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摘要:本论文从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对时间的重视程度不足,自主规划管理力度不够的现状下,运用时间管理理论,探讨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做法,以便让我们早日觉醒,过一个无悔的大学生活。关键词: 时间管理倾向 人生规划时间管理就是用技巧、技术和工具帮助人们完成工作,实现目标。时间管理并不是要把所有的事情做完,而是更有效的运用时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化,有关时间管理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和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但却未引起大学生的重视,李开复先生说:“在我的记忆里,大学是最美好的、最重要的时光。但是,在和一些大学生的交流展,总觉得有不少同学没有充分地发挥大学四年的潜力。”不要因为逃避而说自己没有选择或没有时间——没有人缺少时间,只不过每个人分配时间的方式有所不同。一、 大学生时间管理常见困惑及现状升入大学后,同学们第一次放下高考的重担,远离家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面临各种不同的诱惑,学习自己做出选择与决定,第一次不用再有父母安排自己生活和学习上的一切,有充足的时间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但在这个转变中,有的同学考上大学后,突然发现,可以支配的时间骤然增多,但不知道应该如何管理时间、如何控制自己。这些人常因为对自己要求不严或交友不慎,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中,最终既荒废了学业,又耽误了前程。有的大学生面对校园里流行的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如经商、创业、出国、从政等等,感觉无所适从或者人云亦云,朝秦暮楚,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立场和主见。不知道用自己的时间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我国学者黄希庭、张志杰从人格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的一种具有动力性的疼额特征,它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构成,反映了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推动个体向一定的目标行动。人们常说大学里出两种人:一种是人才,一种是人渣。许多大学生他们没有目标,有许多时间却都不知所措:在宿舍里床上度过,在QQ上的闲聊,有在网络游戏里厮杀。他/她们都觉得自己的青春大把,大学时日多得是,所以他/她们开始松懈自己,有时也开始迷茫不定......二、 大学生时间浪费的原因大学生普遍存在时间浪费的问题,原因很多,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主观原因是一个人浪费时间的根源,因此我们看一下主观原因(1)做事目标不明确;(2)作风拖拉;(3)缺乏优先顺序,抓不住重点;(4)过于注重细节;(5)做事有头无尾;(6)没有条理,不简洁,简单事情复杂化;(7)事必亲躬,不懂得授权;(8)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9)消极思考。这些导致我们大学生不能控制生活,善用时间,朝自己的方向前进,以至于在忙乱中迷失方向。晚上回到寝室打开电脑,等想起要写作业时已经到了睡觉的时间。时间管理极不合理。三、 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一个人是否能获得成功,取决于他的态度和思维方法,态度决定行动,思维方法决定方向,就是说一个人朝着正确的方向行动是一定能成功的,也就是说有效的行动和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成功的保障。如果要想成功,管理自己的时间是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因素,一个人的成就跟他时间管理得好坏是成正比的。大学四年,是青年有梦的年华,是人生影响力最大的阶段。大学本科的学习,是人才储备竞争力的过程,是准备冲刺的过程,是酝酿精华的过程。微软奇才比尔·盖茨虽然大三辍学,但他却在事业辉煌成功之后说:“我在哈佛大学的经历是一段非凡的经历。是在这里的经历和结识的人以及发展起来的思想与想法永远地改变了我。”苹果电脑公司和皮克斯动画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也虽然在大学期间退学,但他也说过,“我凭着好奇和直觉,在大学所选听的课,无意中涉足的许多事情,后来都证明是非常有价值的”。他在斯坦福大学劝告大学生,“你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不要浪费时间去过别人的生活。不要让别人的声音淹没你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听从你自己的心灵和直觉”。美国第28任总统托马斯·威尔逊在普林斯顿大学演讲时告诫大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过去后,永远无法重建重构,它在每个人的经历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团队管理已成为 企业管理 中一种重要形式,运用团队来完成任务已成为企业的普遍现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团队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团队精神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团队建设和团队管理的关键环节。下面我们就团队精神培养中的几个重要方面作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团队精神;领导艺术;沟通;创新
诺基亚在亚洲的投资超过17亿美元,建立8个合资企业、20多家办事处和2个研发中心,拥有员工超过5,500人,他是移动电话市场的领导厂商,诺基亚的移动电话增长率持续高于市场增长率,曾一度有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几乎是位居第二的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两倍。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诺基亚能从1998年至今座在冠军的宝座上,靠的就是团队精诚合作的精神。
团队精神有如此的力量,那么什么是团队精神,又该如何培养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
一、团队精神的内涵
团队精神,就是团队成员在领导的指导和带领下相互沟通,交流,协同一致为了共同的原景而奋斗的精神。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它包含了三层含义:首先,要有一个团队共同认同的目标,有了目标也就为行动确定了方向,使成员的努力有的放矢。其次,团队成员要良好的沟通,相互的信任,成员之间和谐相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团队成员在工作中能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完成任务。
二、团队精神在企业中的作用
缺乏团队精神的团队不过是乌合之众,和失去思维的人有什么区别。一个有团队精神的团队,每个成员都会产生一种很强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成员之间的合作力度加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和谐快速发展。
三、怎样培养团队精神
现代企业已经把团队建设作为了企业建设的重头戏,而团队精神的培养有是这重头戏的主角。要扮演好这个角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卓越的领导者指引团队前进
1.领导者要有魅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巨人集团的老总史玉柱在最困难的时候,在企业即将破产的情况下,很多部下一直追随他,即使不发工资也甘心跟着他干,就是因为史玉柱身上有一种吸引力和感召力,能让员工喷发出激情。
2.领导者要有凝聚力和协调能力。百看不厌的《西游记》中唐僧就是一个凝聚者,他用自己西天取经的坚定意志和宽容的胸怀,把实干家沙僧,推进者孙悟空,协调者猪八戒这样的团队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的高效团队。
3. 领导者要德才兼备,善于倾听,善于决策。9年前三星集团主席李健熙在汽车投产130亿,最后落得血本无归,你能说是他不善于决策吗?是因为他不善于倾听,导致了决策的失误。善于倾听和善于决策是密不可分的。
(二)设定团队共同的愿景
共同愿景为团队精神建设导航,有了共同的愿望和目标,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同心同德,同甘共苦。
1.设定的愿景要切实可行,而且团队成员对此都有强烈的渴望。一个不可能实现不切合实际的目标让员工能产生激情吗?马列主义教导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就是印证,这可是我们用血的代价换来的。
2.愿景必须达成一致共同协作完成。2004年上半年NBA总决赛,豪华的湖人队以1:4输给了平民活塞队,从实力上看,湖人队有四位超级巨星:科比,奥尼儿,马龙,佩顿,还拥有全联盟最优秀的教练迈克.杰克逊,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就是因为他们的目标不一致,不是一支有凝聚力的团队。首先,科比与奥尼儿争论谁是团队的领袖,马龙和佩顿为了争夺总冠军戒指而你争我夺,结局就可想而知。
(三)全方位的进行沟通和交流
1.进行平等的,双向式的交流。沟通不要只停留在纵向或者横向,既要进行横向沟通,又要进行纵向沟通,还必须保证保证沟通的平等性和双向性。让团队成员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沟通无极限”。
2. 沟通的范围要渗透到企业的每个方面,不仅仅是在内部,在外部上也要形成良好的沟通。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纪,只要有一个环节沟通不畅,就可能造成功亏一篑的残局。
3.通过沟通一定要让让员工达成一致的观点和行动,形成团队的共价值观。这里我说一个大家都听腻了的例子:2003年那是非典的天下,中国是“实践”最早, 经验 最多的,理所应当研究成果应该丰富,但我国的非典权威人士钟南山院士却遗憾地表示:重要的研究成果基本都是外国首先研究出来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做实验的拿不到足够的病毒样本,而掌握病毒样本的有没有科研能力,要害是沟通不畅,行动不一致协调不起来,更勿论默契了。
(四)合理有效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
1.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成员们都能产生一种归属感。
2.了解分析每个团队成员的个人特点和实际情况,尽可能去满足团队成员的愿望。(下转第53页)
3.既要要重视物质激励又要重视精神激励,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4.激励的方式要有创新,更要做到激励那些有创新的队员。
2001年,有50余年辉煌历史的美国宝丽来公司破产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条是该公司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销售业绩不同的员工获得基本相同的收入,于是能人流失,庸人留下。无独有偶。IBM公司衰落的原因之一也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郭士纳正是在变革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后才使这头大象翩翩起舞。
(五)引进竞争机制在成长中合理要求
著名的进化论提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现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竞争企业的前进就失去了动力,当然作为一个团队没有了竞争也就失去了活力。但还应当做到:
1.授人于渔,打造学习型团队。引进竞争不是让成员之间尔虞我诈,而是让每个成员都感受得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关心每一个成员的成长,和成员一起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制定他们每个阶段切实可行的目标。
3.广泛开张“比,学,赶,帮,超”活动。
引入竞争机制有众多的争议,有人说在团队内有竞争就不和谐了。但我要说之所以引入竞争就是为了让每个成员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也去发现其他成员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其他队员形成优势互补,使团队的凝聚力增强,从而避免了“搭便车”和吃“大锅饭”的现象。这一点要很好的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来用。
总之,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要让人才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就必须加强团队精神的建设,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走越宽,越做越强。
【参考文献】
[1]曾仕强.中国式领导[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李慧波.团队精神[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刘峰.管理创新与领导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每个人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有的善谈,有的善听,有的善行。善于交谈不等于有效沟通,对于个人、企业和社会来说,评价有效沟通的标准应该取决具体的沟通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是否对人的发展及企业和社会有贡献。而沟通的目的和意义,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他认为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做好企业和社会中的事。
而就IT项目成员来讲,大多数成员不是很善于言谈,因为大多数人基本上和电脑相处的时间比较多,而与人沟通技巧上相对缺乏。然而项目管理中沟通却非常重要,既有项目成员之间的沟通,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还有Team之间的沟通,以及和老外的沟通问题。如果沟通不畅,就会导致需求的误解,目标的偏移,项目的delay或失败,甚至更严重的导致人员的 离职 ,因此在团队和项目管理中值得我们引起足够重视。
沟通并不是随便找人 说说 话而已,它存在一个基本问题,也就是心态(mindset)。一个人一旦自私、自我、自大起来,是很难与别人沟通的。以下几种心态的人都是很难沟通的:
自私:关心只在五伦以内,没有关心帮助他人之心自我:别人的问题与我无关,不要多管闲事自大:我的想法就是答案,我的解决 方法 就是最好的。
沟通其实很简单,其基本原理就是关心(concern)。例如,注意他人的状况与难处;注意他人的需求与不便,注意他人的痛苦与问题,设身处地的关心别人。管理者可以经常进行走动管理,而不是整天开会或者坐在电脑前看文件打电话,通过走动来控制员工的行为,监督员工是否按你的方向去做,及时发现问题和困难,并串联所有团队成员和资源,保证项目进度。关心还能实现沟通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表达情感,实现团队的融洽。
在沟通中,还要有主动性(initiative)。如果只是一味等待,那就错过了最好的时间。沟通是相互的,但只有一方主动,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例如,组长可以在团队成员提要求之前主动的关心他的困难并进行支援,团队成员可以主动的反馈当前的状况。余博士说在沟通中还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要准确,简练,找准词语切入点。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幽默和才智,巧妙的转化资源优势。如果是国外项目,还应注意 文化 背景和角色背景,尽量不要耍弄专业术语,而是使用对方熟悉的语言和词汇简明的进行阐述,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
上级对下级布置任务应当要将清楚,有的时候你以为你讲清楚了,其实别人根本没有听明白;为了预防这种情况你就要事后盯牢手下,有没有按照你的意思去做,采用例如“走动管理”的方法。而下级对上级布置的任务一定要事前问清楚,事后负责任。这些都是交代和接受任务时候要注意的。
沟通的个人障碍:
地位差异。例如,有上往下沟通比较容易,有下往上沟通比较有障碍,领导应该要知道这一点并进行克服。
来源的可信度。沟通中如果经常引用不可信的未经证实的东西为降低沟通可信度,从而达不到沟通的效果,因此做领导的一定要言出必行。
个人偏见。
过去的经验。有的人特别是领导自恃经验丰富,居高临下和别人进行沟通,有时候就往往影响沟通效果。其实即使你2004年的经验拿到2007年也不一定管用,更何况是1999年的呢? 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
情绪的干扰。领导者特别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脾气,就是要有高的情商。否则往往严重影响沟通的效果,甚至做出令人懊悔的举动。
这其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沟通建议,个人觉得非常有用,摘录一下:
往下沟通建议:
要了解状况和瓶颈。对不懂的和不了解的东西一定要做足功课,最好有实际经验,才能对手下讲出问题的关键和瓶颈;否则会被手下认为是外行。
提供方法和建议,紧盯过程。对自己熟悉和有经验的领域要给新手提供经验和指导,中间要紧盯过程,防止事情出现偏差。
作为领导要善于倾听,要能够接纳别人的意见,而不是经验主义和个人主义。因为以前的经验不一定在现在适用,而且至少要给手下一次尝试的机会。
开会沟通要注意效率,不要形式化,开会扯的很远变成聊天会。与会人员要预先准备,注意效率,控制时间,控制与会人员的数量;大领导尽量少发言,尽量最后发言,这样才能让大家畅所欲言,否则大领导一旦定调,后面就是一言堂。
注意态度和姿态,注意讲话技巧。要关心体恤手下的难处,而不是给手下压力。给手下压力和情绪化都无助于解决问题。
往上沟通建议:
在和领导沟通前一定要预先有答案和解决方法,而且一定要有两个以上的答案,自己已经有想法了。尽量不要给领导出问答题,而是出选择题。
对各个答案和对策一定要有优劣对比和可能的后果风险评估。
和领导沟通不一定非要在领导办公室或会议室。只要有机会,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和领导沟通。
和领导沟通尽量简化语言和重点。
如何做才能主动让领导了解你?
1.自动 报告 你的工作进度和当前状况。让上司知道,而不是等他来问你。让上司知道你现在在干啥,这一点非常重要。
2.对上司的询问,有问必答,详细,让上司放心。
3.充实自己,努力学习,跟上上司的境界和步伐,学会上司的语言,才能了解上司,体察上意,知道上司在烦恼什么,替上司分忧,让上司轻松。
4.不忙的时候主动帮助别人,而不是独善其身。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而且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何乐不为呢?
5.毫无怨言的接受上司布置给你的任务,让上司圆满。有时候上司也有难处,这种任务你如果能毫无怨言的接下来,事后必有回报。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毫无怨言的接受上司布置给你的任务,不要做扶不起的阿斗。
6.对自己的业务和工作主动提出改善计划。
最后一段我想对任何人都非常有用,因为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上面总有领导管着你。有的人喜欢抱怨自己如何的人才被埋没,其实很多时候还是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抱怨领导不了解你,领导凭什么要主动来了解你呢?不是领导不了解你的才能,而是你应当主动让领导了解你的才能,做的让领导了解和喜欢,如果上面六点你真正做到了,你不让上司喜欢都难。这就回到了沟通的关键:主动沟通,积极沟通。
一、团队的概念
团队的含义是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的最低层次的组织。在管理科学和实践中,人们的看法基本一致,即“团队”是:一个组织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相互合作、一直努力的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共同体。作为一个共同体,其成员努力的结果,能使该组织的目标较好地达到,且可能是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实际上,人们的观点也有一些小的差异,如美国学者罗宾斯更强调成员们协同合作的巨大绩效,章仪伍更强调对每一个成员知识技能的合理利用,贾硕林、颜寒松更强调“其成员的行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追求集体的成功”。由此可见,我们应多方位全面理解团队概念。
二、团队管理中的矛盾冲突
(一)常见的团队冲突
常见的团队冲突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一种是显性的,很可能在爆发之后能得到妥善的处理而平息,当然也不排除爆发后导致更糟糕的结果。但对于经理人来说,显性的冲突总是可以想出办法来处理的。真正令人头疼的是第二种:隐性冲突。这类冲突存在于团队成员们的头脑之中,尽管他们内心很气愤,但是彼此保持沉默,隐性冲突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工作中采取独立态度,这样必然导致团队的协同逐渐瓦解。
(二)团队冲突后的员工反应
团队冲突发生后,员工们如何面对、如何继续相处,对团队的良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次团队冲突后,冲突双方的反应都会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有关调研发现团队冲突发生后员工们的反应归结为六种:
1、良性反应
(1)积极展开竞争;(2)友好合作;(3)友善和解。
2、恶性反应
(1)恶性竞争;(2)刻意回避;(3)彻底分裂。
了解冲突发生之后员工可能采取的反应是经理人有效处理冲突的基础。
(三)团队冲突的不良后果
根据有关调研,团队冲突的不良后果通常会有四种:
1、人心涣散;2、派系斗争;3、互不理睬;4、争论不休。
三、如何有效解决团队冲突
1、竞争的策略是指牺牲他人的利益,以换取自己的利益。通常采用的人都是以权力为中心,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可以动用一切手段,又称强迫式。
采取竞争策略的时机:当需要快速进行决策时;执行重要的且又不受欢迎的行动计划时;进行重要决策时;当有人企图利用你的非竞争行为时。
2、迁就的策略指一方为了抚慰另一方并维持良好关系,愿意把对方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遵从他人观点。
采取迁就策略的时机:认为自己不正确时;当事情对别人来说更为重要时;为了将来在重要事情上能建立信用基础;当竞争难以取得成效时;当和谐比分裂更为重要时。
3、回避的策略是指一个人意识到冲突的存在,希望逃避而采取的既不合作也不维护自身利益,一躲了之的办法。
采取回避策略的时机:当问题并不重要时;冲突带来的损失大于解决问题所带的利益时;希望别人冷静下来时;为获取更多的信息时;当别人能有效解决问题时。
4、合作的策略是指主动与对方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互惠互利的策略,是双赢。
四、如何打造一支高效团队
1、确立共同目标
确立一个共同目标,并采取有效策略, 融合每个成员的思想,使他们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全身心地奋斗。这一目标以实现团队整体利益为前提,同时包括团队成员的个人意愿和目标,并具有足够的重要性和吸引力,能引起团队成员的激情,这一目标还要随环境的变化有所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整个团队效率最大化。
2、完善制度与机制
合理的制度与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团队纪律;上级对下级的合理授权;团队的激励与约束;公平的考核升迁制度。如果说选择团队共同目标是建设高效团队的核心,那么建立合理的制度和机制是实现团队共同目标的保证。有严明纪律,团队就能战无不胜;有合理的上下级授权,就能明确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的激励约束、公平考核与升迁制度,就能做到人尽其才,既可充分实现职工个人价值和团队价值,又可杜绝团队中因责、权、利不明导致的摩擦和冲突而损害团队整体利益。
3、聚集高素质人才
建立高效团队必须重视人才,提倡学习和创新。人才是组织生存之本,是否拥有一批高素质人才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一个高绩效团队人员的构建必须需要三类人:一是有技术专长的成员;二是能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权衡这些建议,然后做出有效选择的成员;三是善于聆听、反馈、解决冲突及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成员。
4、协作与沟通
团队成员间的密切团结和高效沟通,不仅可以减少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成员间相互了解、帮助和交流,使各成员的效能实现最大化,以实现团队的整体目标,而且可以实现团队成员间智力资源共享、促进知识创新。
就团队而言,一个成功的团队必须随时与不同的团队,以及团队内不同的阶层、部门成员之间进行有效协作与沟通,这样才能高效运作。
5、采取有效 措施 管理团队
要组织和管理好团队需要采取如下有效措施:一是实施有效的领导;二是设计合理的组织;三是鼓励意见沟通和参与管理;四是制订合理的用人政策。
6、分而治之
分而治之的差异管理,是指将团队成员分割成众多的“两人关系体”,从而将成员的个人差异局限在两人之间。显然,经过这种划分,成员的个人差异效应被禁锢在两人关系体中,从而使差异引起的冲突和不满不会在团队的层面上反映出来。以这种方式管理团队,必然是领导与成员有单个接触,而不会出现成员之间广泛沟通和频繁交互行为的发生。
五、结语
一个企业的成功不是靠一个人或几个人来实现,必须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个体永远存在缺陷,而团队可以发挥每个人的最佳效能,可以创造完美。一流的团队之所以会出类拔萃,是因为他们的成员能抛开自我,相互包容,避免冲突,彼此信赖,一切只为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玉良.团队为王[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劳伦斯·霍普.管理团队[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3]贾硕林,颜寒松.团队精神[M].上海:上海 财经 出版社,1999
[4]姜德刚.打造你的金牌管理团队[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
[5]葛亮.大雁精神[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6]邵雨,朱宪.打造高绩效团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7]陈治寰.如何建设高效团队[J].南方周刊,2011第2期
1.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
2. 浅谈公司管理论文范文
3. 浅谈现代企业管理相关论文
4. 浅谈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建议
5. 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供电企业管理制度
6. 企业文化论文
7.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管理会计融合了管理理论与会计理论,是现代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管理会计 毕业 论文8000字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性及未来展望
一、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概述
(一)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
管理会计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 方法 ,通过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制与解释、传递等一系列工作,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管理会计属于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与财务会计不同,财务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记录和回顾,属于报账型会计,而管理会计重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以对未来进行预测,决策和规划以加强管理水平和企业进步。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各企业应加快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研究背景
我国大部分企业目前仍然看中财务会计的作用,忽视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人才相对匮乏。合理运用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会计人才中,财务会计人才的比例远大于管理会计的人才,这证明了人们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并不充分。中国 企业管理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调查 报告 显示,受访者中专门设置管理会计部门的公司占,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的公司占。被调查者中43%的企业没有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而且,只有9%的被调查者表示公司设有专门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计划,48%的企业都将其包含在财务人才的培养计划中。数据表明,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度远远低于财务会计,企业应该加强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设。
二、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性
(一)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
管理会计人才依据企业过去和现在的信息,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预测企业的未来,并为发展提供最有效的决策。预测和决策是财务会计所不包含的内容,所以企业仅依靠财务会计人才来保证企业的发展是不够的,应该在培养财务人才的同时重视管理会计人才,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可以确定正确的预测目标以及预测方法,减少预测过程的失误,从而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信息依据。
(二)控制经营活动
管理会计人员在对经营活动数据进行分析时,合理地对销售、成本、利润作出预测,继而做出最佳决策。并且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成本,依据决策对企业的各方面做出合理的预算,最终推进预算的实现。管理会计人员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进行计划和安排,对决策和发展结论提出合理的意见和理论依据,从而控制企业的预算和发展方向。
(三)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会计人员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更懂得如何使用会计信息来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它运用一系列的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使得预测和决策更加合理可靠。同时,管理会计使会计人员逐步摆脱“账房先生”,进入企业的管理层参与经营决策,管理会计人员掌握更多的 会计知识 ,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更为了解,更能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合理的决策,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佳化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四)加速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合理运用管理会计有助于加速企业的发展,管理会计人员在运用信息时会更加依赖数据分析,这使得决策更加理性,更有参考价值。管理会计人才在促进企业进步发展方面具有无限的潜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造价值,企业应该充分去挖掘这种潜力以加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三、管理会计人才的未来展望
(一)管理会计人才将在企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调查报告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回复者认为,管理会计人才对公司绩效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企业仅仅依靠财务会计是不够的,财务会计用来对经济活动的记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管理会计则是对数据经行分析,保障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未来发展。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角色是不可代替的,它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将促进管理会计人才的需要量和发展。
(二)重视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会计人才是国家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才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会计建设的事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管理会计人才在提高管理水平,加速企业反展中有着巨大的潜力。我国在加强财务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仅企业要重视管理会计人才,我国各大高校也要重视管理会计的课程,使会计专业学生认识到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性和经济发展对其的大量需求,加大对会计人才的培养。
四、 总结
管理会计能够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我国目前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并不高,管理会计人才还很匮乏,不能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彰显出来,管理会计人员能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预测和决策,从而控制经营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和加速企业的发展。
国家和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视和需求将不断加大,管理会计人才将在经济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和企业应重视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挖掘其在实现创新价值,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使得管理会计充分发挥它强大的作用,促进我国管理会计事业的发展。
试论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对策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的概念分析
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意义
我国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就是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可以说,财务会计是企业中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而管理会计则是一门比较综合的新兴学科。这两种会计的形式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逐渐的开始成熟。因此,企业的发展是按照独资、合伙、公司制度的轨道不断发展的。进行工作体制改革过程中增加了会计的工作内容,使它不在只是记账、算账,还要报账和查账。随着我国公司向股份制公司发展后,大部分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都相聚分离。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的必然性
管理会计将日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总结,方便企业管理人员查阅中明确各项支出与进账的金额及来源。同属于会计工作从业者,可起到对财务人员工作内容监督审核的作用,财政部门管理制度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稳固性。从宏观上看,财务与管理会计是两个独立的工作部门,分别负责流动资金的记录整理与审查,但在企业运转过程中确是密不可分的。管理与支配工作需要沟通进行,将公司运转中各部分消费详细记录,加大审查力度,可避免出现账目错乱造成的经济损失。管理会计在分析账目过程中可将各部分支出与实际需求做出对比,工作组进行探讨分析,规划下一季度各方面资金投入比例。因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工作上互相沟通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工作模式衍生出的信息查阅系统客观证明了运转过程中的进步与存在的弊端。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使用的可行性
1.结合的基础与方法
两者在工作中存在一部分相同的内容,以公司市场收益情况的统计为依据,旧体制下的财务监管模式是由同一部门完成的,存在着很多漏洞,环节中容易出现疏忽造成的资料报表填写错误,在后续工作中缺少审核人员,纰漏很难被发现,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可解决此类问题。更全面的掌握资金情况,工作过程中两者借鉴彼此经,形成互补模式,理论上是切实可行的,但实际工作中会存在一些难度,需要管理人员积极探讨解决对策,为财务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2.结合的基础与理论
财会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即使会计学的研究课题。工作人员在从业生涯中需要不断的学习,市场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会计学进步,计算模式不断做出创新。统计中的依据是流动资金走向以及各项目运转需要的造价成本。所涉及到的参数具有变动性,不是固定的,对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难度。结合过渡阶段要对财务资料进行详细的查阅归类,建立内部网络平台,严格控制投资资金,确保每一笔支出收获预期回报。在统计管理内容上两者要做到求同存异,宏观方向一致,两者前期工作中总结的 经验 可以互相补足理论知识的欠缺,为结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领导在总结季度生产销售情况过程中首要提到的就是财务支出与回报,上级工作中的需求对结合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3.结合的人才支持力量
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为顺应市场都相继雇佣专业财会人才,淘汰了传统体下中管理人员主抓财务工作的理念。各类培训机构与高校加大了在财会专业的投资建设,为学习培养提供了基础保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企业在财会人力资源中拥有更优化的选择。新时达更注重人才全面发展,通常某专业的学生为提高就业优势会兼修其余相关的专业,管理学则是首要选择,促使更多的去综合型人才产生。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过程中在技能培训中可节省大部分时间,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更快,为结合工作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三、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结合的有效 措施
1.树立正确理念
外行人员对会计工作的认知还停留在财务统计阶段,认为从业内容只是简单的 财务管理 ,因此将重点放在资金统计申报过程中,疏忽了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独立的管理会计部门设立的作用并不明显,且大部分内容与财务会计重复,在管理者的主观思想中,这种传统的认知要被剔除,正确引导企业对结构工作的认知态度。积极配合结合过程中组织的探讨学习会议,科学调动人才,使得会计从业者在工作中使用到所学的知识。应对体制转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对策,不断优化现有的管理体系,以公司利益为出发点,提高财政人员工作效率,不影响精准度的前提下简化工作流程。
2.结合的方式为渐进式
企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时不可突然间全面执行新标准,否则会衍生出一系列资料缺失与制度错乱的问题。在制定结合计划中,应采用阶段性过渡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加进财政与管理之间的配合,并在小范围内先进行结合实验,不断总结存在的弊端,方案成熟后可进行大规模的结合整改。这种渐进式结合方法在企业中可行性高,为工作转变提供了保障。
小结
总之要使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相互的结合,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也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这就要求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能力进行提高,建立健全的企业会计工作制度,引进高新的会计管理人才,从而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展开。
浅谈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问题
一、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体系人才缺乏人才能力框架和评价体系
管理会计人才的技能标准、管理标准应该是什么?用什么方式来衡量和考核这种能力?考核的周期是多长?我国的会计培养体系中应该如何建立会计人才的培养标准?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都还存在此类问题。
(二)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目前会计学术研究中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比较多,而服务内部管理决策是不够的,管理会计发展比较滞后,主要的体现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和执行上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单位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完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包括人员管理、使用操作管理、维护管理、档案管理等各种管理及控制制度的建设。
(三)管理会计实践处于自发无序状
管理会计的体系缺乏严谨,导致实践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如会计电算化的要求中,对于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账目记载有明确要求:以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为平台做好企业内部的财务账目。但是在实践中,较多企业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对于年长的会计人员来说,基本采用手记、手写的状态记账,导致电算化信息系统应用推广不全面,无法覆盖企业的会计工作岗位。
二、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完善管理会计人才的制度及考核体系
明确管理会计的体系及制度的细则,明确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及素养的考核,以细则要求会计管理人员,才能将会计的实践明确划分。管理会计的人才考核方法应该以多样化、全面化结合的方式进行,如目标管理法、排序法、对偶比较法、强制分布法、关键事件法、行为观察量表法、行为锚定考评法、登记考评法、360度绩效考评方法、平衡计分卡法、关键业绩指标法等。根据企业划分的行业,要求会计管理人员的考核中明确 岗位职责 ,明确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为绩效考核提供客观依据。每个维度的考核划分三个层次:优秀、合格、不合格,依照考核的维度进行100分制的评分,评分不合格者需要接受10小时以上考核周期的课程学习。
(二)逐步完善会计理论管理体系建设
会计管理系统是主打会计管理的指引,如管理会计体系的任务中有推动形成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支持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包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会计咨询服务体系的建设。明确会计产、学、研联盟,例如以武汉市为例,每年分为3个季度进行按区划分产学研联盟,以签订合作合同的方式将3~5个企业与会计管理协会产、学、研三个项目为基点,明确未来合作1~2年的经济创收效益,以企业扩大范围、经济效益为衡量的标准,以此为试点,有所成效后可以逐步在其他类似城市推广。
(三)加强管理会计体系的实践监督和监管
如明确初级会计资格证的会计人员,在执行会计财务的管理中进行的操作需要统一由该辖区内的税务体系进行监管,企业财会经营中的会计操作失误、故意犯错等行为,应该以累计的形式进行统计,一个季度有3次以上,若连续2个季度则开设会计基础理论学习课程,学习及考核合格后才可重新上岗。若连续有2个季度达到5次以上,则可以提出从业资格的警告,情节更严重者可以直接取消会计资格,要求该会计重新考核。人才的制度考核依照每个企业对会计的要求标准而定,管理会计系统确定的统一标准不一定对每个企业要求的会计标准适用,个人建议以同一经济发展水平为基准划分标准。如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可执行统一的会计考核标准,企业规模在100人以上的可以执行统一的人才标准与考核。同时,以会计从业者所在的税务管辖范围,将所有的从业会计人员以片区划分,监督会计管理人员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关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5(6):18.
[2]余蔚平.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J].新理财,2014(1):18.
[3]高大平.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J].和讯理财,2014(4):21.
浅析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论文
所谓管理会计,就是运用适当的方法和观念处理一个实体的历史性和预测性的经济数据,并协助管理阶层建立合理的经济目标计划,从而辅助管理阶层作出各种管理性的管理决策,以此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
1 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关键作用是辅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一个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加强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开始计划管理工作之前需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并结合实践进行全面分析,从而科学地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管理会计是预测的前提
企业的经济预测是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发展趋势提出一种科学的预见,主要包括资金、成本、销售、利润等方面的预测。这些内容对企业经济预测以及经济决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管理阶层必须通过对大量的数据研究与实际情况的调查,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作出规划和决策,同时,在企业的未来发展进程中不断地对企业内部业绩进行控制与评价。
管理会计是决策的关键
管理会计决策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会计决策为企业整体决策而服务,它要求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占用资金少、成本低、利润高的目标,这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志。会计决策影响着企业的其它决策,企业所进行的会计决策是制定并评价其它决策的依据。
①针对生产决策,企业需要考虑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的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是否达到厉行节约,是否符合最大最小原则。
②针对投资决策,企业需要考虑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性和资源利用的节约性。
③针对销售决策,企业需要根据产品的销售或提供劳务过程中产品或者劳务的市场容量所占的比例,在节约流通费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物化劳动消耗,开拓市场,扩大销售。
④针对目标利润决策,企业需根据自身生产能力,产品销售价格、产品销售量以及销售产品的成本、费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计算,从而预测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利润水平和变动趋势,制定实现目标利润的可行性途径,并从众多可行方案中选出合理的方案。
管理会计是控制的.保证
管理会计的控制是为实现生产经营决策或企业达到预定目标,通过特定的手段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协调和监督管理。预算控制是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而确定具体的目标,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并且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不仅要求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还需要与总发展目标相适应配套的具体子目标,形成一套具体系统的预算管理体系,指导企业各部门内部进行高效率经营活动。
成本控制和存货控制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相关的具体措施,其核心在于对企业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必须按照“成本效益”分析的原理,使所得大于所费,从而达到提高投入产出水平,提高投资报酬率的目标。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在企业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环境变化、制度不完善、企业内部分化等因素,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企业在发展的进程中需要不断反省自身,不断的改进以适应市场环境,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各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同时,相关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中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脚步。
企业领导阶层对管理会计不重视
当前大多数企业领导阶层单纯看重财务成果而忽视管理过程,本身缺乏对财务基础知识的认识,对管理会计缺乏重视,其次阻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影响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会计人员的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其工作,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在企业内部缺少宣传和学习,会计人员对其认识度还不够髙。当前部分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浮于表面,缺乏对实质的重视,导致大多数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这直接影响到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和推广。
3 改进措施
建立健全会计法律规范
从我国现阶段来看,会计信息体系尚未成熟,会计理论体系也尚未完善。因此,应该尽快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管理会计的规范化,为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企业应结合实际国情,将会计工作落到实处,避免形式主义。企业要髙效合理的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企业的领导阶层必须首先作出表率,并带领员工一起将工作落到实处,引领企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加深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企业应该营造一个好的氛围,领导带头,以身作则,注重对财务会计知识的的学习,丰富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质量更高的专业人才。
4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占据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在辅助我国经济合理有序的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企业必须加强对管理会计的运用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在经营活动中针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在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众多企业要力保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就需要改变自身企业的缺陷,以企业发展目标为导向,根据环境不断地调整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为企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企业发展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相关阶层需要高度重视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以及熟悉相关的操作业务,各司其职,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提供助力。
同时,企业要不断的跟着环境的改变结合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去改变小的具体实施计划,以求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有关管理会计的论文范文
在我们的工作中,会计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好关于管理会计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有关管理会计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公立医院必将全面实施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运用管理会计能够合理分配医院各项资源,降低医院日常运行成本,保证医院持续健康的发展,为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供有利保障。
[关键词]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管理会计
引言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目的是为了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相关人员采用财务部门提交的各类数据,汇编、整理、再加工,帮助单位管理决策部门规划控制日常经营活动,加强单位内部经营方式,以保证单位能够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并列的,是公立医院实现现代化经营管理的有效工具,是将医院提升为现代化医院,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医院市场价值的有力工具。能帮助医院在市场经济转型中快速适应市场、转变思维、与时俱进,使医院在经营管理方面思路不断创新。同时,应用管理会计能大力促进医院财务部门的整体职能转变,向现代化医院财务管理体系布局。将原普通财务记账人员转变为能帮助各个部门做预算决策、费用控制、成本核算监督、业绩考核的现代化财务管理人才。
1、公立医院实施管理会计的意义
管理会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医院内部各部门的日常经济效益,采用一系列的现代财务技术对医院各职能科室的日常经济活动进行规范、监测、预估、防范、考评,为医院管理层的经济决策提供有效信息,使医院的一些重要业务,诸如:药品采购、医疗器械采购、流动资金流入与流出、医疗资源在各职能科室中的分配提供统一调度和统筹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使用率,降低日常经营成本,达到最终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目的。
1.1为医院决策者提供全方位的会计信息
随着国内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公立医院持续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已是迫在眉睫,对医院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率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部门首先要摆脱以往简单记账的工作方式而引入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为医院日常经济活动进行数据采集、筛选、分类、归并,生成可供医院管理者参考的经济信息报告,使管理者能对医院日常经营能够进行大致预判。管理会计需要采集各职能科室的成本数据、现金流数据、医疗资源使用数据等各类财务基础数据进行二次提炼、定向分析,判断其中是否存在财务风险,为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提供有力依据。
1.2为医院有效实施全员绩效考核提供数据保障
在现代化医院中,全员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的实施是医院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医院需要对日常经营活动进行及时跟踪反馈,将各类真实有效数据与预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偏差,查找原因,并以此做出业务考核。对管理会计而言,等于全程介入经营活动中,做到了事前分析预测,事中全程监控和监督,事后再分析总结并做出评价结果,对经营活动起到了整体宏观控制的作用。
1.3有效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
管理会计的实施,将使医院财务管理的重心由财务核算逐步转入对成本控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及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等方面。通过全方位参与医院的经营管理,来进一步降低营运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医院的资源分配更趋合理化,从而保证医院的高效、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
2、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2.1医院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管理会计实施要取得医院领导层和各部门管理人员的充分理解与重视。由于我国国情特殊,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基本都是医护人员出身,他们精通自身的医学专业技术,但普遍缺乏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对财务管理也缺乏认识,有些决策者甚至认为财务就是会计,很简单,不复杂,只要会记账就可以了,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指导财务部门的工作,对现代经济社会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要想有效促进管理会计的应用,一定要先使医院管理层重视起来,让他们要足够重视、了解、意识到管理会计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管理会计的推广和应用中去,自上而下对医院各级领导管理者的观念进行更新,积极支持在医院全面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只有管理层充分意识到应用管理会计能提高医院自身综合竞争力,才能保障管理会计工作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有效开展。
2.2建立医院管理会计组织架构
(1)在医院原有的组织框架中新建一个独立的管理会计职能部门,与原有的财务会计部门相分离,成立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其主要工作内容和职责是与医院管理层共同参与并制定医院的长期发展规划、市场战略布局,负责参与编制医院的各项年度预算目标,并将医院年度预算目标,结合科室特色、承担的职能来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业务科室。在医院管理中明确对医院全员实行年度绩效考核,对每个员工的业绩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评,并实施相应的员工绩效激励计划和奖惩制度。负责对医院的会计报表、成本核算、绩效管理、项目可行性报告等进行分析。为了方便开展推广管理会计工作,需要在各科室设立兼职的经济核算员,并定期对他们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和业务考核。
(2)医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属于现代医院财务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无主次之分,它们有着各自的管理侧重点。财务管理的基础是财务会计核算,其负责整个财务信息系统的原始数据采集、录入、纠错、修正,它的正确性直接决定了管理会计的最终正确性和有效性,错误的数据必将导致错误的财务报告,所以协调处理好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才能有效发挥出财务管理工作应有的职能与作用,创造出有用的价值,促进医院现代化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将医院原有的落后的“记账”型财务向现代“管理”型财务转化,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大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3)医院管理会计需要建立一个分级管理的模式。在各责任科室设立一个兼职核算岗位,负责本科室的各项财务成本核算,按规定时间提交本科室及科室人员的绩效考核报告,该人员由医院管理会计部门负责人和本科室负责人直接领导。只有建立起这样一种覆盖全院各责任科室的管理会计网络后,才能最大限度地对医院成本会计核算与成本控制进行精确掌握,从而为医院构建出高效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3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
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在管理会计中尤为重要。管理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财务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前瞻性、严谨性、重要性,是医院走上现代化经营管理之路的重要保障。因而,管理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医院管理会计能否建立并持续有效、高效运行,能否充分发挥其在医院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作用的根本内在因素。所以,为了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应不断对管理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知识培训,及时掌握了解国家出台的各项医疗卫生政策法规,把他们培养成精通医院现代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日常的财务工作中去,以全面适应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2.4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谁就能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在医院的管理会计工作中,也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从而来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从目前来看,由于管理会计业务开展得较晚,市场上一些相关的信息化软件并没有充分普及,同已经发展了多年且相对成熟的财务信息软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不足。随着医院现代化管理的程度越来越高,规范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必然要部署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绩效考核管理信息系统等。全面覆盖了上述系列信息系统,将对医院管理会计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通过上述各类保障措施,就能够建立起一套完整高效的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医院现代化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将医院的日常经营活动纳入科学、合理的管控范围中,使医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国家医药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会计必将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国建.管理会计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法制与社会,2007(5):445.
[2]水梅.医疗服务成本管理与核算的思考[J].医院管理论坛,2008,25(1):38-40.
[3]杨成碧.完善医院管理会计的途径与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33-34.
找我拿吧 物流方面的论文,发表评职称用的,
论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摘要】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而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是为实现商品价值,使物质实体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活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它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表现出集成化优势,进一步带来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更加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使企业创造更大收益成为可能。本文首先阐述了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并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关键字】供应链管理 物流管理 供应链物流系统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的概念应运而生。能够真正认识并率先提出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也是一些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这些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1、物流管理的概念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范围、管理角度、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和运作状况。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前提和基础。2、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到零售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及客户的客户,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把企业管理的范畴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供应链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将错失销售机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降低操作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改善现金流量,将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降到最低。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1、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物流系统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费区域的客户情况和环境条件,配送环节,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等等。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优势。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使得作业流程快速重组能力极大提高,促进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部分为供应链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点。在这一环境中的物流系统也需要无缝连接,它的整体协调性应得到强化,例如运输的货物要准时到达,顾客的需要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的物资不能在途中受阻才会增强供应链的合作性,因此供应链物流系统获得高度的协调化是保证供应链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2、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另外,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的观念,链上的每个组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如库存),相互之间很少有沟通和合作。这经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市场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因而企业库存成本很高,企业间因为物流系统不善而错失市场机遇。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这样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商品或服务供应给顾客,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4)物流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3、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4、如何协调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的关系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在制定供应链物流战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相应的客户服务水平,如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库存水平等;要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组,针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单录入、定单执行及交货作业处理占物流活动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成员企业间的接口部位,通过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个成员企业应通过改善合作关系、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供应链与物流有着密切联系,在现阶段如何协调物流与供应链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管理方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只有协调好物流和供应链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企业更有条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配置、调控,应用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三、总结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如沃尔玛公司的销售配送系统计划、台湾雀巢与家乐福的VMI计划等,这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更加具有实效性和成效性。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来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物流的缺陷,更适应企业发展,更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利润。【参考文献】[1] 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 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3] 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4] 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5] 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6] 查尔斯.C.波里尔、迈克尔.J.鲍尔:电子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7] 梅绍祖、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8] 李洪心、马刚、杨兴凯:电子商务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找人代写代发论文的风险主要有哪些? 目前,很多朋友通过找人来代写自己的专业的(像经济管理类,财务类,会计类,法律类,教育类,人文类等)毕业论文或者发表论文。我认为,论文代写代发主要有两大风险:(1)钱花了,没拿到论文或者没拿到可用的论文,(2)论文是抄袭的。详情请看我的博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物流行业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当前整个物流行业正在向着更加规范化、一体化的方向走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现代物流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企业营销环境的变化,仓储周转速度的加快,根据全面营销理论,营销应贯穿于“事情的各个方面”,而且要有广阔的、统一的视野,所以,营销物流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将越来越重要。为此,企业需要采取“营销物流配送中心”这种新型高效的物流活动方式,根据企业和客户的要求,在不同的地区内依照生产原料和市场容量,建立区域性营销物流配送中心进行原料采购、信息处理、分拣、配货等作业。
论文关键词:营销物流管理,配送中心,功能,定位
从管理方面来讲,营销是计划和执行关于商品、服务和创意的观念、定价、促销和分销,以创造符合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的一种过程[1]。在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中指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2]。物流过程中将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物品的产地到物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康柏斯提出,物流是“市场营销的另一半”。 面对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两个企业管理日益关注的领域,二者在交互式迅猛发展中为社会及企业带来了利益。不论是营销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实践发展需要,还是它们各自领域理论的不断创新,物流已成为企业营销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发展途径。既是营销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又是企业物流管理职能细分化的具体表现,亟需将二者置于企业管理集约化背景下,进行综合性的探讨与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领域进行交叉和边缘性研究,并衍生出一个新兴的营销和物流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即营销物流管理。
我们认为营销物流管理是营销主体以战略的高度对物流进行全面的资源整合基础上,既包括组织内在的,也包括组织以外的所有资源科学合理且有效的配置,目的以降低营销成本,节约物流费用,并始终贯穿于企业营销活动的全程,对物流各要素进行高效率和高效益地组织、计划、实施及控制的过程。
营销物流管理的内涵应包括:订单管理及处理、库存控制、需求预测、客户服务、文件票据流转管理、包装、退货处理、仓库配送中心管理、销售生产计划及采购、零部件服务支持等10个方面。尤其是强化企业营销管理活动中物流功能的作用,加快企业采购供应物流、生产制造物流及销售分销物流的一体化进程,真正实现企业物流的供应链条化。通过集中储存加工降低物流的库存和流通加工成本,在最近的需求供应点进行采购和销售,降低运输和配送成本,并借助于网络资源提供虚拟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 营销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
营销物流管理的精髓与核心就是站在企业营销战略的高度,统筹生产、营销、市场等资源,全面进行规划设计,以客户的订单为驱动力,带动企业营销和物流两个职能管理效率的发挥,并实现匀速运转。基于此,营销物流配送中心就是为了促进产品销售业务进一步发展,使产销环节更为畅通,以达到企业营销战略目标,而设立的一个具有储存、加工、分拣、配送功能的货物集配中心,是一种多功能、集约化的物流节点。图1是营销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示意图。
图1 营销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示意图
1.备货功能。备货是营销物流配送中心根据客户的需要,为配送业务的顺利实施从事的组织商品货源的活动。备货工作包括采购订货、集货进货、合理配货及有关的质量检查、结算、交接等活动。
2.储存功能。营销物流配送中心的储存有储备及暂存两种形态。配送储备是按一定时期的配送经营要求,形成的对配送的资源保证。这种类型的储备数量较大,储备结构也较完善,视货源到货情况,可以有计划地确定周转设备及保险储备结构及数量。暂存,即是分拣、配货之后,形成的发送货载的暂存,这个暂存主要是调节配货与送货的节奏,暂存时间不长。
3.分拣功能。分拣是依据顾客的订货要求或营销部门的销售计划,迅速、准确地将商品从其储位或其他区域拣取出来,并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集中,等待配装送货的作业过程。
4.集散功能。营销物流配送中心凭借其特殊的地位和拥有的各种先进设备、完善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将分散在各个生产企业的产品集中在一起,通过分拣、配货等环节向多个用户进行发送。同时,也可以把各个用户所需要的多种货物有效地组合或配装在一起,形成经济、合理的批量,来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商品流通。
5.加工功能。配送加工虽不是普遍的,但往往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功能要素,它可以大大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配送加工有别于一般的流通加工,它一般取决于客户的要求。
6.信息处理。营销物流配送中心有相当完整的信息处理系统。能有效地为整个流通过程的控制、决策和运转提供依据。无论在集货、储存、拣选、流通加工、配送等一系列环节的控制,还是在物流管理和费用、成本、结算方面,均可实现信息共享。
三、 营销物流配送中心的定位策略
企业在剖析自身物流资源基本状况的前提下,营销物流配送中心在战略上必须明确其发展定位,针对企业实际,以及各地区的需求特征,做出整体的规划。在策略上,依据营销物流配送中心的资源状况、规模经济水平、技术条件、管理水平、功能及服务网络等方面的不同优势,进行客观科学的业态定位。可根据自身的物流服务对象、服务功能、货物和产品类别、物流职能及配送能力的大小等特点进行差异化定位 [3]。营销物流配送中心的定位策略具体有如下五种:
1.层次定位。在整个营销物流系统中,流通中心定位于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综合汇集地,具有非常完善的功能。营销物流配送中心定位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综合设施,其涵盖面较流通中心为低,属于第二个层次的中心;营销物流配送中心如果具有商流职能,则属于流通中心的一种类型,如果只有物流职能则属于物流的一个类型。[4]
2.横向定位。从横向来看,和营销物流配送中心作用大体相当的物流设施有仓库、货栈、货运站等等。这些设施都可以处于末端物流的位置,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不同的是,营销物流配送中心是实行配送的专门设施,而其他设施可以实行取货、一般送货,而不是按照配送要求有完善组织和设备的专业化流通设施。
3.纵向定位。营销物流配送中心在物流系统中纵向的位置应该是:如果将物流过程按纵向顺序划分为物流准备过程、首端物流过程、干线物流过程、末端物流过程,营销物流配送中心是出处于末端物流过程的起点。它所处的位置是直接面向用户的位置,因此,它不仅承担直接对用户服务的功能,而且根据用户的要求,起着指导全物流过程的作用。
4.系统定位。在整个营销物流系统中,营销物流配送中心在系统中的位置,是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水平。尤其是现代物流出现了利用集装方式在很多领域中实现了“门到门”的物流,对可以利用集装方式提高整个物流系统效率的物流对象做了很大的分流。在包含着营销物流配送中心的营销物流系统中,营销物流配送中心对整个系统的效率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且处于核心的位置。
5.功能定位。营销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是通过配货和送货完成资源的最终配置。营销物流配送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围绕配货和送货而确定的,例如有关的信息活动、交易活动、结算活动等等虽然也是营销物流配送中心不可缺的功能,但是它们必然服务和服从于配货和送货着两项主要的功能。四、 结论
营销物流配送中心连接产、供、销,是一个专门服务机构,全部包揽销售过程中的配货、送货任务,生产过程中的原料采购和供应任务,将用户和企业自身所需要的产品尽快送达,以加快产销运转和资金回笼。营销物流配送中心结合共同化配送和社会化配送,必将大大提高企业产品到达销售终端的速度,再通过其高度组织化的企业管理,用现代化科技来装备,高效、统一、协调、规范地开展经营,可以发挥应有的规模效益和经营优势。总之,营销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对企业起到以下三点作用:
1)企业将产品及时送到客户手中,提高企业信誉。
2)销售人员专心搞销售,不必再为产品配送而操心。
3)生产人员专心搞生产,不必再为原料供应而担心。
参考文献
[1] (美)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著. 营销管理(第1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6页.
[2]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物流术语GBT18354-2006[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年第1版.
[3] 王斌义著. 现代物流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45-246页.
[4] 李学工. 论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的市场定位及其业态类型[J]. 财贸研究,2003年4月.
[摘要]连锁经营是当今现代化大流通最具代表性的商业经营模式,已成为现代商业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也是现代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本文在零售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现状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几种主要的配送方式,结合他们的优缺点,提出了适应当前我国零售连锁超市配送的可行性对策。
论文关键词:物流配送,对策
一、我国零售连锁超市的现状
1、自建配送中心偏多,自营配送模式占主导
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认为,只有在一个配送中心能够支持100~120家分店的时候,才能够体现出它的规模效益,但我国零售连锁超市不论大小都青睐于自建配送中心自营配送。据相关资料,到2007年底,我国零售连锁超市的配送中心已近2500家,其中自建的就达1500多家。很多超市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规模原来就小,没有充分的资金来建设和运作配送中心,从而导致许多配送中心根本不能达到超市配送的需求。不仅导致配送效率低,统一配送率不高,还浪费了许多的物流资源。
2、商品种类多,配送要求高,配送效果不尽人意
零售业连锁超市销售的商品的品种繁多,涉及食品、日用品、家居装饰等,决定了对配送的要求高。如对于冷冻食品在运输和仓储过程中要有严格的卫生和保温措施——食品冷链物流。据统计,上海的超市的冷链商品占销售额的20%以上。由于供应商的实力和地区不同,导致供应商所能提供的配送服务有所不同,很多服务都不能达到超市的需求。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水平参差不齐,物流配送的整体水平偏低。所以,超市也难以选择到比较适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导致选择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的超市很少,物流配送的标准也不高。总之,不论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还是第三方物流模式,因企业实力与配送服务水平偏低,致使配送效果大多不尽人意。
3、统一配送率低,运作难度高,传统物流资源难以适应
零售业连锁超市的配送量波动大,订货频率高,时间要求相对也比较严格。物流零售企业的销售量受随机因素和其他人为因素(如促销)影响较大,造成门店的配送量波动大。对于仓储空间等资源有限的门店,一般要依靠提高配送频率来满足需求,有些小型便利店甚至要求一天送货两次,而且配送过程有时间窗限制,如限定某个时段到货。同时,目前零售业连锁超市,统一配送率低,缺乏高效率的物流配送,导致物流成本高,商品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在百分之十几甚至更高。运作难度的增大,使传统的以单一运输和仓储为主业的物流企业难以适应。
二、目前我国连锁超市物流配送模式分析
当前连锁超市的配送模式主要有自营配送模式、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供应商配送模式和共同配送。
1、自营配送模式
实力较强的连锁超市自建配送中心,主要是为本企业的连锁分店进行配货,同时也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货物,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这种做法也符合企业的长期利益和战略发展需要。连锁企业都各有自己的经营特色,自建配送中心有利于协调与连锁店铺之间的关系,保证这种经营特色不受破坏和改变。
如果各家零售连锁超市都各自建立配送中心,会造成大量配送中心资源的浪费和人员的闲置,使得配送中心的费用和物流运营成本偏高。只有分店规模扩大使配送中心正常运转所取得的数量折扣和加速资金周转的效益,足以抵偿配送中心建设和设备所花费的成本,才能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2、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指连锁超市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进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我国连锁超市企业还普遍存在现有物流配送系统不能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情况。连锁超市应在利用自己的物流资源积极建设物流配送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学会利用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业者提供的物流服务加以弥补。
3、供应商配送模式
简单的说,供应商配送模式就是由生产企业直接将超市采购的商品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送到各个连锁门店甚至到货架的物流活动。通常中小超市公司由厂方直送商品的比例较高,而大型连锁超市公司趋向于通过自己的配送中心对门店实施配送,据估计,厂方直送商品只占总量的15%~20%。该配送方式对供应商而言增加了成本,但对于由供应商到零售超市的供应链整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共同配送模式
共同配送是指由多家连锁超市企业联合起来,为实现整体的物流配送合理化,在互惠互利原则指导下,共同出资建设配送中心,共同制定计划,共同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共同使用配送车辆的配送模式,尤其是一些经营规模较小或门店数量较少的连锁超市常采用这一模式。但这一配送模式不太适合于中小型连锁超市。只有当连锁超市有较强的驾驭供应商的能力时,这种共同配送中心的建立才有可能。此外,连锁超市企业需建立一套完善的与供应商以及各连锁分店及时沟通和传递信息的系统,需要有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三、适合我国零售连锁超市的配送对策探讨
1、实力雄厚的连锁超市
实力雄厚的连锁超市可适度扩大自建配送中心的规模,主要为本企业的连锁分店进行配货,同时也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货物,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这种做法也符合企业的长期利益和战略发展需要,提高其现代化水平。
2、中小型连锁超市
中小型连锁超市,通过组建横向物流联盟构建他们的物流配送体系。连锁企业与专业物流服务提供方的长期合作会形成一种战略性的纵向物流联盟关系,而解决目前连锁超市的配送问题,除了纵向联盟,另一个关键就是要组建连锁超市企业间横向物流联盟,可以使连锁超市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资源、降低风险和运营成本,实现物流合理化。
3、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模式
从战略层面上,使用第三方物流可以使连锁零售企业减少固定资产投资,规避经营风险,集中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其次,第三方物流借助自身优势,降低物流复杂性,提高对顾客的响应能力,有效解决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时间和空间管理上的难题;再者,第三方物流能够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企业弹性;同时,选择第三方物流可以大大减少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交易成本。
四、结束语
在连锁企业飞速发展的市场背景下,合理的配送模式是提高商品流通效率促进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整合及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我国连锁企业的配送模式以自建配送中心自营配送为主,而且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供应商的配送能力参差不齐,从而导致了我国连锁企业整体的配送效率低、配送成本高等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为连锁企业解决这些配送问题的想法,对连锁企业典型的配送模式进行分析,从而为连锁零售企业经营者寻找适合自身的配送模式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现代物流联合运输区域协调管理及网络构建研究——以广西西江水铁联运为例丁伟中南大学2012-05-01
5S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基础,是日本企业最独到、最成功的管理方式。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5s现场管理论文2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5s现场管理论文2000字篇一 试论企业如何有效推行5S管理 摘要:5S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本文从策划、培训、宣传、方法、样板、细节、检查等方面,就企业如何有效推行5S管理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在推行5S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这对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一定启发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5S;管理;有效;推行 5S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基础,是日本企业最独到、最成功的管理方式。因此,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认识到5S管理的重要性,在逐步推行5S管理。但不容乐观的是,一些企业在推行5S管理过程中,往往出现形似而神不似的问题:或者喊一大堆口号、制定一大堆制度,但实际上却很难付诸行动,甚至根本无法实施,或把它仅仅理解成打扫卫生[1]等等。实践表明,推行5S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经过策划、动员、实施、内部检查等过程;为保证最终的效果,5S管理还应结合管理中每一过程、每一步骤,策划出多种具体可行的管理办法、实施方案、检查标准等等。下面就企业如何有效推行5S管理,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精心策划,周密部署 推行5S管理工作如同进行一场战斗,要取得胜利,事先就要进行精心策划、周密部署:要制订推行目标,明确要求;要成立领导小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5S管理工作的策划、计划、实施和检查等工作;企业各部门也应成立推行组织机构,根据组织总体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提出部门的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并具体落实到责任人等。只有做到周密的策划和部署,才能为全面开展5S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培训,提高认识 5S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因此是一项全员参与的活动[1]。而且,如果没有全体员工的参与,5S活动的开展就失去了群众基础、成了空中楼阁。在推行5S管理之初,大多数员工并不了解5S是什么及5S的真正含义,甚至思想上还有抵触情绪,认为科研、生产任务繁重,哪有时间再去做这些“打扫卫生”的事情。作为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活动,如果大部分员工认识不到位,是不会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除重点对企业骨干人员培训外,还应对企业其他人员进行层层培训,甚至要逐渐深入培训,使所有员工对5S能理解、有认识,减少阻力,增加积极性。 三、宣传造势,营造气氛 为全面推进5S管理活动,宣传造势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够增强5S活动开展的气氛[3]。在5S的开展过程中,企业可通过宣传栏、电子看板、局域网等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各部门也应积极制订5S宣传计划,开展宣传活动,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通过对5S知识的宣传,让员工对5S概念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5S工作进展的宣传,让员工了解推行的动态,促进工作的持续开展;对推行5S的先进经验事迹的及时宣传,使大家互相学习、借鉴,促进共同提高和发展。必要时,还可以借助行政手段对开展5S管理活动的阶段结果进行奖罚,并醒目地公示、宣传。 四、讲究方法,落到实处 1.制订计划,责任到人。5S推行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落到实处。企业在总计划的基础上,每个月都要制订详细、具体的开展计划,并根据进展情况及时调整计划,使计划真正能够指导和督促工作。每月初5S专项计划都要落实到各部门,各部门根据自己的特点,制订自己的具体推行计划,再将计划落实到每位员工,即每项工作、每个区域都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并实行日检、周检制度。只有这样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5S推行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2.正确处理“舍”“得”关系 凡事有得就有失。5S管理要取得成效,也要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 (1)在空间上的舍得处理。5S管理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整理”。“整理”就是清理物品,明确判断要与不要,不要的坚决舍弃。过去我们只有物质价值概念,而没有空间价值概念,要将那些落满灰尘的物品扫地出门时,心中总不免有些不舍。因此,应该改变观念,将无用物品坚决清理出去后,我们看到的是空间增大、库存减少、寻找时间减少、故障减少、生产效率得到提升的整理效果。 (2)时间上的舍得处理。在企业,往往由于任务重、时间紧,员工的工具就乱拿乱放、物品乱堆乱摆,结果不仅许多时间被浪费在心急火燎的四处寻找上,而且有时还忙中出错,造成意外损失。“整顿”工作是对必要的物品根据用处、用法和使用频率实行定置管理,明确数量,摆放整齐,加以标识,使取放方便。这要舍去、投入一定的时间,但寻找必须品的时间则减少为零。 (3)形象上的舍得处理。外在形象一般可以反映出内在实力。企业外在的形象,是提升士气、减低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产品不良率的基础工程。因此要舍得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改变企业的生产环境、工作环境,以提高企业形象。 (4)效益上的舍得处理。追求最大利润和实现社会效益是企业永恒的目标。不可否认,管理活动所带来的效益与生产活动所带来的效益相比,不那么明显,也难立竿见影。于是,在5S管理活动中,一些人只看到在开展5S管理活动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看不到5S管理带来的效益,就对5S管理的舍得产生了怀疑。实际上开展5S管理减少了寻找、搬运的时间,降低了库存成本、减少了半成品在线上的停留,减少了不良消耗等等,而且确保科研和生产安全的预防成本的付出,使企业树立起安全意识,清除各种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帮助企业免除可能遭受的灭顶之灾;提升企业形象、提高质量,争取到订单等等,所取得的效益会难以估量。因此在5S管理中,对投入和产出的帐要全面算、长远地算。 3.标准化,持之以恒 5S管理终极目的是“素养”。5S管理要达到这个终极目的,长期有效,一方面要使“整理、整顿、清扫”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设法使全体职工养成遵守规则、按程序办事的良好习惯,具备长期坚持执行制度的“素养”。对于后者,应是开展5S管理工作的重点。 中国人凡事有“搞运动”的习惯,在企业管理上也常见如此,或者开始劲头十足,此后逐渐松懈、泄气。因此,推行5S不能再沿习以往搞运动的方式,而要将5S管理纳入企业制度管理,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常见的“运动一过,又全面复辟”,或“一紧、二松、三垮、四重来”[1]的现象发生。 4.运用目视管理,提高效率 现场目视管理,是利用图表、看板、颜色,把工作现场中发生的问题点、异常、浪费等,以及有关质量、成本、交付日期、安全和有关生产活动等状况变成为一目了然的状态,以便迅速而容易采取对策,防止错误再发生的管理方法。 在5S管理活动中,目视管理对于提高和维持现场安全状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路标、通道线、区域、产品状态的标识,安全色、安全标志的大量使用等,它能让人迅速判断现场环境的安全与否,且准确性高。其中,看板管理的作用独特,反映了一个部门的管理水平。如班组管理看板、质量看板、计划管理看板、人员去向板等。它不但将管理内容展示出来,宣传了本部门,同时可以促进本部门的管理工作。 5.样板先行,重在效果 在推行5S管理开始阶段,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5S样板区非常重要。因为5S的开展必须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不考虑单位的实际,照抄照搬是不可取的。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选取一些比较典型区域或部门作为样板区,为5S的全面推广起示范、促进作用。 6.细节着手,夯实基础 “细节决定成败”。5S管理工作是实实在在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工作,需要从细节着手。从企业的整体来看,5S管理中,应对每个现场的5S推行工作都进行仔细的安排,保证不留盲点。对于每个部门或车间等基层单位来说,关注细节就更加的重要和必需。比如:对各种标识、表格、标牌都应进行精心的设计,对过道、会议室等公共区域的责任制要明确、认真落实等。 7.检查督导,持续改进 检查督导在5S管理推广活动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3]。这虽然会增加员工的压力,但是同时使员工更快、更直接地明确行动方向,知道存在的不足,促使改进。企业可通过请专家进行现场检查指导,有效地推进现场管理工作的改进。还可成立5S检查小组,在5S推行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进行检查督导,保证5S管理推行达到要求和按时完成。 8.几点值得关注的问题 (1)推行5S管理,避免流于表面和形式。企业在5S开展过程中应着眼于有利于科研生产工作的开展,要以实用为主,以方便工作为主,不能只考虑气氛热烈、做表面文章。 (2)推行5S管理,应强调创新意识。各行业、各组织、各部门工作性质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根据本企业的工作特点,进行5S管理创新,才能使5S的推行不脱离本单位实际,真正起到促进本组织基础管理水平提高的作用;另外,要不断推动5S管理上新台阶,要研究解决新问题,特别要有创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李新莲,李维浩.推进5S活动,加强现场管理[J].冶金政工研究,2003,(4):27-28. [2]柳屹立.5S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J].现代企业,2005,(5):15-16. [3]魏南.企业5S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江苏冶金,2007,(1):61-65. 5s现场管理论文2000字篇二 运用5s现场管理法改善某医院餐饮部的生产状况 【摘要】本文采用精益生产方法之一的5S现场管理法,对某医院餐饮部进行剖析,针对本部门自身特点运用5S方法进行合理改善,为本部门将来的发展奠定现代的管理基础。 【关键词】精益生产5S餐饮 一5S方法的简介 5S起源于日本,是现场管理的基础,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等五个项目。1986年,日本的5S的著作逐渐问世,从而对整个现场管理模式起到了冲击的作用,并由此掀起了5S的热潮。5S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等改善现场环境的质量和员工的思维方法,使企业能有效地迈向全面质量管理。5S水平的高低代表着管理者对现场管理认识的高低,这又决定了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5S活动,从现场管理着手改进企业“体质”,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某医院餐饮部当前情况研究 1项目背景:本医院为某市第二大医院,位于市中心位置,其餐饮部于1992年成立,主要面向本医院员工及住院人员使用。餐饮部位于本医院院内南侧地下一层,面积约为200平方米,室内格局为一间办公室,厨房,面二区,洗菜区,储藏室(地上一层),洗碗区,大厅。有员工科长一名,财会部两人,采购部一人,营养师一人,管理员一人,工作人员14人,共计20人。每餐客流量高峰时为500人左右,低谷时为200人左右。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保证餐饮部提供充足三餐的前提下,减少因过多生产,操作不当,储藏不当引起的浪费,以及改善餐饮部生产及用餐环境。该医院将于2014年初搬于新址,于此时运用5s改善本部门的运营情况,一方面是当前管理的需要所致,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将来的新址的大环境,届时该餐饮部将重建,其面积约为400-500平方米,员工数也将扩充,势必需要引进新的管理理念。 2现场诊断:通过现场诊断发现,现场问题主要体现为三点: 1)工艺技术方面较为薄弱。现场是传统的流水线大批量生产,工序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作为同行业餐饮业,存在较大差异;2)细节的忽略。在现场可以见到原材料,衣服零落现象,员工解释因为空间不足等原因;3)团队精神和跨部门协作的缺失。部门之间的工作存在大量的互相推诿,工作更缺乏主动性,而是被动的等、靠、要。4)作为服务行业,用餐人员,外来等随意出入工作情况明显,对本部门产品质量有所影响。5)采购部仓库库存量较大。对于食品加工业其原材料占地面积较大,且易腐易烂,库存积压过大,导致原材料浪费现象明显。 三解决方案 1建立推行组织 a成立推行办公室:该医院后勤院长,餐饮部科长。b明确目标:改变现场的工作环境,增强了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和归属感,改善餐饮部生产及用餐环境。c划定委员会成员的主要责任:科长负责将5S与现场效率改善结合,推行效率消除浪费活动彻底解决生产现场混乱和效率低的问题;推行全员的5S培训,结合现场指导和督察考核,从根本上杜绝随手、随意的不良习惯;成立跨部门的专案小组,对现存的跨部门问题专项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梳理矛盾关系,确定新的流程,防止问题重复发生。d划分小组明确其责任区:第一组,科长,财会部3人。组长科长。责任区:办公室。第二组,质检部:营养师,采购部:采购员,管理员。共3人。组长管理员。责任区:仓库。第三组,生产部一:面二人员7人。A员工为组长。责任区:面二区。第四组,生产部二:厨房人员5,及清洁员2人。厨师长为组长。责任区:厨房,洗菜及洗碗区,大厅。 由本单位的主要领导担任精益生产活动组织的主要职务,表示对实施精益生产的重视和支持,而科长负责全面掌管具体事项的实施。 2建立核心团队:只有建立核心团队,才能更好的实施精益生产改善方案。首先,要使核心团队在思想上有所转变,接纳精益生产这一思维;其次,以各个部门的职责为基础,有所侧重的推广精益生产的思想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 管理部门:培训各部门员工,并定期考核;生产部:负责实施精益生产改造的核心部分,包括加工设备重新布局和流程再造,降低二型浪费;采购部:配合生产部,实现原材料最低保有量下的充足,与库存量的最低化,质检部:在保证生产部高效生产的前提下合理搭配食材,降低食品质量不合格率,提高产品质量;财务部:负责统计精益生产实施前后,财务数据反应的生产加工成本的变化。 3拟定推行方案及目标 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5s现场检查表: 4教育:a各个小组有侧重点的对本组员工进行教育,包括:5S现场管理法的内容及目的、实施方法及评比标准;b新进员工5S现场管理法的培训。通过教育,可以让员工充分感知到5S的实施给自己工作环境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主动而非强迫的去实施5S,并维护好其成果。 5实施:a实施的前期准备;b操作间、办公区等全面大清扫;c操作间布局重置,使得上下工序之间所用设备有所衔接,消除二次浪费;d分门别类摆放原材料、在制品及成品,与不合格品区别开来;e严格执行“5S检查表”;f信息及时反馈;g及时整改 6查核:现场查核;现场解答问题及疑惑。 7评比及奖惩:企业定期举办各小组竞赛评比活动,按照排名先后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 8反思与改善:对不合格的项目进行改善,有尚有缺陷的问题加以反思并修正。 9纳入定期管理活动:进一步完善标准,改善制度;时时强化5S现场管理。 四项目收益 我们从人员意识着手,在本部门内大范围开展培训,结合各种宣传及奖惩活动,营造了良好的5S氛围;然后从每一扇门窗、每一个工具柜、每一个抽屉开始指导,逐步由里到外、由难到易,经过一段时间的全员努力,5S终于在本部门每个员工心里生根、发芽,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现场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彻底的改观,营造了一个明朗温馨、活性有序的生产环境,增强了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员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要我做到我要做,逐步养成了事事讲究,事事做到最好的良好习惯;在一段时间的推进工作中,从员工到管理人员都得到了严格的考验和锻炼,造就一批独立思考、从全局着眼,具体着手的改善型员工,从而满足本部门进一步发展的需求;配合本医院的愿景,夯实了基础,提高了现场管理水平,达到了提升本部门餐饮质量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塑造本医院的良好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冯燕宁,精益生产与全面质量管理,中国质量,2008 [2]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张冬匀,基于精益生产理论的生产现场改善方法的应用,机电工程,2008 作者简介:王宇,女,(1986-),汉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现就读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11级研究生,主要研究企业管理学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企业管理)看了“5s现场管理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5s现场管理论文 2. 车间5s管理论文 3. 5s车间管理论文 4. 车间现场管理论文 5. 浅谈车间现场管理论文
概括起来说,管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 管理使组织发挥正常功能。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任何一个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不论其性质如何,都只有在管理者对它加以管理的条件下,才能按照所要求的方向进行。组织是由组织的要素组成的,组织的要素互相作用产生组织的整体功能。然而,仅仅有了组织要素还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各自独立的组织要素不会完成组织的目标,只有通过管理,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织才能正常地运行与活动。组织要素的作用依赖于管理。管理在组织中协调各部分的活动,并使组织与环境相适应。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没有指挥,就没有乐队。在乐队里,一个不准确的音调会破坏整个乐队的和谐,影响整个演奏的效果。同样,在一个组织中,没有管理,就无法彼此协作地进行工作,就无法达到既定的目的,甚至连这个组织的存在都是不可能的。集体活动发挥作用的效果大多取决于组织的管理水平。组织对管理的要求和对管理的依赖性与组织的规模是密切相关的,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分工和协作越精细、复杂,管理工作也就越重要。一般地说,在手工业企业里,要进行共同劳动,有一定的分工协作,管理就成为进行生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如果手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技术和劳动分工也比较简单,管理工作也比较简单。现代化大工业生产,不仅生产技术复杂,而且分工协作严密,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都高,社会联系更加广泛,需要的管理水平就更高。工业如此,农业亦同样如此,一个规模大、部门多,分工复杂、物质技术装备先进、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水平高的农场,较之规模小、部门单一、分工简单、以手工畜力劳动为主、自给或半自给的农业生产单位,就要求有高水平、高效率的管理。总而言之,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劳动分工和协作越细,就越要有严密的科学的管理。组织系统越庞大,管理问题也就越复杂,庞大的现代化生产系统要求有相当高度的管理水平,否则就无法正常运转。二、管理的作用还表现在实现组织目标上。组织是有目标的,组织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有效的实现组织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有的亏损企业仅仅由于换了一个精明强干、善于管理的厂长,很快扭亏为盈;有些企业尽管拥有较为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有些企业尽管物质技术条件较差,却能够凭借科学的管理,充分发挥其潜力,反而能更胜一筹,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得优势。通过有效地管理,可以放大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因为有效地管理,会使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组织因素各自功能的简单相加之和,起到放大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的作用。在相同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下,由于管理水平的不同而产生的效益、效率或速度的差别,这就是管理所产生的作用。在组织活动中,需要考虑到多种要素,如人员、物资、资金、环境等,它们都是组织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每一要素能否发挥其潜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对管理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有效的管理,正在于寻求各组织要素、各环节、各项管理措施、各项政策以及各种手段的最佳组合。通过这种合理组合,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效能,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要素的最大潜能,使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例如,对于人员来说,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力,但是却有很大的弹性。如能积极开发人力资源,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使每个人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地发挥,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从而有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就是要合理制定决策,没有管理工作不就乱套了,还怎么有效执行。管理在于更有效地开展活动,改善工作,更有效的满足客户需要,提高效果、效率、效益。
写作思路:可以从发展趋势、学科特点等角度出发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语言要通顺等等。
正文: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它有三层含义:
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
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管理学是从一般原理、一般情况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和管理规律进行研究,不涉及管理分支学科的业务和方法的研究;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科学,无论是“宏观原理”还是“微观原理”,都需要管理学的原理作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
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它需要从不同类型的管理实践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从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上看,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基本因素外,还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从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上看,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
管理学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同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显示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强大生命力。
构成管理过程主要因素的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都是社会最有生命力的人,这就决定了管理的社会性;同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生产关系的特征,因此没有超阶级的管理学,这也体现了管理的社会性。
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管理历史,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管理学。
在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有关组织、群体和个体间冲突的研究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冲突研究和行为研究的融合促成了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雏形,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理论又把人际关系学说涵盖其中。
福列特关于冲突的建设性论述把组织看作是一种协作系统, 并据此认为组织管理不应该只重视人际关系的构建, 更应该注重员工间的合作状态;而且, 这种协作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此基础上, 福列特又提出了参与式管理。受梅奥、福列特等人的影响, 巴纳德将社会系统观点引入了正式组织研究, 并且对权力和权威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把组织看作一种社会系统, 而不是韦伯所说的科层制。
在组织管理的具体方式上, 阿吉里斯的个性管理、麦格雷戈的人性管理、利克特的群体交互及适应行为研究、汤普森针对组织的系统研究方法都对传统的过程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而德鲁克注重实践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在如何整体提高组织效率的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进入了现代管理理论发展阶段, 特别是德鲁克所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已经包含了后现代管理思想的参与式管理和自我控制。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管理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管理在功能、组织、方法和理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从而使管理学研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因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理不仅是决定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是现代生产力的首要构成要素。管理学的教育将会更加普遍,管理学的重要作用将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第二,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纵观管理的发展史,由管理活动而管理学,由管理学而管理学原理,由管理学原理而管理哲学,这表明了人类对管理认识深化的历程,也正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总趋势。管理学的理论化趋势,表现在对各类管理之共同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并对这些规律进行了一般性的概括与抽象。管理学的哲学化趋势,表现在从哲学的高度,对管理进行了最高层次的考察与解释,把管理与哲学沟通,终使一般管理学得以完整地建立。
第三,新的管理学分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管理学分支的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正在面临巨大的结构变革,进入21世纪的世界经济将会发生质的变化。
管理工作将会要解决许多全新的课题,如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资本的管理,信息共享的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的创新,新型的组织结构,如学习型组织、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新型组织形式的管理,在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对组织适应性的管理等,都将形成一些新兴的管理学分支,繁荣年轻的管理学。管理学发展的今天已经呈现出这样一些趋势。
第四,管理学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地结合。管理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发展除了管理实践的创新的不断推动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其他相近学科的发展,其中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都在管理学研究中得到了运用。今天,这些与管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发展十分迅速。由此可以预测,未来的管理学在管理方法上将更多地借鉴这些学科发展的成果,表现出与这些学科发展更紧密结合的特征来。
第五,管理学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将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研究如何充分地开发人的智力和体力,将成为管理学更为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将人作为一种知识的载体的研究将更为突出。
第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管理学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是管理的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管理活动的创新,将会为管理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对象和案例,也将会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管理学理论。
另外,人们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避免管理中的失误,将更多地把管理置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管理理论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重视,不仅仅是科学的研究会吸引更多的理论工作者的兴趣,而是管理工作者将更加重视管理理论的作用,更加自觉地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管理工作。由此不难推知,管理学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管理学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
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
质量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尤其是建设工程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管理
摘要:现代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有别于传统的质量管理,它是一种系统的、全面的、动态的质量管理 方法 ,本文从通过对建筑项目质量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完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思路和对策,为完善项目质量管理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建设项目;现状;质量管理;施工工序管理
1 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现代工程项目正在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项目的复杂度较之以往呈指数级倍增,在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需要通过更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才能得到保证。
施工项目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而且还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安定。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头等大事。
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
在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一些施工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手段落后,不重视事前计划和事中控制,不能实现全面、全过程的动态质量管理.
建筑市场不规范
一些地方政府和建筑主管部门对国家有关建筑市场的行政规定和管理要求贯彻不到位,落实不到位,甚至不落实,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有的业主不管工程大小,结构难易、层次高低,都指明要一级以上企业参与投标,要一级建造师、一级项目经理承担施工任务,结果抹杀了差别化竞争,使高低资质、大小企业同时涌向一个工程项目,造成了市场的无序化竞争,加重了市场秩序的混乱。
同时,派生出施工方无资质挂靠有资质,低资质挂靠高资质,建造师资格证书出借等诸多违法违规行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建筑市场的不规范运行.由于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依靠手工作业和简单的辅助工具,市场准入壁垒低,许多缺少资本的小企业和个人大量涌入。
参加人员质量意识差
质量意识是人们对质量的认识和态度的综合表现.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也是搞好质量管理的第一关。企业高层领导对质量问题没有高度重视,把企业目标重点定在利润、进度上,没有树立起只有高质量才能带来高效益的超前意识,导致管理层及基层工作人员没有明确的质量目标。
目前大多建筑公司领导对“质量第一”的 口号 讲的多,落实的少,而把主要目标锁定在抓进度、保工期上,对质量如何进一步提高很少重视.公司管理层质量意识不强,从而使质量监督层的工作得不到充分重视,使他们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建设单位行为不规范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建设工程的业主并不是合格的市场主甚至不是完全的法人主体,在建设工程项目时,存在很多不规范行为.有的建设单位不是完全的法人主体,建设资金的使用、施工单位选择、建筑标准的选择等,都不能自主决定,经常受到其主管单位的影响,无法承担发包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任务,缺乏市场意识,破坏与承包方的平等交易关系。
阻碍市场机制的发展,而且投资责任机制不健全,片面追求低造价,片面追求高标准,短工期,这些都阻碍了工程质量.建设单位分包工程,致使一个项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施工队伍,施工水平的差异及现场缺乏统一管理,使施工质量无法保证.按照国家现行的建筑质量评定标准,单位工程中如果有一个分项或分部工程不合格,那么整个单位工程就被评为不合格工程。
设计单位行为不规范
建筑质量发生问题,一般都认为是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实际上其中一些问题是由于设计不到位造成的。现在很多设计单位实行的是谁承揽工程谁设计,这样在单位内部形成固定搭配,形成这几个人对某一类设计非常熟练,但如果遇到不熟悉的工程,其他设计人员又不易介入,致使设计单位的设计优势及专业之间的互补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设计质量。
另外建委设计质量监督站,对设计质量的监测是每年抽验,这样致使很多建筑设计得不到及时检测,为设计质量事故埋下隐患。
4 施工工序管理
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最基本的内容是工序质量的控制,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偏差和分析影响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并消除制约因素,使工序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工序质量控制是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点,是现场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
质量控制点就是根据对重要的质量特性需要进行重点控制的要求,而选择的质量控制重点部位、重点工序或薄弱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是对质量进行预控的有力 措施 。在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的特点,结合施工中各环节或部位的重要性、复杂性、精确性,全面、合理地选择质量控制点,在加强一般工序质量控制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进行重点控制,保证工序经常处于受控状态。
在设置质量控制点时,首先要对施工的工程对象进行全面分析、比较,以明确质量控制点;然后进一步分析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或造成质量隐患的原因,针对隐患的原因,相应地提出对策措施予以预防。
质量控制点的涉及面较广,根据工程特点,视其重要性、复杂性、精确性、质量标准和要求,可能是结构复杂的某一工程项目,也可能是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某一结构构件或分项、分部工程,也可能是影响质量关键的某一环节中的某一工序或若干工序。
总之,无论是操作、材料、机械设备、施工顺序、技术参数、自然条件、工程环境等,均可作为质量控制点来设置,主要是视其对质量特征影响的大小及危害程度而定。质量控制点设置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
关键的分部分项工程
如剪力墙结构中的钢筋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等。
关键的工程部位
如民用建筑的卫生间,关键设备的设备基础及一些关键的隐蔽工程等。
薄弱环节
即经常发生或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施工环节,或承包商施工质量控制无把握的环节。如一些常见的质量通病(渗、漏水问题);又如对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由于建筑单位初次施工,缺乏 经验 ,必须作为重点加以控制。
关键工序
如混凝土浇筑中的振捣,它对浇筑质量影响很大,又如CFG桩的钻孔,对确保其施工质量至关重要。
关键工序的关键质量特性
如混凝土的强度,回填土的含水量、灰缝的饱满度等。
关键质量特性的关键因素
主要为人、材料、机械、环境和方法,如重型构件吊装的关键因素是人和机械,砌筑砂浆强度的关键是材料。
质量控制点的实施
质量控制点设置后,要对质量控制点进行管理、实施,这样才能使质量控制点发挥其作用。在质量控制点的实施中应按如下要求进行:
有计划地组织进行过程质量审核,对审核的内容、时间、频次、人员等作出具体的部署,每年一般不得少于两次;
审查各接口部门的工作质量,接口部门之间的衔接应其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把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及控制措施进行交底,务必使相关人员真正了解,并树立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形成书面的质量控制的交底文件;
质量管理人员要配合监理工程师在施工现场进行重点指导、检查、验收,对关键的质量控制点要进行旁站监理;
严格要求操作人员按作业指导书进行认真操作,保证各环节的施工质量;(6)按规定做好检查,认真记录检查结果,取得准确客观的第一手数据,形成书面的质量控制文件;
运用数理统计技术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和缺陷分析,找出过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纠正或预防措施,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过程质量控制能力。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
施工中的质量检查是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质量控制人员通过质量检查或旁站监控,来确保工序的施工质量符合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因此,质量控制人员要高度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其重点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严格按方案施工
对每个方案的实施都应通过方案提出、讨论→编制→审核→修改→定稿(审批)→交底→实施几个步骤进行。
施工中有了完备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可行的施工方案,以及操作性强的技术交底,就能保证全部工程整体部署有条不紊,施工现场整洁规矩,机械配备合理,人员编制有序,施工流水不乱,分部工程方案科学合理。施工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极有力地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实行“三检制”和检查验收制度、执行过程质量执行程序
为了能够使“三检制”充分发挥作用,在施工过程中,应坚持检查上道工序、保障本道工序、服务下道工序,做好自检、互检、交接检,坚持上道工序不合格就不能转入下道工序的施工原则,这样一环扣一环,环环不放松,以工序质量确保工程质量。
如模板安装和钢筋绑扎这道工序完成后,应在质量控制人员对模板安装质量和钢筋规格、数量及绑扎质量等进行检查,形成质量检查文件签字认可后,才允许混凝土浇筑。这样就形成了分包自检、总包复检、监理验收的三级
检查制度。
成品保护质量检查
由于各工种交叉频繁,对于成品和半成品,容易出现二次污染、损坏和丢失,影响工程进展,增加额外费用。制定成品(半成品)保护的主要措施,并设专人负责成品保护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对易受污染、破坏的成品和半成品要进行标识和防护,质量控制人员应对成品保护质量经常进行巡视检查,要求分包单位对成品采取“护、包、盖,封”保护措施,发现现有保护措施损坏的,要及时恢复。
工序交接检要采用书面形式由双方签字认可,由下道工序作业人员和成品保护负责人同时签字确认,并保存工序交接书面材料。另外,为保护成品,还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防止后道工序损坏或污染前道工序。
5 结语
随着市场的对外开放,国内企业也面临着走出去的问题,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建筑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为契机,努力营造我国建筑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新宇,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中国建设信息,2006(06).
浅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引导语:如果说,生产技术是企业的生命,那么质量管理则是她的灵魂。质量管理在企业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浅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质量的经济性,质量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一个企业的利润多少,关键在于对其质鼍成本的控制!著名的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克劳士比有句名言:“质量是免费的”。他认为“真正费钱的是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事 情——没有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因为,那些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工作,那些没有第一次就做好的工作,就必须补救,就会使企业产生额外的支出,包括时间、金钱 和精力,由此而产生的质量损失可能会用高出其成本数倍的人力、物力与时间予以补救,既让公司的质量信誉受损也浪费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为此,我们必须用经济 的眼光来审视质量的管理。这样,我们就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诸如:由于第一次未把事情做对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如何从降低成本和满足顾客的适用性要求两方面来寻求提高企业的效益有效途径?如何在各环节提高产品质量并采取积极 预案等等。 其次,质量是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的综合反映: 纵观现代产品,无论是从其设计,制造和使用,还是从其更新换代和发展,无一不是集中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和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 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才能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1.整 个组织内部的有效沟通,达到掌握客户需求与期望的目 的.:在养生健生学中,中医讲究的是“气血畅通”,企业也不例外,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内部沟通,也会得不 治之症。建立制度化的组织内部沟通渠道,是增强组织免疫力、不断获得营养的重要保证,这个营养就是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建立信任,消除忧虑:在组织内提倡人 人平等,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相互信赖,双向沟通,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2.为 员工提供所需的培训,并赋予其职责范围内的自主权,全员参与是做好产品质量的关键,员工能力的要求包括: A、与公司战略目标与未来发展有关的需要; B、预期的管理者和劳动力的后续需求,进行复合型人才储备; C、组织的过程、工具和设备的变化相关信息与能力提升; D、对执行能够规定活动的人员的个人能力的评价; E、组织及其相关方有影响的法律法规要标准; F、客户及相关方要求的变化的有效掌握; 3.注重细节,持续改进:无论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还是在生产技术方面,细节的处理往往会影响最终效果的好坏,“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产品质量管理从“ 检验”到“预防”,由“堵”到“疏”,再到研发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我们不难看出在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要求与质量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质量管理应由事后 质量检验把关控制转变为“预防式”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质量管理如同医生看病,治标不能忘治本,为了彻底走出“事后控制”的误区,提高事前控制和事中控 制的执行力,企业必须在质量管理中推行全 面质量管理模式,层层把关,人人负责,才能使质量控制在每一个产生的源头。质量问题的处理“由堵向疏”的转变。由质量问题责任追究和结果考核,向原因分析、持续推行质量改进的转变。质量问题的发生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如果一味追究责任和进行经济处罚,会导致隐瞒小问题,最终集成大质量事故,为此倡导提出问题,商讨改进和预防措施,避免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采用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的方式,通过“头脑风暴法”,对产生的或可能产生的质量问 题进行原因剖析,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成立改善小组,研究制定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措施。同样在技术方面只有注重细节,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管理水 平才能满足客户及市场不断提升的期望。 另外,建立与供方良好的互利关系也是质量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任何企业都是与供方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需要识别并选 择重要供方,权衡长、短期利益,确立与供方的合作关系,与重要供方共享专门技术和资源,创造一个通畅和公开的沟通渠道,确保所供物料均能达到预期,从而提 高市场竞争力。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产品质量好坏,决定着企业有无市场,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 求发展”已成为广大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质量管理是企业的灵魂,只要企业存在,她就是企业永恒追求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