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小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性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性论文

如下

1、《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其职责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水平上倡导自学、鼓励自学、帮助自学、推动自学,为每一个自学者铺就成才之路。组织编写供读者学习的教材就是履行这个职责的重要环节。

毫无疑问,这种教材应当适合自学,应当有利于学习者掌握、了解新知识、新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2、在小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具有如下意义:(1)改善教育实践,即通过教育科研寻找有效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2)推进理论建设,

即为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提供事实依据,探讨教育一般原理;(3)提高教师素质,即通过吸引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

(一)、现代教育更多地依赖科学的决策。教育科研所以在现代教育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决定于两个重要因素:

一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就要对教育的规模、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决策。二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成倍增长,使得传统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的要求。

(一)具有搜集资料、开发信息的能力。

(二)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三)具有开拓的精神,严谨的治学作风。

(四)具有独立设计实验和进行计算的能力。

(五)具有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敏锐性和深入性。

(六)具有将已有教育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活动中的能力。

小学英语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英语教育的重要性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英语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只有教师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才可以让小学生对英语进行很好的学习,让小学生对小学英语知识有一个很好的掌握,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英语水平。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革。社会对小学英语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已经成为国际的一种通用语言,在国内外都得到了普遍运用,社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英语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小学英语学习是重要的基础,本文主要阐述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和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育;必要性;教学方法研究

英语是国际上的一种通用性语言,它作为一种语言,要求人们去说、去运用,这也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阶段,这时候让小学生学习和接触英语是很重要的,让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如果他们在小学中很好地掌握英语知识,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学会运用,那么英语学习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是目前有些学校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甚至教师没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这种情况阻碍了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影响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没有奠定很好的基础,因此,小学英语教育的正确开展有很强的必要性。

一、小学英语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第一,英语在小学中的开展有助于小学生学习的进行。在小学学习中开设英语教育有其必要性,传统小学学习中,只学习汉语这一门语言,在初中才开始展开对英语这门语言的学习。如此就会出现一种现象,中式化英语,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原因就在于小学生刚开始学习汉语,到了初中以后,汉语其实已经占了一定的影响力,导致学习英语的时候,学生会用学习汉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出现中式化英语。而且读英语的时候,发音不准确,这也是由于英语在学习的最初阶段没有造成一定的影响力。小学生学习英语发音的时候,学习会很快,比较容易记住,这是由他们的年龄决定的,这样的学习会在以后形成一个模式,是很重要的。现在小学英语教育的开设,很好地对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进行了引导,让学生对英语学习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更为以后英语学习做铺垫。

第二,小学英语教育可以促进人们英语水平的提高。现阶段,经济发展这么迅速,国际往来日益密切,国家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的英语人才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整体英语水平不高,其实这与小学对英语的启蒙性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小学中对英语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形成英语思维,这样以后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会有质的飞越,因为在相同条件下,在小学接受过英语教育的学生和没有接受过英语教育的学生相比,前者的英语水平会比后者高很多,由此可见,小学英语教育对学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以后学生英语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总之,小学进行英语教育对我国提升英语水平有决定性作用。

二、对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小学英语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只有教师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才可以让小学生对英语进行很好的学习,让小学生对小学英语知识有一个很好的掌握,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英语水平,为我国未来进一步对外开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1.小学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大多数都是英语的初学者,他们并不知道英语是怎样的一门学科。这时教师要着重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他们的学习动力,以达到高质量的英语教学。首先教师要在上课的时候精神饱满,以身作则,这样才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带入英语学习中。发音要正确,语调得体,用正确的英语语调读单词、读文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教学生单词的时候,可以用一些实物去演示,然后用英语表达出来,这就很有趣。如讲一些水果单词的时候,教师首先准备一些水果,然后对照着水果讲解英语单词,这样课堂会生动有趣,富有活力,富有新鲜感。最后教师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政策,小学生本来英语学习都不太稳定,如果进行严厉批评,学生的'积极性会被严重打击。这时教师就要采取多鼓励政策,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时,如果是正确的,教师要表扬;如果不正确,教师也不能进行直接批评,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2.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需要设定一些政策。虽然是小学英语教学,但是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设定一些政策反而会取得好的效果。这种政策说的是让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分成几个组,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列出一些题目,让每个小组分别做答。教师可以先设置特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思考完回答。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既可以对英语知识进行学习,又可以在学习中进行互相帮助,团结学习,贯彻学习中的团队精神。时间到后开始作答,这时学生必须注意力集中,认真听教师念题目,每个小组答对一题就加一分,答完以后,哪个小组的分高便是第一,获得冠军称号,教师还可设置一些奖励,进行奖励。这种学习政策很好地让学生参与了,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效率。

3.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教学。英语教师最好全程使用英语教学,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最重要是去说、去应用。英语教师更要做好这方面的榜样,在英语课堂上减少母语的使用,如果教师上课时一直用母语说,个别才用英语说,那么和语文课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就会没多大效果。教师如果使用全英教学,当然学生刚开始听的时候可能会不适应,但这时教师可以说慢点,然后速度逐渐加快,这样学生会整节课都浸泡在英语氛围中,经过全英熏陶,学生的听力会得到提高,并想要说英语。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尽量用英语教学,减少对母语的使用。

三、结语

小学英语教育的开展有其必要性,关系到我国全民英语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更重要,只有教师的教学方法正确,才能让学生掌握高质量的英语知识,在这方面相关人员还需要进行研究,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任亚男.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探讨[J].才智,2013(05).

[2]赵静红.谈优化小学英语课堂各教学环节的方法[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02).

[3]姜滨.新课改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探究[J].学周刊,2011(28).

[4]秦悦,俞爱宗.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07).

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

民族振兴依靠教育,教育振兴依靠教师,教师技能提高依靠教学实践和研究,而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都离不开教育科研方法的指导和引导。本文试就中小及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进行探讨,以便同仁借鉴。

【论文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

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单地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够在工作中发现教育上的问题,并能运用正确的,系统的方法,去求得科学的结论,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活动就称之为教育科研。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个目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探索新形势下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以便发现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正确地指导今后中小学教育的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事物总是前进的、发展的。我们的教育工作,它必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指导教育运行的规律也必然在丰富、在完善、在发展。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只有联系本职工作认真地、不断地探索,才能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社会劳动者。因此,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对于深化教改,切实搞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改革现行教育中的思想、体制、结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中的已经过时或落后了的东西。而这些方面的改革都亟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提出有效的措施,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这是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科学理念依据的源泉,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动力。进行教育科研,每一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因此要积极行动起来,发挥主人翁作用,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2、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们知道,学校的每一门学科,都涉及到教育科学的理论;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教育科学理论去指导。教育是一门艺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地进行教 改实验,勇于创新,用取得的成果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对学期或学年度所实验的课题或项目应进行书面总结,找出差距,继续研究。这样边研究,边实践,自编自导自演,既可以优化“教”,也可以优化“学”,既经济快捷,又方便实惠。所以说,教育科研的成果,一旦被广大教师所掌握,就可以变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力量。目前许多学校都总结提出了“抓科普、促科研,以科研带教研”等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辽宁盘锦市实验中学,非常重视学校科研组织和科研活动的建设。他们不仅把科研成果通过报刊杂志进行宣传报道,而且还积极主动地把经验丰富的教师派出去巡回讲学、作报告。这样做正是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科研理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数十年长期坚持,因而成为全国一流中学。该校的科研带头人魏书生,也逐步锻炼成为教育实验改革的专家,全国知名。

3、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需要

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科技。科技的发展要靠教育。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也就是说,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从古今中外教育史的发展看,那些著名的教育家无不是经过教育科研——长期不断的教育实践发展而来的。我国古代的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教学的理论,并终身为之实践,因而成为历代尊崇的教育思想家。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就是他在数十年教书育人的不断实践中总结创立的。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是在他十多年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才不断取得优秀成果的。……概言之,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的教育科研活动,经过选择课题,定向研究,不断总结积累,不仅可使“教”有特色,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教育科研活动正是造就教育家,造就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途经;也是提高广大中小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

4、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需要

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而教育科研,正是使大量丰富的教育实践(包括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和教育科学实验)上升为教育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教育科学研究,就没有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得不到发展、完善和提高,怎么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呢!只有广泛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才能有效地指导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顺利实施,确保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目标的实现。

那么,怎样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呢?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努力转变观念,树立参与意识,扩大科研组织,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通过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专门机构的建设和管理,集中人力物力,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科学研究,以推动教改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各学校也可借此开展结合本校实际的科学研究,以促进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和提高。具体方法可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总结法等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作为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活动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具有进行教育科研最有利的条件。广大中小学教师,应立足本职,立足自身实际,努力学习,勤奋钻研,注意挖掘和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联系有关科学理论,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积极撰写科研论文,逐步提高科研能力,努力使自己退出“教书匠”行列,逐步锻炼跨入到“科研型”甚至“学者型”教师的行列。因为,教师在科研道路上的钻研精神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正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有力因素;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他较高的自身素质和科研水平上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树立起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危机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争创佳绩。切勿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万木苦争春,何患未成林”。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实践出真知,为教育科研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电化教育在今天迎来了高速的发展,通过电化教育的手段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运用,为中小学教育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发展中电化教育也将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

电化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它的目的仍是要实施教育,电教部门和学校电教工作者要为普及电教而提供电教资料,编写电教教材,他们的工作仍然是教学,只有懂得教学具备教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工作者才能真正做好电化教育。实践证明,好的电化教育,能够对中小学的教学成绩有显著的帮助。

一、电化教育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的形式就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了使学生更加有兴趣,更能够投入,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更具有鼓动性、幽默性或者加入一定的肢体动作。但是这种外部的刺激具有瞬时性,只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同时还存在审美疲劳的弊端。加之,这与教师的性格、环境、语言表达具有较大的关联性,遇到表情严肃、性格内向的教师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单一的表情、较少的肢体语言、单调的语调就很难能够形成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抵触情绪,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布鲁纳是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他曾表示: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由此可以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化电化教育就是应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借由它的生动、形象、直观,集中了视觉听觉,通过灵活多变的视听效果来改善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效果可以很好地表达出平时语言难以表达的思维,从而达到比传统教学更方便高效的效果。

二、电化教学发掘学生的思维

创造思维是相对传统的思维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就像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创造思维具有传统思维却又高于一般思维。创造思维也来源于生活,了解的越多思维越发散,越能够产生创造思维,但中小学的学生大都仅限于学校的生活,因此思维局限性大。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课堂就是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唯一场所,教师想要学生具有极佳的创造性思维就需要丰富的课堂教学素材。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因此电化教育就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教材和多媒体电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发散思维产生创造思维,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开拓视野。

三、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质和教育的实时性

信息素质代表了两个方面即计算机素质和网络素质,计算机素质主要表现为熟练地操作电脑,熟悉电脑系统解决常见问题、应用文字编辑软件、灵活运用各种软件解决教学问题、能够制作和编辑处理需要使用的图片、演示文稿制作使用等各项在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各项关于电脑的基本能力;网络素质则包含收发电子信息、网页浏览查询、信息查询收集、软件下载等基本互联网素质。上海师范大学黎教授在出版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一书中,通过下面的语言来定义什么是信息素质,黎教授的表述如下: 信息获取、加工等能力可以简称为"信息能力",通过信息教育使学生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人一生的品质。通过这段表述,我们能够对信息素质有所了解,也能够判定什么才是所谓的信息素质。

电化教育就是通过连接的互联网来形成一个三维的、空间的教育体系,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化来达到充实课堂使得课堂能够与时俱进,时刻获得最新资讯、最新动向,从而远离"闭关修炼"的教育困境。这样既可以增强了教师自身的信息素质培养,也能够树立学生对信息化的观念,增强学科教育的实时性,避免教育与社会的脱节。

四、提高了学生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传统教学中是以教师为教学中心,教师发挥主体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电教化则相对平衡了二者在教与学的作用,将讲述和吸收转换为交互式的课堂。将计算机的图、文、动画结合,形成屏幕内、屏幕外教师、学生多方面的互动,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一起分析比较,一起提出问题,一起解答问题,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就是引导的作用,转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课堂,形成了以课堂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创新课堂。

同时信息化的今天,合理、正确、高效地使用现代化电化教学,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不同的教学模块和形式,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设计的个性化教学,突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作用。学生除了能够在老师固定的模式下学习,还能够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自行学习,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双向的信息传输,加强信息的沟通,形成知识的多向网络,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

五、结论

运用现代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和创新的课堂形式,结合传统教育和电化教育,优势互补,形成全新的课堂文化。在现代化的整合型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完美融合的新课堂。新的课堂具有更多的创新意识和民主意识,传统的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变成了组织者和引导者; 传统的课堂中心发生了转换,教师为中心变成了课程内容为中心; 传统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师授生学的关系变为了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同时教材也不再是不变式的标准教材而是求知型的探索式的新教材。这样形成了新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为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和学习积极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的的教育,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达成以上要求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和条件,电化教育是构建创新学习环境的技术支持,因此需要体会它与传统教育各自的优缺点,将两者有机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振红. 中小学电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顾明远. 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南国农,李运林,祝智庭. 信息化教育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摘要:

在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学由一开始的不受重视逐渐地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中,在美术教育地位逐渐提高,教学工作开展的越来越好的情况下,美术教育对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所具有的作用也慢慢地突显出来。因此,本文以美术教育对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意义为题,对美术教育对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原则以及意义等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可以为教师更好地开展美术教育,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

美术教育;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意义

在中小学教育中,美术教学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有效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所以说,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举多得的作用。因此,在合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美术教学,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美术教育对培养中小学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原则。

(一)对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中小学生的思维还不是十分成熟,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一阶段,若是不能有效的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工作,那么当学生思维已经成熟之后在开展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中小学阶段是最好的培养时期。在此时期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美术教学入手。

要知道,美术这一学科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对于教学方式也没有固定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这样就使得教学的灵活性比较强,而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着积极的作用[1]。多样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以及直觉思维的发展,而此两者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意想象,进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美术教育培养创新思维的原则。

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按照自由、平等等原则来开展教学,只有这样进行的美术教学才能够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发挥美术教学具有的创造性,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发散环境,学生在此环境中学习美术知识,可以自由创造,这样其思维就可以得到创新的发展。

二、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想要通过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此种精神,才能在学习中自主开拓,久而久之,其创新意识以及能力都会得到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精神引导,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多启发学生动脑。与此同时,因为美术知识是比较灵活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想法融入到知识学习中,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可以得到培养。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一种引导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可以根据美术这一科学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发散思维训练融入到教学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说,当教师想要让学生自己创作一幅作品的时候,可以先给一个命题,就以《夏》为命题,对于夏天每个学生都不陌生,而且此命题和生活实际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将自己认为的最具代表性的内容画出来。很多学生可能会画花朵,会画蓝天白云,这样的想法是较为固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师可以说:“同学们,夏天天气热,怎么可以降暑呢?”这一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就会想到,夏天还可以游泳,还可以在树荫在乘凉等,当这些想法从脑海中浮现之后,学生进行夏的创作就会多样化,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发散。

(三)构建创新思维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构建创新思维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够得到放松,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创新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此情境中思维得到碰撞,进而产生新的火花。综上所述,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要知道,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以此来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进而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迎弟.浅谈小学美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3):274-275.

论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小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蒙意义和价值,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突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小学教育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提供管理上的辅助。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探究》

摘 要: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其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著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必须加强小学教育的管理水平,为此,从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校园环境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素质教育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进展,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蒙意义和价值,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突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小学教育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提供管理上的辅助。

一、创新管理模式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小学教育管理可分为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部分,但是现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管理都还存在着权威式、统一式的落后管理模式,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违背。为此,可从两个角度来创新管理理念,对于教师管理者,要能够创造一个公平、自由的发展环境,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教师为主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管理,其次是优化教师队伍,让教师提高班级管理的理念,提高自身的修养,更好地教书育人。对于学生管理来说,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给予足够宽松的环境,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学生管理中千万不可束缚学生的思想发展,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开发其创造力,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学习上都要给予鼓励和支援。

二、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管理是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包含了学习环境、卫生环境和管理环境等,良好的环境是一切教学和学习的基础。为此,在管理中要注意班级学风建设、教师队伍风气整顿、教学条件设施管理等,这些环境都会影响学生的心态。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校园和谐发展的有利条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的环境管理也要和社会发展保持同步,从管理层和教师队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三、教育理念和管理相结合

创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硬道理,能够为管理指明方向,为此,学校要注意吸引管理人才,结合学校实际吸引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另外,要“因地制宜”,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原则,将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中。最后是明确办学理念,制订操作性和实施性较强的管理计划。总之,创新教育理念对于学校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谢秀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摘要 : 现代教育强调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人的价值, 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教育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在现代教育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及观念已经不适应教学发展。要以小学教育为例, 通过分析研究“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及其重要意义, 针对小学教育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切实将“以人为本”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到小学教育中, 力争推进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发展。

关键词 : 以人为本; 小学教育; 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的逐步发展, 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总结, 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中的管理工作。管理贯穿教育的始终, 能够为教育提供保障, 促进教育发展。所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现代教育者普遍关注管理工作, 并给予高度认可。从传统管理模式来看, 它存在一定的缺陷性, 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都相对落后, 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很好的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对教育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下面就小学教育进行具体分析。

一、“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概念及其实施意义

(一) 实施“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概念

“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强调将学生、教师作为教学管理重点, 要在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上大力发展人, 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这个过程中, 改变了以往学生的地位, 将学生作为管理者来进行自我管理, 成为管理的主体。对于管理人员来说, 就要充分发掘主体的能力, 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学科能力, 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发展, 对于音体美都不作为教学重点。“以人为本”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窘境, 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二) “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不是凭空产生, 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的发展需要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意识及其主动创造性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状况。只有拥有创造性的思维, 较高的素质, 才能促使社会的发展程度变高。同时, 才能使个人价值和地位变高。

教育作为一个时代发展的标志性产物, 它有着培育高素质人才以及创新性人才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 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 将传统教育模式进行革故鼎新, 不断推陈出新,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并且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最终实现现代教育的目的。小学作为人生学习的初始阶段, 它对学生发展有着塑造作用, 教育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该阶段的教育发展, 为学生后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现阶段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现状

(一) 管理观念落后

我国还有很多地区实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下更加注重学生的学科理论成绩, 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小学教学中, 学生只知道问题的答案, 却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校采用应试教育模式, 开展各项活动也只是为了让学生取得一个好成绩, 教育太过呆板化。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 利用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管理, 显然是不能取得良好管理效果, 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也非常不利。

(二) 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

在小学教育管理中, 校长作为一个领导者, 并不是其一人进行管理。教师的身份不仅是教育工作者, 也是教育管理者。在现实教学管理中, 常出现校长一个负责制现象。通常校长和其他领导制定安排管理方针政策, 教师只负责具体实施。在制定过程中没有教师参与, 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这种不民主的管理权无法使教师发挥其能动性, 无法将真实的教学情况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参与到讨论中, 所制定的方针策略也就不具有针对性, 不仅无法发挥其作用, 还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三、“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 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教学观

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一个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教师才是学生学习的施令发号者。教学管理作为一个比较大的管理工程,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将权利逐渐移至学生手中, 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在新时期, 教育管理者要从自身进行反省, 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教学观。要充分了解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并做到换位思考。

例如, 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 管理者要不定期的开展主题活动, 向师生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要引进他校优秀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 引导教师进行学习, 实现共同进步。另外, 管理者还要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的建议, 针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

另外, 还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例如, 在制定一些重大决策时, 决策者要实行多方参与制度, 决策大会要有学生代表和教师群体, 悉心听取其意见和建议, , 让教师可以有尊严地进行工作。

(二)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健康发展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要成为教学的主体, 小学教师要明确学生和教师二者的地位的相同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管理者在进行教学时要采用民主化决策, 在教育方式上要合理运用情感教育, 用感性来引导小学生学习成长, 同时还要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还要尊重和爱护学生, 对于他们在生活或者学习中所面临的难题要给与合适的处理方法, 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困难。

例如,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活动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通过和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进一步缩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对于犯错的学生, 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批评,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 要给与表扬和鼓励, 让他们充满自信, 使他们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要确保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 融入“以人为本”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升教学效果。

(三)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学生成长,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现“以人为本”小学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外在因素, 和谐的教学也是每个学校都在追求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育管理也反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 所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至关重要。

例如,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一特点, 管理者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校园文化活动, 或者是利用软件技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道德情操。通过文化建设,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 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同时,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 管理者要注意采取合适的方法, 选择有价值的主题, 使其能够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以人为本”是科学理念, 对现代教育教学的意义非同小可。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清楚认识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小学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 还能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以身作则, 为学生率先示范何为“为人师表”, 起到一个带头作用, 一举两得。对于小学管理者而言, 树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能够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磊。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研究[J]。中华少年, 2016, (25) :54。

[2]吉满仓。提高教师关注度形成教师献策力[J]。中华少年, 2016, (25) :65。

[3]金胜娟。论小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3) :24。

[4]李心红。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新课程, 2015, (11) :288。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也就是说,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工作,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是幼儿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幼儿能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健康成长,从幼儿园教育发展阶段顺利过渡到小学教育发展阶段,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应当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幼儿做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入学准备。

一、认清处于衔接两端的教育差异

处于衔接两端的教育是有很大差异的。

①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是低年级接受教育的基础。相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小学低年级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由“朦胧”逐渐走向“清醒”。学校的环境发生改变,表面上跟社会生活相差甚远,但是从低年级生活、学习、作息时间的规范形式来看,已经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②幼儿园以“保教、抚育”为主,老师细心周到的照顾,让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实物以直观方式轻轻松松地学到的。而进入小学后,每天上六七节课,许多事情让孩子独立完成。如果说幼儿园更多地强调“呵护”与“照顾”,那么一年级则注重“自理”和“自立”。幼儿园虽然也有规范的生活、行为、准则,但老师则更多地承担了“保育员”的角色。

③从心理角度来看,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远远低于“无意注意”。而一年级的小学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已经初步具备,需要的只是“点拨”、“约束”和“自律”,纪律约束则由“软化”向“硬化”转变。诚然,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生活的规范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但具备现实的生理基础,而对其今后的成长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积极实施新课改教育的今天,作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期的老师,特别要处理好这一阶段对孩子的引导,使其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扎实开展衔接课题的学习研究

要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教育,就要认真地开展有关衔接课题的学习与研究,不断积累经验,大胆实践,从习惯、态度、情感、能力、知识等诸方面入手,探索实现幼小有效衔接的策略和途径,让幼儿进入小学后能尽快适应人际关系、学习方式、行为规范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变化,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我们结合实际,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出了幼儿目标培养细则,明确了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与侧重。比如,小班以学习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为主,讲究卫生、尊敬长辈、懂得礼貌等;而到了中班,就要重点培养幼儿的礼貌交往习惯;到了大班,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书写姿势,守时、守纪、爱学、好问等习惯。虽各有侧重,但这些内容都要从小班开始渗透。如果一开始不教育,一旦形成了不良习惯,再纠正就难了。经过教育,大班幼儿的一些习惯、能力等都会有明显的进步,这就为幼儿上小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着重培养幼儿听说写看的能力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着重培养他们听、说、写、看的能力。

①专心听话的能力:可以通过大班的日常教学进行幼儿专注听话的训练

②流利说话的能力: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才会自由地和别人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经验。

③自如书写的能力: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训练手指的灵活度,从而锻炼幼儿自如书写的能力。

④正确看书的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幼儿阅读,使幼儿逐步养成正确的读书习惯。

四、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小朋友在园中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远远超过低年级的小学生行为。古人云“养其习于竟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意思说:孩子的启蒙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则为其成就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入手培养,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加强行为训练和习惯培养,促使孩子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如:学会整理学习用品,教育孩子遵守纪律,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培养文明行为,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等。为了能够给幼儿搭建平台,满足幼儿渴望实践操作的要求,可以开设室内外区域活动,如班级围绕主题开设美工区、益智区、语言区、建构区等。通过与幼儿的集体讨论设立各区域的进区规则,如按各区域规定的人数进区活动,不吵闹,玩完后将物品放回原位等。幼儿采取自选的方式学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做活动的主人,了解活动与规则的关系,从而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大班幼儿对小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不妨每学期组织一次参观小学活动:一是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活动室、电脑房、舞蹈房、书画室、手工室、中队活动室等。二是让孩子们观看小学生上课,看着大哥哥大姐姐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孩子们都会十分崇拜。在参观活动中,孩子们初步感受到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不同之处,消除了小学在他们心目中的焦虑:原来小学和幼儿园一样漂亮,一样好!这些活动的开展会让大班小朋友更加向往小学生活。

五、锻炼幼儿自我控制的意志能力

幼儿入小学后,即要担负紧张的学习任务,不仅需要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还要控制自己在上课时间不随意讲话,不做与上课无关的小动作。因此,在幼儿园大班的学习阶段锻炼幼儿意志,对其自制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自制力及其责任感。凡是幼儿力所能及的,要尽量放手让他们独立地去完成。如午休前整理自己的衣物,参与分发点心和学习用品,摆放桌椅。游戏活动后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照看自然角的动植物等。对于有畏难情绪、依赖心理、做事马虎草率的幼儿,要及时进行正面教育,逐步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意志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听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举手发言的习惯;爱好学习用品,保持书本、作业整洁的习惯,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和听信号迅速行动、严格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等。

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的转型,将成为孩子真正走向社会的重要起点,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浅尝辄止,而要不断研究有效促进幼小衔接的途径与方法,为幼儿尽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摘要: 本文指出了当前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中的问题,提出了几点促进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效衔接的对策。

关键词: 幼小衔接;问题;对策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质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教师重点关注。

1.幼儿教育存在小学化的倾向。家长和教师将读书识字和数学课放在了教育的首位,幼儿未入学就已经提前进行了知识学习。这种现象导致幼儿在入学后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对其环境适应能力和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为幼儿教育带来了诸多弊端。学校教材下移看似是让幼儿提前适应学校环境,尽早接受知识,实际上是对幼儿阶段教育的误读。幼儿把知识先学一遍,然后重新再学一遍,重复的学习内容和枯燥的学习氛围使其日后的学习后劲不足,在应该学习的阶段容易产生被动心理。一旦储备知识用完,幼儿后期的知识使用就会出现困难,导致负面效应。

2.幼儿园阶段过于注重智力因素的开发,对课堂纪律和规则意识的教育相对缺乏。这种情况会导致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未得到应有的锻炼。例如,刚入学的幼儿无法按时完成作业,缺乏时间观念,不了解准时上课的重要性等,出现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其感情、动机、意志和爱好等因素缺乏关注,仅仅强调知识的讲解和积累,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日后的学习成绩。

3.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对其进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幼儿教育大多以游戏为基本内容,随意性较强。进入小学后,幼儿出现了使用学具后不能将学具还原的情况,以及汉字书写不规范、笔顺错误、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过于依赖教师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对幼儿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对策

1.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幼小衔接”的核心不是简单地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增加一个环节。幼儿园与小学在作息制度、学习环境、学校纪律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要认清其中的差异,并在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等方面做好衔接和过渡工作;同时,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使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

2.理性面对“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幼儿在“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正是我们开展教育的最佳契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过程,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是他们的成长点。幼儿园教育以游戏活动为主,而小学教育则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两个阶段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正是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所以,“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教学要形成一定的专属模式,对两个阶段的教育不必过于迁就,要注重教育目标,避免影响到各自的教育目的。幼儿常规意识和常规习惯的遵守虽然能够迁移,但幼儿教育中主要强调的还是生活和游戏中的规则,而对小学教育中经常出现的教学规则问题却没有涉及。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内容、目标和方法等问题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予以解决,不能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实施集中训练。

3.发挥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引导家长重视和关注“幼小衔接”工作;其次,教师应帮助家长了解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差别,明确小学对新生的要求,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方法;再次,家长要安排好幼儿的假期生活,制订科学的作息计划,使其生活和学习形成一定的规律和习惯,并进一步加以巩固;最后,家长要在幼儿的营养和健康方面多加关注,对幼儿进行正确地启发与引导,使其学会与人交流,处理矛盾,主动寻求帮助。

三、结语

总之,“幼小衔接”在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幼小衔接”是重要环节。因此,只有提高“幼小衔接”的专业化水平,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小衔接”教育,才能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推动基础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8).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33).

小学数学教育重要性的论文

小学数学教与学过程需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创设一个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法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法论文篇一 1、研究性学习内涵 小学数学教与学过程需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中,主张教师设定具体的课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技巧及搜索的相关信息等进行综合,学生自主地建构与更新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及自主学习的精神。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创设一个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同学们通过科研的 方法 搜集与获取大量知识信息,解决课题的疑问与问题,实现学生探索性的建构知识体系,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相结合。 2、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 措施 营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 营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包括两方面,第一,宽松、愉快、平等的环境;第二,合作、探究的环境。前者的作用主要是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而后者是加强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例如,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章节时,可以通过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章节时,利用汇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图形,使学生在动画中提升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时,第一步:(1)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a援长方体的特征援b援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 总结 的。(点:有八个顶点;线: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面: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点、线、面三个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第二步:(1)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a援正方体的特征。b援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点:有八个顶点;线:有十二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面: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第三步,共同讨论:(1)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2)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援不同点:a援“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的棱分别是相对的4条棱相等,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条棱全部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b援“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3)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样的环境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列举与搜集与生活联系的例子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列举与搜集与生活联系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与解决,从而不断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不断的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积极的解决与探索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最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量的计量”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 说说 这是为什么吗”来导入新课程;利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具体知识点的简单熟悉;并且利用如下例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练习:一枝铅笔长176();一个 篮球 场占地420();一张课桌宽52();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10麻袋大米约1();l个鸡蛋约();1棵白菜约();1名六年级学生体重是40();测量两件家具,记录各边的长度,算出表面积和体积;称出两件炊具的质量并记录下来;调查父母的出生年、月、日,算一算平年还是闰年;记录自己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 创设与给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如果教师不能创设与给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就不能真正的调动学生探索与实践热情,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将不明显。所以,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措施需要包括创设与给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条件。例如,学习“条形统计图”章节时,教师可以搜集条形、拆线和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的具体表现形式,并让学生搜集各年级的学生数量且绘制条形统计图: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四年级:一班36人,二班38人;五年级:一班44人,二班39人;六年级:一班37人,二班42人。或者教师可以给出学生如下数据让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通过此过程,可以使学生有机会主动地绘制条形统计图,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建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为学生建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引领学生观察生活、关注身边数学问题。例如,学习“量的计量”章节时,教师可以专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系统的复习与掌握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以及具体换算,及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3、结论 综合上述的内容我们可知,基于性研究性的学习教学可以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并指导学生怎么运用知识与建立知识联系,有效地获取新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基于性研究性的学习教学这种方法是一项被广泛宣传与运用的 学习方法 。 作者:周小如 工作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昌第三小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法论文篇二 一、创新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小孩子从小就要进入学校里面学习,但是没有人问过他们愿不愿意,换句话说,他们是在老师、家长的压力下才会“认真学习”的。这种学习过程叫做被动学习,学习的效果效率低,且浪费时间。传统的教学就是单纯的“灌输式”学习,没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采用创新 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位 教育 家曾经说,最好的教育是让被教育者不知道自己已经受教。数学老师要把问题摆在同学们的面前,让他们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老师上课之前要给同学们设计好开课的问题,并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先自己选择题目解决,然后老师再做总结。这就要求老师所出题目要蕴含本节课的知识,或者是能够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小组成员的分配也要合理,不能够顾此失彼,要公平公正。这样能够让学生们进行自主的探索,从各个方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再讨论。这种过程能够增强学生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说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但是,那是对解题的答案或方法的正确性来说的。对于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思考,然后采用多种解决方法。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严重禁锢了学生的 创新思维 。遇到一个问题,老师就会将标准方法告诉学生,然后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思考。等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可以“照葫芦画瓢”,按照之前的解题模式做出正确的答案。虽然这样的方法能够增加同学们做题的正确率,但是却减少了学生创新的机会。如果长此以往,数学问题解题方法永远不可能简单化。创新教学法不但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一种创新思想的传递。就像是“蝴蝶效应”一样,用老师的创新带动学生的创新。采用不同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法,将数学多维立体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解题。比起传统的套模板式的做题方法,自己想出的方法可能既复杂又麻烦,但是这是敢于尝试的表现,这种精神才是学习所需要的精神,这种“不做对不放弃”的毅力才是学习所需的毅力。老师在教学时要将自己和学生摆在一样的高度,只有这样老师才会去认真听取学生的解题意见,才会采纳学生的解题方法,这样才能够促进创新。另外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老师也可以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要认为学生不懂得教学,他们的观点缺乏实践性。但是毕竟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了解自己喜欢和能够接受怎样的教学方式,知道怎样的教学才能引起自己的兴趣。也许学生给老师提的建议比较“理想化”,但是只要老师稍加修改,或是将里面可行的元素融入自己的教学当中,那么就能够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新方法。对于别的老师的创新教学法也要合理利用,绝对不能照搬。因为使用的对象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学生加以修改,因材施教。 作者:唐世明 工作单位:重庆市巫山县石碑小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法论文篇三 1.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是体现一个团体的合作能力,可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合作学习首先一定要合理地分组。一般而言,合作学习小组4人最合适,最好遵循“就近原则”选择小组成员。如果是年纪较小的学生,则可两人一组,即同桌合作。合理建组便于成员合作,同时可以激发各组间的竞争,这样易于形成和谐的学习气氛,同学们之间可以强弱互补,共同进步。建组应注意优、中、差生之间的组合和学生之间的性格、 兴趣 爱好 、学习能力与身高等各种外在因素的互补,同时需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1]。在小组分配完成后,要进行民主推荐,选出各个小组的组长,并依照性格特点分配组内其他成员的负责要点与任务,这样的分配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最佳状态,使任务快速圆满完成。在每个成员完成各自的任务后,应让他们尝试另一个角色中的工作,使他们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得到更多的 经验 [2]。例如,在讲授“小小的商店”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起“小商店”,学生的各种小玩具、文具等均为商店里的物品,而学生则扮演顾客、店长、店员、收银员等各种用角色,此时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如分为顾客组、收银员组、店员组等。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如果不分组或分组不科学,则可易产生混乱的局面,降低合作学习效率。 2.科学开展小组合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是每个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的环境设备、适合的时机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如果教学内容在学生较容易接受的范围内,就让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学习或进行集体授课;如果知识点多、学习复杂的内容,就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即合作学习[3]。学生是否能充分体会合作学习中的乐趣,主要取决教师是否采用了有效的引导方式。教师在展开活动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位参与的学生,无论“差生”或优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特别是在学习上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更要尽心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灵,尽量消除他们自卑感等。教师还应及时了解各组学习情况,并对每个小组作出评价、建议与鼓励。而能使合作学习有成效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充裕的学习时间。教师让小组进行操作、研究、探讨、交流思考的过程中,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发言和提问的机会,使学生能相互补充,互相进步,这需要教师留有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自主思考,在解决问题后才会豁然开朗,记忆深刻,合作学习才会有显著的成效[4]。例如在讲授“圆的认识”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将全班分为五组,让学生分组找出生活中是圆形的物体,看哪组找出的物体最多,在讲解关于“圆”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又可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即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看哪一组能够较准确地画出圆形,准确地测量出所画的圆形的半径与直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3.重视个人与小组评价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建议与鼓励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更应慎重考虑才可以说出每一句评语。教师要做到这样,首先要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进行有机结合,既要注重个人评价,又要注重小组评价,肯定个人在小组合作中的重要性,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合作互助关系给予表扬;其次要注重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尤其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肯定学生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并对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5]。综上所述,小组合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方法,其不仅可以让小学生学习到基础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作者:王景坤 工作单位:赤峰市巴林左旗杨家营子寄宿制学校

小学 六年级数学 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作为数学 教育 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一:浅谈小学六年级数学趣味教学法的应用 【摘要】 小学数学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学生因为数学的计算以及逻辑关系的复杂而学不好数学,甚至不喜欢学习数学.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因此,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有着深刻且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教学提出几点意见,目的在于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的奥妙,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让学生有着本质上的进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研究 目前,对于许多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好数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学中的计算难度、枯燥的题目以及应用题中的逻辑复杂程度都是导致他们学不好数学的重要原因,这些学生也因此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教师们应该对于这种现象有警觉性,不能放任孩子们的不自信和倦怠情绪,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 经验 以及对班里学生的了解程度,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整改和完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从而开拓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争取在学习成绩上让学生达到质的飞跃. 一、题目上的趣味 小学数学的题目常常以一些假设的场景为基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有些题不符合常理,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学生容易觉得单调、枯燥、乏味. 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完全可以对题目进行一个趣味性的改动,或者直接出一些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专注于题目,潜意识里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好感.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时,书上有一道例题:根据A,B两个公司去年下半年的月薪情况统计图,你能得出什么结果?这类的题目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完全没有熟悉的感觉,做起题来也没有那么高的热情,不如直接换成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题目:统计本班学生中喜欢打 羽毛球 、打 乒乓球 、踢 足球 、打 篮球 以及喜欢其他体育活动的人数,并画出扇形图. 首先,这样的题目与学生们有关,可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题目内容;其次,这道题要求“统计”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们学会统计和整理资料;另外,统计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全班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有参与感,消除做题做错的恐惧感. 首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全班同学通过举手和画“正”字的方式,对喜欢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等体育项目的人数进行统计,接着算出百分比,通过所算百分比画出扇形图,进而通过扇形图的呈现作出一个结果的分析.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其中,增强了每个人的参与感,除了原题的分析结果之外,还增加了调查统计的过程,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增强了学生的解题兴趣,减少了对数学学习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二、课堂上的趣味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经常是“遇题――讲解――列式计算”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情绪,因此,教学模式需要趣味化,从多方面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达到课堂趣味化的 方法 有很多种,比如开展活动、布置特殊任务,等等,让学生在做游戏的时候轻松完成了学习任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的乘法”的教学时,在课堂上开展了相关的活动. 在课前,笔者事先做好了几个带有分数和运算符号的标牌供学生们系在头上,课堂上,随机挑选五名学生站上讲台,由老师出题,如:■ × 2 = ? ■ + ■ = ? ■ × 8 = ? ■ - ■ = ?……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标牌中自行寻找合适的标牌系在头上,组成一个等式,让台下的学生判断正误. 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更能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让全班学生全程参与进来;另外,还可以进一步考验台上五名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由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对学习数学报以乐观愉悦的心态,缓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不自信的心理,也为以后数学教学的开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另外,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开始对自己的计算速度引起重视,这一点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着深刻的促进作用. 再者,对于活动过程中参与活动的学生们,可以通过在与同学的合作找出正确的等式构成并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提升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这为以后学生们的学习和工作的开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是以分数的乘法为主要内容,但也不能忽略对以前所学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的复习,出题时要包含全面,不仅包括分数的乘法,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有所训练,也要包括加法和减法,让学生对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另外,可以在标牌中写一些假分数和带分数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比如1■,■,… 三、总 结 目前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是以“快乐教学”为主旨,然而,很多小学生却十分头疼数学的学习,计算的难度以及 逻辑思维 的复杂度让学生没有自信,甚至害怕学习数学,这与“快乐教学”的宗旨完全背道相驰.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通过趣味教学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数学. 【参考文献】 [1]王秋丽.试论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2]龚卫民.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2(4). [3]高冰.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略谈[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7).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 故事 ,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 总结 。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 爱好 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三:加强训练提高数学能力 “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这是跟随马芯兰老师在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深刻体会。我们所说的训练,是 指师生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到两点:一是深钻全套教材,将每一课的训练内容, 都置于知识整体结构之中;二是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的进度 设计出训练的内容。所以训练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要有新的突破 训练是以知识中最原始的基本概念为魂,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 的再现。在知识再现的过程中,对学生要有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对旧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个“新 ”,蕴含着学生的一种新的学习能力。 二、要抓准关键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提示”。这一“提示”,绝非是将新知识、新内容 指点给学生,也绝非讲授;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朝着教师提示的方向去探索、去发现、 去认识、去提高。 三、要设计精当 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发现的机会,有充分思考、探索、 研究的时间,使他们都能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 四、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见解,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各 自不同的思路,以及有哪些闪光的东西或较深的理解,教师从中得到准确的反馈,从而确定下一步训练的内容 和方法。 五、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思考、争论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促使他们不 断地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在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若干次错误或不完善的思考。教 师则努力使他们在活跃的思维中,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长,数学能力随之逐步提高。 下面仅就一节课来具体阐述。 应用题训练 一、教学内容:“求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一年级第二学期 北京市实验教材) 二、课型:训练(系统整理、发散型) 三、教学目的: 1.加深理解“和”的概念,掌握有关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以“和”的概念为核心,从整体高 度寻求解题的方法。

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具体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的相关论文,欢迎阅读!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当代 教育 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1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1、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1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 方法 ,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如,“武瑞思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1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1些。 1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2、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 体操 ”,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1边分计算棒1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10几减9的减法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 11-9=2、 12-9=3、 13-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1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1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11-9=2、 12-9=3、 13-9=4……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10几减9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10几减9的学生我则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小老师 说说 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3、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但1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老师,怎么不喊我呢?”我向孩子们解释:“1节课老师不可能让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来回答问题,但敢于举手的小朋友都是爱学习的勇敢的孩子,老师都看见了,这节课老师喊不到你,以后的课老师会尽量喊你。上课的时候如果你来不及跟老师说你的想法,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呀。”于是,1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适时的表扬仍让他们心满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位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且清晰,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1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如有1次遇到这样1道题目:“小红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1排1共有几个人?”学生有的说是8个,有的说是9个,于是我请答案是8的1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红前面5个人,后面3个人,5+3=8,所以应该是8个人。”我又请了答案是9的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应该是9个人。想想1些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恐怕就是因为怕回答出错挨批评。“你的回答错了,坐下,听别人怎么说的。”“不对,你也好好想想再举手呀。”诸如此类生硬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应该慎重1些。 4、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 儿童 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 经验 ,在“做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将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 1盘放1个,另1盘放3个;1盘放2个,另1盘也放2个;1盘放3个,另1盘放1个。有了这1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5、“认真作业”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对作业要严格要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强调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 (1) 认真审题。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要求学生边指边读,强调他们多读,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中画重点字、词,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 (2)规范书写。 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从写数字清楚,书写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都有规范要求。要求学生在限时内完成作业。有了时间限制,学生不敢随意浪费时间。和时间比赛的结果会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 细心演算。 演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我们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 学习态度 。计算必须慎重,切勿草率从事。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认真演算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树榜样。 (4)检验改错。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我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以后再认真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 总之,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所以,我借助每1次家长会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和家长交流1些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争取家庭辅导与学校教育达到和谐统1。只有多 渠道 、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二: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2.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以具体 措施 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 (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表扬和鼓励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所以,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4)趣味性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首先是重视直观的 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其次,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来,通过生动有趣的 故事 ,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在课堂外,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因为小学数学学科本身以理解为主,只要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毕竟在如此小的年纪搞题海战术实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课外作业以质量取胜.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这一重要学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视.所以我们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课外作业时,必须对题量和题型做细致的考察.归根到底,作业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作为惩罚学生的硬性指标. 作者:余明燕 工作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一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篇三: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才可以击破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重点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小学 一年级数学 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计算出底层那些看不见的正方体的数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学生的 想象力 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展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形成的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就能够掌握一些长方体的初步知识,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等等;然后老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一起来验证结果,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也就会更加的深刻。学生们发现自己的 总结 被验证也会特别激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够将数学知识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的具体化,这种清晰形象的展示过程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讲难度很大,但多媒体课件却可以轻松地实现。 三、变化练习模式,提升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术所编写的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可以通过电脑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全角度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同时,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小蝌蚪找妈妈”“鸡兔同笼”等形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巩固自身所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开展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如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出一个笑脸,然后伴随着声音“你真棒”,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屏幕上可以为学生显示“再接再厉”等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 四、结语 总的来讲,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源泉。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能够从课堂导入、课堂练习等多个方面进行辅助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开展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虽好,但是在教学中也不可滥用,要把握住应用的度,过多地使用声音、图像会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使用不当,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得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更加丰富,效果更好。 作者:祁贵文 董萍 工作单位:镇赉县镇赉镇第一小学校

浅谈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要思想重视,其次要全员参与,同时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实施课堂德育。做到这些,德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谈小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日渐开放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盛,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深受侵染,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尤其是小学阶段,应下大力气进行德育,而应重视学校这个德育的主阵地,利用课堂渗透德育。

关键词:课堂;德育;主阵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子女的关爱程度越来越高,有时甚至达到溺爱的地步,加之社会环境日渐开放、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兴盛、社会活动增加等诸多因素,使现在的小学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这给小学阶段的教育以严峻的考验。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呢?

一、加强对德育的认识

党的报告中对教育的新要求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小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

然而,对于德育这个问题,部分教师和领导在认识上有一定的误区。有的教师认为,德育是一种活动,完全在于个别问题上的指导。事实上,学校德育建设不是一两个教师和学校领导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一种长期的坚持。同时小学阶段是世界观形成的启蒙期,如果在此阶段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必将为学生以后的道德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一个具备良好德育素养的人,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德育的教育。

二、树立全员德育观念,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

既然学校德育建设不是一两个教师和学校领导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一种长期的坚持,所以认为学校组织的有很强政治性的活动才是德育活动,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过去人们总是采取灌输的方式理解德育教育,灌输一种什么道德,被灌输者就要有一种什么样的道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真正的德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让被教育者养成了良好的道德素养,但对方甚至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对于小学生尤其如此,因为他们的年龄根本无法接受灌输,而只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养就自身的道德素养。因此我们应该动员全体教师树立德育思想,形成时时显教育、人人抓德育的全方位、无缝隙的德育局面。只要是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就不能忽略了德育活动。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不仅要很好地利用周会和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德育,还要多与任课教师交流,帮助任课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让学生喜欢和尊重任课教师,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班主任要经常向任课教师介绍班级和学生的情况,还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任课教师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措施。同时,还要积极争取任课教师参与班级活动,密切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感情。班主任要积极与任课教师统一思想,统一教学要求,使任课教师为班级工作。如果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能够同心携手,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认真贯彻德育理念,那么就会改变班主任唱德育独角戏的局面,形成教书育人、齐抓共管的良好德育氛围,就一定能够把学生的德育素养提上去,这样就不仅解决了学校管理难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家庭和社会中的很多难以处理的问题。

三、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充分认识到小学德育重要性和全员参与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还要在根本上寻找小学教育中德育实施的方略。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和态度”的目标。要加强课程意识,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如果把课堂时间利用起来进行德育,那对德育工作会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同时,小学课堂教育也应是丰富多彩的,正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课堂上德育教育才是可能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的主要渠道。从德育工作的规律来看,有效的德育必须具有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在学校教育中,要保证教育的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必须通过重视和发挥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来实现。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时间都在课堂上,主要精力都倾注在学科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因此,如果抓住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那么就抓住了学校德育的关键环节,学校德育的落实就有了途径、有了载体、有了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德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以教材内容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使其在思想上形成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每门课都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契机:数学课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语文课可以培育学生各种各样的品质;自然课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地球的环保意识……所有这些都是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班主任可以在任课教师之间进行协调,切实将德育与各门学科进行渗透。

培育小学生的德育素养,关键需要教师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就是一种主动的精神,并且还需要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贯彻一种德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和课堂行为的一致性,否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教师与课堂活动中的差距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怀疑,这样就会影响德育教育的贯彻和落实。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德育,首先要思想重视,其次要全员参与,同时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实施课堂德育。做到这些,德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2.陈洪庆.杜宇.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指南[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3.乔建中.班级德育理论与操作[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面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质品德的形成和完善,因此小学 教育 中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品德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小学品德教育论文篇一 《如何做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小学教育是除了 家庭教育 之外孩子们进行的教育启蒙阶段,启蒙阶段的教育内容对一个人往后的成长是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与此同时,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面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质品德的形成和完善,因此小学教育中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可以通过讲道理还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通过实践活动环节来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还可以通过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校内校外共同努力,全社会协调一致,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等途径来一起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重要性途径 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主要的获得教育的地方,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肩负着奠定学生很多品质品格的责任,同时在小学教育的高年级阶段,学生们也已经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在小学时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才能为往后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思想德育教育打好基础,才能为青年时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打好基础。人们一般在小学时期度过自己的少年时代,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小学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在人们的思维观念里,常常认为只有中学期间和大学期间的德育教育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却忽视了小学教育作为初级阶段启蒙教育所有的影响效力,认为小学的德育教育不重要,可有可无。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开端不是从中学教育或者大学教育开始的,而是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就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然无可否认:青年时期的确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时期的孩子们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 儿童 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所以小学时期的德育教育、少年时代良好道德观念的树立,正是为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德育教育,为青年时代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打基础、做铺垫,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中的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求决不能截然分开,忽视和放松小学德育教育是不正确的、有害的。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观点教育的开展,还包括道德品质的引导性教育。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包括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树立远大志向等。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一切事物的正确的基本思想观点,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其他一些观点。道德品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不是相互独立相互隔绝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辅助的联系在一起,只有综合开展着三方面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才能为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德育教育以及青年时代时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三、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方法 首先,老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事实讲道理。小学生处于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认知世界更多是采用模仿的方式,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懂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明辨是非,不能带有主观偏见,不溺爱学生,制止错误的言行,肯定正确的言行,爱憎分明,为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得学习榜样。在引导孩子正确思想行为、或者纠正错误思想行为的过程中,要注重用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惩罚。 其次,注重“言行合一”,通过实践活动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目前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爸爸妈妈的贴心宝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热爱劳动,便也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为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好品质,应该适当的让学生亲身实践,参与一些劳动活动,比如打扫教室卫生、学校卫生等活动。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就会发现身边有不讲卫生、不热爱劳动的人的存在,也能体会到不讲卫生、不热爱劳动的确是一种坏的生活习惯和不好的思想意识,使他们从内心产生抵制这种不良习惯的意识,进而使他们树立热爱劳动讲卫生的意识和观念。 再次,通过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了活跃校园 文化 推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教育活动。可以通过这些主题活动,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主题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每三个月确定―个教育专题。这主题教育。既要要主题突出,又要紧密相连,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每个月行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讨论、主体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品质。三是充分利用重大节日来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深入了懈重大节日来的同时得到相应的教育。四是可以开展先进个人、优秀小组、文明班评比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索质。 最后,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足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晶德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 另外,父母足孩子最好的老师,也证明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了的人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与家庭成员的接触交往更多更亲密,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子女,学校教育辅以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让孩了多做些力所能及的 家务活 ,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强健体魄,还可以增强抵御轻视劳动以及厌恶劳动,怕脏、怕累的生活作风。其次.家长必须与学校配合,特别足与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四、结语 现在的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跨世纪的新一代,代表着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信仰以及文化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面貌和民族的信仰,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小学教师,必须要明确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为推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铁勇.试论当代德育的基本性与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2002(5) [2]胡家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途径[J].安徽教育,2003,(22):16-18.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篇二 《浅谈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摘 要:由于我校是地处城乡结合处,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空间与思想意识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生学习习惯的多样性,导致了学生难教和教学效率低。本文分析了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结合部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复杂起来。正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空间与思想意识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生学习习惯的多样性,才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面就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和问题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总体呈现“两差”、“一欠缺”的现状。“两差”之一是行为习惯差,主要表现为:果皮纸屑乱扔乱丢,脏话粗话张口就是,打架斗欧家常便饭。“两差”之二是学习习惯差,学习缺乏自觉性,总是要老师督促他们学,上课缺乏认真听,认真想,认真做的良好习惯。更不要说有自己去探究、学习、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习惯。“一欠缺”就是思想意识欠淳朴,主要表现为城市、农村的孩子互相歧视,部分学生沾上黑社会习气,骄横野蛮,满脑子坏水;还有的学生抵制不住诱惑,沾上流氓习气,流里流气。正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状态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习习惯的多样性,才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 (一)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文化底蕴不够,影响孩子成长 这些家长基本上是农民.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大多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在他们的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谈到辅导功课,很多家长反映,现在的书太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一点都看不懂,尤其是数学学科部分题目显得更为严重。有些家长大都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必须是服从,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识。他们的教育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是普遍现象。 (二)家庭环境是物质优先,精神落后 伴着城乡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家长觉得现在手头宽裕了,渐渐从土地解脱出来,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孩子是家庭的希望,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关注孩子,重视孩子的发展,可是却缺乏对孩子教育最起码的方法。他们中的一些认为应该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新的,要啥给啥。另有些家长则以物质作为惩罚手段.这也不允许,那也不允许,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教育孩子。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对孩子的教育成长不闻不问。 (三)留守儿童问题严重 比上面一种更不幸的也是目前很常见的一种现象――留守儿童问题。有的家长双双长年外出打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了爷爷奶奶身上。这种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极端溺爱迁就孩子,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产生.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二是祖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少接触新事物,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建立;三是管不了孩子,就对孩子放任自流,任由孩子成天看电视、进网吧、游戏厅,或到外野逛。影响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 (四)学生学习的毅力不够,学习习惯不好 城乡结合部的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后,普遍表现出自控能力差,出口成“脏”、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迟到、爱吃零食等问题。这些由于家庭环境原因养成的不良习惯很不容易纠正。反映到学习上,表现出无计划性,无急迫感,无吃苦耐劳精神,对课堂教学很不适应,对老师的学习要求往往不当回事。由于学习习惯普遍不太好,如不爱做好课前准备,迟迟拿不出所需要的书、本和笔、尺等,听课、做作业过程中爱讲话、爱走神精力不易集中等。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出思考与行动的速度不够快,不爱或不知怎样向老师提出疑问,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奏,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做作业常感到吃力,作业老是完成得不好,且使学习上的疑难越积越多,对学习上的困难更是望而却步。 二、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主导作用 运用适当教育 措施 ,培养学生学习自制性、独立性,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控行为、自主意识,学会客观、冷静地评价自我。针对学生实情,教师帮助这些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家庭 学习计划 ,如早上回顾一下前一天的学习内容;学习新知识后马上复习;放学后要完成当天作业和第二天学习内容的预习;进行课外各种信息收集等,并督促学生严格执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和教材内容,适时对城乡结合部的这些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学习能力培养,以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再是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力、 想象力 、 记忆力 、注意力等学习能力培养。具体要求为“五会”:学习目标自己会确定;学习计划自己会设计; 学习方法 自己会选择;学习时间自己会安排;学习偏差自己会补救。 (二)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家庭教育素质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和改善,才能做一个更好更有效的家长。要教育孩子,家长需要多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现代孩子的特点,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应更多地聆听孩子的心声。具体的操作建议: 1.对看电视的控制。父母特别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节目,不能放任孩子,想看什么就看什么。2.对读书习惯的培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将会受益终身,故家长要督促、提供环境来让孩子多接触书,成为书的朋友而不是强迫去读,掌握各个年龄段和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去选择书籍,形成每天的读书时间安排,在日积月累中收货阅历,为以后打下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肖美良.城乡结合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 [2]徐永琴.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教育策略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J].2010,(7). [3]贾洪明.城乡结合部小学环境教育实践[J].辽宁教育,2008,(7). [4]孙辉,王淑娟.关注学生成长填补家庭教育的真空――对父母无固定职业、无稳定收入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4).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篇三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在农村教育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这些儿童的思想定位及健康心理的形成不容忽视。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加强品德教育制度规范,了解小学生的内心需求,对症下药,这直接关系到小学生未来发展。 一、当前思想品德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促进小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对事物正确的评价标准,又因为小学生正处于爱幻想的年纪,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中有一部分主要是针对的心理教育,对学生未来心理素质的培养十分关键,能够促进小学生整体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未来各方面的发展。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凝聚力的形成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许多小学生在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长辈十分溺爱,这就使得小学生十分自私,奉献精神和团结意识极度匮乏。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宣传团队精神和共同价值观的知识,小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知识可以快速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也是班级的凝聚力所在,可以有效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将所有学生凝聚在一起。 二、当前我国农村小学品德教育现状分析 (一)对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重视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切以分数成绩来作为考核标准,虽然有些农村小学虽然领导阶层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并没有落实到思想品德教师肩上。有些教师缺乏思想品德教育理念,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分数太少,而且学生分数基本都满分,教师根本没有将重点放在思想品德教学方面,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学科教学,对思想品德教学重视不足, 教学方法 也较为陈旧,一方面,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那种自我酝酿形成的不良习惯,难以将其向好的方向转变和修整;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在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考核数据中显示,大多数小学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都十分顺利,各项教学记录都十分详细,但是如果继续推敲就会发现,小学学校理论教学较多,而思想品德实践教学开展较少,有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存在。 例如,在开展“学雷锋精神”活动中,小学学校各项活动计划、校长讲话记录都十分详细,但是就是缺少开展活动时的视频资料,这就可以看出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存在着严重的说教形式问题,根本没有认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意义,无法触动小学生的心灵,失去了思想品德课程应发挥的作用。 (三)农村留守家庭制约思想品德教育发展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许多农村家长都选择进城务工,这就导致了许多留守儿童问题,这些留守儿童通常是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在家,缺乏教养,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就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教师无法快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许多留守儿童性格都较为孤僻,不习惯与人交流,严重制约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四)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认识不足 当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更新较慢,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与时代相脱节。随着小学生的成长,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在逐步增强,而“思品”的这种脱节发展,使得课本内容与小学生实践经历相差很多,尤其对于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需要一个可靠且有保障的引导者。这样不但会给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引导带来极大的偏差,而且他们也会对课本知识产生厌学情绪,认为教材上的知识过于虚假,最终导致小学生形成错误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提升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要重根基 想要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必须要加强对国家公民品德教育的开展,要从大环境开始抓起,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道德素养考核,为人师表必须要有高尚的情操、规范的举止,要能给小学生做出表率。同时还要对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和修改,要重点宣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理念,同时三者之间也要有机结合发展,学校要多组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群众进行互动,开拓小学生的身心视野。 (二)创新思想品德教学途径 农村小学学校必须要改变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模式;要迎合新课改要求,加强对学生内心情感状况的了解;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习惯的培养,充实学生的视野。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伟大人物的书籍,让学生体会伟人的爱国情怀,同时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到抗日纪念馆或博物馆进行参观,用实践活动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三)品德教育方法是品德教育的关键 常见的小学品德教育的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和品德评价法等。不管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注重联系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真实、具体、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展开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 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风雨,增长才干。 四、结语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小学教师必须要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规范自身行为举止,给学生做好表率,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从而快速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1. 小学生品德教育论文 2.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范文 3. 小学品德教育论文 4.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5.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的设置是培养小学教师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基础。实现小学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课程的现代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业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谈》

摘 要:学校教育的改革必须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已经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研究策略

启迪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能的核心,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建议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五想”启迪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一、激发兴趣

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这在很大程序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能够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并从中感到学习的意义。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根据学生愿意想,发挥内因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启迪思维的基矗为奠定启迪思维的基础,教学时,应在讲每一问题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好此问题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应尽量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这样才能引人入胜,“拴”住学生、“迷”住学生, 从而把学生带进有趣的数学王国。比如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大小月的规律,可采用顺口溜的方式“一三五七八十 腊,三十一日永不差,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日加”。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天生,需要靠教师的积极引导和着力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把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日常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一个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 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发展兴趣,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勤学、爱学、好学、善学,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这样学生的数学素质就能真正得到提高 。

二、能力培养

智力指的是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它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从教材的角度说,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发展学生智能,教师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坚持启发式教学,善于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的过程;②重视知识结构,教给学生系统的规律性的知识;③坚持有意义的获取知识,使新知识能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联系;④强调方法,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⑤坚持发展性,使教学目标既符合现有的发展水平,又高于学生原来的发展水平;⑥加强训练,特别要重视基本计算训练、基本数量关系训练、数学思维训练、解题思路训练、数学语言训练等。

三、知能结合

我们提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思考方法、应用能力等),实现知识、能力同步发展,这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1、重视表象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数学的实质是:符号十逻辑。小学生思维的基础是形象的与动作相联系的有关表象。因而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一些物质化的材料作为思维的中介物,让学生看看、拼拼、摆摆、摸摸,从而将抽象的概念、逻辑关系等通过自身感受呈现出来,达到内化成智力活动的目的。

2、重视思维方法的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怎样落实这一要求呢?我们总结出三条基本实施途径:一是示范:结合知识的教学,直观、浅显地给学生以正确思维的信息;二是点拨:基本过程为“点窍----探讨----扫障----总结”;三是训练:特别强调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或叙述理由,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重视“三算结合”教学

有人说:珠算是我国的国粹。这不仅是因为算盘是重要的运算工具,更在于通过珠算能全面地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市各区、县(市)均有三算班,?不少学校班班都上三算课,节节课前2分钟进行珠算常规训练。通过“眼看、耳听、手动、脑想、口念”,各种感官的综合作用,促进儿童左、右大脑均衡、协调发展。桃源县漳江小学珠脑算小组的队员代表我省参加中南五省竞赛,取得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团体总分第一的可喜成绩。1994年我市代表队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总决赛,夺取了接力赛城市乙组团体总分的第一名。

五、发挥合力

社会教育具有导向性、多样性、普遍性的特点。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社会教育以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如学校教育的集体性特点,使得每一个学生处于集体的氛围中,便于增强其接受教育的动力和压力,这是家庭教育所无法相比的;而家庭教育的个体性特点,便于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这又是学校大班教学所难以顾及的;社会教育的形式多样化,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学生们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打开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社会经验,还可使学生身临社会,切身感受到现代科技已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并冲击着整个社会。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自作用。

总之,学校教育要从繁重的题海中解脱出来,从刻板的育人标准中解放出来,从单一的升学教育中解脱出来。学校教育不仅教给学生扎实的书本知识,更应着重培养人的行为、能力和良好的习惯,追求立足未来的长 期教育效益,才能真正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教育专业浅析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我们从提高学生成绩方面讲,学生们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沉浸在枯燥的教材中,他们很少有时间去参与课外活动或者是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美术课给了他们一个发挥和发展的空间,很多学生因为在美术课堂中感觉很轻松而且快乐,所以他们喜欢上了美术课。因为美术课本身就是一种没有条条框框约束,让同学们自由发展的课程,所以在课堂中,学生们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他们心目中美丽的事物。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乐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通过自己研究、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师可以根据“造型·表现”课程中的主题布置教室环境,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因素,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法将所看、所想、所感表现出来。二、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翡翠如意厂家直供,特价保真!广告小学美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小学教育中的辅课。处于一种“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的地位。其实一堂好的课,往往是看老师能否真正的把学生上课兴趣积极的调动起来,让学生的注意力跟着你走,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育方法上作文章。在美术教育方面有些美术老师就是单调的知识传授和简单的技能训练课,在教育中并没有把学生的潜在意识和创新思维真正的去挖掘出来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教育任务去对待。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师要积极开展类似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毫无束缚地创作美术作品,激发创作热情,从而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力。三、改善小学美术教育途径与方法(一)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概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性质的教育类型,各有不同的重点和要求。可是,它也是一个教育目标、教育规律的共同普遍性的问题,必定存在一个突破口。《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搜集网上与课程相关的信息资源,将其制作成多媒体教育课件,让学生充分认知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而后,教师再在屏幕上用静态图的变化展示“下雨了”的动态情景,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二)加强专业美术教师队伍的培养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培养,首先是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的建设。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艺术形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后续美术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师范类美术专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范类学校中的美术教育专业,二是综合类大学中艺术系美术教育专业或美术学院中的美术师范专业。技能与创新结合,进行综合探索,内化人文涵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很重要,并不代表可以脱离技能的训练。大凡好的作品都与创作者良好的技能紧密相连。美术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首赞+1平台声明

没那么长的,几个拼凑吧!1111111111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在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平时说理论联系实际,即我们要接受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技能,仅凭口头说教是不行的,必须得通过实践。对于美术的学习也是这样。首先我们要明确学习的目的,即通过美术的学习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通过学习个体即学生本人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来体验美术活动和乐趣。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艺术实践的能力却可受到内在及处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一,个人兴趣是学生艺术实践的源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个领域非常热爱的人,必将对这一领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美术教育,而出类拔萃者则为数不多,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一名画家,因为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只有在整体培养的基础上去发现,挖掘其具有艺术素养的学生,使其在文化修养提高的同时,艺术天赋也不至于被埋没,丢失,这就需要课余时间多向这一方向倾向,以不至于象古时的方仲永,久而生疏,直至成为一名平庸之人。其二,重视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解放思想,一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这就要看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我也尝试过让学生主动的观察事物,表现事物,让他们体味其中的乐趣。而学生自身的顽皮性和依赖性以及意识形态的不成熟性,成为他们自主学习中的最大障碍,长期以来被动的接受,不动脑思考,老师布置点我完成点的思想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根本不会去挖掘教材之外的东西,也根本不会顾及课程的延伸与关联。因此,此次新课改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彻底地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力军,能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其三,在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为重要成的前提下,学生艺术实践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一堂写生课中,我把学生分为四组,让他们统一到操场上,然后分散,每个同学自己去找写生对象。安排好任务后,我说三十分钟后检查,然后看了看表,再看同学们,他们也是你看我,我看你,有的用嘴咬画纸咬钻笔,我说开始呀,他们仍无动于衷,一个大胆的学生突然说:老师,操场上空荡荡的,画什么呀?我说:同学们,仔细看看,咱们操场上有什么呀?同学们都说,蓝球架,单杠。我说,再往四周看看。“有树,房子。”同学们都异口同声,我因势利导,:“第一组画蓝球架,第二组画树,第三组画房子,第四组画自行车。”同学们都找到写生对象了。于是便分散开来,针对自己的写生对象开始观察了。通过这次课堂写生实践,我发觉到了老师指导作用的重要性。我们一方面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对于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正确引导,组织也不容忽视,因为我们必定受过专业的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也相对形成,所以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必须从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角度,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角色。美术课是门技能,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审美能力的提高,艺术修养的形成,重要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来亲身体验,因此,新的课程改革也赋予美术教育工作者以新的任务,要求广大美术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对学生们实施教育,并能配合好其他各科教师,搞好课程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力,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的22222222222222中外小学美术教育管窥 论文 2006-8-13 1:15:49 不详近十来年,中国美术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颁布《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之日起,以中国特色为 前提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涉及面之广大、体系之完备(大纲、课程、教材等) 让人感到欣慰。然而,与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的美术教育比较起来虽各有优劣,但综合权衡起来,又不得不承 认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想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从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来看。 德国巴伐利亚州(1985年颁布)小学美术教育目的任务是,为儿童提供自由绘画的机会,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儿童在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得到快乐,发展他们多方面的创造能力;教师应指导儿童有意识地注意和观察,在熟悉制作的工具、材料和技能基础上,发挥他们的表现能力(绘画语言和表达方式);参观教堂和博物馆,使儿童有机会看到真正的艺术品;使儿童在年度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装饰布置和多种形式的游戏 表演。 日本文部省(1980年实施)新订的小学美术学习指导精神(目的任务):①培养具有完美人性的孩子;②培养儿童热爱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情操;③努力发掘每一个儿童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智能和技能;④造就轻松、活泼、充实的校园生活气氛;⑤在尊重普遍道德原则的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合其个性和能力的教育;⑥精选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时间;⑦各校谋求更加具有弹性的教育,即根据各地区儿童的不同情况,制定贴切可行、 各具创意的教育方式。 我国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提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①小学美术课应使学生掌握 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②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品德 、意志的培养;③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大纲制定的教学目的来看,德国、日本的美术教育注重素质的培养,重视人的创造能力与评价能力,强 调个性形成,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把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全 面谐调的人,将生活乐趣、艺术实践、社会服务三者统一。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除了讲究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外 ,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特别考虑政治前提下的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美育。这说明中国在小学美术 教育立足民族的基础和本国国情,正在逐步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方向转换。 二、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 德国、日本普遍重视美术,小学美术课时安排每周2—4小时,多于我国小学美术每周2课时(不能保证)的安排,从时间上保证了孩子们的学习。美术科在学校教育中与语言、数学等其它学科具有完全等同的地位。绘画、立体制作和生活用品制作占有很大比例。德国还把舞台表演与布置(综合艺术)纳入艺术造型艺术进行学习。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广泛,德国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只有以大纲形式印发的教学建议,低年级不单独开设美术课,内容的选择几乎由美术教学全国规划。日本虽有美术教科书,也体现出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教学内容做到以提示、启发、引导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实践、创造能力。以小学一年级为例, 摘录如下: 德国巴伐利亚州:①学习内容——用彩色铅笔或粉笔进行绘画(儿童遇到的人和物);学习目的——激发想象创造。题目的例子——我和我的圆锥形纸袋(德国风俗,新生入校第一天每人带一个彩色圆锥纸袋);我喜欢的人;我们的街道;30号的孩子们;有两个鼻子的女巫;山谷中旅行遇到了侏儒;修长的汉斯;肥胖的迪思。题目举例——“这样一个女巫”的教学,首先朗读或讲述,接用一个布袋木偶进行表演;儿童自己设想各种女巫,如天气女巫,并描绘出她们的外表;尔后儿童绘画;最后共同观看完成的图画。 除以上内容外,还有②舞台的景象;③用管状颜料印花;④用水彩色绘画的基本常识;⑤填色画;⑥观看 图画等。 日本的低年级美术教学内容则包括:造型性的游戏(玩砂、化妆等)、绘画立体(泥塑、纸模型等)表现、制作使用物品和观赏作品。教科书很少介绍作画和制作的必要知识,而是以学生们的作业(作品)再配上简短生动的文字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想象、创造。课题有:《画相扑》、《买果汁》、《到了花之国》、《 贺卡》、《请柬》等等。 我国一年级美术教学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例:有基本形状和色彩的认识;画出生活中与此形相似的某些事物,如方的手绢、圆的气球和三角形的小旗、制作拉花、小彩旗、泥塑小动物等。有些省编教材,像湖南新编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美术第一册还有撕贴、折剪等乡土美术内容。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受大纲指导,考虑得很完善、很周全,在某种程度上优于国外,但在美术课时的安排上归类为“小三门”(音、体、美)之末,绝大多数学校(特别是乡村小学)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我国的小学美术还只能是起调节语、数主科的间歇课,课程设置和实施与大纲教科书形成一定反差。中国的基础美术教育还需从教学的条件上来保证贯彻落 实。 三、从教学的条件上来看。 德国、日本属于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国家,有能力多途径支持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上充分体现出来。德 、日两国各学校均有专门的劳动、美术教学。教学设施相当完备,除了必需的绘画工具材料外,还有各种木工、美工造型机械的工具,便于学生制作不同材质的工艺物品,各种标本、写生教具一应俱全,让学生按需所取,潜心投入美术的学习之中。有些学校的美术教学条件是中国专业画家都无法相比的。两个国家的教师工作都很忙,地位也很高,教师必须取得相应较高的职业文凭和执照才能当一名美术教师。多数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校外环境都注意艺术的影响,学生能够经常去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参观、欣赏品位较高的美术作品。 中国的经济起步迟,教育的投入很少,相比德、日的教学条件就显得寒酸。大、中城市的小学美术教学条 件很不健全,师资素质较低,缺少场地和设备,加之对学校美术课程的不够重视,中国小学美术以素质培养为 主导的教学还显得很薄弱。 四、从课程教学形式来看。 德日学校课堂授课完全是开放式的。教师只是提出任务,稍加启示,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乐,让学生在成功里进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师是活动课程的准备者、组织者,只在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帮助他们,真正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 我国小学课堂授课绝大部分采取的严谨的准备,一环一环进行教学程序,追求课堂的主动性,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主要还是教师为主导,学生大多只是被动地吸收。听课看课都讲究形式,实际效果如何是不管的。很多优秀的课,都只是以形式丰富多彩,像唱戏式的用上很多道具来评定的,讲得细、讲得全、讲得稳,就是好。课堂授课还受到很多局限,教者费心,学者费力。 课堂授课的开放与束缚、灵活与机械对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近期目的来说,中国的基础教学好,而长远来说,各种能力,包括学习的能力就显得比外国学生差些,不少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学生并不是掌握了创造性的学习方法,而是通过大量的加强补习或“勤学苦练”来取得的,造成了有些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的状况。德、日学生就显得有魄力、有能力、有闯劲。 五、从教学效果来看。 德、日美术教育以全国的重视和有利的条件,保证了美术教育以至艺术教育的普及与实施,学生整体艺术 素质要比我国的高,以至于所有国民对工作、对生活的艺术品位都显得高雅、文明,对工作对事业也就求新、求异、讲究创造性。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德、日中小学生在升学、就业的多种学科选择中,还直接影响到美术素养的提高与发展。进入美术院校学习或从事专业美术的人才毕竟是极少数。这并不影响到国家的美术教育 的目的。像日本和光大学教授藤泽典明所说:“我们通过这个学科(美术)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理解美术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的‘美术修养’的人,更不是造就画家、雕刻家和图案设计师,而是在普遍一般的教育中,透过美术的教育获得全面谐调能力的人,而非偏重智育的不平衡的人。” 我国的美术教育效果和现状极不平衡,大中城市比乡村要好,沿海地区比内地、比边远地区要好。全面发展尤为突出者有之,在国际绘画、制作比赛中获金奖者有之,画家、美术家辈出,基础教育好的一面是世界其它国家无法相比的。当然,这还得力于有条件进行校外培养教育的部门和家庭,从小从早望子成龙是中国教育的一种特殊现象。然而,破烂的校舍、缺少专业教师、没有教学设备和没钱上学的学龄儿童还客观存在,这不 能不令人担忧。中国美术教育要面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条件和不同受教育者,想必是艰难的。 综上所述,我国美术教育的规划设想、前景是好的,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内容、 条件、效果上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基础美术教育事业将在不遥远的将来,跻身 世界先进行列。这在近两年来涌现的新型寄宿制学校里,开始得到体现,使我们看到了希望。湖南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凭借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水平推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实验,其中在美术教育方面就有较大的教改举措,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一并介绍如下: 1.完善美术教学设施,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学校备有专门的美术教室、专用课桌、石膏模型、画板、 画夹、实物投影仪、造型灯具等一应俱全。学生绘画用的纸张、颜料、画笔等工具材料,均由学校按需发给。 这样既方便了教师指导,又有利于学生练习。 2.聘请专业教师执教,提高师资业务水平。学校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选聘优秀教师,其中对美术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凡被聘用的美术教师必须具有美术专科以上学历,有专业强项,有三年以上美术教学经验,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成果,而且均须通过试教和试用考查。对正式聘用的美术教师,学校定期组织外出参观学习 ,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开阔眼界、提高业务水平。 3.增加授课时量,保证学生训练时间。普通班开足国家教委规定的美术课总量,每班每周两课时。学校将两课时连续编排,节约了课前准备和下课收拾用具时间,便于教师系统授课,保证了学生训练时间。美术加强班的美术课每周安排6课时,另加4节课外活动,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 4.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上以省编小学美术教材为蓝本,参照其他教材和用书,灵活 的选择,充实了儿童想象画、记忆画、手工制作、立体构成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以启发诱导、游戏活动为 主,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实践创造的能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优化教学环境。在美术教学方面,学校经常举办作品展优、组织参加各级绘画比赛、促进学生的学习劲头。同时重视隐型教育对学生美育的影响,队报班刊、宣传橱窗的内容定期更换;教室内和走廊上张贴着伟人画像、格言;会议室、活动室及大厅里悬挂着精美的壁画或名画;校训、誓词及巨幅标语镶嵌在洁白的墙壁上……这一切的一切无不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爱的启迪。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以大大地提高。两年来,学生的美术作品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的有20余幅 ,在市级以上竞赛中获奖的有110多件。

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与影响

现如今,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与影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 美术老师 美育 教育

论文摘要: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美术教育的特点,认识到美术这门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在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道路上尽到最大可能的责任,从而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方针路线。通过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在美术教学中,科学性、灵活化都能够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美育教育中美术是它的主要培养方式,美术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心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而不是让他们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最终让不良的心理通过治疗和矫正趋于和谐,心智方面的各种潜能协调发展。

一、绘画艺术本身就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程安排有培养性地让学生们感知美,进而表达美。美术这门教育也就承担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成就健康和谐的美好心灵的责任。学生在学习绘画艺术的同时,使本身所具有的对美的天赋得到启迪与开发,对美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会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本能,这些都会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健康向上的艺术理念产生认同感,进而也会让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二、绘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

一幅成功的美术作品在绘画中就可以让自身的心灵接受熏陶。通过点线的流动、块面的铺展和色彩的渲染,学生会在自己一步步创造的理想世界中感受到新鲜和神奇,同时更能感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滋润。这是上天对于热爱艺术的人的厚爱。试想,当学生们带着探索的心情,张着好奇寻找的眼睛,让自己无尽的想象和满腹的激情在绘画创作中得到舒放时,他们的心理自然能得到舒缓和抚慰,不良的情绪也都能得到缓解,课业的压力给他们造成的紧张和抑郁,成长中遭到的各种困惑,心中的躁动和不安,都能得到一定的调节和平复。与此同时,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遵从美的规律重新认识大自然,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并赋予自己的认知,并表现出来,这些都能够让学生在以前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美感认知和全新的心灵感受。

三、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论对于学生将来从事美术方面的工作,还是干其他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绘画教学中应当注意每个学生的画作与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比方说,有的学生整篇制作的非常精细;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力丰富;有的学生可能造型普通,但色彩非常漂亮;有的学生态度认真,卷面整洁;有的学生思想活跃,见解独特……老师要认真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使他们能够保持和加强这种表现方式,利用自己的优点和强项来增强他们能够自我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信心和能力。

四、在美术教育中加强训练学生的自控力

一个拥有健康心态的人,其行为是受自我意识的支配的,思想和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很好的.自控力。但是,在青幼年时期,一些学生的行为不能自控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这却给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比如有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做事情虎头蛇尾,只保持三分钟的热度。所以,美术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绘画产生兴趣,并让兴趣一直保持在整个学画的过程中。在课堂设计中,多加入“为什么”“你觉得怎么样”这种疑问句,让他们一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参与其中的感觉。学生在充满这种热络的气氛中很快就会对美术产生感觉,从而延长了注意力。同时,要安排固定的画画时间,当学生们画画的时候不能让其他的事情干扰到他们的情绪,使他们能够在安静的空间里自然地进入绘画的状态。对学生在绘画时产生的厌倦情绪、应付差事的状态要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多用表扬的方式。而且课程的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逐渐地延长作画的时间,让学生的自控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五、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美术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会激发他们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

结合以上几点,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尤其重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术教育中,只有注重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这个社会才会出现更多的拥有高尚人格的成功之士。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1.(4)

幼儿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画家为目的,它对幼儿进行心理、人格和情操的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也是一种全面育人的教育。幼儿美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术活动,因为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借助美术活动,如画画、做手工等,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还可以培养人格,陶冶情操。文章从美术教育中的绘画方面探讨其对幼儿的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性。

幼儿可以通过绘画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人们可以从一幅幼儿的画中看出他想表达的东西,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会表现在他的画面中。有一件令笔者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次一位学生画了一幅关于他一家三口的画,他拿给笔者看并说“老师,你看这是我,我今天很开心,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妈妈。”一开始看到这幅画,笔者觉得很普通,可是仔细一看,画面中有两个很小的房子在两边,笔者就问他为什么旁边还有两个房子,他告诉笔者,今天爸爸和妈妈带他出去玩了,所以他才很开心。后来笔者了解到,他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没有住在一起,只有偶尔在周末时爸爸妈妈才会一起带他出去玩。其实,当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完善的时候,绘画就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要更好地了解幼儿,帮助幼儿健康地成长,就要掌握幼儿美术教育这把钥匙。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记忆力、想象力与观察能力的提高

对于幼儿毫无“艺术感”的绘画,我们往往会觉得是一种涂鸦,看不出画的是什么。其实,如果幼儿绘画的画面符合大人的审美观,那就不是幼儿绘画了。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可能几根线条就是一棵树,一个圆圈就是一朵云,我们不能理解幼儿的画面是因为思维方式的差异。古时的甲骨文就和幼儿时期的涂鸦很像。幼儿在涂鸦时,也是将自己脑海中对于一些事物的记忆用自己的方式抽象地表达出来。有时候大人之所以看不懂幼儿的画,是因为两者的想象力和认识能力有差别。大人世界里的事物一般都是中规中矩的,而幼儿不一样,他们的世界里太阳会唱歌、小猫会跳舞、电视机会长出脚,这正是幼儿想象力的表现。当你的孩子拿着自己的画说“看我的超级奥特曼。”这时请不要说画得不像或者画得不好,因为这是幼儿自己通过观察画出来的事物,有时生活中大人不屑一顾的事物在幼儿眼中会以特别的形象出现,这也是提高幼儿观察能力的一种方法。

二、幼儿情绪的及时宣泄

教育家迪斯特·韦赫指出“画1小时获得的东西,比看9小时获得的东西还多。”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心理学家在治疗时让病人先画一幅画的原因。在儿童心理学中也有这么一项内容,即通过幼儿的绘画看出幼儿心理疾病的根源。幼儿有着天性的童趣和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在纸上,当他们的语言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时,会通过手脑结合的方式来画画,可以说,每一幅画都是幼儿内心世界的写照。如果幼儿涂鸦的线条生硬、重叠,颜色暗淡,说明他当时情绪不好;相反,如果幼儿涂鸦的线条丰富、柔和,色彩明亮,则表明他当时的心情还不错。

三、使左右大脑同时“开工”

在平常生活中,动手能力主要开发的是人的左大脑,而在画画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画什么东西、应该怎样画,并对双手进行控制,这些会促进左右脑的智力开发。在绘画时,对颜色、形状和构图等的思考,无意间培养了幼儿的判断、认知能力,这对幼儿右脑的开发也是很有好处的。绘画可以让幼儿同时活动左右脑,在绘画过程中,幼儿会不断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和方式,让左右脑同时工作。

2至3岁的幼儿绘画基本上属于涂鸦,3至4岁的幼儿对事物的描绘逐步有了一定的形,5至8岁的幼儿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可以自己掌控画面了。从筒单的涂鸦开始,幼儿就在不断创新,从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及其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如,让幼儿创作出一张游泳的绘画,幼儿如果游过泳,肯定对游泳有一定的了解,他会回想游泳需要注意什么,自己在游泳时穿的是什么衣服,游泳池旁边还有什么其他东西,潜水时眼晴不敢睁开,或者水进眼晴时自己是什么感觉,等等,幼儿只有亲身经历过游泳才知道这些,同时这也是对幼儿记忆力和观察力的培养。游过泳之后,幼儿自己心里肯定有了对游泳的看法,是喜欢还是讨厌,要是喜欢,他画这幅画时可能就会用比较明亮的颜色,要是不喜欢,可能会用暗淡一点的颜色,这正是幼儿情绪的一种宣泄。

综上所述,幼儿美术教育在幼儿的发展和成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

用视觉形式冲击学生感官的美术教育,是儿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的有效途径,其中的绘画课程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儿童的动手能力,而且能积极推动儿童观察能力的提高。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儿童能够通过细心的观察来找出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积极地自我观察能够让儿童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这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同时,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完成记忆力训练。小学美术教育的写生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身边比较常见的事物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并借助自我记忆来完成特定形象的记忆。这不但能锻炼儿童的观察力,而且能训练儿童的记忆力,从而推动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想象力是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在儿童观察力和记忆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儿童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比如小学生在画鱼的过程中可以联想到海底怪兽或者美人鱼,这样的联想锻炼将会对儿童想象力进行有效地锻炼。最后,小学美术教育不但包含必要的美术绘画和手工制作,还包含相应的美术成品欣赏和美术作品创作,这对小学生审美形态的形成具有长远的影响。早期美术教育在引领小学生认识美和发现美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小学生的艺术素养,推动小学生形成相对健全的人格。

二、小学美术教育可以推动儿童全面素质的发展

首先,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教育形式,小学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个性塑造。作为陶冶儿童情操的有效方式,美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将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儿童完整个性的形成。美术作品是最能体现儿童内心的艺术形式,从美术作品的绘制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能够体验到儿童内心主动、敏感和独立的性格特点。合理的安排美术作品,可以激发儿童内在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推动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促进儿童个性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丰富儿童绘画课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促进儿童思维和智力的双向延伸。其次,小学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儿童智力的开发需要从左脑训练和右脑开发结合在一起。但是,现阶段小学教育的内容不是文字就是数字,这给儿童的左脑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但是其右脑的开发却几乎处于荒废的状态,这对儿童的开发是非常不利的。早期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可以引导儿童在观察和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明确某一特定事物的外在特性——外形、结构和颜色等,锻炼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推动儿童智力的发展。再次,小学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作为目前素质教育中培养儿童创造意识的有效途径,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把儿童文化讲述和实践能力培养放置在同样重要的地位,是个性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集中体现。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将会引领儿童在勇于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从而提升自我艺术修养,实现健全自我人格发展的目的。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儿童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励儿童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合理实践,用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推动儿童人格的发展。

三、总结

在小学过程中开展美术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儿童基本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升。作为一种刺激儿童视觉的艺术形式,它不但让儿童具有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强劲的记忆力,而且可以帮助小学生完成个性塑造,推动儿童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这些都是儿童人格健全的一个方面,小学美术教育能够从这些角度促进儿童人格的完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