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网络心理主题的论文

发布时间:

网络心理主题的论文

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各种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沉迷于网络世界里无法自拔,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篇一

《网络视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互联网是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产物,在互联网的发展下,网络的规模也逐渐壮大,在互联网上学习、娱乐的人也越来越多。根据统计,网民的数量占比最多的是青少年,而青少年运用网络主要是玩网络游戏或者看网络视频。长时间的看网络视频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网络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视频;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网络在信息社会中产生并逐渐扩大发展。而青少年是使用网络视频的主体,受网络视频的影响最大。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极影响;另一面是消极影响,本篇文章对网络视频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做出阐述。

1网络视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心理活动复杂的阶段,求知欲望强,课本中的知识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望,而互联网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为广泛的知识空间,可以满足青少年日益增涨的求知欲望。互联网具有快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互联网可以快速为青少年找到需要的信息,在查找资料的方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互联网的知识范围涵盖广,任何的知识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查找到。而且互联网的知识比较丰富,不是单调的文字展示,通过网络视频展示所需要的知识。而网络视频在展示知识的时候,文字以及图片动静结合,吸引了青少年的注意力,丰富了青少年的知识内容。

网络视频也是青少年的情感更加丰富,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例如,青少年想要了解一些社会新闻的时候,文字还原信息不能够引起青少年的责任感,当视频中真实的出现的场景可以让青少年有直观的情感感受,网络视频也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加直接的了解社会的现状,也可以让青少年更加清楚社会的现实。

青少年的情感比较敏感,在遇到压力或者有不良其情绪无处发泄的时候,观看网络视频也是一种宣泄。互联网中有很多有趣搞笑的网络视频,当青少年心情不好的时候,点击一个搞笑的视频可以缓解压力,再看网络视频的过程中,也可以让青少年处于放松的状态,暂时的忘掉烦恼以及压力。

在互联网中也存在着很多激励的视频,青少年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自身的积极情感。例如:国庆期间的阅兵,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现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人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都能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绪。在地震、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时,青少年没有办法去现场救灾,但是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了解现场的情况,在观看视频的时候,看到现场的情况感同身受,同情心激增。

消极影响

青少年的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是相对于现实社会中一个虚拟的空间,在网络上是有自由的权利,人民隐藏真实的身份进行交流。随着心情发布一些信息或者制作一些违反道德的视频,网络的广泛性除了知识的广泛也包括传播内容的防范,当网络中出现一些色情、暴力的视频,会给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影响。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太多的网络暴力视频会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在观看暴力的视频后,青少年会觉得暴力的事情是正常,甚至会模仿视频的内容,对其他的人也实施同样的暴力,这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同时对青少年的成长也不利。

网路的虚拟的世界,青少年长时间的观看网路视频,会把自己沉浸在网络视频中,缺少和其他人的交流,渐渐的与社会脱节,造成青少年心理封闭,使青少年的交往能力减弱,对生活缺少激情,对亲情也更加的冷淡,长时间的沉浸在网络视频中,还会使青少年的性格逐渐沉闷,孤僻甚至是自私,这样不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

非法网站对青少年的性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很大危害和威胁。青少年正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时期,对性的认识比较模糊,互联网上一些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视频,往往会吸引青少年浏览,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造成青少年错误的认识,产生性心理障碍,甚至犯罪。

2如何克服网络视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通过教育手段,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轻松民主的家庭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家庭和睦,和谐融洽的家庭中,孩子的性格自然比较活泼开朗,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的途径也就比较多,这就避免了过分依赖网络视频寻求精神寄托的可能性。第二,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随时了解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难与疑惑,为孩子排忧解难。第三,引导孩子用正确的、积极的方式思考问题。家长要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对待孩子,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总能得到关怀与帮助,这样也可以避免青少年在遇到困惑时消极逃避。第四,适当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青少年毕竟是不成熟的和缺乏理智的,所以,家长平时应该关怀他们,注意他们平时观看的网络视频是否合适,如有不当,就要用合适的方法说服他们,不要使青少年过分沉迷在网络之中。

通过社会干预,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多停留在学校级别,且良莠不齐,许多网站有名无实,没有真正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只有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关心青少年的上网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才能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

利用先进技术,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网络的“纯洁性”。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内容的过滤。使用先进的手段,真正对所有涉嫌黄、赌、毒的内容进行清理,加大对所有网络用户尤其是网吧等公共场所的监管,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对一些不健康的内容,直接屏蔽或删除。其次,建立广泛的认证制度,使网络行为者身份可查询。改进网络服务器,使其具有对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的功能,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够迅速解决和处理。

结束语

由以上内容可知,网络视频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有两面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以学习为目的观看网络视频,可以提高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丰富青少年的知识内涵,对青少年的心灵健康也有促进作用,但是网络视频中也有血腥、暴力等不良的视频,青少年在观看不良视频后,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使青少年的心理发生畸形,对社会也是一种危害。因此,网络视频中积极的部分要发挥作用,帮助青少年健康发展,同时也要加强对网络视频的管理,保证网络视频积极健康。

参考文献

[1]岳嵩,霍晓红.浅析网络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J].南方论刊,2010(6).

[2]郭加书,王鑫.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刘晶晶,李斌,李培庆.网络色情泛滥对青少年的危害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

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篇二

《网络情境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初探》

关键词:网络情境;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日渐普及,正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学习与和生活。美国KPCB风险投资公司发布的《2013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指出:中国传统互联网用户已达亿人,占人口总数的42%;而早在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就超过了桌面网民数量,业内人士估计到2013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或将首次超过互联网用户数。有统计数据显示,学历越高,网民普及率越高。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的普及率达到[1]。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开始在学校生活中随时随地携带使用移动互联网,不少学生更是对网络产生了极强的依赖心理,使得高职院校在管理方面面临了新的挑战。因此,分析网络情境下高职学生心理的特点,探析网络对其心理产生的影响,对培养学生和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情境

网络情境包括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前者即国际信息互联网络;后者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是传统互联网的补充和延伸。从技术方面看,网络具有全球化、数字化、去中心化、多媒体化等特点;从社会性角度来看,网络具有资源的丰富性、信息的互动性、空间的虚拟性、言行的匿名性、价值观多元化等特点。

二、网络情境的新特征

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并深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大多数人会在某些情境下表现出和自身性格差异极大的行为。学者JohnSuler的观念是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着差异,需要考量在此之中体现出的数字化世界的延拓。正是数字化世界的特殊性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

(一)感知经验受到局限

人们在真实生活中能得到全方位的感知经验的整合,但在网络体现中感知经验却会受到限制,因为无法营造出体验的真实氛围。虽然个体能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极大的联想空间,但是却会出现认识的偏差和主观臆断性。

(二)身份的虚无性和匿名性

因为网络天生具备的虚拟性,个体是通过网络这一媒介进行交流的,所以后续的很多感知要素也是构建于此。个人的身份往往隐藏在网络另一端,当身份的隐匿得以实现后,个体往往会突破身份的约束而宣泄自身的情感,或是通过此种匿名性来将自身的真实想法完全的展现在公众面前。

(三)身份、地位的平等

高职学生生活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几乎人人都拥有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习惯了网上冲浪的他们也喜欢这种自由、平等发表自己声音的环境。有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网络民主”。在现实世界中,普通学生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渠道不多,而网络却提供了这方面的平台,几乎每个学校都在著名的社交网络平台上拥有自己的社区,如百度贴吧等,往往在上面能听到很多来自学生内心的声音。

(四)网络社交新变化

在网络社交中,由于网络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束缚,人们可以选择隐藏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身份,重新构建新的自我身份认同与个人社交网络。这种“身体缺席”式的沟通互动,冲击了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面对利弊兼具的网络社交,应在规范、净化网络社交环境的同时,通过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社交观念,既充分发挥网络社交的信息分享功能,又最大限度地遏制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三、高职学生网络心理特点

所谓网络心理就是在虚拟的网络情境里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网络情境下,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不同于一般青年,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思维表现出批判性与创造性心理并存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思维已经日趋独立并表现出批判性。他们不愿意完全接受别人的观点,而希望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展现出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探求心理。并且自尊心非常强烈,喜欢通过逻辑表达阐述自己的观念,但是常常也会因为情绪的冲动而导致语言的暴力倾向,容易在网络表达的过程中带着很多的负面情绪。但总的来讲,网络也带给高职学生很多正面的积极作用:积累知识、带促进思考、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了自身的经验体系。

(二)在获取处理信息时表现为猎奇、从众的特点

正是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这个过程高职学生群体所具备的心理特征,也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现象的产生,譬如少数学生散播谣言、病毒等,这本身已经是违法行为。还有一个方面是体现在高职学生在对于网络信息知识的获取和整理之中,也存在着主观上的臆断以及趋于大众化的妥协态势。譬如有些学生在网站上发布谣言,很多学生进行附和。这里面也就会出现高职学生网络群体从众以及好奇的心理,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良性的规范,可能会在后续操作处理中产生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所以需要把握其中要素是分析的关键核心,在力求效果最大化的前提下,充分保障信息获取的准确性以及知识学习的有效性。

(三)色情信息对性心理的冲击

因为网络信息具有着跨国界差别的(有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特性,这种超越时空的信息传播方式,深远的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的方式。但在承认它对于人类发展所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不少负面效果,体现在网络信息精华和糟粕的交融。在信息发布、传播和交流之中也会出现很多色情暴力以及思想几段的内容。有调查研究表明,网络上非知识性信息中有着47%的色情信息。由于高职学生群体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性意识渐强,而学校又没有提供正常的信息渠道。所以他们往往具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理,如果抵抗不良信息的意志力很差,将会由此引发不良的后续影响。有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学生无意中接触到色情网络信息,更有甚者由此产生性犯罪。

四、网络对高职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

(一)网络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满足高职学生信息的获取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会使部分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

升入高职高专后,除了少数人能在社交场合或专业学习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更多的学生在高中时学业成绩就不够理想、平时表现非常一般,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也很难引起别人的关注。心理上体验不到成就感。与上面的现实生活相对应的是他们在网络情境中找寻了别样的精彩,可以缓解现实中的压力和烦恼,同时也能够充分满足在现实生活中难寻踪迹的成就感。譬如他们在游戏的过关等环节中,在愉快的同时也能够带来所谓的“高峰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然而在网络游戏状态中感受到的极致成就感带来的快感不具有持久性。现实的无奈将会以恶性循环的态势向前发展。最后使这些沉迷网游的学生渐渐的丧失了生活的动力,学习的兴趣以及现实目标的获取。这将会非常严重的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无论是从社会、学校,还是家庭的角度分析,均是不利的。

(二)网络社交的便捷性以及隐蔽性,使高职学生获取人际交往需要满足的同时,却忽略了现实中的真实交流

高职学生正经历着青少年向成年人过度的阶段。一方面他们渴望获取更多的关怀以及关注,同时有的时候也是困惑于人际交往的方式,表现在社会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学生群体心理的单纯天真。在学校生活中有很多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如何去做。有的学生正是在这种交往的过程中逐渐的趋向于负面交往情绪以及负面交往状态,甚至由此引发人际交往障碍,包括社交恐惧、多疑封闭、回避害羞等。当他们使用网络的时候,会感觉到网络社交的神奇,似乎在现实中的问题全部没有,并且具有其独具的优点,不再以貌取人,没有等级的划分,可以更赤诚的进行交流没有顾虑。认识的朋友圈也更加的广泛,没有地域的限制。完全是投缘的行为,所以它的出现带来很多的诱惑力,也充分满足很多学生现实的心理社交需求,不可否认也会带来交往的快乐,也带来了相应的成就感。但是与此同时就会产生很多的现实问题,将现实的社交持续恶化。渐渐的产生了迷恋网络,回避现实的状况。可能正是因为有网络媒介的存在,在获取不同寻常的社交快乐的过程中,会导致着现实中的社交状况变差,进而产生了孤独的感觉。

(三)网络情境对高职学生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作为人格的核心内容的“自我意识”,能够在网络情境中被塑造和强化,尤其是他们在学校生活中非常注重自我意识,渴望被尊重。而网络的出现,对他们来讲,是一种全新生活理念展现的媒介,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学生生活网络化的延伸,同时也能够实现现实中很多难以实现的意愿,所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关注度,也更深入的使他们体验到自由的含义。网络对于高职学生人格影响中,有利的一面是能够通过网络更好的锻炼自身,帮助其形成人格上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是不利的方面也是非常显著:网络情境的身份的虚无性和匿名性也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在行为上表现出没有自我约束能力,进而产生过犹不及的现象。长此以往,将会产生人格的障碍,表现出双重人格以及多重人格等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的成长。

五、结语

对社会和个体而言,互联网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对高职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影响;同时高职学生过度沉溺、依赖互联网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困扰着教育工作者们。引导高职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对促进其身心的成长以及高职院校规范管理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松英.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5

[2]金伯利.s.扬.网虫综合症――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上网时间、便捷性不断增加,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 》

摘要:狭义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网上网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有正常的 人际交往 以及网络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新概念及心理健康的标志、我国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实际是这一标准提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心理健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9749(2012)03-0133-03

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引发的网络心理障碍诸如网络成瘾等十分关注,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网络的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但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由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我们应当及早进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 教育 的研究,以便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克服和规避网络的负面效应。因此,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必须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的内涵

人们的网络心理是伴随着网络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随着网络对人类生活、学习、工作领域渗透程度而发生变化,从而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兴趣以及个性会悄然改变,进而产生新的 思维方式 、行为模式与生活习惯。网络社会与人的心理的互动将日趋频繁,网络心理也在这种互动中不断繁衍、发展。网络心理现象就是在网络这一特定情境作用下产生的。我们试图把网络心理概括为:网络心理是在网络环境里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的总和。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网络心理健康除了应具有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标准。网络心理健康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心理健康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网络心理健康则指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我们试图将狭义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概括如下:

第一,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智力正常并具有基本符合客观的认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网络环境下就表现为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遇到更多的困惑,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因此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观念,成为保持网络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或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对网络既不依赖,也不谈“网”色变。二是具有正确的上网目的,合理安排时间,注意上网的安全,具有健康、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三是对网络信息有辨认真伪的能力,并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网络世界中,信息像汹涌波浪迎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真伪难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运用现有的知识,理智地辨认真假信息,并能够有勇气及时改正自己不正确的认知和行为。四是了解各种网络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判断标准、产生的原因、治疗和预防的 方法 ,增强对自我的控制能力。五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观念,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第二,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人格是一个人所表现的稳定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经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代表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气质、性格和代表个性倾向性的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完整统一,内在协调,并有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网络环境的身份虚拟性、想象性、多样性、随意性等特点,容易影响个性的整体性、独特性和稳定性,导致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困扰,影响心理健康。网络双重人格指个体在网络中和现实中分别具有彼此独立、相对完整的人格,二者在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处在剧烈的对立面的,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是心理不健康的典型表现。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同时,在虚拟性与现实性之间能够做到以现实性为主。

第三,网上网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情绪是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显著标志。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积极的情绪远多于消极的情绪,主导心境是愉悦、乐观和平静的,且能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并能珍惜友谊,探索和追求真理,欣赏并向往美好事物,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创造美。一个网络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方面表现为能遵守网络道德,恰当运用网络调节情绪、宣泄情绪,因为网络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不论是在网上(虚拟社会)还是在网下(现实社会),积极的情绪总是远多于消极的情绪,主导心境是愉悦、乐观和平静的,且能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

第四,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意志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都获得协调的发展。他们学习、生活的目的明确,能根据现实的需要调整行动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约束自己,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抵制各种外部诱惑。行为协调主要表现在行动的计划性、一贯性与统一性以及言谈的逻辑性等方面。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情况下使用网络。他们能认清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不逃避现实生活,躲进网络,不将网络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后.不只依靠网络缓解压力或焦虑,能主动寻求现实社会中的支持,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

《 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浅议 》

[摘要]:文章首先分了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然后针对网络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最后提出了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和 渠道 ,让大学生健康上网的一点个人想法。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08(2008)1020031-02

21世纪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的重要的一部分,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我们的价值观念、 文化 传统。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来看待网络时代的到来,它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的伦理道德、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文化程度高、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在中国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始终都是网络使用的主体和先锋。因此,网络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和行为方面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在网络时代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防止和减少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对于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给大学生带来了欢乐和希冀,另一方面,它又给大学生带来了痛苦和挫折,引起了大学生的心理困惑。

1积极面

(1)匿名社区有助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网络搭建了虚拟社区,为学生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环境的全新途径和释放情感能量的空间。学生在网络中可以匿名自由行为,按照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去表露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说自己想说的话,和自己情趣相投的网友交往,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与网络中志同道合的网友自由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诸多限制,增进了人际情感交流,对于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过于抑制自己的大学生在网络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胆量,磨炼自己的性格,抒发内心所压抑的情绪和不满。这些对于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完善、发展、丰富有着积极的意义。

(2)网络的平等化社区,凸显自我意识。网络中人人平等,其无中心化的特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出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支配性。

2消极面

(1)网络沉溺,无心学习。不少学生通宵达旦玩网络游戏,在网上流连忘返。对学习没有兴趣。白天上课精力不集中,甚至在课堂上睡觉。学习成绩下滑,考试不及格,甚至被学校勒令退学。长时间接触网络导致感知能力下降、生物钟紊乱、食欲不振等生理反应。

(2)虚拟空间,淡化道德观念。网络的虚拟世界是匿名的,随时可以通过变更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学识以达到满足自己最大虚荣心的目的。因此,网络世界缺少了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观念,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一些学生把在网络世界里可以任意妄为的思想和行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他们特立独行,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无法真心相处,视感情为游戏,道德观念被淡化。严重者会发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出现心理危机,从而导致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碍。

(3)自我封闭,认识事物单纯,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网络人际交往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简单化和片面化。长时间的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会导致对现实社会的恐惧,更消极地对待现实的人际环境,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冷漠无情,陷入孤立疏懒、空洞贫乏的人生状态和空虚苍白的心理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二、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

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是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主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能够愉快而积极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生命活力,能够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标准中一般包括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 自我评价 正确、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和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八项内容,在当今网络时代,文章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有新的内容,包括一下几点:

1明确的上网目标。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上网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上网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或者学习某些知识。要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或观念。

2上网无瘾,能够保持在线时和离线时人格的统一与和谐。在线时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处理信息,离线后能够迅速地从虚拟情境中走出来,而不是仍然沉溺于虚拟情境之中。

3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

4离线后,身体没有不适症状。在线的时间以身体健康为底线,以不影响身体健康为前提;离线后不会因为使用网络导致身体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的身体机能下降或失调,能够保持机体的平衡。

三、兴利除弊、正确引导、健康上网

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柄“双刃剑”,培养大学生的现代观念,开阔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激发大学生的 想象力 与创造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应当给与大学生必要的指导,兴利除弊,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和渠道,让学生健康上网。

1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正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在网下和网上开展心理咨询,充分利用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同时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监督、预警机制,积极主动地对有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2通过学校的宣传舆论阵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教育体系,进行综合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 心理 健康知识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网络依赖通常有一个从“尝试与试验”-“初尝甜头”-“将成瘾行为作为处理困境的手段”-“用成瘾行为维持正常生活”的过程。随着网龄的增加,真正网络依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应教育学生以理智的态度控制上网的时间,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计划,逐步减少自己在网络上停留的时间,尤其是限制自己在网上发表见解和从事一些特殊的活动。要积极参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在实际交往中结识朋友。交流感情。

4加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严格学校的各项 规章制度 。

5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投入到网络心理健康建设上来,充分发挥大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同辈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优势,能够学会网络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和维护。

有关浅谈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论文推荐:

1.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论文

2. 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3. 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浅谈论文

4.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新媒体的作用论文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精选

6. 大学生心理健康学年论文范文

7. 1500字大学心理健康论文

网络心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心理学资源和手段,研究心理学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应用的边缘性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网络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网络心理学研究与前景展望》

[摘要]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一门新兴学科正悄然兴起,本文试图从学科体系构建的角度对网络心理学的概念、特点、研究目标及发展前景作一探讨,以求共识,以此促进网络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理论构建。

[关键词]网络;网络心理学;前景展望

网络心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心理学资源和手段,研究心理学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应用的边缘性学科。将网络作为研究手段与研究内容的结合正促进着一门新学科——网络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对网络心理学的基本认识

网络的应用与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并有区别于计算机科学的范式。在网络的观点中,重点不是一台电脑的内部过程,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网络的信息流。作为整体的网络具有每台电脑都不具有的特质,这让我们想到了格式塔的名言:“整体大于部分的和”。因此,这个新范式将导致网络心理学的诞生,网络心理学将人的群体和计算机网络相类比,用网络的信息交流观研究人和人交流的心理。

1.网络心理学概念的界定

从学科理论研究角度出发,首要任务就是对这一概念进行必要的阐述。对于网络心理学概念的界定,目前尚处于未定型阶段,或者说还处于探讨与争论时期。在此,我们暂且把“网络心理学”的含义划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而言,网络心理学是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如工程心理学对虚拟现实商店的界面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对虚拟社区的研究等;从狭义上而言,网络心理学则是主要探究由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构成的环境下的心理维度,在网络世界这个虚拟现实中,人们的行为和隐藏在其背后的心理过程及其变化发展。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广义的网络心理学研究将以自己的广泛的研究而为狭义的网络心理学研究提供支持证据与补充。在现阶段中,我们更多的是从传统心理学的角度来反思网络,对于“网络心理学”的含义更多的也是从广义的层面上加以理解,对于狭义的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基于上述认识,不妨提出一个可供商榷的概念:网络心理学就是指融合与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传统心理学理论为基石,以实证研究为手段,研究并揭示在互联网相关情景中人的心理、行为及其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心理学学科。

2.网络心理学基本特征分析

网络心理学是一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升级而日益深广发展的学科,因而它具有鲜明的计算机网络特征。

(1)交互性。实时互动是网络心理学的突出特征,人类告别了在广播、电视、报纸前被动接受信息的历史,人人都可以在Internet上随意点击、各取所需,主动控制信息内容、流量并与之交流。如远隔重洋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面对面”地沟通,也可以利用网络电话或网络会议系统与网上的心理医生进行实时响应的切磋或咨询,也可以给有关专家发E-mail,或在聊天室里应用私聊功能。

以网络心理为主题的论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上网时间、便捷性不断增加,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 》

摘要:狭义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网上网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有正常的 人际交往 以及网络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新概念及心理健康的标志、我国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实际是这一标准提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心理健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9749(2012)03-0133-03

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引发的网络心理障碍诸如网络成瘾等十分关注,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网络的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但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由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我们应当及早进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 教育 的研究,以便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克服和规避网络的负面效应。因此,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必须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的内涵

人们的网络心理是伴随着网络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随着网络对人类生活、学习、工作领域渗透程度而发生变化,从而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兴趣以及个性会悄然改变,进而产生新的 思维方式 、行为模式与生活习惯。网络社会与人的心理的互动将日趋频繁,网络心理也在这种互动中不断繁衍、发展。网络心理现象就是在网络这一特定情境作用下产生的。我们试图把网络心理概括为:网络心理是在网络环境里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的总和。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网络心理健康除了应具有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标准。网络心理健康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心理健康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网络心理健康则指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我们试图将狭义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概括如下:

第一,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智力正常并具有基本符合客观的认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网络环境下就表现为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遇到更多的困惑,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因此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观念,成为保持网络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或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对网络既不依赖,也不谈“网”色变。二是具有正确的上网目的,合理安排时间,注意上网的安全,具有健康、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三是对网络信息有辨认真伪的能力,并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网络世界中,信息像汹涌波浪迎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真伪难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运用现有的知识,理智地辨认真假信息,并能够有勇气及时改正自己不正确的认知和行为。四是了解各种网络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判断标准、产生的原因、治疗和预防的 方法 ,增强对自我的控制能力。五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观念,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第二,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人格是一个人所表现的稳定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经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代表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气质、性格和代表个性倾向性的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完整统一,内在协调,并有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网络环境的身份虚拟性、想象性、多样性、随意性等特点,容易影响个性的整体性、独特性和稳定性,导致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困扰,影响心理健康。网络双重人格指个体在网络中和现实中分别具有彼此独立、相对完整的人格,二者在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处在剧烈的对立面的,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是心理不健康的典型表现。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同时,在虚拟性与现实性之间能够做到以现实性为主。

第三,网上网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情绪是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显著标志。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积极的情绪远多于消极的情绪,主导心境是愉悦、乐观和平静的,且能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并能珍惜友谊,探索和追求真理,欣赏并向往美好事物,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创造美。一个网络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方面表现为能遵守网络道德,恰当运用网络调节情绪、宣泄情绪,因为网络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不论是在网上(虚拟社会)还是在网下(现实社会),积极的情绪总是远多于消极的情绪,主导心境是愉悦、乐观和平静的,且能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

第四,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意志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都获得协调的发展。他们学习、生活的目的明确,能根据现实的需要调整行动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约束自己,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抵制各种外部诱惑。行为协调主要表现在行动的计划性、一贯性与统一性以及言谈的逻辑性等方面。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情况下使用网络。他们能认清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不逃避现实生活,躲进网络,不将网络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后.不只依靠网络缓解压力或焦虑,能主动寻求现实社会中的支持,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

《 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浅议 》

[摘要]:文章首先分了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然后针对网络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最后提出了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和 渠道 ,让大学生健康上网的一点个人想法。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08(2008)1020031-02

21世纪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的重要的一部分,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我们的价值观念、 文化 传统。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来看待网络时代的到来,它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的伦理道德、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文化程度高、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在中国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始终都是网络使用的主体和先锋。因此,网络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和行为方面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在网络时代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防止和减少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对于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给大学生带来了欢乐和希冀,另一方面,它又给大学生带来了痛苦和挫折,引起了大学生的心理困惑。

1积极面

(1)匿名社区有助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网络搭建了虚拟社区,为学生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环境的全新途径和释放情感能量的空间。学生在网络中可以匿名自由行为,按照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去表露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说自己想说的话,和自己情趣相投的网友交往,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与网络中志同道合的网友自由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诸多限制,增进了人际情感交流,对于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过于抑制自己的大学生在网络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胆量,磨炼自己的性格,抒发内心所压抑的情绪和不满。这些对于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完善、发展、丰富有着积极的意义。

(2)网络的平等化社区,凸显自我意识。网络中人人平等,其无中心化的特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出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支配性。

2消极面

(1)网络沉溺,无心学习。不少学生通宵达旦玩网络游戏,在网上流连忘返。对学习没有兴趣。白天上课精力不集中,甚至在课堂上睡觉。学习成绩下滑,考试不及格,甚至被学校勒令退学。长时间接触网络导致感知能力下降、生物钟紊乱、食欲不振等生理反应。

(2)虚拟空间,淡化道德观念。网络的虚拟世界是匿名的,随时可以通过变更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学识以达到满足自己最大虚荣心的目的。因此,网络世界缺少了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观念,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一些学生把在网络世界里可以任意妄为的思想和行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他们特立独行,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无法真心相处,视感情为游戏,道德观念被淡化。严重者会发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出现心理危机,从而导致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碍。

(3)自我封闭,认识事物单纯,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网络人际交往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简单化和片面化。长时间的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会导致对现实社会的恐惧,更消极地对待现实的人际环境,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冷漠无情,陷入孤立疏懒、空洞贫乏的人生状态和空虚苍白的心理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二、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

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是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主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能够愉快而积极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生命活力,能够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标准中一般包括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 自我评价 正确、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和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八项内容,在当今网络时代,文章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有新的内容,包括一下几点:

1明确的上网目标。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上网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上网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或者学习某些知识。要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或观念。

2上网无瘾,能够保持在线时和离线时人格的统一与和谐。在线时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处理信息,离线后能够迅速地从虚拟情境中走出来,而不是仍然沉溺于虚拟情境之中。

3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

4离线后,身体没有不适症状。在线的时间以身体健康为底线,以不影响身体健康为前提;离线后不会因为使用网络导致身体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的身体机能下降或失调,能够保持机体的平衡。

三、兴利除弊、正确引导、健康上网

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柄“双刃剑”,培养大学生的现代观念,开阔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激发大学生的 想象力 与创造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应当给与大学生必要的指导,兴利除弊,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和渠道,让学生健康上网。

1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正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在网下和网上开展心理咨询,充分利用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同时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监督、预警机制,积极主动地对有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2通过学校的宣传舆论阵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教育体系,进行综合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 心理 健康知识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网络依赖通常有一个从“尝试与试验”-“初尝甜头”-“将成瘾行为作为处理困境的手段”-“用成瘾行为维持正常生活”的过程。随着网龄的增加,真正网络依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应教育学生以理智的态度控制上网的时间,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计划,逐步减少自己在网络上停留的时间,尤其是限制自己在网上发表见解和从事一些特殊的活动。要积极参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在实际交往中结识朋友。交流感情。

4加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严格学校的各项 规章制度 。

5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投入到网络心理健康建设上来,充分发挥大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同辈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优势,能够学会网络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和维护。

有关浅谈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论文推荐:

1.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论文

2. 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3. 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浅谈论文

4.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新媒体的作用论文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精选

6. 大学生心理健康学年论文范文

7. 1500字大学心理健康论文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这种情况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1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认知的负面影响 认知是指感觉输入的转换、归纳、阐述、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思考事物和感受事物的过程[1]。互联网作为新生的第四大媒体具有极大的信息存储量与传播量。在网上,大学生面对大量高速度呈现的信息,往往只是快速地切换网页浏览,而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出现感知“适应”。所谓感知“适应”是指人们长期在感知同一事物后容易导致对该事物感受性的降低。其次,网络信息会导致大学生对信息内容的消化不良。大学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在网上接触海量信息。但是,当外界信息的输入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即信息过载,容易造成人的心理压力和思维混乱。再次,由于网络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不愿意深入思考问题,懒于追问事物的本质。另外,在思维发展过度形象化的同时,大学生过多地依赖现成的信息而忽视实践,阻碍了其思维过程的深化。 网络对大学生情感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的情感活动非常丰富多彩,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新的需要的不断增加,他们的情感日益丰富,并且十分强烈,富于激情,表现出冲动性和爆发性的特点。他们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情绪一旦爆发,即使情境消失,还会转化为心境,其影响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2]。大学生在发展中需要情感的表露,需要自我情感与社会发生冲突的机会。他们不但需要表现自我的喜、怒、哀、乐,而且还要接受来自周围环境及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只有置身于人与人的情感互动的氛围中,大学生才能不断发展、完善、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尽管在网络中通过文字和符号也可以进行情感的互动,然而,毕竟同现实的面对面的交流和表达还是有区别的。在网上,大学生面对的是没有思想感情的机器,无论网页再精彩,再生动,也是一种机器的界面。网络只是以程式化的方式展示和传递信息,人们无法体验与感受面对面交流的情感色彩,久而久之,必然引起情感匮乏和冷淡,在现实中不愿表露情感,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情感表达, 感受不到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出现情感异化与迷失。 网络对大学生精神意志的负面影响 网络这个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那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极易不自觉地对在网络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最终无法摆脱,导致网络成瘾。这种现象与病理性赌博极为相似,具有强迫性和失控性。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往往缺乏意志力,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甚至还做白日梦。他们对学业、家人、同学等漠不关心,而对网络世界则时刻记挂,盼望再次上网,一旦上网又无法控制上网时间,导致过度使用网络。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使得这些大学生丧失了远大的理想,往往是上网精神高度兴奋,下网则颓废、消沉。 网络对大学生人格的负面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3]它既包括外在行为及其表现,也包含内在的心灵与精神状态,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呈现的整体状况与方式,使人的心理与行为特质的总和。[4]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内容,在崇尚和追求个性化的时代,网络能够大大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但与此同时也可能导致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和集体意识淡薄。“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形象地刻画了互联网的虚拟性、匿名性特点。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可以让大学生在行为模式上表现出较大的放纵和随心所欲。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行为失控,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碍,另一方面,也会使他们认识到虚假的一面。在网络界面中,当大学生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时,总是对信息持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很容易带到现实生活中,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形成多疑和不信任的偏执性人格障碍。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最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自由传播,但网络的发展也引起了伦理道德的社会问题,影响了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网络空间打破了大学生―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使得不同种族、不同国家间的多元化网络伦理信息与青少年头脑中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念经常发生冲突与碰撞。多元化的无政府主义道德认识对于那些道德信念还未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以直觉的道德情感和形象性的道德情感为主,而这种道德情感的产生与直接的道德情境和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但互联网攫取了大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成长的土壤和空间,又提供不了相适应的道德情境。大学生直觉和形象的道德情感体验减少,最终导致用来丰富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的许多途径和方法发挥不了作用。[5]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网络人际关系(communication mediated computer,CMC )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2]同传统的人际交往不同,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平等性、自由性、交往方式的间接性和交往对象的无限性等特点。网络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表现在(1)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在网络交往中,由于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文字描述或声音来判断或想象对方,因而很容易被网络交往对象的文字描述所迷惑。网络的匿名性和安全性使得那些心怀叵测之徒更方便发表负面言论,传播腐朽的思想意识。大学生长期触网,必然会使相当一部分受到社会垃圾的污染,导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扭曲。(2)导致人际关系疏离。对网络的依赖乃至于迷恋,使得大学生人际接触大量减少,代之而来的是虚拟的人际关系。随着“数码个人”、“虚拟自我”等虚拟事物的产生,与虚拟世界中的虚拟成员进行虚拟的情感交流,很难形成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可信和安全可靠的人际关系。有调查[6]显示,有的大学生说不清网络上是否有真正的友谊。由于热衷于虚拟交往,造成对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的疏远,使大学生人际关系疏淡,交往能力下降,个人又易产生焦虑、孤僻和压抑、冷淡等心理障碍。 2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说也是相当丰富的,但在网络这一新生事物的影响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仍需进一步充实。 加强网络意识教育 要使大学生明确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会对自己的身心产生消极的影响;教育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的观察力和鉴别力,有选择地借鉴,有鉴别地吸收,培养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观和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正规的教育体系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网下和网上的心理咨询,充分利用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健康问题监督、预警机制,积极主动地对有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7]。 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可利用创办网上电子读物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创业意识和主动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现实中,对预防网络依赖具有积极的意义。针对部分大学生通过上网逃避现实的倾向,高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校园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摆脱虚拟世界,正确对待虚拟世界。 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所谓网络道德教育,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功能优势的一种有特色的道德教育。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日益普及的今天,面对互联网上“黄、黑、毒”的泛滥,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要确立网络上的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网上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特别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自觉做网络的主人,遵守网络规则,不传播非法消息,不使用脏话,尊重他人隐私,自觉维护网络正常秩序。为此,学校可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报告会及座谈、讨论、交流会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学会判断和选择,增强其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就是指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来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大学生所出现的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个性障碍等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中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激励自我、主动调控自我等重要环节相应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教育中的自我调节、自我宣泄,以及自我升华、脱敏、惩罚等,可以改变认知能力,达到心理与环境、心理与行为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5:10 [2] 郝文清.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研究[D].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3:13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40 [4]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3 [5] 任兴洲.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1):243 [6]陈松英.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3):192 [7] 胡凯.试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J].医学与社会,2003,16(1):52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沉迷网络的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网络是一种很好的信息交流工具,人类有了它,就能随时随地地获得信息.因此,就有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出现。有部分电脑游戏是以暴力或是其他不良信息作为主题的,当学生玩这种游戏时,就会被灌输这样的想法。

现在网上有许多人的东西,已有不少人上当了,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颗警惕心,防止一些坏人的犯罪行为。

我认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查找资料,而不是一味的玩游戏,沉迷游戏,这是不好的。万一沉迷于玩游戏,就会影响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学业、与别人沟通等等。所以我们应该坚决反对沉迷游戏。

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男孩,因为沉迷网络游戏,天天都不回家,在网吧通宵上网。家长与学校也已经多次劝阻,可还是屡教不改,最终因过于沉迷游戏,导致精神失常,伤害了别人。

沉迷网络游戏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不是沉迷与上网玩游戏。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能将这种不良风气消灭的!

电脑对人体的五大危害:

一是对身体健康的直接影响:电脑显示器伴有辐射与电磁波,长期使用会伤害人们的眼睛,诱发一些眼病,如青光眼等;长期击键会对手指和上肢不利;操作电脑时,体形和全身难得有变化,高速、单一、重复的操作,持久的强迫体位,容易导致肌肉骨骼系统的疾患。计算机操作时所累及的主要部位有腰、颈、肩、肘、腕部等。

二是电脑微波对身体的危害:电脑的低能量的X射线和低频电磁辐射,容易引起人们中枢神经失调。英国一项办公室电磁波研究证实,电脑屏幕发出的低频辐射与磁场,会导致719种病症,包括眼睛痒、颈背痛、短暂失去记忆、暴躁及抑郁等。对女性还易造成生殖机能及胚胎发育异常,出现痛经、经期延长等症状,少数妇女还发生早产或流产,孕妇每周使用20小时以上电脑,其流产发生率增加80%以上,同时,还能导致胎儿畸形。

三是增加精神和心理压力:操作电脑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眼、手指快速频繁运动,使生理、心理过度重负,从而产生睡眠多梦、神经衰弱、头部酸胀、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会诱发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这种人易丧失自信,内心时常紧张、烦躁、焦虑不安,最终导致身心疲惫。

四是导致网络综合征:长时间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会导致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严重者发展成为网络综合征,该病症的典型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思维迟缓、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很少关心他人、饮酒和滥用药物等。

五是电脑散发的气体危害呼吸系统:电脑、激光打印机等设备会释放有害人体健康的臭氧,不仅有毒,而且可造成某些人呼吸困难,对于那些哮喘病和过敏症患者来说,情况就更为严重了。

另外,较长时间呆在臭氧气体浓度较高的地方,还会导致肺部发生病变。

现在的时代,每家肯定都有一台电脑。同学们都喜欢玩电脑,我也不例外,但是,过分沉迷于网络游戏对我们很不好,有些人可能会通宵玩电脑,有些人也会不顾一切的去玩电脑。他们一定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我就来给你们讲讲吧!

第一,危害身体。

1、医务专家指出,长时间沉溺网络游戏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人免疫功能下降,引发心血管疾病、肠胃神经功能病、紧张性头痛、焦虑、忧郁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2、影响视力,网游必须要集中精力,眼睛要长时间地对着电脑屏幕,视力肯定会受损。曾有过报道说,一中学生一连在网吧泡了十几天,其视力由下降到

3、辐射危害,长时间在电脑前面,肯定要受到电磁辐射的危害,皮肤油腻,脸部毛孔增大。

4、饮食无规律,同样会造成身体素质下降。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人精神高度集中,伴随着血液加速、心跳加快,人的体力、精力消耗很大,有时在玩的兴头上就连吃饭、睡觉也忘了,致使过渡疲劳。

5、抵抗力差,长时间网游,身体得不到相应的休息和锻炼,身体素质会有大幅度地下降,很容易生病,病了还不容易好。

6、网络游戏对学生造成身体危害,重复、机械的运动和长时间的操作可引起腰酸、背疼、全身不适,以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为多见的关节无菌性炎症,对大学生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7、在网吧玩游戏时间长了之后会产生幻觉,注意力下降,反应能力变差,影响智力发展,影响学习,长时间玩游戏机,如果过不了某一关,在心理上还会产生焦虑情绪。

8、学生对网络游戏成瘾后,一旦停止网络游戏活动,便难以从事其它有意义的事情,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出现难以摆脱的渴望玩游戏机的冲动,形成精神依赖和相应的生理反应;

第二,影响学习

1、浪费时间,不能保证学习的时间。如今的文化课学习,任务很重,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是难以提高学习成绩的。

2、精力不济,沉湎网游后,第二天根本没有精神上课,老师讲课时精神游离,上课效果无法保证,学习没有劲头。

3、注意力分散,沉湎网游后,游戏的场面刺激而惊险,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即使身在课堂,心也就飞到了游戏中间。

第三,严重影响道德、性格的形成

1、网络游戏里面,暴力血腥的场面层出不穷,色情的场面也不时出现,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本来免疫能力就不高的学生难免会把它们带到正常的生活中来。

2、网络游戏需要经济基础作后盾,而网游又往往不被家长认可,所以,经济没有了来源,就会发生说谎、欺、甚至抢劫。很多青少年犯罪现象就是这样一步步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3、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本来就缺少与人沟通的能力,如果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就会更加缺乏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有可能埋下悲剧的种子。

4、网络游戏成瘾还会使成瘾学生的人格发生明显改变,变得自私、怯懦、自卑,失去朋友和家长的信任,继而旷课、逃学。

在19世纪那场YAPian战争中不知道多少中国人最后死于毒品,而在21世纪这场网络YAPian战争中又不知道要有多少青少年沉沦。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网络游戏直接危害青少年比当初YAPian更具危害性。希望家长们行动起来,让你的孩子多晒晒温暖太阳吧!

第三、浪费时间。游戏开发商和网吧经营者为了吸引和留住人,在游戏中设置了好多关口和陷阱,使得游戏者一步步沉迷其中,甚至通宵达旦,废寝忘食。

第四、浪费金钱。上网不是免费的,作为一名没有收入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无疑将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

第五、危害健康。如果沉迷于网络游戏,会更加缺乏人际交流,产生自闭倾向。青年人长期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左前脑发育受到伤害后,会进一步影响右脑发育,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

听了我的讲解,你们也不要害怕,只要压抑住自己不要经常玩电脑,经常去郊游啊、去公园散散心啊......都对你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不要再沉迷与网络游戏!!

网络是现代高科技,现代社会离不开网络,但有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网络游戏被现代人称为“电子洛因”,网络游戏不但使青少年成绩下降,影响视力更会使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那些贪婪的制造者,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看似有趣的游戏,而且让众多网迷沉醉于中,网络游戏使人变成魔鬼,使善良的青少年贬称可怕的刽子手,网络游戏正一步一步的蔓延而来,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之花,我们应该用坚定的语言对它说‘不’,有人说网络游戏可以玩,因为它可以让人放松。不错的网络游戏是可以让人放松,但对于没有自制力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游戏仿佛是品,它正无声的侵蚀着我们那幼小的心灵。网络游戏它主要的吸引在于它设置的级别,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赢和升级的欲望,因为现代人太讲究现实抬爱面子,都希望在同龄人那儿大赞一番,让他们羡慕,在人类里面青少年这种不甘落后的心理现象最大,因为他们没有自控力,一心想着玩和升级,有的甚至昼夜不分的网游戏导致视力严重下降,他们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害了被人也害了自己的家人,一步一步走向监狱。

在此我想对那些沉迷与网络游戏的同龄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要再沉迷于网络游戏了,回头吧!后面将是大好前程,前进键是万丈深渊。

或许有许多人说网络是虚拟的,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虚伪的呢?

许多家长都说我们中学生玩电脑不好,因为辐射大。容易沉迷,但是他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沉迷吗?因为我们太寂寞。太孤独。太虚伪了!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每当离开家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多么的寂寞啊!因为我们又要离父母而去了。

第一次接触到网络是四年级的时候,第一次看到画面中的人物死了可以复活,心的倍感新奇,也是从那之后我开始迷上了网络。第一次玩的游戏是“QQ三国”,一个2D游戏,在当时的水平来说这是个好游戏,因为这游戏的画面和音乐都配合得很好!每当我在游戏中死去的时候,只要按一下确定,人物便可以起死回生了!但是,经过了几年之后,慢慢发现那是虚假的。

因为我身边的亲戚一个一个慢慢死去,当我醒悟过来时似乎太迟了!而我因为接受不了事实而更加沉迷网络了!

希望大家不要有我这样的经历!

网络心理与调试为主题的论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上网时间、便捷性不断增加,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 》

摘要:狭义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网上网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有正常的 人际交往 以及网络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新概念及心理健康的标志、我国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实际是这一标准提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心理健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9749(2012)03-0133-03

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引发的网络心理障碍诸如网络成瘾等十分关注,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网络的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但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由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我们应当及早进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 教育 的研究,以便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克服和规避网络的负面效应。因此,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必须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的内涵

人们的网络心理是伴随着网络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随着网络对人类生活、学习、工作领域渗透程度而发生变化,从而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兴趣以及个性会悄然改变,进而产生新的 思维方式 、行为模式与生活习惯。网络社会与人的心理的互动将日趋频繁,网络心理也在这种互动中不断繁衍、发展。网络心理现象就是在网络这一特定情境作用下产生的。我们试图把网络心理概括为:网络心理是在网络环境里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的总和。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网络心理健康除了应具有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标准。网络心理健康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心理健康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网络心理健康则指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我们试图将狭义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概括如下:

第一,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智力正常并具有基本符合客观的认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网络环境下就表现为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遇到更多的困惑,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因此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观念,成为保持网络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或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对网络既不依赖,也不谈“网”色变。二是具有正确的上网目的,合理安排时间,注意上网的安全,具有健康、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三是对网络信息有辨认真伪的能力,并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网络世界中,信息像汹涌波浪迎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真伪难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运用现有的知识,理智地辨认真假信息,并能够有勇气及时改正自己不正确的认知和行为。四是了解各种网络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判断标准、产生的原因、治疗和预防的 方法 ,增强对自我的控制能力。五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观念,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第二,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人格是一个人所表现的稳定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经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代表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气质、性格和代表个性倾向性的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完整统一,内在协调,并有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网络环境的身份虚拟性、想象性、多样性、随意性等特点,容易影响个性的整体性、独特性和稳定性,导致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困扰,影响心理健康。网络双重人格指个体在网络中和现实中分别具有彼此独立、相对完整的人格,二者在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处在剧烈的对立面的,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是心理不健康的典型表现。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同时,在虚拟性与现实性之间能够做到以现实性为主。

第三,网上网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情绪是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显著标志。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积极的情绪远多于消极的情绪,主导心境是愉悦、乐观和平静的,且能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并能珍惜友谊,探索和追求真理,欣赏并向往美好事物,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创造美。一个网络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方面表现为能遵守网络道德,恰当运用网络调节情绪、宣泄情绪,因为网络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不论是在网上(虚拟社会)还是在网下(现实社会),积极的情绪总是远多于消极的情绪,主导心境是愉悦、乐观和平静的,且能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

第四,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意志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都获得协调的发展。他们学习、生活的目的明确,能根据现实的需要调整行动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约束自己,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抵制各种外部诱惑。行为协调主要表现在行动的计划性、一贯性与统一性以及言谈的逻辑性等方面。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情况下使用网络。他们能认清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不逃避现实生活,躲进网络,不将网络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后.不只依靠网络缓解压力或焦虑,能主动寻求现实社会中的支持,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

《 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浅议 》

[摘要]:文章首先分了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然后针对网络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最后提出了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和 渠道 ,让大学生健康上网的一点个人想法。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08(2008)1020031-02

21世纪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的重要的一部分,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我们的价值观念、 文化 传统。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来看待网络时代的到来,它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的伦理道德、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文化程度高、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在中国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始终都是网络使用的主体和先锋。因此,网络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和行为方面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在网络时代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防止和减少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对于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给大学生带来了欢乐和希冀,另一方面,它又给大学生带来了痛苦和挫折,引起了大学生的心理困惑。

1积极面

(1)匿名社区有助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网络搭建了虚拟社区,为学生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环境的全新途径和释放情感能量的空间。学生在网络中可以匿名自由行为,按照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去表露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说自己想说的话,和自己情趣相投的网友交往,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与网络中志同道合的网友自由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诸多限制,增进了人际情感交流,对于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过于抑制自己的大学生在网络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胆量,磨炼自己的性格,抒发内心所压抑的情绪和不满。这些对于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完善、发展、丰富有着积极的意义。

(2)网络的平等化社区,凸显自我意识。网络中人人平等,其无中心化的特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出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支配性。

2消极面

(1)网络沉溺,无心学习。不少学生通宵达旦玩网络游戏,在网上流连忘返。对学习没有兴趣。白天上课精力不集中,甚至在课堂上睡觉。学习成绩下滑,考试不及格,甚至被学校勒令退学。长时间接触网络导致感知能力下降、生物钟紊乱、食欲不振等生理反应。

(2)虚拟空间,淡化道德观念。网络的虚拟世界是匿名的,随时可以通过变更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学识以达到满足自己最大虚荣心的目的。因此,网络世界缺少了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观念,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一些学生把在网络世界里可以任意妄为的思想和行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他们特立独行,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无法真心相处,视感情为游戏,道德观念被淡化。严重者会发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出现心理危机,从而导致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碍。

(3)自我封闭,认识事物单纯,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网络人际交往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简单化和片面化。长时间的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会导致对现实社会的恐惧,更消极地对待现实的人际环境,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冷漠无情,陷入孤立疏懒、空洞贫乏的人生状态和空虚苍白的心理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二、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

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是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主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能够愉快而积极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生命活力,能够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标准中一般包括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 自我评价 正确、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和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八项内容,在当今网络时代,文章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有新的内容,包括一下几点:

1明确的上网目标。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上网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上网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或者学习某些知识。要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或观念。

2上网无瘾,能够保持在线时和离线时人格的统一与和谐。在线时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处理信息,离线后能够迅速地从虚拟情境中走出来,而不是仍然沉溺于虚拟情境之中。

3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

4离线后,身体没有不适症状。在线的时间以身体健康为底线,以不影响身体健康为前提;离线后不会因为使用网络导致身体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的身体机能下降或失调,能够保持机体的平衡。

三、兴利除弊、正确引导、健康上网

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柄“双刃剑”,培养大学生的现代观念,开阔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激发大学生的 想象力 与创造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应当给与大学生必要的指导,兴利除弊,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和渠道,让学生健康上网。

1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正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在网下和网上开展心理咨询,充分利用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同时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监督、预警机制,积极主动地对有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2通过学校的宣传舆论阵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教育体系,进行综合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 心理 健康知识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网络依赖通常有一个从“尝试与试验”-“初尝甜头”-“将成瘾行为作为处理困境的手段”-“用成瘾行为维持正常生活”的过程。随着网龄的增加,真正网络依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应教育学生以理智的态度控制上网的时间,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计划,逐步减少自己在网络上停留的时间,尤其是限制自己在网上发表见解和从事一些特殊的活动。要积极参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在实际交往中结识朋友。交流感情。

4加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严格学校的各项 规章制度 。

5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投入到网络心理健康建设上来,充分发挥大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同辈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优势,能够学会网络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和维护。

有关浅谈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论文推荐:

1.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论文

2. 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3. 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浅谈论文

4.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新媒体的作用论文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精选

6. 大学生心理健康学年论文范文

7. 1500字大学心理健康论文

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深入研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优势,有助于我们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扬长避短,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天地。 随着互联网的飞跃发展,网络已日益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提供了新的舞台和机遇。然而,网络也像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为:认识混乱、人格障碍、交际受阻、情感异化、网络上瘾等方面。毫无疑问,网络对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种新挑战,也是一种新机遇。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显著优势 1.拓展了教育的平台。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自由开放、高速运转,具有超越时空的特征。大学生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时间,都可以接通网络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心理知识,针对自身的实际,选择参与心理健康论坛,接受心理辅导。这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时空的限制,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交流场所,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增强了教育的即时性、选择性,使大学生能够及时解决自己所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选择接受自己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2.丰富了教育的资源。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赖于丰富的心理教育信息资源的运用。网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网络上的信息内容不仅涉及心理学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通过文字、图片、声像、动画等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印象深刻。通过网络还可以整合各路心理学家的优势资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实现资源共享。大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时阅读大师的名著,聆听各个领域心理专家的讲座,与心理健康教育者即时对话,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人展开讨论等。通过这些手段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 3.提高了教育的实效。网络时代的精神核心是自由平等。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没有身份的差别和地位的高低,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这非常符合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它尤其突出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观念,大学生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寻求帮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他们通过网络就各种感兴趣的心理问题,借助BBS、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方式,与他人实现交流沟通、平等互助,既充分体现了心理教育中“自我教育”、“自我帮助”的本质特征,又切实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4.增强了预警的功能。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由于社会的偏见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闭锁性,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无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还是在心理咨询门诊中,都不愿或不敢完全敞开心扉。这种状况使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掌握时常产生模糊性和滞后性。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开放性,使大学生得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上摘除面具,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坦露内心种种的郁闷、苦恼,甚至扭曲、变态的心理,通过尽情倾诉和宣泄来获得心理上的释放和平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更为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了解他们真实的心理健康动态,有针对性地认真分析研究,以开展更为有效的工作。 二、扬长避短,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1.重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当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值得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加以深入研究。具体来说,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尤其是心理学、心理咨询的本土化研究,重视研究和挖掘我国传统心理文化的底蕴,立足我国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形成现代的、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二是要加强对象研究。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规律,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等,力争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导。三是要加强方法研究。重点探索既适应网络时代要求,又切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与手段,解决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与沟通等,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建设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 面对网络负效应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开辟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园地,积极占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首先,要在网上建立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有吸引力的网站,使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联络大学生的新纽带。通过举办网上心理健康讲座、开辟网上心理论坛、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征文等活动,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精彩的动感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其次,要重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线咨询和辅导的整体配合,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高校应为新生在网上开设专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他们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正确上网的有关知识,了解沉迷网络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上网行为的自控能力。目前各高校多已开辟校园网,在网上及时开通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提高上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咨询者通过BBS、电子邮箱和在线交谈等方式,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个别辅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大学生上网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网上心理疏导和调适。 3.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把自我教育与外部教育、自律与他律相互结合起来,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防止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和网络行为失范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个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过程,外力只是辅助力量,真正的动力来自个体内部,源于个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模式,给大学生提供“引导”、“选择”,而不是“说服”,“灌输”。对上网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应着重倡导自我教育,着眼于充分调动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心理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制意识。学校还应大力扶持大学生中的各级心理健康自助组织,积极引导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我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社团把心理健康的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创造性,变“他律”为“自律”。 4.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根本目标都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优秀人才。这是两者得以结合的基础,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道德品质知、情、意、行的产生,往往与心理素质有关,同样,没有健全的人格,必将阻碍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这是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高校应在课堂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关内容,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强化网络道德自律。还应把对学生最基本的网络道德要求规范化、具体化,与学校原有的德育考评制度挂钩,形成一套固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网络道德实践活动,营造校园网络道德的良好氛围,通过为大学生举办专题演讲、开设IT论坛、网络主页设计大奖赛、网上DIY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做到知行统一,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可可he牛奶 :网上看的仅仅是参考资料!!说不定是你的导师写的噢???

网络心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心理学资源和手段,研究心理学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应用的边缘性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网络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网络心理学研究与前景展望》

[摘要]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一门新兴学科正悄然兴起,本文试图从学科体系构建的角度对网络心理学的概念、特点、研究目标及发展前景作一探讨,以求共识,以此促进网络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理论构建。

[关键词]网络;网络心理学;前景展望

网络心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心理学资源和手段,研究心理学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应用的边缘性学科。将网络作为研究手段与研究内容的结合正促进着一门新学科——网络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对网络心理学的基本认识

网络的应用与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并有区别于计算机科学的范式。在网络的观点中,重点不是一台电脑的内部过程,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网络的信息流。作为整体的网络具有每台电脑都不具有的特质,这让我们想到了格式塔的名言:“整体大于部分的和”。因此,这个新范式将导致网络心理学的诞生,网络心理学将人的群体和计算机网络相类比,用网络的信息交流观研究人和人交流的心理。

1.网络心理学概念的界定

从学科理论研究角度出发,首要任务就是对这一概念进行必要的阐述。对于网络心理学概念的界定,目前尚处于未定型阶段,或者说还处于探讨与争论时期。在此,我们暂且把“网络心理学”的含义划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而言,网络心理学是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如工程心理学对虚拟现实商店的界面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对虚拟社区的研究等;从狭义上而言,网络心理学则是主要探究由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构成的环境下的心理维度,在网络世界这个虚拟现实中,人们的行为和隐藏在其背后的心理过程及其变化发展。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广义的网络心理学研究将以自己的广泛的研究而为狭义的网络心理学研究提供支持证据与补充。在现阶段中,我们更多的是从传统心理学的角度来反思网络,对于“网络心理学”的含义更多的也是从广义的层面上加以理解,对于狭义的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基于上述认识,不妨提出一个可供商榷的概念:网络心理学就是指融合与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传统心理学理论为基石,以实证研究为手段,研究并揭示在互联网相关情景中人的心理、行为及其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心理学学科。

2.网络心理学基本特征分析

网络心理学是一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升级而日益深广发展的学科,因而它具有鲜明的计算机网络特征。

(1)交互性。实时互动是网络心理学的突出特征,人类告别了在广播、电视、报纸前被动接受信息的历史,人人都可以在Internet上随意点击、各取所需,主动控制信息内容、流量并与之交流。如远隔重洋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面对面”地沟通,也可以利用网络电话或网络会议系统与网上的心理医生进行实时响应的切磋或咨询,也可以给有关专家发E-mail,或在聊天室里应用私聊功能。

关于网络心理论文的题目

认为心理健康的认为题目,无论有哪些,但最终的一定要主题鲜明,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才能体现你论文的中心思想的,对心理健康的标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挥属性,可以从人的思想上去写,可以从人的外在形象的健康,也可以成人的外在形体的健康来解剖人的心理健康,或者可以从人的器官感官的不同来解剖人的心理健康,还可以从人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来解剖人的心理健康的。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网络教育有了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将其作为推动教育改革,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网络教育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一) 1. 网络研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概念、特征及实施框架 3. 财经类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4. 远程开放教育数学课程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5. 探究移动平台教学模式在盲人按摩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6. 基于微博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索 7. 硕士生精品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分析 8. 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对我国高校线上教育的影响与研究 9. 高等院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10. 应用于网络教育的大数据技术探析 11. 浅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12. 语料库构建实用性与商务英语网络化的发展 13. 混合式教学在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4. 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 15. 省级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6.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融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7. 病例驱动的“医院虚拟实习”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18. 面向区域医疗协同的可扩展远程医学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 19. 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应用 20. 开放教育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满意度影响因素 21. 运用网络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22. 网络视频课件在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应用 23. 基于CiteSpace的网络教育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4. 网络课程开发中教学设计人文化的实践 25. 网络机房与校园网接入的设计方案研究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二) 1. 我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 “互联网+”背景下远程教育教师的心理反应与调试策略 3. 网络教育背景下多媒体电教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探析 4. 浅析智慧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搭建及运行 5. 网络环境下知识建构模型对比研究 6. 成人网络教育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7. 借鉴微课教育功能创新网络德育工作 8. 远程教育高校以党建工作促进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9. 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构建 10.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下中小学教育网站安全防护研究 11. 美术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12. 成人网络教育的学习监控策略初探 13. 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4. 对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15. 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 16. 网络环境下“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7. 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 18. 网络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19. 现代远程教育融入传统成人教育的模式研究 20. 农村老年教育网络构建的实践与探索 2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创新思考 22.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探索 23. 基于云平台的口腔内科学微课程开发应用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三) 1、网络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2、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探析 3、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4、基于新媒体的管理机制在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5、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6、基于网络技术条件探讨中职政治教学策略 7、网络游戏对教学活动的可借鉴性研究 8、网络学习空间中交互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9、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模式 10、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1、远程开放学习者网络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2、“微课”教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13、网络教育中虚拟现实技术在机械学科的应用 14、基于Moodle平台《建筑测量》网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5、网络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写作多单元评价模式的构建 16、动漫、游戏等网络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审美取向的影响 17、基于慕课教学理念的中西文化对比课程建设与实践 18、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19、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猜你喜欢: 1.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2. 网络教育有关发展的论文 3.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4. 网络教育浅析论文 5. 网络教育方面相关论文

健康论文题目有很多,这要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方面去做出题目,根据自己所研究的内容,成果过程来定题目,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去概括这样的心理健康的题目,一般是关于心理健康,尹如何引导人走出阴影?动能方面的这方面的题目很多,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出合理的题目

这是我自己综合几篇论文写的 ,可以参考一下。希望能帮到你啊!嘿嘿浅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却面临着高于其他同龄群体的多重压力。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因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发挥其应有作用。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求知识、追求进步、积极向上,他们志向高远,胸怀博大,能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宏图伟业中,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心理问题走上极端的大学生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适应困难。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溺于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看武侠小说,学习成绩不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考试焦虑。第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一些大学生寻求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交际的满足,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恋于网络世界,自我封闭,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第三,恋爱心理困惑。情绪和情感不稳定,情绪起伏大,情感变化快,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第四,抑郁心理。多呈现在特困生、学习困难与自我认知不良的学生中。第五,就业心理困惑。在择业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急功近利,部分学生从众心理严重。第六,意志不坚定。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有信心但不能持之以恒,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二、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大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原生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等。(一)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王玉洁2004年对郑州铁路职业学院医学院分院的165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青年期心理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父母的温暖、关怀、体贴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羞辱、自卑、自罪、无助,办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害怕被他人拒绝,不懂什么是爱,更不知道被爱的滋味的心理。父母过分干涉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人格特点。父母惩罚严厉教养方式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和不安全感。特别是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丧失自尊,产生焦虑和强迫症状。(二) 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卢勤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家庭信息问卷对成都市某大学5090名2009级新生进行调查表明:家庭结构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均具有显著影响。寄居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学生与人交往时更加敏感,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更差。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子女往往会失去与父母中的一方进行交流的的可能,相对只能获取部分关爱,与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较,其心灵会蒙上一层阴影,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心理。(三) 家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因素。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子女身心愉悦,心理压力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不和谐家庭中,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溺爱和暴力两种家庭氛围尤为突出。(四) 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影响有一定限度。据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经济不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要承受更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大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视野有限和交往能力欠缺,一时又无力改变现状,易产生敏感、自卑、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特点。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也可能与贫困生一样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三、 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意见及建议常说心理素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遭遇挫折出现心理危机时的疗养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一)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教育义务。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对个人素质的贡献方式比较特殊,更多是家人之间相互交流中的潜移默化、相互浸染,这种印刻在内心深处的“素质”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家庭教育一旦出现误区,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因此,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承担起大学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二)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大学生子女能够敞开心扉。家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家长需要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大学生子女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能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关爱滋润子女心灵,使家庭真正成为大学生避风的港湾,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和精神支柱。(三) 针对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家庭教育。1、 更新教育观念,让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大学教育与早期教育的目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已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的积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和创新,在于全面发展。因此,家长要提升自己对大学教育的了解,更新教育观念,而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要积极支持子女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学校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为子女今后发展目标指明方向,增强其学习目的和动力,总之,家长既要关注子女专业学习,又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教育。2、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在家庭中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广泛交良友益友,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魅力,提升自己,并遵循真诚、平等、尊重、理解、互助互利的人际交往原则,主动与老师同学交往,积极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家长应该认真去倾听子女倾诉,并给予开导,帮助子女化解生活问题,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向子女传授交往技巧。3、 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情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创建和谐家庭,做好子女的楷模。其次,在爱情观教育上应开门见山,不应遮遮掩掩,教育子女要理性,不应感情用事;如果子女已经恋爱,家长不要冲动,要善于疏导,而不是一味责难,同时要加强性健康教育。教育子女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指导子女注意恋爱的心理和生理卫生,避免因性冲动而带来严重后果。再次,要加强网恋教育,提醒子女增强安全意识,不要迷恋网络,不要轻信网络信息。4、 针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在家庭中进行就业教育。家长在学生选报专业时就应该开展就业教育,提醒子女结合自身爱好和机会发展需要选择专业方向。同时,家长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减轻子女压力,并在财力方面给予合理支持。另外,家长也应接受新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并不意味着工作将不再变化,而是会随着市场需求做出调整,因此,家长不应让子女局限于工作的稳定和专业的对口,要让子女深入接触社会,最终明确自身就业方向。(四)家长、学校双方积极主动沟通,了解身心发展状况。家长要主动经常浏览孩子所在学校的网页或学校寄发的有关通知,及时了解孩子大学的动态,与孩子的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孩子,在于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中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学校也要与家庭保持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为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提供条件。参考文献:[1] 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与对策 [J].中国高教研究,2006(7):67-68.[2] Lutenbancher M. Relationshipps between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abusive parenting attitudes in low-income single mothers [J]. Nurs Res 2002,51(3):158-167.[3] 王玉洁.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J].中国临床康复,2005(32).[4] 卢勤.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107-110.[5] 陈雯,陈新.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J].社会•行为•心理,2008,11,(6A):966-968.[6] 刘春玉.浅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J].教育与职业,2008(8):127-128..[7] 闫玉.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06(27).[8] 谢沫珠.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分析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2):109-111.[9] 姜超,罗良针.论当前实施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38.[10] 程路.大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及着力点 [J].教育与职业,2008(8):189-190.[11] 谢沫珠,尤嘉.大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73-775.

网络心理论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上网时间、便捷性不断增加,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 》

摘要:狭义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网上网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有正常的 人际交往 以及网络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新概念及心理健康的标志、我国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实际是这一标准提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心理健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9749(2012)03-0133-03

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引发的网络心理障碍诸如网络成瘾等十分关注,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网络的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但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由网络引起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我们应当及早进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 教育 的研究,以便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克服和规避网络的负面效应。因此,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必须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的内涵

人们的网络心理是伴随着网络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随着网络对人类生活、学习、工作领域渗透程度而发生变化,从而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兴趣以及个性会悄然改变,进而产生新的 思维方式 、行为模式与生活习惯。网络社会与人的心理的互动将日趋频繁,网络心理也在这种互动中不断繁衍、发展。网络心理现象就是在网络这一特定情境作用下产生的。我们试图把网络心理概括为:网络心理是在网络环境里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的总和。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网络心理健康除了应具有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标准。网络心理健康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心理健康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网络心理健康则指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我们试图将狭义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概括如下:

第一,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智力正常并具有基本符合客观的认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网络环境下就表现为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观念。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遇到更多的困惑,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因此具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观念,成为保持网络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或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对网络既不依赖,也不谈“网”色变。二是具有正确的上网目的,合理安排时间,注意上网的安全,具有健康、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三是对网络信息有辨认真伪的能力,并能正确对待和处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网络世界中,信息像汹涌波浪迎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真伪难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运用现有的知识,理智地辨认真假信息,并能够有勇气及时改正自己不正确的认知和行为。四是了解各种网络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判断标准、产生的原因、治疗和预防的 方法 ,增强对自我的控制能力。五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观念,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第二,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人格是一个人所表现的稳定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经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代表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气质、性格和代表个性倾向性的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完整统一,内在协调,并有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网络环境的身份虚拟性、想象性、多样性、随意性等特点,容易影响个性的整体性、独特性和稳定性,导致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困扰,影响心理健康。网络双重人格指个体在网络中和现实中分别具有彼此独立、相对完整的人格,二者在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处在剧烈的对立面的,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是心理不健康的典型表现。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同时,在虚拟性与现实性之间能够做到以现实性为主。

第三,网上网下均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情感。情绪是衡量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显著标志。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积极的情绪远多于消极的情绪,主导心境是愉悦、乐观和平静的,且能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并能珍惜友谊,探索和追求真理,欣赏并向往美好事物,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创造美。一个网络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方面表现为能遵守网络道德,恰当运用网络调节情绪、宣泄情绪,因为网络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不论是在网上(虚拟社会)还是在网下(现实社会),积极的情绪总是远多于消极的情绪,主导心境是愉悦、乐观和平静的,且能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

第四,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意志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都获得协调的发展。他们学习、生活的目的明确,能根据现实的需要调整行动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约束自己,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抵制各种外部诱惑。行为协调主要表现在行动的计划性、一贯性与统一性以及言谈的逻辑性等方面。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情况下使用网络。他们能认清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不逃避现实生活,躲进网络,不将网络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后.不只依靠网络缓解压力或焦虑,能主动寻求现实社会中的支持,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

《 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浅议 》

[摘要]:文章首先分了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然后针对网络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最后提出了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和 渠道 ,让大学生健康上网的一点个人想法。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08(2008)1020031-02

21世纪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的重要的一部分,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我们的价值观念、 文化 传统。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来看待网络时代的到来,它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的伦理道德、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文化程度高、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在中国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始终都是网络使用的主体和先锋。因此,网络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和行为方面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在网络时代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防止和减少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对于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给大学生带来了欢乐和希冀,另一方面,它又给大学生带来了痛苦和挫折,引起了大学生的心理困惑。

1积极面

(1)匿名社区有助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网络搭建了虚拟社区,为学生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环境的全新途径和释放情感能量的空间。学生在网络中可以匿名自由行为,按照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去表露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说自己想说的话,和自己情趣相投的网友交往,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与网络中志同道合的网友自由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诸多限制,增进了人际情感交流,对于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过于抑制自己的大学生在网络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胆量,磨炼自己的性格,抒发内心所压抑的情绪和不满。这些对于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完善、发展、丰富有着积极的意义。

(2)网络的平等化社区,凸显自我意识。网络中人人平等,其无中心化的特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出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支配性。

2消极面

(1)网络沉溺,无心学习。不少学生通宵达旦玩网络游戏,在网上流连忘返。对学习没有兴趣。白天上课精力不集中,甚至在课堂上睡觉。学习成绩下滑,考试不及格,甚至被学校勒令退学。长时间接触网络导致感知能力下降、生物钟紊乱、食欲不振等生理反应。

(2)虚拟空间,淡化道德观念。网络的虚拟世界是匿名的,随时可以通过变更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学识以达到满足自己最大虚荣心的目的。因此,网络世界缺少了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观念,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一些学生把在网络世界里可以任意妄为的思想和行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他们特立独行,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无法真心相处,视感情为游戏,道德观念被淡化。严重者会发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出现心理危机,从而导致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碍。

(3)自我封闭,认识事物单纯,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网络人际交往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简单化和片面化。长时间的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会导致对现实社会的恐惧,更消极地对待现实的人际环境,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冷漠无情,陷入孤立疏懒、空洞贫乏的人生状态和空虚苍白的心理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二、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

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是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主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能够愉快而积极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生命活力,能够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标准中一般包括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 自我评价 正确、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强和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八项内容,在当今网络时代,文章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有新的内容,包括一下几点:

1明确的上网目标。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上网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上网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或者学习某些知识。要有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的意识或观念。

2上网无瘾,能够保持在线时和离线时人格的统一与和谐。在线时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处理信息,离线后能够迅速地从虚拟情境中走出来,而不是仍然沉溺于虚拟情境之中。

3不因网络的使用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

4离线后,身体没有不适症状。在线的时间以身体健康为底线,以不影响身体健康为前提;离线后不会因为使用网络导致身体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的身体机能下降或失调,能够保持机体的平衡。

三、兴利除弊、正确引导、健康上网

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柄“双刃剑”,培养大学生的现代观念,开阔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激发大学生的 想象力 与创造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应当给与大学生必要的指导,兴利除弊,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和渠道,让学生健康上网。

1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正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在网下和网上开展心理咨询,充分利用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同时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监督、预警机制,积极主动地对有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2通过学校的宣传舆论阵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教育体系,进行综合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 心理 健康知识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网络依赖通常有一个从“尝试与试验”-“初尝甜头”-“将成瘾行为作为处理困境的手段”-“用成瘾行为维持正常生活”的过程。随着网龄的增加,真正网络依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应教育学生以理智的态度控制上网的时间,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计划,逐步减少自己在网络上停留的时间,尤其是限制自己在网上发表见解和从事一些特殊的活动。要积极参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在实际交往中结识朋友。交流感情。

4加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严格学校的各项 规章制度 。

5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投入到网络心理健康建设上来,充分发挥大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同辈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优势,能够学会网络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和维护。

有关浅谈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论文推荐:

1.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论文

2. 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3. 互联网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浅谈论文

4.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新媒体的作用论文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精选

6. 大学生心理健康学年论文范文

7. 1500字大学心理健康论文

网络心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心理学资源和手段,研究心理学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应用的边缘性学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网络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网络心理学研究与前景展望》

[摘要]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一门新兴学科正悄然兴起,本文试图从学科体系构建的角度对网络心理学的概念、特点、研究目标及发展前景作一探讨,以求共识,以此促进网络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理论构建。

[关键词]网络;网络心理学;前景展望

网络心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心理学资源和手段,研究心理学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应用的边缘性学科。将网络作为研究手段与研究内容的结合正促进着一门新学科——网络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对网络心理学的基本认识

网络的应用与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并有区别于计算机科学的范式。在网络的观点中,重点不是一台电脑的内部过程,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网络的信息流。作为整体的网络具有每台电脑都不具有的特质,这让我们想到了格式塔的名言:“整体大于部分的和”。因此,这个新范式将导致网络心理学的诞生,网络心理学将人的群体和计算机网络相类比,用网络的信息交流观研究人和人交流的心理。

1.网络心理学概念的界定

从学科理论研究角度出发,首要任务就是对这一概念进行必要的阐述。对于网络心理学概念的界定,目前尚处于未定型阶段,或者说还处于探讨与争论时期。在此,我们暂且把“网络心理学”的含义划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而言,网络心理学是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如工程心理学对虚拟现实商店的界面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对虚拟社区的研究等;从狭义上而言,网络心理学则是主要探究由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构成的环境下的心理维度,在网络世界这个虚拟现实中,人们的行为和隐藏在其背后的心理过程及其变化发展。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广义的网络心理学研究将以自己的广泛的研究而为狭义的网络心理学研究提供支持证据与补充。在现阶段中,我们更多的是从传统心理学的角度来反思网络,对于“网络心理学”的含义更多的也是从广义的层面上加以理解,对于狭义的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基于上述认识,不妨提出一个可供商榷的概念:网络心理学就是指融合与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传统心理学理论为基石,以实证研究为手段,研究并揭示在互联网相关情景中人的心理、行为及其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心理学学科。

2.网络心理学基本特征分析

网络心理学是一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升级而日益深广发展的学科,因而它具有鲜明的计算机网络特征。

(1)交互性。实时互动是网络心理学的突出特征,人类告别了在广播、电视、报纸前被动接受信息的历史,人人都可以在Internet上随意点击、各取所需,主动控制信息内容、流量并与之交流。如远隔重洋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面对面”地沟通,也可以利用网络电话或网络会议系统与网上的心理医生进行实时响应的切磋或咨询,也可以给有关专家发E-mail,或在聊天室里应用私聊功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