虑。

与从事其他阶段教育的教师不同的是,幼儿园教师并无学科之分,他们基本上与幼儿整日处于直接接触当中,这就使得幼儿园教师会不自觉地进行“印象整饰”以维持在幼儿面前的良好形象,这进一步增加了他们产生道德焦虑的可能。这种类型的道德焦虑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带来的。带有一定的恒定性。

二、如何缓解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属性不是由教师个体建构出来的,而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内化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焦虑”一词本身并不带有特别的价值评判意义,只是在不同的程度上可能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焦虑的价值指向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积极性焦虑和消极性焦虑两种。积极性焦虑是一种适度的焦虑状态,它可以激活个体生理和心理最大限度的潜能,并促使个体做出积极的主观努力来改变环境或改变自己以解决问题。消极性焦虑是指一种过度的焦虑状态,它会导致个体出现种种不良心理反应:攻击的欲望和行为,自责的行为,逃避社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路不清晰,难以做出决定等。消极性焦虑对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个体的生理健康。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幼儿园教师的道德焦虑。对可能产生消极性后果的道德焦虑,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以有效缓减焦虑程度。

1构建专业协会,健全职业伦理

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道德要求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直觉,而非专业伦理限定。从哲学上讲,伦理和道德在意义上有相关,但各有不同。伦理范畴侧重于社会,强调客观;道德范畴侧重于个体,强调主观内在操守。长期以来。我们将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专业伦理要求与个人的道德水准完全等同起来或有所混淆了,出现“私德公德化”的倾向。事实

上,教师道德本质上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因此有必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师专业组织明确专业伦理规范,将对幼儿园教师抽象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的伦理规范。以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为例,作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教师专业组织,该协会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针对教师的理想标准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于1929年颁布了《专业教学伦理规范》。后经三次修订,于20世纪60年代更名为《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受到了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赞同。20世纪60年代后期,因受“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理念的影响,该协会又对《教育专业伦理规范》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并于1975年重新颁布,此后,该规范成为美国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纲领。

需要注意的是,专业伦理的建设应该具有层次性。黄向阳指出,从道德层次来看,可以分为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道德理想是希望个体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德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强制性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道德理想具有激励和指导功能;道德原则具有指导功能;道德规则则具有约束功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建设应重在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的确定上。有学者通过中、美师德要求比较发现,美国职业伦理规范条目不多,表述上多采用限制性语言(“不准”“不得”之类),可见对教师要求定调不高,较少理想主义色彩,这与我国要求教师做完人和社会楷模的道德要求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必须处理好上述各种关系,并把握各个层次不同的要求和分寸,坚持崇高伦理和底线伦理的统一。强调伦理规范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加强教育立法,确定行为底线

如前所述,一方面社会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种种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却没有行为的具体指南。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以改变现实中幼儿园教师道德要求“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例,其师德规范以法律为准绳。对教师行为的要求基本上就是对普通公民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国家的师德规范是结合教师行业特点、宪法所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制定出来的定教师在工作中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身份平等、尊重各类服务对象是这些准则的精神实质,它们体现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家长等多种关系中。可以说,它们几乎全部的师德规范都是由公民权利派生出来的。反观我国师德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习俗对教师的人格期待,而非源于法律提出的,因此形成了似乎对师德的要求再高也不过分的思维定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广泛而深入地思考以什么为依据制定我国师德标准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教育立法,确定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底线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立法,让幼儿园教师明确哪些行为是一定不可为的,这对其实际工作更有指导性意义,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当前遭遇的道德焦虑。

3进行心理疏导,释放焦虑情绪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