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艺术概论学科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艺术概论学科论文题目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概论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概论教学的整合

摘 要: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艺术专必业修课之一。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发挥多媒体的声、形、画等综合性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能更好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理论课不枯燥,有利于教师教学深入浅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深入,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避免画蛇添足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概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

艺术概论这门课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内容多并且跨越性大,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它让学生获得先进艺术观、审美观、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能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分类、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艺术批评、艺术鉴赏等内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的能力。过去讲课时仅凭口述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课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挂图、幻灯片、视频等资料辅助讲解但学生有时还不容易理解,教师更是觉得每一节课都很难讲,课前备课量也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化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开始逐渐的进入课堂。把抽象的说教变成形象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特色,它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学开放性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上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多发挥多媒体教学在艺术概论课中的优势。

一、艺术概论课的特点

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教材的章节顺序是大致按照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种结构构成的。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往往每一章节单独讲解时很少而是结合在具体的艺术形式(如建筑、书法、戏剧、绘画、舞蹈、音乐、影视等)中进行讲解。这样不但能够做到“精讲”而且知识的贯通性也强。所以在教学手段上就要求我们要多样化,来支持理论知识的讲解。我们都知道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课,往往学生对理论课最没兴趣,但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的需求,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理论、鉴赏作品的能力并且能够自如地表达,通过对艺术理论的理解,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纯粹的理论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同学们的学习,同时随着各高校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开始出现了理论课教学与多媒体声像的结合。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相比过去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前边讲边写要新颖并且有吸引力,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资源下理解和记忆,能让学生对艺术理论不感到枯燥乏味,还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有利于教师引导式教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教育的内在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例如在艺术概论课的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溶于生动活泼的课件中展现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现世界各国的名画、著名建筑、名曲、优秀的电影作品等等,通过欣赏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会主动去学习探索,这样还会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比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同时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让我们的学生毕业走上社会时也能做一个高雅的鉴赏者并且有自己的理论观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艺术概论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死记硬背了多少艺术理论而是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服务的。通过声、画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世界最前沿的艺术作品,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同时也掌握了大量艺术理论信息。因此,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对书上的内容有更开阔性的欣赏与了解。

三、艺术概论课中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要让学生主动在多媒体中学,而不是让多媒体取代老师。教师依赖课件照本宣科。教师有时会过分依赖课件,把所有课上要讲解的知识一句不落课前以电子形式打在课件上,这样纵容了教师不认真备课,有时会导致老师课上讲的和课本脱轨;课件做的过于华丽。

教师做课件时有时太华丽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喧宾夺主,出现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忙着瞪眼看的情况,课堂上学生只顾着看华美的课件了,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又不利于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学生过多关注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展示技巧,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分散注意力。有时弄不清是一节计算机课还是什么课,反而不认真思考问题,所以,课件的唯美程度教师要适度把握,总之以吸引学生听课达到教学效果好为目的;摆脱只要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就会先进的错误观点。有些教师在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外衣,依旧进行着填鸭式教育。

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课件一放,不管学生的反应按照自己的观点流水账一样讲下去,这样不但没有展现多媒体教学为我们带来的优势反而加重了学生对理论课的反感,学生会认为教师更懒了连黑板字都不写了,而且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前在电脑上做好的流程上来,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探寻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应用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要为素质教育服务:要为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服务;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注意信息量的适度。艺术概论这门课本身就是知识量涵盖的广,如果再通过多媒体硬加了一些信息量反而会造成课件牵着学生走,学生丢掉了自觉思考的机会,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总之,艺术概论课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能够提高我们上课的教学质量,让枯燥的理论课活起来,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服务,但也要时刻注意不要因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这样会画蛇添足,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概论课的教学效果而努力。

浅析艺术教育与民间艺术

内容 摘要:人类创造的多元 文化体系带来 现代 教育 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文章探讨根据不同地域性、不同民族民间的 艺术 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中的学科基础地位,建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教育模式,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办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特色。

关 键 词: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特色 民间艺术传承

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大 发展 的边缘学科,每所院校几乎都设有艺术类专业( 美术学、艺术设计、 音乐 、舞蹈等),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多共性拷贝,少个性创新,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层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滞后性、教学课程的趋同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 影响 已经暴露无遗,艺术教育缺失的是整体对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时尚 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大有人在,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 中国 的艺术教育需要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输血健身,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更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由此看来,改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改变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生存现状,建设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 ,“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 社会 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 经济 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 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 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 应用 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 时代 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 科技 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 科学 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 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 历史 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 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

中国 民族民间 艺术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 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 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民间 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 教育 ,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 内容 相结合的 实践性体验。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艺术形式,启示传播延续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艺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 应用 的普及性;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基础教育中,并与 现代 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拓宽现代艺术教育与本土艺术 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教育意义的创造与更新,实现民间艺术教育功能的现代转换。通过田野采风收集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原始素材再回到课堂,加以 理论 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来指导教学,使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及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状况、 心理背景、形式创造元素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原始的民间艺术素材中提炼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 时代 感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点,在历史 发展 动态中保持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于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首先确立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开展地方性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理论基础 研究 与应用 工作,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有重点、有 计划地根据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特点来调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修订艺术教学大纲,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的特色课程模块,开设地方性民间美术、民间 音乐 、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特色课程。依托民间艺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在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双向良性互动,使地方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具有 科学 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从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进艺术教育,将极大地推动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 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力资源。民族民间艺术与地方性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建构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理念,既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使艺术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 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文化与教育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平等,实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价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挑战的同时,保持增强国家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特征。

参考 文献 :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2]王继平.民间美术文化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美术研究.2003年.

[4]张继东.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浅析.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

在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形式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鉴赏与审美活动中,形式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值得认真探究的是,形式美是如何与艺术之本性相关联的?尤其是进入现代,形式美不再局限于经典认识论中关于内容与形式的一般论述,这种探究对于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崭新的意义。一、“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变化作为重要的范畴,形式美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其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仁智各见、充满纷争的问题。关于什么是形式的问题,源远流长,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早期,又可后延至后现代思想家。尽管有着近似的问题域,但各个时期的观点都是不同的,相互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变化。1.古希腊:形式作为本质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柏拉图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那么,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赋予和对美本身的摹仿,艺术则是摹仿的摹仿,与真理相隔三层。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才能得以成为某确定的事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是所有艺术样式的共同属性,也是艺术与非艺术相区分的标志。当然不同的艺术样式摹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均认为,形式是万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古希腊时期,还用“隐德来希”意指质料中的形式。在温克尔曼看来,形式的美乃是希腊艺术家们的首要目的。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2.中世纪:形式的神秘化中世纪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上帝成为美与一切艺术的规定性,实践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从而与古希腊重视现实生活相区分。从古代至中世纪,西方美学与艺术哲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学期的美学被纳入神学之中,表现为柏拉图学说、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思想的结合。普罗提诺强调了形式在美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正如克罗齐对他的评论中所说:“那么,被表现为石块的美不存在于石块之中,而只存在于对它进行加工的形式之中;所以,当形式完全被印在心灵里时,人工的东西比任何自然的东西都美”。[1]奥古斯丁是中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与美学家,他一生的美学思想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关于形式美的问题,在扳依基督教以前,奥古斯丁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整一性和西塞罗关于美的定义,认为美是整一或和谐,仍然坚持美在形式的传统观点。在扳依基督教以后,奥古斯丁从基督教神学的立场来看待美,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上帝,上帝是美本身,是至美,绝对美,无限美,是美的源泉。他还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认为现实事物的美即和谐、秩序和整一,而这又归根结底是一种数学关系。美在完善,而完善又基于尺寸、形式与秩序,大有强调形式之倾向。与奥古斯丁一样,托马斯·阿奎那也是从神学出发来阐发其美学思想的。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他也认为,美首先在于形式。同时还认为,美是可感的,只涉及形式,无涉内容,不关联欲念,没有外在的实用目的。但丁继承了阿奎那的神学与哲学思想,也接受了其神学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美在于各部分的秩序、和谐与鲜明。总之,这一时期有把形式神秘化的倾向。3.近代:纯形式与先验形式近代美学时期是指从文艺复兴延至十九世纪末,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始于近代。在近代,“形式”已成为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范畴,并自觉地与理性地上升到艺术的本质的高度。自文艺复兴始,人性得到了复苏与高扬,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这种理性是一种诗意(创造)理性而有别于古希腊的理论理性和中世纪的实践理性。作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把美学规定为感性学,同时他也十分强调秩序、完整性与完美性。笛卡儿的哲学思想为近代思想奠定基础,他力图从主客体的认识关系来把握美。英国的经验主义与大陆的理性主义分别从各自的维度提出美学思想。作为德意志唯心主义美学的奠基人,康德提出并阐发了他的“先验形式”概念,认为审美无涉利害,与对象的存在和质料无关,美基于对象的形式,从此出发,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么理念作为内容,则感性显现就属于形式。在黑格尔那里,美的艺术的领域属于绝对心灵的领域,而自由是心灵的最高的定性。他说:“按照它的纯粹形式的方面来说,自由首先就在于主体对和它自己对立的东西不是外来的,不觉得它是一种界限和局限,而是就在那对立的东西里发见它自己。”[2]黑格尔力图从这种对立中去发现自由。总之,在近代,西方形式美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把形式作为纯粹的与先验的方面。这种影响远远超出近代经验主义美学关于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的思想。4.现代:超越形式回归存在在现代,存在作为美的规定性,美学思想在存在之维度与境域上展开。同时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贝尔认为,一切视觉艺术都必然具有某种共同性质,没有它,艺术就不成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这种“共同的性质”,在贝尔看来,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而真正的艺术在于创造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当然贝尔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马克思的思想无疑属于现代的,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无疑也是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具有现代意义。“马克思和其他现代思想家如尼采、海德格尔对于近代思想的叛离是颠覆性的。这在于他们不仅将所谓的理性问题转换成存在问题,而且也给真善美、知意情等一个存在论的基础,由此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作为哲学体系的主要部分已失去了其根本意义。”[3]由此,关于美与艺术的一些根本问题已走出传统的限制,进入存在领域。5.后现代:形式的解构由现代转向后现代乃是西方思想自身的发展使然,在这一思想的历程中,思想的规定性由存在变成了语言。后现代消解了近现代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思想,其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解构性的,表现为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性、无深度性等。如果说,现代美学还在存在境域中关注形式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坚持强烈的反形式倾向。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应该是一种情形,它不再从完美的形式获得安慰,不再以相同的品味来集体分离乡愁的缅怀。”[4]后现代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对精神、终级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而是转向开放的、暂定的、离散的、不确定的形式。在后现代思想中,传统的审美标准与旨趣,不再有不可置疑的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美与非美之间也不再有根本性的区分,从而导致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风格,即文化、文学、美学走向了反文化、反文学与反美学,而复制、消费和无深度的平面感正在成为时尚。后现代艺术成为行为与参与的艺术,似乎不再需要审美标准与“艺术合理性”。后现代反对中心性、二元论以及体系化,消解了传统和现代美学思想与艺术理论的基本观点,当然也力图去解构审美的一切形式规则。二、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关系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形式美的问题一直是重要的而又颇具争议的问题。该问题关涉到与形式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关系及其问题揭示了形式美的一些重要方面,对它们的梳理无疑会有助于深化对形式美及其关联的认识。1.形式与质料的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柏拉图的理式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因为柏拉图的理式与个别事物是相分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就必须在现实事物之间寻找原因,而这可归结为质料、形式二因。所谓的“质料因”就是事物的“最初基质”,即构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质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如铜像的铜、泥人的泥等。而“形式因”则是指事物的本质规定。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二者的关系是潜能与现实的关系。形式作为主动的、积极的成因,在质料的形式化过程中,给质料以规定,使质料成为现实个体。质料有待于形式的赋形。在视觉艺术的质地美中,形式与质料实现了紧密的结合。一个事物的光滑、粗糙、坚硬、柔软,只有既基于质料,又符合审美的形式要求时才成为美。形式作为事物之本质、定义、存在和现实,显然与作为事物的潜能的质料相区别,但又不可能脱离质料而存在。那么,显然这样的关系有别于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杜夫海纳在美学形式与逻辑形式的比较的基础上来阐释美学形式。他认为,在逻辑中,形式不是一个对象的形式,不再与质料密切相关。而一种美学的形式永远应该使质料具有形式,与对象密切相关,但这形式自身却不是对象。但形式与质料在生成美的过程中的关联,仍然是一个十分难解的问题。2.形式与符号的关系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中,形式与符号也发生着密切的关联。卡西尔的符号形式美学集中与典型地表述了与之相关的思想。卡西尔认为,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分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把信号改造成有意义的符号。在卡西尔看来,科学、艺术、语言与神话等则是不同符号形式的人类文化的方面。符号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摆脱直觉当下给予的感性世界。科学基于依托在理性之上的抽象化,而艺术则关注个体性与具体化,因而艺术的符号也应有别于科学符号,它力图避免概念化与逻辑推理,以此为想象和解释留下空框。与科学进行的概念式的简化和推演式的概括不一样,艺术不穷究事物的性质或原因,而是给我们以对事物形式的直观。卡西尔把作为纯粹形式的艺术符号与其它符号形式区分开来。而在苏珊·朗格看来,“艺术符号是一种有点特殊的符号,因为虽然它具有符号的某些功能,但并不具有符号的全部功能,尤其是不能像纯粹的符号那样,去代替另一件事物,也不能与存在于它本身之外的其它事物发生联系。”[5]这里的问题是,艺术符号与指代符号有何关系?区分在什么地方?艺术符号又是如何体现美与艺术的形式的呢?这些有待于人们的不断解答。3.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在席勒看来,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是人固有的天性,感性冲动基于人的感性本性,把人置于时间之中,而形式冲动来自理性。他进而认为,只有在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之中,人才能恢复完整的人性。黑格尔力图把感性与美的本质关联起来,他说:“感性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的特征,因为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而这感性形象化在它的这种显现本身里就有一种较高深的意义,同时却不是超越这感性体现使概念本身以其普遍性相成为可知觉的,因为正是这概念与个别现象的统一才是美的本质和通过艺术所进行的美的创造的本质。”[6]然而,黑格尔毕竟还是把美基于理念之上。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而又重要的变化。一直被人们所崇尚的思辩理性主义遭受了普遍怀疑,而人的直观感性开始得到重视。其实,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从此之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实用主义美学家和机能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杜威认为,艺术即经验,把美与艺术作为经验的存在来看待,桑塔耶纳也是如此。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这种经验的整体性。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7]卢梭反对所有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传统的艺术理论,他认为:“艺术并不是对经验世界的描绘或复写,而是情感和感情的流溢。”[8]他更重视艺术与情感的关联。而形式与感性的关联中涉否以及如何涉及情感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三、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形式是美与艺术的内在的表征方式,它与艺术本性发生着深刻的关联,从而揭示与开显出艺术与美的存在。从形式美的思想历程以及关联形式的各个方面来看,形式对艺术的规定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是异常复杂的。1.形式作为艺术的规定及其问题从古到今,关于什么是美?以及艺术的本性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困绕着历代的美学家和艺术哲学家。其中主要有以下基本观点,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康德、席勒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黑格尔更强调艺术美,认为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列夫·托尔斯泰、克罗齐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形象认识;在贝尔那里,艺术基于“有意味的形式”。卡西尔、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情感的符号;在弗洛伊德、荣格那里,艺术成为无意识的表现;英伽登认为,艺术是多层次的意向性客体等;而马克思则在生产劳动中来规定美与艺术。这些观点,都是对美与艺术思想的丰富,都力图从各自的角度去揭示艺术的本性。当然,在各个观点与思想之间,还存在着不少的差异,这本身就说明美与艺术本性的问题的艰难性与复杂性。人们总是通过形式去感受具体事物的,艺术作为美的典型体现,其中的艺术美也是感性的,并关切情感。把形式价值摆在审美价值首位的人们认为,那些没有获得统一性和形式感的艺术和美是无根基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式创造了差异而这是质料所无能为力的,他把美规定为形式,艺术之为艺术不在质料而在形式中。形式已成为美和艺术的规定和根据,而正是形式使美和艺术成为可能。在谈到形式美的规则时,荷加斯说:“这些规则就是: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和尺寸——所有这一切都参加美的创造,互相补充,有时互相制约。”[9]其实,这只是形式美可表征的方面,形式美并不局限于此,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赫尔德和歌德把美规定为合规律的活生生的东西,规定为生命的形式。进入现代,有别于德意志唯心主义,形式不再由内容所决定,内容与形式也不再构成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形式本身就融贯了所有内容的那些因素,形式与内容的简单二分与线性决定本身就是近代经典认识论的产物,它制约了对形式的充分揭示。因此,只有走出内容与形式的樊篱,才能显现形式所蕴涵的朦胧的、宽泛的意味,在贝尔看来形式的有意味,这意味不同于内容,也有别于思想主题,在这里,题材并不是第一位的了。作为形式要素的节奏韵律具有的心理意味,盖格尔说:“对于自我来说,它改变了那可以赋予秩序的东西,使之从一团异已的混乱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可以被自我把握的东西”[10]鲍桑葵把形式及其意蕴相关于美,他说:“现在,我们所努力要说明的问题是,形式上的对称和具体的意蕴并不是美的两个异质的要素,而只具有抽象和具体之间的那种关系。”[11]然而,鲍桑葵仍然未走出抽象与具体这样的经典思想与话语框架。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规定性,也是多元的与多种多样的。也必然要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其它思想的挑战。2.形式与艺术本性关联的复杂性形式是艺术本性开显的不可或缺的东西吗?形式是如何与艺术本性关联的?能否这样说,形式对艺术本性的揭示在不同的艺术存在那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完成的,如美术主要凭借视觉上的形式美如色彩美、光线美、线条美、质地美、结构美等;而音乐则基于听觉上的形式美。还有许多其它的门类艺术,以及这些门类之内尚有各种各样的子类,它们所表现的形式美既有共通性,又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真正美的艺术离不开这种形式,这对于许多现代艺术来说也是如此。问题只是在于随着艺术的变迁,关于什么是形式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而不一定就是真正地完全取消形式。当然,关于形式究竟是如何与艺术本性发生关联进而揭示艺术本性,存在着巨大的解释空间。无疑,形式美为人们带来了情感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享受。相关于艺术本性的形式显然不是外在的,而是深刻的内在化了的。不同的艺术家对待形式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性格急躁的艺术家总是要反抗形式,但是,聪明的艺术家却使自己的天才适应形式,使这种形式最后成为具有同等自发性的第二天性,再不然就另创同旧的形式一样明确的新形式。”[12]康德就艺术的本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艺术是通向自由的必由之路。而海德格尔则认为,美和艺术的本性与真理和存在相关。他说:“因此,美属于真理的自行发生。”[13]而艺术的本性就是“存在者的真理将自身置入作品。”[14]当然,海德格尔已不在德意志唯心主义与近代认识论的背景上使用“形式”之类的概念了。在海德格尔那里,艺术本性与真理、存在和思想融为一体,这些都是实现自由的前提。而在胡塞尔那里,形式本质就区分于质料本质。即使海德格尔将形式隐而不现,视而不见,形式这幽灵仍然挥之不去,在海德格尔对凡·高的油画《农鞋》的解读中就没有形式的东西吗?或是海德格尔换了话语?海德格尔对美与艺术本性的揭示无疑是深刻的,极有启发性的。当然,真正的形式也并不是单纯与简单的摹仿,正如黑格尔所说:“因此,艺术的目的一定不在对现实的单纯的形式的摹仿,这种摹仿在一切情况下都只能产生技巧方面的巧戏法,而不能产生艺术作品。”[15]不同的形式通过艺术作品对艺术本性的揭示既是多元的,又是独特的,不具有简单的可比性。因此,我们常说出色的艺术作品都是唯一的,具有不可替代性。马克思在论及美与艺术时,更看重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和其他物种的尺度的统一。在马克思那里,“于是美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即有意识的生命活动。”[16]伽达默尔把美学作为解释学的组成部分,基于艺术本文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伽达默尔坚持艺术阐释的多元性与无限性。杜夫海纳认为:“因此,意义内在于形式。”[17]审美中并非所有的形式都是美的,他认为:“然而,审美形式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自由活动时才是美的。”[18]在接受美学看来,对作品意义的寻求与解读的不断赋意是分不开的。尽管如此,对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的揭示仍然是艰难无比的,这一点谢林早就表达过类似的感慨,他说:“在这样的实践艺术家的时代,除寥寥无几的个别者,对艺术的本质毫无所知,因为他们通常不能企及艺术理念和美。”[19]贝尔廷力图从艺术史中去揭示艺术的形式与艺术自身的内在关联,他说:“相对来说,在艺术最纯粹形式上的风格史已从历史的解释中清除了所有的那些外在的因素以及最初并不属于艺术的条件。”[20]艺术史就是永无止境的对艺术本性探求的历程,也许在现代与后现代的许多理论看来,这种探求是无意义的。针对把形式理解为诸种要素构成的总体关系排列的说法和“形式”概念的混乱,布洛克认为:“然而美学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却远远不是上面的意思。事实上,‘形式’一词被人们用到各个不同的场合,分别支撑着各种不同的艺术理论。”[21]形式与艺术本性相关联的复杂过程,也是形式多元化的过程,而“形式概念的多元化本身就是形式美学繁荣的主要标志。”[22]任何无视这种情形的研究或简单化处理都将无助于增进对艺术及其本性的认识和理解。

艺术概论论文题目

坐等楼主悲剧。。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 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很好嘛,我真想看看哪个敢助人为乐~~~~~~~~~ lsb留言

同学,下周一 李思斌 说不定 又叫你上去评述作业,还是自己写写好点吧?

大学艺术概论论文题目

艺术概论论文《我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何谓艺术?或曰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从古至今的各种形态的艺术中有没有共同的某些本质性特征,如果有的话,这些特征又是如何将艺术与非艺术加以区别?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亦像是什么是美的问题一样,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诱惑了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来探讨、定义。在《现代艺术学导论》一书中,强调了要找出一切门类的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的共同本质特点并用一个定义加以概括是一件难事。而我认为,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有同样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有其表达性,即它能表达其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涵义。当然,这个涵义是广义上的,我指的是所有的艺术品都能传达给其他人一个或一些涵义,不管这个涵义是隐晦的或是肤浅的、稀松平常的。稍作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还是希腊人的《巴台农神庙》、还是杜尚的《泉》、还是设计艺术中的服装设计、广告艺术都包含有其作者的意思。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例如,《维林多夫的维纳斯》,一件非常简单的原始人的雕塑作品,表达了原始人的生殖崇拜,这种生殖崇拜就是这件雕塑作品所要表达的涵义。所以,我们说《维林多夫的维纳斯》是一件艺术品。接下来的希腊古典时期的雕塑例如,《捞摺罚泶锪斯畔@叭硕越】档南M匀诵吞宓囊恢稚竺拦邸T偻螅蘼硎降慕ㄖ物以其稳重、敦实的形体表达、显示教会的权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大卫》表现了大卫的力量和气势以及他的那种雄浑壮阔的英雄气概。17、18世纪的欧洲,迭戈•贝拉斯克斯的作品《英诺森十世》表现了英诺森十世的威严以及他善于权术的特点。19世纪,文森特•凡•高的作品例如《星夜》、《向日葵》表达了他狂热的内心世界。二战前西方现代主义开始兴起,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作品都开始逐渐体现出其作者的个性以及其内心世界。如超现实主义的一位重要的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他的作品《记忆的持续性》,停滞的时间仿佛暗示了永恒。而二战后西方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其要表达的意义则愈发隐晦,让人匪夷所思。不过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些艺术家们想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给人们一个涵义。限于我个人的理解能力与知识的缺乏以及篇幅问题,我无法就这些作品一一地做一些深入的研究了。我想我还需要对我的“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有其表达性”这一句话补充一些说明和解释,因为它看起来似乎还不能解释一些艺术现象。假设有一件古代原始人的工具,这件工具对原始人来说是用石头和木材组合而成并用来狩猎用的,并非要借此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非常平常的一件东西,肯定说不上是艺术品。当然,如果他们有“艺术”这个概念的话。几千年以后,当这件工具出土后,人们把它放进博物馆珍藏,并当成一件艺术品。这是为什么?仔细想想,将它从地底挖出来的是我们、把它放在博物馆的也是我们、去博物馆瞻仰它的也是我们,所以,其实是我们对其加工,将其变成一件艺术品的,它的创造者是——我们。我们要表达的也许就是对古人类智慧的敬仰吧。假设它没有被发现、被放进博物馆,那么,这件珍惜贵的艺术品将永远不会被创造。另外,我必须要就“表达性”一词进行一些解释。“表达性”所表达的不一定是人类的情感,或是深刻的内涵,还能包括思想信息等,甚至任何东西东西都能被表达,即使它实际上不存在。其实,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说“实际上不存在”是相对的,举个例子来说明:有个聋哑人,天生的,从来没有听过声音,也从来没有人向他描述过声音,他周围的人也和他一样从来不说话只用文字来交流。总之,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和其他人不一样,在他脑海里没有声音这个概念。所以,声音对他来说“实际上不存在”。同样的,在艺术家们甚至是每个人脑海里,也许都有一些对其他人来说“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然后艺术家们将它们表达了出来,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方式,只不过,任何类型的表达方式都有其缺陷,如语言文字有其没有图像的缺陷、绘画有其没有声音的缺陷,总之,“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无法被最真实地表达,这样的话,就出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我觉得这个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些艺术家在回答他为什么要创造某一个作品时吱吱捂捂或着刚刚还是很肯定但是马上有更改的原因,这不过是因为语言文字的缺陷性而以。举个我个人的例子,我在“美国300年艺术作品展”上看到过一幅画,画面全部用黑色的油画颜料涂抹。我无法理解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也许他要通过这幅画表达一个对我或者是你来说“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但它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共鸣。这种思考、共鸣据我的理解,就是《现代艺术学导论》一书中所讨论过的审美关系。“我们认为,作为一件艺术品的东西,它和人发生了一种艺术的关系,为了避免说成是循环解释,我们说它和人发生了一种审美关系,或者是一种观赏关系。”“但我们在这里说的‘审美关系’,不仅是指人和优美的作品发生的一种心旷神怡的愉快关系(虽然也包括这种关系),就像美学不仅研究优美,也研究丑、崇高、悲剧这些不是优美的东西一样,‘审美关系’是一种广义的、开放的关系,既包括狭义的优美关系,也包括人和作品的一种关照态度、情感态度。”“界定艺术的审美关系由艺术意图、艺术作品、艺术环境(艺术世界)结构而成,在这种结构中作为审美关系主体的人,即艺术品的创作者、欣赏者、经济人、展示者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艺术学导论》《现代艺术学导论》给艺术的界定是:1艺术是以艺术经验为基础,发生在艺术世界中的审美关系的创造;2这种审美关系具有独创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其表现形式为再现关系、表现关系、形式关系、观念关系、文化关系和文物关系等。我认为这是狭义艺术观的界定,就广义的艺术来看,这种解释未免有些片面性和世俗化。主要问题在于审美关系的构成之一的艺术环境。难道一件东西必须要得到广泛的承认,它才能被称之为一件艺术品吗?例如,文森特•凡•高的作品,在他出名前就不是艺术品了吗?或者说,假设现在有一个“不入流”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就不是艺术品了吗?艺术品一定是要摆在博物馆、展览馆里或是挂在富翁们家里的墙上的吗?它忽略了事物的发展性和概念的相对性。我认为广义的艺术的审美关系的艺术环境的最小范围是一个人和一件与之发生审美关系的“艺术品”,或者说某件东西对于某个人来说是艺术品而对于另外一个人来说的时候就不是了。总之,我认为艺术的概念是非常之广泛的。另外“艺术是以艺术经验为基础,发生在艺术世界中的审美关系的创造”。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好。“艺术是审美关系的创造”,即审美关系创造了艺术。说到这,我想到了艺术起源的问题,既然审美关系创造了艺术,那么审美关系就一定是先于艺术而出现的,但是,似乎审美关系仅仅只能在艺术面前才能被体现出来,这样的话就出现了一个悖论。我认为要讨论艺术的起源,先要讨论审美关系的起源,即审美关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的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样的以及审美关系是如何创造艺术的等问题。要把这个问题讨论明白的话就要从很多方面来看待,如人类起源、美学、哲学等……过于复杂的问题我不想多说。回到我提出的“表达性”的概念,它也是具有相对性的,还是以那幅全部用黑色颜料涂抹的画为例,假设我没有对那幅画进行任何思考,我就认为它不过就是一块用黑色颜料涂满的布而已,这时,它就没有向我表达任何意思了,同时,我和那幅画之间就没有产生审美关系了,它对我来说也就不是一件艺术品了。

本质是什么?从古至今的各种形态的艺术中有没有共同的某些本质性特征,如果有的话,这些特征又是如何将艺术与非艺术加以区别?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亦像是什么是美的问题一样,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诱惑了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来探讨、定义。 在《现代艺术学导论》一书

大学的艺术概论是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是对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化专门性研究的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学艺术概论结课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艺术概论结课论文篇1 浅谈艺术图形符号应用于商业广告中的重要性 在人类语言产生之前,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主要依赖于艺术图形符号来完成。从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的产生,图形符号不断被运用和发展,这奠定了艺术图形设计的基础,使这种源于人们生存需求的符号发展到现阶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符号学。在目前的商业广告中,艺术图形符号在广告领域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明确展现出商业信息、性质及原则等,是商业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艺术图形符号具有什么象征性,在商业广告应用中具有何种重要性,笔者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1. 艺术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图形符号是人类发明的一种语言,是为了传达事物信息的载体,能代表某种事物。在商业广告设计中,艺术图形符号主要包括下述几种:传统图形符号、自然图形符号及抽象图形符号,不同类型的图形符号具有不同的象征性。 .传统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传统图形符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需求而逐步形成的某种定式,通常具有祈福驱祸、祈求吉祥的象征意义,如兽纹具有等级和尊卑的含义、龙是帝王的象征等。其象征性具有包括时间性、地域性、文化性,时间性表示过去古老的、历史的、沧桑的;地域性是指国家的、民族的等;文化性是指不同地域具有的典型文化。 .自然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自然图形符号通常来源于自然界,并非人为创造的,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这种类型图形种类繁多,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象征性,通常根据其外在样式和特性象征和其类似的概念或者意图,如树的年轮文理象征时间、蜂窝象征结构、建筑等。 .抽象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抽象图形符号分为规则和不规则,通常根据其外在样式象征人们的某种视觉心理,如正方形象征可信、坚实等;三角形象征层次、锐利;不规则几何图像象征波动、扭曲、激动及噪音等。 2. 艺术图形符号在商业广告中的重要性 .能有效传播信息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艺术图形符号应用到商业广告中,既能有效的承载信息内容,又能有效的传播信息。在商业广告中,不论是影视广告制作还是平面设计,使用艺术图形符号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商品的相关信息,以构建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与文字相比,在商业广告中使用艺术图形符号具有“与象共生,与意同行”的特征,既能最大限度的还原并美化广告商品的造型,并能带给消费者明确的视觉感知。除此之外,就象征意义而言,艺术图形符号更容易和消费者的视觉认知产生共鸣,通过商业广告中的艺术图形符号,消费者不仅能感受到商品的美感,还能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内涵,大大增强了广告画面的视觉效果。 .能有效传承民俗文化 艺术图形符号的设计和文化密不可分,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承载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审美观念。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设计师通过灵活多样的表现技巧,能够有效的将图形符号的象征性和企业产品的形象实现完美对接,这样不仅能使消费者对历史产生回忆,又能将民俗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理念中,进而建立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如民族传统食品广告,设计师设计时既要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又要融入传统民俗文化,更关键的是通过图形符号将传统文化优美的展现出来。如中秋节的月饼广告,其中有两大图形符号:月宫仙子和月饼,前者表示嫦娥,后者表示食品。这种巧妙的图形符号组合,即传统了民俗文化,也宣传了月饼的美味。 .能促进销售 现代商业的广告设计,对刺激消费心理、引导消费方式和观念、传播消费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时,为了更好的实现将商品的功能、审美与消费理念进行对接,通常借助丰富的意向图像符号塑造美好的观念形态,以获得消费者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通过设计师的精心处理,艺术图形符号展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观念形态。消费者看到这种广告时,能从精神和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如房地产广告中,设计时将住宅区优美的环境、超然的生活理念以艺术图形符号的形式展现出来,与消费者的需求近乎一致,这能使消费者产生消费的冲动。 .具有审美体验和精神满足功能 在商业广告中,消费者对于艺术图形的审美,是从视觉冲击再到情绪变化,最终反应到行为中。就商业广告的传播意图来说,主要是为了将商品信息通过艺术图形的方式传达出去,采用这种艺术性传达的方式能够有效调动消费者的审美情绪,激发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就消费者视觉感知来说,对商业广告中艺术图形符号的审美体验是从视觉愉悦再到情感共鸣,最终到心灵升华的一个过程。 消费者审美的愉悦和精神满足类似于“连体婴儿”,一旦满足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就很容易被满足。现代商业广告的设计日益重视审美和精神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将产品的功能、品质及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使消费者在认同艺术图形符号所展现的审美和文化价值时,也能满足其精神需求。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图形符号在商业广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商业广告的艺术图形符号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设计师在广告设计时要将艺术图形符号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并与空间环境相适应,以便在能实现功能的同时,也带给消费者愉悦的享受。 大学艺术概论结课论文篇2 试谈当代珠绣艺术在城市家居装饰中的价值体现 一、引言 “中国珠绣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一种传承的力量”。珠绣工艺的运用在各个方面,可以运用在各类具有特色风格的城市家居设计中。珠绣的材质具有特殊性,可展现出浮雕的效果。珠绣是传统的手工技艺,是工艺师将美丽的珠粒精致地手工缝合,再采用一定的处理手法而制作成的珠绣,直至达到作品的完美效果。 二、珠绣艺术的作用与特点 珠绣工艺是把多种色彩的珠粒或珠片,经过专业绣工纯手工精制而成。珠绣的材料丰富,大致有珍珠、玻璃珠、珠片、珠管、人造宝石、水晶、亚克力以及一些非常规材料。珠绣家居装饰的特点是富丽堂皇、精致完美,具有有浮雕的视觉效果。其次,珠绣可以改变材料的肌理感,从而打破原有材料本身的质感和触感,使其在城市家居装饰等各方面中有更好的体现。 三、珠绣艺术在家居装饰材料中的选择 (一)珠绣的装饰要求 珠绣家居装饰的用料有涤纶、仿真丝、毛织物等面料。缝合上绣珠的面料靓丽而有动感。而缝合上亮片的毛织物与亮片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光彩夺目。珠绣家居装饰制作是先将图案拓印在家居装饰材料上,然后上再采用镶嵌和挂饰等手法处理。高档的珠绣是在装饰材料上做大量的图案构成组织。一般的珠绣则只做珠片小点缀。 (二)珠绣家居装饰中的色彩搭配 珠绣的色彩搭配应该与家居装饰的风格一致。不管是进行类似色和互补对比色的搭配组合,只要在整体风格上与家居装饰风格保持一致性就可以。但品牌家居装饰设计常常按照系列来进行表现,在销售门店也是以系列效果来销售的,所以珠绣家居装饰的色彩需要与系列感的要求来完成设计,需要注意珠绣家居装饰材料的色彩和整体设计风格的完美结合。 (三)珠绣对家居材质的要求 清新的家居装饰就不宜使用太重或感觉沉闷的材质,也不需要运用太多的亮片等材质,以免破坏家居装饰的整体效果;而适合浓郁色的的家居产品常使用厚重的材料,选择大颗粒的珠绣材质,以表现出特色家居装饰的视觉感;民族风格家居装饰则适合天然的木材绣珠、彩钻等来点缀;而需要表现富丽的家居装饰效果等则可选择带有金、银色的水钻、亮片完成装表现的效果。 四、珠绣的在家居装饰中的表现形式 (一)打散与组合 在常规的家居产品装饰部件进行再次设计,对设计元素进行打散再次组合的方式。运用人们的恒定思维模式去反向设计研究,使家居产品体现出时尚前卫的表现效果,能够体现出家居产品另类的特点,绣珠的的变动方式越大,跟常态家居设计的反差更能给人视觉冲击力。由于家居装饰的形式人们常常用定向思维思考,所以这种变形能够引人们的关注与青睐。 (二)重复与排列 家居装饰设计中运用某个元素重复的排列组合,产生深刻的视觉冲击效果。 我们常常看到,单位元素的反复重复的出现有力量和节奏感。重复可以元素反复出现而加深人们头脑中的印象。绣珠在重复可以是将单一的形式,也可以是组合后图案再重复出现,视觉的震撼感会更为有效果。 (三)夸张与个性 在家居装饰设计中装饰对象的特点,在设计通过体积,大小数量等方面的夸张来彰显性特点。夸张是把设计对象的特征进行强调。夸张手法在家居装饰设计中非常多,绣珠中也可以灵活的进行展示,可以达到不错的审美效果,绣珠可以在数量上的进行夸张,夸张的对象除了装饰材料以外,还可以对家居装饰的细节部位做适当的夸张变化,体现出具有个性特征的整体效果。 (四)聚散与完整 绣珠的分散是分解组合的构成手法,将完整的部分进行分割成小的部分,然后再进行装饰组合。分散后的部分和原型部分不同,这些元素之间又有着相互相同的地方,统一之中有着一定的变化。分散与组合的手法在家居装饰中多通过图案组织形式的变动来体现。解构主义风格的家居装饰是打散构成的方式,以家居装饰对象完成打散后再重新组合出新的形象,使得家居装饰具有视觉冲击效果。 (五)对比与和谐 将家居装饰的整体与局部进行有序的排列对比,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比较。运用在家居装饰设计中,就是指家居装饰的细节元素与整体家居装饰的比较,使得其视觉上具有和谐的效果。 五、珠绣艺术在现代家居装饰中的运用 (一)珠绣艺术的绣法要求 绣珠的大小材质的要求,绣珠绣时选择绣珠很关键。在完成绣的工艺时候选择大小体积均匀的材料,大小不同的珠子会影响最终的大效果。绣珠的方向,绣珠绣时要求所有珠子的倾斜方向必须保持一致,才会有光泽感。起针点要求,绣珠绣时通常是以图案的最下面一排(左下角或者右下角)为起针点。起针要求,起针时,先将绣线尾部打结,在绣布背面穿过几针(注意不要穿透到正面)后从直针点穿出。收针要求,绣线快用完时,将针穿入绣布背面,在绣布背面穿几针,然后直接剪断即可,且必须再打结。注意尽量少在绣布上打结。 (二)珠绣在婚礼家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手工珠绣表露奢华精致,无论时间怎样沉淀,婚纱家居装饰上的手工珠绣工艺都是爱美的人们追捧的宠儿。其中创意狐, FARAH KHAN等最常用到珠绣艺术设计。以新颖别致的传统工艺手法,绣制光彩夺目的立体图案,带来富丽堂皇的奢华感觉。绣、花边、烫钻、珠绣、毛皮等一切华丽的装饰主义都会集于她的设计之中,或妖艳、或怪诞、或颓废、或复古,配合人体优美曲线,显得高贵典雅,扑朔迷人,如图1所示。 (三)珠绣在中国风家居装饰设计上的运用 近年来,一股强劲的中国风在家居装饰设计界越吹越猛。几千年传承的文化精华,成为设计师们创作设计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2015年高级家居装饰设计发布会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举行。家居装饰设计设计可以高度概括为五大特征:以“礼”为魂,以“锦”为材,以“绣”为工,以“国色”为体,凝汇呈现数千年华夏家居装饰设计的文明,开创现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家居装饰形象,延续了“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中华精神,将宋代淡雅高贵、简洁婉约的家居装饰文化与轻盈通透、色彩柔和的2015年国际流行家居装饰趋势精妙融合,展开了一场关于美学与历史、繁花与诗画的精妙对话。飘逸轻灵的设计,淡雅高贵的色彩,缂丝、织锦、印金、刺绣等中国传世绝艺让家居装饰都令人目眩神迷,堪称经典与时尚完美融合的力作,如图2所示。 六、结语 珠绣艺术对于现代家居装饰的设计作用巨大,其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永远备受人们青睐。作为家居装饰新兴的装饰手法,珠绣的手工技术日渐丰富,其装饰图案、色彩、材质也受到流行趋势的影响。在现代家居装饰设计中,随时关注流行趋势,把握审美需求,利用家居装饰不同的质感与工艺,巧妙的运用珠绣装饰图案、色彩、材质的不同造型手法和特殊工艺手段进行设计,根据不同的装饰题材与设计手法丰富家居装饰的面貌,使珠绣在家居装饰中更有时代感和感染力。了解珠绣在现代家居装饰中的应用及手法,不仅认识到珠绣在家居装饰中的重要性,而且也是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一种传承和赞许。 猜你喜欢: 1. 艺术概论论文 2. 运动艺术概论论文 3. 对美术概论的认识和思考 4. 大学毛概课结课论文 5. 艺术鉴赏论文 6. 环境艺术概论论文

艺术概论小论文题目

坐等楼主悲剧。。

很好嘛,我真想看看哪个敢助人为乐~~~~~~~~~ lsb留言

同学,下周一 李思斌 说不定 又叫你上去评述作业,还是自己写写好点吧?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概论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概论教学的整合

摘 要: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艺术专必业修课之一。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发挥多媒体的声、形、画等综合性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能更好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理论课不枯燥,有利于教师教学深入浅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深入,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避免画蛇添足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概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

艺术概论这门课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内容多并且跨越性大,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它让学生获得先进艺术观、审美观、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能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分类、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艺术批评、艺术鉴赏等内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的能力。过去讲课时仅凭口述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课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挂图、幻灯片、视频等资料辅助讲解但学生有时还不容易理解,教师更是觉得每一节课都很难讲,课前备课量也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化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开始逐渐的进入课堂。把抽象的说教变成形象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特色,它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学开放性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上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多发挥多媒体教学在艺术概论课中的优势。

一、艺术概论课的特点

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教材的章节顺序是大致按照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种结构构成的。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往往每一章节单独讲解时很少而是结合在具体的艺术形式(如建筑、书法、戏剧、绘画、舞蹈、音乐、影视等)中进行讲解。这样不但能够做到“精讲”而且知识的贯通性也强。所以在教学手段上就要求我们要多样化,来支持理论知识的讲解。我们都知道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课,往往学生对理论课最没兴趣,但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的需求,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理论、鉴赏作品的能力并且能够自如地表达,通过对艺术理论的理解,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纯粹的理论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同学们的学习,同时随着各高校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开始出现了理论课教学与多媒体声像的结合。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相比过去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前边讲边写要新颖并且有吸引力,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资源下理解和记忆,能让学生对艺术理论不感到枯燥乏味,还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有利于教师引导式教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教育的内在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例如在艺术概论课的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溶于生动活泼的课件中展现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现世界各国的名画、著名建筑、名曲、优秀的电影作品等等,通过欣赏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会主动去学习探索,这样还会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比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同时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让我们的学生毕业走上社会时也能做一个高雅的鉴赏者并且有自己的理论观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艺术概论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死记硬背了多少艺术理论而是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服务的。通过声、画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世界最前沿的艺术作品,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同时也掌握了大量艺术理论信息。因此,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对书上的内容有更开阔性的欣赏与了解。

三、艺术概论课中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要让学生主动在多媒体中学,而不是让多媒体取代老师。教师依赖课件照本宣科。教师有时会过分依赖课件,把所有课上要讲解的知识一句不落课前以电子形式打在课件上,这样纵容了教师不认真备课,有时会导致老师课上讲的和课本脱轨;课件做的过于华丽。

教师做课件时有时太华丽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喧宾夺主,出现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忙着瞪眼看的情况,课堂上学生只顾着看华美的课件了,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又不利于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学生过多关注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展示技巧,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分散注意力。有时弄不清是一节计算机课还是什么课,反而不认真思考问题,所以,课件的唯美程度教师要适度把握,总之以吸引学生听课达到教学效果好为目的;摆脱只要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就会先进的错误观点。有些教师在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外衣,依旧进行着填鸭式教育。

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课件一放,不管学生的反应按照自己的观点流水账一样讲下去,这样不但没有展现多媒体教学为我们带来的优势反而加重了学生对理论课的反感,学生会认为教师更懒了连黑板字都不写了,而且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前在电脑上做好的流程上来,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探寻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应用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要为素质教育服务:要为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服务;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注意信息量的适度。艺术概论这门课本身就是知识量涵盖的广,如果再通过多媒体硬加了一些信息量反而会造成课件牵着学生走,学生丢掉了自觉思考的机会,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总之,艺术概论课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能够提高我们上课的教学质量,让枯燥的理论课活起来,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服务,但也要时刻注意不要因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这样会画蛇添足,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概论课的教学效果而努力。

浅析艺术教育与民间艺术

内容 摘要:人类创造的多元 文化体系带来 现代 教育 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文章探讨根据不同地域性、不同民族民间的 艺术 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中的学科基础地位,建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教育模式,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办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特色。

关 键 词: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特色 民间艺术传承

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大 发展 的边缘学科,每所院校几乎都设有艺术类专业( 美术学、艺术设计、 音乐 、舞蹈等),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多共性拷贝,少个性创新,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层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滞后性、教学课程的趋同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 影响 已经暴露无遗,艺术教育缺失的是整体对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时尚 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大有人在,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 中国 的艺术教育需要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输血健身,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更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由此看来,改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改变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生存现状,建设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 ,“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 社会 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 经济 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 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 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 应用 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 时代 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 科技 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 科学 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 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 历史 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 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

中国 民族民间 艺术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 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 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民间 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 教育 ,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 内容 相结合的 实践性体验。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艺术形式,启示传播延续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艺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 应用 的普及性;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基础教育中,并与 现代 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拓宽现代艺术教育与本土艺术 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教育意义的创造与更新,实现民间艺术教育功能的现代转换。通过田野采风收集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原始素材再回到课堂,加以 理论 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来指导教学,使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及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状况、 心理背景、形式创造元素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原始的民间艺术素材中提炼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 时代 感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点,在历史 发展 动态中保持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于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首先确立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开展地方性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理论基础 研究 与应用 工作,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有重点、有 计划地根据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特点来调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修订艺术教学大纲,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的特色课程模块,开设地方性民间美术、民间 音乐 、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特色课程。依托民间艺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在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双向良性互动,使地方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具有 科学 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从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进艺术教育,将极大地推动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 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力资源。民族民间艺术与地方性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建构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理念,既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使艺术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 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文化与教育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平等,实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价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挑战的同时,保持增强国家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特征。

参考 文献 :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2]王继平.民间美术文化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美术研究.2003年.

[4]张继东.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浅析.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

艺术史概论论文题目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概论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概论教学的整合

摘 要: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艺术专必业修课之一。结合多媒体的应用,发挥多媒体的声、形、画等综合性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能更好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理论课不枯燥,有利于教师教学深入浅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深入,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避免画蛇添足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概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

艺术概论这门课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内容多并且跨越性大,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它让学生获得先进艺术观、审美观、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能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分类、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艺术批评、艺术鉴赏等内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的能力。过去讲课时仅凭口述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课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挂图、幻灯片、视频等资料辅助讲解但学生有时还不容易理解,教师更是觉得每一节课都很难讲,课前备课量也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化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开始逐渐的进入课堂。把抽象的说教变成形象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特色,它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学开放性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上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多发挥多媒体教学在艺术概论课中的优势。

一、艺术概论课的特点

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教材的章节顺序是大致按照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种结构构成的。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往往每一章节单独讲解时很少而是结合在具体的艺术形式(如建筑、书法、戏剧、绘画、舞蹈、音乐、影视等)中进行讲解。这样不但能够做到“精讲”而且知识的贯通性也强。所以在教学手段上就要求我们要多样化,来支持理论知识的讲解。我们都知道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课,往往学生对理论课最没兴趣,但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的需求,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理论、鉴赏作品的能力并且能够自如地表达,通过对艺术理论的理解,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纯粹的理论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同学们的学习,同时随着各高校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开始出现了理论课教学与多媒体声像的结合。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相比过去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前边讲边写要新颖并且有吸引力,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资源下理解和记忆,能让学生对艺术理论不感到枯燥乏味,还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有利于教师引导式教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教育的内在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例如在艺术概论课的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溶于生动活泼的课件中展现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现世界各国的名画、著名建筑、名曲、优秀的电影作品等等,通过欣赏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会主动去学习探索,这样还会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比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同时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让我们的学生毕业走上社会时也能做一个高雅的鉴赏者并且有自己的理论观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艺术概论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死记硬背了多少艺术理论而是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服务的。通过声、画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世界最前沿的艺术作品,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同时也掌握了大量艺术理论信息。因此,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对书上的内容有更开阔性的欣赏与了解。

三、艺术概论课中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要让学生主动在多媒体中学,而不是让多媒体取代老师。教师依赖课件照本宣科。教师有时会过分依赖课件,把所有课上要讲解的知识一句不落课前以电子形式打在课件上,这样纵容了教师不认真备课,有时会导致老师课上讲的和课本脱轨;课件做的过于华丽。

教师做课件时有时太华丽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喧宾夺主,出现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忙着瞪眼看的情况,课堂上学生只顾着看华美的课件了,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又不利于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学生过多关注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展示技巧,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分散注意力。有时弄不清是一节计算机课还是什么课,反而不认真思考问题,所以,课件的唯美程度教师要适度把握,总之以吸引学生听课达到教学效果好为目的;摆脱只要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就会先进的错误观点。有些教师在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外衣,依旧进行着填鸭式教育。

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课件一放,不管学生的反应按照自己的观点流水账一样讲下去,这样不但没有展现多媒体教学为我们带来的优势反而加重了学生对理论课的反感,学生会认为教师更懒了连黑板字都不写了,而且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前在电脑上做好的流程上来,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探寻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应用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要为素质教育服务:要为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服务;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注意信息量的适度。艺术概论这门课本身就是知识量涵盖的广,如果再通过多媒体硬加了一些信息量反而会造成课件牵着学生走,学生丢掉了自觉思考的机会,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总之,艺术概论课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能够提高我们上课的教学质量,让枯燥的理论课活起来,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服务,但也要时刻注意不要因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这样会画蛇添足,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概论课的教学效果而努力。

浅析艺术教育与民间艺术

内容 摘要:人类创造的多元 文化体系带来 现代 教育 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文章探讨根据不同地域性、不同民族民间的 艺术 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中的学科基础地位,建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教育模式,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办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特色。

关 键 词: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特色 民间艺术传承

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大 发展 的边缘学科,每所院校几乎都设有艺术类专业( 美术学、艺术设计、 音乐 、舞蹈等),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多共性拷贝,少个性创新,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层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滞后性、教学课程的趋同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 影响 已经暴露无遗,艺术教育缺失的是整体对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时尚 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大有人在,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 中国 的艺术教育需要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输血健身,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更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由此看来,改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改变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生存现状,建设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 ,“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 社会 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 经济 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 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 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 应用 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 时代 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 科技 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 科学 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 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 历史 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 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

中国 民族民间 艺术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 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 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民间 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 教育 ,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 内容 相结合的 实践性体验。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艺术形式,启示传播延续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艺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 应用 的普及性;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基础教育中,并与 现代 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拓宽现代艺术教育与本土艺术 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教育意义的创造与更新,实现民间艺术教育功能的现代转换。通过田野采风收集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原始素材再回到课堂,加以 理论 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来指导教学,使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及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状况、 心理背景、形式创造元素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原始的民间艺术素材中提炼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 时代 感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点,在历史 发展 动态中保持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于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首先确立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开展地方性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理论基础 研究 与应用 工作,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有重点、有 计划地根据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特点来调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修订艺术教学大纲,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的特色课程模块,开设地方性民间美术、民间 音乐 、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特色课程。依托民间艺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在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双向良性互动,使地方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具有 科学 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从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进艺术教育,将极大地推动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 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力资源。民族民间艺术与地方性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建构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理念,既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使艺术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 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文化与教育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平等,实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价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挑战的同时,保持增强国家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特征。

参考 文献 :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2]王继平.民间美术文化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美术研究.2003年.

[4]张继东.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浅析.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

提供一些美术类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1、 解读香港设计师李永铨的海报2、 平面设计中的形态设计3、 版面设计中的“平面空间”4、 产品文化性“主题”与造型依据5、 导向21世纪的设计机构6、 平面设计中的精神与物质7、 突破传统的传统—平面设计中的传统与现代8、 谈平面设计中的创意9、 数字的微笑—数字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10、 立足本土,放眼世界11、非纸类材质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12、“博古”与“薄古”(以古论今)13、包装设计的价值观14、中国广告人为什么对幽默说不15、论“力动”与海报设计16、电脑图标的功能与特色17、浅谈吉祥物的造型设计18、谈广告的图形构成19、交错在传统与时尚间的茶眼饮包装设计20、广告活动应强调互动性(谈“热力奥运”活动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21、浅谈对以文字为主题的招贴的视觉感受22、浅谈现代插图的“立体化”趋势23、从西式符号到中国图式(寻找中国商标设计的自我理念)24、图画的文字,汉字的图化(浅谈中国文字的视觉运用)25、浅谈沟通在文化性广告中的重要作用26、浅谈当今旅游食品包装的设计理念27、旅游产品包装与区域旅游品牌关系(寻找两者见的最佳契合点及其表现方式)28、浅谈酒包装设计中的情感互动29、从中山陵的广告设计中浅谈设计中的文化性30、从“福田繁雄”的作品中的矛盾空间看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最好写美术史 和做著名作品评价 和感受 老师绝对说不出话。。虽然有点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