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幼儿园小班研究小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园小班研究小论文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科学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科学教育情趣化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作为幼教改革的法规性和指导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十分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科学教育领域中,从目标的定位到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都充分肯定了“兴趣”、“体验”、“感受”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从情趣化的角度出发,对小班科学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情趣 幼儿

长期以来,幼儿园科学教育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基本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在看似“热闹”的活动场面背后,幼儿是否真正在愉悦、快乐的学习,这些问题常常被忽略。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快乐情绪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重要的,学生更有可能学会或记住他们对之有一种积极情感的材料”,“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动力。”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导幼儿园以积极的态度去调节动机、认知和操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的共识。

如何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切实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效益,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发现的乐趣,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组织小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作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对贫乏,注意力易涣散,因此,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他们熟悉、有趣且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思维活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如《认识鸡》的主题活动中,从《小鸡的出生》、《鸡的一家》到《鸡蛋制作的食品》等活动,围绕的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问题。毛茸茸的小鸡从哪里来?公鸡和母鸡谁是小鸡的爸爸?谁是小鸡的妈妈?鸡蛋可以制作出这么多好吃的食品。带着这些最想知道的问题,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尝一尝,开始了对小鸡的观察和探索。秋天来了,《酸酸甜甜的橘子》是幼儿常见、爱吃的水果,在让孩子观察、品尝了橘子的颜色、形状及味道的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地出示了能够激发幼儿新的探索兴趣的电动榨汁机。当幼儿看到橘子瓣在飞速旋转的榨汁机内翻转、变小,直至变成橘子汁的过程,个个目不转睛,跃跃欲试。幼儿在亲自动手制作、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满足了好奇心,拓展了视野,体验了现代科技产品带给人们生活的高效和便利。

二、活动过程自主化,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愉悦、成功的体验

让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认识结构是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因为,在自主化的探索过程中,幼儿相对独立的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感受有能力的良好机会,探索的结果将使他们发现周围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发现各种自然物和现象是怎样活动的、怎样相互作用的。小班幼儿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好奇心强,需要在触摸、摆弄、甚至是“瞎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科学。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我们没有在活动室内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观察和记住春天的季节特征,而是带领幼儿来到春季盎然的大自然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个个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接触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摸摸柳树姑娘的辫子、闻闻路边野花的清香,数一数电线上飞来几只小燕子,在草地上打个滚,幼儿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身体,增强了独立自主意识和自信心。

其次,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特征。要求我们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不同表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小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开展区角活动这一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来满足个体发展的不同特点的需求。我们发现,在开放、自由、自主地区角活动中,幼儿对不同种类的材料、对同一材料的不同部分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每个幼儿都能结合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种活动不同层次的操作,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去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三、运用游戏法,让科学教育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同时游戏在促进幼儿情感和认知发展方面的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小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行动受情绪的支配,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为,因此,游戏是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需求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小班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而不是热热闹闹、唱唱跳跳的表面形式。因为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在《好玩的沙》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把幼儿带到了一个有沙、有水、有各种玩沙工具的游戏环境中,鼓励幼儿大胆玩耍。有的幼儿把沙放进水里,有的幼儿把水倒进沙里,有的幼儿用容器装沙、倒沙,还有的幼儿利用潮湿的沙玩起了结构游戏。孩子们通过玩耍,感知了沙的特性,激发了探索沙的兴趣,增进了交往。真可谓寓教于乐,收益颇多。

四、科学教育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充分表达

小班的幼儿思维具有拟人化、形象化的特点。他们把秋天的落叶看成是小树叶离开了妈妈;花儿开了,是它想看一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天黑了,是因为太阳公公回家睡觉了。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有些儿歌、故事、谜语、歌曲以形象优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情节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个科学的道理和现象。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艺术化的形式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春天来了》的活动中,教师边出示《春天来了》的景色图,边朗读诗歌《春天》,“春风一吹,吹醒了青蛙,吹来了檐子,吹绿了柳树……”,从而激发了幼儿外出观察的愿望,增强了探索活动的目的性。又如,幼儿在观察雪花时,配以歌曲《小雪花》,幼儿随着优美、活泼的旋律,在雪地里转圈、起舞、观赏,嘴里唱着“一、二、三、四、五、六,咦?雪花哪里去了?雪花不见了,只见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这样不仅使幼儿身心愉悦的处在活动中,还完善、强化了幼儿的科学发现,提高了审美能力。

幼儿在探索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瑞吉欧教学模式创始人马拉吉齐等人提出的“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就是对幼儿多种表达方式的形象描述。教师要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筑、角色表演等表现方式,进行探索成果的表达和交流。例如,在《有趣的叶子》这一科学活动中,幼儿进行了采摘、收集、观察、绘画、分类等方面的智力活动和技能学习。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情趣来观赏叶子,以剪、贴、画的不同表现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叶子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幼儿通过多种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反思过程,澄清思维,分享了探索的乐趣。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科学教育论文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常规 教育 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所以常规教育 方法 很重要。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 目前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 其它 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 儿童 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1.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 学习 经验 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秋序,A老师在上课前专门对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个小朋友脸上贴一个粘纸宝宝!”。然而,让A老师意料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座位跑到黑板前面,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的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就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A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就难免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了;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其生活经验和自我控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不动的常规要求,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就很难符合她的预期。 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制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有这样的阐述:“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照幼儿自身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 措施 ,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动,不再通过争抢来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动的秩序由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在这一常规教育中,我并没有强迫幼儿接受某一个规则,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有规则和无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影响,从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抓住冲突情境加以引导,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敏感地抓住冲突情境并加以合理引导,就能为幼儿提供大量运用规则解决交往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幼儿学会用规则来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 3.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例: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进了午睡教室。老师因为正在招呼活动室里的孩子,还没有进午睡室,那些先进去的小朋友们就开始大声地嬉笑打闹起来,有的拿毯子当披风装扮奥特曼、有的把脱下来的衣服抛来扔去、也有的小朋友故意以怪声怪腔引逗别人……老师闻声进来后大声地训斥道“哪个小朋友还想闹?等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了我让他再补睡,而且我也不会带他到外面玩游戏去的!”很快,所有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那么这种依靠教师权威和惩罚威胁的常规教育是否起到效果呢?从短期看,这种常规教育的效果的确非常明显,老师训斥后,没有一个小朋友敢胡闹了。那么,其长期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这种暂时的秩序和即时的纪律都不是真实的。由于幼儿不理解教师制定午睡前保持安静的规则,是为了让每小朋友都能不受干扰地入睡,他们就不会认识到在午睡室里大声吵闹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当,因此也就不会有遵守这些午睡纪律的内在动力。他之所以做到不做声和守纪律,只是因为害怕老师和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其行为自身给集体和他人带来的后果。而当遵守纪律的动力不是来自幼儿自身时,一旦没有人监督,幼儿就特别会违反纪律。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的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这就是说,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对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更听话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和能够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懂事”的孩子。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 反思 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4.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些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如对于低年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也应从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二:《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 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03).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版出版社,2000. [3]张艳娟.对幼儿园常知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经验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儿童 人物画 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方法、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故事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 文明礼仪 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 2.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 3.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4.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5. 幼儿园对养成教育科研论文

小班幼儿园研究论文

小班幼儿教师论文

关于幼儿园教学的论文可以从哪个论题开展呢?以下是我收集的相关论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要明确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目的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就注重一些资料的积累,如:优秀教学活动光盘;获奖教育活动教案;外出听课笔记;园内教师公开课记录。在园内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中,我努力开发出一个个适合本园特点和资源优势的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提升为符合《纲要》精神的教育策略,不断实现具体教育活动和行为与《纲要》的对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和教育实践的驾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做好参与前的准备

青年教师要通过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以及全市的开放课、比赛课这些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和积极参与。做到参与活动前有充分的准备。

1.首先要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有一个活动计划。参与教研活动之前对要研究的问题一定有所了解:这是哪一类的问题,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有没有遇到过,能不能分析,能解释其中的哪一点,还有那些疑虑。对这一切都要作到心中有数。活动前,我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音乐领域。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新意的设计本次活动,我仔细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活动过程:(1)听听玩玩引出古筝;(2)倾听乐曲感受意境;(3)分段欣赏理解乐曲;(4)倾听乐曲讲述故事;(5)理解乐曲表现乐曲。

2.寻求理论支持。不论对要研究的问题还是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要先学会寻求理论支持。学习相关理论后,要尝试分析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活动设计,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教学实践不成功,也要找出问题所在,捋一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及时地把问题记录下来,再去寻找理论,再实践。活动环节设计完成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在试教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古筝的声音及旋律非常感兴趣。可是由于平时接触的比较少,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中,所有的孩子都不能清晰分析出古筝曲的意境。在表现乐曲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动作也比较单调。于是我反反复复地学习、分析、实践,让孩子们在平时多接触各种不同的乐器,让他们静下心来欣赏。作为教师的我,及时捕捉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有价值的行为,多写观察记录,多思考。在一系列的调整中,自身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锻炼和提高。

3.整理记录。对于经过反复实践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认真进行整理、记录,等待园内有经验教师的共同商讨、切磋。记录时,仔细斟酌自己的言辞,对所提的问题是什么,疑惑在哪里,表述清楚,这样便于大家讨论。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文字处理能力。

三、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的困惑,教师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每个人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提高。在教研活动中,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有时还会迸发出奇妙的灵感。这对教师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很有帮助。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

1.认真参加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活动中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总结才能共同提高,因此有效的教研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

2.主动投入教研活动。活动之中大家的谈话还没有解开自己的疑惑,就要适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其实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教师们在观摩、分析、研讨甚至在闲聊中获得一个又一个金点子,得到一个又一个启示。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引导教师们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同行商讨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研活动研讨会上,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主动与老师们交谈,向大家请教,同事之间面对面地讨论辨析,你一言我一语使问题越辩越明。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大鼓舞,更重要的是使自己有价值的内隐思想外化和明朗。这样参与研究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真诚地对话与交流,集体的互动,每个人都能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再说个人智慧相对于集体智慧而言终究是狭隘的。因此,任何一位幼儿教师无论自己多么勤奋,倘若缺乏与同事的交流切磋,缺乏专家的指导,都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发展。

3.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作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花儿朵朵》活动中,大家帮我讨论出一种新的思路:带领幼儿欣赏古筝曲、感受古筝曲。欣赏环节,我布置好花园的场景,采用自己弹奏的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乐曲的意境。在分段欣赏时,我设计了边欣赏乐曲边出示图谱的方式,让幼儿更为形象的理解乐曲。表现乐曲时,我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我想:这样的教育活动设计是大家共同研究的结果,执教的教师要付诸实践。摆脱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把大家研究的新成果与孩子们的兴趣和实际经验结合在一起,来促进孩子们的发展。而且特别要注意观察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看看这种设计哪些地方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还有哪些地方有待调整和改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我从自己的实践中再反思、再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们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也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四、活动后的思考

古筝赏析《花儿朵朵》让我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活动环节的把握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作为青年教师,更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反思,努力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化、最优化。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幼儿教育的发展,根据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在幼儿获益、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自己获得切实有效的发展。另外,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总结能力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均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还有专家或骨干教师的引领,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比较容易地达到研究目的,还能使教师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不懈地学习,艰苦的实践,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迅速成长。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所以,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这种学习可能是今天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培养幼儿学会交往是其融入社会的前提,需要幼儿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新《纲要》中提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的观点。

小班幼儿由于从家庭的氛围转入新的集体,接触到更多的人,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有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活动更加广泛深入,所以他们似乎还缺乏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想交朋友但又不知从何做起,从而导致有些幼儿出现不适应新环境、或存在交往障碍的现象。

现象(一):在游戏中争扮重要角色,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不会交往,时常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拿人家的东西,以至于出现争抢现象;

(三):想与他人一起玩,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出现打、抓别人的现象,从而造成他人的反感,缺少同伴;

(四):还有的则显得有些孤僻,不合群,经常默默地坐在一旁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或很少与同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所以,培养小班幼儿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幼儿对交往的需要

幼儿对交往的需要往往经由以下的过程:接近同伴的需要→一起活动及相互合作的需要→掌握初步交往技能的需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就要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情绪让每个幼儿都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并逐步地喜欢幼儿园生活。然后再设计系列教学或游戏活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对交往的需要。如:为了尽快地让幼儿熟悉适应幼儿园环境并与同伴相识,可以设计系列的活动。如:晨间活动一起玩玩具、教学及游戏活动“这是什么?”、“你认识我吗”、“我喜欢你”、“谁躲起来了”、“打电话”等,消除幼儿刚开始的恐惧感和紧张感,让他们在游戏中相互认识,知道同伴的名字,使个体之间有了接触,从而迈出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新入园的幼儿中大部分都是从家庭直接过渡到幼儿园,再加上各个家庭的儿童观、家教观有所不同,每个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也大不相同: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快慢;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有的合群,有的不合群等等。如一事例:一名孩子在玩玩具时把别人咬伤了,而他俩平时是一对非常好的小伙伴,经过询问、了解,原来是这个孩子想把自己的玩具给好朋友玩,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而他的好朋友不要玩,结果就发生了事件。他的动机是好的,但他在交往中却没有掌握交往的技能与策略,因此就产生了争端。因此,教师就要及时地捕捉幼儿的表现,分析原因,避免误诊,了解了幼儿交往中真正存在的问题,才能更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通过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等形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学和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区域游戏、合作性的户外体育游戏以及一些生活游戏等,能让幼儿懂得为什么要交往,怎样交往,让幼儿将学到的交往技能在实际中得到运用加以巩固。也使交往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我们可以在一系列活动中通过个别谈话、情境表演、参与游戏等形式,让幼儿更形象直观地了解并掌握与别人交往的技能,增加幼儿之间的交往机会和时间,多途径、多方法地培养幼儿的主动交往意识和交往技能。孩子在游戏时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各种情景,因此它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诸多游戏中区域游戏更是其中的有效手段。

如:幼儿在“娃娃家”中自由扮演角色,达到了一起玩、一起交谈,同时由于投放的`活动材料相对充足,减少了争抢现象的发生,幼儿从中体验到了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增多以及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学会了跨组游戏,大大增强了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同时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另外,一些运动性游戏也能很好地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学习遵守简单的规则,让幼儿感受到交往所带来的乐趣。幼儿的交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步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并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交往性语言, 通过教学的形式循序渐进,培养幼儿初步交往能力。如:有培养幼儿在交往中的合作、分享能力的活动;有教育幼儿要与同伴友好相处、相互交往的活动等等。在活动中我们采取让幼儿自由结伴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加幼儿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通过谈话活动让幼儿掌握交往的技巧,同时采用情境表演让幼儿的理解更加直观、明确,让幼儿自己来进行表演,加深认识。因此,利用教学活动有机地渗透交往的技能和交往策略的培养,能很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

幼儿的学习过程有着很强的模仿性,教师在幼儿的心中是“权威”。在交往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就要借助这一特殊的地位率先做出榜样。比如在刚开学的一个阶段中,教师通过“我喜欢你”的活动,主动与幼儿亲一亲、抱一抱说“我喜欢你”,不仅拉近了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同时也为幼儿之间的交往作出了示范,幼儿同伴之间也通过相互的亲一亲、抱一抱亲近了许多。又如在“打电话”中,教师为幼儿怎样打电话作出了示范,为幼儿如何有礼貌地问答、怎样在交往中使用礼貌语言做出提示,同时也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对活动感兴趣,在打电话的过程中,幼儿之间有了交往的机会,幼儿的交往语言得到了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有时候幼儿帮你做事,哪怕只是帮你把书捡起来、把你手中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你随口说上一句“谢谢”,你不小心撞到了孩子说声“对不起”,这些事情虽小但幼儿却看在了眼里,遇到相同的事,他们也会照着你的样子做,教师的这种言传身教能让幼儿很快地了解并学习到许多交往的基本策略。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要让幼儿在体验和感知的过程中来进行学习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旁观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处理交往中的矛盾和争执,有时教师也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幼儿正确对待事件,适时地用自己的言行进行提示,促使幼儿学会更好地与人交往,掌握交往的技巧。

四、提供便利场所,扩大交往范围

我们通过节日和每月的年级组活动为幼儿增加交往机会。因为节日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合作能力的有益活动。如三八亲子活动中,孩子与父母,孩子与孩子间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增加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同伴间游戏中的的合作交往;“六一”老小同乐活动,增加了孩子与爷爷奶奶的情感与交往;再如每月开展平行班活动,提供同龄孩子的交往合作,“庆六一”、“剥蛋”和“自助餐”活动,都能让幼儿体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发展了交往合作能力。

为了扩大相互活动的范围,我们组织幼儿进行“大带小”活动,促进幼儿和不同年龄同伴交往。我们每月组织“快乐串串串”混龄活动:让大中班孩子一带一地去公园观赏春意秋景、捡垃圾;去敬老院慰问爷爷奶奶;看哥哥、姐姐画画、唱歌、跳舞等,与哥哥、姐姐一起做游戏;自带水果与中大班哥哥姐姐合作“水果拼盘”,一起品尝分享;从而获得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在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大家庭中,孩子们完全处于平等、和谐的气氛之中,学会交往、合作、分享。

五、家园合作,发挥家长资源的重要作用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是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每月写好幼儿成长册、家长园地、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家长民意调查、亲子活动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幼儿的心理常识,在平时与家长的交谈中经常提醒家长要多让幼儿与同龄伙伴交往,从中学会礼貌待人、互相谦让,并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例如:与邻居搞好关系,去朋友家做客,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交流、合作精神,为自己或朋友过生日,好东西共同分享。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邻居之间的交往合作等方面的互动作用。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认知切入,语言入手,让幼儿从“同伴相识”到“同伴交往”,这样才有助于逐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的环境,及时鼓励幼儿积极、自主的交往,并进行仔细观察,悉心指导。我想,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交往能力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怎样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

【摘要】幼儿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怎样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及幼儿年龄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幼儿常规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要让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小班幼儿刚入园、年龄小,同时父母及长辈的溺爱娇惯、包办代替,又养成了小班幼儿强烈的依赖性、缺乏常规意识及相应能力。因此,怎样在小班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概念界定:

讨论、界定“幼儿常规教育”,必然离不开对“常规”一词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将“常规”解释为“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1

我国学前教育界不同的学者对“幼儿常规”有着不同的理解:刘焱认为幼儿“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2罗志芳认为幼儿常规就是“纪律”,幼儿常规就是幼儿纪律,是“关于纪律与秩序的规则”。3王玉认为“常规就是限制儿童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管”。4

综上所述,幼儿常规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的常规教育,是幼儿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需要,对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主要是指: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交往活动等,从时间顺序上来划分,可以分为:入园、晨检、早操、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区角活动、午餐、午睡、午点、游戏活动、离园等环节。

三、开展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设“会说话”的幼儿常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常规教育氛围。

环境支持和影响着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开展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首先应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常规教育环境,而小班幼儿又刚入园、年龄小、缺乏常规意识,为此,我们在为幼儿创设相应的常规教育环境时,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让环境“会说话”,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例如:洗手池前与水龙头相对应的地面,我们贴上了可爱的“小脚印”,它告诉孩子们,每个“小脚印”上只能站一个人,其余的人可以排到“小脚印”的后面稍作等待;活动室地面的“半圆形”标志线,帮助孩子们迅速有序地将小椅子摆在活动时需要的位置;楼梯台阶上的“脚印”标志以及楼道墙面的“毛毛虫”标志,提醒孩子们,上下楼梯靠右行、一个跟着一个排好队。

2、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适宜的幼儿常规教育活动。

幼儿的常规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从中获益,获得自身应有的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及特点不同,常规教育的内容、要求及形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在这个年龄,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5因此,在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特别注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幼儿在模仿中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早晨入园时,老师会主动热情地与幼儿及家长打招呼,幼儿渐渐地也知道在入园时主动与老师打招呼;活动时为了端正幼儿的坐姿,老师会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看,XX小朋友坐得多直!”孩子们顿时就挺起腰来。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幼儿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6同时,对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在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幼儿多动手实际操作感知。例如:为引导幼儿离开座位时送椅子,我们创设了“小椅子回家”的情境;在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时,我们在区角游戏中为幼儿创设了“生活服务区”,让幼儿在实际操作(扣纽扣、系鞋带等)中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

3、关注幼儿一日生活,随机生成常规教育活动。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渗透、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源于生活,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离不开幼儿的一日生活,而幼儿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机教育”,因此,幼儿的常规教育应该是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在幼儿各种游戏和活动中的。例如,幼儿进行桌面游戏活动时,我们发现许多玩具掉在地上了却没人捡、幼儿之间相互争抢玩具等现象,据此,我们随机生成了“玩具玩具我爱你”、“玩具大家玩”、“玩具回家”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建立、理解并遵守活动规则;在发现幼儿常在教室里追逐疯跑这一情况时,我们随机生成了“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我叫轻轻”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幼儿明确相关规则。

4、加强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巩固常规教育成效。

“家庭和幼儿园是对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的不同场所和环境,同时也是儿童生活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7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认为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常规教育应由幼儿园延伸到家庭,利用好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延伸到家庭,形成教育合力”。8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和加强家园合作,实现家园同步教育,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例如,通过班级家园栏、QQ群及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讲座等,定期向家长宣传、介绍幼儿常规教育方面的知识;利用家园联系册,每月与家长互通幼儿在园及在家情况,及时沟通、反馈信息,协调一致、同步教育;借助家长委员会,充分发动家长积极参与班级常规教育,为班级常规教育出谋划策;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体验活动等,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好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幼儿常规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挖掘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让幼儿常规教育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2页。

2 刘焱,幼儿教育概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3 罗志芳,对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J〕,早期教育,2003

4 王玉,走出常规教育的误区,幼儿教育导读,2002

5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6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4页。

7 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

8 石伟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新思路及方法,赤峰学院学报,200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2页。

[4]刘焱,幼儿教育概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5]罗志芳,对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J〕,早期教育,2003

[6]王玉,走出常规教育的误区,幼儿教育导读,2002

[7]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第43――44页。

[8]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

[9]石伟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新思路及方法,赤峰学院学报,20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析论文

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 教育 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编号:1674-9324(2014)06-0274-02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 经验 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 儿童 人物画 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 方法 、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 故事 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 文明礼仪 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谈论文

幼儿园小班教学研究小论文

常规 教育 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的重要手段,所以常规教育 方法 很重要。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 目前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 其它 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 儿童 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1.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 学习 经验 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秋序,A老师在上课前专门对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个小朋友脸上贴一个粘纸宝宝!”。然而,让A老师意料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座位跑到黑板前面,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的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就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A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就难免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了;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其生活经验和自我控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不动的常规要求,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就很难符合她的预期。 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制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有这样的阐述:“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照幼儿自身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 措施 ,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动,不再通过争抢来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动的秩序由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在这一常规教育中,我并没有强迫幼儿接受某一个规则,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有规则和无规则对游戏活动的影响,从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抓住冲突情境加以引导,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敏感地抓住冲突情境并加以合理引导,就能为幼儿提供大量运用规则解决交往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幼儿学会用规则来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 3.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例: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进了午睡教室。老师因为正在招呼活动室里的孩子,还没有进午睡室,那些先进去的小朋友们就开始大声地嬉笑打闹起来,有的拿毯子当披风装扮奥特曼、有的把脱下来的衣服抛来扔去、也有的小朋友故意以怪声怪腔引逗别人……老师闻声进来后大声地训斥道“哪个小朋友还想闹?等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了我让他再补睡,而且我也不会带他到外面玩游戏去的!”很快,所有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那么这种依靠教师权威和惩罚威胁的常规教育是否起到效果呢?从短期看,这种常规教育的效果的确非常明显,老师训斥后,没有一个小朋友敢胡闹了。那么,其长期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这种暂时的秩序和即时的纪律都不是真实的。由于幼儿不理解教师制定午睡前保持安静的规则,是为了让每小朋友都能不受干扰地入睡,他们就不会认识到在午睡室里大声吵闹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当,因此也就不会有遵守这些午睡纪律的内在动力。他之所以做到不做声和守纪律,只是因为害怕老师和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其行为自身给集体和他人带来的后果。而当遵守纪律的动力不是来自幼儿自身时,一旦没有人监督,幼儿就特别会违反纪律。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迫的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这就是说,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对幼儿常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更听话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和能够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懂事”的孩子。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 反思 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4.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些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如对于低年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也应从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二:《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 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03).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版出版社,2000. [3]张艳娟.对幼儿园常知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经验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儿童 人物画 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方法、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故事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 文明礼仪 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 2.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 3.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4.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 5. 幼儿园对养成教育科研论文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教研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幼儿教育教研论文篇1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体会 语言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幼儿园时期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与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这个比较特殊的环境中,幼儿教师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它能够将深奥化为浅显,使抽象化为具体,同时还能化平淡为神奇,这样也就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孩子的求知欲,以是幼儿更加积极的学习,同时学习效果也会得到很好的回应。下面我将从幼儿语言教育的不足之处及在如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采取的措施出发,谈一谈在幼儿教育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体会。 1.当下幼儿语言教育的不足之处 现在许多幼儿园都非常重视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汉字的认读,而忽略了幼儿生活经验的体验。在选择语言方面的教育内容时,过分依赖教材,总是从教材中选择幼儿比较容易接受的文学作品,却忽略了对语言本身价值的挖掘。许多幼儿园还存在将口语和文字之间的关系割裂开的错误认识,忽视识字、写字和阅读教学,也将语言交往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搁置不管。再有就是幼儿园学习环境创设方面的缺憾,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幼儿园加大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却忽视了软环境的营造,许多教师对心理环境的影响认识不足,没有做到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交流环境,从而导致了幼儿冷漠,不注意自己语言的学习,这样也就影响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鼓励孩子,让孩子大胆开口 初入幼儿园的孩子,因为环境陌生,周围的面孔也陌生,常常表现出焦虑,少言,哭等各种不良情绪,这是孩子表达自己无助于无奈的一种方式。消除了孩子的焦虑,也就间接对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出了贡献。幼儿教师可以采用入园鼓励有二人的方式,帮助幼儿消除焦虑等种种不良情绪。比如:在孩子入园一开始,幼儿教师要经常看到孩子的优点,多多表扬孩子,因为孩子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所以,在老师的影响下,孩子很快就会学会问老师"老师,早上好",或者问某位小朋友早上好,这样孩子刚入园时的紧张和拘谨感就慢慢消失了。当孩子习惯了幼儿园的环境之后,他们的各种良好习惯也就养成了,同时他们也就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了,从而也就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在幼儿初入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对幼儿多多表扬与鼓励。 给孩子创设学习环境 当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之后,我们要尽量为孩子创设一个将普通话的环境,用规范的语言来刺激孩子,同时也要讲究说话的艺术,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促进他们语言能力发展的条件。比如,可以让幼儿学儿歌,学诗歌,讲故事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让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很快的提高。 游戏中言语能力的培养 儿童的天性是玩,而玩也是幼儿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游戏。在游戏中的幼儿最真实,他们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对所见、所问、所听都可以畅所欲言的表达,这样就给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同时幼儿教师还可以选择分角色的游戏,让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在幼儿扮演每一个角色时,我们就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另外,角色的扮演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此外,一些可以学习语言的游戏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它可以再调动幼儿积极性的前提下,实现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抓住机会教学 由于幼儿年龄小,交往是语言简单,而且动作要优于语言,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即使不会说,但他也会用动作表达。举例来说,一个幼儿在玩玩具,另一个孩子也想玩,他就会直接上前去抢,而不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这样就会引起冲突,是幼儿的行为受挫。所以教师可以教授孩子交往交际的能力,让每个孩子学会用语言沟通。比如在"过家家"这种小游戏中,同伴可以说谁担任什么样的角色,"我们一起玩吧"等等,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 争取家园合作,保持家园一致性 在幼儿教师的领导下,的确可以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个较好的效果,但家长的作用也还不容小觑的。中国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许多家长都是讲孩子安置到幼儿园中,自己却不去管孩子。许多研究学者认为,如若想让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一个很好的提高,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只让教师去教,让学校去管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家长,也要时刻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只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在身边的温暖,就可以达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所以说,在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全力配合,做到家园共教,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增加助力。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幼儿期这个敏感的阶段,一定要避免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各方面的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 3.总结 在读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之后,体会深刻。我认为,在幼儿时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识字的重要性相当,教师及家长朋友们,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要时刻注意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可以畅所欲言,爱说话,并且爱说完整的话。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是全社会的责任,从教师开始,从家长开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重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我们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让孩子随意随心表达自己,从而提高全社会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教育教研论文篇2 论幼儿教育中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的培养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善于与他人合作不仅是对成人的要求,同时也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应拥有的必需品质。由于大部分独生了女从小缺少伙伴,加之成人教育方式上过度的包办,造成幼儿被成人世界紧密地包围着,发展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精神,纠纷现象经常发生,他们交往实践少,经验缺乏,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得不到发展。而家长们大多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幼儿的智力得到最好的发展,却忽略了社会交往对幼儿的重要性。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学会合作呢?作者认为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 幼儿学习具有较强的无意识性和模仿性,和任何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相比,幼儿都更容易受到外界感染,也更容易从环境中获得教育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有效利用环境,依托创设合作的园所环境,积极营造合作氛围,以此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墙饰是幼儿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利用其变化多样、贴近幼儿等特点,通过墙饰来实现对幼儿产生直接的教育影响。主动地创设一些可以体现合作精神以及合作主题的墙饰,烘托幼儿园的合作氛围,进一步发挥墙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例如,可用拟人化的方法对介绍人体器官的知识类墙饰进行深入再造,让其真正成为会说话的墙,使幼儿不仅能够懂得每一器官各自有各自功能,同时懂得正是各个器官的密切配合才使每个人的身体保持了健康,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合作都是无处不在,让墙饰的教育价值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我们注意到,幼儿之间的交往很多时候是开始于共同的游戏和活动,通过共同玩耍相互熟悉并得到了交往经验。所以,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使幼儿在活动中能够自由地交流,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也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各类文艺节目,让幼儿们在欣赏之后展开讨论:“为什么这些演员们的表演能这么精彩”,经过讨论后使其真正明白:只有演员们相互配合并承担合作的责任才能完成。 二、科学组建与管理幼儿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小组是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提,然而,它需要教师前期精心的策划,也需要幼儿小组成员共同的努力。通常说来,合作小组的规模并非是越大越好,因为小组规模越大,就越需要幼儿们有相对更强的能力来实现互动,也使教师的组织活动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当然,小组规模也绝非越小越好,如果我们希望幼儿可以从同伴互动中获益,我们就不应把小组人数仅仅局限在两人。如果教师第一次尝试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或是幼儿还没有参与小组活动的经验,建议教师应该首先使用2人小组,最好不应超过3人。如果小组人数较多,幼儿之间不但不能产生很好的互动,而且此起彼伏的幼儿冲突将使教师疲于应付。在有多次活动开展经验后,随着教师和幼儿经验的逐步丰富,教师就可以采取4人以上小组来进行活动了。如果幼儿在上小班的时候就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小组活动经验,在到了中班、大班时,他们就可以同时与更多的同伴产生互动。在大班时可让幼儿自由结伴二人一组进行“步调一致”游戏,或三人一组玩“套圈”游戏,幼儿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合作质量。 三、利用文学作品和言传身教进行合作教育 在很多儿童作品中均有关于合作的话题,而故事又是孩子们十分喜闻乐见的,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培养了孩子们做事谦让、爱护关心同伴等优良品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故事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比如:通过《金色的房子》可以教育幼儿只有大家一起玩才会更加快乐;通过《谁的本领大》可以使幼儿懂得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只有才能取长补短互相合作,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因为幼儿的形象思维比较丰富,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比如,在布置活动室时,多位教师们共同挂拉花、合作粘贴字画,可以让幼儿更加直接地感受合作的氛围,加深他们对合作的印象。 四、营造和创建幼儿合作机会 教师要想办法给幼儿创造提供和同伴合作的机会,使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在作画中可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分工合作,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如在“世界地球日”这样的节日中,可以让幼儿合作完成画画,引导他们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使之在完成图画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体育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游戏,如:套花瓶、抛网等器械;翻饼、夹球走、二人三足等游戏,增强幼儿合作意识,使其知道合作力量大的道理,同时,还有些体育游戏可分小组竞赛,如竹梯子、抛接球瓶的游戏,从中引导幼儿学会以强带弱,共同完成一项游戏,让幼儿感受到合作共同游戏的成功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也要给幼儿适时提供合作的机会,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幼儿教师要不断地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多引导其更多地参加集体性游戏,使幼儿的合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五、教师对幼儿鼓励和引导 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要跟他商量着玩呢。”“你们都想当船长,没人当水手,玩不成了,怎么办?”“一本书,如果是三个人一起看,会怎么样?”“你跟他说,咱俩一起搭,试试。”“你可以去帮他一起搭。”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六、结束语 在幼儿期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让孩子学会与人共同生活,学会相互理解,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猜你喜欢: 1. 幼儿园教育教研论文 2. 幼儿教育论文2000字范文3篇 3.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4. 浅谈幼儿园教育论文 5. 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论文

幼儿园论文小班

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怎样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

【摘要】幼儿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怎样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及幼儿年龄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幼儿常规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教育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要让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小班是幼儿常规教育的初始阶段,小班幼儿刚入园、年龄小,同时父母及长辈的溺爱娇惯、包办代替,又养成了小班幼儿强烈的依赖性、缺乏常规意识及相应能力。因此,怎样在小班开展有效的常规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概念界定:

讨论、界定“幼儿常规教育”,必然离不开对“常规”一词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将“常规”解释为“沿袭下来经常实行的规矩”。1

我国学前教育界不同的学者对“幼儿常规”有着不同的理解:刘焱认为幼儿“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2罗志芳认为幼儿常规就是“纪律”,幼儿常规就是幼儿纪律,是“关于纪律与秩序的规则”。3王玉认为“常规就是限制儿童的不良行为,常规教育就是管”。4

综上所述,幼儿常规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的常规教育,是幼儿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需要,对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主要是指: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交往活动等,从时间顺序上来划分,可以分为:入园、晨检、早操、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区角活动、午餐、午睡、午点、游戏活动、离园等环节。

三、开展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设“会说话”的幼儿常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常规教育氛围。

环境支持和影响着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开展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首先应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常规教育环境,而小班幼儿又刚入园、年龄小、缺乏常规意识,为此,我们在为幼儿创设相应的常规教育环境时,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让环境“会说话”,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例如:洗手池前与水龙头相对应的地面,我们贴上了可爱的“小脚印”,它告诉孩子们,每个“小脚印”上只能站一个人,其余的人可以排到“小脚印”的后面稍作等待;活动室地面的“半圆形”标志线,帮助孩子们迅速有序地将小椅子摆在活动时需要的位置;楼梯台阶上的“脚印”标志以及楼道墙面的“毛毛虫”标志,提醒孩子们,上下楼梯靠右行、一个跟着一个排好队。

2、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适宜的幼儿常规教育活动。

幼儿的常规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从中获益,获得自身应有的发展。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及特点不同,常规教育的内容、要求及形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在这个年龄,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5因此,在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特别注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幼儿在模仿中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早晨入园时,老师会主动热情地与幼儿及家长打招呼,幼儿渐渐地也知道在入园时主动与老师打招呼;活动时为了端正幼儿的坐姿,老师会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看,XX小朋友坐得多直!”孩子们顿时就挺起腰来。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幼儿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6同时,对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在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幼儿多动手实际操作感知。例如:为引导幼儿离开座位时送椅子,我们创设了“小椅子回家”的情境;在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时,我们在区角游戏中为幼儿创设了“生活服务区”,让幼儿在实际操作(扣纽扣、系鞋带等)中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

3、关注幼儿一日生活,随机生成常规教育活动。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渗透、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源于生活,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离不开幼儿的一日生活,而幼儿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机教育”,因此,幼儿的常规教育应该是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在幼儿各种游戏和活动中的。例如,幼儿进行桌面游戏活动时,我们发现许多玩具掉在地上了却没人捡、幼儿之间相互争抢玩具等现象,据此,我们随机生成了“玩具玩具我爱你”、“玩具大家玩”、“玩具回家”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建立、理解并遵守活动规则;在发现幼儿常在教室里追逐疯跑这一情况时,我们随机生成了“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我叫轻轻”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幼儿明确相关规则。

4、加强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巩固常规教育成效。

“家庭和幼儿园是对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的不同场所和环境,同时也是儿童生活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7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认为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常规教育应由幼儿园延伸到家庭,利用好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常规教育的效果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延伸到家庭,形成教育合力”。8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和加强家园合作,实现家园同步教育,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例如,通过班级家园栏、QQ群及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讲座等,定期向家长宣传、介绍幼儿常规教育方面的知识;利用家园联系册,每月与家长互通幼儿在园及在家情况,及时沟通、反馈信息,协调一致、同步教育;借助家长委员会,充分发动家长积极参与班级常规教育,为班级常规教育出谋划策;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亲子体验活动等,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好的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有效的幼儿常规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园形成安全有序的教育环境,保障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幼儿常规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挖掘幼儿常规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让幼儿常规教育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2页。

2 刘焱,幼儿教育概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3 罗志芳,对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J〕,早期教育,2003

4 王玉,走出常规教育的误区,幼儿教育导读,2002

5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6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4页。

7 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

8 石伟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新思路及方法,赤峰学院学报,200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2页。

[4]刘焱,幼儿教育概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5]罗志芳,对常规教育的重新思考〔J〕,早期教育,2003

[6]王玉,走出常规教育的误区,幼儿教育导读,2002

[7]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第43――44页。

[8]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

[9]石伟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新思路及方法,赤峰学院学报,20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析论文

开展好幼儿园小班的美术教学很关键。怎样开展好小班的美术教学呢?这让许多刚接触小班教学的教师都感到非常棘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

【摘 要】 绘画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它就是一种游戏,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活动,他们全然不知要画得怎样才好,只要自己快乐就行。所以作为小班幼儿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教授一些简单实用的绘画技巧,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从而使他们喜欢绘画。让兴趣做主,情趣引路,使每个幼儿的表现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多鼓励他们,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让他们都能成为出色的“小画家”。

【关 键 词】 美术;幼儿园;小班;教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喜欢美,追求美,就是一种人之本能,是人的心理需求,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也是如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呢?开展好幼儿园小班的美术教学很关键。怎样开展好小班的美术教学呢?这让许多刚接触小班教学的教师都感到非常棘手,以下是我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小班美术教学关键在于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小班幼儿的绘画教学,至关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小班幼儿刚刚入园,他们的注意力、自控能力都很差,绘画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年龄小,手眼不协调,手部小肌肉群发育尚未成熟,握笔困难,控制笔更难,加上他们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如果立刻要求他们画出什么图像,幼儿的情绪会显得格外紧张,反而使幼儿丧失了绘画的兴趣。因此,不必强求幼儿画出什么东西。对于刚接触绘画的幼儿来说,他们只能画出一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所以他们只是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画出的物体不太规范,似像非像,让人难以捉摸。因而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难度较大。作为幼儿教师,在小班的美术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绘画游戏,逐步培养他们的绘画兴趣。

二、教授简单实用的绘画技巧

有了绘画兴趣,没有绘画技能,幼儿就表现不出自己所想画的东西。因此对小班幼儿来说,教授简单实用的绘画技能非常必要。

小班幼儿可以说什么都不知道,这时给幼儿发绘画纸和笔,大多数幼儿只会乱涂乱画,要么有幼儿坐着一动不动,还有幼儿就会喊:“老师,我不会画!”问题很多,状况百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从认识颜色开始,让幼儿认识红色、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认识点、线(横线、竖线、曲线等),认识简单的图形(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当然一两次是不行的,需要反复练习,技能需要日积月累,因此要多练习、多强化。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

有了兴趣做引路,技巧做基石,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很有必要。

小班幼儿天生好动,如果只是单调的涂色练习或是单一的临摹活动,都是孩子不喜欢的,对活动兴趣也不能持久。所以,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才能让幼儿对绘画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玩色活动,如“手掌印画”“拓印图形”“纸团压印”“泡泡画”“喷刷画”“手指点画”“添画”“吹画”等,让幼儿感知色彩的美和多变,激发幼儿对色彩的浓厚兴趣。其次,指导幼儿尝试使用新的工具,彩色铅笔、粉笔、水粉颜料、油画棒等进行绘画,感受每种工具带来的新鲜体验。让幼儿在游戏之中、音乐之中、故事之中慢慢凝结,慢慢升华,让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高,产生“我想画”“我要画”的愿望,真正做到“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

四、激发想象力,大胆放手让幼儿进行新创造

当幼儿产生“我想画”“我要画”的愿望时,已为美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埋下了种子。幼儿从小就富有强大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空间是大人所不能及的,经常会有天马行空的创意和想法,尤其在幼儿园小班的这个时候,幼儿的笔触、动作和语言比较稚嫩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就需要老师家长们正确对待。《纲要》中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不要限制和束缚孩子的想象力,不要对孩子的想象力加以评论和判定,更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或是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家长们要大胆放手,要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多多鼓励孩子的想象力。

五、多鼓励幼儿的绘画作品

著名儿童教育家“知心姐姐”卢群说过:“好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同伴的认可。《纲要》中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因此,每次美术活动后,我都会与幼儿一起把作品布置在活动室里。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评价每个幼儿的绘画特点,让幼儿形象、直观的欣赏作品!因此,我会对作品较好的孩子给予积极的表扬,不太好的也是先鼓励,然后再告诉幼儿哪里画得不好,使幼儿从中得到进步,得到发展。

绘画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它就是一种游戏,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活动,他们全然不知要画得怎样才算好,只要自己快乐就行。所以作为小班幼儿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教授一些简单实用的绘画技巧,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从而使他们喜欢绘画。让兴趣做主,情趣引路,使每位幼儿的表现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多鼓励他们,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让他们都能成为出色的“小画家”。

【参考文献】

[1] 田燕. 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2] 张紫微. 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成才之路,2016(6).

[3] 庞丽娟. 幼儿园美术教学法[J].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小班美术教学论文

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 教育 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编号:1674-9324(2014)06-0274-02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享受社会生活,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校园常规虽然所处的地域不广,但是它所涉及的点也还是比较多的。小班幼儿刚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常规一点都不懂,更别谈是遵守了,因此,我们要想让孩子学知识、学做人,首先就要先让幼儿学会遵守幼儿园的常规。常规教育的开展形式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教育的点与面,那我们就能在很多教育环节中开展常规教育,亦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素材来培养幼儿的校园常规。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教育与 经验 的积累,在小班的校园常规教育中有了自己的点滴感想,现诉诸笔端,与大家共勉、进步。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 儿童 人物画 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例如:正确搬椅子的 方法 、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因此,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慢慢也就养成习惯,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因此,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因此,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幼儿学得很快,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还经常在午睡前后,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 故事 人物的渲染,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因此,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多吃蔬菜营养好,多吃鱼肉身体壮,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例如,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 文明礼仪 行为,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班幼儿常规教育浅谈论文

幼儿园小小班论文题目

1、 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2、 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3、 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4、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5、 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6、 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7、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8、 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9、 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11、 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12、 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15 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16、 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17、 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20、 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21、 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22、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23、 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24、 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36、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37、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38、 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39、 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40、 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41、 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建议:1、 选题:根据建议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商议,题目不要太大,以免空泛和难以驾御2、 结构:按照《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要结构完整,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论证选题意义、目的、范围,简述前人研究情况和自己论文研究重点)、正文,结论、引文注释(脚注)、参考文献(10篇以上)。以上内容缺一不可。3、 论文写作逻辑清晰,内容充实。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查型论文也要有一定理论分析。以上课题可以代做!

幼师毕业论文题目

导语:教育市场的形成、择校潮流的涌动, 对优质的小学教师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小学教育专业市场领域谁先胜出, 就看谁拥有更加专业化的知识基础。所以, 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只有揭示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知识基础, 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以下是我整理幼师毕业论文题目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 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16、自由游戏 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 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 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 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 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 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 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 成本的调查研究

42、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43、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一个正规、专业、权威的出版网站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幼儿园小班课题题目研究2018-06-15 分类:课题研究幼儿园小班课题,就是要研究幼儿园小班幼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幼儿园小班主要以习惯培养为主,良好的习惯对幼儿园小班孩子及其重要,包括生活常规和学习常规。生活常规开心入园,礼貌问好,自己穿脱衣服,叠衣服,能文明进餐,吃饭的坐姿,吃饭不说话安静睡眠等等。学习常规有区域活动常规、教学活动常规、户外活动常规等等。以下是小编汇总的一些幼儿园小班课题题目研究,仅供参考。1、在****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能力的研究2、利用游戏活动提高小班幼儿********能力的实践与研究3、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小班幼儿玩数学****的行动研究4、家园合作提高小班幼儿生活****能力的实践探究5、矫正小班幼儿****行为的实践与研究6、****合作培养小班幼儿****行为的研究7、小班留守儿童口语*******的成因及对策8、农村留守小班幼儿****习惯的问题与对策9、故事对小班幼儿行为****影响的研究10、小班幼儿******性科学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11、幼儿园小班音乐综合****课教学12、农村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实践研究13、电视广告对小班幼儿****发展的利与弊****14、幼儿园开展经典****活动的探索与研究幼儿园小班课题题目研究,如果你想要评职称课题申报的需求,可以找我们兰竹文化网的在线编辑。上一篇:小课题与小专题有不同吗下一篇:高中地理小课题研究题目参考相关推荐课题负责人职称加分细则课题负责人作为课题的主要参与人,兼课题管理人员,肩负的研究任务及责任要比其他课题参与人要大,因此课题负责人自然而然成为了 课题研究署名 中的第一人(主持人),也是获得评...[详情]2020-11-14小学课题查重率多少合格小学课题查重率多少合格? 要看小学课题的组织方是怎么要求的。课题组织方不同,对小学课题申报人条件、课题研究难度、研究周期及查重率也是不一样的。 通常情况下小学课题查重...[详情]2020-11-14小学美术课题选题注意事项美术老师在申报小学美术课题过程中,课题选题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需要注意的事项是非常多。一旦,选题不合理,对今后课题申报、立项都是有直接影响的。即便侥幸获得了立项资格...[详情]2020-11-12有关特殊教育的课题题目有哪些有关特殊教育的课题题目有哪些? 并非所的教育问题都是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指运用特殊的方法、设备和措施对特殊的对象进行的教育。随着国家愈加重视教育,将特殊人群的教育也...[详情]2020-11-12课题结题汇报ppt要包括哪几点课题结题汇报一般会做成ppt的形式,这样可以更直观的看到整个课题的研究框架。 课题结题汇报ppt要包括哪几点? 课题结题汇报ppt一般包括四个部分:课题基本情况、研究目的、研究思...[详情]2020-11-11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包括哪些内容幼儿园老师在完成课题之后都是需要写结题报告的, 那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园老师课题结题报告内容都是根据所研究的内容撰写的,不同的幼儿园课题,具体的课题...[详情]2020-11-11评职称课题越多加分越多评职称课题越多加分越多? 不一定 。课题虽然在评职材料中加分是最多的,但是并非什么课题都能在评职称时获得加分。再就是,在评职时课题加分这一项,有的评职单位并没有要求有...[详情]2020-11-10晋升正高级职称需要几个课题一般晋升正高级职称时,评职人员都会申报课题,毕竟课题的加分要比其它学术成果要高。 那晋升正高职称需要几个课题? 这个目前并未有具体且统一的要求。不过, 据兰竹文化网学术...[详情]2020-11-10正规出版安全可查价格优势担保交易无忧退款惊喜贺礼兰竹文化网为您提供最专业的教材、著作、课题、专利出版服务免费咨询热线:网站首页 教材出版 著作出版 课题申报 专利申请Copyright@2016版权所有 兰竹文化网ICP备案号:京ICP备16005087号投诉邮箱: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