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投稿系统

发布时间: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投稿系统

是的,在统计源核心期刊目录里,如帮到你,望采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教育部科技司主管、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57年,原名为《华南工学院学报》。1993年以前以季刊形式出版,1995年起以月刊形式出版。

1.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教育部科技司主管、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月刊),国际刊号为ISSN 1000- 565X,国内统一刊号为CN 44-1251/T,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为46-174,国内定价...

2.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99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政治理论、哲学历史、经济管理、法律、语言文学、文化艺术、高...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投稿难度

在公开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在CS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1)要件挑选原则与犯罪主体《政治与法律》1988年第4期(2)对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质疑《现代法学》1988年第5期(3)试论收容教养 《劳改劳教理论研究》1989年第1期(4)犯罪的动机与目的新探《江西法学》1989年第4期(5)刑法上的“国家工作人员”质疑《法制月刊》1989年第10期(6)玩忽职守罪的主体再认识《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7)经济法规中的刑事责任初探 《武汉学刊》1990年第5期(8)论法官的职业道德 《江汉论坛》1991年第6期(9)武汉市涉外经济法规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习与实践》1991年第12期(10)论收容教养制度《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11)中西传统法律文化中权利观比较《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12)职务犯罪辨析 《社会科学家》1992年第6期(13)论职务犯罪的概念和本质《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14)论犯罪的动机与目的 《山东法学》1993年第3期(15)玩忽职守罪的主观罪过新探《中央检察官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16)论犯罪的动机与目的的关系 《江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17)论主观恶性《政治与法律》1993年第4期(18)论量刑的根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家》1993年第5期(19)我国科技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深圳法制报》1993年10月26日(20)量刑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21)罪刑相适应原则所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法学评论》1994年第2期(22)论量刑的刑罚经济原则 《法律科学》1994年第3期(23)量刑情节的立法完善 《人民司法》1995年第4期(24)论一案中多种情节并存时量刑的综合平衡《法律适用》1995年第5期(25)论多种量刑情节的适用《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年第1期(26)完善刑法中量刑规定的立法构想《现代法学》1996年第2期(获全国法院系统学术研讨会二等奖)(27)论受贿罪的主体 《法律适用》1996年第2期(28)刑事诉讼法系列讲座(共三十篇)《海南日报》1996年6月-11月(29)王英汉流氓集团案 《中国审判案例要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年出版(30)论死刑缓期执行的适用 《人民司法》1996年第11期(31)量刑失衡与矫正对策 《开放时代》1997年1期(32)鼓励自首立功,明确从轻处罚 《广东法制报》1997年5月12日(33)为何以危害国家安全罪取代反革命罪《广东法制报》1997年6月2日(34)广州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对策 《广州法制报》,1997年4月15日(35)论刑法中从重、从轻、减轻、免刑的适用,《中央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36)对刑法基本原则的理性思考,《开放时代》1997年第5期(37)穗港两地刑事司法协助探讨,《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38)粤港两地司法协助探讨, 《开放时代》1998年第3期(39)论刑事责任的根据内部的关系及特征,《中国刑事法》1998年第6期(40)珠江三角洲:反商业间谍在行动,《当代地方科技》1998年第6期(41)澳门法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模式展望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42)关于澳门法制建设问题的思考, 《特区与港澳经济》1999年第12期近十年(2004年至今)发表的论文:(43)犯罪概念的哲学思考 《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CSSCI)被《中国法学精粹系列丛书》之一的《中国刑法学精粹》(2005年卷)收录(44)犯罪客体新论 《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 (CSSCI)被《中国法学精粹系列丛书》之一的《中国刑法学精粹》(2005年卷)收录(45)论我国缓刑的立法完善与司法对策 《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CSSCI)(46)论量刑的平衡 《人民司法》2004年第4期(47)论量刑中的减轻处罚与免除处罚 《人民司法》2004年第8期(48)合同罪若干问题探究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49)论计算机犯罪的几个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50)论合同罪 《经济师》 2004年第12期(51) 论缓刑保证金制度的设立 《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52)论量刑原则的重构 《法学评论》 2005年第1期 (CSSCI)(53)挪用公款罪的几个实务问题探究 《人民司法》2005年第4期(54)农村法庭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55)重刑主义不利于长治久安《检察日报》2005年6月14日理论版(56)对重刑主义的反思 《法律适用》2005年第8期(57)重刑主义的理性思考 《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2005年)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58)我国缓刑制度的反思与重构《马克昌教授八十华诞祝贺文集》,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59)一宗离奇“奸尸”案引发的刑法学思考《当代检察官》2006年第10期(60)恶意逃避债务的刑法规制 《暨南学报》2007年第1期 (CSSCI)(61)和谐社会建设与刑罚轻缓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62)刑法中的人格问题初探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3期(CSSCI)(63)人格刑法视角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64)赌博罪的司法困境及出路 《法律适用》2007年第11期(65)让刑法闪耀人性的光芒 《同舟共济》2007年第6期(66)刑事政策视野下的人格刑法理论解读《中国刑事政策报告》2008年第三辑(67)论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畸高薪酬的司法介入 《法治论坛》2008年第10辑( 68)人格理论对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启示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69)论人格刑法理论在我国的引入,《中国监狱学刊》2009年第6期(70)管制刑保留的必要性及完善,《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71)转型时期人格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引入与推进,《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CSSCI)(72)激情犯罪情节法定化的立法思考,《法学评论》2011年第2期(CSSCI)(73)中国证券犯罪的立法完善与司法对策,《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CSSCI)(74)我国司法实务中赃款赃物处理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处置原则,《学术研究》2011年第3期(CSSCI)(75)激情犯从宽处罚的应然与实然论证,《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CSSCI)(76)论社区服务刑制度在我国的设立,莫洪宪等主编《社会转型与法学发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社2013年出版。(77)轻微刑事案件不捕标准探讨,《法治论坛》2013年第3辑(78)对人身危险性理论的反思,《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9期(79)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立法之检讨,《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CSSCI)(80)人格刑法理论对我国的启示,《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CSSCI) (1)《量刑的基本理论研究》(专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2)《中国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3)《警用法学大辞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4)《经济法教程》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5)《农村普法读本》(二人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6)《刑法学研究新视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7)《人大制度与人大代表》 红旗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8)《广州可持续发展研究》 广州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9)《经济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二人合著,第一作者),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10)刑法学(副主编)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11)量刑与行刑改革探索(专著)群众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目前有6篇公开发表的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全文转载,有一篇论文分别被《新华文摘》(1990年第4期)转载。有两篇论文论文同时被《中国法学精粹系列丛书》之一的《中国刑法学精粹》(2005年卷)录入。

吴硕贤长期从事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系统提出城市交通噪声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推导出混响场车流噪声简洁公式,较好地解决国际上20多年未解决的问题。完成首例将建筑辅助设计软件与声学软件链接以分析室内音质的工作。提出厅堂响度评价新指标和计算公式,用模糊集理论进行厅堂音质评价,指导并与合作者提出扩散声场仿真新计算模型和界面声能扩散系数的改进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开展建筑环境评价方法体系、人的行为模式和使用后评价研究,初步建立了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理论体系。 吴硕贤承担了包括东坡大剧院、人民大会堂音质改建工程声场方针等50多项工程声学设计。项目“声学虚边界原理及交通噪声预报理论”获199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扩散声场仿真计算及声扩散现象研究”获200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先后应邀到23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合作研究及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曾被推选为国际会议分会场主席和国际会议主席。主持的《亚热带公共建筑可持续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成为当时建筑学唯一的教育部创新团队(2010-2012),主持的《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吴硕贤是中国建筑技术科学与绿色建筑的积极倡导者,是建筑技术科学领域唯一的中科院院士。他担任中国唯一的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该实验室建立、运行及通过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业界起到引领作用。作为中科院科学思想库建设委员会委员,他主持《重视发展现代建筑技术科学》、《推行绿色建筑,促进节能减排,改善人居环境》等中国科学院咨询项目,均获中央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于中国发改委与住建部出台《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工作对改变中国建筑学界重艺术、轻科技,重外观、轻品质的倾向以及推动中国建筑技术科学与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吴硕贤还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科普工作,出版诗词集、书法集和科普著作,是科技与文艺双馨的典范。 吴硕贤学风严谨,已培养出30位博士,20位硕士。其中有9人已成教授。 基本情况如下: 【黄险峰】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2005年04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学位论文:建筑隔声预测及隔声构件参数选择【谭军安】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2005年01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用边界元法模拟计算厅堂坐席低谷效应【陈建华】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2003年01月20日; 授予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珠江三角洲地区休憩广场的环境及其行为模式研究【朱小雷】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2003年01月15日; 授予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学位论文: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赵越喆】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1999年06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浙江大学;学位论文:应用声有限元素法模拟室内声场【张继萍】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1999年04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浙江大学;学位论文:考虑声能散射的室内脉冲响应仿真及可听化技术【葛坚】 学位类别:博士;授予学位日期1998年04月01日; 授予学位单位:浙江大学;学位论文:室内扩散声场计算机模拟研究 吴硕贤主要著作有《偶吟集》;《音乐与建筑》;《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最新发展》;《室内环境与设备》;《建筑声学设计原理》;《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辅导教材——建筑物理分册》。专著《室内声学与环境声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在《美国声学学会志》,德国《声学》学刊,英国《声与振动学报》、《应用声学》学刊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50篇。 专著 序号作品年份出版作者1音乐与建筑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吴硕贤2室内环境与设备199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吴硕贤,夏凊主编3室内声学与环境声学2003广东科技出版社吴硕贤,赵越哲著4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最新进展1995浙江大学出版社那向谦,龚晓南,吴硕贤主编5建筑声学设计原理200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吴硕贤期刊 序号作品年份出版作者1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综合评价2000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吴硕贤,李劲鹏,霍云2人工神经网络在道路交通噪声预测中的应用1998环境科学学报张继萍,吴硕贤3大学校园环境主观质量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2002城市规划朱小雷,吴硕贤4建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使用后评价2009南方建筑吴硕贤5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观营造2007建筑学报袁晓梅,吴硕贤6考虑声散射的街道交通噪声预报模型1996环境科学学报吴硕贤7音乐厅音质综合评价1994声学学报吴硕贤8重视发展现代建筑技术科学2009建筑学报吴硕贤9城市公共观演空间1998时代建筑吴硕贤10中国古代剧场演变及音质设计成就1997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葛坚,吴硕贤诗集 序号作品年份出版作者1松风集1995浙江古籍出版社吴秋山,吴硕贤著2偶吟集1995浙江古籍出版社吴硕贤3吴硕贤诗词选集201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吴硕贤书法集 序号作品年份出版作者1吴秋山书法选集2012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吴硕贤编2吴硕贤书法选集2014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吴硕贤著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投稿系统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不好投。浙江理工大学学报杂志目前为普通刊物,因此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的投稿时难度相对大一些。

研究生论文写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下面是我整理的研究生论文写作技巧及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科技(学术)论文的基本知识

(一)学术论文的种类

不同类型的学术论文其写作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学术论文可有多种分类,按出版(发表)的形式分有:期刊论文(万字),学位论文(硕士 3~5万字,博士5~15万字),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按内容及研究性质分有:a)研究报告型,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有实验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观察研究报告和对策研究报告等;b)开发发明型;c)议论(论证)型;d)综述评论;e)研究简报。

上述分类在实践中不是绝对的,一篇论文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二)科技(学术)论文的基本性质与要求

科技(学术)论文经过专家鉴定和(或)发表,便成为人类知识的载体――文献。一篇篇文献犹如点点知识的源泉,最终汇成知识的海洋,造福于人类。作为人类知识载体,论文必须满足以下一些要求。

1.科学性要求

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使人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真理。反映科学研究成果的科技论文就必须根据科学研究的这一总任务,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客观地揭示其内部规律。因此,论文撰写者首先应该具有科学、负责和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数据翔实,分析深刻,结论可靠。千万不能弄虚作假、主观臆造,或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和偏见。

2.创新性要求

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是科技(学术)论文的灵魂。在科学研究的竞赛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它要求文章所揭示事物的现象、属性、特点及运动规律、或者这些规律的运用必须是前所未有的、首创的或部分首创的。对于硕士论文创新性的要求相对较低,可以是新的见解、新的方法、新的局部或阶段的成果,包括对已有成果新的改进等。据我们的调查,研究生论文的创新性指标得分比较低。研究生完成的研究大多只能是局部性的、阶段性的成果。因此,研究生必须对课题的来龙去脉有全面的了解,牢牢抓住研究中的创新点来撰写论文,不能模仿或重复已有的研究。本校学报编辑部曾通知一研究生论文退稿,作者觉得迷惑,表示“论文是模仿国外期刊上的论文写的,人家这样的文章可以发表,我的为什么就不行呢?”这也许是不注意创新性要求,重复研究的典型实例了。

3.逻辑性要求

它要求论说有据、思路严密、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推断合理、自成系统,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浅显地讲,学术论文是一个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交流平台,要充分显示和科学地组织素材,通过科学的分析、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并提高到学术理论的高度。

4.其他要求

对于科技论文还要求具有重现性和有效性。所谓重现性就要使读者可以根据论文提供的方法、材料去实施同样的研究步骤,并重现论文的结果。其结果应具有理论价值和(或)实用价值。为了满足文献能提供交流和学习的要求,论文必须具有可读性,并符合规范化要求。

(三)学术论文的评价(审)指标

论文必须经过专家评审,因此了解论文的评价指标对于构思和撰写论文具有指导意义。

1.学术期刊对论文的评价指标

不同期刊在审稿中采用的评价指标略有不同,但主要精神还是基本相同。例如,《浙江理工大学学报》审稿采用的评价指标有:选题意义(每一指标均设置 a优、b良、c及、d较差4个等级);创新性;先进性;正确性;可读性。一般来说,审稿中论文的每项评价指标的评级都不能低于c级,否则审稿难以通过。

2.硕士学位论文评审指标

其评议指标设置为一级指标有5项:选题与综述(25%)、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20%)、研究与设计能力(10%)、创新性(35%)、写作能力(10%)。

可以看出:以上两种评价体系略有不同,期刊论文侧重评价研究结果,学位论文不仅重视结果,也考察研究过程和作者的知识、能力。然而,都较注重对创新性的要求。

二、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和要领

(一)关于选题

选题的重要性是不待说明的。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大多由导师选定,但也有学生自己选定的。具体的选题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学术问题,在此只能强调一些原则性的问题:a)选题最好选择自己的强项或熟悉的领域;b)就研究生的情况,硕士论文的选题宜小,不宜大,这有利于对一个问题作深入细致的研究;c)研究涉及面不宜太宽,以避免需应付错综复杂方方面面的问题而顾此失彼,例如尽量不要选择类似“战略研究”、“对策研究”这样的综合性很强的课题;d)选题不要太生僻,以致于鲜有参考文献作参考,而造成一开始无从下手的局面。e)除了选题意义,研究生的课题最好选择新的视角、应用新方法来研究,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学术论文的`选题与研究的课题不一定一致,在此可能有3种情况:1)重合,论文选题与课题基本一致;2)收缩,论文选题只是课题研究的一部分,一般是选取最具发表价值的那部分;3)变通,有的研究课题(如某些应用研究)不宜直接作为论文的选题,需要作些变通。

学位论文改写成学术期刊投稿论文其议题可以不同,后者由于篇幅的限制议题范围可以收缩,精选有创新内容的素材。

(二)撰写前的准备

学术(学位)论文的写作标志着研究生学习阶段和学习方法的转变:由广泛、分散地摄取知识转变为集中、专一地对特定领域进行深入钻研;由单向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以应用知识为主;由接受已有知识转变为独立地开展创新性思维和工作,开发新的知识信息。因此,必须在心理上、知识和能力上作好充分的准备。

1.思想准备

撰写论文也强调正确的指导思想与理念,这是笔者受理编辑上百件研究生论文后得出的结论。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论文撰写都是非常艰辛、细致的工作,都不能太浮 躁 ,不能太急功近利(为了文凭),富有科学精神、刻苦钻研和创新意识,有“极端认真、极端负责任”以及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才是写出高质量论文的前提条件。

2.调研准备

牛顿把他的成就归功于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说明做好前期调研、文献利用及知识储备的重要性。要广泛、系统地进行文献检索,把能够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尽量收集全(对我校艺术类学生要特别强调这一点),并加以阅读、分析、疏理和利用,做到对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了如指掌。阅读一般从专著开始,然后是综述类文章,最后是原始论文。

科技类学术论文应尽量引用国际上权威专业期刊的论文,这样才有可能使自己的研究和论文起点高,一开始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涉及该研究的前沿领域,避免重复研究。需要强调的是,文献调研和利用不能局限于导师提供的资料和手头的一些中文书刊,不仅开题前必须系统检索、系统收集,整个研究过程都是一个不断跟踪、收集资料、阅读文献、吸收知识的过程。若需要深入社会作实地、实物考察的也不能轻易放弃。有些研究生论文的素材老是离不开学校的圈子,离不开书本,从而影响论文质量。

3.构思与提纲

构思酝酿论文需要较长的过程,它贯穿整个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全过程。首先根据选题来确定研究的预期的目标,将课题解剖和分析,然后构思(或实验设计)采用什么方法和途径来得到相关的论据或预期的研究结果,采用什么方法来分析、归纳得到的结果,以致得出相应的结论。有不少研究生论文都在这一环节上 “翻船”。例如,研制得出了实验室试样,并对试样进行了性能测试,然而没有设置参照样(对比样)的性能测试(或没有参照样的引用数据),从而难以比较和证明新研制试样的优越性,前功尽弃;探讨了某一事物的各个影响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或数学模型,但文章最后没有对模型加以验证,专家审稿未被通过。 因此构思要尽可能地系统性,严密性。有时要考虑论文的要求来设计科学研究,有时根据科研的情况的变化调整论文构思,当科研基本完成时,论文构思也基本形成。

写提纲前,应了解一下该学科、该种论文类型通常的论文格式,它可能已原则规定最高一级的论文提纲。根据论文的中心议题,疏理一下论文的素材,根据素材的逻辑关系,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列出提纲。要注意提纲的系统性,同一级的提纲应具有并列逻辑关系,上一级提纲与它所有的下一级提纲应具有属与分的逻辑关系。

(三)写作方法与技巧

1.内容素材如何组织

在文章的内容安排上主要以下有3种方法。a)递进式,根据各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采用步步深入、层层展开、循序论述,如某文章为某事物建立数学模型,内容安排:引言—理论依据-各因素分析-初拟模型-各因子、系数取值-验证和修正模型—结论。其中后一步都是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环环相扣。 b)并列式,把论题分解成几个从属的、并列的子论点,分别论述,最后综合出相应的结论。c) 复合式,将递进式和并列式根据需要复合应用,实践中用得较多,如材纺、化学化工等实验研究报告大多采用这种安排。

许多学科的实验研究报告(计算机、信息科学等有例外),除引言及综述部分外,一般研究会涉及n个子实验,需介绍n组子实验方法与条件,n组子实验数据和结果,n项分析和结论,其素材是一个平面结构,而论文的叙述是线性的。实际撰写时,往往先将素材切成3块:第一块逐一介绍n组实验方法与条件(包括实验所用的材料、仪器,实验方法,实验环境等);第二块逐一显示实验数据、图片等,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对图片进行介绍和分析,得出各组相关结果或结论,然后综合与分析各组实验的结果,得出并讨论总的结论;第三块显示结论作为结语(见图1)。

2.论文取材

论文取材其实是有讲究的,研究生论文中问题还真不少。

1)不要模拟教科书的模式写作,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心目中的读者,用较大篇幅交代基本概念,复述基本理论和专业人员已知的内容等,都是不可取的。写论文的目的是与同行交流,“说服”审稿专家认可你的研究成果,就要让他们看新的、有吸引力的东西。要扭住文章的创新点,正确、明了、简洁而滴水不漏地表述、论证自己的成果。

2)论文既要顾及系统性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要处理好重点(深入论述)与非重点(概括简述)的关系。例如论题的某一方面的问题必须涉及到,但不是本文的创新点,可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原则性地描述一下,例如“对于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已作了深入的研究,一般认为……,本文不再赘述。”然后引出参考文献即可。

3)在许多情况下,显示的数据并非原始数据而是经过组织和处理加工的、计算只列出关键公式与步骤,运算过程、一般的实验过程往往被省略,以尽可能地节省篇幅。

学位论文的取材与期刊论文有所不同。学位论文篇幅长,可以叙述得宽泛些、详细些。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背景可以介绍得全面、详细些;可以比较详细地介绍一些重要的研究工作及过程(以表明研究工作量),如较详细的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工作,计算过程、调查研究工作等;研究得到的数据、图片等也可显示得较为充分、原始。撰写期刊论文往往只能精选素材的精华部分,紧紧围绕具有创新性研究结果这一部分来组织素材。

3.如何强化论述

论文以“论”为主,在“论”这方面,不少理工类、艺术类研究生尚不擅长是很正常的。首先需要了解那些内容必须展开“论”,深入地“论”,什么时候避开或简化“论”。为便于理解举一例:某文章对高校改革提出相关建议时,对几点建议每一点都是平均用力,没有强调重点,而且每一点都只顾提出建议而缺乏分析探讨:要怎么怎么做,应该如何如何做。读者看不出哪些建议是作者自己的主张,是作者新提出的,哪些是复述前人的主张,提出建议的理由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就像一篇工作报告,不像论文。因此,所谓“论”,作者不仅仅要表明自己的主张,报告自己的研究结果,还必须对作者自己提(得)出的新的观点、主张、新的结果和结论作深刻的解释、论证;复述前人的可以简化和(或)引出相关参考文献。

刚才谈到的是论什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论”。不同学科(问题)或不同类型论文的“论”法是不同的。论述要有系统性,对于就相关问题提出建议和 (或)对策,首先必须对该领域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探讨,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自己的主张。就自己提出的主张应作深刻的解说: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何好处,与以往的做法有哪些改进;在解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可从现有理论的高度来论证其合理性,从实践的角度列举最有说服力的典型实例来论证其可行性或有效性等等,总的目的是努力使读者接受自己的主张。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类论文的“论”思路相仿,但论述方法不同。在说明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的基础上,讨论研究 (实验或调研)方法,对实验(调查)所得结果、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分析与综合,得出相应的、符合逻辑的结论,对于得出的结论与已有成果相比有何新的进展,都属于“论”的范畴。但是,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以为“论”可以到此结束,对研究得出的结果结论要从理论上加以解释和讨论,并将此提升到一般的、规律性的认识,反过来丰富该领域的理论和知识,“论”到此可以完美谢幕。

4.如何表述本研究的先进性、创新性

学术论文不能像商业广告那样直接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或具有哪些创新,恰如其分地论证和表述其先进性、创新性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必须根据自己研究的结果认准创新的亮点是什么,围绕创新亮点从论文的引言、研究结果及讨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三部曲)进行论证和表述。引言部分,在对该领域目前最前沿研究情况的简要综述的基础上(引出国内外参考文献),指出有待解决的问题,表明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达到的目的,期望得到新的结果。暗示没有重复前人的研究,或是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起点而展开新的研究,有所不同和改进,或是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这从表述形式上看,以国际前沿研究为起点,您的研究可能达到国际先进,瞄准国内的可能达到国内先进,为以后的创新论述作铺垫。正文部分,围绕创新点,通过一系列方案的实施,研究结果或论据的显示,重点论证如何达到预期的结果并得出相关结论,并与已有成果相比较展现优势。对于其中的创新点要进行必要的理论解说和讨论。第三部分“结论”简要总结和点明文章新得出的结论,即创新点。

结论中表述创新性的语句可以是:“首次进行×××研究并得到×××预期的结果”;“首次证明了×××”;“成功地将×××并得到实验(践)验证;” “研究得到的×××结果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更×××”;“本文得到的结果(结论)据文献检索尚未见文献报道”,等等。当然,说这些话是要有依据的。

“三部曲”中,第二部分正文是关键,但笔者提倡“三部曲”前后呼应共同来表述论文的创新性。为数不少的研究生论文由于忽略第一、第三部分的铺垫和点睛作用,使得其创新性的判断变得模糊。

在此列举一则文章审稿失败的实例,以供借鉴。一篇题为“基于批量定制的产品网上销售接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专家审稿意见如下:无论是系统设计或程序开发都是应用研究。该文对网上接单系统进行了设计、编排与开发,但既无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的现状作对比,也缺少系统实际应用的实例加以论证,其可行性和价值无法判断,发表意义不大。

(四)语言文字的表达

研究生论文的文字表达情况总体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各学科都有自己专业术语和特有的表达方式,初学者只有多阅读一些专业文献,多查阅工具书,勤学好问来弥补该方面不足。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建议同学们在文章的勤修改上狠下工夫,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投稿系统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设有:《法学论坛》、《域外法苑》、《评案论法》、《热点笔谈》、《学思论说》、《社科探索》等。

华东政法大学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入口: 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 复旦大学 、 南京大学 、东吴大学、 厦门大学 、沪江大学、 安徽大学 、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1958年,学校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销;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次复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校是上海市管理的高校。现任党委书记郭为禄教授,校长叶青教授。 多年来,华政人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已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学校现有长宁、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5万余平方米;有各类在校生18000余人,教职工近1300人;设有22个学院(部),180余个科研机构;拥有法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16个博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46个硕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24个本科专业,以及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各1个。学校积极推进智库培育和建设,提升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是最高人民法院自贸区司法研究基地、上海市教育立法咨询与服务研究基地,中国(上海)自贸区法治创新研究基地、法律文明演进研究基地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华东检察研究院是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共建的司法智库研究机构,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院、政府体制改革与监管模式创新法治保障研究中心、经济法律战略研究院是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理研究院是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中,法学一级学科位列全国五强;2016年学科评估中,法学获评A级,政治学获评B级。2018年,学校被遴选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法学类项目、司法部项目立项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国家级重大项目立项数在全国政法高校中居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9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00余人。先后有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入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入选全国“*”教学名师,2人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人获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人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获评“全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2人入选“*奖励计划”青年长江项目,1人任“马工程”首席专家,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2人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6人获评“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6人获评“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12人入选“上海东方学者”,6人入选“上海青年东方学者”,27人获评“曙光学者”,4人获得“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27人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7人获评“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学校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门国家精品课程,4门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上海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40门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76门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5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1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型国际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在2002年、2008年两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为优秀。学校自1981年起创办研究生教育,1995年获批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全国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18年公布的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中,法律硕士专业获评A档。研究生教育基本形成了以法学为核心,经济学、管理学共同发展,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协调共进的“一体两翼”格局。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6年入选上海市“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2017年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2018年入选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学校2017年成立文伯书院,启动书院制改革实践,探索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提升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学生在中国诗词大会、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板球锦标赛、足球锦标赛等各类学术竞赛、艺术展演、体育比赛等活动中成绩斐然。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先进集体,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上海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先进集体。 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先后与44个国家和地区的163所高校、机构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亚洲法律学会、欧洲律所联盟等6个国际性、区域性组织签订了315份协议,有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2年,学校获得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资格,2014年,成为全国接收“中国政府卓越奖学金”6所高校之一。 学校出版有《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法学类核心期刊。图书馆藏书260万册,中外文报刊1300余种,各类数据库111个,电子图书205万种,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法律文献中心。中外文法学数据库在全国法律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是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松江校区是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园区。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是由上海市教委主管、华东政法大学主办,以法学为主、其他社会科学为辅的学术性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单月20日出版。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投稿

两到三个月。华北理工大学是省属骨干高校,正规期刊,楼下胡说的,已举报。

目前,华北理工大学不发行国际刊物。但,作为一个知名的高校,华北理工大学的师生以及其他学者的文章会发表在国际一流的杂志上,相关研究成果也将被国际同行认可。

3个月左右,如果你是本校的老师的话,估计要快一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