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毛概论文2000字模板

发布时间:

毛概论文2000字模板

《毛概》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毛概对于完善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毛概论文2000字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长征的精神就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当代的大学生更要具备这样的精神来面对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克服生活中的压力与困难,从而使自己走向成功。从而更好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因此我们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要有组织纪律性。做到以上四点就是对长征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你走向成功的必备武器。 关键词:长征 艰苦奋斗 集体主义价值 理想信念 前言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所以身为社会主义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是自己获得成功的基石。 一、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不然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历史 经验 证明:一切伟业的成功,任何奇迹的创造,没有崇高的精神支撑是不可能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3]长征途中,战士们没有衣服穿,就将兽皮披在身上,没有鞋子穿,自己动手编制草鞋,没有吃的,就用野菜、树皮充饥。没有房子宿营,他们就抱成一团,靠彼此的体温御寒……,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首先是继承革命传统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终生受用的战略意义。大学生只有把艰苦创业的接力棒接过来,才能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提高跨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无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贯穿其中的红线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是高素质的人才,也可能仅仅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第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一个人年轻时受一些挫折、磨难并不一定是坏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上世纪80 - 90 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经常被称之为“抱大的一代”,由于是在风平浪静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老师的层层呵护中长大的,我们得到的是太多的宠爱与温暖,使这一代人自立能力较差,心理上比较脆弱,缺乏的正是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正是因为如此,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 要有组织纪律性 严明战斗纪律、群众纪律和组织纪律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又一重要法宝。长征途中的红军,在战斗中,争当先锋、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组织上,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在和群众的关系上,更是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亲民之歌”。 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加强的。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下现象。如部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大学生形象不符,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恋爱方式上,责任意识低,少有真实的感情投入,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虚荣;消费行为上,不考虑自身的消费实力,片面追求名牌,盲目跟随潮流;把纪律当做束缚人的咒语,把个人无原则的行为当做准绳,行为习惯充满一种反理性的因素。纪律观念薄弱,组织形式涣散,行为习惯随意使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志向失去了支撑和保证。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当代大学生要通过认真学习校纪校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行为规范,通过学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谱写出了一首红军战士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英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都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 当代大学生在培养自身集体主义价值观时要注意,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时,并不抹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它强调集体利益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贯彻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并努力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四、坚定理想信念 长征之所以能成功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红军将士才有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激励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 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不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在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就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所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大学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字篇三:《毛泽东学习思想探究》 【摘要】重视学习、不断加强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也是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的关头,中国共产党都因善于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而避免和克服了各种危机。毛泽东十分重视学习问题,其学习思想十分丰富,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学习思想;学习问题; 学习方法 ;意义 什么是学习呢?其实,孔夫子在几千年前就给出了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本质。学习是一个探索知识、寻求真理的过程,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不停地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把学习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举措。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的活动也开展地如火如荼,“学习”正在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和使用的一个高频率词汇。 一、毛泽东学习思想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战略家,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从小爱读书爱学习,在其一生的诸多论著中,阐述了不少关于学习的真知灼见。最近拜读了《毛泽东选集》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和《学习和时局》等文章,感触颇深。这些文章使我认识到毛泽东同志不仅在革命的军事理论方面思想深刻、认识深远,而且在学习方面也有着深刻辩证的开拓精神和总结性的思想认识。由此引发了我对毛泽东学习思想的研究兴趣。 所谓学习思想,是指人们对学习的本质、学习观念、 学习态度 、学习原则、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一种综合的、系统的、多层次的思想体系。关于毛泽东学习思想的含义,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为学界所公认的概念。我认为,毛泽东学习思想是在广泛吸收了中国 传统文化 和西方文化的精华,经过反复的实践和综合探索,总结、继承和发展了许多治学经验和优秀成果,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革命为中心和以工农群众为对象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学习思想体系。在《论语》中,孔子主张学、问、思、习、行相结合,而毛泽东同志对学习思想的论述也相当广泛,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等诸多方面。 毛泽东同志一生博览群书,从古代的传统文学到近现代文学,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惊人不已。他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学问家。 毛泽东同志爱学习,但认为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他读书的时候特别喜欢做 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后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字迹,有的是对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做出的标记,有的是对书中某一观点得出的自己的见解,而且遇到好书要反反复复地读好几遍,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他常常跟身边的人说,学习要活学活用,不能刻板教条、死记硬背。毛泽东同志说,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是讲义之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毛泽东就想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的知识,这是最丰富最生动的知识。 毛泽东同志一直秉持严谨的学习态度,他认为学习要踏踏实实、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能投机取巧、半途而废、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形象的说:“有一副 对子 ,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这是说我们学习要脚踏实地,不能徒有虚名。他认为:“知识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虚的态度。”他说:“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他说到做到,到晚年一直坚持学习,即使自己不能读书了,还坚持让人给他读报纸,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伟人的风范。 毛泽东同志学习思想十分丰富,对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都有着精湛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他的学习毅力和求知精神,令我们钦佩,这对于知道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们的学习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经济建设大潮和文化多元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在学习的目的、方法、态度和学风等问题上依然存在一些的问题。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 不知道自己缺少什么知识,应补什么知识,不加选择地、毫无目标的拿来便学;不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学,单纯的为了学习理论而学习;有些人学习不是为了报效祖国、为祖国做贡献,而是为了一己私利,利用学到的知识技能谋取利益、危害人民。 (二)学习方法不得当 往往只注重理论的学习,学而不思,不会学以致用;不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不注重调查现状、研究历史,不会结合实际进行灵活运用,不会指导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停滞不前,不敢大胆创新;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容易一知半解,做不到持之以恒、举一反三。 (三)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 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看作武装自己语言、装点自己门面的需要,学习往往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的目的,失去了学习本来的意义,并没有真正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四)学习氛围不浓厚,缺乏良好的学习风气 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往往是三分钟热度,想学了就多学一点,不想学了就把学习抛之脑后,做不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在学习中往往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学习的灵气和灵感,缺乏钻研到底的决心。 (五)一味地崇洋媚外,不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对中国的历史一知半解,不学老祖宗几千年积淀下来优秀文化,只读西方的东西,看西方的影视作品,过西方的节日,有的就只会忙于网络,走所谓的时尚。 三、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无论是科学地总结经验还是顺利地推进又好又快的发展,抑或建立学习型的无产阶级政党,都需要认真地加强学习。因此,研究毛泽东的学习思想,发掘其深远的学理和科学的方法,对我们都有着深刻的启示。我们必须通过“有的放矢”的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才能适应新挑战,解决新矛盾,富于新活力。具体来说,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我个人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树立长远的奋斗目标,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短处,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给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才能激发自己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要像毛泽东一样善于思考和质疑,有目标、有计划,不懂就问或反复阅读从而达到理解和消化知识的目的。在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我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二)在学习方法上要坚持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要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在学习中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拓宽创新领域,切实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毛泽东学习的经验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知识也是同等重要的。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但反过来又需要用实践来检验。因此只有把书本知识融汇到社会实践中去,同时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强化自己的知识,多读、多想、多写、多问,增强自学能力,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这种相互融汇的过程中有所创造和有所发明。才能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要端正我们的学习态度 要使每一个人都深刻体会到学习不仅是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本领的重要方式,而且还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传承文明、繁荣进步的重要途径。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成功、成就、升迁等原因的85%是因为我们的态度,而仅有15%是由于我们的专门技术。要把学习视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学习不能与生活割裂,只有把学习与日常工作生活融合在一起,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彻底摒弃懈怠之心、功利之念,真正把学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学习才能自觉,才会恒久,才会有生命力。 (四)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机构、体制和 教育 制度 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习惯成自然。并且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有“钻劲”和“挤劲”,不能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五)要注重学习和研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其继承与发展,对西方文化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防止西方文化渗透,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总之,我们一定要摆脱考试性被动的学习模式,要主动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读书学习,寻找最前沿的一流的知识,并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边学边做,为解决实际问题去读书学习。我们应明确学习中最重要的不是死记硬背某些知识,而是要深入理解和认识,学习只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关键是要抓住理论的精髓,活学活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去,实现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和推动作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知识和理论去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我们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态度、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孜孜以求、苦学不倦,在学习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增强本领;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开阔胸襟、提高修养。我们要时常反躬自省,对自己在学识、眼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保持警醒,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重视学习、热爱学习,在坚持不懈的学习中补“钙”、健“脑”、充“电”,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人类若不懂学习,不会学习,一切都无从谈起。毛泽东的学习思想有一个核心议题,那就是:学习是人的一种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社会实践活动,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创造人人奋发学习的氛围,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学习思想的精华,做到全民学习,人人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年谱(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5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820 3 唐圻,毛泽东与读书学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03 4 龚育之,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86 5 毛泽东,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A],辽一师院教育研究室 6 毛泽东论教育革命[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革委会教革组,1972 7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 顾明远等,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9 何汉霞,毛泽东学习观的方法论解读[J],沈阳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版),2010(2) 猜你喜欢: 1. 大一毛概论文3000字以上 2. 大学毛概论文3000字 3. 大学毛概论文1500字 4. 大学毛概论文范文3000字 5. 大学毛概论文3000字

毛概小论文2000字模板

创新思维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篇一:《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 [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镇,建立既注重科学前沿也面向国家需求从事教学与科技活动的氛围,才能成为创新的不竭源泉。才能为全圆和广西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当前国家和自治区积极推动的研究生 教育 创新项目,正是强化师生创新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关键词]创新项目;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 国家已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广西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关键时期,当前的中心任务是要实施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对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面对经济社会建设变量因素的增多,面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作为高教工作者,我们也面临着新的考验、新的挑战:这就是怎样通过继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强化管理 措施 、改变 教学 方法 以培养出具有科学发展观,能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能扎根广西,放眼全国、全球,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思想方法,强化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统筹兼顾以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人才。 目前,广西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出于相对落后状态,尤其是博士、硕士在各行各业中所占比例不高,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的人才更是稀缺。这将严重影响自治区当前的中心工作,也不利于长远发展。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镇,新形势下更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改革来营造既竞争也宽松的机制和环境,在校内建立既注重科学前沿,也面向国家需求从事教学与科技活动的氛围,全校协同,师生共举,这样,高校才能成为创新的不竭源泉,才能为全国和广西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也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创新,才能充分释放高校集聚的智慧能量和人才能量。 为进一步强化师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在观念上进一步开放提高,在组织管理上狠抓落实。 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国家和自治区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这正是强化师生创新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尤其是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如果实施得当,将会起到极大的引领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意识,获取创新成果的重要作用。 目前,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已经实施两年,初步效果已经显现,以下将以广西大学文学院为例,探求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成效及 经验 。 一、项目构成 广西大学文学院(原文化与传播学院中文部分)2006年获得两项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2007年获得三项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即《古壮字及古壮字文献<布洛陀>民间传承情况、接受心理调查研究》(2006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桂北平话内部分片探讨》(2006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古壮字文化蕴含初探》(200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壮汉接触视野下的平、壮量词变异研究》(200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标准壮语声调基频曲线建模》(200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而这些项目又具有如下特点:从项目性质看,全都是紧密结合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特点而设计的项目;从项目内容看,几乎全为语言文字类的项目;从项目开展的手段、方法看,这些项目除了通常的语言学、文化学等文科手段、方法外,都需要进行田野调查,同时调动计算机技术、统计计量分析等理工学科方法才能完成,具有明显的多学科渗透交融特色。 二、项目组织管理 为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示范作用和综合效能,在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 (一)项目申报管理 项目申报阶段坚持充分动员、严格筛选原则。充分动员也就是动员全体研究生积极申报项目,通过动员及项目申报书的撰写,使全体导师和研究生参与其中,研究生设计项目,导师指导学生互动讨论完善项目设计,这样就达到了调动师生积极创新思维的初步目标。 严格筛选指在学院组织学科带头人严格评选项目,对基础较好的项目提出修改意见,充实完善后上报。不合要求的项目也指出不足之处,可以作为下一次申报的储备项目。 (二)项目过程管理 学院采取统一管理与分工管理相结合的课题管理办法,在导师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将课题研究分工到项目负责人与协助人手中,大家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建立理论联系实际制度。要求项目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还必须重视应用价值,项目要结合实际进行;建立回顾 总结 制度。对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检查、回顾与总结,重点在问题、解决方法等,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创新项目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同时建立项目组例会制度。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根据项目研究的方案和计划,明确研究要求;二是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把握项目进展方向;三是对研究动态进行检查,研究、总结课题及论文撰写情况;四是收集整理各类资料,总结研究情况,做好资料的建档工作。 (三)导师管理 导师根据项目要求随时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导师视情况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及启发学生解决理论和技术难题,最大限度发挥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成效分析 (一)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项目打破了沿袭因循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以灌输知识为目的,在传统教育体制的框架下,衡量学生的受教育水平的标准是在专业给定的知识圈中学生的知识积累数量多寡。学生“多学”,教师“多讲”。形成高分低能,不具备适应复杂多变社会的实践能力。通过创新项目的有力导向,使导师真正认识到教师既是学术信息提供者,也是丰富想象与实践能力的给予者,教学方式从传统模式向启发式、实践型方向转变。学生也必须通过积极思维完成创新,多年来倡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创新项目得到相当有效的落实。 (二)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创新项目进行过程中,师生几乎都合作进行了大工作量的田野调查。通过项目,学生深入民间,深入社会,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国情、区情,锻炼了 人际交往 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刻苦耐劳精神。在整理调查资料、提炼观点、形成项目 报告 和论文过程中,积极主动查询文献资料,开展师生、团队以及同学间的讨论。通过实施创新项目,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三)为国家和广西提供高质量研究成果和高素质人才 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科研和人才成果。5项创新项目都已经按时结题,在项目基础上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有三篇评为校优秀论文,多数项目都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例如《古壮字及古壮字文献(布洛陀)民间传承情况、接受心理调查研究》项目,就已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经过创新项目训练的硕士生也具有浓郁的热爱广西、提高自我的意识。已 毕业 的外省籍学生主动留在广西工作,一些项目研究者还考取了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博士。 设计、管理好创新项目仅仅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系统工程的一个方面,但如果在教学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自治区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为行动指南,我们就能更好地完成国家和民族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篇二:《创新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对高等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结合示范性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而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责任。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而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使命和战略要求。 一、创新教育的前提——教育者的改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进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对创造、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着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育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的是教育理念。在我国传统教育的教育理念注重背书、考试,只训练学生回答问题,而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今,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要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转变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应有利于特色人才的培养。加强完整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教学,重视应用意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及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说高等教育观念转变是一场思想的变革,也是一次社会意识方式的转变,一次文化模式的转变。所以,要转变人们的 思维方式 ,必须确立一种新的价值观,还要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其次要转变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研究式、启发式等,启发学生的创造智力,改变满堂灌式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新求异,培养学生多向性立体思维的能力;同时借助CAI、多媒体、Internet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只有通过系统的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有效的教学途径才能逐步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创新意识培养融入实践教学 “意识”是指人们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从意识的产生过程看,它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是相对于科学研究活动而言的关于实践活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一种思维模式。创新意识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总结归纳出新的方案,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意识必须要沿着一定的方向和目的而展开。 教育者想要把创新意识培养融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就要更新创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能力的紧迫感。创新教育观念认为,人力资源不仅是指人的劳动力,更主要是指人的创造能力,强调了发掘创造能力的紧迫感。过去,高等理工科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主要是通过实验课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设计)等环节来实现的。然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仅靠课内教学是不够的。应采取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办法,在实验、生产实习和 社会实践 等诸多实践环节中,通过开设设计型、综合型的实验,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在校外建立各种示范性实践基地和设计中心等,多 渠道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同时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经常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大力鼓励和提倡大学生参与高校教师申报的各类科研项目,这也是将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教育的培养环境——创新环境 创新与个性是不可分的,良好的个性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挖掘学生们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高等院校来说首先应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而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是简单的加强实践教学或是简单的教学计划调整。应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重组,革新实践教学。结合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创新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形成一种浓郁的创新氛围。同时,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营造积极开放的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会给学生深层次的人生影响和精神陶冶。总之,只有营造一个包括硬、软件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内的全方位的创新环境与氛围,才有可能根本改变学生,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四、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 目前,创新人才培养已经列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改革试点计划和重大项目,而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创业精神,也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将教学过程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的有机结合。我国产学研合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起来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合作主体、功能定位、合作内容有所不同,如高职院校侧重于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也应是多元化的,美国、英国和德国等西方发达均已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如美国以“工学交替”模式为主,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加拿大合作教育模式集中体现为高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合作,教育部90年代开展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及正在进行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就是通过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 在办学特色明显的地方和行业院校,如石油院校,改变传统重知识的教育模式,借鉴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行业和地方经济的特点,建立适宜现代化需要、具有理工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教师把学术研究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重大研究项目和基础性研究课题的机会;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横向课题为纽带,推动具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五、结束语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的发展应以“观念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创新”为中心,不断推进高校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开展多层次教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基础扎实,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协作精神和良好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篇三:《营销创新始于产品创新》 摘要:产品创新是营销创新的基础,营销创新始于产品创新。产品创新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在产品技术、性能、功效、概念、包装、外观等方面进行创新。基于产品创新,营销须根据营销状况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在营销理念、营销管理、营销策略、营销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通过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企业能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产品创新;市场;市场竞争;营销;营销创新;企业竞争力 许多人喜欢把企业的营销创新与产品创新分开来谈。但是,我认为,产品创新是营销创新的基础,营销创新始于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不是简单的“破与立”,它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不断改进、规范。传统的产品创新是以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为导向的创新;而今天的产品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是一种关注消费者认可的有效创新。只有被目标消费者识别,产品创新才有价值,因此,坚持市场为导向是“有效”创新的根本。技术创新是产品创新的基础,把新设想、新概念转化为新产品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在现实企业中,产品创新总是处在需求拉引与技术推进共同作用之中。 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价格战”,过多强调“价廉”。我认为,不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整个行业,这并不是“持续”发展之道,产品创新才是最佳选择——包括技术、性能、功效、概念、包装、外观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创新可分为竞争性创新和改善性创新:前者是应对激烈竞争的策略性体现,需要立竿见影;后者是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途径,需要更系统、更理性的开发。无论哪种创新,都需要建立完整的新品研发机制和日常的产品管理机制,保证产品的快速开发和更新,实现市场规模;同时保证产品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保持市场信誉。 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具体实践中,主要有自主创新、联合创新两种方式。自主创新是企业主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研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联合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院之间将资金、技术力量等资源联合起来,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共同分享研发成果。当今,技术竞争不断加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面对的技术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联合创新通过外部资源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助于缩短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竞争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产品的压力不仅来自同类产品,还来自层出不穷的替代品以及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因此,营销中需要建立企业对社会信息的管理机制,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创新产品,满足市场的新需求。基于产品创新,营销必须根据营销状况(环境、市场、产品、竞争)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在营销理念、营销管理、营销策略、营销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这种营销创新必须创造价值,这里的价值不仅包括经济价值,还包括顾客价值;营销创新要注意营销组合,任何环节的创新要有其他营销要素的配合,否则营销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营销创新要求运用合力,不仅要有人员组合,还要有知识的整合。 理念创新是营销创新的首要条件。传统的营销理念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基础。今天,我们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将顾客整合到营销过程中,通过与客户不断交流,清楚地了解客户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策略决策。 管理创新是营销创新的基本保证。首先,要培养营销创新思维,在营销人员的头脑中建立起明确、清晰的营销创新意识。要将营销创新思想转化为企业的行动准则或深层次的文化核心,严格的制度保障至关重要。因此,要将营销创新制度化,从销售指标管理、精益化管理、培训管理、绩效考核管理、渠道管控等方面入手,切实做到有章可循,调动营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营销创新的制度保障中,激励制度最有效,而激励制度须将营销创新成果与薪酬制度和晋升制度相联系。 营销策略上,重新整合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P),以应对市场需求。总的来说,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性价比,便捷服务,加强沟通。企业需要对产品品种进行合理搭配,形成自己的产品组合;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组合,优化产品结构。企业须在产品质量、功能及服务等方面创造实质性的差异,通过差异化吸引购买者,占领市场。价格创新,主要是根据企业定价目标和企业产品特点以及市场供求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定价策略,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市场销售渠道众多,可长可短、可宽可窄;销售渠道并非一成不变,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竞争态势,对各种销售渠道进行灵活地组合和取舍,不断进行销售渠道的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现代市场条件下,企业不仅要生产优质产品、制定合理价格、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还要根据产品的种类、产品所处的周期阶段、目标市场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创造、采用有效的促销策略和手段,以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 营销方式创新:营销不再基于竞争,而是合作;因此,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合理整合内部资源。外部环境上,通过建立、维护、巩固与中间商、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及社会组织等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实现营销目标;在公司内部,营销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营销和销售部,所有部门都要紧密合作,积极地承担相应责任。营销手段上,融合传统与现代,将人员营销、 广告 促销、经销代理等传统营销手法与网络营销结合,形成新的营销模式,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的综合优势。 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通过创新,企业能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沛,王丹,周亮.21世纪工商管理MBA系列新编教材——营销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 [2]张国元.企业创新理论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6. [3]李笑天.中国酒业营销学.香港大象出版社,2002,3. 猜你喜欢: 1. 2017年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 2. 关于创新的毛概论文 3. 毛概有关中国梦的论文2000字 4. 有关中国梦的2000字毛概论文 5. 中国梦的毛概2000字论文范文

一提到毛概,好多大学生都有同感,都认为太过于枯燥,至于写毛概论文更是令人头疼,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毛概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毛概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摘 要: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具有矛盾?如果有矛盾,这些矛盾是什么矛盾?这些矛盾的性质是什么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些矛盾?试图通过这样一条线索去探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即在对立面斗争的推动下,事物取得了发展。毛泽东说:“所谓发展就是诸对立物斗争的结果。”同样,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使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也找不到任何不蕴含矛盾的事物。既然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深入探讨毛泽东关于社会矛盾的思想,对我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具有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具有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明确指出来。列宁同志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第一人,他说:“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理论上还存在矛盾。但是,因其英年早逝,对社会主义的现实观察有限,就社会主义存在的矛盾究竟是什么矛盾,性质如何等问题,列宁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论述。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具有矛盾,斯大林本来最有发言权,但毛泽东同志认为其只是羞羞答答地承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有矛盾的,且认为:“只要领导机关执行正确的政策,这些矛盾就不会变成对立,而且也不会弄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不难看出,斯大林对肯定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态度不充分。对于社会主义是否具有其他矛盾,他则没有提到。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毛泽东同志是第一个公开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中还存在着矛盾的人。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一文中,他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任何的矛盾了。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在《矛盾论》中,他说:“经济上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在我们的革命根据地里面,这种对抗的矛盾就变为非对抗的矛盾,而当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这种矛盾就会消灭。”以上两段话,非常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矛盾论》成文于1937年,《正处》成文于1957年,前一篇写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后一篇写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同志花了20年的时间,运用矛盾的观点去思考、分析新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并得出结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矛盾”。现实的例子好很好地证明了这个结论的科学性: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执政党没有及时、很好地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同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我国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这段话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关于社会矛盾的思想,并且强调只有承认矛盾,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什么矛盾

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是什么呢?他认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把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分为两大类,符合对立统一的规律。因为在一定条件下,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前者采取革命的方法,后者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办法;但是,随着条件的改变,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其方法是团结抗日;在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矛盾也就变成了敌我之间的矛盾,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进行革命斗争。

对于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矛盾两分法,我们要以之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在坚持中发展。就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不能轻易将之定性为敌我矛盾。因为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其解决办法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而革命斗争必然会影响经济建设。因此,当出现敌我矛盾的时候,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将其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因此,毛泽东在《正处》中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外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毛泽东同志在此强调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并且这些矛盾是完全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能解决。就我国当前社会看,绝大部分矛盾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完全可以用民主的办法来解决。但是,同样要防止把人民内部矛盾激化为敌我矛盾。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更替,是这个基本矛盾作用的结果。但对社会主义是否还存在这样的矛盾,马恩没有提及。列宁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理论上的矛盾,但对此问题也没有作出回答。斯大林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在承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他认为苏联的生产关系是完全适应生产力增长的,并且认为通过领导机关用正确的政策来克服这种矛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毛泽东是第一位明确肯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人。

然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否相同?毛泽东在《正处》中说:“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完全不同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旧社会往往通过剧烈的阶级斗争解决这对基本矛盾,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对基本矛盾已经不再是对抗性矛盾,完全可以通过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化解。既然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不同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那它又会以什么方式呈现出来?不再像旧社会,从开始时的相适应到最后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两者之间已完全不能调和。毛泽东在《正处》中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所以,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方式就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当出现矛盾的时候,只要采取改革和完善制度的办法,就能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非采取革命的手段。

四、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和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谐的对立面是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正是基于现实社会中大量矛盾的存在而提出。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视现实社会存在种种矛盾,只有承认矛盾的存在,我们才会去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但并不是说,和谐社会建成之后,就不存在矛盾了。矛盾依然存在,只是又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来罢了。同样,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就是因为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的某些环节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不相适应。改革就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思想的最佳体现。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必须坚持毛泽东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为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对矛盾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处理矛盾时要根据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差别、东西差别,就是采取城市带动农村、东部帮扶西部的办法,而非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但不管矛盾如何变化,其始终是矛盾,永远不会消失,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区分、解决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在根本上坚持毛泽东关于社会矛盾的思想,承认矛盾、正视矛盾,合理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3]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单位 贵州都匀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毛概论文6000字模板

毛概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在高校开设这门通识 教育 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和人文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毛概结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公平》

摘要: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公平也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关注社会公平乃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公平

一、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以及由他衍生的价值增殖规律(生产剩余价值并进行积累的规律)。价值规律是单位商品的价值最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的规律,价值增值规律是以生产力为手段达到正比增殖价值的规律。商品生产者只要提高生产率就能正比使投入的资金或资本保值和增值;同时,优胜劣汰竞争中,它还迫使其他生产者也必须提高生产率,资产阶级正是依靠这两条规律“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社会主义更要利用这两条规律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已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都只能按照价值规律来办事。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公平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市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平原则作为确保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得以真正落实的道德对策,主要体现在它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劳动者提供条件的公平、机会的公平,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场运作本身就必须使利己性与利他性结合起来是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它要求市场经济的环境是没有歧视和特权存在,竞争的机会和起点公平,市场主体交换和竞争所遵循的原则相同。在公平的规则下,人人都能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以最终达到资源分配上的公平。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公平,因此我们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要注意做到注重公平。

二、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指挥下,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人们生活直冲小康社会。20多年来的经济成果是很多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也是越来越突出。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达,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另外,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我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达10多倍。目前在全国城镇就业人口中有约4000万左右的下岗职工和院校 毕业 生找不到工作的失业人口,他们中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拿到每月200元左右的“低保”费或失业救济金;有人数在2亿左右的从农村流入城市和矿山的“农民工”,他们大多从事着城市中最累、最脏、最苦、最危险和最不稳定的工作,收入只在500-1500元/月左右,而且一般享受不到“两保”待遇,他们中许多人是处在社会的边缘化合办边缘化状态,即他们既无法回到故乡的农村去谋生,又由于身份问题而不能被城市所真正接纳,在企业中高官和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大的惊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存在确定了人一开始就处在不平等的地位

中国公民在户籍上被人为的划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户口迁移过死,难以满足公民正常迁移的需要。现在2亿多农民进城务工所获得的待遇也是无身份的农民工,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农民工受歧视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户籍和政治、经济、 文化 等权利挂钩,被人为的赋予太多的“附加值”。而市场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格的平等和一切资源的自由流通(包括权利和人才),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是完全违背的。

2、社会法制不健全。市场经济所强调并主要体现的公平是参与和过程的公平,它需要有人人必须遵循的规则作保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说规则公平。没有规则就没有当代的市场经社会,有规则大家都不将其放在眼里,那规则如同废纸。目前中国的法律部门和法律条文已趋向健全,但法律的效力还是很弱,我们应加强对于法律权利的维护、执行和监督。

3、资源分配不公平。“仍然贫困的原因是他们被排斥在资源机会、信息以及较富裕的人所拥有的人事关系之外。另外,贫穷本身就是遭受社会歧视的,这是的穷人更加难以进入生活所必需的社会网络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这种恶性循环是很难打破的。”另外,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本质上就是权利经济,自愿由政府来控制,有权利掌握着的意志来决定如何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分配,中国有着悠久的“官本位”意识,如此时的权力与利益相结合,而当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制约、阻止它的时候,权力的鲤鱼就会很快的膨胀起来,滋生腐败。

三、促进社会公平的 措施 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社会结构急剧转型,社会各阶层利益分化也呈现扩大化趋势,当今社会的产生了相当比例的弱势群体,他们收入比较低,社会地位落差大,社会认同感不强,恶性群体事件屡屡发生,所以协调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公平和效率使中国经济和谐发展就不是一句 口号 ,需要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以实施。

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社会发展的进步成果。

首先,改革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流动受到限制和约束的状况得以改善,大量农村人口进城经商务工,但他们在工作、生活、教育、劳动保障等许多方面却不能和城里人享有同等的待遇。改革户籍制度、教育、医疗、 保险 和社会保障体系结构,尽可能地为社会每一个人都提供和创造公平的机会。

其次,要维护公平竞争和合理分配原则。市场经济崇尚和鼓励竞争,在竞争中推动生产力发展,创造社会价值,使每个人都有参与公平竞争的权利。竞争必将导致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分配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与人们在智力、体力上的差异和劳动付出相一致的。它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不同作用,能够激励人们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也能实现个人最大价值。我国现阶段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再次,防止两极分化。适当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差别能够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然而利益获得过分悬殊甚两极分化,却极有可能挫伤人们积极性,而且会带来社会动荡不安。政府在再分配过程中要注重公平,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通过各种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调高、促中、保低”,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整垄断行业的收入,剔除非劳动因素的影响,使发展的成果尽可能平等的惠及每个人。

最后,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存在一些因所获利益甚少而不能维持正常生计的人,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政府要制定一定的政策对他们进行妥善安置,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一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

《如何理解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的论断》

摘要:社会主义观是社会主义的元理论,它决定并制约着回答、解决社会主义其他一系列问题的性质和方向。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观,就会有什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与 方法 ,也相应地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历史命运。在过去很长历史时期里,正是由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结果导致一连串比较大的失误和挫折。概括起来说,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主要有八个方面“没有完全搞清楚”。澄清这些问题, 总结 其中的 经验 教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乃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问题的由来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划清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的界限?这是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及其政党长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形成了社会主义观。所谓社会主义观,就是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和看法,主要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个基本问题。社会主义观是社会主义的元理论,它决定并制约着回答和解决社会主义其他一系列问题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有着什么样的回答,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观,也就会有什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与方法,同样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历史命运。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曾经确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后来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认识上偏离了科学的轨道,因而导致了一连串比较大的失误,甚至酿成了““””的十年悲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尽管此后工作中心逐渐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不仅依然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重重谜团,而且有关社会主义的许多重大历史问题仍然没有从理论和思想上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因而在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上也遇到了许多困惑。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毛概结课论文

《毛概》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 的必备课程之一,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为《毛概》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论文 范文 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学解读》

摘 要: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其次,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最后,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去。

关键词: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 群众路线 落实

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早在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就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提了出来;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将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总结 为55年来我党执政的主要 经验 ,并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6年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一次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总结为我们党在执政60年实践中,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号召全党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公”即“公众”,“民”即“人民”,故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始终领导全国人民为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进行百折不挠的奋斗。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领导改革开放32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89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支持不支持、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是检验党的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在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面前,一个党组织就是一座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鲜艳旗帜。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都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危难来临,从未压弯共产党人的民族脊梁;风险考验,不能摧毁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在关键时刻、危难关头,广大党员干部要豁得出去、冲得上去。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一句“共产党员,跟我上!”一次次向人们昭示着: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不追求特殊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这个有着90年历史、7600多万党员,在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62年,目前正领导着空前伟大而深刻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执政党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此相反,从上世纪后期开始,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失去了执政地位,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党的内部出了问题,背民情、违民意、失民心,最终成了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特权阶层。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共产党的垮台就是明证。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

这里的“新形势”指的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 文化 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我们这个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既是历史性的课题,又是历史性的考验,更是当今时代对执政党提出的挑战。

这一挑战首先表现为我党如何提高执政能力,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守为民之责、谋富民之策、办利民之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一致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以防止滥用职权对党的侵蚀,防止社会意识多样化对党在思想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带来的冲击,真正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地位观和义利观,构筑起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思想防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其次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党如何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性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利益协调的难度就越大。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 措施 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其中,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这就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处理好现阶段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

最后表现为如何解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发扬人民民主,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民主政治的主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宪法赋予人民参与选举、决策、社会管理、监督的权利。在____的条件下,政治参与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便于党和政府及时整合、协调各方利益,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保证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总而言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的呼唤,是我们党加强和改善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在新的形势下,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在上述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呢?

首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群关系最终要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群众的利益既包括经济的,又包括政治的、文化的。因而,新一代领导集体强调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提高生产力水平,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使群众得到切切实实的并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从而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

其次,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 方法 。贯彻群众路线,要求全党坚定不移依靠群众,适应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只要我们党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人民群众就会发自内心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坚如磐石。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去。千难万难,落实可谓天下第一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表明,党要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今天的中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日益成为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在解决关乎群众利益问题的过程中,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能听到、看到共产党人情系人民的声音和身影――我们不会忘记,“非典”肆虐,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轻车简从,下基层、进医院,和人民“零距离”接触;淮河洪灾,温风尘仆仆走上大堤,向灾民嘘寒问暖,同吃一锅饭。人民不会忘记,岁末年关,为民妇追讨工钱;新世纪以来,连续8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专为农民增收而发。我们不会忘记, 春节 临近,中国领导人身先士卒抗雪灾,国家主席寒冬下矿井,国务院冒险“闯”灾区;汶川地震、世界性金融危机、舟曲泥石流……一次次灾难、一次次危机,我们党经受了一次次新的严峻考验。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坚定沉着、统揽全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党中央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让民族精神得到充分展现,更让党心、民心空前凝聚。实践一次次告诉中国,也告诉世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患难与共、心 手相 连,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一桩桩亲民、为民、富民、爱民的感人往事,无不彰显出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无不印证着中央领导集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砥砺精神品格。90年的风雨砥砺,我们的党更加坚强伟大,党的机体更加生机勃发;90年的风险考验,我们党更加成熟自信,党的事业更加灿烂辉煌。90年艰辛探索,90载风雨辉煌,不管是“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之一”,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经济革命的主角”,中国共产党这90年历史,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90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告别屈辱落后的历史,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顽强奋进的90年;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意气风发地走向现代化的90年;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90年。

马克思说:“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公众就会支持我们党;我们党“执政为民”,人民就会拥护我们党执政。党――人民,人民――党,这种鱼水相依、血肉相随、声气相通的关系,将产生一种伟力,把中华民族推向到伟大复兴的辉煌峰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毛概论文范文3000字

毛概论文2000字格式

创新思维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篇一:《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 [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镇,建立既注重科学前沿也面向国家需求从事教学与科技活动的氛围,才能成为创新的不竭源泉。才能为全圆和广西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当前国家和自治区积极推动的研究生 教育 创新项目,正是强化师生创新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关键词]创新项目;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 国家已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广西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关键时期,当前的中心任务是要实施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对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面对经济社会建设变量因素的增多,面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作为高教工作者,我们也面临着新的考验、新的挑战:这就是怎样通过继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强化管理 措施 、改变 教学 方法 以培养出具有科学发展观,能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能扎根广西,放眼全国、全球,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思想方法,强化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统筹兼顾以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人才。 目前,广西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出于相对落后状态,尤其是博士、硕士在各行各业中所占比例不高,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的人才更是稀缺。这将严重影响自治区当前的中心工作,也不利于长远发展。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镇,新形势下更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改革来营造既竞争也宽松的机制和环境,在校内建立既注重科学前沿,也面向国家需求从事教学与科技活动的氛围,全校协同,师生共举,这样,高校才能成为创新的不竭源泉,才能为全国和广西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也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创新,才能充分释放高校集聚的智慧能量和人才能量。 为进一步强化师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在观念上进一步开放提高,在组织管理上狠抓落实。 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国家和自治区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这正是强化师生创新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尤其是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如果实施得当,将会起到极大的引领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意识,获取创新成果的重要作用。 目前,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已经实施两年,初步效果已经显现,以下将以广西大学文学院为例,探求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成效及 经验 。 一、项目构成 广西大学文学院(原文化与传播学院中文部分)2006年获得两项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2007年获得三项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即《古壮字及古壮字文献<布洛陀>民间传承情况、接受心理调查研究》(2006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桂北平话内部分片探讨》(2006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古壮字文化蕴含初探》(200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壮汉接触视野下的平、壮量词变异研究》(200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标准壮语声调基频曲线建模》(200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而这些项目又具有如下特点:从项目性质看,全都是紧密结合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特点而设计的项目;从项目内容看,几乎全为语言文字类的项目;从项目开展的手段、方法看,这些项目除了通常的语言学、文化学等文科手段、方法外,都需要进行田野调查,同时调动计算机技术、统计计量分析等理工学科方法才能完成,具有明显的多学科渗透交融特色。 二、项目组织管理 为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示范作用和综合效能,在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 (一)项目申报管理 项目申报阶段坚持充分动员、严格筛选原则。充分动员也就是动员全体研究生积极申报项目,通过动员及项目申报书的撰写,使全体导师和研究生参与其中,研究生设计项目,导师指导学生互动讨论完善项目设计,这样就达到了调动师生积极创新思维的初步目标。 严格筛选指在学院组织学科带头人严格评选项目,对基础较好的项目提出修改意见,充实完善后上报。不合要求的项目也指出不足之处,可以作为下一次申报的储备项目。 (二)项目过程管理 学院采取统一管理与分工管理相结合的课题管理办法,在导师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将课题研究分工到项目负责人与协助人手中,大家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建立理论联系实际制度。要求项目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还必须重视应用价值,项目要结合实际进行;建立回顾 总结 制度。对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检查、回顾与总结,重点在问题、解决方法等,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创新项目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同时建立项目组例会制度。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根据项目研究的方案和计划,明确研究要求;二是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把握项目进展方向;三是对研究动态进行检查,研究、总结课题及论文撰写情况;四是收集整理各类资料,总结研究情况,做好资料的建档工作。 (三)导师管理 导师根据项目要求随时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导师视情况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及启发学生解决理论和技术难题,最大限度发挥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成效分析 (一)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项目打破了沿袭因循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以灌输知识为目的,在传统教育体制的框架下,衡量学生的受教育水平的标准是在专业给定的知识圈中学生的知识积累数量多寡。学生“多学”,教师“多讲”。形成高分低能,不具备适应复杂多变社会的实践能力。通过创新项目的有力导向,使导师真正认识到教师既是学术信息提供者,也是丰富想象与实践能力的给予者,教学方式从传统模式向启发式、实践型方向转变。学生也必须通过积极思维完成创新,多年来倡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创新项目得到相当有效的落实。 (二)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创新项目进行过程中,师生几乎都合作进行了大工作量的田野调查。通过项目,学生深入民间,深入社会,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国情、区情,锻炼了 人际交往 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刻苦耐劳精神。在整理调查资料、提炼观点、形成项目 报告 和论文过程中,积极主动查询文献资料,开展师生、团队以及同学间的讨论。通过实施创新项目,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三)为国家和广西提供高质量研究成果和高素质人才 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科研和人才成果。5项创新项目都已经按时结题,在项目基础上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有三篇评为校优秀论文,多数项目都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例如《古壮字及古壮字文献(布洛陀)民间传承情况、接受心理调查研究》项目,就已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经过创新项目训练的硕士生也具有浓郁的热爱广西、提高自我的意识。已 毕业 的外省籍学生主动留在广西工作,一些项目研究者还考取了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博士。 设计、管理好创新项目仅仅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系统工程的一个方面,但如果在教学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自治区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为行动指南,我们就能更好地完成国家和民族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篇二:《创新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对高等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结合示范性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而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责任。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而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使命和战略要求。 一、创新教育的前提——教育者的改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进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对创造、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着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育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的是教育理念。在我国传统教育的教育理念注重背书、考试,只训练学生回答问题,而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今,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要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转变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应有利于特色人才的培养。加强完整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教学,重视应用意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及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说高等教育观念转变是一场思想的变革,也是一次社会意识方式的转变,一次文化模式的转变。所以,要转变人们的 思维方式 ,必须确立一种新的价值观,还要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其次要转变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研究式、启发式等,启发学生的创造智力,改变满堂灌式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新求异,培养学生多向性立体思维的能力;同时借助CAI、多媒体、Internet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只有通过系统的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有效的教学途径才能逐步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创新意识培养融入实践教学 “意识”是指人们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从意识的产生过程看,它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是相对于科学研究活动而言的关于实践活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一种思维模式。创新意识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总结归纳出新的方案,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意识必须要沿着一定的方向和目的而展开。 教育者想要把创新意识培养融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就要更新创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能力的紧迫感。创新教育观念认为,人力资源不仅是指人的劳动力,更主要是指人的创造能力,强调了发掘创造能力的紧迫感。过去,高等理工科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主要是通过实验课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设计)等环节来实现的。然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仅靠课内教学是不够的。应采取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办法,在实验、生产实习和 社会实践 等诸多实践环节中,通过开设设计型、综合型的实验,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在校外建立各种示范性实践基地和设计中心等,多 渠道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同时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经常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大力鼓励和提倡大学生参与高校教师申报的各类科研项目,这也是将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教育的培养环境——创新环境 创新与个性是不可分的,良好的个性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挖掘学生们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高等院校来说首先应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而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是简单的加强实践教学或是简单的教学计划调整。应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重组,革新实践教学。结合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创新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形成一种浓郁的创新氛围。同时,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营造积极开放的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会给学生深层次的人生影响和精神陶冶。总之,只有营造一个包括硬、软件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内的全方位的创新环境与氛围,才有可能根本改变学生,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四、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 目前,创新人才培养已经列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改革试点计划和重大项目,而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创业精神,也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将教学过程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的有机结合。我国产学研合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起来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合作主体、功能定位、合作内容有所不同,如高职院校侧重于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也应是多元化的,美国、英国和德国等西方发达均已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如美国以“工学交替”模式为主,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加拿大合作教育模式集中体现为高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合作,教育部90年代开展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及正在进行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就是通过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 在办学特色明显的地方和行业院校,如石油院校,改变传统重知识的教育模式,借鉴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行业和地方经济的特点,建立适宜现代化需要、具有理工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教师把学术研究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重大研究项目和基础性研究课题的机会;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横向课题为纽带,推动具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五、结束语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的发展应以“观念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创新”为中心,不断推进高校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开展多层次教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基础扎实,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协作精神和良好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篇三:《营销创新始于产品创新》 摘要:产品创新是营销创新的基础,营销创新始于产品创新。产品创新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在产品技术、性能、功效、概念、包装、外观等方面进行创新。基于产品创新,营销须根据营销状况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在营销理念、营销管理、营销策略、营销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通过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企业能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产品创新;市场;市场竞争;营销;营销创新;企业竞争力 许多人喜欢把企业的营销创新与产品创新分开来谈。但是,我认为,产品创新是营销创新的基础,营销创新始于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不是简单的“破与立”,它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不断改进、规范。传统的产品创新是以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为导向的创新;而今天的产品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是一种关注消费者认可的有效创新。只有被目标消费者识别,产品创新才有价值,因此,坚持市场为导向是“有效”创新的根本。技术创新是产品创新的基础,把新设想、新概念转化为新产品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在现实企业中,产品创新总是处在需求拉引与技术推进共同作用之中。 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价格战”,过多强调“价廉”。我认为,不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整个行业,这并不是“持续”发展之道,产品创新才是最佳选择——包括技术、性能、功效、概念、包装、外观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创新可分为竞争性创新和改善性创新:前者是应对激烈竞争的策略性体现,需要立竿见影;后者是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途径,需要更系统、更理性的开发。无论哪种创新,都需要建立完整的新品研发机制和日常的产品管理机制,保证产品的快速开发和更新,实现市场规模;同时保证产品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保持市场信誉。 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具体实践中,主要有自主创新、联合创新两种方式。自主创新是企业主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研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联合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院之间将资金、技术力量等资源联合起来,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共同分享研发成果。当今,技术竞争不断加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面对的技术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联合创新通过外部资源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助于缩短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竞争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产品的压力不仅来自同类产品,还来自层出不穷的替代品以及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因此,营销中需要建立企业对社会信息的管理机制,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创新产品,满足市场的新需求。基于产品创新,营销必须根据营销状况(环境、市场、产品、竞争)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在营销理念、营销管理、营销策略、营销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这种营销创新必须创造价值,这里的价值不仅包括经济价值,还包括顾客价值;营销创新要注意营销组合,任何环节的创新要有其他营销要素的配合,否则营销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营销创新要求运用合力,不仅要有人员组合,还要有知识的整合。 理念创新是营销创新的首要条件。传统的营销理念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基础。今天,我们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将顾客整合到营销过程中,通过与客户不断交流,清楚地了解客户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策略决策。 管理创新是营销创新的基本保证。首先,要培养营销创新思维,在营销人员的头脑中建立起明确、清晰的营销创新意识。要将营销创新思想转化为企业的行动准则或深层次的文化核心,严格的制度保障至关重要。因此,要将营销创新制度化,从销售指标管理、精益化管理、培训管理、绩效考核管理、渠道管控等方面入手,切实做到有章可循,调动营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营销创新的制度保障中,激励制度最有效,而激励制度须将营销创新成果与薪酬制度和晋升制度相联系。 营销策略上,重新整合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P),以应对市场需求。总的来说,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性价比,便捷服务,加强沟通。企业需要对产品品种进行合理搭配,形成自己的产品组合;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组合,优化产品结构。企业须在产品质量、功能及服务等方面创造实质性的差异,通过差异化吸引购买者,占领市场。价格创新,主要是根据企业定价目标和企业产品特点以及市场供求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定价策略,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市场销售渠道众多,可长可短、可宽可窄;销售渠道并非一成不变,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竞争态势,对各种销售渠道进行灵活地组合和取舍,不断进行销售渠道的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现代市场条件下,企业不仅要生产优质产品、制定合理价格、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还要根据产品的种类、产品所处的周期阶段、目标市场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创造、采用有效的促销策略和手段,以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 营销方式创新:营销不再基于竞争,而是合作;因此,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合理整合内部资源。外部环境上,通过建立、维护、巩固与中间商、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及社会组织等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实现营销目标;在公司内部,营销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营销和销售部,所有部门都要紧密合作,积极地承担相应责任。营销手段上,融合传统与现代,将人员营销、 广告 促销、经销代理等传统营销手法与网络营销结合,形成新的营销模式,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的综合优势。 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通过创新,企业能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沛,王丹,周亮.21世纪工商管理MBA系列新编教材——营销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 [2]张国元.企业创新理论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6. [3]李笑天.中国酒业营销学.香港大象出版社,2002,3. 猜你喜欢: 1. 2017年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 2. 关于创新的毛概论文 3. 毛概有关中国梦的论文2000字 4. 有关中国梦的2000字毛概论文 5. 中国梦的毛概2000字论文范文

《毛概》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毛概对于完善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017年毛概论文2000字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长征的精神就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当代的大学生更要具备这样的精神来面对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克服生活中的压力与困难,从而使自己走向成功。从而更好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因此我们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要有组织纪律性。做到以上四点就是对长征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你走向成功的必备武器。

关键词:长征 艰苦奋斗 集体主义价值 理想信念

前言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所以身为社会主义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是自己获得成功的基石。

一、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不然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历史 经验 证明:一切伟业的成功,任何奇迹的创造,没有崇高的精神支撑是不可能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3]长征途中,战士们没有衣服穿,就将兽皮披在身上,没有鞋子穿,自己动手编制草鞋,没有吃的,就用野菜、树皮充饥。没有房子宿营,他们就抱成一团,靠彼此的体温御寒……,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首先是继承革命传统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终生受用的战略意义。大学生只有把艰苦创业的接力棒接过来,才能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提高跨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无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贯穿其中的红线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是高素质的人才,也可能仅仅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第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一个人年轻时受一些挫折、磨难并不一定是坏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上世纪80 - 90 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经常被称之为“抱大的一代”,由于是在风平浪静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老师的层层呵护中长大的,我们得到的是太多的宠爱与温暖,使这一代人自立能力较差,心理上比较脆弱,缺乏的正是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正是因为如此,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 要有组织纪律性

严明战斗纪律、群众纪律和组织纪律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又一重要法宝。长征途中的红军,在战斗中,争当先锋、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组织上,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在和群众的关系上,更是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亲民之歌”。

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加强的。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还不同程度 的存在着以下现象。如部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大学生形象不符,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恋爱方式上,责任意识低,少有真实的感情投入,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虚荣;消费行为上,不考虑自身的消费实力,片面追求名牌,盲目跟随潮流;把纪律当做束缚人的咒语,把个人无原则的行为当做准绳,行为习惯充满一种反理性的因素。纪律观念薄弱,组织形式涣散,行为习惯随意使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志向失去了支撑和保证。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当代大学生要通过认真学习校纪校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行为规范,通过学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谱写出了一首红军战士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英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都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

当代大学生在培养自身集体主义价值观时要注意,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时,并不抹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它强调集体利益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贯彻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并努力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四、坚定理想信念

长征之所以能成功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红军将士才有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激励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

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不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在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就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所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把中国的实际情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结合在一起,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问题以及以后去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使中国走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使革命走向成功,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对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启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近代国情 新民主义革命 革命道路及经验

新民主主义的形成——近代国情的需要,历史的使命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割占和强行借租土地,划分势力范围,驻扎军队,不断干涉我国的行政和司法权,而当时的清政府昏庸无能,使中国丧失了许多主权和政治上的独立性。一方面,各国列强还通过控制关税,倾销商品,索取战争赔款,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赔款2100万元(以一元折银七钱计,合银1470万两);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赔款1600万两;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赔款2亿3000万两(赔日本军费2亿两,退还辽东半岛偿款3?000万两);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国联军赔款4亿5000万两。等。以此来垄断金融,操控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逐渐丧失经济上的独立而不得不依赖和受制于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因为中国仍然存在着剥削阶级,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买办资本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在中国经济中占有很大优势。再加上民族资本的先天不足,重工业的比重不高,技术、设备的缺乏,因此,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在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的组织挤压下,中国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也没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变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是落后的农业国。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革命根本任务,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当家做主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

从1914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产生了新的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

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但正如邓小平指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这个任务就等于真正懂得什么叫反帝反封建吗?不!因为制定和执行反帝反封建的正确战略和策略是很不容易的。在这个革命阶段中,应当如何反帝反封建,依靠什么力量,团结什么力量,打击什么力量,这些问题,我们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解决,没有搞清楚。”

事实证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经过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如: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党的三大提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但未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艰辛探索做出 总结 并总结大革命的失败,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累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遵义会议后,中国民主革命开始再次走向新的胜利。

大学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字篇三:《毛泽东学习思想探究》 【摘要】重视学习、不断加强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也是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的关头,中国共产党都因善于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而避免和克服了各种危机。毛泽东十分重视学习问题,其学习思想十分丰富,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学习思想;学习问题; 学习方法 ;意义 什么是学习呢?其实,孔夫子在几千年前就给出了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本质。学习是一个探索知识、寻求真理的过程,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不停地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把学习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举措。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的活动也开展地如火如荼,“学习”正在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和使用的一个高频率词汇。 一、毛泽东学习思想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战略家,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从小爱读书爱学习,在其一生的诸多论著中,阐述了不少关于学习的真知灼见。最近拜读了《毛泽东选集》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和《学习和时局》等文章,感触颇深。这些文章使我认识到毛泽东同志不仅在革命的军事理论方面思想深刻、认识深远,而且在学习方面也有着深刻辩证的开拓精神和总结性的思想认识。由此引发了我对毛泽东学习思想的研究兴趣。 所谓学习思想,是指人们对学习的本质、学习观念、 学习态度 、学习原则、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一种综合的、系统的、多层次的思想体系。关于毛泽东学习思想的含义,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为学界所公认的概念。我认为,毛泽东学习思想是在广泛吸收了中国 传统文化 和西方文化的精华,经过反复的实践和综合探索,总结、继承和发展了许多治学经验和优秀成果,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革命为中心和以工农群众为对象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学习思想体系。在《论语》中,孔子主张学、问、思、习、行相结合,而毛泽东同志对学习思想的论述也相当广泛,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等诸多方面。 毛泽东同志一生博览群书,从古代的传统文学到近现代文学,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惊人不已。他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学问家。 毛泽东同志爱学习,但认为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他读书的时候特别喜欢做 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后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字迹,有的是对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做出的标记,有的是对书中某一观点得出的自己的见解,而且遇到好书要反反复复地读好几遍,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他常常跟身边的人说,学习要活学活用,不能刻板教条、死记硬背。毛泽东同志说,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是讲义之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毛泽东就想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的知识,这是最丰富最生动的知识。 毛泽东同志一直秉持严谨的学习态度,他认为学习要踏踏实实、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能投机取巧、半途而废、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形象的说:“有一副 对子 ,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这是说我们学习要脚踏实地,不能徒有虚名。他认为:“知识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虚的态度。”他说:“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他说到做到,到晚年一直坚持学习,即使自己不能读书了,还坚持让人给他读报纸,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伟人的风范。 毛泽东同志学习思想十分丰富,对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都有着精湛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他的学习毅力和求知精神,令我们钦佩,这对于知道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们的学习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经济建设大潮和文化多元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在学习的目的、方法、态度和学风等问题上依然存在一些的问题。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 不知道自己缺少什么知识,应补什么知识,不加选择地、毫无目标的拿来便学;不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学,单纯的为了学习理论而学习;有些人学习不是为了报效祖国、为祖国做贡献,而是为了一己私利,利用学到的知识技能谋取利益、危害人民。 (二)学习方法不得当 往往只注重理论的学习,学而不思,不会学以致用;不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不注重调查现状、研究历史,不会结合实际进行灵活运用,不会指导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停滞不前,不敢大胆创新;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容易一知半解,做不到持之以恒、举一反三。 (三)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 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看作武装自己语言、装点自己门面的需要,学习往往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的目的,失去了学习本来的意义,并没有真正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四)学习氛围不浓厚,缺乏良好的学习风气 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往往是三分钟热度,想学了就多学一点,不想学了就把学习抛之脑后,做不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在学习中往往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学习的灵气和灵感,缺乏钻研到底的决心。 (五)一味地崇洋媚外,不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对中国的历史一知半解,不学老祖宗几千年积淀下来优秀文化,只读西方的东西,看西方的影视作品,过西方的节日,有的就只会忙于网络,走所谓的时尚。 三、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无论是科学地总结经验还是顺利地推进又好又快的发展,抑或建立学习型的无产阶级政党,都需要认真地加强学习。因此,研究毛泽东的学习思想,发掘其深远的学理和科学的方法,对我们都有着深刻的启示。我们必须通过“有的放矢”的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才能适应新挑战,解决新矛盾,富于新活力。具体来说,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我个人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树立长远的奋斗目标,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短处,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给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才能激发自己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要像毛泽东一样善于思考和质疑,有目标、有计划,不懂就问或反复阅读从而达到理解和消化知识的目的。在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我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二)在学习方法上要坚持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要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在学习中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拓宽创新领域,切实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毛泽东学习的经验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知识也是同等重要的。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但反过来又需要用实践来检验。因此只有把书本知识融汇到社会实践中去,同时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强化自己的知识,多读、多想、多写、多问,增强自学能力,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这种相互融汇的过程中有所创造和有所发明。才能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要端正我们的学习态度 要使每一个人都深刻体会到学习不仅是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本领的重要方式,而且还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传承文明、繁荣进步的重要途径。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成功、成就、升迁等原因的85%是因为我们的态度,而仅有15%是由于我们的专门技术。要把学习视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学习不能与生活割裂,只有把学习与日常工作生活融合在一起,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彻底摒弃懈怠之心、功利之念,真正把学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学习才能自觉,才会恒久,才会有生命力。 (四)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机构、体制和 教育 制度 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习惯成自然。并且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有“钻劲”和“挤劲”,不能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五)要注重学习和研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其继承与发展,对西方文化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防止西方文化渗透,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总之,我们一定要摆脱考试性被动的学习模式,要主动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读书学习,寻找最前沿的一流的知识,并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动脑、动手能力,边学边做,为解决实际问题去读书学习。我们应明确学习中最重要的不是死记硬背某些知识,而是要深入理解和认识,学习只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关键是要抓住理论的精髓,活学活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去,实现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和推动作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知识和理论去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我们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态度、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孜孜以求、苦学不倦,在学习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增强本领;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开阔胸襟、提高修养。我们要时常反躬自省,对自己在学识、眼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保持警醒,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重视学习、热爱学习,在坚持不懈的学习中补“钙”、健“脑”、充“电”,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人类若不懂学习,不会学习,一切都无从谈起。毛泽东的学习思想有一个核心议题,那就是:学习是人的一种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社会实践活动,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创造人人奋发学习的氛围,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学习思想的精华,做到全民学习,人人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年谱(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5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820 3 唐圻,毛泽东与读书学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03 4 龚育之,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86 5 毛泽东,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A],辽一师院教育研究室 6 毛泽东论教育革命[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革委会教革组,1972 7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 顾明远等,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9 何汉霞,毛泽东学习观的方法论解读[J],沈阳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版),2010(2) 猜你喜欢: 1. 大一毛概论文3000字以上 2. 大学毛概论文3000字 3. 大学毛概论文1500字 4. 大学毛概论文范文3000字 5. 大学毛概论文3000字

期末毛概论文2000字

《毛概》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毛概对于完善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毛概论文2000字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长征的精神就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当代的大学生更要具备这样的精神来面对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克服生活中的压力与困难,从而使自己走向成功。从而更好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因此我们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要有组织纪律性。做到以上四点就是对长征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你走向成功的必备武器。 关键词:长征 艰苦奋斗 集体主义价值 理想信念 前言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所以身为社会主义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是自己获得成功的基石。 一、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不然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历史 经验 证明:一切伟业的成功,任何奇迹的创造,没有崇高的精神支撑是不可能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3]长征途中,战士们没有衣服穿,就将兽皮披在身上,没有鞋子穿,自己动手编制草鞋,没有吃的,就用野菜、树皮充饥。没有房子宿营,他们就抱成一团,靠彼此的体温御寒……,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首先是继承革命传统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终生受用的战略意义。大学生只有把艰苦创业的接力棒接过来,才能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提高跨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无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贯穿其中的红线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是高素质的人才,也可能仅仅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第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一个人年轻时受一些挫折、磨难并不一定是坏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上世纪80 - 90 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经常被称之为“抱大的一代”,由于是在风平浪静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老师的层层呵护中长大的,我们得到的是太多的宠爱与温暖,使这一代人自立能力较差,心理上比较脆弱,缺乏的正是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正是因为如此,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 要有组织纪律性 严明战斗纪律、群众纪律和组织纪律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又一重要法宝。长征途中的红军,在战斗中,争当先锋、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组织上,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在和群众的关系上,更是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亲民之歌”。 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加强的。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下现象。如部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大学生形象不符,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恋爱方式上,责任意识低,少有真实的感情投入,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虚荣;消费行为上,不考虑自身的消费实力,片面追求名牌,盲目跟随潮流;把纪律当做束缚人的咒语,把个人无原则的行为当做准绳,行为习惯充满一种反理性的因素。纪律观念薄弱,组织形式涣散,行为习惯随意使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志向失去了支撑和保证。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当代大学生要通过认真学习校纪校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行为规范,通过学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谱写出了一首红军战士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英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都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 当代大学生在培养自身集体主义价值观时要注意,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时,并不抹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它强调集体利益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贯彻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并努力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四、坚定理想信念 长征之所以能成功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红军将士才有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激励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 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不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在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就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所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创新思维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篇一:《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 [摘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镇,建立既注重科学前沿也面向国家需求从事教学与科技活动的氛围,才能成为创新的不竭源泉。才能为全圆和广西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当前国家和自治区积极推动的研究生 教育 创新项目,正是强化师生创新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关键词]创新项目;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 国家已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广西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关键时期,当前的中心任务是要实施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对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面对经济社会建设变量因素的增多,面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作为高教工作者,我们也面临着新的考验、新的挑战:这就是怎样通过继续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强化管理 措施 、改变 教学 方法 以培养出具有科学发展观,能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能扎根广西,放眼全国、全球,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工作的高素质人才。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思想方法,强化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统筹兼顾以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人才。 目前,广西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出于相对落后状态,尤其是博士、硕士在各行各业中所占比例不高,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的人才更是稀缺。这将严重影响自治区当前的中心工作,也不利于长远发展。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镇,新形势下更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改革来营造既竞争也宽松的机制和环境,在校内建立既注重科学前沿,也面向国家需求从事教学与科技活动的氛围,全校协同,师生共举,这样,高校才能成为创新的不竭源泉,才能为全国和广西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也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创新,才能充分释放高校集聚的智慧能量和人才能量。 为进一步强化师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在观念上进一步开放提高,在组织管理上狠抓落实。 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国家和自治区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这正是强化师生创新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尤其是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如果实施得当,将会起到极大的引领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意识,获取创新成果的重要作用。 目前,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已经实施两年,初步效果已经显现,以下将以广西大学文学院为例,探求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成效及 经验 。 一、项目构成 广西大学文学院(原文化与传播学院中文部分)2006年获得两项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2007年获得三项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即《古壮字及古壮字文献<布洛陀>民间传承情况、接受心理调查研究》(2006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桂北平话内部分片探讨》(2006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古壮字文化蕴含初探》(200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壮汉接触视野下的平、壮量词变异研究》(200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标准壮语声调基频曲线建模》(200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而这些项目又具有如下特点:从项目性质看,全都是紧密结合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特点而设计的项目;从项目内容看,几乎全为语言文字类的项目;从项目开展的手段、方法看,这些项目除了通常的语言学、文化学等文科手段、方法外,都需要进行田野调查,同时调动计算机技术、统计计量分析等理工学科方法才能完成,具有明显的多学科渗透交融特色。 二、项目组织管理 为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示范作用和综合效能,在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 (一)项目申报管理 项目申报阶段坚持充分动员、严格筛选原则。充分动员也就是动员全体研究生积极申报项目,通过动员及项目申报书的撰写,使全体导师和研究生参与其中,研究生设计项目,导师指导学生互动讨论完善项目设计,这样就达到了调动师生积极创新思维的初步目标。 严格筛选指在学院组织学科带头人严格评选项目,对基础较好的项目提出修改意见,充实完善后上报。不合要求的项目也指出不足之处,可以作为下一次申报的储备项目。 (二)项目过程管理 学院采取统一管理与分工管理相结合的课题管理办法,在导师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将课题研究分工到项目负责人与协助人手中,大家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建立理论联系实际制度。要求项目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还必须重视应用价值,项目要结合实际进行;建立回顾 总结 制度。对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检查、回顾与总结,重点在问题、解决方法等,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创新项目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同时建立项目组例会制度。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根据项目研究的方案和计划,明确研究要求;二是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把握项目进展方向;三是对研究动态进行检查,研究、总结课题及论文撰写情况;四是收集整理各类资料,总结研究情况,做好资料的建档工作。 (三)导师管理 导师根据项目要求随时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导师视情况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及启发学生解决理论和技术难题,最大限度发挥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成效分析 (一)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项目打破了沿袭因循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以灌输知识为目的,在传统教育体制的框架下,衡量学生的受教育水平的标准是在专业给定的知识圈中学生的知识积累数量多寡。学生“多学”,教师“多讲”。形成高分低能,不具备适应复杂多变社会的实践能力。通过创新项目的有力导向,使导师真正认识到教师既是学术信息提供者,也是丰富想象与实践能力的给予者,教学方式从传统模式向启发式、实践型方向转变。学生也必须通过积极思维完成创新,多年来倡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创新项目得到相当有效的落实。 (二)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创新项目进行过程中,师生几乎都合作进行了大工作量的田野调查。通过项目,学生深入民间,深入社会,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国情、区情,锻炼了 人际交往 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刻苦耐劳精神。在整理调查资料、提炼观点、形成项目 报告 和论文过程中,积极主动查询文献资料,开展师生、团队以及同学间的讨论。通过实施创新项目,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三)为国家和广西提供高质量研究成果和高素质人才 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科研和人才成果。5项创新项目都已经按时结题,在项目基础上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有三篇评为校优秀论文,多数项目都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例如《古壮字及古壮字文献(布洛陀)民间传承情况、接受心理调查研究》项目,就已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经过创新项目训练的硕士生也具有浓郁的热爱广西、提高自我的意识。已 毕业 的外省籍学生主动留在广西工作,一些项目研究者还考取了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博士。 设计、管理好创新项目仅仅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系统工程的一个方面,但如果在教学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自治区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为行动指南,我们就能更好地完成国家和民族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篇二:《创新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对高等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结合示范性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而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责任。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而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使命和战略要求。 一、创新教育的前提——教育者的改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进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对创造、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着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育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的是教育理念。在我国传统教育的教育理念注重背书、考试,只训练学生回答问题,而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今,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要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转变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应有利于特色人才的培养。加强完整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教学,重视应用意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及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说高等教育观念转变是一场思想的变革,也是一次社会意识方式的转变,一次文化模式的转变。所以,要转变人们的 思维方式 ,必须确立一种新的价值观,还要形成新的行为方式。 其次要转变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研究式、启发式等,启发学生的创造智力,改变满堂灌式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新求异,培养学生多向性立体思维的能力;同时借助CAI、多媒体、Internet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只有通过系统的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有效的教学途径才能逐步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创新意识培养融入实践教学 “意识”是指人们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从意识的产生过程看,它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是相对于科学研究活动而言的关于实践活动的途径、手段和方式的一种思维模式。创新意识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总结归纳出新的方案,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意识必须要沿着一定的方向和目的而展开。 教育者想要把创新意识培养融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就要更新创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能力的紧迫感。创新教育观念认为,人力资源不仅是指人的劳动力,更主要是指人的创造能力,强调了发掘创造能力的紧迫感。过去,高等理工科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主要是通过实验课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设计)等环节来实现的。然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仅靠课内教学是不够的。应采取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办法,在实验、生产实习和 社会实践 等诸多实践环节中,通过开设设计型、综合型的实验,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在校外建立各种示范性实践基地和设计中心等,多 渠道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同时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经常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大力鼓励和提倡大学生参与高校教师申报的各类科研项目,这也是将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教育的培养环境——创新环境 创新与个性是不可分的,良好的个性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挖掘学生们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高等院校来说首先应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而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是简单的加强实践教学或是简单的教学计划调整。应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重组,革新实践教学。结合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创新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形成一种浓郁的创新氛围。同时,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营造积极开放的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会给学生深层次的人生影响和精神陶冶。总之,只有营造一个包括硬、软件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内的全方位的创新环境与氛围,才有可能根本改变学生,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四、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 目前,创新人才培养已经列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改革试点计划和重大项目,而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创业精神,也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将教学过程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的有机结合。我国产学研合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起来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不同类型与层次的高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合作主体、功能定位、合作内容有所不同,如高职院校侧重于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也应是多元化的,美国、英国和德国等西方发达均已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如美国以“工学交替”模式为主,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加拿大合作教育模式集中体现为高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合作,教育部90年代开展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及正在进行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就是通过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 在办学特色明显的地方和行业院校,如石油院校,改变传统重知识的教育模式,借鉴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行业和地方经济的特点,建立适宜现代化需要、具有理工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教师把学术研究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重大研究项目和基础性研究课题的机会;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横向课题为纽带,推动具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五、结束语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的发展应以“观念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创新”为中心,不断推进高校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开展多层次教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基础扎实,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协作精神和良好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篇三:《营销创新始于产品创新》 摘要:产品创新是营销创新的基础,营销创新始于产品创新。产品创新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在产品技术、性能、功效、概念、包装、外观等方面进行创新。基于产品创新,营销须根据营销状况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在营销理念、营销管理、营销策略、营销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通过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企业能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产品创新;市场;市场竞争;营销;营销创新;企业竞争力 许多人喜欢把企业的营销创新与产品创新分开来谈。但是,我认为,产品创新是营销创新的基础,营销创新始于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不是简单的“破与立”,它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不断改进、规范。传统的产品创新是以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为导向的创新;而今天的产品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是一种关注消费者认可的有效创新。只有被目标消费者识别,产品创新才有价值,因此,坚持市场为导向是“有效”创新的根本。技术创新是产品创新的基础,把新设想、新概念转化为新产品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在现实企业中,产品创新总是处在需求拉引与技术推进共同作用之中。 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价格战”,过多强调“价廉”。我认为,不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整个行业,这并不是“持续”发展之道,产品创新才是最佳选择——包括技术、性能、功效、概念、包装、外观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创新可分为竞争性创新和改善性创新:前者是应对激烈竞争的策略性体现,需要立竿见影;后者是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途径,需要更系统、更理性的开发。无论哪种创新,都需要建立完整的新品研发机制和日常的产品管理机制,保证产品的快速开发和更新,实现市场规模;同时保证产品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保持市场信誉。 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具体实践中,主要有自主创新、联合创新两种方式。自主创新是企业主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研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联合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院之间将资金、技术力量等资源联合起来,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共同分享研发成果。当今,技术竞争不断加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面对的技术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联合创新通过外部资源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助于缩短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竞争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产品的压力不仅来自同类产品,还来自层出不穷的替代品以及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因此,营销中需要建立企业对社会信息的管理机制,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创新产品,满足市场的新需求。基于产品创新,营销必须根据营销状况(环境、市场、产品、竞争)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在营销理念、营销管理、营销策略、营销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这种营销创新必须创造价值,这里的价值不仅包括经济价值,还包括顾客价值;营销创新要注意营销组合,任何环节的创新要有其他营销要素的配合,否则营销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营销创新要求运用合力,不仅要有人员组合,还要有知识的整合。 理念创新是营销创新的首要条件。传统的营销理念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基础。今天,我们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将顾客整合到营销过程中,通过与客户不断交流,清楚地了解客户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策略决策。 管理创新是营销创新的基本保证。首先,要培养营销创新思维,在营销人员的头脑中建立起明确、清晰的营销创新意识。要将营销创新思想转化为企业的行动准则或深层次的文化核心,严格的制度保障至关重要。因此,要将营销创新制度化,从销售指标管理、精益化管理、培训管理、绩效考核管理、渠道管控等方面入手,切实做到有章可循,调动营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营销创新的制度保障中,激励制度最有效,而激励制度须将营销创新成果与薪酬制度和晋升制度相联系。 营销策略上,重新整合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P),以应对市场需求。总的来说,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性价比,便捷服务,加强沟通。企业需要对产品品种进行合理搭配,形成自己的产品组合;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组合,优化产品结构。企业须在产品质量、功能及服务等方面创造实质性的差异,通过差异化吸引购买者,占领市场。价格创新,主要是根据企业定价目标和企业产品特点以及市场供求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定价策略,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市场销售渠道众多,可长可短、可宽可窄;销售渠道并非一成不变,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竞争态势,对各种销售渠道进行灵活地组合和取舍,不断进行销售渠道的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现代市场条件下,企业不仅要生产优质产品、制定合理价格、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还要根据产品的种类、产品所处的周期阶段、目标市场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创造、采用有效的促销策略和手段,以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 营销方式创新:营销不再基于竞争,而是合作;因此,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合理整合内部资源。外部环境上,通过建立、维护、巩固与中间商、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及社会组织等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实现营销目标;在公司内部,营销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营销和销售部,所有部门都要紧密合作,积极地承担相应责任。营销手段上,融合传统与现代,将人员营销、 广告 促销、经销代理等传统营销手法与网络营销结合,形成新的营销模式,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的综合优势。 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通过创新,企业能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沛,王丹,周亮.21世纪工商管理MBA系列新编教材——营销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 [2]张国元.企业创新理论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6. [3]李笑天.中国酒业营销学.香港大象出版社,2002,3. 猜你喜欢: 1. 2017年毛概论文2000字范文 2. 关于创新的毛概论文 3. 毛概有关中国梦的论文2000字 4. 有关中国梦的2000字毛概论文 5. 中国梦的毛概2000字论文范文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提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城镇化建设有关的毛概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摘要: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发展而不断提高。2005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城市化促进经济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但也产生了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城市群;农村城镇化;三农

一、农村城镇化的积极意义

纵观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和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来看,今后20-30年城市化为主的后期过程中,将会伴随着郊区城镇化。咨询公司麦肯锡开展的一项研究称,2011年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仅仅600座城市,城市创造着世界60%的产值。随着私家车的增多,人们可以工作范围大幅增加。同时交通条件的改善,各企业也可以在郊区选址建设工业园区。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各城镇为中心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城镇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实现生产一条龙经营,真正使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依托城镇化建设得以实现和发展。

中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但是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圈等城市群容纳能力有限,水资源和交通拥挤形势非常严峻。而我国2856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建设搞好,对于解决上亿农民的流动安置意义重大,发展了当地经济也解决了劳动力就业,极大地降低了交通、住房等城市生活成本,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农村城镇化较为成功的浙江省为例,2011年,浙江农民人均住房已经达到平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平米。江浙公路一代农村家家户户几层的小楼房,不比城市别墅差。便捷的交通和舒适的居住环境。2011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13071元,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让人们看到了城镇化实现的好处,并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出现的负面影响

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限制城市化进程阶段(1949-1978年)。从建国初期的离开农村的高潮,到1962年一1965年“禁止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极端方式,以及“”期间千万知青上山下乡。

第二阶段为城市化较快发展阶段(1979-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提高到2000年的,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下岗职工减缓了城市化发展速度。

第三阶段为高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随着加入WTO和经济发展环境的好转,以及国家和地方各种配套政策的出台,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

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化的必然过程。但随着工业化的推动,在客观上又给我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影响:

(一)城市贫民数量剧增

根据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有5000万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农民的迁移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人口的迁移。许多农村的殷实之家,也很难在城市相对高的物价中很好地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大城市就业,而就业形势变化、高房价、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原因,城市化中逐渐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城市化率到达75%以上就算是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新来的居民努力改善生活,但很多人却面临困境,大量人口没有像样的住房甚至基本的卫生设备。

(二)城市环境变坏

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很多城市的废物排放已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2012年我国三分之二以上城市缺水,其中沿海城市90%以上缺水,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带来了城市交通量的高速增长,城市交通日趋拥堵。2011年城市上班路上花费时间,北京以52分钟居首,广州、上海则以48、47分钟紧随其后,无形中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三)部分城市化过热现象

城市建设的规模过大、速度过快,建设的投资超出了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多年来,中国各地建设大量房地产项目,吸引了众多购买者。随着房价持续上涨,更多投资者变成投机者,在北京,一幢幢商业楼盘空置着。在鄂尔多斯老城区23平方公里上拥挤着30万人,康巴什新区就是为百姓投资建设的,新区总面积352平方公里,市区32平方公里,人口万人,“空城”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展品。

三、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支持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城市;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根本原因。城市生活比农村生活条件优越很多,比如文化娱乐、教育、金融、交通、医疗等软硬件环境远远好于农村。根本解决途径还是要发展农村经济。

(一)国家仍需加大对农村地区财政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饮水水安全、电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村内给排水、垃圾处理等问题,提高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二)要确定政府在城市化中的职能和地位,把城市化从政府行为为主转变为市场经济行为为主导。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地区在环境和经济水平差别很大,城市化的进程也是各有特别之处,不可能齐头并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充分照顾和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避免政府行为地扩大或限制城市化的过程。

(三)更好的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和支持力度。针对农村人才流失,提高现有农村劳动者素质,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根据农民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四)加快推进户籍、社保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力度。持续十几年,农村物价涨幅一直高于城市,使得目前农村物价已经接近于城市物价。农村低保仅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待遇的1/3,甚至更低。急需相关政策制度改革,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国家的福利政策上,可以得到同等的对待,并最终实现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能跟随人口的迁移。

(五)大力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工业和城市都必须依赖第三产业的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来生存和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越完善,将直接推动城市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缓解就业压力。

小结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一定要多管齐下,做好社会主义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农村地域辽阔,没有高房价,自然条件好,交通通畅,因而更适宜人居住。而医疗不方便、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等问题,相信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会得到解决,统筹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将会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安居乐业,并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作者简介:邹晓光(1981—),男,山东荣成人,山东大学(威海)科研处职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