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 黄杰,“美国效绩审计的发展与思考”,《审计研究》,2011年4月。
2. 刘奋强、李大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经济效益审计”,《中国内部审计》,2009年1月。
3. 蒋燕军,“关于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考与实践”,《财会通讯》,2008年12月。
4.《价值最大化和经济增加值》 中国建设银行计划财务部 2007年6月。
5. 邵燕杰,“中国商业银行引入EVA理念初探”,《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6年3月。
6. 辛金国,“内部审计如何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湖北审计》,2002年6月。
7. 张德坤,“审计研究逻辑起点的二元选择”,《湖北审计》,2010年3月。
8.邢俊芳,陈华,周传华,《最新国外绩效审计》,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8年。
9.杨肃昌,肖泽忠,“绩效审计在我国何以发展迟缓[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7月22日。
10.吴国萍,“关于开展振府绩效审计工作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5年。
会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王卫东,《现代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4、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第二版。
5、《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操作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1.刘仲文著《人力资源会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张文贤主编《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设计》,立信会计出版社
3.中国会计学会主编《人力资源会计专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美]弗兰霍尔茨著《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5.[美]加里·S·贝克尔著《人力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6.[美]查尔斯·亨格瑞著《成本与管理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加]斯科特著《财务会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8.[美]马歇尔著《会计信息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高伟富著《人力资源会计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0.刘永泽著《高级财务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1.李海波著《新编企业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
12.赵书和著《会计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13.顾爱春著《会计法规》,科学出版社
14.夏恩著《会计与控制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5.翟文莹著《试论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基本问题》,现代财经,
16.徐勇、岳欣等《关于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对外经贸会计,
17.曹世文著《试探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财会月刊,
18.徐国君、刘祖明著《人力资源会计研究述评》,财会通讯,
19.张磊、陈伟著《略谈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问题》,财会月刊,
20.袁晓勇著《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若干问题》,财会通讯,
21.安明硕著《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几点思考》,财会月刊,
财政学理论经历了经济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研究领域和方法论不断扩充套件与丰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摘要: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对乡镇的管理,使乡镇管理呈现良好态势,但在对乡镇财政管理中发现其中存在问题较多,内部控制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就要做好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从而为乡镇改革奠定基础。本文将从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研究提升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方式方法。
关键词: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
一、前言
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一直是乡镇发展与进步中重难点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限制与影响乡镇财政内部控制工作效率的提升,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存在多账户管理
在我国很多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中都存在多账户管理情况,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会增加乡镇财政资金控制工作负担,还会大大降低财政资金可控能力,从而致使资金被盗用或出现去向不明情况[1]。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资金账务资讯容易出现不真实的情况,影响财会监管。乡镇财政资讯缺乏真实性,在难以了解乡镇真实工作情况的同时,还难以实现对乡镇 *** 的正确评价,可见多账户管理存对于乡镇财政管理中只有弊端没有任何益处。
2.监管工作不到位
监管工作不到位也是影响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相对于城市,乡镇较为偏远, *** 监督管理部门在管理这些地区时常常是在口头上管理,难以真正将监管工作落到实处,这就导致乡镇财政资金管理者可以任意挪用该部分资金。如果深入监管该部分资金,进行审计工作,就会将大部分干部卷入其中,总的来说主要是由于 *** 相关部门对乡镇财政收支情况监管不到位,才导致这种问题的出现。
3.相应的管理机制缺乏、落后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很多方面都实现了优化管理与创新管理。在经济转型的今天,经济管理也逐渐呈现严格态势,但由于乡镇地区较为偏远,国家所下达的一些整改措施也难以真正实现,导致很多乡镇在财政管理与内部控制上依然采用传统管理方式,这样也就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影响了财政管理工作开展,经常出现工作效率低下或存在较多漏洞的情况,如某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上存在漏洞导致10多万资金不知去向,并且不仅该乡镇如此,我国存在这种情况的乡镇占据80%以上,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上百万左右。
三、提升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的方式方法
1.明确乡镇财政资金内部账户数量
减少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账户数量是解决乡镇财政资讯不真实的重要方式,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法律手段做好管理工作,让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到国家对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的重视。要求所有乡镇财政资金都需要归集在一个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对乡镇工作资金管理工作效率,还便于财政业务往来。同时,这种管理方式还能有效减少管理人员占用与挪用财政资金的情况。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将资金管理工作分为三部分,分别为管事部门、管账部门以及管钱部门,在动用该资金时需要三个管理者共同签署才能使用,否则任何人不得使用该资金。
2. *** 以及相关部门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作为监督管理者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做好监管工作,可以通过宣传方式强化工作人员对财政资金的认识,并将违法真实案例加入其中,使其认识到随意挪用该资金的危害。同时做好培训工作,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意识。此外,要求监管工作者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减少不良事故的发生,将其薪资待遇与工作情况挂钩,以此时刻督促其认真开展工作。
3.构建完善的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机制
要做好这一工作,就需要有完善的控制机制作为支撑,首先,确定财政资金管理职能,将具体工作落到个人身上,实行专事由专人负责。其次,要求所制定的控制机制与国家财政要求相符合,将国家相关要求作为行事准则,构建完善的乡镇财政管理机制。最后,做好机制落实工作,让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成为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载体。
4.强化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技术手段
要强化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技术手段,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财政内部管理工作,不断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并让其在实际中锻炼自身能力,同时,注重高学历人才的引进,让大学生走进乡镇工作。还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强化乡镇内部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与技能,鼓励其认真工作与学习,进而改变现有技术手段落后的情况。在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技术手段得以提升以后,能够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此外,还要做好村级资产处置、大额资金支出采取集体决策工作,建立镇包联村干部与村集体领导班子联签制度以及财政财务重要岗位的定期轮岗制度等。
四、结论
综上所述,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关系著乡镇经济发展,以往的管理方式存在较多缺陷,导致乡镇资金容易被占用或挪用,因此,就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从而减少资金损失。本文根据实际情况,从四方面提出了整改措施,其中一定存有不足,希望能够得到相关人士的指导,进而完善研究,做好乡镇财政资金内部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维毅.我国乡镇财政所规范化建设考析[D].云南大学,2014.
[2]邵志强.基于县乡联动策略的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模式[J].市场研究,2015,2:63-64.
1市级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体制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工作完成不到位
“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市级财政局的财务管理工作亦是如此。但现阶段,以财政局为代表的各项行政单位在开展工作时还面临着各类难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是过于低下的财务人员准入门槛使得很多县级、市级的行政单位财务人员并非由会计专业人员所担任,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优秀的工作意识和综合素质,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完成不到位。其二是岗位分配制度不合理,在县市级的财政局中,常常出现单位管理人员未能对现有的人才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擅自聘用员工、混岗用工、未能依照相关法律条例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其三则表现在资金链管理上,有资料显示,75%以上的财政局等行政单位都曾出现过因购买财务及装置时未能及时清算而导致坏账、死账的情况。而在行政单位专项资金分配管理时,这一现象同样存在,很多市级地区的财政局并未能做好对上级单位核拨的资金进行整体的预算和控制工作,在对这些资金进行挪用时更是缺乏严谨性,随意性较强、严重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导致资金配置难以最优化。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相关的体制制度对其进行明确规定。
财务治理体系不平衡,内外部监督机制亟待健全
以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财务管理为例,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外部监督体系,在国有民营的转化中,整个企业的国有资产容易因非国有化而被转移、流失甚至蚕食。国家利益也由于企业缺乏财政局所提供的有效的财务治理体系而无法保障,造成整个体系中财政局、企业自身及投资者财务风险都被进一步加大。即使是对于财政局自身而言,其内部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同样有待完善,部分财政局甚至未能对相关人员制订出具体的财务管理策略,导致财务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在进行各项财政管理及监督工作时容易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深入到事前事中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中。
财务管理观念未更新,资金使用效益尚有待提升
现阶段,很多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普遍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整个财务管理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型的财务管理阶段,在进行各项财务管理活动时,往往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混为一谈,事后核算、忽视流程控制等情况更是屡见不鲜。部分财政局的财务管理人员往往也不能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不具有优秀的财务管理意识,未能认识到事前和事中的预防及控制的重要性,导致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不关注各项经济活动与所从事工作的耦合性,将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孤立开来,导致整个行政单位资金使用效益难以提升。
2解决市级财政局财务管理问题的策略研究
完善市级财政局财务管理各项体制制度
对于财政局单位而言,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各项体制制度,不仅可使单位财务治理范围得到有效扩大,而且因各项管理体制制度不完善所引起的财务管理工作完成不到位也可得到有效解决。其具体内容包括提升财政局等行政单位财务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门槛,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避免混岗,以提升资金链及流动资金管理效率,利用专项资金管理监督制度和评价制度优化财政单位资金使用等。
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及外部监督制度
财政局若要完善财政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最终使财务管理步入规范化,需要从源头着手,进一步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及外部监督制度。就外部监督制度而言,可考虑将财政局内部的内审部门与稽核部门的工程流程和工作制度公开,并开展网站建设、匿名举报等相关工作,使得人民群众和媒体能对财政局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做出监督。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可利用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激励制度等方式提升财务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可通过对财务管理人员所管理的不良资产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比率的业绩评价进行考核,使相关管理人员意识到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就是提升个人利益的基础,保障财务管理工作实施的效果。
树立新型财务管理观念,提升管理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对于财政局等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要求也在进一步提升,而财政局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及各项服务职能的核心载体,同样也应意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树立起新型财务管理观念以提升管理水平。具体可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应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其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和财务管理意识的重要性,打造训练有素的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队伍。然后是加强事前、事中的监督、管理、控制工作,使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最后,建立新型的成本效益观念、理财观念,提高财务风险意识,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3结语
加强财政局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保障了自身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对国有资产乃至于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财政局自身也需要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不断开拓创新,使得财政局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一份更独特的贡献。
自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行超强的巨集观经济调控,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篇一 积极财政政策下的财政支农政策探讨 摘 要:自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行超强的巨集观经济调控,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但大量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妨碍了民生工程。2009年,我国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农村财政政策方面也有许多改变。该文通过分析我国近两年的财政支农政策,以及借鉴外国经验,对我国的农村财政提出建议。 关键字:农村财政;农业;积极财政;支农;补贴 一、文献综述 对支农政策的研究很多,其中侧重于效果和不足的研究。蒋和平、辛岭***2009***认为农业补贴是 *** 对农业支援与保护的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温铁军、刘海英***2009***认为“家电下乡”一类的农村补贴由于任何外部主体进入农村都与极度分散的小农经济之间存在高昂的交易成本,实行效果不佳。 这些研究都确定了我国三农政策的可行性,并承认它们的实际效果,同时也看到了不足,提出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政策。但是关于危机后农业财政政策却没有单独归纳出来。 本文将结合当今时代背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一些农村农业方面的财政政策及变化,通过分析它们产生的效果来作出评价。 二、我国的支农财政政策发展 ***一***政策总介绍 从2004年开始,中央每年的一号档案内容都是“三农”问题,2009年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三农”、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投入,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2009年底到2010年初,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旨在促进“三农”的政策,如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从2009年开始实施,2009年新增农资综合补贴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加强新增补贴资金管理,完善使用机制等。 ***二***取得成效 1.农村低保方面 2009年继续推进农村低保的应保尽保,保障人数达到4700多万,月人均补助达到60元。城市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保障人数达到2340多万人,月人均补助达到160元。五保供养人数556万,年人均保障水平集中供养为2500多元、分散供养为1800多元。城乡医疗救助已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全年救助6500万人次。临时救助制度正在建立健全,全年救助800多万人次。为城乡低保家庭、五保物件、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物件和城乡老党员发放了一次性节日生活补贴,惠及7400多万人。 2.农业补贴方面 我国对农业的补贴绝大部分是“黄箱”补贴,即价格支援、营销贷款、面积补贴以及种子肥料等补贴,这些补贴约占整个农业补贴的70%,从补贴形式来看,暗补是补贴的主要形式,其通过流通领域实现,而明补只占补贴的25%左右。 在发放程式规范上,在各项补贴资金的发放过程中,先向群众与社会公开补贴政策、标准、数量等,后让农民在“五到户”表册上签名盖章认可,再兑付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执行。从2005年开始,采取在银行建立农民个人账户,以存摺形式直接发放到户的办法,把各种补贴资金直接计入农户或受益者个人账户,有效防止了各项补贴资金被截留挪用或抵扣现象的发生。 三、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财政政策在面对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有其独特的发展空间。但这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在财政政策制定上,农民处于被动地位 无论是改善农民的福利状况也好,还是加快城镇化程序也好,解决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对农民放权让利,提高他们在政治经济领域的权利与博弈能力。没有权利的提升,农民的福利依然是 *** 财政的“嗟来之食”,没有明晰的土地产权和土地流转的自 *** ,农民将无法解决城镇化后的安家住房问题,城镇化也会成为一句空话。此外,如果农民没有足够的自 *** ,城镇化将缺乏内生的动力,也不可能形成合理的自发市场经济秩序。现在实行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将民主财政的概念贯彻,但有待改进。 ***二***农村低保、补贴的标准评定,甄别程式等存在漏洞 农村低保和补贴是对农民直接相关的两个转移性收入来源。以低保为例,以收入为基础的准入条件,因为资料来源可能不真实,在现在看来不尽合理,另外在基础评定中也可能出现违规操作的道德风险。现在虽然实行直接发放的政策,但是中间仍会出现 *** 现象,影响农民切实利益。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 现在的农村水利设施存在病险水库多,灌溉渠道老化的问题,另外我国河流纵横交错,旱涝频发,但防汛抗旱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滞后。一些地方农村饮水安全专案实施缓慢。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突出支农投入重点 不断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的投入,突出重点地区和专案,因地制宜,整合支农资金。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取消对中西部地区财政困难市县农村公益性建设专案的资金配套要求吗,以达到“保增长,保民生,保发展”的目标。 ***二***加强支农政策立法,完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保障法制的实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内外统一、公开透明的农业补贴法律体系。强化农业补贴法律法规建设,要以保障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为核心。优化“绿箱政策”结构,设定必要的“黄箱政策”条款。是以法律的形式确保对农业补贴的投入量,同时规定补贴结构及补贴方式。 ***三***加强支农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和地方各级 *** 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切实加强对支农专项资金和建设专案的全程跟踪检查与绩效评估,严肃查处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违规问题,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规范、高效地使用。 参考文献: [1]蒋和平,辛岭.改善我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建议[J].农产品加工,2009,***7***. [2]王佳伟.关于农村低保制度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政,2009,***12***. [3]温铁军,刘海英.家电下乡与问题分析[J].中国金融,2009,***6***. 篇二 “积极+稳健”,改革是关键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组合”已连续实施5年。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延续这样的政策“组合”,既体现了巨集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颇有新意和深意 2015年离我们越来越近。辞旧迎新之际,很多人盘点着今年的得与失,也对明年充满更多期待:安居保障房,能不能轮到我家有一套?办企业做生意,贷款能不能更容易些?融资成本能不能再低一点?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明年巨集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定了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积极+稳健”,这一“组合”连续实施进入第五个年头。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延续这样的政策“组合”,充分体现了巨集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在具体操作上又颇有新意和深意,方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三期叠加”,下行压力增大。这一压力也明显传导到了市场和企业。为了进一步减轻企业压力、激发市场活力,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发力,这套“组合拳”打出去,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常态下,新机遇、新利好很多,但困难和挑战也不少。比如,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增长仍面临下行压力,市场需求疲软,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尚未完全缓解。“积极+稳健”这一政策组合,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握好稳中求进的主基调。“稳”,就是保证经济转型平稳进行,既不要过度 *** ,追求快速增长,也不能忽视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确保经济执行平稳;“进”,就是要唱好改革的“重头戏”,更多地释放改革红利,使中国经济内生动力澎湃,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明年的财政赤字将会扩大。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这样的“积极”取向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必要。适当扩大赤字的同时,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应当放在如何把财政资金用在实处、花出效益。财政资金有限,就要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分清轻重缓急,优先保障民生,加大社会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投入,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应稳步推进财税改革,加强预算管理和公开力度,让公众了解国家的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产生了哪些效果;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完善,进一步公平税负,减轻小微企业负担,让市场活起来。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执行。特别是在当前融资依然“难且贵”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需要下大力气消除经济执行中的“梗阻”,让“金融血液”源源不断流入实体经济,让广大企业获得更充足的发展动力。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金融改革步伐,打破垄断,鼓励民营银行积极发展,创新网际网路金融,提供更多“量身定制”的服务,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地位举足轻重;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牵一发动全身。深入推进财税金融改革,是明年“积极+稳健”政策组合实施的应有之义。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改革措施到位,释放红利充分,经济的基础才会筑得更牢,百姓得到的实惠也将越多。
会计学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面三我为大家整理的会计学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
会计学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 William Beaver , 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 [J] , 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1966,2:71-111
[2] Altman, Ratios,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CorporateBankruptcy[J],Joural of Finance,1968,9:3-5
[3] Altman,E. Haldeman,,Zeta analysis:A New Model to Identify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1977,9:29-54
[4] Aziz,,,Bankruptcy Prediction- AnInvestigation of CashFlow Based Model[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88,9:419- 437
[5] Green ,The Impact of The Quality of Earnings on The Valuation Relevance ofCash
[6]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46-55
[7]章之旺,现金流量信息含量与财务困境预测[J],现代财经,2004,8:26-31
[8]周娟,王丽娟,基于现金流量指标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分析[J],财会通讯,2005,12:107-119
[9]梁飞媛,基于现金流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初探[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4:44-47
[10]简燕玲,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与安全经营[J],财经问题研究,2005,5:87-90
[11]张玮,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构建中现金流量分析法的运用,2007,6:40-45
[12]聂丽洁,赵艳芳,高一帆,基于现金流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J],经济问题,2011,3:108-112
[13]朱卫东,李朝阳,吴勇,ST公司现金流量特征分析—基于2003-2010年首次ST公司[J],会计之友,2011,9:81-84
[14]秦志敏,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变量选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32-56
[15]鲁爱民,财务分析(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1-132
[16]景欣,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6-19
[17]刘娅,企业现金流量预警系统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2-34
[18]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43-154
[19]曹金臣,企业现金流量与财务风险—基于配对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3,5:70-73
[20]杨玉秀,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的比较分析[J],财会月刊,2004,B11:44-45
[2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31-55
[22]祝美芳,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7-50
[23]简燕玲,向阳,统计估计理论在企业破产预测中的应用[J],山西统计,1997,5:28-30
[24]郭晶,基于现金流的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14,28:126-127
会计学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李蕊爱.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年
[2]爱德华J.布洛切,康H.陈,托马斯W.林.成本管理——经营控制与管理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3]张鸣,颜昌军.成本战略管理——基于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4]胡国强,刘小虎,柏思萍.先进制造模式下企业成本管理系统构建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
[5]林燕华.精益生产方式下成本管理的`相关问题及对策[J].管理方略,2013(3)
[6]罗文兵,邓明君.论精益运营模式下成本管理框架的构建[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3)
[7]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8]周瑜.制造企业双层动态成本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9]魏士银.制造业成本控制方法和实施的探索—基于在PHILIPs公司工作的实践[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0]左凤菊.制造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基于目标成本管理的视角[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1]刘玉华.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2]大野耐一(日),丰田生产方式[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
[13]张善刚.精益生产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4]池海文.精益生产方式下的成本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5]曹海敏.企业集团公司目标管理和责任预算的思考[J].会汁之友,2008,11
[16]李晋毅.目标成本管理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7]范东.我国电子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探讨[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8]胡欢.精益成本管理在电子产业的应用探究[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9]闫盛囝.纬创力公司精益生产的实施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0]胡志祥.A工厂基于精益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21]吴咙.精益成本管理模式及其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2]何云霞.制造企业的全面成本控制系统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3]郑军.关于我国制造业成本控制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3)
[24] Ali Rajabzadeh Ghatari, Mehran Masoomi. Designing a Cost ManagementSystem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 International Multi-Conference onManagement, Chemical, Environment and Medical Sciences (IMMCEMS'12),November 23-24, 2012 Bangkok (Thailand)
[25] Ficko, M., Drstvensek, I., Brezocnik, M., Bal ic, J.,and Vaupotic,B. Prediction ofTotal Manufacturing Costs for Stamping Tool on the Basis of CAD-Model ofFinished Product[J].
[26] Narong D K.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Management Solutions to TraditionalShortcomings of Cost Accounting[J]. Cost Engineering, 2009, 51(8): 11-22.
[27] Coopper. . Slagmulder . Pagh (1999).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ore Tlien a New Name for Logistic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Management, Volume 8,Numberl 1 - 14
[28] Creese. Robert C. Cost Management in Lea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CCE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2000(l)
[29] Hansen&Mowen Cost Management 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Control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7, 354
[30] James R. Huntzinger. Lean 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 for Lean byEstablishing Flow[M].336 Pages SBN: l-932159-51-7 May 2007
[31] Cooper, Robin and Slagmulder, Regine, Target Costing and Value Engineering ,Productivity Press, Portland OR, 1997
[32] John K Shank Vijay Govindargan,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and Its value chainin Hand book of Cost Management 2002 Review, 2001
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审计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杨亚辉.构建我国碳税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3
[2]崔明莉.我国碳税法律制度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柴玉梅.关于我国开征碳税的法律思考[D].河北经贸大学2011
[4]刘轩昊.我国碳税立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
[5]张士杰.我国开征碳税的环境评价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
[6]李沛轩.我国碳税法律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2
[7]蒋君芳.我国碳税立法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3
[8]郑颖.构建我国碳税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4
[9]张梓太.关于我国碳税立法的几点思考[J].法学杂志.2010(02)
[10]蔡博峰,杨姝影.日本碳税方案勾勒低碳蓝图[J].环境保护.2009(22)
[11]刘剑文主编.国际税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王宁宁.国外碳税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D].宁波大学2011
[13]姜叶坤.我国碳税法律制度构建[D].浙江农林大学2011
[14]苏明,傅志华,许文,李欣,王志刚,梁强.中国开征碳税的障碍及其应对[J].环境经济.2011(04)
[15]金瑞林,汪劲着.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陈少英着.中国税法问题研究[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
[17]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碳税的中国路径[J].环境经济.2009(09)
[18]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碳税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环境经济.2009(09)
[19]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
[20]张克中,杨福来.碳税的国际实践与启示[J].税务研究.2009(04)
[1]王广明,谭宪才,雷光勇.中国独立审计长沙[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原红旗,李海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模与审计质量.会计研究,2003(1):32-37.
[3]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4,(03):59-65.
[4]武晓玲.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研究一基于审计市场经验数据的聚类分析[J].会计研究,2005(3):22—27.
[5]李旭洁.关于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宄[J].商业会计,2012(2).
[6]马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全过程分析[J].会计之友,2012(2).
[7]李晓慧,吴雅楠.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研宄——基于会计师事务所视角的问卷调查[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12).
[8]肖瑞利,审计质量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会计,2012(15).
[9]杨柳.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3(10).
[10]张荣静.异常审计费用、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与审计质量[J].财会之友,2016(3).
[11]温毓敏.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法制环境与审计质量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6(9).
[12]王善平.中国独立审计的现实问题思考.审计研究[J].2001(2).
[13]李万军,周耀光.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J].2002(11).
[14]孙永军,丁莉娜.审计质量评价研究:基于我国100强事务所的数据分析[J].审计研究,2009(6).
[15]郭颖,李永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宄[J].财会月刊,2009(07).
[16]李俊,夏斌.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联用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J].财会月刊,2010(11).
[17]万佳,陈颖.独立审计质量衡量标准体系的研宄[J].财务与金融,2010(5).
[18]孙蕾.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体系.企业论坛[J].2011:121-127.
[19]洪敏,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基于中注协会计事务所综合评价体系[J].财会通讯,2011(4).
[20]阎银泉.三种审计主体审计质量评价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2013(1).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M].李善明,编,郭大力,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6]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M].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李扬,张晓晶,常欣,等.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理论、方法与风险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8]马骏,张晓蓉,李治国,等.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9]国家统计局.中国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0]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M].张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戴维·奥斯本,德特·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汤国维,寿进文,徐荻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2]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国民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核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3]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统计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李扬.要从资产负债表来控制资产泡沫[EB/OL].2009夏季达沃斯论坛发言.
[15]王健.政府经济管理案例——国有资产管理与政府规制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6]尤安山.拉美债务危机:原因及对策[J].拉丁美洲研究.1986(1):23-26.
[17]沈沛龙,樊欢.基于可流动性资产负债表的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研究[J].经济研究,2012,2.
[18]吕伟.政府或有负债风险管理研究:理论框架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赵悦.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2]伏艳辉.ERP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1)
[3]李瑞科.河北水勘院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
[4]郭振东.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业绩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5]石磊.企业公允价值内部控制基本框架构建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6]夏勇.ERP环境下内部控制系统建立与实施要点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4)
[7]阎达五,张瑞君.会计控制新论--会计实时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3(04)
[8]李广丰.免征农业税后哈尔滨市乡镇财政运行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9]理查德·L.莱特里夫()等编着,《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翻译组[译].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10]雍凤山.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11]吴岚.会计信息及时性与内部控制成效关系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12]郑卫国.国有转改制企业的内部控制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
[13]梁志坚.华北铸成工程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D].河北工业大学2008
[14]李毓珂.格拉默车辆内饰(长春)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5]代亚涛.嵌入衍生工具的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试论新准则下的会计职业判断毕业论文 [2010-05-14 03:26]【摘要】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会计事项的不确定造成会计方法的选择存在较大弹性,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显得迫在眉睫。本文在解读会计职业判断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会计职业判断水平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会计方法职业素养 1 会计职业判断的涵义 2006年财政部颁布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细则较多,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对某项交易或事项不再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而更多的是给出确认和计量的判断标准,这些加大了会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会计人员应当结合本企业的情况做出职业判断,具体可能反映在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落实、资产减值的计提、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判定、或有事项的预计与处理等方面。面对新的经济环境, 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认识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任务。 有学者提出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面临不确定会计事项的情况下,在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逻辑分析能力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笔者认为应对这一定义中会计职业判断的范围进行补充修正,会计职业判断的范围应当涵盖会计的全过程即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 不能局限于会计核算、编制报表, 其内容包括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选择与会计估计等。 恰当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够公允地反映客观发生的经济事项实质,提供真实可信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对经济管理最终目标的实现。会计人员选择恰当的职业判断应遵守以下原则: (1)遵守会计规则。公认或权威的会计法规会为会计人员反映客观的会计信息节约大量成本,因此,遵守会计规则是实施恰当职业判断的首要原则。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往往因新情况的出现而显得缩手缩脚,或者因为对会计准则、制度的理解没有把握而难以正确进行会计处理,财政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它相关机构都有责任对会计人员实施业务指导,加强其对会计规则的正确认识, 以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 (2)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会计是融技术方法和专业理念于一体的专业性极强的职业。会计职业判断始终伴随着道德因素,始终面临着可靠性与相关性、稳定性与适用性、利益驱动与公允揭示等观念和立场的矛盾与斗争。会计人员者的较高职业道德素养是会计制度发挥效用的沟通基础。 (3)公允的反映会计信息。《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报表使用者提供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会计职业判断只有本着真实、公允的原则,以本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同时重视对企业所处的经济、技术及法律等综合环境的分析利用,才能做出合乎目标的理性判断。 (4)前瞻性的预测风险。会计职业判断随时面临着后果不确定性的风险,除职业人士意识到的“显性风险”外,还有因个人在实施判断时的局限而导致的未识别到的“隐性风险”。失败的判断带来的不仅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失真,还可能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应该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前瞻性的进行风险预测。 2 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现状及特点 会计职业判断会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如果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进行引导和控制就可能导致信息失真,但目前,在我国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未给予职业判断应有的重视,会计职业判断的总体水平不高。 (1)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不强 一些会计人员对职业判断的运用仅限于会计专业范围内,往往容易忽略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对新型经济业务特别是会计准则未做出明确规定的,习惯性从现有做法中找方法,找现成的解决办法,很少有自己的专业判断,对现有准则中的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没有深刻领会,不疑难经意间就放弃了自己应有的职业判断。由于习惯了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作出详细规定,我国会计人员实务操作往往照搬照套,很少去思考各种会计处理的本质内涵。会计处理逐渐僵化,会计职业判断意识弱化。 (2)会计职业判断不能完全独立? 由于会计政策的选择一定会影响企业的价值,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性。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可能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当它与管理者的目标不一致时,常常会让位于管理者的需要。在我国,企业管理者的会计选择行为通常凌驾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之上,一些管理者认为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为企业肆意操纵会计信息带来了可乘之机,因此导致大量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比如,2004年四川长虹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其提取了高达亿元的资产减值准备,其中增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约亿元,而2003年对于应收账款的计提却为零。可以说,有缺陷的企业管理结构对会计职业判断的非独立行为提供了直接推力。(3)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 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千差万别,一些会计人员业务不太过硬,碰上新型经济业务习惯性向上级请示,或向制度制定机关问讯。对于运用会计职业判断作出处理的经济业务,如果没有上头的首肯或上级机关发文,会计人员总觉得不稳妥或是不知所措。这一方面造成了制度制定机关习惯性插手会计实务工作,另一方面造成会计人员普遍缺乏自信心,这样必然导致会计职业判断出现功能性衰退,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职业判断时创新思维方式的发挥。 3 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对策 (1)强化会计职业判断意识 竖立会计职业判断意识是正确运用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条件。计划经济条件下,不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主观上造成会计人员没有职业判断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日益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必须由“照本(指会计制度)执业”向职业判断方向迈进。这在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能正确运用职业判断处理经济业务事项,更在主观上要求会计人员提高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2)完善相关会计法规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权。因此,国家在制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时应尽量缩小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选择的空间范围,以减少会计职业判断的不可操作性,避免企业利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本身的缺陷来调节盈余、操纵利润。 (3)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会计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和积累,对经济知识的全面把握有利于其职业判断信心和能力的增强。会计人员一方面要自觉加强学习各项财务制度,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掌握合理的职业判断方法和程序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善于积累执业经验,善于利用岗位轮换提高综合业务素质,通过交流和总结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最后,要指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人员更应当增强法制观念,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讲求职业道德,审慎地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参考文献 [1] 中经专网.逆向会计职业判断:成因探析及应对策略选择.转贴于中经专网[2] 孟元清.如何做好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之友.. [3] 许家林,冯俊,王辉.关于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财务与会计导刊. [4] 钟志贤.论会计职业判断与能力提高.当代经理人.2006,21. 【参考文献】 [1] 夏博辉.论会计职业判断[J].会计研究,2003(4). [2] 刘彦.也谈会计职业判断[J].河北财会,2002(9). [3] 陈继初.论权责发生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J].会计之友,2002(9). [4] 张继勋.审计判断应遵循九项原则[J].财会通讯,2003(1). [5] 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7] 吴荣生,钱爱社,邵国良.刍探会计职业判断[J].财会研究,2002(5). [8] 杨荣辉.会计职业判断探微[J].财会月刊,2001(7). [9] 曹孟行,向红梅.刍议会计职业判断[J].四川会计,2002(5). 主要参考文献林斌。2000.论不确定性会计。北京:中国出版社,40—43林钟高。1997.会计行为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魏明海等。2000.盈利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7—21夏博辉。2003.论会计职业判断。会计研究,4:36~40于玉林、李端生。2001.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 参考文献: [1]郑文华.浅论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绿色财会,2007,(10). [2]倪华,王兰玉.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及对策.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3). [3]李振宇.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职业判断行为的影响.现代商业,2008,(6). 参考文献: [1]张彩平.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6,(1). [2]王永珍,田广菊.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应对新准则挑战[J].中国农业会计,2007,(3). [3]张伟.对影响会计职业判断几个问题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5,(18). [4]苏红敏.谈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J].会计之友,2005,(1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75-79. [3]杨小华.浅议培养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J].教育评论,2005,(2):94-96. [4]招燕.会计教学改革与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J].市场论坛研究探索,2006,(9):参考文献 [1]刘泉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6,3:7-10.
政府并不是市场的外部参与因素,而是市场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使用才会是整个市场更加完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政政策的效应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我国近年来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有其特定的实施背景。从理论上讲,积极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之间的联系,在于两者均以刺激有效需求为主要目标;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积极财政政策更多地依靠增发并运用国债的手段作为支撑。从实践上看,积极财政政策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是明显的,而且也为我们应对经济运行中的难点问题积累了经验。今后,应该围绕如何形成扩大有效需求的内在机制,改进财政政策手段的运用方式。
自1998年起,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动荡、国内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实施了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同时辅之以适当的货币政策。目前,已有许多关于这一政策的收效和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此同时,我们认为,也应该对与积极财政政策有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
中国1998年以来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表现为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需求的相对萎缩使得经济增长的势头放缓。应该说,自建国以来,我们在应对通货膨胀问题方面是有一些成功做法的,然而在治理通货紧缩问题方面却缺少经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问题,需要有新的理论加以指导。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历经数百年的时间发展起来的,其观宏经济理论和政策也较为成型。尽管我国的具体国情与之有所不同,但国外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成功做法,却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借鉴。
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起点。正是这场空前的危机,给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以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否定了以萨伊定律为代表的对经济放任自由的传统经济理论,从而引发了一场“凯恩斯革命”,所谓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理论也应运而生。凯恩斯学派运用总需求模型对经济大萧条与大规模失业现象的内在成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认为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主要导源于投资机会减少和投资需求下降。受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等诸多心理因素的作用,总需求价格通常是小于总供给价格的,而市场机制却没有力量使总需求价格达到足以与总供给价格相等的地步,于是便出现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亦即出现了萧条和大规模的非自愿失业现象。凯恩斯学派得出的结论是,大萧条已证明了私人经济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如果放任不管,它便会自我陷入萧条,其出路只有制定和实施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反周期的财政政策来减少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凯恩斯经济学关于经济政策的基本主张是维持经济稳定,通过调节有效需求(即所谓“需求管理”),萧条时反萧条,通胀时反通胀。其中,当出现经济萧条时,在通过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的同时,政府要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运用减税、增支(包括扩大政府购买支出)、发债乃至实行赤字预算等可操作的工具,治理通货紧缩和失业问题。
中国自1998年以来应对通货紧缩所采取的财政政策,被称为“积极财政政策”(proactive fiscalpolicy)。应该说,从实施背景和具体内容上看,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凯恩斯经济学所主张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中,有许多内容和措施是近似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首先,从支出的角度来看,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投入,用于加快农林、水利、公路、铁路、粮食仓储、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此,国家于1998年增发1 000亿元长期国债,所筹资金用作国家预算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1999年,国家又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和具体措施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其中包括:(1)继续增发国债,用于在建的基础设施、一些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重大项目装备国产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环保与生态建设以及科教基础设施等方面。对大型骨干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实施了贴息的办法。(2)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以刺激消费需求。(3)恢复对存款利息所得的征税,收入专门用于城镇低收入居民和下岗职工的生活补贴。
增加国债发行,提高投资水平,也是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治理通货紧缩,中国实行了以国债政策为支撑的积极财政政策。1998年,中国首次发行了建国以来的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基本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同时,又增发了1 000亿长期国债,用于国家预算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并且配合中央银行准备金制度的改革,由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专项国债423亿元。1999年,根据当年第二季度表现出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出口下降、消费需求持续不振的情况,继续增发国债。2000年,在上半年国民经济出现好转表现之后,为了巩固这种重大转机,在年初决定发行1 000亿长期国债的基础上,下半年又增发500亿长期国债。新增国债重点投向五个方面:一是水利和生态项目建设;二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三是教育设施建设;四是城市环保项目建设;五是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大科技项目。
税收对投资、储蓄和消费产生着重要影响,在财政政策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我国1998年以来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中,税收政策只是处于辅助性地位的。1998年除了提高出口退税的政策外,几乎没有动用税收政策。自1999年开始,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才开始逐步扩展到运用税收政策,包括继续提高出口退税、恢复对存款利息所得征税等。
从总体上看,在近年来治理通货紧缩的过程中,我国把扩大需求的短期政策与改善供给的长期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成功地拉动了经济增长,而且为我国经济的中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经验及若干约束条件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从总体上讲,至少可以总结出如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经验:第一,将刺激需求与改善供给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二,将刺激需求与调整分配政策结合起来,尤其是提高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第三,注重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鼓励投资和消费,促进技术进步;第四,并没有完全按照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中关于实施减税的教条,而是通过保证一般性公共支出,同时通过推行税费改革,适当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水平;第五,充分运用财政手段,带动银行贷款的增加,促进民间投资的增长;第六,将松中有紧的财政政策与紧中有松的货币政策结合起来。
在认识到积极财政政策所发挥的有效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积极财政政策的初步执行结果与拉动民间投资和消费的预期目标之间仍有一定的距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行财政体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约束条件,制约着政策效应的发挥。这些约束条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投资(购买)的乘数效应不足。二是税收负担方面的约束。三是转移支付方面的约束。
三、改进积极财政政策的几点思考
我们认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仍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以稳健的货币政策相配合。但需要指出的是,今后在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完善应该从转变政府投资方式入手。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应该从财政投资这种直接手段转向利用财政投融资、财政贴息等间接手段,使政府投资成为杠杆,有效地带动社会投资。具体包括:(1)改变财政投融资方式,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财政投融资制度,以便从制度上解决财政投资需求与投资供给之间的矛盾。(2)采取多种手段吸纳社会资金。运用财政贴息、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手段,吸纳社会资金,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社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房地产开发等领域,从而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为此,在社会投资来源、银行可贷资金较为充裕的条件下,可考虑在国家有限的财政投资中,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作间接手段。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在公共投资领域内建立起竞争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而且也有助于拓宽公共投资资金来源渠道,提高项目本身的运作效率。
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民间投资的增长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带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快,但如果民间投资增长缓慢,则会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除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之外,还应全面落实引导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如落实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在税收上切实实行国民待遇,防止税负不公、双重征税等歧视性措施。要加强金融支持,除了银行给予积极的贷款支持外,应引导和鼓励发展股份制的地方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加强法律保障和服务机构。
第二,运用公共支出政策,刺激国内需求增长。二战之后,西方国家大都通过扩大公共支出、发行公债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增长,并且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实行高福利、高支出的政策,进而又导致了高额财政赤字,引发了通货膨胀。因此,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转向了有节制的效率型财政支出政策。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适当多增加一些公共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投资风险小、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项目。这样做,不仅可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长期以来制约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而且也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城乡居民消费。
第三,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启动最终消费。在这方面,一是要从调整体制内人员的收入水平入手,以处于类似于我国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国内体制外的工资水平收入为参照系,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货币化的政策,调整体制内人员的工资待遇。具体包括:提高工交人员和国有经济职工工资收入(还包括提高国有企业家的年薪收入,使其与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相适应),普遍提高低收入和离退休人员的收入等。二是要通过改革,认真落实对企业和农民的减负政策,为提高职工和农民收入水平和购买力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适当增加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加大国家财政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持力度,对住房、医疗、教育和就业制度等需要财政支持的改革,要制定反周期的操作。要力求减轻居民支出中的改革费用负担,稳定居民的支出预期。
第四,应充分注意政策的适时调整和渐进转换,主要是通过市场和消费替代、民间和企业投资替代、出口需求替代,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和转型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财政政策引导结构调整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形成一整套带动产业调整和不断升级的创新机制;建立规范化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优化税制结构,规范税费关系,使税制本身对经济景气产生有效的调节作用,同时也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项怀诚 . 关于200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 执行情况及200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 案的报告[J].中国财政,2003.
[2]凯恩斯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中译 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苏明. 财政支出政策研究[M] .北京:中 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高培勇. 公共财政 : 经济学界如是说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刘尚希,赵全厚. 政府债务: 风险状况 的初步分析[J].管理世界,2002.□
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因为当时我国宏观运行中出现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不平衡状态。刺激国内需求,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阻止城镇失业人数的增加,并努力为下岗职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所在。时至今日,积极财政政策已实施了六年了,该政策的效果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
作为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它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上。
1.积极财政政策与消费。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的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一直呈现负增长,分别为、、和.与上年相比的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在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为和,虽然从2000年开始由负转正,2000年和2001年分别为+和+.但是,以1985年价格的从1998~2001年全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只有,比从1991~1996年的水平低了个百分点。这说明,整个社会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仍处于低迷状态。
2.积极财政政策与社会投资。从1991~1996年,与上年相比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为、、、、和,年均增长.其中,国有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1996年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集体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1996年集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个体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1996年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其他经济从1993~1996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996年其他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而从1997~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分别为、、、和,年均增长.其中,国有经济年均增长、集体经济年均增长、个体经济年均增长、其他经济年均增长.这说明从趋势上看,与1997年以前相比,1997年以后我国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不论从总体来看,还是从各种经济来看都呈现下降态势。
从1993~1996年,与上年相比的资本形成总额增长率分别为、、和,而从1997~2001年的这一比率则分别只有、、、和;从1993~1997年,按支出法计算的GDP中的资本形成率的分别为、、、,而从1998~2001年的这一比率则分别是、、和.
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额中,分别有、、和的投资是国家预算内资金形成的,而从1996~1997年的这一比例分别只有和;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的基本建设投资增加额中,分别有、、和的投资是国家预算内资金形成的,而从1996~1997年的这一比例分别只有和.
这说明:与亚洲危机以前相比,1998年以后从增长趋势上看,我国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资本形成率基本上呈下降状态,而且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速度降低的也比较快;全社会固定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财政投资的结果。
3.积极财政政策与出口。从1991~1997年,我国以美元计算的出口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为,而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的的增长速度分别是、、和.除2000年我国由于出口退税率提高等原因使出口增长较快外,其他年份的增长速度都比较慢。这说明,我国仍然没有走出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后不利影响的阴影。
4.积极财政破策与经济增长。从1998~2002年,我国保持了、、、和的经济增长率。据有关部门测算,这期间,围债投资,包括带动的银行贷款和地方、的投资,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2个百分点。
5.积极财政政策与就业。首先,从职工人数的变化来看,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职工人数总的变化情况为-2331万、-564万、-486万和-468万。而从1996~1997年与上年相比的职工人数总的变化情况为是-63万和-177万。
其次,从从业人员的变化来看,从1998~2001年,与上年相比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总的变化情况分别为+357万人、-423万人、+871万人和+940万人。而从1996~1997年与上年相比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变化情况分别为+903万人和+750万人。
第三,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来看,从1996~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520万、570万、571万、575万、595万和681万,登记失业人数呈递增之势;从城镇登记失业率来看,从1991~1996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在都在~之间,而1997年以后,这一比率都在以上。其中,2001年达到.
财政学的多元化特点要求财政学教学方法必须更加多样化,并且不断革新,与时俱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援。在国际新形势下,发展战略性产业已成为时代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低的提高,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企业要想顺利完成转型,就需要有效的财政政策的支援,而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的支援和引导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有些产业有了重大突破,取得了不少成就,有效提高了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其核心问题就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所进步,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技术创新并没有跟上脚步,这一环节的落后直接影响新兴产业迈上新台阶,制约著其进一步发展。而且有很多企业盲目投资新兴产品,没有对其合理评估,造成各方面的浪费。因此,在欢呼新兴产业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不足, *** 也要引起注意,积极力量鼓励科技创新。
二.我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政策
一财政支出政策
1.财政直接投资我国对于新兴产品的投入大部分是通过拨款给相关企业实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总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援,甚至是依赖于科技创新,而技术创新往往在有其前沿性的同时也有风险性,导致这样的产品在研制前和投入生产时集资较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 就要出面提供相应资金保证产品顺利研发。
2.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针对个人和企业的一项政策,主要包括相对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等,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通过补贴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为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献计献策;通过补贴鼓励公司坚持发展新兴产品,投入更先进的技术,逐渐调整资源配置结构,使新兴产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3. *** 采购 *** 采购这一财政政策有其独特的意义。通过 *** 采购可以直接改变市场需求,高需求量可以使得相关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而且 *** 采购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产品成本, *** 企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影响新兴产业格局。这一手段也可有效阻止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在市场上扩散。
二财政收入政策
财政收入政策包括税收和国债等。一般是通过对新兴产品企业和从事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实行减税甚至免税政策,增加员工的收入,降低企业执行成本,引导企业重视新兴产业,加大对其的投资,逐步提升新兴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我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所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力度不够
近几年来,国家也意识到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财政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支援,可是这与实际需求还有一些差距。企业完成转型,转向向新兴企业投资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挑战,要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顺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援。而在我国,对新兴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投入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二采购政策效果不佳
*** 采购对于推销新兴产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市场需求,使产品更快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而我们国家的采购政策还不是很成熟,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采购政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效率低下,并没有向预想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品采购有限,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影响较小,对需求结构的改善有其局限性,不能很好地带动新兴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主动转型向新兴产品投资。
三税收政策有待改善
税收政策对调整资源配置有很重要的作用,可是我们国家的税收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实际效果不尽人意。税收政策范围太广,太过笼统,没有具体到哪些产业和哪些环节,无法达到真正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战略性产业在发展初期,尤其是产品研发初期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不仅需要大量启动资金,产品效果还未知,无法保证,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有风险投资税收政策就会给企业很大支援,而我国这方面的税收政策还有待完善。因此,在税收政策方面还需要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作出改善,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额、真正对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有所帮助的税收政策。
四.总结
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们国家要想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就要强化创新意识,坚持发展新兴产业,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毫无疑问,新兴产业的顺利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援。只有国家对其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才能保证企业自主创新,改进技术,进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此 *** 要意识到财政政策对其的关键性作用,在实际实施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善,给新兴企业的发展提供实质性的保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为前提,旨在转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降低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少能源的浪费,降低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则是指 *** 为了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使用的一些政策激励手段,它不仅保障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对低碳经济也起著调节以及引导的作用。最近几年以来, *** 出台了很多财政方面的政策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很多积极效果。但是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现有的财政政策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必须对促进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一、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财政政策
最近几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关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节能环保产业的财政支援政策
*** 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支援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一是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中财政奖励资金的投入,奖励资金的额度是按照专案工程中节能技术改造以后,在实践中取得的节能量以及根据有关规定的标准确定的,这种财政政策有利于增加节能技术改造的动力,带动低碳经济发展。二是鼓励节能产品的研发以及惠民,比如说一些高效的节能照明产品的研发与使用,不仅减少了居民用电额度,也降低了能源的浪费。三是加大对再生节能材料利用时的补助,比如说,国家增强对于再生节能建筑材料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补助,对这部分企业贷款贴息,或实行相应的奖励政策。
二可再生能源的财政支援政策
该政策主要是针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而言的,旨在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进一步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如对“金太阳”工程实行财政上的补贴;国家对“太阳能屋顶计划”的财政支援;对风力发电工程设定专项的财政资金;对秸秆回圈利用实行的财政补助;对节能汽车或者新能源汽车在推广使用环节的财政补助政策等。
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的一系列财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调整,带动了我国能源的利用率,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但是,从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总体目标而言,目前的财政政策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财政支援的投入力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国家要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国家对于节能环保技术以及新能源研发与利用技术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援力度仍然较低,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所以财政政策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国家还需要结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与支援的力度,以便使低碳经济处于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之中。其次,现在的财政政策很多缺乏市场机制的有效引导,我国目前没有形成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财政政策体系,有关资金与担保方面的市场引导机制不够健全,这就容易造成财政政策的制定脱离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造成财政资金利用率偏低、针对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此外,我国目前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节能服务体系,这都不利于财政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再次,在财政资金的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国家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政专项资金,但是因为资金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所以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以及行政审批等环节存在很多的漏洞,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甚至存在专项资金挪用的现象,导致很多节能工程无法正常的运转。
三、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规范财政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为了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健全财政资金的投入与管理。一方面, *** 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这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中,应该重视有关节能减排、开发清洁高效能源、改造低碳技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进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投入,从而为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长期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 *** 要加强有关低碳经济专项资金的管理,保证资金合理的使用,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低碳经济持续发展。此外, *** 还要明确财政资金支援的重点领域,不断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从而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如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扶持力度,多开发一些低碳技术,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支援一些低耗能以及清洁能源企业的发展;要重视一些污水管理、新能源开发、环保等方面的工程建设,推动原有的大型企业以及建筑节能方面的技术改造等。
二完善财政补贴细则,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利用国家财政补贴机制,引导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所以,各地必须针对当地的实际,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的具体细则。一是要利用财政方面的补贴,给予企业有关环境治理费用以及稀缺资源保护费用方面的补贴,从而引导企业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资源的节约;二是对于一些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对废物实行回收再利用的企业,进行贷款贴息;三是对自觉进行污水、排放气体治理的企业,在其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四是对使用的清洁能源要进行价格上的补贴;五是对企业能源、节能减排等技术方面的改造给予补贴。除此之外,利用国家财政补贴,引导地方 *** 在公交、私人汽车、计程车等汽车领域积极推广清洁能源以及节能汽车,也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健全与之相关的财税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环境保护以及节能减排的实际状况,应该加大对现行税收制度的调整以及完善,形成对财政政策的有效补充。对此,要积极研究制定有关环境方面的税收政策,实行环境税与碳税等新型的税种,保证环境资源有偿使用,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的。第一,要对那些使用之后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征收消费税,并且提高这些产品的税收征收标准,以资源的稀缺程度来制定产品的单位税额。对那些不可再生资源并且稀缺性较大的产品要提高征税比例,以此来提高对于这些能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第二,要开征碳税,碳税的征收不仅有利于资源的节约使用,提高利用效率,也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免加剧温室效应。
四制定能源价格财政补偿机制
为了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我国应该把能源直接引入市场机制,并且根据市场中的价格规律以及市场的供需状况,对能源的价格进行有机的调节,最终让环境的成本能够在市场的价格中反映出来,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能源价格体系。伴随着能源价格体系的建立, *** 部门要进一步建立起科学的有关能源成本的核算体系,使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定价机制更加完善,让其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变化情况,以及在国内市场中能源的供求平衡状况。在此基础之上,国家要进一步完善能源价格的财政补偿机制,即通过财政政策上的优化,鼓励开发与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当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价格过高时,要实施财政补偿,减少劣质煤、劣质油等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能源,以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更好地服务于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说,现在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做好相关的工作,不断健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完善环境与能源方面的相关机制,就一定可以实现低碳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1] 宋霞,税收筹划,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x0d\x0a[2] 郭丽梅,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对策探究.财经界(学术版),2013.(22).\x0d\x0a[3] 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x0d\x0a[4] 章映红,企业财务集中核算模式下的税务风险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2(12).117-119.\x0d\x0a[5] 盖地,避税的法理分析[J].会计之友,2013(26). 6-9.\x0d\x0a[6]谢影,从白酒企业的反避税征管谈税收筹划的原则[M].科技致富向导,2014,(08)\x0d\x0a[7]黄齐朴.和丽仙,白酒类生产企业消费税的税务筹划方案研究[J].金融经济,2013,(08).\x0d\x0a[8]林洁,浅析中小型白酒企业营销管理模式——以泸州中小型白酒企业为例[M].商场现代化,2012,(36).\x0d\x0a[9]温慧媛.张素梅.魏敏,浅谈企业税收筹划[J].企业研究,2014,(05).\x0d\x0a[10]林锦,企业税收筹划内部控制设计的探讨[J].会计师,2013,(23).
1/100【题 名】试谈企业税务会计的几个问题【作 者】申延令【刊 名】特区经济.2005(7): 266-2672/100【题 名】现代报业经营管理建立税务会计的几点思考【作 者】林苹【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5(08X): 201-2013/100【题 名】试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问题【作 者】唐立群【刊 名】林业科技情报.2005,37(2): 75-764/100【题 名】浅析税务会计【作 者】李新燕【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09X): 156-1575/100【题 名】浅议企业税务会计的必要性【作 者】黄玲【刊 名】江苏商业会计.2005(5): 42-446/100【题 名】浅析税务会计【作 者】李家华【刊 名】会计之友.2005(06B): 45-467/100【题 名】设置税务会计学科的依据与选择【作 者】侯伟[1] 陈启英[2] 程风雷[3]【刊 名】税务研究.2005(8): 96-978/100【题 名】我国建立税务会计的必要性【作 者】叶桦【刊 名】事业财会.2005(4): 49-519/100【题 名】企业设置专职税务会计的可行性探讨【作 者】陈四平【刊 名】电子财会.2005(8): 62-6310/100【题 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分析【作 者】丁宏新【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5(07X): 142-14311/100【题 名】试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作 者】夏继云【刊 名】江苏企业管理.2005(7): 25-2612/100【题 名】建立税务会计制度的现实意义【作 者】滕波【刊 名】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6(2): 22-24,6213/100【题 名】《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作 者】李勤【刊 名】南方农村.2005(3): 51-5314/100【题 名】对我国税务会计研究若干焦点问题的思考【作 者】徐丽盈【刊 名】莆田学院学报.2005,12(3): 20-2315/100【题 名】对建立我国企业税务会计的思考【作 者】汪冰【刊 名】经济师.2005(6): 240-24116/100【题 名】中日税务会计的比较及启示【作 者】弓锋伟 段敏生 刘总理【刊 名】现代企业.2005(5): 63-6317/100【题 名】税务会计教学内容改革初探【作 者】刘海英【刊 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1): 79-8018/100【题 名】企业建立和应用税务会计浅议【作 者】庞少春【刊 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3): 43-4419/100【题 名】我国建立税务会计的理性思考【作 者】魏朱宝【刊 名】税务研究.2005(5): 90-9220/100【题 名】《税务会计》拨开纳税“乌云”【作 者】杨珺【刊 名】中国总会计师.2005(1): 99-9921/100【题 名】也谈增值税转型和税务会计处理【作 者】王东友【刊 名】财会通讯.2005(3): 36-3622/100【题 名】构建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税务会计模式【作 者】叶建芳[1] 夏晨华[2]【刊 名】税务研究.2005(3): 90-9223/100【题 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统分与信息披露的客观性【作 者】薛智慧[1] 张颖华[2]【刊 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2): 33-3524/100【题 名】企业存货损失的税务会计处理【作 者】徐意【刊 名】天津经济.2005(3): 76-7625/100【题 名】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税务会计【作 者】刘钟【刊 名】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5(3): 6-726/100【题 名】论建立税务会计的客观必然性【作 者】吴晓冰【刊 名】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40-42,5127/100【题 名】小企业更应重视税务会计【作 者】钟宏涛【刊 名】企业家信息.2005(3): 57-5728/100【题 名】有关税务会计的定义及纳税主体问题的探讨【作 者】王新萍【刊 名】事业财会.2005(1): 40-4129/100【题 名】税务会计模式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完善【作 者】周仕雅[1] 刘凌雷[2]【刊 名】涉外税务.2005(1): 55-5830/100【题 名】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在ERP系统中的实现【作 者】陈敏【刊 名】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 23-2531/100【题 名】谈企业建立税务会计的必要性【作 者】曹姝[2] 李秀娟[1]【刊 名】商贸与会计.2005(1): 22-2432/100【题 名】对税务会计兴起的思考之我见【作 者】徐继红【刊 名】财政监督.2005(1): 63-6433/100【题 名】浅谈电子商务对税务会计的影响【作 者】蔡永灿【刊 名】商业时代.2004(33): 68-6934/100【题 名】建立我国税务会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 者】曹设 汤斌【刊 名】涉外税务.2004(10): 68-7035/100【题 名】企业税务会计可行性研究【作 者】郭淑霞【刊 名】创新科技.2004(2): 49-5036/100【题 名】对企业债务重组中的税务会计处理及其纳税筹划的思考【作 者】毛夏鸾【刊 名】商业会计.2004(6): 18-2037/100【题 名】企业税务会计探析【作 者】王碧秀【刊 名】经济师.2004(6): 200-200,20238/100【题 名】浅析电子商务对现行税务会计的影响【作 者】阎伟【刊 名】财政监督.2004(2): 51-5239/100【题 名】企业税务会计独立设置的思考【作 者】姜霞 熊丰萍【刊 名】税收征纳.2004(1): 33-3440/100【题 名】浅淡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必然性【作 者】张煜钧【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4(12): 34-3441/100【题 名】《税务会计》课程和《税法》课程的整合问题研究【作 者】姚爱科【刊 名】中国科学教育.2004(11): 44-4542/100【题 名】试论构建税务会计体系的重要意义【作 者】耿琴【刊 名】华夏星火.2004(8): 45-4843/100【题 名】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与税务会计模式的动态分析【作 者】叶建芳【刊 名】税务研究.2004(11): 60-6244/100【题 名】论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适度分离【作 者】王华明【刊 名】税务研究.2004(11): 62-6445/100【题 名】试论建立税务会计的客观必然性【作 者】陈茸【刊 名】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6): 38-4046/100【题 名】浅议企业税务会计的特点及作用【作 者】钟勇 金道强【刊 名】中国税务.2004(10): 20-2047/100【题 名】关于税务会计核算的几个问题【作 者】杨家穆【刊 名】财会通讯.2004(11): 53-5348/100【题 名】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初议【作 者】白林【刊 名】铁道财会.2004(0Z6): 94-9749/100【题 名】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特点浅见【作 者】邓中华【刊 名】财会月刊.2004(10A): 26-2750/100【题 名】浅析我国税务会计体系的发展【作 者】金萍 何秧儿 王荷琴【刊 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3): 21-22,9251/100【题 名】税务会计在税务筹划中的作用探析【作 者】卢强【刊 名】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9): 51-5352/100【题 名】税务会计刍议【作 者】姚春红【刊 名】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5): 115-11753/100【题 名】浅析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问题【作 者】薛智军[1] 张继锋[2]【刊 名】中国高教论丛.2004,26(2): 72-7354/100【题 名】谈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然性及现实意义【作 者】周亚蕊【刊 名】会计之友.2004(8): 68-6955/100【题 名】企业税务会计初探【作 者】蒋惠萍[1] 陶瑗[2]【刊 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3): 72-7456/100【题 名】浅议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作 者】余巍巍【刊 名】建材财会.2004(3): 60-6157/100【题 名】论税务会计的定位及其发展【作 者】田伟若【刊 名】会计之友.2004(6): 61-6158/100【题 名】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初探【作 者】于振亭 贾丽【刊 名】财会月刊.2004(06A): 16-1759/100【题 名】税务会计案例教学法浅见【作 者】姜雅净【刊 名】职业技术.2004(2): 51-5160/100【题 名】浅谈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作 者】高红玉【刊 名】会计之友.2004(4): 57-5861/100【题 名】企业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协调问题的探讨【作 者】王庆保【刊 名】中华会计学习.2004(3): 24-2662/100【题 名】浅析税务会计的学科特征【作 者】徐淑杰【刊 名】吉林会计.2003(12): 40-4163/100【题 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势在必然【作 者】马洪刚 姜云峰【刊 名】税务(辽宁).2003(6): 26-2764/100【题 名】从世界两大税务会计模式探析我国所得税会计——我国所得税会计与国际惯例的比较【作 者】周萍华【刊 名】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 12-1565/100【题 名】浅谈建立税务会计体系的必要性【作 者】秦俊秀【刊 名】内蒙古财会.2003(5): 35-3566/100【题 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比较【作 者】周松【刊 名】西部财会.2003(11): 54-5567/100【题 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立刍议【作 者】魏秀琪【刊 名】天津财会.2003(4): 25-2668/100【题 名】论税务会计的核算基础及其改进【作 者】任坐田【刊 名】税务与经济.2003(6): 62-6569/100【题 名】税务会计的国际比较及借鉴【作 者】蒋晓蕙 刘广洋【刊 名】涉外税务.2003(11): 48-5170/100【题 名】售后回购的税务会计处理【作 者】邢风云【刊 名】财会研究(甘肃).2003(11): 32-3271/100【题 名】浅析我国企业建立税务会计的必要性【作 者】程梅英【刊 名】浙江统计.2003(3): 23-2472/100【题 名】企业设置税务会计岗位加强纳税筹划工作研究【作 者】黄乃宽【刊 名】广西会计.2003(8): 19-2173/100【题 名】刍议税务会计【作 者】石海磊【刊 名】四川会计.2003(1): 16-1874/100【题 名】企业税务会计独立的理论分析【作 者】张皓[1] 张彩花[2]【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3(2): 289-29075/100【题 名】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确定所得方面的差异【作 者】杜秋红【刊 名】中国审计.2003(9): 53-5476/100【题 名】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作 者】柯树林【刊 名】经济师.2003(6): 203-20377/100【题 名】税务会计的独立性思考【作 者】周滟[1] 刘宇彤[2]【刊 名】北京财会.2003(8): 23-2578/100【题 名】损益确认上财会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作 者】郑永佩【刊 名】企业经济.2003(6): 66-6879/100【题 名】刍议税务会计【作 者】石海磊【刊 名】上海会计.2003(4): 35-3780/100【题 名】几个发达国家税务会计模式【作 者】张建 付代红【刊 名】上海会计.2003(1): 49-5081/100【题 名】浅议税收会计、纳税会计与税务会计【作 者】梁杰 史淑芹 等【刊 名】商业研究.2003(1): 49-5182/100【题 名】刍议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作 者】李雪征【刊 名】经济论坛.2003(16): 80-8083/100【题 名】电子商务对税务会计的影响【作 者】谢宇飞【刊 名】鞍山社会科学.2003(4): 24-2584/100【题 名】对税务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作 者】符桂珍【刊 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91-9385/100【题 名】对税务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作 者】符桂珍[1] 邓中华[2]【刊 名】湖南社会科学.2003(3): 114-11686/100【题 名】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作 者】陈云珍【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0(1): 77-7987/100【题 名】谈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作 者】郭郅琦[1] 司景丽[2] 邹军[2]【刊 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3(8): 12-1288/100【题 名】西方税务会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作 者】郄萌【刊 名】天津财税.2003(3): 45-4889/100【题 名】浅析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问题【作 者】杨华 张贵贞【刊 名】税务纵横.2003(1): 45-4590/100【题 名】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必然性的探讨【作 者】郭冰【刊 名】税收与企业.2003(4): 33-33,4991/100【题 名】税务会计呼唤分立【作 者】潘辉【刊 名】辽宁财税.2003(1): 28-2992/100【题 名】论企业单独设立税务会计的必要性【作 者】杨爱芳[1] 彭曙峰[2]【刊 名】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3): 31-3293/100【题 名】试论我国税务会计的建立【作 者】周松[1] 王爱农[2]【刊 名】贵州税务.2003(6): 27-2994/100【题 名】税务会计——税务与会计的博弈【作 者】黄学民【刊 名】上海财税.2003(10): 26-2895/100【题 名】从增值税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作 者】张全胜【刊 名】财会月刊.2003(05B): 36-3796/100【题 名】税务会计要素探微【作 者】盖地【刊 名】财会月刊.2003(01B): 9-997/100【题 名】目前我国建立税务会计学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 者】周京燕[1] 曹斌[2] 李彬[3]【刊 名】经济研究参考.2003(64): 46-4898/100【题 名】关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确认的差异【作 者】王笑梅 李艳丽【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35-3699/100【题 名】设立我国企业税务会计探析【作 者】石中美 林楠【刊 名】湖北审计.2002(9): 32-33100/100【题 名】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损益确定方面的区别【作 者】梁伟祥【刊 名】经济师.2002(12): 194-194,196
财政税收学术论文的一般格局是(一)题目。题目是论文的窗户,它应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好的论文题目能大体反映出作者研究的方向、成果、内容、意义。题目引用语要确切、简洁、精炼、通俗和新颖。确定题目时,题目要专一,开掘要透,道理要深,立意要新。(二)内容提要。就是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地概括出来,使读者了解论文概貌,以确定其有无阅读价值。提要以二三百字为宜,不要过长。一般较短的论文(三千字以下)可不写提要。(三)绪论(引论、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研究该课题的动机,目的、意义和主要方法,指出前人或旁人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种程度,哪些尚未解决,说明自己研究这个问题的主要成果和贡献。这部分占比例要小,起简介作用。文字要简洁、明确、具体,使人看到绪论,就知道本文的基本价值。(四)本论(正文)。这部分占论文的绝大部分篇幅,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作者表达研究成果的部分。这部分的关键在于论证,即证明作者所提出的论题。这里包括课题的提出,对解决问题的设想、研究过程(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主要数据)、研究结果等。写这部分要注意理论的运用和逻辑推理,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注意主次,抓住本质。如果内容多,可加小标题。也可使用由大到小的不同序码。(五)结论。是整个研究的结晶,是论证得到的结果,即对本论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而得出的结论,审视整个课题的答案。写结论时,措词要严谨,逻辑要严密,文字要简明具体,使读者看到作者的独到见解。不得使用“大概”、“可能”之类含混不清的字眼。不能得出明确结论时,要说明有待进一步探讨。(六)参考文献。在文章的最后注明写作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引用别人原话或原文时还需注明出处,以便查找。这样做反映作者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表示作者对他人成果的尊重。也反映了作者对本课题的历史和现状研究的程度,便于读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情况、评价论文的水平和结论的可信度。当今世界,信息丰富,文字浩瀚,能对资料作分门别类的索引,已经备受欢迎,为科学研究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而整理性论文,不仅提供了比索引更详细的资料,更可贵的是整理者在阅读大量的同类信息过程中,以他特有的专业眼光和专业思维,做出筛选归纳,其信息高度浓缩。整理者把散置在各篇文章中的学术精华较为系统地综合成既清晰又条理的问题,明人眼目,这就是创造性综合。这种综合,与文摘有明显区别。这种综合需要专业特长,需要学术鉴赏水平,需用综合归纳能力,更需要发现具有学术价值问题的敏锐力。我们应积极追求学术论文的创造性,为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自觉抵制“人云亦云”或毫无新意的论文,也应自觉抵制为晋升职称而“急功近利”、“ 鹦鹉学舌”地去写那些重复别人说过的,改头换面的文章。将论文写作当作晋升职称的“敲门砖”,这是学术的悲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篇学术论文的创造性是有限的。惊人发现、伟大发明、填补空白,这些创造绝非轻而易举,也不可能每篇学术论文都有这种创造性,但只要有自己的一得之见,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添一点新的东西,提供一点人所不知的资料,丰富了别人的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学术做出了贡献,就可看做是一种创造。财政税收论文的写作指导(一)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给你几个网址把,天下可没有那么好的事情哦,自己找把,希望被采纳一、 综合类 1、蓝之韵论文 门类较全。 、学生大论文中心 3、蜂朝无忧论文网 门类很全。 、论文下载中心
财政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该专业的论文写作要求严格,在论文选题上不仅要体现出实用性,还要有超前性。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财政学论文题目与选题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财政学论文题目
1、现代财政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2、国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经济学路径
3、中国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财政社会学源流与我国当代财政学的发展
5、关于中国财政学发展方向的思考
6、中国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研讨会综述
7、日本的近代地方自治研究综述
8、GPA主要成员政府采购制度和法律规制探析
9、物业税的静态一般均衡影响分析
10、财政学基础理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 教育 投入研究
12、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应关注哪些问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回顾与展望
13、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现状研究
14、政府预算的民主性:历史与现实
15、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解析
16、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财政政策选择
17、日本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模式及特点
18、高等教育财政与管理:世界改革现状 报告
19、日本会爆发主权债务危机吗?
20、中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
21、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决定因素分析
22、试论清代内蒙古蒙旗财政的类型与特点
23、转移支付制度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4、和谐社会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
25、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史研究
26、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27、财政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政策研究
28、中国农村养老 保险 中的政府责任
29、论教育的双重外部性效应--兼论我国基础教育投资费用财政支付主体的确定
30、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和制度面临严峻挑战
31、解决农村公共服务困境的治理之道
32、北宋时期的钱荒与政府购买制度
33、政府生命周期模型--对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的重新阐释
34、我国财政职能观评述
35、清季鸦片厘金税率沿革述略
36、高等教育财政的课题--向保证教育质量的财政转变
37、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8、财政基建投资效益审计分析评价初探
39、预算会计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40、中国历史上的政府购买制度对农民经济的影响--以唐宋为中心的考察
41、构建政府宏观农业投入机制的思考
42、政府规模和财政分权、集权的适宜度
43、我国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研究
44、国外环境税实践及其启示
45、我国水污染费改税:国外 经验 与制度构想
46、环境保护费改税的分析与思考--以江苏省为例
47、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8、 财税 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49、资源税改革对新疆地区的影响分析
50、水资源税收制度构想
最新财政学论文题目
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转型时期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研究
3、支持 文化 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4、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5、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长效供给研究
6、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不均衡问题研究
7、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8、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研究
9、中国金融业税收政策研究
10、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
11、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12、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1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科学化管理研究
14、我国税收立法权配置问题研究
15、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16、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北京市政府投融资研究
17、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18、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运行机制研究
19、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分析及宏观政策研究
20、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
21、我国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
22、云南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
23、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
24、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25、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政策研究
26、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研究
27、中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研究
28、促进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碳税政策研究
29、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30、环境规制的经济效应研究
31、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32、我国老年公寓发展问题研究
33、社会保障筹资机制改革研究
34、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
35、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
36、城镇基本住房保障体系研究
37、财政信息公开机制研究
38、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
39、中国财政民生支出规模与结构的优化研究
40、财税政策的环境治理效应研究
4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42、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减贫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4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44、中国地区间税收与税源非均衡性问题对策研究
45、中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机理及效应研究
46、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47、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
48、中国增值税制度深化改革研究
49、我国不动产课税制度研究
50、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政策建议
财政学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参考
1、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中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公共财政支出水平研究
3、我国财政政法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4、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改革研究
5、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与透明度问题研究
6、财政分权与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研究
7、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财政制度变迁
8、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9、中国财政科技投入效率研究
10、中央财政环境保护预算支出政策优化研究
11、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
12、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负担水平研究
13、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研究
14、财政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研究
15、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16、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
17、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18、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19、中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20、中国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21、中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22、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研究
23、农村公共品供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研究
24、经济强县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研究
25、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6、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7、财政支持企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28、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29、县级政府财政收支自主性研究
30、日本财政赤字的经济分析
31、财政政策的周期性及有效性研究
32、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财政政策研究
33、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
34、调控型公共财政论
35、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及其资金效率研究
36、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研究
37、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 方法 研究
38、财政预算支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39、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40、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财政的预算管理改革研究
41、中国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政策对粮食数量安全的影响评价研究
42、中国民生问题的财政投入研究
43、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评价研究
44、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发展的财政补偿研究
45、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财政学论文题目与选题相关 文章 :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选题
★ 财政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2)
★ 财政学税收政策论文
★ 财政学专业优秀论文
★ 财政系毕业论文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财政论文优秀范文
★ 财政学财政支出论文
★ 财政分析研究论文
1 促进我国创业板市场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2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 3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4 积极财政政策下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与化解 5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问题研究 6 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 7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实施效果及对策建议 8 公共物品市场化提供问题探讨 9 论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改革 10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研究 11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的城乡差异及统筹发展研究 1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浅析 13 浅析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问题 14 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调整 15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效率问题探讨 16 我国公用事业财政补贴改革研究 17 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财政思考 18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地方财政风险防范研究 19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20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对策分析 21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提高地方财政效率研究 22 后农业税时代农民的增收问题研究 23 减少农村贫困对策研究 24 农村综合改革与财政关系问题研究 25 构建我国新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思考 26 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探讨 27 不发达地区农村反贫困的财政政策选择 28 关于土地财政问题的研究 29 关于民生财政的探讨 30 论公共财政与民生财政的关系 31 我国公共财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32 论我国财政公共选择与决策制度的完善 33 论我国财政的民主化与法制化建设 34 社会保障税费改革研究 35 关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研究 36 我国教育支出效率探讨 37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8 提高我国行政管理支出效率的思考 39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研究 40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41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42 国债适度规模及风险探讨 43 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建设分析 44 我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研究 45 社会保障基金运营风险防范的思考 46 论我国复式预算改革中存在问题 47 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的思考 48 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初探
论促进环境保护投资发展的财政政策财政研究论文 导致污染治理投资不足,除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外,更重要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重视不够。这从政府预算科目设置体系中可窥见一斑。在当前反映政府活动范围的财政预算的科目设置上,环境保护投资并非像基本建设支出、文教科卫支出等那样作为一个独立的支出科目,而是被寄托在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用专项支出等科目之下,这种预算设置机制的结果是各级人大很难对政府在环保方面的投入情况进行监督,财政的环境保护投资数量得不到保证。表明环保投资在国家预算支出中是一个可增可减的量,其数额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环保费用占国家预算支出2%以上的比例。这样的投资水平使得中央政府缺乏对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力度,一些综合性的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二是民间环保投资的积极性没有得以很好地调动。环境保护的正外部效应特点使得私人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地介入该领域,这时政府的作用就是要采取政策培育、引导、利用市场力量。然而我国现行的环境政策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失效。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由于其收费标准设定远低于达到环境排放标准的边际处理成本,许多企业宁愿交费也不愿投资于污染防治工作。政府尽管也对进行污染防治的企业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但这些优惠措施方式单一且多属于事后鼓励,不能从根本上激发企业进行环保投资的动力。此外,我国目前还没发行环境债券和社会环境彩票,因而也就无法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给予购买者一定的利息减免来吸引社会闲散资金介入环保事业。 (二)环保投资使用效率低下 据统计,1991~1995年,中国污水处理能力年增长率为8%,但达标排放量的年增长率仅为1%.由此可见,我国有限的环保投资并未产生应有的效益。这一问题的产生,除了环保设备技术含量较低外,主要在于以下二方面:一是环保资金使用过于分散且缺乏监督。目前我国环保投资的大部分都用于各个点源的污染治理方面,用于区域性综合防治的投资很少,这种“撒糊椒粉”式的环保投资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大大削弱了环保投资效益。而这种资金使用分散的状况又与资金来源分散有很大关系。作为污染治理资金主要来源的“三同时”环保投资主要来自各企业,又用于各企业,排污费也是以环境保护补助金的形式返还给企业使用。这样的运作过程必然使得整个社会疏于综合利用,造成资本和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由于环保资金的使用缺乏预算约束机制和有效的监督考评制度,许多企业把应该用于污染治理的资金挤占或挪用,或将治污资金的相当比例用在环保机构工作人员的人头费及其它装备上,而不是用在排污设施方面。二是现行环保投资的行为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严重滞后于社会整体的市场化进程。由于规模经济、技术特征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环保投资带有极强的社会福利色彩,属于国家垄断性行业,既不允许国内社会资金的有效介入,又缺乏一套严格规范的、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以保障投资主体的合理权益。这种机制在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的同时,也使环境公用部门普遍出现低效率现象。 二、促进环保投资发展的财政政策取向 从促进环境保护投资发展的财政政策来看,其思路应是:国家财政除应直接承担起市场不能或不愿介入的投资责任外,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各种财政手段,推动环保投资的市场化改革,这是增加环境保护投入,提高环保投资效益的治本之道。具体举措如下: (一)增列环保支出预算科目,建立财政环保投资增长机制,确保财政对重大环境问题的调控力度 经济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这些国家的环保投资占其总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中国财政环保投入由于在国家预算中不被单列,因而既不利于统计,也不利于监督,更不用说保证其占预算总支出的比例了。为此,笔者建议在国家财政预算科目中单列环境保护支出项目,在此之下具体分列新建项目防治污染的投资、老企业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生态环境保护投资、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投资等项目,并立法规定其支出额度和增长幅度,以确保国家在环保问题上的宏观调控力度。 财政直接参与环保投资,如下二点至关重要:一是财政应是在划分各投资主体环境事权的基础上,承担起一些公益性很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污染综合治理以及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等方面的投资任务,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囊括应由企业和个人按照“谁污染谁负责”原则承担的环保投资。二是财政的投资行为也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贯彻“自负盈亏”的原则。 (二)运用各种激励性财政政策,调动企业和个人环保投资积极性 以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现状,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遏制环境整体恶化的势头,仅仅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支撑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解铃还需系铃人”,引导市场力量自觉防范、治理污染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财政可运用以下政策:(1)提供优惠贷款,即对企业环境投资项目在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2)对企业投资于防污设备给予投资抵免、税前还贷、加速折旧等多种形式的税式支出。许多发达国家常用投资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间接优惠政策刺激企业进行环保投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财政除对废物利用给予直接税收减免外,还应允许企业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如无公害的生产设备、特定基础材料产业结构改善用设备等实行加速折旧制度,这样不但可以把污染的可能性扼制在萌芽状态,还可以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先进技术,加速设备的更新换代。其次,应加强税收支出对治污领域里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推动作用,将政策优惠的重点从事后鼓励转为事前扶持。(3)在环保融资中给予税收优惠。具体地说,可发行环保债券或建立环保基金,对个人或企业购买环保债券或存入环保基金的利息收入免征所得税,所筹集资金主要贷给企业购买环保设备,实现环境达标。(4)利用财政资金或专项基金对环保产业和有明显污染削减的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此外,政府还应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的援助。 (三)改排污收费制度为污染征税制度 为改变目前环保资金使用分散及监督不力所造成的低效率,有学者认为可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将排污费纳入预算管理,由政府集中统一使用,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排污收费制度是一项对超标企业的惩罚性消极手段,不能激励企业主动积极降污,也就是说,该项政策带有先天缺陷。而对污染课税不仅能激励企业积极创新,提高治污水平,使社会生产达到最适点,而且便于形成由政府统一使用的、有着严格预算约束的专项环保资金来源,因而以对污染课税来代替排污收费制度,不仅能带来效率生产,而且还能有效解决排污费等使用分散和缺乏监督所造成的环保投资规模不经济问题。 这项改革应从易到难,从目前来看可先将污染最严重也最普遍的排放“三废”的行为纳入征收范围,如将二氧化硫排放费、水污染费、噪音费分别改为二氧化硫排放税、水污染税、噪音税,待时机成熟时,再把那些用难以分解和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的产品如废电池、包装袋等纳入征收范围。在税基的选择上,对排放的“三废”的行为,可以污染物的排放量作为税基;对消费时会造成污染的产品,可以企业的产量作为税基。税率的选择宜采用地区差别定额税率,以适应各地不同的环境要求,同时要防止把税率订得过高,以免社会为过分清洁而付出过大代价;在征管上,宜将污染税作为地方税,并尽量做到专款专用。 (四)推行环境公用事业的企业化管理 为避免环保公用事业政府垄断经营所带来的低效率,可在中国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推广BOT模式,即由政府指定或市场竞争产生的企业,在一定产权关系约束和政府的监督下,根据相对独立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原则,生产、销售或提供部分环境公共服务或基础设施,经营收入来自消费者的购买,如居民和企业缴纳的污水处理费。作为改革的初始阶段,财政应承担这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同时,在考虑到企业、居民可承受力情况下,应适当调整环保基础设施服务和经营价格,形成基础设施运作收益的良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