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 西方古建筑 特点 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建筑的历史也可视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标识物和人以为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化遗产。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 一、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一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 )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 差别。 (三)“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喜爱 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 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谐于自然之中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 (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西方古建筑的特点 (一)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与中国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有些柱式的柱头是简单而钢挺的倒立圆锥台,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有的则是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带有婀娜潇洒的两个漩涡,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虽然以柱式为构图的原则所展示出的是单一布局,但其所蕴涵的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带给人们的却是立体感观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二 )神亿陛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点。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文化一支独秀,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 ,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作为富有浓厚神化性与宗教性代表的哥特式教堂,其内部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问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便是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他们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筑的神话性与宗教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古建筑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一)古建筑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1、务实精神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 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2、恒久变易观念 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 念。中国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犹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 与领悟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本身的注视。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 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恒久 变易的内涵。 3、中庸思想 中国建筑往往把高潮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二 )古建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独立与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他们常常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独立的建筑体系上,形成独特的方格,他们布局单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来衬托。西方的建筑师们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异的风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极力表现人性的建筑使人们更加渴望去追求独立与自由。 2、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从古代起 ,当西方建筑师们设计建筑时,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构造与精度,通常还在策划时考虑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拥有便利的交通等。而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发展,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拜占庭,从哥特式到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师们始终以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工作,而处于这些建筑之中的人们,就难免不受到建筑风格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原因。 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是具体的政治制度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哲学理论,其中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是指导古建筑创造的主要思想,中国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秩序、实用、中庸。而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建筑中的宙斯庙,还是古罗马建筑中的斗兽场,无论是拜占庭风格中的万神庙,还是哥特风格中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建筑都独立的耸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没有旁物的修饰也自成一体。这是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的享受 的直接表现。古文化影响了建筑风格而古建筑又影 响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文化和建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中西方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淘金者论文范文是你生活,学习的好助手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淘金者.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东阳液体壁纸 东阳 液
你是想写那个方面的?是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在外形上的结合,还是理念上的结合?不是很明确,给你一篇写风水的吧,不过真的用的话最好还是在加加减减,弄成自己的东西,给你推荐看看“中国古建筑演绎现代超设计 06上海双年展揭幕”,看了这个活动,找点灵感自己发挥吧~现成的东西不好弄啊《 再谈中国古建筑及现代仿古建筑规划中的风水设计学理论与实践 》前言——天地人失序,人生浮躁无归,心如弃儿,是社会追求过度的物欲的结果,现代建筑风水学的原则,也许能为社会找到一种和谐的秩序和安静,一种自得其所的人生享受——一. 中国风水学的基本架构: 整体上说,中国古建筑由三大理论系统构成,即中国古风水学、中国建筑营造学和中国造园学构成。其中中国古风水学是最重要的部份,体现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生活理想追求,直接影响着王朝兴衰、政治风云、家族繁衍、区域变迁、个人命运、富贵贫*。故此风水术士一直对中国社会有着神秘的影响,言者凿凿,闻者恭如。虽乞儿闻吉言而雀跃,诚王侯听危词而动容。 中国风水学宣称其理论依据是易理易构,弘扬天人合一的思想。概论之,其由形法和理法构成,万法归宗,罗盘是这一庞杂理论体系的最后表征物,因此,不通罗盘即不谙风水。人们通常把不识罗盘的风水看法,当成街尾巷议,不会太认真对待。 梳理古风水学的内在结构,其理论架构主要为天、地、人三才的处理方法。天理中涉及季节变迁、灾情变化、气流风向、雷电、太阳、月亮、星辰和方位等对人间影响的规律。 在地理层面上,主要研究山川、河流、树木、潮汐、地形、土壤等方面对人居的直接、间接的影响。 在生命层次上,则主要关注人的生老病死的变化周期性和内在规律。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生为寄居、死为永归,生于世上是一个暂时的旅程,因此,死的归宿地有时比生更重要。由此,中国风水术又分堪定阴宅和阳宅二类。而且阴宅常常比阳宅工程更大,更辉煌。如秦始皇陵等。 复杂的风水理论,都恪守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生克三大古典的原则。无论是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分类,还是以罗盘为导向的峦头法: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以及寻求整体上的内敛向心,围合调场的追求,可以明确地找到其理论根据,无非是以下一组传统文化理论工具: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干支生肖、四时五方、河图洛书、八卦九宫、七曜九星、四季节令、星象分野、北斗七星、二十八宿、原始传说。 理气法追求形以目观,气须理察、体用相顺;符镇法则分二类,一类为方位符镇,一类为时间符镇,前者对不吉处设置避邪物趋利避害,后者多利用文字符,对特定的日子、特定的行为(如动土日、出行日之说)进行规避。 讲求藏风收水、天人合一的风水学思想,我们发现,其内在的价值追求,用现在时髦的语言可以概括为: 追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追求人工环境与自然观境的和谐统一; 追求人于天地间的自然协调,同频共振。 例如对住宅的理想追求,要先察住宅的出入,当有自然的风口,明暗隐掩要适宜,最好水口要曲折有情;地势宜前低后高;最好的住宅方位应背山、面水、向阳。 居者当卜宅而居,择地而建。其地当土色坚厚、四面之风不冲,尤其没有地下风,追求山的深藏周纳,地势高燥,水当环流而不近浸,这是风水的基本意义。 此外要追求整体建筑的和谐,用建筑的布局、空间分割、方位调整、色彩运用、图案选择种种风水学中特有的隐喻和象征,达到身心之和。 中国古风水学的内在结构,剥开层层迷雾,可以简单概括为如下中国哲学意义上的追求,以及在住宅与建筑中的直接运用: (1)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同天地的顺取逆避; (3)人生短暂当生活至上; (4)行止之中当身心诸安。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追求因为掩盖在几千年的历史尘埃中,被各种神秘的说法左右,反而失去了明确的指引和形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遗憾。如果风水学有一个明确的框架跨越历朝历代的话,中国目前的村舍田畴就不致如此凌乱不堪了。现实的混乱正是理论混乱的具体表现。二、风水学理论的现代探索——理想的建筑景观不应成为建筑垃圾 风水学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已式微。一般的社会公众并不会把它当成一种认真的学问。然而,现在人们开始从新的审视角度研究,完全是受西方当代社会思潮影响的结果。欧美经过工业革命后,从独特的角度开始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生活中的三P问题,即贫穷、人口和环境问题(Poverty / Pollution / Population)让西方的智者们认识到:住宅不仅是装满各种电线和设备的机器,建筑本身是有灵性的,有生命的。 学者们在此思想驱动下,发现的确存在一种“住宅病”,即人体30多种疾病直接同住宅有关。 城市规划学者们也发现,城市内的热光声处理和绿化、水体、风向以及人聚环境和休闲环境设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城市的兴衰。 因此中国严肃的建筑学者们也开始认真研究中国风水学问题,并由此逐渐形成了关于理想景观研究的成果,这也是对当今社会变迁的一种回应。 比较研究发现,西方建筑强调视线通畅,对制高点和视控点有偏好,而中国风水建筑中则强调隐藏及屏蔽性的空间结构。 如传统语言描述的好风水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要求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用现代语言可翻译为:穴场于山脉止落处,背依绵延山峰,附临平原明堂,穴周清流屈曲有情,两侧护山环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如北京十三陵为江西风水名师廖均卿费时二年堪定的皇陵选址,即按照这种思想原则。 好的风水,实际上是在围护与屏蔽、界缘与依、隔离与胎息几个因素中寻找协调,并注重豁口与走廊,利用小品与符镇来调节,如亭桥阁塔门和风水林等,籍此达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因此,有学者把中国风水中的理想景观归纳为一种形象的比喻:山中或山边的葫芦。如昆仑山模式:高峻山上的孤岛;蓬莱模式:海上的仙岛;壶天模式:小壶口式的入处加阔大壶腔;陶渊明模式:曲折的走廊,出现豁口,内里有一个盆地;以及山水画式的丘壑内营。 这种理想模式隐含着庇护、捍域、隔离、空间辨识的几重含义。 如风水亭、塔是关于领地的声明,门、牌坊、照壁可以避邪祛凶,风水林可以聚风藏气,四合院则强调自造理想居住环境。 应该说这种理想景观的研究,是传统风水学的极大进步。但是,对比古典风水学的内容而言,也有明显的不够,即其所涉及的层次和范围远比传统风水学要小,要浅层次,尤其不能全面体现传统风水学的哲学层面及人生观的追求,对现实的指导性也不明确。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好的开端,这种研究开创了风水学的现代研究方向。 三、风水智慧的现代指导原则:天、人、物的统一和谐 ——我因工作的关系,到过世界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欧洲的山区,感觉最强烈的是教堂建筑。作为社区的中心和致高点,它极好地实现了提纲契领,统领整个社区的作用,从而成为整个社区的灵魂。当教堂的钟声响起时,社区被笼罩在一种安详的关照与抚慰之声中。 离开宗教信仰层次,教堂建筑作为社区之魂含义深刻:没有向心点和核心的建筑群落就是一盘散沙。 但目前中国式社区建筑又不可能建设教堂式建筑,那么,这种社区凝聚力如何在中国社区中表现呢?这个问题促成重新思考中国古风水学的思想。 只有把中国古典风水学中的深刻思考,条理清晰地总结出来,剥除那些神秘的外衣,合理地发展对现代生活有用的原则,真正对现实生活有指导作用,方为上策。 归到根上,东西方对环境、居所的追求,其实是一种最终的生活哲学的体现,它以物质形态的屋房为载体,以选择与规划社区思想为经纬,最后呈现给世界的是此世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杂乱无章的社区正显示其居民精神追求的贫乏,当即时的、浅层次的满足成为人们追逐的浮光时,追求神圣的宁静和感觉便被人们指斥为虚无和浪费,从而遇抛弃。物欲的过度追求其代价便是破坏人与自然的协定和最终的和谐。 当我们已失去了各种宗教信仰后,我们当如何塑造社区的中心和凝聚力呢?现在建筑似乎不再关心对永恒世界的叩向,包豪斯运动的结果,使房屋与建筑甚至城市都变成了速朽的消费品,像洋快餐一样由生产线生产,随时可推倒重来,巴黎、罗马式的永恒都城和建筑已经过时了。尽管科学与宗教的争论并未停止,人们对生命的追问比任何时代更迫切,也更迷惘。 由是,如何为社区营造一种向心力,一种安心的感觉呢? 其实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也许我们的建筑和规划会稍好一些。 在德奥的山中沉思,通过东西文化的比较,我发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东西方两者均有人对自然的核心原则: ——顺取逆舍、趋凶避害、倚重得当、身心诸安。 以此出发,对于现代理想的风水环境,便有如下的基本判断: 屋有所倚、眼有所望、闭合有度 动静适宜、家有所养、心有所归。 按现代人生活环境的特点,现代风水应该从简单的规则出发,能够让普罗大众把握和运用,在这个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霍金对时空的研究都能够科普化的时代,这是一门见得阳光的科学理应走的路。 顺乎自然,应该是风水判别景观的基本出发点和原则。在具体的场景观察中,应依“辨七向一景”作为过入点,即: 辨七向:为山向、水向、风向、声向、光向 、路向。一景:是指周围景观及环境。按照阴阳燮理的原则,当七向明了时,自然环境中对人的影响的主要方面均已包罗无遗。 所以,把古典风水学思想现代生活化的思路,如果概括起来,可以用如下的原则表述: 光为向阳,声为和鸣,山为拱卫,水为致远。 风为除浊,树为聚气,家户有*,错落有致。 散乱有序,清浊有别,升降有道,动静有度。 最是凝重,社区之心,全民之求,不可不慎。 念念在口,时时在眼,人神分明,礼法有规。 神界人界,各得其居,安神养身,永保康宁。
1、论文《读关汉卿[大德歌·冬景]》1993年第3期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论文《关汉卿散曲的思想艺术价值》1994年第3期《毕节师专学报》。3、论文《关汉卿对散曲创作和发展的贡献》1995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4、论文《中师口语整体教学模式研究》1995年第2期《甘肃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论文《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1996年第3期《甘肃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收入《新华文摘》1996年第8期“报刊文章篇目要览”。)6、论文《悲凉:<不伏老>不可或缺的思想内涵》1996年第5期《文史知识》。7、论文《关汉卿散曲二维情感论列》1996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8、论文《异相与整合:20世纪中国文论的走向》1997年第4期《人文杂志》(核心期刊、CSSCI)。9、论文《内敛态:程本<红楼梦>时间观念之表征》1999年第1期《南都学坛》。(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收入《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论文要目索引,获第七届甘肃省最高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0、论文《例证<金瓶梅>写官员对史实的“我化”》2000年第1期《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1、论文《“市场人”为欲念异化说——兼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转型特质》2001年第1期《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2、论文《论王仁裕的文学成就》2003年第3期《天水行政学院学报》。13、论文《<金瓶梅>“我化”史实例评——天水籍官员狄斯彬本事考释》2004年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4、论文《〈西狭颂〉摩崖题记人物补说》载2005年第2期《甘肃理论学刊》(双月刊)。15、论文《交错的彼岸:游移于英汉双语之间——兼论“英汉双语教学”与“国家汉语战略”矛盾的不对称性》载2005年第4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论文《王仁裕年谱稿》载2005年第4期《甘肃高师学报》。17、论文《〈西狭颂〉摩崖文学价值探微》载2005年第4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论文《王仁裕生平著作考》载《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3期。19、论文《论〈西狭颂〉摩崖的文学价值》载《上海大学学报》(核心期刊、CSSCI)2006年第6期。20、论文《从“宋金大曲”到“金人乐府第一”——临洮邓千江〈望海潮〉发微》载《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1、论文《“金人乐府第一”寻幽——临洮邓千江〈望海潮〉之张六太尉探讨》载《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2、论文《临洮邓千江词〈望海潮〉诸问题探讨》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23、论文《校订和注疏〈玉堂闲话〉的几个问题》载《前沿》(核心期刊)2008年 第1期。24、论文《论〈玉堂闲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CSSCI扩展版)2008年 第1期。25、论文《国学热中的骚动与喧哗》载《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 第4期(上)。26、论文《论王仁裕〈玉堂闲话〉的文化张力》2008年第2期《船山学刊》(CSSCI扩展版)。27、论文《〈开元天宝遗事〉诸问题探讨》2008年第3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8、论文《陇南武探花黄大奎略考》2008年5月11日《陇南日报》;论文《陇南学人阴平进士程天锡略考》2008年3月20日《陇南日报》。29、论文《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考释举隅 》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30、论文《西汉水流域方言古词例考》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31、论文《西汉水流域语言“活化石”抽样例释》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8期。32、论文《论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的生成》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33、论文《陇南“白马人”研究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载《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3期。34、论文《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新探》载《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4期。35、论文《“白马人”概念商兑与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4期。36、《近30年来白马人研究状况述论》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扩展版)2009年5期。37、论文《新时期以来“白马人”研究在重大问题上的突破》载《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8、论文《王仁裕笔记小说集<王氏见闻录>诸问题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3期。39、论文《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以王仁裕<王氏见闻录>为中心》载《社科纵横》2010年第7期。 40、论文《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2期。41、论文《杜甫“同谷诗”与同谷唐宋评杜诗碑——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一》载《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2、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源流及其层累现象》载《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43、论文《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载《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第4期。44、《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载《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3期。45、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艺术论》载《四川戏剧》(核心期刊)2011年第5期。46、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艺术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三》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7、论文《陇南白马人傩舞戏面具特色论》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48、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论——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四》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49、论文《“秦文学”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载2013年第5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期刊。50、论文《论秦早期文学》载2013年第5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1、论文《论秦中晚期文学》载2013年第3期《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论文《从睡简<日书·马禖篇>看非子始封秦亭》载2013年第6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53、论文《非子息马始秦主因的文献与文学考察——以睡简<日书·马禖篇>为中心》载2013年第6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论文《唐五代“诗窖”王仁裕诗集及诗作考评》载2013年第3期《甘肃高师学报》。55、论文《母题类型视野下的白马藏族民间难题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例》载2013年第2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CSSCI来源期刊。56、论文《白马藏族“酒曲体”歌诗对人生境界的审美表达》载2013年第3期《民族艺术研究》(第二作者),CSSCI扩展版期刊。57、论文《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2013年1期《四川民族学院学报》。58、论文《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载2013年第4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论文《论白马藏族神话的主要类型和述说特征——以陇南为中心》2013年第3期《贵州文史丛刊》。60、论文《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比较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五》载2013年第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61、论文《从唐宋七夕诗文看乞巧在陇南的流传》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62、论文《关于两当起义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载《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63、论文《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第二作者)载《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5期64、论文《他者、国家与自我:族群共同体建构的语境化表述——历史与现今陇南、川西北的(白马)藏族》(第二作者)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65、论文《流传凝炼特征: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载《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66、论文《阴平古道和河南道及其陇地一段的文献文学考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7、论文《“故道”陇南段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并“木皮道”的有无》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1期。68、论文《教育现象学方法对常规形式逻辑演绎判断的超越》(第二作者)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4期。
两种方法吧!1.你可以自己找杂志社,联系他们,把你的文章发给他们,让他们帮你发表你的论文。工程杂志社:《中华民居》、《中华建设》、《四川建筑》、《黑龙江交通科技》、《城市建设》、《山西建筑》、《建设者》。2.你也可以联系一些代发表的公司,让他们帮你联系杂志社,发表文章。代发表(发表成功,有信誉):武汉易诚期刊网、百通期刊网、百捷论文表发网、淘宝论文发表网、中国论文资料库。
,多看几篇就有自己的思路了, 有了思路先搭建框架,然后开始写内容, 导师在要求写开题报告 其实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发表论文,现在来说都是付版面费,查重率保证了都能发表,白杜输入壹品优再输入刊 ,会让你满意的
五马街,中国著名商业街,古称五马坊,五马坊,地名,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始名于东晋,因王羲之出任永嘉太守时而得名,现为温州旧城古街道之一,东起解放街与公园路相接,西至蝉街与府前街相交,街长四百米,宽十二米,街两侧拥有十四条小巷。宋代诗人杨蟠写过一首《五马坊》,相传有五马,曾此立踟躇。人爱使君好,换鹅非俗书。五马街在温州人的心目中,一直是“温州第一街”。这条历经千年文明孕育的繁华老街,还有着“浙南第一街”的美誉。五马街上保留的近现代建筑,不论是从历史的视角或是现代的构建规模,均有其丰富的内涵。从温州走出去的人,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五马街上走一圈,因为,五马街是温州的魂和文化发源地。 在中华民居杂志社举办的“中华民居展评活动”中,温州市五马街被评为“中华民居开发与保护示范街”。2016年4月18日,中华民居展评活动组委会、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专家组经过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高度肯定了五马街的历史建筑保存情况和商业街活化情况,对五马街“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经营有道、品牌有名”的现状给予赞赏,并希望其进一步发扬传统文化、擦亮地区名片。 韩健徽: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商旅文产业联盟主任、中华民居展评活动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著名商业街专家,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商业街区行业、商旅文化产业、中华民居开发与保护科学、有序、创新地发展。 五马街主街区现存的147幢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建筑群,以巴洛克式和装饰艺术派为主,如此大规模且特色鲜明、保留完好的欧式建筑群,在全国都较为罕见。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结合,让年轻人到这里感到非常时尚,老年人到这里感到非常怀旧;外地人到这里感到“非常温州”,外国人到这里感到“非常中国”。 ——韩健徽 千年文化街 行走在五马街上,像是回到了民国时代。街道两侧始建于民国时期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像是标牌,无言提示着来往的行人,五马街至少已经繁华富庶了数百年。而散布于街区各处的中式古建筑,点缀其间,有着说不出的韵味,正如高雅华美乐章中古典悠扬的插曲。幽深的谯楼,布满苍苔的青砖路,青砖黛瓦的名人故居…… 在五马街心位置,矗立着一座五匹骏马拉着车帷的“五马奔腾”铜雕,造型生动,古意盎然。这是五马街的标志雕塑,也是街道名称的由来。 五马坊与王羲之 五马街地名由来一说与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相传,王羲之出任永嘉(今温州)郡守时,经常乘坐五匹马拉的马车从街上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柳河东集》中写道:“庭列五马,绣鞍金勒,出则控之,故今有五马坊。”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作诗《百里芳》:“时清游骑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开。民喜出行迎五马,全家知是使君来。”诗歌写的就是此事。现存北宋真宗年间(1008—1016年)古籍《祥符图经》中,温州五十七坊中五马坊已然在列;明代神宗年间(1078—1085年),这条街正式被称为五马街。明嘉靖《温州府志》记载:“王羲之,山阴人,为永嘉郡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 五马街名称由来的另一说法与东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有关。相传,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经常随身带着五匹马出游。也许正是因为不能确定五马出行的主人是王羲之还是谢灵运,所以至今五马街雕塑的车座上还是空着的,留下一个悬而未揭的谜底给后人。 五马石传说 而关于五马街的民间传说也瑰丽多彩。清代孙同元、徐希勉所著的《永嘉闻见录补遗》中,记有五马街有五马石一事。相传,东晋时期,这条街上的居民夜里经常听到马蹄音,但开门不见马的踪影。街上住着一位打草鞋的老人,屋外放着一块石头。他每天打草鞋时,就在石头上将草捶软,日子一久,石头被捶得光闪闪。有个过路人看到石头后,想出钱买下来,但老人舍不得卖。老人担心石头被偷走,就将石头搬进屋里。三天后,过路人又来买石头。他一看石头不见了,急忙问老人,老人答道:“我把石头搬进屋里了。”“几天了?”“三天三夜了。”过路人一听,惋惜地对老人说:“你这块石头上面有五匹马,石头放在屋外马天天有露水喝,又有你捶的草吃,所以长得油光健壮,如今你把石头搬进屋里,马没水喝,一定渴死了。”采宝客说罢,与老人进屋把石头翻过来,果然有五匹马的影子,只是僵立不动了。 正是王羲之、谢灵运等人的风采和逸事给五马街留下了一抹千年未曾消散的文化香气。 繁华富庶之街 文化是五马街的根,商业则是五马街的魂。自唐宋时期,到明代改“坊”为“街”,五马街一直是温州的闹市区和城市商业中心。在此经商的不仅有本地商贾,还有“闽邦”“赣邦”“广邦”及本省“兰(溪)邦”“宁(波)邦”和“吴(兴)邦”商人。自清朝末年温州开埠,辟温州为通商口岸。五马街因为地理位置靠近“南市”,得地利之便,又是传统的商业街,最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陆续出现了外国商人开设的店铺、公司、商行。街道两旁店铺排列,商品琳琅满目,绸布庄、百货店、铜锡器皿行、中西药店、钱庄等鳞次栉比。街面从早到晚熙熙攘攘,人气旺盛,商业氛围异常浓厚。 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地区大都沦陷,温州成为东南地区重要的吐纳口岸,外来轮船进出比任何时候都频繁,内外客商都在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地点,地处温州中心发展的五马街自然成为首选。前所未有的温州经济的畸形发展,促进了五马街的进一步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著名的“温州模式”,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如果说,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的话,那么五马街算得上是温州模式的一个缩影。 中西合璧的巴洛克建筑 徜徉在五马街上,深刻体会到“建筑是时代的烙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街道两侧的商业建筑群主要为民国时期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其主体风格为欧洲巴洛克风格,造型富丽堂皇,极具动感。而在建筑细节方面,又非常接地气地揉入了很多典型的中国元素,高大气派的石拱门前卧着两只精雕细刻的石狮子,拱形门楣与松鹤延年的精雅砖雕相配合,虽然风格绝然不同,但彼此却相得益彰,无比熨帖。 这大概缘于温州很早就形成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在温州有一句话:“世界上只有鸟飞不到的地方,没有温州人到不了的地方。”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有着“东方犹太人”的美称。他们在世界各地辛苦打拼,叶落归根之后带回来大笔财富,也带回了西方的审美观和异域风情。他们雇佣能工巧匠,仿照欧美流行的建筑风格建造新居。同时,他们对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民居也念念不忘,愿取其精华融入新居。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中西合璧的建筑。尤其是1876年,温州开埠,西方近代物质文明传入温州后,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温州最早出现的欧式高层建筑始于19世纪末。1919年,名闻遐迩的温州百货业巨擘许漱玉在五马街建造了一座极具特色的洋楼。当时,他买下五马街的矮屋10余间,拆建成两座毗连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即今大众电影院及市第一百货商店位置),总面积7042平方米,规模宏大,是昔日五马街口西式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大楼。 其后,五马街陆续出现了一批欧式建筑风格的楼房,形成了一片相对集中的欧式风格建筑群景观。如此规模的特色鲜明保留完好的欧式建筑群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五马街主街现存147幢近代商业建筑,形式主要为巴洛克式和装饰艺术派。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在五马街区出现的“老字号”共有303家,其中包括闻名遐迩的“金三益”“老香山”等“老字号”,这些商铺至今仍沿用这种风格。 悠悠古谯楼 温州有西式洋气的一面,也有古老厚重的一面。古谯楼就是温州古老厚重的印章,千百年来稳稳钤在老城中心。 古时,有城多有谯楼,史载“世人铸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风”。有着两千多年建城历史的温州,存留下来一座千年谯楼。谯楼高大雄伟,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如威武的将军,雄踞在城南口,镇守着一方的太平。谯楼面阔五间,楼高两层,重檐歇山顶,条石叠筑城门,青砖砌成拱顶,花岗岩雕就护栏,楼高米,通面宽米,进深米,飞檐雕梁,青瓦红柱,颇显雄伟壮丽。楼南北门楣上分别写着四个篆书大字——“东瓯名镇”“民具尔瞻”,古朴庄严。 千年谯偻,曾经历几多变幻。谯楼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吴越国的都城设在杭州,吴越王钱镠命令其子钱元瓘加固温州郡城,并增筑内城,史称“钱氏子城”。四处城门上各筑一座城楼,东为华盖楼,南为谯楼,西为西楼,北为临圃楼。 南宋时期,金兵渡过黄河,大举伐宋。高宗赵构曾逃往温州跸于此31天,于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乘御舟离温奔杭州,正式定都临安。至今,谯楼内还有高宗在温州停留的壁画和“建炎驻跸”四个大字。 此后的元清年代,谯楼经历了多次修缮、兵祸毁圮、几度修复。最终如同一位老者,悠然立在五马街中央位置,站成了一本温州城历史书。 名人故馆情怀 在温州深厚的文化家底中,五马街上的名人旧居有着不能忽略的精彩。郑振铎、朱自清、胡炘……这些名人如同星星一样闪耀在五马街的上空,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郑振铎纪念馆 两层古雅的民国建筑,中西结合,开阔的天井中似乎充溢着书卷气,一座宅院也有着自己的气质。这座宅院的气质属于郑振铎。 郑振铎故居位于温州市沧河巷,坐北朝南,临街而建,由门屋、厢房、正屋等组成合院式建筑。如今,已作为郑振铎纪念馆对外开放,设置了“书生报国数十载”、“心怀温州故乡情”、“一代才华万古传”、“鞠躬尽瘁为文物”等展览内容,分别介绍了郑振铎的生平、交友、著作、对文物考古事业的贡献等情况。 朱自清故居 四营堂巷22号,高楼大厦包围着的朱自清旧居,在现代都市的霓虹幻影中吟诵着林花春红庭院深深;让步履匆匆的人们在不经意的回眸间,轻轻地放慢自己的脚步——那古旧的青砖黛瓦、斗拱雕梁筑就了闹市中的一方静地。 抬梁穿斗梁架、硬山屋顶、砖雕门台、灰塑照壁……这座五间三进合院木构建筑,占地602平方米、房屋整体结构和风貌保留了晚清民国时期温州民居的风格,颇具江南建筑特色。 七枫巷胡宅 与隔壁喧闹的朔门街相比,曲径通幽的七枫巷显得较为寂寞,不过,小巷的沧桑历史,照样能透过粉饰过的墙壁显露出斑驳的影迹。 在七枫巷60号,有一座名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叫胡炘的国民党官僚的父辈拥有了这座静庐。胡宅坐北朝南,为三间两层楼房,一个由大片青砖铺成的院子,院子里有大树,苍翠蔽日。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通面阔米,进深米,设有前后廊,主次间贯通。建筑面料相当讲究、墙面清灰和砖红相间,没用涂料,直接以砖的本色表现色彩的变化,使得这幢宅子历经秋霜冬雪,色彩如故。胡宅为巴洛克式建筑,夹带哥特式和中式装饰风格,华丽而不失大气,充分体现了巴洛克风格追求自由的内涵。 温州老建筑中的每一种外来风格,都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和一段历史经历。
建筑与文化 版面费是最低的。但是2012年的第12月期7月底也要出书了,如果想今年发表在《建筑与文化》上面,已经不可能了。我是联合论文发表网的负责编辑。
党员文摘、时尚、求是
《时代》《新闻周刊》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远东经济评论》 《福布斯》 《财富》 《读者文摘》 《旗帜周刊》 《国家地理》 《Wired》 《花花公子》 《科学美国人》 《发现》 《科学》《纽约客》《知音漫客》 《中国-东盟博览》 《我们爱科学》 《应用写作》 《中国国家地理》 《新发现》 《求是》 《南风窗》 《新民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 《新周刊》《时代邮刊》 《中国企业家》 《城市画报》 《新闻周刊》 《瞭望东方》 《中国青年》 《凤凰周刊》 《意林》 《读者》 《萌芽》 《青年文摘》《米老鼠》 《科幻世界》 《漫友》 《看电影》 《艺术与设计》 《时尚》 《瑞丽》 《意林·轻小说》 《意林·作文素材》 《意林·原创》 《意林热词时文》 《意林·小小姐》 《教师》 《最小说》 《最漫画》 《文艺风象》 《文艺风赏》 《放课后》 《中华民居·重庆》 《亚洲周刊》 《一本便利》 《壹周刊》 《新新闻》 《商业周刊》 《天下杂志》 《Yes杂志》
五马街这里每年都会有很多的灯,高跷表演
横店是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影视拍摄基地之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横店镇。
横店镇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影视产业实验区、浙江省高新技术实验区,先后荣获国家卫生镇、全国文明镇、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等20多项荣誉称号,2010年被列为首批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有中国磁都、中国好莱坞之美誉。
域内有国家AAAAA级景区横店影视城,建有14个大型景区和影视拍摄基地。2018年5月24日,横店镇入选最美特色小城镇50强。
扩展资料
横店镇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影视产业实验区、浙江省高新技术实验区,先后荣获国家卫生镇 、全国文明镇、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等20多项荣誉称号,2010年被列为首批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有中国磁都、中国好莱坞之美誉。
域内有国家AAAAA级景区横店影视城,建有14个大型景区和影视拍摄基地。 2018年5月24日,横店镇入选最美特色小城镇50强。 2018年10月9日,横店镇入选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前100名。
横店影视城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始建于1996年,建成广州街. 香港街、明清宫苑、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梦幻谷江南水乡、明清民居博览城、华夏文化园、屏岩洞府、大智禅寺、民国街、春秋园、唐宫等十余个影视拍摄基地。2004年,横店影视产业试验区被确立为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
1、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但横跨了淄博、泰安和济南三个城市,泰山是五岳之首,素有“天下第一山”的称号。泰山的主峰玉皇顶高达1545米,气势雄伟,但大多数去泰山的人都是为了能够在泰山上看日出的。2、张家界,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张家界的风景宜人那自是不必说的,最出名的莫过于玻璃桥了。张家界是中国最重要的旅行城市之一,也是毕业旅行推荐之一,而在抗日时期张家界也曾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3、阿里山,阿里山位于台湾省,海拔比泰山还要高许多,但是在阿里山中气候非常温和,即使在盛夏时也非常的风凉,所以阿里山也是中国理想的避暑胜地之一。4、青海湖,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在6-8月份是青海湖最美的时候,也是最适合骑行的。5、桂林,桂林位于广西省,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浏览城市,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桂林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6、内蒙古,说起内蒙古,可能很多人想起的都是在草原上骑马、喝奶等等的很潇洒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内蒙古也是很浪漫与梦幻就比如呼伦贝尔。7、大理,大理位于云南省,最出名的莫过于洱海了吧,想象着可以坐在一个阳光挥洒的午后,去一趟洱海,在哪里看一看,给心一个沉淀的机会。8、狮子林,狮子林位于江苏省,是苏州四大名园一,狮子林是取自佛经中狮子座的意思,所以叫狮子林。在狮子林中有许许多多的假山,还有“桃园市八景的美称”。9、西藏,西藏,几乎是所有人心中的向往,有关于去西藏的理由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是最多的理由便是,西藏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是最纯净的一方土地。10、青岛,青岛位于山东省,海,是很多人的向往,而青岛海又是一个极具魅力的海滨城市,只要你踏上青岛这片土地,你就会陶醉在这碧海蓝天之间。
一、位置介绍
横店镇在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横店影视城在横店镇,是国家5A级旅游区,距杭州160公里,乘飞机、火车或走高速公路均可直达。
二、景区介绍
横店影视城是由六大景区秦王宫、明清宫苑、清明上河图、广州街香港街、华夏文化园、明清民居博览城,一个主题公园梦幻谷,和两个小景区屏岩洞府、大智禅寺组成的。
各景区特色:
穿越情怀:明清宫苑、秦王宫
繁荣宋朝:清明上河图
徽派建筑:明清民居博览城
锦绣中华:华夏文化园
谍战情怀:广州街香港街
梦幻游乐:梦幻谷
自然景光:屏岩洞府
慈悲佛教:大智禅寺
三、优惠门票
四、交通
1、 可以乘坐火车到【杭州】或者【义乌】。 杭州到横店:【杭州汽车南站】有直达【横店】的客车,即到横店影视城。 义乌到横店:义乌火车站的【站前客运站】有到【东阳】汽车站的客车,从【东阳】
汽车站转车到【横店】大概30分钟左右车程,即到横店影视城。
可以乘坐飞机到【杭州】或者【义乌】。
杭州到横店:【杭州萧山机场】有直达【横店】的客车,即到横店影视城。
义乌到横店:义乌火车站的【站前客运站】有到【东阳】汽车站的客车,从【东阳】
汽车站转车到【横店】大概30分钟左右车程,即到横店影视城。
另外,义乌【江东客运中心】有直达【横店】的客车,不过班次较少。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38项。
Clin Chem Crit Rew Clin Lab Sci Advan Clin Chem Clin Chem Lab Med Clin Biochem Arch Pathol Lab Med Clin Chim Acta Biochem Medica Clin Lab Med Ann Lab Med Int J Lab Hematol Ann Clin Biochem J Clin Lab Anal Scand J Clin Lab Invest Lab Med J Med Biochem 暂无 Clin Lab Ann Clin Lab sci 国内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文核心) 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科技核心) 检验医学(科技核心) 医学检验与临床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实验与检验医学 临床输血与检验(科技核心)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科技核心) 中国实验诊断学(科技核心)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科技核心)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科技核心)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科技核心) 中国免疫学杂志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1978年9月创刊,是我国检验医学和各科医学实验室诊断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高级学术核心期刊,被制药及药品毒理化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和分析刊源数据库等国内、国外近20个权威检索机构或数据库收录。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技部授予“双效期刊”,连续七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及“中国期刊方阵”期刊,并多次获优秀期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