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一体化课程建设举措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一体化课程建设举措研究论文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思考论文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特点,成为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新型模式,目前中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处于实践探索阶段。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四个需要”

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必然要求技工院校走工学一体化课程之路,这是由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的。二是区域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必然要求技工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具备综合职业能力,非单一技能的传统技能型人才。三是企业的需要。传统的“理论+技能”课程模式,其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企业的用人需求,也不被新时期学生所接受。四是学生认知的需要。从感性认识入手,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是适应中职学生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使素质能力与岗位能力相互促进,让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相结合。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具体实现课程标准始终坚持以工作任务和完成工作过程为唯一导向;教学结构内容上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体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的原则;教学环节上以完整的工作环节为任务单元,任务难度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坚持从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的原则;教学情境设计上依托真实工作环境和工学结合企业现场实际教学为原则;实现“教、学、做”三位为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最终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过程

(一)管理层面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

管理层面实施又包括指导层、组织层、开发层、实施层四个方面。工学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四个构成部分是管理模式和评估方式改革、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1)管理模式和评估方式改革。教学管理是为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并达到既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手段和过程。内容涉及教学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等。管理组织体系,是教学管理体制以及机制的`集中反映,必须形成主线清晰、层次分明、责任具体、简洁高效、与一体化教学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管理的整体效能。目前,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教学管理机制为了突出实践教学,在校级层面由教务处和系部共同管理。教务处统筹安排,系部协调实验实训的场地和企业。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简洁高效,责任主体明确,有利于整合调配全校教学资源。管理体制效能的实现,要靠相应的制度规范和制约。学院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方案》教学管理模式,为逐步形成工学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奠定基础。系部成立课改实验小组,在教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时,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建立有效的考核原则和方法,形成一体化考核体系。教学质量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遵循能力本位、过程为主、主体多元等原则。通过分析调研确定评价考核要素,设定量化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对学生的考核,则采用“把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结合,把笔试和实际操作结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进行,以较好实现工学结合一体化考核。

(2)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主要培养与区域经济建设及本专业发展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本专业技术产品或设备的安装、测试、检验、调试、维修、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相关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本专业相关岗位群所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安全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由于专业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工学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实践证明,工学一体化培养方案有利于教学运行管理,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如果实行“实践”和“理论”两套方案,把教学截然割裂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名曰加强实践教学,实则事与愿违。

(3)教材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编写工作页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工作页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没有好的工作页就很难取得良好的一体化教学效果。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在人社部工作页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并建设了五门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建设由“理论课+实践课”向“一体化课程”转换。核心课程建设要根据就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把知识性教材与技能性教材融为一体,形成一体化教材和课程,这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

(4)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针对学习任务,教师先进行原理和操作方法等讲解及演示操作,使学生对相关技术有一个“理性”认识,对工作过程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为实际操作打下“理论”基础。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用“理论知识”指导“技能实践”,把“理性”转换为“感性”,从而掌握工作技能和技巧。在一体化教学中,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围着“实践”和“技术”做文章,教师以实践的口吻、技术的的角度“教”或者“讲”,达到“讲以致用”,学生则相应去“学”和“做”,从而“学有所获”。

(二)技术层面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

(1)课程框架开发。只有来自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才是组成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基本素材。经过企业调研和与教学一线教师、企业一线生产骨干、职业教育专家分析企业核心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过程的各环节需要具备的知识,把课程学习和完成工作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课程的开发框架。通过调研,发现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运用文献资料法、调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将提取的各岗位的典型任务进行归纳与整合,形成与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按照岗位群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以能力递减顺序编排课程内容,将学习型任务对应的知识排前,将行动型的任务对应技能排后,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确定课程设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模块教学,融入相关各项能力的培养需要,形成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完整结构。

(2)制定一体化课程方案。一体化课程方案要依据一体化课程框架制定,该环节主要描述专业基本信息、各等级培养目标,规定每门一体化课程参考学习任务的目标、内容及教学建议,设置课程进度及学时分配,设计各等级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方案。一体化课程方案为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实施提供依据。以照明线路安装与检修学习领域为例,从维修电工的职业感知开始,设置了书房一控一灯的安装、办公室日光灯的安装、楼梯双控灯的安装、教室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实训室照明线路的安装、室外照明线路的安装、套房用电线路的安装与检修到车间照明线路的安装等9个不同教学情景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分为6个教学活动:a明确工作任务;b勘查施工现场、制定计划、列举清单;c领取材料、准备现场;d施工、自检;e清理现场、交付验收;f评价、总结。每个教学活动中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地点、学习课时、学习过程、评价与考核等环节。

(3)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需依据一体化课程方案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材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是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条件和支撑。师资队伍建设需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企业工作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学材指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工作页、作业指导书、工具书及企业技术资料等。学材建设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体现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文题目: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了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师资队伍、教学场地、教学评价等的一体化内容,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机电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职业院校;教学模式

研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从目前来看,国内研究一体化教学,普遍关注某门具体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施,对专业定位模糊和对新技术发展跟踪不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课程之间相互割裂,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滞后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严重削弱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整体效益。

1、一体化教学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在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引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逐步形成了例如产教结合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等教学模式。对一体化教学模式而言,教学信息的传递是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组合,同步进行;同时避免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环节的不一致。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教学,形象、直观,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知。这种方式打破了普通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阵地”,强化实训实习的教学功能,并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2、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

在专业建设各环节中,教学实施过程承载着专业建设的思想与目标,最能体现人的能动性,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环节。为此,我课题组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为载体,探索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评价一体化等内容。通过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成熟的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一体化课程体系

(1)基本结构。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灵魂是科学地序化与整合。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定位,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优化整合,分析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专业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对学习领域科学整合,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职业能力,形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定位,实施校企合作,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建立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3)校企合作,突出岗位工作的针对性和职业发展的适应性。课程内容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职业性,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必须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尤其是在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岗位工作调研、工作任务归纳等方面,必须广泛征求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并进行论证。

一体化教学设计

一体化教学设计是教学三要素为一体的教学方案设计。即基于学生主动行动的“学”、教师支持和咨询意义的“教”、为完成工作任务而设定的“学习情境”等。基本流程为:根据选定的学习领域课程,通过教学过程分析,将其分解为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学习情境;根据不同的项目和任务,结合学生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作合为整体;采取分层次教学,在每个项目中分不同的阶段,逐段升级,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分层次考核。

一体化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能够高效实施教学。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但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渗透和融合,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组成了15人教学团队,具有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4人,聘请校外兼任教师10人。专业理论课教师到实习教学队伍中去,课程教材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了解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手段和特点,参与学生的实习指导,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能力。先后派4名骨干教师到企业锻炼,增加了教师的实践经验,与行业企业需求协调发展,有利于“双师”素质的提升。

一体化教学场地

一体化教学要有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与之相适应。按照一体化设计原则,必须融教室、车间、实训、鉴定于一体,将教学环境工厂化,使专业教室具有多种功能,例如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技能鉴定等,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具有鲜明特色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根据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将实训基地内所有的实训室进行优化整合,成为机电工程基础实训中心、综合能力实训中心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心;引进企业生产设备以及车间布局,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在一体化教室中设置理论教学区、资料查询区、小组工作讨论区、实验实训区等,建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一致,教室与企业现场合一。

一体化教学评价

为了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理想效果,我院机电教研室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的原则,采用形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学生成绩评定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将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建立了一套科学、可行的教学检查、评价制度,充分体现了以实训为中心的考核体系,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参加“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高级认证”等考试,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核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结语

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通过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实施,将理论与实作合为整体。充分发挥了专业一体化整体设计的优势,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机电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增强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茹,张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04.

[2]张庆臣.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几个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51.

[3]汪卫星,叶刘琴.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08.

论文题目:

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可分为研究生、本科、专科教育,其中最多的是专科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专门人才,掌握机械技术和电气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设备的应用、维护、安装、调试、销售及管理的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同时,许多学校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此类专业学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为了机电专业学生能更好的吸取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更好适应与满足市场需要,对在校时的课程设置应该逐步改革。

一、教学计划的改革

以往的教学计划没有针对性,千篇一律都是运用本科生教育的教学计划。使高职专科的课程偏向于普通高校,理论偏多一些,操作性偏少一些。高职专科的培养目标应该更多是动手能力,所以教学计划应该与普通高校区分开,要设定毕业时要达到的学生目标、三年的总计划、学年的总计划、学期的计划,使学生毕业时能独立完成关于机电产品和设备的一些操作。使教学计划更具体化、人性化,改掉以往的以课程为主的教学计划,改为以培养目标为主的教学计划。

二、培养目标的设定

1、按机电产品的分类确定培养目标

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繁多,目前还在不断扩展,但仍可以按产品的功能划分为以下几类。数控机械类——数控机械类主要产品为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发动机控制系统和自动洗衣机等。其特点为执行机构是机械装置。电子设备类——电子设备类主要产品为电火花加工机床、线切割加工机床、超声波缝纫机和激光测量仪等。其特点为执行机构是电子装置。机电结合类——机电结合类主要产品为自动探伤机、形状识别装置和扫描仪、自动售货机等。其特点为执行机构是机械和电子装置的有机结合。电液伺服类——电液伺服类主要产品为机电一体化的伺服装置。其特点为执行机构是液压驱动的机械装置,控制机构是接受电信号的液压伺服阀。信息控制类——信息控制类主要产品为电报机、磁盘存储器、磁带录像机、录音机以及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在这些分类中,拿出几个市场需求大的方向,平均分配学生来学习自己的目标。这些培养目标的设定必须包含所用到的基础课程的知识,从而学生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学会基础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与完成任务的能力。

2、按就业岗位的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方向很明确,并且校企合作是必然趋势。在校期间直接定岗定位培养学生,会更鲜明化培养目标,既提高了设定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企业也减少了培养毕业生的时间与精力。企业定岗、学校设定培养目标必须合理化、人性化、专业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各基础知识,不要片面化。

三、课程讲授的范围

以往讲课不是针对于总教学计划,而是针对每个课程。每个课程的教学计划与总培养目标没有协调性与连贯性。导致学生学完之后无法运用到实际,缺乏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所以确定总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之后,每个老师应该是负责培养毕业时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不是每一个片面的课程。所以学校应该改革授课的片面性,教学任务不是学时,应该是负责的学生质量,把自己负责的学生毕业时能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才是完成任务。

总而言之,课程设置应该适合高职专科培养人才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应用性、技术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高职专科的课程设置的改革指日可待。

论文研究举措

就写这段时间怎样,选题呀,搜集资料呀,整理资料呀,然后写开题报告,最后写论文之类的话就行

主要措施就是写你论文研究的步骤及方法等,比如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等如何进行。

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便于按项目填写,避免遗漏。其内容主要包括论文题目、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文献综述和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进展计划及阅读文献目录等。

扩展资料:

进展计划

毕业论文创作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明确规定。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而且要依据学校毕业论文安排时间来确定自己的进度安排。

具体时间安排要按照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任务书中规定的时间安排,学生应在开题报告中给予呼应,并最后得到批准。学生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时间安排一般应尽量提前一点,千万别前松后紧,也不能虎头蛇尾,完不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

毕业论文措施要怎么写呢?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两篇关于措施的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能帮到你们!

建筑施工管理措施

摘要:建筑工程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理使施工的目标得以实现。明确施工和强化施工安全管理,建立建筑施工保障机制,是维持建筑事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本文建从建筑施工设计到施工过程详细阐述了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建筑质量;施工;安全;管理

建设施工管理是为实现项目质量目标而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协调工作,建设项目的生产技术和资金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在系统性管理中要加强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认真研究,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不断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一、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管理上的缺陷。安全教育滞后,部分施工企业的很多工人都没有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由于严重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水平低,自我防护能力差。施工安全资料不规范、不标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分项交底和安全教育针对性不强、不全、不准或与现场实际不符。安全技术交底不到位,施工安全活动记录不真实,这就给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带来了原则性的错误和隐患。施工现场安全意识重视不够。施工现场人员流动大,许多施工现场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施工现场无安全标志或有安全标志。部分工地现场封得不到彻底改善,最终影响了施工进度、成本和效益。

2施工管理不严,抓落实的力度不够。目标管理不到位。项目施工开始前,应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确立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其合理性,目标太高则易造成浪费。太低又难以保证质量。如果目标成本确定合理,项目施工的实际成本就应该与目标成本相差不多。相差太多。不是目标成本确定有问题。就是项目施工有不善的地方;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只是对成本控制进行管理,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没有定期检查和考评。工程的进度计划没有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计划工期模糊,无法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编制完进度计划后不按计划进行施工,对实际施工进行监控力度不到位,工程进度监控有偏差。管理人员对施工安全管理的不重视造成了安全管理职能工作失控,使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下去。

3设计中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设计只满足于规范对设计强度,计算图形和受力路线不明确,造成钢筋直径过细,减少了建材的使用效果,超过建筑结构耐久性极限状态,不重视旧建筑的维护。现场施工用电不规范不符合要求或混乱,外电防护不到位或防护不符合要求等现象。

4现场施工机械设备防护不规范。安全防护设施忽视对安全的投入。一些生产企业没有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制造施工机械设备。给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隐患。

二、建筑施工管理技术

1成本控制

项目施工的成功与否。成本在施工中则可以通过组织管理进行控制找哈,抓好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单位应根据市场价格编制施工定额。施工定额要注意成本降低的合理性。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

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及时校正偏差。应尽量减少赶工期现象。进度计划按照计划进行施工,原则在施工成本的基础上形成的,增大资源投入将提高施工成本、减少利润。

2质量控制

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主要应从人、材、机3个方面着手控制。由于任何项目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人的控制是质量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是其他控制的基础。

人的控制.项目管理中最难最基本的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人的控制首先围绕一个基点变动的,对基点的高低要求应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建筑施工管理的难度就是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利用绩效评估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调动能动性和绩效评估。但是应用工程中不能忽略调动能动性。绩效评估尽量体现评估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所述。人的控制不能生搬硬套,应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材料的控制。材料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存储和使用等过程进行控制。、施工现场组织设计中应有防治扬尘、噪声、固体废物和废水等污染环境的有效措施,并在施工作业中认真组织实施。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对施工现场防治扬尘、水污染及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施工现场应安装专业化洗车设备。场地必须设置冲洗车辆的设施。施工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密闭存放,建立封闭式垃圾站。建筑物严禁凌空抛掷。施工现场进行机械剔凿作业时,应采取水淋等降尘措施。灰土和无机料拌合应采用预拌进场,在拆除施工完成后清运完毕,并应遵守拆除工程的有关规定。材料控制的目的是使在施工项目上所使用的材料尽可能经济合理。并减少损耗。材料的采购应根据施工合同的要求,采购最经济合理的材料

3机械使用的控制。施工机械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施工大量采用机械化施工,可以加快施工进度,有李煜节省施工成本,降低人员的安全风险。施工机械是一次性投资,使用期较长,属于较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施工机械管理的关键是在开工前对机械是购买和继续使用原有机械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就是在工程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施工机械管理需要制定保养计划,应根据不同机械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养护方案。

3施工项目的验收。施工项目在由于施工资料不齐全,到施工工作结束后才对工程资料的整理。现场施工管理技术必须要在平时的施工过程中进行整理归档,接受工程监管单位的检查。各建设主体施工企业要与工程监督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施工和验收。

4建设工程项目的保修。施工验收结束后,施工单位并不是就此结束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还应按合同要求继续履行工程的保修义务,负责保修期内的工程维修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采用管井、井点等进行施工降水的,应保证降水利用设施的正常运行,综合利用工地抽排的全部地下水,加大对工地钢筋混凝土的养护。加强对易发案件区域的管理,要明确制定防范措施,防止要害部门及要害部位的隐患。做好成品保卫工作。施工现场应根据工程规模,建立相应的保卫、消防人员。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保证消防安全疏散指示处于正常状态。不得在生产工作期间封闭安全出口,制定并完善火灾扑救和应急疏散预案,落实有关动用明火的管理制度。施工区和使用区进行防火分隔。保证施工和使用范围的消防安全。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合同中的保修范围.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对保修范围外应立即组织抢修,抢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施工方提出保修方案后再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

参考文献:

[1]郭军义.建筑施工安全现状及问题成因.科技创新导报,2008-

产后出血防治措施

摘要:目的 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 通过我科住院的42例产后出血临床资料观察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血管内凝血(DIC)等也占有一定比例,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结论 做好产前、产时的预防、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时给予恰当的预防、抢救和措施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措施

我院产科是璧山县孕产妇急救中心,承担着全县基层医院危急重孕产妇的转诊、治疗、抢救工作。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资料,还是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均显示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临床稍微忽略或处理不当,救治不力,往往造成产妇死亡。因此,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是产科面临的重要课题。本院产科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共42例产妇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分析,以阐述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制订防治措施,降低孕产妇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年共收治产后大出血42例,其中经产妇18例,初产妇11例,未做产前检查7例,院外产后出血转入我科的6例,年龄22~42岁,平均28岁,孕周38~42w,平均孕周40w。分娩方式剖宫产18例,顺产24例。产后24h内出血者8例,占,产后2~24h内出血者34例,占。

方法

观察内容 产妇的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产程、分娩方式、心理因素等。

诊断标准 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为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测量方法 阴道分娩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即臀部放置塑料聚血盆,胎盘娩出、会阴伤口处理完毕后产妇用面积法计算血纱布及血染产单上的血量。会阴垫用称重法计算出血量。剖宫产分娩切开子宫壁后先吸尽羊水弃之,然后用负压瓶收集血,其他出血测量方法与阴道分娩相似。

2 结果

对产后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子宫收缩乏力29例,占,胎盘因素6例,占,凝血功能障碍7例,占,所有产后阴道流血较多的产妇均先行子宫按摩,应用宫缩药物,清除宫腔残留物等影响宫缩的因素,开通静脉通道。全身疾病者治疗期原发病,如有凝血功能障碍,根据其实验室检查结果补充相应凝血因子,采用容积法加面积法及目测法来测定产后出血量。均得到正确诊断和处理,全部治愈出院。

3 讨论

做好产前检查 产后出血的预防,应贯穿孕产期全过程,这是预防产后出血最重要的措施.加强孕期保健的宣传教育,提高孕妇的系统管理率,宣传孕妇学校,定期上课,普及健康教育知识,预防妊高征。妇幼保健三级网络建设,从发发挥乡镇妇幼保健人员的职能,加强对孕妇的健康管理及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合理指导孕妇营养和膳食,加强孕期营养意识,使膳食结构合理。发现营养不良、贫血者予纠正治疗。凡有出血倾向孕妇,在预产期前2w查血色素、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等,必要时给口服维生素C加维生素K或补血剂等。

入院的孕妇产前检查应注意了解门诊产前检查情况记录,询问既往史,尤其是经产妇分娩史、产后出血史及最后一次刮宫时间。认真检查及早发现有异常情况,必要时复查血常规、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有出血倾向者,在待产期间口服维生素C加维生素K,产程开始肌注维生素K或止血敏等,必要时备血。

正确处理产程 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妇情况,注意水分及营养的补充,严密观察产程进展、胎心、宫缩情况、定期肛查、了解宫口开大和胎先露下降情况,及时发现产程延缓和停滞。第二产程,耐心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防止胎儿娩出过快,掌握会阴侧切的适应症,认真把握手术时机,接生操作要规范,防止软产道损伤,同时在胎儿娩出后常规使用缩宫素,以防止宫缩乏力而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第三产程,正确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是否完整。出血较多者查找原因,针对出血原因,及时积极救治[1]。

加强产后监护 第二产程结束后,放一消毒接血盘于会阴下,量出血量,产妇在产床上观察2h,做好特护记录,定时按摩宫底,1次/30min,了解宫缩情况,防止隐性出血。如宫缩欠佳,除按摩宫底外,嘱产妇排空膀胱,注意保暖,给热量饮食。凡正常分娩后,让产妇回病房休息,在24h内定时按摩子宫底,注意阴道出血量,鼓励产妇尽早小便(6h内),同时了解有无阴道胀痛感,如有里急后重感,应先行肛门指检,排除软产道血肿,必要时送产房行阴道检查。

从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最凶猛的因素。胎盘因素也是产后出血较常见的原因之一。服用退奶药而中途停药,有些退奶药必须按指示服用,如果中间擅自停药,可能造成产后出血也占有一定的比例[2]。如软产道撕裂,产妇本人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因素亦常引起产后大出血。

防治产后出血重在预防,这就要求助产人员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助产技术,能及时筛选出高危孕妇,要加强分娩期监护,以便能正确诊断及时处理,高危孕妇分娩时,应请医生在场,抢救过程中,应冷静镇定与医生紧密配合,切勿惊慌失措。如能及时发现合理处理是可以避免的。椐临床观察,产后出血抢救存活的产妇,由于失血过多可引起贫血、感染、垂体功能减退、肾功能不全等健康损害。因此,产科医生应积极预防,及时观察和处理,做到产时正确处理各产程中的异常情况,正确及时使用缩宫素,提高助产技术,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减少因精神因素报致的宫缩乏力。

参考文献:

[1]乐杰. 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

[2]王栋清,刘晓英.浅谈产后出血[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75.

12年课程一体化研究论文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思考论文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特点,成为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新型模式,目前中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处于实践探索阶段。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四个需要”

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必然要求技工院校走工学一体化课程之路,这是由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决定的。二是区域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必然要求技工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具备综合职业能力,非单一技能的传统技能型人才。三是企业的需要。传统的“理论+技能”课程模式,其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企业的用人需求,也不被新时期学生所接受。四是学生认知的需要。从感性认识入手,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是适应中职学生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使素质能力与岗位能力相互促进,让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相结合。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具体实现课程标准始终坚持以工作任务和完成工作过程为唯一导向;教学结构内容上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体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的原则;教学环节上以完整的工作环节为任务单元,任务难度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坚持从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的原则;教学情境设计上依托真实工作环境和工学结合企业现场实际教学为原则;实现“教、学、做”三位为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最终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过程

(一)管理层面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

管理层面实施又包括指导层、组织层、开发层、实施层四个方面。工学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四个构成部分是管理模式和评估方式改革、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1)管理模式和评估方式改革。教学管理是为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并达到既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手段和过程。内容涉及教学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等。管理组织体系,是教学管理体制以及机制的`集中反映,必须形成主线清晰、层次分明、责任具体、简洁高效、与一体化教学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管理的整体效能。目前,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教学管理机制为了突出实践教学,在校级层面由教务处和系部共同管理。教务处统筹安排,系部协调实验实训的场地和企业。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简洁高效,责任主体明确,有利于整合调配全校教学资源。管理体制效能的实现,要靠相应的制度规范和制约。学院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方案》教学管理模式,为逐步形成工学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奠定基础。系部成立课改实验小组,在教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时,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建立有效的考核原则和方法,形成一体化考核体系。教学质量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遵循能力本位、过程为主、主体多元等原则。通过分析调研确定评价考核要素,设定量化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对学生的考核,则采用“把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结合,把笔试和实际操作结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进行,以较好实现工学结合一体化考核。

(2)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主要培养与区域经济建设及本专业发展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本专业技术产品或设备的安装、测试、检验、调试、维修、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相关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本专业相关岗位群所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安全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由于专业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工学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实践证明,工学一体化培养方案有利于教学运行管理,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如果实行“实践”和“理论”两套方案,把教学截然割裂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名曰加强实践教学,实则事与愿违。

(3)教材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编写工作页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工作页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没有好的工作页就很难取得良好的一体化教学效果。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在人社部工作页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并建设了五门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建设由“理论课+实践课”向“一体化课程”转换。核心课程建设要根据就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把知识性教材与技能性教材融为一体,形成一体化教材和课程,这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

(4)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针对学习任务,教师先进行原理和操作方法等讲解及演示操作,使学生对相关技术有一个“理性”认识,对工作过程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为实际操作打下“理论”基础。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用“理论知识”指导“技能实践”,把“理性”转换为“感性”,从而掌握工作技能和技巧。在一体化教学中,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围着“实践”和“技术”做文章,教师以实践的口吻、技术的的角度“教”或者“讲”,达到“讲以致用”,学生则相应去“学”和“做”,从而“学有所获”。

(二)技术层面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

(1)课程框架开发。只有来自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才是组成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基本素材。经过企业调研和与教学一线教师、企业一线生产骨干、职业教育专家分析企业核心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过程的各环节需要具备的知识,把课程学习和完成工作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课程的开发框架。通过调研,发现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运用文献资料法、调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将提取的各岗位的典型任务进行归纳与整合,形成与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按照岗位群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以能力递减顺序编排课程内容,将学习型任务对应的知识排前,将行动型的任务对应技能排后,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确定课程设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模块教学,融入相关各项能力的培养需要,形成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完整结构。

(2)制定一体化课程方案。一体化课程方案要依据一体化课程框架制定,该环节主要描述专业基本信息、各等级培养目标,规定每门一体化课程参考学习任务的目标、内容及教学建议,设置课程进度及学时分配,设计各等级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方案。一体化课程方案为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实施提供依据。以照明线路安装与检修学习领域为例,从维修电工的职业感知开始,设置了书房一控一灯的安装、办公室日光灯的安装、楼梯双控灯的安装、教室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实训室照明线路的安装、室外照明线路的安装、套房用电线路的安装与检修到车间照明线路的安装等9个不同教学情景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分为6个教学活动:a明确工作任务;b勘查施工现场、制定计划、列举清单;c领取材料、准备现场;d施工、自检;e清理现场、交付验收;f评价、总结。每个教学活动中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地点、学习课时、学习过程、评价与考核等环节。

(3)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一体化课程资源需依据一体化课程方案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材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是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条件和支撑。师资队伍建设需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企业工作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学材指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工作页、作业指导书、工具书及企业技术资料等。学材建设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体现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

通俗上说,所谓的机电一体化即为把电子技术合理地应用在信息的生成与流通、传播控制以及能源组织等方面的一项技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机电一体化方面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综上所述,可知现代生活中对工程机械的生产与制造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传统的技术不仅生产、制造效率低,产品性能也不能保证,因此需要应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产品的性能。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

工程机械操作者需要掌握最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且将其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样才能够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当然这也需要工程机械企业为操作者提供这样的机会。现代工程机械行业已经进入到了机电一体化时代,该技术的应用,使得工程机械制操作更加的便利,产品性能更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已经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随着该技术功能越加齐全,机电一体化技术会应用在更多的领域。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

首先,安全性能高。工程机械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其所生产的产品通常都具有高的性能,同时功能齐全,既具备监视、报警功能,同时还具备自动保护功能。设备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异常情况,机电一体化产品可能进行自动保护,以此确保操作人员与设备不会受到严重的损伤,以此保证设备安全性。其次,生产能力强。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设备,能够进行信息的自动处理,同时也能够进行自动控制,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控制与高灵敏度的检测。机电一体化设备具有控制系统,设备运行过程中,操作人员只要启动该系统,设备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完成所有的规定性动作,这样不仅能够保证产品生产的效率,同时也能够保证产品的性能达到要求。再加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价值更大。再次,使用性能强。机电一体化设备能够进行数字显示,同时还具有程序控制功能,这样就并不必设计过多的手柄以及按钮,操作起来十分方便。另外,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进行重复动作,如果设备非常先进,还能够自动选择程序,大大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最后,应用范围广。机电一体化设备融合了复合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复合功能,与其他技术相比,能够应用在更多的领域。传统的技术通常是单技术、单功能,应用范围有限,机电一体化技术则完全与之相反,复合技术与复合功能,使得设备整体功能更加强大,能够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

2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其他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工程机械性能更加的强大,同时也能够保证生产过程更加的经济、安全。

工程机械作业精度控制

工程机械中,成品精度至关重要,如果主要参数精度出现了明显的误差,产品性能将大受影响,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则能够确保工程机械生产中各种主要参数数据进行控制。例如,搅拌混凝土时,各个原材料的重量如果依靠传统的计量工具势必会产生误差,但是微机控制电子称量系统,则能够对各种原材料进行精确的称量,误差非常低,混凝土的性能也会因此而有所不保障。此外,路面工程修建中,自动找平系统的应用,能够使路面更加的平整。另外,自动供料系统中由于融合了超声波技术,因此能够自动供料,使得摊铺质量完全能够达到保证。

工程机械自动化以及半自动化作业的应用

自动化以及半自动化作业的实现,让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大降低,工程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自动化技术的引进还可以避免一些经验不足人员的失误,保证作业的精度。例如日本的三菱公司,将挖掘轨迹控制系统引进挖掘机中,通过对耗铲斗的运动轨迹进行设定,并通过微机控制系统对动臂杆以及铲刀的运动进行自动化控制,从而使挖掘作业更为精确。

在工程机械中监控功能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引进能够使工程机械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包括传动系统、执行装置、制动系统以及液压系统等,存在异常情况时会自动报警,并准确找出故障的位置。

在工程机械中节约能耗的应用

对于传统的工程机械而言,在能源利用上,效率较低,液压挖掘机在燃料能量的利用上有效利用率只有20%,这样让工程机械迫切要求节能。日本小松公司挖掘机在节能上采用了新型节能控制器,即OLLS系统,其在节能效果上能够节约25%的燃料。

在其他方面应用

国外在推土机、铲运机以及装载机等生产过程中增加了自动变速器,从而传动系的传动比能够结合外负荷的情况进行调整,从而使发动机的功率得到充分利用,能源的经济性也得到提高,操作更为便捷,使得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

3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中的发展趋势主要以高性能化、微型化以及智能化为方向。在高性能化上,主要目标为应用模式的四高,即应用模式的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和高速性。例如,新一代的CNC系统中,其主要以多CPU结构和多总线连接,在应用模式上符合四高的要求,这种系统的应用,能够对多任务操作系统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高性能产品的生产。微型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一个新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也是电子技术以及机械技术实现纳米级结合的基础。微型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是指尺寸为纳米级以及微米级的产品,体积一般在1立方厘米以下。这种微型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具有小巧性、耗能性以及运动灵活性等特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智能化也是其发展的一个趋势。对于现代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而言,其发展离不开控制理论,这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区别,也是智能化的体现。智能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产品的使用以及功能上。智能化主要结合了人工智能、生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思想和方法对人类智能进行仿效,从而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适用范围以及性能功能更具现代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现代生活中对工程机械的生产与制造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传统的技术不仅生产、制造效率低,产品性能也不能保证,因此需要应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产品的性能。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工程机械应用最为先进的技术,该技术能够满足目前工程机械生产与制造的基本要求。未来该技术将会向着更加高性能化、微型化方向发展,另外,智能化程度会更高,尽管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将会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思考石美峰山西焦煤科技2007-03-30

2、机电一体化的创新及发展方向王宣银; 陶国良; 陈鹰机电一体化2000-11-20

摘要:在工程机械中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提高工程机械的效率与安全性,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本文从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该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工程机械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工程机械运行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大大提高工程机械运行效率,为经济效益提升提供保障。因此,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机电一体化技术属独立学科,涉及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工程机械的发展。

1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机电一体化即机械电子学,属于新兴边缘综合学科,涉及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技术及信息技术,等等。在工程机械中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微电子技术应用到工程机械中,可将微电子技术中的动力、控制与机械主功能等加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工程机械的利用技术。而且,在工程机械中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可大幅改善工程机械面貌,促进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自动化。随着施工的变化,工程机械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需要逐步提高工程机械的性能。在使用性能上,工程机械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第二,提高工程机械的自动化水平,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与精度;第三,实现工程机械设备操作简单化和稳定性,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作业安全性;第四,延长工程机械使用的寿命。在工程机械中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助于实现上述几个目标。

2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工程机械与机电一体化的关系

与传统工程机械相比,目前的工程机械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改善工程机械各方面性能,比如操作舒适性的提高,且机械功效增加;工程机械的耗能大幅下降,且安全性与可靠性不断提升;工程机械的作业效率与精度也有所增加。

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工程机械的改进

现代工程机械对性能要求比较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程机械的功效高,且能耗下降;系统具备监测运行状态的功能,可自动诊断与报警,提高运行的安全性;实现工程机械的自动化与精度的提升。在现代工程机械中,与电子控制相关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柴油机促进柴油机技术的发展,必须解决最低耗油量与发动机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在工程机械中利用电子节能液压泵系统,可降低系统能耗。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可根据负荷条件,实现柴油机油门的自动调节,同时满足经济指标、排放量指标,对于节约能源、提高效率及实现净化排气等均有重要意义。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现代工程机械的发展,对高能量利用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工程机械的燃料利用率较低,仅仅有20%左右。如果在新型挖掘机上利用日本小松生产公司生产的新型节能系统(OLLS系统),可提高节能效果,与传统工程机械相比,节约能源约为。这一OLLS系统可利用发动机功率,满足发动机转矩与泵吸收转矩最佳性能的要求,提高工程机械的生产效率。

提高成品的作业精度在某些工程机械设备中,引入电子控制系统,可满足系统对于称量精度的要求。同时,在工程机械中引入电子控制系统,可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并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减少人工称量的误差。比如在混凝土拌合机械设备、沥青拌和机械设备中,引入电子控制系统基本实现计量功能的自动化。在电子计量系统中,微机控制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电子监控、自动报警与故障自诊工程机械的发动机、液压系统与传统系统等运行状态,经常发生机件或设备损坏事故,在系统运行中,利用电子监控与故障诊断专业系统设置各种类型传感器,可进一步保证作业人员与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并在故障发生之前自动报警,可提醒工作人员及时解决故障。

作业过程的半自动化与自动化为了提高工程机械运行的水平与效率,在工程机械中利用半自动化或自动化方式,可降低操作者的工作强度,并保证作业精度不受操作人员技术、生产经验的影响。

3工程机械一体化技术的前景

电子控制理论

利用以电子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是工程机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应用与推广高新技术,在参考相关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可满足系统智能化设计要求,实现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等等。

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工程机械中,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在发动机上利用机油压力传感器、冷却水温度传感器,等等,可检测并控制发动机运行状态;在沥青摊铺机上利用传感器技术,可提高作业精度,满足平整度、厚度与坡度要求。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工程机械上,高性能与稳定性的传感器将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

4结语

在工程机械中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提高工程机械的效率与安全性,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本文从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该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研究郑永锋浙江师范大学2014-05-12

一体化教学电工技术论文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方法

(一)清楚教学目标

电工技术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由电阻、电容、电感等元器件组成的交流、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这些元器件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常用的交流、直流电路加以分析和解决,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指导实践,从而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基于以上因素,将电工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模块。模块一:电路中的基本概念。其中包括电路的组成、电路中的物理量、电阻、欧姆定律、电功与电功率。这些知识通过使用电流表、电压表、万用表、稳压电源、绝缘电阻表等操作实验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模块二:直流电路分析。其中包括电阻的串并联、电压源和电流源、基尔霍夫定律和支路电流法、电容器、电感器。这些知识通过电阻串并联实验、基尔霍夫定律实验、电容充电放电实验的实际操作学到的。模块三:单相正弦和三相交流电路。其中包括正弦交流电的产生、基本物理量、RLC串联电路、三相交流电的产生、三相电源的连接、安全用电。交流电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而三相电是电力供电中普遍采用的。这部分内容通过正弦交流电路认识、交流串联电路的测量、三相负载的星形联结、照明电路的安装等实验的实际操作来学到的。

(二)教学实施过程

在实施模块一电路中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板书和多媒体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介绍,在此之后,给学生大量时间,让他们独立地对电流表、电压表、稳压电源、绝缘电阻表等仪表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这期间,通过万用表的使用和操作能够掌握万用表的调零方法、注意事项。此外,通过实践操作还可以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的测量和读数方法。模块二直流电路分析方面,对于电阻、电容、电感等电子器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些元器件是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们进行实际操作并搭建直流电路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此外,这个模块还有重要的直流电路的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掌握它对于分析直流电路工作原理有着指导的作用。模块三是单相正弦和三相交流电路,通过学习需要学生掌握交流电路、RLC串联电路、三相交流电和三相负载的星形角形连接。在荧光灯电路和照明电路的安装实验中,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交流电路分析的理论知识,同时还掌握到了实际电路安装过程中的实际操作。

(三)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课程学时分配问题:以前的教学安排大多是每次2学时,这样老师在完成讲授理论知识后,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将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进行吸收,更不可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上,再者上下次课时前面讲的理论内容忘记很多,基于此,将学时进行调整,理实一体化课程变为4学时,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学生听完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还没有忘记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消化,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施地点问题: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地点通常是教室,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不具备实践操作的条件。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地点则为实训室或实验室,这样不仅具备理论知识教学的条件,还可以利用实训设备和仪器进行实践操作,这样的话,老师可以一边教授理论知识,一边进行现场演示实践,教学的效果更佳。教学模式转变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通常作为配合老师的地位,这种情况下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太高,学习主动性没有被完全地调动。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老师的职责更多的是要指导学生,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益处

(一)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理论知识

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电阻、电容、电感、常用电路和仪器仪表的认识可以通过实训室来获得,而不再是传统教学中靠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想象或借助多媒体手段获得。这样,原来想象中的知识内容变成了现实中鲜活的东西,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到了这些知识。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实训室或实验室的操作平台,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动手实践操作,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死记硬背,这样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中增加了实践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又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的指导性。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不再是配合老师教学的配角,而占主导地位,这样势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更加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和老师一起高效地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教学工作。

三、结束语

电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很好地将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跨越了实践和理论之间的鸿沟,它成功地将电工技术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动手实践、社会需求融会贯通。教学学时更加集中,教学实施地点从教室变为实训室,教学模式从老师作为主体变为学生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这些改变让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让学生们在理论中进行操作,操作中验证理论,双管齐下,更加深刻、形象地理解和掌握了理论知识,同时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逐步让自己成为符合用人单位、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技艺型人才。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论文

根据我搜集的一些网站来看,建议看看这个,要做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推荐一个网站,里面的毕业设计什么的全是优秀的,因为精挑细选的,网上很少有,都是相当不错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别的相关范文很多的,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范文写作网站,希望对你有帮助,这些精选的范文网站,里面有大量的范文,也有各种文章写作方法,注意事项,应该有适合你的,自己动手找一下,可不要照搬啊,参考一下,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那才是自己的。如果你不是校园网的话,请在下面的网站找:毕业论文网:分类很细栏目很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实习论文:写作指导:

过去的就放下不去想在感情里错过的从来都不属于自己努力向前看。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推荐591代写论文网给你,上面各专业的论文案例都有。可以借鉴可以拼凑,也可以找那儿的老师代写,挺负责的。诚信也不错。你自己看着办吧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要和发展背景。综述了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产品制造技术发展趋势1.绪论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2.机电一体化概要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3.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①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②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③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及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有研究和应用的。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4.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智能化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模块化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网络化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等人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 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 system,CIAS),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微型化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绿色化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系统化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外,还有RS485、DCS人格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事实上,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研制出来的。5.结速语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参考文献[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李运华.机电控制.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3]高钟毓.机电控制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刘助柏.知识创新思维方法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论文研究应对举措

一、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如下:

1、摘要方面的问题。摘要内容是独立于正文而存在的,其主要作用是为读者的阅读和信息检索提供方便。摘要写作的好坏将直接决定论文能否被阅读、引用和收录。

摘要中应包含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四个要素,分别与正文中的前言、实验部分、结果与讨论和结论相对应。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即使不阅读全文也能从摘要中获得必要的信息。

2、前言方面的问题。前言需提供足够的研究工作背景,使读者了解为何选择这个课题及此项研究的创新性和重要性,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不足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新意和主要研究内容。

3、实验部分的问题。实验部分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者采用什么材料、仪器、方法进行了哪些实验和测试分析,应写明实验材料的物性特征、实验条件和测试指标。

4、结果与讨论部分的问题。结果与讨论部分是论文的关键部分,这部分要求如实的报道结果。为了充分说明问题,可结合图、表等附件,对实验结果做出理性的分析。

5、结论的问题。结论是整篇文章的归结,展示撰写论文的目的,明确回答通过本篇论文“研究出了什么”。

因此,结论应以正文中的实验现象、数据、分析、计算及推导为基础,重点展示从研究结果中获得的原理及规律;与前人研究的异同点;本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提出重要的有价值的建议。

二、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如下:

1、强化学生对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无论是学校还是指导教师,都应向学生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把毕业论文写作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认识到毕业论文写作是完成本科教学内容的重要步骤,是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是学生毕业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强化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内在需求。

2、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建议在成教学生培养计划中,适当增加关于科研方法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应用综合研究方法的能力。

开设一些关于从选题到开题再到写作,从理论知识到写作等全方位的论文写作方面的选修或必修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应该包括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特点、写作原则、方法和论文写作需要遵循的各种规范、标准和语言习惯等。

毕业论文措施要怎么写呢?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两篇关于措施的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能帮到你们!

建筑施工管理措施

摘要:建筑工程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理使施工的目标得以实现。明确施工和强化施工安全管理,建立建筑施工保障机制,是维持建筑事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本文建从建筑施工设计到施工过程详细阐述了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建筑质量;施工;安全;管理

建设施工管理是为实现项目质量目标而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协调工作,建设项目的生产技术和资金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在系统性管理中要加强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认真研究,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不断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一、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管理上的缺陷。安全教育滞后,部分施工企业的很多工人都没有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由于严重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水平低,自我防护能力差。施工安全资料不规范、不标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分项交底和安全教育针对性不强、不全、不准或与现场实际不符。安全技术交底不到位,施工安全活动记录不真实,这就给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带来了原则性的错误和隐患。施工现场安全意识重视不够。施工现场人员流动大,许多施工现场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施工现场无安全标志或有安全标志。部分工地现场封得不到彻底改善,最终影响了施工进度、成本和效益。

2施工管理不严,抓落实的力度不够。目标管理不到位。项目施工开始前,应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确立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其合理性,目标太高则易造成浪费。太低又难以保证质量。如果目标成本确定合理,项目施工的实际成本就应该与目标成本相差不多。相差太多。不是目标成本确定有问题。就是项目施工有不善的地方;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只是对成本控制进行管理,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没有定期检查和考评。工程的进度计划没有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计划工期模糊,无法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编制完进度计划后不按计划进行施工,对实际施工进行监控力度不到位,工程进度监控有偏差。管理人员对施工安全管理的不重视造成了安全管理职能工作失控,使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下去。

3设计中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设计只满足于规范对设计强度,计算图形和受力路线不明确,造成钢筋直径过细,减少了建材的使用效果,超过建筑结构耐久性极限状态,不重视旧建筑的维护。现场施工用电不规范不符合要求或混乱,外电防护不到位或防护不符合要求等现象。

4现场施工机械设备防护不规范。安全防护设施忽视对安全的投入。一些生产企业没有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制造施工机械设备。给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隐患。

二、建筑施工管理技术

1成本控制

项目施工的成功与否。成本在施工中则可以通过组织管理进行控制找哈,抓好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单位应根据市场价格编制施工定额。施工定额要注意成本降低的合理性。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

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及时校正偏差。应尽量减少赶工期现象。进度计划按照计划进行施工,原则在施工成本的基础上形成的,增大资源投入将提高施工成本、减少利润。

2质量控制

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主要应从人、材、机3个方面着手控制。由于任何项目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人的控制是质量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是其他控制的基础。

人的控制.项目管理中最难最基本的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人的控制首先围绕一个基点变动的,对基点的高低要求应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建筑施工管理的难度就是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利用绩效评估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调动能动性和绩效评估。但是应用工程中不能忽略调动能动性。绩效评估尽量体现评估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所述。人的控制不能生搬硬套,应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

材料的控制。材料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存储和使用等过程进行控制。、施工现场组织设计中应有防治扬尘、噪声、固体废物和废水等污染环境的有效措施,并在施工作业中认真组织实施。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对施工现场防治扬尘、水污染及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施工现场应安装专业化洗车设备。场地必须设置冲洗车辆的设施。施工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密闭存放,建立封闭式垃圾站。建筑物严禁凌空抛掷。施工现场进行机械剔凿作业时,应采取水淋等降尘措施。灰土和无机料拌合应采用预拌进场,在拆除施工完成后清运完毕,并应遵守拆除工程的有关规定。材料控制的目的是使在施工项目上所使用的材料尽可能经济合理。并减少损耗。材料的采购应根据施工合同的要求,采购最经济合理的材料

3机械使用的控制。施工机械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施工大量采用机械化施工,可以加快施工进度,有李煜节省施工成本,降低人员的安全风险。施工机械是一次性投资,使用期较长,属于较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施工机械管理的关键是在开工前对机械是购买和继续使用原有机械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就是在工程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施工机械管理需要制定保养计划,应根据不同机械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养护方案。

3施工项目的验收。施工项目在由于施工资料不齐全,到施工工作结束后才对工程资料的整理。现场施工管理技术必须要在平时的施工过程中进行整理归档,接受工程监管单位的检查。各建设主体施工企业要与工程监督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施工和验收。

4建设工程项目的保修。施工验收结束后,施工单位并不是就此结束对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还应按合同要求继续履行工程的保修义务,负责保修期内的工程维修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采用管井、井点等进行施工降水的,应保证降水利用设施的正常运行,综合利用工地抽排的全部地下水,加大对工地钢筋混凝土的养护。加强对易发案件区域的管理,要明确制定防范措施,防止要害部门及要害部位的隐患。做好成品保卫工作。施工现场应根据工程规模,建立相应的保卫、消防人员。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保证消防安全疏散指示处于正常状态。不得在生产工作期间封闭安全出口,制定并完善火灾扑救和应急疏散预案,落实有关动用明火的管理制度。施工区和使用区进行防火分隔。保证施工和使用范围的消防安全。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合同中的保修范围.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对保修范围外应立即组织抢修,抢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施工方提出保修方案后再实施保修工作,保修完成后组织建设方验收。

参考文献:

[1]郭军义.建筑施工安全现状及问题成因.科技创新导报,2008-

产后出血防治措施

摘要:目的 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 通过我科住院的42例产后出血临床资料观察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血管内凝血(DIC)等也占有一定比例,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结论 做好产前、产时的预防、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时给予恰当的预防、抢救和措施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措施

我院产科是璧山县孕产妇急救中心,承担着全县基层医院危急重孕产妇的转诊、治疗、抢救工作。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资料,还是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均显示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临床稍微忽略或处理不当,救治不力,往往造成产妇死亡。因此,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是产科面临的重要课题。本院产科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共42例产妇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分析,以阐述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制订防治措施,降低孕产妇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年共收治产后大出血42例,其中经产妇18例,初产妇11例,未做产前检查7例,院外产后出血转入我科的6例,年龄22~42岁,平均28岁,孕周38~42w,平均孕周40w。分娩方式剖宫产18例,顺产24例。产后24h内出血者8例,占,产后2~24h内出血者34例,占。

方法

观察内容 产妇的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产程、分娩方式、心理因素等。

诊断标准 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为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测量方法 阴道分娩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即臀部放置塑料聚血盆,胎盘娩出、会阴伤口处理完毕后产妇用面积法计算血纱布及血染产单上的血量。会阴垫用称重法计算出血量。剖宫产分娩切开子宫壁后先吸尽羊水弃之,然后用负压瓶收集血,其他出血测量方法与阴道分娩相似。

2 结果

对产后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子宫收缩乏力29例,占,胎盘因素6例,占,凝血功能障碍7例,占,所有产后阴道流血较多的产妇均先行子宫按摩,应用宫缩药物,清除宫腔残留物等影响宫缩的因素,开通静脉通道。全身疾病者治疗期原发病,如有凝血功能障碍,根据其实验室检查结果补充相应凝血因子,采用容积法加面积法及目测法来测定产后出血量。均得到正确诊断和处理,全部治愈出院。

3 讨论

做好产前检查 产后出血的预防,应贯穿孕产期全过程,这是预防产后出血最重要的措施.加强孕期保健的宣传教育,提高孕妇的系统管理率,宣传孕妇学校,定期上课,普及健康教育知识,预防妊高征。妇幼保健三级网络建设,从发发挥乡镇妇幼保健人员的职能,加强对孕妇的健康管理及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合理指导孕妇营养和膳食,加强孕期营养意识,使膳食结构合理。发现营养不良、贫血者予纠正治疗。凡有出血倾向孕妇,在预产期前2w查血色素、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等,必要时给口服维生素C加维生素K或补血剂等。

入院的孕妇产前检查应注意了解门诊产前检查情况记录,询问既往史,尤其是经产妇分娩史、产后出血史及最后一次刮宫时间。认真检查及早发现有异常情况,必要时复查血常规、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有出血倾向者,在待产期间口服维生素C加维生素K,产程开始肌注维生素K或止血敏等,必要时备血。

正确处理产程 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妇情况,注意水分及营养的补充,严密观察产程进展、胎心、宫缩情况、定期肛查、了解宫口开大和胎先露下降情况,及时发现产程延缓和停滞。第二产程,耐心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防止胎儿娩出过快,掌握会阴侧切的适应症,认真把握手术时机,接生操作要规范,防止软产道损伤,同时在胎儿娩出后常规使用缩宫素,以防止宫缩乏力而导致产后出血的发生。第三产程,正确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是否完整。出血较多者查找原因,针对出血原因,及时积极救治[1]。

加强产后监护 第二产程结束后,放一消毒接血盘于会阴下,量出血量,产妇在产床上观察2h,做好特护记录,定时按摩宫底,1次/30min,了解宫缩情况,防止隐性出血。如宫缩欠佳,除按摩宫底外,嘱产妇排空膀胱,注意保暖,给热量饮食。凡正常分娩后,让产妇回病房休息,在24h内定时按摩子宫底,注意阴道出血量,鼓励产妇尽早小便(6h内),同时了解有无阴道胀痛感,如有里急后重感,应先行肛门指检,排除软产道血肿,必要时送产房行阴道检查。

从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最凶猛的因素。胎盘因素也是产后出血较常见的原因之一。服用退奶药而中途停药,有些退奶药必须按指示服用,如果中间擅自停药,可能造成产后出血也占有一定的比例[2]。如软产道撕裂,产妇本人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因素亦常引起产后大出血。

防治产后出血重在预防,这就要求助产人员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助产技术,能及时筛选出高危孕妇,要加强分娩期监护,以便能正确诊断及时处理,高危孕妇分娩时,应请医生在场,抢救过程中,应冷静镇定与医生紧密配合,切勿惊慌失措。如能及时发现合理处理是可以避免的。椐临床观察,产后出血抢救存活的产妇,由于失血过多可引起贫血、感染、垂体功能减退、肾功能不全等健康损害。因此,产科医生应积极预防,及时观察和处理,做到产时正确处理各产程中的异常情况,正确及时使用缩宫素,提高助产技术,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减少因精神因素报致的宫缩乏力。

参考文献:

[1]乐杰. 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

[2]王栋清,刘晓英.浅谈产后出血[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75.

论文存在的问题有:学生不重视、盲目选题、缺乏攥写论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等。改进措施有:强化学生对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完善课程设置等。学生在选题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一时兴趣来定题,而目学生选题时对课题的了解不够充分,这样盲目选题,导致论文写到一半后发现写不下去了。所以建议在成教学生培养计划中,适当增加关于科研方法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应用综合研究方法的能力。开设一些关于从选题到开题再到写作,全方位的论文写作方面的选修或必修课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