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还真可以出货。什么时候要呢
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
生物科学是对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认识自然的有利工具。那么关于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要求怎么写的呢?我们不妨来参考下范文吧!以下是我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摘要:随着我国对科学技术的探究和发展,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成为21世纪以来人类关注的重点话题,其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面貌。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生物科学逐渐运用于现代医疗领域、农学领域和工业领域,它对基因遗传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是关乎生活的重要话题。本文从生物科学的应用、研究成果进展和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三方面对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物科学;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研究进展
生物科学是对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认识自然的有利工具。20世纪50年代以来, DNA双螺旋结构的构建和基因重组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发展,使得现代的生物技术逐渐趋于成熟。生物科学的发展对医学领域和农业领域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发展
(一) 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破译基因的遗传码,解开生命的奥秘是基因破译的主要目的。目前,科学研究人员对遗传图、物理图和转录图的制作工作已由相关的制作单位完成,这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很高的商业价值。2013年的1月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了小菜蛾基因组,历时三年的研究,终于得出了小菜蛾的基因组图谱,科学家指出,将进一步与国内外人员合作交流,在小菜蛾基因组的研发完成后,将继续开展研究与抗药性和食性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和遗传学,为小菜蛾的有效防御、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细胞全能技术的实施与应用
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生物模式经重要的动植物基因组将不断被揭露。细胞全能技术是一项快速纯合创造新品种的先进技术。21世纪后,生物的起源、原始细胞的产生和新生物的形式与改造等重大理论问题在我国已经得到重大的发展。人类对生物生命本质的认识将会进一步的提高,这对生物细胞全能技术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发展都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新品种作物的选育具有指导性因素。
(三)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指依据人类自身所固有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而进行识别的一种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包括有:指纹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声音识别、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具有不易遗忘、防伪性能高、不易被盗、便于携带等特点,容易和电脑配套使用,从而增强在使用过程中的自动化管理,已广泛用于胜负、军队、银行等地。但生物识别技术中由于其中一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现在还处于试验阶段。
二、生物科学的应用
(一) 农业领域的生物科学技术
20世纪以来,在生物科学领域,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已然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最伟大的事件之一。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基因组学的突破性研究推动了生物技术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动植物和微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已对农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同时,抗病虫、除草剂的使用推进了转基因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等的商业化发展。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传统的动植物育种学催生了新型的分子育种学。
(二) 生物科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药品领域的开发对生物科学的运用已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改革开放后,生物技术制药受到了相对高度的重视,为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我国生物技术制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达到国际水平。2013年7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亚洲癌症研究组织合作完成干细胞癌基因研究项目,这是继乙肝病毒整合机制研究之后的又一项重要生物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对88例癌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些列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找到了肝细胞癌发生的两条关键性途径,从而为日后肝细胞癌治疗法的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生物科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基础的研究取得了不断突破。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公众认可。在工业化和商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生物技术具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经验总结得出,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众多挑战。我国的科研管理部门应对高校或科研组的科研项目加大人力财力的扶持,鼓励更多的青年科学家、技术专家投身于生物科学的研究中,并为他们提供多学科的培训,使得多学科科学的发展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从而推进多领域的融合,促进现代社会生物科学技术的革新与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是科学应用研究的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多种学科的融合发展,生物科学逐渐从单一化发展为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由宏观逐步发展到微观的可操作性。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生物技术在发展中不断突破,研究成果已遍布全世界,相信如此下去,将会赢得生物科学的巨大成果。加大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进程,促进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良性有利发展,以实现我国科学技术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宜君,张淑萍,杨林等.民族高校生物科学类综合性、研究型野外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央民族大学实验基地为个案[J].民族教育研究,2009,20(5):18-22.
[2] 郝建华,卢祥云,韩曜平等.应用型本科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常熟理工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3):14-16.
[3] 赵格日乐图,苏亚拉图,哈斯巴根等.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5):148-151..
[4] 李朝晖,周峰,华春等.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以南京晓庄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25(5):66-68..
[5] 叶辉,丁斐,王兆慧等.特色专业与重点学科一体化建设实践与探索――以南通大学生物科学特色专业与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85-11887
研究生开题报告时需注意问题 一、论文选题要在本学科研究范围之内,切忌与学科研究范围和性质离得太远。比如你属作物遗传育种的学生,却开的是微生物的或医学方面的题,就不可能通过。二、报告要交待清楚选题的理论或实践意义,说明选题的缘起和考虑,让人确信你不是为做论文而做论文。 三、对论文相关研究背景和进展要报告清楚,并要明确说明自己论文的切入点和创新性。 四、重点介绍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让人确信研究内容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是完整而系统的`,研究路线是科学合理的。另外,研究项目或内容之间要有系统性和关联度,要与论文切题,而不是明显在凑工作量。 五、研究进度要根据难度和所需时间合理分配,对自己取得的预期成果要做出恰当估计,既不要漫天乱吹,也不要毫无底气。 六、工作量大小要合理,不要将工作量和目标定得太高,否则难以让人确信你能完成。所做的工作不要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而是要深入一点、取得突破。因此,你的题目要起得合理具体,避免起得太大太泛。 七、如果有不错的前期工作和预备实验,要在报告中加以介绍,这样会有加分效果。 总之,开题报告中要突出强调选题是有学术意义的,前沿进展是熟悉的,研究路线是合理可行的,研究内容是有一定深度的,论文是可以按时完成的,及研究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开题报告形式有点不太鼓励研究生去克服人所共知的研究难题,因为通常完成论文是有时间限制的(在两到三年内),除非你有九分把握达到目的,或愿意延迟毕业。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1)F1:欧洲覆盆子 的配子中染色体数是:7条欧洲木莓 的配子中染色体数是:14条所以两者杂交得到的F1染色体数是:7+14=21条 ,为异源三倍体。 (2)F1和Rubus idaeus回交后代:由于F1的配子是“未减数的配子”,所以其后代为:21+7=28条 四倍体。 (3)F1和Rubus caesius回交后代:21+14=35条 五倍体。 (4)F1染色体加倍:21*2=42条 六倍体。
利用生物技术向小麦导入冰草优异基因的研究 摘 要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利用生物技术向栽培作物转移向外源优异基因来拓宽小麦育种的遗传基础,是现代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栽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2n=4x-42, AABBDD)与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 P genome )(这儿所说的冰草属是现代小麦族植物分类学上的概念,而非传统的广义冰草属概念,即与一些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将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和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等偃麦草属种也称为冰草的传统概念截然不同)植物间的杂交,可追溯到本世纪30年代(White, 1940; Smith, 1942; Dewey , 1984), 但直到90年代一些学者才先后报道了小麦与冰草属植物间的成功杂交(李立会等, 1990, 1995;Li & Dong, 1991; Chen et al., 1990; Limin & Fowler, 1990; Ahmad & Comeau , 1992; Jauhar, 1992)。 尽管这儿所列出的国外一些科学家也曾获得了小麦与冰草属植物间的杂种,但由于外源种选择的盲然性,即对要从冰草属植物向小麦转移哪些基因不明确(Chen et al., 1990; Jauhar, 1992), 或杂种F1的高度不育性(Ahmad & Comear, 1992), 或要转移的目标基因难以在小麦背景下表达(Limin & Fowler, 1990 )等原因,未见进一步的报道,而是基本上放弃了该领域的研究工作(私人通信,1997)。 在本项研究工作中,我们以普通小麦品种Fukuho (春性,具3对可杂交性基因,农艺性状良好,原产于日本)为母本,以分别采自新疆和内蒙古的3份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寂寞开无主,零落碾作尘——孟德尔和他的遗传理论1965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捷克布尔诺的摩拉维亚镇的一座教堂里,曾举行过一次盛大的纪念会。参加这次纪念会的大部分人并非教徒,而是应捷克科学院邀请而来的各国遗传学家。他们怀着崇敬而又惋惜的心情来纪念一位为遗传学奠定了基础,而其成果又被埋没35年之久的伟大生物学家。他就是格里戈.孟德尔神父。1965年是他的研究成果发表一百周年。 孟德尔其人 孟德尔(G.J.Mendel,1822-1884)出生于奥地利摩亚维亚的海因申多夫村。现今这个地方是捷克境内的海因西斯村。孟德尔的父亲是个农民,素性酷爱养花。因此,孟德尔自幼养成了养花弄草的兴趣。这也许是这位科学家后来在豌豆实验上成名的一个最初的契机吧。 孟德尔的童年不但平常,且有些寒苦。整个小学可以说是在半饥半饱中念完的。中学毕业后,主要靠妹妹准备作嫁妆的钱,读了欧缪兹学院的哲学系。大学毕业后,21岁的孟德尔在老师的建议下,进了设在鄂尔特伯伦的奥古斯丁派的修道院当了一名修士,取了一个教名叫格里戈。25年后被选为该修道院院长。 如果说童年的孟德尔是在贫寒中度过的,那么青年的孟德尔则饱历了生活道路的坎坷。孟德尔不满意于修道院的单调、古板的修士生活,兼任了布尔诺一所实验学校代课教师的职务。他曾两次申请转为正式教师,但经考试的均名落孙山。特别令人气愤的是,在第二次考试中,主考官竟这样来评论他的考卷说:“这次的考卷使我们认为,该生连作为初等学校的老师也不够格”。在这期间他还到维也纳大学旁听了植物生理学、数学和物理学等课程。 好学勤奋和充满进取的孟德尔,考试落榜后,便在修道院的花园里从事植物杂交的研究工作。他的成果只发表了很小一部分。除了死后使他成名的《植物杂交实验》(1865)外,还有《人工授粉得到的山柳菊属的杂种》(1870)和《1870年10月13日的旋风》(1871)。 孟德尔的晚年,可说是在愁云惨雾中度过的。他孑身一个,无妻无子,孤苦令仃。又因拒绝缴纳当局对修道院征收的一笔税金,而遭受着与当局僵持之苦。学志未酬而又愤懑填膺的孟德尔,终于于1884年1月6日因患肾炎不治而与世长辞,享年只有62岁。当人们吊唁这位少年清贫,中年研究成果遭冷遇,晚年孤独悲惨的老人时,谁也未想到他是一位在科学史上留下峥嵘篇章的伟大科学家。 孟德尔的业绩 孟德尔开始研究植物杂交工作,所用的实验材料是豌豆。他选用了22个豌豆品种,按种子的外形是圆的还是皱的,子叶是黄的还是绿的……等特征。把豌豆分成了7对相对的性状。然后,按一对相对性状和两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了杂交实验,得到了如下的一些结果。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孟德尔通过人工授粉使高茎豌豆跟矮茎豌豆互相杂交。第一代杂种(子1代)全是高茎的。他又通过自花授粉(自交)使子1代杂种产生后代,结果子2代的豌豆有3/4是高茎的,1/4是矮茎的,比例为3:1。孟德尔对所选的其它6对相对性状,也一一地进行了上述的实验,结果子2代都得到了性状分离3:1的比例。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孟德尔又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作了杂交实验。结果发现,黄圆种子的豌豆同绿皱种子的豌豆杂交后,子1代都是黄圆种子;子1代自花授粉所生的子2代,出现4种类型种子。在556粒种子里,黄圆、绿圆、黄皱、绿皱种子之间的比例是9:3:3:1。 通过上述实验材料,孟德尔天才地推出了如下的遗传原理。 1.分离定律。孟德尔假定,高茎豌豆的茎所以是高的,是因为受一种高茎的遗传因子(DD)来控制。同样,矮茎豌豆的矮茎受一种矮茎遗传因子(dd)来控制。杂交后,子1代的因子是Dd。因为D为为性因子,d为隐性因子,故子1代都表现为高茎。子1代自交后,雌雄配子的D,d是随机组合的,因此子1代在理论上应有大体相同数量的4种结合类型:DD,Dd,dD,dd。由于显性隐性关系,于是形成了高、矮3:1的比例。孟德尔根据这些事实得出结论:不同遗传因子虽然在细胞里是互相结合的,但并不互相掺混,是各自独立可以互相分离的。后人把这一发现,称为分离定律。 2.自由组合定律。对于具有两种相对性状的豌豆之间的杂交,也可以用上述原则来解释。如设黄圆种子的因子为YY和RR,绿皱种子的因子为yy和rr。两种配子杂交后,子1代为YyRr,因Y,R为显性,y,r为隐性,故子1代都表现为黄圆的。自交后它们的子2代就将有16个个体,9种因子类型。因有显性、隐性关系,外表上看有4种类型:黄圆、绿圆、黄皱、绿皱,其比例为9:3:3;1。根此孟德尔发现,植物在杂交中不同遗传因子的组合,遵从排列组合定律,后人把这一规律称为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的发现被埋没 孟德尔从1856年开始,经过8个的专心研究,得出了上述两上定律并写成一篇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在好友耐塞尔(一个气象学家)的鼓励的支持下,他于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举行的布尔诺学会自然科学研究会上,报告了这一论文。与会者很有兴致地听取了他的报告,但大概并不理解其中的内容。因为既没有人提问题,也没有人进行讨论。不过该会还是于1866年在自己的刊物《布尔诺自然科学研究会会报》上全文发表了这篇论文。 曾一个时期,人们以为孟德尔的工作被埋没,是由于当时学术情报囿闭不通,交流不广,人们不知道他的工作造成的。后经调查,才知情况并非如此。原来该学会至少同120个协会或学会研究会有交流资料关系。刊载孟文的杂志,共寄出115本。其中,当地有关单位12本,柏林8本,维也纳6本,美国4本,英国2本(英国皇家学会和林耐学会)。孟德尔本人还往外寄送过该论文的抽印本。迄今有据可查的至少有5个人了解他的工作。第一个是耐格里。他是19世纪著名的植物学家。他的研究对解剖学、生理学、分类学和进化论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植物学方面,他是心柳菊属方面的权威。孟德尔不仅把自己的论文寄给了他,且还给他写过进一步说明论文的长信。第二个是A.凯尔纳。他曾在因斯布罗克任教授,在维也纳植物园当主任。第三个是H.霍夫曼,一位植物学教授。第四个是威廉.奥尔勃斯.福克,他是植物杂交方面的权威。第五个是俄国的施马尔豪森。但是,刊物也好,论文也好,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明显的反响。这样,孟德尔的为遗传学奠定了基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竟被当代人们所忽视和遗忘,被埋没达35年之久。 1900年,对孟德尔盖棺后成名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年,有三人几乎同时重新作出了孟德尔那样的发现。第一个是德弗里期,他于1900年3月26日发表了同孟德尔的发现相的的论文;第二个人是科仑斯,收到他论文的时间是1900年4月24日;第三个人是丘歇马克,收到他论文的时间为1900胪6月20日。也就是在这一年里,他们也都发现了孟德尔的论文。这时,他们才清楚,原来自己的工作,早在35年前就由孟德尔做过了。 对孟德尔发现被埋没的原因分析 有不少生物史学家。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也曾进行了一些调查。但因事情发生已年深日久,有确凿证据的材料所得无几,尤其关系到人们心理方面的活材料更难以到手。现据已有材料作如下分析: 历史的局限性 1866年孟德尔发表自己的论文时,正值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的第七个年头。这期间各国的生物学家,特别是著名生物学家都把兴趣转到了生物进化问题上,而物种杂交问题自然就不是人们瞩目的中心问题了。“这一事实也许对孟德尔的工作所遭到的命运,起到了更为决定性的作用”。其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学术资料不能广泛地交流也是一个原因。如,对杂交问题搜集资料较多的达尔文,就没有看到过孟德尔的论文。虽然也有人说,即使达尔文看到了这一成果,也不一定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但,这样推论是没有多大根据的。又如,了解孟德尔工作的俄国的施马尔豪森,他本来在自己学位论文的历史部分加了一个附注,正确地评价了孟德尔的工作。但遗憾的是,当1875年《植物区系》杂志发表他的论文译本时,删去了加有评价孟德尔工作的附注。这样,就又减少了后人了解孟德尔工作的机会。 怀疑以至完全不相信这是一项新发现孟德尔发表他的新发现时,当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修士。至于他从事植物杂交的研究,只被人们看作“不过是为了消遣,他的理论不过是一个有魅力的懒汉的唠叨罢了”。的确,在一个专业学者的眼里,他还够不上一名地道的生物学家。因为他既没有生物学专业的学历,也没有博士、教授的头衔。因此,他的具有挑战性的发现,自然不易被人们所相信。从已知的少数几个看过他论文的人的反映和态度看,怀疑以至不相信孟德尔这个小人物能有什么新发现,乃是忽视他成果的一个和重要原因。当时了解孟德尔最多的是生物学家耐格里。孟德尔跟他素来关系甚密,相互交往达七年之久,孟德尔常同他交换种子。他也是读过孟文的第一个人。然而,正是由于他不仅没有正确地认识孟德尔的工作,而且还提出种种怀疑和责难,从而成为这桩遗憾后世的科学蒙难案的重要原因。现已查到,他看过孟德尔论文后,于1866年12月31日给孟德尔的复信。从中可以确凿地看到他是怎样地怀疑、责难以至忽视了孟的工作。他在信中说:“我认为,你用豌豆属作的实验还远远没有完成,其实还只是个开端。……能为最重要的结论提出无可争辩的证明的这样一套试验,决不是已在着手进行了。……你打算在你的试验中包括其他植物,这是很好的,我相信,从其他品种中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就遗传性而言)”。他还怀疑孟德尔得出的3:1的规律。如他说:“你应当把数量的表现看作仅仅是经验的理象,因为它们还不能被证明是合理的”。在耐格里看来,“只有那些在最模糊的专业领域能够作出正确判断的人,才能探究这个问题”。另一个了解孟德尔工作的A.凯尔纳,接到孟德尔寄送的论文后,曾给孟德尔写过复信。但据凯尔纳的助手说,孟德尔的论文在凯尔纳的图书室中压根就没有拆过封。人们是否可以推论:在凯尔纳的眼中,像孟德尔这样的小人物的文章,简直是不屑一顾的。 不理解其成果的重要意义 孟德尔的发现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当时的流行观念。在当时,传统的遗传学观点是融合遗传理论,而孟德尔的思想则是粒子遗传;其次,当时在生物学领域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的观察和实验,而孟德尔用的是定量的数学统计分析。所以,即使是认真地看过他的文章,如果跳不出传统框框,也不一定能理解其重要意义。如H.霍夫曼不仅看过他的文章,而且在自己的著作中,五处引用了孟德尔的文章,但现在看来,不是没有引到重要的地方,就是有所误解,总之,没有真正理解孟德尔工作的意义。所以,在霍夫曼的书中完全忽视了孟德尔的贡献。福克也曾多次提到孟德尔的成果,但他说:“孟德尔所作的很多次杂交的结果,十分类似于奈特的结果,但孟德尔自以为发现了各种杂种类型之间稳定的数量关系”。他所否定的正是孟德尔的成功之处,说明他根本不理解孟德尔发现的意义。他的提到孟德尔,不过是因为孟德尔培育成了植物杂种,不得不得一下而已。 教训和启示 埋没孟德尔发现一案,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今天,孟德尔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光辉业绩已被充分肯定,以他的成果为基础的遗传学也已取得辉煌胜利。然而,我们不应忘记,忽视孟德尔发现的代价是沉重的,它也许使生物学的发展延缓了几十年。难道我们不应从中悟出应有的教训,找出以古鉴今的富有启发性的道理,以便今后不犯或少犯同类错误吗? 警惕传统观念的束缚 有些人认为孟德尔的发现是早产儿,它超越了时代的认识水平,因此被埋没是必然的。然而,我们却认为,孟德尔的发现不被理解从而导致被埋没,主要应归咎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理由是,孟德尔的课题当时已经摆到了人拉的面前。至少有向个人的工作接近于孟德尔的结论(参阅斯多倍《遗传学史》,第126-138页,第189页),其中甚至包括人所共知的达尔文,他关于金鱼草的杂交实验距离孟德尔的结论只差一小步。这充分说明,孟德尔的发现决非偶然的早产儿,而是具备成熟的历史条件的。上述几个人和看过孟德尔论文的人,之所以没有作出孟德尔那样的结论和没有认识到其意义,主要因为他们没有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跳出传统的定性方法的局面。而孟德尔的成功,正由于他的老框框少些,所以才有可能冲破当时的研究方法和流行的
园艺植物育种的发展趋势育种目标更加紧密结合生产与科技的发展及市场竞争的需要育种目标总的趋势;培育“髙产\优质、,高效”的品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国都十 分重视园艺植物的品质育种,注重产品的外观、整齐性、货架寿命等商品性状、,提髙鲜食及 加工品质,改善营养保健价值和消除有害成分。,由于农药用量不断增加,不仅增加生产成 本,而且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同时农药残留也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培育抗病虫品种乃至兼 抗、多抗品种也成为当务之急。在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及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有些专家 预言,将来多数植物将需要在目前认为不适合的区域种植。有些园艺植物需要种植到废弃的 工地和矿物、废物垃圾场地,因此,提高园艺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性也会逐渐提到日程上来。 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质,不仅要考虑产量、品质的构成性状,而且要考虑它们的生理基础,因 此提高品种的光合效率及光合产物的利用率以及理想株型的育种等也引起了育种界的重视。 另外,还有选育适于机械化作业的品种、节省劳动力的品种,针对产品不同用途和加工方式. 分别选育专用及兼用品种等。 、1重视种质资源的搜集、评价和开发利用育种界逐渐认识到种质资源是育种事业成就大小的关键彳而且随着园艺生产的规模化, 种质资源多样性疋在不断减少,各国和许多育种者都非常重视种质资源调查、搜集工作,许 多国家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种质资源库。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比较 1 善、规范化的资源工作 体系,如美国农业部、日本农林水产省都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各物种质资源的考察、搜 集、保存、评价工作,以及建立管理资料档案、种子种苗检疫、繁殖、分发、交换等制度, 使种质资源工作和育种工作密切联系,及时满足育种的需要。3^重视育种应用基础及育种技术的研究要提髙育种效率,必须加强和育种关系密切的应用基础学科的研究,只有育种者对他所 从事育种的植物,特别是对目标性状的遗传、生理、生态、进化等方面的知识有深刻的了 解,并且以这些知识为基础,采取切合实际的育种方法,才能提高育种效率。近年来,主要 园艺植物有关产量、品质、抗病性、株型、雄性不育等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研究方面的进展, 对提高育种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多学科协作和鼓励企业投资育种对于解决复杂的育种任务,从种质资源的评价、筛选,杂种后代的鉴定、选择,品系、 品种的比较鉴定等以育种工作为中心,根据需要组织育种、遗传、生理、生化、椬保、土 肥、栽培等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参加,统一分工、协同攻关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式,正受到 比较普遍的重视。园艺植物育种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多、风险大,但对发展现代化农业举足 轻重,并且回报率也是非常高的事业。许多国家不仅明确规定对品种选育等工作拨专款予以 推动和扶持,而且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育种。育种途径及育种方法、手段的更新对新的育种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如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和分子辅助育种等 都在积极探索。以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改进鉴定手段,提高育种效率。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对 大批量的小样品进行快速准确地定性和定量鉴定,对含量极少的成分进行微量和超微量的分 析;对植物的组织、细胞结构的解剖学性状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等 标记有用性状;利用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分析处理大跫数据资料等,这些都将极大地提髙育种 的效率和精确度。
学术堂最新整理了一部分关于园艺论文的参考题目:1、西藏园艺产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致富探讨2、基于问题的园艺植物育种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3、从指导教师角度谈园艺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4、台风对浙江省设施园艺的影响及防避措施5、多倍体育种在园艺作物中的应用6、园艺专业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7、提高职业教育中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8、复合应用型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9、探究设施园艺中的土壤生态问题及其清洁生产10、建设高校园艺实习基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11、云斑白条天牛对园艺作物的危害及习性12、园林园艺类中高职里面课程结构衔接对策13、现代园艺专科人才分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14、园艺植物繁殖学教学改革探索15、设施园艺智能化发展趋势与路径16、果树园艺技术与果树营养诊断策略之我见17、施用外源物质对园艺作物抗逆性影响研究进展18、"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课程教学改革探析19、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20、提高"园艺植物研究法"教学质量的探讨
我先前也是对论文的写作非常非常头大,还好后来找闻闻论文网的老师帮忙才搞定。论文里面的核心部分,分析和数据处理是最难的,包括我身边的一些同学写到一半写不下去了,我都介绍的闻闻论文网给他们,非常专业,有的甚至把整篇都找帮忙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考研经验分享
2020年12月,本人参加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的研究生考试,题型是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090501)自主命题,次年5月份顺利上岸。
一、关于考研择校和定专业
我所报考的学校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是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由于本科所学习的专业是动物科学,对该专业也有一定的了解,与竞争自己不熟悉的专业相比,在有知识背景的情况下显然更具优势,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原因去选择别的专业的学生,无论如何首先是要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付出相应的努力。我的本科院校是重点大学,但是我认为考研时选择学习资源更丰富的学校,有更好的学习平台便于今后做出更好的科研成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 A&F 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坐落于陕西杨凌示范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16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建,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葡萄酒专业稳居全国第一。
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考研情况分析
首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所211院校,同样是国家重点学校,同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又是自主命题,所以报考的人数也是比较多的,对于考研来讲,通过查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招生简章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2020年招生人数相比2019年来讲,学硕和专硕都增加了100人,2021年共增加了400人,再到21年时针对专硕又增加了100人,对于非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保持370人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招收名额增加的幅度相对来说降低了,但是近些年来考研竞争力越来越大,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所以难度时肯定有的,但是人嘛,总要有些追求的东西,别人可以,自己一定也可以!
三、关于初试复习
在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大三的课程以网上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当时每天在家里听课,很多课程都是提前录好供我们学习,所有课程基本上在七月中旬结束。之后我将学习计划做了大致规划后,正式开始学习是在七月底,可以说是相对比较晚的,以至于在后期背诵的过程中比较着急,大家根据自己情况提早开始,稳扎稳打。我对于该专业的考试计划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一)思想政治理论
在开始学习之前可以对考试大纲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因为考研政治除了时事政治之外基本稳定。在前期主要是以听徐老师为主,资料搭配的是肖秀荣的精讲精练,比较详细部分内容需要自己补充,也可以用的核心考案,与网课顺序一致。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了所有的内容,建议先复习马原,然后是史纲-毛中特-政治经济学。
我在每次看完视频之后会去公众号跟着做题,进一步的把握考点,不要急于背诵,重点是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肖秀荣的1000题出来之后就可以刷题了,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求多但求精,重点是对选择题的练习,通过练习可以把握自己知识点的薄弱之处,进行查漏补缺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在11月份左右就可以买到肖四肖八,对于肖四来说,可以按照考试的标准和时间来进行练习,肖八主要是针对分析题,它的时效性比较强,但是在背诵之后很容易忘记,所以建议大家多重复,还可以结合默写的方式加深记忆。相信自己,Fighting!
(二)英语一
很多人会担心自己的四级还没有通过,对考研英语也没有多少的信心,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因为英语的四六级和考研英语没有太多必然的联系。对于英语的学习,单词是基础,特别是真题中出现的单词要重点的记忆,作文分为大作文和小作文,很多人也会头疼这部分的学习,大家可以在平时就多积累一些功能语句,并用自己熟悉的词汇将其中的单词进行同义替换,多练习多分析,在考试中主要是对主题思想进行正确地把握,写作语句在尽量保证语法不出现错误的基础之上运用语句。新题型相对来说比较艰难,多关注中心句以及转折递进等具有标志性的词汇等,联系上下文得出答案。
阅读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同样令人头疼,特别是对词汇不熟悉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做完还不清楚文章讲的是什么,所以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要分析题干将问题读懂,然后到文章当中进行定位,范围不宜太广,不然很容易干扰答题。在刚开始的时候不要过多的纠结正确率和时间,在正确率保证的情况下慢慢的提升做题的速度。具体来讲,我听了英语的单词,是通过词根词缀法分别记忆高中低频单词,对于其他的课程我并没有过多的听,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项有针对性的进行听课以及练习。
当然,刷题以真题为主,对于自己错误的地方根据答案解析进行改正,弄清楚自己做错的原因。如果单独记忆单词的效果不理想,就可以在刷题这一过程中结合语境进行记忆。如果题刷完了,可以刷英语二的阅读或者再买新的英语一接着刷,同样的不求多但求精,哪怕一天只做一道题也要让自己弄清楚,也是为了保持手感,这样上考场也不慌。
(三)、专业课
我的专业课包括两门,分别是动物生理学(656)和生物化学基础(854)。相对于政治英语这两门考试,专业课所占的分值更大,更需要花心思进行复习。
我在起初准备之时,就将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程上,首先就是分块的进行,比如一天先看书中一个章节的内容,将大概的框架列出来,对于疑惑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在听课的过程中进行记录和勾画,重点听自己之前勾画的不理解的内容,如果还是存在疑惑可以查找相关的资料,这样印象也比较深刻。
我一开始还在听完课后做了笔记,但是由于自身归纳整理的能力有些欠缺,而且没有抓住重点,导致花了时间的同时进度也很慢,这样很容易造成努力的假象来欺自己,建议大家可以多去咨询一些考过的学长学姐,问问他们相关资料也是可以的,如果能拿到他们的笔记,通过咨询就可以知道重点考察的内容,这样节省了很多时间复习也有了重点。如果没有相关的笔记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买一些辅助的资料。
由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自主命题,所以我还买了历年的真题,在刷题过程中同样重点关注它列出来的重点内容以及自己的薄弱知识点,学会举一反三,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对历年真题出题规律进行总结。随后就是关于背诵的问题,很多时候背完一遍再看到题目的时候还是不会,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对记忆内容进行多次重复,内容多也容易混淆,注意区分对比记忆。还可以通过默写来加深记忆,总之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忆。
当然,不同的学校对于专业课实验部分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我来说,在专业课考试题目中也考察了我们实验部分的理论内容,像我一个考中农已上岸的舍友她的专业课实验部分占了一道大题,所以大家也要重点关注实验的内容。
四、复试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采取的是线上复试,当时用的软件是云考场,因此并没有跟老师面对面近距离地接触,但是复试的制度方面还是很严格的,我们采取的是双机位。对于我来说复试的具体要求是学科面试:
1)考察内容:①口头表达能力;②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④专业英语基础能力、英语口语能力;⑤心理素质;⑥实践(实验)能力
2)面试流程
①考生自我介绍(英语):2-3分钟;
②专业英语考核:考生抽取专业英语面试题库进行现场翻译;
③专业综合知识测试:构建专业知识题库,分主观题和客观题,包括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等课程,考生随机抽取进行回答。
我仍然记得我考试的那天。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面试顺序,对时间有基本的了解。在那天提前有人接待我,他向我说明了有关的注意情况并且提醒我还有多少准备时间,之后就是按照面试的流程进行,先进行了英语的自我介绍,随后抽取题目进行解答。我记得当时抽取的题目基本都是比较熟悉的,所以过程基本顺利。随后老师会问一些比较平常的问题,比如问了我为什么考该学校、有没有做过实验、毕业论文的题目是什么是如何写的、还有自身的优点是什么等等。除此之外,同样问到了有关于动物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化学实验的有关内容。建议大家也要对实验部分有所关注。
对于面试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我也简单说一下。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首先衣着要得体,第一印象很重要,其次在面试过程中最好面带微笑,面对老师要有礼貌,不自卑也不傲慢,保持谦逊的姿态。
最后呢送上我的祝福:在考研的日子里,虽然清苦,却很充实,只希望远方的你在学习的同时不要忘了,无论如何都会有人在默默的为你祝福,默默的等待你的归期,祝各位考研成功上岸,未来可期!
考试内容有关的参考书:
初试:《动物生理学》,周定刚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基础生物化学》,陈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复试:
学科综合测试: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和动物繁殖学
参考书:《遗传学》(第三版),李再云、杨业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家畜育种学》(第二版),刘榜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动物繁殖学》,王锋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四、
总之,考研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与你平时的努力成正比的,所以还是要多努力,另外努力的方向也很重要,如果方向错了,那肯定是越努力偏离的越远,还有,这是应试,不是学术,不要说什么考试反应不出真实水平;初试成绩出来后,复试也是要好好准备的,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等复试线上,要不等万一过了复试线结果因为没准备好而被刷了就可惜了。
最后,用考研界很流行的一段话结束吧:考研备考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一遍的去洗。等到上了考场那一刻,灯光亮了,你发现,只要你认真洗过了,那件衣服光亮如新。而后你每次穿这件衣服都会想起那段岁月。祝大家如愿以偿!
提高肉蛋奶等畜禽经济性状可以从遗传育种、营养饲料、疾病防治、畜舍环境和经营管理等几个方面考虑。其中遗传育种是从遗传上改良畜种;疾病既有遗传因素(如易感性)也有环境因素(如病原体);营养饲料与畜舍、设备等虽然是环境因素,但也存在着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经营者通过管理提高畜禽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要使各个环节都能有效运转,而且要使其达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 一、经济性状改进的遗传学基础 1.数量遗传学基础 数量遗传学是遗传学原理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群体数量性状遗传规律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半个世纪以来数量遗传学对肉蛋奶等可度量的经济性状即数量性状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与起始群体或未经改良的地方畜种相比,猪的瘦肉率提高了20—25%;肉鸡到达2公斤时的上市日龄提前了40—50天;鸡的产蛋数提高了100—120个;奶牛的泌乳期产奶量提高了3000—4000公斤。近50年来,肉蛋奶等主要经济性状的世代遗传改进见表1。 肉蛋奶等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是多基因,表现为连续变异,它的改进需要有生产性能的记录和遗传参数,把表型值转化为育种值,从而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 2.细胞遗传学基础 家畜家禽都是两性繁殖的高等动物,性状的遗传都要通过生殖细胞也就是精子和卵子来实现。人工授精和精液冷冻技术扩大了优秀公畜的遗传作用;超数排卵和卵细胞体外成熟技术扩大了优秀母畜的遗传作用;胚胎移植或核移植技术则同时扩大了优秀公畜和母畜的作用,提供了大量遗传上优秀的后代;胚胎切割则是使遗传上优秀的个体通过“无性繁殖”进行复制或“克隆”。 细胞遗传学中的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倍性化在畜禽育种中还不多见。罗伯逊易位在牛和猪中都有报道,但都还没有达到应用的程度;哺乳动物的多倍体和鸟类的孤雌生殖鲜有报道,但多属偶见,很少有人进行深入研究;使马和驴的精卵二倍化有可能产生能育的双二倍体骡子,但这一在50年代的设想至今也未能成为现实。 3.分子遗传基础 目前对遗传物质的认识已进入分子水平,即去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自从1909年瑞典生物学家H.尼森.埃尔(Nilsson-Ehle)提出多基因假说(Polygene hypothe-sis)以来,数量性状的多基因一直是作为一个遗传整体用统计学方法加以研究和分析的,虽然对决定数量性状的多基因数目可以用统计学的方法作出估计,但不能确定单个基因以及它所在的染色体上的位置。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数量性状基因(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成为可能,这就要分离和克隆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研究其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从分子水平上改良数量性状的目的。 二、育种新技术 这里讨论的新技术有三层含义:一是近年来研究出的对从遗传上改良畜种有明显效果的技术(如用DNA 多态检测猪应激综合症);二是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虽然不是最新的,但只是近年来才加以推广和应用的(如BLUP育种值);三是从单项技术来看不是什么新技术,但重新组装后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的(如“超级猪”、“节粮小型蛋鸡”)。本文只是通过一些例子加以说明,并没有包括所有的育种新技术。 1.生物技术 (1)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的检测与利用 在过去的20年中,陆续发现有些数量性状不但受微效多基因控制,而且还受一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Major gene)的影响。例如绵羊中的布罗拉(booroola)基因,该基因座纯合子的母羊,产羔数比不带该基因的母羊平均多产羔头;杂合子母羊也要多产头。目前已将该基因定位到绵羊的第六号染色体上。又如猪的氟烷敏感基因,该基因的隐性纯合个体易产生应激综合症,在饥饿、咬斗、运输、驱赶等情况下容易发生突然死亡,而且肉的品质差。但带有这种基因的猪在生长速度和瘦肉率方面比不带该基因的猪有明显优势。由于氟烷测定方法对隐性纯合子的外显率并不完全,其范围在50%—100%,而且外显率的高低受猪的月龄和性别的影响。这就是说,氟烷测定方法不但无法区别基因型NN和Nn的个体,因为它们的表现都是氟烷不敏感型,而且对基因型nn的个体也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表现为敏感型。用PCR-RFLP方法可以清楚地得到三种不同基因型的 DNA图谱,这给猪育种中检出携带氟烷敏感基因个体(Nn,nn)带来了极大方便。目前这一基因已被定位到猪的第六号染色体上的一个连锁群内(Vogeli,1994)。 (2)数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在数量遗传学研究中,把要改进的某个数量性状称为目标性状,因此对决定这一性状的基因或基因组称为目标基因。目前对决定数量性状的多基因还不能准确定位,但如果能找到一个可以识别的基因或基因组的DNA多态,或是一个染色体片断与这一目标性状有密切的关联,就可以作为对目标性状选择的遗传标记。遗传标记还可应用于基因转移、基因定位和基因作图等研究。 除上述分子和细胞水平的遗传标记外,利用已知的主基因或单基因还可以从群体水平上对个体作出标记选择,如肉牛的双肌肉基因,绵羊的多羔基因,猪的应激敏感基因,鸡的小型化基因、快慢羽基因等。 (3)杂种优势预测 通过血型因子、血浆蛋白多态、DNA 多态和实验动物模拟试验,可以对畜禽的杂种优势进行预测。例如能过DNA多态性可以识别种间、家系间、家系内个体间的遗传差异。用Hinf I/ 3’-HVR-α珠蛋白探针可获得猪、鸡、鸭等畜种多态性含量极高的DNA指纹带。这些多态性为分析系间亲缘关系的远近,杂交亲本的选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用DNA多态性测定品种或系间的差异,并据此作出的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要比根据其他指标稳定,因此用来预测杂种优势也更为准确。 2.计算机技术 (1)育种值的BLUP计算方法 BLUP(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方法最早由美国.汉特逊(Henederson)于1973年在纪念勒什(Lush)的学术讨论会上系统介绍,虽然他对线性模型的研究早在50年代初就已经完成。由于受当时计算工具的限制,这一方法在育种上的应用推迟了20年。 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之所以能够提高选种的准确性是由于:(1)充分利用了所有亲属的信息;(2)能消除由于环境造成的偏差;(3)能校正由于选配所造成的偏差;(4)能考虑不同群体不同世代的遗传差异;(5)当利用个体的多次记录时,可将由于淘汰所造成的偏差降到最低。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和生物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使BLUP育种值估计方法又有所发展,如从公畜模型发展为动物模型;单性状育种值估计发展为多性状育种值估计;常规繁育体系的育种值估计发展为有胚胎移植、胚胎切割等非常规繁育体系的育种值估计。 (2)计算机图像分析应用于畜禽育种 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和图文数据库的建立,使育种数据、种质资源、形态特征、生态环境等与家畜育种有关的“数”和“形”联系起来,大到对群体行为,小到对染色体组型特征都可通过图像进行充分的观察和度量,从而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高育种效果。例如在对奶牛外形的线性评定中,15项体型性状中已有14项可由计算机通过图像进行识别,仅1项(乳用特征)还需人机结合进行判断。利用C语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从摄录、数字化、校正、识别、评分及综合等都由程序控制,基本实现了奶牛体型线性评定的自动化,有利于对产奶性状的选择与提高。又如通过计算机图像可分析超声波测定肉用家畜(牛、猪)的活体脂肪层和肌肉层的厚度以及眼肌面积,提高了对肉用动物选种的准确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保存畜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对今后肉蛋奶等数量性状的增产有重要意义。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生命科学中的“保护生物学”和地球科学中“地理信息系统”两个学科的结合。建立畜禽品种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现有的遗传资源有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认识,该系统能监视各个畜禽品种在相当长时间内的数量与地理分布、特性特征等信息的变化,以及建立数量濒危畜禽的报警系统。最近中国农业大学已完成了按畜禽品种名称或按省、市、自治区检索牛、羊、猪、禽等国内主要品种的外形(相片)、数量、分布、生产性能等计算机软件系统。 3.系统工程技术 系统工程主要研究的是“系统”。系统是有组织的或是组织化了的总体,是由组成这个总体的各个部分(元素)和部分间的有机联系构成的。下面介绍的虽然是一些成熟技术的重新组装,但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各类成熟技术间的有机联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效益。 (1)优化育种方案 以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优化育种方案的制定,是现代畜禽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猪的优化育种方案中,结合生物学和经济学目标考虑,生长、胴体品质、繁殖力、饲料转化效率等应作为主要改进的目标性状。通过对性状边际效益的计算和各目标性状经济重要性的分析,可制定出遗传改进快、经济效益高的优化育种方案。对育种核心群的规模、群体结构、种畜利用年限、选种方法、饲养工艺、投入产出分析等在一个优化育种方案中也应予以考虑。 在肉鸡优化育种方案的研究中,本文作者曾提出缩短世代间隔的选择方法,父本品系和母本品系都达到每年13个世代。该育种方案与国内外现行的方案相比,还有以下优点: 1.对母系体重的选择要有上下限。这一措施直接选择了增重的均匀度,间接选择了产蛋性能; 2.对母系产蛋的选择。废除现行的自闭产蛋箱记录制度,改为按公鸡家系记录产蛋性能,再根据育种目标确定是否淘汰整个家系; 3.对产蛋性能用“先留后选”的方法代替现行的“先选后留”方法,提高了选种的准确性。 4.初选时间。改6周龄选种为5周龄选种,降低了选种后由于限制饲喂引起的应激作用。 5.以入孵蛋的健雏率选择父系,全面提高了受精率、孵化率和雏鸡生活力。 (2)MOET育种计划 MOET(Multiple Ovul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育种计划是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与核心群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应用于奶牛、肉牛等单胎动物。这一育种计划的实施不但可以提高母牛的繁殖力和增加优秀个体的数量,而且通过同胞测定可以缩短世代间隔。MOET育种计划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是否能有一个高产母牛组成的核心群作为胚胎移植的供体,使优良的遗传种质能迅速扩大。我国在“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已立项开展奶牛MOET育种研究。 (3)“理想猪”和“超级猪”计划 从商品猪生产的要求来看,作为杂交亲本的父系和母系应具有不同的特点。对理想父系猪的要求是:配种能力强,四肢健壮,精液品质良好;生长速度和瘦肉率高,大量瘦肉分布在经济价值高的部位;显性白色纯合子;可允许为氟烷敏感基因的杂合子(Nn)。对理想母系猪的要求是:繁殖力高,母性强;食欲良好,适度的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不携带氟烷敏感基因即要求基因型为NN。 英国J.魏柏(Webb)曾提出一个应用胚胎工程生产“超级稻”的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是:1.每年每头母猪提供32头商品猪;天达到100公斤活重;3.胴体瘦肉率65%。在完成上述三项指标后,每头母猪年产瘦肉量为1400公斤。他建议的具体做法见图1。 (4)节粮小型蛋鸡的选育 节粮小型蛋鸡的选育是一项育种、营养、笼具、鸡舍环境、饲养工艺等改革和配套的系统工程。它的育成是利用了鸡性染色体上的一个矮性化基因(dw),这是一个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的缺陷型,造成长骨变短、生长受阻,但产蛋等繁殖性状基本正常。目前对这一基因较为广泛应用的是在肉鸡中,父母代母本为矮小型,可节省饲料和提高饲养密度。矮小型母鸡与普通型杂交的后代,公母都是普通型,可用于正常的商品肉鸡生产的。法国伊沙公司的“明星鸡”就是采用这一制种方法生产的。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自1990年起就开始把“明星鸡”中的dw基因引入“农大褐”中型褐壳蛋鸡,选育出有90%以上蛋鸡血统的节粮小型蛋鸡。用这种小型鸡作为父系与普通型褐壳鸡杂交,后代商品母鸡为矮小型褐壳蛋鸡;如与普通型白壳蛋鸡杂交,后代商品鸡为矮小型浅褐壳蛋鸡。这两种商品鸡比普通型蛋鸡的体重小20—25%,可提高饲养密度25—30%。虽然总蛋重要少—公斤,但可节省饲料8—10公斤。所以总的经济效益比普通蛋鸡高得多。特别是节粮(料蛋比可达—:1)这一点,更加适合我国市场。如我国15亿只蛋鸡中有1/3改养小型蛋鸡,则可节省饲料40—50亿公斤。 作者吴常信: 动物遗传育种学家。1935 年11月15日生,浙江鄞县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1979—1981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遗传系进修动物遗传育种。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畜牧系主任、动物科技学院院长。《遗传学报》副主编。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动物遗传与畜禽育种研究和教学工作。
Enhancing Genetic Gain through Genomic Selection: From Livestock to Plants 这篇是徐云碧老师2019年发表在《Plant Communications》上的综述。徐老师是农科院作科所以及CIMMYT的分子育种专家,著有《分子数量遗传学》和《分子植物育种》,提出环境型、遗传增益等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是真正的行业大佬。最难得的是,他还是行业内的布道者,大力宣传先进知识,实在是业界良心。
这篇综述是从遗传增益的角度来理解GS,或者是说以GS为中心的遗传增益,积淀了徐老师大量的观点和成果。除了提炼要点,我也会参杂一点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遗传增益 公式:ΔG = i σ A r MG / t
提高遗传增益围绕着以上公式展开:增加选择强度,加大遗传方差,提高选择/预测准确性或遗传力,缩短育种周期。
自交和杂交作物育种的GS应用示例:
在动物中,个体价值更高,世代间隔短,因此遗传增益更高。此外,有合适的基因分型平台(价格合理的芯片),标记稳定,广泛的系谱信息及后代测试年限,种群结构少,流程相对简单。奶牛、猪、绵羊、肉牛、鸡等家畜陆续应用GS。
在植物GS中需考虑的影响遗传增益的因素:
几个主要影响植物GS的因素: 标记密度、群体大小、统计模型、参考群和候选群的遗传关系、群体结构和表型准确性等。
植物中最大的限制是成本,需要开发出具有高效益成本的基因分型、表型和环境分型平台,创建多样化和可更新的参考群,开发高效和多功能的基因组预测模型,缩短育种周期时间和加快育种过程,建立强大的决策支持系统,并建立开源育种计划。
此外,还要考虑纯种系和建立预测模型的高通量和精密表型,因为基因-环境相互作用(GEI或GxE)对植物的表型影响重大,但对动物的影响有限(在设施中饲养更便于管理)。
动物和植物GS的比较:
根据GS的影响因素,GS预测的准确性可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高密度标记
增加群体规模,同时平衡参考-候选群关系
将标记效应和GWAS结果整合到预测模型中
在预测模型中加入GxE和非加性效应
通过多组学信息来优化预测模型
从GS的角度来看,有两种不同的策略可以提高植物育种的遗传增益。
此外,GS还可以与速育方法结合使用,以进一步缩短育种周期。
用于GS的综合育种平台:
关于GS的开源育种,这个是真的很有意义,康奈尔大学的 Susan R. McCouch也在做类似的事情,详情参见: When more is better: how data sharing would accelerate genomic selection of crop plants 网站:
不过这个实施起来太难了,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育种家视之如宝的育种材料和数据能轻易共享出去吗?在此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实际上,这些开源育种项目也是建立了Partner关系的,类似于育种联盟吧,需要门票,路人无法访问。
遗传学与生物化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和其他许多生物学分支学科之间也有密切关系。例如发生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之间的关系;行为遗传学同行为生物学之间的关系;生态遗传学同生态学之间的关系等。此外,遗传学和分类学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不仅因为在分类学中应用了DNA碱基成分和染色体等作为指标,而且还因为物种的实质也必须从遗传学的角度去认识。各个生物学分支学科所研究的是生物的各个层次上的结构和功能,这些结构和功能无一不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许多学科在概念和方法上都难于离开遗传学。例如激素的作用机制和免疫反应机制一向被看作是和遗传学没有直接关系的生理学问题,可是现在知道前者和基因的激活有关,后者和身体中不同免疫活性细胞克隆的选择有关。
(1)从猿猴进化来的(2)从海猿进化来的(3)外星人和白猿猴交配=白种人 和黄猿猴交配=黄种人 和黑猿猴交配=黑种人 和其他猿猴交配=澳洲棕种人猿猴的具体名称我忘了如果是进化来的,就是气候因素造成肤色不同
1、通过遗传学研究人类起源2、在遗传学的指导下通过生物工程开发转基因作物3、基因治疗
科学家已经发现了200多种与运动能力有关的基因,有些人仿佛天生就具有运动能力。比如曾在德国柏林诞生的一名新生儿,他所拥有的发达肌肉让医生大吃一惊。这位“超级宝贝”4岁时就可以举起重达3公斤的哑铃。2000年耗资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框架图”完成后,生命似乎有了一种全新的解析方式。DNA中含有基因的2万多个区域的定位,它们就像人体说明书,同时也是决定身体成长的密码。运动基因就隐藏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密码库”中。研究发现那名婴儿之所以成为大力神,是因为体内拥有两种基因的罕见突变,减缓了其体内肌肉生长抑制素的生成。运动基因的研究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他们寻找长跑高手和志愿捐献基因样本的普通人,研究人员从实验对象体内抽出3毫升血液,再从中提取DNA。如同“一小团棉花”般的样本就被冷冻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的冰箱里,等待科学家为它们破解运动密码。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科学家们都在优秀的自行车或长跑运动员体内发现了这段微小的插入性序列。有关研究表明,人类运动基因99%是相同的,只有1%不同。而正是这1%造成了不同种族在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异。运动基因 - 代表基因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与杰出耐力有关。在对比33名英国优秀登山运动员和近二千名健康男性的ACE基因后,发现前者的插入型ACE-I基因频率明显更高。后续研究发现,径赛的耐力要求越高,参赛运动员拥有插入型ACE-I的频率也就越高。ACTN3辅机动蛋白3(ACTN3)则是科学家研究最早也最为透彻的运动基因。这种基因的R型变异可能让人体生成一种存在于快肌纤维中的蛋白质,为人体提供爆发力,而X型变异则会抑制这种蛋白质的生成。ACTN3基因也因此得名“速度基因”。在短跑、举重这样需要瞬时爆发力项目的运动员中,这个正常基因的携带比例高达92%。而在中长跑等耐力项目中,这个基因出现的频率只有20%—30%。CKMMCKMM基因提升运动空间:人的肌原纤维分为I型和II型两大类,并由此组成了慢肌和快肌。慢肌纤维更多的依赖有氧代谢,快肌纤维则主要由无氧代谢提供短期能量。普通人两种肌肉比例相当,而运动员肌肉分布截然不同,慢肌的比例可以低至19%%或高达95%,前者将会成为百米“飞人”,后者则可能是马拉松冠军。运动基因 - 遗传性从奥运会的历史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巧合”:美国小将柳金是前苏联体操名将柳金的女儿;拳王阿里的女儿莱拉接过父亲的手套,成了无往不胜的世界女拳王;姚明的父母都曾是篮球队的主力,其中一位曾担任中国女篮队长……这样的“体育家族”让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运动基因很可能在家族间流动。24次刷新世界纪录的伊辛巴耶娃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撑杆跳运动员,她拥有五项重要赛事冠军头衔(奥运会、室内世锦赛、室外世锦赛、室内欧锦赛和室外欧锦赛)。伊辛巴耶娃的妈妈曾经是位业余篮球运动员,因此她从小便遗传了妈妈的良好运动基因。[3]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安妮公主的大女儿扎拉菲利普斯获得马术亚军。一直以来都以超越自己母亲为目标的她终于完成了超越,成为了奥运会的银牌得主(安妮公主虽然参加了蒙特利尔奥运会,但因为跌下马而没有成绩)。后面,她将向自己的父亲的纪录发起冲击(慕尼黑奥运会马术冠军)。[4]运动能力不止和基因有关,也和一定运动经验的传承有关。家里都是运动健将的能够更好的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后代。人类之所以能够有今天,靠的不只是基因的传承,最重要的技能是记忆的传承。因纽特人这个不是很清楚。毕竟还有甲基化的遗传等等,还有人类很聪明,会想办法取暖。不见得一定天生耐寒才能活下去。这个的研究我不了解,会有人来给你回答的。但韩国人喜欢整容猜测应该不是基因的原因,因为只要长得丑的都想整容,只是怕受到指责和承担风险。