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有多重要呢?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我为大家整理的学术论文的重要性的认识,希望你们喜欢。 学术论文的重要性的认识篇一 1、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2、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作者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3、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 4、其分类如下: (1)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 (2)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 (3)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门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 多媒体技术学术论文范文 多媒体技术发展浅析 论文 关键词:多媒体;多媒体 网络 ;多媒体 应用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多媒体技术 发展 的简单介绍.提出多媒体技术使用的硬件要求.并对多媒体网络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多媒体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 经济 与 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 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早期的人们,通过交谈与手势交流信息。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开始有了文字和图片,后来又有了照片乃至电报、电话、录音、广播、电视、电影、 计算 机网络等等。多媒体自诞生以来发展迅速,现在已逐渐家喻户晓,多媒体技术综合了 计算机声音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存储技术、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计算机动画处理技术及活动影像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科技界、产业界、 教育 界、创作、娱乐界及军事指挥等领域产生了强劲的冲击波,它给传统的微型计算机、音频、视频设备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对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了巨大影响。 1多媒体的硬件组成及多媒体网络 一般多媒体硬件是以计算机硬件为核心(要求至少 64M内存,l0G以上硬盘),音频、视频设备是其主要外部设备,外设还包括:光盘及光盘驱动器、摄像机、录像机、扫描仪、麦克风、音箱、投影器、复印机、扩音器、电视、编辑系统等等,像这样建立在高性能硬件基础上的集数值、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具有交互式的综合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多媒体网络是指可以综合、集成地运行多种媒体数据的计算机网络。在网络上可以运行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应用程序、视频及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并对多媒体数据进行获取、存储、处理、传输等多媒体网络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同步性和实时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可以同时处理并展现两种以上的媒体;多媒体网络的节点与网络系统可以交互通信,通信的方式可以是多点或双向的;各种多媒体网络节点应能同步的显示图、声、视信息,把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提供给用户;用户在多媒体网络的信息交换中,信息涉及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具有很强的时间相关性和连续性,对于利用视频会议交谈、视频与音频信息不能有持久的延迟,目前的多媒体只能实现即时性同一般网络相比,多媒体网络有其特殊要求,首先它处理视像、声音等媒体信息的方式与众不同,并且对于语音信息、传输速率等方面有频宽的要求。其次由于多媒体的信息涉及人的感官,有较强的时间相关性,多媒体网络需考虑延迟性及数据传输的优先顺序,方能达到各项 软件的应用需求。最后,因为多媒体网络涉及不同厂牌机型及异种网络上传输多媒体信息,有一定的网络兼容性就显得很重要。多媒体在网络上应用的关键是多媒体数据在网络上的传输,而多机需采用高速网络互连.方能满足速度和带宽的要求,如FDDI ,B-ISDN等网络系统,不同媒体的最大延迟、平均吞吐量、可接受的误码率等指标各不相同,因而对网络带宽的要求并不一样,所以在建立多媒体网络系统时,须从实际出发,选择适用的网络结构和系统,建立和 组织合理、高效的媒体播放和控制机制。通常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上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网络随着技术的发展,还会不断完善。媒体 的多样化、信息传输的同一代以及设备控制的集中化 在不远的将来会得以实现。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使电脑本身由无声世界进步到有声世界,由原来的静止画面发展到动画画面甚至全场活动影像效果,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创作、传播等。概括起来,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在教学培训上的应用 九十年代初期以来,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国内的各个领域逐渐开始应用。由此而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教育技术更是受到各类教育单位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关注。一批多媒体教育软件,多媒体演播教室和网络教室,远程教学系统,仿真培训系统等软硬件系统先后开发建立起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理论和 实践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改革传统落后的教育方法,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与传统意义上的 教育 相比,利用多媒体具有以下优势: (1)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 计算 机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即时反馈,对教学过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而且学习可选择学习的内容、教学模式,从而主动参与,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2)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 计算机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以便人类获取知识,保持已有的知识。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项加起来就有94%n,还有 %来自嗅觉,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种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3)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 组织与 管理。多媒体的超文本技术和超媒体系统可以将有关语音和活动影像的内容组成一体化的图文音像并茂的 电子 教材,可达到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过程。 办公室自动化和商业领域 办公自动化是信息 社会的标志,是当前国际上飞速 发展 的一门综合电子、通信、文秘和行政等多学科和技术的新兴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几千年来一统办公室的“文房四宝”逐渐被电子计算机和通信 网络 所打破。目前可以进行多媒体的声音邮件、视频邮件、视像会议、商业信息的传播、介绍、购物指南等等。 游戏、娱乐 游戏是多媒体的一个最直接的运用.因为游戏本身包含了几乎所有多媒体的因素,而且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往往是在游戏中首先得到运用的。多媒体游戏可将图像、影片、各种特殊效果的声音、活动等结合在一起,使游戏更真实、更令人激动。 在进行辅助设计和 工业 生产控制 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于一体,不但在信息的量上有了数量级的大幅度增加,而且还提供了以往计算机技术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在辅助设计和工业生产设计中,多媒体技术有广泛的 应用前景。将工程图纸直接输人计算机内存储,将产品进行三维旋转和物体缩放交互设计,还可实现生产车间与集中控制室之间的监视控制等等。它在重大工程、复杂工程段及特殊 环境的设计中,可用于方案比选、初设审查,效果检验等,还可以用于招标投标、宣传、服务用户等。 另外,多媒体技术还广泛应用于 医学、银行业等。 3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 经济 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 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 现代 科学 技术的推动下,多媒体及多媒体系统将继续深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看了“学术论文的重要性的认识”的人还看: 1. 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重要性探讨论文 2. 读学术论文写作有感 3. 浅谈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撰写论文 4. 浅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及其重要性论文 5. 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探讨论文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2]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学术史回顾是每一篇学术论文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严谨规范的学术论文中,必须开辟足够的篇幅来陈述与主题有关的研究动态。从而体现作者对相关研究进度的了解程度,同时也反映了作者问题意识的强度。 在日益讲求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今天,一个简要而完整的学术史回顾能表明作者对他人学术成果的尊重。但是,目前许多人对学术史回顾的意义还缺乏足够的重视,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正在接受学术写作训练的学生当中,也出现于已经走上学术研究工作岗位的人当中。许多学术论文在开头就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强调自己研究的“独创性”,很少甚至没有提及他人的已有研究成果,仅以“该研究尚属空白”或“目前此项研究比较薄弱”之类的语句来一笔带过,然后就展开自己的论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对以往研究的一种虚无态度,换言之,学术史回顾的缺失是对前人学术劳动的抹煞。 任何一项专题的学术研究都是对前人学术劳动的继续。尽管,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前人的学术成果总会有多少不足,但是这些不足正是前人给我们预留的研究空间。对前人学术研究的低水平重复是我们学术写作中的大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就必须了解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所预留的空间究竟是怎样的情况。学术史回顾就可以为读者说明前人在哪些问题上停住了研究的脚步,而我们又是如何接续他们的研究工作,预期的目标是什么。
文献是写好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同时,没有文献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样没有基础。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献在撰写论文中至关重要。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 1、梳理文献的目的是什么? 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 其一,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然而才能预判这个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不仅要梳理这一问题国内研究的现状,而且还有梳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从而全面把握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状况。如果打开电脑就直奔主题,对某一具体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下去,也不去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东西。这样的论文时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发出来,也仅仅是作为工作量或评职称的成果而已,并不代表它对学术有什么贡献。在学术论文中,开头就直奔主题的论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论文。人贵在直,文贵在曲。论文的贵也在曲。而这种曲是通过对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现出来的。 其二,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这个巨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所有对该学术问题作出了贡献的前人。学术的传承就是要尊重历史,不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就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也难以对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研究。不尊重历史,我们同样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学风,以为别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从而最终也会陷入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 其三,梳理文献最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学术问题大多不是一代学人就能解决的,一代学人只能解决那一代学人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会因主观能力的不足而存在着研究的缺陷。因此,后辈学人就是要反复不断地阅读、比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这样,自己的选题就有可能或者延续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发现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进行弥补,或者在原有的问题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处女地。这才真正体现了所做选题的研究价值。 2、如何梳理文献? 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文献梳理。但是,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了论文的篇幅,会导致喧兵夺主的论文结构。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这种文献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 其一,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罗列出来。 其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也就是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论著。这些论文论著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 其三,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会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献。 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引言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阐述,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行文献追述。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对论文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术。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够把握的了。
问题一:论文可行性怎么写 一、首先就是提出论题焦点 二、说明历史材料证明该论题有哪些关点被证明 三、提出你自己同意或是新的证点,并举证 四、还可能存在的问题所在,和你证点相驳的有哪些 五、将你提出的论点与相驳的所对比以证明你的有理 以上为可行性分析的几点,在然后就是格式排版和资料的引用 可行性分析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分析方法。可行性分析应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主要内容 1、全面深入地进行市场分析、预测。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产品国内、国际市场的供需情况和销售价格;研究产品的目标市场,分析市场占有率;研究确定市场,主要是产品竞争对手和自身竞争力的优势、劣势,以及产品的营销策略,并研究确定主要市场风险和风险程度。 2、对资源开发项目要深入研究确定资源的可利用量,资源的自然品质,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开发利用价值 3、深入进行项目建设方案设计,包括:项目的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工程选址,工艺技术方案和主要设备方案,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环境影响问题,节能节水,项目建成投产及生产经营的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进度计划,所需投资进行详细估算,融资分析,财务分析,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项目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综合评价等等。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是由浅到深、由粗到细、前后联接、反复优化的一个研究过程。前阶段研究是为后阶段更精确的研究提出问题创造条件。可行性研究要对所有的商务风险、技术风险和利润风险进行准确落实,如果经研究发现某个方面的缺陷,就应通过敏感性参数的揭示,找出主要风险原因,从市场营销、产品及规模、工艺技术、原料路线、设备方案以及公用辅助设施方案等方面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以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如果所有方案都经过反复优选,项目仍是不可行的,应在研究文件中说明理由。但应说明,研究结果即使是不可行的,这项研究仍然是有价值的,因为这避免了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除了以上所讲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外,我们在实际中还有一种与投资密切相关的研究,称为专题研究,主要是为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可行性研究)创造条件,研究和解决一些关键性或特定的一些问题,它是可行性研究的前提和辅助。专题研究分类如下: a.产品市场研究:市场需求及价格的调查分析和预测,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以及预期的市场渗透、竞争情况的研究,产品的市场营销战略和竞争对策研究等。 b.原料及投入物料的研究:包括基本原材料和投入物的当前及以后的来源及供应情况,以及价格趋势。 c.试验室和中间试验专题研究:需要进行的试验和试验程度,以确定某些原料或产品的适用性及其技术经济指标。 d.建厂地区和厂址研究:结合工业布局、区域经济、内外建设条件、生产物资供应条件等。对建厂地区和厂址进行研究选择。 e.规模经济研究:一般是作为工艺选择研究的组成部分来进行的。当问题仅限于规模的经济性而不涉及复杂的多种工艺时,则此项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评估工厂规模经济性,在考虑可供选择的工艺技术、投资、成本、价格、效益和市场需求的情况下,选择最佳的生产规模。 f.工艺选择研究:对各种可能的生产技术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及经济性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特别是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时这种研究尤为必要。 g.设备选择......>> 问题二:论文中的结论,建议或策略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毕业生论文答辩 一、答辩流程 (一)简要叙述你的毕业论文的内容。叙述中要表述清楚你写这篇论文的构思(提纲),论点、论据,论述方式(方法)。一般约5分钟左右。答辩老师通过你的叙述,了解你对所写论文的思考过程,考察你的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二)即兴答辩。答辩老师向你提出2―3个问题后,其中一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第二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所涉及的某一方面的论点,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或专业实务进行讲(论)述。考察你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你实务(实际)工作的联系及帮助,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个问题,根据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提出专业理论或实务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和实务,研讨理论依据或当前所学专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及热点问题。考察学生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 二、答辩准备 (一)学生自述需要准备的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说明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几千人做了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文章的基本观点和立论依据? 9、本文的优缺点? 10.论文有何创新之处? 11.重要引文的具体出处? 12.本文提出见解的可行性? 13. 定稿交出之后,自己重读时发现的缺陷? 14.写作毕业论文时的体会? 对以上问题应仔细想一想,必要时要用笔记整理出来,写成发言提纲,在答辩时用。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慌。 (二)答辩过程中老师常提出的问题: 1、你的毕业论文采用了哪些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方法? 2、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用你自己的话高度概括。 3、你选题的缘由是什么?研究具有何种现实指导意义? 4、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怎样在你的文中体现? 5、从反面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不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结果又会怎样? 6、论文的理论基础与主体框架存在何种关联?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7、质性研究与访谈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的区别? 8、经过你的研究,你认为结果会是怎样?有何正面或负面效果? 9、你的论文基础何种研究视角?是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视角? 10、论文研究的对象是个体还是群体?是点的研究还是面的研究? 11、研究的应然、实然、使然分别是什么? 12、论文中的结论、建议或策略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13、研究对象是否具有可比性?研究框架是否符合论文规范(而不是写书的逻辑)! 三、答辩技巧 (一)自述与问题回答 学生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读书”。“照本宣读”是第一大忌。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限。所谓“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就是说,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这里要注意一忌主题不明;......>> 问题三:论文可行性怎么写 文嘛,所以主要是论题的关点,那么 一、首先就是提出论题焦点 二、说明历史材料证明该论题有哪些关点被证明 三、提出你自己同意或是新的证点,并举证 四、还可能存在的问题所在,和你证点相驳的有哪些 五、将你提出的论点与相驳的所对比以证明你的有理 以上为可行性分析的几点,在然后就是格式排版和资料的引用 一、[选题依据]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本课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 这部分的写法于往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在要求上有明显不同。“学术史梳理”是对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学术研究的做系统的梳理,专家建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说明每个时段研究的注意内容、形成的主要观点、解决了哪些问题,主要学术贡献和存在的不足等;“研究动态”是指目前研究的状况,即目前研究的主要的学术流派、主要关注哪些问题,有什么观点,解决了哪些问题,存在哪些学术的空白点,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研究等;“本课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实在上述梳理的基础上,说明您的研究的拟解决哪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您的研究能填补哪些方面的空白,或者在哪些方面对已有的研究起到补充和矫正的作用,进而说明您的研究“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这部分的文字量所占篇幅应该较大,不能过于简单,要仔细梳理。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框架、重点难点、主要目标等。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不只是说明您要研究什么,还要说明这个问题重要性,重要性主要指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理论上的主要性,二是实践或者应用上的重要性。侧重于那个方面具体看您的研究侧重于那个方面,切忌不要写得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的实践(应用)意义,无限拔高会影响可信性。足以让评审者认为确实有研究的必要。这部分要写的详细些,论证充分些,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很难有说服力。 “总体框架”既要有研究的基本构架,又要写的“有血有肉”,不能只是一个一个的标题。基本构架上要环环相扣,逻辑性强,内容上也要有上下的承接。形成结构严谨、内容充实的研究总体框架。这部分的写法和过去的“主要研究内容”很相似,但是多了对问题意识考察的内容,是论证材料的核心部分所占权重也最高。 三、[思路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等。 其中,特别要注意具体研究方法,不仅要说明使用的研究方法,还要说明在研究哪些具体问题时使用这些方法。与本研究无关的方法不要写,否则评委会认为您在研究方法论方面存在问题。 四、在格式方面请注意,一定要按照要求,请仔细对照检查。 申报材料中的内容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变。 一般说来,不按格式要求填写,评审专家会认为不认真。对评审结果会有很大影响!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采纳哦。 问题四:论文可行性怎么写 我是学工科的,我们的可行性分析是对技术的环境可行、经济可行、政策可行、技术可行进行分析,以此来判断方案的可行或不可行。并作出总结。 问题五:论文开题报告的可行性分析怎么写 如何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如何选择问题 我一起萦绕于怀的,是在写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导师反复追问的 一个问题:“你的 puzzle 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 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老师问题以其特有的储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恼 火又懊丧: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答案,到底哪儿不对了?! 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集理论层面、解 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 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 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 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 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 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 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 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 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 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 报道、 *** 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 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 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 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 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 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 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 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 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 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存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 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 来收缩话题:( 1 )时间:从 1980 年到 2000 年;( 2 )对象: *** 的叛乱者和决策 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 3 )视角:政治和 *** 理论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号文件和《电子振兴》,这是发生在 1980 - 2000 年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 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 出了。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 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 问题六:论文引言部分的可行性分析怎么写 前言是正文“章”之前的一章。前言的写作应该包括研究综述,提出自己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观点。 1.研究综述 写作毕业论文一定要有研究综述,也叫综述报告。研究综述是梳理本论文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并且对这些研究作出评价。确定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将要做的探讨。 在我审阅的学位论文中,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简略,缺少分析评价。有的只是开列出了别人研究的论著,没有任何分析,以开列篇目代替自己的综述。有的研究综述占了整个论文的一半内容,以综述代替自己观点的论述。 2.研究观点 前言除了写作研究综述外,还要陈述自己的研究观点,自己在本论文中将要讨论什么问题,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对涉及论文观点的关键词作出界定,自己是在什么范围讨论这个问题,怎样使用这个观点。这样做,可以使自己的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别人看得明白。也避免了对讨论范围和关键词的歧义。 前言的内容要清楚明白,最好也有章节标题。 3.研究内容的总体描述 学位论文的分析方法,一般遵循两种程序,一是逻辑分析性程序:“分析―综合”,二是系统综合性程序:“综合――分析――综合”。我认为最好采用系统综合性程序,具有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作用。综合性程序的前一个“综合”是前言中,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综合体,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体描述。“分析”就是在综合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按照章节进行分观点的探讨,每一次分析的结果都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上。后一个“综合”就是在论文的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的研究,概括自己的论文观点。 因此,前言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还需要进一步从整体上阐述自己的研究内容,也就是对自己的论述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总体描述。这种总体描述相当于论文的摘要。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地把握自己论文的论述观点和论述内容。也为下文进入第一章的论述做准备。也许有同学会说,我已经在论文摘要中谈了自己的研究内容,不必在前言中再谈论述内容。两者是不同的,前言属于学位论文的正文,在正文中应该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做一个综合描述。读者可以不看你的摘要,但是要看你的正文。如果你不在前言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做一个总体描述,你就错过了让读者了解你的论文总貌的一个机会,增加了读者了解你的论文观点的困难。你让读者一头雾水,半天找不到你的观点是什么。读者看不明白,也许就不愿意或者不耐烦看了。 问题七:开题报告中论文可行性分析怎么写 可行性分析应该是,你将通过怎样的方法手段完成你的研究,所以,内容要有研究方法和步骤 问题八:要答辩了,不知道论文的基本观点和提出见解的可行性要答什么? 20分 你知道怎么写了忙 教教我 问题九:从制度方面浅谈法官与律师论文论点的可行性如何? 法官与律师 有的,要bang助?
通过了解学术思想的概念,然后再查看课题中要求学术思想的主题是什么,再来查询相关资料结合资料来写学术思想。
不仅是关于目前正在申报的课题的观点,还包括之前所做研究中的代表性观点。这里对学术观点的写作应该指出与正在申报课题之间的相关性,不能是随便写一些观点。在形式上,这里一般写三条就可以,每条列出小标题概括观点,后面用一段话给出详细论述。
与前期项目、博士论文等的关系
与前期项目、博士论文的关系也是很多课题申请书中要求阐释的一部分。如果正在申请课题与自己之前的课题项目或博士论文没有关系,这里可以直接写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那么就要写明其中的继承性创新关系,一般写一段简短的话,将如何继承了其中的内容以及如何实现了哪些创新点都写出来。
有的课题还会要求申请人列上自己的参考文献,也就是与本课题相关的代表性专著、文章等。文献既需要具备权威性,还要考虑系统性。
写好论文写作五要素论文写作五要素之一:创新性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代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于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 《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 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较,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己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清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著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毕竟,意义重大的论文或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的关注. 笔者认为,一篇沦文或一项研究课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应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论文写作五要素之二:可读性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 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件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是阶段性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 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作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 2.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的,以期作到论文的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 3.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 4.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5.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作的却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 须知这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体例不仅保证了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也保证了内容上的可读性,恰恰就是这一点被许多作者所忽视了,其中,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进入《科学文献索引》的优秀期刊《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一再申明:本刊特别注重文章的标题.摘要的编写.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引用率.标题应该清晰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又能反映与其他文献的区别.关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对文章时主题及其所属的领域和研究对象给予简短的叙述,更重要,更严格的要求是对文章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结论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观点给出情晰,明确,较具体的简要的叙述.可见这三者对一篇论文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的.国内有些论文的一个通病是喜欢包罗万象的,大而空的标题,接着又是言过其实,空洞无物的掖要.例如说一次观测就得出一个变化规律;一个算法就解决了一个NP问题,等等,罗列的关键词不能反映论文的中心议题,也不便于检索,这样就使得读者没有兴趣再读下去了,出现这样的结果,何谈沦文的可读性 请看一下《Nature》在投稿指南第二条上对可读性是如何解释的:来稿应写得清楚.简练,以便让其他领域的读者和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能能够读懂.基本的但又属于专业的术语应作简明解释,但不要说教式的.在投稿之前请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同事对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申明,论文是否利用最终决定权属于编辑部,凡不符合他们要求的稿件,毋需深人阅读即行退稿,道理很简单,在大量来稿的情形下,编辑不可能花太大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一篇可读性很差的稿件. 谈到可读件,使笔者回想起在数学界流传很广的一件恢事.在本世纪之初,Hilbrt由于提出23个数学论题而名声大振,有人间他何谓一3个好的数学选题,Hilbert毫不犹豫地回答:清晨与你漫步时,能向你遇到的第一位行人用10分钟时问解释消楚的数学选题.可见简明,清楚,易懂是一篇论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当然,《Nature》与《Science》不是专业杂志,他们特别重视论文可读性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专业期刊是否就不必这样认真对待可读性问题呢,事实上,可读件是指读者在读过你的文章之后,能够明了你要说的什么问题,是怎样着手解决的,并不需要读者非得全面理解你的论文的全部内容,因此,专业期刊同样要求论文具有可读件,如果一篇论文由于可读性差而失去很多读者,对于期刊本身而言,负面影响将是严重的.论文写作五要素之三:信息量信息量是源于通信领域而逐渐普及成为大众与媒体频繁使用的一个词,将它与一篇科技论文联系起来,是指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论文本身能向读者提供多少有关该论题的信息.笔者在《Chinese physics Letters》的投稿规范上看到,它是指"要尽可能多地给出有关研究的信息,尽可能少地运用investigate(调查),study(研究),disuss (讨论)等词,并举例作了进一步解释,如"The cross section is (±)就比"The cross section is measured"包含更多的信息量.通俗地讲,读之前或许不知道,或者模糊不消或不确切的知识在读过该文之后不仅获得新知识,还消除了模糊不清或不确切之处,就说明这篇文章包含较多的信息量.简言之,当你读完一篇文章后获得的新知识越多,说明它的信息量就越大.显然,"多点测量"的信息量要比"6点测量"少得多,前者给出的是模糊的,不确切的信息,而后者则是清楚的.确切的信息.现在,国内外一些著名期刊对论文的篇幅作了严格限制,这样作的意义何许呢 显然新的学术思想,新的实验,新的发现......等等创新结果是决定论文信息量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篇幅的严格限制会促使作者想方设法删除那些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的或次要的内容,作者面对篇幅的限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构思论文的框架,选择最重要的素材,采纳最恰当的表述方式并对文字的叙述仔细推敲,这样作的结果,一般来说论文的内容充实了,(信息量上增加了,主题鲜明了,论文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著名的国际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的编辑首先对来稿从标题,图表,数学公式直到参考文献逐一计算所占的行数,总行数绝对个能超过46O行,否则即退回作者重新修改,精练内容到符合要求为止.篇幅虽少但内容不充实,论文包含的信息量太少则很难被编辑,申稿人认为是篇好文章,退稿是预料之中的事.从上可知,限制论文篇幅隐含着对信息量的要求,只要作者认真对待,反复修攻,精练自己的叙述方式,就能够改善论文的质量,尤其是增加信息量在这方面值大家借鉴的是,Watson与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发表在《Nature》上,只有约500字和一幅DNA的双螺旋图,就是Penzias和Wilsoh发现字宙大爆炸的3K背景辐射的技术观测论文也只有一页篇幅,而这两篇论文则使作者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与物理学奖.论文写作五要素之四:参考文献将参考文献列为评价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可能会使读者和作再感到惊奇,甚至产生异议,这并不奇怪.因为笔者认为,参考文献在一篇论文中的地位,以往是被大大忽视了.现在有了《科学文献索引》,就不难理解参考文献在论文中的重要作用了,由美国宾州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倡导的按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研究成果的思想就产生了SCI,它除了收录论文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之外,还特意将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全部收录下来,这样就能把一篇论文同其他论文之间有学术意义的联系勾画出来,从而沟通了不同作者群体之间的学术联系,并进一步统计出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即某一期刊在连续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为A,第三年它被引用的次数为B,影响因子IF=B/A,意指该刊两年内所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彼引用的平均次数.它反映了该期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其难易程度相差可能很大.可见参考文献对计算影响因子和评价论文水平所引起的巨大作用.当然,有一些非常优秀的论文并不一定刊登在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上,例如Lorenz的"确定性非周期流";Feigenbaum的"非线性变换的普适测度特性"以及Shannon的"通讯的数学理论",等等,用IF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显然是不公允的,偏颇的.对于作者来说,一项研究工作从选题开始就离不开阅读文献资料,在撰写论文时,一定要将你产生新的学术思想之前最重要的文献列举出来,说明当时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在研究工作开展中,受哪些文献资料的启发,从哪些论文中获得了教益,促进了研究进度,属于这类的文献均应列出,写论文时应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进行检索,看看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相关文献,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事例,就是孟德尔(Mendel )的豌豆杂交实验,他把从两年实验中总结出的杂交组合法则发表在"自然研究协会"的杂志上,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去世16年以后,三位有名的生物学家彼此独立地再次发现了他得出的组合法则,他们是荷兰人de Vries,奥地利人Tschermak-Seysengg和德国人Correns,他们同在1900年递交了自己的论文,为慎重起见,又不约而同地各自查找了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的全部资料和论文,恰巧同时发现孟德尔早于他们30多年就发现了杂交遗传的规律,为了表示对前人的敬仰和尊敬,他们各自在论文中将该规律称作孟德尔定律,如果他们三人轻视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那么其后果将会多么今后世人遗憾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一篇论文所代表的研究只能起到承前启后孔作用,除了自己独立而创新的那一部分内容外,在论文中不必也不可能对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逐个详细论述,这时给出有关的参考文献,以说明结论,观点,数据的来源,读者如想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就可查阅文献,这样一来,文献就成了自己论文的补充和完善,编辑,审稿人将根据论文中开列的文献消单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判断作者的科学道德,如果不是受文献检索条件的限制,你未能在论文中列出与你的研究密切相关的主要文献,读者,编辑和审稿人可能会看作是一种不良学风,这对你的事业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损害.参考文献的选择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事,它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论文的作者对所开列的主要文献均应认真阅读过,并向读者保证论文中某处引用的参考文献的确与该处的内容有关,文献发表的刊物,年代,卷号,标题,页码同样应核实无误,期刊的编辑人员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多的,但许多作者对此却了解甚少,采取了轻慢的态度.国内学术论文在引用参考文献上存在以下问题1, 为了省事,转引二手文献,既不核对,自己也没有看过或浏览过,引用是否恰当,准确,一般则很少考虑.2, 只引自己的论文,这既是自负又是无知的表现,读者,编辑和审稿人认为只引作者自己的论文,说明作者的研究课题没有引起同行的关注,不属于热点课题,也不属于前沿课题,同时还认为作者对当前该领域各相关学科的进展不了解,起码很长时间没有查阅文献资料或阅读学术期刊了.对于这类论文国内编辑部一般采取十分宽容的作法,就是退请作者作补充,因为出现这类现象的作者有些还是学术界资深的研究员;国外这类现象很少见,遇上了自然是作退稿处理.3, 阅读的是中文文献,引用的是外文文献.以的《Vision》一书为例,该书由于创立了视觉的计算理论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国内很及时翻译出版了中文本,成为从事生物视觉.计算机图像处理,机器人视觉研究的必读之书,遗憾的是,不少作者在中文期刊论文中却引了该书的英文原著,实际情况是,英国原著在全国没有几本,就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也没有,那么许多读者是从哪里得到原版著作阅读呢,中文版是几位专家历经干辛万苦完成的一本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可读件很高的译著,当你从中学得了有用的知识后,为什么只引用英文原著,而不引用中文译著呢 4, 引用文献中近三年之内的比例少,这自然和国内外文期刊少,同内读者获得外文期有较大时间滞后有关,随着Inlernet的发展,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笔者将参考文献作为判断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编辑同仁以及审稿专家理解和认同.论文写作五要素之五:署名与致谢科技论文的署名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应按研究工作实际贡献的大小确定署名论文中的每一位作者均应对其论点,数据和实验结果负责任 ,其中责任作者还应当对读者的质疑有答辩的能力与义务.不恰当的署名既可能失去获得科学奖励的机会,又可能严重损害论文与作者的声誉.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Baltimore于1986年在他本人并不熟悉的,不知道有伪造实验数据的论文上署名,造成了恶劣影响,受到科学界严厉的谴责,论文被宣布撤回,他本人引咎辞职,因此,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篇科技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研究小组完成的,至少包含了课题组的贡献,也包含了作者与同事,同行的学术交流与讨论,甚至向其他专家学者当面的或书面的请教.也包括经费的支持和工作条件的保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通过论文对自己的学术思想,研究进展提供过帮助的主要人员表示致谢是完全应当的,特别是在学术上,科学问题方面对自己的研究提供过帮助或得到过启发的人员,一定要向他们致谢(期刊论文不一定要书面致谢,靠参考文献或联合署名解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界出现了一次极不公平的诺贝尔奖事件,当时著名的女物理学家莱丝.梅特娜(Lise Meitner)对核裂变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出身犹太民族受到迫害离开德国后,她曾通过大量书信促进(实际上也指导了)奥托.哈恩(OttoHahm)进行实验工作,遗憾的是哈恩为了独得诺贝尔奖,未能向评委会提供这些内情,既未在论文中署上梅特娜的名字,也未向她致谢,终于将梅特娜排斥于诺贝尔奖之外,使科学界感到极大的震动,哈恩的品行将永远受到谴责.论文的作者千万不要轻视致谢这件事,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自已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科研成果,同时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像哈思那样的事,无论它的档次多高,还是不出现为好.以上五个要素,是一篇优秀科技论文必须具备的,至少是应当努力去实现的目标.编辑,审稿人实际上是与作者一起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不懈地工作着,关键当然还是作者自己.怎样撰写向SCI刊物投稿的论文撰写科学论文的重要性:科学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形式.撰写科学论文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功.学习撰写科学论文是每一个研究生的必修课,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学好.什么是SCI论文 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板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SCI选录刊物的依据是文献分析法,即美国情报学家加费尔德提出的科学引文分析法.该分析法以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频次作为评价指标,被引频次越高,则该期刊影响越大.在一定时期(通常是前两年)内,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被已经进入SCI刊物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这一时期内的论文总数,即为该刊物的影响因子.ISI对全球的自然科学刊物进行考察,凡影响因子大于某一临界值的刊物,则可以进入SCI系统.进入SCI系统的刊物分为两类,即内圈和外圈,前者的影响因子高于后者,前者称为SCI刊物,后者称为SCIsearch刊物.SCI刊物还分为影响因子高区(大于),中区(在和之间)和低区(小于)3类.衡量期刊特性的,除了影响因子外,还有及时指数(Immidiacy Index)和被引用半衰期(Cited Half Life).及时指数是指一种期刊当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被引用的次数与当年的文献总数之比.此指标表示期刊论文所述的研究课题在当前的热门程度.被引用的半衰期是指一种期刊各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被引用次数逐年累计达到被引用总数的50%所用的年数.被引用半衰期反映期刊论文研究题目的延续时间,即期刊论文时效性的长短,或知识更新的快慢.在选择投稿的刊物时,可以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指标.SCI论文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研究也日益全球化,SCI论文是进行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国际同行了解我们的主要渠道发表SCI论文,可以向世界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的实力,提高我国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在 世界著名刊物如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一篇重要文章,对于某一学科而言,其意义不亚于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取得一块金牌.发表SCI论文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是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就基础研究而言,在什么样档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便具有什么样档次的水平,一目了然,一般不再需要鉴定.如果成果不是在国际知名的SCI刊物上发表,便很难被认为是国际水平的.发表SCI或SSCI论文是地理与资源所基础研究领域博士生取得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联系出国深造时使国外导师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好文章的起码要求:Clear: 思路清晰,概念清楚,层次清楚,表达清楚Complete:内容完整,结构完整匀称,切忌虎头蛇尾,有始无终Correct:科学内容正确(不出错),资料数据正确(数据可靠,可信),语言正确(无语法错)Concise:论述深刻,充分揭示其科学内涵,使用定量方法怎样撰写向SCI刊物投稿的科学论文 据估计,属于语言和写法方面的原因而退稿的,占30-40%;属于实质性内容的原因而退稿的,占60-70%.为了有的放矢,应该首先分析向SCI刊物投稿命中率低,退稿率高的原因:无新意,重复他人工作(国际刊物最欢迎的是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工作);有新的发现,但未能很好地提炼,升华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单纯的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的,理论的分析;仅仅是区域性(Local)的工作,而不是具有普遍意义,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的的工作(General),即仅仅是国外方法在中国某一地区的应用,而不是提出新的方法;文章组织得不好,文字功夫欠佳,国外审稿人难以看懂.怎样使研究工作具有新意 采用新技术,新仪器对自然过程进行观测,取得新资料;对新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新概念;在新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理论.用新的思路,理论或方法对前人取得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到新的结论.立足于我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如黄土高原,黄河,青藏高原,喀斯特地貌等),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对前人建立的模式或理论提出质疑,建立修正的模式.怎样对观测资料进行提炼,升华 以新的理论,概念为指导.如地貌学的临界理论,复杂响应理论.建立模型:经验统计模型;有物理基础的模型;模糊数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分形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在GIS平台上进行研究成果的集成与表达.怎样进行文章的组织 文章的结构语言图表提要: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目的,方法,主要发现,结果,结论.应具有自明性.关键词:准确,规范,不要太偏(否则会影响文章的引用)前言:提出问题介绍论文的背景,本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尚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进而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目标.方法(理论或观测技术)所取得的资料(资料是如何取得的,对资料精度的分析)分析与结果(逻辑推理,理论推导,建立模型,模型的验证);结论.语言:使用严格的科学术语,不使用未经定义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对于自己首次提出的概念要给出明确的定义;语言要准确,少用文学语言,切忌将科学术语生硬地译回到英语中去,使国外审稿人不知所云;要有较强的逻辑性,推理要由充足的理由(已知的原理或事实的依据),不要做大跨度的跳跃.可以看一点逻辑学的书,包括数理逻辑,以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写出地道英语论文的窍门:多读,多记,多背,不妨采用小学生学作文的方法,多背一些句子甚至段落.当语言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可直接写出英文,而不要先写中文,再逐句甚至逐词翻译.只有能用英语思维的人才能写出好的英文.多投稿,国外审稿人常会对语言进行修改,与你的写法对照,会有很大收获.图表:地图是地理学家的特殊语言,是地理研究成果的结晶.用相关图,变化曲线,分布图来表示所取得的成果,比语言叙述要直观得多,而且也更加具有定量意义.以表的形式列出必要的观测数据,国外审稿人对此很感兴趣.不同类型科学论文的写法:分类(1)实验性论文(2)报道性论文(3)理论性论文(4)综述性论文实验性论文1 前言2 实验方法3 实验结果(数据)4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5 结论报道性论文(报道某一项科学发现,这一发现不是通过实验,而是通过野外调查发现的)1 前言2 研究区概况3 对所发现的现象的叙述4 解释5 科学意义6.结论理论性论文(提出一项理论或计算方法)1 前言2 理论的提出(推导,证明)3 理论的验证(如理论模型的率定)4 理论的应用(算例,或应用意义)5 结论综述性论文综述某一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应该有述有评,而不只是前人工作的罗列;要有综述者自己的观点和对他人工作的评价,指出不足之处和解决问题的设想;应该归纳出几个热点或前沿问题,展开叙述,不要像记流水帐似的,面面俱到;既要大量占有文献,又要有所取舍,突出精华,要对文献仔细消化之后再动笔,切忌机械罗列.要有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对他人的研究起到指导作用;尽量引用最新的工作,体现出时效性;尽可能阅读原始文献,"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在SCI刊物发表文章的几点体会立足于创新:新概念,新方法(技术),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是一篇好论文的灵魂.立足于我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如黄土高原,黄河,青藏高原,西南喀斯特地貌),发现新现象,提出新概念.写好提要;写好前言,特别是写好文献综述;资料来源和观测方法要准确详细地交待清楚;凡是引用他人的观点,事实,数据,均须注明出处;要附上研究区的地图,文中提到的地名要出现在图上,不能遗漏;寄回修改稿时,对审稿人所提的意见是如何修改的,要一一说明;未能修改的,要说明理由,得到审稿人的理解.敢于向权威刊物投稿:不少杂志欢迎来自中国的成果;国外审稿人的意见颇多真知灼见,即使退稿,对你也有很大启发;档次越高的刊物,审稿人的水平越高,有新意的成果越不会被埋没;可以不花代价得到与世界级学者进行学术对话的难得机会.大胆向SCI刊物投稿,不要怕退稿.国际SCI刊物一般不迷信名人
李友余,男,1965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主任中医师,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从医近5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内科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于李师临床,收益良多,现将李师学术思想简要整理如下:
1.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
李师认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而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就在于坚持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
辩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和手段,"证"是临床辩证论治的依据,证在"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辩证就是在分析了解疾病的部位、性质、原因后,归纳成比症状更接近于疾病本质的证;中医对各种疾病进行分析归纳,着眼全局和整体,突出特点为统一整体观。以整体综合观察的方法,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人与天地相参也"的整体观念,强调入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李友余老师在辩证施治中,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从时令节气、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体禀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中对疾病加以分析。
李友余老师指出既要重视辩证,也要重视辨病,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是正确诊断的需要,是评价疗效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可以说辩证是中医的临床指导核心,舍此则失却中医的'特色;辨病是中医临床现代发展,无此则停滞不前。
2.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的基础和施治的根本
李师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本在阴阳,实则气血,气血病变是临床辩证之基础,调整气血是施治之根本。人体分阴阳,其构成的基本物质是气血,人体的气血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行与血畅、气血相互平衡是脏腑经络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始",气血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气血失常的病机,如同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无不影响气血,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病症无不涉及气血,气血辩证始终贯穿在八纲、卫气营血、脏腑、六经等辩证方法之中。
3.宗师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独创"气虚气滞"理论
李师在临床辩证施治上特别重视脾胃,他受张仲景《伤寒论》"顾护胃气"学术思想影响甚大。提出"留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学习并领会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特别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居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能灌通其它四脏五腑,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根,故称"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受病,以脾胃先虚为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人体气机升降是维护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气贵顺,血贵行,气血调和,百病无生;气不顺,血不行,气血不和,百病丛生,诸症蜂起。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失源,升降出入混乱,气虚无以运行,气虚导致气滞,气滞则致血瘀,并可行起阴虚、血虚、出血、挟湿、挟食、生水、生痰,碍肝累肺,络损心肾,诸症皆起,日久不解成为沉疴顽疾。这是李友余老师脾胃论指导下独创"气虚气滞"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创方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共药物组成为:广香9g、砂仁7g(后下)、煨肉豆蔻6g、厚朴9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3g、黑丑3g、生大黄3g。本方特点是权衡补行,把握升降,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补其气虚,选广香、砂仁、煨肉豆蔻、厚朴及少量的黑丑、生大黄,以及去其壅滞,推陈致新,清降胃气,综合本方以补促行,以行助补,补行结合,从而达到补中有行气不滞,行中有补气不耗。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脾胃气虚气滞为本,补行平衡为治,这就是李师治疗脾胃病的中心思想。
4.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
李师对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的临床运用有一定的研究,并运用活血化瘀治则,施实异病同治,论治痹证、痛证、心脑血管疾病、顽固性皮肤病、内科杂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治则实则为李友余老师气血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李师瘀血学说有三个观点:①"气帅血行"的观点。气血二者,以气推动"血之运行"。《素问》谓:"凡病皆生于气",强调气在发病学上的重要性。不论气实还是气虚,都可能导致血脉的运行不畅。临床上常有气滞血虚或气少血脉不畅等不同情况。②关于血虚血实的观点。过去曾有人误解为"凡瘀血都一定血实",其实不然。在临床上确有二种情况,有偏有血虚者,有偏于血实者。③淤血分寒热。以临床遇见气滞血淤而导滞的血淤证来说,其分寒热。寒主收涩,血遇寒而凝属寒淤。热迫血妄行,离经之血便不全所引起的供血不足等。
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就是"化解"和"排除"淤血。从而使由"淤血"形成的疾病得到痊愈。李师运用活血化淤治则治疗"淤血"主要有四法:①调气活血法:如清代王清任所拟补阳还五汤,李师常用此方治疗气少血脉不畅,其中补气行气黄芪用量为60~120g,而其它活血化瘀药只不过10~30g。②补血活血法:血实者常用桃红四物汤,多用于血瘀之腰痛,血虚多为心脾两虚而致血瘀证选用归脾汤主治,妇科的痛经、经闭就常见此证。③行气活血法:此法又分行气温经活血,行气清热活血。瘀血属寒则经脉挛缩,凝滞不畅,临床以冷痛,苔白或舌青,脉沉迟等为主证,常见痹证,常用药物选用桂枝、干姜、细辛、当归、川芎、鸡血藤之类,瘀血属热则见头痛、胸痛、内热瞀闷、急躁善怒。舌质红、脉数等为主症,病如银屑病、玫瑰糠疹、面部痤疮、过敏性皮炎等均属瘀血属热,常用生地、丹皮、紫草、生地榆、白癣皮、白蒺藜、地肤子等凉血祛淤,每收良效。④祛血祛风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中医所指"风"的概念较为广泛,包括内、外风,内风指病理产物,如中风、顽固性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在这些病证的治疗上也采用活血化淤的方药,认为这些"风证"的治疗仅用祛风方法还不够,要将活血药与祛风药并用或突出应用活血药,才能消除"风证",这就是"血行风自灭"的含意。李师在治疗痹证及过敏性皮肤病时常选用以四物汤为主方化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这一观点对临床实践是有指导意义。
在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中,李师既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缓解患者的痛苦为己任,兢兢业业,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好评,笔者更是受益终身,故将李师的学术思想加以总结,以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
对论文的看就是对论文所抱的见解、观点,我整理了对学术论文规范的看法,欢迎阅读! 对学术论文规范的看法 就在几天前,导师给了我一篇中文论文,让我帮忙评审(review)。拿到论文后,我竟然有些兴奋 -- 的确,我的桌子上几乎不看任何中文论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比较尴尬和复杂,我们改日再讨论。在仔细读完论文后,除去内容不谈,我发现在此篇论文在书写格式方面有很大的问题,比如错误使用标点符号、断句、中英文和公式混排等。这其中有些问题也是我在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注意到的。 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家平时读写英文论文、英文E-mail太多,反而忽视或者忘记了中文书写的规范。下面我就谈一谈出现的问题以及我的看法。 (1)如果是用中文书写,建议统一使用中文标点符号,比如“,”而不是“,”,以及使用“(”而不是“(”。中文标点和英文标点虽然在形状相似,但是中文标点符号占的位置更宽。在这里多说一句,程序中不能使用中文标点,否则编译无法通过,不知有多少人曾经因为这个而抓耳挠腮。 有两个特殊的标点符号要特别提醒一下:1)现在无论是论文还是教科书等出版物,对于句号的使用,我见到更多的是用句点,像这样“.”。这实际上是英文中的句号,而中文的句号是圆圈,像这样“。”。我并不清楚关于句号的书写有什么更为特别的规定,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个错误如此流行;2)关于括号的使用。我的建议是,除了数学公式中的括号,都应该统一使用中文括号,比如“(”和“)”。如果坚持这个原则,有时候看起来括号占的地方确实有些大,不过如果坚持使用英文的括号,比如“(”和“)”,书写过程中则必须频繁的切换中/英文输入法。 (2)段落缩进。中文的段落前要有两个汉字宽度的空间--相必这个大家都清楚。不过,我现在还没有见到哪个在线的编辑器,比如豆瓣日记、人人网日志发布器支持这个特性,而且默认都是没有缩进。所以如果想要缩进的效果,则必须手动在每个段落前加入空格。问题又来了,我到底需要键入多少个空格(这里说的是英文空格)才能看着像是“两个汉字的宽度”,四个还是六个?还是看心情? (3)或许还是受英文书写习惯的影响,我审的这篇文章中频繁出现在一个句子后、下一个句子前,加入一个空格。这显然是不必要的。另外,还有一些文章中出现顿号和逗号混用的情况,比如“豆瓣,人人,新浪微博等都是社交网站”,表示列举应该使用顿号“、”。英文中因为没有顿号,所以使用逗号来代替。 (4)中英文混排。有时候要在论文中要提及模型的名称或者英文名字,比如LDA、NLP、David Blei等,这就产生了中英文混排的问题。少量的混排问题还不大,如果全篇都是这样的情况,整个排版看起来会非常糟糕,而你又不可能使用英文全角字母,比如“LDA、NLP、DavidBlei”。关于这个问题,除了直接写成英文论文,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另外,由于数学公式也常常包含英文字母,所以也会让这个问题更突出。 (5)再来说说字体和间距问题。一般来说,中文使用宋体,而英文是Times New Roman,而公式则是斜体。特别建议,文中的代码(或伪代码)最好是使用等宽字体,例如Courier和Monospace。还有,如果文字太密集,可以调整行间距,比如在Microsoft Word中,如果使用宋体小四字体,则建议使用倍行距。 (6)避免中英文混用,这种情况多出现于口头表达,比如“By the way,我觉得这个problem还cover的不够,有些detail还没有讨论清楚。”似乎这种说话方式能让人感觉很高端的样子,只是有些装叉的嫌疑。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文字赏心悦目(pleasing to the eyes),我觉得排版和格式则是为达到这个目的付出的第一份努力。如果大家觉得还有其他常见的问题,欢迎补充! 规范的学术论文 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能够把它与西方音乐相融合是音乐教育者不可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可以完善以及提高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使之更加丰富。对于民族音乐的完善问题是我们研究的关键。在音乐教学中,我国大多采用的是西方的教学模式,传授的都是欧洲的理论知识,传统的民族音乐知识却被忽略。因此,我国出现的是中国式的西洋音乐家,其中,西洋音乐也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近代以来,我国音乐的创造理论采用的是苏俄音乐理论。这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就是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是毫无意义的。 二、民族音乐的地位 在社会上,人们普及音乐以及对于音乐的教育发展程度就是音乐的社会地位。民族音乐是我国的本土音乐,有着悠久的渊源,但是它是否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能否与经济文化相适应? 民族音乐在我国社会上是有一定成就的,以下就是这些成就: 第一,世界各地的流行歌曲都取材于民间。第二,民族音乐对于一部分人是情有独钟的,他们自发的组织乐团,比如民间的花灯,二胡等等,他们使民族音乐得以发展与继续。第三,中国的音乐开始进入世界领域。这些年来,中央乐团不断的出国巡演,这样就把民族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比如《牧童短笛》、《梁祝》。 三、民族音乐的作用 (一)培养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决定着民族的兴衰,五千年来,我国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主,我们宣扬和平、勇敢勤劳、团结友善。我国的文化思想与民族信仰是与民族音乐一脉相承的。民族音乐教育要让学生运用情感体验,了解民族精神在音乐里的存在使民族意识得到强化今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日益密切,这就给音乐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们要防止青年人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利用民族音乐让学生学会自强、自信、自爱、自尊。 (二)培养审美观 各地的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组成了我国的民族音乐,他们各自表达的形式是不同的,因此审美习惯与审美观也是不同的。少数民族与我们的风格与特点也不一样,在表达方式与节奏上也有并不一样的特色。然而很多青年人都青睐于流行音乐,缺乏民族音乐知识,审美观范围也就相对狭窄,更为严重的行为就是对明星的刻意模仿。对于这些没有自我意识的行为,我们应该从根本不杜绝,否则就会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民族音乐对学生的心理和文化素质,思想意识以及审美观的提高与培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促进理解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起到积极的作用。《十面埋伏》是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它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富有交响音乐艺术,使当时的战争场面得以再现,给人一种和平的向往。在民族音乐教育中,要让学生了解以及学习民族音乐,最重要的是能够透过艺术科学、全面、系统的认识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 四、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一)创新教学手段 生命力满活力就要用创新的手段才能激发出来,因此民族音乐要想更好的发展就要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得以传承。民族音乐要在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加以创新,改变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教师在民族音乐教学上要注意贴近生活,跟随人们需求与时代要求。整合资源是最有效的方法,流行民族音乐,使学生接受民族音乐教学。在青年歌手大赛中,比赛内容也加入了原生态的民族音乐,这样就可以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在比赛中创新民族音乐,使民族音乐也得以流行。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创编具有时代气息的歌词,使民族音乐更为丰富。 (二)科学教学方法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学生知识一个接球者,这是传统教学中的角色扮演。这种模式,学生没有主动性,不积极,处于被动地位。在这种局面下,教师与学生是很少交流的,因此要想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音乐感知能力加以提高是很难的。 第一,学生在教学中要注意看和听。教学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例如多媒体技术与课件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各方面的需求都得到满足,课堂内容与形式得到极大丰富,同时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观与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对音乐的感知与想象能力也得到提高。 第二,要想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演出与练习的过程。给学生自己组织活动的权利,让他们自己去想象与发挥,用自己的想法去设计与创造,用这种方法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五、结语 当代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培养全面综合型人才,教师应该承担这个使命。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继承与发扬民族音乐。 看了“对学术论文规范的看法”的人还看: 1. 学术论文的重要性的认识 2. 对学术论文段落的要求 3. 标准学术论文例文 4. 学术论文标准格式规范 5. 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探讨论文
学术规范,不仅是指建立各种形式的规则,而且还涉及到学术内容的实质性规则,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学术规范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学术规范的法学思考
[摘要]大学内部学术失范的根源在于学术权力的滥用,具体体现为学术权力的程序合法性欠缺、学术权力的公共性缺失、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缺位。文章立足法学视角,以大学中的学术权力为基点,探析学术失范的权力因素,并为学术权力的规范化行使提供制度设计,即学术权力应遵循程序正义原则,恪守学术性特质以及健全学术权力的监督机制。
[关键词]学术权力 学术规范 学术责任
[作者简介]夏民(1967- ),男,江苏镇江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江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教育法学。(江苏 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完善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法治思考”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JD820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87-02
大学中的学术失范现象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其性质、原因及其解决路径的分析并不完全相同,但却颇有见地。本文试图从法学的视角,以大学中的学术权力为基点,探析学术失范的权力因素,并为学术权力的规范化行使提供制度设计。
一、学术权威与学术失范
大学是知识之府,大学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在大学,个体之间拥有的知识并不等同,某位学者在其专业领域内学术造诣深、学术水平高、学术影响大,成为其他学者心目中受尊敬、受崇拜的人物,就会被称为学术权威。学术权威的影响力既非出自于行政组织中的地位,也非沿袭传统的家族权力,而是以学术人员自身的学术修养、学术成就、学术魅力等因素为基础的个人威信和威望。通常没有保障其作用发挥的制度机制,也没有明确的法定影响对象。学术权威一旦与校长、院长、处长等大学中的行政地位相结合,就会使其影响力明显增强,既出于个人的权威,又源于组织的因素。
学术权威是大学名望的象征。世界范围内大学的声誉与排名,往往取决于其具有的享誉海内外的学术权威的质量与数量。恰如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齐先生所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学术权威作为大学中学术和学科的带头人,对大学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学术权威能立足学科发展的前沿,洞察学科发展的脉络,引领学科发展的走向,推陈学科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学术权威作为大学中左右学术权力的重要因素,在众多学术人员汇集的学术组织中,能平衡学术人员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促进学术组织内部形成合理的梯级人员结构,保持学术组织的和谐稳定。因此,大学应该善待学术权威。但学术权威本身特殊的地位容易引发封闭、偏执和保守的倾向,甚至出现学术权威挤占学术资源、垄断学术话语体系、限制学术研究空间等不良现象。对此,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曾明确提出批评:“科学创新最大的障碍往往来自于某些具有影响力的权威学者,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术话语权,同时有自己成熟的研究框架,所以有时会无法接受新的思想,后者可能被看作是对他们学术地位和权威的挑战。”事实上,作为传统学术圣地的大学,目前在学术研究计划、经费申请、研究行为、研究评审和研究报告等学术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背离学术界公认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现象,尽管不能完全归责于学术权威,但与学术权威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关。
二、学术失范的权力因素
1.大学学术权力的程序合法性欠缺。这里提及的学术权力程序合法性主要指从权力产生的基础和行使方式来看,学术权力是否遵循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大学内部相关的自治性规范文件所规定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我国大学的学术权力,其合法性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学术权力来源的角度看,学术组织成员组成欠缺合法性。大学中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学术组织行使着教授治学的职能,决定着教师职称的评定、学生学位的授予、教学科研成果奖项的推荐等重要学术事项。但学术组织成员的组成不是由教师或教师代表选举产生,而是由大学中的党政部门指定产生。这样产生的学术组织很难真正代表教师群体的意愿,学术组织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受到置疑。二是从学术权力行使的角度分析,学术权力未能遵循透明、公平、回避等程序要求。由于学术组织的成员指定产生,缺乏选举所要求的准入与更换机制,人员更迭比较缓慢,学术组织成为遍布“熟人”的机构,彼此之间容易形成利益链,进行利益的勾兑与交换,透明、公平、回避等程序要求则往往成为摆设。以学术管理中的项目遴选为例,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有许多环节的匿名评审与回避原则被规避,评审专家对于自己工作单位的申报者、或与自身关系密切的申报者并没有做到回避原则,直接导致了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
2.大学学术权力公共性的弱化。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共性”包含了权利与义务的均等性原则,即“特定文化传统中成员所共享某种利益,并继而一同承担对应义务的性质”。学术权力植根于学术,而“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所以,就应然的意义而言,学术权力是学术共同体的公共权力,应当公平地赋予学术共同体中的每位成员,以体现权力的公共性和公正性,彰显学术自由和平等的理念。遗憾的是,这种理论逻辑并没有转化为实践行为。在学术权力的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学术权力的主体通常是某个社会体制中的成员,其日常行为主要与该体制发生联系,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维护自我利益的行为倾向,继而或潜在或明确地将这种行为趋向带到学术事务管理与资源分配中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术权力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这方面显著的例证是西方大学讲座制度的变迁。讲座教授制度曾为近代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教授权力的膨胀,该制度消极的一面,如垄断研究资源、压制新生力量等不断浮现。到19世纪末,西方大学讲座制已变得僵化,讲座制的教授为了自己的部门利益,对其研究领域内新兴专业采取打压措施,不允许其成立新的研究所或开设独立的讲座,严重阻碍了新兴学科的发展。为了捍卫学术权力的“公共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讲座制逐步瓦解,转向系科制。 3.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缺位。权力与责任是不可分割的,既然学术组织及其成员被授予一定的权力,就应当对相应的权力行使的结果负责。责任机制缺位学术权力,必然导致权力行使的无序与无度。美国著名的学者、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唐纳德・肯尼迪就曾对现代大学学术权力缺乏监督机制、责任机制有着深刻的认知,他在《学术责任》一书中提到:“回顾历史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方面,即使科学家们对某些学术不端行为有着清楚的认识,但他们宁愿保持缄默,也不将此类行为公之于众。另一方面,某些专门委员会或小组在调查具体事件时行为也比较浮夸草率,在制度执行中也没有遵循严格的程序。”在肯尼迪看来,学术失范问题的处理机制所表现出来的软弱和无奈,根源在于责任机制的缺位。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缺位,大学内部弥漫着对学术权力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使得大学中最重要的学术组织――学术委员会,被戏称为“学术居委会”。“大学内部的学术委员会应该捍卫学术研究的尊严,但在当下高校权力框架下,学术委员会经常出现失语的现象,无法具备应有的严肃性、权威性,发挥其效力,更像是‘学术居委会’。”
三、学术权力的规范行使
1.学术权力要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程序正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程序正义理念下的法律制度,坚信实体正义是无懈可击的,并且只是程序正义结果的衍生物或副产品。程序正义维护的是程序规则的权威,程序公平体现的是任何人没有超越程序规则的特权。学术权力要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术组织成员的产生要体现民主原则,即要将学术组织成员选拔的时间、地点、规则和条件公开,选举产生,防止组织或个人指派,杜绝暗箱操作,以消解权力相对人对学术组织权力正当性的质疑。学术权力运作要遵循严格的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旨在消除权力运行过程中利益关联人造成的不利影响,依此原则,在学术权力行使过程中,与权力相对人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学术组织成员应自行或强行退出,以公正权力行使的公正性。保障权力相对人的相应权利,现代行政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对象不是单纯的行为客体,也不是简单的受动者,为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需要程序的双向互动,将管理对象纳入权力行使过程中,使其通晓权力行使的状况。完善相对人申诉及对话制度,对话渠道的畅通是保障相对人权利的重要因素。当作出对相对人不利的学术决议时,应及时告知其该决定的理由,听取其意见并告知其享有的法定权利救济渠道。
2.学术权力要恪守学术性特质。学术权力恪守学术性特质的根本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权力行使的主体只能是学者,而不能是行政官员。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基于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而不是源于行政职务和职级。二是学术权力作用的范围只能是学术事务,而不能是对其有重大利益诱惑的非学术事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是大学权力的两种不同取向,两者在取得方式、性质、地位、作用范围、外部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不可混同。三是学术权力作用的目的是保障学术自由。保障学术自由既要完善保护学术自由的外在制度,建立保障学术自由的法律规范,反对滥用行政手段干预学术自由,又要培育以学术自由精神为核心的内在制度,彰显学术独立精神,提升学术道德水准,严惩学术失范行为,营造宽容学术氛围。
3.健全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认识到学术责任的重要性,曾就加强学风建设问题提出了“八个提倡、八个反对”,其中有“提倡学术批评、学术责任,反对一团和气、恶语伤人”的提法。实际上,将大学学术权力放置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不难发现,大学自身所具备的历史责任感,大学不能再简单地以学术自由为借口逃避责任。“既然现代大学在科学创新和学术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我们认为,责任感是大学固有的内涵,大学不应回避该问题,它应该对实验开发中的研究成果承担一切责任。”健全的权力责任机制是大学存续、持久并担负起社会责任的重要保证。为了将学术权力的责任机制落到实处,建立学术纠纷解决机制不可或缺。要审视现行的司法解决机制,法官长于案件事实认定和诉讼程序的掌控,但对于超越自己专业知识之外的学术判断则束手无策。因此,司法介入学术纠纷的法律困境是显而易见的。对此,完善学术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途径在于设立学术纠纷仲裁制度。“仲裁制度源于公民之间的私法领域,并最终延伸至与权力相关的公法领域,它同时具备公法与私法的双重特点。这一特质与学术纠纷兼具公私特征是耦合的,也是仲裁制度得以介入学术纠纷领域的情感基础。”学术纠纷仲裁制度通过设立仲裁委员会及仲裁庭来裁决纠纷。仲裁委员会在具体裁决案件时,由争议当事双方从仲裁委员会设立的专家库里选择仲裁员组成仲裁庭,仲裁庭根据案件事实,在公开、回避、自愿、充分辩论的基础上,依照法律规定和科学原理作出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的公正裁决。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学术自由、“官本位”及学术规范[J].读书,2004(1).
[2]陈韶峰.试论学术评审中的委员会决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3]李明伍.公共性的一般类型及其若干传统模型[J].社会学研究,1997(4).
[4](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魏英杰.患有软骨病的“学术居委会”[N],中国青年报,2005-12-26.
[6]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李昌祖.高校学术纠纷的司法有限介入[J].教育评论,2008(4).
学术规范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的讨论并未对“学风”、“学术规范”等概念进行准确定义。学术研究一旦失范,可能会导致学术腐败。如果对学术腐败现象的危害性没有清醒认识,便会对学术自身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学风 学术规范 学术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的讨论,被誉为是“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①以社会科学界、人文科学界为主,包括自然科学界在内诸多学科的学者广泛参与,对学术研究中的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有关学术规范的讨论
最早对学风问题、学术规范讨论进行梳理的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先生。1998年《中国书评》复刊号发表了杨玉圣《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一文,第一次提出学术规范讨论是“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也正是这篇《备忘录》,基于当时种种学术失范现象的描述,对什么是学术规范化,要不要规范化和如何规范化等问题,比较全面地总结了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意见。2000年9月,《学术界》杂志第5期发表了井建斌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九十年代学界新的关注热点》一文,该文在《备忘录》的基础上,“补充了1999~2000年学术规范讨论的材料和作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一些材料”。②2002年2月28日,杨玉圣主办的“学术批评网”发表了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胡杨的《建树学术规范反对学术腐败――〈自然辩证法通讯〉“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讨论综述》一文,该文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进行了现象总结,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树学术规范、打击学术腐败的具体措施,并对《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开展的持续一年多的大讨论中提出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思考。2002年4月16日,“学术批评网”发表了周祥森《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一文。与前面三篇文章客观地介绍各方观点、描述学术失范现象,并加以适当点评所不同的是,周祥森对学术规范讨论究竟肇始于何时、学术规范讨论的深层背景究竟是什么、如何界定学术规范等有关学术规范讨论的实质性、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并明确提出:“这场历时十余年并仍在发展着的学术大讨论,是新旧中西冲突和大变革时期学术范式转换的必然产物,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学人关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本土化、国际化努力的有益探索”。③笔者认为,这篇文章对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学术界关于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讨论分析较为透彻、考证较为确凿、总结较为全面。与此同时,一些比较有影响的学术期刊杂志社或编辑部还与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织召开了关于学风问题、学术规范的研讨会,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整体建设的宏观角度来研讨学风和学术规范问题,从而推动了学风建设和学术规范讨论的不断深入。
然而,遗憾的是,就在学风问题和学术规范的讨论在整个学术界虽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却普遍得以开展的同时,由于学风不正、违反学术规范所导致的学术腐败事件却在近年内屡被批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学术规范”相关概念及其解读
学风。就个体而言,学风是学习者主观的精神因素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的内在和外在的综合表现。它既反映了学习者学习素养的高低、学习意志的强弱和学习志向的远近,又反映了学习者在选择研究方法、构建思维模式中的某种倾向,还在某种程度上直接预示着学习者学习探究活动的成败。就某个正常的学术领域或某个正常的学术共同体而言,学风是沟通交流的桥梁、团结协作的纽带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动力。从事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的大学教师,应有身正为范的崇高师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研究精神、明确合理的治学方法,否则不仅做不好学问、做不好学者、做不好教师,还要误人子弟。因此,学风问题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是涉及科学精神、治学态度、教书育人,事关教育成败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学术规范。邓正来认为:“所谓规范化问题,不仅是指建立各种形式的规则,而且还涉及到学术内容的实质性规则,比如如何建立学术评价机制,如何建构学术研究范式,如何营造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增长传统,等等”。④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陆学艺研究员和景天魁研究员对社会学研究的规范化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社会学规范化的学术建设应当包括科研和管理两个方面。在科研方面,规范化的学术建设涉及到:操作层面,要有研究者基本认同的研究方法;知识层面,要有基本的、大致为学者所接受的理论和概念系统;道德层面,研究者应当具有自律精神。在科研管理方面,课题论证要符合严格的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发表论文要有正规的审稿制度,成果评价要有科学标准等等。⑤在众多的讨论文章中,以上这两种观点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学术规范涉及的具体范围,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学术规范的界定既应当包括理念和价值的层面,也应当包括程序和操作的层面。因此,所谓学术规范,可以认为是学术共同体在一定时期形成的、并为学术共同体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的学术价值观念和学术行为模式,具体包括学术道德规范、学术研究规范、学术管理规范、学术评审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五个方面。这样的界定避免了对学术规范琐碎的现象性描述,将学术规范具体化在不同的学术研究阶段,同时便于对学术失范现象加以明确的分类。
学术腐败。学术研究中不遵守规范,产生“失范”行为,并超越了某种界限,就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即可能进一步堕落为当前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重点揭露和批判的“学术腐败”。笔者认为,所谓学术腐败,是指违反了学术共同体在一定时期形成,并为绝大多数教科研人员认可的学术道德准则、学术价值观念和学术研究规范,采取一切不正当手段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学术堕落行为。从根本上来说,导致当前高校学术腐败行为日益为社会所严重关注的原因,是由于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是探究学问的地方,大学教师学风不正引发的学术失范现象甚至学术腐败行为不仅有可能使我们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落空,学术研究丧失最宝贵的原创性,还有可能击穿社会的道德底线、导致全社会的道德“雪崩”。这种灾难性的后果或许不会马上得以表现,但却并非没有可能。
学术为何需要规范
学术腐败尤其是高校学术腐败不仅亵渎了学术尊严,玷污了学界圣洁,腐蚀了大学教师队伍,违背了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阻碍了学术发展创新和人才健康成长,更严重的是影响到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落实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对学术发展的严重妨碍。学术活动作为知识的传承、研习、探索和应用活动,需要对于客观真理的热诚追求和忠实服膺。学术的发展,离不开那种奠立在客观性、诚实性和无私利性基础之上的高尚的学术道德,离不开追求原创性的强烈的创新动机。政治求公、经济求利、学术求真。学术共同体是一个以“求真”作为自己主导价值的共同体,其运作秩序主要是靠学者所特有的精神气质来维持。
对于社会进步的阻碍。在每一时代,站在探求知识和真理前沿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教师的精神气质,总是起着引领时代思想的作用。特别是近代,自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中国的人文思想开始具有了它的现代形态。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以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为标志的无产阶级新文化把中国的人文思想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具有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人文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转型期发轫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也与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由于此,知识分子才得以被称为社会的精英和时代的精神脊梁。如果这些人腐败堕落,将严重阻碍社会的整体发展。
潜移默化而又极其顽固的渗透性、蔓延性和扩散性。有人曾对中国的职业声望进行过调查,选择了当时(1998年)社会上最有代表性的14种职业,对国内7所有代表性的城市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城市的被调查人均将科学家和大学教授排在职业声望排行榜的第一、二位。⑥这充分说明整个社会对知识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的信任和期望。如果连为人师表的大学教师也难以抵御社会腐败的侵袭,那么,何以通过教育去教化社会?要避免或拯救学术腐败所可能或已经导致的学术发展危机、社会精神危机和人的发展危机,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抵制和反对学术腐败的任务,无论这是未雨绸缪也好,还是亡羊补牢也罢。(作者分别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副教授)
注释
①杨玉圣:“九十年代中国的一大学案――学术规范讨论备忘录”,《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②③周祥森:“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的学术规范讨论及其启示”,http://www.省略,2002年4月16日。
④邓正来:“社会科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出版座谈纪要”,《东方》,1995年第2期。
⑤陆学艺,景天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⑥夏学銮:《转型期的中国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2页。
● 本科在读(拿奖学金,评三好学生)现在的学生都比我们当年聪明,都知道想办法发几篇文章,终测的时候加些分数就可以拿到奖学金了,版面费也就赚回来了,这样即得了名,又得了利,真是比较绝!想当初,我们只是傻不拉唧的一到考试就突击,一考完就打老师电话,早知道再加上这一手,年年也是三好学生了。 ● 毕业生(找工作需求)人到毕业写简历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可以拿得出来的东西是在是太少,但是一时又没有什么表现机会,只好用发文章这个短平快的方式,水平高的,信息来源广的,一个晚上就搞定一篇文章。当初一个师兄毕业时有一篇文章在手,多少同学羡慕呀!一谈到工作难,别人都说,你有一篇文章呢,还怕什么?管他有用没用,至少也增加自信了不是! ● 保研推研生(找工作需求)现在研究生虽说是个鸡肋,但是就业形势是在太差,更多人还是愿意呆在象牙塔里继续自己,所以每年研究生都在扩招。竞争这么激烈,就更别说保研资格了。现在保研不比选美的程序复杂,学业成绩,社会实践,个人特长估计一些学校还会考虑一下长相身高都不觉得奇怪。不管怎样,研究生毕竟是与研究相关,还是学术水平站最核心的地位,这时有几篇文章,自然是能把很多人抛在后面了。我们当年就幸福多了,学校的研究生生源差呀,只看学习成绩,倒是简单了许多。 ● 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职,学位):需要在核心刊物发表两篇论文。 ● 晋升中级职称(讲师,工程师):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论文三篇,公开发表,省级刊物 ● 晋升高级职称(高讲,副教授,高工):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术论文五篇,公开发表,三篇国家级刊物,两篇省级刊物如果名额有限,需要核心刊物发表几篇。 ● 中学生保送 1.优秀的毕业论文是获取高学位的硬件。走出国门、赴海外留学的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一般都是想通过在西方发达国家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获得一个含金量更高且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学位,为自己将来事业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今后不论是在留学国求职,还是回国发展,拥有一个西方发达国家的学位,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筹码。 那么,对于只打算在国外读取普通学士学位或研究生文凭的留学生来说,不必撰写毕业论文,是不是写作好不好就没有关系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良好的写作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 在英语国家读书,一般情况下,无论是攻读学士学位、研究生文凭课程还是硕士学位,学生们一般每学期都要学习一定数量的课程,除了听课和参加考试外,平时所留的作业主要以学术写作为主。在本科阶段,平时的作业成绩一般占课程总成绩的40%-60%,研究生阶段所占比例会更高一些,甚至有些课程的成绩全部由平时成绩构成。 2. 出色的写作技能是将来事业发展的基石。相当比例的留学生有志于毕业后在国外寻找工作机会,或者回国进入跨国公司就职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除了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娴熟的笔头功夫也是不可或缺的。撰写工作报告,交流业务信息,与客户沟通联络,这些日常的工作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写作技能。留学生们留学期间练就的英语写作技能,在将来的求职就业、实际工作以至于事业发展过程中都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留学生们必须有意识的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水平,为将来的工作和事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训练这项在国外或外企工作的必备技能。 对于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来讲,无论打算是获取学位还是仅为获得文凭证书,只要是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学习,都离不开学术写作。着眼将来,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出色的写作能力。因此,具备一定的学术写作技能,对每个出国留学的人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1 重视论文质量对一位科研工作者来说,写出高质量的科技论文,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发表在高知名度期刊,这是一种荣誉。若这项研究发现能广为其它学者所认同、引用,这也是一大肯定,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同行专家的欣赏,也意味着这项发现的重要性与再现性得到了信任。将重视论文质量放到学术道德评析来讨论,是有原因的。我国科研人员的人均占有期刊的比例较低,且全国各高校普遍要求博士、硕士研究生发表一定数量的科技论文才能拿到相应的学位。这种要求是否合理暂且不提,直接的结果是科技论文质量的下滑,甚至有些论文含有虚假成分。我国是一个论文大国,但不是论文强国,其中论文质量起了关键的作用和影响。科技论文不能只讲数量而不讲质量;论文的数目,只是一个产量,还应该讲产值,这个产值就是论文的质量。从重视论文数量到重视论文质量,可以说是每个国家的科研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一个自然规律。我国学术界由注重“论文数量”向“论文质量”的转型,则是一个必然趋势。为鼓励大家发表高质量的科技论文,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发表科技论文的奖励办法适时进行了调整,在过去的按照“国际期刊、国内著名期刊和国内普通期刊”分类奖励分值的基础上,加入了期刊影响因子和检索收录的奖励分值,并且后两者占的比值很大。这说明我们实验室越来越注重科技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已经向“论文质量转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 正确对待作者署名作者在论文上署名,既享有论文的著作权,同时也需要“文责自负”,并且有向读者解答疑问的义务。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在作品上署名即表明作者身份,拥有作品的著作权。未经著作权人授权,其它任何人不得占有、控制和使用其作品。所谓文责自负,就是论文一经发表,署名者应对论文负责。负有政治上、科学上的责任和道义上的义务。如果论文中存在剽窃、抄袭的内容,或者政治上、科学上和技术上存在错误,那么署名作者就应完全负责,署名即表示作者愿意承担这些责任。解答读者疑问。读者阅读文章后,若需要同作者商榷,或者要询问、质疑或请教,以及请求帮助,可以直接与作者联系。署名即表示作者有同读者联系的意向,也为读者同作者联系提供了可能。
大概就是这样啦: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相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懂吗?
学术论文有多重要呢?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我为大家整理的学术论文的重要性的认识,希望你们喜欢。 学术论文的重要性的认识篇一 1、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2、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作者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3、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 4、其分类如下: (1)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 (2)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 (3)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门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 多媒体技术学术论文范文 多媒体技术发展浅析 论文 关键词:多媒体;多媒体 网络 ;多媒体 应用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多媒体技术 发展 的简单介绍.提出多媒体技术使用的硬件要求.并对多媒体网络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多媒体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 经济 与 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 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早期的人们,通过交谈与手势交流信息。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开始有了文字和图片,后来又有了照片乃至电报、电话、录音、广播、电视、电影、 计算 机网络等等。多媒体自诞生以来发展迅速,现在已逐渐家喻户晓,多媒体技术综合了 计算机声音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存储技术、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计算机动画处理技术及活动影像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科技界、产业界、 教育 界、创作、娱乐界及军事指挥等领域产生了强劲的冲击波,它给传统的微型计算机、音频、视频设备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对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了巨大影响。 1多媒体的硬件组成及多媒体网络 一般多媒体硬件是以计算机硬件为核心(要求至少 64M内存,l0G以上硬盘),音频、视频设备是其主要外部设备,外设还包括:光盘及光盘驱动器、摄像机、录像机、扫描仪、麦克风、音箱、投影器、复印机、扩音器、电视、编辑系统等等,像这样建立在高性能硬件基础上的集数值、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具有交互式的综合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多媒体网络是指可以综合、集成地运行多种媒体数据的计算机网络。在网络上可以运行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应用程序、视频及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并对多媒体数据进行获取、存储、处理、传输等多媒体网络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同步性和实时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可以同时处理并展现两种以上的媒体;多媒体网络的节点与网络系统可以交互通信,通信的方式可以是多点或双向的;各种多媒体网络节点应能同步的显示图、声、视信息,把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提供给用户;用户在多媒体网络的信息交换中,信息涉及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具有很强的时间相关性和连续性,对于利用视频会议交谈、视频与音频信息不能有持久的延迟,目前的多媒体只能实现即时性同一般网络相比,多媒体网络有其特殊要求,首先它处理视像、声音等媒体信息的方式与众不同,并且对于语音信息、传输速率等方面有频宽的要求。其次由于多媒体的信息涉及人的感官,有较强的时间相关性,多媒体网络需考虑延迟性及数据传输的优先顺序,方能达到各项 软件的应用需求。最后,因为多媒体网络涉及不同厂牌机型及异种网络上传输多媒体信息,有一定的网络兼容性就显得很重要。多媒体在网络上应用的关键是多媒体数据在网络上的传输,而多机需采用高速网络互连.方能满足速度和带宽的要求,如FDDI ,B-ISDN等网络系统,不同媒体的最大延迟、平均吞吐量、可接受的误码率等指标各不相同,因而对网络带宽的要求并不一样,所以在建立多媒体网络系统时,须从实际出发,选择适用的网络结构和系统,建立和 组织合理、高效的媒体播放和控制机制。通常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上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网络随着技术的发展,还会不断完善。媒体 的多样化、信息传输的同一代以及设备控制的集中化 在不远的将来会得以实现。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使电脑本身由无声世界进步到有声世界,由原来的静止画面发展到动画画面甚至全场活动影像效果,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创作、传播等。概括起来,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在教学培训上的应用 九十年代初期以来,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国内的各个领域逐渐开始应用。由此而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教育技术更是受到各类教育单位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关注。一批多媒体教育软件,多媒体演播教室和网络教室,远程教学系统,仿真培训系统等软硬件系统先后开发建立起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理论和 实践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改革传统落后的教育方法,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与传统意义上的 教育 相比,利用多媒体具有以下优势: (1)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 计算 机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即时反馈,对教学过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而且学习可选择学习的内容、教学模式,从而主动参与,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2)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 计算机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以便人类获取知识,保持已有的知识。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项加起来就有94%n,还有 %来自嗅觉,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种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得多。 (3)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 组织与 管理。多媒体的超文本技术和超媒体系统可以将有关语音和活动影像的内容组成一体化的图文音像并茂的 电子 教材,可达到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过程。 办公室自动化和商业领域 办公自动化是信息 社会的标志,是当前国际上飞速 发展 的一门综合电子、通信、文秘和行政等多学科和技术的新兴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几千年来一统办公室的“文房四宝”逐渐被电子计算机和通信 网络 所打破。目前可以进行多媒体的声音邮件、视频邮件、视像会议、商业信息的传播、介绍、购物指南等等。 游戏、娱乐 游戏是多媒体的一个最直接的运用.因为游戏本身包含了几乎所有多媒体的因素,而且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往往是在游戏中首先得到运用的。多媒体游戏可将图像、影片、各种特殊效果的声音、活动等结合在一起,使游戏更真实、更令人激动。 在进行辅助设计和 工业 生产控制 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于一体,不但在信息的量上有了数量级的大幅度增加,而且还提供了以往计算机技术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在辅助设计和工业生产设计中,多媒体技术有广泛的 应用前景。将工程图纸直接输人计算机内存储,将产品进行三维旋转和物体缩放交互设计,还可实现生产车间与集中控制室之间的监视控制等等。它在重大工程、复杂工程段及特殊 环境的设计中,可用于方案比选、初设审查,效果检验等,还可以用于招标投标、宣传、服务用户等。 另外,多媒体技术还广泛应用于 医学、银行业等。 3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 经济 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 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 现代 科学 技术的推动下,多媒体及多媒体系统将继续深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看了“学术论文的重要性的认识”的人还看: 1. 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重要性探讨论文 2. 读学术论文写作有感 3. 浅谈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撰写论文 4. 浅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及其重要性论文 5. 对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