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论文研究

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一)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二)直接原因

(1)守旧派势力强大,维新派没有实权。

(2)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3)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

(5)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维新运动一般指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戊戌变法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变法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变法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维新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戊戌变法使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这个论文有现成的

1 从维新力量与守旧力量的对比上看:日本明治维新时,以幕府为中心的守旧势力已经十分脆弱,幕府统治摇摇欲坠。而维新势力以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而且得到包括商人、手工工场主、农村富农在内的町人阶层财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广大农民、市民也积极参加或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相反,在中国戊戌维新时,守旧势力要远远大于维新势力。守旧势力以掌握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为首,包括控制中央和地方军政的大贵族、大官僚,以及因改革措施触及其切身利益而反对维新的大小衙门官吏、绿营军官、旗人、八股士人等等,形成庞大的守旧阵营。他们手握政权、兵权、财权,富有政治经验,擅长阴谋诡计,全力以赴扼杀维新。而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光绪,联合少数帝党官吏、御史翰林及地方官员。中国维新派没有同任何一个地方实力派建立起如日本维新派同强藩主之间的那样密切的一体关系。他们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他们脱离中国社会,连资产阶级、商人也很少关心支持他们。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因此,守旧势力一旦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2从个人因素上看,两国维新派领导人的能力、经验也非常不同。维新派领导人的能力、气质和采取的方法、策略,与维新成败也有很大关系。日本维新派骨干是中下级武士,大多参加过地方上的藩政改革,久经风浪锻炼,具有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如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伊藤博文等人,都是一批富有谋略、精明强干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讲究斗争策略,选择阻力最小的路线和做法,例如在政府内排除保守派、废除贵族特权、制定宪法、召开议会、修改不平等条约,都是采取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办法,以至能够逐渐实现目标。明治维新人物还善于争取同盟军,打击最主要敌人。维新前,其矛头直指幕府,敢于为此调动平民乃至农民武装。而中国维新派的骨干却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大多饱读诗书,有才学、热情,却往往缺少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他们在维新措施和斗争策略上也有些急于求成、不顾实效。如变法一开始便裁撤旧衙门、裁减绿营,令旗人自谋生计,激起守旧势力群起而攻之,增加了变法的阻力。同时,又不善于团结和争取同盟军,结果使自己十分孤立。

洋务运动失败论文参考文献

一发生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的甲午战争被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新兴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经过长期有计划的准备,利用英俄对抗的机遇.设置圈套制造借口,对中国和朝鲜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自丰岛海战至占领田庄台,仅八个月,日军就占领了朝鲜全境和中国辽东、山东两半岛,全歼北洋舰队,控制了制海权。至台南失守,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第一次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数千年关系史上的重大转折。以此为起点,日本的侵华活动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1900年,日军充当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的主力军;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军又重新占领了辽东半岛;1914年日军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出兵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1927年和1928年,日军又两次出兵山东,制造“济南惨案”,阻挠中国北伐。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更变本加厉,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先后进攻上海市、热河省、长城沿线和冀东地区以及察哈尔和绥远两省。中国步步败退国无宁日。卢沟桥事变又爆发了第二次中日战争,这决不是什么“偶然”事件,而是日本一贯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甲午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总知,日本的资本主义是以甲午战争为契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甲午战争使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从此,日本侵略中国,中国被日本侵略的格局,在1945年日本战败之前一直没有改变。中日甲午战争暴露了日本的无信和野蛮,残忍和凶暴,贪婪和兽性。因此,要完整认识中日关系史,就应该寻根溯源,从甲午战争入手。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破坏,对中国历史命运产生的严重影响,其后果决不可低估,切不可因为岁月的流失而谈忘了这悲惨的过去。然而,日本的靖国神社至今仍供奉着在甲午战争中的“光荣战死者”13619名,以及侵台作战阵亡者1130名,合计14749名。他们中包括入侵东北战死的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中将,入侵威海战死的第十一旅团长大寺安纯少将,入侵辽宁战死的“总督府”参谋长福原丰功少将和入侵台湾死去的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等侵略头子。他们和日本在二战中的甲级战犯一样,长期受到日本国民的参拜,6次受到日本首相小泉的参拜,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军国主义阴魂在日本始终不散。靖国神社不灭,军国主义不亡。勿忘国耻,强我中华。二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是有着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双方的兵力对比:海军大体相等,但中国的舰龄向对老化;陆军我强于敌,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除第四和第七师团尚未参战外,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力。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本土,有人民的支援,后勤保障较方便,以逸待劳,有许多有利条件。国际舆论同情中国,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有列强干涉的压力和危险。所以在开战之初,多数国家判断中国将获胜。日本大本营也考虑过如果一旦战败,便退守保卫本土的“丙种作战”方案。海军军令部长就因为对战争缺乏信心而被撤职。日本各界亦有人认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确是天皇势力的巨大冒险事业,是把初生的生命作为赌注的投机事业。”以上情况本应是中国可以抵御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但日本的投机和冒险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日本能够得逞?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这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对待西方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再甲午战争之前,自日军侵犯台湾吞并琉球后,中国朝野对海防建设是重视的。北洋舰队的组建成军,沿海重要港口的设防,绿营向练军的转化,军火工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成绩,中法战争中陆军的胜利,就是证明。但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必然会阻碍军事上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没有实行根本性的改革,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防军。北洋水师虽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因为慈褚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结果使日本海军后来居上,也丧失了优势。国势的衰败,使清朝官员对洋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前倨后恭”的变化。国门初开时,蓝服金发的西方人被视为异类,称为“夷人”,至于“东洋小国”的“倭人”则更不在话下。1873年,各国驻北京的公使要求同治皇帝予以接见。清延提出觐见时需行“跪拜礼”,以示国威。各国公使偏不给面子予以拒绝,僵持了四十多天,经过往返交涉磋商,最后清廷终于允行“三鞠躬”礼,才结束了这场可笑的外交纠纷。可是至中法战争时,清政府竞不顾国家尊严,委派英国人金登干“代表”中国政府,去巴黎与法国政府谈判议和,创造了主权国家外交史上的奇闻。在中日战争结束时,美国人科士达和田贝的劝告,对中国的换约决定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腐败的清政府已经从妄自尊大走向另一个极端,逐渐丧失了民族自尊心。总之,已经腐败而又陷于帝后党争的清王朝,在战前丧失了改革自强的历史机遇,守旧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三一个多世纪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较量。仅就战争角度而言,掌握了解敌方情况,对于战争胜负往往起关键作用,这就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实现侵华目标,用很大力气开展间谍活动,曾经对战争进程发生过重大影响。当时,清朝一位名叫易俊的御史就曾沉痛的说:“两国角争,间不容发,有备者胜,无备者败。知己知彼者胜,不知己知彼者败。……倭之虚实,我国茫然,而我之一举一动,有士大夫不知,而倭无不知者。”英国著名的谍报史专家查德·肯迪更明确的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间谍大量搜集了情况,其中相当一部分为1884至1885年日华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战前,日本在华主要间谍机构为汉口的乐善堂和上海的日清贸易研究所。这两个间谍机关虽然在战争爆发之前相继解散,但他们搜集的大量情报及培养的大批间谍,在甲午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如侦察直隶海岸情况;选择山东半岛登陆点;侦察天津、上海的炮台和机器局(兵工厂);搜集渤海湾等地军事情报;严密关注北洋舰队动向等等。他们在写给国内的报告中,根据已掌握的情报,敦促日本政府发动战争。如“可乘之机就在今日,拖延时日使彼稳固基础,非为得策,故谓速战有利。”等等。战时,日本间谍的活动更加猖獗,“凡我之动静彼皆洞悉无遗,甚或暗中为之接应,为之向导,故彼攻击调度每合机宜,我仅多受其制。”在丰岛海战,进攻辽东半岛、威海卫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日本间谍都起了重要作用。如丰岛海战,是由间谍石川五一买通天津军械局一书吏,从而获得了高升号开船日期,并突袭成功;进攻辽东半岛,是由间谍向野间一先行刺探,被捕后又用2块银元买通清兵松绑后逃脱返回,使得日军一举攻占金州;进攻威海卫是由日本8名间谍提前在“近村购食物并鸦片烟,与村民狎,得威海、成山兵防状以去。”由此可见,甲午战争中,日本间谍的确成为军事行动的先锋。根据间谍提供的情报,日军“尽知我军情,先发以制我,致倭人招招领先,而我则处处落后。”不仅如此,日本间谍还为日军私递军火,接济米粮,并多次进行破坏活动。如上海吴淞口5万斤之巨炝毁于药水;湖北制造局机器及枪炮子弹被火焚;抓获石川五一时起获8箱地雷炸药,据石川五一供认,“欲用地雷炸药轰海光寺军火器械集聚之所。此寺一毁,则天津毁矣,海防废矣”;日本的外交人员也利用合法身份作掩护,致力于谍报活动。此外,由于技术落后,密码编制原始,规律简单,清廷的密电码被日方全部破译,日本由此掌握了中国驻日公使全部往返密电共54件。由于清廷毫无察觉,整个战争中一直没有更改密码,以至马关谈判期间,清廷与李鸿章的往来密电共22件也全部被日本破译。根据以上情况,在甲午战争中,日本的谍报活动是十分成功的。从战争本身角度看,日本的成功既是战略战术的胜利,又是谍报工作的胜利。根据日本间谍提供的情报,“倭人唯事事先发,故能制我之死命;我唯事事后发,故始终为倭人所制。”日本自己也认为正是由于间谍的出色工作,日本才能在战争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回顾以上百多年前的往事,不仅是对业已逝去的岁月作出历史判断,也是提醒我们今天不要放松了必要的警惕。四《马关条约》第四款规定,除了3000万两的赎辽费、每年50万两的威海卫驻军费外,中国还要赔偿军费2万万两白银,限7年内分8次还清。如能在三年内还清,利息可豁免,威海卫也可收回。清政府当时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足9000万两,依靠自身的财力,绝不可能在3年内赔偿全部偿款。为此,只有向列强各国举借外债。第一次应交赔款5000万两,连同3000万两的赎辽费,应在1895年9月以前还清,清政府只得开始活动第一次大借款。列强借款既可索取高额利息,又可附加种种条件扩大在华利益,所以俄、法、德、英各国都参加了竞争,要夺取贷款权。俄国为首组织三国干涉还辽有功,取得了优先权,但它自己因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投资巨大而显得财力不足,便从俄法同盟的关系考虑,联络六家法国银行组成财团,排除了德国,向中国贷款4亿法郎。年息4厘,折扣率为九四零八分之一,即借款1元实付元,除利息外再进行一次盘剥。以中国的关税作抵押,36年还清。除此第一次大借款外,清政府还曾向英国和德国银行,各借款100万英镑。1896年3月前,第二次五千万两赔款也将到期。为安抚对第一次借款不满的英国和德国,清政府向英、德财团共借款1600万英镑。年息五厘,折扣率九四,也以关税作抵押,三十六年还清。1898年6月以前,为三年还清全部赔款的最后限期,清政府又要借款还债。英、德、俄、法竞争达到白热化,四国公使轮番到总理衙门你争我夺吵个不休,借款条件更加苛刻,俄国和英国都提出了获取修筑铁路权的要求,而且对清政府使用了威胁恫吓等各种手段。经过半年多的争夺,清政府被迫宣布停止借款,转向日本乞求延长二十年还清赔款,而日本立即复照加以拒绝。清政府被逼得无路可走,只有再行第三次大借款。经过复杂曲折的斗争,财力雄厚的英、德银行终于争到了贷款权,续借1600万英镑。利息4厘5,折扣率竞高达八十三。以关税收入作担保,如有不足,则以苏州、淞沪、九江、浙东的货厘,宜昌、湖北、安徽的盐税共五百万作抵押,限期四十五年还清。以上大小借款共五次,以白银折算,本息合计不少于7亿两白银。这是因为借款还要加收的手续费。还债的方式是在上海交付白银,在欧洲兑换成英镑,金银比价随行情波动,中国大量以银换金,必然引起金镑涨价,由此带来的亏损难以计算。通过巨额借债,国际金融资本乘机掠取了中国的大部分财政收入,控制着中国的海关收入,每年约2000多万两,使中国丧失了许多权益。中国在沉重的债务枷锁下挣扎了三四十年,年年岁岁被高利贷吸干了血汗。民穷财尽,丧失了建设国家的宝贵资金,使当时的中国社会长期陷于贫穷和落后。从战争结束的1896年至1898年这三年间,日本的财政收入共计26890万日元。在这三年中,日本从中国共获得库平银23150万两,折合成日元共计36488万元,超过日本三年财政总收入36%。赔款的分配使用情况是:首先拔给皇室经费2000万日元。补充战费7895万日元,各种军事费用3379万日元。用作扩充陆海军的军费最多,高达19605万日元。剩余的3600多万日元;用作教育经费和灾害救济金。依靠巨额的战争赔款,日本一夜之间变成了战争暴发户,财力雄厚国力增强。在战后的十年间,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公司数由2844家,猛增至8895家。为保证军工生产和各行业对钢铁需求量增长的要求,用赔款建成了著名的“八蟠制铁所”,钢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2%,铣铁产量占53%,钢铁生产能力迅猛增长。日本利用赔款作资本,实行了金本位制。更加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便于引进先进国家的机器设备和获取外汇,从而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和各国争夺一席之地,成为当时称霸亚洲的军事强国。五说李鸿章“预言”似乎有点牵强,但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与日本的谈判过程中确实说过这样的话:1895年4月1日,日方向中方提出了议和条款:“要求中国承认朝鲜完全独立自主;割让奉天南部地方、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领土给日本;以白银三万万两交日本作为赔偿军费,分五年交清,按年加每百抽五之利息……”,并限定“在三四日内”作出“肯定的答复”。4月5日,鉴于清廷的训示迟迟不到,四日限期巳至,李鸿章先行拟定并交给日方一份《说帖》,对日方的要求逐项予以答复论驳。其中,在谈到割让土地时,李鸿章首先指出缔约本为杜绝争端,如果勒令中国割地,“必令日后两国争端纷纷而起,两国子孙永成仇敌,传之无穷矣,”进而揭露日本要求割取奉天之地,目的在于“为训练水陆各军驻足之地,随时可以直捣京师”,“是欲为我永远之仇敌也”。《说帖》的结尾,李鸿章写了对伊藤博文(日方谈判全权大臣)的忠告之言:“两国民生后来数世之造化命运,皆在两国全权大臣掌握之中”,“中日两国官民日后或永远和好,或永为仇敌,则有关于日本之国计民生者甚大,不可不深思而熟虑之也。”李鸿章反复强调约章要有利于“永固邦交”,有利于两国人民之“利益福泽”,而不要“遭后人之唾骂”(请注意,李鸿章在《说帖》中3次提到“仇敌”问题)。《说帖》长达数千言,委婉驳斥日方条款,尽在情理之中。伊藤博文也承认:“笔意精到,仔细周详,将其所欲言者尽情地说了出来,不失为一篇好文章。”但主张:“与其在空洞的道理上和他们喋喋不休,还不如在事实面前使他们就范。”并于4月6日,送出复照,对中方的论驳一笔带过,不作争辩,以战胜者的姿态要求对日方的条款“或全案、或按条,可否之处,请即明复。”4月17日,中日双方全权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终于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停战议和的《马关条约》。条约仅将赔偿军费三万万两改为二万万两,其它均按日方原要求基本未动。李鸿章的“预言”终于言中。第一次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性质,成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使日本成了西方列强的远东宪兵和侵略中国的最主要国家,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暨第二次中日战争以日本战败宣告结束。现在,日本右翼猖獗,首相小泉6次参拜靖国神社,而李鸿章所说的“必令日后两国争端纷纷而起,两国子孙永成仇敌,传之无穷矣”至今听来,仍不无道理。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在“自强”、“求富”口号下推行的以举办近代军用及民用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涉及外交、军事、经济、文教等领域。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上册讲述洋务运动一节时,指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笔者认为以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作为判定洋务运动失败的惟一标准,未免过于主观臆断和简单化,是难以折服人的。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这基本上是史学界和教学界的共识。那么,此定论的依据何在呢?一、甲午中日战争在经济上宣告了洋务运动“求富”的破产。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的直接代价包括签订《马关条约》和支付赎辽费。《马关条约》规定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并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即正式承认各国资本在华直接投资的合法权利(因为列强均拥有“利益均沾”的特权)。此规定的实施直接造成了民用洋务企业的纷纷丧失:战后,由于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山穷水尽的地步,非但无力继续大规模地建设洋务企业,而且对民用企业实行“丢盔弃甲”的政策。1895年6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决定将民用企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主要是甩卖给了国内的官僚、地主和商人。如将投资达580多万两白银的汉阳铁厂以3万两给了道员陈明远。再如开平煤矿改由目不识丁的醇王府侍役张翼承办。在被甩卖的企业中,一些因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加上获得合法地位的列强在华资本用“中外合资”、贷款等方式对其诱,从而被列强控制或直接沦落为列强在华资本。如大冶铁矿1903年被日本用贷款的方式攫取了对该矿的控制权。当时最大的采煤企业开平矿务局于1900年被英国资本用“中外合资”的方式占而去。其余的一般转化成了本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用洋务企业是洋务运动“求富”的物质基础和核心。它们的纷纷丧失,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洋务运动“求富”的破产。战后,不甘腐朽的清政府一面对民用企业实行大甩卖,一面又进行新的“求富”活动。不过,这时的“求富”活动主要局限在开办银行一事。1897年5月至年底,清政府在上海、北京、天津、汉口、广州等地开办了通商银行。此时创立的银行并非作为推动军事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杠杆而存在,其主要职能而是“集民间之资以代洋债”。由于战后的“求富”活动不但因规模大不如前而谈不上是一场运动了,而且已失去了往日内涵积极的一面,因此说战后“求富”活动大大萎缩了。甲午战后,民用洋务企业的纷纷丧失和清政府“求富”活动的大大萎缩,表明甲午中日战争从经济上宣告了洋务运动“求富”的破产。二、甲午中日战争从军事上宣告了洋务运动“自强”的破产。在洋务运动中建立起来的新式军队和军用设施(包括军用企业和防御工事),是“自强”的物质基础和重心。其中军事设施是服务于军队建设的,新军乃“自强”的核心所在。北洋海陆军是新军中的精华,它是洋务运动的首领李鸿章数十年来不惜重金、不遗余力在“购备西洋精利军器为第一要著”的建军原则下建立起来的,是当时全中国第一支“劲旅”。就海军(指北洋舰队)方面讲,拥有较多的新式铁舰、快船和蚊船,军容之盛,远非南洋和福建海军所能比拟;就陆军(指直隶淮军练勇)来讲,拥有精兵约21000人。无论在训练上还是在装备上都是为各省驻防兵、绿营兵,甚至湘军所望尘莫及的。在甲午战争中,该“劲旅”在李鸿章妥协退让政策的束缚下,遭至覆亡的命运:从陆军方面看,自1894年7月牙山溃败始,从朝鲜战场到国内战场,节节败退,溃不成军;从海军方面看,北洋舰队在1894年7至9月的牙山口外和大东沟两役中始受一创。后至1895年2月在威海卫之战中,先遭重创,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被迫服毒自杀,一些卖国官兵乘机降日,将残余军舰11艘及刘公岛炮台军械全送给了敌人。至1895年4月,北洋海陆军全军覆没。它的覆没,在一定的程度上宣告了洋务运动“自强”的破产。战后,清政府组织的“自强”活动仍在继续。但由于失去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民用企业资源的滋润,“自强”活动的规模也大不如从前了。如建设海军一事,基本荒废了。军事企业的建设也停顿下来。原有一些军用企业苟延残喘,无以为继。此时的“自强”活动,主要表现在练兵方面,即使在练兵方面,也远远没有达到计划要求。战后,清政府认识到淮、湘军已经无用,提出了征练三十万新兵计划。而真正的按计划练成的只有张之洞的“自强新军”和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人数上远没有达到三十万。总之,战后清政府组织的“自强”活动已是强弩之末,在规模上也谈不上一场运动了。甲午战争过程中,北洋海陆军的全军覆没和战后“自强”活动的大大萎缩,表明甲午中日战争从军事上宣告了洋务运动“自强”的破产。三、甲午中日战争从政治上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战后,洋务派发生了分化、对立和异变,已难以形成一致的政治力量了。受甲午战败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实际组织者李鸿章陷入了群议指责,“国人皆曰可杀”的境地。不久,朝廷将他从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任上调入内阁办事,以削弱其权。在这种情况下,他转而苟安自保,从此一蹶不振。洋务派的另一关键人物,首倡“自强”的恭亲王奕欣则转变为顽固派。洋务派的后起之秀张之洞虽雄心勃勃,但终属孤立无援,加之和战之际反对割地,已同李鸿章势如水火。战后,深入改革的呼声不仅发自资产阶级维新派,洋务派的实力人物张之洞、刘坤一、王文韶、盛宣怀等也提出了变法要求。李鸿章也说过“至于根本之计,尤在变法自强”。战前,洋务派拥有巨大的权势和丰富的政治经验,这才使洋务运动得以冲破重重阻力开展起来。战后,它的分化、对立和异变也表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另外,甲午战败带来的民族危机直接刺激旨在挽救民族危亡,倡导“兴民权”,“设议院”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勃发。该运动的勃发表明社会潮流和时代重心发生了变化,洋务运动成了昨日黄花。综上三方面所述,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虽然破产了,但其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容抹杀的。

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归根结底是由于它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而非自下而上。当时的中国已病入膏肓,统治阶级无力回天,一味学习西方科技,“中体西用”是行不通的,只有彻底变革政治体制,中国才有出路。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是政治制度的失败。 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剥削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败。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自强,摆脱西方列强的欺辱。而甲午海战失败,北洋水师损失惨重。通过洋务运动攒下的一点家底差不都全光了。还有当时包括慈禧在内的清政府的贵族(主要是八旗贵族)们在最初就不赞同或者反对洋务运动,但是因为洋务运动的最初的成功和以李鸿章为首北洋军阀渐渐展示出来的军事实力清政府不敢直接动它。但是北洋水师的惨重损失后,清政府有有了话语权,当然全力打击汉族大官的势力了,洋务运动正好是个十分理想的打击目标。PS:想让人帮你写论文现实,才一千字根据各方资料很容易就能写出来的,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1898年,清朝光绪皇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建议,推行变法运动,史称“戊戌变法”。不过,仅仅时隔103天,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皇帝遭到幽禁,康有为、梁启超出逃国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后世在评论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时候,总是笼统指责守旧派思想保守顽固,为了保全自身利益,阻止社会进步。维新派虽然有心通过变法图强,但限于自身实力不足,因此功败垂成。然而,实际情况却远不是那么简单。

事实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保守顽固。其中,李鸿章、荣禄等人都是具备维新思想的开明人士。而以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也并非都是积极进取的人物组成,比如帝党中的翁同龢、汪鸣銮等人,在思想方面反而比较保守。

此外,帝党和后党中的人物关系也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翁同龢是帝党中的领袖人物,但他从来没有反对过慈禧太后,他的主要目标是调和皇帝和太后之间的矛盾,而非制造矛盾。后党中的不少人物也持有类似的想法。

事实上,无论是帝党还是后党,大家在变法图强的问题上基本不存在分歧,最终导致矛盾公开化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等人提出的激进维新主张。康有为大胆地宣称“祖宗之法”需要改变,现行的法律、官制应该废除。他号召要剥夺宫廷和官僚机构的权力,将大权集中到皇帝和维新派的手中。这就意味着要向整个清朝官僚体制宣战。

康有为提出的激进变法措施不但与大多数官员的意识形态相冲突,而且同几乎整个士大夫阶层和军队的既得利益背道而驰。修改考试制度将会使整个国家的文人有失去晋升机会的危险;军事改革会涉及淘汰许多现存军队,跟现役军中的将士们利益严重不符;指派年轻的维新派官员进入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担任品级很低但位置关键的职务,破坏了高级官员的权力地位。

在戊戌变法实施后期,愈加激进的变化让许多人感到手足无措,在大多数官员眼中,变法将要无差别地摧毁一切现有秩序。别说当时慈禧太后无法接受这样的变法,就是在古往今来的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任何既得利益阶层能接受这样的变法。光绪帝听了康有为满嘴跑火车,就下定决心想通过变法一口吃成个大胖子,结果却是把自己吃噎住了。

如果光绪皇帝是一位大权在握的君王,那么他要雷厉风行的实施变法,或许还有成功的希望。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全力支持变法的只是少数激进少壮维新派,而对变法越来越心存不满的慈禧太后,支持她的却是整个大清的官场。这种悬殊的差距,就注定了戊戌变法的结果。在没有雄厚实力做保障的前提下,光绪皇帝和一小群维新人士就想要“敢叫日月换新天”,这种勇气只能说很傻很天真。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维新派遭到毁灭性打击。“戊戌变法”以光绪皇帝完败告终。

参考文献:汤志钧《戊戌变法史论丛》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因为支持光绪皇帝变法的只是一小部分维新派,而反对变法的慈禧太后身后站着的是整个大清,清朝实际政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所以光绪帝会失败。

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国际局势: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 2.民族危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导致民族危机加深. 3.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5.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中国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清 *** 的昏庸腐朽导致了清朝面临衰败,一些有志之士为了改变当时中国的现状,决定学习前人和国外改革,进行变法。因为只有改变清 *** 的腐朽的封建制度,才能真正拯救大清国。归根结底,戊戌变法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清府昏庸和清朝的堕落。 戊戌变法失败的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直接原因: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其三,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其四,变法手段单一。 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1.变法失败的原因 1) 守旧派势力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几位掌实权的显赫人物恭亲王、庆亲王,刚毅几乎无例外地守旧。维新派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康有为只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行走(外交秘书),他的7次上书大多被压下了;康有为组织学会也受到压制,遭到封闭解散的命运。办报受到遏制,《强学报》出了3期就被停刊。 西太后对变法的态度是八个字:容忍:她想把变法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意废八股、改策论、发展商业、开办工厂、用新式武器武装军队等;控制:西太后对维新派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将翁同龢开缺,去掉光绪身边的参谋;二是让荣禄到天津担任直隶总督,控制北京及其周围的军权;观察:看看光绪要干什么。动手:只要变法触及到清廷王公贵族利益,她就动手镇压。 2)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的局限性。康有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社会阻力。 3) 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策略错误侵犯了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如开国会、设制度局,一些老臣的职权被剥夺,又没有安排措施,他们当然坚决反对。精减机构撤销六个部,罢免“六堂官”也操之过急。 戊戌变法是什么 戊戌变法 (一)背景: 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1898),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以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士绅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地主官僚家庭出身。18岁时受业于江南名儒朱次琦,但不囿于师说,能独立思考,喜好陆(象山)、王(阳明),而鄙弃程(颐)、朱(熹)。21岁游历香港,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以为“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购买西书,大倡西学,走上了从西方探求救国真理的道路。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他目睹外侮凭陵,清廷腐败,大受 *** ,激发了变法维新思想。十四年乘赴京参加顺天乡试之机,第一次上书清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策,要求光绪帝纤尊降贵,引咎罪己,求言图治。当时顽固派把持朝政,予以阻格,难以上达,且以狂生见斥。康意识到变法尚非其时,遂南返。十七年春起,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培养变法维新人才。得弟子梁启超等人。二十一年春,康偕梁赴京会试,适值清 *** 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签订空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至北京,应试举人群情愤激,奔走相告。康有为、梁启超联络18省举人1300余人 *** 清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上书虽遭清廷拒绝,但它的内容辗转传抄,在社会上激起广泛影响。这次上书标志著资产阶级维新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开始变为实际的政治运动。此后,康有为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先后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发行《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提倡西学,考察各国强弱之源,反映了维新派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倾慕,因而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忌恨。二十一年末,北京、上海强学会先后被封禁,《中外纪闻》、《强学报》被迫停刊。但是维新变法已成为一种时代思潮,它不会因封建统治者逞虐施狂而沉寂下去。二十二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发表梁著《变法通议》等重要论文;二十三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连载严译《天演论》和《原强》等重要论文;二十四年谭嗣同、唐才常等又在湖南创办《湘报》。这些报刊以达尔文进化论为思想武器,敲起民族危亡的警钟,呼吁“救亡以图存”,论述变法维新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揭露封建专制制度为中国衰弱落后的根源,大力鼓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大力提倡新学,影响遍及全国。与此同时,维新派又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学堂。据不完全统计,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间,维新派创办学会、学堂、报馆等共50余所,出版报刊30余种,为维新运动 *** 的到来,做了舆论准备,培养了人才。其时,帝党在与后党争夺统治实权的斗争中处于弱势,急需寻找社会力量的支持。甲午战后,部分帝党逐渐倾向变法,企图借助维新派的改革才能和勇气,辅助光绪帝通过变法从后党手中夺取统治实权,达到救亡图强的目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这时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维新派也迫切寻求政治靠山以为奥援。于是,甲午战争后,帝党与维新派逐渐结合。强学会的成立是其结合的标志。 光绪二十三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其它帝国主义纷起效尤,掀起了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 ***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康有为再次从南方赶到北京,于当年十一月十二日(12月5日)呈递《上清帝第...... 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是 1,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政治势力较小 2,新法内容众多,急于求成,许多新法内容成为一纸空文。 3,新法中有损旧权贵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顽固阻挠 戊戌变法兴起直接原因是什么 (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 *** 腐朽统治. (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 根源 资本主义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登上政治舞台 1.国际局势: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 2.民族危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导致民族危机加深. 3.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5.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新材料产业化失败案例研究论文

去看下(材料科学)等等这类的期刊吧~找下这样的论文的写作灵感

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产品研发关系浅议论文

相信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尤其是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这种类型的作文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产品研发关系浅议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关键词: 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 产品研发关系

论文摘要: 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品研发三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三者既有着较高的趋同性,同时又各自有着各自的特点。简而言之,研发是创新的有力支撑,创新是研发的目标方向。

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产品研发内涵

产品创新是指第一次上市的产品、从未出现过的产品或对现有产品从主要结构、功能、特性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较大改进的产品。产品创新也包括产品外观或内在设计、工艺及理念方面的创新。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都依赖于产品,而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想有更好的发展,则依赖于产品创新,因为产品创新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的产品创新,必须紧密围绕着企业产品这个核心要素来进行:产品创新的成功与否最终要通过新产品研发生产来反映,因此,企业必须对现有产品进行分析,对不同的产品施以不同的战略。

产品研发是为了应用新知识、新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指利用从研究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现有知识和技术,为了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等,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生产和已建立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工作。

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产品研发特点

从根本上说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品研发的最主要共同之处都是集中围绕一个“新”字,技术创新注重的是从无到有这样一个创造过程,产品研发侧重于利用创新出来的技术,而产品创新界乎于上述二者之间。

1.技术创新特点

技术创新可以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得以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其一般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材料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通常说来,技术创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滞后性

技术创新的来源是技术发明,但往往由于实际技术的可行性问题、原材料、经济效益量化、科学管理评估等原因导致从技术发明出现到技术创新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这就客观上造成了技术创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性。

(2)周期性

技术创新从本质是来说不是改良,而是革命。根据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这一客观规律,技术没有任何一个具体形式会成为其最终模式。

(3)时效性

技术创新是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与经验,根据已有的技术,并结合当前的客观实际条件去实现的。

2.产品创新特点

产品创新归根结底来说是由许许多多创新活动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创新网络,这个网络涵盖了产品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改良优化等一系列过程与环节。产品创新是对该产品从无到有或使其本身达到一个质的变化,是一个对新产品的探索与创造过程。通常来说,产品创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依赖性

产品创新不仅需要人的智慧,同时也需要相应要求的硬件设备,如资金、设备、场地等,产品创新对企业的技术、经济水平有着较大的依赖性,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产品创新的期望效果、内容等也会不同。

(2)不确定性

创新是一项技术探索活动,在未将创新行为转化为实际产品时,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包括技术的不确定性、创新投入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等等。

(3)循环制约性

创新从实质上说是对现有技术的继承和突破,其创新程度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企业现有技术水平的制约;但是反过来说,创新行为又会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好坏甚至生死存亡问题。

(4)风险性

产品创新本身就是一个机会与风险并存的活动。创新会受到企业技术条件、经营条件、内外环境、市场需求、相关政策等问题的影响,这些问题都会给企业产品创新带来一定的风险性。创新必须通过技术风险、商业风险、市场风险等关口,才能实现创新收益。

(5)复杂性

产品创新从实质上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如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外观设计创新、功能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某产品在上述诸多方面只要有一个或多个方面存在创新,便可以说实现了该产品的产品创新。

3.产品研发特点

产品研发是企业产品创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是指新产品构思、研制、生产和下手的全过程。研发(研究开发)是国际上通用的科学技术术语。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研发是指为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新的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活动。通常说来,研发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项活动组成。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

(1)社会需求性

社会需求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企业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因为企业的研究开发是满足社会需要、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中介,大多数国家的企业都是对科研机构获得的基础研究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活动,并将研究成果最终实现商品化、产业化。

(2)综合性

产品研发是将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与用于生产实践当中,使新的科学技术原理转化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实用研究,或是对老产品从性能、材料、生产工艺等方面加以改造,实现革新。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多种技术和工艺,形成新的研发团队去共同完成一项研发任务。

(3)持续性

新产品研发过程是持续的、动态的,因为环境、市场和组织是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他们对新产品的影线也是变化的。即使某一特定产品在推出的那一刻甚至于推出以后,仍然在不断发生渐进式的变化。因此组织内对新产品研发共有的一种认识过程需要有一种清晰的看法,而且这至关重要,因为这样就可能迅速的实施开发计划并作出必要的调整。

(4)“性价比”高

产品研发虽然前期投入较高,而且还得有多项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等作为基础和依托,但是由于产品研发的目的性较强,目标较为明确,因此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发出成果,而且成功率较高,市场收益率也较高。

三、小结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品研发

通过技术创新来达到产品创新以占领扩大市场份额并最终获得利益是每个企业的梦想与追求。可并非所有企业都能获得成功。根据美国管理协会对部分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企业新项目50%以上达不到预期目标,产品研发成功率仅有10%左右:国内企业产品创新成功率也仅在10%以下。影响产品创新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技术因素尤为重要,成功的技术创新是产品研发、产品创新得以成功的前提和关键。但技术创新却不是产品创新的唯一因素。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2]陶维国,等.研发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

[3]刘明珍.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J].企业活力,2003(9):50-51.

企业的风险投资又被称作创业投资,主要是指企业为了促进行业高科技的产业化发展,并期待成功后能通过股权的转让来获得较高资本的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下面是由我整理的,谢谢你的阅读。

企业风险投资管理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都在发生著变化。资讯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科学技术的创新、企业的重组、以及消费者不断出现的多样化的需求偏好等,都在无形中使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这些21世纪经济舞台上的主旋律使企业面对的风险概率逐渐增加。从而使企业投资风险事故的发生规模逐渐加大。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并且是无法避免的,企业只能通过各种方式来降低风险的发生,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长久以来,很多企业的投资结构严重不平衡。许多企业投资时盲目的将投资目光放在了粗放型增长、低水平产量的方面,从而忽略了市场竞争的规律。有的企业甚至因为不能正确的预见投资风险而使企业面临破产。因此,现代企业要想在不断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面对重大的社会观念转型、面对各种人为事故和自然灾害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时、面对各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时,必须树立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对企业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使企业的风险投资降到最低。

二、企业风险投资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企业风险投资的概念

企业的风险投资又被称作创业投资,主要是指企业为了促进行业高科技的产业化发展,以股权资本的形式将资金专门投向存在着较大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并期待成功后能通过股权的转让来获得较高资本的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

二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

1、是一种具有较大风险的投资

风险投资主要支援的是高新科技、产品的创新,所以在技术、市场、经济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风险,一般而言投资成功率平均只占到30%左右。美国曾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家认为:在他们投资的专案中仅有三分之一的投资非常成功,并取得了高额的回报,有三分之一的投资与投入资金基本持平,另外还有三分之一的投资几乎是血本无归。但是,面对高额的投资回报率,很多企业仍将风险投资作为企业的一项投资活动,仍旧吸引著全球各企业的目光。例如:1977年创业的美国的阿普尔公司,在短短的几年后,一美元的投入就获得了240美元的高收益。可见风险投资的吸引力是多么巨大。

2、是一种典型的组合型投资

很多成功的风险投资案例证明,如果采取组合投资,将是企业风险投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企业不要将所有的资金全部投放在一个专案、一个阶段、一个企业中,而是将投资均衡的投放在不同的企业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专案中。这种分散式的组合投资将投资的风险成功的进行了分散,只要有一部分投资获得成功,就完全可以弥补其他投资带来的损失。企业也可以只投入所需资本的一部分,不必承担全部投资,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孤注一掷。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统计资料表明,美国很多企业的风险投资大多数集中在新企业的创业成长阶段,占投入资金的80%左右。

3、属于一种长期投资

一般的风险投资要经历3至7年的时间才能获得收益。在投资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对那些有希望成功的专案或企业不断的进行增资投资,故此,很多人将风险投资称作是“勇敢并且有耐心的资本”。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环境,投资者们必须具备“十年图破壁”的强大魄力,对待风险投资多一份冷静和耐心,少一份浮躁和急躁。

4、属于一种权益性投资

风险投资的本质并不是借贷资金,而是一种明显的权益资本投资。投资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投资物件当前的盈亏上,而是在于对投资企业或专案的发展前景或资产的增值上。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通过对投资企业的上市或出售转让变现而取得高额的回报。

5、是一种非常专业的投资

企业的风险投资并不是单纯的向投资企业的创业者提供资金,而是企业的管理者凭借自己积累的丰富学识、经营管理经验、广泛的社会关系等向投资企业提供这些资源,并积极参与企业的创业,与企业的创业者共同创办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企业的创业者取得经营的成功。

三、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与风险投资企业的特点

一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

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投资者、风险投资公司、风险企业。一般而言资金开始从投资者流向投资公司,经过投资公司对资金和企业筛选后做出决策,再由投资公司将资金流向被投资风险企业。

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已经吸引了很多的投资目光,包括企业、保险公司、甚至还有外国资本的投入。这些投资者由于知识的欠缺、有限的精力、风险的分散等方面的原因主要讲投资资金转交给投资公司运作,自己很少参与。例如:比尔·盖茨在投资方面的眼光就远超他人。最初的微软公司为IBM的PC机编写了MSDOS作业系统,售价极低,当IBM正为自己赚取便宜而窃喜时,微软公司为它编写的作业系统遍布全世界,从而为微软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风险投资企业的特点

风险企业实际上就是指那些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从事高新技术的研发,同时随着不断发展的科技而发生著动态的变化。对于这些极具开拓创新的风险企业而言,一旦研发成功将会使企业高速的运作发展起来,并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还将

推动社会的前进。风险投资企业不同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它具备独特的特征:

1、风险投资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大风险、低成功率的特点

风险投资企业具备很强的探索精神,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技术的不成熟、较高的创新程度等,因此,在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失败是十分常见的。美国的风险投资企业中成功率在20%——30%之间。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风险企业投资的物件一般是那些刚起步的高新技术或产品,并没有抵押或担保,另一方面是由于投资的风险企业处于设计的初步阶段还不完善,还不能确定高新技术是否能转化为生产力,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2、风险投资企业具备较高的收益性

风险投资企业一旦取得成功将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将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迅速的扩充国内外市场,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正因为风险投资是一种战略性的未来投资,所以很多投资者往往对投资中的风险视而不见,这主要是受高额回报的影响。

3、风险投资企业是具有知识、技术的高阶人才密集的企业

一般来说,那些较为成功的风险企业中集聚著一批高素质的创新技术人才,这是风险投资企业面对激烈变化的市场竞争最宝贵的资源。风险投资企业一般对职工的技术要求很高,一般高技术人才占企业人数的50%——80%,否则将不能胜任。风险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要具备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理念和知识。例如:美国的矽谷年产值达400亿美元,而它拥有的博士学位的科技人才有6000名,工程师更是达到15000名。可见,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风险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人才是多么的重要。

4、风险投资企业具有很强的情报资讯和应变能力

风险投资企业的成败除了要拥有一批高新技术人才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情报工作。风险投资企业如果做不好资讯情报工作就不能把握企业前进的方向。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资讯、能源、原材料作为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所以,风险投资企业必须能依靠有效的手段获取到各种有价值的资讯情报,以便在竞争中一举击败对手。

5、风险投资企业的风险资本具有较低的流动性

投资者一般是在企业创立之初就将资金投入到风险投资企业中,直至企业股票上市或者被收购转让才能获得回报,因此具有较长的投资期。也就使得资金的流动性较差。同时,风险资本一旦退出时,企业撤资将十分困难,这也使得风险投资的流动性低。

四、企业风险投资的控制对策

投资风险的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人员在经过对风险的分析和衡量后,针对企业的投资所面临的不同风险因素而采取的控制风险的措施,从而使企业风险投资消除或减小,并降低企业的预期损失。

一风险的避免

在风险投资管理中,风险的避免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风险源的中断来彻底消除某一风险造成的损失和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但是,这种方法的实施也同时带来了风险可能带来的收益的损失。在现实中,风险避免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地震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国家法律政策的变化等。另外,很有可能避免某一风险时带来了其他风险的发生。

二风险损失的控制

损失控制主要是指在发生风险之前对企业的投资过程中的某些方面进行调整或重组,以便降低企业投资损失的发生。损失控制主要是通过损失发生的概率来降低企业投资损失的。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采取改变企业的投资风险因素、改变风险因素所处的环境、改变风险因素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措施来完成对风险损失的控制。

三风险转移控制

风险转移是一种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指企业将自己不愿意承担的分先以某种方式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一种风险管理措施。它主要包括:风险的保险转移、风险的非保险转移。前者主要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后者主要是指控制型风险的转移和财务

型风险的转移。企业实施风险的控制转移主要的方法为:出售买卖 合同,将风险转移到其他单位或个人。例如:企业可以采取向下承包的形式将风险较大的投资专案转移到其他 经济单位或个人,并按照合同约定将风险转移出去。所有那些无节制的、无限度的风险转移都是违法的、不道德的行为,必须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进行风险的转移。

四财务控制策略

企业的风险投资控制还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处理和控制。企业可以采取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来实现风险的财务控制策略。财务型风险转移可以通过:中和、免责约定、保证书公司化等方式来实现。财务风险自留现在越来越受到各企业的青睐,风险自留可以通过:在企业建立意外损失基金、将投资损失摊入经营成本、筹集外部资金、组建自保公司等方式来实现。

总之,在 *** 的直接推动和 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下,我国的投资事业已经进入了高速的 发展时期。例如:金蝶、新浪这些优秀的企业的造就,使得风险投资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源泉动力。虽然,我国的风险投资发展没有国外成熟,仍旧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正朝着蓬勃的势头发展。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维普检测论文解析失败

维普论文显示检测失败不算是提交成功了,是提交失败了,需要修改后重新提交检测。维普论文检测系统,由重庆泛语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采用先进的海量论文动态语义跨域识别加指纹比对技术,通过运用云检测服务部署使其能够快捷、稳定、准确地检测到文章中存在的抄袭和不当引用现象,实现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服务。系统主要包括已发表文献检测、论文检测、自建比对库管理等功能,可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论文中不当引用、过度引用甚至是抄袭、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可自动生成检测报告,并支持PDF、网页等浏览格式。详细的检测报告通过不同颜色标注相似片段、引用片段、专业用语,形象直观地显示相似内容比对、相似文献汇总、引用片段出处、总相似比、引用率、复写率和自写率等重要指标,为教育机构、科研单位、各级论文评审单位和发表单位提供了论文原创性和新颖性评价的重要依据。经过不断发展和努力,已经在众多行业和部门得到了广泛使用,受到了用户的高度评价。

搞定上品解析失败是第一种情况是因为论文上传文件格式并不是pdf、doc、docx中的一种,查重系统无法识别出文件格式,就会提示用户检测失败;另一种情况是因为论文总字数超过了对应查重系统的标准,例如知网本科PMLC查重系统要求论文总字数不超过6万字符,若待检测论文超出6万字符,查重系统就会提示解析失败。

具体原因如下学信网查重检测解析失败是因为查重文件处于在编辑状态、文档没有上传标准格式、上传文档过大、个人信息错填漏填以及查重用户过多导致的,在上传前应严格参照知网检测标准,再上传检测文件。学信网查重解析失败怎么回事一、查重文件处于在编辑状态。如果在提交论文时,论文文档在后台处于在编辑状态,知网查重将无法检测出文档内容,会被查重系统视为空白文档,查重系统检测不到内容,就会显示检测解析失败二、文档没有上传标准格式。知网查重系统-般只接受Word和PDF格式的文档,其他格式的文档查重系统将无法识别,这会导致检测解析失败。三、上传文档过大知网查重系统在检测15MI以上大小的文档时会显示检测失败,可以将论文中比较大的数据图片暂时删去,检测成功后再添加回来。四、必要信息错填漏填。知网查重系统在检测论文时,需要作者正确填写自己的姓名,论文题目和摘要等信息,如果信息错填漏填都会导致检测解析失败。五、查重用户过多如果在同一时间有较多查重用户提交论文,则会导致系统缓慢而检测解析失败,只需要耐心等待或错峰查重,最慢两到三个小时就能出检测结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