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德育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德育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德育中蕴涵着心理健康 教育 。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前提,德育过程是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心理形成过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述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对中学生开展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做老师的感到最头痛的莫过于学生有排斥抵触情绪,思想上不接受。说而不服,服而不信,信而不行,也还可以理解,最大的尴尬是学生公开顶撞。在实际中学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即使最调皮、成绩最差或者各方面思想表现最落后的学生,并没有失去上进向善的心理,都有一种获得老师、同学信任、理解、认同的期盼。那么,中学生究竟有哪些德育接受心理需要我们老师把握和适应呢?

关键词:德育;心理接受;学生;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3-2851(2011)08-000-01

一、真理接受心理

人追求真理是一种无可替代的需要。中学生对真理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崇拜心理,其突出表现是: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喜欢背诵 名人 名言 警句,并且经常抄录在 笔记本 上或者同学间互赠互勉。根据中学生勇于追求真理,乐于接受真理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 名言警句 的哲理优势,剖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讲深说透,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指点迷津,启人心扉,学生自会信服、接受。但问题也存在另一方面的负效应。近年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中学校园也受到程度不同的侵染,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类型的消极格言当作真理来信奉的中学生并不在少数。对此,我们中学老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老师、班主任老师有充分的心理思想准备,切不可急躁。中学生年龄小,甄别能力弱,出现把谬错当真理的情况并不奇怪,我们做老师应充分理解学生。这是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首要前提。

二、人格接受心理

中学生处于人格心理初步形成期,教师对学生思想教育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当遇到学生的正面冲撞时,有 经验 的教师采取的方法是,绕开话题,把事情暂时搁起来,过一段时间等师生双方的情绪都平复下来再解决。可不少教师采取的往往是把学生逐出教室、通知家长等强硬 措施 ,甚至教师以武力进行压制的情况。其结果,教师挽回的仅仅是个人自尊或只是个人面子而已;而给学造成的却是严重的心理打击和人格伤害。对于那些差生而言,教师尊重他们的人格,更容易感化他们成为激发他们向上进取的内在驱动力,这方面的个案事例我不胜枚举。此外,教师也要学会利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处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人师表,以身教补充日常的言教。在当今社会上请客送礼风普遍盛行的社会氛围下,不少学生家长片面地认为只有对老师请吃送礼,老师才会关心自己的子女。对这些情况教师尤应慎重妥善处理,注意给学生留下良好完美的人格形象。我们认为,德育效界并不完全产生于说教中,更寓于教师自身的高尚的感召中。

三、事实接受心理

中学生乐于接受真理的晓喻、人格的感召,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现在的中学生更乐于接受事实。现在中学生普遍对单纯的说教、理论的灌输带有逆反心理,这是众所周知的。90年代以来,我曾经数次在学校从初一到高三年级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越往这高年级学生的逆反情绪越强烈。因此,我上高中《思想政治课》时,十分注意讲最近报刊杂志上登载的新鲜事例。有时候干脆就某一问题先连讲数个事例,然后再让情绪被调动起来的学生自己到课上去归纳结论。这样教学效果好,学生也普遍欢迎。课间对学生的思想德教育,我也延用此法。尽量多讲些学生存在问题对得上号子事例,让学生自己去意会、去咀嚼、去 反思 ,少讲一些生硬的、居高临下的训戒之词。这样既表明了教师鲜明的态度和关切之意,又不损伤其自尊心,学生比较易于接受。当然,教师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拿出片面的事实来反驳老师的观点。对于此类情况我自己的做法是,无论学生出于怎样的动机,即使我有时尴尬得一时答不上来,也首先对学生的反叛勇气和思考精神予以肯定,然后再用充足数据和事例,友好地详尽解释和回答。在实际中学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习惯于用事实来证明道理,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通过事实来体验道理,从而接受道理。

四、环境接受心理

我国古代孟母教子而“三迁”的 故事 ,讲的是环境接受心理的重要性。学生在一定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必然会受到环境风范的熏陶,产生一种自然接受,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西方有受格式塔学派实验心理学的影响而形成的环境感应论,在其教育理论中也有“环境即教育”之说。所以,我们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努力开创健康、整洁、文明、活泼的良好环境,定能受到“不说而教”的效果。尽管今天我们还没有可以量化的数据指标来检测环境对学生实际影响的程度。但是,我想谁也不会否认校园环境对中学生今后人生的深远意义,应该说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者在优化学校教学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陶冶学生情操、磨练学生意志、丰富学生智慧,也确实起到了不少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不少教师把校园环境称之为教材以外的“潜在课程”,但这并不能说明这方面不存在问题。首先,我们的校园教学环境还严肃有余、活泼和情趣不足,这主要是与校园教学偏重应试的教育模式有关,给学生造成浓重的心理压抑。其次,学生是校园的主休,他们不但是校园环境的得益者、维护者,更是校园环境的建构者。中学生自我管理校园环境、植树种草美化校园环境的劳动尤其在重点中学还没有得到重视。

当然,中学生德育接受心理还有诸如角色接受心理、习惯接受心理、趋同接受心理等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总之,我们只有遵循学生德育接受心理规律来开展工作,不断优化中学德育形式和方法,才能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减少探索中的曲曲折折,达到事半功倍的绩效。

参考文献:

[1]汪昌华.班级学生社会分层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3,(12):9-13.

[2]欧干英.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管理机制[J].基础教育研究,2003.增刊:19-20.

[3]李冰.在班级教育中培养独生子女合作意识初探[J].中国德育,2003,(11):74-7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述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导语:在新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学校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分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邓琼飞。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17):192。

[2]伍佳慧,李松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02):52—53。

[3]佟丞,高玉峰。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2):124—126。

[4]甄璟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J]。山海经,2016(02):141—142。

[5]余海蔚。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5(02):126—127。

[6]卢义,马荣,宗宸。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J]。亚太教育,2016(12):209—210

[7]赵景会,李明秀,高鹏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3):110—111。

[8]岳洁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东方教育,2015(12)。

[9]何一澜。浅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36—138

[10]张兵,谢德光,谢玉兰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1):28—32。

[11]郝健强。积极心理治疗模型在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12]陆亚玲,唐开鹏。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1):59—62。

[13]张小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7):120—121。

[14]万文倩,刘慧妍。高职院校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58—61。

[15]赵云龙。师范院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防御方式比较[J]。社会心理科学,2009(4)。

[16]易善武。高校贫困生生活的三维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1):63—65。

[1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48—155。

[19]仲稳山,李含侠。扬泰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153—154。

[20]仲稳山,李露。现代德育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5):79—82。

[21]李克敏。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中国高等教育,2006(Z3):52—53。

[22]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想教育研究,2006(6):25—27。

[23]仲稳山。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与评估。职业教育研究,2010(2):23—24。

[24]黄国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十三年回顾。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8(2):146—148。

[25]仲稳山。心理诊断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2。

[2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考察团。略论北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思想教育研究,2006(12):36—38。

[27]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65—69。

[28]宋凤宁,黎玉兰。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大误区。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2):2327—2329。

[292]仲稳山。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职业时空,2009,5(8):172—174。

[30]刘茂江。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4(7):228。

俺这,应该有你要的.

德育与心理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各县(市)教体局、市直各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办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为进一步挖掘总结教师队伍中的德育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广泛宣传我市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新成绩,经研究,决定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德育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评选范围(一)德育先进工作者评选范围:担任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法律课、心理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的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辅导员、从事德育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二)优秀班主任评选范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现任班主任。(三)优秀德育论文参评范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全体教职工。二、评选条件(一)德育先进工作者评选条件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热爱教育事业,在学科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能够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积极渗透道德教育,学科德育实践方面效果显著。3.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后进生转化、降低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等方面成绩显著。4.在校从事德育工作三年以上(含三年)。5.近2年内荣获市级以上优秀德育论文二等奖以上者。(二)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造性地做好德育工作。2.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关心、了解学生,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师生关系融洽,注重言传身教,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满意度高,在同行和家长中有良好的口碑。3.注重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积极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和道德学习过程,探索有效的育人规律和班主任工作规律;善于团结协作,重视发挥学科教师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群体作用。4.班级管理工作成绩突出,所带班集体目标明确,学生个性发展良好,班级文化富有活力和特色。5.注重班主任工作研究。积极参加教育实践改革,善于观察学生,掌握学生个性品质和发展状况,能针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和反思,并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每学年有较高质量的教育工作反思、案例或论文。6.在控辍保学方面成绩显著,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且成绩优异,所带班级对口升学上线人数多、升学率(就业率)高。7.教龄满五年,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2年以上(含2年)。

德育中蕴涵着心理健康 教育 。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前提,德育过程是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心理形成过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述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对中学生开展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做老师的感到最头痛的莫过于学生有排斥抵触情绪,思想上不接受。说而不服,服而不信,信而不行,也还可以理解,最大的尴尬是学生公开顶撞。在实际中学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即使最调皮、成绩最差或者各方面思想表现最落后的学生,并没有失去上进向善的心理,都有一种获得老师、同学信任、理解、认同的期盼。那么,中学生究竟有哪些德育接受心理需要我们老师把握和适应呢?

关键词:德育;心理接受;学生;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3-2851(2011)08-000-01

一、真理接受心理

人追求真理是一种无可替代的需要。中学生对真理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崇拜心理,其突出表现是: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喜欢背诵 名人 名言 警句,并且经常抄录在 笔记本 上或者同学间互赠互勉。根据中学生勇于追求真理,乐于接受真理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 名言警句 的哲理优势,剖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讲深说透,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指点迷津,启人心扉,学生自会信服、接受。但问题也存在另一方面的负效应。近年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中学校园也受到程度不同的侵染,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类型的消极格言当作真理来信奉的中学生并不在少数。对此,我们中学老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老师、班主任老师有充分的心理思想准备,切不可急躁。中学生年龄小,甄别能力弱,出现把谬错当真理的情况并不奇怪,我们做老师应充分理解学生。这是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首要前提。

二、人格接受心理

中学生处于人格心理初步形成期,教师对学生思想教育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当遇到学生的正面冲撞时,有 经验 的教师采取的方法是,绕开话题,把事情暂时搁起来,过一段时间等师生双方的情绪都平复下来再解决。可不少教师采取的往往是把学生逐出教室、通知家长等强硬 措施 ,甚至教师以武力进行压制的情况。其结果,教师挽回的仅仅是个人自尊或只是个人面子而已;而给学造成的却是严重的心理打击和人格伤害。对于那些差生而言,教师尊重他们的人格,更容易感化他们成为激发他们向上进取的内在驱动力,这方面的个案事例我不胜枚举。此外,教师也要学会利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处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人师表,以身教补充日常的言教。在当今社会上请客送礼风普遍盛行的社会氛围下,不少学生家长片面地认为只有对老师请吃送礼,老师才会关心自己的子女。对这些情况教师尤应慎重妥善处理,注意给学生留下良好完美的人格形象。我们认为,德育效界并不完全产生于说教中,更寓于教师自身的高尚的感召中。

三、事实接受心理

中学生乐于接受真理的晓喻、人格的感召,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现在的中学生更乐于接受事实。现在中学生普遍对单纯的说教、理论的灌输带有逆反心理,这是众所周知的。90年代以来,我曾经数次在学校从初一到高三年级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越往这高年级学生的逆反情绪越强烈。因此,我上高中《思想政治课》时,十分注意讲最近报刊杂志上登载的新鲜事例。有时候干脆就某一问题先连讲数个事例,然后再让情绪被调动起来的学生自己到课上去归纳结论。这样教学效果好,学生也普遍欢迎。课间对学生的思想德教育,我也延用此法。尽量多讲些学生存在问题对得上号子事例,让学生自己去意会、去咀嚼、去 反思 ,少讲一些生硬的、居高临下的训戒之词。这样既表明了教师鲜明的态度和关切之意,又不损伤其自尊心,学生比较易于接受。当然,教师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拿出片面的事实来反驳老师的观点。对于此类情况我自己的做法是,无论学生出于怎样的动机,即使我有时尴尬得一时答不上来,也首先对学生的反叛勇气和思考精神予以肯定,然后再用充足数据和事例,友好地详尽解释和回答。在实际中学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习惯于用事实来证明道理,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通过事实来体验道理,从而接受道理。

四、环境接受心理

我国古代孟母教子而“三迁”的 故事 ,讲的是环境接受心理的重要性。学生在一定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必然会受到环境风范的熏陶,产生一种自然接受,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西方有受格式塔学派实验心理学的影响而形成的环境感应论,在其教育理论中也有“环境即教育”之说。所以,我们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努力开创健康、整洁、文明、活泼的良好环境,定能受到“不说而教”的效果。尽管今天我们还没有可以量化的数据指标来检测环境对学生实际影响的程度。但是,我想谁也不会否认校园环境对中学生今后人生的深远意义,应该说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者在优化学校教学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陶冶学生情操、磨练学生意志、丰富学生智慧,也确实起到了不少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不少教师把校园环境称之为教材以外的“潜在课程”,但这并不能说明这方面不存在问题。首先,我们的校园教学环境还严肃有余、活泼和情趣不足,这主要是与校园教学偏重应试的教育模式有关,给学生造成浓重的心理压抑。其次,学生是校园的主休,他们不但是校园环境的得益者、维护者,更是校园环境的建构者。中学生自我管理校园环境、植树种草美化校园环境的劳动尤其在重点中学还没有得到重视。

当然,中学生德育接受心理还有诸如角色接受心理、习惯接受心理、趋同接受心理等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总之,我们只有遵循学生德育接受心理规律来开展工作,不断优化中学德育形式和方法,才能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减少探索中的曲曲折折,达到事半功倍的绩效。

参考文献:

[1]汪昌华.班级学生社会分层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3,(12):9-13.

[2]欧干英.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管理机制[J].基础教育研究,2003.增刊:19-20.

[3]李冰.在班级教育中培养独生子女合作意识初探[J].中国德育,2003,(11):74-7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述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俺这,应该有你要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导语:在新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学校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分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邓琼飞。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17):192。

[2]伍佳慧,李松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02):52—53。

[3]佟丞,高玉峰。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2):124—126。

[4]甄璟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J]。山海经,2016(02):141—142。

[5]余海蔚。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5(02):126—127。

[6]卢义,马荣,宗宸。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J]。亚太教育,2016(12):209—210

[7]赵景会,李明秀,高鹏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3):110—111。

[8]岳洁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东方教育,2015(12)。

[9]何一澜。浅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36—138

[10]张兵,谢德光,谢玉兰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1):28—32。

[11]郝健强。积极心理治疗模型在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12]陆亚玲,唐开鹏。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1):59—62。

[13]张小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7):120—121。

[14]万文倩,刘慧妍。高职院校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58—61。

[15]赵云龙。师范院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防御方式比较[J]。社会心理科学,2009(4)。

[16]易善武。高校贫困生生活的三维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1):63—65。

[1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48—155。

[19]仲稳山,李含侠。扬泰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153—154。

[20]仲稳山,李露。现代德育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5):79—82。

[21]李克敏。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中国高等教育,2006(Z3):52—53。

[22]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想教育研究,2006(6):25—27。

[23]仲稳山。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与评估。职业教育研究,2010(2):23—24。

[24]黄国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十三年回顾。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8(2):146—148。

[25]仲稳山。心理诊断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2。

[2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考察团。略论北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思想教育研究,2006(12):36—38。

[27]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65—69。

[28]宋凤宁,黎玉兰。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大误区。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2):2327—2329。

[292]仲稳山。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职业时空,2009,5(8):172—174。

[30]刘茂江。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4(7):228。

德育爱心论文参考文献

如何做好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论文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都是有一定生理障碍或情绪障碍的学生( 比如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多重残疾等), 他们特有的生理缺陷导致了其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和生活障碍。 他们心理上的自卑、退缩、冲动、自我怀疑和自我迷失等表现较为明显,他们与正常人在心理、品德等方面有哪些共性和个性,他们现在和未来的学习、生活状况是怎么样的? 应该是怎样的? 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和探究。

一、常规工作是基础是保障。

( 一) 狠抓安全教育保证学生安全、学校稳定。 德育无小事,学生安全更是大事。 尤其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理障碍各异,安全工作极其重要,比如智力障碍学生没有触电危险的意识,易触碰电路、容易互相伤害和自残;自闭症学生喜欢单独行动和做重复性机械性动作、盲生看不到看不清生活中的环境易发生危险[1]、聋 生对安全规则的接受性最差且在体育运动中爱做危险性动作等等[2],都需要重点关注和有针对性矫正:对于培智学生,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生活安全教育;听障学生和视障学生等需要每学期初、学期中段及学期末,定期进行开安全主题班会等。 从夯实学生基本安全常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出发, 内容主要包括校内外生活里的用电、防火、防灾、防雷电,注意交通安全、注意煤气使用安全,防溺水、火灾脱险和自然灾害逃生等等,并且坚持抓反复、反复抓。

( 二) 做好班主任思想工作,强化班主任的育人责任意识。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广大教师的德育意识, 提高其课堂教学与课余生活中的德育渗透的能力和自觉性, 要做好与学生接触最亲密的班主任的思想工作,强化其责任意识。

让班主任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最初和最终目标是育人,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而不仅仅是为了班主任津贴和评优晋先。 另一方面帮助其理顺班主任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明确班主任的权利职责,努力施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科学及人性化的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也要加强对班主任工作路径和思维方法的定期培训和指导,帮助教师实施更具人文关怀、更具实效性的班级管理工作。 同时要求班主任定期上交一份班级管理总结反思,并以此为根本,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举办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总结活动,以便相互借鉴学习推广。

( 三) 做好学校学生会干部的选拔任用与培训工作。 让学生管理学生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还能真正利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起到带头、示范和表率作用。俗话说,好的学生干部顶半个班主任。 首先就要做好品德优良、行为习惯正确、学习成绩较好并具有一定组织管理潜力学生的选拔工作。特殊学校尤其是类似于我校这样聋哑学生占大多数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的智力环境与品德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大的熏陶和影响作用。

其次,以定期、多种方式提高学生会干部的品德修养, 塑造他们起标杆作用的良好行为习惯,并着力培养这部分学生的沟通协调及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在各班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并逐步让这股力量成为学校正确价值导向、健康积极舆论氛围的无形打造者。

二、坚持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规律,实施重难点突出的德育教育。

( 一) 稳抓日常行为习惯的规范、养成教育。 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极其重要,故学校应加大低年龄段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常规训练,明确目标,每周的德育重点和常规训练要求是学生行动的准则。

根据重大节日、学校的中心活动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系列、有重点地坚持公布“ 一周一要求”. 每周的要求力求做到语言生动、目标明确、易懂,针对小学部和中学部的各自特点,分步分批次要求,形成特色。 为了使“ 一周一要求”真正得到落实,得到效果,德育处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结束后,进行国旗下讲话,针对每周的要求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心中有目标、行动。 坚持常规评比,形成机制,因为常规评比是确保学校各项制度的落实,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一种激励措施,比如,我校的常规评比内容是:早读、早操、课间、食堂、午休和卫生等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和增加常规评比内容,以更加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式进行班级量化考核。 德育处要结合《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的要求和各类残疾儿童身心特点,拟定学校学生文明礼仪标准、日常行为规范和良好品质素养方面的具体方案,尤其是针对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要给予重点关注与突破。

( 二) 以“ 爱 ”为主线 ,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教育渗透 .残疾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得到全社会的关爱,这其中包括师爱、亲情爱、社会爱、同伴爱等。 积极倡导学校教师要全面关心残疾学生成长,无微不至,用特殊教育教师师德要求实施教育工作,当然,必须坚持严格、严肃、严厉要求与尊重、关爱并重的教育思路和德育方式,必要的惩罚和适时的纠正是肯定的,但一定要注意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让学生意识到惩罚是为了他的健康成长。 家庭是学生接受道德熏陶最早的地方,学校应注意引导父母应将爱的雨露更多播洒在残疾孩子身上,让他们享受到亲情温暖。 学校应多与社会各界联系,鼓励社会成员为残疾学生献爱心。 学校教育方式上要注意以情动人、以情激人和以理服人,抛弃单纯的德育知识的单项灌输方式,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主体,以多种活动形式为载体,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实实在在的道德活动。

如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式、角色扮演的体验模式,如日常生活中进敬老院、 自然灾害面前的互助互帮及捐款捐物活动、两难生活情景的道德判断与抉择等方式。

( 三) 加强残疾学生挫折教育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深化学生自我自律教育。 由于残疾学生的生理残疾,致使其信念不坚定、意志脆弱、责任感意识不强、依赖性强、抗挫折能力严重不足。 针对此问题,学校德育处应把学生的挫折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或者说首要位置。 残疾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待一辈子,老师不可能照看他们一生、家长也不可能照顾其一辈子, 作为社会中的少数量的弱势群体的残疾学生,走出社会、融入社会是无容置疑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一定要想办法、费心思对残疾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及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针对残疾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榜样示范及引领教育, 结合多媒体直观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模范事迹、邀请英雄人物现身说法,让学生与他们亲密接触,增强学生对道德意志概念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树立主动锻炼自己意志的愿望;组织安排提高残疾学生意志力的活动,如登山活动、定期运动会、拔河比赛和大帮小等等。 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尤其是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和女生的自我保护方面, 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感释放和心理疏导服务的场所与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 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 才能成为学习的精神财富。 ”

教师、 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一味的讲解与灌输有时不但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师生关系。因此,要重视残疾学生自我教育、自律教育,反省教育,最终实现达到一定程度的道德自觉。

三、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提升特殊学校德育工作效能。

( 一) 开展德育研究工作,强化班主任及教师的德育科研意识。 特殊学校德育工作非常重要且无比艰辛,因此要在学校营造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尤其在校内要开展校本德育研究,例如,提炼班主任工作总结及反思,使之成为全校教育问题的良好对策,做好交流宣传工作,把相关成果迅速共享,帮助全校教师提高管理水平;再如,残疾学生尤其是聋生既容易接受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容易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的腐蚀,不懂得辨析是非,法制观念淡薄,甚至有的不懂法。

针对这些情况,德育处应认真讨论和探究出适合某种残疾类型学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可以让盲生收听相关收音机专题节目、到法院庭审现场聆听等;轻度智力障碍学生、聋生和有残余视力的盲生可以组织监狱参观,请派出所、法院的同志到校进行专题法制讲座, 用典型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组织观看禁毒图片展等,以期通过不懈努力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提高辨别事非的能力。 还有关于学生健康上网、理性上网的问题, 也应该加以重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帮助自己增长知识、扩展视野、健康成长。

( 二) 构建回归生活的德育体验路径。 生活世界是德育魅力的源头,各种德育理念来源于生活,应回归生活,指导实践。 任何试图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的努力,都将失去德育自身的生命力与实效性。

真实生活在特殊学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习生活。 学习是残疾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和任务。 全体特殊学校教师应树立起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极其重要途径的意识,广大教师应帮助和引导残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注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教育,培养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残疾学生把努力学习和残而有为、自强不息联系起来,增强其学习的内在动力。二是交往生活。比如聋生与盲生自身障碍使其体验较多的人际交往障碍,从而导致自我怀疑而失去自信,产生严重的人际生活自卑感。 因此,学校德育教育应积极承担起指导残疾学生交往的任务, 尝试增设中、高年级人际交往课,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以多样化的灵活方式传授人际交往知识,培养其交往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平等和睦的良好人际关系,为其顺利“ 回归主流”打好基础。

(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主要从硬件文化和软件文化两方面入手。 硬件方面主要包括校园物理环境,在宣传栏、教室走廊、班级内空间呈现正面积极的名人名言、模范人物传记等内容。 也要注意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引导鼓励学生按照个人特点、兴趣爱好布置宿舍,使宿舍优雅温馨又不失文化韵味,让宿舍不但成为他们休憩的最佳场所,也成为陶冶情操的好地方。 软件文化方面主要从校风校纪、生活方式、文化娱乐及舆论风气等方面进行正面隐性营造。

例如,针对聋生的视觉优势、 形象思维能力发达与直观体验需要强烈的特点,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进行审美教育,重视并多开展体育运动进行道德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等教育。 由于一定的生理障碍,残疾学生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式没有健全人那么完整和丰富,最熟悉的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作用重大,因此一个更为重要的是要注意教育合力的共同作用。 要注意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要经常沟通,在教育方法、评价方式、价值引导及情感教育方面要努力达成一致, 以便于教育作用的合力发挥。倡导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到后勤人员,在言行着装等方面要适度得体,给学生良好的正面启发与引导。

( 四) 重视学校 、社会 、家庭三维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的探索。 特殊学校学生总人数都较普通学校少很多,但依然要重视校内少先队与团队活动的多样化开展,让残疾学生在享受到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少先队员和团员一样的权利同时,使他们认识并逐步承担起力所能及的责任义务。 当然,家庭教育在残疾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位置。 特殊学校要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传授手语、盲文、特殊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有关理论知识,指导和帮助家长学习特殊的家庭教育方法,共商育人之道。 也要积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倡导人们树立正确认识、平等对待的意识,积极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 共同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紧密结合,形成三维一体的合力德育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辉.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 M] .南 京:南 京大学出版社,2007:75-90.

[2]杨韶刚.从科尔伯格到后科尔伯格:社会认知领域理论对特殊教育的德育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3(9):17-21.

[3]曾 昭皓.德 育动力机制研究 [D].西 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周朝坤.聋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J].南 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2):18-21.

[5]李晓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革新,2013(11):6-7.

[6]苏 霍姆林斯基.给 教师的建议[M].北 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47.

[7]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的三大认识误区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2009(8):78-82.

[8]张艳红.德育资源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我是杂志社的,可以写

优秀班主任德育论文

中职德育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它们都能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技巧,使中职学生掌握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处世哲学,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接下来是我为您整理的优秀班主任德育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当今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中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文在分析中职德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以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保证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一、引言

中职德育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它们都能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技巧,使中职学生掌握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处世哲学,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的顺利发展,还有利于延伸中职德育教育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从而保证中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二、中职德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当前,在巨大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下,部分中职学校片面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一味地将教学目标简单定位为使学生掌握从事某种工作的必备技能,忽视了德育工作,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不高,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限制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影响他们对不同问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甚至会导致他们丧失洞察能力。中职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面临社会上复杂的就业环境和人际关系,这时,如果他们的思想境界、人文素养难以与时俱进,他们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第一,加强对德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从中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学科性质来看,其是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因此,要加大对德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德育教育主要包括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内容,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能力。第二,中职德育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忠诚祖国、奉献社会、立志图强、不屈不挠的人文精神,由此可见,德育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是相互契合的。最后,只有全面提高对中职德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中职教师,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德育教育的基础地位,并在其中不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个人修养,使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从而完成德育教育的目标[1]。

三、在德育过程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第一,在中职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每一位学生,形成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关爱每一位学生,为中职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激发他们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二,引导和鼓励中职学生参与德育教学活动,让中职学生成为德育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了解和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热点问题,并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明辨是非。第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在中职德育课堂上,教师要想进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式教学发、项目教学法等新型教育方法,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下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情操,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中职学生提升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大环境。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宣传栏、图书馆建设、学习角建设等方式,创造出有利于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大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的熏陶。

四、丰富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形式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每个中职学生的具体情况也各不相同,中职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人爱好,因材施教,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要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热情。例如,可以通过举办人文知识竞赛、人文知识专题讲座、人文知识学习总结报告会、参观革命胜地、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拓宽思路,提高中职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鉴赏能力、思辨能力,进一步增加对于中职学生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从总体上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2]。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中职德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提出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加强对德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在德育过程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等,以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保证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希望对相关学者、教师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孙晓露.中职德育课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2(6).

[2]曹继军.思想品德课教学人文性的实践与思考[J].德育课教学,2012(6).

《幼儿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道德教育,一个众所周知的词汇,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道德教育;幼儿

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学会做人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幼儿期在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幼儿教育目标中,德居首位,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将很难形成。德育是人一生道德养成的基础环节,幼儿期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质将会使我们受益一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的观察以及亲临幼儿园调研发现要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品质从以下三方面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之一,游戏使孩子感到快乐、好奇。在游戏中,幼儿能够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能够学会判断善恶、好坏、美丑、是非等简单的道德行为规则。例如:在游戏《分果果》中能培养孩子从小事做起,不能自私自利,遇事多替别人考虑等道德行为,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依据自己的角色经过自己的判断、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解决纠纷,从而启迪幼儿道德创造思维的过程。游戏往往给幼儿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游戏中的幼儿,热情积极、兴趣高昂、心情愉悦、乐在其中。通过游戏,幼儿可以体验、感受成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进而能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准则和正确的道德意识。幼儿的自制能力、自觉性和坚持性等意志品质都比较差。但是,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常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为了能够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戏,完成游戏中的任务,幼儿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情绪,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调节和控制自己不合理的需求与动机,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

我们还可以从幼儿游戏中延伸到日常生活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幼儿平时不愿意干的常规活动与幼儿游戏中的角色结合起来,例如:幼儿平常不愿意干家务,不讲究卫生到处乱扔东西,依据幼儿这些不良行为我们可以设立“小小值日生”和“小老师”的角色游戏,“爸爸妈妈”和“孩子”等角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从各自的角色要求出发,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准则,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良好的行为,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这样的活动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培养了幼儿自觉讲卫生、遵守纪律、爱集体等好习惯。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好的榜样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是德育具体化、形象化的现实体现,幼儿身边的朋友是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接触最多的是身边的小伙伴,对于幼儿来说,身边小伙伴的一举一动是最容易被模仿的。但是,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不高,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所以,模仿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我们提供一个优秀的范例让他们照着去模仿,就能让幼儿形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就会适得其反。好的范例有时甚至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为了帮助有些幼儿不愿刷牙的坏毛病,培养幼儿讲卫生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将已经养成刷牙习惯的幼儿请到台上给大家表演刷牙的舞蹈,例如舞蹈《乐乐的小白牙》就是表演一个喜欢刷牙的小朋友每天怎么样坚持刷牙的故事,我们还可以将这些表演者的照片贴在宣传栏里。这样,无需教师讲很多的道理,幼儿就会照榜样去做。一段时间以后,宣传栏中孩子的照片会越来越多。舞蹈《我有一双小小手》表演的就是小朋友爱洗手的故事,教师可以配合榜样教育,出示两张画着小手的图画给幼儿,一张是肮脏的小手,一张是干净的小手,组织大家讨论:“你喜欢哪只小手?”孩子们在纷纷发言中,懂得了不少道理。一旦道理明白了,洗手自然逐渐成为了孩子们自觉的行为。

父母的榜样力量对孩子品德的形成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孩子的启蒙老师是父母,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与同事、邻里和睦相处、关心他人、尊重长辈、爱护孩子,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潜移默化地对子女施加一定的德育影响。家庭德育是一种渗透式教育,是通过与孩子的密切接触,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所以家长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谈话、看书、讲故事、讨论等,来帮助幼儿分析遇到的困难并用自己健康的情感去打动孩子,从而增长孩子品德认识的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谐的家庭氛围,正确的家庭教育,有责任感的家长,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道德教育环境,对幼儿道德教育有着深刻地影响。

三.充分利用信息环境促进幼儿德育的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知识的外部环境变化无常,这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信息环境对幼儿品德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些外部信息包罗万象的,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幼儿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要对这些信息加以控制和选择,发挥有利于幼儿品德发展的各种信息,从而促进幼儿品德的健康发展。家长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年龄段、有利于孩子品德健全发展的图书和音像放在家里幼儿经常活动的地方,避免一些不良书籍出现在家庭中。父母应多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家长和孩子共同讨论书中的内容,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等。孩子还可以从书中找到学习的榜样。

现在的孩子都喜欢看电视,玩电脑,家长不应该强制性的制止,相反,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喜好抓住机遇进行道德教育,在它们玩电脑看电视的过程中及时提醒剧终人物的优缺点以及让幼儿回答他们应该怎么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父母只要管理好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并对电视和电脑的内容进行筛选,大可以放心的让孩子玩。让孩子看一些玩一些有关道德教育的动画片和能促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游戏等。这样不但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还能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德育,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幼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我们的下一代定会成为德才兼备的祖国栋梁。

参考文献:[1]于佳.对幼儿德育的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

[2]黄励华.从“境界教育”到“德育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

[3]汪昱雯.童谣与儿童教育[D].浙江师范大学

[4]刘长贵.论德育与生活[J].教育理论研究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园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研究》

心理学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导语:在新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学校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分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邓琼飞。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17):192。

[2]伍佳慧,李松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02):52—53。

[3]佟丞,高玉峰。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2):124—126。

[4]甄璟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J]。山海经,2016(02):141—142。

[5]余海蔚。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5(02):126—127。

[6]卢义,马荣,宗宸。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J]。亚太教育,2016(12):209—210

[7]赵景会,李明秀,高鹏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3):110—111。

[8]岳洁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东方教育,2015(12)。

[9]何一澜。浅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36—138

[10]张兵,谢德光,谢玉兰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1):28—32。

[11]郝健强。积极心理治疗模型在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12]陆亚玲,唐开鹏。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1):59—62。

[13]张小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7):120—121。

[14]万文倩,刘慧妍。高职院校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58—61。

[15]赵云龙。师范院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防御方式比较[J]。社会心理科学,2009(4)。

[16]易善武。高校贫困生生活的三维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1):63—65。

[1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48—155。

[19]仲稳山,李含侠。扬泰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153—154。

[20]仲稳山,李露。现代德育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5):79—82。

[21]李克敏。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中国高等教育,2006(Z3):52—53。

[22]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想教育研究,2006(6):25—27。

[23]仲稳山。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与评估。职业教育研究,2010(2):23—24。

[24]黄国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十三年回顾。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8(2):146—148。

[25]仲稳山。心理诊断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2。

[2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考察团。略论北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思想教育研究,2006(12):36—38。

[27]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65—69。

[28]宋凤宁,黎玉兰。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大误区。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2):2327—2329。

[292]仲稳山。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职业时空,2009,5(8):172—174。

[30]刘茂江。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4(7):228。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你有帮助!

[1]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6): 148-155.

[2]仲稳山,李含侠。扬泰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1): 153-154.

[3]仲稳山,李露。现代德育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9(5): 79-82.

[4]李克敏。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中国高等教育, 2006(Z3): 52-53.

[5]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想教育研究, 2006(6): 25-27.

[6]仲稳山。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与评估。职业教育研究, 2010(2): 23-24.

[7]黄国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十三年回顾。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7, 28(2): 146-148.

[8]仲稳山。心理诊断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9: 12.

[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考察团。略论北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思想教育研究, 2006(12): 36-38.

[10]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7): 65-69.

[11]宋凤宁,黎玉兰。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大误区。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 8(12): 2327-2329.

[12]仲稳山。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职业时空, 2009, 5(8): 172-174.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小学教育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由于 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较为复杂。对象为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不仅探讨教师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同时分析两者交往实践阶段中形成的心理现象。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与教育心理学有关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与教育心理学有关的参考论文篇一 《教育心理学问题策略探讨》 【摘 要】 本文就教育心理学的特征、问题以及策略进行了探讨。对提升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优化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心理学的持续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问题 策略 由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较为复杂。对象为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不仅探讨教师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同时分析两者交往实践阶段中形成的心理现象。该类复杂性令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具备一定难度以及局限性,基于认知过程的发展提升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积累,方能丰富 经验 ,实现从零散到细化。全面的发展,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清晰的掌握了解,因而导致教育心理学系统需要逐步的完善与发展。 1 教育心理学的特点 未来教育心理学在研究 方法 上将更加综合化。教育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特点,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可能会把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起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形成一套真正适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综合化方法,以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研究对象:整体的身心统一的人。人本主义加盟到教育心理学中,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加工者、一个学习者,更重要的是一个充满需要、富于潜能、具有社会性品质的完整的人。这样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高效化问题,而且要研究如何使人的人格健全发展,要拥有发达智力的同时保证其身心健康。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对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咨询和品德心理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显示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方向。研究整体的身心统一的学生主体是未来教育心理学的艰巨任务。 2 教育心理学的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的优质发展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充分契合学生心理需求、性格特征,应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纵观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不难看出,其仍旧包含一些不足问题,具体体现为教学内容没有体现良好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无法创建良好范式,实践教学没能注重人本特性,而是较多的仿照自然科学、基础以及应用研究没能良好的结合、无法全面注重本土研究等。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呈现出一定的多样复杂状态,各类统一心理状况被划分为便于管控以及实验的单元,研究方仅能各自为政,较少进行联系。同时相关课题的分析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虽然学科的发展进步仰仗于多样性,然而,由于教育心理学欠缺统一核心,因而对其持续发展形成了不良影响。发展时期环境的不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方式形成了更迭影响,进而令其关注度形成变化,各类教育心理学的不同内容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心理学采用实证探究以及现象分析方式,进行人们心理活动研究阶段中,始终包含研究人同对象之间呈现的主观差异,因此该类人性特点并非自然科学物性,实践教学则不应较多的模仿其研究手段,对人们的复杂关系有所忽略。应依据人们的行为表现,真正的明确意识与动机,进而优化实践教学效果。 3 教育心理学科学策略 基于整合观点创建优质教育心理学内容系统。探究教育心理学变化更新,其内容系统显现出更加集成综合的特征。因此实践教学中应明确科学的发展原则,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应就教育对象的核心特征以及现实需求,在确保学科主干思想的基础上,灵活科学的优选心理学教学内容。其内容系统不仅应包含共性,同时应考量学生现实需求,显现差异以及对象性特点。内容系统应在发展以及可靠层面探寻平衡点。教育系统较为复杂,人们对其规律的研究呈现出与时俱进性,因此其内容体系应持续更新。再者,教育为可靠稳定发展系统,教育目标、各类要素、理论均较为稳定,因此教育心理学系统应确保科学稳定性。教师应树立良好的整合观念,明确学科属性、历史背景、发展特征、不同理论派别。同时,应明确科学心理学学习规律与实践方式,做好教学内容环节的规划、明确实践策略,创新实践方式。另外,应探讨教学环节的相互制约影响,明确个体差异,注重家庭、社会、班集体的丰富因素影响,探究美育、健康、品德等丰富心理要素,进而优化实践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优化关系处理。教育心理学的优质发展应做好定性以及定量研究,利用自然科学手段,确保研究问题以及所得结论的真实性、代表性。同时,应由不同视角明确个体以及社会现象,应基于现象真实情境,研究现象的轮廓。还应明确实验以及史论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实验研究为针对教育现象进行合理的观察分析。教育学为重要的科学门类,其实验研究尤为重要。同时理论研究、史论研究必不可少。因此,前者应基于后者为核心基础,后者则应为前者的发展升华。 基于素质教育明确学科研究导向。新时期,全民关注素质教育,教育心理学也应发挥自身生命活力,基于教育实践以及发展改革,科学研究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基于素质教育明确学科研究导向。应注重学生个性特征,明确其与教育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时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知识学习探讨,注重学生的规范科学学习以及社会性发展,并应关注教学有效性,探讨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关注教师的内涵素质,并促进其实现专业发展。 总之,纵观教育心理学实践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明确问题存在的根源、基于整合观点创建优质教育心理学内容系统、实现教育心理学各类关系的有效处理,基于素质教育明确学科研究导向,方能真正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激发教育心理学内涵优势,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艰苦奋进的优质品格,关注个性培养,进而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嘉芮.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3(08):218~219 2 __专.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9):12~13

参考文献是对小学科学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对于小学科学论文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科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科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 董保良,张国辉,李鑫,李晓燕,杨新旺. 基于信息熵的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研究[J]. 电子世界. 2013(15) [2] 孙国强. 浅谈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建设、使用与发展[J]. 中国公共安全. 2013(15) [3] 李爱民. 中国半城镇化研究[J]. 人口研究. 2013(04) [4] 王赐江. 群体性事件现实考察与学理分析--从三起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谈起[J]. 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报告 . 2013(01) [5] 冯文林,帅娟,姚红,邓波,魏莲芳,汪小林,冯荣. 四川特种行业治安管理创新调查研究报告[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3(01) [6] 李林. 中国法治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J]. 新视野. 2013(01) [7] 徐田坤,梁青槐,任星辰. 基于故障树模型的地铁750V牵引供电 系统安全 风险评估[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12(06) [8] 黄毅峰. 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征象考察与调控路径分析[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9] 苗强,张文良,宗波,步立新,尹洪河,方忻. 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有效性评估 方法 研究工作进展[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2(00) [10] 王华安. 大安防时代:需要多元化发展战略[J]. 中国公共安全. 2013(12) [11] 何穆. 某大学图书馆安全防范系统设计[J]. 建筑电气. 2013(05) [12] 张苏. 司法中的量刑分析与操作--以石柏魁故宫盗窃案为例[J]. 中国检察官. 2013(10) [13] 杜治国,赵兴涛,李培岳. 美国安全管理专业解析[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14] 唐海. 个性化概念图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15] 杜治国,赵兴涛,李锦涛. 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仿真模型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16] 朱随江,刘宝旭,刘宇,姜政伟. 有环攻击图中的节点风险概率算法[J]. 计算机工程. 2012(03) [17] 李秀林,李辉. 《安全防范系统运行检验规范》浅析[J]. 中国安防. 2012(Z1) [18] 李晓建. 基于语义的个性化资源推荐系统中关键技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小学科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 赵荣生. 车辆核材料检测装置的研制[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3(00) [2] 王国华,陈敬贤,梁梁. 系统评估研究现状及发展评述[J]. 现代管理科学. 2011(10) [3] 陈合权,魏莲芳. 论视频监控系统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1(05) [4] 张旺勋,龚时雨,李康伟. 装备系统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仿真策略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11(09) [5] 魏莲芳. 当前群防群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1(03) [6] 潘科,王洪德,石剑云. 多级可拓评价方法在地铁运营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 铁道学报. 2011(05) [7] 吕海涛. 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关键技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8] 鲍君忠. 面向综合安全评估的多属性专家决策模型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11 [9] 孙爱军. 工业园区事故风险评价研究[D]. 南开大学 2011 [10] 郭熹. 基于风险熵模型的安防系统风险与效能评估技术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邬长城. 安全管理体系质量评估方法研究[D].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 [12] 孙亚华,李式巨,李彬. 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的量化评估[J]. 核动力工程. 2009(01) [13] 陈志华. 试论安全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估[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14] 魏莲芳,陈志华. 浅谈安防系统中的风险评估[J]. 中国安防产品信息. 2005(04) [15] 徐哲,贾子君. 基于仿真的武器装备研制系统性能风险评估[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1(04) [16] 吴穹,闫黎黎. 企业安全防范系统风险评价模式研究[J]. 安防科技. 2010(10) [17] 易光旺. 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 安全生产 科学技术. 2010(03) [18] 陈志华. 评估城市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效能 促进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应用建设[J]. 中国安防. 2009(12) 小学科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刘文帅.关于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梁周昌.怒江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的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张云.focusonform对中学 英语口语 课堂教学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赵婧.乌海市高中英语课堂 文化 教学现状的调查与 反思 [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5]赵瑶瑶.复数的历史与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 [6]潘婧.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7]赵瑶瑶.复数的历史与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 [8]祝露.高中写作教学设计探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3 [9]李玉飞.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10]卫晓丽.中外籍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学风格的调查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11]莫雷主编. 教育 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冯忠良等着.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3]杨治良,罗承初编写.心理学问答[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 [14]江桂苹.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渗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1.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2. 关于小学科学教育相关论文 3. 关于小学科学教育研究论文 4.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5. 小学科学方面的论文 6. 小学科学论文1000字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下面是我分享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张福建,牟树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9、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王守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1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2、郭思乐.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导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13、吴新武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14、邵永良等.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15、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6、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7、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8、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0、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1、李伟胜.实验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3、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4、白芸.质的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5、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1

26、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7、王策三.教学实验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8、李晶.社会调查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9、佟庆伟.教育科研中的量化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0、江洪春.中小学教育论文写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31、欧阳周.实用学术论文写作.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庄文中著:《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佐藤正夫著《教学原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黄书光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易连云著《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廖哲勋主编《课程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田瑞云著《语文教育行为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版。

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智慧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潘庆玉著《语文教育发展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备课笔记》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文个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语言大观》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教学争鸣录》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课堂教学艺术》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彭华生著《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佟士凡著《语文学习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

倪文锦著《语文考试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田若等著《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董菊初著《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 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王尚文著《语感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维鼎著《语文言意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余昱著《走向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

2. 国家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人教版,苏教版,语社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

4. 巢宗祺等.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周庆元. 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6.倪文锦. 语文教育展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倪文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 吴忠豪.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1. 崔峦. 小学语文教学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雷玲. 听名师讲课.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13.吴立岗.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14.洪宗礼.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学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7.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8.黎锦熙.黎锦熙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9.刘国正.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0.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21.于永正. 教海漫记.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2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3.崔峦,陈先云.斯霞霍懋征袁容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4.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5.贾志敏.贾老师教语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6.薛法根.薛法根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7.王崧舟.王崧舟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8.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9.刘济远,莫崇芬.新课程小学作文导写艺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30.刘济远,莫崇芬.小学作文导写获奖教学案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1.王守恒.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2.王宗海.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3.吴忠豪.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4.姚春杰. 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5.姚春杰.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