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基因缺失疫苗研究趋势论文

发布时间:

基因缺失疫苗研究趋势论文

第1章 疫苗的历史、发展和前景11.1 疫苗概念的产生及其历史11.2 疫苗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31.3 疫苗研究新技术的发展61.3.1 传统疫苗71.3.2 基因工程疫苗71.4 疫苗对消灭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发展前景8参考文献8第2章 疫苗免疫学基本理论92.1 疫苗相关免疫学基础92.1.1 免疫系统92.1.2 免疫器官92.1.3 免疫细胞112.1.4 抗原132.1.5 抗体152.1.6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62.2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72.2.1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172.2.2 特异性免疫应答192.3 疫苗有效免疫反应的基本要素222.3.1 抗原方面的因素222.3.2 机体方面的因素222.3.3 免疫方法的影响232.4 疫苗免疫的主动免疫反应232.4.1 抗原提呈232.4.2 抗原竞争242.4.3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动态变化252.4.4 免疫反应的调节252.4.5 免疫记忆和免疫促进效应262.4.6 全身性免疫、局部免疫和初乳免疫272.4.7 被动免疫28参考文献28第3章 疫苗佐剂303.1 疫苗佐剂的作用机理303.1.1 调节免疫303.1.2 提呈抗原313.1.3 细胞毒性T细胞应答313.1.4 储存作用323.2 植物佐剂323.2.1 皂苷类323.2.2 免疫刺激复合物佐剂323.2.3 蜂胶佐剂333.2.4 香菇多糖343.2.5 云芝多糖343.2.6 黄芪多糖343.3 细菌佐剂353.3.1 脂多糖353.3.2 胞壁酰二肽及其衍生物353.3.3 霍乱毒素353.3.4 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363.3.5 百日咳毒素363.3.6 短小棒状杆菌363.3.7 卡介苗373.3.8 单磷酰脂质A373.4 矿物油佐剂373.4.1 油乳剂373.4.2 MF59佐剂373.5 矿物盐佐剂383.5.1 铝佐剂(铝胶)383.5.2 磷酸钙佐剂393.5.3 氢氧化铁凝胶佐剂403.5.4 硒403.6 细胞因子佐剂403.6.1 白细胞介素?1413.6.2 白细胞介素?2413.6.3 白细胞介素?12413.6.4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13.6.5 干扰素423.6.6 其他细胞因子423.7 核酸佐剂433.7.1 免疫刺激序列(CpG基序)433.7.2 表达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的核酸载体463.7.3 双链RNA463.8 投递系统473.9 新佐剂的选择和研究方向47参考文献49第4章 疫苗设计的技术基础514.1 经典疫苗及新型疫苗的技术特点514.1.1 经典疫苗的技术要点514.1.2 新型疫苗的特点524.2 当前疫苗研究的趋势524.2.1 新型疫苗的分子设计524.2.2 新型疫苗的规模化生产534.2.3 开发配套的鉴别诊断技术534.2.4 新型佐剂的使用534.2.5 动物用生物制品工程研究中心建设534.3 常规活疫苗的研发原则534.3.1 病原自然弱毒株534.3.2 异源免疫534.3.3 异源动物或细胞传代致弱544.3.4 改变体外培养传代环境544.4 基因工程疫苗及其研发原则544.4.1 亚单位疫苗及其研发原则544.4.2 基因缺失疫苗及其研发原则554.4.3 活载体疫苗及其研发原则554.4.4 核酸疫苗及其研发原则564.4.5 合成多肽疫苗及其研发原则584.4.6 T细胞疫苗604.5 基因工程疫苗设计中优化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614.5.1 密码子最佳化614.5.2 翻译终止效率624.5.3 真核细胞中的异源蛋白表达624.6 计算机辅助疫苗设计技术634.6.1 计算机辅助疫苗设计技术的原理与方法634.6.2 计算机辅助疫苗设计技术的应用与常用工具644.6.3 计算机辅助疫苗设计的产业前景654.7 利用免疫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高效疫苗654.7.1 免疫蛋白质组学654.7.2 免疫蛋白质组学的技术体系664.7.3 免疫蛋白质组学在疫苗候选靶位筛选中的应用674.7.4 展望67参考文献68第5章 疫苗效果的免疫学评价695.1 疫苗开发的原则与开发步骤695.2 疫苗效果免疫学评价的一般原则695.2.1 方法695.2.2 安全性705.2.3 免疫效果705.2.4 保护效果705.2.5 流行病学评价705.3 疫苗效果的免疫学评价方法705.3.1 疫苗免疫效果的实验室评估705.3.2 疫苗免疫效果的临床评估735.4 疫苗效果的流行病学评价745.4.1 传染病的流行与疫苗的作用策略745.4.2 传染病的流行及其流行病学特征745.4.3 疫苗在控制传染病流行中的作用765.4.4 疫苗的免疫策略765.4.5 疫苗效果的流行病学指标775.4.6 疫苗效果调查的流行病学设计78参考文献79第6章 基因工程疫苗概述816.1 基因工程疫苗的概念816.2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826.2.1 细菌性疾病亚单位疫苗826.2.2 病毒性疾病亚单位疫苗836.2.3 激素亚单位疫苗836.3 基因突变疫苗及基因缺失疫苗836.4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846.4.1 复制性活载体疫苗846.4.2 非复制性载体疫苗856.5 核酸疫苗856.6 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856.7 合成肽疫苗866.8 抗独特型疫苗876.9 畜禽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876.9.1 国际畜禽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化现状886.9.2 国内畜禽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化现状886.9.3 21世纪面临的机遇、挑战和策略89参考文献90第7章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927.1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种类927.2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抗原基因的选择937.3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抗原表达系统937.3.1 原核表达系统937.3.2 酵母表达系统967.3.3 昆虫细胞表达系统1017.3.4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1047.4 外源蛋白表达操作案例1107.4.1 原核表达外源蛋白1107.4.2 毕赤酵母表达外源蛋白1117.4.3 昆虫细胞(Bac?to?Bac系统)表达外源蛋白1147.4.4 脂质体法转染真核细胞1157.5 亚单位疫苗研究与应用1157.5.1 原核表达系统在亚单位疫苗研究中的应用1157.5.2 真核表达系统在亚单位疫苗研究中的应用1167.6 展望117参考文献117第8章 转基因植物疫苗1198.1 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可食用疫苗研究进展1208.1.1 可食用疫苗的表达系统1208.1.2 可食用疫苗的可行性1218.2 转基因植物疫苗的载体系统1238.2.1 外源基因转移的植物病毒载体1238.2.2 外源基因转移的质粒载体1258.2.3 载体卡盒1308.2.4 载体构建中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及报告基因1318.2.5 外源基因的转化方法1358.2.6 转入基因的状况和表达以及基因沉默1458.3 转基因植物疫苗的植物受体系统1488.3.1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类型及其特性1488.3.2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建立的程序1498.3.3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建立中常遇的问题1528.4 转基因植物操作案例1538.4.1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方法1538.4.2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化1618.4.3 基因枪轰击法(瞬时表达)1638.5 转基因植物疫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638.5.1 受体植物不理想1648.5.2 重组抗原蛋白表达量低1648.5.3 转基因植物疫苗的免疫原性弱1648.5.4 安全性问题1658.5.5 植物大量表达外源基因时出现长势弱的现象1658.5.6 口服时抗原的消化降解1658.5.7 重组蛋白的提纯1658.5.8 免疫耐受1658.6 展望166参考文献166第9章 病毒基因缺失疫苗1699.1 基因缺失疫苗研究概况1699.2 畜禽基因缺失疫苗制备原理与技术1719.2.1 疱疹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制备原理和方法1719.2.2 反转录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制备原理与方法1759.2.3 RNA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制备原理与方法1759.3 畜禽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与应用现状1809.3.1 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1809.3.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1809.3.3 马疱疹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1819.3.4 反转录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1819.3.5 RNA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1819.3.6 畜禽基因缺失疫苗的应用现状1829.4 畜禽基因缺失疫苗的展望182参考文献183第10章 病毒活载体疫苗18610.1 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的技术特点18610.2 重组活载体疫苗的设计原则18710.2.1 抗原的选择18710.2.2 活载体的选择18710.2.3 转移载体的构建18810.2.4 外源基因插入位点的选择18810.3 痘病毒载体疫苗18810.3.1 痘病毒的分子生物学18910.3.2 痘苗病毒载体疫苗19010.3.3 禽痘病毒载体疫苗19510.4 疱疹病毒载体20910.4.1 伪狂犬病病毒载体疫苗20910.4.2 1型牛疱疹病毒载体疫苗21710.4.3 马立克病病毒载体21810.5 腺病毒22310.5.1 腺病毒载体的概述22310.5.2 腺病毒载体的构建22510.5.3 改进腺病毒载体的方法23110.5.4 展望23410.6 反转录病毒23510.6.1 反转录病毒概述23510.6.2 反转录病毒载体的包装原理23510.6.3 反转录病毒载体的分类23610.6.4 反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23810.6.5 反转录病毒的优缺点23810.6.6 近年来反转录病毒载体的改进23910.6.7 展望24010.7 甲病毒RNA复制子疫苗24110.7.1 基本原理和特点24110.7.2 甲病毒复制子疫苗的优缺点24210.7.3 甲病毒复制子疫苗的免疫机理24210.7.4 几种主要的甲病毒RNA复制子24310.7.5 甲病毒表达载体构建策略24610.8 重组活载体疫苗的局限性24710.8.1 安全性24710.8.2 母源性抗体干扰24810.8.3 重组病毒的表达量24910.8.4 病原性及免疫效力24910.9 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的发展方向249参考文献251第11章 细菌性载体疫苗25611.1 沙门菌载体25611.1.1 鼠伤寒沙门菌菌株特征25711.1.2 鼠伤寒沙门菌减毒株的构建原理25711.1.3 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疫苗构建及其免疫机制25711.1.4 重组鼠伤寒沙门菌株的构建方法26111.1.5 结语26411.2 重组BCG载体26511.2.1 重组BCG载体的优点26511.2.2 重组BCG载体的研究进展26511.2.3 rBCG诱导的免疫应答及免疫途径对免疫效果的影响26811.2.4 rBCG存在的一些问题26911.2.5 重组卡介苗菌株的构建方法26911.2.6 展望27311.3 乳酸菌(乳酸杆菌和乳酸乳球菌)载体27311.3.1 乳酸杆菌载体27411.3.2 乳酸乳球菌27911.4 弧菌载体疫苗28211.4.1 弧菌载体28211.4.2 适用减毒弧菌的表达系统28311.4.3 平衡致死质粒的保持28311.4.4 对细菌载体应用的更多考虑28411.5 志贺菌载体疫苗28511.5.1 志贺菌载体28511.5.2 志贺菌传递质粒DNA28511.6 李斯特菌载体28511.6.1 李斯特菌疫苗28611.6.2 李斯特菌载体28611.6.3 减毒李斯特菌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28611.6.4 李斯特菌传递质粒DNA28711.7 枯草芽孢杆菌整合载体28711.7.1 芽孢杆菌整合载体的研究历程28711.7.2 枯草芽孢杆菌整合载体的整合机理及方式28811.7.3 枯草芽孢杆菌整合载体疫苗的构建28911.7.4 芽孢杆菌整合载体的应用291参考文献291第12章 核酸疫苗29412.1 DNA疫苗的特点29512.1.1 DNA疫苗的主要优点29512.1.2 DNA疫苗的局限性29712.2 DNA疫苗的免疫应答机制29812.2.1 从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类型方面来探讨DNA免疫机制29912.2.2 从接种途径方面来探讨DNA免疫的机制30112.3 DNA疫苗的构建与评价30312.3.1 选择合适的目的基因和载体30412.3.2 DNA疫苗的构建30512.3.3 提高抗原蛋白表达量和免疫原性30512.3.4 验证抗原蛋白的表达情况30612.3.5 DNA疫苗的免疫学效果评价30612.3.6 安全性分析30712.4 提高DNA疫苗免疫效果的策略30712.4.1 编码抗原的目的基因的改造30712.4.2 疫苗质粒载体的选择和优化30812.4.3 基因佐剂30912.4.4 免疫途径和免疫方法31512.4.5 DNA疫苗免疫方式的改进31712.4.6 DNA疫苗的靶向策略31812.4.7 接种方案32112.4.8 疫苗剂型的改进32212.5 DNA疫苗在畜禽疾病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与发展趋势32312.5.1 禽的相关DNA疫苗32312.5.2 猪的相关DNA疫苗32512.5.3 牛的相关DNA疫苗32612.5.4 犬的相关DNA疫苗32712.5.5 细菌病的DNA疫苗32712.5.6 寄生虫病的DNA疫苗32812.6 DNA疫苗的安全性问题32912.6.1 重组质粒能否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原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抑制32912.6.2 重组质粒能否诱导自身免疫反应,产生抗DNA抗体33012.6.3 重组质粒持续表达外源抗原能否产生不良后果33012.6.4 重组质粒能否具有生殖毒性33112.6.5 重组质粒与细胞因子合用能否导致其他风险33112.6.6 DNA疫苗标准化的问题33112.6.7 风险与效率比33212.7 结语332参考文献333第13章 A型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及其在疫苗研制过程中的应用33613.1 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33613.1.1 流感病毒的结构与编码蛋白的功能33613.1.2 流感病毒的复制33913.2 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发展34113.2.1 借助辅助病毒拯救流感病毒34113.2.2 由克隆的基因拯救A型流感病毒34113.3 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在流感病毒疫苗研究中的应用34413.3.1 弱毒流感疫苗株的拯救34413.3.2 病毒感染与疫苗免疫动物鉴别诊断34413.4 流感病毒8质粒系统实验操作方法34513.4.1 pHW2000双向转录载体34513.4.2 以pHW2000为载体的病毒拯救34613.5 展望347参考文献348第14章 新城疫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及其在新型疫苗研制中的应用34914.1 RNA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34914.1.1 概述34914.1.2 感染性分子克隆的构建35014.1.3 感染性分子克隆的体外操作35214.1.4 结语35314.2 新城疫病毒概述35314.2.1 新城疫病毒的生物学特性35414.2.2 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35714.2.3 新城疫的诊断、免疫与防制36114.3 新城疫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原理及操作36314.3.1 分子水平构建cDNA等元件36414.3.2 拯救过程36514.3.3 验证分析36614.3.4 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36714.4 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在新城疫病毒中的应用36714.4.1 研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36714.4.2 插入报告基因的重组病毒37114.4.3 标记疫苗/嵌合疫苗37214.4.4 禽用载体疫苗37314.4.5 用于人类传染病预防的疫苗载体37414.4.6 载体修饰用于肿瘤的治疗37614.4.7 结语378参考文献378第15章 细菌人工染色体技术及其在新型疫苗研制中的应用38215.1 细菌人工染色体技术的产生38215.2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结构功能及其遗传特性38315.3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构建策略及构建方法38415.3.1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构建策略38415.3.2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构建方法38515.4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构建操作案例38715.4.1 材料38715.4.2 重组鸡马立克病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38715.4.3 重组鸡马立克病病毒的获得38915.4.4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DH10B的制备38915.4.5 BAC分子克隆化病毒的筛选38915.4.6 BAC?DNA拯救重组病毒生长特性的测定39015.5 细菌人工染色体作为疫苗的应用及探索39015.6 细菌人工染色体疫苗的修饰系统39315.6.1 Red/ET重组系统39315.6.2 Red/ET重组的机制39415.7 细菌人工染色体疫苗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39715.8 细菌人工染色体疫苗的优越性及其存在的不足39815.8.1 细菌人工染色体疫苗的优越性39815.8.2 细菌人工染色体疫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9815.9 展望398参考文献399第16章 联合免疫40016.1 概述40016.2 联合疫苗的历史和发展40116.3 传统的联合疫苗40216.4 新型的联合疫苗40316.5 联合疫苗的制造和使用40516.6 展望407参考文献407……

随着时代的前进,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疾病防控压力与日俱增,各种疾病防控压力越来越大!Bartha株于1961年由匈牙利学者Bartha分离,1979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袁庆志将Bartha-K61种毒引进到国内,至今已有37年。2011年后伪狂犬变异毒株影响急剧增加,郭万柱教授、陈焕春院士曾先后开发出人工基因缺失疫苗SA215、HB-98和HB2000疫苗。HB-98已于2012年上市,SA215和HB2000两款疫苗于今年刚上市。与Bartha-K61自然基因缺失疫苗不同的是,上述三款疫苗均为人工基因缺失疫苗,HB-98是双基因缺失,而今年上市的SA215和HB2000则是三基因缺失疫苗,分别基于本土毒株闽A株和鄂A株研制。且基本属于2012年前的老毒株!童光志所在的上海兽医研究所团队分离到HeN1株、JS-2012株,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仇华吉研究员团队分离到TJ株,南京农业大学姜平教授团队分离到ZJ01株,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与化学药品重点实验室潘文等人分离到ZY-2014株。(这些属于新毒株)伪狂犬变异在2011年也开始曾容愚等人提出增加Bartha-K61株疫苗接种次数以提供更强和更持久保护。然而,业内对此说法不一。仇华吉研究员认为,从充分发挥药效角度看,增加免疫保护就像吃饭,不抗饿,就得多吃几碗。童光志则持不同意见:“加大剂量就能保护得很好不是那回事,因为毒株变异,就算加大剂量,也不能把变的那部分补回来。”杨汉春也认为,加大免疫频率不能让阳性场转阴,反而会导致免疫麻痹,伪狂犬疫苗只能阻止病毒的传播,不能完全将病毒清理。

一、基因疫苗的诞生自1796年英国医生琴娜(Jener)首次采用牛痘苗以来,疫苗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200多年来各种疫苗已经帮助人类战胜了包括天花在内的多种传染病.然而,现有的疫苗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疫苗是传统疫苗,即弱毒活苗和灭活苗,如鸡新城疫弱毒苗,猪瘟灭活苗,它是直接将无毒或减毒的病原体作为疫苗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第二种疫苗是基因工程苗,它是通过基因工程,先分离得到具有强烈免疫原性但无毒性的抗原蛋白的编码基因,然后导入表达载体中,再在宿主细胞表达出重组抗原蛋白,经分离纯化后的重组抗原蛋白作为疫苗接种如重组乙肝疫苗。但它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如:灭活疫苗难以诱发细胞免疫,需多次免疫注射;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差;减毒活疫茵存在毒性回升的危险等问题.因此,现在对一些传染病仍缺乏相应的安全有效的疫苗. 第三代疫苗基因疫苗的问世,为解决这些难题带来了希望.基因疫苗(genetic vaccine)又称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或DNA疫苗,是在基因治疗(genetic therapy)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因治疗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最具革命性的生物医学医疗技术,其原理是将人或动物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1990年Wolff JA等在进行基因治疗试验时,以裸DNA注射作对照,结果意外发现裸DNA可被骨骼肌细胞吸收并表达出外源性蛋白。1992年Tang 、 DC等首次证明经基因免疫产生的外源性蛋白质——人生长激素可刺激小鼠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而且加强免疫后抗体效价增加,从而宣告基因疫苗的诞生。(注:1)概括起来,基因疫苗就是指将编码外源性抗原的基因插入到含真核表达系统的载体上,然后直接导入人或动物体内,让其在宿主细胞中表达抗原蛋白,该抗原蛋白可直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抗原基因在一定时限内的持续表达,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应答反应,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二、核酸免疫的作用机理目前对核酸免疫作用机理的认识主要还仅限于理论推测,且多数资料来自基因治疗试验,二者在作用机理上很相似。在基因免疫中,含病原体抗原基因的核酸疫苗被导入宿主细胞,被周围的组织细胞、APC细胞或其它炎性细胞摄取,并在细胞内表达。表达产物作为抗原可能的呈递途径是:肌细胞直接摄入或经T小管和细胞样内陷摄取进入,在外源基因启动子作用下使外源基因表达,使产物在胞内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长短不一的多肽,其中的一部分被hsp70运到内质网,经网膜上的TAP分子转入膜内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I类结合,最终在细胞膜表面被CDS十细胞识别;另一部分短肽进入溶酶体,与(MHC)Ⅱ分子结合,运到细胞表面被 CD4+细胞识别。这些多肽含有不同的抗原表位,它们将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前体、B细胞和特异性辅助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基因表达可以通过细胞分泌和分裂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间隙,以天然折叠方式被B淋巴细胞识别。核酸免疫后,还可以使肌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被感染,从而使CD4+和CD8+细胞亚群活化,产生特异的免疫应答。 CorrM等(1996)的研究表明,从转染DNA得肌肉组织释放出的抗原被APC摄入,运送到管状淋巴结中,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达, I类MHC限制的CTL应答可能主要以这种方式产生。以前曾认为该过程需要内源抗原的表达,但现在的研究表明,只要有外源抗原的存在,也能有效地引起I类MHC限制的CTL应答。 三、基因疫苗质粒载体的构建获得准确的抗原编码基因并将它插入到合适的载体DNA上,是发展基因疫苗的主要工作。1、编码抗原蛋白基因的分离制备DNA疫苗首先要获得编码抗原的基因,一般选择编码病原体表面糖蛋白的基因。抗原蛋白产生后可在宿主体内正确糖基化,从而诱导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对于易变异的病原体,最好选择各种变型都具有的核心蛋白保守的DNA序列,这样可对各种变异的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避免因病原体变异产生的免疫逃避问题。2 目的基因质粒的载体构建基因疫苗大多采用质粒作载体。一般说来,基因疫苗质粒载体至少包括5个主要的部件:(1)细菌复制子,以便质粒DNA在细菌体内复制扩增,得到大量的拷贝,但不能在宿主细胞(真核细胞)中复制;(2)原核生物选择性标记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以筛选含有质粒DNA的阳性细菌克隆(菌株);(3)真核生物的启动子、增强子、终止子、内含子等转录调控元件;(4)编码抗原蛋白的目的基因序列;(5)多聚核苷酸信号序列,以保证mRNA翻译时适时终止。另外,基因疫苗质粒载体通常含有一段未甲基化的CpG序列,其具有刺激Th1细胞的免疫活性。四、严重创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免疫调节治疗严重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表现为双向性改变。一方面表现为以吞噬功能和白细胞介素-2(IL- 2)等产生降低为代表的免疫受抑状态;另一方面表现出以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为特征的过 度炎症反应。正是这二方面共同作用构成了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诱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下面就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免疫调节治疗作一综述。

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综述论文

一、基因疫苗的诞生自1796年英国医生琴娜(Jener)首次采用牛痘苗以来,疫苗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200多年来各种疫苗已经帮助人类战胜了包括天花在内的多种传染病.然而,现有的疫苗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疫苗是传统疫苗,即弱毒活苗和灭活苗,如鸡新城疫弱毒苗,猪瘟灭活苗,它是直接将无毒或减毒的病原体作为疫苗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第二种疫苗是基因工程苗,它是通过基因工程,先分离得到具有强烈免疫原性但无毒性的抗原蛋白的编码基因,然后导入表达载体中,再在宿主细胞表达出重组抗原蛋白,经分离纯化后的重组抗原蛋白作为疫苗接种如重组乙肝疫苗。但它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如:灭活疫苗难以诱发细胞免疫,需多次免疫注射;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差;减毒活疫茵存在毒性回升的危险等问题.因此,现在对一些传染病仍缺乏相应的安全有效的疫苗. 第三代疫苗基因疫苗的问世,为解决这些难题带来了希望.基因疫苗(genetic vaccine)又称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或DNA疫苗,是在基因治疗(genetic therapy)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基因治疗是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最具革命性的生物医学医疗技术,其原理是将人或动物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1990年Wolff JA等在进行基因治疗试验时,以裸DNA注射作对照,结果意外发现裸DNA可被骨骼肌细胞吸收并表达出外源性蛋白。1992年Tang 、 DC等首次证明经基因免疫产生的外源性蛋白质——人生长激素可刺激小鼠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而且加强免疫后抗体效价增加,从而宣告基因疫苗的诞生。(注:1)概括起来,基因疫苗就是指将编码外源性抗原的基因插入到含真核表达系统的载体上,然后直接导入人或动物体内,让其在宿主细胞中表达抗原蛋白,该抗原蛋白可直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抗原基因在一定时限内的持续表达,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应答反应,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二、核酸免疫的作用机理目前对核酸免疫作用机理的认识主要还仅限于理论推测,且多数资料来自基因治疗试验,二者在作用机理上很相似。在基因免疫中,含病原体抗原基因的核酸疫苗被导入宿主细胞,被周围的组织细胞、APC细胞或其它炎性细胞摄取,并在细胞内表达。表达产物作为抗原可能的呈递途径是:肌细胞直接摄入或经T小管和细胞样内陷摄取进入,在外源基因启动子作用下使外源基因表达,使产物在胞内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长短不一的多肽,其中的一部分被hsp70运到内质网,经网膜上的TAP分子转入膜内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I类结合,最终在细胞膜表面被CDS十细胞识别;另一部分短肽进入溶酶体,与(MHC)Ⅱ分子结合,运到细胞表面被 CD4+细胞识别。这些多肽含有不同的抗原表位,它们将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前体、B细胞和特异性辅助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基因表达可以通过细胞分泌和分裂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间隙,以天然折叠方式被B淋巴细胞识别。核酸免疫后,还可以使肌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被感染,从而使CD4+和CD8+细胞亚群活化,产生特异的免疫应答。 CorrM等(1996)的研究表明,从转染DNA得肌肉组织释放出的抗原被APC摄入,运送到管状淋巴结中,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表达, I类MHC限制的CTL应答可能主要以这种方式产生。以前曾认为该过程需要内源抗原的表达,但现在的研究表明,只要有外源抗原的存在,也能有效地引起I类MHC限制的CTL应答。 三、基因疫苗质粒载体的构建获得准确的抗原编码基因并将它插入到合适的载体DNA上,是发展基因疫苗的主要工作。1、编码抗原蛋白基因的分离制备DNA疫苗首先要获得编码抗原的基因,一般选择编码病原体表面糖蛋白的基因。抗原蛋白产生后可在宿主体内正确糖基化,从而诱导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对于易变异的病原体,最好选择各种变型都具有的核心蛋白保守的DNA序列,这样可对各种变异的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避免因病原体变异产生的免疫逃避问题。2 目的基因质粒的载体构建基因疫苗大多采用质粒作载体。一般说来,基因疫苗质粒载体至少包括5个主要的部件:(1)细菌复制子,以便质粒DNA在细菌体内复制扩增,得到大量的拷贝,但不能在宿主细胞(真核细胞)中复制;(2)原核生物选择性标记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以筛选含有质粒DNA的阳性细菌克隆(菌株);(3)真核生物的启动子、增强子、终止子、内含子等转录调控元件;(4)编码抗原蛋白的目的基因序列;(5)多聚核苷酸信号序列,以保证mRNA翻译时适时终止。另外,基因疫苗质粒载体通常含有一段未甲基化的CpG序列,其具有刺激Th1细胞的免疫活性。四、严重创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及免疫调节治疗严重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表现为双向性改变。一方面表现为以吞噬功能和白细胞介素-2(IL- 2)等产生降低为代表的免疫受抑状态;另一方面表现出以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为特征的过 度炎症反应。正是这二方面共同作用构成了创伤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诱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下面就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免疫调节治疗作一综述。

基因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发展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经过30多年来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许多科学家预言,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基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医药、能源、环保等许多领域。【关键词】基因工程技术;前景;现状一、基因工程应用于植物方面 农业领域是目前转基因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农作物生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基因工程在这些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也也已全面展开。自从发现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烟草中,在转基因植株上明显延迟发病时间或减轻病害的症状,通过导入植物病毒外壳蛋白来提高植物抗病毒的能力,已用多种植物病毒进行了试验。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增强植物对细菌和真菌病的抗性方面,也已取得很大进展。植物对逆境的抗性一直是植物生物学家关心的问题。由于植物生理学家、遗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协同作战,耐涝、耐盐碱、耐旱和耐冷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系)也已获得成功。植物的抗寒性对其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科学家发现极地的鱼体内有一些特殊蛋白可以抑制冰晶的增长,从而免受低温的冻害并正常地生活在寒冷的极地中。将这种抗冻蛋白基因从鱼基因组中分离出来,导入植物体可获得转基因植物,目前这种基因已被转入番茄和黄瓜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口味、口感、营养成分、欣赏价值等品质性状。实践证明,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的品质,而且越来越多的基因工程植物进入了商品化生产领域,近几年利用基因工程改良作物品质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美国国际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从大豆中获取蛋白质合成基因,成功地导入到马铃薯中,培育出高蛋白马铃薯品种,其蛋白质含量接近大豆,大大提高了营养价值,得到了农场主及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在花色、花香、花姿等性状的改良上也作了大量的研究。二、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寡核甘酸药物等。它们对预防人类的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基因工程工程药物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目前,应用基因工程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中试,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专门用于治疗肿瘤的“肿瘤基因导弹”也将在不久完成研制,它可有目的地寻找并杀死肿瘤,将使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由中国、美国、德国三国科学家及中外六家研究机构参与研制的专门用于治疗乙肝、慢迁肝、慢活肝、丙肝、肝硬化的体细胞基因生物注射剂,最终解决了从剪切、分离到吞食肝细胞内肝炎病毒,修复、促进肝细胞再生的全过程。经4年临床试验已在全国面向肝炎患者。此项基因学研究成果在国际治肝领域中,是继干扰素等药物之后的一项具有革命性转变的重大医学成果。三、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工业发展以及其它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微生物的净化能力,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基因工程技术可提高微生物净化环境的能力。美国利用DNA重组技术把降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脂肪烃的4种菌体基因链接,转移到某一菌体中构建出可同时降解4种有机物的“超级细菌”,用之清除石油污染,在数小时内可将水上浮油中的2/3烃类降解完,而天然菌株需1年之久。也有人把Bt蛋白基因、球形芽孢杆菌、且表达成功。它能钉死蚊虫与害虫,而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现已开发出的基因工程菌有净化农药的DDT的细菌、降解水中的染料、环境中有机氯苯类和氯酚类、多氯联苯的工程菌、降解土壤中的TNT炸药的工程菌及用于吸附无机有毒化合物(铅、汞、镉等)的基因工程菌及植物等。90年代后期问世的DNA改组技术可以创新基因,并赋予表达产物以新的功能,创造出全新的微生物,如可将降解某一污染物的不同细菌的基因通过PCR技术全部克隆出来,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加工重组,最后导入合适的载体,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或几种具有非凡降解能力的超级菌株,从而大大地提高降解效率。四、前景展望由于基因工程运用DNA分子重组技术,能够按照人们预先的设计创造出许多新的遗传结合体,具有新奇遗传性状的新型产物,增强了人们改造动植物的主观能动性、预见性。而且在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对人口素质、环境保护等作出具大贡献。所以,各国政府及一些大公司都十分重视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抢夺这一高科技制高点。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我国基因工程技术尚落后于发达国家,更应当加速发展,切不可坐失良机。但是,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灾难。比如基因药物,它不仅能根治遗传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甚至人的智力、体魄、性格、外表等亦可随意加以改造;还有,克隆技术如果不加限制,任其自由发展,最终有可能导致人类的毁灭。还有,尽管目前的转基因动植物还未发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但不等于说转基因动植物就是十分安全的,毕竟这些东西还是新生事物,需要实践慢慢地检验。转基因生物和常规繁殖生长的品种一样,是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对其部分性状进行修饰或增加新性状,或消除原来的不利性状,但常规育种是通过自然选择,而且是近缘杂交,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掉。而转基因生物远远超出了近缘的范围,人们对可能出现的新组合、新性状会不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还缺乏知识和经验,按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完全精确地预测。所以,我们要在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同时,需要严格管理,充分重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参考文献】[1]楼士林,杨盛昌,龙敏南,等.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李庆军,董艳桐,施冰.植物抗虫基因的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2002,27(2):22 26. 这还有一篇

基因检测技术趋势研究论文

基因检测(Genetic Test)则是指通过人体液、细胞、血液对DNA进行检测的一项技术。人们通过特定设备对DNA分子作检测后,分析其所含的基因类型和基因缺陷及表达功能是否正常,以此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明确病因或患某种疾病的风险。目前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科研级、临床级、消费级。人们常在社交媒体中听到的祖源分析、运动基因、皮肤特性、儿童天赋、代谢情况等,都属于消费级基因检测(Direct-To-Consumer Genetic Test)。2013年iDNA/360基因创立,消费基因检测服务出现,定价多在2000元左右,标志着我国消费基因的萌芽,2019年我国消费基因进入观察期。我国消费基因用户规模总体呈高速增长态势,2019年用户规模近万。其中用户以女性和已婚有子用户为主,年龄集中在26-35岁,学历主要为本科和大专。我国消费基因用户了解基因检测的主要依赖于日常社交和医院、体检机构等。

2019年我国消费基因进入观察期

我国消费基因较国外发展较晚,2013年iDNA/360基因创立,消费基因检测服务出现,定价多在2000元左右,标志着我国消费基因的萌芽;后随着微基因、魔方/水母/各色等先后成立,消费基因市场价格大幅下降;2019年我国消费基因进入观察期。

我国消费基因用户规模总体呈高速增长态势,2019年用户规模近万

据统计,2016-2018年期间我国消费基因用户规模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年均高速高达223%,2019年我国消费基因用户规模近万。

我国消费基因用户以女性和已婚有子用户为主

2019年我国消费基因用户主要以女性为主,女性比重高达;在婚育方面,主要以已婚有子为主,比重高达。

我国消费基因用户年龄集中在26-35岁,学历主要为本科和大专

2019年我国消费基因用户在年龄方面主要集中在26-35岁,其中26-30岁用户比重为,31-35岁用户比重为;在学历方面,用户主要为本科学历,比重高达,其次为大专学历,比重为。

我国消费基因用户了解基因检测的主要依赖于日常社交和医院、体检机构等

2019年我国消费基因用户最初得知基因检测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熟人介绍、产品官网、微信朋友圈及医院、体检中心等。其中熟人介绍最为普遍,的用户均是通过熟人介绍;12-14%的用户是通过产品官网和微信朋友圈;12%的用户是通过体检中心,的用户是通过医院。

基因检测在当前应用的主要手段是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刑侦学检测等等,它的发展趋势可以为将来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基因方面的帮助。

摘要 世纪70年代诞生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和干细胞研究等现代生物技术, 使生命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些以创造或改变生物类型及生物机能为目标的现代生物技术已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支柱之一。通过探寻生命本质及生长发育、疾病、衰老等奥秘, 揭示生命现象的内在规律。随着生物技术在医药、食品化工、农业、环保以及能源、采矿等工业部门中的广泛应用, 它正在对人类经济及社会生活和社会进步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关键字:生命科学 生物技术 人类生活 影响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如进化的思想和生态学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2.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生物技术产业正在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农业生产力因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而显著提高。 3.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4.促进人们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5.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如生态学的发展促进人们的整体性思维;随着脑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将有助于改进人类的思维。 6.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冲击,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人基因的人工改造等,都会对人类社会现有的伦理道德体系产生挑战。 7.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自然界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转基因生物的大量生产改造物种的天然基因库,可能会影响生物圈的稳定性。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生物与基因科技 生物与基因科技的进展,已促使生物医学的研究迈入后基因体医学时代,这些尖端医疗科技在提升人们健康福祉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群等各个层面前带来所未有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或许还是潜在的。 (1)基因改造作物(genetic modified organism) 科学家以基因改造的方式改良农作物,以促进收成、防治病虫害、提高经济效益,希望可以解决人类粮食不足或营养问题,但是基因改造作物会不会创造出新的过敏原、对人体造成新的健康问题、引起昆虫的抗药性、制造所谓的基因污染?基因改造作物所带来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风险、安全性与效益如何评估?基因改造作物的专利权将如何规范?其巨大商业利益是否将加剧资本家对弱势族群、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控制或剥削?究竟,人与植物、自然生态的理想关系应该如何?(2)基因检测(Genetic testing): 基因检测有助于遗传疾病的诊断、预防及处置,执行的时机常见于婚前健康检查、胚胎植入前检测、产前检查、新生儿筛检、儿童及成人的遗传检验等,检测的性质又可分诊断检测、带原者检测、发病前检测、罹病倾向检测。由于遗传信息不仅关乎个人,同时也与家庭或家族其他成员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遗传信息的获得与告知时常带来特殊的医学伦理问题,包括:基因信息带来的心理负担及社会压力,基因诊断结果的告知对个人与家庭、家族的影响,个人隐私的保障与家庭成员利益产生冲突,基因检测引起的医疗资源分配、社会正义议题等。 (3)基因治疗(gene therapy): 科学家透过基因治疗希望能为人类目前各种主要的死亡原因、慢性疾病、遗传疾病的治疗带来曙光,一般分为体细胞基因治疗及生殖细胞基因治疗。体细胞基因治疗乃针对已发病或将发病患者的体细胞,在基因的层次作医疗介入,以病毒为载体、或使用物理方式将好的基因传送到欲治疗的体细胞或组织,以取代或修补有缺陷的基因,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体细胞基因治疗的相关伦理议题与一般新进医学科技、临床试验所必须考量的内涵大致相同。其中,应采取何种程序方能公平选出接受治疗的病患?应采用何种步骤以确保患者或其父母或监护人的知情同意?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则是对生殖细胞或胚胎进行基因调控,以期根绝病因、一劳永逸,然而对生殖细胞直接进行基因介入却可能改变新生儿的遗传组合、造成长远的医源性的伤害,同时可能引起设计家宝宝、基因超市、出卖基因以牟利、政变人种等发展的疑虑。这些问题正在或即将对人类的家庭、社会伦理观念与道德实践带来重大的冲击,理应纳入到生命伦理学的思考范围之内。

疫情形势下红色基因研究现状论文

本期关键词是  红色基因  :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和引领未来。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无一例外因为“红色”而书写了历史。“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红色基因”孕育了永放光芒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勇往直前。面对敌对势力的阻挠诋毁,面对自然灾害的汹涌来袭,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用勤劳和智慧、用坚定与执着,写下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故事”。 本期分别从经济、新闻传播、行政、文化、教育学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 “红色基因” 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 1 | 【 经济 】 传承红色基因谱写金融事业新篇章 摘要: <正>总书记强调,"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石家庄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诞生地和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地,红色基因与生俱来,它流淌在每一位央行人的血液里,它承载使命,星火燎原,为经济金融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1]贺同宝.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党委[J].传承红色基因谱写金融事业新篇章,中国金融. 2021,(Z1):71-73 | 2 | 【 新闻传播学 】 感官延伸与再现真实: 智能时代红色基因传播的场景建构 摘要: 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在人类长期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在高度技术化的智能信息时代,人对意义的建构和追求并没有随着感官的延伸而降低,反而对未来充满了想象和期待。在媒介与技术延伸人的身体或心灵的语境中,红色基因传播的场景建构成为我们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然,也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时代呼唤。  [2]周子渊.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J].感官延伸与再现真实:智能时代红色基因传播的场景建构,中国编辑. 2021,(05):28-33 | 3 | 【出版】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华精神: 新华书店历史沿革与未来展望 摘要: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百年间,我国出版发行事业不断壮大成长,新华书店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党的思想理论、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依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百年社会变革的四个历史时期,系统梳理和分析了新华书店发展四大历程及其特征、成绩与影响,提炼出新华精神内核,即"不畏艰难宣传真理的爱国精神、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敢破敢立谋求变革的奋斗精神、勇于进取转型升级的创新精神",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趋势与要求,探讨新华书店进一步高质量发展路径。 [3]张美娟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J].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华精神:新华书店历史沿革与未来展望,出版发行研究. 2021,(07):8 | 4 | 【行政学】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科: 红色基因,服务地方 摘要: <正>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大工血脉。面向新时代,大工牢记教育报国初心,以红色基因激发自觉,勇担"四个服务"使命,扎根东北大地,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学校综合竞争力正在稳步提升。根植于大工特有的精神根基和文化底蕴,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秉持"人文精神、国际视野、本土关照、问题导向"的发展理念,汇聚了一批优秀的跨学科专业人才,奉献出一批交叉学科研究成果,逐步成为东北地区公共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4]刘毅[J].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红色基因,服务地方,中国行政管理. 2021,(08):1 | 5 | 【戏剧影视】 中国主流电影红色叙事考察 摘要: 在中国电影的发展格局中,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中国主流电影,已经成为在国内电影市场占据主要地位的电影形态,承担着建构中国电影精神图景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融入全球化体系的道路成为不断生产全球视域下中国故事的过程,电影作为文艺话语同样不可缺席,这就要求故事议题要彰显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以及话语的相关资源。选好电影的叙事视角无疑是讲好中国故事、实践跨文化沟通愿景的前提,也势必成为国家对外文化传播的核心议题。新时期的中国主流电影不仅需要将受众带回到历史场景,见证中国的历史变迁,同时还继续承载着民族记忆,要在电影文本中讲述那些能够激发受众更深层次情感共鸣的故事。要深度思考如何通过红色记忆、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显性文艺文本,参与建构较为完整的中国电影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以期实现跨文化间的良好互动、交流与沟通。  [5]闫德亮、李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J].中国主流电影红色叙事考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53(05):72-77 | 6 | 【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红色基因的叙事化路径 摘要: 艺术化地运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丰富红色资源,提升资政育人的实效性,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运用故事、歌曲、影视以及情景表演等直观形式和手段来叙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弘扬中国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化传承红色基因应坚持叙事性与导向性相统一,坚持各种红色素材与各门思政课程有机融合,坚持多元叙事主体与多种叙事方式相结合。 [6]蒋福明、唐晶.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红色基因的叙事化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08):127-130 | 7 | 【文化】 红色文化的基因延续与守正创新 摘要: 红色资源是我们感受、传承、发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红色文化鼓舞人、激励人、启迪人的作用,要充分挖掘、深入阐释、活化利用好红色资源,让人们真正"有心学""有法学"。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传播红色文化,不仅要永葆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为民本色、精神底色,也要重视民间力量和社会力量,引导其参与红色资源保护,让红色传统在历史中生成,在时代中延续;在守正中创新,在变革中发展。 [7]徐斌.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研究中心[J].红色文化的基因延续与守正创新,人民论坛. 2020,(14):133-135 | 8 | 【档案学】 红色档案资源时代价值及开发利用研究 ——以闽西老区为例 摘要: 红色档案资源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积淀着中国革命的宝贵经验。闽西老区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土地革命的开始地之一,也是毛泽东思想发祥地之一,这里红色档案资源丰富。文章以闽西老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文史资料,梳理闽西红色档案资源及时代价值,分析其利用现状,探究加强闽西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以期更好地发挥红色档案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8]方丽真.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J].红色档案资源时代价值及开发利用研究——以闽西老区为例,北京档案. 2021,(06):37-40

贯穿历史过往的红色精神,直至今日,仍高举旗帜,挥舞着旗摆,指引方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弘扬红色精神 作文 范文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弘扬红色精神作文范文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是__对祖国由心的赞誉,亦是对__深深的忠爱,当然,这亦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深深的共鸣。生于这个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是否会因为生活的安逸而忘记对祖国所肩负的重任?我们是否会因为风沙的覆盖而忘记祖辈们所留下的光荣印记?我们是否会因为时间的洗礼而放弃那该我们铭记于心的红色内涵?相信我们的回答都会是否定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在祖国的呵护和抚爱中长大,对祖国所经历的历史又怎能轻易的就从记忆中抹去。

回想祖辈们的艰难抗战路,眼框便不自觉的被打湿,耳中满是中华战士们那充满力量的咆哮和怒喊之声,心中也好似有一团烈火在激愤中燃烧。“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汗洒疆土只为民之安乐,伤痕若揭只为国之复起,枪声,炮声,泪血声,忘不掉的抗战岁月,挥不去的复国神话。他们,只为了国,他们,亦为了民。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收获丰厚的稻菽,全是因为抗战英雄们在前线疲于奔命,不惧死亡,用自己的血汗将偷盗者阻挡在了围栏之外。

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他们是风雨中那屹立不倒的擎天柱,支撑着祖国的山河,不显一丝颓势。食过皮带,啃过树皮,饮过泥水,只为躲避敌人,积蓄更多力量。这是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坚定的信念,亦是不惧死亡,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更是一种团结互助,不折不挠,勇往直前的__精神,这就是永不过时,我们永远都需学习和发扬的红色精神。

初入江西,一种浓烈的红色革命氛围便扑面而来。江西作为革命老区,陪伴着党走过了一段又一段的艰难复国路,引领着祖国战士在抗敌这条路上越走越好。现在,作为江西的一名学子,站在__会师的这块土地上,敬畏感和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埋藏在心底那若隐若现的红色基因也好似一下子全部都涌现了出来。“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最主要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孕育了永不言弃的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席慕容 散文 《时光》,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__的伟大复兴而勇往直前。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也须不负肩之使命,传承和发扬好红色精神,为了祖国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还记否?那场令所有炎黄子孙都为之心痛的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它夺去了多少汶川同胞的生命和健康,震塌了多少那被人称作“家”的房屋。但再大的苦难也抵挡不住中华民族这面屹立不倒的高墙和中华儿女前仆后继的爱国爱民之情。它让我们看到了“众志成城”的动人场面,它亦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团结一心,不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

弘扬红色精神作文范文2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要知道现在的辛福生活是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他们宝贵的生命换来的,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辛福生活,换来了祖国繁荣昌盛,换来了我们的安居乐业。

在岁月的长河中记载了多少英雄儿女的 事迹 :黄继光是以何等坚强的毅力,拖着重伤的身躯爬到敌人的堡垒前,又一跌而起,牺牲自己的生命去炸碉堡;为了避免更多战友的死亡,再找不到炸药支铁的情况,董存瑞在桥下高举起炸药,以身殉国……许许多多的英雄事迹,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他们事迹的时候。过草地做饭用的锅盆子还有他们穿的衣服是那么破烂不堪。但是他们还是努力坚持了下来。他们身上的那种革命精神,是我们接触不到的。但是他们是伟大的,他们为了赶走侵略者付出了一切,甚至是他们的生命。

多少年过去了?他们身上那种顽强,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精神,却深深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的时候,你可曾知道在这面国旗升气起来的时候,背后有多少 故事 吗?这鲜艳的红色象征着革命更象征着是谁让它重新飘扬在这片天空之上。

虽然,他们不在了。但是他们身上的那种精神,却让我们一生受用不尽取之不竭。

老师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朵祖国的希望,祖国新一代的传承人。因此,我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奋斗。

在以后的时间为祖国献出一份绵薄之力,做祖国坚实的后盾,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弘扬红色精神作文范文3

大凌河,碧波荡漾,清澈的江水绿了两岸,映羞了朵朵白云。凝望这条英雄的母亲河,感受她沉默中的伟大,感受她平静下的汹涌,她跳动着的红色音符用记忆感染着新一代的中国少年,为之振奋,为之激昂!

经过低年级的学习,阅读了历史,我才知道伟大的党已悄然走过了近百载风风雨雨,走过了呐喊和叹息,走进了独立与振兴,走进了繁荣与康定。

在烈火中永生的不是躯体、不是血泪、不是屈辱,而是尊严、自豪,乃至强盛。

还记得吗?无论是地道战,还是地雷战;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在纪念碑上镌刻的永远是铁血豪情和铮铮誓言。

还记得吗?一条大河荡出的波浪伴随着志愿军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时,我们是否感受到志愿军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烈与激情。

走过野火春风斗古城,历史已在它的墙壁上驻足;走出渣滓洞和白公馆,天空依然晴朗;看着江姐绣出的红旗,现在依然高高飘扬;听着《长城谣》,祖国河山依然壮观雄伟;唱着《保卫黄河》,心情依然澎湃。

乔安山、张海迪、杨业功、武文斌、郭明义,大火中消防战士的逆行身影,新冠肺炎疫情下白衣天使的全副武装……千千万万个新时代的英雄站了出来。

红色是一种力量,它能于无形中激发人的激情与斗志。正是秉承着这份红色记忆,我和许多小伙伴们聚在大凌河畔茵茵校园,我要让家乡的母亲河见证今天的誓言——传承红色基因,做一名新时代的中国少年。

弘扬红色精神作文范文4

今天,我来到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一缕清风徐徐吹来,耳畔的发丝迎风扬起。气势恢宏的红色大门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光芒,守护在两旁的建筑似乎有些年头了,让人不由地想知道它的 历史故事 ……

慢慢走上绿树成荫的小路,细细浏览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烈士雕塑,感悟着墓碑上所镌刻的沧桑历史……我缓缓来到了烈士们的陵墓前。这里有长长的台阶,沿路树木葱茏,苍翠欲滴,尽头是烈士的墓冢。一步一步往上走,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只有光芒没有黑暗的地方。用指尖抚摸青石板上的几个大字“广州公社烈士之墓”,感受着那凹凸不平的触感,一股奇异的感觉涌上心头……

俄顷,我的眼前竟浮现出广州起义的一幕——陈铁军和周文雍在刑场举行婚礼。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寒风刺骨。敌人将周文雍、陈铁军押赴黄花岗刑场。群众听见他们慷慨激昂的呼喊,纷纷赶来尾随行车,形成悲壮的送别队伍。在行刑的那一刻,周文雍和陈铁军决定把他们在革命中产生的爱情公之于众,在刑场上大喊:“我们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婚礼的礼炮吧!”他们身上早已被酷刑折磨得血迹斑斑,手铐把他们的身体押在敌营,但他们的意志和灵魂永远不会屈服!在旁的群众无一不被他们脸上的决绝与眼中的爱意所感动。

我抬头看向万里无云的天空,心里不禁感慨万分。

是啊,这些勇敢坚定的革命烈士用生命为我们筑起这一片蓝天。无数的革命烈士用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宁死不屈的勇气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红色基因!我们应该传承红色基因,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为有了红色基因的传承,我们的祖国逐渐变得强大。我国无论是经济、政治、 文化 还是科技都在飞速进步。我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预计会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北京申奥成功、“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两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这些耀眼的成就,无不向我们展示着祖国的日新月异。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挑起时代的重任,肩负着无数革命烈士的深深期许。我们要传承优良传统,如:不屈不挠、热忱善良、坚强勇敢的品质。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立大志,立长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准备为祖国发展、民族昌盛而奉献自己;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社区治理并为之献言献策、利用闲暇时间做志愿者服务社会;我们要争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身边同学的榜样,积极帮助他们,共同进步。

只要我们有梦想,肯拼搏,总有一天我们会实现理想,祖国的未来会前途无量!未来的中国,再也没有贫穷人口、没有忍饥挨饿的人;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智能社会,人们的生活富足美满;未来的中国,也将不再有环境污染,绿水青山永在旁;未来的中国……

未来有无数种可能,只要我们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人,那么中国的未来必定更美好!

弘扬红色精神作文范文5

“红色基因”是什么?红色基因就是红色精神,是革命先烈留下的巨大爱国精神。

今天,当我们的双脚踏在这片美丽、芬芳的土地上,你可曾想过,这一切是怎么来的?

曾经,我们生活的地方经历着战火的洗礼,是谁?为了我们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是他们——英勇的红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用青春和生命捍卫着祖国,保护着家园。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怎能忘记祖国那段苦难的历史,又怎能忘记红军战士悲壮的事迹。我们将学习前辈的革命精神,传承他们的红色基因,而且发扬光大。

在我们站立这片土地上,也许埋葬着千千万万名红军的尸骨,80年前,他们或是牺牲在一个接一个的战役中,或是冻死在雪山上,他们没有留下名字,留下的只是一段记忆——据一位老红军讲述:掉队的人不会迷路,沿途都是牺牲的战友,他们生前是战友,死后是路标啊!

长征途中,有一位老班长照顾受伤的小战士,好不容易钓了几条小鱼,做成汤端给战士,自己却由于长期饥饿,在厨房里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正是这种团结一致、无私忘我的牺牲精神,才使他们越过千山万水,夺取了长征的胜利,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祖国的解放,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们思绪万千,感动不已。

祖国的尊严与繁荣,是先辈们用热血换来的,如今,祖国的未来落在我们的肩上——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明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要担负起这份责任,牢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团结一致,为中国开辟一条走向世界的道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弘扬红色精神作文范文【精选5篇】相关 文章 :

★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满分作文

★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 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范文10篇

★ 2022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征文5篇

★ 弘扬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作文优秀范文

★ 追寻先烈的足迹传承红色精神作文

★ 2022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征文800字5篇

★ “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优秀作文精选10篇

★ “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作文精选10篇2021

★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演讲稿优秀范文10篇

你好:先不要求论文了,我这里教你怎么写吧,过程如下:1、读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想要输出自己脑子里就必须有东西,所以就要大量阅读英文文献,有人可能会说那不是废话吗,要是有那么大的阅读量谁还来问这个问题?哈哈~那我就说说怎么看和看什么。看什么:根据你自己的论文内容去针对性的看相似的研究论文。怎么看:你要去看这些论文的逻辑结构,需要哪些实验,试验结果怎么呈现,行文逻辑,还有句式和专业词汇表达,这是在写作中最重要的,你要去看他们的句式,在没有大量练习和积累的情况下,英文写作最快准确率最高的技巧就是套用句式,所以你在看这些文章的时候要时刻留意哪些句式你能用得上然后标记上。2、大纲在写英文之前要列好大纲,这个可以用中文,introduction要写几部分要介绍哪些内容,results要呈现哪些实验数据顺序是怎样的,discussion的逻辑是怎样的,最终要说明的结论是什么。这些东西一定一定要清晰明了,这是你论文的核心,英文写作只不过是一种呈现的方式。3、写根据你的大纲就开始去找已经发表的论文吧~思考一下,论文的写作和一般文章有什么区别?试着回想一下,我们在第一次开始做科研之前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是来源于前人通过实践验证的总结好的经验,我们通过这些被验证过的经验来认识这个世界以及应用在生活中,这些都是已经被验证过的知识,一般来说我们在书本上可以直接信任它们,而书本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非常友好地举例子、打比方、由浅入深来讲解内容。而论文是为了表述新发现,默认读者有相关背景而直接客观陈述理论和发现。也就是说,我们开始做科研,开始写一篇论文的目的是总结新的经验,创造新的知识,而最终表述出来的内容可能就只是客观地详细记录已经经得起推敲的逻辑判断,同时我们用到的内容默认读者都是了解的,如果不了解读者应该也是可以找到该领域的其它文献或书籍去学习的。文章中可以不用友好地去解释本文所需的前置知识(不会循序渐进地讲解所有的内容),文章也不能主观偏题(没有不恰当的打比方、没有通俗的语言,而是力求客观描述和精确说明自己的逻辑和实验)。因此论文的行文风格和以前我们看的书以及网上写的技术分享都是完全不同的。望采纳

鸡新城疫疫苗研究论文

NDV可感染50个鸟目中27个目240种以上的禽类,但主要是发生在鸡和火鸡。珍珠鸡、雉鸡及野鸡也有易感性。鸽、鹌鹑、鹦鹉、麻雀、乌鸦、喜鹊、孔雀、天鹅以及人也可感染。水禽对本病有抵抗力。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的粪便及口腔粘液。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尘土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结膜传染易感鸡是主要的传播方式。空气和饮水传播,人、器械、车辆、饲料、垫料(稻壳等)、种蛋、幼雏、昆虫、鼠类的机械携带,以及带毒的鸽、麻雀的传播对本病都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寒冷季节较易流行。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鸡均能感染,但幼雏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大龄鸡。纯种鸡比杂交鸡易感,死亡率也高。某些土种鸡和观赏鸟(如虎皮鹦鹉)对本病有相当抵抗力,常呈隐性或慢性感染,成为重要的病毒携带者和散播者。

含有La Sota株(国际通用毒株免疫原性好,保护力强)、Clone 30株(是La Sota的克隆株,既保留原有的优点又降低了毒力,可突破母源抗体,安全性好)和 V4株(是天然耐热株,局部黏膜免疫效果极佳,可抵抗野毒的侵袭)。本疫苗具有不同毒株协同作用,能全面彻底地预防典型和非典型新城疫病毒侵袭;均由SP F鸡胚生产,副作用极小。

1. Vongxay K, Wang SN, Zhang XF, Wu BB, Hu HX, Pan ZJ, Cheng SY, Fang WH. Patho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solates from Clinical and Seafood Sour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8, . 王淑娜,方维焕。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副溶血弧菌tdh基因的表达差异。畜牧与兽医,2008,已录用。3. 陈 阳,吴 迪,陈雪燕,赵焕灿,扈鸿霞,Cheick A Diakite,方维焕。猪链球菌2型分离株对野生斑马鱼的致病性。动物医学进展,2008,已录用。4. 刘刚,李肖梁。犬瘟热病毒H基因的序列分析与表达。畜牧与兽医,2008,已录用。5. 陈健舜, 李肖梁,田国明,马有智,方维焕。检测猪链球菌2型的三重PCR方法建立与应用。中国兽医学报, 2008,已录用。6. Vongxay K, Pan ZJ, Zhang XF, Cheng SY, Mei LL, XU C, Wang SN, Fang WH. Occurrence of pandemic clone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solates from seafood and clinical samples in a Chinese coasting province. Foodborne Pathogens and Disease, 2008, 5(2):. Yang ZZ, Shuai JB, Dai XJ, Fang WH. A survey on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infecit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its ORF2 gene in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 Science B, 2008, 9(2):. Jiang LL, Chen JS, Xu JJ, Zhang XF, Wang SN, Zhao HC, Vongxay K, Fang WH. Virulence characterization and genotypic analyses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solates from food and processing environments in ea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8, 21(1): . Shuai JB, Li XL, Chen N, Chen CY, Fang WH. Characterization and potential use of truncated PCV2 capsid protein and its polyclonal antibody for diagnosis of PCV2 infections.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2008:4891):. Shuai JB, Wei W, Jiang LL, Li XL, Chen N, Zhang ZF, Fang WH. Mapping of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s in open reading frame 2 protein from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1.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2008, 40(1):. Chen N, Hu HX, Zhang ZF, Shuai JB, Fang WH.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envelope glycoprotein E2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Recent isolates branched away from historic and vaccine strains.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07, 127:. Shuai JB, Wei W, Li XL, Chen N, Zhang ZF, Chen XY, Fang WH.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 from pigs in high-seroprevalence areas in southeastern China. Virus Genes, 2007, 35:. 陈健舜,江玲丽,方维焕。李斯特菌毒力因子及其进化探讨。微生物学报,2007, 47(4):738-742。14. 徐 程,陈亚波,方维焕。O型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VP1的原核表达与抗原性分析。动物医学进展,2007,28(6):14-18。15. 应薇芳,赵焕灿,钱 娅,方维焕。浙江部分地区屠宰场待宰猪链球菌的检测及药敏试验。动物医学进展,2007,28(6):24-26。16. 潘自降,坎 布,沈 飙,娄高明,方维焕。副溶血弧菌海产品和临床分离株的表型及溶血素相关基因分析。微生物学报,2007,47(3):508-511。17. 田国明,李肖梁,陈健舜,陈雪燕,方维焕。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O1847基因在不同应激条件下的表达。畜牧与兽医,39(7):7-10。18. Chen XY, Xu JJ, Shuai JB, Chen JS, Zhang ZF, Fang WH. The S-layer proteins of Lactobacillus crispatus strain ZJ001 is responsible for competitive exclusion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and Salmonella typhimuri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7,115(3):. Yang ZZ, Habib M, Shuai JB, Fang WH. Detection of PCV2 DNA by SYBR Green I-based quantitative PCR,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2007, 8(3):. Jiang LL, Ke CL, Xu JJ, Chen JS, Chen XY, Chen N, Shuai JB, Fang WH. Listeria monocytogenes mutants carrying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F gene fused to its actA and plcB: In vitro expression and immunogenicity in chickens,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2007, 39(1):57-6621. 陈亚波,徐 程,张桂芝,方维焕。新城疫病毒HN蛋白抗原表位分析及结构域基因原核表达。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7,29(1):32-3522. Li XL, Shuai JB, Fang WH*. Protection of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against infection by Aeromonas hydrophila using specific immunoglobulins from hen egg yolk.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2006, 7(11):. Yang ZZ, Fang WH, Habib M. First Results of Detection of PRRSV and CSFV RNA by SYBR Green I-based Quantitative PCR.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B, 2006;53(10):. Li L, Fang WH, Li JR, Huang YW, Yu L. Oral DNA vaccination with the polyprotein gene of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 delivered by attenuated Salmonella elicits protective immune responses in chickens. Vaccine, 2006, 24(33-34):. John Dikki M, Chen XY, Chen N, Fang WH*. Attenuated Salmonella typhimurium as a carrier for prokaryotic and eu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 & Life Sci., ed), 2006, 32(3):. Fang WH, Birgitte B, Siegumfeldt H. Leucocins 4010 from Leuconostoc carnosum cause a matrix related decrease in intracellular pH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2006, 258(2): 208-21327. Jiang LL, Xu JJ, Chen N, Shuai JB, Fang WH. Virulence phenotyping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low-pathogenicity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solate from milk,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2006, 38(4):. 徐晶靓, 江玲丽, 陈 宁, 帅江冰, 方维焕。携带外源基因的重组减毒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构建与鉴定。微生物学报,2006,46(3):445-450。29. Vongxay KP, Cheng SY, Zhou XY, Shen B, He XL, Zhang GZ, Fang WH Prevalence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 seafoods and their processing environments as detected by Duplex PCR.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6, 86(12): . 张桂芝,陈亚波,徐 程,张朝政,方维焕。新城疫病毒F蛋白结构域基因原核表达与抗原表位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6,32(1):82-87。31. 杨宗照, 方维焕。猪瘟合并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中国兽医学报, 2006,26(3):. Zeng HY, Zhang XF, Sun Z, Fang WH. Multiplex PCR identification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solates from milk and milk-processing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6, 86(3):. Yang ZG, Sun HX, Fang WH. Haemolytic activities and adjuvant effect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saponins (AMS) on the immune responses to ovalbumin in mice. Vaccine, 2005, 23 (44): . 李肖梁, 尹兆正, 钱娅,朱志刚,方维焕。抗嗜水气单胞菌IgY的提纯及体外抑菌效果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5, 31(4):. 戴贤君, 方维焕。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口服生长抑素DNA疫苗对草鱼安全性。中国兽医学报, 2005,25(5):. 戴贤君, 方维焕。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的草鱼口服生长抑素DNA疫苗构建及其稳定性。中国兽医学报 , 2005, 25(4):. 马有智,戴贤君,李肖梁,方维焕。表达猪链球菌溶血素基因的减毒沙门氏菌的构建及鉴定。中国兽医学报, 2005,25(5):478-480。38. 陈雪燕, John M. Dikki, 江玲丽, 帅江冰, 方维焕。重组质粒在减毒沙门氏菌中的稳定性及其对细菌侵袭力的影响。微生物学报,2005,45(5):. 贺晓龙, 张桂芝,方维焕。动物性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特异性PCR方法的建立。中国兽医科技, 2005, 35(8):. Ke CL, Song HH , Jiang LL, Zeng HY, Zhang GZ, Fang WH. Construction of the recombinant Listeria monocytogenes mutant expres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 & Life Sci., ed), 2005, 31(5): . Jiang LL, Song HH, Chen XY, Ke CL, Xu JJ, Chen N, Fang WH. Characterization of a Mutant Listeria monocytogenes Strain Expres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2005, 37(1): 19–2442. Song HH, Wang ZL, Zheng DX, Fang WH, Li Y, Liu YY, Niu ZD, Qiu BS. A novel mucosal vaccine against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induces protection in mice and swine.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5, 27(21):. Song HH, Fang WH, Wang ZL et al. Detection of foot-and-mouth virus antibodies using a purified protein from the high-level expression of codon-optimized,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complex epitopes in Escherichia coli.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4, 26(16):1277-128144. 姜中其,陈晓红,方维焕,张应勤,孙建华。规模化猪场仔猪断奶腹泻大肠杆菌耐药性监测。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 30(5):. 张晓峰,方维焕,程洁,施伟良。李斯特菌选择性增菌培养分离比较研究。中国公共卫生, 2004, 20(6):. 马有智,李肖梁,方维焕。猪链球菌2型溶血素基因PCR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30(1):78-8247. 李 龙,方维焕, 樊拥军,许 健,方 立,李建荣,于 涟。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在Vero细胞中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多聚蛋白基因。生物工程学报,2004,20(3):437-440。48. Fang WH, Siegumfeldt H, Budde BB, Jakobsen M. Osmotic stresses led to decreased intracellular pH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s analyzed by fluorescence ratio-imaging microscopy. 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4, 70(5):. Song HH, Zhou L., Fang WH, Li Yong et al. High level expression of codon optimized food-and-mouth disease virus complex epitopes and cholera toxin B subunit chimera in Hansenula polymorpha.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4, 315(1):. Song HH, Li Y., Fang WH, Geng YF et al. Development of a set of expression vectors in Hansenula polymorpha.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3, 25:. 谢荣辉,方维焕,李建荣,卢觅佳,于涟。萧山鸡IL-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浙江大学学报,2003,29(6):649-654。52. 梁雪芽,方维焕,江玲丽。鸡新城疫口服DNA疫苗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免疫效力。 生物工程学报,2003,19(1):24-29。53. 马有智,方维焕,柯春林,张晓峰。猪链球菌2型JX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中国兽医学报,2003,23(4):326-328。54. 马有智,方维焕。猪链球菌血清2型JX02株溶血素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兽医学报, 2003,23(5):460-46255. 方维焕,梁雪芽,李建荣。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传递DNA疫苗诱导对鸡新城疫病毒的免疫保护。中国兽医学报,2003,23(6):527-529。56. 张晓峰,李爱云,方维焕,江玲丽,柯春林。多重聚合酶链反应鉴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研究。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2)93。57. 张晓峰,方维焕,江玲丽,杜华华。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3,37(3):199。58. 方维焕。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控体系建设需尽快与国际接轨。国际学术动态,2003,1:15-18。59. 张晓峰,程 洁,方维焕。抗李斯特菌免疫机理研究进展。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3,19(5):113-115。60. 方维焕、梁雪芽。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鸡新城疫病毒F蛋白的研究。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2,34(4):488-493。61. Zhong BX, Weng HB, Fang WH. Preparation of protein samples for gel electrophoresis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ed., 2002,3(5). 宋厚辉,方维焕。猪链球菌ZJ株溶血素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2,24(2):103-10563. 梁雪芽,方维焕。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中国兽医科技.2001,31(8).14-1764. 宋厚辉,方维焕。 产气荚膜梭菌主要毒力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预防兽医学进展,2001,3(1):13-16。65. Fang WH, Almeida ., & Oliver . Effects of lactoferrin and milk on adherence of Streptococcus uberis to 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2000, 3:. Fang WH. & Oliver S. P. Identification of lactoferrin-binding proteins from bovine mastitis causing Streptococcus uberis.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1999, 176:. Almeida ., Fang WH., & Oliver . Adherence and internalization of Streptococcus uberis to 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are mediated by host cell proteoglycans.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1999, 177:. Fang WH., Luther D. A. & Oliver S. P. Protein expression by Streptococcus uberis in co-culture with 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 FEMS Microbiol. Letters, 1998, 166:. Fang WH., Luther D. A., Almeida R. A. & Oliver S. P. Decreased growth of Streptococcus uberis in milk from mammary glands of cows challenged with the same mastitis pathogen.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B, 1998, 45:. Ali-Vehmas T., Vikerpuur M., Fang WH., and Sandholm M. Giving selenium supplements to dairy cows strengthens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intramammary infection and induces a growth-suppressing effect on mastitis pathogens in whey.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 1997, 44:. Fang WH., Myllys V. & Sandholm M. Resazurin reduction as a function of respiratory burst of bovine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1997, 58(6):. Fang WH. A novel fluorometric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postantibiotic effect on mastitis-causing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1996, 26:. Fang WH. Quantifica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in the liquid medium by fluorometry and its use in phagocytosis assay. Journal of Appled Bacteriology, 1996, 80:. Koivunen A-L., Maisi P., Fang WH. & Sandholm M. Inhibition of the protease activity in tracheobronchial aspirates of horses with COPD. Americ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1996, 57(5):. Malbe M., Salonen M., Fang WH., Oopic T., Jalakas M., Klaassen M. & Sandholm M. Disposition of enrofloxacin (BaytrilR) into the udder after intravenous and intra-arterial injections.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 1996, 43:. Fang WH., Vikerpuur M. & Sandholm M. Reconstitution of mastitic milk by adding blood plasma and leukocytes into low cell count milk. Veterinary Research (France), 1996, 27:. Fang WH., Shi M., Huang L. & Chen J. Antagonism of the lactic acid bacteria towards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on the agar plates and in milk. Veterinary Research (France), 1996, 27:. Fang WH. & Pyorala S. Mastitis-causing Escherichia coli: Serum sensitivity and susceptibility to selected antibacterials in milk.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1996, 79:. Fang WH. & Vikerpuur M. Potency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milk as analyzed by the ß-glucuronidase-based fluorometry. Journal of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1995, 1:. Fang WH., Vikerpuur M. & Sandholm M. A fluorometric ß-glucuronidase assay for analysis of bacterial growth in milk.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1995, 46:. Malbe M., Klaassen M., Fang WH., Myllys V., Vikerpuur M., Nyholm K., Sankari S., Suoranta K. & Sandholm M. Comparison of selenite and selenium yeast feed supplements on Se-incorporation, mastitis and leukocyte function in Se-deficient dairy cows.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 1995, 42:. Fang WH. & Sandholm M. Inhibition of the proteinase activity in mastitic milk. Journal of Dairy Research, 1995, 64:. Fang WH., Shi M., Chen J., Huang L. & Shao Q. Comparative aspects of bacterial growth in milk and whey. Chinese Veterinary Science (English), 1994, 1(1):. Fang WH., Shi M., Chen J., Huang L. & Shao Q. Turbid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bacterial growth in whey. Chinese Veterinary Science (English), 1994, 1(1):. Fang WH., Shi M., Huang L. & Shao Q. Growth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in normal and mastitic milk and whey.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1993, 37:. Fang WH., Jiang C. & Liu H. Epidemiological aspects of bovine mastitis and its control in several dairy herds in south-east China.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 1993, 15(2-3):. Hu SH, Fang WH, Lu HR, et al. Effect Of Teat Dipping And Dry Cow Therapy On Mastitis In A Commercial Dairy-Herd In China.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 1990, 10:(1-2), 91-9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